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雪景的詩句范文

時間:2023-03-22 16:18:5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描寫雪景的詩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描寫雪景的詩句

篇1

2、孤居絕處萬年悠,雪壓雷驚不發愁。閱盡風云千百變,桑田滄海挺身留。

3、一世滄桑無所求,獨立崖畔縫隙中。欣喜有客常來往,掃除煩心幾多愁。

4、傲立懸崖百丈根,風霜雨雪渡金身。紅塵看客誰如我,大戲興衰幾度真?

5、黃山南部玉屏樓。洞頂恭迎偉貌留。破石枝干蒼勁出,千年好客引歌謳。

6、身居危峭不懼容,傲展英姿向天穹。翠枝橫拔蔽雨日,迎來送往客西東。

7、次日寒嶺千層雪,翠柏歌詠向青松。秋去青枝雖猶瘦,自留清氣紅塵中。

8、身倚懸崖嶺上頭,滄桑一世欲無求。無非游客身邊鬧,來不相迎去不留。

9、黃山迎客松巖上,累月鉆天雨雪搖。霞伴云飛?萬物,浮生登頂夜觀潮。

篇2

【教學目標】

1.欣賞大自然的美,提高審美品位

2.交流探究,品味文章的意境美,體會文章渾然天成的意蘊

3.學習對比、虛實結合的寫法

【教學重難點】

1.品評江南冬景的圖畫美

2.領會并學會運用對比、虛實結合的寫法

【教學方法】

師生合作,分組探究,討論交流,誦讀品味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課前兩分鐘播放樂曲《太湖美》創設情境

導入:

師:提到江南,總會有一種柔軟的情愫涌上心頭,這樣四個字就會自然地浮現在腦海當中――煙雨江南!許多文人墨客在江南留下了自己不朽的詩篇。

大家看投影片上的這倆首詩:(同學齊讀)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白居易《憶江南》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杜牧《江南春絕句》

這兩首詩都是描繪江南春季的景色,那么江南的冬季又是怎樣呢?下面我們就一起走進郁達夫的這篇散文《江南的冬景》。

師:下面我們一起解決預習的字音題(投影正音)

(學生集體讀兩遍)

師:請大家快速地瀏覽課文,思考:郁達夫筆下的“江南”指哪些地方?江南的冬景給郁達夫留下的總體印象是什么(請用文中的一個詞回答)?

生:江南指江浙地區,總體印象:江南的冬景是一種明朗的情調。

師:你能告訴大家是在哪里看出來的嗎?

生:在文章的第六小節和文章的第三小節。

師:很好,所以人們這樣說:達夫的江南,明朗的江南。

師:明朗的江南就像一幅幅美麗的圖畫,朱自清在《春》中用五幅圖畫來描繪春天,本文和《春》有異曲同工之妙,郁達夫也為我們展現了五幅江南冬景圖,請同學們在文中找出這五幅圖并依次加以命名。

(學生分小組討論解決)

明確:曝背談天圖、午后冬郊圖、微雨寒村圖、江南雪景圖、旱冬閑步圖

(只要同學們對課文有一個熟知的過程,目的就達到了。不必囿于與答案完全一致,意思對即可)。

師:我們有些同學可能并沒有去過江南,但郁達夫已經用他那優美的文筆帶給我們一個冬日里的美麗江南。在這一幅幅詩一般的圖畫中,你最喜歡的是哪幅圖呢?

(學生七嘴八舌,盡管各人所言不盡相同,但絕大多數的同學選擇了:午后郊游圖、江南冬雨圖以及江南雪景圖。)

師:好,下面我們就分別看看同學們選擇的這幾幅圖,說說你為什么喜歡,談談自己的感受。

生1:我喜歡午后冬郊圖,它在文章的第五小節,在這幅圖中作者寫了許多的景,有蘆花、烏桕葉、烏桕籽、野草、微風、陽光等。它們很符合江南冬天的特點,顯得生機盎然。

生2:我也很喜歡這幅圖,但是我覺得這位同學沒有抓住要害回答,我覺得應該抓住一些修飾語,比如白色的蘆花、火紅的烏桕葉、雪白的烏桕籽、赭色的野草、和煦的微風、溫暖的陽光,這些才是江南冬天的特點。

師:很好,同學的發現能力很強。白色的、火紅的、雪白的、和煦的、溫暖的,這才是江南的冬景所特有的,它們的特點是?

生:很溫暖、非常美、很漂亮、色彩明亮(這些是同學們隨口而出的描述江南冬景特點的詞)。

師:這些字眼沒有文學色彩,沒有感情,也尚欠雕琢!請再想想。

生:和煦溫暖、如詩如畫、多姿多彩。

師:正如大家所言,這是一幅明麗、絢爛、生機盎然、和煦溫暖的江南冬景。以色彩入文,給畫面著色,也是郁達夫散文寫作中的一個特點,這樣寫作會使文章更加豐滿耐讀。

師:請大家集體朗讀第五小節,注意讀出這種明麗、絢爛、生機盎然、和煦溫暖的感覺。

(學生集體朗讀,很投入)

師:還有同學喜歡其他圖景的嗎?

生3:我更喜歡微雨寒村圖,大家看這幅圖中寫了小橋流水人家、孤村細雨煙樹、烏蓬茅屋酒客,多么淡雅的場景,就像中國的水墨畫一樣,太美了。

師:嗯,你說得很不錯,你把這幅圖中的景和景物的特點都說出來了。那么這樣的景給我們什么感覺呢?

學生搶著答:悠閑,灑脫。(文本中有這樣的詞匯)

師:同學們在品讀文章時文本意識很強,這是一個好的現象。請哪位同學給大家讀一讀這段文字,看能不能把這種悠閑、灑脫的氛圍讀出來。

(一女生主動站起來朗讀,聲情并茂,很投入。同學們給以熱烈的掌聲。)

師:老師在讀文章的時候感覺江南雪景圖寫得很有特色,大家一起品品看。

投影下面語段:(學生齊讀)

最妙的是下一點小雪呀??窗?,山上的矮松越發的青黑,樹尖上頂著一髻兒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點,有的地方草色還露著,這樣,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看著看著,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等到快日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

――老舍《濟南的冬天》

師:看完這段同樣是寫雪景的文字,相比之下,我感覺到與《江南的冬景》寫法上好像有所不同,同學們看看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生:有很多的古詩句。

師:對了,請同學們一起來讀一下這些詩句,最好是搖頭晃腦地讀。

生:(做搖頭擺尾狀)“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前樹深雪里,昨夜一枝開”。

師:不描寫具體的景,而是借助于古詩詞來描寫,這在寫作手法上叫什么?

生:叫間接描寫。

師:《濟》文更多的是在進行直接描寫,而《江》文是引用詩句、虛寫江南的雪景。同學們想一想,為什么要費這么大的勁,繞這么多的彎子,直接像《濟》文里那樣描寫不就很好嗎?

(學生小組討論)

生:優美詩句的內涵更豐富,更能讓讀者發揮自己的想象。

師:說得很好。郁達夫經常在散文中引入一些詩句,這樣就讓他的散文充滿濃濃的書卷氣,文章也寫得不再平淡,也更富有詩情畫意。

師:我迫不及待地想和你們一起去品鑒剩下的幾幅圖,但為了能讓你們自己學會去感悟文學之美,我就將這幅美麗的圖畫交給你們自己課后去鑒賞。請大家讀一讀、品一品,看看這幅圖畫里有什么樣的美景,這些圖景營造了一種什么樣的意境,郁達夫先生又用了哪些巧妙手法進行藝術創造的。

師:在讀文章的時候,老師有個疑問,既然文章寫的是江南的冬景,那郁達夫為何要在開頭寫北方的冬天?

生:這是運用了對比的手法,通過寫北方的冬天突出江南的冬天晴暖溫和的特點。

師:文章當中還有對比手法的運用嗎?

生:還有閩粵地區的冬景和江南的冬景比較,和北方的夏夜比較以及和德國的寒郊散步比較。

師:美是由我們自己來發現的,江南的冬景美不勝收,美得有品味,但如果沒有這一系列的對比,這種美也不會表現得如此突出,通過對比手法的運用,郁達夫真正表現出了自己筆下江南冬景的特點。郁達夫曾說:“現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個作家的每篇散文里所表現的個性,比從前的任何散文都來得強?!边@就是郁達夫的江南的冬景。

師:現在我們可以總結一下這篇文章的主要寫作手法。(投影)

1.多引用詩句,多用色,使文章充滿詩情畫意。

2.虛實結合的寫景方法。

3.運用對比寫法突出景物的特點。

4.文章要融進自己的個性。

(投影林俊杰《江南》的歌詞)

篇3

他,便是蘇軾,一個文化符號。時光逆轉,我們從此能夠相見。

須臾,一只小舟的影子闖入我們的視野,撐船的人披著蓑衣,眉宇之間,氣宇軒昂,湖中飄起淡白的霧氣,模糊了我們與他相視的目光。

“如今,文人雅客浪跡天涯,嚴冬賞雪者仍不勝枚舉啊!”我品了一口香茗,對蘇軾說。

“你真這樣想嗎?”他反問道,“如今文壇雖賢者眾多,可許多人為了讓自己描寫‘金銀團簇’的零星詩句顯得格外奪目,不惜一切代價排擠他人,試圖從人家寥寥文章中找出幾個不符皇帝心意的句子,奉承朝野。這樣的人,配得上做‘文人雅客’嗎?”此時,蘇軾的臉上,露出幾分憔悴。他無奈地望向窗外,飄飛的云朵似乎早已凝成一個永遠無法解開的結。

你我無語,墜入一次穿越時空的思考。難道,翻開一本本斑駁的古籍,上面只有“金樽美酒”、“花團錦簇”一類的字眼嗎?“浮云軒冕何足言”,蘇軾,你的無奈,你的懷才不遇,我理解。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不知為保何,他又朗誦起了自己的那首名作,中國古人的豪邁,就在于此吧!

