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博物館觀后感范文
時間:2023-05-06 18:23:1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歷史博物館觀后感,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題記
滄海桑田抹不掉鏗鏘的誓言,云卷云舒洗不掉凌云的壯志。伴著歷史的怒吼,我們走進了中華民族半個多世紀前那場轟轟烈烈的衛國戰爭。
是怎樣的力量使得勇猛的川軍浩浩蕩蕩的出川,赤手空拳打下半壁江山?看看那些堅毅的眼神你就會明白。物質上的缺乏,幾乎壓垮了這些勇敢的四川漢子,但是,對國家的滿腔熱血支撐起了他們。茫茫大草地和皚皚雪山在他們的微笑下俯首稱臣,這是何等的壯烈啊。
血雨腥風中,一群年輕健壯的小伙子毫無懼色的降臨正處在危難中的神州大地,他們給中華民族帶來救命的甘露。他們,就是讓我們足以刻骨銘心一輩子的飛虎隊。在一張張照片前緩步走過,一張張青春的正向我們述說這什么。他們還小,他們還年輕,可他們救過我們。歷史不會告訴我們很多,只要銘刻在心就以足夠。
那僅僅是一個眼神,卻透出絕世的悲傷;那僅僅是一滴鮮血,卻流露舉國的憤怒。他們都曾是中華民族抗敵的戰士,但卻被日軍俘獲,嚴刑拷打,堅毅的眼角射出輕蔑與不屑的光芒。刀起刀落,噴出的鮮血染紅天空,高傲的頭顱久久不愿落地。中華民族的族魂啊,在他們身上發揚光大。
一群中國壯士,以這樣不屈的姿態站在諾大的廣場上,他們在告訴處在和平世界的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好今天是先輩們用血換來的,勿忘國恥,歷史永存。
太陽依舊鮮紅,天空依舊蔚藍,但在天空下的我們卻已不同。非凡的參觀,讓我們將這場衛國戰爭銘刻在心。
感激一切該感激的人;
篇2
一、問題探究式教學法提出的理論依據
教育部頒發的新的高中歷史教學大綱指出:“高中歷史教學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學習能力,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和運用學習歷史和認識歷史的基本方法,增強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的能力”;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稿)也強調,高中歷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在多樣化、多層次、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中,培養主動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在探究歷史問題的過程中善于獨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實提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實施素質教育,確保新課程改革順利進行,就要通過問題探究式教學活動等途徑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應用知識的實踐機會,讓歷史教學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1.學生主體
在問題探究式歷史教學法中,課教學成為師生共同參與的雙邊活動,學生成為教學過程中的主角。學生主體地位得到凸現。教師只是在扮演“導演”的角色,起點撥和引導作用。教師通過問題啟迪學生積極思考,通過學生的動腦思索,解決問題,把書本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知識素養。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變為主動攝取知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得到培養和提高。
2.心理學原則
傳統教學法中,學生只是長時間聽教師講述,缺乏積極參與。很容易引起大腦的疲勞,提不起學習的勁頭,其學習效果是可想而知。在問題探究式教學法中,學生主動參與,相互交流、熱烈討論,激烈爭論使學生在愉悅中感知了新知識。而且,學生在求知欲、成功欲和表現欲的驅使下,其大腦皮層始終處于興奮狀態,不易疲勞,學習效果好。
二、問題探究式教學法在歷史課堂中的運用策略
1.再現歷史情景,激發探究欲望。歷史學科具有時間、空間、人物的特定場景,老師應有意識地引入具有一定情緒色彩、形象具體的歷史場景,讓學生有切身的體驗與感悟,激發學生探究欲望。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前精心選好情景資料,把學生帶人歷史氛圍之中。如:在講《三國鼎立》之前,從《三國演義》的歷史電視劇中精心選擇一組人物畫面:曹操、劉備、孫權、董卓、袁術、呂布、孫策、周瑜等神態各異、各具魄力,又為學生耳熟能詳的歷史人物。從右到左緩緩地出現在屏幕上,仿佛一個個鮮活的歷史人物向你走來,同時出現小說中最經典的幾句詩詞“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并將幾句詩句依次打在屏幕下,再現《三顧茅廬》、《草船借箭》、《火燒赤壁》等片斷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可視性,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興趣很濃。學生在觀賞中體驗歷史情感,把各種感官都應用到學習過程中來,可以保證具備各種記憶和思維類型的學生都能積極地感知歷史,使學生自然進入探究角色。當學生觀看影視資料的同時。教師要適當引導,特別是針對學生所提出的問題進行引導,使他們能有所收獲,有所側重。
