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遺傳學重點范文

時間:2023-11-24 17:18: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醫學遺傳學重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醫學遺傳學重點

篇1

關鍵詞: 生態翻譯學 典籍翻譯 《道德經》 文化傳遞

典籍文獻承載著民族的文化意蘊,是文化傳承的重要內容,其闡釋與翻譯是體現民族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途徑?!兜赖陆洝芬云涿魑蛔?、暗示有余的特點吸引古今中外學者的闡釋和翻譯,其思想內容的日常經驗性和題旨的無時代性使其具有較高的現代相容性和可參與現代學術討論的豐厚潛力。

如何有效地傳遞《道德經》的精髓,實現其現代轉型,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語境下,弘揚民族文化,就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生態翻譯學理論,開啟了翻譯分析與闡釋的新的篇章。在生態翻譯學視域下,翻譯界定為“譯者適應翻譯生態環境的選擇活動”。在此理論指導下,本文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分析《道德經》英譯本,繼而加深中國古典文化在英語世界傳播的深度與廣度。

一、生態翻譯學概論

二十一世紀初,胡庚申教授提出了翻譯適應選擇論,并通過其專著及一系列論文進行了詳盡的闡釋,得到了我國眾多學者的支持?!胺g適應選擇論”明確了翻譯的定義即“譯者適應翻譯生態環境的選擇活動”;“譯者中心”、“譯者主導”是其核心理念,強調“翻譯活動自始至終必須通過譯者主體意識和主導作用才能完成”;“選擇性適應”和“適應性選擇”是其方法論,從翻譯時間角度描述了翻譯的交替循環過程;“汰弱留強、適者生存”是其目的論,指出譯者和譯作共同遵守的自然法則。2008年,胡庚申教授在翻譯適應選擇論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生態翻譯學”。該學說是一種生態學途徑的關于譯者與翻譯生態環境互動的整體性翻譯研究,它的優勢在于加強跨學科研究,使人們可以在更廣闊、更復雜的生態背景下研究翻譯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與傳統的翻譯理論相比,尚屬稚嫩的此論顯露了蓬勃的生機和可持續發展的勢頭。

二、《道德經》英譯

《道德經》又名《老子五千言》,道家思想的代表作,是中華典籍中最具代表性的哲理書。內容上主要闡述自然無為思想,其中包含不少對立統一、互相轉化的辯證觀點,是對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皆有重要影響的著作。

早在16世紀,隨著西方傳教士進入中國,《道德經》就開始了它的譯介行旅。特別是近世以來,西方各國爭相從中國典籍中尋找民族持續發展的智慧動力,老子學說更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譯介和研究老子思想已經成為國際漢學界的一種風尚,學術界甚至把《道德經》翻譯和研究成果的多寡看做是衡量一個國家漢學研究是否發達的重要標準。據統計,截至目前《道德經》已經被譯成28種文字,有1100多個版本,其中英譯本182種?!兜赖陆洝返妆炯白⒉粍倜杜e,內容玄妙難懂,思想博大精深,加之中外文化迥異,語言差異甚大,故給后世留下巨大的闡釋空間和個體參悟的機會,以至于每位譯者都會覺得自己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然而“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種認為已經把握住其內在哲理之思的想法一旦外化為文字表達,便立刻失去其豐富的內涵,也就是失去恒常性,《道德經》的巨大魅力就在于此。翟林奈(Lionel Giles,英國著名漢學家Herbert A. Giles之子)在《道德經》英譯本作序時說,《道德經》就好比哲學文獻中的“白矮星”,形體雖小,卻有極高的密度,散發著極為耀眼的智慧之光。

因此,如何在《道德經》譯介過程中恰如其分地傳遞其文化內涵,對中國文化軟實力在世界范圍內的彰顯有巨大的潛在價值,亦是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的一次有益探索。

三、《道德經》英譯中的文化傳遞

(一)胡庚申教授認為,翻譯活動即譯者適應翻譯生態環境的選擇活動。對于“翻譯生態環境”,胡教授定義為“原文、原語和譯語所呈現的世界,即語言、交際、文化、社會,以及作者、讀者、委托者等互聯互動的整體”。也就是說一部好的翻譯作品,必須與影響其生存發展的一切外部條件取得和諧、統一。

自20世紀中期以來,兩次世界大戰的創傷使很多學者對西方文明感到絕望。他們認為,老子哲學中反對戰爭、主張和諧的觀點對消弭人類具有的沖動、緩和人類社會沖突具有時代性意義,這種內向用力、十分含蓄的道家文化是解救歐洲危機的良藥。自20世紀后期以來,由于能源危機、生態惡化、戰爭威脅、吸毒等社會問題,西方社會普遍出現信仰危機,西方希望在東方智慧典籍中尋找解脫和出路,國外的“老子熱”不斷升溫?!兜赖陆洝吩谟⒄Z世界受到了其他任何中國典籍文本都無可企及的普遍關注?!兜赖陆洝返摹盁o為”思想滿足了西方人尋求救世良方的迫切愿望。根據中國著名學者陳鼓應解釋:“無為”意為順其自然,不妄為。許淵沖將其翻譯為does everything without interference, 意為不干涉之意;Arthur Waley 將其譯為 relies on actionless activity,并在注腳中增加注釋: because “action” can only make one thing high at the expense of making something else low, etc. 這兩者與陳鼓應不謀而合,形象地刻畫出“無為”即順天意行事,不干涉自然之意,若有意為之,則勢必會引起戰亂紛爭的不良后果,為西方人對戰爭所帶來災難的困惑提供了一個很不錯的注腳。辜正坤譯為 behaves without taking unnatural action,意為行動自然,無“不干涉”之意,而鈴木大拙(D.T. Suzuki)和卡羅斯(Paul Carus)合譯的譯本中將“無為”翻譯為 non-assertion,偏重于“沒有主張,懦弱”之意,與老子的“無為”的“不恣意妄為”的核心是有差距的。

由此可以看出,譯文要做到既精確表達老子的思想,傳播中國古典文化精髓,又正好滿足西方人從中尋求救世良方的迫切愿望,必須實現原作、譯者、譯本與生態翻譯環境的和諧統一。

(二)生態翻譯學研究的是譯者與生態環境的關系問題。就譯者而言,他/她是一個獨立主體,翻譯活動自始至終必須通過譯者主體意識和主導作用才能完成。譯者處于不同語言和不同文化間各種力量相互作用的交互點上,既是翻譯的主體,又是譯事得以進行的基石。從生態翻譯學角度看,“譯者為中心”可以解釋為“譯者適應翻譯生態環境而做出的選擇”,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譯作能否生存。

由于語言和思維方式的差異,從一種語言向另一種語言的跨越幾乎是不可能的,對于像《道德經》這樣的哲學文學著作,更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兜赖陆洝肥瞧窳鱾飨聛淼臉O少量的古籍之一,時空的變遷,語言的發展和長期以來意識形態對其的非經典化,使其在母語內的翻譯都極為困難。這就要求譯者必須有深厚的中國古典文化底蘊,要有嚴謹的求知態度,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在翻譯過程中精益求精。例如:

《道德經》第十八章:“六親不和,有孝慈。”

林語堂的譯文:When the six relationships no longer lived at peace, there was praise of “kind parents” and “filial sons”.

辜正坤的譯文:Filiality and benevolence come along with the family feud.

許淵沖的譯文:When the family is at odds, filial sons and kind parents are needed.

Arthur Waley 的譯文:It was when the six near ones were no longer at peace that there was talk of “dutiful sons”. 同時,Waley在附注中指出“六親”為“father, son, elder brother, younger brother , husband and wife”.

西方人注重個人主義,東方人則看重家庭人倫,中國人的家庭倫理關系在整個社會關系中居于重要地位。親人之間出現矛盾,才有父慈、子孝價值的提倡?!傲H”指父子、兄弟、夫婦。

林語堂的譯文當中“六親”直譯為“six relationships”,指代不夠明確,這對于西方讀者而言,便會感到茫然、費解。辜正坤、許淵沖直接以“family”代替,“六親”的含義被泛化。Waley根據自己深厚的中國文學和文字功底,以及對老子思想的深刻理解,用心獨到地采取深度翻譯的方法,在篇末用心考察中國文字后作出注解,所以讀者看了注釋一目了然,會領悟這句話的含義,從而積極引導西方讀者進一步了解中國古典文化,這充分體現了Waley在和諧的翻譯生態環境中充分發揮了其“譯者中心”的主觀能動性。

四、結語

在典籍翻譯過程中,應該突出強調譯者為中心主導的整體和諧的翻譯生態系統。也就是說,在典籍翻譯中要充分發揮譯者的主導作用,從而使翻譯生態系統和諧,使原作的生態文化得以傳播,使譯文讀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新的文化元素,更好地完成翻譯的使命,向國外傳播原作的生態文化,這樣就可以達到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目的。

參考文獻:

[1]Krohne,T.David.General Ecology[M].Brooks/Cole:Thomson Learning,2001.

