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景色的作文范文
時間:2023-03-23 02:42: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描寫景色的作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2、要說校園最美的地方,那可是非花壇莫屬?;▔镩L著一叢叢一簇簇郁郁蔥蔥的小草,每天都穿著翠綠的舞裙,在微風中跳著優美的舞蹈。
3、花壇外圍是六棵高大的柏樹。它那又粗又壯的樹干就算在咆哮的狂風面前也保持著昂然挺立的姿態,巍然不動,像守護著花壇的士兵。
4、雨中的花壇更是別有一番風味。淅淅瀝瀝的雨珠像一只只活蹦亂跳的小精靈落在葉片上,快樂地玩著滑梯,這時威武的“士兵”又變成了技術高超的音樂家,輕輕地揮舞著雙臂,發出“唰唰”的聲音,伴隨著風兒的“呼呼”聲和雨兒的“嘩嘩”聲,共同奏響了輕快而動聽的大自然交響曲。
5、花壇前方是寬闊的操場,每當下課鈴響起,一群群天真活潑的孩子就會從一間間教室里涌出來,到操場上玩耍,有的跳繩,有的踢足球,有的玩捉迷藏。一個個臉上都綻開了比陽光還要燦爛的笑容。
篇2
一、由字到畫,巧妙布局
寫景文重要的是謀篇布局,按照順序描寫景物,便于讀者發揮想象,融入文中的景物環境中。但中規中矩的描法,未免顯得死板,缺乏藝術氣息,吸引力不足。因此,在寫景作文中,可適當借鑒繪畫藝術中的構圖技巧,從不同側面來展現同一自然景物,提升作文的真實感。
(一)畫面切換。整篇文章從布局來看,主線分明,以濟南冬日的“溫晴”作為貫穿全文的主線,緊扣“山”、“水”兩大主題繪制不同的畫面,以展現不同側面的濟南冬景。如搖籃山景、雪后初晴、空靈水景三幅畫面的切換,從布局上呈現出清晰的結構,先寫山景,再寫水景,秩序井然,層次分明,為讀者呈現出立體的空間構圖。一方面遵循了景物描寫的空間轉換規律,另一方面作者在描繪每幅畫面時又融入了山水畫的構圖技巧,將宏大的背景與寫實的近景相結合,如用“搖籃”來描繪濟南的地理環境,寫雪景細化到“山尖全白了”,寫水景又寫出了天水相接的美麗,使文章呈現出脈絡清晰之感。
(二)詳略得當。在整個自然景物中,不是每個景物每時每刻都需要用文字展現出來的,而是選取最能表現景物特色的景色和時間來描寫。在這篇課文中,作者運用了“以大觀小”的取景方法,這是山水畫中常見的構圖方法。如用“搖籃”比喻冬日的濟南,激發起讀者的無限遐想,卻沒有直接描寫濟南四周的景色和地理環境,不僅形象具體,且使文章鮮活。
(三)色彩對比。在寫景作文中,學生容易將重點放在景物上,往往忽略色彩的對比描繪。然而,寫景作文缺乏了色彩,如同畫面缺少了顏色,很難激發起讀者的想象力。作者以北方冬天的陰郁與濟南冬日的艷陽高照相對比,在色彩上一暗一明,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使讀者不禁想象出兩幅畫面來:一幅灰霧慘淡,一幅和風煦日。這種“以色補形”的烘托技巧,在寫景作文中較為常見,可突出整體畫面的層次感。
在寫景作文中,學生既運用的是文字,又免不了對景物的描寫。因此表面上是抒寫文字,實則是通過文字來展現內心的景色。在描寫中可大膽運用擬人化的語言,賦予景物以生命力,使作文達到“氣韻生動”的境界。
二、由心到景,虛實結合
寫景作文需要心中有景,才能行諸筆端。相反,心中無景,為了描寫而描寫,景物也會顯得呆板而毫無生機。在景物描寫中,借用山水畫的繪畫風格也是頗為常見的手法,在作文中可謂行之有效,對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具有重要意義。
(一)融入體驗。要使讀者感受到景物之美,首先要感動自己?!稘系亩臁芬晃闹?,作者運用親身感受來寫,通過喚起讀者個人情感經歷的方法,使讀者能夠身臨其境。文章開篇作者交代了自己的個人經歷,從北平到倫敦,再到濟南,呈現出了文章的真實感,使讀者確信作者筆下的“濟南冬景”的切身感受,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在寫景作文中,完全可借鑒這種描法,從自己的親身經歷寫起,從開篇就奠定全文求“真”求“實”的基調,用“印象”和“感受”來吸引讀者,調動情緒,以產生情感共鳴。
(二)虛實結合。在寫景作文中,對景物描寫的真實性至關重要。比如本文中作者描寫“樹尖上頂著一髻兒白花”,對真實景物的描摹如同繪畫中的素描,是繪制一張畫的基礎。但僅寫到此處還遠遠不夠,未能激發讀者的共鳴,因此務虛的寫法也要運用。如本文中描寫“溫晴”陽光下的濟南,作者用“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的擬人手法,不僅使原有景物更加具體傳神,還激發了讀者的想象。再如“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賦予山以人性化特征,使景物立刻鮮活起來。可見,虛寫是對實寫的藝術加工,賦予景物以生命力。
在景物作文的寫作中,學生需要具備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將個人情感賦予現實的景物,再以藝術的手法表達出來。也就是說,學生通過細致地觀察,在心中構想整個景物、景色,在現實景物的基礎上合理想象,進而運用虛化的手法結合個人情感,用抽象的文字形式表達出來。從寫作效果來看,使固態的景物變得動態活躍,為景物賦予了人性化的特征后,使文字更具有生命力。
篇3
從小學三年級開始,我們便接觸到了“寫景作文”這一特殊而又常見的類型。說它特殊,是因為這類作文在大多數情況下,只作為習作訓練而出現;說它常見,是因為我們平時寫作文經常需要寫景。景色的描寫,不僅可以為我們的敘事增添色彩,還可以起到襯托情緒的作用。因此,咱們“演武廳”的第一場訓練,就從寫景開始!
