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散文獎范文
時間:2023-03-27 11:09:0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冰心散文獎,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天,鴨媽媽又耐心地對他們說:“世界可大了,你們要學會獨立生活,不能總依賴媽媽?!毙▲喿觽円宦牼图钡酶赂聛y叫。鴨媽媽生氣地不再理他們。三只小鴨慌了,只好答應了媽媽的要求??伤麄儾恢涝撊ツ睦镥憻捵约?。鴨媽媽拿出了三根羽毛,說:“你們跟著它們走,它們會告訴你們怎么做?!?/p>
老大可可跟著羽毛來到河邊。面對滔滔的河水,他犯難了??神R上又想:媽媽教過我游泳啊!于是,他下了河,跟著羽毛游到了荒島上。他看到島上滿是野果,還有曬干的小魚,興奮地喊:“啊!這么多好吃的,我吃喝不用愁了!”他就在荒島上住下了。
冬天到了,小島上的食物都吃光了,可可餓得連力氣都沒有了。這時,鴨媽媽千里迢迢來到荒島上。“媽媽,您怎么來了_”可可奇怪地問。“我猜到你的食物肯定吃完了。孩子,要靠自己的勞動才能得到吃不完的食物。”鴨媽媽親切地說。于是,可可就下河捉魚,再也不愁沒有食物了。
老二跟著羽毛走到了狼窩邊。兇狠的狼發現了小鴨子,獰笑著說:“你就是我的盤中餐了,休想逃。哈哈……”怕極了,這時,他想到媽媽講過狐假虎威的故事。于是,裝模作樣地說:“我是天神派來管理你們的,你吃了我,自己也會沒命的!”狼一聽,嚇得魂飛魄散,跪下來求饒:“不要殺我!不要殺我……”然后連滾帶爬地跑了。在狼窩里安心地住了下來。
沒想到有一天,狼窩突然塌了,被堵在了里面,他絕望地哭了。這時頭頂突然出現了一個窟窿,看到媽媽一雙磨破的手,原來是媽媽來救自己了。“孩子,你應該靠自己的雙手來創造自己的家園?!兵唻寢層H切地說。于是,在媽媽的幫助下修好了窩。
老三拉拉跟著羽毛來到了河上。拉拉這下可為難了:難道我要在河上安家嗎?有了!拉拉找來幾根木頭,用稻草繩綁起來,作成木筏在河上漂流,以魚為食。小鴨子拉拉在木筏上快樂地生活著。
一天,一條水蛇游了過來。拉拉害怕地掉進了河里,水蛇還是拼命地追趕拉拉。這時,鴨媽媽趕了過來,擋住了水蛇:“不要傷害我的孩子!”她又對拉拉說:“快,打它的七寸!”于是,趁鴨媽媽引開蛇的機會,小鴨朝蛇的七寸猛打過去。就在這時,蛇張開大口朝鴨媽媽猛咬一口,然后倒地死了!鴨媽媽也倒在了地上。“媽媽——”小鴨拉拉傷心地大叫。
在醫院,三只小鴨日日夜夜守護著媽媽。這時,鴨媽媽蘇醒過來了:“孩子們,對不起,讓你們擔心了。”
“才沒有呢!是您教我們學會游泳、是您給我們講成長的故事、是您保護我們、是您教我們怎樣獨立……我們為您做這么點事是理所應當的。”小鴨子們忘情地說道。鴨媽媽幸福地聽著,感動得流下了滾滾熱淚……
專家推薦:
整個故事展開有序,有起有伏。
篇2
《清明》雜志天長讀者見面會如期舉行
9月16日,大型文學期刊《清明》主編舟,率領編輯團隊全體組成人員赴天長,在天長圖書館舉行讀者見面會,與作者、讀者進行近距離交流。著名作家嚴歌平、趙宏興通過不同層面分析了當代世界短篇小說藝術發展的新趨勢,以及文學的多元化與我們當下的生活。來自該市的近百名作家、讀者參加了當天的活動,并與在座的編輯進行互動。
嚴歌平,著名女作家嚴歌苓的兄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安徽省作家協會副主席,馬鞍山市當代視覺藝術研究院院長。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文學創作,曾于《十月》、《中國作家》、《小說家》、《北京文學》等國內期刊發表大量文學作品。著有中短篇小說集《裹灰頭巾的女人》、《西雅圖航班》、《打工實驗》,文藝隨筆集《究竟是誰侵犯了誰?》等;趙宏興,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清明》雜志社一編室主任。作品入選各種選集,出版有長篇小說《隱秘的歲月》,中短篇小說集《被捆綁的人》,散文集、詩集《刃的敘說》、《身體周圍的光》、《岸邊與案邊》等10部個人作品集。獲冰心散文獎、《芳草》文學獎、安徽省政府文學獎、第五屆中國散文詩天馬獎等多種獎項,并被《中篇小說選刊》《北京文學》《詩選刊》等多家選刊評為優秀責任編輯。
《新風》報社 特約記者 秦駿 記者 馬長青
聯系地址:天長市文廣新局
篇3
治權兄:
好!大作、大札俱收。
我不懂書法,但是記得幾年前看到一本《各界》,上面有您的書法,當時那楷字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現在幾乎人人都是書法家,但是能寫楷字者,不多,寫得好的更少。我有一幅工藝美院教授的隸書,當時一看就傻了。懂得了什么叫書法,那行文當中的書卷之氣,是我從未見過的。
不好意思麻煩您,但實在是心中喜愛。請您幫我寫幅豎軸楷字,內容為宋人張孝祥的《過洞庭》那首詞。
謝謝!
