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疾病護理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4 09:18:3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骨科疾病護理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骨科疾病護理

骨科脊柱疾病患者護理研究

【摘要】目的探討在骨科脊柱疾病患者中采用規范化疼痛護理的效果。方法1600例骨科脊柱疾病患者,采用抽簽法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各800例。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規范化疼痛護理。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疼痛評分、睡眠時間、康復鍛煉時間、護理滿意度、住院時間、術后康復情況。結果實驗組患者疼痛評分(2.02±1.14)分低于對照組的(3.03±1.05)分、睡眠時間及康復鍛煉時間分別為(4.28±1.22)h、(49.47±13.33)min,顯著長于對照組的(4.08±1.06)h、(41.19±18.33)min,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護理滿意度97.5%顯著高于對照組的95.0%、住院時間(26.6±7.4)d及切口恢復時間(31.2±13.3)d顯著短于對照組的(43.5±8.2)、(40.2±13.3)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運動功能、情緒功能、社會功能評分分別為(52.2±11.7)、(64.5±13.3)、(54.5±11.4)分,顯著高于對照組的(32.5±11.4)、(42.6±23.3)、(45.6±21.3)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骨科脊柱疾病患者中采用規范化疼痛護理的效果較為理想。

【關鍵詞】骨科脊柱疾?。灰幏痘弁醋o理;效果

骨科脊柱疾病患者在臨床上發病率較高,需為患者加強護理干預。目前,臨床上主要采用規范化護理,以患者為中心,疼痛作為骨科脊柱疾病患者主訴,受到臨床重視[1]。本研究選取本院收治的1600例骨科脊柱疾病患者,分析采用規范化疼痛護理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600例骨科脊柱疾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采用抽簽法將患者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各800例。實驗組男352例,女448例;年齡40~93歲,平均年齡(60.5±10.9)歲。對照組男348例,女452例;年齡41~92歲,平均年齡(60.8±10.6)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1.2.1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嚴格按照本院常規護理流程執行,為患者采取基礎護理干預,為患者提供常規檢查及傷口清洗,及時補充蛋白營養,及時調整患者至合理體位等。1.2.2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規范化疼痛護理。護士需為患者宣教規范化疼痛知識,指導患者積極參與疼痛管理,護士需在患者入院8h內完成疼痛教育,促使患者初步認知疼痛及疼痛治療方法等,對患者疼痛進行準確評估并告知患者及其家屬超前鎮痛臨床意義,評估患者疼痛次數,對患者病情進行評估并在患者入院8h內首次完成疼痛評分,采用Wang-Baker面部表情評分進行疼痛評估。每天上午,護士需為患者提供常規疼痛評估,評估3次/d。另外,護士需為疼痛評分>1分患者實施疼痛護理,與患者加強溝通,為患者實施心理疏導及無痛操作、環境干預等。護理期間,護士需采用數字等級對患者疼痛感進行準確評估,給予存在嚴重心理困擾患者實施心理疏導,找出患者負面情緒誘發原因,制定應對對策,鼓勵患者,關心患者,傾聽患者主訴,促使患者積極配合護理。護士需為患者提供飲食指導,日常生活中叮囑患者禁煙禁酒,叮囑患者禁食刺激性食物及油炸食物,告知患者需進食清淡食物、多進食蔬菜水果。1.3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疼痛評分、睡眠時間、康復鍛煉時間、護理滿意度、住院時間、術后康復情況。①護理滿意度[2]:采用本院自擬的滿意度調查問卷進行統計。②術后康復情況:包括切口恢復時間、運動功能、情緒功能、社會功能等。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查看全文

預見性護理指引在骨科護理的作用

【摘要】目的分析預見性護理指引在骨科護理中的作用。方法將2016年11月至2017年12月期間因各類骨科疾病于我院進行治療的91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參考隨機序列發生法產生序列結果對所有對象進行分組研究。其中對照組在治療過程中接受常規護理,觀察組在治療過程中接受預見性護理。對比兩組護理后并發癥及護理滿意度程度的差異。結果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及對護理的滿意程度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臨床中對骨科疾病患者進行治療時,相較于常規護理,預見性護理的選擇更利于患者病情的恢復,且術后并發癥較少,有臨床推廣應用價值。