第一式——井然有序
在寫景過程中,我們常常需要寫到很多景物,那么,怎樣安排它們的先后順序呢?在動筆之前,我們不妨在心里為它們排個序。有了順序,寫起來才不會顯得凌亂。如果事先不想好,寫起來是東一榔頭西一棒子,讀者讀起來也會暈頭轉向喲!
第二式——主次分明
在動筆之前,我們還要想一想,在你寫到的景物中,有哪些是最美的,哪些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或者有哪些是最契合主題的,那么對于這類景物,我們就要著重去寫,這樣寫出來的作文才能做到層次分明,重點突出。
第三式——人景呼應
在寫景的時候,如果能寫到人的活動,做到景中有人、人在景中,人景呼應,一定能為我們的作文增色不少。但是有同學會說:“我描寫的景色里面真的沒有人呀,怎么辦呢?”哈哈,別忘了,作為景色的觀察者,你就身處景色之中?。懢爸?,再寫一寫你的感受,你的作文就不再呆板,而是充滿了靈性。
說了這么多,就讓我們先來看看下面這篇佳作吧!
演武廳小練兵
秋 天
興化市第二實驗小學四(6)班 仲羽潔
炎熱的夏天走了,帶來了美麗的秋姑娘。不信?我帶你去公園瞧瞧!
你看!小草換上了金燦燦的禮服,迎接著秋姑娘的到來。頑皮的風娃娃,把樹葉吹得沙沙作響。偶爾有幾片干枯的黃葉,像蝴蝶似的旋轉著落下來。路邊,一朵朵不知名的野花,也開得這么鮮艷,它們競相開放,爭奇斗艷,把小路染得香氣撲鼻。草叢中夾雜著迷人的,五顏六色,走近一聞,有股淡淡的清香。池塘里的荷花姑娘走了,只剩下荷葉筆直地站在那兒,整個池塘像鋪滿了綠色的傘。幾棵常綠的樹木,像戰士一樣保衛著公園。小草、、樹木,把秋天襯托得更加美麗。
你瞧!小朋友們三五成群地到公園里做游戲,老年人到公園里跳舞、打太極拳。他們都脫下了T恤衫,換上了長袖外套,漫步在公園的各個地方,公園里蕩漾著笑聲。人們,讓秋天增加了勃勃生機。
不一會兒,下起了秋雨。秋雨綿綿,滴在身上,涼涼的。雨中還夾雜著風,一陣風吹來,吹在臉上,很涼爽。秋雨、秋風,讓秋天變得更加豐富。
篇4
寫作文是每一個學生必須都要會的事情,而且我們經常需要描寫景色來充實作文的內容,這里就先介紹一下描寫校園的基本寫作方法吧。
首先,我們來復習一下觀察、描寫景物要注意的四個方面。要注意哪四個方面呢?一是寫景要有條理;二是寫景要抓住特點;三是寫景要具體;四是寫景要抒發感情。所不同的是,由于景物千差萬別,它們的特點也都各不相同。再加上作者觀察的角度不同,各自的感受也不一樣,所以寫出的文章也是各有特色。
我們觀察描寫校園,和在家庭里面看到的景物有很大的不同,一是位置變了,二是看到的景物都不一樣,三是空間更大了,四是要站在另外的角度找出它們各自的特點。寫校園的時候,也不能什么都觀察,什么都要寫,而要抓住校園的某一角落,某一部分做細致的觀察,比如:校園內的泉水和假山,校園內的升旗臺,校園內的教學大樓,校園內實驗室,微機房,校園內的花壇,校園內的操場和體育設施等。這都應該成為我們觀察的重點部分。究竟寫校園的哪一部分,要看你對哪一部分感興趣。只有感興趣的東西,你才愛寫。觀察的時候,要有一定的順序,對重點部分要仔細觀察,看看它是什么樣子什么顏色,有哪些特點,用什么樣恰當地語言把它寫出來,同時表達出你對它喜愛或贊美的感情,有一個小朋友在觀察了校園的所有景物之后,他選擇了學校的主體部位——最引人注目的教學大樓,他寫的這篇短文是這樣的,下面我就來給你們讀一讀,請你們注意聽,一邊聽一邊思考這樣三個問題:第一,小作者是按什么順序寫出教學大樓的各個部位的?都寫出了哪些景物?第二,小作者是抓住了各部位的哪些特點來寫的?哪一部位寫得比較具體?從哪里看出來的?第三,哪些句子抒發了作者的感情?
