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糖的預防措施范文
時間:2023-05-31 15:29: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高血糖的預防措施,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摘 要】高中物理難學、物理難懂,一度成為學生口頭語,以至于大部分學生選科時,不愿選物理,為改變這種情況,我嘗試用多種方法調動學生積極性,讓他們喜愛物理,最后我覺得只有激活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學生掌握了終身發展必備的物理基礎知識和技能,能運用物理知識和科學方法解決一些問題,自然就喜愛物理。本文作者通過一些案例分析,教學體會,提出激活高中物理課堂教學的一些方法、措施。
【關鍵詞】激活;角色;對話;課堂氣氛
1. 教師在不斷學習中激發自身靈感,豐富知識面,為更好激活課堂打下基礎 教師擔當著課堂教學內容的載體角色,他的教學形象、語言形態和語言能力、人格力量和情感品質,是傳輸教學內容、達成課程目標的重要條件;同時,教師對于各類資源開發與利用的能力直接決定其他資源的利用效益,面對同樣的文體,同樣的學生,同樣的社會生活資源,不同的教師有不同反應,有不同的課堂教學效果。由于新課程的綜合化,學習領域的設置、研究性學習活動等要求教師要有廣博知識。在過去課程體制和應試教育迫使許多教師教教材,導致學生知識面越來越窄,課堂死氣沉沉。而新課程標準給課堂教學帶來生機,給學生學習帶來動力,也給教師帶來了學習壓力。面對生動活潑的課堂,面對全面發展的學生,教師沒有豐富、博深的知識是不能激活課堂。
例如:我在進行“宇宙航行”教學時,運用我所掌握的天體知識以及我國發射神州五號、神州六號、神州七號、嫦娥一號一些知識進行教學,教學過程中我還講述了我國在航天事業取得成就,這樣激發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課堂氣氛濃厚,學生積極討論探索三大宇宙速度形成原因。課后我想:若沒有豐富宇宙課外知識,教學又照本宣科只會使課堂死氣沉沉,枯燥乏味,也達不到拓展學生知識面,更失去對學生進行一次愛國主義教育。
在實施課程教學中,教師只有不斷學習,才能從容駕馭日益開放的課堂。在學習過程中,在與學生互動的過程中,教師要不斷給自己充電,才能在教學中產生靈感,不斷意識到自己從未發現過的潛力,給課堂教學帶來無限生機。
2. 通過轉變角色,激活課堂教學 以前課堂教學,教師講學生聽,課堂沒有活力,教學效果比較差,新課程標準提出,發展學生好奇心與求知欲,在教學中師生角色互換,可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激活課堂。
例如:我在“探究功與物體速度變化關系”教學中,若按老教材的教法老師當“演員”獨占課堂,按設計好實驗步驟做實驗,學生做“觀眾”觀看教師做過實驗之后再做實驗,學生聽得毫無興趣,做實驗也是敷衍了事,轉換角色后,把課堂的主要時間讓位給學生,教師退居“二線”只是引導學生探究實驗方案。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探究,討論實驗方案有四種之多,讓學生獲得獨到的感悟,提高了探究能力,案例中學生是主動參與者,教師是引領者,師生一起充當探索者,在課堂上不斷涌現出奇思妙想,激活課堂。再如:我在“波的形成和傳播”教學時,我讓10名學生臂挽臂站在教室講桌前,左邊同學當振源,其余同學作為波傳播的質點,當作振源的同學上下起立時,帶動各質點也上下振動形成波。通過此演示學生很容易理解波傳播,傳遞的是波的形式和能量,而作為傳遞波的質點并不隨波遷移,同學們臂和臂間相互作用也解釋了波傳播是靠質點間相互作用把波的形式和能量傳遞出去。這樣,課堂成了學生學習的樂園,成了學生與老師共同的舞臺,這種互動式課堂變得更靈活更開發。
教師角色的改變要求教師在備課、教學方式、教學語言、課堂組織形式等各方面都要相應改變。新課程的教學觀強調課堂是師生共建新知識的過程。教師可采用提供學生探究的機會,讓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也可用案例進行教學。
例如:我在進行“用牛頓運動定律解決問題”教學時,利用案例教學激活課堂,例題,汽車剎車后在地面上留下一條長長痕跡,路警同志測出痕跡長S,剎車后車輪與地面間摩擦系數U,車重G,計算出剎車前汽車行駛速度的大?。课以诮虒W時通過投影或播放鮮活的交通事故案例教學,能讓學生充分動起來,認真分析、思考,教學效果較好,同時,又對學生進行一次安全教育,學生以后有汽車時自然把安全放在首位。
3. 在師生對話中碰撞思想的火花 我國教育界著名學者葉瀾教授認為:“教學過程中師生的內在關系是教學過程創造主體之間的交往(對話、合作、溝通)關系”,這種關系在課堂教學中得以展開和實現,是激活課堂最有效方法。在交流對話中調動學生積極性,豐富課堂氣氛。
例如教學片段“推導動生電動勢大小的表達式”。
師:下面對圖2中“動生”來實施對電磁感應現象研究;
圖2導體棒ab作切割磁感線運動會出現什么現象?
生A:會發生電磁感應現象。
師:能確定嗎?
生B:不會發生電磁感應現象而產生感應電流,因為沒有閉合電路。師:這樣回答就精確多了,ab棒沒有構成閉合電路,不會產生感應電流,會產生什么呢?
生B:產生力的作用。
師:力?什么力?誰受到的力?生B:當ab棒做切割磁感線運動時,棒中自由電子隨棒一起在磁場中垂直磁場運動將受到洛侖磁力作用。
師:自由電子受洛侖茲力作用怎樣運動?生B:將向b端移動。
師:很好!這樣就會在ab棒的兩端分別積累一定數量的正負電荷,從而使ab棒實際上成為一個……生:(全體)電源(池)。
師:對!電源,誰能給出這電源的電動勢定量表達式?
生:思考、討論。
師:想一想,當ab棒的兩端積累的正負電荷不再繼續增加時,隨之運動的自由電子受哪些力?什么關系?
