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的調查與思考
時間:2022-06-16 08:37:00
導語: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的調查與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撤辦事處并村工作是深化農村改革、減少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能、促進農村小康建設的一項基層行政體制改革。從*年起到今年3月底,我縣將1999年末全縣的563個村(不含高坪、板橋、泗渡、團澤鎮)撤并為260個村,撤消辦事處111個,全面完成了“撤辦并村”工作。
一、基本情況
遵義縣現轄31個鎮(鄉),260個行政村,總面積41*平方公里,總人口115萬,其中:農業人口103萬,占總人口的90%,人均純收入2349元。
1、全縣260個村中,3000人以下的村91個,3000—5000人的村127個,5000人以上的村42個。村級現有黨支部(總支)537個,其中黨總支102個,支部435個。村支兩委共2317人,精減民選干部1277人,下派國家干部929人,國家干部占現有村支兩委人數的42.11%,其中最多的村下派6人,最少的村有2人,分別擔任支書、副支書、文書、計生專干等職務。
2、260個村黨支部(總支)人數1234人,村委會人數1603人。村黨支部(總支)書記中,國家下派干部239人(女性7人),平均年齡35.4歲,其中,35歲及以下162人,36至45歲81人,46至54歲12人,55至59歲4人,60歲及以上1人;大專及以上152人,中專68人,高中27人,初中及以下13人。村黨組織負責人趨于年輕化、知識化。
3、260個村建立共青團260個、婦聯260個、民兵組織248個、綜治組織277個,各村各大組織已基本建立完善。
4、村干部平均工資由撤辦事處并村前的每月145元提高到每月387元。民選的村黨組織書記月平均工資3*.5元,由國家正式干部擔任的村黨支部書記月平均工資707.8元?,F各村村支兩委工作作風明顯好轉,主觀能動性明顯增強,工作效率明顯提高。
5、260個村中運行好的有191個村,運行一般的65個,運行不好的4個。農民群眾對撤辦事處并村工作總體給予了好評,認可程度高。
6、各村正在進一步建立健全各種制度,村委會在村黨組織的領導下積極開展工作。對精減的民選村干部,未滿60歲的,采取一次性補助的方式進行安置;對年滿60歲的,按離任村干部的補貼標準進行補助。
二、主要成效
撤辦并村工作從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村級組織軟弱渙散,無人辦事;鎮對村工作指導無力、制度松散、管理混亂;村辦事效率低下、相互推諉等問題。
1、方便了群眾辦事,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過去,村干居住地分散,又沒有嚴格的作息要求,導致群眾辦事極為不便。并村后,村干部辦公集中,作息制度統一規范,實行全日制上班,方便了群眾辦事,加強了群眾同鎮(鄉)黨委、政府的聯系。工作紀律性明顯增強,工作作風明顯轉變,改變了過去村干部隨意開口子、亂表態、工作不民主等現象,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
2、提高了村干部待遇,增強了工作積極性。一是民選干部的固定補貼由以前的每人月均145元左右提高到每人月均3*.5元左右。二是對國家下派干部實行激勵機制,多數鎮鄉對下派干部實行經濟補貼,按所在村條件和干部職級確定不同的補助標準。三是提高政治待遇。鎮(鄉)把村干部的工作納入年度考核。對工作特別突出,表現好的村干部,在評優、提拔時優先考慮。
3、理順了農村管理體制,政令暢通。過去鎮(鄉)黨委、政府要開展的工作都是通過辦事處傳達到村,辦事處本身無決策決斷權,只是一級中轉機構,只起一個上傳下達的作用,辦事處安排包村干部,包村干部安排村,精神往往會發生變形走樣。撤辦并村后,形成了縣、鎮、村、組四級管理體制,鎮(鄉)許多工作能“一竿子插到底”,有什么精神直接通過村干部傳達到群眾中,確保了政令暢通,真正發揮了村黨支部的核心作用,進一步落實了村為主的工作格局,切實避免了過去干部作風飄浮、敷衍了事、沉不下去的現象。
4、提高了干部隊伍整體素質,各項工作有明顯起色。由于減少了辦事處這一中間環節,一大批國家干部從辦事處和鎮機關直接下到第一線,成為村干部的主要力量,加之留任的民選村干部為工作能力較強,在群眾中威望較高的同志,村干部的總體素質大大提高,大多數村居在黨建工作、計劃生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業稅征收等方面的工作起色明顯。
目前,全縣村級組織工作總體運轉正常,未發生一起因撤辦并村工作引起的不穩定事件,得到了廣大干部群眾和社會的贊同或認可。
三、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1、辦公陣地不落實。今后的村級辦公陣地要求是集計生、衛生、黨員活動室、遠程教育室、干部生活場所等為一體,功能齊全、設施完備的綜合辦公中心。目前,全縣260個村中大多數的辦公陣地達不到要求,有100多個村沒有辦公室,有的村是沿用原來的辦事處辦公地,有的是借用或租用學校舊校舍、民房等作為辦公地點,部分村交通、通迅條件差,使得國家下派干部和民選留任干部吃、住都面臨許多困難。如永樂鎮新民村辦公室至今沒有通電;山盆鎮13個村,就有石盆井、茶廠等7個村沒有辦公室。