[2]Lance,H.&M.Jacky.Redefining Translation:The Variational Approach[M].London/New York:Routledge,1991.

[3]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價[M].北京:中華書局,2006.

[4]胡庚申.翻譯選擇適應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5]老子.道德經[M].Arthur Waley,譯.北京: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1999.

[6]老子.道德經[M].辜正坤,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7]老子.道德經[M].許淵沖,譯.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 2012.

[8]林語堂.林語堂名著全集:老子的智慧[M].吉林: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

[9]王宏印.探索典籍翻譯及其翻譯理論的教學與研究規律[J].中國翻譯,2003,(3).

[10]辛紅娟.《道德經》在英語世界:文本行旅與世界想像[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

篇2

在高中的生物教材中,我們時常可以看到一種十分可愛的小昆蟲,學名叫作黑腹果蠅,通常我們就叫它果蠅。果蠅十分受遺傳學研究學者的寵愛,因為它具有自己獨特的優勢,如體型小、生命周期短、繁殖能力超強等等。由于對生物遺傳和變異教學的重視,果蠅在生物教科書中屢屢“露面”,對生物教學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一、基因位于染色體上理論研究的實驗證據是由果蠅的伴性遺傳研究提供的

孟德爾的遺傳規律雖然證明了遺傳基因的存在,但是大家卻并不知道基因的確切位置,全球的科學家都在通過各種方法去尋找基因到底在哪。當有學者提出基因在染色體上這一觀點時,嚴謹的遺傳學專家摩爾根開始并不認同,于是他開始進行大量的實驗,希望通過實驗驗證或者否定這一觀點[1]。他選取果蠅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大量實驗最終證明了基因位于染色體上。教師可以通過典型例題,引導學生突破學習中的難點。

典型例題:摩爾根用純種的紅眼雌果蠅和白眼雄果蠅雜交,子一代不論雌雄果蠅都是紅眼。子一代的雌雄果蠅進行相互得到子二代,子二代果蠅中紅眼和白眼都存在,并且比例是3:1。請根據以上實驗回答:

1.果蠅的紅眼性狀對白眼性狀是 性。

2.在子二代中既有紅眼也有白眼的現象,在遺傳學上稱為

。

3.在子二代中,雌性果蠅的性狀表現是 ,雄性果蠅的性狀表現是 。

答案:1.顯 2.性狀分離 3.全部為紅眼 一半紅眼,一半白眼

其實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可以在摩爾根的實驗中找到,摩爾根通過實驗證明了紅眼具有顯性性狀,并且通過大膽假設,將白眼基因控制在X染色體之上,使Y染色體上不具有等位基因,這樣白眼果蠅只存在于雄性當中的現象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釋。為了驗證設想的正確性他又進行了測交實驗,結果與設想的結果一樣,進一步證明了他的觀點[2]。他用果蠅的伴性遺傳實驗研究,證明了基因位于染色體上理論的成立,也使果蠅成為遺傳學研究的重要工具。

二、通過對果蠅染色體組的研究產生了“染色體組”概念

在高中生物教材中,存在很多重點和難點,“染色體變異”這一章節就是其中之一,其中的染色體組概念是最難理解的。高中生物教材中為了幫助學生的理解,以果蠅為例對染色體組進行了說明。雄果蠅的中的染色體由非同源染色體組成,他們的功能和形狀各不相同,并且控制果蠅的生長、發育、遺傳以及變異。利用果蠅的染色體組進行分析和講解,學生的理解和接受就容易很多。

典型例題:右圖為果蠅昆蟲的原始生殖細胞示意圖。圖中1、2、3、4表示染色體;B、b、W、w分別表示控制不同性狀的基因。請根據圖片回答:

1.這個原始生殖細胞為 細胞。

2.圖中 屬于常染色體上; 屬于性染色體。

3.這個原始的生殖細胞中有兩個染色體組,為 ,人類的基因組計劃是測定 條染色體的測序工作。

4.此圖中具有 個DNA分子。

答案:1.卵原 2. 1 、2 、3 4 3.由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形成的兩組染色體組合 5 4. 8

這道題考查減數分裂、染色體組等多個概念,綜合性較強,以此題為例對知識進行講解,有助于學生的理解和吸收。

三、與果蠅性狀研究相關的題目時常出現在高中生物的課后練習和試題之中

科學家在進行遺傳學的研究時,由于果蠅它本身具有很多的突變性狀,所以科學家們讓果蠅進行了大量的變異,大多數都是形態變異,科學家們進行這一系列的變異研究,為他們今后的觀察打下基礎。

我國現在的高中生物教材和教學之中,很多內容都會涉及到果蠅,比如遺傳規律、伴性遺傳或者染色體組等教學內容和試題當中。學生本來對生物問題就十分苦惱,在做題練習或者考試的過程中,如果經常遇到果蠅遺傳性狀突變等相關的問題,會讓學生感覺更加的困難[4]。但在平時的練習或者是考試的試題中,這類問題又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平時的練習中涉及果蠅的題目:

簡答題:在一批純野生正常翅(h)的果蠅之中,出現了少數的毛翅突變體(H),在培養的過程中,這些毛翅可能由于某些原因恢復正常,將這樣的個體叫作回復體。因為基因原因H突變回h的,稱之為真回復體;因為體內另外一對基因RR突變為rr,抑制了基因H的表達的,稱之為假回復體(R、r基因的本身對具體性狀沒有控制,只有rr基因組合在一起時才會抑制H基因表達)。請根據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1.毛翅果蠅的基因型可能是 和HHRr。

2.現獲得了一批基因型相同的果蠅回復體,讓其與 雜交,就可以判斷出他們的基因型為HHrr又是hhRR。若實驗的結果表明這批果蠅是假回復體,請利用這批果蠅與野生正常翅的果蠅設計雜交的實驗,判斷這兩對基因是否位于同一對染色體上。

(1)實驗步驟(寫出設計的實驗要點即可): 。

(2)對實驗結果進行預測并且得出相應的結論:

若 ,則這兩對基因位于不同對的染色體之上。

答案:1.HHRR HhRR HhRr 2.野生正常翅 (1)使假回復體同野生的正常翅的果蠅雜交,產生F1代,F1的雌雄進行雜交,獲得F2代,觀察統計F2的變現型(2)F2代毛翅:正常翅的比例為9:7。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對于果蠅的遺傳和變異研究有很好的掌握,對今后的生物學習具有很大益處。

篇3

小學生主要集中在學校進行集體生活,由于接觸人群較多,且使用共同的水源,往往會增加傳染病發生的風險[1]。隨著農村學生人數的降低,部分地區出現學校合并的情況,從而使住校的學生人數增加,食堂就餐的人數明顯增多,從而增加了學生之間密切接觸的時間。農村小學在衛生和環境方面條件較差,同時缺乏完善的傳染病預防管理機制,在傳染病防治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每到季節變化時,部分學生會初心消化道、呼吸道傳染疾病,從而使部分學生被傳染,使學生的健康受到威脅[2]。因此,做好農村小學的傳染病防治工作是保證學生健康的關鍵,也是為學生提供良好學習環境的關鍵,必須引起學校各部門的關注。

1 農村小學傳染病防治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首先,由于學校的資金有限,投入到學校環境建設方面的資金不足,從而使學生住宿的環境無法得到提高,學生居住較為擁擠,從而增加了傳染病爆發的風險[3]。在對教育投入增加的同時,學生的需求也在增加,除了居住環境外,教學設備及設施也需要大量的資金進行更新,加大了學校資金短缺的風險。特別對于農村小學,由于資金的限制,學生生活和學習的環境都得不到保障,普遍住宿環境擁擠,教學資源匱乏。

其次,農村小學在健康知識教育和宣傳方面力度不足,學生對健康知識了解較少,無法做好疾病預防工作。由于學生的知識范圍有限,沒有教師的指導,學生對傳染病沒有明確的認識,并不知道怎樣預防疾病的發生,從而為傳染病爆發提供了契機。小學生較為貪玩,由于部分學生住校,沒有家長的照顧,在個人衛生方面無法保證干凈整潔,從而容易滋生病毒,使學生的健康受到威脅。

