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圖書館調研報告
時間:2022-05-21 03:11:00
導語:學校圖書館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每一個時代的圖書館都有其獨特的辦館思想、指導觀念和基本信念,它外化為圖書館工作,蘊藏于館員的思維之中。[1]圖書館以人為本思想,是近現代圖書館歷史進程中的一個重要思想。其內涵是指在圖書館工作實踐和理論中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以滿足人的需求,實現人的價值,追求人的發展,體現人的關懷。圖書館應把人當作主體性存在,在圖書館與人的關系相互作用中,人是主體,是決定性因素,是客體(圖書館)滿足主體(人)需要的關系。
1.圖書館以人為本思想的形成
1.1源于西方圖書館的人文傳統
圖書館以人為本思想源于西方圖書館人文傳統,最早體現圖書館以人為本思想的應該
是法國的圖書館學開拓者諾德﹒G(1600—1653),他在1627年發表的第一篇西方圖書館學
重要學術論文《創建圖書館指南》中指出:“圖書館必須向一切研究人員開放…”,1642年他任馬薩林圖書館館長時,提出了更為開放的辦館宗旨:“向一切愿意來館學習的人開放”。稍晚一些的近代圖書館理論創始人法國圖書館學家萊布尼茨(1646—1716)則闡述了圖書館人文思想觀念:“圖書館的頭等重要義務是,想方設法讓讀者利用館藏,為此必須配置完備的目錄”,主張“盡可能延長開館時間,不要給圖書出借規定太多的限制。”[2]
真正將圖書館以人為本思想發揚光大的則是英國圖書館學家愛德華茲(1812—1886),他當時工作于著名的不列顛博物院圖書館,出身貧寒的他對英國下層社會的閱讀困難有極為深切的感受,于是提出了通過立法方式建立公共圖書館,改變市民閱讀困難的現狀。在愛德華茲的奔走呼號和不懈努力之下,1850年,英國議會通過了英國第一部公共圖書館法。作為立法小組成員之一,愛德華茲因此成為了第一個依法建立的公共圖書館----曼徹斯特公共圖書館的首任館長。[3]愛德華茲從此一直為公共圖書館運動奮斗,圖書館也因此成為了社會的公共信息中心,使社會大眾可以通過公共圖書館這樣一種機構/制度,獲取參與社會管理及促進自身發展的知識與信息。
進入20世紀,圖書館以人為本思想得到廣泛關注和討論,并出現了一些頗具代表性的圖書館思想理論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三位。第一位就是美國圖書館學理論和教育家巴特勒(1886—1953),代表作《圖書館學導論》,他認為圖書館作為一個專業,和其他任何一個專業一樣,有技術、科學、人文這三個層面,以往的圖書館學過分強調了技術的層面,而忽視了科學和人文的層面,今后應該強調科學和人文學層面;第二位是世界著名圖書館學家謝拉(1903—1982),謝拉強烈地推崇圖書館的人文思想,在其《圖書館學引論》中,他指出:“盡管圖書館學在逐漸地利用各門科學的研究成果,同社會科學有著密切關系,但其實質仍然是人文主義的?!彼J為“圖書館員首先應該關心的是思想,而不是物質實體”,[4]應該以人為本;而印度著名圖書館學家阮岡納贊(1892—1972)則是將圖書館以人為本思想詮釋得最為透徹的一位。他1931年創立的《圖書館學五定律》極其充分地強調人本原則,其中“書是為使用的;人有其書;書有其人;節約讀者的時間”都是直接面對讀者,跟人有直接關系,充滿著濃厚的以人為本思想。
1.2對傳統圖書館思想的繼承和創新
在中國古代圖書館管理思想中,一個重要的特點是十分重視人的因素。自從東漢設立秘書監制度后,就十分重視其中官職的選用。宋代尤甚,洪邁曾稱“國朝館閣之選皆天下英俊,然必試而后命,一經此職,遂為名流。”(《容齋隨筆》),館職選任嚴格,一概由科舉高第或在職官員中挑選,且必須考試??梢姽湃艘炎⒁獾綀D書管理員素質的重要。但中國古代圖書館的書藏思想一直是占主導地位的思想,不論官家藏書、私家藏書還是書院藏書,都十分重視收藏和保護,只是到了清代,這種重藏的思想才有所改革,特別是清代書院興盛,促進了一味重藏這種長期形成的觀念的改變,開始利用借閱制度解決藏書利用問題。[5]