韓小蕙這封信讓我有點感動。她是著名的散文家,向我求字是對我的抬舉,我不但要寫而且一定要寫好。其時我正在臨寫《張玄墓志》,我于是用這支筆參以“張玄墓志”的意趣,為她抄寫了張孝祥的《過洞庭》。
之后我與韓小蕙便成了朋友,經常有書信往來,間或也給她寄一些我的稿子。韓小蕙當了近30年的編輯,仍然保持著傳統編輯的美德,對于我的稿子總是能用則用,不能用則明確地說“不用”。有一次我去北京開會,順道去看她,她說:“希望你能諒解我的不講情面?,F在很多報紙都有一個圈子,我這沒有;我要使我的版面始終能保持一定的水準。”我說:“我做過編輯,能理解。不過在這個時代‘堅守’不易。”她說:“是的,盡力而為吧!”
韓小蕙的堅守個性、“勇于說不”還表現在她對于社會應酬的態度上。有一年《各界》的編輯陳旭去找她,她不見,她說:“約稿打個電話就行了,何必要跑那么遠的路,把刊物辦好,稿子自然就來了?!边€有一次,我的朋友在北京飯店設宴,想請她去,目的是想在她的版上發點作品,她也沒有去。事后她說:“這種事情最讓人為難,吃了人家的飯,不給人家發稿子,人心過不去;發了,又會影響報紙的質量,所以只好不去。”
關于這種心情,她在散文《悠悠心會》中曾經表露,她說:以利合者,利盡交疏。不用說,功利目的的交往,其結果往往令人齒寒。用時下最流行的“公關學”理論來說,你交際的越廣泛,則你個人的價值實現得就越好――因為你建立的“社會關系”越多,就證明你掌握的“社會財富”越多。說得刻薄些,“朋友”成了“財富”之源。在摯友之間,在一顆純美的心與另一顆純美的心,為著一片純美的精神境界而碰撞之時,就不能抱有任何的“公關”的陰影。心之琴瑟,友誼大樂,不可摻雜任何的濁氣。濁氣生,則音走聲傷。
韓小蕙的這種“迂腐”性格,多少讓我有些擔心,在中國這樣一個講究“人情味”的國家,“特立獨行”被視為怪異,在這樣的背景下,韓小蕙又在追求什么呢?我在“百度搜索”打出她的名字,了解了一下她最近的情況,網上的資料是這樣的:韓曉蕙,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著有15部作品集,編著40多部書。獲過多種文學獎,其中有首屆冰心散文理論獎,首屆當代女性文學獎,首屆中華文學選刊獎。還榮獲美國國會圖書館獎、美國國會議員獎、舊金山市市長及市政廳獎等。這就是韓小蕙,“迂腐”之后的“堅守”,讓她碩果累累,成就不凡,令人刮目。
篇4
假如說肖復興的文學作品是一棵枝繁葉茂的蒼天大樹,那么音樂是樹干中流動的養料,滋養著它,陪伴著它成長。誠如,他不僅有斬獲首屆冰心散文獎的《音樂筆記》,還有專為孩子們激情創作的音樂勵志書《音樂漂流瓶》、古典音樂科普書《我的音樂札記》。另外有《音樂的隔膜》《聆聽與吟唱》《春天去看肖邦音樂筆記續編》等多部作品。
音樂之情深埋于心
肖復興童年時期,家里并不富裕,本該沒機會接觸到樂器的,然而大院里住著一位火車司機,拉得一手好京胡,就這樣,悠揚的京胡聲在肖復興年幼的心里埋下了一顆音樂的種子。他的父親看著兒子如此喜歡,就給他買了人生中第一件樂器―一支一毛多錢的笛子。在興趣的推動下,肖復興很快地學會了笛子,之后他又學胡與阮。上初中后,他喜歡上了小提琴,特別希望能擁有一把屬于自己的小提琴,然而這對于他的家庭來說,根本負擔不起。即使他“厚著臉皮”給遠方的姐姐寫信,剛步入婚姻的姐姐也因生活拮據而束手無策。無奈之下,肖復興與他的音樂之夢擦肩而過。即使如此,音樂的火苗并沒被生活所湮滅,反而隨著年紀的增長越發濃厚了。
之后,他去了北大荒,環境的惡劣、生活的艱辛,是音樂給了他溫暖。那時,他會一個人走在冰天雪地里,盡情地嘶吼著自己作詞作曲的歌,也許只有一段簡單的旋律,又或許是從心靈深處迸發的聲音。當他讀于中央戲劇學院時,時常去聽同學的演奏,甚至去德國時,還千里迢迢帶回來一套先鋒音響,并買了很多CD唱片。這大概就是音樂的魅力,同時,這也是他走上文學之路的一個原因吧!正如,他說:“那時候家里比較窮,沒有走上這條路,現在也不可能再去搞音樂了,所以寫一些與音樂有關的散文也是這個童年夢想的延續。”
心靈的《音樂筆記》
對于音樂,肖復興談不上專家,他尋找貝多芬,聆聽肖邦,感受莫扎特,夢想格里格,走近威爾第;他也懷念羅大佑,理解蔡琴和崔健……這些都屬于他心底的“音樂印象”。在他的《音樂筆記》中,不是那些對古典音樂的說教,而是普通人都能讀懂的音樂科普書籍,是與他的“音樂印象”同喜共悲,述說著他對音樂所有的情感與癡迷。所以,它會被讀者譽為“詮釋音樂的心靈之書”,可見,能激蕩作者靈魂深處的文字,同樣可以感染著每一個讀者,指引著心底對音樂的呼喚。