“只可惜如今,再也見不到亂石穿空,驚濤拍岸的壯麗景象了?!蔽覕S下一枚棋子,彈去棋盤上零碎的雪跡。

“難道你不認為朦朧的雪景里也蘊藏著一種婉約美嗎?”

“也許只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以及‘夜闌風靜波平’的靜謐吧?!?/p>

“難道你是說,金戈鐵馬,乃光劍影,成敗結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硝煙彌漫后的那份寂寥嗎?”

“正是。”

“此話何意?”

“人,要活出個性。”

由清高到落魄,熱愛詩文的你,也因此被人誣告,你受盡辛苦,眼看自己瀝盡心血編著的文集被人們撕成零散的碎片,你卻又從中撿回了一片“傲”字,塵世浮云亦如何,隱居亦如何,只管賞著漫漶雪景,轉眼間,又是一堆流傳萬世的銘文。

夜闌風靜,清景無限,兩個身影被月光拉長。

正是分別之時。

“蘇軾,我問你,你猜,千年之后的文學,會如塵土般卑微嗎?”

“一定會的,世上真正的文人已越來越少?!?/p>

我一笑而別,回首望去,他的臉上寫滿茫然。

篇4

關鍵詞 小學語文 古詩詞教學 魅力

古詩一般分為兩大類:敘事詩和抒情詩。敘事詩以描寫具體事件、人物為主的,如《蠶婦》、《小兒垂釣》等;抒情詩是以抒發作者感情為主的,它又可以分為寫景和寫意兩大類,但不少古詩既寫景又寫意,如《梅花》、《山行》等,古詩言簡意豐,具有凝煉和跳躍的特點,用極為有限的詩句表達盡可能多的意思,其最大的特點可用于一個字來概括“美”:意美、語美、音美、形美。

意境美,是故事中所描繪生活畫面與作者思想感情融為一體而形成的藝術境界的美,正如人們常說的:“詩中有畫,畫中有情?!弊髡哌x取最富有特征的具體事物,或最有意義的場景,或最典型感受來言志抒情,以啟發讀者展開豐富的想象,去領會意境與情感,并從中受到熏陶。教師應指導學生根據每首詩詞的不同特點,從具體的語言文字出發,從誦讀中體會詩詞中所表達的感情。既要從一首詩詞的整體上去把握詩詞的感情,又要體會詩詞中某些詞句的感彩。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奔纫龑W生從整體上體會詩人如何借描寫江畔雪景,借歌詠垂釣“寒江”的漁翁,來寄托自己的清高和孤傲,抒發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悶心情,又要抓住“絕”、“滅”、“孤舟”、“獨釣”、“寒江”等詞語仔細品味,這都要學生通過誦讀進入詩境,體會詩人的情感世界。

語言美,是指古詩的語言凝煉、生動形象,常常運用夸張、比喻、象征等多種手法再現大自然的美、社會的美和藝術的美。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薄坝F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些詩句讀來令人感到美不勝收。原始詩歌是原始人類在勞動過程中,為協調勞動節奏和激發勞動熱情的歌唱。它合乎樂曲的韻律、節奏,講究韻腳的合轍、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數、句數的整齊、均衡。因此,凡稱詩,即便不唱,誦讀起來也瑯瑯上口,鏗鏘有聲,自然而然地產生樂感,讓人感受到悅耳順暢的音韻美,均勻和諧的節奏美。每首古詩的字數有限,因而詩人十分講究用詞的精當確切、凝煉含蓄,有時一字一詞,包含極豐富的內容。不同的作品或不同的詩人,表現出不同的語言風格。如李白詩歌的豪放,杜甫詩歌的現實,白居易詩歌的通俗等,顯示出古代詩人語言的不同風格之美。

音樂美,古詩講究押韻和節奏。音韻和諧,節奏鮮明,所以讀起來瑯瑯上口,聽起來聲聲悅耳,產生了音樂美。在教學《鵝》、《畫雞》這類古詩時,新課伊始,教師可播放相關歌曲,讓學生聽一聽,猜一猜唱的是什么動物,這立刻引起學生的濃厚興趣,把他們帶入課文的特定情境,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課中,當學生學習疲乏時,教師可運用一些現代教學手段調節學生的情緒,重新喚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如巧用音樂渲染氣氛,精心設計有趣的板書等。我們教學時要靈活掌握,不拘一格。

形美,是指形式美與形象美。如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比娨痪湟痪?,合起來則宛如一幅渾然一體的畫卷。其中對景物色彩的描繪有鸝之“黃”,柳之“翠”,鷺之“白”,天之“青”,雪之“白”,還有暗含詩中的江之藍、船之褐等。這些色彩絢麗的景物,遠近高低相映成趣,真是一派春和景明、令人賞心悅目的景象。

篇5

我國幅員遼闊,山河壯美,四季風光,各有特色。畫家“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描繪的山川畫卷展現出“春山煙云連綿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陰人坦坦,秋山明凈搖落人肅肅,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宋郭熙《林泉高致》)。其中冬令的雪景在凜冽的景象中,還寄托有個人高潔的情懷。在中國繪畫豐厚深邃的美學背景下,陶瓷繪畫裝飾也出現了專門的彩繪種類――“雪景”。本文試從繪畫與瓷畫“雪景”的藝術特征和工藝技法作相關的解析。

二、中國繪畫中的雪景

(一)雪景的主題內容

自唐代詩人、畫家王維畫《雪溪圖》、《江山雪霽圖》起,到現代張大千、吳湖帆等,歷代都有許多畫家喜愛和擅長畫雪景,有無數描繪玉峰瓊枝的卷軸,留存在一千多年的藝術長廊里。《宣和畫譜》記述的王維山水畫目,其中雪景最多,有20件。湯《畫鑒》云:“王右丞工人物山水……平生喜作雪景:劍閣、棧道、騾綱、曉行、捕魚、雪渡、村墟等圖。”后世畫家大多秉承“南宗之祖”的這些題材,布置在白雪丘壑、槎枯樹、溪澗凝凍、萬物蕭疏的背景下,描繪的內容可歸納為以下幾類:

1.雪中運輸。宋無款《雪棧牛車圖》(圖1,博物院藏),畫中千峰素裹、萬樹寒瑟,大地白雪茫茫,一隊運糧牛車沖寒冒雪前行。人物、牛車、村舍等刻劃細膩逼真,表現了在惡劣的自然條件下,勞動人民堅韌不拔、不畏艱苦的精神。另有一種所謂“村田樂”的畫面,如宋李東的《雪江賣魚圖》?!秷D繪寶鑒》認為“(李東)所畫村田樂、常酣圖之類,僅可娛俗眼耳”。其實這是作者從親身的生活觀察體驗中得來,從一個側面展示了嚴寒天氣下平民的世俗生活。

2.雪中行旅。明吳偉《雪中行旅圖》(圖2,同上)遠景幾座雪峰突兀聳立,近景巨巖,古木當空搖風,戴笠曳杖文人攜琴僮過小橋暮歸。筆墨粗獷、潑辣,人物形神躍然紙上,反映了南北宦游人在旅途上跋涉之艱辛。

3.雪中故事。明劉俊《雪夜訪普圖》(圖3,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描繪宋太祖雪夜訪問宰相趙普的故事。畫中廳堂升起了熾熱爐火,紅地毯上,宋太祖正面龍袍,趙普側面常服,君臣促膝交談。趙問太祖:“夜深極寒,主上為何出來?”太祖曰,一榻之外,都是人家的地盤,睡不著,我想北征北漢(太原),如何?趙回答,還不如先平定南方諸國,那彈丸黑痣之地,不就無處可逃了?太祖笑了:“正中朕意!”畫上君臣相得,十分親熱,趙妻和氏把盞行酒。同類的還有歷代流傳的雪中故事,如袁安臥雪、程門立雪、雪夜訪戴、灞橋風雪等,還有詩人吟詠的名篇詩意畫如踏雪尋梅、雪江獨釣等。

總之,雪景“人物寂寂,圍爐飲酒,慘冽游宦,雪笠寒人,騾綱運糧,雪江渡口,寒郊雪臘履冰之類也”(宋韓拙《山水純全集》),都一一表現出畫家的美學觀念。

(二)雪景的表現手法

1.白粉渲暈,再現積雪。早期中國山水畫受敦煌壁畫的影響,多以丹青設色。丹鉛、石青和石綠等色彩濃艷、厚重。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云:“草木敷榮,不待丹碌之采;云雪飄揚,不待鉛粉而白?!睋涊d“王維《輞川雪景》……古松上用粉作積雪”、“其雪用銀泥打底,上更用粉細細點雪”(《東圖元覽》)。王維繪畫真跡因年代久遠,時代嬗變,已不可見。但傳世宋畫巨跡和扇面中,可清晰看到輕粉渲暈表現積雪的特征。如王詵《漁村小雪圖卷》(圖4,北京故宮藏),“山坳石面都以墨青渲染,陰森之氣凜然,樹頭、沙腳、峰頂、嵐尖,純用粉筆烘漬,自覺晃曜奪目”(清吳升《大觀錄》)。趙佶《雪江歸棹圖卷》,“平遠山峰以青墨烘暈天氣,襯出有群山凍合慘凜氣象……設赭色綴輕粉作雪”(同上)。宋畫《雪霽圖》(圖5,上海博物館藏)以圓弧形的線條作山峰,用鉛粉層層積染峰巒、村屋,在絹本底色的襯托下呈現銀裝素裹的景象。又以青綠、朱丹點簇林木,與輕粉白雪相映,顯得鮮艷濃麗。此圖以白粉、紅、綠各色點染、渲暈,與世傳唐楊山水畫同一格制,世稱“沒骨山水”。

