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工程系畢業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10 08:51:3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機械工程系畢業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機械工程系畢業論文

篇1

制造業cims工程的實施與應用

摘要:本文介紹了國家電動工具制造行業骨干企業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中強電動工具有限公司cims工程實施與應用過程中的經驗,為寧波市、浙江省制造企業實施cims提供了可借鑒的模式。

關鍵詞:cims;cad;pdm;erp

1993年正式投產的中強電動工具有限公司在我國電動工具制造行業競爭近乎白灼化的今天不僅站穩了腳跟,而且實現了產量和銷售平均每年遞增35%以上的快速增長,人均產值及利潤連續多年在全國同行業中處于領先水平,目前已成為中國首屈一指的各類中高檔電動工具專業制造商,擁有員工20xx人,年產值10億元。中強公司的優勢在于秉承“以人為本,科技創新”的立業理念,采用最有效的管理模式,集約社會資源,擁有產品市場和技術開發兩大核心競爭力,而核心競爭力的背后則是擁有完善和強大的it體系。

1 cims工程概況

中強公司的cims工程主要由計算機網絡 / 數據庫分系統、工程設計(cad)分系統、產品數據管理(pdm)分系統、企業資源計劃(erp)分系統等四部分組成,包括:

工程設計(cad)分系統:二維cad繪圖設計已完全普及,引進三維設計軟件并逐步應用在新產品造型設計、總體設計、結構設計、零部件設計及總體裝配等工作中,大大加快了設計開發進程,并提高了設計質量,優化了產品設計,縮短了產品開發周期。

產品數據管理(pdm)分系統:采用上海思普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開發并由寧波聯科電腦技術有限公司實施的產品數據管理(sipm / pdm)系統和圖檔管理系統 edm,有效地解決了設計流程、技術資料的規范化,技術信息傳遞、流轉、反饋快速流暢,并保證了數據的完整性、安全性和保密性,目前已運行在公司產品設計部門,實現了產品設計、工作流程的無紙化管理。

企業資源計劃(erp)分系統:采用寧波萬通軟件公司erp系統,并分批實施了制造數據管理、銷售管理、技術工藝管理、生產計劃、車間作業、物料需求計劃、采購管理、庫存管理、質量管理、人力資源管理、設備管理、計件工資成本管理、pdm接口等一系列子系統,此外還開發實施了基于internet的訂貨管理子系統,作為銷售管理子系統的上游子系統,為其提供數據。

系統集成:在基本完成各分系統應用后,對整個項目的系統集成進行了安裝和調試,目前,整個系統已經可以集成運行,實現了cad、pdm和erp的信息集成。

通過cims工程的實施,中強公司在管理上已逐步形成一套快速響應市場變化、滿足客戶需求的企業內部運行機制,實現了產品銷售、技術開發、生產計劃、物料管理、財務管理等各個部門業務管理計算機化。

2 軟件產品的選擇

在中強公司cims工程中,主要應用軟件均采用了國產軟件,如intelcad和pdm軟件是上海思普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的自主軟件產品,erp系統選用的是萬通軟件有限公司自主研究開發的erp系統軟件,國產軟件費用占軟件總費用的70%以上。選用國產軟件主要是基于以下考慮:

2.1 考慮中國國情。國外有許多好的管理軟件,但是拿到中國后多數都不太適用,有些企業就是勉強用了也用不好。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國的企業管理水平和現狀很難與國外軟件的標準管理模式融合。企業花了很大的代價,花了很長的時間,實施的結果是棄之不舍,留之難用。中強公司選用的這些應用軟件有較多的國情化處理,比較符合中國企業的實際情況,技術上較成熟,在國內有廣泛的用戶,且軟件公司具有雄厚的技術實力和豐富的實施經驗,技術支持力度強。

2.2 考慮投入產出。企業做任何事情都要考慮投入產出,要考慮風險,國外軟件動則幾十萬上百萬美元,對國內企業來講是一個不小的負擔,同時也增加了軟件實施的風險,還有軟件今后的升級費用等問題,都需要企業認真考慮。目前,國產軟件(如兩維cad、pdm、erp等)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已能夠滿足國內企業實際工作的需要。

2.3 考慮售后服務。軟件特別是象erp、pdm這樣大型軟件的實施都會有一個較長的周期,企業應用咨詢、軟件原理培訓、軟件應用培訓、軟件客戶化修改都是必不可少的,國外軟件高昂的技術支持費用是國內企業難以承受的,更難長時間承受。同時國外軟件的封閉性使國內企業的軟件人員很難進行修改和變動。而國產軟件則不同,盡管國產軟件也要收取技術支持費用,但其收費標準國內企業可以承受,而且國產軟件其源代碼相對開放,較大的客戶化變動委托給軟件公司,一般性的修改完全可以由企業自己來解決。

當然,國產應用軟件也不是十全十美,今后應該在專用界面、決策支持、特別是pdm軟件在工程項目中的管理與控制、安全性管理、工作流的 并發機制處理、多bom視圖形成等方面還須不斷改進和提高。

3 cims工程的綜合效益

中強公司應用國產軟件實施cims工程,不僅提高了企業管理水平,同時也獲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直接經濟效益如表一所示。

表一:直接經濟效益

響應市場的速度

提高了30%,對快速占領市場發揮了重要作用。

新產品開發

開發速度加快25%以上,為新產品及早占領市場搶得先機。

生產率

提高生產率17%。

資金周轉率

提高資金周轉率0.2次,公司每年可節省開支90萬元。

間接經濟效益則表現在:

l 規范了企業的基礎管理和運作方式,使公司建立起科學的管理體系和快速反應的企業經營機制,推動了企業管理流程的規范化、制度化,使各部門職責更加明確、科學合理。

l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管理工作的深度,提高了管理工作水平。

l 提高企業的聲譽,增強了市場的競爭能力和應變能力。

此外,中強公司cims工程所產生的社會效益也是顯著的,一方面為寧波市、浙江省制造企業實施cims提供了可貴的經驗和可借鑒的模式,具有廣泛的示范意義和推廣應用價值,另一方面,為國產軟件的發展和完善提供了機遇和舞臺,樹立了國內企業使用國產軟件的信心,促進了國產軟件的不斷發展和提高。同時,實施cims工程,使中強公司產品更具有市場競爭能力,能以較高性價比的產品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需要,為加速我國電動工具行業的發展貢獻了力量。

篇2

【關鍵詞】德國應用科技大學 課程 教學體系 比較分析

一、德國代根多夫應用技術大學基本情況

德國應用科技大學作為高等院校成立于20 世紀 70 年代初,主要培養應用型技術人才,教學內容具體體現在其培養目標計劃和考試大綱中,每個專業的培養計劃對本專業具體的課程設置 、課程數量以及考試形式都作具體規定 。應用科技大學最明顯的特征是教學與生產實踐緊密相結合,除了理論學習以外,學生還需要完成不少于二十周的企業實習;教育形式有講座課 、研習課 、練習課、實習課以及學術旅游課等。應用科技大學主要通過小班授課的方式保證教學質量。

代根多夫應用技術大學成立于 1994 年,成立之初只有學生90 余人,目前擁有在校生 5000 余人。該校主要教學領域有技術、經濟和傳媒應用。該學校堅持以人為本,以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和教學國際化為辦學導向的教學方式,學術氛圍非常濃厚。該大學主要有以下行政機構相互協作完成工作:職業服務中心、 學生管理中心 、 繼續教育學院 、 人事部、國際辦公室、IT 項目管理中心、 遠程教育中心、科研和技術轉讓中心 、應用研究學院等部門。