篇5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一曲譜寫幼年往事的優美樂章。在這一膾炙人口的散文中,作者以如詩的筆觸舒卷自如地為人們描繪了一個妙趣橫生的童心世界。尤其是描寫百草園自然景色的那一段,多角度寫景,語言生動形象富有童趣,是指導學生進行仿寫訓練的好素材。作為語文教師,教學時應把目光從“理解課文內容”轉向“學習課文的語言表達”,以讀促寫,提升學生寫作時的語言表達能力。筆者在教學中進行了如下實踐,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一、探尋課文寫景之奧秘,梳理寫景之技巧。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說說作者筆下的百草園帶給你怎樣的感受?
生自由發言:好玩、好看、有生機、還有好吃的、有趣、是樂園……
師問:是哪些語句讓你體會到這些情趣的?為什么它能帶給你這樣的感受?
(引導學生學習課文抓住特點,具體、真切、生動地描寫景物的方法)
學生自主學習,課堂對話交流后明確:
①抓住事物特點。
如:石井欄“光滑”表明長年累月摸,寫出少年魯迅多次好奇地摸?!胺弊中蜗蟮貙懗隽它S蜂肥胖的特點,“直竄”寫出鳥兒的機靈輕捷和兒童羨慕不已的心理。
②多角度寫景,形聲色味俱全,春夏秋齊備。
如:視覺聽覺觸覺味覺皆有:碧綠的菜畦,肥胖的黃蜂,油蛉的低唱,覆盆子的又酸又甜等等,作者巧妙運用表示色彩、聲音、味道的修飾語,使描寫生動形象。再如:桑椹,菜花在春末,蟬鳴在盛夏,蟋蟀到秋后才叫,與后文冬季合成四季圖,構思極精巧。
③寫景有序,層次井然,條理分明,活潑多姿。
如:“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就”句式的運用。這樣既全面寫出了想要描寫的景物,又用“單是就”突出重點描寫的內容。使得描寫動靜結合,點面結合,重點突出,有層次感。
④景中有事,符合兒童心理。例:翻斷磚,按斑蝥,吃覆盆子等活動都符合兒童喜歡玩、喜歡探索的心理。
⑤景中有人,融情入景。童年魯迅在園子里的活動,充分表現出兒童好奇、好知、熱愛大自然的性格特點。
可見:《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描寫百草園自然景色的這一段,作者抓住園中景物的特點,靈活地從多角度寫景,并巧妙運用“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就”的句式使寫景有序,層次井然,條理分明,動靜結合,活潑多姿。一個簡單的園子被描繪成了一個妙趣橫生的童年樂園。讀者在閱讀時自然就能從字里行間感受到作者傳遞出來的情趣。
二、進行景物仿寫訓練,體會表達之竅門。
對于初一的學生而言,教師準確抓住文本中的“寫點”,充分發揮文本”以讀促寫“的教學價值,強調對課文寫法的習得和模仿,體會語言表達的竅門,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因此,在研讀課文的基礎上,筆者指導學生按以下要求進行了景物仿寫訓練。
試著模仿用“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這樣的句式描寫自己熟悉的校園景色。
具體寫作要求:抓住景物特點,靈活巧妙地多角度寫景,并融入自己的感情。
之所以提這樣的要求是希望學生在仿寫的過程中能強化對本課閱讀過程中梳理出的寫景之技巧的理解,學會運用它們以提升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