在《音樂筆記》中,肖復興分成3個貌似不同卻又有所聯系的篇章。它們會是他聽到音樂時的感受,這像淺淺吟唱的歌者用情緒感染著他人;抑或是關于流行音樂和民間音樂方面的理解,是他眼中的音樂與知識;還有他一直在追尋的古典音樂。誠如他在該書的序言中說,文字有10年來深深淺淺的腳印和圣?桑所說的那種任何詞語都不能表達的“心靈狀態”所譜就的情感譜線。
“音樂能說出非語言所能表達出的東西,它使我們發現我們自身最神秘的深奧之處?!边@種情感也驅使著肖復興之后的文學創作與一如既往的熱愛。
孩子們的《音樂漂流記》
對肖復興來說,音樂是一件美麗而獨特的禮物,而《音樂漂流記》是他送給孩子的禮物,將自己珍藏的寶貝給最需要它們的人。所以,在創作這本書時,他有些惴惴,怕寫深了不是,寫淺了也不是,怕寫成了人物干癟的介紹,怕寫成音樂拙劣的解釋。正是懷揣這種心情,他的每一次落筆、每一句話,都在深思熟慮之后,也最終成就了這本好看卻不淺薄的音樂勵志書。
在書中,肖復興像一個在漫步沙灘的智者,將一枚枚珍奇的貝殼拾起,通過名為故事的漂流瓶,送到每個孩子手中,讓他們順著貝殼品讀音樂巨匠的人生經歷。在《鯡魚頭》中,述說巴赫對音樂的癡迷;從《達格妮之歌》里,體會里格信守諾言的高尚品格……當孩子被逼著練琴時、興趣減弱時,這10個故事仿佛寒夜里的篝火、沙漠中一彎清泉給正在疲憊前行的琴童聊以慰藉。就這樣,這部書2012年再版,依然是孩子喜歡的音樂書籍,依然是他們手中愛惜的知識寶庫。
“有人創造音樂,有人傳授音樂,有人享受音樂,希望孩子們都讀讀這本書,解讀和享受音樂中蘊含的快樂。”著名鋼琴教育家周廣仁先生在《音樂漂流記》序言中如是說。這也是肖復興寫作的初衷,因為他在音樂中感受到的快樂,同樣想傳遞給每一個孩子。
純粹的《我的音樂札記》
肖復興認為:“一切藝術都向往音樂的境界,所有音樂都指向心靈的深處……可以說,沒有任何一個人特別是孩子不喜歡音樂的,稍微懂得一些音樂史,多少了解一些音樂家和他們的成功經歷與作品,對于孩子的心靈成長,要比分數更為重要。”所以,他在《我的音樂札記》中,從文藝復興時期的帕萊斯特里那,到巴羅克時期的巴赫、亨德爾,到古典主義時期的莫扎特、貝多芬,一直延續到浪漫主義的尾聲,再到20世紀50年代新大陸的美國音樂。在結尾時,他還附上了一則在北京大學關于古典音樂和搖滾音樂發展與青春期的相互關系和對應的演講稿。在他看來,這不是一部“地道”的知識性介紹書籍,更像是他的筆記與感受,卻也暗藏著他一個希望,希望能給孩子們帶來一點點音樂入門的興趣,星火燎原般成為他們滋養心靈的一種生活內容與方式。
篇5
一壺濃郁的普洱,一懷恬淡的心緒,一張優雅的《書法報》,還有朱以撒先生幾本極富翰墨情味的散文集:《古典幽夢》《俯仰之間》《紙上思量》《腕下消息》。這一大段雅逸散淡的時光里,我把整個身心都沉浸在朱以撒先生用古典韻致和筆墨氣息營構出的文字意象世界里。
這種精神上的契合無法用語言描述,正如他所說,一管羊毫一張宣紙一硯墨香,積蓄了太多的哲理與情思,整個宇宙都在驚蛇走虺、兔起鶻落的馳騁里。
在我少年時期開始癡迷文字逐夢文學的時候又不知不覺地迷戀上了書法,在我經年累月泅渡于翰墨之海樂而忘返之際,在文壇與書壇的蕓蕓眾生之中,我又與精通書法與文學這兩種兵器的朱以撒不期而遇。
對于多年來在文學與書法的藝術征途上VV奔走的我來說,與朱先生的不期而遇,把他的書籍和文章置諸案頭,日日親炙,時時吟詠,已成為我日夕之間追尋前賢、沉醉古風的莫大享受。
最早關注朱以撒,緣于書法家崔玉華先生。
崔先生多年前就訂閱了《散文》等一些純文學報刊。有一次他建議我讀一讀朱以撒寫書法的藝術散文。我找來一看,果然是以一種文學的情懷來觀照解讀書法的新寫法,而且文筆精妙,雅逸高致,情趣橫生,令我一下子愛不釋手。
后來有一次,我在書店看見朱以撒的散文新著《古典幽夢》,一下買了兩本,拿回來送他一本。他很高興,說你得給我題記幾句話。我略略沉思,揮筆在書的扉頁上寫了這樣一段話:“朱以撒先生的散文格調雅致,古典沉郁,是古代書法研究與當代散文藝術完美結合的典范,余經玉華兄推薦,拜讀之下,一見傾心,遂四處搜求,今在書店一隅偶然覓得,如獲至寶,欣喜欲狂。素知玉華先生亦是極喜其文,購得兩本,轉贈于你,以為共勉矣。”
