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學基本知識范文
時間:2023-11-27 17:56:2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邏輯學基本知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論文摘要:網絡交際是一種全新的交際方式并已成為“大眾化”的最重要的休閑方式,這種交際是一種“務虛”,是一種純精神的活動。人們通過網絡交際意圖在這種“超真實”的社會重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從語言哲學的角度來講,網絡交際是現代人的一種“語言游戲”。
網絡是科技進步帶來的一種新的傳播方式。以網絡為媒介的網絡語言是不同于口語和書面語的一種新的語體,網絡交際不同于以往任何一種交際。中國的網民已經構成一個范圍極寬的言語社區(speechcommunity),社區成員平均每周上網時間將近20小時。這一現象是由科技發展引起的傳播媒介的改變造成的,本文將探討網絡交際的本質并對這一現象進行哲學層面的闡釋。
一、媒介變化使網絡交際成為一種特殊的交際方式
網絡媒介是一種特殊的傳播方式,其與傳統媒介表現出了很大的不同。在人類傳播史上,傳播媒介的發展已經經歷了四次演進——口頭傳播、文字傳播、印刷傳播、電子傳播,每次演進都給人類的生活帶來了巨大變化,并對人們的交際方式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隨著網絡傳播的展開,又產生了一種不同于口語交際、書面語交際的特殊交際方式——網絡交際。
網絡交際以網絡為傳播媒介,通過網絡傳播,以文字形式作用于視覺,交際是即時的,網絡交際主要是“筆談”——在發出端以鍵盤輸入文字,在終端以顯示器輸出。
網絡交際可以分為兩種,一是IRC(InternetRelayChat)式,交際行為具有即時性,話輪轉接一般不會超過一分鐘,IRC交際又分為運用聊天軟件(如MSN、騰訊QQ等)和在聊天室里交際兩種;二是BBS,即論壇交流,交際以發表帖子及回復的形式進行,交際過程具有延遲性,同一主題往往要討論若干天。本文的網絡交際指IRC交際。
二、現代社會的狀況使網絡交際成為一種最方便的休閑活動
我國正處在現代化的進程之中,商品經濟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正改變著整個社會的面貌?!熬C觀我國社會急劇轉型的現實,與傳統社會相比較,我國今天的社會已經表現出一系列新的特點并呈現出新的趨勢。主要表現為:經濟市場化、政治民主化、管理法制化、文化思潮多樣化、價值取向多元化、選擇自由化、更新頻繁化、信息膨脹化、生活節奏快速化、競爭激烈化、關系復雜化。”[1]同時,現代社會出現了一些新情況:社會變遷加快,人際關系復雜,知識大幅增值,社會對個人期望增加,大眾傳播發達。[2]
人們在生活中所直接感受到的是競爭的日益激烈,生活節奏加快,生存壓力劇增,在學習工作中還要處理各種復雜的關系,工作之余也要處理其它的社會關系(如家庭成員,鄰里之間,朋友等),社會的變化導致了人們焦慮、煩躁、抑郁、沒有安全感、壓力增大等,處于一種典型的亞健康狀態?!凹夹g拜物教是當今社會的意識形態,青年人樂于去玩一些電子寵物,有的人沉溺于網上的虛擬世界,但就是對直接感性的自然和他人缺乏興趣,技術作為一個強大的中介在一定程度上阻隔了人的現實的感性聯系,喪失了對事物的親切的發現感和直接面對自然、他人的親身體驗。”[3]這就滋生了一種對待社會生活的態度:逃避或發泄不滿。人們需要擺脫這種狀態,利用業余時間進行休閑娛樂,放松身心,調節自己的生存狀態,如利用節假日外出旅行、朋友聚會、家庭聚餐、觀看文化演出等,一些新興行業也是為了調節人們的這種精神狀態,如陪聊,聲訊臺等。目前興起了一門休閑學,正是學者們看到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在學習工作之余可以對“閑”的時間做出充分的利用。休閑學理論認為,爭取有閑是生產的根本目的之一,技術的進步提高了生產的效率,相對減少了人們的不自由的勞動時間。雖然工作是首要的和必需的,然而“就勞動者的個人進步來說,休閑本身雖然是輕松的,但是各種休閑活動對于個人知識的長進、素質的提高也起著積極作用?!蓍e得好,生活得到調劑,工作起來效率可以提高”[4]。休閑是人對現實社會生活的逃避和擺脫,也是社會內部自我調節的一種方式,從這兩方面講,休閑活動是必要的。
互聯網的興起,馬上成為諸多休閑方式中最重要的一種。網絡克服了其它休閑方式在資金、時間與內容上的不足,其最大的優點就是可行性強,是一種簡單和充滿吸引力的休閑方式。旅游是一種很好的休閑方式,可是旅游一是要有足夠的時間,二是要有足夠的金錢。對于普通人來說,這兩項難以兼得。一些平常的休閑方式,如聚餐或者看電影,形式相對單調,而且不宜經常舉行,否則就失去了它們的意義。利用網絡休閑則簡單易行,一臺電腦,一根電話線,一個調制解調器就可以任意馳騁,尤其是專線上網業務開展以來,不但節約了費用,而且提高了速度。再者,人們可以二十四小時在網上沖浪,網絡中每分鐘都有新鮮的內容,可以瀏覽新聞,可以查詢信息,可以收發郵件,可以發表議論,還可以與人一對一的交流,等等。網絡休閑最重要的方式便是網絡交際。
三、網絡交際的本質是一種務虛
技術的發展為網絡交際提供了物質基礎,而現代社會的狀況為人們提供了交際的精神動力。正是由于現實生活中過于“現實”,人們才要在思想上有所突破。網絡交際是一種務虛,務虛即是在現實的生活壓力和心理壓力下的一種精神上的追求。
緊張的生活節奏,沉重的生活壓力,甚至作為人的精神的最后堡壘的家庭中也充滿了現實的因素,人們的心靈在現實中受到了巨大的束縛而又難以逃避,人們沒有了屬于自己的空間,失去了自我的存在。網絡世界首先是一個純精神的世界,在這里人們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找回失去的自我。通過網絡的折射,人們可以更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心理需求,認識到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不足,同時可以得到精神上全面放松,可以肆無忌憚地宣泄自己的情感。網絡為人們的精神提供了廣闊的馳騁空間,將人們的心靈從異化的身體中剝離出來,在網絡中感覺到自己的存在,通過語言的運用而得到一種精神上的自我感知。
網絡交際建立了一種新的人際關系,提供了一種新的放松心情、調節生活節奏的活動。網絡交際具有非現場性,是匿名進行的,虛擬性是網絡的特色,神秘性是網絡交際的最大魅力所在。網絡的去中心化特征使交際中每個人都充分享受到平等的話語權,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和處理問題,按照自己的意志說話。交際者在現實生活中不被認同,在網絡中卻可以尋找到自己的位置,人們完全可以在網絡交際時重建自己的形象,這正是網絡交際的角色虛擬性。網絡世界是一個純精神的世界,在這里,人們可以避開現實的困擾,使自己的心靈在網絡空間里自由馳騁。
人們需要有一種精神追求,雖然這種追求是虛擬的,但是,“網絡空間的虛擬特性,并不意味著虛幻和容易破滅。網絡虛擬空間雖然是由純粹的數字、數據、圖表或各種表征現實世界的信息組成的,不存在有形的物質實體和有生命的個人,但由于它同樣是人類活動的產物,因此網絡空間中的所有構成要素又都是真實的,是一種虛擬的真實。”[5]
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人們能夠感受到一種真實,在這種暫時的真實中,人們終于得到了解脫。網絡交際對自己的一種重塑,既是反異化也是化的。
網絡給現實生活中的人們提供了一個務虛的精神家園。作為一種休閑方式,網絡使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的欲望得到了變相的滿足,憤懣得到了發泄,人們從現實生活的壓力中得到了暫時的解脫,放松了精神,生活得到了調劑。
四、網絡交際的哲學闡釋
后現代哲學家杰姆遜(fredricjameson)強調,當代社會是個真實感喪失了的社會,“所謂真實感的喪失,是指高技術社會中的人與物、人與人的相互關系的整個鏈條破碎了,喪失了所謂真實感。”[6]
網絡交際這種特殊的媒介方式的出現,改變了人們的交際方式,“使維系人與人之間的那種本真狀態的真實感喪失了。”博德里亞(JeanBaudrillard)更加激進地認為,后現代主義社會中的這些技術帶來的并不是真實感的喪失,而是一種“超真實”的感受。博德里亞認為,我們目前處于一個類象(simulacrum)的社會,在這個社會中,模型和符碼構造著經驗結構,并銷蝕了模型與真實之間的差別。他借用麥克盧漢的內爆(implosion)概念,宣稱在后現代社會中,形象或類象與真實之間的界限已經內爆,與此相伴隨,人們從前對“真實”的那種體驗以及真實的基礎也宣告消失。他提出了“超真實”(hypo-reality)的概念,認為真實與非真實之間的區分已變得日益模糊不清了,他選擇了“超”這個詞語,是為了表明它比真實還要真實,是一種按照模型產生出來的真實。此時真實不再是一些現成之物,而是人為地生產(或再生產)出來的真實,它不是變得不真實或荒誕了,而是變得比真實更真實了,成了一種在“幻鏡式的(自我)相似”中被精心雕琢過的真實。[7]
網絡交際給交際者帶來的就是這樣一種超真實的感受,人們認同這種交際方式的真實性,在這種交際中獲得了更多的快樂,這種復制的真實已將人們融入其中,無力反抗,只能享受。這種超真實的感受是由技術的發展所帶來的,造成的是一個拷貝世界(copingworld)。我們認為,網絡交際是一種語言游戲(languagegame)。很多語言哲學家和文化語言學者都認為,語言本身就是生活方式的一部分,選擇一種語言就是選擇了一種生活方式,人們選擇網絡交際就是在選擇一種新的生活方式,“薩丕爾曾指出,人類不僅僅生活在客觀世界中,也不僅僅生活在社會活動中,在更大的程度上,人類是生活在特定的語言中,因為語言已經成為人類社會的表達媒介。”[8]
語言哲學和文化語言學諸如此類論述很多,在此,我們引進維特根斯坦“語言游戲”的概念,“我還將把語言和活動——那些和語言紡織成一片的活動——所組成的整體稱作‘語言游戲’?!薄叭舭颜Z言視做一個大領域,有一個和現實交織在一起的邊緣地帶,這個邊緣地帶就是語言游戲”,游戲要遵守規則,“但我們當然不會忘記,游戲不是一些遵循規則進行的機械活動,游戲首先是樂趣、情趣、旨趣,這些東西比規則更重要?!盵9]我們曾在上文指出,網絡交際本身是一種務虛活動,交際者的身份是隱匿的,在交際時能見到的只有語言,他們用語言溝通,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交際者在運用語言進行交際時,又必定會受到其現實社會角色的影響。網絡交際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對現實生活中的人造成某種影響(如誹謗,網戀等)。網絡與現實在一定程度上是交融在一起的,可以把網絡交際看作是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看作是一種語言游戲。語言游戲需要遵守的唯一規則就是避開現實,在這個規則下,可以率性而為。重塑自己,構造自己想要的生活,并從中得到樂趣,這才是最重要的。語言游戲是在哲學層面探討語言的本質問題,從而揭示了網絡交際產生的深層原因——語言本身并不僅僅是一種交際工具,而且是對現實世界做出的反應,互聯網的出現只是為這種反應提供了一個新的平臺。
五、余論
網絡交際的盛行是人們對大眾傳媒瓶頸效應的反抗:一方面,人們的言論可以突破大眾傳播的瓶頸,另一方面,網絡交際是人們擺脫異化的一種方式。在物質產品極大豐富以后,人們的終極追求必然是精神層面的東西,精神追求才是人類形而上的終極目標,網絡交際恰恰證明了這一觀點的正確性,這與科技的進步必然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是統一的。
參考文獻:
[1]肖漢仕等.試論現代社會變化對人們心理健康的影響[J].醫學與哲學,2005,(4):6-10.