中國傳統圖書館思想的這種不發達不科學到了20世紀則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20世紀中國圖書館思想是古代和近代圖書館思想在新條件下的延續和發展。在短短100年間,中國圖書館經歷了兩次重大變革,即由封閉的藏書樓演變為開放的圖書館(20世紀初),由傳統圖書館演變為網絡化、數字化圖書館。這一時期的圖書館思想在整個圖書館思想史上具有繼往開來的重要地位。實際上20世紀中國圖書館的人文主義趨勢是十分明顯的,許多圖書館十分注重圖書館的人文意蘊,從書本位到以人為本,有過不少人文觀照的實踐和經驗,并逐步形成了圖書館人文理論的學術流派。早在1921年,老一輩圖書館學家劉國鈞先生就提出“將注重對象由書籍而變為其所服務之人,使圖書館成為社會之中心”的觀點;同時期的著名圖書館學家杜定友先生則認為“書、法、人”為圖書館學的三要素,圖書館的理論重心經歷了三次大的轉變,即第一時期以“書”為重心,第二時期以“法”為重心,第三時期是以“人”為重心,并提出若以人為目標辦圖書館,則事業能生動而結合實際,且有繼續進行深潛研究之余地也。[6]可見杜老早在三十年代就注意到了圖書館學中的以人為本思想。從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至今,圖書館以人為本思想越來越受到圖書館人的關注,在圖書館理論與實踐中,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在“讀者第一”的服務宗旨下,滿足人的需要,實現人的價值,追求人的發展,體現人文關懷,創造美與和諧,已經成為圖書館以人為本思想的重要內容。
2.圖書館以人為本思想的實質
2.1圖書館以人為本思想是圖書館文化的客觀存在
在現代社會里,任何一個組織都必須有自己的組織文化。因為組織文化是一個組織的理想、目標和價值的集中體現,優良的組織文化能夠創造出和諧、奮進的組織氛圍,發揮凝聚人心、優化制度、調配資源、規范行為并最終推動組織可持續發展的功能,為學習型的現代組織所不可或缺。組織文化可以看作是一個動態運轉的“文化陀螺”,由組織觀念、組織制度、組織行為和組織物質構成,其支軸便是一個組織核心價值觀的組織觀念。[7]以人為本是一種文化現象和社會氛圍,是社會的自然存在。從文化的視角看,規章制度是圖書館文化結構中靠近外層的部分,組織觀念是圖書館文化的內層。圖書館以人為本思想的形成、穩定、深入人心、內涵的豐富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的國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社會的人文基礎比較薄弱,人文思想的成長和發育,需要更多的關心和呵護,尊重人的人格,維護人的權益,體諒人的需要,關注人的感受,不僅成為人與人之間的廣泛共識,而且應成為人對人的自覺行動。在國外,圖書館以人為本思想成為眾多著名圖書館的組織理念。紐約公共圖書館之所以能夠躋身于世界最大的研究型圖書館之列,其以眾不同的特點和獨到之處就在于它一視同仁地為一般的公眾和專業的學者提供熱情盡責的服務。在紐約公共圖書館的進口大堂處,永遠懸掛著這樣一個牌子:“紐約建造了這座建筑以便永遠維護一個自由的圖書館而為公眾所使用”;[8]加拿大是一個缺少口號的國家,但是圖書館則將阮崗納贊的“圖書館五原則”演繹得美倫美奐,無論總館還是分館,其服務宗旨無不是以人為本;在日本,《圖書館法》明確規定圖書館服務的理念,就是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為任何人提供所需要的資料。這個服務理念的提出,被認為是戰后日本《圖書館法》所有規定中“最具有深刻意義和深遠影響的規定”。[9]在國內,圖書館以人為本思想也為越來越多圖書館重拾,并形成各具特色的辦館理念。香港高校圖書館堅持“以人為本,讀者至上”的管理理念和工作理念,并把這一理念貫穿于圖書館的全部工作之中;[10]江西省圖書館則以“一切為讀者,為一切讀者”的理念辦好人民的終身學校,從根本上把握圖書館以人為本思想。