2.墨青染天,烘托積雪。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云:“落筆便見堅重之性,皴淡則生凸之形。每留素以成云,或借地而為雪。其破墨之功,尤為難也?!惫酢读秩咧隆吩疲骸把┥玫瓭饽鳚獾?,但墨之色不一,而染就煙色,就縑素本色縈拂以淡水而痕之,不可見筆墨跡。”天空、水面、沙渚以墨青渲染,以烘托山峰、石面凸處,樹枝上側面著意留白來表現積雪。元黃公望《九峰雪霽圖》(圖6,北京故宮藏),畫中自題云:“至正九年(1349年)春正月,為彥功(班惟志,詩人)作雪山,次春雪大作,凡兩三次直至畢工方止,亦奇事也。大癡道人,時年八十有一,書此以記歲月云?!鄙仙n為大師留天然圖畫,而大師筆下層巒疊嶂、丘壑奇偉的雪景,并沒有采用自家《寫山水訣》“冬景借地為雪,要薄粉暈山頭”的手法表現,卻是另一片胸中的冰雪世界。正如吳升在《大觀錄》評述:“山峰純是空勾,以墨青染天,襯起遠近諸峰,儼若寒崖凍壑。林樹用破筆作枯株,而坡石點苔,更不著一完筆,創前人所未造,示后人以難摹。尤妙在生面獨開,仍不露自家墨法,一片精彩,神來氣來作也?!?/p>

晚明文人畫風占據畫壇主導地位,雪景也同樣成為畫家表現筆墨情趣的自由天地,不畫自然寫真的再現式的雪景,甚至連淡墨染天襯托“借(質)地為雪”的手法也棄而不用了。如董其昌《關山雪霽圖》(圖7,同上),畫家自題云:“關仝《關山雪霽圖》在余家一紀余,未嘗展觀。今日案頭偶有此小側理,以圖中諸景改為小卷,永日無俗子面目,遂成之。乙亥(1635年)夏五。玄宰。”圖中全無一般雪景墨色染天暈水烘托積雪的筆法,而滿紙筆意生拙,墨色蒼潤,適意匠心,自脫凡格。

繪畫雪景用白粉敷染雪色到水墨暈染表現雪意,是從繪畫的制作性向寫意性的變化,是從描繪自然真實到表達藝術情趣的發展。

(三)雪景的藝術境界

在浩如煙海的雪景山水詩中,柳宗元《江雪》以最精煉的詩句,描寫了雪中環境的幽寂與詩人精神的孤獨。后來許多山水畫都取“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詩意。正因“古人畫師非俗士,摹寫物象略與詩人同?!彼?,雪景的藝術境界主要由空間境象和精神家園兩方面構成。

1.空間境象――荒寒蕭瑟,清曠幽遠。明唐志契《繪事微言》云:“畫雪最要能發栗冽意象,此時雖有行旅探梅之客,未有不畏寒者,只以寂寞為主。一有喧囂之態,便失之矣?!鼻鍚翂燮健懂T香館畫跋》云:“今人畫雪必以墨積其外,粉刷其內,惟見縑素間著粉墨耳,豈復有雪哉!”僅有白粉畫雪,不能觸發栗冽意象,這是俗筆,不入逸格。又云:“偶論畫雪,須得寒凝凌兢之意,長林深峭,澗道人煙,攝入渾茫,游于穆。其象凜冽,其光黯慘,披拂層曲,循境涉趣,巖氣浮于幾席,勁飚發于毫末,得其神跡以式造化,斯可以喻于雪矣。”通過營造特定的空間境象表現寒凝凌兢之意,才是有“士氣”的雪景。

2.精神家園――胸次磊落,孤高絕俗。畫家通過描繪皓峰凍壑、荒漠寂寥的空間境象,表達個人淡泊純粹、超然物外的襟懷。正如文徵明自題《關山積雪圖》云:“古之高人逸士,往往喜弄筆作山水的自娛,然多寫雪景者,蓋欲假此以寄其孤高拔俗之意耳?!薄笆廊藷o限風波苦,輸與江湖釣叟知”(吳偉業《鴛湖曲》)。貪戀富貴,疲于奔波的世人,見識不及江湖釣叟。讀懂了人生的人就真正走進了“寒江獨釣”之類的雪景圖畫――那是游息生活的精神家園。

三、瓷繪雪景的興盛與發展

(一)早期的瓷畫雪景――康熙青花

在陶瓷裝飾上,康熙青花與五彩出現了許多畫意生動的山水圖,亦偶見有雪景,品種為青花。如青花灞橋風雪圖筒式瓶(圖8,上海博物館藏),瓶上描繪了奇峰勁松,高士騎驢過橋。畫面用濃青料勾勒山石、樹木等景物輪廓,淡青料水渲染天空和水面,烘托出瓷胎白色釉面以作“積雪”,在瓶體另一面,行書題云:“奇花六出亂忙忙,分付家童整錦囊。行到灞橋驢背穩,得意新詩字字香。庚辰(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仲冬日,居易主人題?!痹谇嗷ù僧嬛?,此瓶為別開生面的創新之作,既吸收了水墨雪景渲染烘托的手法,又結合了青花彩繪的工藝技巧,如天、水的渲染用“混水”,以使淡青料色澤勻凈不著筆痕。畫松針為小橢圓形,上露白,下針芒狀,有積雪意又具裝飾性。同時期的青花瀟湘八景圖瓶之“江天暮雪”圖,也采用相同的手法(參看本刊2007年第4期,拙文《以雅化俗,瓷畫涵清》)。

(二)瓷畫雪景的興盛――乾隆琺瑯彩和粉彩

1.乾隆琺瑯彩(墨彩)雪景圖的新意??滴跬砥?,在清宮造辦處琺瑯作創造了在瓷胎上畫琺瑯的新工藝。雍正六年(1728年)二月諭旨怡親王“試煉”琺瑯料,一個月后即試煉成功(朱家《清代畫琺瑯器制造考》)。以后琺瑯彩料多為清宮自制,而且新煉制出許多種進口料所沒有的彩料。據清宮檔案,新的色彩有軟白、醬色、香色、淡松黃色、淺綠色等。其中“軟白”為后來繪制雪景提供重要的彩料。在藝術特征方面,雍正琺瑯彩在白瓷胎上彩繪,結合院體畫的技法形成精致秀麗的風格,并題詩句補畫意,融詩書畫于一體。此時還出現了單一的藍料、黑料彩繪的山水圖,與水墨畫風格相近。

乾隆琺瑯彩中出現了色彩豐富的山水圖,其中雪景寒江獨釣圖瓶(圖9,博物院藏)尤為人注目。瓶上近景坡石、修竹、古木;中景蘆葦叢中一漁翁披蓑戴笠坐船頭獨釣寒江,遠山白雪皚皚。瓶另面隸書五律詩云:“吳天楓葉落,六出舞霏霏。獨有江湖客,飄然風雪磯。披蓑不知冷,把釣欲忘歸。仿佛富春畔,伊人是也非?!钡诹箱秩咎炜铡⑺?,淡赭色略抹坡石凹處,又借鑒了繪畫中用薄粉表現積雪的手法,用“軟白”繪山石、船篷、樹枝上的積雪,特別是蘆葦葉縱橫交錯,施白料于葉上,再現了寒江無際、渺然孤舟的冰雪世界??串嬜x詩,又遙想起嚴子陵釣灘。此瓶是極稀罕的琺瑯彩雪景圖,瓶外底有青花篆書“大清乾隆年制”款,作為官窯表現的卻是柳宗元《江雪》孤高冷寂的詩意,在許多秀麗華艷的琺瑯彩瓷中更是獨標清高。

2.乾隆粉彩雪景的工藝。目前還未發現有關乾隆粉彩雪景彩繪工藝的文字資料,從彩繪藝術效果分析,其法為:以黑料鉤勒山石并略作皴法,并描繪樹木、房屋等景物,以淡黑色染天、水面。然后用白料敷蓋在景物的上部分。如以小白色圓點點在團狀松針的中間,以示其上積雪。用蕓香油調色,白色的筆觸細膩,白色料較薄,與其他色料相接較自然。同時,在其他色料的烘托下,山峰、房屋、樹石上的積雪采用平填、點繪的料色,又顯得較為醒目。乾隆粉彩雪景沿用了琺瑯彩雪景的彩繪工藝。

