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規劃課程范文

時間:2023-11-24 18:00:4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土地規劃課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土地規劃課程

篇1

[關鍵詞]土地資源 合理利用 持續發展 對策

中圖分類號:TU8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46-0173-01

一、土地資源概述

土地是人類寶貴的資源和國家最大的資產。土地資源能否得到切實的保護和合理的開發利用,是關系到民族生存和社會發展的大事。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土地資源是人類最基本的生產和生活資料,是一定區域空間內的氣候、地貌、巖石、水文、土壤和動植物等自然要素與人類過去和現在的勞動成果相結合的一個自然生態D經濟綜合體,具有自然、經濟和社會屬性。合理的開發利用土地資源,對于我市經濟的發展,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合理利用是土地資源主導核心

土地利用是指人類通過一定的行為,以土地為勞動對象(或手段),利用土地的特性來滿足其自身需要的過程。人類利用土地來滿足自身需要,一方面是指利用土地,創造物質財富,以滿足人類生產和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指改善生態環境,以滿足人類生存的需要。故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包含了土地開發、利用、整治和保護的四方面深刻內涵。利用是最終目的,開發是利用的基礎,整治是利用的措施,保護是利用的戰略。

在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的關系中,土地資源居于其它資源無法替代的核心地位。這種特殊作用主要通過土地資源的三大功能表現出來:生態系統生產功能、空間場所功能和景觀功能。人們對土地的開發和利用就是對這些功能的開發和利用。人類利用土地滿足自身需要,一方面是指利用土地創造財富,以滿足人類生產和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指改善環境,以滿足人類生存的需要。

土地可持續利用包含了土地開發、利用、整治和保護的深刻內涵。開發是人類首先通過一定的技術措施將一定的土地資源投入使用,并將其改變成可使用狀態;利用是指土地開發后,利用土地的特性來滿足某種生產和生活的需要;整治是指土地利用過程中,為了更好地滿足人類對土地某一方面的要求,克服原來土地特性中的某些缺陷,對土地進行改良,如配方施肥、平整土地和水利設施配套等;保護是指為了長期持續地利用土地,防止土地質量劣化而喪失某些特性,所采取的某種綜合措施,以保持土地的綜合生產能力。因此,為了保護有限的土地資源,維護生態平衡,土地持續開發與利用成為了自然資源研究的重要領域。

三、河北省承德市土地資源現狀

承德市國土總面積3.95萬平方公里,截至2015年底,全市土地總面積5927萬畝(3951189公頃),其中農用地面積4551萬畝(3034286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76.8%;建設用地136.6萬畝(91069.79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2.3%;未利用地1238.76萬畝(825840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20.9%。這些未利用地分布零散,無法組織實施大規模的土地整治項目。新增加耕地速度遠遠滿足不了承德市建設用地增加的需要。為了解決占補平衡的矛盾,保證耕地總量動態平衡,土地整治迫在眉睫。

四、承德市土地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

1、耕地數量日漸減少,肥力下降,利用條件逐漸變差。耕地面積減少趨勢目前仍未得到控制。近年來,農藥、化肥、農膜的使用量逐年上升,大量及不合理地使用農藥、化肥、農膜等農業投入品,造成土地肥力下降,土壤質量退化,部分地方農業環境污染問題突出,農產品質量不安全因素增加。

2、土地利用結構與布局不合理,粗放型土地利用方式普遍存在。目前,全市城鎮建設用地粗放利用方式依然存在,具體表現形式是:城鎮用地規模外延擴展,占用了大量耕地;另一方面大部分城市舊城普遍存在,建筑陳舊改造艱難,產業率低等問題;二是城鎮體系比較單一,各級政府以行政手段使各級城鎮的自我服務功能比較完善,而不是從市場經濟的角度使各級城鎮間相互依存,從而形成了大批“大而全,小而全”的城鎮,重復建設現象嚴重,土地利用效益低下;三是城市內部土地利用結構布局不合理,各類用地混雜,用地結構比例失調等現象。

五、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措施

土地資源是最主要的自然資源,為了有利于土地資源的不斷更新和永續利用,需要在開發、利用土地資源的同時,充分考慮到對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有效措施。

1、加強土地生態建設,大力發展環保產業,提高土地質量。首先,應做好土地生態建設的科學規劃。為實現總體利益最大化、長遠化,土地生態建設的布局和規劃必須建立在對眾多因素進行綜合評價基礎上;其次,依靠科技進步提升改造傳統產業,控制工業發展對土地的污染。通過努力改造傳統的技術工藝和設備及技術創新等解決農業環保重要技術難題,減少“三廢”排放,并建立一批資源節約型高新技術產業,把經濟發展所帶來的污染降低到最低水平。同時對不符合國家產業技術政策、技術工業藝術水平低、資源能源消耗大、污染嚴重的企業堅決取締;三是加快生態農業建設,大力支持發展生態農業、有機農業和節水農業,生產開發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以防止農業利用中對土地的污染。

2、加大土地流轉,提高土地產出效益 鼓勵把那些耕作力不從心的荒廢的土地流轉到有能力的機械水平高的農戶手中。有些農戶因老、弱、病、殘,無能力耕種承包田,也可以承包給有能力耕種或機械化水平高的農戶手中,農戶剩余出來的勞動力可以外出打工,也可以在家從事二三產業,多數土地流轉后實現產業化、機械化、規模化經營,生產的產品可以通過創品牌、網絡等方式進行銷售,比起自己剩余產品賣不出去或賣不上價要好得多。因此,在保證不改變土地集體所有性質,不改變用途,不損害農民土地承包權益的前提下,要盡可能地鼓勵土地流轉。

3.、加強植樹造林,完善保護管理機制 林業資源可以保住水土流失,也可以影響小氣候,還是筆不小的財富,而不少地方對植樹護林不夠重視,對森林進行掠奪式采伐,參天大樹所剩無幾,所剩部分樹林被許多村為了公益事業而被賣砍伐掉。近年來,許多地方實行退耕還林,卻因缺乏有效的管理機制,被野火燒了一遍又一遍,出現了“年年還林不退林”。因此,提高森林覆蓋面積是許多地方當務之急,而且為提高森林的覆蓋面積必須植樹與護林相結合。在加大植樹造林力度時,同時也必須加大護林管理機制,提高植樹造林成活率。林業部門要嚴格審批制度,堅決杜絕批少多砍、批次砍好及毀林開荒等現象的出現。

4、加強建設用地管理,城市建設離不開規劃,城市規劃主要內容是土地使用,承德市建設用地不足,城市建設需要占用大量耕地,所以建設用地的管理同樣離不開規劃。一是要加強全市建設用地管理。在城市規劃內進行建設的需要申請用地的必須經土地部門和相關部門的審批批準后方可施工。

5、加強完善土地監察機制。土地制度是人地關系的綜合表現,不同的土地法規和政策影響著人們向土地投資的力度,也影響著土地利用的方式和利用程度,從而進一步影響著對土地質量維持和保護的程度。因此,我們應嚴格執行相關法規制度,根據實際出現的違法占地問題,利用強有力的執法監察手段解決。針對目前存在的執法手段軟、力度不足、阻力大的問題,制定切合實際的可操作性的地方性行政法規以彌補現行法規的不完善。同時要把自下而上的群眾公開監督機制與自上而下的監督機制給合起來,使土地監督工作公開化、制度化。

結語:實施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是緩解我市國土資源壓力的有效途徑。它能夠改善我市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狀態不佳造成的資源浪費和缺乏,而且土地資源和可持續利用之間的協調一致,也是我市農業向前發展的必然選擇。實踐證明,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是社會經濟可持續發民的物質基礎,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將成為推動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物質動力。

篇2

關鍵詞:土地家庭承包制;土地規?;洜I;土地矛盾;土地集約利用模式

中圖分類號:F3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1-000-01

一、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的工業化進程獲得了飛速的提升,服務業伴隨著工業化也獲得了質和量的增長。但是綜觀我國的農業生產,許多地區的農業還是非常傳統,產量低,費人力的現象并不少見。一方面,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經濟和地理位置不平衡的現象很常見,另一方面,我國長期實行的土地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現代農業的擴張和發展。這種現象已經在許多東部沿海地區獲得了證明,因此梳理現代農村的土地制度與現代農業發展之間的關系很有必要。

二、土地家庭承包與規?;妹?/p>

1.土地家庭承包概念及優缺點

是上世紀80年代“農戶以家庭為單位向集體組織承包土地等生產資料和生產任務的農業生產責任制形式。其基本特點是在保留集體經濟必要的統一經營的同時、集體將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承包給農戶,承包戶根據承包合同規定的權限,獨立作出經營決策,并在完成國家和集體任務的前提下分享經營成果、一般做法是將土地等按人口或勞動力比例根據責、權、利相結合的原則分給農戶經營。承包戶和集體經濟組織簽定承包合同?!痹诋敃r從公社模式解脫出來初期,這種受到了人民的歡迎。其主要的優缺點體現在:

(1)調動了人民生產的積極性。除了上交國家和集體的糧食之外,所有的土地收益和使用權都歸屬農民所有,這一點足以讓許多農民夢寐以求。通過自身努力獲得更好的收成,付出與回報成了正比,因此解放了生產力,增加了社會財富。

(2)生產形式更加靈活。很顯然打破公社實行的農業管理政策,農民受到的約束更少,對于土地的利用也提高許多,農業生產的方式更加靈活。

(3)制約了土地的規?;?。隨著我國城鎮化和工業化的開展,規模用地指標一直不斷上升,然而受制于聯產成本責任制下的土地使用權流轉障礙,制約了我國的規模用地,也客觀影響了土地的最大化利用價值。

