農村經濟發展交流材料
時間:2022-03-08 11:44:00
導語:農村經濟發展交流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糾正觀念。上至政府部門、下至農民自身都應走出以往認識上的誤區,理清這樣一條思路:所謂“用減少農民降低基數來富裕農民”最終是需要通過農村城市化、而非農民城市化來實現的。是的,城市的基礎建設離不開農民工的參與,給農村勞動力提供了數目可觀的就業崗位,但我們更應看到還在城市待業的農民工和農村留守農民的龐大隊伍,有限的城市空間不可能容納消化這樣的龐然大物。只有將農村變為城市,創造更多的非農地區,才能從根本上實現農轉非。
二、政府引導。利用政府部門的公信力,引導農民開展多渠道、多品種種養,一來能夠留住一大批外出務工勞動力,緩解城市壓力的同時,還會增加農村消費,降低公共服務設施成本;二來可以將農村閑置土地等資源充分調動利用起來,變廢為寶,遍地生金;三者有可能吸引外來投資,激活農村生產資金來源。當然,政府搭建的平臺不能只是一味立足于教農民種什么、養什么,而應落腳在能夠幫他們賣什么、銷什么,農村和農民更需要暢通穩定的銷路,你只用給他們訂單,而不需要原料。
三、完善保障。農村處于經濟社會的最底層,有著最低的收入,卻被迫“享受”超額的消費,境況可想而知。只有政府通過宏觀調控的杠桿在政策、財力上加大對農村建設的傾斜,在農村建立完善同整體發展水平相匹配的衛生、醫療、教育、養老等保障體系,解決當務之急,解除后顧之憂,農民才有余力、有資金去投資生產,專心致富。
四、提高素質。任何時候,解放思想、與時俱進都是不變的真理,提高對農民技能培訓、素質升級的重視很有必要。在出臺優惠政策宣傳、鼓勵農民加強學習的同時,提供必要的培訓機會,降低參訓的準入門檻,營造寬松的培訓環境,拓寬技術的覆蓋領域,發揮群眾的帶動效應,互參各地的致富經,打造全民的科技化。只有成為新時期的新型農民,才能發展新農村的新型農業。
五、加強組織。長久以來,農村傳統的門戶觀念導致農民零散經營,各自為政,進退由己,虧盈自負,阻礙了農業產業化的進步,形不成利益共同體的聯盟,面對旺市,難以爭取利益最大化,每逢殃年,不能抵擋價格沖擊波;無論情況怎么變動,總是利潤流向中間商,缺口留在種養戶。支援農村建立經濟合作組織,能夠有效聯絡當地農戶,組成特色農產品規模陣營,及時共享市場信息,形成對外交涉統一窗口,左右時局。
綜合看來,新農村建設倒不失為一條可行之道,可惜稍嫌小家子氣,來勢不夠磅礴洶涌,稱不上大刀闊斧,做不到全面徹底。什么時候新農村建設到了義務教育般普及,有了百家爭鳴樣氣象,中國農民譜就的農業新篇、改換的農村新天應不會來得太晚!
- 上一篇:物價局學習工作會議精神情況匯報
- 下一篇:全縣一創雙優集中檢查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