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空間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1 13:09:1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公共空間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公共空間營建論文
摘要:本文針對當前城市公共空間營建中出現的種種問題與矛盾,歸納了影響城市公共空間活力的若干重要因素——空間與尺度、可達性與易達性、混合使用與密度、環境質量、公共設施、街道家具和公共文化活動,探討這些要素對城市公共空間活力的影響力,并通過實際案例總結其在規劃設計中的應用方法。
關鍵詞:城市公共空間活力要素應用方法
一、城市公共空間的發展現狀
1.城市公共空間的概念
城市公共空間的一般概念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間。它包括街道、廣場、居住區戶外場地、公園、體育場地等。城市公共空間的廣義概念可以擴大到公共設施用地的空間,例如城市中心區、商業區、城市綠地等”。城市公共空間可以進行交通、商業交易、表演、展覽、體育競賽、運動健身、消閑、觀光游覽、節日集會及人際交往等各類活動。
2.存在的現狀問題及其原因
現代城市公共空間景觀設計論文
摘要:現階段,世界能源以及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在各領域建設事業中,低碳理念已越來越被人們多熟知。進行工作空間景觀設計時要合理地運用低碳理念,以確保城市的環境效益以及生態效益能夠得到最大限度地提高。基于此,本文就對低碳理念、城市公共景觀的相關理念、以及相關的設計要素以及原則進行了簡要的分析,以期能為相關人員提供參考。
關鍵詞:低碳理念;現代化城市;公共空間;景觀設計
對城市景觀進行設計不但能夠有效提升城市的形象,還能夠在視覺上給人以美的享受,城市景觀質量的好壞,跟城市的景觀設計有著密切的關聯,為了而有效實現城市景觀跟生態環境的和諧統一,在城市公共空間景觀設計中運用低碳理念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公共空間景觀的基本概述
城市公共空間一般是指城市內的建筑物之間以及公眾能夠到達的任意外部環境的空間形式總和,從過去的街道、集市以及碼頭到后來的社區、公園以及各種購物中心步行街等,城市中較為開放的空間都屬于城市的公共空間的范疇。城市的綜合競爭力以及大眾的滿意度都跟城市公共空間的整體水準以及質量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城市建設的決策者以及建設使用者都會對其進行高度的重視,通常對城市公共空間進行分類時,可以按照以下幾點入手:(1)根據空間的尺度進行分類,可以將城市公共空間分為宏觀、中觀以及微觀三個方面,在城市公共系統中不同的層面發揮的作用也不同。(2)根據在城市中的公共空間中的實際地位,則可以能夠城市公共空間分為兩個部分即主要公共空間以及次要公共空間。(3)城市公共空間還可以根據空間的自然特性以及文化特性進行分類,分為主要空間以及特色空間兩類。
二、基于低碳理念的城市公共空間景觀設計要素
公共傳媒空間身體資本論文
中國的語境是很沉重的,從本世紀初的"激進尚力"原則,本世紀中的"政治控力"原則,本世紀后期的"知識乏力"原則,到當前的"媒體權力"原則,中國學術文化和文藝批評正一步步地走出巨大的權力陰影,使個體精神個體素質得到伸張。對此的確值得欣慰,但對靈肉之爭,對升華與沉淪之爭仍應引起注意。我以為,如果將一味大眾文化"神化",將其變為一個新的"中心",一個新的"神話",就勢必會造成新的"一元"。
大眾文化以及大眾的世俗關懷都有其合理性,但這只是人之為人的"最低綱領",在滿足這一層面之后,我們應有"最高綱領"(或起碼的"中級綱領"),即不斷超越自我,達到新的生命存在高度。這樣不斷發展自己,不斷超越的民族和文化,才是新世紀的新型民族和文化,才有可能以一種世界主義的眼光站在世界學術文化的前沿,與西方進行真正意義和全新水準的跨世紀對話。
在"公共性"問題日益成為社會熱點的今天,在西方后現代主義和后殖民主義在中國泛化的狀態下,如今西方后現代主義和后殖民主義日益與中國文化中世俗化的東西互滲而成為中國特有的文化景觀。文學界出現的調侃文學、后新潮小說已然成為消解中心話語以后的新中心;影視文化在廣告傳媒和文化經紀人的操縱下日益以文化產品的市場需求取代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
如果說,在現代社會出現了生產拜物教和消費拜物教,那么后現代社會卻出現了"傳媒拜物教"。當代傳媒以跨國資本的方式形成全球性的消費意識,其文化霸權話語漸漸進入國家民族的神經之中。于是,在倡導多元價值、多元社會的文化語境中,大眾在多元主體之間,將個體差異性推到極端,甚至以個人的絕對差異性為由,割裂個人與他人的同一性,使當代傳媒日益成為一種新的文化話語權力形式。
第一節公共傳媒空間中的身體資本
20世紀思想史上一流的思想家,都注重對現代人的"精神"和"身體"的內在關系加以研究,因為這是對大眾媒體產生的心理文化根源的必要的洞悉。
國外城市公共空間發展論文
摘要:美國城市公共空間的發展歷史主要包括市民空間階段,廣場的衰落,游憩墓地階段,公園運動,社區和鄰里公園階段,公共領域的衰落及公共空間的私有化等重要階段和事件。
關鍵字:城市公共空間;發展歷史;美國
Abstract:ThehistoryofdevelopmentofpublicspaceinAmericancitieshasincludedthefollowingimportantperiodsandevents:thedeclineofthecitizen''''sspaceandsquares;thedeclineofgraveyards,sportsparks,communities,neighborhoodparksandpublicareas;privatizationofpubliclifeandspace;theinventionofstreets;theinfluencebyglobalizationandcommunicationsandITrevolution,etc.