再次,學校傳染病防治管理工作存在不足,管理水平較低,無法切實落實相關傳染病防治的相關政策和制度。由于管理不善,不僅傳染病發生前的準備工作不足,在傳染病發生后的工作中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傳染病產生后,對患病的學生進行隔離、對健康學生進行預防,都需要一定的經費支持,加大了學校的管理成本。同時,由于溝通存在問題,學生患有傳染病后,學校和家長在疾病防治問?}上也會出現爭端,影響傳染病防治工作的效率和進度。

2 落實傳染病防治工作的相關建議

首先,加大農村小學的資金投入,做好資金使用的安排工作,使資金得到合理的配置,避免出現資金浪費。通過加大經費的投入,使小學生的生活和學習環境得到改善,避免學生住宿環境擁擠,保證干凈整潔的宿舍環境,從而降低傳染病爆發的概率。學校應加強對傳染病防治工作的重視,通過有效的籌集資金,使資金得到充分的利用。由于學校是學生的主要聚集場所,因此,保證學校環境的整潔是保障學生健康的關鍵。學校應定期組織消毒工作,避免出現傳染性病毒,影響學生的健康。

其次,加強對傳染病防治的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傳染病防治制度,并做好落實工作。建立學生晨檢登記制度,做好學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對學生因病缺勤的病因進行明確并進行記錄,定期向教育局及衛生局進行上報,結合學生的病情,做好相關的防治工作。同時,在教室就學生宿舍準備相關的基礎設施,如體溫計、血壓計等,定期對學生進行體檢,以及時發現問題,避免學生的病情加重影響治療。對于農村小學公用的水資源,應做好維護和消毒工作,對飲用水進行嚴格管理,保證學生飲用水的安全。通過建立完善的監督管理體系,使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夠按照發現、收集、匯總與報告管理的流程有序進行。

再次,加強對小學生的健康教育工作,設立相關的健康知識教育課程,加大對傳染病健康知識教育的力度,使小學生做好自我保護,保證個人的衛生,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將部分經費投入到對學生的健康知識教育工作中,印發與健康知識有關的書籍及宣傳冊,鼓勵學生積極閱讀,并與生活實際相結合,落實好相關工作,規范學生的個人行為。對學生的生活習慣及行為進行約束,如飯前便后洗手,勤換洗衣物,水果食用之前用清水洗凈,垃圾放到規定的地方,定期打掃室內衛生,保證生活環境清潔,并做好室內通風工作,保證呼吸新鮮空氣。同時,定期對學生進行必要的預防接種,降低傳染病的發生率,提高學生的免疫力,鼓勵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提高自身的整體素質。

最后,做好衛生監督與疾病控制工作,使二者相互配合,對各項工作進行積極的落實。在傳染病發生后,各部門嚴格按照自己的職責進行工作,做好相互協調工作。傳染病的防治工作需要師生及相關部門的共同努力,嚴格監督學校食堂的食品購入,保證學生的飲食健康。并對學生的生活習慣和行為進行監督,及時發現問題并進行糾正,使學生形成健康的生活習慣。由于小學生自主能力較差,可以通過相互監督的方式,鼓勵學生之間相互督促,共同營造一個健康衛生的生活環境,從而促進學生更好的學習和生活。

篇4

【關鍵詞】瑪利亞?路易莎?邦巴爾;《穿裹尸衣的女人》;智利;女性主義文學;死亡

中圖分類號:I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2-0262-02

《穿裹尸衣的女人》是智利女作家瑪利亞?路易莎?邦巴爾的短篇小說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女性主義文學的代表作,更是上個世紀90年代的女性主義文學的杰出代表。《穿裹尸衣的女人》是由這位女作家鮮明的精神特點和與眾不同的思想與才華結合出來的夢幻般的作品。

瑪利亞?路易莎?邦巴爾出生于1916年6月,她的曾外祖父曾是德國駐圣地亞哥的第一任領事。所以,從邦巴爾的母親家族來說,他們都是德國茲瓦爾帕萊索的后裔。在邦巴爾大概8歲的時候,第一次動筆寫詩。1931年,一次偶然的機會,遇到了桑切斯,這個對她一生都影響深遠的男人。兩人的感情只持續了幾個月的時間,桑切斯漸漸疏遠她,直至兩人分開。幾年后,因為朋友聚會,邦巴爾再次來到桑切斯的家,趁人不注意的時候,她悄悄走到主人的臥室里,看到了儲存的槍支等軍火設備,邦巴爾隨手拿起一支槍,對準自己的脖子扣動了扳機。幸運的是,大家及時發現了她,把她送到了醫院,邦巴爾被醫生搶救了過來。又幾年過去了,當邦巴爾再次碰到桑切斯的時候,她選擇把槍口對準這個讓她傷心的男人。隨后邦巴爾被帶到了警察局,本來是要坐牢的,但是桑切斯對法官講,他可以對此事件不追究任何人的責任,因此邦巴爾被無罪釋放。這次事件對她觸動很大,因此,她決定離開智利這個傷心地,去往美國生活。

1938年,邦巴爾撰寫并出版了《穿裹尸衣的女人》。在美國生活期間,她結實了法國公爵拉法艾爾,并和他生育了唯一的孩子布瑞吉特。拉法艾爾幫助邦巴爾在美國出版了很多作品。晚年,邦巴爾毅然決然地回到了自己的故鄉智利。

通過對這位女作家生平的分析,不難看出,邦巴爾雖然家境殷實富裕,但感情的道路卻是坎坷的。由此不難得出結論,她的作品之所以有這么強烈的女性主義而不是女權主義色彩,都是由她的感情經歷有感而發的。

《穿裹尸衣的女人》這部作品具有鮮明的特色和獨具一格的美感。作品的主人公是一位已經去世的、穿著裹尸衣躺在靈床上的女人。作者以一位死者的視角和思維為中心點,鋪開整部作品的內容,使作品層面立意新穎獨特,別開生面,在模式和風格上展現出了鮮明的特點和別致的情調。整部作品充斥著女主人公游離的心緒、活躍的生活軌跡和游蕩的情感思緒。這種獨特的敘事視角在很多層面上都增添了一種獨一無二的審美內涵和力度。

女主人公在這部作品中始終處于中心地位,她的存在模式是“死亡者”,她的整個位置是相對固定的――躺在靈床上。如此,當整部作品以她的心緒展開敘述時,就形成了一種悲劇式的戲劇場景和敘述結構,類似于普羅米修斯式的經典模式?!洞┕碌呐恕分?,女主人公始終是作品的核心部分,她“一動不動地仰臥在靈床上”,縹緲中,生命雖然已經逝去,但心靈和思緒仿佛還存在著。靜靜躺著的已經死去的她凝神遐想、心緒飛揚,依次來到她靈床前吊唁和哀悼的人們不停地刺激著她的情感,因此引出了她生前的回憶,同時也引發了她的無盡感慨。她的女兒、老保姆、情人、父親、妹妹、癡情的暗戀者、兒子、丈夫等家人和朋友依次出場引發的回憶,真切地還原和再現了女主人公悲慘的一生。

在這位女性作家的作品中,婚姻對于女主人公而言,始終充滿著痛苦的經歷。對于《穿裹尸衣的女人》的女主人公安娜?瑪利亞而言,在她的身邊,先是有給了她第一次愛情體驗的表哥堂?里卡多,后來有始終對她執著追求的摯友和知己費爾南多,然而由于命運的捉弄,她卻嫁給了她根本不愛的安東尼奧,雖然安東尼奧在各個方面都表現得堅定與慎重。在這段毫無愛情與生機的婚姻中,每次兩性間親密的身體接觸,都毫無例外地讓女主人公對她丈夫產生發自心底的排斥和抗拒。

作品中所表現出來的女主人公的情感經歷,可以說與作者邦巴爾本人的經歷密不可分。邦巴爾本人經歷了兩次失敗的婚姻,同時還有她那對她形同陌路的唯一的女兒和凄慘的晚年情景,給她極其敏感的心靈籠罩了一層又一層陰影。但是作品中這些不幸的痛苦體驗的根源,從心理學角度來說,應該來自主人公自身因素。美國女性主義理論家卡羅爾?吉列根在總結了之前所有的心理學家的研究成果后說道:“男女對于關系,尤其是依賴性問題的體驗是不同的……既然男性通過分離,而女性是通過依賴來規定的,男性的性別認同便受到親密關系的威脅,而女性的性別認同則受到分離的威脅?!庇纱宋覀兛梢钥闯?,在一個特定的社會關系中,與男性相比,女性的人格大部分是在與其他人的關系中確立起來的,所以對于女主人公來說,她們如果對于婚姻還有期待,那就應該是能與自己的丈夫創立起一種親密且緊實的心理關系,從而避免分離時可能會受到的威脅和傷害。很顯然,邦巴爾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安娜的生命體驗是支離破碎的。

