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總結范文

時間:2023-03-31 06:38: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七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七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總結

篇1

第一節人口與人種

1、在18世紀以前,人口增長十分緩慢;18世紀以后,特別傷20世紀以來,世界人口增長的速度大大加快。2006年3月,世界人口已達65億。人口的增長速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決定的。自然增長率的是非洲,最低的是歐洲。

2、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勻,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人口疏密程度可以用人口密度來表示。世界人口稠密地區主要在亞洲的東部和南部、歐洲、北美洲的東部,這些地方都是位于中低緯度近海的平原地區,自然條件優越。相反自然條件惡劣的地區,如極端干旱的沙漠地區、氣候過于潮濕的雨林地區、終年嚴寒的高緯度地區以及地勢高峻的高原、山區,則是人口稀疏地區。(圖4.5p66)

3、人口數量過多和人口增長過快會對社會、經濟、環境產生影響,如交通阻塞、居住條件差、就業困難、饑餓貧困等,為了解決問題,人類必須控制自己,做到有計劃的生育,使人口的增長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與環境、資源相協調。

4、人口增長的同時,鄉村人口向城市大規模遷移。城市人口數量的增加,為城市的建設和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但城市人口的過度膨脹,會產生交通擁堵、環境污染、住房困難等問題。鄉村人口向城市遷移的原因有:更多的就業機會,更好的生活條件和教育條件等。

5、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人口政策。有些發展中國家,如中國和印度實行生育控制政策;有些發達國家,人口停止增長,甚至不斷減少,會帶來人口老齡化、勞動力短缺等問題,如俄羅斯和日本,采取措施鼓勵生育。

6、世界的三個主要人種是黃種人、白種人和黑種人,他們的地位是平等的。歐洲、北美洲、大洋洲和非洲北部、亞洲西部、印度北部主要是白種人;亞洲和美洲黃種人較多;非洲中部、南部黑種人較多。(圖4.10p71,4.11p72)

第二節語言和宗教

1、世界主要的六種語言是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和阿拉伯語,也是聯合國的工作語言。使用人數最多的是漢語,使用范圍最廣的是英語。(圖4.13p75)

語言主要分布地區

漢語中國、東南亞

英語歐洲西部、北美洲、亞洲南部等

西班牙語西班牙、拉丁美洲除巴西以外的國家

俄語俄羅斯、中亞、歐洲東部

法語法國、非洲中部

阿拉伯語中東、非洲北部

2、世界三大宗教是基督教、伊斯蘭教和佛教。

(1)基督教: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形成于亞洲西部,主要集中分布在歐洲、美洲和大洋洲;

(2)伊斯蘭教:教徒稱為穆斯林,產生于阿拉伯半島,主要分布于亞洲西部和東南部、非洲北部和東部。在中國又稱回教或清真教;

(3)佛教:創始于古印度,主要分布于亞洲東部和東南部;

(4)在中國多數人不信教,維吾爾族和回族多信伊斯蘭教,藏族、蒙古族多信喇嘛教(佛教中的一派)。

3、認識各宗教代表性的建筑。(圖4.15p77)

第三節聚落

1、聚落不僅是人們的居所,也是人們進行勞動生產和社會活動的場所。分為鄉村和城市。目前全世界大約有一半的人住在城市,主要從事工業和服務業等。鄉村分為農村、牧村、漁村和林場。不同地方鄉村差異很大,各地民居與環境密不可分。(圖4.18p79)

2、聚落形成與發展的主要因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適于耕作;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自然資源豐富。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區,工農業生產比較發達,聚落分布比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區,少有或沒有聚落。

篇2

關鍵詞:課前;課中;課后

深化教學改革,不斷提高教學質量。認真做好課前、課中、課后的各項常規教學工作。

積極探索、更新觀念、敢于創新、善于總結,在實踐中創造性地開發新的教學模式、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不斷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課前

1.引導學生課前自學

自學能力是學生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首先,要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精神,引導學生主動自覺地獲得知識,養成自學的習慣,教師還要教給學生自學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2.課前預習的自主性

