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剖析材料
時間:2022-12-23 02:22:00
導語:心理健康教育剖析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盧教授給大家講了一個因高考失利而導致人生失敗的例子――
一個人之所以會產生挫折感是由于客觀事物本身所致,以前我往往認為。事件A導致后果C因此當有青少年遇到挫折出現心理失常行為時,人們往往會認為,挫折事件本身是直接原因。比如某某自殺了為什么自殺?因為考試不及格。但實際上考試不及格的人多著呢,為什么就是自殺呢?師范大學教授、著名心理學家盧家楣教授的問題一拋出,不少學生立刻困惑起來。
而是青少年對挫折的看法。也就是說,這個傳統觀念要改變。其實真正引起挫折感或者相應行為后果的不是挫折事件本身。對挫折事件錯誤的認知評價,才是導致消極后果的真正原因。事件A導致觀念B最后才是后果C盧教授揭開了謎底。
某地農村一個高中生曾有過遠大的理想,渴望走進大學殿堂,幾經努力,他卻屢戰屢敗。心中的夢想被無情的現實擊碎后,他的思維方式進入誤區,以致精神崩潰,成了一名間歇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為了防止他出手傷人,無奈的父母只好用鐵鏈將他鎖在院子里的石柱上,一鎖就是整整3年,直到被鄰居發現,大家出錢才把他送到醫院治療。
“青少年由于人生觀、價值觀發展尚未完整,所以對挫折的看法往往容易走入誤區?!北R教授介紹說。
第一個誤區是絕對化。不是從客觀事物出發,而是從主觀愿望出發,缺乏對變故的思想準備,遇到挫折容易導致心理失調。
第二個誤區是概括化。以一時一事的結果來評價自己或他人,甚至否定自己或他人的整體價值,以點概面,以偏概全,遇到挫折就容易導致因全面否定自己或他人而心理失調。
第三個誤區是夸大化。對事情的后果想得過分嚴重、可怕。有這種思維方式的青少年遇到挫折容易因自畏、自悲而導致心理失調,甚至自尋絕路。
上面提到的那個年輕人,思維方式就進了這三個誤區,“認為自己應該考上大學,怎么會沒法成功呢?他把這個后果看得十分嚴重,認為人生就此沒希望了,最終導致精神崩潰?!?/p>
產生了不合理的想法怎么辦?盧教授推薦的是“認知調節法”。
自我調節,想方設法自己反駁自己,用正確的觀念來反駁不正確的觀念,進行邏輯推理,最終產生積極的調節效果?!氨热缈梢赃@樣調整對考試挫折的認知評價:做了努力就一定能考上理想的大學嗎?不一定??疾簧洗髮W就一片漆黑了嗎?不,很多成功的人也沒有讀過大學啊。失敗了,難道就不能再成功嗎?也不是,經過多次考試才取得成功的人也不少啊……想通了這些,目標明確了,就會用更積極的態度爭取?!?/p>
學會外部的誘引勸說是另一條重要途徑,通過誘導、勸說改變個體對事件的認知評價。同樣有個高考失利的例子:浙江的一個年輕人,連續4年高考失利。這時有位老師說:“你真的不是讀書的料??!”因為這一句話,他徹底否定了自己,放棄學業回家了。而他的班主任得知此事后,立刻去家訪,循循善誘,令他重新樹立了信心,最后終于在高考中勝出。
可見,不同的心理調節會導致截然不同的結果,它對學習、事業乃至人生發展有著多么重要的關系。盧教授,青少年時期是良好心理素質形成的關鍵期,又是一生發展中最容易產生沖突和矛盾的階段,加上社會生活方式的急劇變化、社會價值觀越來越多元化,良好的心理調節無論在這一時期還是在人一生的發展中,更凸顯其現實價值和長遠意義。
- 上一篇:鐵路局長春運管理工作講話
- 下一篇:城管安全責任制實施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