2.土地規?;酶拍罴皟炄秉c

土地規?;檬侵竿ㄟ^對分散土地的整理,將土地進行集中或者實行片區利用。這種利用有時候并不改變農業用地的性質,但是有時候會改變土地性質例如農業用地轉變成工業用地進行集約利用。土地規?;檬俏覈鐣洕l展的必然結果,也是城市化進程的重要體現。土地規?;膬烖c主要是通過土地的集約能產生更為強大的社會經濟效應,有助于提升區域范圍內的經濟發展水平。土地作為一種稀缺資源,必然受到政府的監管,因此發展規模用地,減少土地浪費也是地方政府所樂意看到的。但是土地規?;帽厝粫婕暗绞У剞r民的利益問題,因此要平衡利用和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是需要一定的勇氣和智慧的。

3.現行土地承包模式與發展現代農業的內在矛盾

現行的土地承包模式中按承包家庭的人口分配土地,這樣帶來的一個現狀是農村或城郊土地的塊狀化、分散化。而且地區內的諸多承包戶具有不同的利益訴求,這又加劇了集約用地的難度,這是發展現代農業與現行土地承包模式矛盾之一?,F行的下,農民進行農業生產也往往呈現分散的趨勢,農業作業方式的效率相對較低,這種生產方式與農業現代化所要求的集約化規?;a存在較大差距。這是內在矛盾之二。此外,現代農業化生產需要依靠各項資本運作與支持,這是個體農戶無法承擔的,因此通過發展農業現代化,能激活農業片區的經濟發展,這是內在矛盾之三。

4.目前的一些解決模式

就目前的土地制約瓶頸來看,為了發展地區的現代農業,許多地方進行了土地使用模式的創新。第一種模式就是將家庭的土地使用權以一個較為合理的價格出讓,家庭喪失了土地的使用權,但是得到了較為合理的補償,同時政府在政策就業層面上給予照顧;第二種模式是實行農戶+土地的合作模式。這種模式下農戶雖然喪失了土地的使用權,但卻保留了土地的收益權,成為了開發企業的股東。這種模式既能照顧農戶利益,還能兼顧地區的農業現代化發展,因此得到了許多地區的推廣和運用。

三、破解現代農業用地難題的建議

1.進行土地確權改革

為了進一步規范目前土地歸集過程中的一些做法,加快城鎮化進程,為現代農業的發展提供更加完備的制度保障,需要對聯產承包的土地進一步確權,明確土地所有權人、自由流轉原則、要素參考定價規范,最終實現土地的集約利用,促進現代農業的發展。

2.統籌考慮,創新土地收益分配機制

土地的集約必然會導致土地使用權出讓方的利益補償,因此通過集思廣益,積極探索以土地為投入要素的收益分配機制很有必要。比如集體歸集的土地,將以土地使用權作為出資的資本金參與相關的土地經營,在以經營所獲得的收益以股金形式返還給相關的土地使用權人。

3.加強社會保障,維護社會安定

土地集約化中一個重要的問題是要確實保障相關土地使用權者出讓之后的生活保障。因此在土地規?;慕洜I過程中必須注意要兼顧農戶的在土地背后的利益訴求,建立完善的、科學的補償機制,而不單單是以一次性的土地出讓來完成相關的現代農業化。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土地資源管理;課程體系;優化

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是介于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邊緣科學,是一門集行政管理、信息管理和工程技術管理等為一體的綜合學科,具有經濟、管理、法律和工程技術等方面的學科性質。目前全國已有近百所高校開設了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其中廣東省內有5所,分別為華南農業大學、廣州工業大學、廣州大學、廣東財經大學和廣東海洋大學。課程體系是培養方案的核心內容,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培養具有高素質的復合應用型人才的關鍵。面對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為了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許多學者對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改革進行了探討。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廣東海洋大學實際,從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角度出發,對如何優化高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課程體系進行了探討,為新一輪人才培養方案修訂提供借鑒,以優化學生知識結構,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1專業歷史沿革

我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發端于1994年湛江農業??茖W校的土地規劃與管理專業(??疲?997年湛江農業??茖W校與湛江水產學院合并成立湛江海洋大學,土地規劃與管理專業(專科)予以保留。1998年教育部對我國高等教育專業目錄進行修訂布,將原來的“土地管理”專業和“土地規劃與利用”專業合并,更名為“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并劃歸公共管理一級學科。由于我校土地規劃與管理專業(??疲┥胁环仙陥笸恋刭Y源管理本科專業的條件,因此按照學科相近原則,劃入到農業資源與環境本科專業下招收土地規劃與管理方向本科生。2005年6月,湛江海洋大學更名為廣東海洋大學,本專業仍舊在農業資源與環境本科專業下招收土地規劃與管理方向本科生。2007年教育部批準我校設立土地資源管理本科專業,至此,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期。每年培養的本科生由原來的1個班35人左右,發展到2個班70人左右。2016年9月,為了優化學科專業布局,加快推進特色鮮明高水平大學建設,學校對相關學院及其學科專業布局進行了調整。在本次調整中,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由農學院調整至管理學院。

2現行課程體系概況

自2005年以來,我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每隔4年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修訂,目前正在執行的是2013版人才培養方案。按照這一方案,我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由公共必修課、公共選修課、學科基礎課、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和實踐教學等構成,總學分176.5。

3現行課程體系存在的問題

3.1總學分偏高

我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總學分達176.5。根據筆者對國內15所典型高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總學分的調查,總學分超過我校的只有4所,分別為內蒙古農業大學、新疆農業大學、河南理工大學和天津城市建設學院。由于總學分偏高,學生修讀壓力大,導致課堂教學效果不佳,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和綜合素質的培養。

3.2學科基礎較薄弱

我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是在農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而在成立初期學科基礎課主要以數學類和農學類課程為主。經過三輪培養方案的修訂,農學類課程已被調整出培養方案,并增加了經濟學原理、管理學原理等經濟管理類課程,但經濟管理類課程數量仍偏少,特別是隨著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由農學院調整至管理學院,在大類培養背景下,必然要增加更多的經濟管理類課程。

3.3專業選修課較少,且設置混亂

由于師資力量嚴重不足,我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開設的專業選修課只有9門課程,遠低于南京農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的42門、28門,學生的選擇面十分有限。且專業選修課設置較隨意,只是簡單地將9門課程拼湊在一起,未按方向(模塊)進行歸納,導致學生選課較盲目,不利于學生形成完善的知識結構體系。

3.4部分課程實踐性教學環節缺失

土地資源管理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它不僅要求從業人員有扎實的理論基礎,更要有較強的實踐操作能力。我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雖已構建了包括課程實驗、課程實習、技能訓練、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等在內的較為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但有些與實踐聯系緊密的課程既沒有設置實驗,也沒有設置實習,如房地產開發與經營、房地產市場營銷等;有些課程雖然設置了實驗或實習,卻由于實驗室建設滯后,實習基地數量不足,導致部分實驗或實習難以開出,即使勉強開出,實驗、實習效果也難以保證。

4課程體系優化建議

4.1壓縮總學分

將總學分壓縮至160左右,讓學生有更多時間自主學習。一是刪掉部分與專業相關性不強的課程,如C語言程序設計、普通地質學、地圖編繪、環境質量評價、水土保持學等課程;二是在不減少教學內容的前提下,減少部分課程學時,如將遙感技術、地籍管理、土地資源調查與評價、土地信息系統、房地產估價從64學時減少至56學時,將土地管理學從56學時減少到40學時,將土地資源學、房地產投資分析從48學時減少到40學時。

4.2夯實學科基礎

學科基礎課增加公共管理學、會計學原理、統計學原理、海洋綜合管理等經濟管理類課程,將經濟學原理拆分為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并適當增加學時數。

4.3增加專業選修課,并按方向設置

根據近幾年我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去向,將專業選修課歸納為土地行政管理、土地利用規劃和房地產開發3個方向,每個方向設置7~8門課程。在專業選修課按方向設置后,引導學生按照方向進行選課,有利于學生系統地掌握某一方面的知識,為學生將來就業做好準備。

4.4加強實踐教學環節

加大實踐環節比重,以提高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一是對已開設實驗的課程,重新調整實驗學時,如將土地利用規劃的實驗學時由16學時增加至24學時,將遙感技術、地籍管理、土地資源調查與評價的實驗學時由24學時減少至16學時。二是增設房地產投資分析實驗、CAD制圖實驗、社會統計分析軟件應用實驗、農田水利學實驗、土地整理學實驗、農用地分等定級實驗。三是增設房地產開發與經營課程實習、房地產市場營銷課程實習、房地產估價課程實習。四是整合土地利用圖件處理技能訓練與土地利用數據處理技能訓練,設立土地管理綜合實習。

4.5調整部分課程性質

將景觀生態學由專業必修課調整為專業選修課,將房地產市場營銷由專業選修課調整為專業必修課。

參考文獻

[1]趙凱,夏顯力.論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本科教育的幾個關鍵問題[J].高等農業教育,2009(12):43-46.

[2]吳壯金,嚴志強,廖赤眉.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優化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以廣西師范學院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為例[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27(1):20-25.

[3]劉慶.高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改革初探[J].科技創新導報,2012(24):180.

[4]何靈.完善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思考[J].中國輕工教育,2015(1):84-86.

[5]王輝,汪應宏,陳龍乾,等.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編制[J].高教學刊,2016(4):143-144.

[6]魯春陽,文楓,張宏敏.管理學科工科化視閾下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優化[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2,23(7):164-165.