生:哦!我會了。
師:指名學生板演“動生電動勢定量表達式”導出過程。
這是我在教學中選擇了從清晰流暢的邏輯線索中引領學生去發現真理,給學生留下久遠的回憶,同時用簡捷激勵語言激發學生思索,喚起學生探求知識的熱情。
4. 敏捷地捕捉動態課堂氣氛,激活課堂 高中物理課,每次課往往覺得時間很緊,總是想按照計劃把課程內容上完,才會松一口氣。往往忽略學生的感受。這種以“教師中心、教材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方式已不適應新課程要求,下面案例體現教師敏捷地捕捉到學生狀態并加以轉化利用,而且善于創造一種開放的課堂氣氛激活課堂。
案例:星期一早晨,天氣陰暗。我走進高二(9)班教室,一心想著怎樣按備好的課進行教學。但是,當我走進教室時,我覺察到學生剛從家回來,可能是學生在家做家務活或星期天玩得很愉快、太勞累了。多數學生趴在課桌上休息,現在的課堂氣氛不適合上課,我用喚起注意的方式給同學們講了杰出物理學家和化學化法拉第的故事,在向學生講述這個故事時,我不斷注意到誰在聽講,誰提不起精神,或心不在焉。在講法拉第全家6口人就靠父親打鐵為生,由于家境貧寒,他7歲上學,9歲退學,13歲到里波書店當送報童,后因勤快,吃苦耐勞、愛動腦筋而被老板里波先生收為書籍裝訂學徒工,隨著故事深入,全班同學都仔細聽。學生們的聚精會神促使我把法拉第如何發現“磁生電”講得更加有聲有色,為探究電磁感應的產生條件這節課做了最好引入,也激活了課堂。
事后,我想:不論我課備得多好,或者我對課的內容多么富有激情,若學生無動于衷,沒有反應,再好的備課也沒用。課堂上的相互作用情境就是這樣,我必須想方設法,用我的激情、思維靈感激活課堂,這樣才有高效的課堂教學,教室里的生活是充滿偶發性的,每一個時刻都是一個具體情境。要善于捕捉動態課堂氣氛,激活課堂使之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物理課程標準研制組編寫《物理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2
【關鍵詞】 骨折;高血糖;護理
1 臨床資料
本遼區 2009年初至 2010末共收治 38患者 , 年齡平均50歲, 男25例, 女13例, 骨折前具有糖尿病者25人, 骨折后出現應激性血糖增高者 13例。
2 護理
2. 1 心理護理 患者因骨折需要治療時間長 ,易產生不良情緒 ,護理人員與患者進行有效溝通 ,介紹成功病例 ,告知恢復良好, 使患者增加戰勝疾病的決心, 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
2. 2 飲食指導 合理安排患者飲食 , 使血糖在正常值范圍內波動?;颊唢嬍骋獱I養豐富 , 少量多餐、既要提供足夠的能量 , 又要控制好血糖 , 并配以補鈣藥物 , 以保證骨折早日愈合[1]。
2. 3 功能鍛煉 此類患者病程長 , 護理人員要正確指導患者進行科學的功能鍛煉 , 既可以幫助患者早日康復 , 又能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如:胸、腰椎骨折要采取軸式翻身 , 指導患者腰背肌練習及抬腿、屈膝等活動。指導患者床上活動到離床活動至正常[2]。
2. 4 并發癥的預防
2. 4. 1 預防控制感染 術后認真觀察術區周圍血運情況 , 保證患者敷料包扎完好、敷料清潔、松緊度適宜;教會患者進行有效排痰 , 必要時給予霧化吸入 , 預防墜積性肺炎;留置尿管每日膀胱沖洗一次并更換尿袋 , 患者盡早拔除尿管 , 鼓勵患者多飲水 , 以防止泌尿系感染;每 2 h協助患者翻身一次, 按摩受壓部位, 防止壓瘡的發生[3]。
2. 4. 2 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 骨折患者因病情限制、活動受限、手術創傷及高血糖對血管的損害 ,易導致下肢深靜脈血栓[3];護理人員采取預防措施 ,抬高患肢 15度左右有利于靜脈回流并按摩 , 指導在床上正確活動 , 加強肌肉鍛煉 , 禁止患肢輸液 , 遵醫囑給予改善微循環藥物及抗血栓藥物[4]。
2. 4. 3 禁止低血糖發生 高血糖患者因飲食及胰島素使用不當易出現低血糖癥狀 , 因此護理人員應及時監測血糖 , 并根據血糖值及時調整胰島素量 , 告知出現頭暈、心慌、乏力等低血糖癥狀時, 及時吃含糖食物自救。
2. 5 出院指導 告知患者出院后及時復查的必要性;教會患者回家后如何監測血糖 , 把血糖值控制在正常范圍內 , 避免低血糖的發生。做好生活護理如腳部衛生以防止糖尿病足 , 生活規律 , 心情愉悅 , 合理飲食[5];科學進行關節、肌肉的鍛煉 , 每日有規律的進行溫和的體育鍛煉 , 如:散步、打太極拳等 , 活動時注意安全 , 避免意外發生 , 以保證理想地控制血糖同時促進疾病的恢復[6]。
3 小結
對于骨折合并高血糖患者 , 既要對癥治療外又要控制好血糖 , 做好住院宣教及心理護理 , 預防各種并發癥的發生 , 合理飲食控制血糖促進骨折盡早愈合 , 指導患者科學的鍛煉方法, 做好出院指導, 使患者順利康復。
參考文獻
[1]金芳 . 骨科臨床實用護理 . 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 2005:12-17, 54-59.
[2]杜克 , 王守志 . 骨科護理學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 1995: 345-357.
[3]李振香 , 房玉霞 .骨科臨床護理學 .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 . 2005:111-114.
[4]潘長玉 .糖尿病學 .14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 2007:1154?1163.