二、專業設置

代根多夫應用技術大學目前設有電氣工程與媒體技術系、土木與環境工程系、企業經濟學與經濟信息系、機械工程及機電一體化系、自然科學及工業工程系等5個院系,14 個本科專業、7個碩士專業,7個繼續教育專業 。比如工商系由工商管理 、經濟信息學、國際管理、 旅游管理等5個專業組成,其中每個專業分7個學期學習,其中工商管理專業最大, 國際管理專業采用英語教學(該專業學生需在國外學習2個學期,可得到雙方大學的學位),旅游管理專業分 5 個專業方向 (比如旅游管理 、 旅游健康管理等),學生可從五個專業方向中選擇三個進行專業學習;還有經濟信息管理、 戰略與國際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 3 個碩士專業,其中經濟信息管理專業主要開設業務流程管理與研發、商業智能(數據挖掘與 IT 信息管理等)、IT 系統工程、經濟信息工程等課程,該專業主要是對企業在職人員培訓繼續教育,戰略與國際管理專業學習需10個學期,人力資源管理專業主要與德國雷根斯堡大學合辦 。工商管理系部是學院最大的系部,有30%的學生。為了適應經濟領域和社會發展的新需求,代根多夫應用技術大學還開設了一些新課程或研究領域:如國際管理、商務計算機科學、人口老齡化問題研究以及多媒體技術和計算機媒體學等學科。

三、教學體系

德國應用科技大學的課程性質充分體現了課程的職業化特征:課程設立職業方向主修課或專業;重視實際工作經驗,并將其與系統學習統一起來,加強課程中的實踐教學環節。

德國代根多夫應用技術大學本科學制為7 個學期, 每個學期有30個學分;第 1- 3 學期主要在學校完成基本理論課程學習;第 4- 5 學期與國外其他相同院校進行為期一年的交換生學習;第 6- 7 學期是實踐學期,主要在公司進行實踐項目研發;同時第7個學期主要完成論文。 其中在第 6- 7 學期的公司項目實踐中,可將公司中遇到的課題作為畢業論文的題目來進行研究 。 通過兩學期的學習 ,學生可選擇在公司工作,也可以在學校讀碩士(也與公司有密切聯系,還要寫關于公司課題方面的論文) 。

四、中德教學體系對比分析

以我國部分高職院校專業課程與教學體系作為對象 [2],與德國代根多夫應用技術大學的專業課程與教學體系進行對比分析,我們可以大體看到德國與中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一些異同點 。

(一)學制和培養目標的對比分析

我國高等職業院校和德國的應用科技大學培養年限不一樣,我國高等職業院校是三年學制,德國的應用科技大學是四年學制;我國高等職業院校培養的學生為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即具有大專文憑,德國應用科技大學培養的是工程師,拿到的是類似本科的文憑,屬于高等工程教育范疇 。

(二)課程教學體系的對比分析

我國高等職業院校和德國的應用科技大學都是能力本位,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 我國高等職業院校的專業課程與教學體系是職業能力本位模式,以職業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務分析入手,按基礎――專業基礎――專業核心課程進行課程設置,強調職業崗位工作能力的針對性和與職業資格證書的復合性,以實訓周和頂崗實習為載體實現學生的技能提高 [3];德國應用科技大學的課程體系是技術應用能力本位模式,有模塊化、 組合型、 階段化(進階層次)的特點,學科體系明顯,并按技術應用的角度逐層加深、復合,形成課程系列,按預實習――基礎理論學習――專業基礎理論學習――工業實習――專業理論學習 ――畢業實習、 畢業設計來安排,整個教學環節以實習為主線串接,學生主體以教授的教科研機構實習 ,國外實習為載體。

五、研修學習啟發

總之,通過此次赴德研修,認識到在學校專業建設、人才培養的差異和不足,以及項目研究有效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是校企深度融合的必然產物也是必要條件;其次,工作中實事求是及自覺遵守法律規范是確保質量的根本;最后,學校各層面管理職責分明、目標明確且自主性強是校系協調發展的基礎。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大學生 教育 創新 教改 思考

2005年以來,我們武漢工業學院機械工程系學生先后參加了“中南六省及港澳地區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和“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湖北省賽區分賽”等創新競賽活動,獲得各種比賽一等獎3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5項。這說明我校機械設計專業教學水平在湖北省乃至中南地區具有較強的實力,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動手能力具有一定的競爭力。然而,大賽畢竟只有極少數學生才有機會參與并創造成績,還有更多的學生無緣大賽,也缺少實踐的訓練機會。機械設計專業是一個實踐性極強的專業,要求學生具備必要的專業理論知識的同時,還要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和動手能力,才能符合我校培養“能吃苦、能干事、能創業”的三能人才的培養目標,才能更好地滿足社會的需要。

縱觀我國各工科院校的教學現狀,大都存在教學模式單一,教學方法過死,滿堂灌、填鴨式;重理論、輕實踐;強傳統、少創新等狀況,這不但束縛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也不利于人才的培養。清華大學校長認為清華博士生的畢業論文有創新的不足十分之一,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教授認為“大學應教給學生什么?是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方法、創新能力。創新應是大學的辦學理念,也是一所大學的靈魂。”由此可見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不僅是各界志士仁人的共識,也是當前我國高校教學中的突出缺陷,更是創新社會對創造性人才的呼喚與期待!

作為一所普通的理工科院校,該如何在大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上做文章呢?本著先易后難、逐步推進的原則,我們采取開設《機械設計創新方略》選修課的方式,把一些富有創造思維的學生集中起來,從老師中遴選出一些理論功底扎實,實踐經驗豐富的教師,以講座的方式,開拓同學們的思維,激活學生的創造靈感,為學生渴求創造的心靈中播下創新的種子,為他們畢業后走向社會提供精神上的推力。

一、創新課程內容的設置

根據工科機械類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要求以及歷次創新大賽的比賽要求,我們把課程分為理論授課和實踐操作兩部分。理論部分的內容主要以啟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為目的,通過八位教師從不同的側面循循善誘、旁敲側擊,讓學生充分了解創新的方法及思路,以滿足社會對大學生的要求,提高創新能力的知識儲備,創新設計方案的策劃、制作以及管理知識等。創新課程八個方面的內容包括:①機械創新方法與大學生創新能力體系結構;②創新產品的市場調研與開發;③怎樣進行創新產品的方案設計;④工具軟件在創新設計中的應用;⑤機械產品機電一體化系統設計的實現;⑥創新產品的制造與組織;⑦創新產品的先進加工方法;⑧創新產品的項目管理與策略。

一方面,八個講座內容循序漸進,深入淺出,環環相扣,知識聯系性強。通過學習,同學們不僅豐富了專業知識,拓展了知識結構,而且學習到了許多平常在課堂上學不到的實踐應用知識,比如軟件知識、電腦仿真技術、動畫模擬、產品的市場調研和前景分析、制作產品的先進加工方法、與人溝通和演講技巧、團結協作精神等。

另一方面,為了讓同學們有動手訓練機會,課程設置了十分重要的實踐操作部分。理論課程結束后,選修課程的100多名同學以組為單位由八位教師分別負責,帶領他們立項、擬題,對同學們的創新能力進行進一步的開發,結合機械工程系“開放性實驗室管理辦法”、“開放性實驗室條件利用規定”和實訓工廠等得天獨厚的條件,讓同學們親自參與到產品的制作過程中,使他們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再實踐的,有效彌補了學生在知識應用及動手能力上的不足,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課程設置及教學特點

科學設置了內容,還要講究好的教學方法,才能實現內容與形式的統一,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創新的氛圍。

1.課程采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彌補了工科學生實踐環節不夠的缺陷。學生既要學習理論知識,又要主動去動腦筋想方案,更要親自動手,全方位鍛煉自己的能力。

2.授課形式新穎,內容豐富生動。改變了以往一個教師講完一門課的模式,八位教師從八個不同的角度,以講座的形式,娓娓道來;講座內容精心挑選,既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既權威性又獨創性,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這種形式使學生對每一次課都有新的期待,教師展示在學生面前的都是他們最拿手、最有特色的一面,最大限度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