3.乾隆粉彩雪景的藝術特征。目前所見雪景都是官窯粉彩瓷,裝飾在瓶、碗、盤等器物上,以錦地“開光”形式,襯托出四個矩形或圓形、橢圓形。四“開光”分別畫四季景色。因“開光”有邊框,各個畫面如同立軸或紈扇式。如粉彩錦紅地花卉開光四季山水圖四方瓶(局部)(圖10,博物院藏)、粉彩藍地串枝花卉開光四季山水圖轉心瓶(圖11,同上)。以上兩例都是色地上華麗工謹的紋樣,襯托“開光”白釉上清新淡雅的繪畫。其四季山水中雪景的特色是:①構圖講究虛實疏密,藏露隱顯。如圖11,右邊山峰高峻,樹叢中數間茅屋,帷幔掀開,一高士披巾擁爐,憑窗賞雪,屋外蒼松積玉,紅梅吐艷;左邊空靈,染淡赭黑,以反襯畫中積雪,又以篆體題句云:“梅帳春融雪,松窗月舞龍。”圖中左虛右實,高峰、松梅、一片雪霽風光是露,寄寓主人高潔、深隱。②畫面精致且豐富。如圖10,瓶高19.8厘米,畫面高約12厘米,但方寸之地,用筆頓挫轉折表現骨力。溪岸邊紅梅枝干橫斜穿插,勁健有力。③設色豐富,四季色彩協調統一。如圖10,在雪景中也敷彩了多種色料,有長綠樹、未盡落的黃葉、盛開的紅梅、赭色的石罅,以及房屋、墻壁、籬笆等,又點綴人物的紅袍、藍褐等。與瓶上春夏秋三幅色彩豐富的青綠山水呼應、協調。④詩書畫印融于一體。春夏秋冬四景分別以真隸篆行四體書五或七言詩句,寫“乾隆”、“宸翰”紅印。雪景題句云:“點空遠色迷前墅,積素遙岑對野扉。”以上幾例,詩配畫頗妥貼、雅致。

(三)瓷畫雪景的發展――民國粉彩雪景名家何處人

民國時期,景德鎮瓷業興起一股仿古風氣,促進了粉彩、五彩彩繪技藝的發展。如粉彩寒江獨釣圖瓶(圖12,景德鎮陶瓷館藏),以黑料為主,兼施淡赭,繪江畔坡坪,山寒水瘦,落葉蕭疏,樹古枝硬,皆因積雪覆蓋而寒氣逼人。此瓶的圖畫題材、畫風及隸書題詩均同于乾隆琺瑯彩寒江獨釣圖瓶(見圖9),雖然構圖有所變化,還應認作是仿乾隆琺瑯彩雪景之佳作。

20世紀20年代初,景德鎮陶瓷藝壇有一個八人組成的群體“月圓會”,相約每月望日雅集珠山,切磋畫藝,后稱之為“珠山八友”。他們繼承中國畫優良傳統,以創新精神改良粉彩彩繪,取得了豐碩成果。其中有專攻雪景的名家何處人。

何處人(1882―1942年),名如,號華滋。安徽南陵人。早年曾受人聘請赴北京畫仿古瓷,因得機會觀看古代繪畫和畫冊,后轉畫粉彩雪景,賣藝于景德鎮、九江兩地。其雪景藝術特色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用筆縝密精致又剛勁挺拔。粉彩梁園飛雪圖瓷板(圖13,景德鎮陶瓷館藏),為臨摹清畫家袁江之作。在38.5×25厘米的瓷板上,把204×119厘米原作上的樓臺亭閣、曲徑長廊、長松叢竹、湖石遠山全部描繪出來。特別是以界畫手法畫建筑物的鴟吻飛檐、梁柱斗拱、玉砌雕欄,一絲不茍,人物如蟻而生動多姿。線條細勁而料色凝重,如近景石畔的古樹已落葉卻虬曲如蒼龍,生命力旺盛。

2.“雪”色凝厚、勻凈且生動。何氏的雪景以“艷黑”料為主要色料描繪景致(這種色料的性能與琺瑯彩的黑料相似,描繪的景物經烘烤后發色光亮且不會退色),再用清水調“玻璃白”(雪景用)料,描繪景物上的積雪,“玻璃白”料不透明,覆蓋力強。何處人用“玻璃白”畫雪景堆料凝厚、勻整。用“玻璃白”畫的線條細膩又遒勁,填的塊面(積雪)平整又不見筆痕。如圖13,古樹枝上的白線條(積雪),叢竹上白色“個”字、“介”字(積雪),都因筆上含料飽滿,運筆生動流暢而能發色潔白、光亮,給人以“夜聽疏疏還密密,曉看整整復斜斜”,一片瓊瑤之感。另一方面,還用“玻璃白”料畫山石的石罅皺摺,與黑料畫的山石皴染相表里,這樣,因“玻璃白”畫出大千世界各種景物的積雪而產生獨特的藝術魅力。

3.風格冷艷明快。在何處人雪景中,用黑料為先,白料為后,先者為輔以托后者為主,有黑(景物)必蓋白(雪)。黑料繪出的連綿山巒,起伏丘壑、槎椏枯木都以白雪處理空間,黑白對比表現出遠近分明、層次清晰的效果。畫圖中又有人物衣衫、船只、樓閣飛檐、窗欞、欄桿,略施朱紅、黃赭等色,于黑白世界里點綴冷艷。

4.白色純凈的“點、線、面”組成高潔的形式美。何處人繼承了傳統繪畫和瓷畫的審美特征,不畫“風回共作婆娑舞”雪花飄落時盤旋起舞的景象,而是以白色的“點線面”交織在一起,表現“天巧能開頃刻花”的雪霽風光。如圖13,松針、石苔、樹葉、梅花等的積雪是“點”,樹枝、蘆葦、竹葉等的積雪是“線”,山峰、平坡、屋頂等的積雪是“面”?!包c線面”是音符,它們橫斜穿插、疏密虛實是旋律,和諧地譜寫出“白雪的贊歌”。贊美高潔,歌頌純凈。如粉彩雪霽訪友圖壺(圖14,景德鎮陶瓷館藏),壺面右邊繪懸崖峭壁、梅樹茅屋,茅舍主人倚窗眺望,迎候騎驢踏雪來訪的友人。橋畔孤松、崖邊古梅和修竹暗喻山林逸士的高隱,遠離紅塵的沖淡。粉彩寒江獨釣圖印盒(圖15,香港藏家)直徑9厘米的微景中,黑白點線面大開恢宏、曠野之境。

縱觀何處人的雪景藝術,改良了粉彩工藝,以“玻璃白”為畫料,開拓了粉彩雪景的新天地。惜其作品存世較少,不少贗品雜陳藏界,為之一憾。何氏雪景藝術薪傳弟子余文襄,其粉彩雪晴假日圖瓶(圖16),畫風清新且有新時代氣息。

瓷繪雪景從青花料水暈染表現雪意到粉彩的白色再現雪色,是景德鎮彩繪工藝制作的發展和逐步完善,瓷繪藝術要求更多地以工藝性來展示其藝術本色。

篇6

關鍵詞:陶瓷繪畫;詩歌;元素

在我國的陶瓷發展過程中,將詩歌加入到陶瓷繪畫中是一個巨大的進步,不僅可以將陶瓷中的內容更加的豐富化和形象化還可以將詩和畫達到有機的結合,將文字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不斷的滲入到繪畫中,從而不斷的提升整個陶瓷的藝術價值。而詩歌通過與陶瓷繪畫的組合也不斷的形成自己獨特的特性和風格。陶瓷繪畫由于詩歌的因素而變得有了靈魂色彩,同時也因為不同的詩人的詩歌而變得價值不菲,在中國的歷史上留下燦爛輝煌的篇章,流傳至今成為古董。不斷的豐富中國的歷史文化。

一 陶瓷繪畫中詩歌的特征

(1)具有美化畫面,雋永深刻的特點

陶瓷繪畫往往講求的是意境,一般在陶瓷上所構造的圖畫都是山、水或者是樹木竹林。強調對于自然風光的刻畫和渲染,主要是對文人墨客的風雅的突出。而隨著文字不斷的在陶瓷繪畫中的出現,將繪畫中的畫面意境表現的更為完整,講求筆墨和文字間的神韻和修養,將詩和畫在表達的意思和寓意上達到一個契合點,從而使畫面的藝術效果交相輝映,所表達的意思更加的深遠、雋永。同時詩文可以美化繪畫,形成獨特的格局,從而達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境界。

(2)具有深化主題,抒情顯著的特點

詩歌是用來抒情和敘事的很好的方式,在陶瓷繪畫中加入詩歌的因素是將繪畫中畫家所表達的情感進行深刻的體現,更加的清晰的表達作者的意圖,從而達到借景抒情或者是借物言志的目的,因為詩歌往往是作者真是感情和抱負的寫照。例如在《雄雞圖》的陶瓷繪畫中分別畫出了三只不同雞的不同形態,有的雍容有的陽剛,但是作者覺得僅僅只是用形態還不能完全的抒發和表達作者的情緒和思想,于是才有“平生不敢輕言語,一喔千門萬戶開”的經典詩句,意在表現雄雞的威風凜凜。和畫上的雄雞交相輝映,給人一種氣勢磅礴以及振奮人心之感。這也正是詩歌的深刻和神奇之處。

(3)具有開拓畫境、豐富內容的特點

就陶瓷繪畫而言,由于面積較小,制作繁復。往往在選取畫面內容的時候不會過多的注重創新,局限在一些山水圖、風景畫或者是人物肖像上,缺乏一定的心意。但是普通的陶瓷繪畫加上意義深遠的詩文卻能使繪畫發生質的改變。從而使整個的陶瓷畫面發人深省。例如在鄭板橋《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中的題詩,“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泵枥L的是再簡單不過的竹林,卻由于這首詩所闡述的背景和寓意不同而變得深刻,將當權者只聞絲竹之音和貪圖享樂卻將人民疾苦棄之不顧的意境表現的尤為生動和細致。這也是用詩歌來點亮畫面的重要意圖,從而使得畫面的內容和深度都得到提升。

