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干部交流

時間:2022-12-04 08:33:00

導語:農村干部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干部交流

《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要加強農村基層干部隊伍建設,建設一支守信念、講奉獻、有本領、重品行的農村基層干部隊伍。這對做好農村工作至關重要。

村干部處于農村工作的前沿陣地,直接面對農村,直接面對群眾,直接面對各種矛盾和困難,是黨和政府聯系農民群眾最直接的橋梁和紐帶,是黨的農村政策的具體執行者,是農村改革和發展第一線的指揮員和戰斗員,培育一支適應新農村建設發展要求的高素質的村干部隊伍,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保障。因而,必須抓住培養村干部這個“牛鼻子”,造就一支高素質的村干部隊伍,充分發揮好他們在促進農村科學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領頭羊”作用。

一、用科學發展觀武裝村干部頭腦,幫助他們樹立新觀念

觀念決定思路,思路決定出路。在新農村建設中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首先要從思想上弄清新農村建設“依靠誰”的問題;其次要從思想上弄清新農村建設“為了誰”的問題。要幫助村干部樹立科學發展觀,切實轉變不思發展、片面發展、盲目發展等落后的思想觀念,自覺用科學發展觀的理念來認識和處理工作中的問題,帶領農民致富奔小康,努力做到農村經濟發展、農民生活水平提高、村風民風純樸向上、自然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生態環境得到保護,村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不斷得到滿足,真正實現農村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和人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村干部踐行科學發展觀就是要把關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各項要求落到實處。帶領廣大農民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加快農業科技進步,調整生產結構,轉變增長方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既注重增長速度,更注重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打牢新農村建設的物質基礎。堅持以人為本,廣泛開辟增收渠道,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把促進農民持續增收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著力點。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發展農村文化事業,開展健康的文化體育活動,破除陳規陋習,在農村形成文明健康的精神風貌,不斷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需要。合理規劃農村的發展,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優美的生活環境,把農村建設成為農民的美好家園。發展農村基層民主,學會與群眾商量辦事,深入開展民主選舉實踐、民主決策實踐、民主管理實踐、民主監督實踐,依法保障農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推進村民自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

二、用新知識、新技術培訓村干部,幫助他們掌握新本領

村干部的自身本領如何、幫富帶富能力如何,直接影響著群眾的思想和行動,關系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進程。村干部不僅要有帶領群眾致富的愿望,還要有帶領群眾致富的能力。這就需要把村干部培訓工作作為一項戰略性、基礎性工作抓實抓好,調整培訓內容,改進培訓方式,整合培訓資源,提高培訓效果,切實增強村干部的致富本領和帶領群眾致富的能力。

要注重培訓內容的實用性。結合農村工作實際需要,重點加強黨在農村的方針政策及有關涉農法律、法規的培訓,讓村干部懂得如何組織群眾依法生產經營和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加強黨組織建設方面的知識培訓,讓村干部理解在強調村民自治條件下,如何處理好黨支部與村委會、支部書記與村委主任的關系,形成村“兩委”的合力。加強農村科技知識、市場經濟知識、現代農業先進管理技能、農村實用技術知識的培訓,提高村干部適應市場需求,發展生產,帶領群眾致富方面的能力。

要注重培訓形式的有效性。一是把在職學習與脫產教育相結合,在辦好村干部任期培訓、任職培訓、農閑時集中培訓的同時,有條件的地方也可以資助村干部“離鄉不離土”參加脫產學習。二是把課堂教學與社會調研、考察學習、專題研討相結合,村干部既學到理論知識,又學會實踐技能。三是把傳統教學手段與多媒體教學、遠程教學、網絡教學、互動式教學、案例式教學相結合。四是把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組織村干部到經濟發達地區去學習。

要注重培訓資源的多樣性??梢猿浞滞诰蚶矛F有的縣鄉黨校、農業職校、農民技校的教學資源,還可以采取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聯合辦班方式,利用高等農業院校、科研院所的教學資源來培訓村干部。在培訓師資上可以采取聘請外地專家教授、黨政領導干部、專業技術人員、優秀村干部代表和科技致富能手等方式,充實村干部培訓師資力量,增強培訓的實效性和指導性。

三、選派與培養并舉,為村干部隊伍輸送新人才

《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注重從農村致富能手、退伍軍人、外出務工返鄉農民中選拔村干部。引導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實施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為此,各地可以采取選派與培養并舉,著力拓寬村干部的來源,讓有志于推廣農業技術、帶領農民致富、推進農村發展的優秀人才能成為村干部,切實提高村干部的整體素質。

一方面選派大學生到農村任職。一是繼續完善“三支一扶”等大學生服務農村的政策。制定有效的選人機制,真正把那些品學兼優、專業對口,具有較強奉獻精神的大學生選拔到村干部隊伍中來。制定可行的鼓勵措施,采用政策加分、同等條件優先錄用、經費資助等方法,盡可能解決到村任職的大學生的后顧之憂,讓他們能安心農村工作,充分運用掌握的知識和技能為基層群眾服務。二是選派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優秀大學生和年輕干部到農村基層掛職鍛煉,把農村掛職的工作業績作為大學生、年輕干部提拔重用的依據之一。通過政策引導,把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的優秀大學生、年輕干部選派到農村中來,為農村科學發展提供優秀人才。

另一方面把村干部培養成大學生。將那些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農村致富能手、外出經濟能人、鄉土拔尖人才、鄉鎮站所專業技術干部和復退軍人等優秀人才選拔到村級后備干部中來。建立村干部后備人才庫,定期對后備干部進行培養、鍛煉、考核,努力把他們培養成黨員、培養成村干部。采取政府主導、學校承辦的方式,鼓勵高等院校開設一些涉農專業學歷教育課程,鼓勵和資助有條件的村干部和后備干部積極參加學歷教育,讓村干部通過學歷教育既獲得大學學歷,又掌握農業實用技術。華中師范大學新農學院在湖北宜昌、仙桃兩地設立分院,實施“一個貧困村一名大學生村干部”項目,有700名村干部和村級后備干部利用農閑時節在當地免費集中學習,3年后成績合格者將獲得國家承認的“城鄉社區建設與管理”專業大專學歷。這種“將大學辦到農家門口”,讓村干部工作、農活、學習“三不誤”的培養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值得借鑒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