3.課程的結業形式簡單。課程結束后,不對學生進行傳統的書面考試,而是采取讓學生以組為單位交一份“作業”,內容是學生自主設計或制作一件設計方案或作品,這樣做既減輕了學生要面臨期末考試的負擔,讓學生在輕松的氣氛中學習,又啟發和調動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鍛煉他們的動手能力,提高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4.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權。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課程結業形式上,二是在學生選擇實踐環節的指導教師上。采取什么樣的方式結業,是考試還是提交作品和方案,我們征求了每一位學生的意見,最后聽取了大多數學生的意見;在實踐操作環節,我們要求每一位學生都應該有教師指導,由學生選擇指導教師,這樣,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和知識結構來選擇教師,也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5.訓練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從一開始,我們就強調要團結協作,要求學生分組學習:每五位學生為一組,小組成員不受班級和專業的限制,可以是不同的專業,還要求小組成員男女搭配,分工協作。

6.課程結果不是競賽,勝似競賽。課程結業時,最后提交的作業是小組集體創作的完整的方案設計書或作品,由課題組八位教師進行評比和打分,評選方式與國家組織的機械創新大賽相同,要求有書面的設計計劃書,內容涵蓋作品的創新點、設計計算說明書、產品市場定位、開發產品的市場前景等;電腦制作的產品仿真動畫圖;CAD 制作裝配圖;三分鐘視頻講解;小組答辯,接受教師和專家的提問等等。最后評出一、二、三等獎,再給出創新學分。

三、教學效果

理論課程結束后,我們隨機對選修這門課程的120位學生進行了訪談和調查。就學生在上課前后創新意識方面的變化等進行調查,結果如表2:

表2 開設《機械設計創新方略》選修課的調查問卷統計結果

1.作為一個工科機械類大學生,你認為開設這門課程有必要嗎?

A.有必要(84.7%) B.一般(14.2%) C.沒有必要(1.10%)

2.這門課程對培養你的創新能力有幫助嗎?

A.有(60.83%) B.一般(29.2%) C.沒有(1.66%)

3.這種多位教師共同上一門課程的形式好嗎?為什么?

很好(92.5%)。匯總后:每位教師展示的都是自己最好的一面,信息量大,總給學生新鮮感,學生每一次上課都很期待。

4.選修這門課程你認望達到了什么效果?

匯總后:啟發思維,開闊眼界,更加深入地了解該領域的專業知識,拓展了知識面。

5.開設該課程前后對提高你的創新意識有變化嗎?如果有,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有(90.9%)。匯總后:啟發思維,創新意識提高,明確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6.請你對這門課程提幾個意見和建議。

匯總后:增加課時,部分知識要深入講解,有機會上機練習;注意各個教師之間講課的連貫性;希望把課程繼續開辦下去。

通過對調查問卷的統計,我們對課程的教學效果得出如下分析:

第一,開拓視野,啟發思維。課程最大的好處就是啟發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老師們傾其所有,把自己領域內的最新、最好的知識和成果告訴學生,內容豐富,信息廣泛,極大地啟發了學生的思維。課程的開設起到了拋磚引玉的效果,幫助學生開啟了創新思維的大門。

第二,提高素質,增強能力。課程設置既有理論知識,又有實踐環節,通過學習和實踐,學生在學習能力、創新設計能力、動手能力、綜合設計和制造等實際工作能力、知識運用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組織協調和應變能力、計算機應用水平、主動學習和團結協作精神上,得到極大地幫助和提高。

第三,激發學習動力,增加責任感。通過教師的旁敲側擊和旁征博引,同學們對自己目前所處的位置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包括對社會的責任、就業形勢、知識結構、動手能力、綜合素質等。對他們增加學習動力、即時調整知識結構有很大的幫助,有效激發了他們刻苦學習、勇攀高峰的決心和信心,綜合素質明顯提高。

四、幾點思考

1.樹立創新教育理念,改革現有教學模式勢在必行。

我國的教育方式大多是注入式教育,從小學到大學基本如此,應試教育嚴重。教高〔2007〕1號文件指出,“目前,我國高等教育質量還不能完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迫切需要進一步轉變人才培養模式、教學內容和方法,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進一步深化高等學校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高素質創新性人才的需要”。因此,作為引導青年學生成長成才的教育者,我們要始終樹立創新教育理念,大力推進教學方法的改革,提倡啟發式教學,注重因材施教。利用學生求知欲望強烈、接受新生事物快捷的特點,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變成主動的求知者、參與者和探索者,真正致力于“人才培養模式多樣化、教學培養方案個性化、教學內容基礎化、學生學習主體化、教學手段現代化和教學管理科學化”的實踐與建設,把創新教育及其模式研究作為教師的工作職責,引領青年學生大膽地向創新的大道上邁進,做一個符合創新型國家要求的創新型人才。

2.高度重視實踐環節,增加實訓教學時數,提高學生實踐能力。

與國外的工科大學相比,我國大學生理論課程太重,而實踐動手環節不夠,學生面對教師給出的實際訓練課題大多不知所措。教育部日前頒布《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7〕2號)要求,各高校應通過降低必修課比例、加大選修課比例、減少課堂講授時數等舉措,賦予大學生更多學習自主權。規定理工農醫類專業列入教學計劃的各實踐教學環節累計學分(學時)一般不應少于總學分(學時)的25%。同時,鼓勵高校之間跨校選修課程,加強高校之間的學分互認。

3.著力培養和打造一批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骨干教師。

俗話說:“名師出高徒”。只有把眾多的能夠深刻影響莘莘學子的教師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活力激發起來,高校才能擔負起人才培養的重任。我們應成立創新教育團隊,制定一系列考核和激勵機制,把教師好的創新教學方法和成果納入對教師的目標考核之中,大力支持和鼓勵教師開拓創新教育方案,為創新教育搭建平臺。

4.加大投入,營造良好創新環境,讓創新教育貫穿到學校教育教學的每一個環節。

創新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創新主體 “人”的積極性調動起來,還要有良好的創新環境。創新教育要做到有計劃、有步驟、循序漸進,要加大軟硬件投入,包括開設必修課、多方位增開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選修課,增加開放性實驗室數量、充實和開放實訓中心、引進高級技師、配備相應的指導教師、增加實踐教學環節課時量;全方位組織科技創新活動,如開展創新課件競賽、舉辦創新作品展覽、以創新為主題的演講比賽、辯論賽等創新文化活動等,多方面、寬途徑為學生創新教育創造條件,拓展創新教育空間,從上到下營造一種創新氛圍和風氣,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創新的活力與魅力,形成良好的創新環境。

另外,重視大學生課外科技活動,充分利用各類學科競賽,大力支持和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科技創新活動,充分利用各種渠道為學生的科技創新活動提供方便,這是實踐教學環節的延伸,是實現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徑之一。學校出臺政策,對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做出成績的教師予以表彰和獎勵,對具有創新思維和創新行動的學生給予支持和肯定,讓創新之風充盈校園。

參考文獻

周宏軍.影響大學生創新能力因素的探討.中國成人教育,20005(5)

篇4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貿易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截至2008年底,我國進出口總額已達25616億美元,連續5年保持15%以上的高速增長。在我國外貿總量從改革開放之初1979年的全球排名第32位,上升到2008年的第3位,出口加工區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本文以寧波出口加工企業為研究對象,了解寧波出口加工企業的現狀及發展水平,結合國內外相關的理論研究找出解決寧波出口加工企業面臨問題的有效途徑,通過闡明技術創新的基本知識,分析寧波出口加工企業的技術創新障礙,找出解決問題的發展對策,得出相應的結論。

關鍵詞:寧波、出口加工企業、對策

ABSTRACT

 Ever since the economic reform of our country in 1979, our foreign trade has grown by leaps and bounds which is exemplified by the fact that by the end of 2008, our imports and exports totaled US$25616 billion, registering an annual growth rate of over 15% for 5 consecutive years. During the period in which China has evolved from the 32rd place in 1979 to the 3rd place in 2008, the Export Processing Area has plac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Ningbo Export processing enterprises are studied in this article ,which will help us to understand the Status and development of these enterprises.At the same time.I will combine some Domestic and foreign-related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find out some effective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s which the Ningbo Export processing enterprises face to.With the understanding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he analysis of barriers to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SMEs, we will reach conclusion and  some countermeasures will be made.

