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進展范文

時間:2023-10-26 17:31:0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科學研究進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科學研究進展

篇1

在植物遺傳學與統計遺傳學方面,進行青花菜抗老化轉基因研究,利用農桿菌轉殖法導入細胞分裂激素合成基因,在轉型株中發現有31%具有延遲葉片黃化、16%具有延遲花球黃化效果,而7.2%的葉、花均具這些效應,以獲得的近20個自交系進行子代評估,也顯現該轉基因遺傳至下代;進行乙烯受體變異轉基因研究,獲得數枝轉型株;以高等水生植物浮萍探討污染環境定基因的表達機制,發現浮萍對農藥的耐受性較高,對重金屬(除鉛外)的耐受性則比較低;從百合成熟花的基因庫中找到一個與干燥有關的基因,只在接近開花時才表現,可能有保護功能;自耐高鈉鹽的冰花植物分離出一傷害誘導基因WI12,與馬鈴薯的傷害誘導基因WUN1有很高的相似度,功能可能與韌皮部細胞壁的發育有關;構筑能在水稻表現的表現載體,每一個不同的表現載體,得到數個T0細胞系及同質T2,T3與T4轉殖水稻種子,并證實將基因轉殖到水稻中有表現,活性較由細菌所表現的高出許多。

植物生物化學方面,將第Ⅲ型稻醇溶蛋白質基因RP5啟動子嵌合GUS報導基因,藉由農桿菌轉殖于煙草及水稻,發現RP5啟動子在水稻表現具有胚乳專一性,且其表現的時間控制能精確地復制內生性RP5基因的調節,但在轉殖煙草的表現則不具胚乳專一性;分離出可能與綠豆種子衰化有關的基因RNA解螺旋(RNA helicaseVrRH1);發現假絲酵母菌的5種脂肪具有不同生化特性與基質特異性,選殖的啟動子具有不同的環境與營養因子調控序列,可因應不同的培養條件改變同功的差異表現,而有不同的應用性;闡明光合系統中心蛋白基因群psaAB的轉錄轉譯機制,及光照對此基因群表現所扮演角色,發現葉綠體存在著轉錄調節蛋白因子,并純化此類蛋白;成功選殖出水稻活化基因,分離此酵素兩型蛋白,發現此基因表現呈現概日韻律變化,mRNA具有獨特的選擇式剪接機制;利用農桿菌轉殖法,將大腸桿菌和反芻動物瘤胃中分離出來的植酸基因轉殖至水稻,可穩定遺傳至后代,而轉殖水稻所生產的植酸酵素具有高效能的酵素活性。

微生物學及植物病理學方面,發現伏馬鐮孢毒素B會引發動物和人類的疾病,包括馬腦白質軟化病、豬肺水腫、小鼠肝癌和人類食道癌等;經生化特性分析,衛星蛋白為RNA結合蛋白質,具核酸的特異性,并有自我聚合特性,利用酵母雙雜合系統,篩選出數十個與衛星蛋白結合的寄主蛋白;初步完成臺灣炭角菌科的地方志,共118種,分屬于13個屬,其中包含1個炭豆菌屬和1個炭角菌屬的世界新種,并描述1個法國核囊菌綱新屬――雙孔孢菌屬、1個俄羅斯層炭菌屬的世界新種及4個馬來西亞炭角菌科的世界新種;以竹嵌紋病毒為材料,發現病毒復制酵素的中間區段具有核苷酸水解酵素活性,而病毒三重迭基因的第一移動蛋白,在失去ATPase活性和RNA結合能力時,會失去幫助病毒的移動能力;缺失性RNA的轉譯架構存在對其增殖極為重要,而衛星核酸發展為基因表現載體,可用來定位病毒鞘蛋白次基因RNA的核心啟動子。

植物生理學方面,以紅杉試驗,證明植物幼年期光合作用及呼吸作用的速率皆高于成齡期,葉綠素含量幼年期也高于成齡期,但老樹復幼后又恢復幼年期之特性;植物幼年期時,生長迅速、乙烯產量高,成齡期,則生長緩慢、乙烯產量低,老樹復幼后則提高至幼年期的乙烯產量,但以每克細胞分析時,則幼年期與成齡期無顯著差異;利用介于trn D和trn T之間以及trn T 和trn F之間的葉綠體non-coding核酸序列,觀察到十字花科蕓苔屬Brassica rapa/oleracea演化途徑的植物,其核酸序列的演化速率為B. nigra演化途徑植物的2倍左右,證實A+T成分的高低確會影響核苷酸突變的數目,且DNA堿基被易位對DNA堿基被取生比率會隨A+T成分的增加而增加;完成文心蘭、拖鞋蘭及蝴蝶蘭等細胞再生植株的研究;證明氰細菌聚球藻RF-1品系的硝酸還原酵素基因narB為硝酸還原酵素的功能基因,單鏈蛋白可隨硝酸鹽濃度變化,表現兩種不同的酵素動力學特性;探討夜來香球根花芽分化前后荷爾蒙的變化,發現C-19 gibberellin扮演關鍵性角色;利用細胞熒光流測分析技術,建立高細胞分裂指數的細胞懸浮液,為誘導分裂與染色體分離的來源組織;分析林木種子上胚軸休眠特性,發現低海拔莢迷屬植物的成熟種子不宜溫儲,適度冷儲為適宜方法,而中、高海拔莢迷屬植物可適度溫儲。

植物系統分類與演化學方面,分析顯示,南方紅豆杉和穗花杉屬應屬紅豆科,后者與粗榧科為單源,與杉柏二科約在19200萬至23000萬年前分歧;分析三基因組,發現松柏木(除松科外)與買麻藤目是姊妹群的新關系;訂正臺灣產鴨跖草科及天南星科魔芋屬等單子葉植物分類,厘清菊科、秋海棠屬、薔薇科臺灣草莓等各植物的系統親緣關系,發表新種植物“臺北秋海棠”;探討臺灣佛甲草屬植物的系統分類,發現有20個分類群;研究臺灣西部6條溪流的天南星科石菖蒲群遺傳結構,發現石菖蒲的族群在溪流間確有明顯的分化,依緯度分為兩大族群;研究臺灣芒屬植物的分子生態與演化,發現以五節芒為外群,中國芒呈現單系群的結果,臺灣芒和高山芒有明顯的遺傳分化,臺灣芒與白背芒雖因二次接觸,但種化并未成功,芒屬植物的生殖構造及發育與其他禾本科植物相似,對種化之影響有限。

植物生態學方面,相思樹的生物試驗顯示,葉的水溶萃出物中含植物毒物質,并確認12種類黃素及2種單寧,其中4種為新化合物;臺灣芒與白背芒因其分布于不同海拔,由所得的分子證據了解二變種間仍有基因流轉,種化的過程尚未成功;發現經高鹽分理,顯著降低水筆仔幼苗的光合作用速率和氣孔導度,增加氮素濃度可增進生長在低鹽分水筆仔幼苗的光合作用速率和氣孔導度,但對生長在高鹽分下的水筆仔幼苗沒有顯著效應,生長在高鹽分低氮素濃度下的水筆仔幼苗較易受光抑制;從研究島內河川污染和藻類關系中,歸納出以附生硅藻的藻屬為指標的新方法,由6個屬的比率關系為指標,結果和由水質理化參數分析所得者相當一致;自相思樹分離出22種化合物,另自血桐分離出9種化合物,其中6種黃酮類為新的化合物;進行芒草分子生態及演化研究,利用隨機擴增多型性DNA、葉綠體DNA之trnL-trnF間隔片段和乙醇去氫I的DNA序列分析,探討族群間的基因流轉及族群遷移。

菌類及藻類方面,發現有2種大型有蓋盤菌、24種無蓋盤菌,6屬11種雙鞭毛菌及12屬土壤高溫真菌;從臺灣溫泉或其他地熱環境分離得耐熱性真菌25株;觀察臺灣7個碳酸泉,發現41種硅藻,大都出現在低二氧化碳泉水中。

動物細胞及生理機制方面,發現內生性類鴉片的不同作用;發現影響精蟲生理功能的重要成分;闡釋大鼠延腦吻端腹側核與疑核抑心區及視丘網核作用機制;證明蟑螂單眼對逃亡具有生理意義,并解析出蝦的信息傳遞分子的活化機制;完成家蠶及蟑螂前胸腺咽喉側腺分泌的脫皮激素、腦神經細胞形成與青春激素在發育過程的變化研究,發現羅氏夜蛾咽喉側腺的促進物質存在于腦、食道下神經球及心臟內分泌體內,證明神經連索NCAI和NCAII在傳遞促進作用上的角色;從昆蟲鑒定出小白紋毒蛾的性費洛蒙的主要誘蟲成分,是一種從未發現過的新結構;探討小菜蛾3個同功異構酯解酵素在田間及室內發生頻率的變化;完成關渡河口、關渡自然保留區與自然公園內昆蟲相的分析;完成多種鳥類、爬蟲類及魚類腦垂體促甲狀腺激素、促濾泡激素、糖蛋白激素共同α次單元基因的選殖、測序、胺基酸序列及mRNA表現的調控因子之探討;完成淡水魚離子平衡相關運輸蛋白研究,Ca2+-ATPase 基因之選殖、測序、胺基酸序列及各器官mRNA與蛋白質表現,證明H+ATPase及Na+-K+-ATPase在淡水魚Cl吸收機制的角色;進行與HSC70作用的蛋白質、魚類JAK-STAT信號傳遞、DHEA及固醇類對刺激分泌作用及抗磷脂質抗體與赤芝S對膠原蛋白刺激血小板的影響等研究;研究蛋白質種類,包括HSC70、新型唾液酸水解酵素、胡蜂毒素、生殖系統分析蛋白24P3 RNA水解酵素、蛇毒蛋白、核酸復制酵素等,除探討其作用機制外,也進行三度空間結構決定與蛋白質工程改進等實驗;發現磷酸葡萄糖異構醣、自體分泌移動因子及神經白細胞素均為同一類型蛋白,而且首度決定其三度空間結構;果蠅的發育與其相關基因調控研究,發現果蠅具有與哺乳類甲基化CpG核苷酸的相似蛋白質,但在基因中卻探測不出甲基化CpG核苷酸;促黃體激素釋放激素(LHRH)對癌細胞株A431的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的磷酸化具去除的作用,可能與促黃體激素釋放激素能抑制癌細胞的生長有關;藉由基因功能至蛋白質轉錄后調節,建立人類遺傳疾病多巴反應性肌肉松弛癥的細胞模式及致病機轉;小白鼠子宮分泌之24p3蛋白和精蟲頭部有結合的現象,結合后可增加精蟲的活動力;缺乏葡萄糖六磷酸去氫(G6PD)時,會導致人體皮膚纖維細胞生長緩慢,并加速老化;小白鼠貯精囊分泌的自體免疫抗原抑制精蟲內鈣離子之含量,可能是經由胞器儲存增加所引起;精囊分泌蛋白純化后,具增強精蟲游動的能力。