結合老師布置的預習要求,參考老師平時教學的過程,自覺、主動地預習。

二、課中

1.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動機的一個重要心理因素,是學生求知欲望的源泉。學生喜歡老師,對老師所教的學科產生興趣,他們的主體精神也就調動起來。

2.注重“感情投資”,實現“和諧共振”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你不要大聲斥責他,不要當全班的面,把他搞成不注意聽講,坐不穩的典型,我勸你要輕輕地走到他跟前,握住他的雙手,把他從那童年美妙的木舟上引渡到全班學生乘坐的認識的快艇上來”。

教師用愛的春風吹開學生的心扉,在他們平靜的心湖上蕩起力求上進的波瀾,鼓勵其奮進;尤其對后進生,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對他們身上的“灰塵”和“細菌”用正確的道理去沖洗和凈化,“理明則行投篤”。

教師對學生含辛茹苦的一往情深,學生對教師敬仰崇拜,教學雙方都是艱苦的腦力勞動,都需要極大的熱情,尤其對學習困難的學生,更需要耐心和關心。

一節成功的課堂教學,是師生在理解上的共振,情感上的共鳴;師生都會體驗到耕耘的喜悅,收獲的愉快。同時,伴隨著學生的贊嘆和教師的滿足。

學生喜歡老師,對老師所教的學科產生興趣,他們的主體精神也就調動起來。一切最好的教學藝術在于教師對學生無比熱愛中。

3.課堂提問有技巧

(1)先提問題,后叫學生。

(2)先提問中等生或學困生,再提問好生。

4.教法常新

喜歡多樣化,討厭模式化是學生的心理特征,所以,我們教學要力戒單調呆板的教學模式,做到“堂堂有異,課課有新”。同時還要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方法。

5.重點培養學生的思維

針對教材內容,有計劃、有目的地訓練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不斷提高教育質量。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針對課中的難點和重點,結合課中的知識點,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思維方法,提高學生解決實際生活中疑難問題的能力,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我教學初中七年級歷史上冊,第三單元《統一國家的建立》,第十七課《昌盛的秦漢文化(二)》時,課中有這樣一個需要動腦筋的問題:“被挖掘的秦兵馬俑,排列整齊,而且都面向東方,這是為什么?”一開始,學生從地理學角度分析,因為太陽從東方升起;接著,我讓學生分析《戰國形勢圖》,戰國七雄的分布地理位置,學生經過分析、討論后,得出結論:秦國的敵國都在東方,秦國擔心,被消滅的六國可能有反對勢力存在,并糾集起來聯合反秦,所以,被挖掘的秦兵馬俑都面向東方。

只有教師用心去訓練學生的各種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才能真正提高教學質量。

三、課后

要及時寫好教學反思和教學延伸,總結一堂課的成功與不足,不斷改進教法。

篇3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依標施教”的教學理念已受到越來越多教師的關注。本文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談談“依標施教”過程中應注意的三個方面。

一、依據《課標》選擇教學內容是“依標施教”的基礎

“依標施教”,就是根據“課程標準”進行課堂教學活動。這就要求我們在確定課堂教學目標和內容前首先要準確地解讀《課標》的有關要求。

【例1】 《課標》1-2-8內容目標:描述世界一些地區和國家不同的自然環境條件,比較人們社會生活和風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點。

除去標點和數字,該《課標》內容目標共41個漢字;同樣內容,2012年版《歷史與社會》七年級上冊中卻用了整個第三單元的篇幅來闡述,且要求在一節課內完成。選擇什么內容才能“依標施教”的確讓人“糾結”。經過研讀和思考,筆者發現,應從宏觀角度去解讀該條課標的地位和作用,思路如下。

 

與《課標》1-2-8有一定關聯或者相對應的《課標》內容目標至少還有:

1-1-2:描述世界地形、河流湖泊和氣候類型的總體特征及其分布,列舉自然條件對人類生活有重要影響的實例;