另有一次,我在圖書城四樓一個靜靜的角落獨自盤桓,突然眼前一亮,架上一本書正是苦苦搜尋了很久而不得的朱先生的《書法百說》,當時的心情,是且驚且喜,好似邂逅了一位多年未謀面的故友那般,急急地將書抓在手上,信手翻覽,如沐春風。依然是那種洋洋灑灑的筆法,字字珠璣,引經據典,娓娓道來。字里行間,散發著濃濃的古典情懷。依然是運用最簡約的語言,來解讀中國書法這樣一個浩瀚的系統,微妙到毫端的精妙文字,流淌在骨子里的審美。
朱以撒先生是福建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的教授、博士生導師,登壇授課之余,他不但系統研究傳統書法理論,借鑒與了解今人的認識,還關注西方文化,閱讀了大量的文學、美學、哲學、史學、心理學等方面的書籍,使自己的知識結構不斷地向深度和廣度拓展。他又把自己藝術的筆觸探入散文的園地,在散文創作上也擁有了一塊吞吐古今、游目騁懷的天地。多年來,他有不少散文發表,散文集《古典幽夢》還榮獲了首屆冰心散文獎。
他對古人的散文喜愛有加,先秦諸子散文、秦賦漢賦、六朝駢體文以及唐宋散文、明清小品都在他的熱讀之列。他深感散文寫作比書法理論研究更為自由怡悅,也更輕松任性,全是一己心機之馳騁,然以游,陶然以醉,大凡登山臨水,仰煙霞云霧俯草木鳥獸,或觀百家九流,閭閻委巷,人情物理,世事蒼黃,心目為之竦動者,皆宜行筆成文。他的散文素材大都集中在歷史、藝術、自然、生存這些方面,他以獨特的審美情趣對古典藝術中的鐘鼎碑帖、瓦當畫磚、筆墨紙硯等進行了新的開掘與闡發,仰觀歷史風云,俯察黎元草芥,對古往今來具有典型文化意義的人事物像有了新的感悟與理解。他的散文,看起來簡淡,形同行云流水恍若無骨,其實松中有緊,松中見力,閑中貫氣,閑中有味,是在不動聲色中流淌出來的。他字里行間中那一縷蒼茫蓊郁之氣,不一定要奇峭突兀如挾海上風濤,而是靜水流深,潛行其間,讀他的散文,如行山陰道上,生機蕩漾,靈動清朗。
篇6
看到這篇散文的題目時我并沒抱什么期望,因為我本人多年前就寫過同類題材的文章;近年來這個題材的散文也實在太多。基本都是一個寫法,很難見到特別有新意或深意的文章。但是我也沒有放棄,隨著閱讀,我對它漸漸生出好感。最后我毫不猶豫地決定本期就選它為評論對象。我這樣決定有兩個理由,一是它寫得真切形象,有作者自己獨特的親身經驗,使人覺得樸實可愛;二是它有繁復的層次,讀起來有峰回路轉的感覺。但是主要的是作者在繁復的層次里表達了個人反復的詠嘆,并且,最為重要的,是在這詠嘆里表達了深廣的憂思。
一般而言,這類題材的作品常常比較單調,內容和結構多平直的鋪陳和正面的渲染。而這篇作品卻寫出了生活的復雜多面,在繁復的結構和錯綜的層次里寫到很多消失的鄉下事物,其中重點寫了三四種。在寫這三四個重點之前,作者先來了一個迂回:寫以前記憶中的村莊里曾經發生的失蹤事件,一是滿倉的毛驢失而復得,一是陳百步的狗被人打死剝皮。這是引子,后面的正題部分著重寫了三種失蹤的鄉下事物:紅稻、紅娘子和炊煙。紅稻寫得最簡略,但前面也有兩段鋪墊和轉換性的文字,造足了氣氛,后面才工筆細描地寫紅稻的特色及跟人的關系。最為繁復多姿的是關于紅娘子的文字,竟然用了七個自然段。先寫“紅娘子”作為中藥材的有關資料和特性,接著一跳,寫經典戲曲《西廂記》里有關的唱詞,這是從文化意義的角度來寫。接下來作者稍稍宕開一筆,回敘從前的豆村丘陵起伏、灌木叢生,藥材眾多,再回到本題紅娘子上面來,詳盡細膩地描寫了作者少年時代在清晨到墓地捉紅娘子的情景,突出地渲染了陰森恐怖氣氛。下面又回到當下,寫藥材站的收購名單上不見了蹤影,收購站的年輕人不知道紅娘子為何物。最后一段引申開去,說到時下鄉村其它的消失的事物以及由此產生的感想。一個“紅娘子”,前前后后,從墓地到舞臺,從往昔到當下,不斷跳躍,波瀾橫生。寫炊煙的文字則同寫雞鳴的文字結合起來,雞鳴的消失也就是炊煙的消失,結構和意蘊得到雙重的拓展。
繁復的層次中貫串著一個靈魂,即作者深廣的憂思,豐富的層次安排與深廣的思想內涵是相得益彰、水融的藝術整體。而我最看重的是作家透過去向不明的各種鄉下事物所表達的深邃識見。這是一個逐漸深入的過程。開始,作者只是提出疑問:面對鄉村日常生活中接二連三消失無蹤的事物,竟然沒有人輕輕地問一句為什么,這是為什么呢?紅稻消失的時候,鄉村人竟然平靜得令人不可思議,這又是為什么呢?起初,仿佛作者只是表達強烈的懷舊之情。但是到了后來,作者逐漸發力,步步深入追問。在寫了紅娘子與《西廂記》的聯系之后,作者忍不住問到:“一種昆蟲的消失,會不會影響一部傳統戲劇的藝術效果,事體倒小,假如屠呦呦沒有了那‘青蒿一握’,非洲幾百萬生靈將何以獲得拯救呢?”