2.組織活動課。讓學生在交流與合作中學會探究。新課程改革中活動課正是以“討論發掘問題”的形式出現,很適合為題探究式教學的運用。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收集材料、分析信息、提煉思維、尋求答案、展開討論,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問題的能力。“有人說唐朝衰落的原因是因為唐玄宗寵愛楊貴妃。你認為呢?”如選擇這一討論題供學生討論,課堂氣氛一下子就活躍起來,學生爭相發言,闡述自己的觀點,這種活動課所達到的探究效果不言而喻。教師還可組織辯論賽、課堂講座等形式,要求同一主題的不同觀點的雙方收集信息、加工處理、準備充分。在這些活動中,學生不僅學會自我分析判斷、自我檢查監控、自我反思矯正,而且學會與人交流與合作,他們的思想和觀點在相互碰撞下觸發燦爛的思維火花。
3.實地考察,培養探究能力。歷史問題紛繁復雜,除中學教科書中提及的一些歷史大事可作進一步探究外,民間故事、神話傳說、民間諺語、民俗習慣、人文景點等等的背后都有值得挖掘的歷史知識,教師要善舉多方面的事例,開拓學生的思維,先讓他們就自己的知識獲取程序展開積極的討論,以豐富和完善自己和他人的選項。在確定研究項目之后,教師要指導學生搜集各種相關資料,有關史志、典籍、叢書、輯錄、論文、傳記、日志、實物及影印件都屬搜集范圍,學生可去互聯網、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等處查尋,而后指導學生實地考察。目前,我校制定了《馬尾船政校本課程讀本》,組織學生開展主題為“馬尾船政”的研究性學習,引起了許多同學的興趣。他們在課外游覽了船政文化博物館,走訪了家鄉的一些老人,收集了一些民問故事,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4.撰寫小論文,鞏固探究成果。為加強對探究成績的鞏固,檢驗探究效果,教師要根據教材要求和學生合作探究情況,簡要歸納概括討論要點,或給學生提供一定的背景材料、參考書目,要求學生撰寫小論文表明自己的觀點。還可組織學生參觀歷史博物館、游覽家鄉名勝古跡,寫觀后感,或編歷史劇本,所寫內容只要是依據材料,觀點鮮明即可。然后要求學生能舉一反三,解決類似和相關的問題。
三、問題探究式教學法在歷史教學中的作用
1.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疤骄渴綄W習”強調學生通過自主參與一些類似于科學家從事科研的學習活動,獲得親身體驗和產生積極情感,逐步形成一種在日常學習與生活中喜愛質疑、樂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傾向,產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并且有所發現、有所發明,甚至有所創造的積極欲望。
2.學會分享與合作。合作的意識與功能是現代人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為了完成探究任務,學生離不開組內合作。合作學習可使每個學生平等地參與學習,并有充分發言和表現自己的機會。合作學習鼓勵學生主動思考和主動探究,學生的進取意識、創造意識和競爭意識能較好地得到強化。合作學習可真正使每個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人格受到尊敬,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學生間的交流與合作缺少充分的機會與條件,探究性學習提供了一個有利于溝通與合作的良好空間,學生得以在這個過程中發展樂于合作的團隊精神,學會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創意及成果,并在欣賞自己的同時,也學會欣賞別人。
3.提高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探究式學習的過程是圍繞著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而展開,經過學生直接參與研究并最終實現問題解決而結束。學生在探究性的學習過程中,會激活自己各科學習中的知識儲存,通過解決實際問題的探索性活動,提高綜合應用能力。
篇3
關鍵詞:中華傳統美德 大學生 健康人格
所謂中華傳統美德,就是指中國歷史流傳下來,具有影響,可以繼承,有益于后代的優秀道德遺產。她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其內涵包羅萬象。從內容上來概括,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優秀民族品質、優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氣節、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禮儀的總和。中華傳統美德中包含許多關于個人應該樹立何種人格理想,以及如何與他人相處等方面的內容,而這些對如何培養大學生的健康人格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大學生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他們是否具有健康的人格,不僅決定著他們個人能否健康成長和成才,而且關系到社會的發展,民族的振興和國家的未來。大學生的人格塑造如此重要,這就要求我們將大學生的健康人格培養擺在大學生教育和培養的首位,使大學生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我們應該將中華傳統美德融于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進程中,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塑造當代大學生的健康人格。