[7]李雪梅.就業導向的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改革[J].大學教育,2013(8):38-40.

[8]譚雪蘭,朱紅梅,張坤,等.地方農業院校土地資源專業課程體系優化與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研究——以湖南農業大學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4,42(1):317-319.

[9]周飛,陳士銀.國內典型高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比較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5,44(36):256-258.

篇4

“通俗點說,土地管理的工作就是先確定一塊地的范圍和面積,再結合這塊地的地段區位、環境特點以及政府對這塊地所在片區的規劃等,對它進行利用和開發,決定是建造醫院、學校這樣的公共設施,還是拿來拍賣給房產公司開發住宅小區?!北究凭妥x于同濟大學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現在某市國土資源局工作的陳永鑒這樣描述他的工作內容。

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專業

土地資源管理的目的是合理開發、利用土地,這是一個“提出設想―論證方案―確定實施”的過程。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學校建在哪兒,醫院建在哪兒,甚至我們居住的小區的建造都需要經過土地管理部門的規劃、審批。

就拿杭州汽車東站搬遷的例子來說,舊東站離市中心很近,隨著客流量不斷增大,進出的人流、車輛使得車站周邊的交通擁堵不堪。另外,從城市規劃發展來看,對外交通一般設置在城市的,以避免眾多大型車輛穿越市區,保證城市內部交通和對外交通有序進行。如果兩者混雜在一起,整個城市的通行能力就會大打折扣。所以,汽車站應該搬遷到城市相對邊緣的地方。

有了搬遷車站的規劃后,就要論證方案。為什么會搬遷到九堡而不是其他地方呢?九堡位于杭州郊區,有不少村莊,人口并不密集。隨著城市化發展,種地不再是當地農民的主業,于是就有大量土地閑置。當然杭州有許多這樣的地方,最終選址九堡,還和杭州市的城市開發方向有關。通常把大型公共設施布局在一個地方,可以迅速拉升該區域的經濟,比如拉動地價、促進消費、吸引投資等。政府希望城東地塊能夠迅速被開發起來,于是九堡就成了城東開發政策的受益者。

方案確定后,就可以開始實施了。這時,先要通過土地勘測了解地形,并對區域內的土地分別屬于誰、目前的用途進行調查,然后上報審批部門進行審批。審批完成后,即可進行動遷――九堡的土地有不少屬于當地農村,這就要以村為單位征用土地,將村民動員搬遷至別的地方,動遷完成后才能開始建設。

這樣一個從論證方案到實施的過程復雜而周密,需要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出身的專業人士來具體操作,需要國土資源管理部門中的規劃部門、審批部門、勘測小組的通力合作。

專業知識文理兼備

通過杭州汽車東站搬遷的實例我們可以看到,對土地的規劃利用并不是想當然的,需要專業理論知識為依托。這就要通過《土地經濟學》《土地管理學》《城市與區域規劃》《土地規劃學》等課程來了解土地規劃、利用的原則和方法。這其中,《土地經濟學》和《土地管理學》十分重要,因為影響土地規劃最重要的兩個因素就是經濟和管理。

經濟因素指的是土地的價值。農業用地的價值體現在肥沃程度上,城市用地則體現在它所處的位置和繁華程度,這些都對它們的開發形式有影響――肥沃的農用土地不用來耕作而用做房產開發十分可惜,而地處城市中心的繁華區域發展商業就再好不過了。

管理因素則是人為規劃對土地利用的影響。比如,把汽車東站搬到九堡就含有政府希望借此推動這一地區發展的因素在內。

另外,由于對土地的規劃利用是政府行為,講求科學嚴謹,不能出一絲差錯,所以,了解土地的產權、產籍以及稅費等相關的法律法規十分重要,會有專門的課程講授這些知識。

這些是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文”的一面,“理”則體現在實踐操作上。

地形勘測是實現土地管理的重要輔助手段,《測量學》課程就是為此而設。首先要學習使用各種測量儀器,比如測量地面兩點間高差的水準儀、測量水平角度和垂直角度的經緯儀等;然后進行實地測量――測量給定區域的地形,包括房屋的位置、樹木的分布、空地所占面積、圍墻溝渠的位置等,并將其畫出來,形成一幅地形圖,讓看圖的人不去現場也能了解那里的建筑、綠化的分布情況。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規劃、設計都將在這幅圖紙上進行,所以并不是畫一個大概就可以應付的,圖紙上1厘米的差錯在現實中可就是幾百米了。所以,勘測也是個精細的活兒。

就業:公務員錄取率高

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有一定的技術性,相較工商管理、經濟管理等“萬金油”類型的專業,社會需求量并不大。進入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城市建設管理部門、規劃部門等與土地管理相關的政府部門工作是這個專業畢業生的就業首選。陳永鑒所在的班級畢業時大約有三分之一的同學考取了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及相關事業單位,他說,這比其他專業考取公務員的比率高多了。

由于掌握土地勘測技術,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畢業生還可以進入土地勘測規劃研究所、測繪機構工作,一些生產測繪儀器的公司也會需要這個專業的畢業生。

此外,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畢業生還可以進入房產公司或物業管理公司等與房地產相關的行業。這些公司都會有涉及土地的業務,例如參與土地“招拍掛”(俗稱“拿地”)、土地評估、辦理各類有關土地的相關手續等。學土地管理專業的人擁有“拿地”、評估的專業知識,熟知相關法律法規,從事這類工作得心應手。

當然,繼續深造也是很好的選擇。陳永鑒就曾在本科畢業后選擇了“地理信息系統”專業讀研,“適當改變研究方向,攻讀城市規劃或者城市管理方面的學位也是不錯的選擇。土地利用與城市發展密不可分,融合這兩者知識,可以拓展專業面,滿足社會對‘多面手’的需求?!?/p>

院校點擊

有志學習土地資源管理的同學,本科階段可以考慮以下兩所重點院校:

中國人民大學: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土地經濟、土地行政管理、土地利用與規劃、土地政策與法規等,專業設置偏重于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規研究。

篇5

關鍵詞:土地資源管理 創新型人才 課程設置

當今和未來的全球經濟、科技和綜合國力的競爭,實質上是人才的競爭,因此高等學校的人才培養、特別是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培養成為我國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隨著我國土地制度改革的深入和土地資源管理信息化、工程化、規范化的推進,社會需要大量的土地資源管理的高級專門人才。如何培養適應當今時代需要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具有創新精神、寬知識、厚基礎、強能力、高素質的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高級專門人才,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討的課題。

近幾年,中央和各級教育行政部門高度重視對本科創新人才的培養,教育部《面向21 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明確提出:“要瞄準國家創新體系的目標,培養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007年, 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明確指出, 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亟待加強, 人才培養模式、教學內容和方法需要進一步轉變, 要通過質量工程的實施, 在高校人才培養模式上取得突破, 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得到顯著增強[1]。

一、我國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發展現狀

自1985年以來,為了適應我國土地管理事業的發展需要,全國已有多所大專院校相繼設置了土地管理及其相近專業。教育部于1998年7月修訂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正式頒布實施,對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調整,將原“土地規劃與利用”與“土地管理”專業合并,更名為“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并劃歸公管管理一級學科。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高校開設土地資源管理本科專業的高校有60多所【1-3】,開設碩士研究生教育的高校有約90所,開辦博士研究的高校近20所[4-7]。

在目前開設土地資源管理的60多所院校中,農林院校開設土地規劃管理類課程的比重最大,一半左右的農林院校都開設了土地管理學、土地利用規劃學和地籍管理課程,文史類院校開設該類課程比例最小。師范院校開設房地產課程的比例最大,全部開設了房地產經營,綜合類院校不到三分之一的院校開設該類課程,比例最小。師范類、農林類、理工類均比較重視開設地學基礎課程,綜合院校和文史類開設比例小。而技術類課程,農林院校最重視,文史類院校最不重視,但文史類院校相對較重視經濟學課程,師范類院校幾乎都不開設相關經濟學課程。

二、當前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體系設置難以滿足時展需求

目前全國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主要來源于4 大傳統學術體系:(1)以農學為代表的,基于農業經濟和土壤農化為基礎,這類側重從微觀上研究農業土地管理和農用土地經濟等科學問題。(2)以經濟和管理學為代表的,包括土地經濟學、政策學、法學等,其特點是從政策和法規方面研究土地管理的科學問題,側重研究土地利用中的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協調和解決。(3)以地理學為代表的,包括自然資源學、經濟地理學、區域經濟學等,其特點是從宏觀、總體上研究土地利用中的人—地關系的協調和解決。(4)以測繪學為代表的,包括地籍測量學、地圖制圖學、攝影測量和遙感等,其特點是側重通過對地球表面土地利用覆蓋和土地權利空間分布的精確描述和分析,研究土地利用中的人—地關系綜合體相關問題。由于各院校原始學科基礎屬類不同,專業培養方案設置也有一定的差異。但是,從近幾年市場對人才需求來看,對專業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擴大。而許多院校不重視技術課程開設,尤其是文史類院校。

(二)實踐課程的教學和管理薄弱,和培養創新人才的目標不相匹配

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內容設置也不盡合理,首先,該專業的實踐教學內容普遍比較陳舊,和生產脫節的現象較為嚴重,學生對土地資源管理的前沿知識和熱點問題接觸較少,難以打開創新的思路。其次,受到課程體系不完善的影響,實踐教學內容沒有經過統籌安排,存在內容重復的問題,使本來就比較緊張的實踐學時更加捉襟見肘。最后,實踐教學內容偏重自然科學,忽視社會科學。各個高校開設土地資源管理的背景和基礎不同,但即使是以經濟管理為專業特色的高校,其土地資源管理的實踐教學內容也以測量、遙感、土地等工程技術等自然科學為主,幾乎完全沒有土地制度、土地政策等社會調查的內容。而社會調查實踐其實是土地科學研究的重要基礎。