KEYWORDS:Ningbo、Export processing、countermeasures

 正文目錄

第一章 引言 1

第一節 選題的背景和意義 1

第二節 本文主要思路及基本框架 1

第二章 文獻綜述 3

第一節 加工貿易理論與研究 3

第二節 中小企業的發展理論與研究 4

第三章  寧波出口加工企業現況 7

第一節 寧波出口加工企業的基本特點 7

第二節 寧波出口加工企業的基本問題 7

第四章  寧波出口加工企業面臨的障礙 9

第一節 外部環境障礙 9

第二節 內部障礙 9

第五章 實例分析 11

第一節 “宏發”發展戰略 11

第二節 “宏發”技術創新戰略 12

第三節 總結 13

第六章 寧波出口加工企業發展的對策 15

第一節 加強自身建設,增強國際競爭力 15

第二節 完善國際貿易技術,積極開拓國際市場 16

總結 18

參考文獻 19

致謝 20

 

 

第一章 引言

第一節  選題的背景和意義

   出口加工企業作為是寧波經濟的柱石。改革開放近30年來,寧波出口加工企業經濟發展迅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成為寧波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力量。盡管這些出口加工企業在寧波經濟發展中功不可沒,但是,近年來寧波出口加工企業的發展也面臨著融資難、社會服務體系不健全、信息缺乏、企業管理水平低、市場競爭能力弱、整體素質有待提高等一些不容忽視和回避且亟待解決的老問題,同時又面臨不斷產生的新問題的壓力。正確認識寧波出口加工企業發展的現狀和所面臨的問題,對于促進寧波國民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近年來,寧波出口加工企業快速、健康和持續發展,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越來越大。2008年,全市生產總值達到3964.1億元,增長10.1%,而規模以上出口加工企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8%左右。截至2008年底,集裝箱吞吐量1084.6萬標箱,增長16%,進入世界港口前十強,這跟寧波出口加工企業的快速發展密不可分。 同時寧波出口企業也給寧波市提供了更多的就業崗位,不僅安置了大量的城市下崗職工,還吸收了大批農村剩余勞動力,有效解決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和就業問題,緩解勞動力供求矛盾,從而保證了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

寧波出口加工企業正成為寧波市新興的主力軍。目前,寧波出口加工企業從早期的加工、貿易等領域,向高新技術出口等領域拓展,并在不少地方已形成產業群,是產業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專業化協作的基礎,成為國內和國外大企業配套的供應商。

基于此,本文通過寧波出口加工企業現狀與發展的研究,從根本上找出這些企業在國內乃至國際出口加工企業中所面臨的問題,以及提出相應的對策使寧波出口加工企業在國際市場上保持領先地位

第二節 本文主要思路及基本框架

本文以寧波出口加工企業現狀為基礎,通過現狀了解寧波出口加工企業面臨

的本質問題,并結合相應的文獻綜述,系統地研究寧波出口加工企業深層次影響因素。對此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第二章是本文的文獻綜述,本章通過對加工貿易和中小企業兩方面理論知識的解釋和研究為脈絡,重點系統地闡述國內外各個學派自己獨特的見解,同時為下文關于寧波出口加工企業面臨的問題及找出相應對策提供理論支持。 

第三章,根據寧波出口加工企業的實際情況和寧波政府部門提供的相關資料對寧波出口加工企業的現狀做一個具體的描述。

第四章,根據寧波出口加工企業的現狀深入分析寧波出口加工企業面臨的問題。

第五章,對“宏發”模具汽配廠進行案例分析

第六章,結合第三章寧波出口加工企業的現狀、第四章寧波出口加工企業面臨的障礙和第五章案例分析,提出本文的主要對策建議。

第二章  文獻綜述

    據調查,寧波出口加工企業以中小企業為主體,另一方面對加工貿易理論研究有助我們更系統的了解出口加工企業的含義?;诖耍菊乱詫庸べQ易和中小企業兩方面理論知識的解釋和研究為脈絡,重點系統地闡述國內外各個學派自己獨特的見解,同時為下文關于寧波出口加工企業面臨的問題及找出相應對策提供理論支持。

第一節 加工貿易理論與研究

加工貿易(improvement trade)這個專業術語是我們在對外開放中逐漸形成于確立起來的。加工貿易的實質是國外所提供的差別商品的產業內貿易的一種形式。因此,國際上相關研究集中于產業內貿易研究。

近年來,關于產業內貿易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領域:(1)產業內貿易的實證性驗證研究;(2)產業內貿易產生的原因及性質研究;(3)產業內貿易模式研究;(4)產 業內貿易的效應分析;(5)產業內貿易的影響因素分析。

下面分述如下:

(1)產業內貿易的實證性驗證研究

Daniel M.Bernhofen對Brander.J.A在1981年提出的理論模型進行了實證檢驗。他以美國與德國在1988-1992年間的石油化工工業的產業內貿易數據系列為依據,對寡頭壟斷市場結構的同種產品的產業內貿易現象進行研究,發現兩國雙向的同種產品產業內貿易很好地解釋了Brander提出的理論模型。

大多數產業內貿易的實證研究側重于產業內貿易的相關性研究,而不是決定性研究。因而,產業內貿易研究的理論基礎并不明確。Helpman(1987)的研究改變了這一狀況。Helpman研究壟斷市場結構中的產業內貿易的起因,Hummels  and Levinsohn(1995)以實證數據支持了Helpman的結論。

(2)產業內貿易產生的原因及性質研究

 Kai A. Konrad, Kjell Drik Lommerud(2001)從跨國公司機會成本的角

度,分析產業內貿易的成因及影響。他認為,相對于對外直接投資,企業設置國外分部,可以減少許多引致問題,如機會成本問題。而企業網絡的全球化,促進了產業內貿易的發展。

 企業內貿易是產業內貿易的一種形式。傳統上認為,企業內貿易產生于企業的垂直一體化。Thomas Andersson, Torbjorn Fredriksson(2000)從企業結構的角度,研究發達國家產業內貿易的性質。Thomas Andersson, Torbjorn Fredriksson研究了發達國家企業的橫向集中與企業內貿易的狀況。他們運用Tobit(托賓)模型,根據1974-1990年間的數據,解釋瑞士企業通過其國際機構,進口中間產品,出口產成品的變化情況。過對中間產品和產成品進行技術上的識別,Thomas Andersson, Torbjorn Fredriksson等得出的結論是,相對于企業縱向一體化,發達國家企業內貿易更多來源于企業的橫向集中。

(3)產業內貿易模式研究

 Mary Amiti (1998)研究了國家規模與制造業的產業內貿易的關系。運用一個一般均衡模型,以兩國國家規模差異為前提,假設在要素密集程度不同、貿易成本與需求彈性也不同的兩個不完全競爭的產業內貿易,Mary Amiti認為,“市場路徑效果”吸引企業去規模較大的國家以節約運輸成本,而“生產成本效應”吸引企業去較小的國家,以利用廉價勞動力。這兩種效應之間的關系,決定了產業內貿易的模式。

