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四年級體育教案范文
時間:2023-03-26 20:21: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小學四年級體育教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籃球原地運球
2、游戲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通過學習使學生初步掌握原地運球的動作要領,提高學生控制球的能力。
2、技能目標:通過練習使學生積極參與到籃球學習中來,并初步形成合作意識。
3.情感目標:通過游戲發展學生的靈敏素質和身體協調性,培養學生互相幫助、團結協作的精神。
教學重點
五指張開,掌心空出
教學難點
手指、手腕柔和用力
教學準備
小籃球若干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組織形式
與要求
時
間
準
備
部
分
一、課堂常規
1、集合整隊,清點人數;
2、師生問好;
3、宣布本課內容及要求;
4、檢查著裝,安排見習生活動
二、熱身活動
1、游戲:喊數抱團
方法:學生圍成圈按老師的要求逆時針跑動,老師隨意喊出數字如“2”,喊完后學生迅速反應,找到相應的人數站到一起,多于或者少于規定人數的都有一個小小的“獎勵”(3個蹲起跳)
2、籃球熱身操
1、教師組織學生到操場集合,做好人數的清點;
2、提醒學生將發卡、鑰匙等一些尖銳物品放到一邊;
3、詢問是否有人見習并做好安排。
教法:
1、教師講清游戲規則及玩法;
2、組織學生按要求進行游戲,強調注意安全;
3、教師當好裁判,及時評價;
4、帶領學生做好籃球熱身操。
組織:
××××××
××××××
要求:集合快、靜、齊。
熱身操隊形:
×
×
×
×
×
×
×
×
×
×
要求:精神飽滿,積極參與游戲。
3分鐘
10分鐘
基
本
部
分
三、學習原地運球
1、師生互動,導入本課學習內容(教師提問學生關于知道的籃球明星,激發學生興趣)。
2、原地運球動作要領:
兩腳開立(或前后站立),兩腿彎曲,上體前傾,五指自然分開,用手指觸球(掌心空出)以肘關節為軸,臂上下屈伸,當手指觸球時,小臂和手腕有一個隨球向上的緩沖動作,而后小臂下伸,手腕向下按壓將球拍向地面,如此反復。
3、游戲:運球比多
(評選“MVP”)
規則:所有學生隨老師口令原地運球,若球掉了則被淘汰,淘汰者原地蹲下,看誰堅持的時間最長(后面慢慢增加難度如:眼睛不看球或左右手交替運球等),最終選出一個或多個本節課的“MVP”。
教法:
1、教師和學生互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引出本課內容;
2、創設情境“籃球寶寶”休息夠了,現在想出來活動了;
3、教師講解示范原地運球動作要領,強調重難點;
4、老師組織學生原地徒手模仿練習,體會手腕柔和用力;(右手推左手練習)
5、集體跟隨老師進行原地運球練習,老師巡回指導糾錯;
6、2人一組互相糾錯練習;找學生示范;
7、游戲練習
(1)轉移視線運球練習(要求學生運球時眼睛看前面,教師可通過小游戲來吸引)
(2)2人一組原地運球,隨哨聲交換位置;
教法:
1、教師講解游戲規則;
2、組織學生進行游戲,教師做好裁判;
3、對優勝者進行獎勵或表揚。
隊形1:
××××××
××××××
隊形2:
×
×
×
×
×
×
×
×
×
×
要求:
1、教師講解時學生四列橫隊排好,不要隨意走動;
2、認真聽講、積極互動;
3、學生精神飽滿、積極參與練習;
組織:
×
×
×
×
×
×
×
×
×
×
要求:
1、認真聽清規則;
2、積極參與,發揮自己真實水平。
22分鐘
結
束
部
分
四、放松、總結
1、集中做放松操
2、教師對本節課做簡單小結;
3、布置課后練習任務;
4、回收器材,宣布下課;
5、師生再見。
教法:
1、教師領做放松操;
2、做好小結、評價;
3、安排好器材的回收歸還。
隊形:
××××××
××××××
要求:
1、集合快靜齊;
2、動作舒展,充分放松。
5分鐘
教學
反思
籃球原地運球教學反思
賴
靜
本節課我設計了三個部分:第一:準備部分:激發興趣,熱身活動階段,第二,基本部分:掌握技能,發展能力階段;第三部分:結束部分,身心放松總結階段。