1-1-3:描述世界人口、人種、語言、宗教的概況及其分布,列舉人文要素對區域文化特色有重要影響的實例;

1-2-1:考察本地(縣、鄉、村或城市社區)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生活的主要特點,探究兩者之間的關系以及本地在人地關系方面的主要問題;

1-2-6:描述我國不同地區的自然條件和人文環境特征,比較人們社會生活和風土人情等方面的特點;

1-4-2:運用各種不同的地圖和圖表,描述區域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特點。

上述幾條《課標》內容目標,或分擔了1-2-8的一些具體要求,或為1-2-8的問題解決提供了一些方法。例如,要描述一些國家或地區不同的自然條件,自然需要描述與之相關的地形、水域、氣候等內容,那就離不開1-1-2;而如何來描述,則需要一些工具,于是1-4-2就發揮了工具的作用。同樣,要比較人們社會生活和風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點,首先要描述人們的社會生活,而1-1-3中對之就有所體現;1-2-1和1-2-6,要解決的是和1-2-8一樣的問題,只是范圍縮小了而已。

 

最終,在仔細分析《課標》的基礎上,筆者將《課標》1-2-8內容目標具體分解為下列教學目標與內容:運用地圖、圖片、視頻等多種資料,學會從具體的情景中獲取信息,了解沙特阿拉伯王國的自然環境條件、社會生活和風土人情等方面的特征,引導學生比較其與學生家鄉的社會生活和風土人情等方面的差異,在探究和比較中初步樹立因地制宜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一道難題最終化解了,教學得以順利地進行。

當然,“依標施教”絕不是“死板照搬”,完全可以做一些彈性處理。例如,《課標》2-3-8內容目標:列舉實例,綜合多種因素,認識清末中國面臨空前的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課標》在其要點中提示下列內容:馬戛爾尼使華與閉關政策,與《》,八國聯軍侵華與《》。是中國歷史上的轉折點,從此中國面臨的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步步加深。很顯然,這么多內容是無論如何不可能在一節課內完成的,所以,筆者最終只選取了其中的“馬戛爾尼使華與閉關政策”這部分內容。雖沒有面面俱到,但是卻很好地闡釋了《課標》的要求。

 

總之,準確解讀《課標》,并且依據《課標》來選擇教學內容是依標施教的前提和基礎,而我們所能做的第一步就是要夯實基礎,無論如何不能偏離《課標》要求。

二、圍繞“學情”組織課堂教學是“依標施教”的關鍵

“依標施教”過程中,除了要清晰地解讀《課標》內容,根據《課標》來確定教學目標和內容,還必須非常關注“學情”這一關鍵點,以設定準確的教學起點,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讓每一位學生都獲得最優化的發展。

 

以2-3-8這一課標內容目標為例,它要求“列舉實例,綜合多種因素,認識清末中國面臨空前的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但這一《課標》內容原本該是學生學習和掌握了近代歐洲的資產階級革命、工業革命、海外殖民貿易等人教版教材《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下的課文內容后,才能與清末中國進行比較,看出孰優孰劣。而筆者的學生卻連《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上都還沒學完。

 

為了解決這個矛盾,筆者依據《課標》要求將教學內容進行了重新組織,以馬戛爾尼使華這一具體的史實呈現宏大的歷史背景,而不是用抽象的數據、理論來說明問題,以符合初中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水平。整堂課的設計都以馬戛爾尼使華為線索,設置了禮品備置、沿途見聞、禮儀沖突、英使請求、回國匯報五個環節,把這節課所要涉及到的中英兩國在技術、政治、經濟、思想、外交等方面的差異都滲透進去,使學生在有趣的史實當中,通過馬戛爾尼的視角認識到乾隆盛世背后的種種危機,并分析清末出現重重危機的緣由。這樣安排出于如下考慮:學生的知識存在著斷層,要讓學生跳過這一斷層,很好地參與學習,應在教學難度上做適當的淺化處理,為學生準備好“跳板”——史料。在中英兩國的對比中,筆者弱化了對英國的要求,側重于對中國的社會狀況的認識,也為學生順利跳過斷層作了鋪墊。