篇3
關鍵詞:老年糖尿?。坏脱前Y;臨床分析;預防 在干休所中,我們臨床治療老干部及家屬遺屬老年糖尿病患者過程中,發現其有低血糖癥狀相伴隨,特別是那心腎功能不全些65歲以上的患者,有1/5左右出現低血糖癥,在這其中伴有交感神經興奮的癥狀的患者僅占1/4[1]。做好初期的準確診斷工作,不僅對老干部患者的臨床治療,而且對其預后都有著重要意義?,F就我們干休所36例糖尿病并發低血糖癥患者做回顧分析,并簡單進行報告。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在本組的36例患者中,男性與女性患者分別為24例和12例,患者的年齡在65~85歲,平均年齡為75歲。上述病例與1999 年 WHO 制定的糖尿病診斷標準都相符合,均為 2 型糖尿病。
1.2臨床表現 本組有24例患者出現交感神經興奮癥的程度不一樣的表現,有著心慌、出汗、饑餓感、面色蒼白、肢體發涼等等;2例發生精神異常;有3例表現為視物模糊、嗜睡;2例發生昏迷;2例出現偏癱;1例有癲癇樣發作;2例沒出現任何癥狀。檢測出0.8~2.8 mmol/L的血糖,全部為陰性的尿糖與尿酮體。
1.3方法 對上述病例確診是以臨床癥狀、血糖值和尿液分析為基本依據,其中能進食的病情輕微患者,應讓其把糖果、果汁或糖水等食物進行口服,能基本緩解患者的癥狀。對于不能進食的嚴重病情患者,應及時將50% 葡萄糖液靜脈推注40~60 ml,并注射液靜脈滴注10% 葡萄糖,若依然無法緩解可在10% 葡萄糖溶液中加入100~300 mg氫化可的松做靜脈滴注。
2結果
經及時治療本組的36例患者,其有34例(94.4%)立即緩解了低血糖癥狀,有2例(3.6%)還遺留著明顯的記憶力減退和反應不靈敏等癥狀。全部病例身上消失了癥狀與體征,恢復到正常的血糖,明顯有病情好轉。
3討論
低血糖癥這一血漿葡萄糖濃度過低綜合征的引起原因很多,而交感神經興奮及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紊亂的一系列癥候群為其臨床主要表現,通常的診斷標準為濃度小于 2.8mmol/L的靜脈血漿葡萄糖。有很多因素可導致發生老年糖尿病低血糖癥。用藥不合理是重要因素之一,在本組有18例(50%)屬于這一情況。在大量應用胰島素的過程中,也不斷增加了糖尿病合并低血糖癥,本組有9例(25%)的低血糖為胰島素所引發。這基本符合10%~25%使用胰島素低血糖發生率的文獻相關報道[2]。由于在實際降糖成份的劑量方面把握不好,一些中藥降糖藥物或保健品就可能因過量服用導致低血糖反應出現。另一種原因是運動不合理。在本組中,過量運動導致降血糖有6例(16.77%),肌肉組織攝取葡萄糖可因運動而得到明顯增加,大量運動后補充不及時,就有運動后低血糖癥狀出現。此外,并發癥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本組就有4例(11.11%)屬于這一情況,對相當多的糖尿病老年患者來說,其基本都有著多樣的基礎疾病且病程也長,也有多樣伴發癥和不好的肝腎功能,代謝過程排泄降糖藥也不快,低血糖反應就可因上升的游離的降糖藥物濃度而產生[3]。
當通過降糖治療老年糖尿病患者過程中,必須對低血糖采取積極的預防措施。這是由于糖尿病低血糖與高血糖有著基本差不多的危害性,甚至在一些情況下更為兇險??刹扇〉拇胧?,一方面,增加分泌低血糖使胰島素的對抗激素能導致高血糖的反映性,這非常不利于對對糖尿病的代謝實施的控制。另一方面,在機體消耗葡萄糖的主要器官中,大腦為其一,血糖幾乎提供了大腦所提供的所有能量,但極其有限的中樞神經組織本身的儲備能量顯然不夠。所以,當低血糖出現了而補充又不及時,損傷大腦神經組織的現象就不可避免,一系列嚴重不適,如嗜睡、意識模糊、幻覺、煩躁等等情況就出現了,嚴重者可能有低血糖昏迷與不可逆的腦損傷等情況發生。
總之,在干休所老年糖尿病患者身上出現低血糖癥應引起重視,盡早治療是首要措施,同時,必須重視預防工作,加強相關的宣傳教育工作,使患者與家屬對這一癥狀的基本知識有著必要的了解,從而有效地降低其發生率。
參考文獻:
[1] Veiny C. Management of dyslipidemia in elderly diabetic patient[J].Diabetes Metab,2005,31(2):5374-5381
篇4
引起低血糖的原因通常有兩種,一種是藥物性低血糖,主要是由過量使用胰島素、口服降糖藥或其他某些藥物引起,也可由服藥后未按時進餐造成;另一種是自發性低血糖,可見于糖尿病患者及正常人,多與精神狀態、體質情況、飲食與運動過度有關。其中,有三類藥物容易引起低血糖,患者需提高警惕。
引起低血糖的三類藥物
1.胰島素胰島素是最容易導致低血糖的降糖藥物。引起低血糖多與胰島素的不規范應用相關。目前的研究結果顯示,基礎胰島素治療導致的低血糖少于預混胰島素,但易出現夜間低血糖。此外,胰島素聯合磺脲類降糖藥時,低血糖發生率明顯增加。
2.胰島素促泌劑使用中、長效磺脲類降糖藥是老年糖尿病患者發生低血糖的重要危險因素,老年人服用磺脲類降糖藥引起低血糖的概率可高達20%,其引起的低血糖反應慢、持久、不典型,也最危險。
3.其他口服藥物部分抗感染藥物,如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心腦血管藥物,如卡托普利、美托洛爾、普萘洛爾等;利尿劑,如呋塞米等;解熱鎮痛抗炎藥物,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特殊情況下也可引起低血糖。
應對低血糖措施
為了防范低血糖,糖尿病患者應在家中、車中或單位常備糖果、巧克力等食品,以備不時之需。當低血糖發生時,首先要采取自救措施,意識清楚的患者一般可先吃15~20克糖類食品(以葡萄糖為佳),后吃含淀粉類食物,如餅干等,每15分鐘監測1次血糖。使用長效磺脲類降糖藥物或中、長效胰島素所致的低血糖不易糾正,且持續時間較長,需高度警惕,不能大意。其次,患者需要及時就醫,查找導致低血糖的原因,采取有效預防措施。如出現低血糖昏迷,有條件者應立即給予50%葡萄糖液20~40 毫升靜脈推注,并立即送醫院搶救治療。平時,糖尿病患者需要定期進行血糖監測,避免盲目用藥和過度運動引起的低血糖。
需要注意的是,二甲雙胍和阿卡波糖單獨使用很少引起低血糖,但若與其他藥物聯用時,仍可能發生低血糖。此外,原有無癥狀性低血糖、長期胰島素治療、病程過長(10年及10年以上)及年齡高于70歲的糖尿病患者,由于其對低血糖的調節能力較差,也容易發生低血糖。
低血糖表現形式多樣
篇5
關鍵詞:老年群體三高宣傳預防急救效果分析
Abstract: this article to related departments of the Railway Enterprise for retired workers health investigating 180 cases collected in the course of three high (high blood pressure, high blood sugar, high blood fat) patients for the study, more objects based on conventional medicine, 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on and first aid personnel to three high-publicity measures to implement the policy, hope aroused much public concern and attention.
