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建筑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7 19:20:0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當代建筑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當代建筑價值缺失分析論文
摘要:有什么理由、以什么價值觀說“天子大酒店”、河南“朗鄉教堂”是令人發指的建筑呢?你認真過它們的建設背景、業主情況、用地環境、建筑用途、效益、使用者的評價、周圍人的評價……嗎?甚至你親自去看過嗎?僅僅憑外觀的照片隨便評評可以,但是能作出嚴肅的評論嗎?
關鍵詞:建筑實踐價值缺失
談及中國當代的建筑實踐,焦點總是在例例可數的幾個中國建筑師身上。而大部分對整個中國建筑實踐現狀更具代表性的設計師與建成作品卻被媒體的評論拋棄。如今,雖然改制的風向標一直在飄動,但是無論從年產值還是承接項目的重要程度而言,國有大型設計院仍然是國內建筑設計行業的主力部隊。而這部分占據建筑設計市場大部分份額的建筑師與其設計實踐卻很少見諸于報端。媒體的現實與浮躁決定它必定要追捧最新最熱的建筑師或者建筑事件以提高對大眾眼球的吸引力,而不會抱著批判的態度去看待中國建筑實踐。而對中國當代建筑實踐整體狀況的把握對我們在的過程中尋找到自身定位、發現自身是必不可少的基礎。因此本文所指之當代建筑實踐不僅包括所謂“實驗建筑師”的建筑實踐更主要的是建筑設計行業的主力軍團的建筑實踐。
建筑設計價值核心的不確定性決定建筑設計需要一個外加的價值支點來自圓其說。這個價值支點是操控建筑設計以及建造過程的核心力量,決定著建筑設計的方向。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建筑師在為業主進行設計之前應該會考慮為什么要設計這個建筑,這個建筑的建造又是為了什么?簡單的說就是認識設計或者建造這個建筑的目的何在,這就是建筑設計的價值支點。即使對于一些建筑師而言并非在進行每個建筑設計之前都會仔細考慮這個問題,但對這個問題的考慮已經潛移默化的固化于其思維中,很的指導其進行設計了。
然而這種價值支點不是唯一的,不同的建筑師、不同的業主都會使得這個價值支點有所變化。對這個價值支點有的主體有很多,而其中最主要也有著最直接影響的主體應該是建筑師、業主與政府管理部門。這三個主體的價值取向的合力決定了一個建筑的價值取向。各種不同的價值取向綜合在一起則體現出建筑實踐的整體狀態。
那么就讓我們來看看這三個重要主體當今的價值取向。對于當代中國的建筑師而言,其面對建筑設計任務的時候,設計的目的主要可以歸結為以下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為滿足生計而完成工作任務,說的再簡單點就是賺錢;第二個層次,是追求建筑自身價值與價值,并通過其來體現建筑師的社會價值。在中國當今的社會環境背景下,生存的艱辛與欲望的膨脹決定了大部分的建筑師都停留在第一個層次的價值取向上。而只有少部分建筑師努力朝著第二個層次的目標前進,但步履蹣跚。在理想被現實的殘酷淹沒的時候人們總會抓住身邊最容易抓住的東西確保安全。建筑師也一樣,迷失在理想中時,金錢與物質生活成為最容易被追求與得到并且體現自我價值的東西。很多建筑師設計建筑的目的往往不在于建筑本身,所以當建筑本體的追求與其他非建筑因素出現矛盾時,通常以建筑本體追求的退讓收場。
傳統建筑當代城市表達論文
摘要:商業步行街兼有商業性和休閑娛樂性,它既要營造濃厚的商業氛圍,又要體現其的娛樂休閑性特色。建筑設計中充分運用了中國傳統建筑元素和手法,使得現代與傳統很好的結合了起來。同時注重簡潔、樸實和高品格,而不在于材料、裝修的豪華及過分做作的造型。本方案設計將定位于突出商業步行街特殊性,體現其實用性、兼容性與高效性,同時應節約土地和成本,充分利用建筑空間,營造宜人的商業氛圍。
關鍵詞:商業步行街;中國傳統建筑;城市表達
Abstract:Therearecommercialandrecreationalinthecommercialstreet.Itmustconstructthestrongbusinessatmosphereandamusestherecreationalfeatures.ItmakesthemostoftheChinesetraditionalbuilding''''selementinthebuildingdesign,andmakemodernisgoodwithtraditiontocombinedtogetup.Atthesametime,wefigurethatit''''simportanttopaymoreattentiontothetersenessandsimplicityburtheluxuryandoverdoing.Moreover,wegiveprominencetoit''''spracticability,co-Mpatibilityandhighefficiency.What''''smore,wealsonoticethathowtoeconomizethegoundandthecost,howtotakefulladvantageofthearchitecturalspace,andhowtoconstructapleasantcampusenvironment.