在這里,生態與文化的意義,人類前途的追問,以及現代科技與當代環境、生態等等的利弊關系問題,不由不涌上讀者的心頭,作品內涵向無限深廣的方向延伸了。我以為作者接下來渲染清晨捉紅娘子時的陰森恐怖氣氛也是大有深意的,因為這里既涉及人類生活方式(生存環境)的轉變,當然也必然涉及人類精神的形成,導致精神之變??植?,禁忌,于此前人類精神的形態與形成,是大有關系的,也許可以說它們對人類精神的形成不全是無益的。中醫是一種文化,“不知道中醫少了紅娘子這味藥后果會如何,更不知道隨著地球上許多物種的加速滅絕,會給我們人類帶來多大的挑戰和危機。”文章寫到此處,就不僅僅是平庸的懷舊了。最后,作者有一個奇特的前瞻性想象并提問:當懸在我們頭頂億萬斯年的月球和火星被人類輕輕地翻動之后,你還能再說什么“永恒”嗎?至此,作者由看似微不足道的事物,引導讀者思考有關“永恒”和“宇宙”的問題。
席星荃,著名散文家,曾獲第二屆湖北文學獎提名獎及第三屆冰心散文獎等多種獎項,現居湖北襄陽。
篇7
----蘊賢文學社
傾城閣作品 文/無雙
:
1.郁植墨
混跡各大文學網站,并寫的一手好句受人追捧,人氣頗高,曾與君仔合作過,第一應該是毫無疑問的。
2.君涼薄
古風圈最高冷小受,楊帆。美句達人,人氣頗高,被人捧上神壇,萬年老二。
3.櫻釋
擅長古詩詞,曾犀利吐槽郁植墨,被圈內稱為吐槽帝。
4.君子妖
被稱為小妖君,騰訊自由撰稿人。擅長古散,各種情節展開系列,寫作功底很高。
5.云海
他的文章以奇出名,獨樹一幟的風格,是他人氣的主要吸引能力。
6.云端高陽
人氣高,人逗,長篇文字的撰稿人,各類型都會一些。
7.墨城。墨痕
文章天成,風格自由,內容豐富,屬于情節類的文字創作者。
8.冷殘年
最逗比清騰哥,成名作獨力完成的《古風三百句》。
9.孤漁釣月
擅長撰稿,以小說內容寫文字,是原創撰稿人,主要在紅袖添香出名。
10.納蘭容若
貌似已退圈,但功底仍在,納蘭家代表人。
11.柳雨軒
人氣不算好,但作文成功獲得冰心文學獎。著有弱冠前詩詞集,很多不錯的文章。
12.無雙
自由撰稿人,擅長各類型文字,尤其是古散和情感,一度與君仔聯絡過,人氣不行,但功底深厚。
13.戲言
擅長古詩詞,無韻無平仄,卻讀之回味無窮。
14.紅塵亂世,與本宮何干
一直在寫,從未斷更。人氣一路水漲船高,現在已能和一些過氣大神的人氣相比了,長篇文字,內容豐富,不高冷。
15.紫夢
排版獨具一格,第一次看絕對驚艷,文字多是情節類古散文,作文功底深厚,人氣還可以,但仍舊有人黑之。
16.白衣恨水深
耽美文學巨子,人氣不行,但文學功底不一般。
17.楚紅城
篇8
在我小的時候,曾經有當英雄的夢想。那時候老家有院子,爺爺會做木工,他就給我做了一把木劍,是照著老人家晨練的太極劍造的,很可愛,可惜沒有劍鞘。我就每天把那把劍從衣服后領口那邊插到背上去,努力做出俊逸的樣子,不幸的是衣服不經插,迅速破了。正面看上去還挺威風的,從背后看,一把木劍插穿了一件衣服,當事人還挺得意地叉著腰,真是蠢得讓人無法直視。
后來有個伙伴來我家玩,那時候我正迷戀刺客,就躲在門后突襲他,一劍得手,他大哭,我爹非常尷尬,于是就出手把我的木劍給“咔吧”了。
想不到我走南闖北、斬殺無數妖魔鬼怪的正義之劍,居然那么輕易就被“咔嚓”了。
但爺爺人不錯,他很快又給我弄了一把木劍,并且這次還用砂紙細細打磨過,手感更好,有升級版的感覺,讓我覺得自己因禍得福了。老家那會兒還是燒爐灶的,后來這把劍的命運是被我奶奶一不留神塞灶里燒飯了。
想不到我走南闖北、斬殺無數妖魔鬼怪的正義之劍升級版,居然被拿去燒飯了。
后來流行起楚留香,大家都買各種扇子,學著刷拉一下打開,刷拉一下合上,或者丟出去指望它飛回來,特酷。而楚留香的扇子是輕易不會破的,我們整天拿著扇子打架,不破怎么可能,一破我就要我媽給我買,眼見家里堆了無數破扇子,我媽十分憤怒,拒絕再提供支援。
這時我慈愛的奶奶安慰說你別擔心,我給你一把非常棒的扇子。我聞言破涕為笑,結果第二天的游戲時間,她塞給我一把蒲扇。
于是當天跟小伙伴們玩游戲的時候,楚留香們一致讓我扮演濟公。
我還喜歡過棍子這個武器。當然是受孫悟空的影響,但單純的棍子也不是那么好找。許多時候只好把掃帚的頭拔掉將就一下。小時候在一個游樂場拍過身穿孫悟空制服的照片,算是人生最初的Cosplay,但照片出來看著總有些不對,那棍子怎么彎彎的?仔細看――
那其實是一段橡膠水管!什么地方的孫悟空會揮舞著橡膠水管去打妖精呢?