Keywords: older age groups three high preventive effect analysis of first-aid
中圖分類號:R18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從臨床醫學的研究角度上來說,通常將高血壓、高血糖以及高血脂病癥定義為我們俗稱的“三高” [1]。從相關調查研究資料當中不難看出:三高病癥一直以來都是老年群體較為常見的綜合疾病。除常規性的臨床治療以外,針對老年群體進行三高病癥及相關急救措施的宣傳與落實有著重要作用[2]。本文現對其做詳細分析與說明。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隨訪調查中出現三高癥狀的老年患者共計180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三高患者共計120例,女性患者共計60例。全體患者年齡在52~71周歲范圍之內,平均年齡為(59.8±7.4)歲?;颊呷甙Y狀存在時間均在一年以上,且通過服用降壓類、降血糖類以及降脂類藥物,三高癥狀并未得到有效緩解。
1.2 方法 安排專人針對以上180例患者進行輔助治療,即在患者正常服用降壓類、降血糖類以及降脂類藥物的基礎之上,加強對患者有關三高疾病的認知與急救措施宣傳運用。在此過程當中鼓勵患者在服藥期間堅持適度的體育鍛煉、保持平衡的膳食結構,培養并養成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與此同時,針對三高類病癥基本醫護常識向患者家屬進行宣傳[3],樹立老年病患及患者家屬對于治愈三高病癥的積極性,從而更加積極的參與到治療過程當中。三個月后針對患者對三高疾病的認知程度以及患者對三高疾病的控制情況進行詳細分析與調查。
2 結果
2.1 老年群體患者對三高病癥的認識程度分析:通過以上宣傳方法的有效落實,三個月后老年群體患者對于三高病癥的認知程度如下表所示(見表1)。由表中數據可知:如果將老年群體患者對三高病癥了解與一般了解類型劃分為宣傳預防教育有效的話,此過程當中對于三高疾病的宣傳教育有效率為83%,效果顯著。
表1:三個月后老年群體患者對于三高病癥的認知程度示意表
2.2 老年群體患者對三高疾病的控制程度分析:通過以上宣傳預防措施以及急救措施的有效落實,三個月后老年群體患者對于三高病癥的控制程度如下表所示(見表2)。由表中數據可知:如果將老年群體患者對三高疾病的有效控制與好轉劃分為宣傳預防及急救措施落實有效的話,此過程當中對于三高疾病的治療有效率為89%,同樣效果顯著。
表2:三個月后老年群體患者對于三高病癥的控制程度示意表
3 討論
通過本文相關研究不難發現:在針對老年群體三高患者進行常規性臨床治療的基礎之上,配合有關三高病癥基本病理知識與急救措施的宣傳工作能夠使老年群體對自身患者有一個充分的認知與了解?;趯Σ∏榈恼_認識樹立治愈疾病積極性,從而更好的配合臨床治療相關工作的開展?,F階段,臨床研究中針對老年群體三高問題的治療多采取藥物治療配合飲食習慣規范性治療所開展的[4]。從這一角度上來說,針對老年群體三高患者不良的生活習慣以及不均衡的營養攝入問題進行處理與改善是極為關鍵的。
與此同時,從相關臨床實踐研究結果的分析角度上來說,三高癥狀在一般情況下不會發生瞬時性的危機狀態,但這并不意味著三高癥狀是能夠被忽視的。如果老年群體三高患者及其家屬對于三高病癥的治療無法引起足夠的重視,同樣可能導致老年群體患者出現卒中,死亡問題同樣不容忽視。在針對老年群體三高癥患者進行宣傳預防的過程當中,應當鼓勵患者對飲食習慣進行有效改變,合理控制飲食選擇與飲食時間,同樣可起到有效控制各種伴隨性病癥問題的產生與蔓延。
本文實驗當中發現,針對老年群體宣傳預防三高以及急救措施的落實不僅能夠有效提高老年群體三高癥患者對于三高疾病基本知識的認知,建立對三高疾病治愈的信心,同時還能夠輔助常規治療方式的開展,并獲取顯著的三高疾病控制結果,綜合效果極為突出。
參考文獻:
[1] 翟宏麗.高強.王麗等.民航學院教職工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檢出情況調查. [J].中國校醫.2003.17.(04).335-336.
[2] 欒玉明.劉達雄.廣州市海珠區社區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治工作模式探討. [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07.15.(06).576-578.
[3] 蘇定馮.恢復受損的ABR功能作為心血管疾病防治的新策略. [J].生命科學.2006.18.(01).1-3.