動物功能型態學方面,發現高密度脂蛋白是以反內胞飲作用進出細胞;完成80%全球盲鰻種類的骨胳解剖;發現在幼鼠下丘之軟腦膜下區一種輻射膠細胞,其功能應為第二級膠母細胞鷹架,與下丘的發育有重要之關系;建立果蠅發育時感光細胞型態變化的證據。

動物系統分類及進化學方面,發現臺灣沿海頭足類至少有85種,其中49種為新種或本地新紀錄種;記錄44種臺灣產海膽,其中12種為新紀錄種;完成蝦虎亞目魚類的親緣分析;利用乳酸去氫酵素所建構的演化樹,發現龜可能是最晚的爬蟲類分支;陸續發表17種新種魚類,至少500種新紀錄魚種,使臺灣的魚種增至2,650種,占全球魚種的十分之一;陸續發表環節動物多毛類11個新種,為西太平洋亞熱帶與熱帶地區多毛類物種多樣性的分布。

動物遺傳及發育學方面,解析出果蠅動蛋白在感光器型態發生過程所扮演的角色,并發現在果蠅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訊號傳遞系統中具負調控作用的一種新穎蛋白質及另一獨立于EGFR的新調控系統;揭開蛙類齒釉蛋白基因表現的調控機制;結合分子生物學及轉基因斑馬魚的研究成果,有助了解脊椎動物生長、發育及環境適應基因的表現與調控;以分子標志,如造成雜交、雄性后代不孕的基因(Ods)、28S核DNA序列及表皮碳氫化合物費洛蒙分子,厘清果蠅、虻總科等昆蟲的近緣種親緣關系及地理分布;建立多種細胞核(如ITS1、ITS2)與線粒體核酸序列為遺傳標志,并分析臺灣淡水域及海水域等無脊椎動物間的親緣關系;進行Xlox基因同源區胺基酸序列的親緣分析,顯示脊椎動物、環節動物水蛭及海洋無脊椎動物各自分成一群;探討基因表現在心肌、免疫系統、大腸桿菌、哺乳類細胞、聚球藻與性腺細胞的生長及分化影響;發現T細胞接受器的核酸片斷,在人與老鼠間有非常高的保留度;轉錄因子在細胞內及細胞外均會與此核酸片斷作用,顯示T細胞接受器基因的表現受組織與發育特異性的調控;利用圓斑河豚為材料,完成4種酪胺酸蛋白激JAK基因與CDC37基因等的基因結構與啟動子活性分析;選殖斑馬魚肝醣合成磷解酵素3(GSK3)基因,研究其于胚胎發育過程中的表現;完成鯉魚卵黃生成前質素基因的選殖、核酸測序,鑒定其蛋白質之部分產物lipovitelline II為鯉魚卵膜的組成分;完成鯉魚轉譯起始因子eIF2α、eIF2β及eIF4ε之選殖,并研究與鯉魚卵發育過程中蛋白質合成效率的關系;選殖具有PHD手指結構的蛋白質PFTR,與類固醇激素受體交互作用,抑制受體的轉錄活性;發展液態層析/質譜儀的技術,用以分析蛋白質的修飾;以K蛋白的親和性管柱純化細胞液中可與結合的蛋白質,發現其中的結合蛋白可能為具有RNA解螺旋活性的DDX1,登革熱病毒的核心蛋白也與K蛋白有交互作用,發現notch信息傳遞路徑可與轉錄因子C/EBPbeta調控胎盤特殊基因的表達,并藉由外來醣轉移酵素的作用,調控昆蟲細胞的醣化機制;由基因剔除鼠實驗證明,DNA甲基化是正常胚胎發育必有的機制;CpG核苷酸中的DNA甲基化在很多生物現象中,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發現2個控制果蠅復眼早期發育的基因,無眼(eye gone)榛罨因子,是果蠅復眼發育所必需,而同胸(homothorax)基因在發育中,會抑制果蠅復眼發育;刻痕(notch)基因通過引發eyg表現,促進復眼發育中的細胞增殖;在果蠅眼睛的發育過程中,無調(atonal)和無女(daughterless)是R8感光細胞發育過程所需要的兩個基因,皆表達堿性-螺旋-環線-螺旋蛋白質,且在R8形成時皆有表現;轉錄因子SF1在基因活化及性腺發育上扮演重要角色;SF1可與一般性的轉錄因子TFⅡB結合;斑馬魚Ftz-F1基因有不同啟動子與不同剪接方式,造成4種基因產物,表現在下顎、體節、脊髓及腸道;利用基因轉殖及剔除技術,建立人類脊體肌肉萎縮癥的小鼠動物模式。

動物致病及防御機制方面,發現蝦類發病前后酚氧化酵素活性顯著下降,推測酚氧化酵素原活化系統與蝦抗病能力具相關性;進行人類病原體廣東住血線蟲研究,除建立體外培養系統,也探討不同性別與不同蟲體期的體抗原復雜性及宿主反應;對水生動物細胞之病毒致病機制與細胞信息傳遞研究,發現感染性胰臟壞死病毒在單一細胞內以連續和動態方式細胞雕亡過程;篩選2株結病毒并測序;建立產生具有生物活性的類胰島素生長因子;選殖及表現斑馬魚的受體基因,利用雙股RNA干擾技術,造成斑馬魚尾部、眼睛及心臟發育不正常,并發現母系因子B9與斑馬魚心臟發育有關聯;證明Dithiothreitol增強在NB4細胞內AsO誘發之細胞雕亡,砷活化NADH oxidase引發在人類心肌細胞的DNA氧化損害;Nitric oxide 參與砷抑制pyrimi-dine dimer 的切割,阻止DNA修復;探討環境污染物對哺乳動物細胞的影響,發現三價砷化物誘發人體血球單核細胞粘附分子的表現,亞硝基化氨基甲酸鹽殺蟲劑誘發細胞周期進行的延緩,氨基甲酸鹽殺蟲劑可抑制細胞間物質藉由gap junction的傳遞;進行昆蟲病毒感染特異性蛋白、D型肝炎病毒抗原、牛痘病毒感染哺乳細胞、人類細胞相關病毒的抑癌作用及重金屬致癌物等研究;發現巨細胞病毒的復發與宿主細胞蛋白、病毒的早期蛋白的交互作用有關;利用酵母菌雙雜交法,發現宿主細胞蛋白p150能與IE86產生交互作用;在轉基因鼠上,ATF-1的表現會抑制T細胞活化,但不會干擾T細胞發育,ATF-1在T細胞轉型方面,發現3種不同活化信息可抑制p53誘發的細胞雕亡。

蛋白質及生物有機化學方面,完成臺灣龜殼花蛇毒中所含兩類蛋白分解酵素,即絲胺酸分解酵素與含鋅之金屬蛋白分解酵素的選殖、表現及催化機制研究,已進入結晶結構分析階段;鑒定出synaptotagamin I為南美響尾蛇毒素的第二種結合蛋白質,可做為親和層析材料予以純化,親和力約為10-8M;將crocalbin以蛋白質工程法在大腸菌大量表現;解出細菌合成胞壁所必需的十一異戊二烯焦磷酸合成酵素的反應機制及速率,并發現對酵素催化重要的胺基酸;研究豬與牛蛙眼球水晶蛋白的α-水晶體,發現αA對UV的保護較顯著,αB則以抗熱為主;利用核磁共振分析,證明臺灣眼鏡蛇類蛇毒心臟毒素致死活性的結構特征,其中在第三回圈尖端形成的指狀區及第44個離胺酸產生的正極性與心臟毒素的致死活性有極大的關聯;從結構或序列分析百步蛇及其他蝮蛇類蛇毒中的絲胺酸蛋白水解酵素,發現其種屬關聯并非蛇品種之遠近,而是分成可凝血酵素、降血壓酵素及促溶血酵素的平行演化;分析蝮蛇的鋅蛋白水解酵素,發現演化分為酸性強力出血毒、堿性弱出血酵素及血纖維素的切解酵素;研究蛇毒磷脂在各類蛇毒中的結構、功能、地理差異與選擇性表現;開發用超臨界二氧化碳當溶劑以進行酵素反應;對于細胞具有特殊選擇性的勝,可以降低抗癌藥對人體的毒性;以葡萄糖內酯為起始物,完成內酯反應性的探討,并應用于非天然L-型式醣的合成;以醣KDN/Neu5Ac的比值為指標,發現受測的各類癌細胞中,以乳癌及卵巢癌細胞內的值較正常者高,預測此類癌細胞內KDN合成的機制必然受到影響;建立比傳統方法敏感100~500倍的探測法――DMB反應,以研究聚合唾液酸鏈的長度;初步確認在雞腦內神經接合分子上,唾液酸鏈長度變化的譜圖;以毛細管電泳分析五唾液酸的內酯化,及三、四唾液酸的水解及內酯化,發現新的七勝鏈可以形成以順位脯胺酸cisproline為主的結構;以串聯式質譜儀分析醣質結構,包括寄生原蟲與蠕蟲類的各蛋白醣質及結核桿菌之脂多醣,發現其阿拉伯聚醣末端結構因應乙胺丁醇此一抗結核藥物的作用而引起的變化,及與抗藥性禽型桿菌的差異;完成唾液酸合成之選殖與表現,建立硫酸根轉移酵素的活性測試;開發新的去氧核糖核酸輸送系統,利用綠膿桿菌外毒素為載體,用低密度脂蛋白受體的途徑,可使DNA大量進入肝細胞,為肝癌新療法;利用篩選與prp19突變,合成致死的突變株,由篩選中鑒定出Ntc30p和Ntc20p兩個新的復合體成員,是剪接反應的輔助因子,可{節Prp19p蛋白復合體的功能;利用雙重免疫標記的方法,發現核醣核酸分解體分布在細胞質接近細胞膜的區域;使用冰蝕合并免疫標記的方式,證實核醣核酸分解體可與細胞膜有結合互動的關系;分析親和性共同純化,發現多核酸磷酸酵素、Rh1B螺旋酵素及烯醇酵素并非始終結合在一起;免疫蛋白Im7的高親和性和高專一性,可有效抑制大腸桿菌毒素的素性;磷酸根離子和鋅離子鏈結在一起,且大腸桿菌毒素E7中的金屬離子可能與DNA的鏈結反應有關;利用X-光繞射實驗,解出麩酰胺酸鍵結蛋白質的開放型及含配位子鍵結的秘密型晶體結構;解出臺灣眼鏡蛇蛇毒中心臟毒素蛋白的單晶構造,此毒蛋白的三度空間結構的第一個環狀結構及第二個環狀結構中的phenylalanine會嵌入細胞膜的疏水性區域。