(4)具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獨特意境的特點

詩畫結合的特點不禁讓人聯想到著名詩人王維,他的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被后人引為經典,將塞北的風光酣暢淋漓的表現在人們的眼前,詩畫結合的獨特意境使人思緒萬千。在陶瓷繪畫中將優秀的陶瓷繪畫配上意義深遠的詩文是獨一無二的佳作,二者相輔相成更加能凸顯出繪畫者的藝術功底以及文學氣息。讓觀賞者感受到作者的思想以及在腦海中不自覺的浮現出文字所描繪的畫面,例如在何許人的雪景板畫《寒江獨釣圖》中所描寫的“六出霏霏舞,孤舟倚石磯。渾然冷不覺,把釣獨忘歸?!泵枥L了在雪中垂釣的樂趣和興味,使人聯想到皚皚的白雪,寂靜的河邊,一人安然垂釣,渾然忘卻寒冷的情景。詩文的結合使得陶瓷的繪畫在意境上更加的獨特。

二 陶瓷繪畫中詩歌的功能

(1)為陶瓷繪畫提供靈感和題材

詩歌是作者對于生活的真實反映和介紹,有的甚至是對于所見所聞的奇思妙想,生動的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內心感受,對于詩歌中所描述的壯麗情景給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間,從而不斷的為陶瓷的繪畫提供源源不斷的素材,很多的陶瓷繪畫中選擇從詩歌的畫面中選取獨特的詩句進行創作,不僅是對詩歌的一個詮釋和寫意,也是對自己的繪畫的一個挑戰,例如在《廬山勝景》這件粉彩瓷板畫中就按照李白的詩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進行了描繪,作者按照畫中描述的情景進行了勾畫,同時加注了自己的理解和情感,顯得相得益彰。將詩中的壯麗和大氣,崇山峻嶺,鐵蕩起伏表現的尤為生動,也充分顯示了借助名人的詩歌進行創作陶瓷的繪畫是一種非常恰當的方式。并且中國的詩歌是中國文化的一種燦爛的形式,所涌現的著名詩人數不勝數,他們的詩中或是對于遷客騷人的贊美,或是對于平常百姓的關懷,亦或是對于英雄好漢的欽慕,更或是對于國破家亡的傷感和悲憤,詩中的內容千變萬化,這些內容不斷的給繪畫著提供靈感,讀《將進酒》會讓人想到李白的不拘一格,誦《滿江紅》畫出岳飛的精忠報國。正是這些經典的詩歌才不斷的為陶瓷的繪畫提供了精神的駐地,不斷的提升陶瓷的藝術能力。

(2)為陶瓷繪畫提供藝術手法

詩歌的表現形式和藝術手法都相對的比較豐富,例如夸張的有李白的詩歌,寫實的有杜甫的詩歌,不同的詩歌風格在表達方式和詩歌的形式上都能給人帶來不同的感覺。例如《離騷》中將采摘和佩戴香草比喻為加強修養和保持修潔的意思,這種象征性的手法對于繪畫者的繪畫的手法和表現都有很大的影響,如何的將其中的隱喻表現出來,如何的以小見大。都是作者需要考慮到的情況。對于詩歌中的各種表現手法可以細致的運用到繪畫過程當中,再加上詩的襯托將配合的更加惟妙惟肖,給人帶來不一樣的視覺感受。

(3)具有提升陶瓷繪畫品味的特點

陶瓷就本身來講只是一件單純的瓷器,可是隨著時代和技藝的發展逐漸的發展想成繪畫和詩歌的風格,變得尤為的具有特色和風韻。詩歌本身的意境以及文字的底蘊將陶瓷繪畫襯托的更有特點和深刻,陶瓷的畫、詩以及字都是一種藝術,并且隨著歷史的演變經久不衰,對于陶瓷繪畫來講,在不同的時代可能對于畫本身的含義的理解有所不同,并且主流的意識也會發生改變,但是通過詩歌的內涵和寓意,將畫中之景上升到一個高度,往往是作者借物言志,從而將思想的意志涵蓋在了陶瓷繪畫之中,更加的能提升陶瓷本身的品味。詩歌不同的形式不僅能夠增強陶瓷裝飾藝術的品味還能將陶瓷的裝飾推向另一個高峰。

三 總結

詩歌配合著陶瓷繪畫具有多種意義,在中國的陶瓷發展史上帶來了輝煌的篇章,在陶瓷繪畫中加入詩歌的元素不僅是對詩歌的詮釋和補充,也是對陶瓷繪畫的不斷升華和提高。對于不同的詩歌題材和內容往往能夠成就陶瓷的價值和意義,對于繪畫者來說,在自己的繪畫中加入詩歌的元素,是對于陶瓷的一種創新和靈感的來源,不斷的促進著陶瓷繪畫的完善和發展。文章從陶瓷繪畫中詩歌的特征以及陶瓷繪畫中詩歌的功能兩個方面闡述了陶瓷繪畫中詩歌的相關內容,從而不斷的激發現代人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視和欣賞。

參考文獻

[1] 徐少波,涂海波,云作衣裳花為容,越女新妝出鏡心?——論詩歌在繪畫中的功能,《陶瓷研究》,2002.

[2] 張天星,試談版畫藝術的創作靈感,《蘇州大學學報》,2002.

篇7

1.下列詞語中,黑體字的注音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A.倩(qiàn)影裊娜(nuó)

渲(xuān)染脈脈(mò)含情

B.纖(xiān)細氣氛(fèn)

凋(diāo)謝未雨綢繆(móu)

C.數(shǔ)落愜(qiè)意

竦(sǒng)然不屑(xiāo)一顧

D.叢冢(zhǒng)嗔(chēn)怒

蜷(quán)縮剛愎(bì)自用

2.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A.氽水 玷污 驚皇失措 莫名其妙

B.干燥 嬉戲 冠冕堂皇 奄奄一息

C.瞥見 彌望 投機倒把 興志勃勃

D.蒼茫 惦記 無精打彩 面面相覷

3.下列各句橫線處,依次填入的詞語最恰當的一項是( )

(1)中間歪歪斜斜一條細路,是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卻成了自然的______。

(2)華老栓擦著火柴,點上油燈,屋子里便了青白的光。

(3)這個儲油庫由于年久失修,以致造成油料_______事故。

A.界限 彌漫 泄露

B.界線 彌漫 泄漏

C.界限 彌滿 泄漏

D.界線 彌滿 泄露

4.下列各句中,黑體成語使用正確的一項是( )

A.昨日,受害人金海帶著那顆受傷的心,捂著那只與光明失之交臂的眼睛,向記者傾訴了開庭的情況。

B.長期以來,學生對于學校里自來水龍頭長流水的現象早已見仁見智,這不利于學生養成自覺節約用水的習慣。

C.老王這個人聽起評書來,經常聽得出神入化,有時竟忘了吃飯和睡覺。

D.杭州一搏擊俱樂部給人提供一條宣泄不良情緒的途徑無可厚非,但以真人為靶標,不僅嘩眾取寵,更有不尊重人格之嫌。

5.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

A.不少學生偏食、挑食,導致蛋白質的攝入量偏低,鈣、鋅、鐵等營養素明顯不足,營養狀況不容樂觀。

B.來這里聚會的無論老少,都被他清晰的思路、開朗的性格、樂觀的情緒以及堅定的信心深深感染了。

C.負責人強調,必須把有償新聞、買賣書號等不正當行為作為一項長期任務來抓,常抓不懈,抓出成效。

D.在經貿方面,不管中美經貿關系將因中國入世而變得更加密切,但同時也應看到,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和糾紛不但不會減少,很可能還會增多。

6.填入下面橫線處的句子,與上下文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 )

都靈冬奧會的花樣滑冰雙人比賽中,張丹、張昊在沖擊世界上最高難度的后內接環四周跳拋跳時失誤,張丹重重地摔在冰面上,膝蓋嚴重受傷。_______,______,_______。他們勇敢的精神和精湛的技術征服了全場觀眾,也征服了現場裁判,最終贏得一枚銀牌。

(1)所有人都以為這對組合將退出比賽

(2)就在所有的人都以為這對組合將退出比賽的時候

(3)簡單包扎后的張丹又與張昊重新回到冰上繼續比賽

(4)冰上卻出現了張昊和簡單包扎后的張丹

(5)兩人順利地完成了其他高難度的動作

(6)其他高難度的動作完成得很順利

A.(1)(3)(5)B.(1)(4)(6)

C.(2)(3)(5)D.(2)(4)(6)

二、現代文閱讀

江南的冬景

郁達夫

凡在北國過過冬天的人,總都道圍爐煮茗,或吃煊羊肉,剝花生米,飲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爐、暖炕等設備的人家,不管他門外面是雪深幾尺,或風大若雷,而躲在屋里過活的兩三個月的生活,卻是一年之中最有勁的一段蟄居異境;老年人不必說,就是頂喜歡活動的小孩子們,總也是個個在懷戀的,因為這當中間,有蘿卜、雅兒梨等水果的閑食,還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熱鬧的節日。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過后,大江以南的樹葉,也不至于脫盡。寒風――西北風間或吹來,至多也不過冷了兩日。到灰云掃盡,落葉滿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臉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陽一上屋檐,鳥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氣來,老翁小孩兒就又可以上門前的隙地里去坐著曝背談天,營屋外的生涯了;這一種江南的冬景,豈不也可愛得很嗎?

