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約糧食的詩句范文

時間:2023-03-27 22:24:5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節約糧食的詩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節約糧食的詩句

篇1

2、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3、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4、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5、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6、儉節則昌,佚則亡。

7、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念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8、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9、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

篇2

2、良田萬頃,日食一升。廣廈千間,夜眠七尺。

3、不當家不知柴米貴。

4、一斤糧,千粒汗,省吃儉用細盤算。

5、日儲一勺米,千日一石糧。

6、糧收萬石,也要粗茶淡飯。

7、糧再多,野菜也要備幾鍋。

8、粗茶淡飯,吃得到老;粗布棉衣,穿得到老。

9、一粥一飯汗珠換。

10、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11、耗子還存三分糧。糧頭不儉,糧尾喊飯。

12、一粒米,一滴汗,粒粒糧食汗珠換。

篇3

還記得剛開始學習語文的時候,我就認識了古詩。從此以后,它便于我形影不離。那時,老師教我們學習《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于是,當我吃飯的時候,總是想起這首詩,使我懂得了糧食的珍貴和它的來之不易,我要節約糧食。上三年級的時候,我學習了錢鶴灘的《明日歌》,使我懂得了時間的可貴,要珍惜今天,抓住明天,有所作為。還有孟郊的《游子吟》中的:“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使我懂得了母親對兒女那份無私的愛,我們長大后要孝敬父母……

古詩不但可以教我許多做人的道理,還給我帶來了美的享受。

像朱熹的《春日》里的詩句:“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我仿佛看到了春天的面貌,春風吹得百花開放,萬紫千紅到處都是春天的景致……

篇4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16-184-01

古詩是中國燦爛文化遺產中的瑰寶,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精華,是我國悠久歷史里一顆璀璨的明珠,也是人文教育和語言文字學習的豐富資源。它就像一杯陳年醇香的佳釀,滋養著炎黃子孫的血脈;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著民族的魂魄。常吟古詩,可以陶;臺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因此,古詩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么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就更應充分重視古詩教學,并力求探索古詩教學的新思路。如何實施古詩教學是教師迫切要探討的問題。本人結合多年的教書經驗,談幾點看法,與同行們共同探討。

一、以情激情,使學生體會詩中的美

在小學二年級的教學內容中有一首古詩《鋤禾》,主要講述了農民的辛苦和糧食的來之不易?,F在人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很多學生衣食無憂,缺乏節約糧食的意識,更沒有耕田種地的體驗,有一部分學生甚至不知道糧食是從哪里來的,浪費糧食現象非常嚴重。因此,讓學生理解農民的辛苦,并珍惜糧食,是這首詩的教學目的,也是這首詩的教學難點。

為了解決這個教學難點,教師可以在網上或是其他渠道找到一些農民耕地種田和食品制作的視頻,在課堂上播放這些視頻,從而突破這個教學難點。比如,有個老師就找到了這樣一段錄像:農民伯伯早早起床,喝口涼水,帶點干糧,去地里播種、插秧,面朝黃土背朝天地給農作物松土、除草、施肥……把最后的畫面定格在“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上,通過觀看這樣的錄像,教師無需做過多的解釋,學生就能深深地理解農民的辛苦以及食物的來之不易。這就是以情激情,通過詩中的感情把學生的感情激發出來。

二、欣賞意境創設情境

學習古詩,要欣賞詩的意境才能得到精華。欣賞意境不能搞得抽象,要根據小學生的特點??蓮囊韵聨追N方法中幫助小學生進入意境。

1、用語言描繪情境,使學生進入意境。在教學時,可采用“起興點撥法”引導學生。引起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產生對詩中所寫事物的興趣,再導讀回憶討句,使學生受到語言描繪的情境感染,從而進入詩境。

2、緊扣語言賞析進入意境。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抓詩眼,把握詩中有情感色彩的、形象鮮明的、有深刻含義的詞語,反復推敲,進入詩的意境。用以下方式賞析詩的語言會取得好的效果。一是咀嚼字詞,理解意境。教學“日照香爐生紫煙”中的“生”,讓學生先理解“生”的本義是“產生”。而在此詩句中“生”既有“產生”又有“升起”的意思。再讓學生從“是什么東西產生并升起來了?詩人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的問題中理解意境,這樣學生就會從詩的本義、意境中理解到“升”僅僅能看到煙霧升起,一會兒就散去了、沒有了。如果用“生”字,就能看到香爐峰的云霧源源不斷地升騰這個畫面,也能看到香爐峰云霧繚繞的畫面。從而看出詩人寫詩用詞之精當。二是換詞對比,體會意境。

3、以圖配詩,感受情境。在教學時,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字詞詩句的意思,體會詩的意境,感知詩的表現手法,可采用古詩配畫法進行教學?!恫荨返拿恳痪渚褪且粋€畫面,可分組讓學生給詩句配畫,然后把幾幅畫面相連,形成完整的系列畫面。運用古詩配畫教學法,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又能夠加深學生對詩意的理解,強化記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運用情境教學法,再現課文情境,較快把學生帶入“最近發展區”,使其既可感受課文本身的藝術美,又可由此感受到課文所表現的自然美和社會生活美。這樣做既符合學生認識事物的規律,又有利于活躍學生的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

三、多樣整合,將詩歌滲透到日常教學中

小學階段的古詩教學,除了讓學生感受古詩本身所蘊含的美,陶冶情操外,要讓學生真正喜歡,還需要細水長流,對詩詞多樣整合,讓其有用武之地。在日常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將古詩教學滲透到學生每一天的學習生活中。如每節語文課前3~5分鐘,安排學生誦讀古詩,每日評選“最佳誦讀小明星”;每周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首古詩,進行古詩配畫并展示評獎;每月將學生學習古詩的收獲匯報給家長……平時,我還注重系列性導學,學習了《望天門山》后,搜集描寫祖國壯麗山河的詩歌,開展“跟著詩歌游祖國”的快樂之旅;學習了白居易、王維等詩人的詩歌之后,搜集這些詩人的其他詩歌,組織“展示詩人才華”的詩歌朗誦會,鼓勵學生作文時運用名詩佳句……一系列的整合活動,讓孩子們體會到古詩的獨特魅力,使古詩學習不再孤助無援,同時,也讓他們充分享受到了古詩帶給自己的成功感和樂趣。

四、拓展學習,擴大學生閱讀量,積淀學生的文化底蘊

古詩教學,源于教材,但不能局限于教材。教師要勇于把語文課堂的觸腳伸向更廣闊的天地。例如,學完王安石的《梅花》后,可以問一下學生是否還知道其他詠物的詩;學完杜甫的《絕句》、楊萬里的《小池》后,可以問一下學生是否還知道杜甫、楊萬里的其他詩作,杜甫同時代的詩人還有哪些等。這樣有利于打開學生課外閱讀的視野,也有利于后續古詩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