[2]馬會梅.現代社會與人的心理健康[J].教育探索,2005,(6):108-109.
[3]楊嵐,張維真.中國當代人文精神的建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430-434.
[4]于光遠.論普遍有閑的社會[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4:9.
[5]陳文江,黃少華.互聯網與社會學[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1:9-11.[6]佟立.西方后現代主義哲學思潮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324.
[7]貝斯特和凱爾納著,張志斌譯.后現論:批判性的質疑[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154.
篇2
【關鍵詞】 原發性高血壓;非洛地平緩釋片;臨床效果
原發性高血壓是臨床上常見的疾病,其發病率較高,對于人類健康具有很大的危害,常常引起心臟、腦等器質性病變[1],本文主要探討非洛地平緩釋片對于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的臨床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對象為2009年12月-2011年12月在我院治療的72例原發性高血壓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2009《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中有關原發性高血壓的診斷標準,將72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共36例患者,其中男性16例,女性20例;患者的年齡29-74歲,平均年齡為55.3±3.5歲;病程為1-23年,平均病程為10.7±3.8年;有15例患者為1級,有14例患者為2級,有7例患者為3級。觀察組:共36例患者,其中男性18例,女性18例;患者的年齡27-73歲,平均年齡為54.9±3.3歲;病程為2-25年,平均病程為11.2±3.7年;有16例患者為1級,有13例患者為2級,有7例患者為3級。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及疾病嚴重程度等方面基本一致,不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給予尼群地平片(每片含有10mg的尼群地平),每次一片(10mg),口服,連續給予8周。
1.2.2 觀察組 觀察組患者給予非洛地平緩釋片,每次5mg,每天一次,若治療2周后患者的血壓在140/90mmHg以上者,每天給予兩次,連續給予8周。
1.3 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中對于兩組患者治療后的有效率進行比較,采用卡方檢驗,對于兩組患者的血壓進行比較,采用t檢驗,當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統計軟件應用SPSS13.0進行統計學分析。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有效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為94.4%(34/36),對照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為77.8%(28/36),觀察組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兩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者血壓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后收縮壓及舒張壓均降低,觀察組患者血壓降低程度大于對照組患者,兩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比較 觀察組患者有3例出現頭暈、惡心等不良反應,其發生率為8.3%,對照組組患者有7例出現頭暈、惡心等不良反應,其發生率為19.4%,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好于對照組(P
3 討論
原發性高血壓是臨床上常見的疾病,其發病率較高,多見于老年人,一般而言,患者的收縮壓和舒張壓均升高,老年人由于心臟、腦等器官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害,其對壓力感受器的敏感性較低[2],降低了對血壓的調節能力,容易引起不良反應;目前,臨床上對原發性高血壓的治療主要以緩慢降壓,聯合應用小劑量的降壓藥[3],本文主要探討非洛地平緩釋片對于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的治療效果。
非洛地平緩釋片是一種鈣通道阻斷劑,屬于二氫毗啶類,其對于血管的選擇性較強,主要作用于外周血管的小動脈,可以降低外周血管的阻力,從而降低血壓,具體機制為:非洛地平緩釋片可以作用于心肌平滑肌細胞的鈣離子通道,阻止了鈣離子由細胞外向細胞內的轉運,降低了細胞內鈣離子濃度,抑制了心肌平滑肌細胞的興奮性,擴張血管,從而達到降壓效果[4];由于非洛地平緩釋片對血管的選擇性較強,因此,在降低血壓的同時并不會對心功能產生不良作用。
本研究對于72例原發性高血壓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觀察組給予非洛地平緩釋片治療,對照組給予尼群地平片治療,其結果顯示:觀察組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
綜上所述,非洛地平緩釋片作為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的治療藥物效果較好,可以有效地降低血壓,改善患者高血壓的狀態,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舒迎春,包亞爭.非洛地平緩釋片治療原發性高血壓療效觀察[J].中華現代內科學雜志,2008,5(3):239-240.
[2] 侯子雨.非洛地平緩釋片治療原發性高血壓 50 例療效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2009,11(11):16.
篇3
[關鍵詞]硝苯地平控釋片;倍他樂克;原發性高血壓;療效觀察
[中圖分類號] R972+.4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4-4721(2011)05(c)-038-02
硝苯地平控釋片(拜新同)是新一代的長效二氫吡啶類鈣通道阻滯劑,對血管平滑肌具有高度選擇性,其起效迅速,藥效時間長,降壓作用明顯。是目前良好的降壓藥物之一。但該類藥物可以通過周圍血管擴張使交感神經反射性激活出現心動過速,故聯合應用小劑量倍他樂克,探討上述兩種藥物聯合應用對原發性高血壓治療的效果及安全性。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從2007年7月~2009年1月在本院就診的原發性高血壓患者入選96例,均符合1999年《WHO/ISH高血壓指南》中原發性高血壓診斷標準[1]。其中,符合2級高血壓診斷的28例,符合3級高血壓診斷者68例,均為未服用過降壓藥物或因各種原因停用降壓藥物超過2周者。男性59例,女37例;年齡46~81歲,平均61歲。有冠心病、糖尿病、陳舊性腦梗塞者68例。入選患者心功能均為Ⅰ~Ⅱ級,血糖控制較好,無明顯腎功能不全患者。96例患者隨機分為3組,每組32例,各組年齡、性別、病程、血壓分級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治療期間不用任何其他降壓藥。
1.2 方法
1.2.1 所選藥物
硝苯地平控釋片(拜新同),拜爾醫藥生產,30 mg/片。倍他樂克(美托洛樂片),阿斯利康制藥有限公司生產,25 mg/片。卡托普利,廣州白云山制藥有限公司,25 mg/片。
1.2.2 給藥方法
A組:硝苯地平控釋片30~60 mg,每日1次口服,倍他樂克12.5 mg,每日2次口服。B組:硝苯地平控釋片30~60 mg,日1次口服;C組:卡托普利25~50 mg, 每日2~3次口服,倍他樂克12.5 mg,每日2次口服。每周隨訪5次,記錄血壓、心率、不良反應等?;颊叻幥啊⒎幍?周末及第4周末時體檢心電圖、肝腎功能、血糖及尿常規。
1.3療效評價標準
按衛生部制定的心血管系統藥物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評定[2]:①顯效:舒張壓下降≥10mmHg并降至正?;蛳陆?0mmHg 以上;②有效:舒張壓下降雖未達到10mmHg,但降至正?;蛳陆?0~19mmHg;③無效:未達到上述水平者。
2 結果
A組32例患者中,出現踝部水腫1例,輕度頭痛未影響治療1例,共完成31例,總有效率為93.5%。B組32例患者中出現踝部水腫1例,心悸、面部潮紅2例,共完成29例,總有效率為79.3%。C組32例患者中出現刺激性咳嗽1例,皮疹1例,竇性心動過緩1例,共完成29例,總有效率為93.1%。所有患者治療前后肝、腎功能、血糖、尿常規均無明顯改變。心電圖無明顯ST段變化,僅C組1例心電圖出現竇性心動過緩,停用藥物1周后恢復。
3 討論
原發性高血壓是以血壓升高為主要臨床表現伴或不伴有多種心血管危險因素的綜合征。我國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進行了3次(1959年,1979年,1991年)較大規模的成人血壓普查,高血壓患病率分別為5.11% , 7.73%與11.88%,總體上呈明顯上升趨勢。從1980年到1991年的10年間,我國人群高血壓患病率增長了54%。2002年衛生部組織的全國27萬人群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顯示,我國18歲以上成人高血壓患病率已經達到18.8%,估計全國患病人數約1.6億[3]。高血壓是多種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險因素,影響重要臟器,如心,腦、腎的結構與功能,最終導致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迄今仍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3], 故有效而平穩的控制血壓是減少心、腦血管意外發生率的關鍵。
優先選擇服用1次/d,具有24 h平穩降壓作用的藥物是目前治療高血壓的共識。而硝苯地平控釋片(拜新同)它應用了高科技的激光打孔控釋技術,達到了藥物緩慢、均衡釋放效果,T/P比率>50%,是新一代的長效二氫吡啶類鈣通道阻滯劑。它能阻滯鈣離子進入細胞內引起多組織系統的平滑肌松弛,并對血管平滑肌具有高度選擇性,直接擴張外周血管平滑肌,使外周阻力下降,降壓作用明顯。研究證明在治療中,其起效迅速,服藥后2 h血藥濃度升高,6 h過高峰,藥效時間長,每日服藥1次,可維持24 h。具有24 h平穩降壓,保護心、腦、腎,降壓達標率高,減少高血壓患者心腦血管事件50%[4],是目前公認的有效降壓藥物。同時聯合應用倍他樂克,抵消了二氫吡啶類藥物通過周圍血管擴張使交感神經反射性激活出現心動過速的不良反應,且降壓效果更好。其效果與卡托普利聯合應用倍他樂克治療效果相當,不良反應少于后者。此外患者服用硝苯地平控釋片聯合小劑量倍他樂克治療后肝腎功能、血糖和血脂均無異常改變,提示該組合安全性高。
綜上所述,硝苯地平控釋片聯合應用小劑量倍他樂克的組合既發揮了鈣通道阻滯劑降壓迅速,作用穩定的特點,又避免了其心動過速等不良反應,用于中、重度高血壓的治療降壓效果好,患者依從性佳、安全性高。
[參考文獻]
[1]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委員會.中國高血壓指南2005年修訂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4.