2.2“讀者第一”還是“圖書館員第一”
圖書館以人為本思想中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有學者認為,圖書館以人為本的“核心是人文關懷,人文關懷的對象主要是讀者和用戶”,圖書館“面對的是人,直接為人服務,人是其出發點,又是其根本目的”,“具體而言,就是要理解讀者、關心讀者、尊重讀者、愛護讀者,對讀者坦誠相助”。[11]讀者的閱讀權益是“天賦人權”,每個人依法享有閱讀權力與利益,并引用阮岡納贊“書有其人”、“人有其書”定律,強調作為“以人為本”主體的“人”——讀者要能夠得到對“書”的需求的滿足,必須加強讀者研究,認知讀者,關照讀者,使“讀者第一”真正走出口號的表層,才能真正找到圖書館最有價值的坐標。
也有學者認為,圖書館員是圖書館最重要的財富和資源,圖書館員的整體素質與圖書館的社會地位休戚相關,它決定著圖書館的服務質量,影響著圖書館的服務效益。并引用資料表明:在圖書館服務發揮的作用中,圖書館的建筑占5%,信息資料占20%,圖書館員占75%。[12]隨著讀者對圖書館的要求越來越高,圖書館越來越依賴知識加工和創造來滿足讀者的要求,知識多掌握在館員手中,績效發揮依賴于館員的主動性。以館員為本,“圖書館員第一”,就是要做好館員的工作,調動館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在業務上幫助館員,建立完善的繼續教育制度,提高館員的業務水平;在生活上關心館員,營造和諧、協調、融洽的工作環境。
也有觀點認為既不能偏讀者輕館員,也不能偏館員輕讀者,館員和讀者兩種人的價值應受到同等尊重和重視。圖書館以人為本思想應在領導、館員、讀者廣泛參與的基礎上,對現有的借閱、罰賠、內部管理等規定進行修訂,保證讀者和館員不僅有“第一”的名份,更擁有“第一”的地位和權利。[13]
筆者認為,圖書館以人為本思想中的“人”,不僅僅限于圖書館的館員和讀者,還包括圖書館的其他所有利益相關群體,比如說圖書資料等信息的提供者,圖書館所處的社區,圖書館的協作者,從更廣的意義上說還包括圖書館的潛在讀者群,甚至整個社會各個方面的相關人員。紐約圖書館就以其對人的重視、尊重和信任的人文精神聞名于世,作為世界上最富盛名的城市圖書館之一,對館員有著很強的凝聚力,館員以作為紐約公共圖書館一員而倍感榮耀;對讀者有著很強的吸引力,其影響已經遠遠超出了紐約市甚至是美國的圖書館界,來自全美和全球的學者可能聚集在這里探索研究世界唯一的英美文學手稿、檔案的專藏。總之,對人的尊重如果是發自內心,如果已經深入圖書館的骨髓,成為圖書館的靈魂,那么,它就必定會細化到具體人群甚至個人,會滲透融合于圖書館的各種關系之中。
2.3人本管理還是能本管理
圖書館以人為本思想還應該明確以人為何種“本”的問題,是“根本”還是“資本”。在目前的管理實踐與管理科學研究中,有人認為人本管理的關鍵是人的能力,即人可以在管理過程中作用于物的力量,或者說是能力資源。因此,他們主張以人的能力為本的能本管理,并且認為能本管理源于人本管理,又高于人本管理。[14]而所謂能本管理,就是以人的創新能力作為管理的對象和管理的核心,提倡能力本位,建立起以能力為核心的價值觀,通過以能力(知識、智力、技能、創新)價值觀來支撐和統攝其它價值觀(如利益、效率、個性、主體性、自由、平等、民主等)其管理措施是建立一種“能級制”。[15]