【關鍵詞】預見性護理;骨科;并發癥;滿意程度

隨著近年來我國科技、建設的飛速發展,因外界暴力引發的骨科疾病逐漸增多,骨科作為各大醫院中最為常見的科室之一[1]。各類骨科疾病的產生不但會對患者日常生活質量及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影響,還可能導致并發癥出現對患者生命產生一定程度威脅。因而,臨床中針對骨科疾病患者應采取相應措施及早治療,提高患者預后。許晶晶[2]就在研究中指出,在骨科疾病患者臨床治療時,采用針對性護理措施可有效提高患者治療效果。本次研究中,我們為探討針對骨科疾病患者治療過程中最有效的護理方式,共選取近期收治的多例骨科疾病患者,就預見性護理指引與常規護理在骨科護理中的差異進行分析,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入選對象均為我院2016年11月至2017年12月期間收治的各類骨科疾病患者,共91例,參考隨機分組結果將所有對象分為觀察組(n=46)與對照組(n=45)。觀察組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1例,患者最大年齡61歲,最小年齡23歲,平均年齡(47.83±6.33)歲;對照組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2例,患者最大年齡63歲,最小年齡25歲,平均年齡(48.21±6.08)歲。所有研究對象中,骨折43例,骨關節結核14例,骨質增生13例、骨腫瘤4例,關節脫位15例,股骨頭壞死2例。兩組基本資料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有可比性。1.2護理方法。對照組在入院后均參考院內相關護理規范行常規護理,其中包括對患者治療過程中生命體征及臨床表現的監測,對患者經手術治療后的狀況變化進行記錄分析,同時在術后給予患者常規抗感染及營養支持等護理措施。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預見性護理指引,具體護理措施包括:對患者入院后疾病嚴重程度進行分析,若患者病情極為危重,則需為患者開通氣道并建立靜脈通道,治療過程中還需做好抗休克、心肺復蘇、止血及吸氧等準備工作。在患者入院接受治療時,護理人員需及時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第一時間了解其心理狀況,針對存在嚴重消極心理的患者應及時與其進行心理溝通,最大程度的緩解患者消極抑郁的心理狀況,提高其在治療過程中的依從性,保證治療效果。在日常護理過程中,多站在患者的角度去思考一些問題,對問題較多的患者應耐心解答,仔細聆聽患者真實想法,并予以適當鼓勵,幫助患者建立治愈信心?;颊叱鲈寒斕欤瑧獓诟阑颊唣B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并按照醫囑及時服藥,同時還需囑咐患者家屬,密切觀察患者情況,若出現不良反應應及時入院復查。1.3觀察項目。對比兩組并發癥及護理滿意程度的差異。護理滿意程度采用自制問卷調查表進行調查,在患者出院當天發放,并當日返回。其中主要包括對護理人員專業素養、解決問題能力、態度及健康宣教實施情況等項目進行評分,總分為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對護理服務越滿意。1.4統計學方法。研究數據均納入SPSS20.0軟件分析。計量資料均以(x±s)表示,t值檢驗兩組差異,(%)表示兩組數據率差異,2為組間對比檢驗標準,P<0.05可認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查看全文

老年骨科患者護理安全管理體會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自我保健意識不斷增強,同時,社會老齡化進程不斷加劇,老年骨科患者的收住率急劇上升。多數老年患者因脊柱、關節等退行性疾病住院,或因外傷或意外事故導致四肢、脊柱等骨折而入院[1]。這些患者多高齡,常伴有心、腦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糖尿病、視力減退及肝腎功能減退等;部分患者因外傷而并發其他臟器的損傷。無論是因脊柱、關節疾病入院,還是因骨折等外傷入院,老年患者本身固有的這些內科疾病加上骨科疾病,都使病情復雜多變,并使骨科疾病的病程、臥床時間延長[2]。這些骨科疾病外的內科疾病有時候更具有危害性,老年患者入院后,詳細了解既往病史與治療情況、治療效果間的關系,合并內科疾病與骨科疾病治療之間是否存在相互影響等問題至關重要。做好骨科老年患者護理安全管理尤為重要?,F將老年骨科患者護理安全管理中容易存在的問題總結匯報如下。