實踐教學方法也比較單一,以傳統的注入式教學方法為主,較少運用啟發式教學,任務驅動式教學等以學生為主體的主動式教學方法。學生在實踐教學中處于一種被動接受的狀態,缺乏對知識進行自我組織、加工和應用的空間和動機,不僅無法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也極大地限制了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發展。

(三)教學思想及教學方法有待改善

土地資源管理是一個實踐性比較強的學科。特別是“3S”技術和計算機技術在本專業的大量應用,從根本上改變了土地資源管理的手段和方法,也從技術方面拓展了本專業畢業生的職業技術空間[8]。但由于專業教師受到本身學科知識的束縛,而且大多缺乏專業實踐經驗,在教學中難以把握土地學科的行業特點,偏重專業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實踐教學方法與手段運用較少,無法加強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例如,農林院校的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師資很大部分來自自身培養,也有相當部分的師資在國內外接受了教育或強化培訓。但學緣結構仍比較單一,由于學科發展的擴大化,學科內、學科間的激烈競爭,優秀人才流失較為嚴重,再加上專業教師研究方向的分散性,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創新能力和專業整體水平的提升。

三、構建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

(一)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制定知識、能力和素質協調發展的人才培養方案

由于土地既有自然屬性又有社會屬性,既有生產力方面的問題又有生產關系方面的問題,所以,把土地作為自然經濟復合體來進行研究的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具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交叉科學性質[9],因而可以在強調學術自由和尊重個體之間差異的原則下,吸取西方高等院校實行的通過不同的課程組合來實現人才培養的專門化的經驗。具體而言,就是首先對原有的課程體系進行改革,在適當降低或維持必修課( 通識類課和學科基礎課) 模塊不變的前提下,按照課程的廣泛性和數量規模的原則,極大增加選修課與專業課的數量,并使得這些課程結構極富彈性,課程安排留有相當充分的余地,使課程組合靈活順暢,同時在打破學科壁壘和允許學生跨專業選課的前提下,根據知識的系統性和專業化原則,讓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特長和未來社會對人才需求的判斷選修不同的課程組合,從而形成與土地資源管理密切相關的學科專業方向,以便更好地適應外界的迅速變化和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需要。

同時,根據教育部部共管理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土地資源管理學科組指導意見, 緊緊圍繞“厚基礎, 寬口徑, 強能力”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要求, 以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全面改革為主線, 進行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本科畢業生就業去向、工作現狀、市場需求及發展趨勢的調查, 改革人才培養模式, 重新修訂了人才培養方案, 提出知識、能力和素質協調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

(二)建設高水平、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由于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教育近年來發展十分迅速,全國許多高校開辦了本科、碩士或者博士層次的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對高素質的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教師需求增多。而目前全國每年畢業的博士研究生除去一部分人在從事教學科研工作,真正從事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教育的高層次、高素質教師奇缺,很多高校都難以找到理想的學科帶頭人。加之目前的教師隊伍以中青年教師為主,他們對培養服務型人才比較熟悉,而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不甚了解。由于政策導向等因素,部分中青年教師存在重科研輕教學傾向,對教學只是應付式教,完成教學工作量就行了,不愿投入更多精力認真地教,更不用談開展教學改革如何培養創新型人才了。因此要真正培養創新型人才,教師隊伍需要進一步建設和提高。

建設高水平、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培養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創新型人才的核心,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歸根到底是要靠教學第一線的教師去培養的,所以教師隊伍的建設理應處于核心地位。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師資隊伍建設的關鍵是擁有一支結構合理、愛崗敬業、團結協作、高素質的學科梯隊,擁有研究方向穩定、學術造詣深厚、能團結帶動整個學術梯隊進行教學和科研的學科帶頭人。增強教師隊伍的使命感和責任心、提高教師隊伍的人文科學素養、科學研究素養,革新教學方法,是培養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創新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三)完善課程體系評價機制,優化課程結構體系

土地資源管理人才應具有所需要的具備相關專業勞動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因此,“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應當是土地資源管理的人才培養原則。為此,根據專業實際情況及培養目標,通過對必修課、選修課(限選課和必選課)、實踐課等增刪和學時、學分及開課時序的優化調整為方法,保證專業重要課程和技術課程的開設,推進課程體系的優化與重組,形成了“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主干課、選修課、實踐必修課”的分段組合平臺,構建包括“公共基礎類課程、土地資源類課程、土地經濟類課程、土地管理類課程、信息技術類課程、土地規劃類課程、綜合應用類課程”的七大模塊式課程體系。另外,根據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需求的變化, 有計劃地開設新課程, 增設土地資源管理發展趨勢、土地整理工程專題、房地產策劃專題等課程。

(四)強化實驗實踐教學體系改革

實驗實踐教學是以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為主要目標, 其中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環節, 實驗教學是實踐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以“大實踐觀”為指導思想, 以學生為本, 培養學生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實驗實踐教學理念, 確立以增強綜合實踐能力為目標的實驗實踐教學課程體系,構建具有特色的實驗實踐教學內容模塊, 加強實驗實踐教學基地建設, 開展實驗實踐教學考核內容、考核方法的改革, 優化實驗實踐教學環境, 建立健全實驗實踐教學監控體系, 切實提高本科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

從時間、師資、基地和技術服務四個方面建立實驗實踐教學保障體系, 一是增加實踐教學內容與時間, 增強實踐教學時間(含集中實踐教學時間與各課程分散實踐教學時間)占總教學時間的比重,延長生產實習時間。二是進一步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從土地管理機關、企事業單位聘請一批技術人員、管理人員擔任兼職教師, 并落實他們的教學任務和教學內容, 以形成一支水平較高、結構合理的實踐性教學環節的師資隊伍; 三是進一步加強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 營造良好的實踐訓練環境。

參考文獻:

[1]張新躍等.本科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J].教育發展研究,2008(3-4).

[2]盧新海,張繼道.關于土地資源管理專業高等教育發展的思考[J].中國地質教育,2007(2).

[3]王永東等.構建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新型復合型人才培養體系的探索[J].中國農業教育,2007(3).

[4]黃賢金等.我國土地資源管理高等教育課程體系的建設與改革研究[J].高等農業教育,2001(12)

[5]彭文英等.土地資源管理人才培養現狀及改革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7(3).

[6]曲晨曉,孟慶香.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高等農業教育,2008(2)

[7]胡偉艷,蔡銀鶯等.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本科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初探[J].高等農業教育,2009(5).

篇6

關鍵詞 石河子大學 土地資源管理 專業定位 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z.2015.06.021

The Construction of Land Resources Management

Profession in Shihezi University

XU Liping, WANG Ling, GUO Peng, GE Benwei

(Shihezi University Faculty of Science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Shihezi, Xinjiang 832003)

Abstract According to land resources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historical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common concern, comparing the demand of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Xinjiang corps and local think about the professional orient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inking about Land Resources Management Profession in Shihezi University. From professional orientation and talent training goal, facing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lanning, etc.the futur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major are discussed.

Key words Shihezi University; Land Resources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orientation; talent training programs

自20世紀90年代初期以來,我國土地資源管理高等教育事業迅速發展。教育部在1998年的普通高校本科專業調整中將“土地規劃”專業和“土地管理”專業合并為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并劃歸為公共管理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學科。①據第十二屆高等院校土地資源管理院長(系主任)聯席會公布的數據,截至2013年7月,在全國已經有97所高校設立有此專業。雖然在公共管理學科下,但學科發展從一開始就具有綜合性、交叉性和邊緣性的特點,專業定位更是千差萬別。所以相同的專業名稱授予學位確不相同,有授予管理學學位,也有授予工學學位,這一點充分說明了該專業并不是很純的“管理學”學科,但因歸并在公共管理一級學科下,故部分院校在專業定位上出現文科化傾向。②面對近年來高等教育中土地資源管理專業進一步發展出現的問題,我院新辦的該專業究竟該怎樣定位,才能符合新形勢下土地管理工作的發展需求,才能抓住發展機遇、揚長避短,能辦出特色和水平,這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1 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存在的問題

結合“985”高校、“211”高?;蛲愃礁咝<敖畠刃值茉盒1緦I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調研和分析。借助于民間對口支援中國地質大學的支持,依托本校地理學科的優勢,該專業定位為偏重工程技術類應用型專業人才,與新疆農業大學該專業的管理類形成錯位發展的格局。但目前石河子大學理學院地理系該專業師資隊伍中職稱、學歷結構合理,但年齡結構存在年輕化傾向,也存在學術研究時間較短的基本事實,短時間內無法成為新辦專業的學科帶頭人,研究領域和方向難以集中等問題。作為我校年輕的新辦專業,在學科建設和專業發展方面缺少相應的累積,缺少快速發展的平臺和條件,專業領域拓廣、拓寬、拓深較為困難,發展基礎和發展速度、水平與其他院校無法比擬。

2 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專業的發展和建設必須建立在充分判斷和利用內外部環境條件的基礎上。因此,客觀地認識該專業發展優勢,揚長避短,錯位發展成為我校該專業持續有效發展的重要前提。

2.1 內部環境優勢

我校的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是在地學基礎上興辦的,具有地理學背景和3S技術支撐,在整體大空間思維能力和理論分析方面具有優勢。特別是在“3S”技術方面已經有專業教師和科研課題支撐,從技術上可滿足土地學科所需的手段和方法。借助于綜合性大學的辦學優勢,鑒于本專業具有綜合性、邊緣性和交叉性的特點,可以利用大學整體資源與相關或相近專業整合互補、交叉滲透,從而彌補先天的不足。