首先介紹本課的準備部分:課的開始,教師組織集合整隊,隊列整齊,精神飽滿,報數聲音洪亮,教師介紹學習內容原地運球并要求學生上課注意聽講,積極動腦,認真學練,避免沖撞,安排見習生隨堂聽課。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快速融入課堂,我組織學生用游戲“喊數抱團”來熱身,然后進行簡單徒手操來進行活動,并進行了簡單的熟悉球性練習,讓學生手指感知籃球,活動各關節,為籃球原地運球教學做好鋪墊。本環節預計用時約13分鐘。
第二個環節:基本部分用時約22分鐘。為了解決重點,突破難點,我安排了以下幾個環節的教學。
1.講解、示范原地運球的動作要領,(以右手原地運球為例),兩腿前后開立,自然彎曲,五指分開,掌心空出,在右腳側前方,手臂帶動手腕,五指柔和用力按拍球的'正上方,學生觀察、思考,模仿,建立正確的動作表象。
2.講解、示范原地運球手型與手觸球部位方法,組織學生原地徒手模仿練習,教師巡視指導,發現錯誤動作及時給予糾正,讓學生明確原地運球手型與手觸球部位動作要領。糾正學生兩腿站立姿勢、手臂帶動手腕按拍球的錯誤動作,提示學生眼看前方。體驗屈膝彈動,小臂帶動手腕上下肢協調用力按拍球的徒手動作。
3.組織學生右手持球進行原地運球,練3—4組,練習中教師反復提醒學生注意按拍球的部位和控制球的落地反彈點,眼看前方,在隊伍巡視中進行針對性的糾錯,及時對學生學練情況進行評價,通過反復練習,熟練動作。
4.信號指揮眼看前方運球,學生雙腳前后開立,原地運球,眼睛看老師手,說出老師手上比出的數字,目的是讓學生視線不要老是盯著球,反復訓練3-4組。
5.增加練習難度,“人動球不動”,學生兩人一組相對而立進行原地運球,當聽到老師哨聲時兩人交換位置,只是人移動球不動,以此來練習學生的控球能力。
6.然后我安排了一個比賽:運球比多(即尋找MVP),讓學生通過比賽激發興趣,同時達到練習的目的。
第三個環節:結束部分用時約5分鐘
安排學生進行按摩拉伸練習,使學生動作舒展,身心放松,最后教師針對學生學練情況進行總結評價。
篇2
有一個人,他用自己樸素執著的行動,堅定地回答:會!他就是現任陜西省寶雞市陳倉區香泉鎮孫家村小學校長的張來生。
2012年7月,從陜西省寶雞市陳倉區虢鎮小學副校長的崗位交流至陳倉區香泉鎮孫家村小學的張來生,帶著他的妻女來此“支教”已滿一年,按原定計劃,他們將踏上歸途。但當孫家村小學學生得知他們要走的消息時,自發地折了很多許愿星,送給他們……深受感動的張來生,決定繼續留在大山里支教一年。這個決定讓他們一家三口如釋重負,也讓學生樂開了花。
在質疑聲中行動 一家三口下鄉支教
2011年9月,一條新聞傳遍了陳倉區虢鎮小學校園――38歲的副校長張來生,與同在該校任教的妻子祁海霞,雙雙響應陳倉區關于選派“100名教師進行為期一年的城鄉交流集中支教”活動的號召,帶頭報名去西山交流支教了。他們從城區的熱點學校到貧困山區支教,不僅是夫妻同去,而且還帶著上小學四年級的女兒張曉。
一時間,張來生一家三口下鄉支教的事情成了當地的大新聞。寶雞市陳倉區東部是土壤肥沃的平原,是米糧川,但其西部只有連綿起伏的莽莽大山,山上少林,地下少礦,是當地貧困人口最多、生存環境最差,而且集中連片成建制的特殊區域,人稱西山,這就是他們要去支教的地方。
陳倉區教育體育局紀檢書記馬文超告訴記者,為了落實寶雞市委、市政府“突破西山”戰略,2011年秋,寶雞市教育系統啟動了大規模的中小學校長和教師交流活動。陳倉區教體局首批共安排了100名教師進行為期一年的城鄉交流集中支教,其中在城區學校選拔副校長、優秀教師共50人,下派到西山4所初中、5所小學任教。相應的,西山中小學的校長教師則交流到城區學校。以此引領農村教師成長,促進山區學??沙掷m發展,探索區域教育均衡發展的新路。
張來生正是城區學校支教西山的隊伍中最優秀的一位。從教20年來,他懷著對教育事業的赤誠真愛,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績:20歲出頭,他所帶畢業班的成績多次名列學區質量考評第一名,因而連續被評為區級、市級教學能手。25歲已成為寶雞市最年輕的省級教學能手。近年來,他更是位列“陳倉名師”之首,并先后榮獲全國優秀教師、陜西省特級教師、市勞動模范、寶雞市有突出貢獻拔尖人才等稱號。
事業蒸蒸日上的張來生卻選擇一頭扎進偏僻清苦的大山之中。消息傳開,稱贊者有之,但更多的是人們的不理解。曾有人當面問張來生“圖什么”,有人說他是“福燒的”,還有人說他“頭被門夾了”。支持、理解他的人也勸他:城里是什么條件?山里是什么條件?你倆要去盡可以去,為什么要拉上孩子受罪?還有人給張曉講山里條件有多艱苦,夜里常常有狼抓啃門窗。張曉畢竟是個小女孩,聽后嚇得晚上躲在被窩里偷偷地哭……
但這些都不能改變張來生下鄉支教的決心。之所以要帶上女兒,一家三口同赴山區,張來生還有另一番考慮:“帶上我女兒,是要讓人相信,我絕不會敷衍山里的任何一個孩子!”