Keywords:Urbanpublicspace,Historyofdevelopment,America
“城市公共空間”一般被定義為由公共權力創建并保持的、供所有市民使用和享受的場所和空間。它包括街道、廣場、居住區戶外場地、公園和體育場地等。在我國,對城市公共空間的研究是在大量建設實踐的背景下被動進行的,很多工作停留在就事論事的實踐總結的層面上。1997年在上海舉辦的以“城市公共空間”為主題的中國建筑學會年會和1998年在深圳舉辦的以“城市設計”為主題的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學術會議,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我國的城市公共空間學術研究。
城市公共空間的研究牽涉的方面很多,有著極其復雜的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背景,遠遠超出單純空間美學的研究范疇。最近,作者閱讀到兩篇有關美國城市公共空間發展的文章,現將其編譯出來,簡要介紹美國城市公共空間發展歷程中的幾個重要階段和事件,期望能夠擴展我們對城市公共空間研究的視野,在與國外城市公共空間發展的對比思考中,探尋創造具有中國特色城市公共空間的途徑。
城市公共空間歷史文化論文
一、科學定位城市文化主題,明確歷史文化資源開發方向
文化主題是區域文化發展的主格調,是區域環境建設的靈魂,不論是自然景觀還是人文景觀,都需要有確定的主題或人為提煉、設計的主題,如北京的主題文化為“千年古韻”、上海主題文化為“世界博覽”,西安主題文化為“東方神韻”等。根據城市特色資源形成的特質文化來構建城市主題空間形態,并圍繞這一主題空間形態建設城市文化氛圍,是城市文化主題定位的一般策略。城市歷史是形成城市特色的基礎條件,承傳歷史文脈、反映地方特色的城市主題文化設計更具有不可模仿性和難以替代性特點,因此,國內外許多城市注重在充分挖掘和深刻分析地域背景,發現和提取地方性元素基礎上選擇和確定城市文化主題,奠定文化發展和環境建設的基調。福州,別稱榕城、三山、左海、冶城、閩都,簡稱“榕”,福建省省會,位于福建東部、閩江下游沿岸,是中國東南沿海重要都市,是近代中國最早開放的五個通商口岸之一,福州馬尾是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是中國船政文化的發祥地。作為一座具有2200多年建城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福州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
從福州的文化土壤看,歷史文化、傳統文化、地域文化、山水文化等都可以為培育福州文化個性和特色找到文化根基,究竟確定什么樣的文化主題才能更好地概括福州歷史文化資源的最大優勢和特色?這需要我們深入地進行研究。閩都文化是福州最具地域特色的歷史傳統文化,因此,福州文化主題定位應充分體現閩都區域特有的文脈精神、地方意識、地方認同感和歸屬感,必須根據閩都文化屬性和審美價值進行福州主題文化定位,進而規劃確定城市發展的文化主格調和文化資源開發方向。憑借福州地處中國東南,瀕臨東海,靠山向海,山清水秀,又有“州西北有福山”史志記載和壽山石原產地稱號等自然與人文的特點,結合中國人對福壽的期許和中國文化中有“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的詩話,我們可以在“福”主題上做更多文章。福州文化形象曾經以“福山福水福州城”、“福天福地福州游”等口號進行定位和宣傳,主打“福”文化牌,有一定的根據。但是,實踐中我們還缺乏與“福文化”主題相關的理念一致的設計,“?!蔽幕拍钌形催M一步具象化到福州的文化環境中,在城市空間范圍內還沒能使眾多、分散的人工符號和閩都文化符號形成錯落有致、疏密相間的統一整體。建議更多按照廣告學和美學的要求,對福州文化形象定位思路進行歸納、提煉,確保福州文化形象定位的規范化和標準化。建議組織專家學者對福州文化主題和文化形象問題進行深入研討,除對城市文化形象焦點、視點、重點進行討論外,特別是要對城市文化發展戰略、發展規劃、功能定位等進行深入研究,弄清主要目標形象,然后對癥下藥提出城市文化主題和文化形象的定位思路。