[2]高潤霖.心血管病治療指南和建議[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5:1.
[3]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51.
篇4
論文關鍵詞:教師教育專業;形式邏輯;教材編寫;現代化;實用化;簡約化;個性化
邏輯學是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科學,在兩三千年前就已形成一門獨立學科,現在發展成為一門多層次、多分支的邏輯科學體系。197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編制的學科分類中,把邏輯學與數學、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地球科學和空問科學、物理學、化學、生命科學同列為相對于技術科學的七大基礎學科之一,邏輯學被列為第二位。形式邏輯是邏輯學的基礎,它以研究人們的思維活動為目的,是人們正確思維、論證和表述思想的重要工具。它作為基礎課之一,在漢語言文學教育、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等教師教育專業開設。筆者通過長期對所教學班級學生調查發現,學生普遍反映該課程“繁瑣、枯燥、乏味、無用”,由此也導致厭學情緒的產生。有關文章也提出了類似的看法,表明該現象具有普遍性。學生對于一門實用性極強的工具性學科形成“無用”認識并產生“厭學”現象,對于教學的正常開展及質量的提高極為不利。究其原因,主要有教材、教學方法手段、教師及考試等諸多方面的原因。本文僅從如何加強教材建設方面進行初步探討。
一、積極吸納最新研究成果。實現教材的現代化
形式邏輯教材編寫要緊跟時展步伐,積極吸納最新研究成果,大力推進現代化,展現“新”的特,這是邏輯學發展的內在要求之一,教師教育專業形式邏輯教材的編寫亦不例外。
一方面,要積極引進現代邏輯的成果?,F代化是邏輯學發展的一大趨勢,也是邏輯學界探討較多且已逐步形成共識的問題,近些年出版的形式邏輯教材或多或少引進了現代數理邏輯的內容,比較充分地體現了這一趨向。但在引進現代數理邏輯內容時,要十分注意適度、恰當和融合。特別是對于文科專業學生而言,由于其長期養成的思維傾向,對于過多的現代邏輯符號及公式,會出現“排異”反映,使學生產生畏難情緒,不利于教學。
另一方面,也是更為關鍵的是要及時收集“論壇邏輯”和“實踐邏輯”中言之成理、持之有據的新觀點、新材料、新成果,認真分析,審慎篩選提煉,充實進教材,吐故納新,使教材充滿生機并具有鮮明的時代感。
對于邏輯,可以分為“講壇邏輯”、“論壇邏輯”和“實踐邏輯”,所謂“講壇邏輯”也即教師在課堂上給學生講授的邏輯,所謂“論壇邏輯”就是人們在各類媒體發表的關于邏輯的理論研究成果,所謂“實踐邏輯”就是人們在工作、生活及學習等實踐過程中所形成的一些邏輯成果。目前,存在著“講壇邏輯”與“論壇邏輯”、“實踐邏輯”脫節的現實,使得許多很有見地的“論壇邏輯”和“實踐邏輯”的成果不能及時充實進教材,被“講壇邏輯”所利用,造成了資源的浪費。把“論壇邏輯”和“實踐邏輯”中的內容引入“講壇邏輯”,這本來就是邏輯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教師教育專業形式邏輯教材編寫的題中應有之義。
二、恰當處理理論與應用的關系,實現教材的實用化
形式邏輯作為一門工具性學科,其實用性是無庸置疑的,但由于其本身又屬于理論邏輯,這就需要在教材編寫中要辯證地處理理論與應用的關系。由于對該關系處理不當,現行教材存在著兩種偏向,一是重視原理的闡述,脫離實際,為理論而理論,使理論成為“空中樓閣”,缺乏對實踐的指導,失去其價值。二是在強調應用性、實踐性、操作性時,又忽視了理論,使實踐失去了理論的指導,導致實踐的盲目性的偏向。目前,在教師教育專業形式邏輯教材的編寫中,前一種偏向更為明顯。
教師教育形式邏輯教材的編寫,既要重視基礎知識、基本理論的闡述,更要堅持“以實為本”的原則,聯系實際、體現實用、突出實踐、注重實效。教師教育專業學生,將來要從事的職業主要是中小學教師,在其學習動機上也就帶有這種職業取向,對于所學知識對將來的教育教學工作有什么作用和幫助比較看重。如果學生注意到所學內容與未來的工作之間具有密切聯系時,就會產生較為濃厚的學習興趣并形成堅強的學習意志,為完成學習任務創設積極良好的心理基礎。教材編寫要充分重視學生的這一學習動機,在教材中適當安排邏輯知識在中小學教學科研中應用的有關內容,并精選設計相關實例充實到理論講解及課后練習中,注重邏輯理論聯系實際,強化邏輯知識的實際運用,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基本原理去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其“學以致用”的能力,體現邏輯學的工具眭和在實踐中的直接效用性。
三、充分體現形式邏輯的基礎課特性,實現教材的簡約化
目前,教師教育專業形式邏輯教材在內容安排上仍存在著“偏、難、繁、舊”及過分追求系統性和學術性等現象,脫離了學生的實際,不符合教育學中關于“跳一跳摘到桃子”的原理,會引起學生的畏難情緒。作為基礎課開設的邏輯學,其“根本任務不在于培養一批批邏輯學的專門人才,而是在于提高學生邏輯思維的素質和能力(這是大學生素質培養的一個重要方面),即通過邏輯課的教學,使學生在把握邏輯學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的基礎上,經受嚴格的邏輯思維訓練;學會應用他們所學的邏輯知識和原理去解決日常思維和科學研究活動中的各種思維實際問題,從而為他們學習、領會和運用其他各門科學知識提供有效的邏輯思維的工具和方法?!被刈鳛榻處熃逃龑I開設的形式邏輯,還應該在幫助學生掌握邏輯思維基本工具和方法的同時,為他們將來從事教師職業后進一步去影響和培養其所教學生的邏輯思維水平和素質打下基礎。
教師教育專業形式邏輯教材編寫應遵循“簡練”這一基本原則,不能盲目追求專業課教材的系統性和理論深度,而要強干削枝,做到“精簡”?!熬币布础熬琛保蠼滩倪x取理論要適度,要少而精,突出重點,將最必要的理論知識講清講透?!昂啞币布础皠h繁就簡”,對于對教師教育專業學生來說并不十分必要的以及“偏、難、繁、舊”的內容作適當的“刪、減、并、壓”。
因為“邏輯教材體系都是教學體系,而非嚴密的學科體系,因此,其內容應當豐富而新穎,體系可以不必那么嚴密。同時,教材編寫必須注意,不必把什么內容都‘講深講透’,而應當留給教師在課堂發揮的余地,留給學生以思考的空間,使教材具有啟發性?!狈懊鎸χd趣不一、水平不一、接受能力不一的學生,不能把問題搞得很專、很學術,要使大多數學生掌握基本知識或技巧?!蓖虼耍處熃逃龑I形式邏輯教材應該盡量“刪、減、并、壓”那些并不十分必要且用處不大的繁瑣枯燥的公式推導及論證過程等方面的內容,安排最必要和適用的內容,而不必過分拘泥于教材的學術性及系統性。對于有些內容則可只保留其最終結論讓學生記住并予以運用,不必過細地推究其成因及來源,不妨讓學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比如“三段論各格的特殊規則”、“命題變形推理中連續換質位和換位質的推理”、“三段論的公理”、“復合三段論”等就可以刪減。
四、遵循教師教育專業特點,實現教材的個性化
一本好的教材,首先應該明確自己的定位,即確定自己的讀者群體,然后才能根據該群體的特點和需要,確定教材的方向、目標、內容、范圍、體系結構及表達方式?!皩ο蟛煌?,教學內容就應不同,??婆c本科、重點院校本科與非重點院校本科、師范類院校與政法院校、醫學院校等,邏輯的教學內容都應不同”。圍就是基于不同的專業其內容也應該有所不同,如中文、政治等專業的邏輯教學內容應側重論證、分析、日常推理能力的培養,而理科專業則可側重演算能力的培養。不可否認,近年來,形式邏輯教材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一大批優秀的教材被編寫使用。但同時,在教材編寫過程中“卻也不同程度上忽視了不同類型學校、不同專業和不同的層次學生對邏輯知識的不同需要”昀,存在著“教材編寫多少年一貫制,并未跳出既有的框架,只是在既有教材框架下增添刪減”的現象,也即沒有認真關注教材的特殊定位,造成各種教材大同小異、定位不準、缺乏個性。教師教育專業教材,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前述弊病,或與通用教材沒有太大區別,或沒有體現不同的層次和專業。
教師教育專業形式邏輯教材的編寫,要緊緊圍繞其閱讀與使用對象是未來的教師這一客觀實際,從學生的身心特點和現實需求出發來確定體系、組織內容,在堅持共性的前提下突現個陛。
篇5
改革開放以來,在邏輯學教學現代化的召喚下,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邏輯學教材的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一批以現代邏輯內容為主、并保留傳統邏輯精華的邏輯教材相繼出版。這些優秀教材,內容頗為豐富,體系各有特色。這些教材的出版,有力地推動了我國邏輯學教學現代化和與國外邏輯學教學接軌的進程。然而,這些教材,主要是作為哲學學科基礎課的教材,教學對象主要是面對哲學專業的學生。而且,在內容上,比較注重邏輯理論的闡述,內容比較抽象。
日前,高等院校文科非哲學專業開設的公共基礎課或公共選修課——“邏輯學”(國內稱為“普通邏輯”,國外稱為“大學邏輯”)課程,主要是為學生學習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打好方法論基礎,為學生日常生活的正確思維和社會交際提供邏輯方法。我們的教學計劃學時只有36學時左右,因此,如果在公共課或選修課中使用哲學專業課的教材,教師只能有選擇性地講解其中的部分內容,勢必影響課程體系的完整性。該課程由于抽象程度高,其中包括符號化的形式推演,往往使學生感到難學、費解,教師感到難教。