1護理工作中潛在的不安全因素

1.1護理工作中護理人員的的不安全因素

(1)高危風險評估能力差。因護理人員流動性較大,護理隊伍組成不穩定,新入職護理人員相對較年輕,由于經驗不足,??评碚撝R缺乏,對老年骨科患者中潛在或已存在內科疾病患者可能發生的風險缺乏預見性評估,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有限。多發傷、復合傷或病情變化較快的老年患者的護理更具有特殊性,頸椎手術后容易發生呼吸道堵塞而危及生命,腰間盤突出老年骨科患者因視力減退或膝關節退行性病變而容易跌倒等。這類可能發生風險或意外的老年骨科患者,對護理人員預見性和評估能力要求更高,而多數護理人員因理論知識缺乏,只機械地執行醫囑,當患者病情發生變化時不能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從而導致不良事件的發生。(2)責任心不強。臨床護理工作中,部分護理人員不能嚴格執行護理操作規程,落實核心制度;對患者病情的觀察不到位、不細致,對病房的巡視工作不到位,僅留于形式,導致未能及時發現不安全因素。如老年患者體溫調節能力差,骨科手術出血多,術后體溫容易發生波動,護理人員如觀察病情不到位,患者可因高溫而容易發生脫水及電解質紊亂等問題,如不能及時發現并提醒主治醫生采取相應措施,嚴重時可危及老年患者生命。(3)業務水平缺陷。部分護理人員因缺乏專業的、科學的理論知識,導致他們的臨床護理工作缺乏預見性,而老年骨科患者原發疾病迥異,處理方法各不相同,如在護理老年骨科患者時,不能對不同患者實施有針對性的護理,在致命并發癥發生時,護理人員措手不及,不能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錯失了最佳治療時間。(4)護患間缺乏有效溝通。對于因意外損傷而入院的老年骨科患者,患者及家屬情緒往往比較激動、急躁,護理人員缺乏良好的溝通技巧,服務態度不好,不能合理、耐心地給予相應解釋,會導致護患間工作無法順利開展。如老年骨科患者合并糖尿病而造成手術傷口愈合延誤導致家屬不滿時,護理人員應依據專業知識,耐心向患者及家屬說明高血糖容易造成傷口延遲愈合、嚴重時可造成感染而危及生命的情況,避免因誤會而造成的不必要的麻煩。(5)法律意識淡薄。護理人員由于法律知識不足,缺乏應有的危機意識和應急防護措施,在執行護理操作過程中容易忽視潛在的隱患。病房護士流動性大,其護理專業素質也存在較大差距。當患者較多,加之病情復雜時,部分護士在執行護理操作過程中,未能按要求嚴格護理、執行護理核心制度及護理操作規程,未能嚴于職守。

1.2引起跌倒的外部因素

(1)環境因素。因老年骨科患者多為外傷入院治療,此類患者多行動不便,病房內拐杖、助行器等障礙物較多,患者夜間均留有陪人,因陪人床擺放不規范,造成病室內通道狹小、擁擠;床頭呼叫器故障而不能及時與護士溝通;保潔員清潔地面時地面濕滑,未能及時放置警示牌;以上這些因素均可能導致患者跌倒或滑倒。(2)藥物性因素。腰麻、神經阻滯麻醉術后的患者,由于神經阻滯,其肢體疼痛消失,自行下床時因肢體感覺弱且無力而造成跌倒。部分老年患者也可因藥物不良反應導致跌倒,如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島素容易發生低血糖而暈倒。高血壓患者使用降壓藥或體位突然改變發生低血壓。使用抗心律失常、強心、利尿、血管擴張藥或任何對平衡造成影響的藥物都會引起跌倒。(3)骨科輔助支具使用情況。如輪椅、助行器、拐杖都是老年骨科患者輔助步行的主要工具,若支具維護不當,如拐杖底部防滑墊損壞、丟失、拐杖支架連接松動,致其性能存在問題但未及時發現,可使患者失去平衡導致跌倒。(4)其他因素。老年骨科患者多數長期臥床,因患側肢體疼痛,活動受限,不能自主運動,臥床通常超過2周,突然起坐,可因出現眩暈導致跌倒。

查看全文

護理安全管理對骨科護理的應用

【摘要】目的:探討護理安全管理在骨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方式及效果。方法:對我院收治的110例骨科疾病患者進行隨機分組,分為對照組(n=55)與研究組(n=55),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管理措施,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使用護理安全管理措施,比較兩組護理管理質量評分狀況和護理管理效果。結果:研究組各項護理管理質量指標評分高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3.64%)、患者投訴率(1.82%)、風險事件發生率(3.64%)均低于對照組(16.36%、10.91%、14.55%),護理滿意率(96.36%)高于對照組(85.45%),兩組間差異證實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對骨科患者實施一般護理管理措施后,加強護理安全方面關注,并落實相關措施,可提升整體護理管理水平,降低不良事件發生風險。