 (4)產業內貿易的效應分析

 Raphael Kaplinsky (1993)對多米尼克出口加工區的加工貿易狀況進行了實證研究。他發現,隨著多米尼克致力于發展非熟練勞動密集型的出口加工貿易,多米尼克在中美洲國家中的貿易競爭力逐漸下降,但是其勞動力就業率卻有了極大的增長。

 (5)產業內貿易的影響因素分析

 Justus Haucap, Christian Wey, Jens Banmbold(2000)研究產品質量信息傳遞對于產業內貿易的作用。在此之前,少有文章分析信息對稱問題對于貿易流的影響,即把產品質量作為外生變量考慮。Justus Haucap, Christian Wey, Jens Banmbold建立模型,將產品質量作為內生變量,認為在確定條件下,當地成本能反映產品質量,從而決定產業內貿易流。

    第二節 中小企業的發展基本理論與研究

 近年來我國對中小企業發展問題研究涉及面廣泛,包括對中小企業的理論研究(如中小企業存在形式和存在領域研究、中小企業的發展與支持系統研究、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現狀與問題研究等)和較為系統深入的實證研究(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所做的《中國中小企業經營狀況專題調查》報告,張炳申的《廣東中小企業問卷調查與分析》,陳雪梅《中小企業集群的理論與實踐》,歐江波、張賽飛對珠江三角洲中小企業調查等。通過研究,大部分學者基本得出這樣的結論:中小企業在我國發展速度迅猛,經濟效益明顯,對國民生產總值的貢獻率已超過大型企業;中小企業發展為解決社會就業、方便人民生活、推動技術創新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成為市場競爭主體。越是經濟發達地區,中小企業發展得越快;反之,中小企業發展迅速的地區,往往也是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中小企業發展問題突出;中小企業產業集群的形成對企業本身發展和出口貿易貢獻大,是中小企業快速發展的成功模式。

關于中小企業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領域:(1)中小企業產業集群的定義;(2)中小企業產業集群的基本經濟學理論;(3)中小企業產業集群的分類。

下面分述如下:

(1)中小企業產業集群的定義

在業務上相互聯系的一群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在特定空間地理位置上集中,就構成了產業集群(Industry Cluster)。關于產業集群,不同的經濟學家有不同的定義。馬歇爾把產業集群定義為產業區。他把專業化產業集聚的特定地區稱作“產業區”(industry district);工業區位經濟學家韋伯在他的《工業區位論》一書中,把區位因素分為區域因素和集聚因素,高級集聚階段的企業集群就是我們所討論的產業集群。產業集群有幾個共有特征,如地緣上的鄰近;企業之間的相互依存與聯系;企業之間以及企業與各種機構,組織之間的互動;良好的公用的基礎環境設施;知識的快速擴散;價值鏈上的相互需求;外向型的投入產出以及資源的共享等等。在西方發達國家,中小企業產業集群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力量而廣泛存在。如美國“硅谷”的微電子、生物技術和風險資本;底特律的汽車設備及零部件業;荷蘭阿姆斯特丹的花卉業等。在我國部分地區,中小企業產業集群也初見雛形,如溫州的皮鞋;東莞的電子;浙江義烏的小商品市場等。產業集群表現出來強勁的競爭力引起世界很多國家和地區的廣泛關注。產業集群的發展已成為制訂工業政策的一種新思路。

(2)中小企業產業集群的基本經濟學理論

 韋伯(Weber)在1820年就提出考慮運輸、勞動力成本的區位選擇時強調集聚經濟的作用。企業通過分享公共基礎設施、專業化勞動力資源、銷售市場等獲得集聚經濟效益。企業通過集聚獲得具有分散狀態下難以取得的經濟效率。系統功能大于分散狀態下各企業所實現的功能之和。

馬歇爾(Marshall)認為產業集聚可以帶來外部經濟,包括規模經濟和外部范圍經濟。通過集聚效應使邊際收益遞增,生產成本降低。同時通過集聚效應可以加強營銷優勢,形成“區位品牌效應”。如法國香水、意大利時裝等。

(3)中小企業產業集群的分類

    從中小企業產業集群產生原因來看,中小企業產業集群的形成有內生形成

和外生形成兩種。內生形成是指中小企業 產業集群是由于區域的地理位置、資

源票賦和歷史文化原因形成的;外生形成指中小企業產業集群是由于外在的原

因如大企業改造、分拆而形成或者是跨國公司對外投資形成的包括制造業中小

企業產業集群或服務業產業集群等。在這兩大形成原因中,內生原因占比重更

大。

    按共生模式的不同,我們分兩種典型的企業集群模型,即衛星式企業集群

和網狀式企業集群模型。衛星式企業集群模型指在某一地域空間存在一個發展

到較大規模的主導企業。網狀式企業集群是指相互之間沒有什么聯系的小廠零星地散落在某一區域,由于地緣優勢或產品的技術、價格優勢,一些新企業乘機加入,希望抓住該產業鏈上的市場機會,逐漸形成企業集群態勢。

根據不同標準,產業集群分類還有很多。如按企業性質分制造業集群、銷售業集群和混合業集群;還有由產業縱向關聯而形成的集群和由橫向關聯而形成的集群以及由區位優勢指向而形成的產業集群等等。

第三章 寧波出口加工企業現況

2008年下半年,寧波新設企業672戶,其中私營加工出口企業93戶,企業法人56戶。企業注銷192戶,其中私營企業156戶,內資企業法人36戶。基于在一個市有如此快速的企業新設,本章將分別從寧波出口加工企業的基本特點和寧波出口加工企業的基本問題兩方面進行分析,并從中找出面臨的問題。

第一節 寧波出口加工企業的基本特點

寧波作為沿海港口城市,且其中的出口加工行業發展較早,并加上副省級城市的地位,因而其出口加工企業出了其獨特的企業特點。具體表現為:

(1)新設出口加工企業發展數相對穩定,傳統出口加工產業發展依舊。上半年新增各類加工企業93戶,新增注冊資本13668萬元,比去年同期分別增長1.72%,46.37%。新設加出口工企業中傳統出口加工行業仍然占據大半壁江山。

(2)行業分布廣。據經濟普查資料顯示,2008年寧波市出口加工企業的行業分布中,通用設備制造業、塑料制品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紡織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金屬制品業、專用設備制造業等7個行業分布最廣,數量最多,占總數的64.4%,其中,通用設備制造業所占比重最大,為17.7%,其次是塑料制品業為11.9%,第三是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為10.0%。

(3)出口加工企業規模不斷擴大,融資渠道多樣化。隨著寧波投資環境得到了進一步改善,吸引了大量投資資金的流入,2008年上半年寧波新設1000萬元以上的內資大項目11戶,較去年同期增長80%。

(4)臨港產業發展強勁,服務業企業成新寵。2008年上半年,寧波市登記的大項目中與港口配套的服務業占據了一定的比例。其中,物流企業占主導地位,新設物流企業27家。寧波大亞國際物流、寧波天驕國際物流等一大批物流企業加快進駐。到目前為止寧波市內資物流項目累計已達250家。

第二節 寧波出口加工企業的基本問題

由寧波出口加工企業的特點而來,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

(1)盈利能力呈下降趨勢。由于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寧波市規模以上出

口加工企業單體平均實現利潤230萬元,利稅401萬元,分別比上年下降27.2%和25.2%;虧損企業626家。

(2)市場的穩定性較差。大部分出口加工企業未能與國外大企業建立發展的協作配套關系,沒有穩定的市場。

(3)家族企業現象嚴重。主要存在于中小型出口加工企業中,其對于企業的決策執行有很大阻礙。

(4)管理水平低下。它是寧波出口加工企業普遍存在的問題,也是企業進一步發展的重大障礙。

(5)外部環境有待改善。寧波出口加工企業的生存條件較差,存在部分歧視和不公平待遇。而支持企業發展的管理體系、產業政策和金融、技術、社會服務等,還有待于逐步建立和完善。