Keywords:CommercialStreet;ChineseTraditionalBuilding;CityExpression
1項目概況
武岡市位于湘西南的雪峰山脈東麓、南嶺山北緣、資水上游,地處邵陽市西南五縣(市)中心,??偯娣e1549km2,其中城市建成區面積14km2。有苗、侗、仫佬、回、瑤、壯、土家、滿、蒙古、黎、白、水、高山、彝等15個民族,總人口74萬。
當代建筑節能與產品發展論文
人們對室內環境質量的要求在提高。為滿足這種要求,建筑中增設了多種建筑設備系統。因此而帶來了建筑耗能的增加。國際上在經歷數次能源危機以及對礦物能能源資源的不可回復性和溫室效應對自下而上環境的負面影響的認識越來越清楚之后,提出了控制礦物能源用量的增長,提高用能效率,開發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護環境的目標。作為耗能大戶的建筑節能受到極大的關注。在我國建筑節能,重點的城市住宅建筑節能,也提到了工作日程。人們在思考和實踐,尋求實現建筑節能的有效途徑。
建筑節能是一項系統工程。在策劃、實施及取得持續實效的長期過程中涉及規劃、設計、施工、調試、運行、維修等諸多環節。在實施中涉及諸多技術與產品。而這引起技術與產品又涉及諸多專業及產業,縱橫交錯,相互推動和制約。在價值觀上又涉及一次投資、運行費、維修費、改造費等眼前與長遠利益、產品增值效益等諸多利益的權衡取舍。在提高建筑圍護結構保溫隔熱性能,減少冷熱負荷的同時應對建筑節能設備與產品的發展服給予足夠重視。
這里就建筑節能設備與產品的發展趨勢,談幾點看法供參考
影響發展的幾個重點觀念
1.充分注意地區差異的觀念。我國幅員遼闊,地區氣候、人文、經濟水平均有較大差異。不可能用一種類型設備通行全國。對于引進國外產品應分析其產生和應用的背景與我國的異同,擇其善者而用之。
2.建立壽命周期成本觀念,一般應按建筑壽命五十年內發生的各項費用,取其總和較低者作為選取決策的依據,不應只考慮一次投資最低者。
當代建筑節能與產品發展論文
人們對室內環境質量的要求在提高。為滿足這種要求,建筑中增設了多種建筑設備系統。因此而帶來了建筑耗能的增加。國際上在經歷數次能源危機以及對礦物能能源資源的不可回復性和溫室效應對自下而上環境的負面影響的認識越來越清楚之后,提出了控制礦物能源用量的增長,提高用能效率,開發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護環境的目標。作為耗能大戶的建筑節能受到極大的關注。在我國建筑節能,重點的城市住宅建筑節能,也提到了工作日程。人們在思考和實踐,尋求實現建筑節能的有效途徑。
建筑節能是一項系統工程。在策劃、實施及取得持續實效的長期過程中涉及規劃、設計、施工、調試、運行、維修等諸多環節。在實施中涉及諸多技術與產品。而這引起技術與產品又涉及諸多專業及產業,縱橫交錯,相互推動和制約。在價值觀上又涉及一次投資、運行費、維修費、改造費等眼前與長遠利益、產品增值效益等諸多利益的權衡取舍。在提高建筑圍護結構保溫隔熱性能,減少冷熱負荷的同時應對建筑節能設備與產品的發展服給予足夠重視。
這里就建筑節能設備與產品的發展趨勢,談幾點看法供參考
影響發展的幾個重點觀念
1.充分注意地區差異的觀念。我國幅員遼闊,地區氣候、人文、經濟水平均有較大差異。不可能用一種類型設備通行全國。對于引進國外產品應分析其產生和應用的背景與我國的異同,擇其善者而用之。
2.建立壽命周期成本觀念,一般應按建筑壽命五十年內發生的各項費用,取其總和較低者作為選取決策的依據,不應只考慮一次投資最低者。
當代新型建筑材料在建筑工程中的使用分析論文
[摘要]首先分析了新型建筑材料行業的發展狀況,包括新型墻體材料、保溫隔熱材料、防水密封材料、裝飾裝修材料等的使用;進而論述了發展新型建材及制品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并對其做出了展望。
[關鍵詞]新型建筑材料;使用;發展趨勢
1行業發展狀況分析
新型建筑材料是在傳統建筑材料基礎上產生的新一代建筑材料,主要包括新型墻體材料、保溫隔熱材料、防水密封材料和裝飾裝修材料。我國新型建材工業是伴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而發展起來的,從1979年到2008年是我國新型建材發展的重要歷史時期。經過30年的發展,我國新型建材工業基本完成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過程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了一個新興的行業,成為建材工業中重要產品門類和新的經濟增長點。經濟建設的迅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給新型建材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和廣闊的市場。目前,全國新型建材企業星羅棋布在市場需求的帶動下,已經形成了全國范圍的新型建材流通網;大部分國外產品我國已能生產,星級賓館所需的新型建筑材料國內已能自給;不同檔次、不同花色品種裝飾裝修材料的發展,為改善我國城鄉人民居住條件、改變城市面貌提供了材料保證。我國已經形成了新型建材科研、設計、教育、生產、施工、流通的專業隊伍。