孫悟空的武器是拿不到了,其他神仙大大的法寶如釘耙之類,我根本沒有興趣,于是注意力不知不覺集中在了圈子上。因為哪吒三太子的乾坤圈也是很厲害的呀。但是那時候能弄到的圈子只有呼啦圈和老媽的玉鐲,前者太大了,后者如果丟出去,我媽會把我從家里丟出去的。
于是,又一個純真的夢想就此破滅了。
我武器生涯的最高峰非常匪夷所思。有一陣子我看武俠片,忽然覺得拂塵是很厲害的東西。什么是拂塵?就是一些道長師太拿在手里的,一根小棍兒上面長著很多毛的,那些毛可能是用馬尾巴的毛扎成的,反正揮舞起來虎虎生風,各種厲害。
但是這個武器要去哪里找?我很苦惱。
那時候我外婆還健在,我向她表達了自己的愿望。但是我不知道拂塵的名字,只能形容說是一根棍子,連著一些毛……
外婆說你要那個?。磕脕碜鲇螒騿??我說是啊。
外婆就去給我找來一個拖把。
――果然很像是這個年齡的老人會犯的錯誤啊!
拂塵這個東西,做不能做,買不能買,反倒令我越發癡迷。但后來我終于找到了。街邊一個賣西瓜的攤子,老板手里有一根,他拿著撣蒼蠅。一切造型都符合我的想象,我太想要了。
我終于鼓起勇氣去跟老板商量,即使得用錢買。
老板說你每天都遠遠看著我,我早就知道你的渴望,千萬別忍著,給。然后他遞上來一塊西瓜。
――雖然他搞錯重點了,但我覺得打好關系很重要,就買了那西瓜,吃完問他能不能看看拂塵?他很痛快地遞給了我。
我一接過來就大失所望。
這個拂塵的毛,是用塑料紙裁的!聚成一束的時候看起來很像那么回事,細看就威風全無!而且線條并不全是白色,還摻雜著不少黃色,這才不是我心目中的神器呢!
篇9
相信本期的“讀書筆記”會給你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
孫衛衛,兒童文學作家,陜西周至人。1998年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200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已出版《班長上臺》《正好年輕的故事》等文學作品十余部。獲冰心兒童文學新作獎、中國新聞獎等。
在今年6月雜志的“大賽速遞”欄目中,我們已經領略這位作家的風采,他是第二屆“雨花杯”全國十佳文學少年獲得者。今天我們要走近他的新作――散文集《小小孩的春天》。這本書去年剛剛獲得第九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它記錄了作家兒時的真實經歷,既有孩子的童趣,亦有回憶之溫暖。
山東省淄博市高新區第一小學四(1)班的同學們很喜歡這本《小小孩的春天》,許多同學忍不住拿起筆來,試著和作家做同樣題目的作文。這是小學生向自己喜愛的作家孫衛衛致敬的一種方式,也是他們最誠摯最純真的讀書筆記。
我們挑選出這一組“同題作文”與大家分享。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作家孫衛衛《小時候的喜歡》,再看一看同齡的孩子有怎樣的喜歡。
我小時候,喜歡唱秦腔。每天下午放學快要到家時,都要唱“王朝馬漢吼一聲,相爺把話說明白”,奶奶聽見我唱戲,就知道我回來了。晚上,我和表妹躺在炕上對唱,她扮秦香蓮,我演包公,她常常是唱著唱著就沒聲了,變為輕輕的鼾聲,而我一點也不瞌睡,還想唱。
我小時候,喜歡看皮影戲。只要在家附近演,都會跑去看,在幕帳前看,也在后面看是怎么演出的。有一年夏天,特別想把演出團的皮影據為己有,但是,有賊心沒賊膽,就用硬紙片自己做“皮影”。“手腳”連接處要用線繩打個結,我不會,讓媽媽幫我。我媽媽放下手頭的活,一會綰一個,一會綰一個,一點也不煩我。我做“皮影”的技術,是從表哥那里偷偷學來的,他沒想到教我,我們也不交流,他可能根本看不上我做的那些“皮影”。
我小時候,喜歡做木活。爸爸是木匠,爸爸有不少徒弟,他沒想到要收我做徒弟,也根本沒想讓我繼承他的手藝。我就跟他的徒弟學,我會鋸鋸子,會推刨子、掄斧頭,還會做小木箱,沒有蓋子的那種。有蓋子的我不會。我做木活,爸爸的徒弟老說我,不好好學習,做它干什么?我說喜歡呀。有一次聽寫生詞,我把“徒弟”寫成了“陡弟”,老師說,你爸爸收的是“徒弟”,不是“陡弟”。我后來再也沒有寫錯。
我小時候,喜歡哭,經常臉紅。不管面對表揚還是批評,我都會臉紅,很不好意思的樣子。被別人欺負了,受委屈了,要求得不到滿足,也會哭出來。我妹妹是干哭沒眼淚,還經常在夜里哭,我媽媽總是說她,如果再哭就會把狼引來。我是哭出聲來,眼淚也流下來,發自內心的。不過,我晚上一般不哭,我怕狼真的跑來,我媽媽說狼一來就要吃小孩。
我小時候,喜歡玩具手槍。但是爸爸總不給我買,他給我做木制的大刀。爸爸說小孩子玩手槍不好,用槍對著人更不好??墒牵蓦娨曆蓦娪暗娜?,不都是用槍指著腦袋嗎?他們怎么沒有事,都活得好好的?我以為爸爸迷信,后來才知道,是爸爸怕花錢,不舍得給我買。