幻想的世界一定是完美無瑕且甜蜜的,雖然美麗,卻又非常脆弱。為了使自己盡快逃離這個美麗而不真實的幻想世界,邦巴爾選擇用筆代替自己去到另一個充滿詩意的氛圍中――死亡。死亡的世界是邦巴爾為自己不完整的生命感情建造出的一個更為徹底的安居樂園,更是她堅定不移地要為自己創造一個完美的愛情世界的強烈表達。即便平靜地臥在靈床上,女主角安娜?瑪利亞依然可以看得到、聽得到,并且感受得到。

《穿裹尸衣的女人》這部作品以一種不同尋常的思路,通過一個已經死亡的躺在靈床上的女人對自己一生的回憶,重點講述了她悲慘痛心的感情之路。藝術有時候就是這樣,尤其是文學作品,是一種反觀,是作者自己去閱讀自己主演的人生路,有喜有悲,悲歡離合。

在拉丁美洲文學和電影中,生死界限不明,是有一定的基礎和文化背景的。在由印第安原始部落傳承下來的文化理念中,人的世界和鬼的世界是并存的。死亡是生命的延續,是人生命的另一部分。從這一點看來,《穿裹尸衣的女人》的確有非常濃厚的拉丁美洲色彩和氣息。同時,邦巴爾本人也是拉丁美洲女性主義文學的領頭人,在當時的拉美社會中,女性的社會地位遠遠低于男性,沒有上學接受教育的權利,和中國的封建社會一樣,女性只能在家相夫教子、照顧家庭,不能上學、不能工作,甚至很少出門拋頭露面。所以邦巴爾只能通過文字這種方式表達自己的情感和對生活的感慨,這就成就了一位偉大的女性主義文學代表作家。女性主義文學多指由女性作家親自撰寫的文學作品,以表達自己生活和感情中的喜與悲,不同于女權主義文學,它是女性作家創作的關于婦女生活題材的作品。而邦巴爾就是女性主義文學的代表,通過一系列的作品,再現了本人悲慘的人生和坎坷的情路。

邦巴爾塑造的這一女性形象特點,簡單歸納有這幾點:第一,作者運用了內傾化的寫作手法,在心理層面上展現了女主人公的情感和心緒。第二,邦巴爾非常善于通過細致的環境描寫,來刻畫小說中每個人物的性格特點。第三,她總是能通過復雜的人物關系,反映出每個人不同的性格。通過這些描寫,把自己悲慘的一生再現出來,包括家人,包括朋友,也包括情人。

邦巴爾能夠做到通過一部短篇小說,有機地構成她的一生,如此復雜而充滿感情糾葛的故事情節,被她完美地濃縮進一部西班牙語短篇小說中。邦巴爾在這部作品中,不僅描寫了人物的情感、每件事物的客觀象征,更是將感情與情景融合在了一起,借物抒情。這種干凈細膩的才情與風格著實令人欽佩。

參考文獻:

[1]戴維?洛奇.小說的藝術[M].王峻巖譯.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

[2]薩特.文字生涯[M].沈志明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

篇5

1、新型網絡教育技術對醫學遺傳學教育改革的積極作用。

新型網絡教育技術是指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和新型網絡教育技術,通過教育中教學過程和教育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來實現教學教育的改革與創新。新型網絡教育技術主要通過一下幾個方面發揮其積極作用。①培養拓展學生的研究精神與創新意識,增強學生主動性。學生通過新型網絡教育技術,改變了以往教師作為教育中心、教學活動主題的傳統模式,增強其主體地位和主體意識,為學生提供更為現實的思考環境。②為教學資源的存在形式提供了全新的載體。教學資源與教學成果作為信息的表現形式之一,尤其在先進信息爆炸時代,其巨大的數據體現亟須全新的載體,用以支持其產生、傳播、運用,儲存等。③拓展了資源共享平臺,新型網絡教育技術所依托的互聯網背后是一個巨大的資源庫,掌握最新的信息、資源是學習和研究的關鍵。網絡所提供的是一個完全透明的資源平臺,超越實踐空間的限制,信息共享從封閉走向開放,世界各地的學習者通過網絡共享資源,各取所需。

2、新型網絡教育技術的具體表現。

網絡教育技術的體現主要通過對過程和資源的運用和設計,因此在針對醫學遺傳學的教學中運用新型網絡教育技術的側重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①提高醫學遺傳學教師的新型網絡教育技術技能。②提高醫學遺傳學專業學生的新媒體運用能力。③加強網絡教育技術的外部硬件條件,改善教育環境。

二、案例討論法在促進醫學遺傳學教學目的的實現中的作用和表現形式

1、案例討論法在促進醫學遺傳學教學中的積極作用。

案例討論法是指通過傳授臨床實踐中的真實遺傳病例及相關典型實驗操作過程來啟發學生對問題進行討論并提出解決方案的教學方法。它在教學中的積極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主觀方面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習熱情。案例分析法本身需要學生通過主動了解病例,在了解過程中基于自身知識結構的欠缺勢必對病例本身產生疑問,疑問的解決方式有課堂講授及課后查找、閱讀、理解、討論等;②客觀上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案例式教學不同于演繹法,更多的是啟發學生通過具體案例來結合理論,這種反向式的學習方法,更利于學生記憶、遷移、運用,并且能夠促進學生思考案例與理論之間的聯系點,刺激學生形成自我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式。這對培養實踐性人才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③增強互動性,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案例分析法的學習過程通過兩個方面體現互動性,首先是學生與學生的互動,這種互動性主要是通過相互爭辯、討論、交流得以體現。互動性還通過學生與老師的互動得以體現。老師通過關鍵點的引導,刺激學生思考,從而達到教學設計的目的。

2、案例討論法在促進醫學遺傳學教學中的表現。

醫學遺傳學教學過程中基于其本省的學科特點,需要從幾個方面側重進行案例討論式教學,這幾個部分通過案例教學在一定程度是是否能夠成功教授本們課程的關鍵。這幾個部分分別是:①遺傳病傳播方式的案例分析,學生需要針對具體的病例自主的繪制系譜圖并討論圖表內容,并通過討論歸納傳播規律,在討論規律之后分析計算再發風險,并學會查詢資料了解例如如何提前判斷遺傳病等相關知識,提高各方面相關知識;②醫學遺傳學的技術方法傳授,對于新的研究技術和方法,直白的講授方法本身就與實踐操作有著天壤之別,但實踐操作并不適用于所有的教學環境,因此,通過具體的病例進行講授,便能夠克服晦澀的理論概念,促進學生自主探索治療該病例的技術方法,從而最終與所要講授的醫學遺傳學方法“不期而遇”來實現教學目的。③遺傳規律的講授,對于遺傳規律的講授也是堅持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到討論分析,并對問題進行解釋,最終理解所授知識。

三、全新教育模式的設想與構造

以上是對新型網絡教育技術和案例討論法這兩種不同教育工具在醫學遺傳學教學終的作用以及表現的概括。本文的設想是結合兩種工具,設計出醫學遺傳學教學的一個整體構造。下面擬從兩個方面入手進行闡述:

1、資源分享平臺設計及運用。

依托醫學遺傳學自身新型發展特性,建立靜態與動態醫學遺傳學理論知識平臺。網絡平臺設計需要專業軟件工程設計,軟件設計形式包括教育網站,網站內資源平臺。①靜態醫學遺傳學理論知識平臺:其內容包含專業課理論知識核心展示及思考題、專業圖表制作方法索引及練習平臺、主要經典案例索引資源庫;②動態醫學遺傳學理論知識平臺:其內容主要為交流討論組、網絡模擬實驗室、實驗成果展示分享平臺。