【關鍵詞】護理安全管理;骨科護理管理;風險事件;滿意程度

近年來,隨著骨科患者增加,使得相關骨科整體工作量提升,同時受骨科患者住院時間長、行動不便與并發癥等因素影響,易增加患者風險,影響住院安全性和疾病恢復效果。因此,患者住院期間應重視相應護理管理措施利用,并將臨床護理風險作為護理研究重點,落實各項相關措施[1]。有關研究表明,將護理安全管理應用于骨科患者風險護理中,不僅利于降低護理糾紛和風險事件發生率,而且可進一步提升治療方式使用安全性,患者認可度高。這就需要加強安全護理防范,并嚴格按照相關規章制度執行護理操作[2]。此次研究中將我院收治的110例骨科疾病患者作為護理管理研究對象,重點分析在骨科病房中護理安全管理方式應用及實施效果,具體分析如下。

1資料及方法

1.1一般資料從我院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骨科患者中選取110例作為護理管理研究對象,使用隨機數表法將全部患者平均分為兩組,分別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55例。對照組:男性34例,女性21例,年齡22~71歲,平均年齡(49.31±2.62)歲;疾病類型:肋骨骨折15例,四肢骨折17例,腰椎間盤突出13例,其他疾病10例。研究組:男性33例,女性22例,年齡21~70歲,平均年齡(48.25±2.33)歲;疾病類型:肋骨骨折14例,四肢骨折16例,腰椎間盤突出14例,其他疾病11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統計學分析,結果顯示無顯著差異(P>0.05)。納入標準:經臨床診斷患者均確診為骨科方面疾?。粚强浦邢嚓P治療方式無禁忌證;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研究;患者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合并傳染性疾病患者;合并嚴重心、肺、肝、腎疾病患者;多發性骨科疾病患者;存在溝通障礙、精神認知障礙患者;存在免疫系統和循環系統障礙;嚴重骨質疏松;遺傳性疾病。1.2方法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管理方式,主要措施包含為患者創造安全護理環境,并安裝緊急呼叫系統,便于及時為患者提供相應護理;注意床護欄、暖瓶、銳器使用和放置;做好氧氣裝置、呼叫裝置以及負壓吸引裝置等系統檢查工作,確??杉皶r滿足患者需求;指導患者進行康復訓練;做好對患者飲食、用藥、鎮痛和健康教育等基礎護理。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護理安全管理,具體護理安全管理措施為:①組建護理安全管理小組。選擇具備高綜合素質和護理能力的護士作為組員,并針對參與骨科護理安全的管理人員展開針對性專業培訓。②建立護理安全管理體系。分析骨科患者病歷資料和治療護理方式,結合患者預后和護理狀況進行綜合分析,制訂具體護理措施,并建立相應安全管理體系。③病房安全管理。對骨科患者病房中相關設備進行清潔消毒,包括床墊、地板,有序擺放各種物品,并為患者預留足夠活動空間;叮囑患者按時按量用藥;在對患者進行換藥或創口檢查中,必須嚴格遵循無菌操作,定時觀察患者心率和血壓等指標;對長期臥床患者應定時幫助患者翻身,防止出現壓瘡,并做好病床護欄加固工作;對患者受壓位置實施減壓護理,防止發生壓瘡。對于采取手術治療患者,應嚴密監測切口愈合情況,并注意做好感染等并發癥預防工作。結合患者恢復狀況,早期指導其進行循序漸進的康復訓練,確保運動量和運動難度應控制在可承受范圍。④心理護理。對患者心理情緒進行綜合性評估,提升患者護理安全意識,消除其負面情緒,使其主動配合進行相應護理。1.3觀察指標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后服務態度、護理技術、儀器操作、無菌操作和風險控制等護理管理質量指標評分,使用醫院自制護理管理質量評分表,每項指標評分均為100分,分數與護理管理質量成正相關。統計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患者投訴率、風險事件發生率和患者滿意率,其中,滿意率指標采用科室自擬滿意度評價問卷進行評價[3],根據患者意愿填寫,總分為100分,以評分大于70分為滿意,總滿意率=滿意例數/總例數×100%。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2χ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查看全文

骨科護理中預見性護理的運用

摘要:目的探討預見性護理在骨科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骨科患者51例,隨機分為預見組(26例)和常規組(25例),分別給予預見性護理和常規護理,比較護理前后兩組患者的疼痛和生活質量情況。結果護理干預后,預見組過去24h及術后經歷的最嚴重疼痛評分低于常規組(P<0.05);生活質量總評分、各功能量表評分均優于常規組(P<0.05)。結論通過預見性護理的應用,可有效提高骨科患者的鎮痛效果,改善患者的睡眠質量,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在骨科疾病中應用和推廣。