從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講,在邏輯學教學中使用人工符號來表示命題和推理形式,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在討論命題形式和推論形式時,如果不從自然語言逐漸向形式語言過渡,上來就給出形式語言,就討論形式語言的語法和語義,或上來就構造規范、嚴謹的自然推理系統甚至是公理系統(這種方法雖然也是構造現代邏輯系統的一般方法),實踐證明,這是非哲學專業大學一年級本科生難于接受的,甚至會造成這樣的印象:邏輯學研究的是與人們日常生活無多大關系的符號和符號的推演,邏輯學在現實中是無用的??傊褂美碚撔苑浅姷倪壿媽W教材,教師不好教,學生不好學,教學效果很難得到保證。
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們認為,必須編寫出符合非哲學專業特點的、以應用為主的符合案例教學要求的邏輯學教材。2007年3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邏輯學基礎教程》,就是一部采取案例教學法編寫的教材,這是我們在邏輯學教材改革方面所做的嘗試和探索。這種嘗試和探索,已經在“邏輯學”教學中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改變了我國高校非哲學專業“邏輯學”的教學觀念、教學體系和教學方法,推進了“邏輯學”的教學改革。
二、在邏輯學教材和教學中采取案例教學的理由
我們在邏輯學教材和教學中,采取案例教學的理由如下:
1教學對象。我們的教學對象是大學一年級非哲學專業學生的公共課和通選課,或數學專業學生的基礎課。
2教學目標。我們的教學目標是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特別是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思維能力,為學生學習其他課程提供必要的邏輯學基礎知識,為學生識別、分析、重構和評價日常語言中的論證提供理論和方法。
3教學內容。和任何科學一樣,邏輯學也是不斷發展的。因此,對國內外邏輯學研究的最新成果給予引進、吸收最新成果,只要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我們盡量囊括在教學內容中。
4教學方法。邏輯學理論與人們的日常思維和社會生活緊密相關,教師注重收集生活中的示例(筆者稱為邏輯學課程案例)講授邏輯學課程。這種方法,被國外非形式邏輯學者稱為“基于實例的方法”(example-basedmetllod)。從日常生活中尋找的案例,教師通過分類、篩選、加工,形成邏輯學教學的案例庫,以供教學時參考。
5教學定位。該課程的教學定位做到理論聯系示例,符號化的形式推演與生活或社會實際案例相結合,極大地克服了以往學生認為難學、費解,教師難教的狀況。
6教材的編寫原則。根據該課程的教學對象及課程定位,在教材的編寫原則上,我們確立了“三個為主”的原則,即“以現代邏輯、案例教學和邏輯應用為主”,把邏輯學的教學和應用緊密掛鉤,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放在首位。
三、《邏輯學基礎教程》的結構和特點
在結構上,我們這部教材具有自己獨特的結構。在這部教材中,我們可以看到,“案例”和“案例分析”具有突出的地位:“基本知識”和“知識拓展”是通過“案例”和“案例分析”而展開的;而“邏輯趣話”則是留給學生分析的“案例”:“習題”和“參考答案”則是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和培養能力的“案例”和“案例分析”。因此,我們的這部教材,在教學方法設計方面,是圍繞案例教學法展開的。
與其他邏輯學教材相比,我們的這部教材具有以下特點:
1以現代邏輯為主。在教學內容方面,我們提倡“以現代邏輯為主”。眾所周知,傳統邏輯的知識無疑是有用的,但是,傳統邏輯的知識在日常思維中也是遠遠不夠用的,而現代邏輯是邏輯學發展的必然階段,現代邏輯對概念、命題、推理和論證的研究,無論從深度和廣度方面講,傳統邏輯根本無法相比。因此,我們不能僅僅滿足于給學生講授傳統邏輯的知識,而是要以現代邏輯的精神來整合傳統邏輯和現代邏輯的內容,反映邏輯學對概念、命題和推理條分縷析的邏輯分析精神,這是我們在邏輯學教學中必須堅持的基本方針。至于怎么貫徹這個方針,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和措施。特別在引入多少現代邏輯知識,怎么引入,是值得研究的問題。我們采取的方針是,使現代邏輯與傳統邏輯有機融合,并在傳統邏輯的基礎上自然延伸到現代邏輯,并且盡可能使到兩者的有機銜接起來。特別值得指出的是,我們還吸收了“非形式邏輯”和“語用論辯學派”關于論證和論辯的最新成果。從宏觀方面來識別、分析、重構和評價論證與論辯。
2以案例教學為主。在教學方法的設計方面,我們強調了“以案例教學為主”。這種教學方法,由于其生動活潑的講授形式,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真正做到學生好學、老師好教,因此,受到了普遍歡迎。
邏輯學、特別是現代邏輯給人們的一般印象是,抽象程度高、枯燥難懂,遠離人們的日常思維實際。以數學方法和形式化方法研究人類日?;顒?,例如,談話、演講和論辯后面的思維規律、特別是推理的規律,固然有其抽象性的一面。然而,邏輯規律既然來源于人們的日常思維實際,它就必須能夠回到日常思維中去指導人們的思維實際,否則,邏輯規律只不過是空中樓閣。我們的教材,采用大量來源于人們日常生活實際中鮮活的案例,希望把似乎抽象程度高、枯燥難懂的邏輯原理和方法講得新鮮活潑,生動有趣。
3以邏輯應用為主。在邏輯理論和邏輯理論的應用方面,我們強調了“以邏輯應用為主”?!耙园咐虒W為主”是教學方法,這個方法要達到的目的,則是要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真正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如果我們的學生在長期的思維實踐中,通過反復應用邏輯知識去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就可以使邏輯知識轉化為邏輯思維能力,并且最終內化化為較高的邏輯思維素質。而邏輯思維素質,在人的各種素質中處于核心地位。因此,“以案例教學為主”,改變教學方法,實行邏輯學的教學目的,是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素質。而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素質,在我們今天提倡的素質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邏輯學的生命力在于邏輯學的應用,在于能夠提供分析和評價人們日常論證的原理和方法。在人們的思維實踐中,論證是用日常語言表達的。因此。我們在教材中增加了“語境和預設”、“合作原則和準則”等涉及日常語言的語用推理方面的知識。更為重要的是,吸收了非形式邏輯和語用論辯學派的研究成果,把對自然語言表達的論證納入我們的教學體系,從而大大豐富了邏輯學關于論證的內容,從語用層面豐富了關于論證的知識,在大學邏輯課的教學中實現了邏輯理論和邏輯應用的有機結合。
四、采用案例教學法的初步成果
《邏輯學基礎教程》采用了大量來源于人們日常生活實際中鮮活的案例,把似乎抽象程度高、枯燥難懂的邏輯原理和方法講得生動生動活潑,趣味盎然。而且,在課堂教學中,用來源于現實生活中的案例,可以時學生深刻體會到邏輯學在社會生活中無時不有,無處不在,是與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而且,這些妙趣橫生的案例,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堂氣氛熱烈活潑。課后,學生能主動應用邏輯原理去分析和解決日常思維中的種種邏輯問題,真正做到了切實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特別是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創新性思維能力的目的。
我們這部教材,只是在案例教學方面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我們希望,將來有越來越多的教師采用這種方法編寫具有自己專業特色的邏輯學教材。我們下一步將采取如下措施,進一步推進邏輯學的案例教學:
1建立案例庫。案例教學法要能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首先要建立具有時代特色,符合邏輯學科要求的“案例庫”。教師要不辭辛苦,從報紙雜志、電視電臺,互聯網以及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收集大量的案例,而不是關在書齋中閉門造車,然后到課堂上講那些生造的例子。邏輯學要面向社會,面向現實生活,怎么面對?這就需要我們做一個有心人,在人們實際生活中談論各種各樣的問題時,在讀書、看報、聽廣播和看電視時,搜集人們使用的概念、命題、推理、論證中的例證作為原始案例,回來后經過反復加工整理,精心設計出理論聯系實際的案例。
2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參加到案例的收集、整理工作中來。由中國邏輯與語言函授大學與中國邏輯學會組織發起的“找邏輯與語言病句”活動,其實是進行案例教學的一個好主意,而有的學校的老師,例如,上海師范大學的曹予生教授,則主張把這種一次性的活動常規化。這些活動,已經提出了案例教學法的思想,只不過還僅僅停留在尋找反面案例的范圍內。
我們認為,以布置作業的方式讓學生搜集、整理、分析正面和反面的案例,對培養國民(尤其是大學生)的邏輯意識,提高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和邏輯思維素養,是十分有意義的。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鍛煉了學生搜集資料,整理資料和分析資料的能力,另一方面也鍛煉了學生們的運用邏輯知識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這正是邏輯學的教學目的。因此,這項工作是一舉兩得的好事。