我小時候,喜歡當老師。我有三個學生,弟弟、妹妹和表妹。弟弟最聽話,其次是表妹,最不聽話的是我妹妹。我經常批評她,有時還打她,她一邊罵我,一邊哭,很委屈的樣子。我的課堂老是哭哭啼啼。我不懂得循循善誘,老師打學生更不好。我經常用復寫紙印試題,考他們,最認真的是我弟弟,表妹和妹妹覺得我是在跟她們做游戲,正式不起來。我說上課了,上課要嚴肅緊張,要遵守紀律,不要嘻嘻哈哈亂笑亂說話。
我小時候,喜歡淘氣,沒大沒小。奶奶看電視,電視里說普通話,奶奶聽不懂,我說狗看星星呢。冬天,和表妹鬧別扭,我故意小便在她的棉鞋上,棉鞋是布做的,她拿到火爐上烤,烤著了。媽媽說我是七歲八歲豬狗見不得。我說到九歲就好了。結果,九歲后還是淘,他們說這個孩子將來可怎么辦呀!我朝他們做鬼臉。
我小時候,喜歡買筆,喜歡買本子。我的筆總用不完,本子總寫不完。我還喜歡買書包,喜歡逛文具商店。我還買香煙,自己不抽,送給奶奶,誰也沒讓我買,拿著錢,在代銷店里,我突然想給奶奶買,是兩毛多一包帶錫紙的小雁塔牌香煙。奶奶和媽媽夸我懂事、孝順。奶奶不舍得抽,鎖進柜子,客人來了,才拿出一兩支,平時還抽她的旱煙袋。
我小時候,喜歡畫畫。在本子上畫,在書上畫,在裝糧食的長口袋上畫,一個很干凈的口袋留下了我的作品:一個人張著嘴巴哈哈大笑。哈哈大笑的長口袋被拉到鄉糧站公糧收購站,爸爸扛著它去倉庫,我跟在后面,歪著頭看它笑,它也一直對我笑。
我小時候,喜歡吃水果,不喜歡吃飯。一個人步行去七八里遠的果園買杏,兩元錢只夠買五六個,還沒回到家,就被我吃光了,連核也砸著吃了,還想吃。我喜歡吃西瓜,不喜歡吃甜瓜,但爸爸總買甜瓜,他說甜瓜可以連皮和瓜子一起吃進去,西瓜有那么多皮,不劃算。
我小時候,喜歡數學老師。數學老師結婚了,我挺難過,見她不知道說什么好。長大了,有一天,做夢夢到她,一早起來,趕緊給她寫信,我說,王老師,我挺想念您的,您一切都好吧?
篇10
(娟子)
[作家連線]
陸梅,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上海市作家協會2008年簽約作家。出版有散文集《寂寞芬芳》《尋覓隱約的光亮》,人物隨筆集《誰在暢銷》《文學家的星空》,短篇小說集《我的憂傷你不懂》,中篇青春小說《天堂來信》,長篇小說《生如夏花》等。
作品曾獲全國優秀少兒圖書獎、冰心兒童圖書獎、冰心兒童文學新作獎大獎等。其中長篇散文《馬不停蹄的憂傷》入選《21世紀中國文學大系?2002年兒童文學》,長篇小說《生如夏花》入選“陳伯吹兒童文學桂冠書系”。
[內容介紹]
由接力出版社出版的著名兒童文學作家陸梅寫的《當著落葉紛飛》是一部如此接近留守兒童內心、有著真實的艱辛和溫暖的關懷的兒童文學力作。她用獨特的視角和感性的筆觸寫了留守兒童沙莎的生活,將作品的背景放在了廣闊的現實中,意義深遠而凝重。沙莎和張三都是周村的留守兒童,他們的父母迫于生計都在遠方的大城市打工。張三父母的突然離去對沙莎的影響很大,因此她在思念、埋怨、倔強和執拗中掙扎著,長期的分離,父母在沙莎心中的印象越來越模糊。父母背負著艱辛在他鄉生活,他們最單純的想法是讓孩子有一個好的生活和學習環境,然而,這些卻滿足不了孩子心中最簡單的愿望。
“留守兒童”的話題日益被關注,在這個故事里,有一些靈魂撞擊的聲音,一些成長路上的光與影、希望和絕望、歡樂與哀傷、信賴和孤獨……
[精華分享]
這是一個讓人感覺有些沉重的故事,每一個孩子都應該有快樂、幸福的童年,然而生活卻不是這樣的。不同的孩子在不同的生活中成長,所以他們的故事就有天壤之別。沙莎、阿三、妮妮、家美,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在與生活抗爭著。當你有心事的時候,找個朋友或者找棵樹說說,學會向窗外看,這樣你的世界就會更大一些,心也更廣一些。
10月26日 陰有雨
在我還很小的時候,老爸老媽就去城里打工了。先是西安,接著又往武漢、合肥、南京……后來跑去上海,不知下一站是打道回周村,還是北上去更遙遠的青島、沈陽、哈爾濱?我一遍遍發誓――在我想他們想得絕望的時候――我就想,等有一天我攢夠了錢,一定也要出去!我要去很多城市,沿著地圖一個一個地方地流浪!我要比老爸老媽走得更遠!離開這里,永遠不再回來!
我討厭呆在家里,家里就我和爺爺兩個人。白天、黑夜都靜得可怕。爺爺眼睛不好使,耳朵也越來越背。幾個月前他在井臺邊打水,沒看清地上的繩子,絆了一跤,躺在床上好些日子才爬起來。
那天我放學回家晚了,徑直去廚房找吃的,廚房里冷鍋冷灶,什么都沒有。爺爺躺在里屋沒一絲聲息,眼睛閉著,臉上布滿褐色的老年斑。我向爺爺走去。窗外,暮色正重重涌來。我突然感到害怕――不知道怕什么――但就是害怕!