關鍵詞:預見性護理;生活質量;疼痛

近年來因各種事故、長期累積病癥造成的骨折、骨損等骨科疾病呈逐年上升趨勢,該疾病的治療以手術為主,術后需要長期臥床且并發癥情況較多,調查顯示,血栓、肺感染、褥瘡和疼痛是骨科術后主要的并發癥[1],其中疼痛會伴隨疾病治療的整個過程,嚴重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康復鍛煉和日常生活。有報道顯示,對患者行早期護理干預能降低患者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促進康復[2]。本研究采用預見性護理對收治的骨科疾病患者進行干預,現將具體內容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以2014年1月至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51例骨科疾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分為常規組和預見組。常規組25例,其中男15例,女10例,年齡21~68歲,平均(44.23±5.07)歲;疾病類型:創傷性骨折1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8例,頸椎病4例,骨髓炎3例。預見組26例,其中男16例,女10例,年齡22~68歲,平均(43.90±5.87)歲;疾病類型:創傷性骨折11例,腰椎間盤突出癥5例,頸椎病5例,骨髓炎4例,骨腫瘤1例。本次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患者及其家屬同意,患者簽訂知情同意書,醫院倫理委員會監督執行本次研究。兩組患者排除嚴重性肝腎疾病和全身系統性疾病。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例數和疾病類型等一般資料上,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查看全文

預見性護理在骨科護理中的運用

摘要:目的探討預見性護理在骨科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骨科患者51例,隨機分為預見組(26例)和常規組(25例),分別給予預見性護理和常規護理,比較護理前后兩組患者的疼痛和生活質量情況。結果護理干預后,預見組過去24h及術后經歷的最嚴重疼痛評分低于常規組(P<0.05);生活質量總評分、各功能量表評分均優于常規組(P<0.05)。結論通過預見性護理的應用,可有效提高骨科患者的鎮痛效果,改善患者的睡眠質量,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在骨科疾病中應用和推廣。

關鍵詞:預見性護理;生活質量;疼痛

近年來因各種事故、長期累積病癥造成的骨折、骨損等骨科疾病呈逐年上升趨勢,該疾病的治療以手術為主,術后需要長期臥床且并發癥情況較多,調查顯示,血栓、肺感染、褥瘡和疼痛是骨科術后主要的并發癥[1],其中疼痛會伴隨疾病治療的整個過程,嚴重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康復鍛煉和日常生活。有報道顯示,對患者行早期護理干預能降低患者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促進康復[2]。本研究采用預見性護理對收治的骨科疾病患者進行干預,現將具體內容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以2014年1月至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51例骨科疾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分為常規組和預見組。常規組25例,其中男15例,女10例,年齡21耀68歲,平均(44.23依5.07)歲;疾病類型:創傷性骨折1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8例,頸椎病4例,骨髓炎3例。預見組26例,其中男16例,女10例,年齡22耀68歲,平均(43.90依5.87)歲;疾病類型:創傷性骨折11例,腰椎間盤突出癥5例,頸椎病5例,骨髓炎4例,骨腫瘤1例。本次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患者及其家屬同意,患者簽訂知情同意書,醫院倫理委員會監督執行本次研究。兩組患者排除嚴重性肝腎疾病和全身系統性疾病。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例數和疾病類型等一般資料上,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查看全文

人性化護理在骨科護理的意義和價值

【摘要】目的探討人性化護理模式在骨科護理中的臨床價值和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在我院進行治療的骨科患者118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59例,對照組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方式干預,而對于實驗組提供人性化護理,對比兩組患者的滿意度、術后恢復程度和護理的效果。結果實驗組患者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并且實驗組患者的恢復程度也比對照組患者高,二者產生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在骨科護理中運用人性化護理可以有效提升治療效率,同時可以提高患者的滿意度,縮短患者住院時長,值得臨床推廣。對患者有著重要的價值。