在搜集案例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案例要為專業教學培養方案服務,應根據不同的專業應用不同的案例。
篇6
關鍵詞:非形式邏輯;批判性思維;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B819;B804;G423.07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2.05.028
20世紀60年代末 70年代初,北美大陸興起了“非形式邏輯與批判性思維”的運動,這一運動也波及了中國的學術界。關于“非形式邏輯”與“批判性思維”,有人認為二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也有人則認為二者實為一體。盡管迄今為止,關于非形式邏輯與批判性思維的確切的定義或者一個廣為國內學術界認可的界定尚未達成共識,但關于 “非形式邏輯”與“批判性思維”的大致內容、性質和特征還是形成了較為一致的看法。
非形式邏輯與批判性思維都十分關注實際的論證。非形式邏輯“雖然以經驗的和用自然語言表述的實際論證為對象,但它的重心和基點在于對實際論證的一般進程及一般形式的明確認識、抽取與建構。批判性思維則不然,它對論證的關注是多角度的和批判性的。所謂角度,是指它不限于邏輯學,還涉及倫理學、認識論、辯證法,乃至論證所牽涉的具體知識領域;它不限于客觀因素,也涉及前文談到的一些主觀因素。所謂批判性,是指它更多地不是從正面去識別、抽取、重建論證以及分析評價論證;它關注對論證作多方面的、反思性的分析與考察”[1] 。
非形式邏輯與批判性思維還有其他的一些稱謂,諸如“實用邏輯”、“邏輯自衛”(Logical self-Defense)、“日常邏輯”、“論證邏輯”、“自然語言邏輯”、“論辯邏輯”等等,非形式邏輯與批判性思維被看作是與形式邏輯乃至形式化邏輯并行不悖的又一種邏輯,它的興起源于反對不恰當地夸大形式化方法尤其是符號邏輯的傾向。
一
邏輯學作為一種學說,從一開始就與人們的日常論證活動關系緊密。早在亞里士多德的巨著《工具論》里,業已大量論及非形式邏輯與批判性思維的內容。通過對《工具論》進行認真地分析,我們不難發現,在亞里士多德那里,非形式邏輯的內容多于形式邏輯的內容:《范疇篇》闡述了作為謂詞以及實體的規定性的種類的范疇的性質、數量等等的特性問題,廣泛討論了同義詞、引申詞等語言學問題;《解釋篇》論及名詞、動詞以及語句的定義問題,并闡述了命題之間的各種關系;《前分析篇》討論的是推理有效性問題;《后分析篇》主要研究證明的問題;《論辯篇》討論了謂詞分類和定義等問題,認為其目的就是探尋一種對一些普遍接受的思想進行論證的方法,而這也正是非形式邏輯與批判性思維要解決的問題;《辯謬篇》還廣泛地討論了歧義、雙關、含混、以偏概全、誤為因果等非形式謬誤,總結了各種反駁的形式,提出了揭穿詭辯的不同方法。縱觀邏輯學的歷史,不僅是亞里士多德邏輯及古希臘其他邏輯學說,中國古代的名辯學說和古代印度的因明學,也都是應論辯的需要而產生發展的。尤其是在中國先秦時期,不同階層及學派的代表,為了各自的利益,著書立說、演講辯論,發表自己的觀點和見解,故而產生了專門為提高論證說服力,以闡釋說理論證方法為目的的演說術與雄辯術。由此可見,非形式邏輯與批判性思維由來已久。
非形式邏輯與批判性思維都源于實際思維的需要,也因實際的思維實踐而受到挑戰和得到發展,這在當下的實際思維活動中尤為突出??潞嘣凇哆壿嬇c當代修辭學》一書前言中論及自己對批判性思維的切身經歷:“在幾年前的一次課上,正當我要講授那些吸引人的(對我來說),復雜的謂詞邏輯的量詞規則的時候,一個學生反感地問我,他花了整整一個學期的時間所學的那些東西與約翰遜總統的對越戰爭升級的決定究竟有什么關系。我說了一些約翰遜政策的壞話,然后又說邏輯導論這門課程不處理這類問題。他又問,究竟哪一門課程處理這一類問題。我不得不承認,到目前我還不知道這樣的課程”?!八痛蠖鄶祵W生一樣,要學一門與日常說理有關,與他們每天聽到、讀到的種族歧視、污染、窮困、性犯罪、核戰爭、人炸,以及人類在20世紀后半葉所面臨的其他問題有關的課程”[2] 。
無獨有偶,弗舍也說過:“我希望實際論證的邏輯通過講授邏輯能夠幫助我的學生能夠更好地論證。但我的這種希望常歸于破滅。因為能夠很好地掌握邏輯技巧的學生們,似乎發現這些技巧在實際論辯中幾乎沒有太多的幫助。”[3]這種感受,正是說明了非形式邏輯與批判性思維的現實化迫切性。
這是兩位邏輯學家的感受,也是諸多邏輯學教育工作者的共同的經歷和感受,正如弗舍所言:“在過去的20年間,許多邏輯學者和哲學教師都有著非常相同的經歷?!盵3]這種經歷讓大家意識到,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們更急于了解和掌握那些和工作、學習和生活息息相關的實際論證。正因為有著大量的這樣的需要和渴求,才推動了非形式邏輯和批判性思維運動的興起和發展。
正因為非形式邏輯與批判性思維在人們的日常思維中須臾不離,在人們的自然語言中比比皆是,故而三大傳統邏輯都不同程度地探討了非形式邏輯與批判性思維的特點及內容,尤其是亞里士多德還廣泛而深入地探討了非形式邏輯與批判性思維的具體內容,也充分說明了何以在20世紀中后葉北美又興起了非形式邏輯與批判性思維運動乃至影響了整個世界。對非形式邏輯與批判性思維的具體問題的分析和研究,無疑會增加邏輯學的活力,拓寬邏輯學的研究范圍,使邏輯成為人們生活及思維實踐的便利并且有利的工具?;仡檱鴥冗壿媽W教學與研究從改革開放到如今的際遇,我們更深切地體會到深化非形式邏輯與批判性思維研究的迫切性與必要性。
二
篇7
寫作本身有它固有的規律性,不因課程的改革而改變;新課程寫作教學的任務,是更準確地把握寫作的基本規律,摒棄過時的寫作教學經驗,探索行之有效的寫作教學方法。
一、關于技工院校寫作教學中的邏輯思維
邏輯思維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斷、推理。邏輯思維方法主要有歸納和演繹、分析和綜合等。寫作是離不開邏輯思維的。特別是在議論文的寫作中,邏輯思維不可缺席,若考慮到考場作文的層面,邏輯思維更不可或缺??紙鲎魑耐ǔ0}作文、材料作文、話題作文等基本模式,任何一種模式,審題環節中的分析題意、確立主題,構思環節中的編列提綱、設置結構,行文過程中的圍繞主題拓展文意,離不開邏輯思維能力。
在實際寫作中,概念、命題、推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識和技能,也是學生一定要掌握的。寫作需要邏輯思維,而寫作不能到邏輯為止。嚴密的邏輯可以達到“以理服人”的境界,但不能達到“以情動人”的境界。寫作應該體現“真善美”的價值,而“善”與“美”,是不能簡單通過邏輯推導實現的。因此技工院校學生通過作文培養學生思維的邏輯性,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技工寫作中的邏輯思維有其特殊性。由于文體不同,思維方式的側重點也不同。一般而言,說明文較重概念的準確和事理的清晰,記敘文較重時空的順序和情理的表現,議論文較重命題的穩妥和推理的嚴密。而在詩歌等文學色彩較濃的文體的寫作中,邏輯思維的重要性則不如形象思維。寫作離不開邏輯思維,但寫作必須超越邏輯思維。
推理的要求,在議論文寫作中比在其他文體中非常明顯。議論文中常用的事實論證的方法,是基于不完全歸納法。不完全歸納法缺乏足夠的可靠性。議論文中更多的是經驗的可驗證性,而非邏輯推導的嚴密性。
通過寫作實踐,我們可以有如下基本認識:
第一,在寫作中強調的邏輯思維,更多的不是在邏輯學意義上說的,而是在心理學意義上說的。我們應該承認,人物的行動和言語,是有基本的邏輯限制的。
第二,作品內部的一致性,是寫作中邏輯思維的重要表現。文章的思路、意義的指向、情感的基調,都有某種一致性的要求。從這個意義上說,任何寫作都是具有邏輯性的。文章自身必須具有內部的一致性。從文章組織的角度看,文意連貫,上下銜接,也是基本的邏輯要求。文章展開過程中的邏輯性與文章的觀點是否經得住檢驗沒有關系,邏輯只能保證推理程序的正確。
第三,考慮到很多具有現代觀念的文學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說就是突破邏輯的結果這一事實,具有較高創意的文學作品,不一定非得固守邏輯的程式。像意識流、象征主義、魔幻現實主義、荒誕派的作品,都證明了一點:在創造性寫作中,文學意識、觀念比形式邏輯更重要。
二、關于技工院校寫作教學中的其他思維形式
在技工、中專實際的寫作教學中,對于思維正常的學生而言,灌輸邏輯知識其實沒有提升寫作能力的實際意義。與邏輯思維相比,立象思維、批判思維和創造性思維,才更為本質。
(一)立象思維
通常所說的形象思維。在寫作中,我們覺得用“立象思維”這個詞更為合適。“立象”是在寫作中注入形象因素。有時候,冗長的言辭往往還不如一個意象來得簡潔、生動而又飽滿。意象是觀察、聯想、靈感和哲思的濃縮,是最精致的思維。立象以盡意,是文學創作的基本特征。“象”是經由意識轉化成的意象。意象是作者透過語言對世界的詮釋,是重要的藝術思維方式。立象思維的首要功用是使作品形象化。
(二)批判思維
批判思維就是要適當地進行反思性的懷疑。批判思維的主要作用在于養成開放的思考態度,養成質疑求真的精神。其前提是心胸開闊,屏棄偏見,高揚理性,對不同意的觀點要保持著同情的理解。自我是批判的首要對象,反省是批判的基礎。由自我反省到自我建構,可以促進心智更深刻、更具廣度地成長。批判思維最重要的方式是逆向思維和求異思維。真理從來不是絕對的,這為求異思維和逆向思維提供了可能的空間。具有辯證思維觀念也是必要的。寫作中需要批判思維,批判思維最可能產生創見。
(三)創造性思維
寫作通常從模仿開始,而不能在模仿中結束。新課程強調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落實在寫作中。創作不是按照模子制作,創作需要突破規范,在學生通過模仿比較熟練掌握了一定的寫作技能,繼續模仿就可能阻礙他們前進。寫作中的創造性,一是寫自己的真體驗、真感覺、真想法,二是突破既有寫作規范。人們通常注意到后者,忽略了前者。對學生而言,前者比后者更重要。在實際的寫作教學中,教師不能奢望學生突破什么寫作規范,主要應在真實表達上下工夫。