一、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內涵及特征
“人格”(personality)一詞來源于拉丁語“persona”(面具),其內涵指“個人內在行為上的傾向性,它表現為一個人在變化中的全體和綜合,是具有動力一致性和連續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給予人特色的身心組織”。認為,人格是自然性和社會性的綜合體,構成人格本質的“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體的本性,而是人的社會特質”。所謂健康人格是指與病態人格對立而言的,它是指人格各要素在社會中和諧、健康、全面的發展,是既與社會環境相適應,為社會其他成員所接受,又能充分展現個性,感覺身心愉悅的人格模式。大學生的健康人格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具有崇高而遠大的奮斗目標,并能為實現自己的奮斗目標而不懈努力;二是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三是具有正確的自我意識,能正確地認識和客觀地評價自己,既能看到自己的優點,也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四是具有良好的情緒調控能力,自控能力強;五是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和諧的人際關系,能正確地與人溝通理,尊重信任他人;六是具有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對學習抱有濃厚的興趣,對生活充滿希望和信心,勇于面對困難和挫折;七是具有健康、崇高的審美情趣。
二、當代大學生人格缺失的表現
大學階段是人生的黃金階段,是大學生人格發展和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的人格修養是他們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也是社會精神面貌的一面鏡子。然而我們卻十分遺憾地發現,當代大學生的人格狀況堪憂。概括地說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德智分離。大學生作為一個先進的社會群體應該站在時代的最前列,不僅要有“才”,更要有“德”。當前大學生的智力水平確實提高了,但品德修養卻不容樂觀,前景令人擔憂。震驚全國的“馬加爵事件”、轟動全國的“藥家鑫案件”、更有因母親給不起錢而在機場刺母的汪姓大學留學生,還有無數的因戀愛失敗而殺害對方或傷害對方的,搶劫偷竊的,吸毒的……一樁樁,一件件,無不讓人痛心疾首。痛心之余,我們不禁要問:今天的大學生怎么了?我們的教育怎么了?為什么大學生的知識文化水平提高了,而思想道德素質卻下降了?古人云:“德才兼備方為君子?!比绻髮W生徒有“才”而無“德”,必將會淪為社會的“蛀蟲”。
二是知行不一。高校大學生在經歷了大學教育后,理論認識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他們大部分能明善惡,知榮辱,然而在行動上卻缺乏具體的體現,著重表現為言行不一,知行脫節。如考試舞弊在不少大學生的心目中是不光彩的事,然而,大學生考試舞弊現象卻時有發生;大家都清楚隨地吐痰、亂扔垃圾、講粗話是不文明的行為,然而這些不文明的行為在大學校園中卻隨處可見;大家都知道尊老愛幼、禮貌待人、關心他人是美德,然而,他們在公共汽車上不愿讓座,得到他人幫助時不會說“謝謝”,等等。這一系列的現象,顯示出大學生在認知和行為上存在巨大反差。
三是急功近利。近年來,因為學生黨員、學生干部和持有外語六級證書、計算機等級證書、會計證、律師資格證,甚至駕駛證的畢業生深受用人單位歡迎。于是,很多學生盲目競選學生會主席、班長等學生干部,盲目參與比賽,考大量職業證書,爭搶入黨名額,目的只有一個,畢業時能找一份好工作。他們不管他們是否具有當領導的潛質,也不管這些考試、比賽是否與自己的專業、興趣有無關系,是否能真正增強自己的實力,只求學生干部經歷能讓自己的名聲大一些,資格證書能充實自己的簡歷。此外,大學生找工作時一心只想找環境好,待遇高的工作,寧愿在家啃老,也不愿意到條件艱苦、有發展潛力的地方和崗位去。這些貪圖眼前的成效和利益的表現都體現了大學生急功近利的心理特征。
四是自我中心。當今的大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缺乏社會責任感和奉獻精神。有調查資料顯示,六成的人認為大學生權利義務觀念不夠強。只知道享受權利,不盡義務。大學生在處理自己與他人關系時,23%的人贊成先己后人,54%的人贊成利己但不損人,5%的人贊成只要利己不顧他人;52.1%強調個人本位,25.5%把實現較高經濟收入和安穩生活放在人生追求的首位,重實惠、求實用,從而淡化社會責任感;在索取與奉獻關系上,則一味地強調索取,37.7%的高職學生認為個人貢獻應與社會索取相等價。
五是性格脆弱。當代大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他們是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手心里的寶,平時除了學習什么事情也不用干,他們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只要想要的,父母都拱手送上,他們從未經受過狂風暴雨的洗禮,一旦遇到困難和挫折,他們就怨天尤人,自暴自棄。據調查,大學生中有25.4%的人有心理疾病,我們也常常在新聞媒體上看到大學生因為就業或感情受挫而自殺的案例,有人甚至把大學生的性格取名為“玻璃性格”,足見大學生性格之脆弱。