1.1新型墻體材料發展狀況
經過近30年的自我研制開發及引進國外生產技術和設備,我國的墻體材料工業已經開始走上多品種發展的道路初步形成了以塊板為主的墻材體系,如混凝土空心砌塊、紙面石膏板、纖維水泥夾心板等,但代表墻體材料現代水平的各種輕板、復合板所占比重仍很小,還不到整個墻體材料總量的1%,與工業發達國家相比,相對落后40~年。主要表現在:產品檔次低、企業規模小、工藝裝備落后、配套能力差。新型墻體材料發展緩慢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對實心粘土磚限制的力度不夠,缺乏具體措施保護土地資源,以毀壞土地為代價制造粘土磚成本極低,使得任何一種新型墻體材料在價格上無法與之競爭。
建筑期刊學術論文研究
摘要:期刊論文是反映建筑理論研究的一個獨特窗口,文章運用文獻計量學的研究方法,收集1978—2018年間由陜西省理論工作者發表在建筑期刊上的論文,統計分析論文的文獻數量、核心作者群、關注熱點、研究趨勢等特點,從而多維度地呈現陜西省當代建筑理論研究的狀況。
關鍵詞:建筑期刊;理論研究;文獻計量學;統計分析
1研究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陜西省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一個百廢待興的落后省份,發展成為一個生機勃勃的大省,建筑行業、建筑文化、建筑理論研究工作都取得了累累碩果。先進的技術與思想的不斷傳入,與西部地域特色的沖突、碰撞使得建筑理論工作者不斷思考陜西省建筑的正確發展道路。進入新千年,陜西省的建筑創作與理論研究呈現出多元化的狀態,“一帶一路”“國家中心城市建設”也給陜西省帶來了重大歷史機遇。在此多重機遇時刻,統計分析其學術成果,有利于理清其研究脈絡[1]。文章以文獻計量學為研究方法,梳理陜西省自改革開放后建筑理論研究相關論文的發表情況,可以對陜西省當代建筑理論研究的現狀了解得更加全面,為今后的發展及研究提供借鑒[2]。
2研究對象的確定
2.1文獻作者的確定文章所說的文獻作者即陜西省建筑理論工作者,包括陜西省各大設計機構以實踐為主的執業建筑師、陜西省高校建筑學科以研究為主的教師及學生、相關政府機關單位的研究人員以及社會建筑團體等。文章對論文的收集以研究機構為單位,這些研究機構包括(1)高校類:西安建筑科技大學、長安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2)設計院類:中國建筑西北設計研究院、陜西省建筑設計研究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西安市建筑設計研究院等;(3)政府機關單位:西安市規劃局。2.2主流建筑期刊的確定陜西省建筑理論工作者發表在建筑學主流期刊上的論文往往代表著較高的理論研究水平,對主流建筑期刊的選擇,可以從三方面來考慮:一是考慮學術上的代表性,即建筑學術界所認定的學術期刊,結合核心期刊的評定原則及老八校所認定的A類建筑期刊;二是考慮時間上的代表性,即所選期刊盡量能涵蓋所研究的時間段,期刊發文載文量有保障;三是兼顧陜西省省情,考慮陜西省創辦的主要建筑期刊。最終文章選定《建筑學報》《世界建筑》《建筑師》《新建筑》《華中建筑》《時代建筑》《建筑創作》《城市環境設計》《城市建筑》《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建筑科學與工程學報》,合計共11種建筑期刊,其中有些雜志幾經改名,其不同命名階段也在統計項期刊中,統計結果則算在現在的期刊名稱中[3,4]。文章對學術論文的收集以論文作者的機構為單位,通過中國知網數據庫收集這些研究機構在1978—2018年期間所發表在主流建筑期刊上的與建筑理論研究相關的學術論文,其中有些機構經歷幾次改名,單位名稱也存在不規范情況,甚至有些作者沒有附加單位機構,在收集過程中盡可能對其進行查漏補缺。
論當代建筑設計的新詮釋
一、當代建筑設計的新突破