篇6
【關鍵詞】網球;運動損傷;預防;治療方法
隨著我國職業院校的快速發展與辦學規模的擴大,學生人數近年來呈現迅猛增長趨勢,而職業院校的師資力量并沒有得到相應比例的擴張,教師的任務量和工作壓力也在隨著快速增加,這對其身心健康起到了不良的負面干擾,同時健康的身心也是教師完成教學重任的前提與保障,因此職校教師的健康狀況逐漸得到社會各界重視[1]。本文作者對部分職校教師身體健康狀況進行調查、匯總、分析,對比觀察其易發疾病及分布特點,以作參考,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將2012年1月~12月的1207例職業院校在職教師健康體檢情況作為研究對象,其中包含582例男性與625例女性,年齡位于24~58歲之間,其平均年齡40.27±8.14歲。
1.2方法
給所有參與健康體檢的職業院校教師建立健康檔案,將其體檢結果記錄其內以便統計分析;體檢項目有內外科、影像學檢查、肝功能檢查、以及血糖血脂檢測等。所有入組職校教師的臨床資料及檢查結果均完整無遺漏。
1.3觀察指標
將所有入組職校教師分別根據其年齡(40歲以上/以下)及性別(男/女)進行分組,通過統計學檢驗對組間差異進行對比分析。
1.4數據處理
對兩組患者數據應用SPSS軟件17.0版實施統計學檢驗??尚艆^間95%,檢驗水準為0.05,p﹤0.05表明樣本數據差異明顯且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超過40歲體檢教師各類常見疾病檢出率除腎結石、膽結石外均高于40歲以下教師;男性教師脂肪肝、高脂血癥、高血糖、高血壓以及膽結石檢出率明顯高于女性教師,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他疾病檢出率無明顯差異(P﹥0.05)。詳見表1、2。
3 討論
由本文研究結果可知,在職業院校教師中超過40歲的教師各類常見疾病檢出率除腎結石、膽結石外均高于40歲以下教師;男性教師脂肪肝、高脂血癥、高血糖、高血壓以及膽結石檢出率明顯高于女性教師,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他疾病檢出率無明顯差異(P﹥0.05)。
由本資料統計可以看出,在職業院校教師中較為常見的疾病是高脂血癥、脂肪肝、高血壓、高血糖等,主要為內分泌代謝類疾病,且以慢性疾病居多,這與教師行業的工作特點有一定的關系,長期的坐姿、站姿而缺乏運動,對教師的身心容易造成不良影響,再加上工作負荷與壓力加大,沒有進行體育鍛煉的時間,長期以來容易使教師患有慢性疾病而處于亞健康狀態[2]。
同時職業院校教師的家庭經濟水平較高,知識層次較高,對健康與飲食相對較為關注,但又缺乏合理飲食結構的相關知識和正確認識,導致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現食用高脂肪、高蛋白補品過量,從而導致其體內脂肪堆積,引起高血脂、高血糖、脂肪肝等相關疾病[3]。
而職業院校教師所從事的工作大部分以科研、教學為主,長期從事高強度腦力勞動可以導致腦皮層長期高度緊張而造成相關功能紊亂、血管收縮痙攣,而產生高血壓等疾病[4]。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等疾病是冠心病、動脈粥樣硬化等心腦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對教師的身體健康影響較大,需要引起重視。
由此可見,職業院校教師健康狀況不甚理想,多種常見病具有較高的檢出率,且多發生于40歲以上教師,男性多于女性,提示需要有針對性的應用有效措施加強職校教師的健康建設。
參考文獻
[1] 王懷岐,金穎,胡曉斌等.甘肅省城市5類職業人群亞健康狀況分布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12,15(10):1167-1169.
[2] 梁巧瑩,陳赤霞,符可文等.三大職業人群健康狀況與生活方式的相關性研究[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09(13):22-23.
篇7
關鍵詞:老年;2型糖尿病;低血糖癥;臨床癥狀
中圖分類號:R587.1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5-0515(2013)7-160-01
前言
2型糖尿病,也叫成人發病型糖尿病,多發于中老年群體(35~40歲之后)[1],且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易患上低血糖癥狀。老年2型糖尿病低血糖癥屬于常見的并發癥之一,由于其臨床癥狀不典型,容易造成誤診和漏診,若處理不及時,會給患者的身心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如出現昏迷、渾身乏力、口干舌燥等臨床癥狀,嚴重的還會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對于老年2型糖尿病低血糖癥應及早發現,做好早期診療非常關鍵。現選取我院30例老年2型糖尿病低血糖癥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其發病原因、臨床特點和治療效果,以期能夠有效減少或避免2型糖尿病低血糖癥對于老年患者身體的不可逆性損害。報告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資料
選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30例老年2型糖尿病低血糖癥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其中17例男性,13例女性;年齡62~88歲,平均年齡74.5±1.4歲;病史1.5~27年,平均病史11.7±2.1年;患者中合并有高血壓的有5例,冠心病的有9例,腦血管的有10例,自主神經病變的有6例?;颊呷朐汉螅o予血糖監測,血糖指數范圍為0.8mmol/L~2.5mmol/L。
1.2診斷標準
參照美國糖尿病協會ADA /WHO 糖尿病的診斷標準(1977年),患者靜脈血漿中血糖指數小于2.8mmol/L的作為低血糖癥的診斷標準。本研究中30例患者均符合診斷標準。
1.3方法