篇2

關鍵詞:磷酸鹽氧;同位素技術;環境科學中的;研究進展

1引言

近年來,不少學者用穩定同位素分析方法重塑古氣候環境(Longinelli,1965,1966,1965,1976,1980,1984;Leone,1985;Leoneetal.,1989;D,Angela,1990,1993)。利用生物殘?。ɑ蚧┲械牧姿猁}的氧同位素組成來定量、半定量地研究古氣候條件。美國芝加哥大學Tudge(1960)首次建立了生物殘骸磷酸鹽的氧同位素分析方法。隨后,Longinell(1965)、Kolodny等(1983)和Chilon等(1994)分別對Tudge的氧同位素分析方法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進。氧同位素測試數據及相對SMOW的子80%。符號表示,國外測量精密度為士0.2%?!?.3%。。本方法的測量精密度為士0.1%?!?.2%。。

磷是植物生長的必需元素,我國農田土壤普遍缺磷,在很多地區已成為限制作物產量的因素。磷礦是不可再生的資源,我國磷礦資源正在加速耗竭;被開發的磷礦制成磷肥,進入作物生產系統成為農田累積態磷或通過食物生產流失到環境中。肥料磷作物的利用率為10%~15%,只有5%的磷通過植物性食物進入人體;而經過飼料轉化為動物食物再進入人體,只有1%。大量未被利用的磷存在于土壤以及秸稈、畜禽糞尿、生活垃圾和污泥等有機廢棄物中。這些磷可能通過土壤侵蝕、地表徑流等途徑進入到環境中,成為面源污染的主要誘因(環保部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公報,2010)。因此,提高農田生態系統的磷肥利用效率對于化解磷礦資源短缺危機、保證糧食安全和清潔生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同位素示蹤技術在定量跟蹤土壤-植物-動物生產-環境系統中磷的形態、數量變化方面具有獨特的作用,因而被廣泛使用。本文總結了近年來放射性磷同位素技術在資源環境科學研究中應用的進展,介紹了磷酸鹽中氧穩定性同位素技術標記方法、核磁共振技術在土壤-植物-動物生產-環境系統中不同形態磷酸鹽定性與定量研究的新進展,以促進磷在生態系統中遷移與利用的研究。

2放射性同位素磷在對土壤-植物系統中磷轉運的研究

對磷肥在土壤中的形態轉化過程及其有效性的認識,是合理施用磷肥和提高磷肥利用率的理論基礎,同時對磷肥品種的發展也有重要參考價值。放射性同位素化合物在自然界的比例非常低,研究所用的放射性磷同位素必須通過中子堆照技術活化。對不同形態磷的追蹤可通過直接標記和間接標記的方法來實現。

2.1磷肥直接標記方法的應用

放射性磷肥標記的方法很多,水溶性磷肥可以通過用無載體放射性磷與可溶性磷肥經化學交換進行標記,難溶性磷酸鹽則通過放射化學合成方法制備,或直接在反應堆中用中子堆照技術活化得到32P標記的難溶性磷。土壤有效磷(也稱為易交換態磷)可以通過用無載體放射性磷與土壤充分混合獲得標記。還有一些研究通過32P標記的磷肥得到放射性植物殘體。

2.2間接標記法研究土壤難溶性磷酸鹽的生物有效性

很多種類的磷酸鹽,如污水污泥、動物糞便、堆肥中含有大量的磷,但是其磷酸鹽成分十分復雜,無法采用直接標記方法研究這類磷源。對于純化學方法合成的難溶性磷酸鹽同樣也難以通過直接標記方法獲得標記化合物,因為標記過程會改變它們的化學和物理特性。這種情況下,可以采用間接標記法。間接標記法是指用放射性磷同位素標記土壤中可交換磷,通過植物體內來自土壤和肥料的磷量來示蹤施用磷肥的方法。該方法仍基于同位素稀釋原理,即沒有施磷源的土壤和施過磷肥的原初土壤可交換磷肥的放射比活性相同。

3磷酸鹽氧同位素(18O)標記在環境和植物-土壤系統中磷循環利用的應用

磷酸鹽氧同位素組成測定研究初期采用間接法測定水的氧同位素組成,后期采用直接法,使磷酸根離子形成磷酸鹽沉淀,經石英管石墨加熱還原法,氟化法,高溫還原/裂解法及改進的高溫還原法釋放的O2,CO,CO2進行質譜測定,激光原位技術可以對樣品直接測定。氧同位素組成測定方法已經成熟,改進的高溫還原法應用較多,測量樣品的范圍由實驗室純化學試劑擴展到各種復雜天然樣品如海水、河水、沉積物甚至土壤,針對不同樣品需要不同方法將樣品中磷酸鹽分離出來,采用不同的測量方法分析氧同位素組成。

放射性同位素的示蹤技術從標記到測量等環節都已經很成熟,在土壤-植物-動物生產-環境系統中的固定與活化、利用與環境損失、回收與循環過程等研究中取得了很大進展,可根據不同磷酸鹽形態和研究目的選擇直接標記或者間接標記的方法。但是,放射性磷同位素只能在室內模擬條件下應用,無法在真實的生態環境中應用;另外,因為半衰期短也限制了磷在生態系統中的長期行為與過程的研究。磷酸鹽氧同位素組成示蹤磷屬于穩定性同位素示蹤技術范疇,具有放射性磷示蹤技術無可比擬的優勢,可以用于在野外和田間條件下磷的遷移、形態轉化和環境行為的長期研究。磷酸鹽氧同位素示蹤技術目前已成功應用于水體中磷循環的研究,但在土壤-植物系統中的應用還需要進一步了解磷酸根的氧原子與環境中水分子的氧同位素的分餾過程??梢灶A期,在未來這一方法有可能成為研究陸地生態系統中磷素動力學過程的主流方法。核磁共振技術可以對不同形態的磷進行定性和定量檢測,土壤樣品提取方法的改進推動了土壤-植物-動物養殖-環境連續系統中磷的動態過程的研究,但該方法成本較高。未來磷酸鹽氧同位素組成示蹤技術與核磁共振技術的結合將為揭示土壤-植物-動物生產-環境系統磷循環過程的研究開辟新的途徑。

作者:楊超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課堂教學;學生的全面發展;德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16-0195-02

一、課堂教學活動

課堂教學是教師給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全過程。課堂教學中如何實效和高效開展教學活動是核心問題。

1.課堂教學的“課型”改革研究。教學以師生互動為教學活動基礎,尤其突出學生的主動參與和積極探索,通過教師“教法”與學生“學法”的有機結合達到高效的目的。根據不同授課內容進行多種不同的授課形式的選擇,進而形成不同課型的基本理論和教學模式,激發學生最大的能動性。

2.課堂教學的主體觀念轉變?!叭艘詫W為本,國以教為本,教以學為本”的思想,主張自主學習,發揮學生的能動性。提倡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靈活開展教學互動,促使學生由“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我會學”;教師由“要我教”轉變為“我愿教”、“我會教”,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和主人,師生關系真正實現了平等、民主和合作。同時還需要從制度架構和機制推動方面著手推進教學活動的改革和完善,并需要兼顧當前實際形勢,進行兼容共存的靈活處理方式來解決問題。課堂教學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生主體的能動性,提倡自主學習。

3.課堂教學實踐經驗。提倡低耗高效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學會學習――重學善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在課堂教學中實現師生角色功能的雙重轉型,即教師要從“教”轉向“導”,而學生則從“學”轉向“研”,在課堂中充分挖掘和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和探究精神,形成以學生為中心、以探索知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模式。在師生互動方面,教師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在課堂組織形式方面,通過注重學生與學生之間多向的人際交往和互動,從而挖掘和開發了課堂教學中的人力資源,激發了每個人參與課堂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大家在豐富的交往和積極的互動中,實現知識的轉移、智慧的增長。在實效、高效教學方面,緊密圍繞課程核心內容,突出主要矛盾,直達核心問題。在教學內容方面,簡單明了、把握重點,決定著課堂教學的內涵與品質,教師對授課內容要進行量的壓縮和質的精選。在課堂合作方面,強調師生合作教學,以提升教學效率。在課堂引導方面,關注和發掘學生的原先認知,分析存在差異的原因,發現學生的學習意向、興趣。上面這些主張從不同角度闡述了教育過程中我們應該注意的一些問題,核心是合理有效的組織課堂教學活動,其思考的問題純粹著眼于從學生對知識的有效獲取方面。