1.當代建筑設計手法的突破。傳統建筑設計與當代建筑設計之間的區分直觀體現在其設計手法的不同。要說兩者之間的關聯,那可能是從結構主義開始,強調那種“永恒”的來源于人與自然的內在統一的深層結構隨著時代的變遷依然沿用到了今天。就拿我們中國建筑設計的發展而言,上世紀50年代初,對于那個以解決群眾溫飽的年代來說,建筑這兩個字毫無疑問是強調功能主義至上的設計;再拿北京傳統的四合院來講,四方、規矩、板正是對自古至今流傳下來的北京建筑特色最中肯的評價。在這些傳統建筑設計中,更多的是遵照結構主義的設計原則,當代建筑設計則是更多的偏向于解構主義。個人覺得,解構主義是原有固有模式的一種大膽的設計思維的延伸,是對傳統建筑設計的大膽嘗試,這種嘗試并不是說隨意的進行設計創造,而是在傳統文化底蘊的基礎之上來進行對傳統建筑老套設計的突破,如果我們對后現代主義的評價是對現代主義的叛逆,那解構主義的存在便是對后現代主義的不安于現狀。所以人們對于建設設計中的解構主義的設計,有些爭議,它打破了形式與功能所必然存在的聯系,但我覺得這也正是當代建筑設計的所應該具有的精神。對于建筑設計的突破大多數我們是通過與傳統建筑不同的設計手法來進行創新,解構主義它不僅作為一種創作方法,它也作為一種設計美學,它的設計思維貫穿著整個設計的始終。在當代建筑設計中,解構主義是其中之一的設計手法。而與之不同一種設計手法——“折疊”也是建筑設計中作為常見的一種形式語言,也對設計的空間、風格、結構都有著全新的定義。折疊這一詞作為專業的建筑語匯,最早是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開始流傳并盛行起來的,德勒斯在他的《褶子》里特地為折疊這種設計手法而頌文,這也是最早的相關領域的哲學參考文獻,這一理論帶給了一批設計師的思維啟發:艾森曼認為,德勒茲的折疊這一概念打破了傳統設計中的內外結構之間的關系以及傳統的空間構成??巳∷沟偕瓌t把折疊這一概念運用到城市肌理分析中,用以建筑設計對傳統文化恢復以及它在社會角色中的表現力,他認為折疊這一手法既囊括歷史主義中的再現色彩,又體現出了現代思想中的抽象兒何,是一種包容歷史、現在、將來的共生形式?!白冃巍笔墙┠陮Ξ敶ㄖu價中出現較多的字眼。在“變形”的建筑設計中,“折疊”是較為突出的設計手法,它是一種與解構主義理念所不同的一種當代設計理念,甚至有些排斥解構,也排斥任何形式的設計模仿,總結起來,就是它是一種具有連續性的、個性突出的、全新形式的建筑設計手法,這也是當代建筑設計的一種突破。2.當代建筑設計材料的突破。除此之外,建筑材料對于建筑設計來說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決定著整個建筑設計的最終的成品風格。混凝土在近期優秀建筑作品的出現越來越多,相比起其他材料,混凝土更專注于建筑本體的精神體現。它沒有夸大的色彩表現,只是將單一、暗沉的混凝土加入到建筑設計中卻能產生一種微妙的化學反應,呈現出一種安靜、高雅的藝術氛圍。對于混凝土這種材料是一種非自然性質的混合材料,它的表現屬性具有著建造技術以及后期養護等一系列的眾多因素影響,在建筑設計中的造價也普遍偏高,但是混凝土材料,尤其是清水混凝土在當代建筑設計中卻是建筑師的新寵兒。它在建筑設計中對建構邏輯以及藝術表現都具有著特殊的魅力。對于當代建筑而言,像類似混凝土這樣的材料在當代建筑設計中的出現又是一大創新所在,將建筑設計回歸到最樸實、自然的狀態才是它應有的狀態。3.低碳環保意識的加入。提到這里,低碳環保是當代建筑設計中值得關注的一大環節。自上世紀60年代,美國因工業污染掀起了綠色設計的風波之后,這一概念一直影響到今天。建筑設計帶給這個時代不同多樣的色彩,我們社會的中每一個人、每一天都能享受到建筑所帶來的的好處以及作用。但是,建筑設計在給我們大眾帶來種種益處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不少的危害。這些危害主要是由于建筑設計在具體施工的發展過程中耗能多、碳排放量多引起的。所以低碳、環保、節能理念運用在建筑設計促使人們對社會環境的保護意識越來越強烈。以下是加強低碳節能理念在建筑設計中可采取的兩點中肯措施:一方面是針對于建筑內部設計,建筑各個不同環節之間要考慮到滿足整體低碳環保的要求而進行設計。充分考慮到建筑周圍的外部自然環境和人為環境,因地制宜的進行合理的設計,將外部有利條件運用到設計中去來達到低碳環保的設計要求,同時也節約了設計成本;另一方面利用建筑頂部,在之上面加入低碳設計元素,屋頂的部分是與外部自然環境最直接的接觸,在屋頂的節能環保設計中必然要充分利用上外部自然條件這一有利因素,來設計與自然貼近的環保節能新型屋頂。上海自然博物館便采用這種低碳節能的設計路線,完美的詮釋了人與自然的內在統一,同時也和館內主題相一致。由拉爾夫•約翰遜的設計來源于一個“鸚鵡螺殼”,在這一基礎之上對總體形態以及組織形式來進行思維創造。