2、課堂平臺設計及運用。

篇6

【關鍵詞】TBL教學法 醫學遺傳學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7C-0135-02

醫學遺傳學是目前醫學中最前沿的學科之一,其利用DNA技術研究遺傳性疾病的發生機制、傳遞方式、診斷、治療、預后、再發風險和預防方法,從而達到控制遺傳性疾病的再發,降低其在人群中的危害,提高人類健康水平之目的。醫學遺傳學既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基礎課程,又與臨床醫學緊密相連,其課程知識點繁多,覆蓋面廣,更新速度快,與其他學科交叉緊密,因此,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容易出現學科體系不清晰、重點內容不易消化、感覺教學內容枯燥乏味、學習缺乏積極性等問題。顯然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新的教育環境下對醫學生綜合素質全面提高的要求了,這就需要新穎、高效、優質的教學模式加入,并逐步完善。以團隊為基礎的教學模式(team-based learning,TBL)是以團隊為基礎,通過將教師講授和學生討論有機結合而形成的教學模式,它是美國Oklahoma大學 Larry Michaelsen教授在優化改進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后,于2002年提出的一種新的教學理念。該教學模式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路,鼓勵學生通過團隊協作的方式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有效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團隊合作精神,也帶來了很好的教學效果?,F將TBL教學法引入醫學遺傳學教學中,通過積極的實踐和優化,爭取不斷提高醫學遺傳學的教學質量。

一、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選取廣西衛生職業技術學院2012級檢驗1班和檢驗2班作為研究對象。檢驗1班58人作為實驗組,檢驗2班58人作為對照組。兩組年齡、綜合素質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二)研究方法。對照組采用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方式。實驗組采用TBL教學模式:授課前,教師要提前一周將與課程內容相關的預習資料發放給學生,供學生預習;對學生進行分組,每組5-7人,分組的原則是成績優異的學生和成績一般的學生搭配,積極主動的學生和消極被動的學生搭檔,做到組內異質、組間同質。課堂內容包括4個部分:(1)個人測驗(10min),先發放試題和答題卡對學生進行一次基礎知識測驗,由每個學生獨立完成,檢查學生的預習效果;(2)團隊測驗(20min),再次發放試題和答題卡給學生進行測試,但這次允許小組內的成員進行討論,最后得出組內統一的意見;(3)匯報討論(45min),各小組選派一名代表匯報組內討論的結果,并針對問題提出相關理由,持有異議的其他小組成員可以通過相互辯論的方式發言;(4)評價總結(15min),教師點評、總結討論發言和團隊協作情況,解釋同學們討論中出現的疑問,總結知識點并提出改進意見。

(三)評價方法。包括:(1)學期末進行醫學遺傳學閉卷期末考試進行比較;(2)發放教學調查表,統計學生對TBL教學模式的滿意度。相應數據使用SPSS 13.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比較兩組教學效果。

二、結果

(一)兩組學生醫學遺傳學考試成績比較(見表1)。從表1可以知道,兩組學生在醫學遺傳學考試成績上存在顯著差異,t=8.397,P

(二)兩組學生醫學遺傳學教學滿意度調查表(見表2)。在醫學遺傳學教學課程結束后,發放教學調查表,分別調查學生對傳統教學模式(對照組)和TBL教學模式(實驗組)的滿意度,發放調查表116分,回收116份,回收率100%。實驗組滿意率與對照組滿意率存在差異,P

三、討論

(一)TBL教學模式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TBL教學模式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育思路,真正體現了以“以生為本”的理念。在上新課前,學生會通過查閱醫學雜志、搜索互聯網等方式提前準備教師布置的預習資料,一方面提高他們的自學能力、信息檢索分析能力,另一方面也增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在TBL教學過程中,以往灌輸式的講授方式被學生分組討論和教師指導取代,使得枯燥乏味的醫學遺傳學知識更容易被學生接受,在不斷討論學習的過程中他們會用這些知識點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因此知識點也更容易被記住、記牢。這在一定程度上會促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

(二)TBL教學模式能培養學生團隊協作能力。TBL教學本質上是一種以小組為單位的集體學習,它以團隊為基礎,團隊中的成員都有不同的任務,如果一個成員不能完成他的任務,那么就會影響到整個團隊的成績,這就要求這個團隊分工明確、管理合理、責任清晰才能能高效運作。學生在收集相關資料、討論分析的過程中,就要與小組其他成員不斷進行交流、學習、互助,在互動過程中就會逐漸拉近與他人的距離,培養了團隊協作能力,有利于以點帶面、以面帶片,最終實現組內、組間及全班學生的共同進步。

(三)TBL教學模式能提高教師教學能力和水平。與以往的傳統講授式教學模式不同,TBL改變了教師為中心的模式,這也對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在TBL教學模式中,教學的主體已由教師轉變為了學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主要的作用是組織課堂、激勵團隊學習、引導討論等,這就要求教師具備更加全面、廣博的知識,豐富的教學經驗,而且具有較強的組織溝通能力。另外,醫學遺傳學是一門跨專業、融合性很強的前沿學科,知識更新快,需要教師在TBL教學前,不斷的通過自學、進修、網絡等方式了解本學科及相關學科的前沿知識和技術,這樣才能更好地準備教案,將醫學遺傳學這門學科上好,同時也能不斷提高教師教學能力和水平。

TBL教學模式是一種新穎的教學方法,它克服了傳統教學模式的部分缺陷,在引入醫學遺傳學教學中后,我們發現它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學生團隊協作能力,并且有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水平。隨著TBL教學模式不斷完善和改進,這種先進的教學方法必定會對醫學教育改革起到推動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傅松濱. 醫學遺傳學[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2]郭艷紅,黃文君,辛敏,等. TBL教學模式在地方醫學院校生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基礎醫學教育,2013 (2)

[3]譚波濤,潘麗萍,梁紅,等. TBL結合LBL模式在生理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2(11)

[4]萬能章. TBL教學法對病理學教學效果的影響[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1(8)

篇7

        一、從當代藝術中尋出藝術之根

        當代中學生喜歡流行音樂,喜歡行為藝術。我們首先要肯定這些作品中所包含的積極的審美趨向,如流行樂中歡快的節奏、充滿青春的火熱激情,行為藝術對哲學的深層思考等等。但多數作品還是通過感官刺激而成為中學生的新貴。據調查顯示:喜歡新型藝術形態的中學生大多數并不能理解作品中一些深層次的藝術思想,更多的只是叛逆心理的一種宣泄、一種對多數人追捧對象的盲目追捧、一種?!翱帷?。然而作為藝術本身而言,更主要強調的是對美的追求,即使是在今天極具個性化的時代,盡管藝術的表達方式、形式不一樣,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仍是藝術作品的主流趨勢。作為引導者,要能夠從這些學生喜歡的當代藝術品中,挖掘藝術本質的東西,讓他們從中認識到藝術的本質,這是藝術欣賞中的首要任務。中學生最喜歡的藝術形式有rap、街舞、商業大片等,而靜態的作品幾乎走不進他們的生活。對于這些藝術作品,我們要善于引導,對學生不能忙著否定。這些流行的時尚的藝術形式能流行開來,是有著它獨特的形式美的。歡快的節奏、鮮明的色彩、瑯瑯上口的語言等,這些藝術語言中學生是很難上升到美的高度的。“只緣身在此山中”,欣賞這類作品時,如何上升作品的藝術高度,摒棄作品中的糟粕?我們可以嘗試從學生了解作品中的量上面入手,在原有了解的數量基礎上,再次拓寬學生的視野,使他們不再局限于校園中流行的作品的數量;通過在課堂上的提高問答,逐步讓學生明白這些藝術作品為何會流行,從而了解這些作品中的形式美、語言美等,進一步貼近藝術的本質。對藝術感悟能力較強的學生甚而可引導他們形成對流行藝術的批判眼光,從中尋找美。前期大量的工作之后,我們可再從藝術的根本對學生灌輸多元化的審美取向,并向多種藝術形式拓展,包括許多靜態作品,如繪畫、雕塑等。

        二、從傳統優秀作品中感受多元化的審美傾向

        前面提到,古今中外優秀的藝術作品瀚如星海,而且中學生對這些作品的理解有一種抵觸情緒,不愿去關注它們。 

隨著年代的久遠,要去把握這些作品的思想內涵、藝術特色是有一定難度的,所以我們要求對中學生重點以感受為主、了解為主,開拓多元化的審美趨向。作為教者,面對眾多的藝術作品我們也需要作一個分門別類的整理工作,按藝術史的發展方向進行梳理,將同時代不同藝術形式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較閱讀,將古典的與當代的作品放在一起進行比較閱讀,將平面與立體的放在一起比較閱讀。通過反復比較作品,不同的、相同的審美趨向就顯而易見了。這時,我們需要用第一階段的階段性成果作為一個引導:什么是流行?古典的作品流不流行?古人的作品是不是比當代的作品形式差?這是一個帶有幽默感的時髦話題,很容易吸引住在流行中有所提高的學生的注意力。