 

另外,在問題的設置上也給學生留有充分的思維和探究的空間,以自主地表達個人思想和觀點。例如,“看了這組圖片,你有什么想要告訴我的?你體會到了什么?”“對于馬戛爾尼的要求,你會是怎樣的態度?為什么?”等問題,都是開放式的,學生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認識自主地表達觀點。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只是起到一個“推波助瀾”的引導作用,學生才是主體,最終的結論或者觀點也都是由學生得出。這樣,學生的參與意愿就很高,效果也就事半功倍了。

 

綜上可見,我們首先要根據《課標》要求確定教學內容,然后還要結合學生的學情適當調整教學的目標和要求,同時設計適合學生特點的活動和環節,這些都是使“依標施教”成功展開的關鍵。

三、因勢利導是“依標施教”的重要途經

依據《課標》確定教學的目標和內容,并根據學生情況設計具體的教學形式和環節之后,還必須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因勢利導,有效地達成《課標》的要求,這是“依標施教”的重要途經。

 

例如,《課標》1-2-8有一個隱含的要求:在探究和比較中初步樹立因地制宜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這是更深層次的要求,通過一節課的教學往往難以達成,而通過因勢利導,筆者有效地解決了這一問題。

 

筆者的做法是:讓前后四個學生為一個協作小組,根據上一學習環節得出的關鍵詞,進一步梳理知識之間的內在邏輯,嘗試進行板書設計,建立知識結構圖。然后,請學生重新對自己的板書進行排列,并作出解釋。

 

生:沙特阿拉伯是熱帶沙漠氣候,那里石油資源十分豐富。熱帶沙漠氣候決定那里的

人們的生產和生活都缺少淡水;石油資源豐富,出口后可得到大量的金錢進行海水淡化;有了淡水就可以發展工業和農業,衣食住行也就有了保障,而且那里的人們十分注意節約淡水,綠洲農業都是用很少的水來進行澆灌的。

 

在這個環節中,學生的回答中雖未出現“因地制宜”和“可持續發展”的字眼,但已包含著相關的思想,表明學生的創造力和學習能力被很好地激發了出來。筆者順勢進行了引導。

 

師:氣候和資源其實都是屬于自然環境的范疇,而生產和生活則是人文環境。在并不優越的自然環境下,沙特阿拉伯人民因地制宜地利用當地各種有利條件創造出了富有特色的當地生活。

 

筆者的因勢利導有效地突破了教學難題,并給了筆者重要的啟示:因勢利導,必須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即《課標》的課程目標的三個方面入手。

 

“知識與技能”落實到具體的課堂教學往往就是具體的知識點,要是通過教師的直接講解,往往效率低下,效果很差,但是通過因勢利導,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知識,結果就事半功倍。例如,1-2-8這一《課標》教學的第二環節是:“根據各種資料及你的理解,請用一種顏色填充阿拉伯王國,并請說明你選擇這一顏色的理由。”結果有學生選擇了藍色,說其周邊有很多海域。筆者就順勢展示了有關地圖,讓學生自己指出其周邊具體有哪些海域,收獲了比直接講解好得多的效果。

 

“過程與方法”的要求往往是一節課的重點和難點,而因勢利導有利于解決問題。《課標》2-3-8要求“綜合多種因素,認識清末中國面臨空前的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難點是“綜合多種因素分析”。為此,筆者在課堂的總結階段設置了“歸國報告”這一環節,引導學生自己從政治、經濟、外交、科技等方面概述當時中國的發展狀況,順利地完成馬戛爾尼的使華報告。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要求的達成也離不開因勢利導。對1-2-8這一《課標》,當學生點出了“應地制宜和可持續發展”的觀點之后,筆者馬上話鋒一轉:“沙特阿拉伯王國那么缺水也能創造出那么美好的生活,那我們這里自然環境這樣好,就更應該珍惜各種自然資源了?!庇行У匾龑ё寣W生感同身受,紛紛表示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