2.2 外部環境支持

近年來,國家宏觀政策也給予土地行業更大的發展空間,這為該專業的發展提供了機遇。此外,新疆土地資源相對來說面積大,有較好的土地規模經營條件,同時也存在鹽漬化等退化問題,為開展土地整理、整治,土地利用規劃與設計等方面的教學、科研與生產實踐提供了環境。再加上內地高校南京師范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杭州師范大學等的官方與民間的對口支援,都為該專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2.3 專業發展的挑戰

現階段的高等教育已經逐步引入了市場機制,要求高等院校向市場提供高規格的人才“產出”,高等院校只有努力打造特色“產品”,才能在市場上站穩腳跟。國土資源事業的快速發展也對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提出更高的要求。根據教育部指導意見,結合各高校教學科研實踐和社會對該專業人才的要求,要求該專業培養具備扎實數理基礎和現代管理學、經濟學及資源學的基本理論,掌握土地管理方面的基礎知識,具有測量、制圖、計算機等基本技能,能在國土、城建、農業、房地產以及相關領域從事土地調查、土地利用規劃、地籍管理及土地管理政策法規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③培養規格中就體現了畢業生要有較高的使用計算機和外語應用能力,了解國土資源特性、環境功能、經濟和管理與政策法規,專業技術上要求掌握“3S”技術和工程技術,業務上要求能進行國土資源與環境信息的獲取、分析、評價和規劃管理,具有發現和解決科學技術問題的能力。

3 專業發展規劃

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要求高等教育在發展任務上堅持以提高質量為核心,注重內涵建設,全面提升人才培養。④《國土資源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2010-2020)》中明確提出要加強土地調查、評價、規劃、整治、信息技術等專業人才培養。⑤先行高校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已提出并組織實施了“卓越工程師”計劃。⑥我校新專業必須根據綱要以及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要求,依據自身的客觀條件,進行專業建設規劃,體現專業特色。為此,需要分析自身的優勢、特色和發展潛力,從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及實驗室和實習基地建設、師資隊伍培養等方面做好規劃。

3.1 人才培養方案優化

通過對開辦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985”高校、“211”高?;蛲愃礁咝@^續調研,通過對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和企事業用人單位對人才的要求繼續優化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人才培養方案,通過每輪的人才培養方案修訂進行專業課程體系結構的調整與課程之間的重組、整合,依托地學優勢,繼續強化“3S技術”支撐的“土地調查與評價”、“土地利用規劃”、“土地整理與復墾”的基礎理論與實踐教學,使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進一步加強,“技術型”專業特色逐步凸顯,“懂管理”且“懂技術”的人才培養體系更加完善。

3.2 課程體系及實驗室和實習基地建設

3.2.1 課程體系優化

我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現在的課程體系框架為“必修課程模塊+選修課程模塊”,必修課程模塊包括普通教育課程、專業教育課程和綜合教育課程,選修課程模塊包括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專業綜合、網絡學習和綜合教育課程。在這種模塊課程基礎上再通過學校的質量工程建設把土地資源管理的主干核心課土地資源學、土地經濟學、土地法學、地籍測量、地籍管理、土地整理與復墾、土地管理學、土地信息系統、土地調查與評價、遙感原理與應用、不動產估價、土地利用規劃等分階段打造成校級二類、一類課程、精品課程。同時,密切聯系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加強應用性課程的設置,對專業核心課程要加強實踐、實習課的教學,加強綜合實習,通過優化課程體系對學生進行漸進式的培養和鍛煉。

3.2.2 實踐教學基地和實驗室建設

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是一個實踐性非常強的專業。主要專業實驗如土地資源調查與評價實習、遙感原理與應用實驗、土地信息系統實驗、土地整理與復墾課程設計等,需進一步完善實驗室的軟硬件配備,集中實踐性教學環節如測量學基礎實習、土地資源調查與評價實習、土地利用規劃課程設計、土地軟件綜合應用實習、專業實習、畢業論文(設計)等進一步完善校內校外兩個實習平臺建設,特別是依托對口支援高校的企業開拓實習實訓和專業實習基地,讓學生真正參與項目實踐和技能培訓,了解企事業單位的需求,提高學生們適應當前土地資源管理新技術的基本技能。對學生實施導師制并要求有能力的學生參加導師的科研課題,通過校內外實習基地或平臺積極申報大學生創新創業實驗項目、大學生科學研究項目(SRP)、大學生GIS設計競賽等進行創新能力環節培養。因此,學校應該加大對該應用型專業的投資力度,建設具有特色的實驗室、實驗實習基地,提高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教學科研的硬件條件。

3.3 師資隊伍培養

師資隊伍水平直接決定著專業教育質量和學術水平。⑦根據我校的實際情況和地緣條件,對新增專業在進十年還是應該給予優惠政策的,循序漸進地引進一批科班教師,帶動該專業多出相關成果,專業建設和學科發展才有潛力。同時還需通過本校教師短期培訓等措施實現自我培養,通過到對口支援學校進修和帶隊專業實習加強青年教師參與實際業務的能力,加強青年教師學術骨干隊伍建設,通過教改項目和國家自然基金申報等參與科研活動,提高教學科研能力,推動該專業教師隊伍向前發展。按照課程模塊和質量工程建設,外聘國土資源局高級研究院為兼職教授、副教授,依托土地資源管理教研室吸納土地科學人才跨院組建專業的教學團隊,使團隊的整體結構更趨完善。

基金項目:石河子大學第八期“263”項目(SF08007)

注釋

① 卞正富,金丹.中國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研究生教育與人才培養[J].中國土地科學,2008(5): 57-61.

② 劉玉蓮.論我國土地資源管理公共性的喪失及其對策[D].浙江師范大學,2012.

③ 王漢兵.土地資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統的研究與開發[D].華中科技大學,2004.

④ 黃賢金,劉友兆,陳龍乾等.我國土地資源管理高等教育課程體系的建設與改革研究[J].高等農業教育,2001(12):50-54.

⑤ 盧新海,張繼道.關于土地資源管理專業高等教育發展的思考[J].中國地質教育,2007(2):30-33.

篇7

[關鍵詞]:房地產,高等教育,工程管理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and trends globalization,there is an increasing needs for the highly educated personnel in China's real estate industry. Based on a historical review of real estate education in china,this paper provides you with a general picture of real estate education within the frame of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programs.In conjunction with the experiences in offering real estate couse in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programs.at tsinghua university,the author indicates that real estate and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re the two specialization with very different foundations,and the national codes of subject installment control policy are the key issues restricting the proper development of real estate education in china.In view of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real estate education in china,we should pay a great attention for the differents of real estate and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For the mutual recognition of accredited programs with overseas professional bodies in real estate and construction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it would be relatively easy to sign the agreement, but how to educate chinese students with international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s would be the key of this mutual recognition.

Key words:Real estate High Education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一、房地產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

房地產業是從事房地產開發、投資、經營、管理與服務的行業。具體包括:房地產開發與經營業(各類房地產開發、土地開發、房地產投資經營等活動)、房地產管理業(住宅物業管理、土地批租經營管理和其它房屋的管理活動)、房地產經紀與業(房地產與經紀人服務、居間買賣、租賃服務、房地產交易保證服務、房地產估價等)。日益發展壯大的房地產金融保險業雖然不包括在房地產業中,但其在人才需求上也與房地產人才需求有著密切的關系。

中國房地產業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興起,經過近20年的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全國城鎮人均住房建筑面積2000年末已經達到20,5平方米(戶均住宅建筑面積64平方米),農村達到27平方米。據有關部門預測,2010年中國城市化水平將達到45%左右,城鎮人口達到6.3億人,比2000年凈增1.7億人。如果到2010年人均住房建筑面積按25平方米計算,將需要新建城鎮住宅建筑面積56.1億平方米,平均每年約5.6億平方米。如果再計入非居住建筑的建筑面積,未來10年中國胸地產市場發展潛力巨大。2000年,城鎮住宅與房地產業增加值約5400億元,占GDP的比重已經達到了6%左右,在國民經濟、尤其是國民經濟增長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到2001年末,中國共有房地產開發企業2.7萬個,從業人員100多萬人,房地產估價和土地估價機構8000余家,從業人員約15萬人(其中取得房地產估價師、土地估價師執業資格的人數30000人),房地產經紀機構約2.7萬個,從業人員30多萬人:物業管理企業2.5萬個,從業人員260多萬人。此外,如果加上在政府從事房地產行政管理工作、房地產教育研究機構、房地產信息服務與咨詢機構、房地產投資顧問與策劃機構的就業人數,中國房地產行業的就業總人數預計超過550萬人。

房地產業作為一個新興行業,其從業人員基本上都是來自城市規劃、建筑學、土木工程、建設管理、投資與金融等相關專業,真正受過系統的房地產專業教育的人才只占很小的比例。上海市教育考試院提供的消息表明,目前上海包括信息產業、金融保險和房地產在內的一類專業,最受考生青睞;《深圳晚報》在未來人才市場上最走俏的將是金融、保險,高級管理、物業管理等13類經濟專業人才。清華大學房地產研究所對北京市有關高校房地產專業畢業生的調查顯示,30.77%的同學認為就業前景非常樂觀、畢業生供不應求,69.23%的同學認為就業前景一般、但是可以找到合理的工作,沒有同學認為就業形勢不好。