我生長于江南,兒時所記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銘刻特深;雖漸入中年,又愛上了晚秋,以為秋天正是讀讀書、寫寫字的人的最惠節季,但對于江南的冬景,總覺得是可以抵得過北方夏夜的一種特殊情調,說得摩登些,便是一種明朗的情調。

江南的地質豐腴而潤澤,所以含得住熱氣,養得住植物;因而長江一帶,蘆花可以到冬至而不敗,紅葉也有時候會保持得三個月以上的生命。像錢塘江兩岸的烏桕樹,則紅葉落后,還有雪白的桕子掛在枝頭,一點一叢,用照相機照出來,可以亂梅花之真。草色頂多成了赭色,根邊總帶點兒綠意,非但野火燒不盡,就是寒風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風和日暖的午后,你一個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則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歲時的肅殺,并且還可以飽覺著一種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氣;“冬天如果來了,春天還會遠嗎?”的詩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體會得出。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濱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氣里時含水分;到冬天,不時也會下著微雨,而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種說不出的悠閑境界。你試想想,秋收過后,河流邊三五家人家聚在一道的一個小村子里,門對長橋,窗臨遠阜,這中間又多是樹枝槎丫的雜木樹林;在這一幅冬日農村的圖上,再灑上一層細得同粉似的白雨,加上一層淡得不成墨的背景,你說還夠不夠悠閑?若再要點景致進去,則門前可以泊一只烏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幾個喧嘩的酒客,天垂暮了,還可以加一味紅黃,在茅屋窗中畫上一圈暗示著燈光的月暈。人到了這個境界,自然會胸襟灑脫起來,終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同了;我們總該還記得唐朝那位詩人做的“暮雨瀟瀟江上村”的一首絕句罷?詩人到此,連對綠林豪客都客氣起來了,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地要想到雪:“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昂趁酚奥罚⒀┚葡愦濉?,則雪月梅的冬宵三友,會合在一道,在調戲酒姑娘了?!安耖T聞犬吠,風雪夜歸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靜后的景況?!扒按迳钛├?,昨夜一枝開”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樣喜歡玩雪的村童來報告村景了。詩人的詩句,也許不盡是在江南所寫,而寫這幾句詩的詩人,也許不盡是江南人,但借了這幾句詩來描寫江南的雪景,豈不直截了當,比我這一枝愚劣的筆所寫的散文更美麗得多?

(選自《郁達夫文集》,有刪改)

閱讀上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題。

1.作者認為冬景有“一種特殊的情調”,如果用文中的兩個字來概括,應該是_____。

2.作者說“人到了這個境界,自然會胸襟灑脫起來”,“這個境界”是一個怎樣的境界?(不超過20字)

3.作者描寫江南的冬景,卻從北國的冬天寫起,這是采用了什么寫作手法?這樣安排材料的目的是什么?

4.在江南“感不到歲時的肅殺”,作者這樣說的根據是什么?(不超過40字)

參考答案

《知識檢測》

一、1.D2.B3.C4.D5.A6.C

二、1.明朗

2.悠閑地、無肅殺、含蓄、有生氣的鄉村晚景。

篇8

關鍵詞:詩歌閱讀;文本意識;整體意識;主題意識

詩歌閱讀已成為高考一種固定的考查內容,但是許多考生還是不能正確答題。究其原因,主要是不具備良好的閱讀習慣和答題能力。本文主要強調閱讀詩歌應樹立的幾種意識,力圖為高三沖刺的考生提供一點幫助。

一、樹立文本意識

1.對熟識意象的解讀

有些意象有固定的含義,比如一說起我們便想到隱逸、高潔、脫俗等意思。這些含義在不少詠菊詩中出現:“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保ㄔ 丁罚皩幙芍︻^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保ㄠ嵥夹ぁ懂嬀铡罚┑鹊?。在這些詩句中,的品行得到了贊美。即便如此,我們還是要視具體情況而定,有些試題突破了常規思維,比如楊萬里的《野菊》,“未與騷人當糗糧,況隨流俗作重陽。政緣在野有幽色,肯為無人減妙香?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黃。花應冷笑東籬族,猶向陶翁覓寵光?!痹谶@首詩中,這一意象就突破了人們常規的意識,為獲賞識,而不惜流俗,甚至媚求于文人,成了被批評的對象,而野菊長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氣怡人,沒有因為無人欣賞就減其香,沒有因外部環境而改變內心的高潔,野菊成了被歌詠的對象。

2.對熟識作家作品的審讀

不以固有思維去看“熟識”作家的作品,雖然我們平時都會對熟知的一些作家的主要創作風格進行總結歸納,但我們不可能面面俱到,做到對某一作家的全部作品所有風格進行閱讀總結,我們僅僅是對其主要風格的歸納。所以一旦出現知名詩人的作品,我們還是要充分解讀所給的詩歌作品,謹防使用套話空話。比如提起杜甫的風格,大家總想起“憂國憂民”“沉郁頓挫”。但是,杜甫亦有意境優美、風格清麗之作,如《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其六)“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流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边@首詩描寫了爛漫的春光,表達了作者對美好事物的熱愛之情和閑適之意。整首詩我們在賞析時絕對和我們平日里針對教材總結出的老杜“沉郁頓挫”的詩風無關。所以一旦考查的是“熟面孔”作家的作品,我們還是要有文本意識,據文本而答題,不能產生刻板效應。

二、樹立整體意識

1.對詩歌的理解要有整體意識

例如《半山觀桃》(馬曰璐)“山光焰焰映明霞,燕子低飛掠酒家。紅影到溪流不去,始知春水戀桃花?!痹S多學生在分析“山光焰焰映明霞”一句時,就理解成山光與絢麗的彩霞相互映襯,這樣的答案自然是不對的。結合標題就會發現,作者寫的是觀桃,山坡上桃花爛漫,灼灼其華,“山光焰焰”應該指的是盛開的桃花,光艷照人,而不是一般的山光。所以答題時必須樹立整體意識,不能孤立片面地去看某一句。

2.對情感的理解要有整體意識

在表情達意上,我們更不能孤立地去看某一句,比如田錫的《牧牛圖》“干戈擾擾遍中州,挽粟車行似水流。何日承平如畫里,短蓑長笛一川秋。”在分析“短蓑長笛一川秋”一句所表達出的詩人思想感情時,許多學生也是只就這一句進行孤立地分析,認為詩人表達的是對安寧閑適生活的喜愛。這樣的答案就不太全面,結合全詩來看,詩歌前兩句描述的是戰火四起、車送軍糧的情形,由此詩人感慨道,什么時候能夠天下太平,就像畫里描繪的那樣:在秋天的原野上牧童愜意地吹著笛牧著牛。其實這種閑適的畫面是作者面對戰亂現實的期許!所以,此句表達的應是詩人對戰亂現實的厭惡和對太平安寧生活的向往。

三、主題意識

所謂主題意識也就是中心統率下的答題,不能孤立看題答題。詩人在創作詩歌時,也是要表情達意的,只不過有的詩歌表達的直白,有的則含蓄,詩人選用的意象、營造的意境、塑造的人物,甚至所用的方法等都是為主題服務的,所以我們在做題之前很有必要做整體閱讀,先大致弄明白詩歌的意思、思想情感。

2012年(安徽卷)《最愛東山晴后雪》“只知逐勝忽忘寒,小立春風夕照間。只愛東山晴后雪,軟紅光里涌銀山。”要求賞析“軟紅光里涌銀山”中“軟”“涌”二字的妙處。我們在分析其妙處時,就不能簡單地把“軟”字分析成“柔軟”,“涌”字分析成“涌出”。我們應先明白整首詩要表達的中心意思,這首詩寫了東山天晴之后的雪景,并表達了詩人對此景色的喜愛之情。在這一主題下去做分析,你會發現,“軟”字以觸覺寫視覺,它生動地寫出了夕陽余暉可感可觸、柔和溫暖的獨特美感;“涌”字運用比擬的修辭手法,形象地描繪出在夕陽紅光映照之下,白雪覆蓋的東山如銀濤涌出的奇麗景象。所以我們在做詩歌閱讀題時,應樹立主題意識,從讀懂詩意到讀出妙處,這樣我們的思緒就不會漫無邊際。

篇9

那么,如何寫好景物描寫的文章呢?