二、重視城市風格設計,培育城市文化個性
文化主題是對區域文化景觀的全面概括和提煉,它是一個整體性概念,是從一種宏觀的角度指導全局的發展,文化主題一旦確立,就要努力將文化主題貫穿城市文化形象建設全過程。城市文化個性體現在對歷史街道建筑的保護與更新,對周邊建筑與空間文化內涵的豐富,以及城市雕塑、文化場館與城市公共空間的有機結合等。長期以來,從福州城市的發展戰略來看,主要是對城市反復進行了經濟意義上的功能定位,對城市的風格設計定位重視不足。近年來,這種狀況有了較大的改變,《福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更多考慮到了福州城市建設從城市功能向城市美學發展的需要,最重要的是,該規劃在優化總體同時,著力加強了對一些重點地段的規劃建設,例如,馬尾新城建設中提出了“整合歷史文化資源和自然山水資源,顯山露水,打造天馬山公園、東江濱公園、馬尾船政文化長廊等公共休閑空間,建設大型文化休閑旅游區?!薄陡V菔袣v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10—2020)》將福州古城保護區劃為23處歷史地段,并劃分為歷史文化街區、歷史文化風貌區、歷史建筑群三種類型。2013年,福州相繼出臺了部分歷史街區的保護規劃,包括《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修編)》、《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朱紫坊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草案等。
目前,福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的思路是比較明確的,但城市文化形象定位以及風格設計還是比較模糊的,在城市規劃設計中,閩都文化內涵的體現還不夠充分。例如,已有的規劃并沒有對新興的房地產開發進行有效的規范;在推進城鎮化發展和城市建設中,從省城、縣城、到城鎮也尚未明確各自的文化定位、文化個性和文化特色。培育福州文化個性和特色,建議分三步走:第一步要從各類本土文化中深入發掘和正確認知文化特征,在做出準確可靠解讀基礎上,對文化個性給予明確定位。第二步要注意保持這種原有文化特征,維護好生成它的城市格局、風貌以及空間特征、整體環境、人文精神等,以留住文化個性;第三步要努力傳承和弘揚這種文化特色,把文化個性忠實地反映在城市建設上,以固化城市特色。城市文化形象往往要經過一個較長的歷史過程才能形成,因此,城市文化形象建設要考慮過去和將來的有機融合。福州范圍內本土的、特色的、原汁原味的各種文化,無論是古街道、古建筑,還是無形的歷史文化遺產,意即歷史的人、歷史的物、歷史的事等等,都是福州不可多得的財富,我們需要積極地、慎重地聚集所轄范圍內的最精髓的歷史文化,在提取歷史精髓基礎上,理清特色文化,明確主題文化,突出整體發展觀,實施特色共建,要更加自覺、主動地推動城市文化形象建設,精心打扮自己的“文化面孔”。
外國城市公共空間研究論文
摘要:美國城市公共空間的發展歷史主要包括市民空間階段,廣場的衰落,游憩墓地階段,公園運動,社區和鄰里公園階段,公共領域的衰落及公共空間的私有化等重要階段和事件。
關鍵字:城市公共空間;發展歷史;美國
Abstract:ThehistoryofdevelopmentofpublicspaceinAmericancitieshasincludedthefollowingimportantperiodsandevents:thedeclineofthecitizen''''sspaceandsquares;thedeclineofgraveyards,sportsparks,communities,neighborhoodparksandpublicareas;privatizationofpubliclifeandspace;theinventionofstreets;theinfluencebyglobalizationandcommunicationsandITrevolution,etc.