二、中國高校房地產專業教育發展的歷史回顧

1、房地產經營管理專業教育的變革

1989年,經過國家教委批準,中國高等學校開始設置房地產經營管理專業,到1998年教育部頒布新的專業目錄為止,全國設置房地產經營與管理專業的高等學校達到了114所。1998年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對原有專業講行了調整,專業種數由504種減少至249種,將房地產經營管理專業調整到工商管理類的工商管理專業。各高校按照教育部的要求,于1999年開始對房地產經營管理專業的歸屬進行了調整,部分高校將該專業并入工程管理專業,也有部分高校并人了工商管理專業。

建設部作為中國建筑業與房地產業的行政主管部門,于1994年成立了“全國高等學校建筑與房地產管理學科專業指導委員會”。該委員會在1998年過渡到“全國高等學校工程管理專業指導委員會”的過程中,繼承了原對房地產專業教育指導的職責,并將“房地產經營管理”作為工程管理專業的一個方向延續至今。將“房地產經營管理”并人工商管理專業的院校,目前尚沒有納入“全國高等學校工程管理專業指導委員會”指導的范圍。另外,目前中國??平逃膶I目錄中,目前仍然保留有房地產經營管理專業和物業管理專業。

2、中國高校與房地產相關的本科教育

到2000年底,全國共有77所高校開設有管理學學科門類下的工程管理專業。此外,還有一些本科生專業與房地產教育相關。

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共有以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南京大學等在內的32所高校開設了地理學學科門類下的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該專業開設的主要課程:地質學、自然地理學、經濟地理學、國土規劃、地圖學、遙感應用、管理科學、環境科學、土地評價與土地管理、水資源計算與管理、生態環境規劃、環境化學、地理信息系統、城市總體規劃、區域規劃等。該專業的培養目標是:能在科研機構、高等學校、企事業單位和行政管理部門從事科研、教學、資源開發利用與規劃、管理等工作。

城市規劃:共有以同濟大學、清華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天津大學、東南大學、重慶大學等為代表的43所高校開設了屬于建筑學門類的城市規劃專業。開設的主要課程包括:城市規劃原理、城市規劃設計、城市設計、城市規劃理論與城市發展史、城市道路與交通、城市生態與環境保護、城市地理學、城市經濟學、區域規劃、城市規劃行政法規與城市規劃管理。該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在城市規劃設計、城市規劃管理、決策咨詢、房地產開發等部門從事規劃設計與管理,開展城市遏路交通規劃、城市市政工程規劃、園林游憩系統規劃,并能參與城市社會與經濟發展規劃、區域規劃、城市開發、房地產籌劃以及相關政策法規研究等方面工作。

土地資源管理:以中國人民大學、同濟大學、浙江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等為行表的34所高校(以農業類院校為主)開設了公共管理學科門類下的土地資源管理專業。開設的主要課程包括:土地資源學、土地規劃學、土地管理學、土地經濟學、地籍管理學、測量學、土地信息系統。該專業的培養目標是:能在國土、城建、農業、房地產以及相關領域從事土地調查、土地利用規劃、地籍管理及土地管理政策法規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三、工程管理專業房地產類課程的設置與教學內容

篇8

關鍵詞: CBE 立體化 培養模式

1 引言

CBE是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的縮寫,通常譯為“以能力為基礎的教育體系”[1]。以能力為基礎的教育最早始于英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培養戰時需要的技術工人,英國采用能力模塊式的方法,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社會經濟的發展又促使學校高效率地培養實用的技術人才,這樣能力模塊式教學更加受到重視,得到了較快的發展,該方法在北美和澳大利亞被廣泛采用。通過國家教委和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主持的中國、加拿大高中后職業技術教育合作項目,該方法被系統地介紹到中國來,目前我國已有部分職業技術院校在試用該方法,但運用于地方高校本科教育,特別是專業人才培養的模式研究基本為空白。

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以下簡稱資環專業)是國家教育部1999年頒布實施的新專業目錄中新設立的專業,是地理學科下的二級學科,目的在于培養具有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能力的人才。由于該專業是一個新設立的專業,在江西省高校設立的時間并不長,省內部分高校(如江西財經大學在03年、九江學院在04年等)開設了該專業,而全國目前設置本專業的高校有76所。由于該專業所依托的平臺不同,存在專業定位不明確、課程設置不太規范、教育模式滯后、人才培養錯位等一系列問題,導致專業人才供給與“需求”不對路。這些問題逐步引起了國內一些學者的關注,宋戈、袁兆華結合高等學校培養學生的目標認為資環專業學生應該具備理科學生具備的通用能力以及本專業應該具備的特殊專業技能[2]。鄭拴寧從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角度研究認為,資環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應圍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設置滿足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需要的課程[3]。而江西省內對此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關注不夠,研究的成果基本沒有。

2 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前存在的問題

2.1 資環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泛化。

從我國各高校資環專業的培養方案看,基本上都是典型的通才培養模式。專業課程涵蓋地理科學、環境科學、管理科學、經濟學等多學科知識,畢業生就業情況看,就業部門多而廣。但學生就業遇到越來越大的困難。在當前的培養模式,造成學生在環境科學領域與環境科學專業、環境工程專業競爭,在規劃領域與城市規劃專業競爭,在土地資源管理領域與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競爭,在房地產領域與房地產經營與管理專業競爭,在中學地理教育與地理科學專業競爭等,且都處于競爭的劣勢。該專業以寬而大的口徑招生,在低年級以寬而大的口徑進行基礎教育,這對拓展學生專業基礎知識是一個可行而有效的培養模式,但仍以寬而大的口徑在高年級培養,在該專業所涉及的領域都有相應專業培養專門學生的背景下,以及社會對畢業生種種制度性的、非制度性的要求下,該專業學生的就業競爭面臨巨大的困難。怎樣處理好通才教育與社會對專才的需要的關系,是辦好資環專業必須要思考的問題[4]。

2.2 資環專業辦學特色不突出。

在當前的學校中,從設置該專業的學校類別看,有綜合性大學、師范院校、農林院校、理工院校、地礦類院校、財經院校以及些剛剛升本的地方學院??傮w看,以綜合性院校、師范院校和理工類院校為主。各高校無論在培養目標、專業定位、培養模式、就業定位,還是課程設置等方面基本雷同,沒有體現出各類特色不同的院校開辦該專業應具有的特色。資環專業本是與社會、經濟緊密結合的專業,但與其他的工科專業相比,特色不突出,主要方向不明確,研究范圍廣博而不精,缺乏主干方向。

2.3 資環專業課程偏理論,實踐動手能力不強。

資環專業學生的動手能力需要加強,對本科生來講,需要畢業后在工作崗位從事基層和實踐工作,而該專業的課程設置偏向于理論分析,使得畢業學生的動手能力不足,因此課程設置中要加強動手和實踐課程的鍛煉,加大實習和集中實踐環節的學時、學分。當前的實踐教學環節僅包括測量實習、地理綜合實習和城市規劃實習、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等實踐環節,泛而不精,影響了學生的工作和實踐能力的提高。

2.4師資力量難以滿足資環專業發展需要。

1999年教育部將資源環境區劃與管理、經濟地理學與城鄉區域規劃兩個專業合并為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而當前的辦學模式中,資環專業多數設在地理學院、資環學院、旅游學院、國土學院等院系中與其他專業合辦,而且作為一個新的專業,高層次的專業人才相對較少,從事該專業的教師多來源于地理學、管理學、規劃學、環境生態學等學科,因此,本專業師資力量亟待加強。

3 基于CBE的創新立體化培養模式建設

3.1 建設立體化模式,培養創新型應用人才。

調整資環專業培養目標,原先主要集中在為政府、事業部門提供高級人才,資環專業的學生較適合從事建設局、規劃局、發改委、環保局等政府部門的城市發展管理工作,而政府部門則需要通過公務員考試,名額有限。因此,該專業學生就業的選擇范圍受到限制。在當前的市場經濟主導下,本科生的就業對象如果是企業,則更多地體現了市場選擇。因此,資環專業應根據該專業的多學科交叉性,設置相應的課程群,如城鄉總體規劃、土地評價與土地規劃管理、旅游規劃、景觀設計、地理信息系統應用、資源環境評價與規劃等,分流培養適應不同方向需求的學生,細化方向的精英教育,為就業奠定良好的基礎。

在多元化的基礎上,建設“基礎理論―專業素養―實踐應用”的三維立體結構的模式,使學生在扎實的基礎理論和細化的專業素養基礎上,進行相應的課內實踐和課外實習環節訓練,特別要加強情景課程實踐和室外實習教學環節,在實踐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高素質的創新型應用人才[5]。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為用1―2年時間加強數理、人文、計算機基礎與外語基礎的訓練,掌握本專業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了解本專業在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良好的實際應用工作的心理和思想準備。再利用兩年時間學習本專業實際應用的專門知識和相關技能,了解本學科的新的發展和應用。在低年級基礎課教學期間,開設部分選修課,在高年級則迅速加大選修課比重,課程設置以學時少、信息量大、邊緣性強、學生可選余地大為其特點。為達到分流培養目標,在高年級可實行導師制,積極鼓勵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工作,加強教師與學生的深層次的雙向交流,因材施教。

3.2 以能力模塊為核心,凸顯品牌特色。

資環專業培養模式的改革,很多相關院校都做了有益的嘗試。本文認為該專業要充分體現地理科學的獨有特征、辦學歷史經驗與辦學條件,適應就業市場的需求。鑒于各校資環專業設置在不同院系下,可利用其融合多個專業的優勢,加大強強聯合,優勢互補,加強實踐和動手能力。在高年級課程上可以考慮設置多種能力模塊如城市(區域、旅游)規劃模塊、地理信息模塊、國土規劃與管理模塊、房地產開發模塊、生態環境評價與規劃模塊等,讓學生進行選擇,使學生就業時能至少掌握一門具有可行性的操作動手能力,滿足市場和社會的需求,更快地適應新的工作崗位。針對不同的聯合辦學模式,該專業應設置各具特色的實踐教學環節,凸顯品牌特色。

3.3 構建三維結構的立體課程體系,體現特色的實踐課程。

課程體系建設應遵循“加強基礎、重視應用、分流培養”的原則,建設三維結構的立體課程體系。三維立體結構體系是以核心課程為中心,由基礎課程、核心課程、相關課程和實踐課程所組成。而實踐課程體系由實驗教學、課外網絡學習、實習教學、課程設計、第二課堂活動五大模塊組成,這五大模塊的目標、內容和教學方法各具特色,相互聯系,是構成資環專業教學體系和專業特色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合理、科學地處理好這五個實踐教學環節的內容及相互銜接的關系,使其優化配置、功能互補,多途徑、多方式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直接關系到資環專業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的提高,對培養應用型、復合型人才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李春梅,楊陽.加拿大CBE職教模式及對我國職業教育的啟示.河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3):10-11.