一、寫前要仔細觀察,抓住景物的特征

觀察是寫好作文的基礎。對于寫景作文,事前要做到對描寫的景物進行細致觀察。先要確立好觀察的立足點,然后按空間方位,或者移步換景來觀察。比如從前往后、從里到外,或由主到次、由淺入深、由表及里,這樣有次序有層次地進行觀察。同時要注意觀察景物變化的全過程,凡有變化的都要細致入微地觀察。

自然界中的景物千姿百態。同樣是山,但山與山的形態不同;同樣是水,而水與水的姿態各異。如,南方的山與北方的山、冬天的山與夏天的山,江河的水與小溪的水各有特色。即使是同一時間的同一景物,因觀察的人、觀察的角度不同而出現不同的觀感,這就好比蘇軾筆下所寫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只有仔細觀察,才能抓住景物的特征,為寫景打好基礎。如老舍先生的《在烈日和暴雨下》,為了突出天氣變化的過程,就著力描寫了楊柳的動態:“一點風也沒有時――枝條一動也懶得動;有一點風時――枝條微微動了兩下;風大起來時――柳條橫著飛?!蓖ㄟ^楊柳的動態,顯示了風的從無到有、由小到大,而對暴風雨降臨時其他景象的變化,作者作了簡略處理。這樣,抓住楊柳的動態特征,既形象地表現了天氣變化的過程,又避免了描寫的呆板重復,使得文字準確而精練。

二、依照一定的順序,寫出景物的層次

寫景也是要講究順序的。我們描寫景物時,可以由高到低,由遠到近,由整體到局部,由物到人,由動到靜等??傊盐兆懢暗捻樞颍鑼懗龅木拔锊拍軐哟畏置?,清晰自然。

描寫景物的順序通常有兩種:一種是時間順序,比如寫一棵樹,我們可以按春、夏、秋、冬的時間順序,寫出它在各個季節是什么樣子的;還有一種是空間順序,例如我們描寫一座山峰,就可以寫遠處看它是什么樣子,近處看它是什么樣子,或者從上看它是什么樣子,從下看它是什么樣子等。例如老舍先生的《濟南的冬天》一文,描寫濟南城周圍的環境時寫道:“小山把濟南整個兒圍個圈兒,只有北邊缺點口兒。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本拔锩鑼懪c作者的定點鳥瞰相吻合,自然清晰,形象準確。又如凡妮的《野景偶拾》一文,按照沿途所見,依次描寫繞村的溪流、山梁的小路、盆地的高粱、山坡的谷穗、曠野的幽靜、落日的霞光、宛如綢帶的河流和公路、華美如貝雕的田野和山林。移步換形,有如移舟前進,景觀隨之改換,給人一種身臨其境之感。

三、學會使用修辭,凸現景物的神采

我們寫景時要巧妙運用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既注重寫景的形似,更注重神似。朱自清的《春》中用了一組比喻性的排比――“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的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使讀者感受到春雨的細密輕盈。形象的比喻,能給讀者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當然,運用擬人手法也能取得類似的效果。如《濟南的冬天》中對于水的描繪:“那水呢,不但不結冰,倒反而在綠萍上冒著點熱氣,水藻真綠,把終年貯蓄的綠色全拿出來……就憑這綠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凍上,況且那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里照個影兒呢!”這里,老舍將水藻、水和垂柳都人格化了。讀到這樣的句子,我們會很自然地感受到濟南的冬天里孕育著無限的生機和朦朧的春意。

想象也是寫景作文中常用的一種手法,這種手法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與其他修辭手法綜合使用。在對景物進行仔細觀察的基礎上,張開想象的翅膀,根據所見所感展開合理想象,再把景物的狀態、顏色、聲音、氣味等描寫出來,就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桂林山水》中,作者在觀察的基礎上展開聯想和想象,從桂林山的“奇”,想象出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奇峰羅列,形態萬千,使景物顯得更加形象生動,有利于充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要注意借景寓情,升華文章的主旨

值得同學們重點注意的是,寫景的目的最終是為了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主旨一般是通過“借景抒情”“即景抒情”來體現的。要把景物寫得栩栩如生,就必須把作者的獨特感受寫進去,應該在寫景的過程中穿插作者的心理活動和思想感情。

魯迅先生的《故鄉》一文,反映舊中國農村衰敗蕭條的悲慘景象時,筆下的景色是“蒼黃的天空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而腦海中閃現出少年閏土的美好形象時,則為“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景物描寫之中滲透了作者愛憎分明的思想感情。以景促情,情景交融,有力地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又如《林?!芬晃?,通覽全文,字里行間處處流露出作者的一腔贊美之情。作者正是憑借這真摯的感情,謳歌了大興安嶺,謳歌了綠色寶庫――林海。人們利用大自然,改造大自然,給大興安嶺添上了新的景色,添上了愉快的勞動歌聲。說明了人與山的關系日益密切。因此,作者情不自禁地聯想到“興國安邦”的意義,其結束句,既深化了文章的中心,又余味無窮,耐人尋味。

寫作文時,免不了要在作文里寫景。有些同學雖然覺得“滿眼都是景”,卻就是不知如何把這“眼中景”變成“文中景”,大有“望景而不知如何作文”的糾結感。那么作文中的“景”應該如何寫呢?簡單地說有四個要求:

一、寫“異”景

景是客觀存在的東西,也就是說在眾人的眼中,景都是同樣的景,把大家眼中同樣的景用有個性化的文字表達出來,就是寫“異”景,或者說是把景寫“異”。把景在作文中寫得異樣起來,會給讀者眼前一亮不同凡俗的新鮮感。比如寫雪景時,大家常常會把雪比喻成“棉被”,下面這段寫雪景的例子,卻把雪寫成了“白云”,真可謂是“異樣”雪景呀:

小雪初停,你看那雪,一簇簇,一團團,或鋪陳在洼地里,或鋪陳在枯草上,或鋪陳在路沿邊,它們像是天空的閑散白云――云本在天上飄,可是小雪初停,你一眼望去卻發現云在地上浮了,身居其中,有腳踏祥云乘風去的升騰感。

二、寫“美”景

既然能稱為“景”,一定是美的,但這里所說的“美”并不是說景的美,而是說要用美的句子、用美的語言表達景物。用美言美語寫美景,如果在作文中用上這等寫景的功夫,那么你作文中的景致一定會美到讓人心醉,這樣的作文其實就是“美文”。請看下面這段用很美的語言寫成的風景,雖然言語不多,讓人讀了卻大有美不勝收的感覺:

夜幕麗江有漁家,漁家船頭掛燈籠,那光輝溫柔透紅,恰如夕陽晚照的一幅美景――小橋流水,夜幕鐘聲,都在這畫里。

三、寫“情”景

景為什么會觸動人心?因為景能對照人的心情,能反應人的情感。我們在作文中寫景物時,不能單純為寫景而寫景,要做到以景融情,把自己的情感融進景物描寫中。比如可以把憂傷的心情融進“秋風落葉草枯”的景物描寫里,比如還可以把憤怒的心情融進“風急雨大霹靂狂”的景物描寫里。下面這段文章,依我看是將自己快樂的心情融進了景物描寫過程里,所以讀后會讓人觸此景而生快樂之心情:

那里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是那么清鮮,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綠的,小丘也是綠的。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在哪里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道奇麗的小詩。

四、寫“明”景

“明”景是什么景?這里所說的“明”景是指要在作文中把你所寫的景寫得清楚明白,做到描寫有次序,不混亂,讓人讀了感覺條理清楚,層次分明。要把景致寫得“明明白白”,一般可以按照觀察角度的有序變化而寫景,比如從遠到近,從上到下,從外到內等。也可以按照景致變化的時間次序來寫,比如可以按照從早晨到夜晚的次序來寫,也可以按照季節的變化來寫同一個景致。有了“次序”,景入作文才不至于雜亂無章。當然還可以按照其他順序寫風景,比如下面這段寫“春景”的例文,是按照“景物”大小的次序來寫的,即是按照從“宏觀”到“具體”的次序來寫的,讀起來同樣讓人感覺“清楚明白”: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

【時文精華】

走進周莊,轉過隔開新街的影壁,像倏然闖進一處夢里。你不曾料到,剛剛漫步走過水泥瀝青堆成的尋常街市,怎的一下子時光倒流百年?眼前這長街曲巷,黛瓦粉墻,古樸中透著似曾相識的親切,那親切又翳著一層久違的新鮮。你生怕踏破這夢境,雙腳蹭在石板路上,竟不知該向哪里邁步。

疑惑間,衣帶般繞來繞去的水巷過來牽著你的思緒,由不得你再去打撈記憶深處的印象。你只須循著水巷去尋找,三步兩步,一掛高挑的拱橋不經意地倚在石條岸邊,精致得如鏤空的玉環。小心踏上拱橋,周莊頓時立在面前;街樓古屋參差,逶迤著,摩肩接踵地向你涌來,倒顯得橋下的水流淌得如靜止一般,如果時間有分量,這河水遠比古屋舊巷來得沉重;眼下它只是沉沉地綠著,像一整匹長長的翠綢向前滑動,滑過河棚,滑過埠頭,滑過家家戶戶堂前廊下,滑向田野,又流成一條喧騰的河。就是這小河連接著又隔膜著周莊和遠處的都市。

――選自謝大光《走進周莊》

【技法解讀】

不同地點,景物往往風格各異。即使是同樣的景物,在不同地點或許也會大相徑庭。在江南,放眼望去皆是小橋流水;在戈壁,躍入眼簾的則是千里黃沙。在鳳凰,石街古巷是城市的象征;在京城,大小胡同則是歷史的見證。這些景物,便是景點的誘人之處。由此可見,寫家鄉之景,關鍵在于突出其與眾不同的特點。作為江南水鄉“威尼斯”――周莊,值得描寫與贊美的景物一定有許多,最讓人留戀的是什么呢?自然是周莊之水,周莊之橋,周莊之巷。抓住景物的特點雕琢,描繪出來的畫卷也便不同尋常了。再加上比喻、擬人等修辭的綜合運用,古樸而又寧靜的水鄉畫卷,也便次第呈現在讀者面前了。

【運用范例】

家鄉的美麗在哪里

湖南益師藝術實驗學校 唐博文

我的家鄉益陽,沒有雄偉的泰山,也沒有神奇的漓江;沒有獨特的張家界,也沒有誘人的桃花源。我真想知道,家鄉將她的美麗藏到了哪里?