Keywords:Urbanpublicspace,Historyofdevelopment,America
“城市公共空間”一般被定義為由公共權力創建并保持的、供所有市民使用和享受的場所和空間。它包括街道、廣場、居住區戶外場地、公園和體育場地等。在我國,對城市公共空間的研究是在大量建設實踐的背景下被動進行的,很多工作停留在就事論事的實踐總結的層面上。1997年在上海舉辦的以“城市公共空間”為主題的中國建筑學會年會和1998年在深圳舉辦的以“城市設計”為主題的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學術會議,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我國的城市公共空間學術研究。
城市公共空間的研究牽涉的方面很多,有著極其復雜的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背景,遠遠超出單純空間美學的研究范疇。最近,作者閱讀到兩篇有關美國城市公共空間發展的文章,現將其編譯出來,簡要介紹美國城市公共空間發展歷程中的幾個重要階段和事件,期望能夠擴展我們對城市公共空間研究的視野,在與國外城市公共空間發展的對比思考中,探尋創造具有中國特色城市公共空間的途徑。
城市公共空間美學研究論文
摘要:城市公共空間是一個具有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背景的系統工程。當今越來越多的城市政府關注城市公共空間的內涵,并力圖通過規劃設計和管理來凸現城市公共空間的美學行為和美育功能,構建“以人為本”、社會和諧的公共服務平臺。本文對規劃功能分區、建筑的視覺效果、規劃的設計實踐中賦予城市公共空間的美學行為進行探究,從而達到優化城市環境、主導城市公共空間系統的美學效果。
關鍵詞:城市公共空間美學行為研究
從美學角度看,城市公共空間作為審美對象,其美學行為的研究是以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為背景,以組成城市公共空間的一個個美學元素為載體的系統工程。在規劃設計上,城市公共空間美學行為的研究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規劃設計和建筑設計者運用專業知識和審美設計學、城市景觀學、美育功能和美學取向的理念,進行城市規劃的功能分區和城市公共空間的設計定位;二是社會群體對城市公共空間系統的發展成就及其美學功能進行審美評價,并通過自身行為規范來充分體驗審美愉悅和美育效果。
1.從城市的功能分區上構建城市公共空間的審美格局
由城市政府主導創建、供所有市民使用和享受的公共的非贏利性場所,就是我們所指的城市公共空間。
1.1城市規劃的功能分區應注重美學元素城市規劃是政府調控城市空間資源、指導城鄉科學發展與有序建設、維護社會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眾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人們對一座城市的認識往往是從城市公共空間開始的:繁華的街市、潔凈的步道、別致的建筑、精美的廣場、常青的綠地、文雅的市民……等等,它能使人終生銘記,并由此生發出對城市的審美愉悅和精神享受。
藝術與城市公共空間建構論文
【摘要題】理論探討
【正文】
法國藝術史與美學博士卡特琳·格魯(CatherineGrout)著述的《藝術介入空間》(注:PourdeI’artdansnotrequotidian.(desoeuvresenmilieuurbain)/CatherineGrout.[法]卡特琳·格魯著;姚孟吟譯,《藝術介入空間》(都會里的藝術創作),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Pourdel’artdansnotrequotidian.)一書,從社會學、藝術學及文化學的多重視角,記敘和闡釋了西方當代公共藝術在城市公共空間建構中的某些方式和意義,它并非一部著重在純粹的理論上進行抽象闡述的著作,而是借助對當代公共藝術的具體實踐與觀念的考察而進行的獨到的評介。該著作中所闡述的公共藝術觀念及主張,在許多方面不同于國內外相關著述中的理論見解。它通過40余件公共藝術介入都市空間的典型個案,向人們推介和剖析了具有創造性及觀念藝術特征的都市公共藝術之現象和方式。這對于正處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中的中國城市之公共藝術建設,顯然有著特殊的時代意義,尤其是對于當下中國城市公共藝術的理論建設與實踐的深化,有著某些可貴的啟示及借鑒的作用。