3 交流學生習作,激活學生思維,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
4 雖然學生的層次有差異,但因為有閱讀指導的基礎,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沒有出現畏難情緒,很快便完成了習作訓練。學生在小組交流后選出優秀的習作進行全班交流并品評。學生在小組交流中討論得認真而熱烈。從他們選出的佳作就可以看出習得的效果明顯。
學生優秀習作展示:
生1:不必說那道路兩旁珍貴的銀杏樹,寬敞的教學樓,碧綠草地間的羊腸小道;也不必說在樹上長吟卻不見蹤影的蟬,在花叢中忽上忽下飛舞的蝴蝶,在操場上打鬧發出銀鈴般笑聲的學生。單說那一片小小雪松林,就有著無限的刺激和樂趣。那松林高處是那么的稀疏,接地面的部分又是那么的茂盛。讓人不禁幻想在那里面是不是住著一個會魔法的巫婆,不讓人看見自己。在松林下的那一片草地上,那才是真正的俱全。一只只小螞蚱,在草葉上蹦來蹦去,歡快極了;而且不時還會傳來演奏家——蟋蟀那優美動人的歌聲。一陣小雨剛剛下過,瞧,那一只只小蝸牛,也背著它們那沉重的“家”,緩緩地拖著一條半透明狀的細絲帶出來透氣啦!一顆晶瑩的露珠落在它身上,給它洗了個痛快的澡。來到一片嫩葉旁,開始吃它的大餐了,一絲絲的嫩葉伴著剛剛的露水美味極了!還有一些不知名的小動物也爬出了洞,出來享受這一切的一切。
生2:不必說高大的松樹,安靜的教學樓,活力的操場,歡樂的宿舍,也不必說靈巧的麻雀,輕捷的貓兒,渺小的瓢蟲和那活力的鳥兒,單是教學樓后面的草地一帶,就有無限趣味。春天來了,蚯蚓從土中探出頭來,觀察這奇妙的世界。春風一吹,小草也蘇醒了,在春天的熱情和春風的吹拂下翩翩起舞。花兒也在太陽照射下開著花,舒展著身體,一會兒,蜜蜂飛來了,在一朵花上停了下來,一會兒又到另一朵花上,始終圍繞在這一小塊“小自然”中。蝴蝶也盤旋在草地上,各色各樣的蝴蝶都來了。翻開一塊泥塊,偶爾會看見一兩只蚯蚓或蜈蚣,扭著腰,緩緩前進。如果運氣好,你還可以看到珍稀的刺猬呢!這兒始終充滿活力。
從學生的課堂表現看,在閱讀教學時抓住“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就”這一獨特的句式比較品味,依賴語境分析作者運用這一語言現象的好處,引領學生品出這個句式帶來的獨特意境后,再讓學生試著模仿運用這樣的句式來描寫自己熟悉的校園景色。這樣的以讀促寫,學生的思維能很快被激活,習得的表達竅門也能得到有效訓練。學生的習作能讓我們欣喜地看到他們已經學會巧妙運用這一獨特句式,使描寫點面結合,使文章富有層次感,使景物描寫形聲色味俱全,春夏秋冬之變化明顯,展現出學生的生活情趣。
4 教學反思:閱讀教學中的仿寫訓練能有效習得語言表達之“竅門”。
5 從仿寫訓練所涉及到的心理要素看,它實際上包括“情感—形象”和“理智—邏輯”兩個方面。同樣是寫校園環境,同樣的表達方式,從學生的內容選擇和語言組織可以看出其不同的思維角度和情感表達需要。習作片段交流時,學生之間的思維及表達又能引起他們的碰撞??梢?,本課的仿寫訓練是真正實現了從“理解課文內容”轉向“學習課文的語言表達”,引領學生在實踐中體會表達的“竅門”帶來的成功感受,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一位美國的心理學家班杜拉把模仿的功能概括為三點:使原有行為得到鞏固和改變;使原來潛在而未表現的行為得到表現;學到新的原來不會的行為。他所概括的后兩點正體現了模仿的源體所引發的連鎖性思考和延伸作用。本課的教學實踐也充分地體現了這兩點,使閱讀教學的效益最大化。
篇6
那么,如何才能讓自己筆下的景物描寫如詩如畫,生動傳神,為文章增光添彩呢?