對于血糖指數不是太低,意識較為清晰的患者,可給予速食食品食用(含糖)。對于血糖指數較低,意識較為模糊的患者,可給予其靜脈注射55~100ml葡萄糖(濃度為50%)。30分鐘進行1次血糖檢測,直至患者血糖維持在7.5mmol/L左右。對于抽搐頻率高、出現休克等癥狀的嚴重患者應給予地塞米松治療。對30例患者的相關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并對結果加以整理和總結。
2.結果
2.1病因
由注射胰島素引起的有10例,占33.3% ;由藥物導致的有8例,占26.7%,其中由口服磺脲類降糖藥引起的3例,口服雙胍類降糖藥引起的5例;進食量過少導致的有3例,占10% ;運動量過大引起的4例,占13.3% ;普萘洛爾引起的有2例,占6.7%;急性胃腸炎引起的3例,占10%。
2.2臨床表現
患者病發時臨床癥狀表現為面色蒼白、焦慮、緊張、冒冷汗、發抖、心悸、口干舌燥等,所有患者中有13例急性低血糖反應(43.3%);有6例表現為意識喪失,大小便失禁,抽搐(20%);7例無明顯癥狀的隱性低血糖反應(23.3%);2例突發失語(6.7%) ;2例四肢乏力伴突發跌倒(6.7%);患者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癥,表現為昏睡的有10例,嗜睡的有3例,處于淺昏迷狀態的13例,深昏迷的4例。
2.3治療結果
對患者的血糖指數進行檢測,血糖指數均較為穩定,處于7.5mmol/L左右,血糖恢復正常。所有患者均得到了及時治療,臨床癥狀也得到很大程度的緩解,,經治療后未出現死亡病例。
3.討論
3.1老年2型糖尿病低血糖癥的發病原因
研究表明,絕大多數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會出現低血糖過低的情況,在老年患者中更是多見。導致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易發低血糖癥狀的原因很多,具體可總結如下:
第一,年齡影響。老年人由于身體機能減退,導致體內腎小球的濾過率降低,胰高血糖素分泌也減少,從而導致低血糖。若老年人患有糖尿病合并有腎功能不全的情況,患病率則更高。
第二,藥物影響。降糖藥物,如磺脲類或胰島素等,是導致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易發低血糖的常見藥物。另外,一些抗精神病藥物、心得安、異煙肼等藥物也可能會引起低血糖癥狀[2]。
第三,不良的飲食作息習慣。不規律的飲食作息習慣,如進食量過少,晚睡晚起,失眠質量欠佳,運動量過大,身體耗費過多等都可能會導致低血糖癥狀。
第四,疾病影響?;颊呋加衅渌眢w疾病,會降低身體免疫力,影響食物吸收和進食量,也可能會導致患者機體血糖下降現象。
第五,夜間。人體的胰升血糖素和抗胰島素的內分泌激素等在夜間的分泌量會減少而造成低血糖現象,這也可能會誘發心律失常而導致患者死亡,尤其要提高警惕。
第六,患者常年的糖尿病病史,降低了對低血糖的應激感知功能,易產生低血糖。
3.2預防低血糖措施
老年人患有2型糖尿病癥大多伴有冠心病、高血壓、腦出血等疾病,且患者低血糖時的交感神經過度興奮癥狀不太明顯,導致臨床癥狀多種多樣或無典型性癥狀[3]。從而易被誤診和漏診,耽誤病情,后果是非常嚴重的。因此,做好預防措施相當重要。
第一,做好宣傳工作,普及疾病知識。做好疾病的宣傳普及工作,使老年患者了解疾病,包括疾病的病因、臨床癥狀表現以及早期的治療措施等。
第二,養成規律的飲食作息習慣。飲食作息習慣應規律,進食定時定量,保證能量的補給同時,還應注重營養??七M行適當運動,但不宜活動量過大,若在運動中出現低血糖癥狀應立即服藥或及時就醫。
第三,嚴格遵守服藥原則。嚴格遵照醫囑,按時按量服藥,選擇半衰期短、作用相對弱的降糖藥物,謹慎使用對血糖有降低功效的藥物。
第四,注射胰島素的劑量應準確。注射胰島素時,老年人可在家屬幫助下,嚴格按劑量刻度進行注射。
第五,隨身備用糖塊或糖分含量高的食品。主要針對在外出時,應隨身攜帶糖塊或含糖量高的食品,以防不時之需。
4.小結
綜上所述,由于老年2 型糖尿病低血糖癥的癥狀不典型,易造成誤診和漏診,從而延誤病情,給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因此,醫護人員應認真觀察患者的病情,做好血糖監測工作,給予及時的治療,并加強患者預防措施的知識講解,以有效減輕或避免老年2 型糖尿病低血糖癥對患者身體的傷害。
參考文獻:
[1]余立平,沈紅,周菲,陳寧.老年2型糖尿病鼻飼患者低血糖原因分析及護理[J].護理學報,2011(13):26-28.
篇8
【關鍵詞】糖尿病;大血管病變;臨床;研究分析
本文對我院2009――2012年住院的22例伴有長期糖尿病大血管病變的患者在年齡、病情、病程、性別、血脂、肥胖方面進行探討,對其進行分析,講述了糖尿病大血管病變的發病機制、診療方法,并提出了相應的預防措施。
1臨床資料研究
1.1臨床資料三年中總共接受糖尿病大血管病變患者22例,年齡最小者35周歲,最大75周歲,平均年齡61歲,其中有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12例。按照發現糖尿病的病齡分,1到2年的1例,2年到5年中長期的患者4例,5-20年長期患者17例。患者病情類型中1型糖尿病患者2例,其他都為2型糖尿?。?0例)。在空腹情況下進行血糖測試,4例8-10mmol/L,10例10-13mmol/L,其他8例在13mmol/L以上。對患者具有的身體特征進行分析,18例典型肥胖,14例患者血清膽固醇升高,17例甘油三脂升高(血清膽固醇和甘油三脂同時升高者12例)。對病人發病種類進行分類,11例寇心病,其中死亡1例,占9.1%;腦血管意外10例,未出現死亡;腦栓塞8例,死亡1例,占12.5%;腦出血5例,死亡1例,腦意外死亡率20%;足壞疽1例,為出現死亡患者。
1.2臨床分析對以上22例患者進行分析,可總結出以下規律:①糖尿病大血管病變主要發生在高齡患者中;②糖尿病大血管病變不分男女,本組中女性略多于男性患者;③糖尿病大血管病變病程長、病情重、發病率高;④糖尿病大血管病變絕大多數為2型病人,1型病人較少;⑤高血脂病人多發糖尿病大血管病變;⑥死亡患者中,腦意外死亡率高,需特別注意;⑦肥胖者易引起糖尿病大血管病變。
1.3討論根據以上分析,糖尿病大血管病變中,主要引發因素為肥胖、三高(高血脂癥、高血糖、高胰島素血癥)等?;颊咴诎l生血糖高的情況下,血漿脂蛋白會引起糖化。受糖化的影響,低密度脂蛋白在血液流動中會降低清除速度,逐漸沉積在血管壁,最終形成了動脈硬化?;颊咴谘情L期居高的情況下,蛋白質的糖化產物和非酶糖化的聯在一起的血管壁的形體產生了異樣,血管逐漸變窄,而巨噬細胞發現蛋白質被糖化后,會釋放出酶來促使血管內皮細胞增長,最終形成了大血管病變。在對這22例糖尿病大血管病變患者的治療過程中,我們結合患者自身的年齡、病情、病程、肥胖和血脂等多方面的因素,采取了嚴格控制患者血糖達標的治療方法。