古人和我們現代人一樣,在物質需要得到滿足之后,也需要豐富的精神追求。對美的追求與向往,往往古典作品的出現也是屬于那個時代流行的產物,無論是貝多芬還是華彥鈞,無論是米開朗基羅還是畢加索,無論是半坡文化的陶紋罐還是明清的青花瓷,它們都屬于那個時代的流行文化、尖端文化,而且隨著文化層的積淀,這些帶著鮮明時代特征的作品已深深烙上了獨特的美感,有很多的藝術成就,連我們現代人也是無法達到的。像達芬奇的繪畫作品、貝多芬等大音樂家的交響樂作品,當今有幾人能夠達到甚至超越?這樣引發起學生對時代久遠作品的好奇之心后,再從中感受多元化的審美趨向,就簡單、明了多了。

        三、從個性化的作品中提升獨特的審美情趣

        在人的審美中,受文化教育、成長環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最終還會形成一些獨特的審美情趣,這就是個性化審美。在多元化審美基礎上形成的個性審美,不再是盲從的,在肯定多元審美的基礎上形成的審美觀,是對多元審美的進一步提升。當今社會是一個個性化的時代,我們不能對學生統一標準,也不能是僅僅拓展審美范圍。學生會在成長的過程中,產生臺階式的上升,或者是審美方向的改變。對此,教育要能夠敏銳地捕捉到,并加以引導,使學生形成積極健康的審美觀。最終,學生通過各類批判欣賞之后,會形成自己獨特的審美。

篇8

近半個世紀以來,以分子生物學和細胞生物學為代表的生物學相關學科的發展突飛猛進,并向生物醫學多個學科進行廣泛滲透和交叉融合,對傳統的生物學和醫學科學均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極大地推動了人類健康領域的理論突破和技術創新。目前,分子與細胞的相關知識已經成為生命科學的共同語言。按照現代醫學對于人體認知的“社會–人體–系統–器官–組織–細胞–分子”這一逐級探索模式,分子與細胞是最為基本和最為核心的層次。因此,作為一名現代醫學生,掌握扎實的分子與細胞基本理論知識對于理解或闡明疾病的發病機制、理解/執行或創建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方案至關重要。近年來,國內外各高等醫學院校紛紛對已有的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課程,在器官系統層次上進行課程和知識整合,這已成為目前西方醫學教育的主流模式。國內多個醫學院校也紛紛學習、引進、改良和開展了“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教學體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在分子與細胞層次上的相關課程整合,主要涉及《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和《醫學遺傳學》四門密切相關的生物學主干課程的整合。國內各醫學院校雖有探索,但基于國內外醫學教育在生物學相關課程教學上存在較大的差異(西方醫學生進入醫學院前學過較多的生物學課程,但國內醫學生則從高中直接入學),故而目前在上述四門課程的整合上尚無一個成熟的模式。根據筆者前期調研掌握的國內醫學院校的情況來看,中國醫科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對生物學學科相關課程整合進行了有益的探索,這兩所學校均將《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三門課程的內容進行重組整合,還分別出版了專門的教材《醫學分子細胞生物學》和《細胞的化學與生物學》[6-7]。此外,中國醫科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還嘗試將《醫學遺傳學》與《組織胚胎學》兩門課程進行整合[8]。通過調研和梳理,筆者發現,上述國內醫學院校的生物學相關課程整合中存在一個關鍵問題,即《醫學遺傳學》的相關內容在課程整合中沒有與相關生物課程進行較好的融合。眾所周知,《醫學遺傳學》在早期發展階段,與胚胎發育研究密切相關,但經過近年來的快速發展,其整體內容已迥異于傳統的經典遺傳學和胚胎發育研究,反而與《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尤其是《分子生物學》的聯系更為密切。因此,《醫學遺傳學》更應該與《生物化學》等生物學主干課程進行系統、合理的整合;而《組織胚胎學》則適合以器官系統為主線,與其他醫學類課程進行整合。然而,對包括《醫學遺傳學》在內的這四門密切相關的生物學主干課程進行系統整合的做法尚未見報道,很有必要進行嘗試和探索[6-9]。

2分子與細胞整合課程教學體系的構建

2.1整合思路與教學內容

2012年初,作為我校啟動的“以器官系統為中心”重大教學體系改革的一部分,我們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以分子和細胞為主線,將傳統以學科設置的《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和《醫學遺傳學》四門課程進行有機精簡整合,形成了一門新的整合課程《分子與細胞》[10-12]。如表1所示,整合后的新課程的教學內容包含“生物大分子結構與功能”等八個層層遞進的知識模塊,按照由“動”至“靜”,由“分子”至“細胞”,由“簡單”至“綜合”的原理進行設置。整合后的內容更為合理,更符合學習認知規律。結合教學實施,全部教學內容又分為兩大部分,依次分為兩個階段進行教學。第一階段,即《分子與細胞I》,為基礎階段:主要講解分子與細胞相關的基礎知識,該部分內容是將原有四門課程的核心基本知識進行重新精簡整合為生物大分子結構與功能、細胞的結構與功能、物質代謝及調控、遺傳信息傳遞及調控和細胞的運行機制五個密切關聯并層層遞進的模塊。本階段的主要教學目標是使學生掌握分子與細胞相關的基本理論知識,能夠在分子和細胞水平上理解生命活動的基本規律,并嘗試初步運用這些知識分析和理解相關的醫學問題。實驗教學方面,主要設置基本實驗,包括雙縮脲法測定血清蛋白質含量、血清蛋白的醋酸纖維薄膜電泳、胰酶對蛋白質的消化和影響酶作用的因素、丙二酸對琥珀酸脫氫酶的競爭性抑制作用、血糖濃度的測定、轉氨基作用(紙層析)、轉氨酶活性的測定、DNA/RNA的原位顯示及細胞膜通透性觀察、線粒體活體染色及細胞器的觀察、酸性蛋白/堿性蛋白及過氧化物酶的原位顯示共計10個實驗項目,以培養學生的基本實驗技能和思維能力。第二階段,即《分子與細胞II》,為提升階段,主要將原有四門課程中的前沿進展性內容、醫學相關內容如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學技術、基因診斷與基因治療、干細胞、細胞工程、醫學遺傳學等內容進行整合,分為分子與細胞操作專題、醫學遺傳學專題和專題綜合討論三部分。本階段的主要教學目標是,在第一階段的基礎上,使學生了解和掌握一些重要的分子細胞生物學技術及其應用、分子醫學研究前沿與進展,并重點培養學生初步具備運用分子與細胞相關知識分析和解決相關醫學問題的能力,為后續課程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實驗教學方面,包括人類皮膚紋理的觀察與分析、人類染色體非顯帶核型分析和人類染色體G顯帶核型分析三個經典驗證實驗,另外設置一個基因克隆綜合大實驗,以培養學生綜合性思考和解決問題能力。與原有的四門課程相比,新的整合課程重點解決了如下四個問題。首先,該整合課程很好地解決了前述的《醫學遺傳學》與其他三門生物學課程的系統整合問題。其次,該整合課程很好地解決和避免了原有四門課程中一些教學內容重復講授的問題,如細胞信號轉導、遺傳信息傳遞與調控、癌基因與抑癌基因等,新整合課程教學學時數也比原四門課程總學時數減少了12個學時。再次,該整合課程將原有四門課程中一些密切相關交叉內容進行有機融合,以專題形式講授。譬如,將原《醫學遺傳學》中的“腫瘤遺傳”、原《分子生物學》中的“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細胞生物學》中的“細胞周期與腫瘤”等內容進行整合,合并為分子腫瘤學專題討論式教學;還將原《醫學遺傳學》中的“生化遺傳病”與原《生物化學》中的代謝病、分子病等相關內容進行整合,合并為分子與疾病專題討論式教學。最后,該課程整合是在分子與細胞層次上,與所在單位的在器官系統層次上的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課程整合緊密配合,實現了整個醫學院校生物醫學課程的系統整合。譬如,將原有《生物化學》課程中的“肝的生物化學”和“血液生物化學”章節分別調整入后續器官系統整合課程中的“消化系統”和“血液系統”教學單元。針對上述整合后的教學內容,教學團隊編寫了教學大綱和一個簡明的教學講義。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主要以自編的教學大綱和教學講義開展教學和學習,同時輔助參考整合前的三本教材《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醫學細胞生物學》和《醫學遺傳學》[10-12]。