N0.1:描寫要抓準特征
要想把景物寫活,前提是抓準景物特征。只有抓準景物特征,描寫時才能如數家珍,得心應手,把景物鮮活生動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如何才能抓準景物的特征呢?一是要進行仔細觀察。除了從整體去把握景物的形狀、色彩,關注景物的細微之處外,還要調動全身感官參與觀察,用手去撫摸,用耳朵去傾聽,用鼻子去嗅聞,有時甚至需要用舌頭去品嘗,這樣,才能全面準確地獲得第一手資料。
二是要進行閱讀積累。有針對性地去閱讀一些與自己想要描寫景物有關的文章,了解別人的觀察視角,品味別人的優美描寫,無疑能彌補自己的觀察不足,豐富自己的描寫內容。
三是要進行練筆。平時堅持寫觀察日記,練得多了,真正寫作時,好詞好句就能信手拈來。
N0.2:描寫要富有層次
一方面要按照一定的順序寫景。寫景順序主要四種,即方位順序、時間順序、整體到局部(局部到整體)、鏡頭轉換。我們來看一個作文片段:
遠看,那些山峰大小不同,高低不平,黑乎乎的。近了,更近了,駱駝峰終于站在我們面前。只見整座山峰由三座巨大的石峰恰到好處地組合在一起,頭、峰、尾分明,成為了一匹栩栩如生的駱駝。最妙的是,陡崖凹槽和起伏的線條準確地勾勒出駱駝的身架與神態。如此鬼斧神工,怎不令人贊嘆!
這一片段就是按照由遠而近的順序寫景的,層次非常清晰。同學們在描寫某一景物時,可根據景物特點或自己的觀察特點,選用一種或多種順序進行寫景狀物,讓描寫井然有序。
另一方面,在描寫景色時還要注意詳略,寫多個景物主要景物要詳寫,次要景物要略寫;寫一種景物,景物的主要特征要詳寫,其他特征可略寫。這樣才能主次分明,重點突出。譬如一位同學在寫《美麗的植物園》時,主要寫了百卉園里的各種花;而在寫百卉園時,又重點寫了“菊?!?寫“菊海”時,又重點描寫了的顏色,條理非常清晰。
最為重要的是,寫景時要對景物展開立體式描寫。景物一般都存在外形、色彩、聲音、味道等方面的特征,對應著我們人的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多個方面。寫景時,要多角度,動靜結合,這樣筆下的景物才會栩栩如生。
N0.3:描寫要充滿詩意
就是要運用各種手法對景物進行生動描摹。一方面,要把詞語用活。在寫景過程中,恰當運用動詞、形容詞、疊詞等來呈現景物特點,凸現語言的動態美、色彩美、韻律美,吸引讀者目光,打動讀者的心。例如:
曇花終于開放。只見在海帶狀的綠葉拗口間,嬌嫩的花蕾微微顫動,筒裙似的花托,攏不住豐腴的白玉般的花苞,漸漸地裂了開來;雪白的花瓣從花托中間輕輕地探了出來,一片,兩片,三片……
在這個片段中,形容詞、動詞的使用十分傳神,如“顫動”“攏”“裂”“探”等動詞,將曇花開放的過程十分生動地展現了出來,
另一方面,要把修辭用準。準確的修辭,不僅能使某一片段變得生動傳神,韻味十足,更能使整篇文章變得靈動,充滿詩意。例如:
那是怎樣的云啊,像白的魚,滿天空游著。湛藍的天幕,做了海洋。又像萬千只綿羊,擠著擁著,一齊往前奔去,噠噠噠的羊蹄聲,響徹天空。不,不,它更像瀑布跌落在石頭上,大朵的水花,四下飛濺。我仿佛聽到嘩啦啦的水聲,自天上流淌下來。想起李白那句著名的詩“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誰說地上的水,不是天上的云變的呢?
這個片段,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把天上的云寫得非常美麗,讓人如臨其境,如睹其美。
同學們在描寫過程中,還可適當引用一些與景物有關的古詩詞,以增強文章的韻味。比如一位同學在寫《故鄉的雪》這篇作文時,引用了“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落盡瓊花天不惜,封他梅蕊玉無香”“千峰筍石千株玉,萬樹松蘿萬朵云”等詩句,表達效果非常好。
N0.4:描寫要融入情理
篇7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掌握記敘的順序。
(二)能力訓練點
學習綜合運用多種技巧,細致真切地描寫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有意觀察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體會作者筆下永州小石潭的優美景色,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
(四)美育滲透點
領略文中描寫的自然風光的美。
二、學法引導
學習本文,重點是背誦及體會文章寫景抒情的方法。把握課文內容可以從.寫作順序入手。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應聯系作者生平和與作背景。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①掌握記敘的順序。②學習綜合運用多種技巧,細致描寫事物的方法。
解決方法:教師講解。
2.難點:樹、石、水、魚特點及對它們的準確描寫。
解決方法:學生自讀,從書上勾畫出來。
3.疑點:文章結尾部分感情基調為何與前不同?