[2]宋戈,袁兆華.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問題的探索.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81-82.

[3]鄭拴寧.數字城市建設――21世紀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就業與發展的最佳方向.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50-52.

[4]王如淵,翟有龍,唐小平等.對我國高等院校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培養模式的思考.西華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1):78-82.

篇9

論文摘要:社會的發展與城市化的進程為風景園林專業的發展提供了空間,同時也向風景園林教育提出了挑戰。通過分析我國風景園林教育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論述了我國風景園林教育的發展趨勢,并就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風景園林學科提出建議。

論文關鍵詞:風景園林教育中國特色學科建設

一、我國風景園林教育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我國園林教育開始于本世紀20年代中葉。最近20年來,我國處于大規模建設時期,對風景園林專業的人才需求比較大,很多院校開設了相關專業。目前,高等院校從事風景園林教育主要包括五大方面:建筑院校的城市規劃與建筑學專業;農林院校的園林、觀賞園藝專業;藝術院校的環境藝術專業;資源環境院校的資源生態專業。這些專業根據各自的條件和對園林教育的理解,在課程設置、培養目標等方面各不相同,水平相差各異。城市規劃專業、環境藝術專業涉及的相關園林內容很少,真正涉及我國園林人才培養的只有農林院校的園林專業。目前,我國風景園林教育主要存在三方面的問題:

(一)風景園林教育指導思想落伍

我國園林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首先是教學指導思想方面。一種是受傳統中國古典園林理論的禁錮,過分強調詩情畫意,亭臺樓閣;另一種是盲目的追求形式上的園林景觀,比如近年來很多地方盲目借鑒西方園林形式,不注重實用性。

風景園林應該是一門協調人類經濟、社會發展和自然環境關系的科學藝術,通過科技力量,采用最經濟有效的方式來保護、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創造生態健全、景觀優美、反映時代特征和可持續發展的人居環境。應該從宏觀控制,再到微觀設計,而不是見縫插針的創造景觀。同時,要加強行業道德建設,加強對社會的普及知識教育。不能一味的追求景觀效果,或為了提高產值而大量求新,忽視實用性以及整體環境的景觀效應?!?/p>

(二)風景園林教育課程設置缺乏廣度和深度

我國農林院校的園林專業多脫胎于園藝或觀賞園藝專業,轉為園林專業后,其課程體系大多是承襲了20世紀50-60年代北京林學院造園學科的課程體系,其后雖有一些改進,但總體上還沒有脫離傳統園林學的框架。目前我國風景園林專業課程設置主要存在如下問題。

1.“廣’度不夠

現代園林學無論是內涵還是外延均有了長足的發展,已發展成一門融自然科學、工程技術和人文科學于一體的綜合性學科,它涉及規劃、建筑、旅游、社會、經濟、環境、心理、歷史、藝術、林學、觀賞園藝等學科,似乎更像一個學科群,現代園林學專業的核心是廣義的景觀規劃與設計,其設計實踐至少應該包括“狹義景觀設計”、“大地景觀設計”和“行為心理景觀設計”三個層面。而我國園林專業現有的設計類課程體系設置僅僅停留在“狹義景觀設計”即景觀感受層面,由于缺乏其他層面的設計實踐,致使現有的園林專業口徑過窄,遠不能滿足現代社會的需要。

2.“深”度不足

我國園林專業現有的設計類課程體系看上去比較注重縱深方向的研究,實際上大多停留于表面形式,如增設規劃類課程,多只介紹景區規劃、綠地規劃等內容,而在與之相關的資源、環境的合理利用和保護性開發方面研究不夠深入;植物造景方面更多是注重形式美學,在真正合乎生態規律的種植設計方面缺乏深入研究。

3.教學方式原始

在信息時代,計算機輔助設計對園林領域的沖擊是廣泛而深刻的,現有課程體系對此缺乏應有的估計和準備,唯一開設的計算機輔助設計課程,只停留在將計算機作為表現工具的水平,遠沒有進入真正的輔助設計水平。美國哈佛的LA教育早在十多年前就開設了利用信息技術于設計、計算機輔助設計、地理信息系統等為園林設計作輔助的相關課程,我們的教學方式呈現相對落后態勢。主要表現在計算機在制圖中的作用、多媒體教學方式的應用方面。

制圖是園林教育重要的一環,包括手工制圖和計算機制圖兩個方面。手工制圖是計算機制圖的基礎,而計算機制圖又是今后工作和從事復雜設計不可或缺的技能。所以,二者要并重。制圖技能培訓應貫穿于整個教育的每個環節,目前很多學校開設的計算機制圖課程只是作為選修而已。

園林專業知識信息容量大,實踐性強,在教學實踐中,很多平面、文字已經不能滿足要求,而像CAD繪制平面或建模、用3DMAX渲染,用Photoshop環境合成、AuthorWare進行后期藝術合成等多媒體教學方式還沒有廣泛的應用到教學中,甚至有些教職員工對這些多媒體還不熟悉。

二、我國風景園林教育的發展趨勢

(一)風景園林專業教育系統化

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LA)專業,在國際教育界是作為一個完整的學科而設立的,這個學科體系的建立對景觀規劃設計研究、人才培養以及環境、景觀工程實踐都有積極的意義。我國風景園林規劃設計正經歷著最重大的變革。

1.風景園林專業的內涵

風景園林專業是應用藝術、科學和技術三個類型的知識來規劃、設計和管理土地的一門學科。從事該專業的工作者——景觀設計師,運用人文科學知識來考慮資源的管理和經營,創造一個令人愉快的生存環境。職業內容包括土地經營管理、城市擴展控制、資源保護與經營管理、城市擴展控制、中心老城區復興。設計主題有:居住區、商住發展、公司廠房和機構部門、校園、度假旅游勝地、公園、城市廣場、交通網絡和濱水區域發展等內容。

該專業應學習藝術、設計理論、土木工程、場址分析、土地規劃過程、生態分析,以及影響設計過程的社會、經濟、法律、環境和政策的問題。該學科理論建立在人文學科和生態學分析之上,其藝術在于創造有意義的場所,其倫理是關愛土地以及居住其中的人。

2.風景園林專業的教育目標

風景園林專業致力于探索并提供:有信息、程序和技術所組成的、用于景觀規劃設計職業的應用知識;與相關的社會學、自然科學專家進行語言和圖形交流的能力;理解由文化決定人類行為,以及社會、政治、經濟和法律上對土地利用及決策的影響;理解形成土地合理利用和設計的兩大決定因素——自然因素和生態因素。

3.風景園林專業的培養方向

當今中國風景園林學科正在迅速擴展。傳統園林專業局限于園里植物和園林規劃的局面已經越來越不能滿足發展的需要。由于風景園林是一門集藝術、科學和技術于一身的學科,因此必然要和這三個領域發生聯系,這就大大的拓展了傳統風景園林專業的范圍,使其從單一專業擴展為綜合專業。

為培養未來負責環境設計的領頭人,學生要從建筑學、風景園林學、城市規劃與設計學等三個學科的交叉中受益,并在課程中求得深入全面發展。這些課程有:人類學、生物工程、農業工程、比較文學、土壤學、生態學、環境倫理學、森林資源學、地理學、地質學、房屋供給與消費者經濟學、哲學、社會服務學和社會學等。

(二)風景園林專業教育國際化

風景園林專業的國際化主要可以借鑒美國哈佛LA的教育作法?,F代園林已經發展成為一門日益綜合的學科,它需要一個科學的課程體系作為支撐。借鑒國外先進教學經驗,可以將整個體系分為三大體系,即基本知識體系、理論修養體系、創新能力培養體系,每個體系再設置若干相應課程(分門類、分層次)。轉中國-與國際接軌是指課程設置應完全把握現代園林的內涵,符合現代園林的發展。主要增設以下方面的課程:

1.大地景觀規劃類課程

現代園林的研究對象已經擴大到整個大地資源,增設大地景觀規劃類課程是園林學科和人類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大地景觀規劃設計環境、生態、資源層面的規劃。相關課程設置有:景觀于區域規劃水文學、城鄉土地利用規劃、可持續環境、景觀生態專題、景觀分析與評估、景觀資源利用與保護等方面的內容。

2.行為心理景觀規劃方面課程

“以人為本”的現代景觀規劃需要研究人類行為、心理及與之相關的文化歷史和藝術層面的內容。這類課程有:戶外游憩設計、游戲及娛樂規劃、旅游策劃規劃、景觀行為學、景觀與文化專題等。