綜合來看,成功高效的課堂教學活動,應該具有廣泛的包容性,即“,和諧發展”?!巴笔侵敢蕴岣哒n堂的實效性和高效性為目的,“異”是指在“同”的基礎上允許“百花齊放”,允許課堂教學活動的“不拘一格”。教與學無常態,需因人、因地制宜,課堂教學活動的形式應該允許多樣化的發展,應該給予更多的“自由發展空間”,并以正確的引導方式推進其健康、完善的發展,為實現共同目標“同”做出積極的貢獻。讓實踐來選擇和決定合適的、因人/因地而異的高效、和諧課堂的教學方式,才是課堂教學活動成功的關鍵所在。

二、學生的全面發展

1.環境和人格影響。學校和教師對于學生應該提供良好的學習氛圍,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導向,給予學生深度思考的空間和時間。學者指出要突出個體內源性發展目標、人格的成長,尤其要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探索與思考,喚醒、支持他們深入探索思考的內在驅動力,這種自主需求的滿足會帶來深刻的意義感、滿足感,真正落實“育人”的教育。

2.成才的因素。研究發現成才的外部因素主要涉及家庭背景、教育經歷、名師影響和人生機遇等。成才的內部因素主要為志存高遠的理想信念、勤奮刻苦的學習態度、敢于質疑的科學精神、堅持不懈的頑強毅力和科技強國的愛國熱情。個人成才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但自身努力是最重要的因素,將個人主攻方向與國家和人民的需要一致起來,更容易取得重大突破。

3.教育品質。高品質的師生關系是高品質教育之源。教育者應該立德樹人,培育健康的生命;教師應該敬業、樂業。

4.教學制度。大學行政權力的行使應當以保障人才培養為中心的學術活動的順利實施為目標,更多地體現為營造學術自由的氛圍,組織各種力量和資源實現學科專業的建設目標,用行政力來服務和保障學術的發展。

綜合以上所述,學生全面發展需要社會、學校、教師、家庭、學生各方面協同努力。只有積極、全面調動學生發展相關的內外因,才能促使學生更快、更好的健康全面發展。

學生教育以及課堂教學相關問題是學校、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關注的核心問題。教育事業是為了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而努力。素質教育和道德品質培養的重要性在人才培養中的地位是關鍵和首要的,是促成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因素。在教育和教學過程中應該發揚傳統美德:“德識才學,以德為先,以學為重”。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和前進,應該圍繞著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而展開?!叭硕鵁o德,行之不遠。沒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思想修養,即使有豐富的知識、高深的學問,也難成大器”。黨的十倡導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國家層面提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價值目標;在社會層面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價值取向;在公民個人層面推崇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價值準則。社會的健康發展、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建立在并作用于每一個公民的健康發展上。作為教師,應該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敬業樂業,為人師表,追求“慎獨”高境界,努力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和高效性,積極培育德識才學全面發展的、符合當前社會需要的有用人才。敬業是一種美德,樂業是一種境界。對工作有熱情、激情,始終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把承受挫折、克服困難當作是對自己人生的挑戰和考驗,在克服困難、解決問題中提升能力和水平,在履行職責中實現自身的價值,在對事業的執著追求中享受工作帶來的愉悅和樂趣。青年人的思想道德狀況如何,直接關系到我們國家和民族未來的精神面貌。文化即“人化”,文化事件即養人心志、育人情操的事業。作為青年學生,應該不斷注重個人道德品質培養和意志鍛煉,養成多讀書、讀好書的習慣,凈化靈魂,培養高尚道德情操,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努力學習,早日成為社會建設事業急需的有用之才。青年學生要在立德做人的同時,善學習、勤實踐、多思考,正如詩人袁枚在《續詩品?尚識》中所述:“學如弓弩,才如箭鏃。識以領之,方能中鵠”,這樣才能做到德識才學,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梓坤.鶯啼夢曉:科研方法與成才之路[M].第二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2]張艷.高校“課型”改革的理論超越與實踐超越――大學生思想品德課教學改革的新視角[J].教育探索,2003,(9).

[3]“大學生思想品德課‘課型’教改理論與實驗研究”課題組.關于高?!罢n型”教改若干問題的研究報告[J].教育探索,2003,(1).

[4]何旭明.理論與實踐的交匯 學改與教改的結合――教育部“第四期大學生學習改革與創新研討班”綜述[J].中國高教研究,2005,(5).

[5]侯建軍,佟景才,鞠頌公,等.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促進學改教改互動[J].中國高教研究,2004,(1).

[6]張紅光,姚寶峰,劉中良,等.促研究性學習 提高人才培養質量[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4,33(1).

[7]鄭彩華,馬開劍.薄弱落后學校:成功發展何以可能――杜郎口中學教改經驗深度透析[J].中國教育學刊,2007,(5).

[8]鄧建平.“以學生為本”:何以可能及如何實現[J].教育研究,2014,(6).

[9]辜勝阻.變革傳統教學模式的實踐探索[J].教育研究,2003,(8).

[10]陳浩,浦晨曦.大學生對開展研究型課堂教學的需求認知與對策研究――以江蘇大學市場營銷學課程為例[J].高等農業教育,2014,(6).

[11]江松濤.對學生主體教師主導論的反思[J].中國教育學刊,2002,(5).

[12]余文森,王永.福建省中學數學三項教改實驗評介[J].教育研究,1996,(9).

[13]龐坤,李明振.減輕師生負擔提高學生素質――對數學新課程背景下GX實驗的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07,(5).

[14]李政濤,林小遐.教育現象學的方法論與德國研究風格的形成――訪談德國教育學家布因克曼教授[J].教育研究,2014,(7).

[15]李松林.實行深度教學 推動大學課堂教學改革[J].中國高等教育,2012,(22).

[16]賀國慶.西方大學教學方法變革考[J].教育研究,2014,(8).

[17]劉暢.學生自主學習探析[J].教育研究,2014,(7).

篇4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3.08.051

中圖分類號:R2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04(2013)08-0110-03

中藥配方顆粒是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將符合炮制規范的單味中藥飲片,經現代制藥工藝提取、分離、濃縮、干燥、制粒、封裝而成的一種具有統一劑量、統一質量標準的可供直接配方的顆粒性中藥。20年來,中藥配方顆粒經歷了項目立項、基地建立、實驗研究、試點生產、試點醫院臨床使用等過程,已發展成為具有一定規模的新型中藥產業。作為一種新型中藥,它既保留原飲片的性味、歸經、有效成分和功效,又具有劑量準確、安全高效、質量穩定可控、儲存保管方便、免煎易服、便于調劑的優勢,滿足中藥現代化、標準化、產業化和國際化需求,適應當今快節奏的生活,臨床已廣泛用于內、外、婦、兒、腫瘤、急癥科等,特別在中醫急癥方面,可發揮即沖即服的優勢,促進了中醫急癥醫學的發展。

隨著中藥配方顆粒的推廣應用,對其生產工藝、質量控制、藥效、臨床應用等方面的研究也不斷增多。中藥藥效學是利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和闡釋中藥的功效,闡明中藥防治疾病原理的學科,既可溝通中西醫間的學術思想,又是臨床研究的基礎[1]。筆者現對近年來中藥配方顆粒藥效學研究作一綜述,以期為中藥配方顆粒的進一步深入系統研究提供參考。1 單味中藥配方顆粒1.1 單味中藥配方顆粒有效性研究

篇5

關鍵詞:促進;旅游業;科學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F5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18(2012)04-0195-02

一、做好旅游支柱產業的科學定位

本溪市共有208處旅游資源,獨特的地質地貌,賦予了本溪山、水、洞、泉、漂和古人類文化遺址于一體的旅游資源體系,幾乎擁有中國全部的景系、景類和84%的景型。河流200余條,5公里以上的100多條,水庫20多座,庫容量60億m3。森林覆蓋率745%,原始森林7處,古樹名木6000余株,洞穴20多個,冷熱泉8處,地溫異常帶2處,風景河段4處,瀑布9處。旅游資源可謂高品位,可開發性強,因此充分利用好本溪市旅游資源,做好本溪旅游產業定位至關重要。在2009年,國務院、國家旅游局出臺的政策意見,明確將旅游業定位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旅游業資源消耗低、帶動系數大、就業機會多、綜合效益好,在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惠民生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用戰略性和支柱產業來定位旅游業,可以說是目前對各類產業定位中最高的之一。旅游業的社會屬性,體現了產業的民生特性,以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為目標。這種定位,對本溪旅游業發展必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二、實現旅游觀念上的重大突破

最制約旅游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觀念問題,即將旅游業簡單看作是吃喝玩樂,把旅游作為人們的奢侈生活方式,并非必需品和基本需求,這種觀念對旅游業發展有很大的制約。我們應該在全社會大力倡導健康旅游、文明旅游、綠色旅游,使城鄉居民在旅游活動中增長知識,開闊視野,陶冶情操,形成全社會崇尚休閑度假旅游的生活方式。要通過設立本溪旅游日,落實帶薪休假制度,鼓勵公務員在帶薪休假期間,首選本溪景區休閑度假。領導帶頭升華現代旅游觀念,把鼓勵支持員工旅游休閑作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通過組織紅色旅游、健康旅游等方式,凈化員工的心靈,促進人們的身心健康,凝聚隊伍,和諧人際關系。同時營造出加快發展我市旅游業的整體社會環境。

三、注重內涵式轉型升級的發展戰略

到2015年,國內旅游年均增長10%,旅游消費相當于居民消費總量的10%,這是一個極其可觀的旅游市場。我市要堅持以國內游為重點,通過發展入境旅游,紅色旅游、鄉村旅游、生態旅游等主題旅游,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實現速度、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以滿足老百姓快速增長的多樣化、多層次旅游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提升旅游景區、旅游酒店、旅行社、旅行交通的服務質量。在具體措施中,以游客滿意度為基準,以人性化服務為方向,提升從業人員服務意識和服務水平。以品牌化為導向,鼓勵專業化旅游管理公司推進品牌連鎖,促進旅游服務創新。以標準化為手段,健全旅游標準體系,抓緊制定并實施旅游環境衛生、旅游安全、節能環保等標準,重點保障餐飲、住宿等相關硬件質量。以信息化為主要途徑,提高旅游服務效率。