【關鍵詞】價值;手術室;人性化護理;意義

我國的人性化護理其實目的就是為患者創造一個舒適,有效的護理模式可以使患者在治療過程當中,心理方面和生理方面的需求都可以得到滿足,降低了患者不愉快的程度,提高手術的成功率。由于目前人們對于醫院的護理要求不斷增加,因此骨科護理面臨著十分嚴峻的挑戰為了探究人性化護理在骨科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本院就選取在我院進行骨科治療的患者,發現人性化護理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對于患者的康復有著很大的作用。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在我院進行治療的骨科患者118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59例。其中,對照組男32例,女27例,平均年齡12~54歲;實驗組男29例,女30例,平均年齡10~52歲;有腰間盤突出癥患者13例,腰椎管狹窄癥患者9例,骨質疏松癥患者22例,非手術患者38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1.2方法。給患者分組之后,對患者實施護理工作,對于位于對照組的患者來說,醫護人員應該為他們實施常規普通護理,而對位于實驗組的患者來說,給予人性化護理。并且在治療結束之后向患者發放調查統計表,綜合統計患者對護理人員的滿意程度。人性化護理模式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展開。1.2.1生活護理。醫護人員在為患者提供護理時,應該保證患者病房的安靜、舒適,可以在病房內為患者準備報紙、雜志等書籍為患者提供閱讀,在日常生活中要協助患者洗漱、飲食、翻身等,晨起清潔患者的被褥、病房,保持患者病房的干凈整潔,盡可能提高患者的舒適程度,鼓勵患者經常飲水,預防護理過程中患者泌尿系統的感染。1.2.2心理護理。骨科疾病患者存在的一個共性就是發病比較急,會導致患者在心理上產生一種焦慮、壓抑的狀態。因此,醫護人員對患者進行護理時,應該主動和患者進行溝通,了解患者產生負面情緒的原因,認真分析患者在治療期間的難處,用激勵的方式引導患者放松情緒,幫助患者樹立治療的信心,除此之外,醫護人員還應該為患者營造出溫馨、放松的住院環境,做好患者病房的清潔工作,必要時還應該在患者的病房中防止植物,不僅僅可以美化病房環境,同時還可以幫助患者保持愉悅的心情,最后,醫護人員還應該做好患者家屬情緒的安撫工作以及患者的陪護工作,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同時還應該向患者以及患者家屬講解有關骨科疾病的知識,使患者及患者家屬對骨科疾病有大致的認識,指導患者合理用藥,提高患者的恢復速度。1.2.3飲食護理。要對骨科患者進行飲食指導,應該食用些有助于患者恢復的食物,以清淡為主,如新鮮蔬菜,豆制品等,促進腸蠕動。等到患者的病情穩定、食欲增加之后,可為患者提高食物中的蛋白質、維生素含量,比如,醫護人員可以為患者準備骨頭湯、雞湯等。護士要根據患者的營養狀況、體制、病程為患者提供適宜的飲食指導。1.3觀察指標。對患者滿意程度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可以采用醫院自擬的滿意調查表進行,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時間、住院費用,探討人性化護理在骨科護理中的應用效果。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查看全文

臨床骨科護理價值探討

骨科疾病需要根據患者的生理與病理變化進行判定,現代醫學界一直在不斷提升骨科疾病的治療及護理干預水平,以為骨科患者提供有效、更滿意的臨床服務。預見性護理干預則是一種優質的、高效的臨床護理干預模式,以預防及預估危險因素為核心原則[1]。具相關實踐調研顯示,在臨床骨科護理中應用預見性護理干預的效果較為顯著,有利于提高護理有效率,還能夠降低并發癥率[2]。基于此,本次研究特以選取骨科護理患者100例為探討對象,對比分析了預見性護理干預的臨床應用價值,詳細內容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6年7月~2017年6月本院骨科臨床護理的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成常護組和預見組,各50例。其中,常護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22~73歲,平均年齡(41.32±2.39)歲。預見組男27例,女23例;年齡21~74歲,平均年齡(41.28±2.24)歲。所有患者均排除嚴重精神疾病者。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經過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1.2方法。分組進行不同方式的護理,常護組患者采用常規骨科臨床護理方式,而預見組患者則同時采用預見性護理干預。1.2.1常規護理。50例常護組患者接受常規骨科護理。1.2.2預見性護理干預。在常規護理基礎上,50例預見組患者加施預見性護理干預,具體內容有:1)預見性心理干預:提前做好加強護患溝通工作,以預防患者出現不良情緒,給予更多鼓勵,以增強其自信心,提高護理配合度。2)預見性危險干預;預先告知護理注意事項;床旁設置床欄,防止患者墜床[3];保持各區域地面干凈、整潔,避免患者跌倒。3)預見性并發癥干預:協助患者定時翻身,防止壓瘡發生;指導家屬為其輕度按摩,以促進患者的血液循環,預防肌肉萎縮;鼓勵患者應盡早下床活動,利于早期康復;定時開窗通氣、定時換洗床品、定時空氣消毒并囑患者保持個人生理衛生,避免感染發生;以及給予一些其他可預見性的臨床護理。1.3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例數(n)、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護理總有效率的對比。預見組的護理總有效率為94%(47例),常護組為74%(37例)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2.2護理滿意率的對比。預見組的護理滿意度為94%(47例),常護組為64%(32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3并發癥率的對比。不同護理方式的兩組患者皆出現一些相關并發癥,但相比較而言,常護組的并發癥發生率26%(13例)及病癥狀況較為嚴重,預見組為6%(3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查看全文