我沒有喊醒爺爺,卻向屋外跑去。
是晚飯的時間,空氣里彌漫著野生爬藤植物刺鼻的氣味和老舊房子灰暗潮濕的霉味。到處是荒長的野草和藤蔓,有的藤蔓爬到了人家的屋頂,網一樣,亂七八糟糾結在一起。阿三家的院子,布滿苔痕的墻已經松動。一只黑貓掠過籬笆,幽靈般隱匿在磚墻下。
村子里死氣沉沉,大人們都和老爸老媽一樣去城里打工了。大片的田地荒著,雜草叢生,有的草都沒過了我的頭。我向遠處望去,成群的烏鴉在村子上空盤旋,飛向不知在哪里的巢窠。空蕩蕩的村子愈發顯得了無生氣。
夜色濃重,天暗下來了。
我不想回家,卻不知道要去哪里,孤魂野鬼般亂走。
我在村口碰到阿三。阿三大我兩歲,和我同級不同班,已連著留了兩級。阿三和奶奶住在一起,阿三的奶奶腳有點兒跛,走起路來顫顫巍巍的。阿三的父親兩年前在工地上被一根掉下來的水泥柱砸死了。阿三母親哭天喊地要工地老板賠償,老板非但不給一分錢,還找茬兒將也在工地干活的阿三母親給辭了。阿三的母親一氣之下撞墻死了。
關于阿三父母的慘劇,我都是從爺爺嘴里聽來的。我們這個村子,已剩不下幾個干農活的人,他們寧愿自家的地空著荒著,也要去城里打工?!俺抢锏腻X好賺”在外面打工回來過年的人都這么說。他們一個個走了,留下孩子和老人。老人們有時坐在一起,扯些陳年舊事。
偶爾也會接到一兩個“城里來的”電話,這電話就像突然飛臨村子上空的烏鴉,成了周村不祥的“魔咒”。阿三父母的死,就是從電話里傳來的。
周村沒有電話,要接(或打)一個電話,得走幾里地去最近的秋口鎮。沒有重大的事,周村人一般不使電話。周村的老人習慣了日出日落的看天生活。他們從來不會主動跑上幾里地――為打一個無關緊要的電話。去鎮上趕集,買些油鹽醬醋之類的日常必需品倒是有。
倒也有一次例外。那是半年前,我們村里的小孩兒妮妮在井臺邊玩耍,意外掉進了井里,被救上來時已沒了氣。妮妮的父母年初去了廣東東莞,走前將五歲的女兒寄養在舅媽家。妮妮的舅媽總在田里忙,那天她出門前叮嚀妮妮一聲“不可去外面”,就扛著鋤頭忙去了。妮妮一個人悶在屋里,實在無聊就鉆出了籬笆外,在村口的大井臺邊晃。
妮妮的舅媽被喊來時,妮妮已經四腳朝天躺在井臺的青磚上。小身體被水泡得泛白,肚皮鼓脹著,像個大氣球。那天是周末,我站在人群外,看著號啕的女人。陽光照在老人和孩子們的臉上,有種透亮的窒息……
我無法描述那一刻的情形。聲音沒有了,時間停滯了,天藍得像個謎。
有人跑去秋口鎮打了電話。打電話的人回來說,等著吧!于是,大家都收了聲等著女孩兒的父母出現。好比一個儀式,關鍵的人不到場,儀式就無法舉行。可是等了兩天、三天……妮妮的父母到底沒有回來。六月天已經很熱了,妮妮的舅媽被這樣一樁“事件”打擊著,整日里失魂落魄的。
還是打電話的那人做了決定:不等了吧!小女孩兒的舅媽哭喪著臉說沒錢辦葬禮,村里幾個老人東拼西湊給妮妮買了口棺材,草草將她埋在村后的山岡上。
我沒有看到妮妮躺在小棺材里的樣子。那天我坐在教室里,盯著窗外湛藍的天空,像是靈魂出了竅。我仿佛聽到遙遠天邊的哭泣聲,那是妮妮的聲音。如果五歲的妮妮開口說話,我想她會說:沒有人愛我,連爸爸媽媽也一樣,他們都因為我是女孩兒而離開我……
10月28日 晴
我的哭鬧,終究沒能阻止老爸老媽去城里。
第二天一早,他們提著行李、鋪蓋出門了。
他們這一走就是整整幾年,只有我讀小學四年級那年,他們匆匆回來過一次。如今我念初一了,年年盼,年年不見他們的身影。如果你問我,對老爸老媽有什么印象?我真答不上來。那么多年,他們就回來過一次!有時候我真恨他們。恨得想殺了他們的心都有!我恨他們寄回來的錢,恨他們出去掙錢,把我變成孤兒、野種,受人欺負,有爹媽跟沒爹媽一個樣,不如靠我自己!
我常常做夢。夢見老爸老媽不要我了。他們把我扔在一條滔滔大河里,可是他們自己卻站在岸上,遠遠地觀望著。我在水里面掙扎,撲騰著想要抓住什么,可是什么也抓不到,除了滾滾而流的水……
有一次老師問我:“你初中畢業后想干什么?想沒想過念高中考大學?”我明白老師的意思,他是想要我好好念書,收收野心,女孩子家要像個女孩兒樣……
我耷拉著腦袋不說話。老師對牛彈琴彈不下去,擺擺手示意我回教室。其實當時我心里想的是:畢業以后我要去打工。而且要去上海。我就盼著快快畢業,這樣我就能和老爸老媽在一起了。
可是,現在……我又不這么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