整個設計的外立面是作為表達自然元素的媒介。其中建筑中部的“細胞墻”象征著動、植物的細胞組織;建筑東部的“綠化墻”意味著地球的表面天然植被;建筑北部的“石墻”則暗喻著活動的地殼板塊、被河流侵蝕過的峽谷巖壁。他將生物氣候學加入建筑中,來達到低碳環保的目的,由智能建筑外觀來接受陽光照射,以達到最大化的日光,最小化的太陽能獲得量。而橢圓形天井池的設計為整個建筑提供了蒸發冷卻,在建筑內部設計中采用地熱系統的調節來控制溫度。前面有提到利用建筑頂部來加入到節能設計中,自然博物館利用雨水等自然水資源從覆有植被的屋頂收集起來,將回收利用的雨水一起存儲在池塘里,整個建筑將設計與低碳環保銜接的恰到好處,設計與生活是相通的,可以說設計本身是來源于生活,此類設計意識的加入更重要的是可以時刻提醒著世人應該去關注自然,關注環境。
二、當代建筑師對建筑設計的新看法
設計與藝術之間的微妙的關系奠定了建筑設計是同樣賦予了藝術形式的存在。多年以來,建筑一直是被看做是工科的一門學科,對它的定義更多的是來自于技術層次的詮釋,嚴謹、邏輯是我們對于建筑設計的定位。但是建筑設計它是有生命的,當代有些這樣一批人去改變著人們對于建筑設計的印象,他們用實際行動去告訴人們建筑設計在藝術領域可以附有新的生機?!拔抑滥阍诳吹轿业淖髌窌r,你會哭。不論你們怎么看我的作品,只要每個人在看到這些作品時油然而生的切身感受,才是最后的評斷標準。”這是林瓔對自己的建筑所作出的評價,比如林瓔所設計的越戰紀念碑,以極簡的造型來傳達出豐富復雜的意象,由一面刻滿著陣亡戰士姓名的大型V字形的石碑從兩端低、中間高逐步上升,而那些陣亡戰士的名字也由此逐步增加,來帶給沿著石碑行走的人們所不由言說的一種的心理感受。但是其設計并沒有高聳入云的宏偉,但是華盛頓憲法公園的盡頭,大地開裂,一道觸目驚心的傷痕在陽光與黑暗的交匯處,講述著無法被忘卻的哀傷,這些是她的設計所帶給人們的心理體會。類似林瓔這樣的建筑設計難道還是被認同成單一的工科作業嗎?這樣的一批建筑師更注重的是對生命的詮釋,更多的是在他們的設計思維之下,去創造出賦予生命的建筑藝術設計,在他們的設計詞典中,設計本該是純粹的,宇宙間生生不息的生命才是藝術的本源。他們在用實際行動告訴人們:一個在現代主義階段被看作是技術性的學科,也在被認同為藝術。
三、結語
總而言之,當代建筑設計正在逐步以一種樸實、素雅的姿態展示在人們面前,不管是設計手法還是所運用的材料都是當代設計師對這個時代所賦予上的新的標簽,在經過實用主義年代的洗禮之后,它正在以自己特殊的語言由建筑形式來帶給我們一種視覺享受,從外表到內在的幫助人們心靈以及這個社會的凈化,我們當下也應該對充滿藝術性的建筑設計產生一個新的定義。
掌握理論的方法
一、畢業論文撰寫前理論準備的重要性
由于畢業論文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是檢驗學生數年學習中掌握知識的程度、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水平的一份綜合性答卷,所以畢業論文撰寫前的理論準備顯得十分重要。
首先,畢業論文撰寫前的理論準備是畢業論文撰寫的基礎。選好了畢業論文的題目,必須進行理論準備,否則積累資料、形成論點和論據都會迷失方向。以《對發展和完善建筑市場的有關問題思考》一文為例,論題一旦確定,必須接著實施理論準備,對什么是市場?什么是建筑市場?建筑市場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發展和完善建筑市場的條件和基礎是什么?等等,必須先進行理論回答,然后再按照理論思路去搜集資料,再形成論點和論據。有人以為這種做法違背了“結論產生于調查研究的末尾”的慣例,其實,學生所選的一般都是自己比較熟悉的,已有相當程度感性接觸的領域的論題,從已有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這是畢業論文撰寫的重要一步,只有這樣才能在以后的調查研究、搜集資料階段來驗證這種理性認識的正確與否。
其次,畢業論文撰寫前的理論準備是積累資料的向導。畢業論文的撰寫應積累什么資料?這是極大多數沒有畢業論文撰寫經驗的學生所碰到的最大難題。有許多學生在那里盲目地搜集資料,但一旦到想使用資料時才發現已有的資料沒有什么用,趕快再去搜集要用的資料,時間卻已不允許,問題就出在沒有理性認識的資料搜集只是一種盲目的搜集。比如,有一命題為《試論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論文,由于作者對勞動者素質的認識沒有上升到理性的高度,結果作者只搜集了人們接觸最多,最易關注的勞動者的身體素質、文化科學素質的資料,而沒有搜集深層次的勞動者思想道德素質的資料,導致了搜集過程中的片面性。