解決方法:教師啟發,學生回答。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通過課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讀課文,體會寫景抒情方法。
3.聯系作者生平及.寫作背景體會文中思想感情。
4.口頭作文:根據教師展示的畫面,細致觀察,然后進行口頭小作文訓練。
七、教學步驟
導語 杜甫曾有詩云:“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可見,景與情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柳宗元被貶永州時曾寫過永州八記,寄情山水,落筆不俗,視角獨特,如一幅優美的山水畫展現在我們面前。今天,我們就一同欣賞他的八記之一—《小石潭記》。
(一)整體感知
1.學生根據工具書、課下注釋,自讀課文,掃除文字障礙。
2.默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順序,學生回答,教師點撥。
第一段,寫小石潭的出現、潭的結構特點及周圍景物。
第二段,寫潭中游魚。
第三段,寫潭水的源流。
第四段,.寫作者游覽感受。
第五段,.寫作者游覽感受。
3.朗讀課文,體會文章中寫景的優美文字,找出欣賞點,講明為什么?
(1)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
坻、嶼、嵁、巖,形狀各異,寫出了潭的奇特可愛。
(2)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三句描寫潭邊景物。“蒙、絡、搖、綴”觀察入微,刻畫精確。
(3)“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
特寫游魚,游魚空游無依,實則旁襯水清。
(4)“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寫魚的情態?!皝倘弧薄皞m爾”“翕忽”寫得惟妙惟肖?!皹贰弊謱戶~,也是寫人的心境。
(5)“潭西南面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p>
明、滅,描寫溪水因岸勢曲折而時隱時現的狀態,寫得真切、形象。
(6)“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筆意飄渺,引人遐想,“其岸”“其源”補述出“望”的對象。
(7)“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p>
凄、寒、悄愴,寫出了作者獨特的感受。
4.突出重點,解決難點。
教師提問,作者是如何運用多種技巧,細致描寫事物的?
(1)先聲奪人。如第一段,寫小石潭的出現,采用了先聲奪人的手法,如“隔篁竹,聞水聲”,用“雞珮環”的比喻形容水聲悅耳,用“心樂之”的主觀感受啟動讀者的興趣,然后寫“伐竹取道,下見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2)抓特點,用比喻。寫潭的構造形態,緊緊抓住特點來寫,先挑出“全石以為底”,從而照應了“水尤清冽”一語,然后用比喻“為坻,為嶼,為嵁,為巖”,寫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狀,給讀者的印象非常鮮明突出。
(3)正面描寫。寫岸上景物,則采用了正面描寫的方法,“青”、“翠”寫顏色,“蒙絡搖綴”寫形貌,“參差披拂”寫動態,寥寥數語,寫得宛如圖畫。
(4)正面、側面相呼應。第二段寫潭的游魚,文字不多,卻極其精彩。“皆若空游無所依”一句,既正面寫出游魚的自由自在,又側面表現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5)對比描寫。為了突出魚的生動活潑,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動”和“俶爾遠逝,往來翕忽”兩種情態加以對比,靜動相對,尤能顯出魚的活潑。
(6)擬人?!八婆c游人相樂”,采用了擬人的修辭筆法,更把游魚的神情寫活了。
5.文章結尾部分感情基調為何與前不同?讓人有低沉之感?
了解.寫作背景,柳宗元是在政治上失意遭貶的情況下寫這篇文章的,到了偏遠的永州以后,也不能不使他心懷恐懼,這種特定的思想感情,自然要反映、滲透在他的作品之中。因此,小石潭那竹樹環會的境界,別人身臨其境也許會感幽美宜人,流連忘返;而對他來說則是“湊神寒骨,悄愴幽邃”,認為不可久居?!缎∈队洝方Y尾部分的感情調子的低沉,原因就在這里。
(二).總結、擴展
.總結:這篇文章生動地描繪了永州小石潭的優美景色。小石潭結構的奇特,潭水的清澈,岸上景物的秀麗,潭中游魚的活潑,通過作者精描細繪,圖畫般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擴展:優美的文章,往往得力于作者觀察事物細致如魚在水中“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的情態,溪流時隱時現、明滅可見的景象,若不是親臨其境,進行了細致的觀察,是很難描繪出來的。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完成400~500字的寫景抒情散文。