2011年10月8日,張來生一家三口,踏上了去西山支教的路。
在艱難中起步 教學質量提升有“訣竅”
張來生支教的陳倉區香泉鎮孫家村小學,是一所山區寄宿制小學,學校四周大山環繞。學校有教師15人、學生216人,大多來自周圍5個村子。學生的家絕大部分在大山深處,最遠的離學校20多公里,因此,近一半學生寄宿。
近年的扶貧改造工程讓學校校舍煥然一新,但并校后,師生住宿變得十分緊張,為了有效利用資源,所有教師都是宿辦合一。張來生雖擔任校長,但也沒有得到特殊照顧,他的校長室用公文柜一隔,外邊辦公,里邊用兩個條板凳和幾塊木板拼成一張床,就是他一家三口的臥室。
山里氣溫低,女兒張曉到學校后,經常感冒,夜里高燒不退。但張來生卻沒有精力照顧她,因為,孫家村小學前一學年的教學成績在全鎮的排名始終是末位,如何在他掌舵的一年里規范管理、提高教學質量,才是擺在他這個校長面前最緊迫、最勞心傷神的事情。
然而,在這樣的農村學校里,師資缺乏,連開全英語、音樂、美術等課程都是問題,更別說提高教學成績了。
正因為條件艱苦,才愈顯得開展下鄉支教活動的重要性,張來生安排與他同來的幾位教師承擔四至六年級的大部分教學任務。他自己主動承擔了六年級的英語教學,同時兼任四年級音樂、美術、科學和三年級的音樂課。妻子祁海霞不僅要當班主任,每周還要承擔22個課時的教學任務。
從專業的角度去衡量,張來生承擔六年級的英語教學工作,也是相當“業余”的,但他不僅要自己帶班,還要求和他一起支教的教師承擔英語教學工作。張來生所憑借的,就是他當年英語自學考試的底子――自己先學,再教老師,然后再進行授課。
令張來生意外的是,張曉竟成了他教英語的好幫手。張曉英語學習成績一直很好,插班就讀后,擔任四年級英語課代表。每天早晨起床,她都很積極地去早讀,到了英語的早讀時間,她會提前到教室,組織同學早讀。這樣,她不僅發揮了“小老師”的作用,成為班級學習英語的帶頭人,更在學習上變得積極主動,責任感和獨立意識也有所增強。
女兒的變化和特殊作用的凸顯,讓張來生在規范課堂教學的同時,對推廣高效課堂教學改革有了更大的信心。他建議妻子從語文課開始,選擇實驗班,將課改的種子播下去。他還選派兩位教師外出學習課改,回校參與課改,并組織教師進行“一案三單”(教案、導學單、生成單、訓練單)的課題研究,以此助推課改……
一個學期結束后,孫家村小學的教學成績由全鎮最末,一躍而成為全鎮第一,學校的英語成績,從前一年20多分的平均分,也提升至全鎮首位,達到了69分。
這樣的成績固然可喜,但支教者的作用,更多的還是體現在幫助學校自身提高“造血”功能上,否則,一旦這些城區名師離開,學校又將退回到原來的狀態。