2大血管病變的檢診與治療方法
盡管糖尿病大血管病變危害極大,但由于我國醫療條件的限制以及患者對糖尿病大血管病變的認識能力有限,絕大多數患者都并未能做到及早發現并治療,而且根據以上22例發現糖尿病大血管病變已經有向年輕化發展的可能。這與其在病變早期沒有明顯臨床癥狀體征有關,很容易被人忽視。一旦被確診大多數情況下已經是在大血管病變進展的中、晚期,造成病情發展很難控制。在治療中,主要是對大血管供血不足或閉塞后遺癥進行治療。而大血管病變的依據主要是靠B型超聲和有創性血管造影。具體方法如下:
2.1檢查全身血管狀況如同測量血壓一樣,只需將手腕和腳腕的袖套套住,通過脈搏波的一個傳導速度即可測試動脈僵硬程度。該項檢查主要是測量動脈僵硬度,另外還可以判斷下肢動脈是否通暢。
2.2檢查全身大中型動脈該項檢查只要把夾子夾到患者手腕上,再把兩個如同電極一樣的設備,一個放于頸部,另一個放于大腿根部,在電腦中觀察結果。該項檢查是反映大中型動脈的彈性,它可以預測冠狀動脈有沒有狹窄,評價冠狀動脈的狹窄程度,評判出心和腦血管的病變與否。
2.3檢測頸動脈該項檢查主要是對頸動脈做B超,觀察頸動脈的僵硬程度,狹窄都程度等。主要原因是頸動脈是給大腦供血的重要通道,掌握它的健康程度對病情的了解非常重要。
3糖尿病的大血管病變的預防措施
要想預防糖尿病大血管病變,必須長期堅持鍛煉身體,及早處理各種心血管問題。高血壓患者在采用藥物時應注意有否影響糖、脂肪、鉀、鈣、鈉等代謝,如失鉀性利尿劑(噻嗪類)和鈣離子通道阻滯劑可減少鉀和鈣離子進入β細胞而抑制胰島素釋放,以致血糖升高;保鉀利尿劑和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可抑制醛固酮分泌而排鉀減少,在腎功能不全伴高血壓者易發生血鉀過高而影響心功能,有時可引起嚴重后果;β腎上腺素能阻滯劑不論選擇性或非選擇性者均可抑制低血糖癥癥狀、提高血甘油三酯、降低HDL2-ch,非選擇性者還可延遲低血糖癥恢復;不少降壓藥還可引起性低血壓、陽瘺,以免發生低血糖癥時再誘發心肌梗塞,但酮癥也可誘發上述心腦腎并發癥,必須注意。
4結論
糖尿病大血管病變患者的病情往往都是長時間的積累所造成的。很多患者在患有大血管病變的同時,還會伴隨著其他心血管并發癥或其他危險因素出現。這些病情在與大血管病變相互作用下,會加大患者心血管病變發生的概率。而一味只采取降低病人血糖的治療方法是不能使病人完全康復的。我們要對病人存在的所有危險因素進行考慮,在降低病人血糖的同時,還需要采取降壓、降脂及抗凝的治療,這樣才能使病人在降糖治療時更安全,更具有個體化。當然,糖尿病大血管病變的治療離不開糖尿病科研工作者的進一步深入研究,盡快研究出治療大血管病變的新藥,為患者臨床治療提供新的選擇。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糖尿病腎??;護理;進展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742(2013)03(a)-0189-02
糖尿病腎病,簡稱DN,是糖尿病患者常見的微血管并發癥之一,臨床較為難治,且是使患者發生終末期腎功能衰竭或尿毒癥的常見原因。據報道,因糖尿病腎病導致患者發生尿毒癥從而造成患者死亡的人數約占糖尿病患者總數的30%左右,嚴重影響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命安全。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老齡化的進程加快,糖尿病腎病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因此,對糖尿病腎病患者進行合理治療及護理已成為臨床醫學研究重點之一。該文將對糖尿病腎病患者的護理進展進行討論,為臨床對糖尿病腎病患者的護理工作提供較為可靠的依據,從而提高糖尿病腎病患者的生活質量與生命安全。
1 糖尿病腎病的易感因素
1.1 遺傳因素
近年研究表明,糖尿病腎病患者的發病因素與遺傳有關。若家族中有I型糖尿病腎病患者,其兄弟姐妹若患有糖尿病,則其兄弟姐妹在多年后發生糖尿病腎病的幾率累積高達71.5%,若家族中未出現糖尿病腎病患者,則其他患有糖尿病的親屬出現糖尿病腎病的幾率為25.4%。
1.2 環境因素
糖尿病腎病患者最主要的發病因素為高血糖,而其他環境因素則只起到輔助或加速糖尿病腎病發生的作用。若患者長期處于高血糖狀態下,患者體內腎臟組織中會出現局部激素或發生細胞因子異常表達,從而使患者體內積聚腎小球系膜基質以及增厚基底膜增厚?;颊呷敉瑫r發生高血壓,可對糖尿病腎病的發生起到進一步加速的作用,而糖尿病腎病病情也可對患者起到增高血壓的效果,從而形成惡性循環威脅人類健康。
1.3 其他因素
糖尿病腎病患者發生腎功能障礙的主要原因為患者體內出現高凝狀態,而例如患者日常蛋白質攝入過于增加、患者發生脂代謝紊亂以及患者有吸煙習慣均可對糖尿病腎病的發生以及發展起到加速作用。
2 糖尿病腎病臨床護理
糖尿病患者一旦發生糖尿病腎病,則對患者的腎臟會造成快速損害,且目前臨床尚未發現有效的治療手段,大多數患者在發生糖尿病腎病后較短時期內即可進入終末期腎功能衰竭。因此對糖尿病腎病患者進行及時的早期護理措施,可有效控制患者病情的發展,延緩患者腎臟的損害。
2.1 控制血糖
對糖尿病人進行血糖的嚴格控制,是臨床上預防糖尿病人發生糖尿病腎病的最有效方法。對糖尿病患者進行血糖控制可采取多方面措施,如對患者進行必要的進食指導,計算患者每日總攝入熱量,指導患者在每餐進食前進行血糖的測量,若發現血糖異常,應及時進行飲食調整甚至藥物治療。若患者糖尿病情嚴重,可給予胰島素長期治療以控制患者血糖含量。
2.2 藥物護理
糖尿病腎病患者進行藥物治療是需要終生堅持的,因此部分患者易出現依從性較差,甚至排斥治療等情況。護理人員應指導患者按醫囑按時按量服用藥物。必要時可對患者治療依從性以及配合治療的積極性進行調節。
2.3 預防感染
多數糖尿病腎病患者自身免疫力較差,易出現微血管痙攣、皮膚抵抗力較差以及局部出現微循環障礙等情況,而大多數糖尿病腎病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較差,易發生各種感染。護理人員應對患者日常生活進行必要的指導。包括督促患者每周進行一次沐浴,講究個人衛生,貼身衣物勤更換等,從而保持糖尿病腎病患者表面皮膚的清潔度,防止發生相關感染。同時可對患者進行足部護理,對患者足底進行按摩,促進患者全身血液循環,從而增強免疫力。