3.其他課程

理論修養類課程:建筑史、中國歷史文化專題等;工程實踐類:建筑技術、景觀技術等;計算機類課程:計算機輔助園林設計CALD、地理信息系統GIS、景觀遙感等。

三、建設有中國特色的風景園林學科

我國國土之大,各地氣候、土壤、植被等條件各不相同,更兼有不同的文化歷史背景,由此形成了各自的地域特色。我國許多著名的園林古建筑無不包含了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底蘊,其設計思想無一不折射出獨特的人文理念,這也是引起人們無限遐想的根本原因。弄清楚國學的內涵在園林教育中的作用,對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的園林專業,培養合格的園林專業人才具有現實意義。

(一)我國傳統的園林設計方法

《園冶》中記載,相地、立基、屋宇、裝拆為園林設計的步驟。我國園林傳統的創作路線和方法講究綜合性和實事求是,表現在:(1)總在處理著一個個的具體空間以及這些空間之間的聯系,而不是圖紙;(2)在做出任何一個判斷和決策時,已經照顧到方方面面;(3)時時刻刻離不開對現場的調查、理解和分析??梢哉f,我國園林文化大大超越了迄今為止的西方發展水平,這也是一些世界大師對中國傳統園林十分佩服的根本原因。

當然,傳統的園林創作方法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它比較適于小型私人園林的創造,不善于處理大片平地,不適于大面積的規劃等等。但是我們的祖先并不是沒有這種本領,從秦漢的上林苑到清朝的圓明園和避暑山莊,我們看見的仍然是綜合性和實事求是的創作路線和方法。

(二)風水與中國園林

中國古代的園林設計,從本質而言,與現代風景園林設計無異,探討的都是“天人(自然與人)關系”。中國古典園林是中國風水學說的集大成者,其中很多原理都與現代科技有“巧合”之處。例如,建筑對風向的處理不當,不僅不利于人體健康,也不利于安全與美觀。中國園林設計,一直遵循著“坐北朝南”的地理原則,可以避免對人不利的“陰風”(北風),這也順應了中國的季風型氣候。

古代風水學中關于水的認識,大多符合科學道理,如可選擇河流岸的臺地上,且要高于常年洪水水位之上,避免在水流湍急、河床不穩定、死水沼澤之處建房等。除此之外,對水源水質也要詳加注意。另外,風水學中符合醫學科學的內容也很多。例如,住宅建筑前屋低、后屋高,符合人們對于光照的需要,配合“坐北朝南”進行采光。

從根本上說,在去除風水中迷信的糟粕部分,中國園林的風水,深深浸透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精神。它們講求因地制宜的原則,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條件和生態因素,適當保留有景觀特色的自然地形地貌,結合當地的風土人情,使中國東、西、南、北、中的園林景觀各具特色,美不勝收。

篇10

關鍵詞: 土地法學 情景模擬教學 教學模式

當前,培養高素質、實踐能力強的人才已經成為國家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舉措。在《教育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中,要求各高校要充分認識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重要性,統籌推進實踐育人各項工作。土地資源管理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專業,要求學生不僅掌握豐富的管理理論,還需擁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土地法學是土地管理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其講授的效果直接影響到土地管理專業學生的專業素質和實踐能力。要提高土地法學的教學質量,必須在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方面都要精心設計,案例教學是其中重要的一環[1]。多年來土地法學這門課程一直采用以理論講授為主的傳統教學方法,學生掌握了大量理論知識,卻無法在實踐中應用,從而使學生的理論知識掌握和實踐能力培養相脫節。因此,筆者認為在土地法學課程中應強調構建和實施情景模擬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加強實踐。

情景模擬教學法是建立在理論與實踐高度結合基礎上的一種教學方法,也是我國高等教育方法論近期的研究熱點問題,其指導思想是在理論授課之后,通過系統的“理論―模擬―實踐反饋”教學模式,培養學生應用較為簡單的理論在復雜或不確定環境下完成正確操作或提高成功操作概率的能力[2]。情景模擬教學能夠讓學生在一種仿真環境中體驗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令學生自覺在當中鞏固、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十分符合現代高校教育中要求綜合培養學生的能力、素質的要求。因此,在土地法學教學中引入情景模擬教學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土地法學課程開展模擬教學的意義和作用

1.實施情景模擬教學是人力資源管理課程性質的需要

土地法學是一門專業基礎課程,其主要內容包括土地所有權使用權制度、建設用地管理法律制度等。通過這些知識的學習,旨在培養學生掌握執法和從事土地監察的能力,為獨立處理土地違法案件,調處土地糾紛,參與土地行政訴訟等活動打基礎。目前土地法學這門課程仍以傳統的教師向學生灌輸理論知識的教學模式為主,這種模式不僅不能讓學生充分理解理論知識,反而由于缺乏實踐,導致他們在今后的工作中不能將學校中學習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的工作當中。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引入模擬教學法,令學生鞏固理論知識,更加深入地掌握理論知識,最終實現靈活運用的目標,實現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培養管理與應用能力相結合的高素質人才的目標。

2.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土地法學是學生入學以來接觸到的第一批專業課,是學好以后其他專業課的基礎。如果在這個階段能培養學生對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興趣,將會為今后其他專業課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由于此課程理論部分占的比重很大,對于非法學專業并且從未接觸過實際事務的學生來說,要想掌握這些晦澀難懂的理論非常不易。引入模擬教學法,在模擬情景當中,讓學生體驗到仿真的土地糾紛處理、土地行政復議等過程,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模擬教學法教學方案的設計及內容分析

已有學者將情景模擬教學模式劃分為六個步驟[3]。筆者根據土地法學課程的理論性及專業性較強的特點,將其優化為4個階段:理論教學、情景模擬設計、實施情景模擬、總結評價。

1.理論教學階段。本階段與傳統教學方法相似,教師按照教學計劃與教案,將理論知識傳授與學生,在需要實施模擬教學的章節重點強調。

2.情景模擬設計階段。這一階段主要包括確定主題、設計情景和人員組織。主題是根據理論知識的重要程度和學生的興趣而確定的,例如建設用地管理制度當中的土地征收制度。根據主題進行情景的設計,情景的設計不宜過于簡單,否則將失去演練的意義,最好有一定的復雜程度,讓學生有一定的發揮空間,在情景中能夠提出不同的見解。在設計好情景之后,根據班級實際情況,設置角色數量、說明角色背景及角色之間的關系。

3.實施情景模擬階段。學生根據事先設置好的角色實施情景模擬表演,未參加表演的學生需認真觀看,找出表演中存在的問題。教師需認真觀看,隨時控制整個表演主題、控制表演秩序,避免出偏離主題的現象。

4.總結評價階段。在情景模擬接受后,要進行總結與評價,包括學生和教師兩方面的總結和評價。首先由學生對自己的表演情況進行小結,包括對角色的理解,在表演中為什么要做出這樣的回答和決定,以此重新整理知識點、理清思路。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對情景模擬環節進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總結。針對表演情況,對每個角色進行評價,指出成功與不足之處,修正學生在表演中間的錯誤,再次強調重要知識點。教師評價的關鍵是要引導學生從模擬活動中吸取教訓,提高專業技能,提高專業素質[4]。

筆者按照這種教學模式,以學生興趣較濃的土地征收為例,設計情景模擬設計方案(如圖1)。

三、模擬教學在實施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1.適用范圍。并不是所有課程內容都適合采用模擬教學法,有些理論性較強的內容,例如土地所有權、使用權法律制度,就不適合采用此方法,應針對一些需要學生重點掌握且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內容實施。例如土地征收、土地承包經營權、國有土地使用權招拍掛等。另外,由于受到總學時的限制(例如我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土地法學課程只設置32學時),若每次理論教學之后都實施一次情景模擬教學,則耗時較長,總學時將會超出32學時的限制。

2.教師角色定位。在實施情景模擬的過程中,教師要完成自身的角色轉變,由過去的“主演”向現在的“導演”角色轉變[5]。教師不應過多干涉學生的表演過程,而應轉變為在觀看時發現學生由于掌握知識不夠扎實而導致決策錯誤,在總結與評價階段,對于比較典型的、重要的問題,加以糾正和點評。對于過程中出現的偏離主題等突況,應及時做出正確的處理,把控情景模擬朝著正確的方向進行。教師可為自己分配角色,適當適時地參與到情景模擬當中。

3.實施結構。模擬情景的實施不一定在某個章節之后立刻實施,而應該根據教學內容,可以在一個知識點后實施,也可以將幾個章節相關知識點進行綜合,設計出相對復雜的情景進行模擬實施。情景的模擬應突破固定的情景劇的表現形式,可以通過辯論、演講等多種形式體現。

4.準備時間。情景模擬的目的是通過仿真練習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學會靈活運用。因此,在實施前可以給學生一定的準備時間收集資料、復習知識點、熟悉角色。但注意準備時間不應過長,過長可能導致學生在課下按照既定的劇本編排,為了表演而表演,甚至是為了獲取一定的平時成績而將情景模擬變為一種形式化的表演,從而偏離了在情景模擬中思考、靈活應變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陳利根,梁亞榮.精心設計案例教學培養應用型土地法學人才[J].中國農業教育,2003,(6):17-18.

[2]韋燕飛,周興,嚴志強,等.模擬教學法在“土地規劃學”課程教學改革中的應用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9,(1):139-142.

[3]楊延嬌.人力資源管理教學中情景模擬教學模式的構建及應用[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0,(5):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