八、布置作業
1.解釋下列加點的字
(1)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
(2)青樹翠蔓
(3)日光下徹
(4)其岸勢犬牙差互
(5)以其境過清
2.翻譯下列句子
(1)如鳴珮環,心樂之。
(2)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3)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
(4)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篇8
一.做回偵探,“留心”生活里的那些事
向學生介紹偵探的工作過程,引導他們像偵探一樣目光敏銳,善于將每一個蛛絲馬跡般的細節串聯起來,善于形成一個完整的證據鏈,完整表述,連貫描寫,難教的作文一定會有頗豐的教學收獲。(1)完整敘事。把一件事寫完整十分重要,這是學生寫好敘事作文的重要基礎,也是表達能力高低的主要標志。起因、經過、結果三環節缺一不可,需要寫得完整,這是表達的基本要素。引導學生用機敏的目光發現生活中的奇事趣聞,用自己的語言有重點很生動地表達出完整的事件過程。(2)寫出重點。敘事的文章起因、發展、、結局四要素,不可平均著力,而要像偵探那樣透過表象,能夠抓住發展、兩個重點部分詳細加以描寫,略寫起因和結局。(3)生動表達?!拔乃瓶瓷讲幌财??!薄墩Z文新課程標準》也要求學生能嘗試在習作中運用有新鮮感的詞句進行表達。作文教學可以結合小學生生性活潑的這一共性特點,因勢利導,引導學生不拘形式,自由生動表達。在《童年趣事》中,可以側重描寫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寫出自己的新奇經歷。很多學生信手拈來的作文,看似描寫平淡無奇的孩童小事,實則趣味橫生,讓人忍俊不住。
二.學當導游,“欣賞”自然里的那些景
導游介紹風景,條理清晰,生動至極,很值得作文教學借鑒。究其原因,導游十分熟悉風景的特點,用富有張力的海量詞匯講解這些風景,自然魅力無窮。讓小學生達到這種水平,顯然不切實際。但借鑒導游介紹風景的方法,指導小學生描寫風景,提高表達能力,這樣的思路是可行的。(1)表現特點?!澳昴隁q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風景年年無異,但關鍵是欣賞風景的人不同。用自己的眼光、個性的語言描寫所見景色,讓景色貼上個人的標簽。如在指導學生寫《可愛的校園》時,筆者指導學生抓住校園的主要景點、文化設施、活動場所以及教室等處,用自己的語言描寫。有的學生用深情的筆觸描寫梁梅女士漢白玉雕像的外形,言語細膩;有的寫出了教學樓群連廊錯落的格局,用詞嚴謹;有的則描寫教室寬敞明亮的風格,內容溫馨……(2)富有張力?!拔逶罋w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引人入勝,一語道破黃山囊括了天下名山大川的極致景色,讓人頓生“非去黃山一游不可”的念想,這就是徐霞客語言描寫的張力。盡管小學生沒有成人言語表達水平,但我們不能小瞧現代的孩子。由于現代社會文化、信息比較發達,很多孩子常常出語驚人,用詞精妙。把孩子這方面的言語潛質運用好,服務于作文及日常表達,其效果是十分顯著的。
三.仿模畫家,“素描”身邊里的那些人
篇9
學生在寫作文時,常常描寫不生動、具體,這和平時不仔細觀察周圍事物的特點有關系。比如,有的學生是這樣描蜻蜓的:“雨后,西秀湖上的蜻蜓真多,它們張開雙膀, 水面上飛來飛去,美極了……”至于蜻蜓的大小、顏色、形狀、怎么美都沒有寫清楚,文章也就顯得乏味、不具體了,類似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
怎樣引導學生仔細觀察事物,抓住事物的特征,寫出它們的不同色彩呢?那么,在課堂教學中就要不失時機地澤學生進行引導。例如,老舍先生寫的《草原》中的第一部分,作者對初次進入草原所看到的景色作了極富魅力的描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在哪里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流,輕輕流入云際?!笔共菰木拔餁v歷在目。由于作者在文中運用了色彩和光澤的描寫,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多姿多彩的畫面,使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在課堂教學中,還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注意作者對色彩描寫。比如《西湖的綠》中的精彩描寫:“雨中訪靈隱,一下車,只覺得綠意撲眼而來。道旁古木參天,蒼翠欲滴,似乎飄著的雨絲兒也是綠的。飛來峰上層層疊疊的樹木,有的綠得發黑,深極了,濃極了;有的綠得發藍,淺極了、亮極了?!狈治稣n文時,我讓學生體會作者在語言文字中寫了西湖的“綠”,色彩表現得淋漓盡致,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除此之外,還要引導學生去認真觀察大自然,如樹葉在不同的季節表現為不同的綠色——淺綠、深綠、墨綠,同樣的花,色彩也各有不同——粉紅、雪白、枯黃……要讓學生通過實踐來進一步加深認識。當金秋來臨,要求學生仔細觀察秋天的自然景色,恰如其分地描寫色彩進行練筆。一學生這樣寫到:“秋天,許多樹的葉子都枯黃了,紛紛揚揚飄落下來,只有松樹的葉子依然那么蒼翠,遠遠望去,就像一排排身穿綠軍裝的戰士堅守崗位,幾座灰白色大樓在它的映襯下顯得更加安寧……”這位學生以形象的比喻描繪了松樹的俊美,把自己的感受、想象、情思都融進了字里行間,還因為恰當地描寫了事物的色彩,讀起來就像一幅“畫面”展現在眼前。