四、強化管理服務上的制度建設

旅游業有序的可持續發展不僅需要旅游從業人員的自律,更需要依賴各種制度的規范。(一)加強旅游市場監管。健全旅游監管體系,完善旅游質量監管機構,加強旅游服務質量監督管理和旅游投訴處理,維護游客合法權益;(二)加強旅游誠信體系建設,開展誠信旅游創建活動,制訂旅游從業人員誠信服務準則,建立旅行社、旅游購物店信用等級制度;(三)加強旅游從業人員素質建設。整合旅游教育資源,大力發展旅游職業教育。加強對紅色旅游、鄉村旅游和文化遺產旅游從業人員的培訓;(四)加快旅游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建設旅游道路、景區停車場、游客服務中心、旅游安全以及資源環境保護等基礎設施;(五)加強主要景區連接交通干線的旅游公路建設。規劃建設水路客運碼頭要充分考慮旅游業發展需求;(六)健全旅游資源環保制度。政府特別是旅游行政管理部門應強化旅游資源保護的職責,嚴格監督、檢查和指導旅游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的旅游資源開發及其經營活動,切實保護彌足珍貴的旅游資源,確保本溪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五、做好與旅游業相關的設施建設

開展各具特色的農業觀光和體驗性旅游活動離不開各項基礎設施的配套建設,不論是利用民族村寨、古村古鎮,建設特色景觀旅游村鎮,還是規范發展“農家樂”、休閑農莊等旅游產品,必須做好基礎設施的配套建設。(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二)建設和完善各旅游景區的通訊設施和設備,逐步實現主要景區和黃金旅游沿線無障礙通訊和通訊無盲區,確保旅游景區信息暢通、快速;(三)推進節能環保建設。支持賓館飯店、景區景點、鄉村旅游經營戶和其他旅游經營單位積極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廣泛運用節能節水減排技術,實行合同能源管理,實施高效照明改造,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創建綠色環保企業。

六、突出本溪旅游的多樣化與特色化

在激烈的旅游市場競爭中,培育新的旅游消費熱點是無止境的工作。(一)加速發展大眾旅游消費產品,建設特色景觀旅游村鎮,規范發展“農家樂”、休閑農莊等旅游產品。依托國家級文化、自然遺產地,打造有代表性的精品景區;(二)堅持因地制宜,突出優勢,推動旅游業特色化發展。建設1~2個大型主題公園,利用好本溪境內紅色旅游資源。挖掘好道教、佛教等資源帶動旅游業的發展;(三)把提升文化內涵貫穿到吃住行游購娛各環節和旅游業發展全過程。加強自然文化遺產保護,深挖文化內涵,普及科學知識。旅游商品要提高文化創意水平,旅游餐飲要突出文化特色,旅游經營服務要體現人文特質。推出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演藝、節慶等文化旅游產品。充分利用博物館、紀念館、體育場館等設施,開展多種形式的文體旅游活動。

七、轉變政府在旅游業發展中的職能

旅游業在給旅游目的地帶來經濟繁榮的同時,也給旅游目的地帶來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污染,引起物價上漲等不利影響。因此,政府在旅游產業發展過程中的主要任務是如何遏制旅游業發展給經濟、社會和文化帶來的負面影響,積極利用其正面效應服務于社會,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目前我市的旅游業尚屬于蓬勃發展時期,為此,政府在旅游業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主導作用”。(一)“政府不主干”、“政府不主財”,“政府不主宰”。準確界定“政府主導作用”的內涵,應體現在制定政策、完善旅游法制、搞好旅游發展規劃、確定投資方向、為旅游發展營造良好環境等宏觀方面。旅游產業的發展需要政府的推動、領導和協調,政府要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宏觀調控,作好引導工作,促使旅游產業快速、健康發展;(二)在職能行使的手段上以法律手段為主。用法律法規管理規范旅游產業,以避免旅游管理的隨意性和旅游發展的不確定性,使旅游產業在法律法規的規制下獲得持續、穩定的發展;(三)旅游企業用于宣傳促銷的費用依法納入企業經營成本。積極支持利用荒地、荒坡、荒灘廢棄礦山等開發旅游項目。支持企事業單位利用存量房產、土地資源興辦旅游業。

八、創新旅游傳播和市場推廣的手段

篇6

醫學科學技術的現代化,離不開醫學支撐條件科學技術的現代化。醫學科學研究的服務保障能力,也就是服務保障于醫學科學研究的能力,即:醫學的四大支撐條件。在國際上也稱為現代科學研究的必要條件,并稱為AEIR[1],A是animal(動物), E是equipment(設備),I是information(情報),R是reagent(試劑),在這四大支撐條件中僅談實驗動物方面的發展。通過這一小小的側面以此折射醫學科學支撐條件能力提升促進醫學科研可持續協調發展的重要性。

1 歷史回顧與現有醫學實驗動物服務保障能力

1.1 歷史回顧 1977年,單位工作剛起步,對醫學科學研究還不那么重視,主要是日常的簡單防疫工作,更談不上去重視和醫學研究配套基礎學科實驗動物與動物實驗工作。筆者記得那時候無專業技術人員飼養動物,飼養人員就是試驗人員或臨時工。實驗動物無級別,品系名稱不清楚,無歷史背景資料,無動物質量及環境合格證書。飼養條件簡陋,開始用瓦罐到簡易塑料盒飼養小鼠,有的實驗人員甚至在廁所里做動物實驗,更無標準化飼養方法、飼料和籠具。由于條件等等因素做動物實驗的課題、人員少。實驗結果可靠性及重復性差,相關論文成果不能在國際上交流。筆者還記得,在一次江蘇省學術會議上,江蘇農科院負責兔病研究的某教授講:她曾在北京的國際學術會議上,正在交流她的兔病研究論文時,被美國學者當場提問:你們實驗的動物有相關動物(兔)背景資料與動物實驗級別證明嗎?如果沒有請您下臺!就這樣被迫中途停止論文的交流。這說明國內實驗動物工作與國外的差距非常大,這件事對醫學科學工作、醫學實驗工作者觸動也是非常大的。

1978年后,隨著國家大環境的變化,我們單位開始重視科學研究,本單位實驗動物和動物實驗工作,開始有了初步的發展,有塑料的籠具和簡易小平房飼養動物。見圖1。

圖1 最初無級別四處漏水簡易兔房(歷史資料)

1992年以后,實驗動物工作發展很快。在國家、全軍、軍區、單位有關部門領導重視下,和單位其他專業一樣,被列入了綜合性的基礎性學科,單位領導專門安排了專業技術人員負責動物的飼養與動物試驗工作?;I集50萬元,以舊房改建動物實驗用房210平方米(一級196平方米,二級14平方米)。1999年,單位又撥款近200萬元,新建多單元動物實驗樓(二級動物實驗)590平方米,從消毒、防野鼠設備到熱源微機等都是高標準,高起點。整個實驗設施利用率達100%。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對實驗動物與動物試驗的要求越來越高,根據總后衛生部、全軍動管辦領導有關指示,在2003年、2007年中,中心領導再次分別撥款12萬、8萬元,將動物實驗的實驗室升級完善為三級,也就是已能和國際接軌的SPF級。見圖2。圖2 SDE級實驗室(資料)

這些年來,實驗動物學科建設、工作發展速度非常快,為單位的科研、生物試劑等開發生產、藥品檢驗配套協調發展奠定有力基礎,為單位抓住機遇求發展提供了必要條件,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1.2 現有醫學實驗動物的服務保障能力 (1)動物實驗和實驗動物室的負責人是實驗動物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心高級實驗師、江蘇省本專業理事、中國實驗動物專業委員會委員等,另兩名飼養人員也分別取得全軍、省上崗證。(2)多年來一直取得全軍、省實驗動物生產和實驗使用許可證書。標準化的實驗室設施和服務保障已能和國際接軌。這里做實驗的相關論文能在國際學會上交流,實驗結果、成果能夠得到承認。(3)能飼養全中心所有研究所、站、藥品儀器檢驗所的一級實驗觀察鼠、兔、豚鼠動物1萬只;二至三級大小鼠1000只;SPF級大鼠、小鼠(包括無菌飼養的免疫缺陷動物裸鼠等各種品系鼠)500只。

轉貼于 2 簡單比較

根據上述情況,把醫學實驗動物的發展與醫學科學研究獲得的成果兩者關系作一個簡單比較:見表1。表1 78年前后實驗動物與醫學科研成果方面的比較

3 小結

通過這簡單歷史回顧與比較,說明了30年來實驗動物與動物實驗工作方面發展較快,該項工作與所取得的醫學科研成果、藥檢、開發等關系非常密切。筆者認為,各大醫院、科研院所做好實驗動物與動物實驗工作至關重要。每個單位必須根據本單位用動物量、品系等實際,新建或改建符合GB14925-2001新國標實驗動物室或動物實驗室,大小鼠飼養室、實驗室必須達SPF級。醫學實驗動物工作者,必須要有奉獻、服務意識,極強的工作責任。不斷用新的理念、新方法在本職崗位上探索研究,啟用局部凈化的IVC(獨立通氣籠盒)[2],做到既要達國標又要節省能源。在工作的每個環節乃至全過程中,始終維持好動物和實驗室的級別;同時必須控制好環境污染[3],保證人和動物的絕對安全。動物飼養醫學實驗動物學科是基礎,是影響醫學學科及整個生命科學研究重要的支撐條件。同樣單位的科研支撐條件另外三個方面與其他各所室的醫學科學研究、藥檢、開發等方面發展關系也是非常密切。只有醫學科研的“四大支撐”條件整體能力的提升,才能促進醫學科研可持續性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 魏泓.醫學實驗動物學.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4-5.