奶奶笑著問我:“孩子,你難道忘記了桃花江畔的那片竹海嗎?”是啊,家鄉不是有片廣闊的竹林嗎?放眼望去,不管是山上還是溪邊,不管是河岸還是田邊,不管是庭院里還是房屋邊,處處長滿了綠得令人心醉的竹子。陽光透過竹葉,斜照在清涼的地面上,遠遠看去,就像一片片撒落在地上的碎銀。聽著奶奶的講述,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那歡樂的時光。爺爺自豪地對我說:“美麗的竹子,和桃花江一樣有名啊,你可不能忘了它!”

媽媽笑著問我:“孩子,你難道忘記了洞庭湖里的那片荷花嗎?”是啊,家鄉不是有片美麗的湖泊嗎?那次,在媽媽的帶領下,我第一次來到了洞庭湖,也是第一次看到了荷花。小船在那一望無邊的洞庭湖里穿行,一大片一大片的荷葉不時撞入我的眼簾。它們你挨著我,我擠著你,像一個個翠綠的大圓盤,又像是一把把撐開的小雨傘,把清澈的湖水映得綠綠的……看著這美麗的荷葉,我也不由自主地跟媽媽一起吟起了“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詩句。

爸爸也笑著問我:“孩子,你難道忘記了會龍山上的那座古寺嗎?”是啊,我怎么能忘記那個童年的樂園呢?在那里,我不僅坐上了過山車,還第一次見到了金碧輝煌的棲霞閣;我不僅坐上了觀光椅,還第一次見到了充滿神話的白鹿寺;我不僅坐上了飛天輪,還第一次見到了令人神往的立波亭……我還清楚地記得棲霞閣上那幅古跡斑斑的對聯:“晉朝古剎,滄海桑田存勝境;明代浮云,青山綠水隱名僧?!碑敃r,爸爸一邊吟誦,一邊與我說起了那些千年前的故事。我頓時發現,身邊的一草一木原來是那么地美麗而神奇。

我明白了,家鄉的山,家鄉的水,家鄉的人,原來都是如此美麗!此時,我真想大聲地說:如果我是詩人,一定要用最美的詩歌去贊美她;如果我是音樂家,一定要用最美的旋律去歌頌她――我美麗的家鄉――益陽!

篇10

郁達夫是一個奔走一生最后不知所終的性情中人。1927是他人生最值得書寫的年代,這一年他抱著對民主革命的深度失望與對創社人的軟弱無為的極度憎惡,他宣布退出創造社;也在這一年,可能上天顧憐苦心人,讓江南名媛王映霞出現在他的生命中,一瞥驚鴻,終成眷屬,成為世人艷羨的“富春江上神仙侶”。1933年春,郁達夫帶著他的愛情、心靈的歸宿,回到故鄉西子湖畔,修筑了“風雨茅廬”,“傷亂久嫌文字獄,偷安新學武陵漁”,盡享人生的綺麗與安寧。直到1935年,郁達夫總有一個激活生命的理想,這個理想推動他奮斗、催生他創造、激發他靈感,那就是王映霞的愛情。自然,他的作品也充滿了生的情趣、美的姿態、活的神氣,他的筆下就充滿了詩意的靈感。

劉海粟先生曾這樣評價:“達夫的散文,如行云流水中映著霞綺?!言娙说撵`感賦予了每一朵浪花、每一片綠葉、每一塊巖、每一株小草,讓大自然的一切具有性格和情味,再把風俗人情穿插其間,濃淡疏密,無筆不美,靈動渾成,功力驚人?!?《漫談郁達夫》)說出了郁達夫散文的二大特質:一是“讓大自然的一切具有性格和人情味”“風俗人情穿插其間”“無筆不美”;二是在“行云流水”般的敘述里卻藏著“霞綺”――構圖的奇妙與轉換的瑰麗。

所以,通常的教學內容是首先是“借題發揮”――提取出江南五幅冬景并加以題名:曝背談天圖、冬郊散步圖、寒村微雨圖、江南雪景圖、寒冬閑步圖。然后概括(找)出每幅冬景的特色:曝背談天圖是“可愛”,冬郊散步圖是“生氣”,寒村微雨圖是“悠閑”,江南雪景圖是“美麗”,寒冬閑步圖是“快活”。然后再進一步,師生共同鑒賞這幾幅圖景的表達技巧:例如“寒村微雨圖”中,展開想象的翅膀,以畫寫雨,描繪了煙雨江南的水墨畫;再如“江南雪景圖”中,避實就虛,以詩寫雪,賦予雪以豐富的內涵和無窮的意趣。一般來說,能突出郁達夫在文中表達的“可愛”“生氣”“悠閑”“美麗”“快活”,已是知人論世了,能致力于幾幅圖景中的表達技巧的鑒賞也能化解教學的難點了。

但是,如果散文的教學僅限于五幅圖景的內容的圖解與分析,我認為只是完成了“文”的理解,并沒有達到“章”的認識。所以我在我的教學中還帶領學生研討了這五幅圖是怎樣的一種構成方式,是通過哪些途徑來轉換的。

第一條是時間線,是按照時間的變化來轉換圖景的。作者在“曝背談天圖”中提及“晨霜白得像黑女臉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陽一上屋檐,鳥雀便又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氣來,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門前的隙地里去坐著曝背談天,營屋外的生涯了……”,從“清早”到“泥地里又放出水蒸氣來”寫的是黎明時的景象;而老翁和小孩的曝背談天則一定是太陽升起很久之后才能享受的樂趣――這時候清晨勃發,鳥叫一定是早已散盡了。也許遠處的白霜還沒有全化去,但是一副和樂融融的氣氛已經彌漫在畫面里了。到了“冬郊散步圖”中,作者說“若遇到風和日暖的午后,你一個人肯上冬郊去走走……”江南在這個冬日的午后盡顯其莫名其妙含蓄在那里的生氣!充滿著春天到來的生機!地質豐盈而潤澤的江南,那青天碧落之下分明蘊含著春日的暖意,難怪作者在暖暖的懶懶的午后,要到郊外走走了!至于“微雨寒村圖”,作者如是說“天垂暮了,還可以加一味紅黃……”寫出江南冬景在傍晚時分的悠閑和迷人,微雨下得著實悠閑,淡墨背景也是悠閑得很,所以秋收過后的河流邊三五人家會聚在一起談天說地,沒有了勞作的繁忙也沒有了心靈的負重,江南的人在這個傍晚可是盡顯閑雅啊!可這些還不夠,傍晚的江南再加上門前的一只烏篷船、茅屋里的幾個喧嘩酒客和茅窗中一圈燈光映射的月暈,那豈不迷死人呀。悠閑的意境、疏雅的詩意蕩滌著“綠林豪客”的心靈,這正是寒村微雨的江南迷人的魅力!緊接著到了“江南雪景圖”,作者用了四聯詩句點明時間:“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傍晚欲雪問酒――晚雪月下聞酒――雪夜蒼茫投宿――明晨打聽雪梅,作者在這里從日暮寫到第二天清晨,寫出了江南夜雪的情趣,試想想,雪月梅冬宵三友,再加上人家酒,江南的冬景真是清寒雅致、情趣香暖得很呢!作者通過這幾幅圖交代了清晨――午后――垂暮――夜深――第二天黎明的江南冬天的美景,任何時間段的江南都是如此秀美如此可愛!

第二條是氣候線,作者在這五幅圖中描寫了五種天氣。其中“曝背談天圖”說“晨霜白得像黑女臉上的脂粉似的”,“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氣來”,晨霜粉白,暖氣蒸騰,可見是下著初冬霜晨,謂之“霜天”。而“冬郊散步圖”是晴天,在郊外的午后,是“風和日暖”的,作者把江南的冬天那種特有的和煦寫了出來。 “寒村微雨圖”中作者寫了江南冬季的雨天。雨中的江南最有味道,那些古鎮好像都是為雨為設置的,要體會煙雨長廊的妙處,只有在雨天。站在廊棚下,聽滴滴答答的雨打在古老琉璃瓦上,打在青石板上,總有一種平平仄仄的韻律感。 “微雨”二字重在“微”,是言雨勢小,又好像能讓人聯想起“清”“淡”“細”“迷蒙”一類的詞語,皆是江南特質;進而作者點明要寫的乃是“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霖”用得雅致極了,仿佛隱士眼中的詩境化境,怪不得要有“說不出”的自得其樂。雨是天地的精靈,雪是天地的潔白肌膚。江南的冬雪,雖然沒有北國“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恢宏氣度,但卻如粗獷中略帶羞澀的村姑,亦別有一番情致。我們在“江南雪景圖”中看到的是:日暮時分,瑞雪紛紛,寒意森森,佳釀既陳,爐火正旺,與老友圍爐對坐,推杯換盞,暖意融融。更深人靜,瑞雪已停,月下梅花,投影于路,陣陣酒香,沁人心脾;偶爾傳來幾聲犬吠,乃是行人叩門投宿;清晨破曉,孩童雪中嬉戲,忽一孩童跑來,報告驚喜發現“前面村口,深雪之中,一枝紅梅,傲雪怒放!”哦,江南的雪不是苦雪,而是令人欣喜,讓人感覺溫暖的美好時光??!接下來作者又寫了“旱冬閑步圖”,這也是一種特殊的晴天――旱天,可是這種干旱不是讓你干燥上火也不是讓人無助絕望,而是一種晴和的快樂,可以讓人“恣意享受江南的冬景”,在這樣的旱冬,人“倒只會感到快活一點”,“去郊外閑步逍遙的機會自然也多”。文中的霜天、晴天、雨天、雪天、旱天變換頻繁,但讀來沒有生硬湊合的感覺,仍是渾然天成的一個整體,主要原因是作者高超的構思已經將讀者引導到了江南冬天的溫潤和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