篇10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9B-0068-01
景之美,在于曲徑通幽,在于山重水復。王安石有言:“世之雄偉奇麗之觀,常在險遠?!弊兓媚獪y的景致更能激起人的探索欲望,更能給人帶來美的享受。在描摹景物的時候,我們要把這種“險遠”的景致淋漓盡致地展現在讀者面前,就需要運用寫景的常用技法——移步換景。
所謂移步換景,就是一邊走,一邊看,通過腳步的移動,角度的變化,依次把眼前的景物描繪出來的一種方法。運用移步換景法,可以將不同地點、不同方位的景物全面地描繪出來,使讀者如置身其中,對所描繪的景物留下完整和深刻的印象。運用移步換景法,就要心隨景動,展現所描繪之景外在和內在之美。在運用這一寫作方法時要注意一些具體技法。
一、交代行蹤,使文章線索分明
雄奇瑰麗、豐富多彩的自然景觀讓人目不暇接,我們要把景物盡收筆下,就要使眼中的美景有序地再現筆端。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這就要求我們要很明確地交代清楚自己的行蹤,并以此為線索展開描寫?!耙撇健敝傅氖悄_步的移動,也就是作者觀察景物的立足點。這個立足點是不斷變化的,因其變化,才有景物的變化。變化的景物如果沒有指明行蹤,就像一幅雜亂無章的畫,會讓人不知所云。所以,為交代好作者的行蹤,使文章一線貫穿,就以作者的行蹤為線索,把多個瑣碎的景物連綴起來,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就能使文章結構明朗、緊湊。
古代的白居易就深諳移步換景之法,在他的《錢塘湖春行》中就采用了這種方法:“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痹娙藦墓律劫Z亭往西行,先看到西湖水,而后是暖樹啼鶯,燕子筑巢。最后寫田野的春花芳草,最后放馬長堤,一路寫來,詩人行蹤十分明確?,F代作家朱自清的《春》一直深受人們喜愛,其中的“春雨圖”,就是按照從上到下,從近到遠,由靜到動的順序,移步換景,把春雨之景寫得美不勝收,讓人有親臨其境之感?,F代作家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就是按照“岱宗坊”“虎山水庫的大壩”“七真祠”“三座石坊”等行蹤順序,移步換景,把泰山之景,從山下到山上寫得生動翔實,使讀者猶如置身其中。
二、抓住特色,讓景物具有個性特征
移動的步伐讓游覽中的景物不斷地變化,讓人對不同的美景產生不同的感受。那么,我們在描繪景物的時候,就要抓住這些景物的不同特征,把各種景物中的不同“個性”描繪和體現出來。比如寫“山”,你會登山而上,而山中不同地段的景物各不相同,也各有特色。如山下之水,山腰之樹,山頂之石,都有重點描繪的“個性”之美……所以,就應該有選擇、有重點地抓住這些景物的不同特征去介紹,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把文章變成沒有主次的“流水賬”。如老舍的《濟南的冬天》,作者把濟南與住慣了的北平比較,又與他剛剛離開的倫敦比較,再與熱帶比較,最后抓住濟南冬天的“溫情”這一特征,寫出濟南冬天的與眾不同。
三、調節色調,使文章整體和諧
所謂“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這里的“情”和“意”,是作者借景抒發的獨特情感,也是文章所要表達的中心。這就要求我們無論描繪哪種景物,都不應該脫離文章的總體“色調”,使文章在整體上顯得和諧一致。
雖然所要描寫的局部景物各具特色,但它們合起來必須能反映描寫對象的總面貌、總特征,這就需要我們調整好文章的“色調”。比如著名學者、作家鐘敬文的《西湖雪景》,他采用移步換景法寫車窗外的景色,“朦朧”是其特點;車過西泠橋以后,“清寒、壯曠與純潔”是其特點;在岳王廟前登舟時“沉默無嘩的幽寂”是其特點。盡管各段景致不盡相同,但都是圍繞“清寒”“喜愛”的特點去寫的,全文色調不變,文章整體和諧,讀后,使人籠罩在一種迷離純美的意境之中。
四、運用聯想,突出具體而微的描寫
要具體地描繪出所見景物的特征,要做到對不同的景物特點觀其形、思其意,用優美而富有想象力的語言進行描述,增強移步換景技法的文采。比如余秋雨《陽關雪》一文,“我在望不到邊際的墳堆中茫然前行,心中浮現出艾略特的《荒原》。這里正是中華歷史的荒原:如雨的馬蹄,如雷的吶喊,如注的熱血。中原慈母的白發,江南春閨的遙望,湖湘稚兒的夜哭……他們扭曲地倒下了,化作沙堆一座?!蔽恼掠擅媲暗膲灦崖撓氲酵鈬娙税蕴氐脑姼琛痘脑?,又聯想到馬蹄、吶喊、熱血、慈母的白發等等內容,使文章縱橫古今中外、虛實相映、跌宕起伏,顯示出歷史的深度和語言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