篇7

一、培養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1世紀教育委員會把“學會學習”具有自學進取作為造就時代新人的一項基本要求??茖W家錢三強說:“自學是一生中最好的學習方法?!狈欠驳淖詫W能力可使你在學習型社會走向成功與卓越。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養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促進學生終身學習意識和能力的養成,是可持續發展的一條基本途徑。

1.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學案教學讓學生充當學習的主人,以激發學生求知欲和學習興趣,通過利用“學案”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堅持性、自信心及勤奮、踏實等性格得到培養,學生變不自覺為自覺,有新鮮感,愿意學習。具體做法是:根據學生現有知識,自學能力水平和教學的要求,編制出指導學生每一課時的“學案”,提前一天發到學生手中。學生借助“學案”自主學習,初步掌握基礎知識、概念、理清知識線索,并嘗試用掌握的知識解答“學案”中的問題,學生能自主完成的內容,就可以先學習掌握,剩余部分在課堂教學討論中解決,最后學案可作為階段復習材料及時梳理知識,促進學生養成預習、復習的好習慣。

2.重視自學方法的指導。17世紀法國的哲學家、數理學家笛卡爾說過這么一句話:“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苯處熃虒W的終極目標是讓學生由‘學會’轉向‘會學’?!皩W案教學”設置了便于學生自學的流程,引導學生課前預習,教給學生如何學習的方法,在課前探究,課上探究,課后探究過程中,通過設置觀察――分析――證明――歸納――總結――應用――拓展――反思等環節由淺入深,圖形、文字、公式相結合,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從而培養學生自學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3.強化自學新知的訓練。自學進取能力是在自學新知的實踐中訓練和培養起來的。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自學中學會新知、學會發展、學會應用。在“學案”中學生常錯的、容易混淆的知識多次重復出現,練習的形式不斷的變換,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逐步從陌生變為熟悉,最終達到能夠舉一反三的境界,設計的練習可分三個層次:基本題、變化題、發展題。使學生的數學知識面得到了拓寬,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

二、培養探索發現能力,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創新是學生自身發展的顯著標志。有創新就有發展。探索發現是創新的根本途徑。培養學生探索發現的能力,是促使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基本保證。

自主探究,這是學案教學模式的中心環節。根據學案,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帶著問題對學習內容進行自主探究。教師在學生自學過程中應進行適當輔導,使學生較好地把握教學內容。啟發引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積極地去觀察、實驗、猜想、驗證、推理、信息交流、數據處理等,讓學生經歷多角度認識問題、多種形式表現問題、多種策略思考問題,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三、培養合作交往能力,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合作是人類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動力。課堂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交流思想的場所,更重要的是在交流的過程中,各小組成員通過探究、合作交流,既學到了新知識,思維也得到了發展,使他們在合作交流過程中學會關心,學會協調,學會理解,學會表達,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促進了合作交往能力。

例如在學案教學中,展示反饋環節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最好檢測,同時,學生的板演講解,不僅促進了學生學習心理改變,給學生以積極的心理暗示,激活了學生求知的內動力和表現欲,也順應了學生的身心特點,促進學生的有意注意和主動參與,便于師生互動中的評價、點撥和借鑒。

四、培養反思調控能力,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人們的自我發展、進步與提高,一般講都不是一帆風順的。無論是自主學習、探索思考,還是信息加工、合作交往,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通過反思,發現問題,及時調控解決,是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主要組成部分,必須有計劃地加以培養。學案教學中最后設置了“小結與反思”的環節,反思的內容可分為三個方面:一是反思自己學習中的得與失,并對自己解題全程的思維活動進行自我評價,調節自己的學習策略與方法;二是反思所學內容與其它知識和本身的內在聯系,按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歸納出知識線索,建構知識網絡,三是反思某些數學問題解決的過程與方法,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從而進一步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能力。

可持續發展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幫助學生形成可持續發展需要的價值觀,科學知識,學習能力和生活方式,進而促進社會經濟,環境和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因此數學教師在擔負著基礎知識的教學任務的同時更應該關注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能力。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是一項長期的重要任務。只要我們在教學中有計劃、有目的的加強培養,那么,我們相信一定會培育和造就出永遠站在時代前列,適應二十一世紀要求的時代新人。

篇8

關鍵詞:個性發展;信息技術課堂;活力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5)03-093-1

一、激發興趣,促進個性發展

用“新”激趣:初中生普遍具有一種獵奇心理,新奇的東西更容易引發他們探索事物的強烈欲望。這就要求信息技術教師不斷挖掘教材的新意,適度重組教材,使每個課堂充滿新鮮感。例如,講解文件夾的管理時,把文件夾比喻成小房子,建立文件夾即造房子,管理文件夾中的文件則是整理房間。學生覺得很新奇,課上總是躍躍欲試。在操作的過程中,他們以自己獨特的想法來命名文件和文件夾,真像給房子裝修呢,筆者在他們稚嫩的思想中看到了張揚的個性。

以“情”激趣: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青少年特有的對知識興趣的重要條件。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有許多內容都包含著一定的思想性,教師要想辦法去觸動學生的“情弦”。學生動了情后就有了情趣。有了情趣,課堂就活了。講解“制作作品―圖文混排”這一章節,筆者設計了“制作精美賀卡”這一主題。在導入時,給學生播放了幾張賀卡,這些賀卡有送給父母的,感謝他們的養育之恩;有送給朋友的,感謝他們的友愛之誼;有送給老師的,感謝他們的教導之情。背景音樂是“感謝”,讓同學們再次想起父母和老師的恩情、朋友的友情,同時提問他們:“當我們的父母、老師,還有我們的朋友在節日里收到這份由我們親手制作的禮物時,試想一下,他們會有怎樣的一種心境呢?”同學們紛紛說出感想,這些感想無一不加入了學生自己的情感想象,同時,課堂氣氛也出來了。

二、因材施教,激發個性參與

傳統的教學模式,忽略了學生的個性差異,學生的創作潛力未能得到較好開發。我們信息技術教師應該根據學生自身的特點“看菜吃飯,量體裁衣”,多渠道并重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為學生個性發展創造各種條件。如在教學《班旗設計――自選圖形》這一課時,要求學生應用Word自選圖形為班級設計一面班旗,在校運動會中展示。班上有個女生酷愛繪畫,對計算機操作卻毫無興趣。筆者就安排這位學生手繪了一幅設計圖,并在課堂伊始展示給同學們看,讓同學們討論每一部分應該用什么自選圖形制作,自選圖形制作對比手繪的優勢在哪?在討論得過程中這名女生開始感覺計算機設計圖片有更多的優勢。筆者課后讓她總結時,她從造型變化上,色彩配置上,技法表現上都能創造出傳統“手繪”無法表現出來的效果,她個人感覺像發現了一個新天地一樣神奇。

由于每個學生的信息素養和信息水平處于不同的層面,因而因材施教的另一層含義就是分層提高。在講授Word文檔排版時,對于程度較好的學生可以教他們樣式的使用,而程度一般的學生則要求掌握格式中的“字體”、“段落”、“邊框和底紋”等選項的使用。在老師個別指導上機操作時,可以讓會的同學去幫助不會的同學,不想問別人的同學可以觀看視頻(老師課前利用Flash cam制作好本節課的操作視頻,已經分發到每臺計算機)。這樣,大多數學生都能在各自的基礎上接受新知識。

三、任務驅動,導向個性化學習

學生有了參與的興趣,還要有參與的機會,否則一切都成了“無本之木”。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創造條件讓學生參與教學全過程,結合信息技術課程的獨特性,我們知道,“電腦不是學出來的,是玩出來的”。對于學生來說,開始是模仿、制作出與教師的“成品”一樣的作品,積累了一定的基礎知識,接踵而來的便是豐富多彩的創造作品,這就是由“任務驅動”引發的學生的無窮的創造力。信息技術學科是開放性的、知識更新極快的學科,在課堂上不可能將一個軟件的所有功能都學到,也沒必要這樣做。計算機教師在教會學生計算機基礎知識的同時,更重要的任務應該是教會學生學習方法,“任務驅動”教學法正好給了學生這樣一個機會。在一堂課上,不可能所有學生的學習進度一樣,“任務驅動”讓學生在每一堂課上為著“任務”、為著制作一件“成品”或“半成品”去動手操作,去克服遇到的各種困難,比如在《自選圖形》的課程中想讓花朵的五片花瓣拼接完美,卻越移動越不和諧;想嵌入幾個漂亮的漢字,卻一個字都輸不上去等等,逼著學生提問題,并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技巧。一旦成功,收獲的喜悅、成就感油然而生。考慮到:“我不能白做,得把作品留下,留在我的硬盤上!”接下來就學存盤――整節課沒停手,充滿活力,既沒感覺累也不感覺枯燥,不知不覺就下課了,要不是接下來還有其他課,小手怎么也不愿離開鼠標,“任務驅動”創設著一種適當的情境,引起了學生的認知的沖突,使學生產生了一種懸而未決的求知欲,從而激發了學生的求知熱情。

篇9

【關鍵詞】中文識字;腦科學研究;最新進展;識字教育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604(2015)11-0010-04

一、有關中文識字的腦科學研究最新進展

中文認知與拼音文字(如英語)認知的神經心理機制是否不同?有何不同?認知科學家們從神經生物學的角度開展了很多研究和探索。借助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等腦科學研究的新手段,研究者對中文識字有了許多新的發現,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中文認知加工中樞

人類大腦左前額中回區(Left Middle Frontal Gyrus,LMFG)是對個體認知控制和協調起非常重要作用的腦區?!?,2〕左前額中回區包括許多腦區,如第八、九、十、四十五、四十六腦區等。有關中文認知的腦科學研究表明,與閱讀拼音文字(如英語)相比,中文認知時的左前額中回區會被更強烈地激活。這是因為在中文認知時左前額中回區可以利用“視覺正字法形態”進行信息加工。眾所周知,非字母形態的中文字形更多強調的是視覺正字法信息,較少關注音位加工。這可能也解釋了為什么中文讀者的左前額中回區的神經網絡與拼音文字讀者的大腦活動映射存在相當顯著的差異。Perfetti 等人的研究證實了左前額中回區在中文認知中的作用。〔3〕譚力海等人還提出左前額中回區可能會參與中文語音和語義的分析,只是因為錯綜復雜的中文字形會讓中文認知更多地進入自動的視覺正字法加工程序,所以左前額中回區的主要功能變為對文字特征進行協調和整合,以期進一步提高中文認知處理效率?!?,5〕