第四章 寧波出口加工企業面臨的障礙

第一節 外部環境障礙

所謂外部環境就是指出口加工企業發展環境或經營環境,包括社會環境、市場環境、資金環境、信用環境等。據寧波政府網的調查,絕大數中小企業對各項經營環境評價只為“一般”,占到50%以上,還有一些企業對目前經營環境不甚滿意;49%的企業認為市場秩序較差,32.6%的認為經濟和技術糾紛不能及時解決,27.5%的認為企業之間缺乏公平交易,21%的企業對政府部門提供的服務不滿意。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目前我國的外部環境不是十分理想,存在著諸多的問題。這些問題需要政府在政策乃至社會層面上予以改進和完善。

(1)政府扶持力度不夠

 在以往多年來,寧波政府在政策上不僅對出口加工企業沒有足夠的扶持和幫助,忽視了出口加工企業的發展,而且還存在著政策歧視現象。我國各級政府一直強調發展大企業,對大企業在稅收、資金籌集、土地使用等方面都有諸多優惠。在“抓大放小”的過程中,各地區,各部門僅僅對組建大型企業,大型集團有興趣,所有的資源,不論是政策,法規還是服務體系等都向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傾斜,而寧波出口加工企業大多以中小企業為主,這就使得出口加工企業與其他大企業之間的競爭處于不公平的狀態。

(2)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

寧波出口加工企業在人才引進和培訓、信息的獲取、銷售渠道、管理措施等方面會遇到諸多困難,而且單靠企業自己的力量往往無法克服,因此迫切需要政府與社會服務系統給予支持和幫助。同時,服務于寧波出口加工企業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剛剛啟蒙,很不完善,更不規范。一些以盈利為目的的中介機構,其價格往往使寧波出口加工企業無法承受。

第二節 內部障礙

內部障礙具體表現為:

(1)品牌的知名度、參與度較低

缺乏自主品牌,阻礙產品直接參與國際競爭。寧波目前有自己品牌的加工經營企業不多,從事直接出口加工的企業更少,嚴重阻礙產品直接參與國際竟爭。缺乏獨立的銷售網絡,寧波出口加工企業大多是通過國外中間商進入國際消費市場,大大降低了利潤空間,出口的零件包裝基本都是依照外商指定品牌包裝,國際市場上尚無寧波的知名加工企業品牌。

由于缺乏獨立的銷售網絡,寧波出口加工企業大多是通過國外中間商進入國際消費市場,出口的零件包裝基本都是依照外商指定品牌包裝。寧波出口加工企業間接出口創匯的多,自營出口創匯的少,不少產品出口受制于商,自我開拓市場的能力弱。目前,在國際市場上尚無寧波的知名加工企業品牌。自主品牌的知名度、參與度較低,阻礙產品直接參與國際競爭,還沒有獨立的銷售渠道,大多只能通過中介渠道進入 消費市場,由于缺乏獨立。

(2)出口秩序混亂,企業低價競爭

由于出口加工商品的差異性小,產品單一,造成行業內競爭激烈。并且大多企業缺乏對國際市場的深入了解和整體把握,對國外市場適應能力差,價格是它們競爭最主要的武器。這種價格的競爭有時幾乎到了惡性競爭的地步,企業出口時互相壓價,不惜以降價的方式來獲取定單。甚至有的企業在參加國外項目投標時,目標不是對準國外企業,而是自己的同行,自己不中標,別人也別想中標。有的企業開拓了新的國際市場,另一些企業看到豐厚的利潤眼紅,也拼命想擠入,在這種情況下,專門挖國內同行的墻角,使價格降到了雙方都無利可圖的地步。也拼命在這種不僅讓采購商和其它國家的競爭者有利可趁,也嚴重損害了寧波出口加工企業的整體利益。

(3)國際貿易安全性低,企業在貿易中風險大

    寧波出口加工企業在從事國際貿易時,由于獲取信息的渠道不暢通,而企業在出口貿易中,由于競爭激烈,對定單的追逐有時會讓它們放松警惕,而忽略安全交易的問題。有些企業處于創業初期或者剛剛開始參與國際貿易,對國際市場上存在的風險不夠了解,交易經驗不足,而導致貿易風險增大。

(4)經營管理水平低下,人力資源問題突出

寧波很多的出口加工企業都是憑著企業家的膽識,借著寧波沿海城市的有利創業起家的,不少企業還是家族企業,想干就干。這種管理方式雖然對企業初期的穩定發展有重要的作用,但不適合國際化經營。這些出口加工企業普遍在組織,人事,財務會計和市場營銷等方面的管理缺乏嚴格規范,管理模式比較落后。面對陌生的國際市場和經濟環境,企業缺乏市場研究,經營方式粗放。整個營銷戰略和管理方面都仍處在較低級的經營階段。

第五章 實例分析

   本章通過對宏發模具汽配廠的案例分析,了解一個出口加工企業要成功所必須擁有的戰略條件,把握出口加工企業問題所在。希望給政府宏觀調控層面制定相應的出口加工企業發展和疏導產業政策和貿易政策提供思路,在企業戰略管理層面給出口加工企業提供模板。同時也為后文對寧波出口加工企業發展的對策提供實例支持。

第一節 “宏發”發展戰略

    宏發模具汽配廠創立于1992年,現有員工125人。主要從事鋅、鋁合金壓鑄產品和塑料注塑產品及模具的制作和加工。產品涉及汽車配件,儀器、醫療、鎖具等行業,重點銷往:德國、美國、日本。企業決策層由管理專家、技術專家、精通資本營運的經濟專家組成。在這樣一批懂管理、懂技術、懂市場的專家高效率領導下,經過17年的努力,企業資本由創業階段的20余萬元,發展到現在的固定資產560萬,08年完成銷售額5300萬元,企業規模以裂變式速度遞增。廠長陳建宏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說,企業的成功得益于對企業現狀的整體把握,對管理制度的日益完善,而技術創新是“宏發”持續快速發展的推進器。

    每年年初,為使企業走上制度化、程序化,企業首先總結前年寧波出口加工企業的整體發展趨勢并對今年企業的發展做個總體展望,同時通過制定《專業技術創新管理辦法》和《項目承包管理規定》等一系列制度。企業每年都要召開兩次技術創新大會,對有突出貢獻的科人員予以重獎。企業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53人,其中工程師11人,擁有中級職稱人員5人。在研究室內部全面推行新產品研發項目經理負責制,對研發人員的工作進行量化和績效考核,提升了研發人員的技術水平和研發能力,縮短了新產品的研發周期,提高了新產品的研發質量;另一方面企業每年月和八月都邀企業全體員工對上半年企業的發展現狀做個專題討論,企業員工人手做份《在職崗位面臨的問題》的報告,對有提出重要問題的員工進行金錢和精神雙重獎勵,同時對相關問題進行及時的探討和糾正。

    “宏發”企業自創立之初就把發展的技術目標定位于“工藝技術與產品的研制與開發”,目的是依靠企業自身的技術特長來開拓廣闊的市場空間。當時“宏發”企業發現寧波模具工藝領域的技術與產品市場基本被國外企業壟斷,各工藝現場所用控制系統均為國外產品,國內還沒有專業公司進行相關工藝產品的研制與開發。“宏發”企業意識到研制中國自己的模具工藝技術與產品是一個很好的發展機會,市場前景將非常廣闊。于是,一方面立足于自主研發;另一方面吸納多方面的合作,加快技術創新步伐。