人性化護理在骨科護理的臨床應用

在骨科疾病中,最為常見的疾病為骨折,主要是由于機體受到外部巨大創傷及交通事故所致,對患者生活質量及身心健康造成了嚴重的影響。近年來,隨著我國交通行業及建筑行業的不斷發展,從而導致我國骨折患者的發病率不斷上升,若不及時采取有效的處理,嚴重影響了患者身體健康。而實施一項有效的護理干預十分重要[1]。以前臨床上常采取常規護理干預,但由于該種護理模式僅對患者日常生活進行照料,未對患者心理進行護理,因此不被臨床應用[2]。因此,本文對2016至2017年收取的骨科患者進行客觀的研究,并選擇一項合理的護理方法,詳情見下文。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選擇本院骨科患者,收取例數為100例,收取時間為2016年1月20日至2017年1月20日期間,將100例患者進行分組,即觀察組、對照組這2組,每組分別有50例。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同意本次試驗,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②無嚴重臟器疾病、精神疾病以及內分泌疾病者。排除標準:伴有意識障礙及語言障礙者。觀察組患者年齡在(43.21±1.54)歲,年齡范圍上限值:72歲,下限值14歲;男女性比例各占32例、18例。對照組患者年齡在(43.58±1.85)歲,年齡范圍上限值:72歲,下限值15歲;男女性比例各占33例、17例。將兩組骨科患者的性別、年齡等各項臨床資料實施對比,對比結果發現兩者之間未發生明顯差異,可實施對比,采用P大于0.05表示。1.2方法。1.2.1對照組本組骨科患者實施常規護理干預,其主要內容包括對患者實施健康教育及基本的心理護理干預等。1.2.2觀察組骨科患者實施人性化護理干預,具體措施:(1)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由于患者發病突然,且加之受到的創傷較嚴重,從而導致患者產生心理壓力。護理人員應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告知患者保持樂觀的心態面對疾病,促進骨折盡快恢復[3]。此外,護理人員還需向患者講解有關骨折的相關知識,如發病因素、治療方法、注意事項、預后情況等,使其能對自身疾病有初步的認識,提高護理滿意度。護理人員還可通過邀請恢復成功的患者進行現身說法,充分調動患者主觀能力性,指導患者進行正確的康復訓練,以此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自信心。(2)生活護理:由于骨折患者行動不便,且身體機能較差,部分患者缺乏自理能力,因此,應對患者實施生活護理干預[4]。即按時更換患者床單及被套、溫濕度調整適宜、按時開窗透氣。此外,護理人員應根據患者身體狀態制定一份合理的飲食干預,并叮囑其在飲食上應選擇易消化、清淡等食物,有利于促進患者骨骼盡快愈合,縮短患者病程[5]。對于病情恢復較好者,應鼓勵其進行早期下床活動,并于早晚幫患者肩胛部及腰椎部位進行按摩,使其身體處于放松狀態,促進患者早日康復。(3)并發癥護理:由于患者伴有下肢靜脈血栓、便秘、壓瘡等并發癥,因此,護理人員應做好患者并發癥的護理工作,并保證病房內的空氣新鮮,對病房內按時消毒,從而避免下肢靜脈血栓及壓瘡等并發癥的形成。1.3觀察指標。分析2組骨科患者護理滿意度。分析2組骨科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肺部感染、壓瘡、便秘)。1.4統計學分析。選用SPSS20.0軟件對本次研究結果進行核對與分析,對計數資料采用“%”來表示兩組骨科患者(護理滿意度及并發癥發生率),本院研究的2組骨科患者各項指標情況具有統計學意義,則采用P<0.05來表示。