本文試對該著作的部分解讀,概要地梳理和明晰其內在思想的傾向,以及對我們相關領域事業的顯在啟示,并為尋求我們的城市公共藝術發展的坐標增添某些參照和比較的對象。下面將以原作者的言說及觀念為藍本,并伴以本文筆者對相關問題的認知,從4個基本方面加以有限的解讀和闡述。
一、當代城市“公共空間”及“公共藝術”的再定義
隨著時代的發展,對于公共空間的認識已經發生了許多變化。城市中的公共空間,不再僅僅意味著傳統意義上的中心廣場、道路節點或公園、會所等場域。這些場所大多只是設計者或城市歷史使之形成的一些實體空間,實際上它們在今日已經很少能夠真正成為人們進行公共交流的場域,而人們更多地需要依據自身的環境條件、生活方式,創造出多樣的乃至即興的可供公眾參與和互動的共享空間。況且,當代公共空間在相當的程度上已經隱形在諸如電子網絡、電視、報刊等其他公共媒體之中,這使得公共空間形態(及社會政治學意義上的公共領域)形成了多元化、非物質化或非固定化的存在方式。同時,現實中的人們又永久地需求在真實的空間中進行面對面的群體生活和社會交流。因此,作為供市民大眾了解復雜多樣的世界和進行交流、聚會、娛樂及休閑的公共空間,就產生了各種相應的概念和形式,這顯然是為了適應多元社會和現代技術的發展。
公共資訊圖書館空間設計論文
1圖書館空間設計原則
空間設計是指在現有空間的基礎上利用可變換和移動的設施對利用空間進行二次分割和功能再造。圖書館空間設計是根據服務流程的變化,以讀者需求為基本出發點,對圖書館傳統空間的再設計,使其動線規劃、服務流程和服務模式更加完善,以提高空間利用率和用戶滿意度。圖書館空間設計的基本原則包括:(1)空間設計應充分尊重用戶的使用需求,體現以人為本的建設精神??臻g設計方案應在用戶利用傾向調查和實證分析的基礎上,體現讀者的使用意愿,提高用戶的使用體驗。(2)圖書館空間設計應注重讀者能動性的發揮,設計過程應開放和透明,鼓勵和吸引不同需求的用戶參與設計進程,彼此分享、共同討論、推敲論證,空間設計在滿足用戶普適性需求的基礎上,體現用戶的個性化特點。(3)空間設計應采用用戶體驗和用戶互動交流相結合的模式,通過館員和用戶的交流、用戶和用戶之間的分享,挖掘用戶的潛在需求,創新圖書館空間服務內容。(4)圖書館空間設計應注重結果評估。現行的圖書館服務創新往往關注“怎么做”,而對做的結果并未客觀評價,而通過設計評估有助于認清設計鏈中的薄弱環節,有利于圖書館有針對性地提高和加強。
2臺灣公共資訊圖書館的空間設計
臺灣公共資訊圖書館館長呂春嬌在“新時代圖書館規劃與發展趨勢國際論壇”上就新館的空間規劃歷程與政績做出報告,并對圖書館空間設計的做法做出介紹,其成功的空間設計極大提升了圖書館的服務質量和用戶滿意度。
2.1規劃順暢的用戶、館員和書籍動線
動線是建筑與室內設計的專業用語,將人在室內室外移動的點連合起來便成為動線,順暢的動線設計能讓進到空間中的人,在移動時感到舒服,沒有障礙感。臺灣公共資訊圖書館為避免盲區和死角,規劃設計了讀者、館員、書籍3條層次化的空間動線。讀者動線劃分為管制區外動線、管制區內動線、由館員引領的動線和樓梯動線。(1)讀者管制區外電梯動線,包括從地下1、2層中央停車空間到一樓中央外大廳的動線及由東側地下停車空間及自修閱覽室至一樓東側外大廳再到二樓國際會議廳/會議學習區的動線;(2)讀者管制區內電梯動線,包括1-5樓的中央帶串聯動線及由2樓西側多媒體區至3-5樓開架閱覽區的動線;(3)由館員引領從地下密集書庫/報紙合訂本區至一樓西側再到二樓多媒體區的電梯動線;(4)讀者樓梯動線,包括1-5樓的樓梯串聯動線及2-5樓的多媒體區、開架閱覽區串聯動線。館員動線分為電梯動線和樓梯動線。(1)館員電梯動線又由3條動線構成,第一條是從地下停車空間至1樓行政服務入口收發柜臺、2樓國際會議廳、3樓行銷出版/公共事務組研究發展/公共服務聯合辦公室、4樓資訊組辦公室、5樓行政支援辦公室的行政動線;第二條是串聯地下中央停車空間、外大廳、流通柜臺、2-5樓中央區域帶的動線;第三條是串聯地下密集書庫/報紙合訂本區、1樓委外經營區、2樓多媒體區、3-5樓開架區域的動線。(2)館員樓梯動線,即與讀者樓梯空間的公用動線。書籍動線不同于讀者動線和館員動線純粹的縱向性,它還涉及橫向的動線設計,整個書籍動線由3條縱向動線及1條橫向動線構成,且所有動線均為電梯動線。(1)3條縱向動線,第一條由地下密集書庫/報紙合訂本區至多媒體區、開架閱覽區的動線;第二條串聯流通服務臺及3-5樓開架閱覽區域的動線;第三條串聯地下停車空間、行政服務入口收發柜臺、館藏發展與知識組織聯合辦公室的動線。(2)1條橫向動線,特指橫向連接3樓開架閱覽區與館藏發展與知識組織聯合辦公室的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