張來生很清楚自己的使命,為了帶動西山教師盡快地成長,他除了努力爭取機會,派遣在校教師外出交流學習外,還在校內建成了寶雞市第一個“特級教師工作室”。他借助網絡搭建青年教師成長平臺,建立了個人博客和QQ交流通道,與西山教師們就師德修養、課堂教學、課題研究等方面的問題,進行深度交流,受到了青年教師的歡迎和好評。工作室建立以來,先后進行全鎮性教學研討活動5次,聽課教師200多人次,指導青年教師30多人次,為全鎮和整個西山的基礎教育工作發揮了積極作用。雖然工作室設施簡陋,但張來生相信,只要有火種,在山區也能點燃希望之火。
從小處著手 學生安全第一
在緊盯教學的同時,張來生還特別關注學生上學的安全問題。
他一直記著剛到孫家村小學時的情景:從教室到宿舍,再到廁所,一路上沒有一盞燈;走讀學生的家長,每天晚上要打著手電筒站在黑暗的校門口,接上晚自習的孩子回家;10間學生宿舍都在一樓,而教師卻在二樓集中居住,萬一孩子們有緊急情況,怎么得了?祁海霞回憶,剛剛來學校時,張來生經常因為這些安全隱患而徹夜難眠。
安全問題,刻不容緩。張來生用最短的時間,在廁所周圍新裝了路燈,夜里不再漆黑一片;調整宿舍布局,使一樓有了教師值班室;二樓高處安裝的碘鎢燈在夜里把門口照得如同白晝。當一切朝著安全、平穩的方向發展的時候,他還是保持著一個習慣:不管有多忙,夜里12點左右都要巡查一圈,直到全校師生都入睡后,他才敢休息。
孫家村小學服務區域為石堯、各河口、劉家溝、天寶、孫家村5個村,其中天寶村距離學校20多公里,沿盤山路一直到海拔1700多米的方山原下。路陡彎急,路兩邊很多地方都是懸崖峭壁。2011年“11?16”甘肅校車特大交通事故發生后,張來生更睡不著了。孫家村小學沒有校車,天寶、劉家溝兩個村學生周末往返全憑當地的一輛客運車,這趟車的交通安全成了他難以解開的心病。為了了解天寶村孩子和群眾的出行現狀,他當月就與鎮教育組專干等一行人,專門開車前往天寶、劉家溝和石堯村實地考察。一路上,陡峭的“乏牛坡”,纏繞云間的盤山路,春山上的積雪及山下雪水交混的路面讓他心驚??疾旌?,他又匯報鎮上,并協調有關村趕緊整改,以確保學生來校和回家安全。
他告誡自己:“別人叫我把心放大,那是安慰我。心太大,安全的漏洞也就大?!?/p>
從生活介入 愛是教育的真諦
在學校里,張來生的課都是50分鐘,從不拖堂,而且只要下一節沒有課,他就會留在教室,不厭其煩地回答孩子們千奇百怪的問題,聽他們講看到聽到的各種故事,摸他們被家長打紅的手掌,或者與他們一起走出教室,比跳繩、踢毽子……短短的10分鐘,融進了他對教育的理解和感悟。他說,尊重是教育的開端,教師需要通過互相理解、熱情幫助、用心傾聽來促成與學生的平等對話,保護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
張來生這樣定義教育的真諦:“教育即愛”,“以我心,換童心;用真愛,啟真情?!泵刻斓膸讉€10分鐘雖短,但他認為,小學教師要為一個人的60年奠基,10分鐘的投入,絕對值得!