參考文獻:
[1]李興洲.中等職業學校文化課有效教學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
[2]貢如云.語文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篇8
關鍵詞:混凝土結構 計算機編程 自學熱情 創造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2)12(b)-0-02
鋼筋混凝土結構是土木工程專業的一門重要專業基礎課,是集理論性、實踐性很強的一門學科。鋼筋混凝土結構課程的教學應以培養學生的設計計算能力和施工實踐能力為目標,以理論與實踐并重的原則組織教學。使學生通過在學校專業課程的學習,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以及較強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這門課程自身又具有內容多、計算量大、涉及相關學科多等特點,是學生較難掌握的一門課程,學習過程中容易造成學生對該門課程失去學習興趣和學習信心。那么,如何提高學生對該門課程的認識,并激發學習的興趣和探索知識的渴望,進而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是值得我們思考的一個現實的問題。鋼筋混凝土結構課程基本構件章節都可以編寫小程序來計算,作為從事鋼筋混凝土結構教學的教師,在教學中曾經嘗試鼓勵學生結合課程特點進行了鋼筋混凝土計算機編程的一些嘗試,取得了較好的教學
效果。
1 鋼筋混凝土編程改變課程考核方式,提高自學熱情
混凝土結構課程應注重結構設計能力和施工實踐能力的培養,采取考試的方式進行該課程成績評定雖然能夠對學生所學基本知識掌握的程度進行核定,但是并不能很好的體現該課程結構設計能力和施工實踐能力的培養。很多考試中能取得高分的學生,常常是課后作業或者習題做得好的學生。而課后作業和習題做得好的學生,在課程設計環節中,又往往表現一般。另一方面,有很多愛提問、回答問題積極、甚至能提出很有新意想法的學生,設計綜合能力很強,在考試中往往不能取得很好的分數。筆者結合教學是這樣制定成績評定方式的:期末考試成績50%+平時成績20%+程序編寫及匯報30%。通過減少考試成績所占比例和增加編程成績比例,使得大多數學生有了課程編程的積極性。由于程序的編寫需要扎實的鋼筋混凝土基本知識,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會更加注重課程基本知識的學習。在鋼筋混凝土課程中引入計算機編程技術可以改變課程成績評定方式,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極大提高學習積極性和自學熱情。
2 鋼筋混凝土編程要區分難易程度,培養創造能力
并不是每個學生的編程能力都很強,不能把編程激勵變成課程學習的包袱和負擔。由于學生的認識水平和能力不同,鋼筋混凝土計算機編程的程度難易程度要有梯度,編程成果的評定要多元化,既能面向大多數學生,又有利于發展優等生的高級思維品質。教師在教學安排中對鋼筋混凝土計算機編程任務需進行難易區分,凡能進行鋼筋混凝土結構基本構件(受彎構件正截面受彎構件承載力計算、受彎構件斜截面受剪承載力計算、受壓構件承載力計算、受拉構件承載力計算、受扭承載力計算)之一的計算機編程即視為合格,能進行多個基本構件編程即視為良好,能進行結構綜合設計計算編程即視為優秀。鼓勵有能力的同學結合課程設計進行柱下獨立基礎、剛架和肋形摟蓋的計算機編程。對于編程能力偏弱的學生通過努力能夠得到能力的基本訓練獲得成績,對于編程能力較好的學生通過努力能夠得到能力的提高獲得好成績。通過難易區分,大多數同學都能主動積極的學習該課程,根據自身能力量體裁衣有選擇地進行程序編寫,培養學生創造能力。
3 鋼筋混凝土編程要處理好課程教學關系,強調基本知識
要以鋼筋混凝土結構課程基本教學環節為主,編程為輔,不可本末倒置。鋼筋混凝土課程是以理論分析為依據,注重科學試驗和工程實踐的課程,涉及的內容比較多,與前設課程的知識點聯系比較緊密,既有理論推導,又有試驗研究;既有公式、計算,又有規范條文?;靖拍畋仨氃鷮?,教材內容包括基本材料的力學性能,彎、剪、扭、壓(拉) 、預應力等基本構件的受力性能、計算公式及適用條件、計算方法和構造措施。教學內容中基本概念多、公式多、計算多、配筋構造多。所以,掌握扎實的基本知識、基礎理論是非常重要的。 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相關的基本概念、基礎理論。對每一種結構構件,我們可以按照這樣一條線索來學習:構件在工程結構中的關系、相關概念和構造措施、基本計算理論、實例分析。教材基本知識的講解要透徹,要訓練學生熟練掌握該課程基本知識和技能,這是編程訓練的基礎。因此不能因為課程成績評定中考試成績比例的下降就注重編程而放松基本教學環節,結果是程序沒編好,課程基本知識也沒掌握,處理好課程教學與編程的關系非常重要、不能顧此失彼。
4 鋼筋混凝土編程提倡團隊工作,培養協作精神
鋼筋混凝土結構編程是一個系統工程,其編程需要力學、材料學、混凝土結構學、邏輯學、編程語言等多學科知識。團隊協作編程,既強調團隊間的協作,又強調學生個體間的創造。強調分工協作,學生團隊協作是資料共享、創意交流、相互促進。整個過程有分有合,分是體現學生個體創造力,合是集中團隊優勢力量解決難題。合理的構建團隊合作模式編程小組,既是學生合作的基礎,也是實現學生群體合作的基本手段。可根據學生的智力、喜好、性格、心理素質、及自愿組合等情況給學生進行分組。注意合理搭配,將內向的同學與善談外向的同學組合,將編程能力偏差的與編程能力較好的學生組合,并兼顧男女比例,以保證學生能夠最大限度的互補,互相幫助,發展智力,培養能力,使小組合作編程在短期內便能獲得成效。如將全班分成六至十組,每小組五到六人。隨著課堂教學地不斷深入,還可以隨時進行合理調整。團隊合作編程模式給混凝土結構課程的課堂教學帶來了活力與激情,在課堂教學時的同時很多同學就課程基本知識及編程問題積極地交流討論,它有效地改善了課堂內的學習氛圍。與此同時,在課外,各個編程小組的同學積極主動的查閱資料交流編程心得體會,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以及與他人合作的技巧,充分體現了自主、合作、參與的團隊協作核心理念。經過幾次鋼筋混凝土結構課程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團隊編程合作模式能幫助學生很好的完成編程任務、培養學生良好的團隊協作精神。
5 鋼筋混凝土編程要注重編程成果總結,培養歸納能力
鋼筋混凝土結構課程編程成果總結是鋼筋混凝土結構課程編程學習的一個關鍵步驟。有總結才會有提高,才會有進步,從編程個人或小組來說,總結也是不斷提高混凝土結構編程水平的一項活動,是混凝土結構編程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在混凝土結構課程結束前2周,要求所有參與混凝土結構編程的同學和小組提交混凝土結構編程成果,小組代表在課程結束前課堂上公開匯報交流?;炷两Y構課程編程成果可以包含所編程序一份、多媒體演示匯報幻燈片一份、小組分工合作情況、編程心得體會總結等。尤其是編程心得體會總結要體現出收獲哪些鋼筋混凝土結構知識,存在哪些不足,取得什么經驗,如何針對混凝土各種構件不同構件的不同受力特點、不同的計算方法和公式進行編程。編程過程中發現哪些與鋼筋混凝土結構課程特點相關的難題,編程人員如何充分進行分析,采取怎樣的應對策略與改進措施,提高今后的鋼筋混凝土結構編程效率與質量等。鋼筋混凝土結構編程成果總結是提高鋼筋混凝土結構課程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
將鋼筋混凝土結構編程的主要經驗、成績與效果等作文字概括;還可以適當將其做成種種直觀、可視的圖表。通過鋼筋混凝土結構課程編程總結,學生充分整理所做的鋼筋混凝土結構課程編程工作材料、熟悉掌握了鋼筋混凝土結構課程的主要知識,將鋼筋混凝土結構編程工作匯總歸類和條理化,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
6 結語
在鋼筋混凝土結構課程的教學過程中,筆者積極引導學生進行鋼筋混凝土結構的計算機編程,堅持以能力培養為目標,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通過幾輪教學實踐,總結了一些引導學生進行鋼筋混凝土結構計算機編程的方法和規律,將計算機編程與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教學相結合,在教學實踐中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在該課程中引入計算機編程能夠幫助學生熟練掌握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基本知識,還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自學熱情、創新能力、團隊協作精神和歸納總結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取得了比較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鋼筋混凝土結構[M].河海大學出版社.
[2] 任鳳鳴,袁兵.混凝土結構設計課程的教學探討[J].廣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6):123-124.
[3] 蔡健,陳慶軍,黃炎生.混凝土結構理論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08(5):65-68.