首先,從完善研發體系入手,建立企業自己的科研室,與寧波大學機械工程系合作建立了模具工藝研發中心;并在企業設立了模具工藝研究室;從而形成了企業技術與產品研究的強勁平臺,依靠這一平臺,企業研制出了多品種、系列化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其次,企業積極與浙江省內知名院所和大公司開展技術引進項目的合作,在引進技術基礎上進行消化、吸收和創新,使企業站在了行業領域發展的前沿,促進了企業業務的成長。實踐證明,當初的定位是準確的,企業開發研制的萬能模型等產品,在企業現有的五大類幾十個系列的產品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已達80%以上,而且多數產品己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宏發”的目標是打造一個世界級的模具制造企業。而企業持續地創新,掌握核心技術,是實現這些夢想的必由之路。

回首“宏發”的成功,我們會發現它有以下幾個特點:

(1)人力資源充足

“宏發”公司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53人,其支撐技術創新的研發力量是足夠充分的,且該公司每年都從各高等院校吸納相關的專業人才,投入極其大。

(2)寧波市場分析調查機制

每年“宏發”企業在寧波市內對出口加工企業的現狀都有個具體而有章程的調查機制,同時成立一個專門的調研小組,投入10萬的資金用于日常運行。大大加大了對寧波出口加工市場的總體把握,為企業的發展策略提供支持。

 (3)完善的管理制度

“宏發”企業為了完善企業的管理制度,制訂了《“宏發”管理規定》,建立了符合企業特點的管理模式;成立了企業管理辦公室,目的是為了讓企業管理規范化,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占領國內外市場。

(4)良好的激勵機制

企業為了建立獨具特色的技術創新體制,一方面建立了完善的人事任用選拔制度,鼓勵先進,激勵落后,并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制訂了《技術創新管理和激勵辦法》。該辦法主要是對效益顯著 的技術創新項目進行獎勵,通過“公平競爭,按貢獻分配”的機制來激勵員工。2008年度,企業共發放技術創新獎金30余萬元,極大地激發了員工的創新積極性。

第二節 “宏發”技術創新戰略

截止2008年“宏發”仍在銷售和使用其成果的技術創新有25項,其中產品創新6項,模具工藝創新19項。模具工藝創新中9項是與高校、科研機構共同研制的,有4項是全部委托高校和科研機構研制的,6項是聘用兼職人員進行研制的。近五年的銷售收入中,創新產品銷售收入占72.3%,創新利潤總額占全部產品利潤總額的59. 2%,創新產品出口創匯占出口產品創匯總額的78. 9%,技術創新己經成為該企業發展的主要動力。為了鼓勵研發人員在產品開發過程中勇于創新,“宏發”企業制定了《項目承包管理辦法》。研發項目須通過創新審查方能驗收。而一旦驗收成功,研發人員則能一次性的從企業得到近30萬元的物質嘉獎。

與此同時,企業還選擇技術創新的戰略目標和模式,在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的基礎上對技術創新提出了三項明確要求:一是速度和品牌,即每年開發并投放市場的品種占同行前列;二是技術創新的市場要求,即每個產品都是寧波同行業的排頭兵。這二項要求是“宏發”從事技術創新活動的指南。勿庸贅言,高創匯和高附加值的產品說到底,都是靠具有高科技含量的不斷創新的產品來保證的。由于該廠堅持“以人才和機制”為重要依托,始終將人才視為技術創新戰略持續發展的資本,一方面利用主觀能動性從戰略角度出發來站高望遠,主動尋找市場、開發市場。另一方面,聯合外在科研力量自主創新,高薪聘請科技人才參與設計產品,并始終把技術創新同市場需求結合起來,才最終成就今日的成功。進入新世紀,企業為“宏發”技術創新提出了新要求,確立了“爭做寧波模具產業第一”的發展戰略目標,從而將企業建設成為知名的企業。

第三節 總結

企業要持續發展,離不開戰略的指導,同樣離不開技術創新。從這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共同的特征,即創業伊始,他都非常重視市場把握和技術創新工作。而同行出口加工企業無一例外地從技術創新開始,而且它們的穩定發展也都與其后各自所開展的既扎扎實實又各具特色的市場調研。其次,技術創新獲得成功的企業大多數為多領域的綜合性中小型出口加工企業,是真正的技術創新主體,具有創新的能力和內在動力;且這些出口加工企業領導富有如履薄冰的危機感,建立了獨具特色的市場把握機制,積極與員工探討當下企業面臨的問題,調動了企業員工的積極性;最后,技術創新普遍投入大,占年銷售收入的6%以上,有利于技術創新發展;且遵循市場導向,注重產業化和市場化,科研課題100%經過市場調研,100%實現產業化,科研成果轉化貢獻率高。 

對寧波市出口加工企業現狀和發展趨勢展望,是企業能夠在激烈競爭中贏得優勢的根本出路,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力量源泉。這個道理似乎十分淺顯,但恰恰是這一看似淺顯的道理,事實上并沒有為多數出口加工企業真正理解和認識。雖然在口頭上,人們也都承認企業發展要依靠市場,但實際上,卻遠未把市場通體把握提到應有的位置,仍然熱衷于外延性擴大生產規模的“鋪攤子”或者把并無具體市場目標的技術引進和技術改造當作是技術創新。因此,出口加工企業不僅要重視技術創新,還需要有所謀劃。

第六章 寧波出口加工企業發展的對策

第一節 加強自身建設,增強國際競爭力

(1)加強出口加工企業技術創新和研發力度

  這里所說的技術創新是廣義上的技術創新,既包括自然科學技術的創新,也包括社會科學技術的創新。對于出口加工企業來說,前者包括生產設備更新,革新工藝,改進產品設計,提高產品質量等;后者則主要指經營管理方面的觀念、制度、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創新。

  創新是增強企業競爭能力的基礎,也是寧波出口加工企業生存和發展的保證。根據寧波出口加工企業大多具有經營靈活的優勢,但能不能做到靈活,關鍵就在于創新。創新是靈活的靈魂。加入WTO后,寧波出口加工企業臨著一個嶄新的競爭環境,因而不能墨守成規,要摒棄舊觀念,盡快地接受新事物,使企業在管理和技術方面盡快適應新變化。勇于創新,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靈活多變。就企業而言,所有創新都可以歸結到管理和技術兩方面,管理的核心是規范人的行為,改變雇員的價值觀,使得企業中能形成鼓舞雇員積極上進的文化氛圍,真正把以物為中心的管理轉移到以人為中心的管理上來,實現人本管理。同時,要大力推進技術進步,鼓勵開發新產品、采用新技術、改進產品設計、材料節約代用、加強工藝革新等,大力發展科技型中小企業,增強開發原創性技術的能力,使企業具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在市場競爭中占有優勢。

(2)增強出口加工企業自主品牌建設,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

上一章提到寧波出口加工企業缺乏自主品牌,并主要以OEM等形式為國外公司加工生產,雖然出口量很大,但利潤極薄,而使自己處于產業鏈底端。企業要生存,要在國際市場上站穩腳跟,需要向市場提供具有競爭的產品。培育適應國際市場的核心產品,利用核心產品創立企業品牌形象,最終提高企業整體形象,歷來是國際跨國公司用來取得競爭優勢和擴大市場份額的一種手段。在產品同質化嚴重的今天,企業必須將自己的產品與其它廠商生產的產品區別開來,樹立自己的品牌,樹立企業的核心優勢。

出口加工企業為國外大公司貼牌生產產品,雖然對企業的成長初期有一定的好處,但對管理、技術和銷售網絡等方面的促進并不大,企業發展到一定度后,如果沒有自己的品牌,對企業的長遠發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企業在利用OEM做大規模的同時,一定要重視積累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經驗,并為自主品牌的樹立和培育做好準備。