2.2教學方法與手段

在教學模式上,由“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除了采用常用的多媒體教學、網絡輔助教學等教學方法與手段外,我們重點采用小組討論式教學。在小組討論式教學具體實施過程中,我們確保每20個學時進行一次小組討論式教學。具體實施方案為:首先,教師提前根據教學內容設計病例討論(如糖尿病病例、鐮刀狀紅細胞貧血病例)或相關生物醫學討論主題與問題(如蛋白質分子結構與功能的辯證關系、基因突變對蛋白質結構與功能的影響等),將全班(35~40人)隨機分為5~8組(每組5~8人),布置討論任務;然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查找資料,相互討論分析,最后形成書面報告,并以PPT形式口頭匯報,口頭匯報時各組之間相互提問討論;最后,教師根據小組書面報告、口頭匯報和討論參與度等對學生打分,組內學生也根據貢獻、參與度等互相打分。與傳統的教師灌輸式講授教學相比,小組討論式教學可顯著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主動性,使學生由傳統的“被動式學習”轉變為“主動式學習”,也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合作交流溝通、查閱資料、口頭表達以及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相關醫學問題的能力。

2.3課程考核和成績評定

改變單一的期末集中一次性終結考試的方法,采取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加強全程性考核,將課程考核貫穿到課程教學的全過程,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堅持知識、素質和能力協調發展的原則,引導學生從以知識學習為主向知識、能力、素質并重的方向轉變,增強學生自主學習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具體實施中,考核分為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兩部分,總分為100分,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各占50%。綜合考慮形成性評價指標的合理性、客觀性和可操作性,經過多次修改調整后的評價方案參見表2。

2.4教學團隊與管理

在生物學一級學科層次上跨科室組建的教學團隊,主要由來自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教研室、細胞生物學與遺傳學教研室的資深和年輕優秀教師組成,實行多學科跨科室聯組教學。團隊管理采用課程負責人制,同時設立教學秘書,協助處理教學相關具體事務。在每學期開學前、期中和期末,均組織一次集體備課和教學討論會,通過集體備課討論的方式,對授課方案、授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學期末考核具體方案、學期教學經驗總結等方面進行討論總結,從而保證教學質量。

3實施效果與存在問題

篇9

醫學院校的成人高等教育肩負著培養實用型醫務人員的重任。因此,提高醫務人員素質和醫療水平至關重要?,F將我校成人本科班醫學遺傳學教學實踐中的一些體會總結如下。

1 成人高等教育學生的特點

1.1 生源廣泛、年齡相差懸殊:我校成人本科班學生主要來自本市及周邊縣市各級醫療單位和機構,有醫生、護士、技師和一些衛生行政人員。還有部分學生為無任何工作經歷的應屆畢業生,年齡20~40歲不等,社會閱歷差異很大。

1.2 學歷及基礎知識參差不齊:部分成人學生進校前畢業于醫學院校或??茖W校大專班,多數則于夜大、民辦等途徑獲醫學??莆膽{。由于以前各自學習條件及工作環境不同,基礎知識參差不齊,這給教學工作帶來一定困難。

1.3 學習目的明確、求知欲望強烈:在這個知識不斷更新,競爭日趨激烈的年代,人們普遍感到“充電”的必要性。有些學生已工作多年,深深體會到知識的缺乏和就學機會的難得,他們迫切需要學習與本職工作密切相關的、實用、針對性強的專業知識,當然也不乏少數單純為了獲取文憑的學生。

1.4 上課學習具有一定的實際困難:成人學生多為在職人員,時間和精力有限,很難保證全身心地投入學習。

2 適用于成人高等教育的幾點原則

2.1 合理選用教材,教學內容具針對性及實用性:專升本學生在自己的專業學科領域里已經具備一定的基礎知識, 而專升本教育的學制又限制了教學時數,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反映老師在教學中常常重復大專層次所學內容, 另一方面, 教師和學生都反映學時太少, 以致普遍所使用的本科教材學不完。這種矛盾是專升本教學中所特有的, 這既與成人高等醫學教育蓬勃發展的形式不相稱, 也影響了成人高等醫學教育本身的教育質量。我校專升本所使用的是人民衛生出版社傅松濱主編的《醫學遺傳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 本科教材) , 現已在使用第五版。但由于課時少, 不可能象普通本科生一樣學完整本教材, 且這些教材主要針對本科生, 所以不管是老師教還是學生學都覺得不理想。因此要求教師應對教學內容精挑細選,采用因材施教、學以致用的原則,如醫學遺傳學的教學,應圍繞三方面進行講解,一是遺傳定律,二是遺傳的本質及分子基礎,三是五類遺傳?。▎位虿 ⒍嗷虿?、染色體病、線粒體遺傳病、體細胞遺傳病)的發生機制、傳遞規律、診斷方法及治療與預防措施,這是醫學遺傳學的主要研究內容,也是與臨床密切相關的理論知識部分。大多數學生對此都很有興趣,他們反映臨床常見先天愚型、溶血性貧血、苯丙酮尿癥等患者,但對其發病機理等相關知識并不完全清楚,通過醫學遺傳學的學習才有恍然大悟的感覺,并且指導了臨床治療,解決了預防咨詢的難題。

2.2 教學方法注重多樣性: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與方法的運用是教師上好每節課的關鍵。它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增加師生間的互動性,而且可以明顯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知識的印象,教學中應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學生已有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把抽象的理論概念融于具體實例中,有目的、有步驟地實施思維誘導,使深奧的理論變得通俗易懂,使抽象的概念淺顯易記。如以大家熟知的ABO血型系統為例,講授等位基因、基因分離及自由組合定律,然后讓每位學生以自己家庭成員的血型為例,分析自己或其子女可能的血型及相應的基因型,之后相互間進行檢查及討論,最后教師答疑和總結,運用提問、啟發式教學將要講的內容以問題的形式提出,并引導學生思考、討論,然后圍繞問題以解答的方式授課,這不僅可加深學生對某個問題的印象和理解,也可了解學生對問題的接受情況。合理運用輔助教學手段,在醫學遺傳學的教學中,我們采用了CAI教學,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拋棄了黑板和粉筆,而是將二者有機地結合。CAI課件形象生動,可將晦澀難懂的理論知識圖文并茂地加以展示。如講授DNA的復制、轉錄及翻譯時,我們用相關的制作精良的幻燈片進行多媒體教學,并配以理論知識的講解,使這一復雜的微觀過程一目了然、生動清晰。但當講授遺傳病系譜分析時,則需反復地在黑板上多畫系譜,因為這部分對于成人學生是一難點,必須放慢教學節奏,使學生與教師同步思維,而不能單純地將系譜直接畫在幻燈片上。課堂小結必不可少,成人學生一般年齡偏大,常受工作和家庭影響,課后復習時間少。因此,每節課后應以最精練的語言將重點內容加以總結,使他們盡量在課堂上理解、消化、掌握,減輕其課后負擔??荚嚸}注重理解性,考試是對教與學雙方的檢驗,鑒于成人學生理解力較強,記憶力差而無充分復習時間的特點,考試命題應在突出基本內容的基礎上,主要考核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并注重考核對臨床工作有指導意義的內容,如臨床常見遺傳病的診斷與咨詢及發病風險的估算等。以上幾種方式并不是孤立的,在一節課中可以綜合運用。

2.3 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方法和自學能力:成人高等教育的目的不僅是二次充電和獲取文憑,更重要的是提高在職人員的素質,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教師應充分利用短暫的教學過程培養其正確的學習方法,為其今后在工作中繼續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首先,教師可依其所學專業向學生推薦與其臨床工作有關的參考書籍,以促進其課后繼續學習。其次,教師可引導學生利用圖書館、網絡等查詢他們感興趣的內容,培養其自學意識和自學能力。

3 建立新的評價體系

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考核、評價,傳統的做法基本是照搬普高的做法,主要看學生的課程考試和作業成績,形式單一,內容脫離實際,而且以“背功”為主要手段,違背了成人的特點。因此,相當多學生的學習基本陷入這樣的怪圈:學完―考完―忘完。因此有必要對成人學生的學習考核、評價體系進行改革,新的考核、評價體系應有更多的形式和內容,應與實踐、經驗更貼近,而且應是動態的。同時在強調考核、評價標準化的同時,適當考慮個性化(如學校的差異、教師的差異和學生的差異等)。