3 糖尿病腎病護理干預
3.1 心理護理
糖尿病腎病患者大多對疾病相關知識并不了解,甚至認為糖尿病腎病是絕癥無法治愈,從而產生消極、恐懼、焦慮等負面心理情緒,而此類情緒可使患者體內高血糖素分泌量增多,導致患者交感神經發生興奮,最終使患者體內生成或輸出較多的葡萄糖,增高患者血糖含量。而負面情緒也可導致患者不能夠積極配合治療,影響臨床治療效果。護理人員應對患者耐心講解糖尿病腎病相關知識,使患者充分了解自身病情,以及明白將要進行的各項治療與護理措施的目的,從而消除患者焦慮、消極、恐懼等負面心理,積極配合醫護人員的治療與護理。同時可指導患者家屬積極配合患者進行治療,給予患者及其家屬適當的自信心,從而以最佳心理狀態接受治療。
3.2 飲食護理
糖尿病腎病患者的進食原則應以少食多餐為主,且應根據患者實際情況以及個人體質控制蛋白質的攝入量。糖尿病腎病患者在飲食中若攝入的蛋白質不足,則會產生負氮平衡情況,而蛋白質攝入量過高,會引起患者體內腎小球的高灌注、高濾過現象,加重患者病情,加速患者腎臟器官的損傷,因此,對糖尿病腎病患者控制飲食中蛋白質的目的在于降低患者的腎小球濾過率,減少患者尿蛋白水平、肌酐清除率以及腎功能下降速度,從而對患者腎功能惡化起到延緩作用。糖尿病腎病患者尿蛋白檢測正常時,每人每天每公斤體重應攝入1-1.2 g蛋白質;若患者檢測可知微量尿蛋白時,每人每天每公斤體重攝入0.8―1.0 g蛋白質;若患者發生嚴重低蛋白癥或出現營養不良等情況,則不必對其進行蛋白質攝入量的控制?;颊呷粘o嬍持袛z入蛋白質食物應盡量選擇動物蛋白,避免對其攝入植物蛋白。此外,由于食鹽可起到增高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含量的作用,因此糖尿病腎病患者還應在日常飲食中控制鈉鹽的攝入量,避免胰島負擔加重。
3.3 運動護理
患者在病情穩定的情況下可進行適當運動,從而增強機體抵抗力。運動量應根據患者實際病情決定,活動形式應以緩慢為宜,不宜過于疲勞,如行走等,且運動量不宜過大,遵循循序漸進的運動原則,切記突然加大運動量。糖尿病腎病患者進行運動的時間應選擇在注射胰島素30-90 min內進行,或在患者用餐后1h內運動,研究表明,在午餐進行完成后1 h運動可達到最佳效果。若患者進行胰島素注射2 h后,不可過多進行運動,以免糖尿病腎病患者出現低血糖現象。
3.4 健康教育
對糖尿病腎病患者進行必要的健康教育可起到積極的作用。對進行初次注射胰島素的患者,應對其進行相關知識的講解,包括胰島素的注射方法以及計算方法等,并告知患者注射胰島素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以及相應的預防措施。若患者病程較長,則健康教育側重點在于如何防控相關并發癥,同時應包括計算患者日常飲食量等內容,使患者明白均衡飲食的意義,同時掌握自身調節飲食的方式方法,更好的對自身病情進行控制。在臨床上,具體對患者實施健康教育時,應根據患者文化程度以及實際病情選擇健康教育的側重內容。
篇10
中圖分類號:R473.5;R24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2409(2007)05-1013-02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嚴重的并發癥,對糖尿病足的護理是診療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早預防、早發現和早治療是護理糖尿病足的關鍵,對住院患者進行有效的診療護理和關于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的相關知識教育,對防治糖尿病足有著重要意義,我科用中藥浸泡的方法治療41例住院的糖尿病足患者,取得優良效果?,F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41例中,男29例,女12例,年齡35~72歲,平均61.2歲,糖尿病診斷符合1999年WHO標準,病史4~16年,空腹血糖≥7.8mmol/L,餐后2h血糖≥11.1mmol/l,糖化血紅蛋白為8.2%~16.0%,糖尿病足0級5例,I級10例,Ⅱ級16例,Ⅲ級6例,N級4例,吸煙22例,嗜酒10例,高血壓病28例。
2 結果
綜合治療護理1~3個月,空腹血糖4.3~6.5mmol/L,糖化血紅蛋白4.3%~6.0%,治愈29例,好轉8例,無效4例。
3 護理措施
2.1 局部常規消毒,清創潰瘍面護理
根據傷口滲液量調整換藥時間間隔,指導患者臥床,抬高患肢,堅持少走路,足部及傷口不受擠壓。
3.2 中藥浸泡患足
中藥處方:銀花50g、30s、苦參50g、丹參50s、紅花20g、赤芍25g。加水3000ml煮沸10min,用干凈消毒盆盛裝,自然冷卻至40℃左右溫水浸泡足部,20~30min/次,浸泡結束后,立即作局部常規消毒。中藥具有清熱解毒、抗炎、活血通脈的作用,能改善足部血液循環,促進傷口愈合。防止燙傷,及時做好局部清潔消毒是本治療方法取得療效的關鍵。
3.3 強化對糖尿病足預防知識的教育
本組病例均為住院患者,對他們做好宣教有充足時間,有了相關知識,才能有良好行為狀態。范麗風等經調查后得到結果是有近半數的糖尿病患者對糖尿病足的認識不足,半數以上患者對防治糖尿病足的足部護理知識缺乏,足部護理行為不良。所以指導糖尿病患者尤其是糖尿病足患者如何保持足部衛生,如何選擇合適的鞋襪以及正確掌握修剪趾甲的方法,以及冬天如何保溫,預防凍傷或燙傷等就顯得非常重要。
3.4 嚴格控制血糖和預防低血糖的發生
血糖得到良好的控制,才能促進傷口愈合,朱嘉雯等調查有62.7%的患者不知道長期高血糖的危害,53.2%的患者不了解血糖控制不良,治療不當可導致的并發癥發生,與患者反復說明嚴格控制血糖的必要性,使其了解血糖或尿糖與飲食的關系,自測血糖及尿糖能即感知病情變化,爭取患者主動配合治療是治療糖尿病足的主要環節,同時指導患者如何認識低血糖,做好預防措施,避免產生畏懼心理。
3.5 健康教育
吸煙和嗜酒是糖尿病足產生的危險因素之一,戒煙戒酒是必須的。同時加強對患者的心理護理,幫助患者樹立自立、自強的信心和耐心,主動參與診療及護理,保持積極樂觀情緒。積極與患者家屬溝通,以及傳授有關疾病的基本知識,使家屬理解并配合患者治療,幫助解決現存的護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