有一件事,張來生至今想起仍很得意。15歲的學生劉虎平,學習成績較差,也比較調皮,有時會偷偷鉆進廁所里抽煙。劉虎平個子較高,常常跳上操場閑置的籃球架,抓著籃筐晃悠。張來生發現了,覺得這孩子是“打籃球的料”。他拿來籃球示范了個漂亮的三步上籃,見劉虎平來了興趣,便鼓勵他聯絡幾個籃球愛好者,組織起學?;@球隊,讓他擔任隊長。
一直處于后進之列的劉虎平,從沒有被老師這樣看重,也從沒有這樣風光過,自那以后,他就像換了個人似的,并對人說,他要改掉抽煙的壞毛病,再把學習成績提上去,要像個好學生的樣兒,要不然對不起張校長。
張來生到任時,曾經想開一次家長會,可當地教師告訴他:根本開不起來。原因是這些學生大都是留守兒童,父母在外打工,他們跟著爺爺奶奶過,而爺爺奶奶已經老了,再加上路遠,來不了。
家長來不了,張來生就利用周末家訪。幾個月下來,他翻山越嶺,訪遍了學校所有學生。為了家訪,他曾在桃花汛時涉水過河,也曾走過“一線天”,一兩米寬的小路,頭頂山崖上時有石頭掉落。聽著那些爺爺奶奶懇切的絮絮叨叨,他馬上想到了一個問題:寄宿的留守兒童的親情缺失和缺乏健全的人格教育。為了幫助這些留守兒童,他用自己的手機,給孩子們和他們的父母建立起了“親情熱線”。
張曉的同班同學孫思陽,從小父母離異,一直與爺爺奶奶相依為命。由于家境實在困難,幾近輟學。張來生知道后,就和妻子一起資助他。張曉還主動提出,用自己的壓歲錢,幫助孫思陽。她說,不想讓同學上不起學。
前不久,不善言辭的孫思陽給張來生寫了一封信,信中說:看見張老師特別親切,感覺就像看見了爸爸――盡管張來生在西山支教的工作中遇到過許多困難,但這“爸爸”二字,卻讓他心里甜甜的,信心滿滿的。
從文化深入 給學校安“魂”
借助張來生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支教的時間里,人們對孫家村小學的關注度也有所提高,各種捐助越來越多。當有人提出要捐助物品時,張來生總是建議他們捐助一些音響、錄播設備,為孩子學習提供方便。他曾向慰問支教教師的寶雞市市長反應了辦學條件差的問題,而今,在市長的“關照”下,學校的沙石操場即將鋪上塑膠跑道,的校園空間,也將設計人工草皮覆蓋……
優美的校園環境,是形成良好校風的環境基礎,但更重要的還是讓師生形成一種共同的價值追求,真正建構起一所農村學校的文化軟實力。因此,張來生帶領師生,提煉了“從一做起,追求一流”的學校發展目標,設計了寓意莘莘學子立足山區,走向世界,通過知識改變命運的校徽和校旗。他帶領教師,成長成功,一起建設校園;他引領學生,向上向善,養成良好學習和生活習慣。
通過多方努力,學校辦學條件有了很大提升,但條件依舊不容樂觀。學校是燒煤取暖的,張來生為了省錢,就動員學校教師自己燒鍋爐。但這并沒有影響教師的工作熱情。張來生覺得,山里的教師從來不缺少奉獻精神和主人翁意識,雖然他不能在經濟上帶給他們更大的利益,但要在精神上給予他們最崇高的尊重。
張來生記得,上學期臨近結束,陳侃老師面臨退休,但他的干勁一直很足。有一天傍晚,他以此為話題,跟陳侃開玩笑,卻差點惹哭了在教育崗位上奮斗了半生的陳侃。張來生看著霞光籠罩下的陳侃,高粱色臉上泛起的是感動、自豪、憂傷和失落――那時那景,給張來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當陳侃退休時,學校將放大裝裱的全體教師合影照片贈給他,幾位老師鉤織了拖鞋送給他。3掛3000響的鞭炮,鳴響在街道、學校和陳侃所在的村子……張來生希望讓所有人都知道,一位非常優秀的教師光榮退休了!“盡管很多農村教師一輩子沒走出過大山,但我要讓他們感受到當教師是一輩子的光榮!”
那一天,陳侃在學校為他舉行的“送行宴”上,喝醉了……
隨著接受捐助的次數增多,張來生發現,面對捐助,有些學生開始表現得心安理得,他立刻將感恩教育融入接受捐贈的儀式中,并特地起草了一段朗誦詞,領著學生朗誦:“您的愛心讓我想起媽媽,您的關懷讓我想起春天……”他欣慰地看到,在跟著朗誦時,許多學生都流下了熱淚!
孫家村小學周圍的村民漸漸發現:校園變靚了,變整潔了,孩子們變得懂事了;晨讀中有了響亮的英語誦讀聲,校園里說普通話的多了;操場上的跳繩、籃球、乒乓球等體育用品也多了;大掃除時,學生不像以前那樣只掃到校門口,而是一直掃到公路對面;學校還購買了洗衣機,設置了教師針線包,配備了“小藥箱”,專為寄宿學生服務……一個整潔文明、朝氣蓬勃的山區小學逐漸展現在人們面前。學生回家也說,學校變得越來越漂亮,上課越來越有意思了。一些原來把孩子轉到城市上學的家長,又把孩子送回了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