從長遠來看,OEM只能作為手段,而不是最終目標。比如:寧波新海電氣股份有限公司在發展的前期也以貼牌生產為主,但隨著實力的增強,公司樹立了“爭創國際名牌”的理念,目前大部分產品以自主品牌“新海”和“”出口。因此出口加工企業不能滿足于僅僅賺取微薄的加工利潤,而要逐步自主開發、自創品牌。擁有自己的品牌,一個企業才擁有進入國際市場的通行證。隨著國際競爭日見激烈,出口加工企業必須堅持品 牌戰略,在提高科技含量、樹立自主品牌上狠下功夫,開發和培育附加值高、技術含量高、競爭能力強的產品,提高出口產品的利潤。

(3)規范出口加工企業管理制度

據調查,目前寧波出口加工企業很大一部分是當地個人創辦的私人企業,并且大多采用的是家族管理模式,有些重要決策和重要制度會因為親情的緣故無法有力的實施,大大地提高了企業的和決策執行能力和經營成本,降低了企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優勢。因此面對強手如林的市場競爭,出口加工企業必須改變傳統家族管理的理念,為企業設定發展目標,規范企業管理。在企業文化管理、企業發展戰略管理、人力資源管理以及客戶關系管理上下工夫,通過對四個重要因素的設定和管理來提高企業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第二節 完善國際貿易技術,積極開拓國際市場

(1)充分利用電子商務新工具,開拓國際市場空間

    在寧波,大部分出口加工企業參與國際貿易的主要障礙在于信息獲取和知識創造的成本較高,而現代的電子商務的發展可以幫助出口加工企業克服這些障礙。

    以前出口加工企業由于資金和規模的限制,不能像一些大的跨國公司那樣通過再世界各地設立分公司、辦事處以及派出大量的市場信息收集員來構建自己的信息網絡,也沒有財力委托專業咨詢公司提供信息,從而導致網絡比較少,渠道比較窄,對于國際市場的需求狀況知道的也很少,難以搜尋到很好的經營機會。而電子商務可以讓出口加工企業得到全面快速的信息,大大地降低了搜索的成本,提高了搜索的效率。

(2)重視規避貿易壁壘,積極應對反傾銷訴訟

    正當出口加工企業向海外尋找商機的時候,卻遭受到越來越多的貿易壁壘,反傾銷訴訟和知識產權訴訟等多方面的打擊。每年寧波出口加工企業都會遭受到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及特保調查。因此出口加工企業應該提高對貿易壁壘的認識,重視貿易壁壘所造成的危害,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避開貿易壁壘,減輕貿易壁壘帶來的損害。

所謂貿易壁壘就是出于保護國內市場或其他考慮,由政府實施或維持的、對國產品或服務施以不合理限制從而阻礙其進入本國市場或削弱其在本國市場競爭力的關稅或非關稅貿易政策、法律或做法。出口加工企業在進入國際市場時,面臨著各種各樣的貿易壁壘,其中,形式最為多樣,最為隱蔽的是非關稅壁壘,如技術壁壘,環保壁壘,綠色壁壘等等。企業針對不同的貿易壁壘,應該想好相應的對策,使企業在國際市場的推廣中,避免遭受貿易壁壘的限制和沖擊。近年來,在貿易壁壘中,寧波出口加工企業遭受到很大的經濟損失。因此,寧波出口加工企業有必要重視規避貿易壁壘,積極應對反傾銷訴訟。

               總  結

出口加工企業參與國際貿易問題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不是單單僅靠某個出口加工企業自身所能解決的,必須從系統論的角度來看待這一問題。只有包括出口加工企業自身、寧波政府政策支持以及社會在內的其他企業國際貿易相關各方協調配合,才有可能從根本上提高出口寧波加工企業參與國際貿易的深度和水平。

 從寧波出口加工企業自身來說,要客觀認識自身在參與國際貿易方面的現狀。針對自身的不足,要不斷提高技術創新和研發能力,增強自主品牌建設,完善經營管理等。要充分發揮寧波沿海港口的優勢,利用新的網絡手段,開展電子商務,開拓國際市場空間。寧波出口加工企業之間要加強自身品牌建設,建立和完善企業管理制度。寧波市政府要積極扶持和幫助出口加工企業參與國際貿易,完善出口加工企業國際貿易支持體系,為出口加工企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國際國內環境。

總之,寧波出口加工企業健康、快速發展,是寧波市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源泉,也同時為寧波人民提供就業崗位。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相信會有更多的寧波出口加工企業走向國際市場并且發展壯大。同時,對出口加工企業國際貿易的研究也將進一步的加深。

【參考文獻】

[1] 王立軍.加工貿易與貿易融資.中國金融出版社,1996.

[2] 黃國華.199s年我國加工貿易發展綜述[f].中國海關,1999(4).

[3] 尹翔碩.貿易與發展一一東業經驗探索.山西經濟出版社,1997.

[4] 土紹熙等.中國對外貿易.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

[5陳嘉,出口加工企業的分類與識別[J}.科學研究,2006,  (2).

[6} 王華,產業集群的對策研究,《經濟師》2002. 10.

[7] 李志平.浙江私營中小企業持續發展的對策[J].商業研究.總第238期, 2002/01下半月版.

[8] 張薦華.施本植.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經濟科學出版社.

[9] 漆世雄.浙江中小企業的現狀、問題及發展對策[J].華東經濟管理.第15卷第5期,2001年10月).

[10] 張海梅.加工貿易的非均衡結構及其負效應[J].國際經濟合作,2002(8).

[11] 王子先.對外經貿政策研究.江小娟,楊圣明,馮雷主編.中國對外經貿理論前.

沿II, 177-212,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12] 俞力黎.我國汽車零部件出口的現狀、競爭力及問題分析[A].行業探討,2007,(9).

[13] 朱春奎.產業競爭力的理論研究[J].生產力研究,2003,(6).

[14] 趙賢,劉建春,李曉軍.產業競爭力形成機理探究[J].科技信息,2008,(18).

[15] 趙彥云等著.中國國際競爭力發展報告(2003) [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9.

[16] 王成容,周建波.企業文化學 [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2.

[17] 邁克爾•波特.國家競爭優勢.華夏出版社,2002.

[18] 馬春龍.企業發展戰略—群落學的思考 [Z].博士學位論文,南開大學,1993.

[19] 林思達.浙江省中小企業集群發展的主流模式研究 [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01(6).

[20] 仇保興.中小企業集群研究 [M].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

[21] E.Helpman: "imperfect Competi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Evidence from fourteen industrial countries”.journal of the japaneses ang international Economiocs March 1987 Evidence from  fourteen industrial  countries,pp62-81.

[22] S.Globerman: "north American 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intra-industry trade”,Welwirtschaftliches Archiv,No3.2001 pp. 487-497.

[23] Tim Padmore, Hans Schutze(Modeling systems of Innovation),An Enterprise-centered view Research Policy;1998.

[24] Robert  A. Burgelmanetal,Strategic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 n,second Edition,Mcgraw-Hill,1996.

[25] Debra M Amado .Knowledge Innovation-The Common Language. Journal of Technology Studies,  Fall 2005.(3),23-27.

致  謝

六個月來的忙碌和工作終于到了這次畢業論文快接近結束的時刻,在這里首先要感謝我的導師包萬根老師。包老師平日里工作繁多,但在我做畢業論文的每個階段,從選擇畢業論文題目到查閱資料,設計草案的確定和修改,中期檢查,后期詳細設計等整個過程中都給予了我悉心的指導。

    還要感謝大學四年來所有的老師,為我們打下國際貿易專業知識的基礎;同時還要感謝所有的同學們,正是因為有了你們的支持和鼓勵。此次畢業論文才會順利完成。作為一個本科生的畢業論文,由于經驗的缺乏,難免有許多考慮不周全的地方,如果沒有導師的督促指導,以及一起工作的同學們的相互交流,想要完成這個設計是難以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