最后,畢業論文撰寫前的理論準備是形成論點和論據的必要條件。確定論題只是確立了中心論點,還必須提出相應的從屬論點,使中心論點得以展開,為此,必須擁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包括政治的、經濟的、社會的,乃至自然科學的知識,否則只能把文章寫成就事論事式的工作報告,比如畢業論文《“城市更新”與園林綠化關系的幾個問題》一文的作者,由于沒有從理論上剖析兩者關系,沒有深刻認識到兩者關系實質上是人口、經濟、社會、環境之間如何協調,如何使整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結果雖擁有大量的第一手資料,但只限于一般的泛泛之談,成為如何搞好城市綠化建設的報告書,層次太低。
二、畢業論文撰寫前理論準備的范圍
建筑文化研究的現狀與策略
本文作者:李岳川工作單位: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
近代廣東僑鄉建筑的審美文化研究以華南理工大學唐孝祥教授及其碩士生發表的一系列著述和學位論文為代表,在研究對象上集中在廣東的三大僑鄉,主要包括唐孝祥《嶺南近代建筑文化與美學》(2003)、賴瑛《興梅僑鄉近代建筑美學研究》(2005)、吳妙嫻《近代潮汕僑鄉建筑美學研究》(2006)、朱岸林《近代廣府僑鄉建筑美學研究》(2006)。下面本文就這幾部著作和論文進行詳細的評析。唐孝祥的《嶺南近代建筑文化與美學》是一部從建筑美學視角對近代嶺南建筑文化進行剖析的理論佳作,作者吸收和借鑒了現代美學和建筑美學的理論成果,在生存價值論的哲學基礎上提出了有關建筑審美文化機制的四層次說和建筑適應性理論,以此為理論工具,作者對近代嶺南僑鄉建筑的審美文化進行了框架式的探討。在論證嶺南三大僑鄉建筑審美文化機制和建筑適應性的基礎上,《嶺南近代建筑文化與美學》進一步提出了“文化地域性格”這一頗有啟發意義的概念,用來概括廣東僑鄉的建筑審美文化精神,作者總結道:“從文化地域性格看,五邑僑鄉建筑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強烈的時代性和獨特的文化性”①、表現出“鮮明的開放性特征、兼容性特征和創新性特征②”;興梅僑鄉“聚族而居的居住模式反映了對傳統儒家文化的認同和持守……形式多樣的客家僑鄉建筑充分顯示了對自然、社會和人文的高度適應性……建筑選址的風水觀念反映了客家僑鄉對建筑環境的審美選擇”;而潮汕僑鄉建筑則表現出“博采眾長的開放品格”、“經世致用的商業意識”、“精雕細刻的炫富心理”③。可以看出,相較于現有的僑鄉建筑研究文獻,《嶺南近代建筑文化與美學》表現出了相對宏觀和系統的視野,它不局限于對某種單一的僑鄉建筑風格進行描述,而是采用普遍聯系的方法,論述了不同區域、不同建筑現象背后的共同的文化驅動力,以及受不同歷史地理條件與政治經濟文化環境影響,不同地域僑鄉建筑的發展所表現出的不平衡性??偟膩碚f,《嶺南近代建筑文化與美學》對廣東僑鄉建筑審美文化特征的概括是框架和要點式的,它為建筑美學在僑鄉建筑領域的研究確立了方向,并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方法。其方向即是堅持主客體相互契合的辯證思路原則,而方法則可以概括為反映建筑審美標準辯證性的審美文化機制四層次說和建筑適應性理論。在唐孝祥教授指導的三篇碩士論文中,這些原則和方法被遵循和應用,使得廣東僑鄉建筑審美文化的研究得到了進一步的深化和拓展。賴瑛的碩士論文《興梅僑鄉近代建筑美學研究》(2005)主要從審美文化背景、審美屬性、建筑美的表現形態、審美文化個性幾個方面來論證興梅僑鄉建筑的審美文化特征。在審美文化背景的相關章節中,作者將興梅僑鄉的文化精神概括為:“耕讀傳家、崇文重教的價值取向,慎終追遠、重本溯源的宗親觀念,自強不息、無私回報的文化心理”④,這是該文對主體審美文化心理的概括,而在客體方面,除了對自然適應性和社會適應性的一般性探討外,該文主要概括了興梅僑鄉建筑人文適應性特征,即“重貴輕富的價值取向,趨吉避兇的藝術追求,進退兩宜的文化心理”⑤,以及建筑美的表現形態,即“千姿百態的建筑樣式,禮樂相濟的文化意境,獨具一格的環境模式”⑥,最后。根據主客體相契合的原則,作者概括了近代興梅僑鄉建筑的文化地域性格,即“嘗試性的文化開放特征,恪守傳統的美學特征,基于堂橫屋的建筑性質特征”⑦。朱岸林的碩士論文《近代廣府僑鄉建筑美學研究》(2006)在論文結構上和賴瑛的論文基本相同。主體方面,該文將近代廣府僑鄉的文化精神概括為“重商崇利、開拓創新的價值取向,開放融通、博采眾長的文化心理,戀祖愛鄉、實業興國的民系觀念”①。客體上,廣府僑鄉建筑的人文適應性特征被概括為“積極主動的開放品格,匯通中西的融合思維,勇于創作的創新精神”②,在建筑美的表現形態上,該文主要從建筑造型、建筑意境、建筑環境三個方面做了一定分析。