有關中文認知的眾多腦科學研究顯示,左前額中回區的第九腦區(BA9)可能是中文認知的主要加工中樞。例如,Siok等人比較了閱讀障礙兒童與正常兒童在中文認知過程中的大腦活動,結果發現,中文閱讀障礙兒童在左前額中回區的第九腦區和第四十六腦區存在功能性損傷,〔6〕而對英語閱讀障礙兒童的腦科學研究卻發現這種功能性損傷主要存在于左顳頂枕和枕顳區域?!?,8〕這些研究結果進一步表明中文認知和英文認知可能存在完全不同的認知加工中樞。Siok等人的進一步研究發現,左前額中回區第九腦區和第四十六腦區,特別是第九腦區,可以被看作是識別中文閱讀障礙的一項有效指標,因為中文閱讀障礙患者在這些腦區,尤其是第九腦區,普遍存在功能和結構畸變?!?〕左前額中回區與中文認知之間的這種聯系已經被后續眾多研究進一步證實。系統分析已有的有關中文認知加工,特別是對字形、字音和語義加工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結果會發現,第九腦區在中文認知加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比如從中文語義到語音的轉換加工需要第九腦區的激活,從字形到語義的映射也需要第九腦區和頂葉區域的參與,從字形到語音的轉換也需要第九腦區的參與,等等?!?0〕可以說,左前額中回區,特別是第九腦區,在中文認知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相當于中文認知的加工中樞。

2.中文認知的大腦網絡通路

中文認知的大腦網絡通路是怎樣的?它和英文認知所涉及的大腦網絡通路有什么區別嗎?腦成像技術的新發展為研究者探索這些問題的答案提供了便利條件。正電子發射斷層成像(PET)、事件相關電位(ERP)、功能性近紅外光譜技術(fNIRS)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等技術日新月異,便于研究者繪制出大腦的語言加工通路。例如,譚力海等人利用fMRI和PET技術探究了與中文加工、學習、記憶和注意力相關的神經解剖學機制。他們的研究表明,負責言語工作記憶的左前額中回區,尤其是第九腦區對中文識別有重要作用,而對英文認知有重要作用的后顳葉區在中文認知中參與程度很低?!?1〕他們還發現中文和英文閱讀的神經加工系統是由兩種語言文字的早期學習經歷所塑造的,左前額中回區的活動程度是判斷中文閱讀障礙的神經生物學標志?!?2〕這一研究佐證了不同的母語早期學習障礙兒童需要不同的早期干預方案的觀點。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雖然第九腦區是中文認知加工中樞,但這些認知活動其實是大腦前額葉和頂葉網絡協調合作的結果,中間額葉皮層和頂葉上回皮層都廣泛參與了中文認知加工過程?!?3〕譚力海等人在一項通過語義和同音異形異義字決策任務來探究中文認知神經加工機制的研究中發現,左前額中回區(第九腦區)、右額葉和頂葉都在中文認知過程中被激活?!?4〕這可能與中文是方塊字、大腦需要更多的空間加工信息有關。Booth 等人也發現左前額中回區和頂葉腦區在需要語音和語義加工的任務中會被同時激活?!?5〕關于中文認知的大腦網絡通路,Chen等人的研究工作也非常出色?!?6〕他們對比了與不同認知機制相關的大腦活動模式,發現拼音文字與中文所需要的認知機制有著明顯差異。他們發現,閱讀拼音文字會引發頂葉雙側皮層(楔前葉和前顳中回)更強烈的激活,而閱讀中文激活的是左側梭狀回、雙側楔葉、后顳、額下回和雙側額上回。這些研究結果意味著,中文與拼音文字的認知存在不同的大腦網絡通路。

二、腦科學研究成果對幼兒識字教育的啟示

1.可以適當開展早期識字和閱讀活動

有研究者對香港學前兒童進行了為期兩年的追蹤研究,發現同音語素意識、視覺技能和語音意識與中文識字能力顯著相關,而視覺技能和音節刪除能力與中文聽寫能力顯著相關?!?7〕同年,該研究團隊發現5歲時的語音意識和快速自動化命名(RAN)能力可以有效預測6歲時的拼音能力,并且能有效預測小學時的中文識字水平。〔18〕快速自動化命名還能夠預測個體中文閱讀的流暢性。研究者發現,詞匯是中文讀寫能力的主要預測變量,執行能力(Executive Function)則能夠很好地預測幼兒早期的中文識字水平?!?9〕諸如此類的腦科學研究表明,語音意識、視覺技能、快速自動化命名能力等能顯著預測個體中文認知加工能力的發展水平,而這些能力都是可以在幼兒階段的游戲和學習活動中逐步培養的。如果能在幼兒園階段適當開展一些早期識字和閱讀活動,并在活動中有意識地培養幼兒的早期閱讀技能,則對促進幼兒中文認知能力的提高有較大幫助。

2.可以適當開展游戲化的記憶訓練、感知運動游戲等活動

腦科學研究結果顯示,左前額中回區第九腦區是中文認知加工的神經中樞,它主管工作記憶,并與負責動作的大腦運動皮層位置相近,而左腦后部則關乎字母與聲音的轉換,并與負責聲音的大腦聽覺皮層位置相近。因此,對工作記憶和感知運動機能的訓練可能會對幼兒的中文學習更有幫助,而在字母與聲音的轉換和提高聲音辨識敏感性方面的訓練會對英文學習更有益。如果能在幼兒園階段適當開展一些游戲化的記憶訓練、感知運動游戲等活動,并在活動中有意識地培養幼兒的感知運動技能,則會對強化幼兒的中文認知中樞機能有較大幫助。

3.重視幼兒早期識字和閱讀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探索

腦科學研究證實,中文與拼音文字認知存在不同的大腦網絡通路,而早期閱讀的過程其實就是個體主管中文或拼音文字閱讀加工的大腦皮層功能及其神經回路特異化的過程,并最終會形成在結構與功能上不太相同的“中文腦”或“英文腦”。中文認知和拼音文字認知存在截然不同的神經加工中樞和大腦網絡通路,因此,我們需要重視符合“中文腦”特點的早期閱讀教育、課程與教學法、早期識字活動等的理論與實踐探索,而不能照搬西方理論。我們應當對那些盲目推崇西方全語言教學法、語音意識訓練和讀寫萌發課程等的做法抱謹慎態度。

例如,在政策方面,中國目前只有香港特區政府允許在幼兒園開展幼兒識字教育活動,并有明確的相關課程指引。在其他地區,正式的識字教育活動是在幼兒園被明令禁止的,而事實上有許多幼兒園又或明或暗地在開展幼兒識字教育活動。美國的閱讀戰爭(The Reading War)啟示我們,早期識字和閱讀教育是有必要的,因為早期識字是利大于弊的。美國現在已經在改正以往的錯誤了,我們也有必要對當下的教育政策進行科學論證。建議教育主管部門能組織幼兒中文教育專家對幼兒識字教育問題展開專項的科學實證研究,在有科學研究支持的基礎上,及時調整、規范幼兒識字教育的相關政策,以期徹底解決目前的某些混亂現象。

又如,在幼兒園課程與教學方面,許多問題需要在有科學研究依據支持的前提下加以改進。例如,幼兒中文識字教育應該以什么形式開展?是識字優先還是拼音優先?是先讀后寫還是邊讀邊寫?諸如此類的困惑亟待通過科學研究加以解決。教育主管部門確實有必要組織專業人員開展深入的研究,以探究符合中國國情的幼兒園課程與教學安排。

參考文獻:

〔1〕MILLER E K,COHEN J D.An integrative theory of prefrontal cortex function〔J〕.Annual Review of Neuroscience,2001,24(1):167-202.

〔2〕PERFETTI C, CAO F, BOOTH J. Specialization and universals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ading skill: How Chinese research informs a universal science of reading〔J〕.Scientific Studies of Reading,2013,17(1):5-21.

〔3〕LIU Y,DUNLAP S,FIEZ J,et al.Evidence for neural accommodation to a writing system following learning〔J〕.Human Brain Mapping,2007,28(11):1223-1234.

〔4〕〔14〕TAN L H, LIU H L, PERFETTI C A, et al.The neural system underlying Chinese logograph reading〔J〕.Neuroimage,2001,13(5):836-846.

〔5〕〔11〕TAN L H,SPINKS J A,FENG C M,et al.Neural systems of second language reading are shaped by native language〔J〕.Human Brain Mapping,2003,18(3):158-166.

〔6〕SIOK W T, PERFETTI C A, JIN Z, et al.Biological abnormality of impaired reading is constrained by culture〔J〕.Nature,2004,431:71-76.

〔7〕HOEFT F, HERNANDEZ A, MCMILLON G,et al.Neural basis of dyslexia:A comparison between dyslexic and nondyslexic children equated for reading ability〔J〕.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2006,42(26):10700-10708.

〔8〕PAULESU E,DEMONET J F,FAZIO F,et al.Dyslexia:Cultural diversity and biological unity〔J〕.Science,2001,291:2165-2167.

〔9〕SIOK W T,NIU Z,JIN Z,et al.A structuralCfunctional basis for dyslexia in the cortex of Chinese readers〔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08,105(14):5561-5566.

〔10〕WU C Y, HO M H R, CHEN S H A. A meta-analysis of fMRI studies on Chinese orthographic, phonological, and semantic processing〔J〕.Neuroimage,2012,63(1):381-391.

〔12〕SIOK W T, JIN Z, FLETCHER P, et al.Distinct brain regions associated with syllable and phoneme〔J〕.Human Brain Mapping,2003,18(3):201-207.