篇9
關鍵詞:述謂;語句/命題;辭;同一性;異質性
中圖分類號:B08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0100(2012)01-0015-06
1 引言
述謂(predication)是由命題的主項和謂項構成的結合體。自柏拉圖起,命題述謂結構成為西方哲學研究的傳統課題。哲學關注命題述謂結構,原因在于:1)命題的述謂結構反映語句的使用以及人類語言表達(最為簡單的)思想的過程(Davidson 2005);2)命題的主項和謂項在述謂組構過程中結合為一個統一體(Gibson 2004,Gaskin2008,Searle 2008);3)述謂的命題統一體在心智層面上體現為人類特有的一種形成判斷的心智能力(Bogdan 2009:xi);4)述謂在形而上學層面上體現實體(主項)和屬性(謂項)的聯系(Bogen 1985)。
語言哲學作為哲學中專注意義問題的基礎學科,自然離不開對命題述謂結構的考察。這一方面是因為語句命題的述謂結構本身就是一個表達意義的、有真假值的語言單位;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語詞意義的確定,無論是外延意義的確定,還是內涵意義的確定,都要參照語詞在相關命題述謂結構中的功能。在語詞意義的確定過程中,同一性述謂起著基礎性的參照作用。語詞的意義在同一性述謂結構這個維度上呈現出多種樣態,考察這些樣態不但有助于深刻把握西方語言哲學的本質特征,還可以給中國語言哲學帶來新的洞見。
有鑒于此,本文先考察當代哲學家蒯因的述謂學說,進而回顧西方近現代哲學對同一性述謂的關注,然后通過對言語的分析考察中國先秦語言哲學的述謂觀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中國語言哲學研究進路。循此思路,本文力圖說明,中西語言哲學對述謂結構的定義存在差異,這種差異導致兩種不同的語言哲學研究進路和傳統。
2 蒯因的述謂學說
2.1 述謂的性質、結構和功能
蒯因(Quine 1960:§20)在討論詞項(terms)的指稱問題(語言哲學核心問題)時發現:適應對象的單復數不是單稱詞項(singular terms)和通稱詞項(general terms)的有效區分標準。原因在于,比方說,Pegasus(神馬)是單稱詞項,但卻無指稱對象,因而其意義需借助描述才能獲得。而與此相反的是,natural satellite of the earth(地球的自然衛星)是通稱詞項,但卻只指稱一個對象(月球)。顯然,僅僅依賴單復數概念無法區分單稱詞項和通稱詞項之間的差異。要厘清二者的不同,只有另尋他途。
蒯因的思路是借助上述兩種詞項的語法功能來討論二者的差異。具體作法是:引入述謂概念,在語句述謂這個維度上解釋二者的意義特征。什么是述謂?從區分上述兩種詞項表義方式的需要出發,蒯因認為,述謂是體現單稱詞項和通稱詞項功能性差異的基本組合。就其性質而言,這種組合是在日常語言的句法維度上實現的。從功能的角度來看,述謂的作用是把兩種詞項合并為一個語句,語句的真假值取決于處于主語位置上的單稱詞項所指稱的對象(如果單稱詞項有指稱對象)與處于謂語位置上的通稱詞項是否適應或滿足。關于述謂結構的格式,蒯因區分三種:①ais an F(如Mamais awoman);②ais F(如Mama is big);③a Fs(如Mama sings)。三種格式中,a所代表的Mama由于處于主語位置而成為單稱詞項,而①中的woman由于處于謂語位置而成為通稱詞項。蒯因還發現,物質名詞(mass terms,如lamb)的意義對語句述謂結構的二分法也極為敏感,其在句中主、謂語位置上的出現也構成其單稱、通稱語義功能分類的標準。他認為,上述語句中作為前綴的系詞(is/is an)不但連接兩種詞項而構成述謂結構,還使(由名詞或形容詞充當的)通稱詞項成為動詞,從而進入謂詞位置。與此相關的是,動詞(如sing)對述謂結構的構成具有基礎性,因為動詞無須借助上述系詞形式便可進入述謂結構,并充當謂詞(如Mama sings)。
顯然,語詞的語義功能并非完全由語詞與其指稱對象決定,還要參照語詞在語句述謂結構中的具置。這是蒯因經驗主義語義取向的結果。
2.2 述謂結構的同一性問題
作為一種述謂結構,同一性(identity)述謂(又稱同一性陳述)是蒯因借以討論語詞指稱現象的一種句式(Quine 1960:§24)。同一性述謂指由系詞或同一性符號(數學等號“=”)連接兩個單稱詞項而構成的語句,如Mama is the new treasurer等。如此構成的語句為真,當且僅當作為其構成成分的兩個單稱詞項指稱同一對象。而且,在蒯因看來,語句述謂結構的同一性是英語語言及其概念圖式的基礎特征。
同一性述謂與語詞指稱的確定關系密切。在蒯因的述謂學說中,同一性述謂結構中的語詞指稱問題首先表現為指稱的分離。指稱分離(the dividing of reference)是根據個體事物的同異確定其類別的手段。用蒯因的話來說,就是:在何種程度上你擁有的是同一類蘋果,而什么時候你又發現你所擁有的是另一類蘋果了。由此確定為同一類型的事物,才可進入同一性述謂結構。在蒯因看來,兒童是通過這種手段將事物個體分離為不同的類,進而在語言使用中用語詞(如前述的通稱詞項)對其加以指稱的。
顯然,述謂結構是蒯因思考語言哲學基本問題的一個維度。本節的分析和討論表明,語詞的指稱這個語言哲學基本問題并非是由語詞與世界的對應關系單方面確定的。相反,語詞指稱的確定還要考慮語詞在述謂結構中所實施的語法功能。在這個層面上,語詞指稱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得以顯現。就語詞指稱問題而言,同一性述謂是最為基礎的一個維度。指稱的分離性以及指稱所預設的概念圖式等指稱的基礎問題在這個維度上顯現出來。從這一點出發,我們可以明白蒯因的斷言:語句述謂結構的同一性是英語語言及其概念圖式的基礎特征。
但何以說同一性述謂是英語及其概念圖式的基礎呢?在指稱問題乃至語言哲學理論建構中,同一性述謂的基礎地位何在?本文力圖回答上述問題。本文的研究來自于這樣的基本認定:對同一性述謂的關注不但是英語語言及其概念圖式的特色,也是西方哲學問題思考的進路;西方語言哲學這一思考問題的路徑使其迥異于中國傳統語言哲學的研究進路。
3 西方哲學對同一性述謂的關注
西方哲學討論的同一性可作兩種解釋:跨時間的單一性(singleness)和差異中的同樣性(sameness amid differ
ence)(Bunnin&Yu 2001:466)。前者考察對象在跨時間的條件下對自身同一性的保持(如赫拉克利特關于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的斷言可以看成對事物如何經由時間變化而保持自身同一性的思考),后者涉及一類事物在其他類型事物中如何保持自身類型或某一個體區別于同類其他事物時所依賴的同一性。在邏輯研究中,同一性表現為一種等值關系,其確定須要借助萊布尼茨不可分辨物同一性原理(principle of indiscemibles)。按照這一原理,若一事物的每一個屬性都屬于另一事物,則二者同一。在萊布尼茨邏輯體系中,同一律與矛盾律、排中律并列為西方哲學三大基本定律。與本研究相關的是,邏輯學對同一性的關注是在命題述謂結構維度上進行的。具體說來,就是命題述謂結構中的主項與謂項有相同的指稱對象。
3.1 從近代哲學說起
西方近代哲學認識論轉向后著力關注的一個問題是知識的表征形式和有效性。這樣一來,對命題的考察成了哲學家的研究課題。命題因其內部的述謂結構而成了有真假值的,因而是有效的基本知識單元。有趣的是,對知識的討論是在命題述謂的同一性維度上展開的。發起這個討論的是促成近代哲學語言轉向的霍布斯。
霍布斯將命題定義為“由系詞連接的兩個名稱構成的言辭”(Hobbes 1839:30)。其中,前一名稱與后一名稱指稱同一個事物,且后者在概念上包含前者。具體說來,就是在命題man is a living creature中,由系詞is連接的名稱man和living creature共指一個對象,且living creature在概念上包含man。
霍布斯的命題觀有以下特點值得注意。首先,命題是一種實施斷定或否定、表達真值或假值的言語(speech)。雖然名稱的組合可構成多種言語(如疑問、祈禱、承諾、威脅、愿望、命令、抱怨等),但在他看來,命題類言語是唯一可用于哲學研究的言語(同上)。其次,從上述結構分析來看,霍布斯的命題也是一種述謂。(Tanesini2007)由于構成述謂的兩個名稱均指同一對象,因而可以說霍布斯的命題性述謂也是一種同一性述謂。
但霍布斯上述命題述謂觀與其哲學體系建構有何關聯呢?考察霍布斯(1839)的著作,可以看出,作為近代認識論哲學的重要奠基人,霍布斯的哲學是知識的學問。但霍布斯的知識是來自形式推理(ratiocination)或計算的知識,而不是來自感覺和記憶的知識。這種來自推理的知識以邏輯(主要包括名稱、命題、三段論和推理方法)(Hobbes 1839:5)為基礎,其內容包括基本認識范疇(如量值、物體、運動、時間、質量等級、活動、概念的形成、比例、言語和名稱)以及物理學基礎。這樣一來,霍布斯的命題述謂觀對于哲學的基礎性和重要性就好理解了。名稱作為概念的體現,只有在命題層面上才能構成有效的知識,同一性命題述謂便是有效知識的基本單元。以此為基礎,可以構成三段論和邏輯推理的基本方法,并在上述基本認識范疇的基礎上建構起物理學知識體系(自然科學的基礎學科)??梢哉f,霍布斯的哲學是近代哲學和自然科學的起點。
萊布尼茨的述謂學說源自其形而上學。和亞里斯多德一樣,萊布尼茨也認為世界由實體(substance)和屬性(property)構成。與此對應的是主謂式命題,如“水是濕的”。(Thomson 2002:29)萊布尼茨認為,命題的主謂形式是其基礎形式,所有其他類型的命題(如假言命題、關系命題等)都可以還原為這種形式。在這樣一個命題結構中,主項(指稱一個實體)的一個屬性(謂項的指稱對象)被肯定或否定(如“水是/不是濕的”)。這樣一來,通過對命題主謂結構的分析,就可以對實在進行描述,從而回答世界本體和形而上學的問題。
對命題真值的分析構成萊布尼茨命題學說的重要內容。命題因何而具有真值?在萊布尼茨看來,命題為真當且僅當命題的謂詞概念包含在其主詞概念中。(Thornson 2002:30)由此而得出的一個結論是:所有為真的命題都是分析性命題。不過,在萊布尼茨命題學說中,并非所有的命題都具有同樣的分析性。在其區分的三種分析性命題中,“一個男子是一個男子”在結構上符合“A是A”類同一性陳述的格式。這類命題的分析性不須要證明,其否定必然會出現自相矛盾。第二類命題(如“一個三角形有三條邊”)通過一定分析可證明為與“A是A”相同的同一性命題。第三類命題(如“裘力斯?凱撒死于公元前49年”)表面看來不是上述恒等陳述,但若對其主詞(裘力斯?凱撒)的概念作足夠(甚至是無限)的分析,便可證明其分析性。前兩類命題可稱為顯性分析性命題,后一種命題為隱性分析性命題。
顯然,與霍布斯的命題一樣,萊布尼茨命題也是一種同一性述謂。所不同的是,萊布尼茨的同一性表現為主詞概念對謂詞概念的包含,而霍布斯的同一性則體現為謂詞(構成命題的第二個名稱)對主詞的包含。但萊布尼茨同一性述謂對其哲學體系的建構是否也有基礎性作用呢?