2、村級運轉經費及時兌現難。目前,全縣村干部工資及村級運轉經費是靠縣財政的轉移支付來實現,但縣財政的轉移支付是在年終兌現。全縣各鎮(鄉)除有少數鎮(鄉)有財力按月兌現村干部工資外,大多數鎮(鄉)按月兌現村干部的工資較為困難,甚至連村級運轉經費的撥付都非常困難。
3、干部待遇差別影響干部隊伍的穩定。撤辦并村后,村干部的組成分為國家下派干部和民選留任干部,民選留任干部的月均工資300元與駐村的國家正式下派干部的月均工資700元懸殊較大,而從事的是同樣的工作,作息要求相同,造成民選干部心理不平衡,對下派干部產生“排外”思想,個別地方存在干部隊伍不穩定的現象。
4、干部培訓工作迫在眉睫。撤辦并村后,部分干部不能完全適應發展新形勢的問題日益暴露。一方面是國家正式下派干部由于原來習慣于坐機關下命令,現在是面對面的與群眾接觸,在思想觀念、工作作風、工作方法還不適應;另一方面是民選留任干部,普遍存在有年齡偏大、文化素質偏低、法律意識不強的問題。特別是我縣遠程教育全面開通后,絕大部分村干部對微機的操作不熟悉,甚至不會。
5、制度不完善。撤辦并村后,很多國家下派干部和民選留任村干部還不適應新的工作。工作作風、工作態度、工作方法還沒有完全轉型,雖然各鎮(鄉)在作息時間上作了嚴格要求,但對下派干部的監督管理和激勵約束還沒有較為完善的制度,還沒有把干部的工作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
6、村級債務遺留難解決,村集體經濟薄弱。全縣原來的563個村居,除少數條件較好的地方有一定的村級集體積累外,絕大多數村村級集體積累薄弱,甚至個別村還存在一定的村級債務遺留,這其中包括“兩基”工程村級欠款、農業稅上清下不清、拖欠村干工資和務工補貼、儲金會的呆賬、村級集體企業欠賬等。撤辦并村后,村級債務遺留有的仍未妥善解決,對農村穩定和社會的發展存在潛在的影響。
7、村委會選舉工作難度增大。并村后村人口平均為3840人,比并村前增加1917人,人口最多的新舟村有8914人,該村換屆時將有6000多名選民參加選舉。由于選民增多,給組織工作和召集會議帶來難度,加之村大面廣,一些選民對候選人了解程度不夠,還有一些選民有地方觀念,不愿選別的村寨的人當選,最近市委指示村委會選舉必須有20%的村進行“海選”,這些因素將給選舉工作增加很大的難度。
四、對策與建議
1、村辦公陣地建設的縣級經費補助應分類區別對待。縣委決定在兩年內全部解決村辦公陣地問題,對修建村級辦公陣地每建一處補助2萬元。但就目前的市場行情,每平方米的建筑價格最起碼在230元以上,每村的村級辦公陣地造價最低達5萬元,有的鎮(鄉)財力較好,能夠支付差額部分,但有的鎮(鄉),如省級一類貧困鎮鄉,村所在地極為偏僻,單運輸費用就非常昂貴,完成修建村級辦公陣地這項工作的難度很大。建議在撥付村級辦公陣地補助經費時,考慮各鎮(鄉)的實際情況,對各鎮(鄉)分類補助。
2、縣級財政通過適當方式解決村級運轉經費難。建議縣財政通過適當方式按月考慮并撥付村一級的運轉經費,同時可考慮通過借款或其它方式使鎮(鄉)按月兌現村干部的工資,保證村一級工作的正常開展。同時,鎮、村兩級要采取有效措施,適當提高民選干部的工資待遇,縮小民選干部與國家干部工資待遇的差別,從而激發民選干部工作積極性。
3、解決民選干部的后顧之憂,維護干部隊伍的穩定。撤辦并村后,民選留任村干部的待遇明顯提高,但是和國家正式下派干部的各種待遇差別大,特別是沒有醫保、養老保障等,沒有體現同工同酬。個別村干部存在工作應付、“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現象,建議縣委、縣政府以適當方式考慮民選干部的醫保、養老保障問題,解決民選留任干部的后顧之憂,體現以人為本,切實維護干部隊伍的穩定。同時,建議對工作業績好的村干部除精神鼓勵外,對其子女的入學、參軍、就業及家屬在就業、經商等方面應給與適當的照顧。
4、加強村干部培訓工作。各鎮(鄉)要加大培訓力度,建立健全村干部學習培訓制度,縣、鎮兩級要把村干部教育經費納入財政預算。采取學歷教育、集中培訓、組織外出參觀考察等方式,組織村干部學習黨的知識、市場經濟知識、農業科技知識和法律法規等,不斷提高他們的政策水平、依法辦事能力和發展經濟的能力。一是培訓村支書,提高領導水平和駕馭全局的工作能力;二是培訓國家下派干部,掌握適應農村工作的新方式;三是培訓民選留任干部,提高法律意識和文化素質。
5、完善村級工作管理和激勵機制。各鎮(鄉)要建立和完善對村級工作的考評激勵機制,推行崗位目標責任制和民主評議、考核制,做到村村有目標,人人有獎懲,既有完善的制度來約束人,又有明確的機制來激勵人,充分調動村干部的工作積極性。
6、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壯大集體經濟實力。要從管理和經營好集體資產、組織好生產服務和資源開發等方面入手,選準項目,發展優勢,培植經濟增長點。一是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生產和商品經濟,搞好多種經營,優先發展投資少、見效快的“短、平、快”項目。二是發動村內致富能手領辦和引進社會能人進村興辦集體經濟項目,增加集體經濟積累。三是利用本地的自然資源,積極與外界聯系,本著互惠互利、共同受益的原則,搞多種形式的聯合,創辦一些項目。四是要通過行政手段,實行部門、強村幫扶結對。主要是選擇一些有權有錢的部門和經濟實力強的村對貧困村進行幫扶,由這些部門和村利用人、財、物優勢,實行全包、全幫,從而增強村級經濟實力,全面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水平。
- 上一篇:獨家原創:公司加強企業管理工作方案
- 下一篇:企業職工帶薪年休假制度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