三、中華傳統美德教育對大學生健康人格培養的作用
在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有許多教人立身處世、待人接物的內容。加強中華傳統美德教育,這對于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心理素質,矯正大學生存在的人格缺陷、促進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起著基礎性的作用。
中華傳統美德推薦的“仁愛”精神,有助于大學生克服人情冷漠和德智分離的人格偏差,提升大學生整體道德素質。當前大學生道德品質的主流方向是積極的,但不能否認在物欲化傾向嚴重的今天,傳統的道德素質受到了沖擊,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大學生道德品質令人擔憂。中國傳統儒家道德把“仁愛”作為道德修養的最基本內容,把“仁愛”作為處理人際關系的基本原則。從孔子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者愛人”,都在強調人們要以“仁”為人,尊重他人的價值。這種“仁愛”精神所表現出的不僅是對自己人格尊嚴的維護,更是一種 “推己及人”的優秀品質,如果人人都能做到推己及人,多為別人著想,這個社會就會充滿友愛而不是彼此猜疑和憎恨,更不會發生接二連三的發生“視而不見”的現象,更不用會說會出現殺害他人、同學和父母的事情了。
中國傳統美德提倡的為國家、為民族、為社會的“三為”愛國主義思想,有助于大學生克服“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格偏差,增強社會責任感和奉獻精神。中國歷來推崇愛國主義思想,強調公而忘私。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詩經》中,就已經提出“夙夜在公”的思想。西漢初年賈誼在《治安策》中提到“國而忘家,公而忘私”,將國家、民族的利益擺在家庭、個人的利益之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更成為了中華民族膾炙人口的愛國主義名句。這些傳統的愛國主義思想對于幫助學生克服缺乏社會責任感,民族自豪感的極端個人主義和功利主義傾向,樹立主人翁責任感和使命感,把個人的價值追求同國家和民族的利益聯系起來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中華傳統美德提倡追求精神境界,強調向往理想人格的思想有助于大學生克服知行不一、急功近利、性格脆弱等人格偏差,是大學生健康人格形式的內在動力。傳統美德崇高理想人格,主張在物質生活其本滿足的情況下,道德理想實現是人生高層次需要,倡導“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滅道、以身殉道”(《孟子·盡心上》)的堅定不移的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易經·乾》)的進取精神,“立德、立功、立言”(《左傳》襄公二十四年)的理想人格目標、“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禮記·大學》)的人生價值標準、“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的崇高民族氣節,這些崇尚理想人格和精神追求的傳統美德有助于大學生克服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實用主義的思想,對糾正當代大學生中存在貪圖享受,追求實惠、貶低崇高理想、輕視精神價值傾向有積極的作用。
中華傳統美德倡導的“誠信觀”,有助于大學生樹立重誠守信的道德觀念。誠信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中最重要的道德規范。在中華傳統美德中,誠信作為為人處世的最基本的道德規范歷來為古代思想家所重視,其中尤以儒家為最。儒家文化認為誠信是“道德修業之本”,“立人之道”,《中庸》曾提出“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的思想,荀子說:“君子養心莫善于誠,致誠則無它事矣?!边@些都說明如果沒有誠信,既不能完善自身,也不能真正的融入社會,適應社會的需要。儒家的誠信觀提倡人與人之間坦誠相待,做到言而有信,促進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和信任,反對相互欺騙和猜疑。這對克服當代大學生普通存在的“老實人吃虧”的消極思想是非常有用的。
四、高校加強中華傳統美德教育的途徑探析
將中華傳統美德教育融入大學課堂教學之中。一是將中華傳統美德教育內容納入大學教學計劃之中,在大學生當中廣泛開設《中國傳統文化》、《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孔孟之道》、《當代英雄模范事跡》等選修課,把中華傳統美德教育與中華革命傳統結合起來,引導他們全面系統地掌握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內容,并從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之中受到感染,得到教育。二是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融進傳統美德教學內容。通過《哲學》、《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中國近代革命史》等必修課程的教學,使同學們在學習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黨的優良傳統的同時,學會如何做人,如何處理個人與社會、個人與集體、國家和民族的關系,使傳統美德和黨的優良傳統成為大學生自己的道德觀念。三是利用各學科教學滲透。即要求文學、哲學、英語、數學、計算機、體育、美育等各科根據本學科特點,對學生進行中華傳統美德教育。總之,高校應當將中華傳統美德教育融入大學生課堂教學之中,為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打下基礎。