能本管理的實質是物化人的本質,把人看作是組織實現自身功利目標的一種能力資源。能本管理不能代表以人為本思想,只有人本管理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以人為本,其實質是讓個體都得到全面地開發和發展,讓每個人都能夠實現服務社會、完善自我的目的,并且達到享受生活、提高生命質量的崇高愿望。首先,人本管理是以促進人自身自由、全面發展為根本目的,它所理解的人是一個完整意義上的人;其次,人本管理代表著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是現代人類文明發展的趨勢和歷史必然,也是現代成功圖書館管理發展的一種新趨勢。再次,人本管理重視崗位對人的其他個性特征的要求和團隊結構對效率的影響,而不是片面強調能力因素。隨著知識更新的加快和知識經濟的發展,圖書館對人的全面開發與使用將越來越重要。從哲學意義上講,以人為本之中的“本”是“本位”、“根本”、“目的”之意,它是一種從哲學高度產生的對館員和讀者作為人的個體、圖書館自身性質以及管理本質的再認識。
3.圖書館以人為本思想符合圖書館事業的科學發展觀
“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是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科學發展觀,發展的目的是“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以人為本),發展的手段是“堅持以人為本”,因而科學發展觀的實質就是以人為本。[16]圖書館事業的科學發展觀是指導圖書館事業發展,并將圖書館事業發展融入社會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和方針,是科學發展觀在圖書館事業中的實踐和應用。圖書館以人為本思想是對圖書館科學發展觀的詮釋,即堅持以人為本作為圖書館事業發展的目的,堅持以人為本作為圖書館事業發展的手段,并堅持以人為本作為發展目的和手段之間的統一。
作為圖書館事業發展目的的以人為本,是要將每一個與圖書館相關的人的服務擺在發展的核心位置上,使之能夠獲得足夠的圖書館服務,促其全面發展。這就意味著圖書館工作方針、工作原則乃至工作內容的根本性變革,一方面,強化對人的生命、價值、尊嚴以及前途命運的關注,高舉人的旗幟,突出人的精神,人是其出發點,又是其根本目的;一方面,加強讀者研究,認知讀者,關照讀者,要在圖書館中營造人文氛圍,傾注人文情愫,弘揚人文精神。
作為圖書館事業發展手段的以人為本,是指圖書館應站在平等、尊重的立場,以開放、主動的精神,實現公益、效率的目標。早在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公共圖書館宣言》中就明確了每個人利用圖書館的平等權利,平等是尊重的基礎,人與人之間的彼此尊重,是基本的道德品質,作為精神文明的窗口,圖書館更應體現出文明的氛圍;圖書館以開放作為自己的特色,打破藏書壁壘、布局壁壘、規章壁壘、時間壁壘、部門和條塊壁壘,最大限度地拉近圖書館與所有服務對象的距離,建立大的“讀者服務”概念,重視大眾的閱讀需求。[17]同時,改變圖書館被動等待讀者的狀況,主動尋求社會中自己的位置,在穩定讀者資源的基礎上,開發讀者資源,在管理上跳出傳統的運行管理框架,視讀者為真正的服務對象而非單純的管理對象,變單向制約為合作公約,從傳統經驗型的封閉式管理走向現代科學型開放式的法制化管理。
以人為本思想是圖書館事業發展觀上的一個重大突破和變革,也是圖書館事業科學發展觀的本質,這就使圖書館事業發展與社會發展的目標保持一致。同時,作為發展手段,進一步明確了“人”在圖書館中的權利和義務,而這一切都來自于以人為本作為圖書館事業發展的靈魂,目的是實現圖書館自身發展與社會經濟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以及人的全面發展之間的內在統一。
- 上一篇:現代文閱讀解題管理論文
- 下一篇:公共管理規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