吳妙嫻的碩士論文《近代潮汕僑鄉建筑美學研究》(2006)比起前面兩篇論文有了一些新的視角,主要體現于該文對僑資與僑鄉建筑發展關系較為系統的探討,該文總結了近代潮汕華僑投資的一些特點,包括投資房地產業比其他行業利潤更有保障;地區城市人口增加,有發展房地產業的需要;以及傳統心理和市政建設對房地產業的推動等。此外,該文也同樣從主客體角度概括了近代潮汕僑鄉建筑的文化地域性格,主體上,潮汕僑鄉的民系精神表現出:“尊儒重商、開拓創新的價值取向,團結自強、博采眾長的民系心理,微觀技巧、經驗直觀的思維方式,精美細致、雅俗共賞的審美理想”③,在客體上,潮汕僑鄉建筑的審美屬性表現為:“因地制宜的地域性,與時俱進的時代性,內涵深厚的人文適應性特征”④??偨Y來說,近代潮汕僑鄉建筑的審美文化特征表現為:“(城鄉)建筑形制發展的不平衡性,建筑技術的務實性及建筑裝飾的炫耀性”⑤。前者來源于“潮汕民系保守與開放的二重性心態”⑥,而后者則“體現了潮汕民系務實與虛榮的矛盾心理”⑦,“這種矛盾心理深刻地反映了潮汕文化中儒家主體文化與海洋性文化的抗衡,同時體現了經驗性文化及商業文化在潮汕近代建筑上的影響”⑧。以上三篇碩士論文以《嶺南近代建筑文化與美學》所建立的建筑美學理論為指導,深化和拓展了廣東三大僑鄉的建筑審美文化研究。由此我們得以更加全面的認識廣東各地僑鄉建筑的審美文化特征,如廣府僑鄉建筑的崇商重利、積極主動的開拓創新;興梅僑鄉建筑的重貴輕富、恪守傳統與嘗試性的文化開放;潮汕僑鄉建筑的尊儒重商,微觀技巧等。若對三者進行比較,可以發現其各自的審美文化特征正是地方鄉土文化、儒家主體文化、西方外來文化三者博弈之下的不同結果,由于華僑群體的建造行為正是他們在中西文化抉擇中自覺與不自覺的一種心理反映。是拋棄傳統的建筑觀念,對西方建筑文化全盤接收,還是兼容并包,擇善而從,這并不是一個單項選擇,不同地域的華僑群體生存方式不同,價值取向也有所不同,由此產生多樣的僑鄉建筑風貌。
盡管現有廣東僑鄉建筑審美文化研究已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但總體來說該領域的研究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第一,作為審美文化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主體研究仍較為薄弱。主體審美心理沒有客觀的測量標準,華僑往往也不善著述,因此對其界定只能依靠對主體行為和建筑現象的解釋。但現有研究往往從建筑現象做宏觀的文化精神的概括,而對主體的社會構成,以及主體行為缺乏清晰的分析。第二,對于僑鄉建筑文化地域性格的概括缺乏建筑學的特征。諸如“開拓創新”、“尊儒重商”等形容事實上是建筑反映出來的主體精神,這些精神特征不僅見之于建筑,也反映在服飾、家具等等其他物質資料中,而建筑本身的審美文化特征應當更加類型化。這方面研究的缺失實際上反映了對主客體聯系認識的斷裂。第三,關于近代廣東僑鄉建筑文化地域性格與經濟、政治、思想等社會因素的相互作用關系,現有研究還較為表面化。社會經濟政治對于建筑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但這種影響如何參與到具體建筑形態的塑形過程中去,這是研究的難點之一,也是現有研究往往回避的問題。第四,現有研究較為忽視僑鄉建筑審美文化與僑鄉社會變遷之間的相互影響,也就是說,雖然他們認識到僑鄉建筑文化是文化沖突和融合的結果,但仍然使用相對靜態和孤立的視角來考察建筑現象,而忽視其動態和過渡性的審美文化特征,以及其在整個建筑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五,廣東僑鄉建筑審美文化的現實意義還有待深入挖掘。僑鄉建筑是中西建筑文化體系沖突、分化、整合與調適過程在民間演進的生動實例,與當代世界建筑文化多元融合的特征具有相似性,但鮮有研究討論近代廣東僑鄉所發生的建筑文化適應現象對當代建筑創作的借鑒意義。