2結果

2.1比較。2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觀察組骨科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98.00%,與對照組相比,具有高度的差異性,P值<0.05。如表1:表1對比2組骨科患者護理滿意度組別例數滿意(n)較滿意(n2.2對比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觀察組骨科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2.00%,優于對照組,P<0.05。如表2:

3討論

查看全文

預見性護理在骨科護理的運用

骨科是醫院當中的一個重要科室,主要負責對骨折等患者進行治療和護理。與其它科室的患者相比,骨科患者通常行動不便,需要長期臥床休息。同時,受到肢體功能障礙、骨折疼痛等因素的影響,患者在治療及護理期間,容易產生一些身體及心理問題,出現一些常見的骨科并發癥,嚴重影響了患者的康復及預后。對此,在骨科治療的基礎上,應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護理,以降低患者發生并發癥的幾率,提高患者的滿意度。預見性護理作為一種較為先進的護理方法,在骨科護理中進行應用,能夠取得理想的護理效果。基于此,本文選擇2015年4月~2016年4月醫院收治的骨科患者124例作為研究對象,研究了預見性護理在骨科護理中的應用。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5年4月~2016年4月醫院收治的骨科患者124例,其中男性患者79例,女性患者45例,按照時間順序先后順序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患者62例,年齡在24~76歲,平均年齡為(41.8±3.5)歲;對照組患者62例,年齡在22~72歲,平均年齡為(40.2±3.4)歲。兩組患者在骨折類型、年齡、性別等方面,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所有患者經檢查,均為骨折患者,其中包括上肢骨折53例,下肢骨折51例,胸腰椎骨折20例。排除標準:不包括合并嚴重心肺肝腎疾病的患者,不包括患有精神疾病或認知障礙的患者,不包括治療及護理依從性差的患者。1.2方法。1.2.1對照組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方法進行護理,包括治療后的基礎日常護理、用藥護理、輸液護理、飲食指導、健康宣教等。1.2.2觀察組觀察組患者采用預見性護理方法進行護理。1.2.2.1入院后對患者的資料進行收集和整理,對患者性別、年齡、自理能力、疾病情況、心理狀態等進行了解[1]。嚴密觀察患者的生理及心理狀態,對護理當中可能發生的情況進行判斷和預估,從而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進行護理。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嚴格監測,如果發現異常情況,要第一時間進行處理并上報醫師,分析后續可能發生的狀況,并采取預見性措施進行護理。1.2.2.2骨科患者存在行動不便、疼痛等特點,因此在長期住院臥床當中,可能會出現焦慮、煩躁、不安的心態。護理人員應當與患者進行親切的溝通和交流,了解患者發生不良心理狀態的原因,并采取相應的心理干預措施,排解和疏導患者的不良情緒。同時,在患者住院期間,對患者心情變化進行實時觀察,如果發現患者有可能產生不良情緒的征兆,及時與患者溝通,通過預見性心理干預,避免患者產生不良情緒。通過有效的心理干預,幫助患者建立良好的信心,更好的配合日常治療及護理。1.2.2.3在患者住院期間,對患者可能發生的安全隱患進行仔細評估,評估患者發生不良事件的種類及可能性,提前采取預見性措施進行處理。保證病房底面的清潔、干凈,降低患者發生跌倒的幾率[2]。在患者病床兩側加設防護欄桿,避免患者發生墜床的不良事件。對于跌倒、墜床發生可能性較高的患者,在醒目位置張貼警示標志,提醒患者注意對自身安全的保護。1.2.2.4骨科患者由于長期臥床休息,因而容易發生各類并發癥狀,影響康復及預后情況。對此,護理人員應當采取預見性措施,對可能引起患者并發癥的因素進行提前處理[3]。在病房中,注意每天開窗通風,嚴格按照規程進行病房消毒。讓患者適當多飲水,增加排尿量,避免相關并發癥的發生。由于骨科患者行動不便,臥床時間過長,因而可能發生壓瘡等并發癥,對此,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采取正確臥姿,勤翻身和變換體位,避免患者同一部位長時間受壓。1.3觀察指標。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期間發生不良反應的幾率,同時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1.4統計學處理。研究得出數據通過SPSS18.0軟件統計處理,以數(n)或率(%)表示計數資料,以珔X檢驗,P<0.05說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患者發生并發癥的幾率為4.84%,低于對照組患者的20.97%,護理滿意度為95.16%,高于對照組患者的79.03%,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