〔13〕KUO W J, YEH T C, DUANN J R, et al. A left-lateralized network for reading Chinese words:A 3 T fMRI study〔J〕.Neuroreport,2001,18(12):3997-4001.

〔15〕BOOTH J R,LU D,BURMAN D D,et al.Specialization of phonological and semantic processing in Chinese word reading〔J〕.Brain Research,2006,1071(1):197-207.

〔16〕CHEN Y,FU S,IVERSEN S D,et al.Testing for dual brain processing routes in reading:A direct contrast of Chinese character and pinyin reading using fMRI〔J〕.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2002,14(7):1088-1098.

〔17〕TONG X, MCBRIDE-CHANG C, WONG A M Y,et al.Longitudinal predictors of very early Chinese literacy acquisition〔J〕.Journal of Research in Reading,2011,34(3):315-332.

篇10

對于課題研究,有些教師認為高不可攀,有畏難情緒;有些教師安于現狀,缺乏研究的意識和精神;也有些可能是自身經驗和能力不足等。其實,只要做一個“有心人”,開展“草根式的研究”,就會發現課題研究并不難。筆者將課題研究的方法歸納為六個“金點子”。

一、內觀外視,學會查找,我想提高

《中小學教師專業標準》中明確指出:“教師要具有反思和發展的能力,主動收集分析相關信息,不斷進行反思,改進教育教學工作。針對教育教學工作中的現實需要與問題,進行探索和研究。制定專業發展規劃,不斷提高自身專業素質?!苯逃芯渴墙逃虒W過程中的一種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探索規律的創造性勞動,只有教師把研究作為自身專業發展的內在需求,才會勤于思考,樂于探究。

首先要是一個主動學習者?!吨行W教師職業道德》和《中小學教師專業標準》把“終身學習”確定為新時期教師必備的素質之一,也是新課程改革中的最強音。教師若不去主動學習,其觀念就是滯后的、知識就是陳舊的,就無法揭示教育教學中規律性的東西。研究也只能停留在表層,是膚淺的,甚至是盲目的,無法真正實現從“經驗型”向“科研型”教師的轉變。

研究問題的提出,方向的確定,不是憑空想象而來的。它既來自教師豐富的教學實踐,又基于教師獲取、占有大量有價值的信息資源。坐井觀天,閉門造車都是偽研究。教師只有“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鼻谟趯W習,“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奔皶r了解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認清教育發展方向,把握教育改革的重點,捕捉國內外教育的新動態,才能登高望遠,審時度勢,把準脈搏,在紛繁復雜的教育現象中,發現有價值的問題,確定研究的方向。只有勤于學習,夯實自身教育理論基礎,掌握科學研究的方法,研究方可得心應手,有章有法。

其次要是自我反省者。中小學的日常教育活動重復度很高。久而久之,教師容易對某些教育現象習以為常,不敏感。教師開展課題研究,要做一個觀察者、反省者和實踐者??陀^地講,現在教育改革的深廣度是前所未有的,教育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矛盾可以說是俯拾皆是。教師要有強烈的問題意識,樹立問題就是課題,教室就是產生問題的場所的思想。古人云:“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始于細”。要善于從日常工作的細微之處,運用批判的策略,反思教育行為,質疑內隱的教育觀念,提出有新意的研究主題?!凹埳系脕斫K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泵撾x實踐的研究是盲目的研究,如同無本之木,無源之水。邊實踐邊反思邊改進邊研究,在研究的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來不斷修正自己的行為,定會成“正果”。

二、大題小做,小題大做,我能做到

研究要取得成功,必須考慮課題的現實可行性,即“能不能研究”的問題。課題再好,如果沒有研究的內、外部條件,也難免落空。確立課題時,必須充分考慮到現有的研究基礎、課題組的人員結構、內外部的專業資源、已有的設施設備以及必要的經費保障等。同時研究必須在自己所熟悉的領域進行,才能得心應手,取得真正有推廣價值的課題研究成果。

教育研究可分為宏觀、中觀和微觀研究。宏觀研究的課題一般較大,范圍廣,對象多,大多是學校以外的職能部門的研究。如未來基礎教育的新特征的研究,教育均衡發展的研究等。這類課題一般不適合中小學教師研究;中觀研究是介于宏觀研究和微觀研究之間的運用性研究,它是運用已取得的基礎理論知識,探尋有具體運用價值的新途徑、新方法和新措施,具有一定的綜合性。如某教學模式在教學中的運用研究,少數民族地區學校雙語教學研究;微觀研究是對教育教學過程中某一具體問題或因素進行的研究,大多數是對學校內實際問題的研究。如對某種教法、學法的研究,對某類學生(如差生)的研究,對某學科內容(如數學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的研究等。中小學老師除進行中觀研究外,更多的是要進行一些微觀研究。大題小做,就是學會切蛋糕,將大問題轉化為一個個具體的小問題,化整為零,攻其一點,也就是小課題。如有效教學的研究就可分解為有效的提問、有效的預習、有效的復習、有效的合作等諸多小課題。小題大做就是要老師們善于解剖“麻雀”,持久的關注、追蹤、分析某個教學問題,深挖細究,在精深上做文章。如政治教學中材料題的解題方法,時事政治復習的有效策略等。

三、題小意深,切準中心,我能提高

開展課題研究要“基于學校,在學校中,為了學?!?。是“土生土長”,具有濃郁的本土氣息,充滿鮮活的生命力的研究。要求教師根植于自身的教育教學實踐,發現有一定研究價值的問題,并將研究成果用于改進和指導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師生的共同成長。切忌搞所謂的“假、大、空”的“研究”。為此,選題要實、立意要真、切口要小。常言說“船小好調頭”?!靶 本褪菑男∈?,小現象,小問題人手,以小見大,見微知著。研究內容可以是教學過程中的某個章節或某個專題,也可以是教育教學中存在的現象、案例、問題等,如“提高中學生工具書利用率的研究”?!敖本褪琴N近教學,貼近現實,不好高騖遠,比如“學困生轉化研究”,“提高學生對數學錯題進行自我分析診斷能力的研究”;“實”就是實實在在,摒棄大而空的描述預測,多一點實在的關注。類似于“怎樣記住學生的名字”,“怎樣排位”等?!罢妗本褪巧傩┗茏樱嫜芯?、真討論、寫真文章、真實踐。否則只能是紙上談兵,毫無實際意義。

四、熱點、空白點、獨特點,我有個性

教育科研是一種創新活動。要解決前人未解決的問題,最終提出的必然是新知識、新經驗、新方法、新理論。

熱點問題反映著教育改革面臨的新情況,具有全局性、持久性、復雜性。教師要善于從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中找到切入點,發現并追蹤熱點,并與自己的實際工作進行對照,做出理性分析。這樣選擇的問題往往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時效性。如當前課程改革是最大的熱點,教師可從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轉變等熱點問題人手展開研究。再如,在社會急劇變化,價值取向多元化的背景下,學校德育也面臨新挑戰,如何結合學科特點和學生年齡特征,落實“育人為本,德育為先?!钡木窬褪茄芯康臒狳c之一。還有如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問題,農村學前教育問題,農村寄宿學校校園安全管理的問題,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等都是當前教育的熱點。

空白點就是教育研究的一些盲區,或是容易忽視的某些方面?!八街?,可以攻玉?!薄皺M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币朴趶膶ν愌芯康谋容^中捕捉他人沒有涉及和解決的問題,選擇與他人不同的研究角度作為課題。例如:新課程方案分為“三個板塊”,其中對選修課和活動課研究少,需要深入研究其目標、內容、形式、管理體制等。如少數民族地區的雙語教學,如何形成農村學校辦學特色的問題等。

“獨”,即:人家沒有,我獨有(原創性);“特”,即:大家都有的,我有特色;“新”,即:別人有特色,我有所創新(開拓性)。如少數民族地區學校陽光體育運動的研究。當然,創新并非一定要另外開墾一片無人問津的“處女地”,而是要善于把繼承和創新結合起來。

五、周期要短、操作要易,樂群獨慎、我能奉獻

一項課題,有時往往需要一個有共同的價值追求的合作團隊,優勢互補、共同努力才能做好?;ブ献魇墙虒W研究取得成效的標志和靈魂。在共同目標指引下,有明確的合作理念、具體的工作分工、良好的工作機制,才能保證合作有序、有效地進行。課題成員要有“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思想,顧全大局,樂于奉獻,主動參與,才能及時高效地完成任務。

中小學教師一般要選擇一些“短、平、快”的小課題研究。一是時間要短。小課題是生成于教師的教育實踐之中,根植于教師的課堂教學之中,具有隨機性、偶發性、情景性,常常是不約而至。研究周期要很靈活,時間視研究的內容而定,可長可短,時間短的兩至三周就可以解決問題,長的三至五個月,最長的一般不超過一年。二是見效要快。由于研究的周期短且基于在實際工作中解決具體問題,因而速度快、效率高,一個問題解決了,就可以轉入到下一個問題的研究;一個問題解決了,就可以得到一點收獲。研究它不需要觸及該問題的方方面面,也不需要形成系統的經驗總結,關鍵是要教師自己能夠有所收獲、有所成長、有所愉悅就是成功。

六、勤于筆耕,及時發表,我能成功

葉瀾教授指出:“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為名師”。寫作是總結,是反思,是提升。把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探索,自己的經驗展示出來,讓自己的文字變成公開發表的鉛字,這應該說是每一位研究者的愿望。能著書立說,或在期刊上發表見解,固然是好。但發表文章也需要慢功夫。想一蹴而就,一舉成功,那是不現實的。研究中人人都會產生點點滴滴的體會,如果稍稍留心,勤于筆耕,積少成多,厚積薄發,這必然會使教學綠草如茵,春色滿園,從而踏上專業成長的快車道。

課題研究成果不可固守于報告、論文,要靈活。可以是總結、心得體會、教育敘事、研究日志、個案集、展示課、教學設計、教學論文、教學課例等;也可以是非文本形式的,如音像制品、教具、學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