解決以上學術缺憾的關鍵在于,尋求某種視角,或是某個概念,或是某種方法,來統合主體與客體,以及各種學科視野。正如唐孝祥認為,“美學的學科邊緣性和建筑美學的邊緣交叉性質,決定了嶺南近代建筑文化與美學研究在對象上的復雜性,在目標上的多樣性和在方法上的綜合性”①。這一觀點對于廣東僑鄉建筑的審美文化研究也同樣適用。但是難點也出現在這種綜合性的研究方法上,即如何將傳統的建筑學重客體的研究傾向與主體研究結合起來,以及如何將傳統的建筑學重現象的研究傾向與經濟學、社會學、人類學等學科視角結合起來。從而解決現有研究中各種視野和方法表面化和缺乏聯系的問題,這里,我們試圖引入“空間”概念作為建筑審美文化研究中聯系主體與客體,建筑學與其他學科視角的一條橋梁。這里的“空間”不是單純的建筑學意義上的空間,而是表現為多學科交叉視野的重合點。在社會學中體現為空間社會學,在經濟學中體現為空間經濟學,在心理學中體現為環境心理學等,空間概念的不同層面為各學科視角的研究提供了互通的渠道,近代廣東僑鄉社會處于空間轉型的歷史階段,傳統空間模式被逐漸消解,新的空間模式開始擴張,這是其建筑空間、經濟空間、政治空間、思想空間、藝術空間等各層面空間內涵的共同特征。其中,建筑空間與其它人工環境共同構成抽象空間的物質基礎,通過這種方式,各學科視角的僑鄉建筑研究得以整合并系統化,同時我們也可以初步得出一個結論,即近代廣東僑鄉建筑審美文化體現出過渡性的文化地域性格,它既推動了社會的空間變革,同時也是社會空間變遷的結果。見表1。通過考察近代廣東僑鄉建筑所推動和反映的社會空間變遷特征,可以得出另一個推論,即近代廣東僑鄉建筑審美文化的流行性和大眾性,它表現為一種“建筑風尚”。由于社會空間不會因為孤立的、偶然出現的新空間形式而發生變遷,只有當一種新的空間形式為大眾予以認可時,我們才能說整體的社會空間發生了變化,也就是社會空間變遷,因此這里涉及到空間轉型的動因、發展機制和結果。首先,從動因來看,任何文化模式在生長階段都存在著空間的擴張現象,即通過對空間的占有,來實現文化原型的自我復制和繁衍。然而,客觀空間的有限性則預示著增長的極限,導致了不同空間模式的沖突,近代廣東社會的移民潮和西方文化的侵入正是空間沖突的表現;其次,從發展機制來看,空間文化模式轉型是一種質變過程,與常態下的線性擴張不同,這一過程的空間擴張呈現指數化暴漲的特征,在物質實踐上表現為某類建筑形式的流行熱潮,流行既可以從原有空間模式的母體中產生,也可以通過跨文化方式產生,“當一種習俗經歷了跨文化傳播,就可能演變為另一文化圈內的時尚并被再次流行。當然,此時尚已非彼習俗,它是一種經過了異域文化再加工后的時尚”1,近代廣東僑鄉西式風格建筑的流行即符合這一規律,國人眼中的西洋建筑自然迥異于西方本國人的審美經驗,在模仿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現文化誤讀和自由發揮的情況,因此僑鄉建筑普遍呈現出中西合璧的特點;最后,從結果來看,在流行階段以后,空間的擴張或衰落消失、或衰趨于穩定、前者僅表現為一時的建筑風尚,后者則成為穩定的建筑風格,然而還有第三種結果,即介于二者之間,這也是近代廣東僑鄉建筑文化的演化結果,它們沒有成為主流的空間文化模式表征,而是成為今天多元建筑文化的組成部分。
縱觀近代廣東僑鄉建筑審美文化的相關研究,可以看出,基礎研究已取得了較為堅實的成果,但仍存在廣闊的學術空間有待后繼者深入發掘。筆者認為,主客體研究的聯系性,以及建筑學視角與其他學科的聯系性是深化僑鄉建筑審美文化研究的關鍵所在。而加強聯系性的途徑之一即是在研究中引入廣泛意義上的“空間”概念,從這一概念出發,我們可以發現建筑審美文化與近代僑鄉社會空間變遷之間的互動關系。從審美文化的性質和地位上來說,僑鄉建筑是近代民間建筑本土自主演進的一種途徑,具有大眾性、流行性和開放性的特征,它們參與到對傳統地方建筑體系進行消解,和引入新的空間文化模式的歷史潮流中,在民間建筑從近代到現代的轉型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今天,近代僑鄉建筑審美文化成為廣東兩省僑鄉空間文化模式創新和發展的動力源泉之一,在推動廣東地區的城鄉建筑和社會發展,延續文化傳統,促進僑務工作開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建筑的地域精神與性格透析
論文摘要:針對當代建筑設計理論中的地域性文化設計趨勢,對地域文化的內涵、外延及建筑的性格作了論述,提出了對建筑性格和地域文化精神的更深層次的理解。
論文關鍵詞:地域文化精神,建筑性格,歷史
現代建筑中“以人為本”已逝去,過多地去討論功能空間人性化也已成了多余,因為這些東西在浪滔之后已經深深賦予建筑本身。中國加入世貿后,給建筑創作帶來了新的機遇,也帶來了新的挑戰,世界經濟的全球化,使地域化的問題也日益突出。
1地域文化精神
1.1地域文化的內涵
爾今,在當代建筑理論出現頻率最高的字眼莫過于“地域性”和“文化性”,其實簡單地說這兩者本身就是統一的概念,本不需要將它割裂開來分析又分析。一句話,地域差異只談文化差異。在特定的地域氣候和歷史條件下產生的文化是多元化的,是符合當時當地民族特性的,因此,長期以來,必然形成特定地域的特定文化,這樣的結果就會產生不同的地域和民族在生活方式、審美標準和價值取向上是不盡相同的,建筑文化也是普遍遵循這個規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