4 努力提高教師自身素質

篇10

>> 遺傳學實驗課程的教學現狀與思考 遺傳學網絡課程建設的分析與建議 遺傳學網絡課程平臺的建設與實踐 關于遺傳學教學的思考 動物遺傳學精品課程網絡教育平臺建設及其優質教學資源共享的思考 普通遺傳學網絡課程建設與探索 《遺傳學》課程建設與優化初探 論自主合作教學模式在高校《遺傳學》課程教學中的應用 面向成人教育的醫學遺傳學網絡課程建設 神奇的遺傳學 遺傳學的未來 醫學遺傳學課程考試模式改革的探討 遺傳學實驗課程改革的實踐與探索 淺談遺傳學課程教學的改革與實踐 安陽工學院省級重點學科《遺傳學》建設的現狀與思考 遺傳學中的數學思想 遺傳學的概率計算 高等院校生物學專業遺傳學教學的幾點思考 從遺傳學材料的變更管窺遺傳學的發展史 地方高校遺傳學實驗教學改革的探索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中國 > 教育 > 高校遺傳學課程建設的思考 高校遺傳學課程建設的思考 雜志之家、寫作服務和雜志訂閱支持對公帳戶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朱喜玲 常秋 孫翠英")

申明:本網站內容僅用于學術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本站將立即刪除有關內容。 【摘 要】遺傳學是生物學、農學、遺傳學等專業的主干課程之一。本文從遺傳學專業的特點出發,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與研究探索,對遺傳學課程中教材的選定、教學內容的優化、教學方法及其實驗教學的改進等問題進行探討,提出體會和思考,以期優化遺傳學課程體系,提高教學成效。 【關鍵詞】遺傳學 教學內容 實踐教學 教學方法 考試方式 【中圖分類號】G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21-0037-02

遺傳學是研究生物遺傳與變異規律及基因結構和功能的科學,其教學目標是使學生通過學習遺傳學理論知識,了解其最新發展動態,掌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遺傳學內容的豐富和加深與學時不斷壓縮的矛盾日益突出,造成教學難度不斷增大,因此如何在有限的學時下完成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成效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就如何加強課程建設、優化教學體系提出思考。

一 教材的選定

教材是知識傳授的載體,是學生學習的切入點,其質量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教學的質量與學習效果,因此教材建設是課程建設的重要環節。不同版本的教材,在教學內容、教學重點、難點等方面的安排都有所差異,選擇一套既符合培養學生的目標,又符合學生專業特點的教材是至關重要的。目前遺傳學教材主要包括王亞馥主編的《遺傳學》、劉祖洞主編的《遺傳學》、朱軍主編的《遺傳學》、趙壽元主編的《現代遺傳學》、方宗熙主著的《普通遺傳學》。根據教學實踐經驗和學生的培養目標,又結合我院現階段的特點,本教研室選擇了王亞馥主編的《遺傳學》,該教材對遺傳物質的本質、遺傳物質的傳遞以及遺傳信息的表達和調控進行了較為深入和集中的探討,使學生在群體水平、個體水平、細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不同層次上對遺傳學有較為深入和完整的認識,有利于學生遺傳分析能力的培養,為以后的理論課程(如動物育種、植物育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 優化教學內容

教材是教學內容的代表與示范,而教案是教學活動順利開展的前提方案,遺傳學是一門與其他學科知識交叉、滲透性較強的綜合性學科,因此在遵循學生培養目標和專業特色、教學大綱和教材的前提下,并結合學生基礎和學時數的具體條件,梳理好各章節的側重點,編寫合適的教案十分重要。這就要求任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認真鉆研教材、全面領會教學大綱、明確教學目標、掌握基礎理論知識和最新研究動態、多與相關課程的教師交流,調整教學重、難點,避免重復教學。如遺傳的細胞學基礎是細胞生物學教學的重點,遺傳的分子學基礎、原核生物基因的表達調控、真核生物基因的表達調控是分子生物學教學的重點,核酸的結構、DNA復制及損傷修復是生物化學課程的重點,這三部分內容可以要求學生進行自學。遺傳學三大定律中,孟德爾遺傳法則學生在高中階段已有所掌握,在講解時應注重對孟德爾定律的驗證,而遺傳連鎖法尤其是兩點測交和三點測交的作圖方法,是學生學習的重點和難點,可增加教授學時,并結合經典實驗,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做到重點突出、難點講透。此外還應注重基礎知識與前沿科學相結合,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鍛煉其科學的思維方法。

三 改進教學方法

傳統的教學方法是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地接受,這樣不但削減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也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培養現代化的應用型人才必須要轉變傳統教學理念,改進教學方法。

1.啟發式教學

通過提問的方式教學,激發學生的探知欲望。如在講遺傳連鎖分析時,提出“基因的連鎖遺傳必須用雙隱性進行測交嗎?”,啟發學生積極思考,開發學生分析思維的能力,使學生的學習方式由簡單的接受型轉變為自主學習,提高其學習的主動性。

2.討論式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選取學生感興趣的問題進行分組討論,如在講近親繁殖和雜種優勢時,提出騾子為什么只有極弱的生育能力,近親繁殖都有哪些危害,并引出我國《婚姻法》禁止直系親屬三代內結婚的科學性,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增強看問題的全面性,做到學以致用。

3.探討式教學

學生可利用課余時間拓展遺傳學知識,在教學目標下,布置適當的問題讓學生完成,如在講解染色體畸變時,讓學生閱讀全書或查閱其他參考資料,思考造成結構變異的原因有哪些,并通過分組討論、集中發言、教師評價總結的方式進行考核,培養學生積極探索和敢于創新的品質。

4.改進教學手段

多媒體技術是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的高效輔助手段,多媒體課件的建設可在有限的時間和學時下,以圖片、文字、動畫等方式,將抽象難懂的理論知識形象直觀地展示給學生,這樣不但擴大了信息量、調動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而且還能克服學生記筆記難等問題,從而提高了教學效果,最大限度地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如在講授遺傳病時,可顯示相關遺傳病患者的照片,也可插入相關遺傳病視頻,在講基因突變時,可以插入正常和突變后的變異體作物或動物的對比圖片,激發學生對該病發病機制的研究;講授染色體交換、染色體重組及染色體的畸變時,可以采用不同的動畫模擬方式教學,更逼真地展示出基因的缺失、重復、融合,并讓學生結合生活,思考哪些疾病與這些基因相關,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認識。遺傳學三大定律的發現,及DNA雙螺旋的發現,遺傳密碼、基因組測序計劃,讓學生觀看紀錄片《世界百大發現――遺傳學》,從聲情并茂的紀錄片中感受到學習這些知識的樂趣。

此外,教師可將教學大綱、教學參考書籍、教學輔助資料(如教案、課件、課后練習及其他教學資料)等上傳至局域網上,并與國內遺傳學精品課程網站鏈接,鼓勵學生充分利用教學網站與網絡課程教學共享平臺,這樣既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又可克服多媒體教學中的不足,解決如課件信息量大、學生來不及記筆記、條理性不足等問題。

5.改善實驗教學

遺傳學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基礎學科,其教學目的是鞏固和加深遺傳學理論知識,實驗設備和實驗環境直接影響著實驗課教學水平的提高,構建功能齊全、設備先進遺傳學教學實驗室,有利于綜合性實驗和設計性實驗的開設。本教研室具備完善的遺傳學實驗設備,選用王金發主編的《遺傳學實驗教程》,將果蠅飼養及其雜交實驗(唾腺染色體、單因子實驗、二對因子的自由組合、三點試驗和伴性遺傳),設定為綜合性試驗,通過這部分內容讓學生對遺傳學中的染色體和三大定律有一個總體的認識,而對一些基礎性實驗如核酸的提取、擴增等實驗,可結合采用多媒體動畫的方式進行模擬,將理論知識與實驗過程同步展示。此外還多開展自主設計性實驗,讓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新能力,以激發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

6.完善考核方式

考試是檢測學生學習的一種方式,也是檢測教師教學效果的有效方法。傳統的遺傳學考卷通常采用名詞解釋、填空、選擇、判斷等題型,主要考查學生對知識的記憶,但束縛了學生的思維。本教研室根據學生的培養目標,將遺傳學理論知識考核方式分為三部分:(1)平時成績占10%,主要包括學生的考勤和課堂表現;(2)平時作業占20%,主要考察學生的學習態度;(3)期末試卷成績占70%,以分析題為主,概念題為輔,主要考查學生分析解決問題及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而實驗課成績不但包括筆試實驗原理與方法考察,還將實驗操作、實驗報告、實驗紀律納入考核范圍,以提高學生對實驗的重視。

四 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