加大對傳統美德和黨的優良傳統的宣傳力度。高校要充分利用現代化的傳播工具(如網絡、廣播等),加大對中華傳統美德的宣傳力度。首先,要在學院網站和校園廣播節目中開設中華傳統美德教育專欄,廣泛介紹傳統美德的內容,宣揚古今具有傳統美德的模范人物和先進事跡;并對違背傳統美德的言行進行批判。其次,要在大學生中舉辦以弘揚傳統美德為主題的知識競賽、演講賽、征文比賽和辯論賽、先進典型報告會、新聞人物討論會,使大學生加深對傳統美德的了解和理解,并從中陶冶情操。再次,要利用標語、宣傳櫥窗和大學校園報等媒介加強對中華傳統美德的宣傳,讓中華傳統美德深入人心。此外,還可把校園文化建設同傳統美德教育結合起來,利用文學藝術對中華傳統美德進行直觀、形象的宣傳,如組織文藝骨干創作一些以遵守傳統美德的人和事為題材的電影、戲劇、小品和小說,并組織大學生進行觀看和閱讀,要求他們寫出影評和觀后感或者召開主題班會進行討論。最后,可通過國旗下的講話、主題團日、主題班會等活動傳播中華傳統美德,使學生從中受到教育。通過輿論傳播,加大對傳統美德的宣傳,在大學校園中營造出學習、弘揚傳統美德的良好氛圍,為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提供良好的輿論條件。
積極組織和引導大學生參加傳統美德教育實踐活動。教學相長是教育理論的重要原則,也是傳統美德教育必須遵循的原則,大學生第二課堂活動的開展是豐富大學校園文化的重要載體和途徑,是課堂教育教學的有效延伸。高校應該積極組織和引導大學生參與傳統美德教育實踐活動,使大學生在教育實踐活動中得到教育,從而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克服大學生人格偏差,形成健康的人格。如可組織大學生參觀革命根據地、歷史博物館,開展重走路等實踐活動,使大學生在深切感受革命傳統文化的同時,不斷增強弘揚傳統美德的責任感,自覺地把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道德內化為自身的道德觀念。開展“學習雷鋒”、“義務服務社區”、暑假“三下鄉”系列活動,讓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培養吃苦耐勞、關愛他人、堅忍不拔的優秀品質,從而克服大學生存在的性格脆弱、人情冷漠、自私自利的人格偏差,并進而形成健全人格。
重視師德師風建設。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苯逃^程中,教師的言行對學生的思想和行為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我們要把傳統美德教育同教師的師德師風建設活動結合起來,要加強高校教師的師德師風建設,使高校教師真正成為德高望重的優秀教師,從而達到用他們的人格去影響學生的目的。比如在校園中開展“我最喜愛的十佳教師”、“師德師風先進個人”等評選活動,評選活動過程中貫徹傳統美德要求,并在學校中開展廣泛的宣傳學習活動,使學校的傳統美德教育形成言傳與身教相結合的良好局面,從而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得到教育。
健全和完善中華傳統美德教育激勵機制。高校應把傳統美德教育同大學生的品德考評結合起來,把學生學習和踐行傳統美德的情況作為思想品德考評的內容之一。首先要制定和完善大學生思想品德考評制度;其次要把傳統美德教育同“三好學生”、“優秀干部”、“文明標兵”等評優評先活動結合起來,與助學金、獎學金結合起來,在評優評先、評助評獎等活動過程中,參考大學生在踐行傳統美德方面的表現,傳統美德方面表現不佳的堅決不能參評。再次,在大學生中廣泛開展遵守傳統美德和黨的優良傳統教育的活動,并對活動進行認真總結,對在活動中表現突出的同學和班級予以表彰,對違背傳統美德的行為予以批評。
構建協調的傳統美德教育環境。大學生傳統美德教育和健康人格的形成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參與。加強傳統美德教育,促進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需要打破學校、家庭和社會的界限,以學校為龍頭、家庭為基礎、社會為平臺,把學校、家庭和社會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一個相互配合、相互促進、目標一致的良好美德教育環境,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環境。高校要加強與學生家長的聯系和溝通,要引導家長樹立以健康人格為培養目標的人才觀,重視美德教育;提高自身的傳統美德修養,培養良好家風,做到言傳身教。此外,還要在全社會大力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形成崇尚傳統美德的良好社會風氣,為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參考文獻:
[1]陳菊明.當代大學生人格缺失探析[J] .西安教育學院學報,2004(12)
[2]唐賢秋,周山東.論傳統美德教育對大學生人格培養的重要作用[J] .玉林師范學院學報,20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