回答是肯定的。其實,上述討論就已經暗含這樣的一個思路,即命題述謂結構同一性本身就已經論證命題的真值。以此為基礎,可以論證(比如說)充足理由律的合理性。按照這一定律,每一事物之所以如其所是(而不是以另外的方式存在)必有其原因,而且這個原因是先驗的。這種先驗性,在他看來,就存在于命題述謂結構中主詞與謂詞的邏輯關系中。命題謂詞代表的屬性作為主詞概念的構成要素是不證自明的,因而是先驗的。這樣。體現為命題述謂結構的實體存在方式便是先驗的,因而其如此存在的理由是充足的。
與此相關的是,貫穿萊布尼茨語言哲學和邏輯學研究的一個主題是力圖找到一個真正表征人類思想的符號系統以及操縱這些符號的計算工具,即萊布尼茨之夢。(Davis 2000:14-15)簡單說來,這個方案包括三部分內容:1)一部涵蓋人類知識全部范圍的百科全書;2)一個為百科全書的觀念提供符號的符號系統(普遍文字);3)一個由規定符號操作(推理)方式的演繹規則(或推理演算)構成的符號邏輯系統。這里,人類思想活動(推理)成了計算活動,所不同的是推理活動被描寫為上述有意義的文字,而代數演算活動則體現為無意義的數字運算。在推理演算中,作為邏輯關系的同一性在計算、推理公理化的過程中被看成邏輯公理的一部分,而且是一個基礎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萊布尼茨哲學體系為現代邏輯創始人弗雷格所繼承,前者命題述謂結構同一性的學說也在弗雷格數理邏輯體系中得到繼承,從而引發并推動現代邏輯、現代語言哲學的研究與發展。
3.2 弗雷格的述謂學說
弗雷格對萊布尼茨哲學的繼承表現有二:1)為數學(尤其是數的哲學性質)尋求一個邏輯根基;2)使人類思維擺脫日常語言的控制(Hill 1997),為思維過程的形式化(數學化、邏輯化)奠定哲學基礎。循著路徑一,弗雷
格試圖為自然數的理解建立一種純粹的邏輯理論,從而證明數學是邏輯學的一個分支。具體說來,就是用純邏輯術語來定義自然數,然后再用上述邏輯導出數的性質。其結果便是現代數學的基礎――集合論。(Davis 2000)這種作法后來也稱為邏輯主義(logicism)。循著路徑二,弗雷格創立和設計出一種由概念文字構成的符號邏輯系統,并借助該系統的邏輯符號對人類思維(具體為弗雷格基于真值函項的命題演算,或萊布尼茨的“推理演算”)過程進行符號化。思維過程的符號化便是借助邏輯符號對思維過程的明確、客觀的描寫。
值得注意,無論是邏輯主義的嘗試還是符號邏輯系統的設計,命題述謂的同一性都起著基礎性的作用。就邏輯主義而言,這種基礎性表現在數的定義中。在弗雷格看來,數這個概念只有經過數的等式的定義才能成為確定的概念。(Frege 1953:74)具體作法是構造一個判斷,該判斷為一個等式,等式的兩邊各有一個數。這樣,借助于等式(當然也是命題同一性述謂),數這個概念可以得到明確的定義。何以如此?在霍布斯和萊布尼茨的邏輯體系中,語句的真值來自于主謂項中兩個名稱的共指和包含。在弗雷格的命題同一性述謂結構中,處于主項位置上的主目和處于謂項位置上的主目都是帶定冠詞的單稱詞項,都指稱一個(當然也是同一個)對象。(Frege1953:77)這里,數這個概念的意義來自于包含數的同一性陳述的意義。這體現出弗雷格的語境原則。
與此相關的是,命題述謂結構的同一性也是弗雷格符號邏輯系統的基礎。借助邏輯符號描寫思維過程的第一步是把日常語言的語句改寫為符合符號邏輯要求的語句,這樣一個語句便是一個同一性陳述。如語句Jupiterhas four moons可改寫為The number of Jupiter's moons isthe numberfour。(Frege 1953:69)這樣,原日常語句的主謂結構(也是述謂結構)就改寫為同一性述謂結構,其中兩個名稱均為帶有定冠詞的單稱詞項,這樣的結構和要求使名稱的意義在語句或命題中表現為概念的外延,即對象。在上述主謂結構中,使二者得以結合成為一個統一體的是系詞is.改寫過程既反映一個定義的過程,也反映一個基本的推理過程。
4 中國哲學的述謂觀
和西方哲學一樣,中國哲學也關注述謂結構,所不同者則在于關注述謂的類型不同以及述謂結構中關注部位的不同。由于先秦古漢語中與“語句”或“命題”大致對應的語言單位是“辭”,我們的考察就從“辭”開始。
4.1 辭(述謂)的功能性定義
先秦哲學研究中對辭的定義首先表現為功能性定義。功能性定義的特點是定義只參照辭在具體語境中的用途進行。如《周易?系辭》將辭定義為“辭也者,各指其所之”。這里的“辭”顯然是指《周易》中的卦辭或爻辭(上文“其”的指代對象),其功能是指明所述事件的發展趨向(上文“之”即意為事物發展的趨向)。然而,辭的功能是否僅限于此呢?考察《周易》的卦辭和爻辭部分,我們既會發現像“乾:元,亨,利,貞”、“蒙:亨”、“師:貞丈人吉,無咎”這類實施定義功能的卦辭,也會發現諸如“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師左次,無咎”這類表明事件發展趨勢的爻辭。從結構來看,實施定義功能的卦辭就類似于上述同一性述謂,如“乾:元,亨,利,貞”、“蒙:亨”、“師:貞丈人吉,無咎”的“:”均可由“=”替換。爻辭的結構則表現為“動+名”或“謂+主”格式,如“見龍在田”為“龍出現在田野之間”(楊天才張善文2011:3),“師左次”為“軍隊駐扎于左方”(同上:86)。顯然,《周易?系辭》的定義只涵蓋《周易》辭(卦辭和爻辭)在某些語境(如“指其所之”)中的功能,而未考慮其他功能(如上述卦辭的定義功能),更未涉及辭的結構。
《周易?系辭》關于辭的學說雖不完善,但卻開創了辭的哲學、邏輯學考察。在辭的功能性考察中,墨家的辭說不可不察。墨子(前468-376)對辭的定義見于《墨子?小取》,即“以辭抒意”。在墨子的辯學體系(“以名舉實,以辭抒意,以說出故”)中,“辭”作為介于“名”(名稱、概念)和“說”(辯說、推理)之間的辯說單位用于表達(“抒”)意圖。在《墨子》中,辭體現為不同類型的判斷,包括肯定、否定和全稱、特稱、直言判斷以及假言、選言判斷(姜寶昌2009:461),其所表達之意也隨其類型的不同而不同。
和《周易?系辭》一樣,墨子也未對辭的內部結構進行分析。但從其辯學體系可知,“辭”作為介于“名”(名稱、概念)和“說”(辯說、推理)之問的辯說單位是由名稱或概念構成的。然而,名稱或概念是如何構成辭的呢?
4.2 荀子的述謂(辭)學說:結構與功能
荀子對辭的考察集中于《荀子?正名》。和墨子一樣,荀子也是在思考辯學問題時涉及辭的問題,即“名也者,所以期累實也。辭也者,兼異實之名以論一意也。辯說也者,不異實名以喻動靜之道也”(《荀子?正名》,見方勇李波2011:364-365)。而且,從上文敘述可以看出,“辭”作為辯說的構成單位本身又由下位構成成分――名稱或概念構成,并在辯說過程中用于表達或論述說話人的意思或意圖(“一意”)。
荀子對辭的定義還涉及到構成辭的名稱的類型和名稱的組合方式。在荀子的定義中,構成辭的名稱指稱不同的實在對象。對于哲學研究來說,這就意味著,在中國哲學中,體現辭的述謂結構不是同一性結構,至少不是諸如“乾:元,亨,利,貞”、“蒙:亨”或其他類似于西方哲學中體現為同一性的命題或語句。于是,荀子定義中的“兼”就好理解了:組成辭的名稱經過“兼”而合為一個辯說單位(“辭”)。但“兼”這個動作是由何許成分實現的呢?這個問題荀子并未回答,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個成分至少不是西方哲學中連接同實異名構成同一性述謂的“是”。
這樣,哲學研究中圍繞著系詞“是”(to be)而產生的種種疑問就可以得到清楚的回答:西方哲學以作為同一性述謂結構的命題或語句作為其分析對象,因而系詞“是”作為連接同實異名的紐帶必然成為語言分析的重要內容;中國哲學以異質性述謂結構作為語言分析的對象,而且這樣的結構不需要系詞“是”作為連接名稱的紐帶。因而,即便漢語中有“是”,“是”也不會成為哲學分析的對象。
5 述謂觀與語言哲學
西方哲學對同一性命題述謂結構的重視以及中國哲學對辭的異質性述謂結構的關注引發的結果是,二者在研究的基礎層面或(更為確切地說)語言哲學致思路徑上存在差異。
5.1 西方語言哲學的研究路徑
上述對霍布斯、萊布尼茨、弗雷格、蒯因哲學理論建構過程的分析表明,西方哲學在理論建構過程中不但把同一性述謂結構作為有效知識的語言表征方式,也將其作為討論語言意義的基本單元。在語言哲學層面上,同一性述謂結構的基礎作用表現為:語詞意義(語言哲學核心問題)的定義和區分需在同一性述謂結構內進行。在
邏輯方法論上,同一性述謂結構的基礎作用表現為在描寫語詞意義時對外延邏輯或語詞外延義的重視。在研究目標上,重視同一性述謂結構的意圖是建立符號邏輯以使思維形式化。這一路徑對語言學的影響就是語言研究中對句法(尤其是形式句法)的偏愛。
以弗雷格語言哲學為例?!逗x與指稱》集中體現弗雷格的語言哲學思想,也是現代分析性語言哲學的開山之作。論文的思考是由The morning star is the evening star這個同一性陳述或等式引出的。在弗雷格看來,由這個等式(或者更為確切地說,體現這種等式的系詞)所反映的是否是一種關系?如果是,那么這種關系是對象間的關系還是語言符號間的關系?為了回答這些問題,弗雷格引入兩個數學等式,即a=a和a=b,在符號指稱對象層面上,上述同一性陳述體現為等式a:a:the morningstar和the evening star指稱同一個對象。但這樣一來,陳述便沒有意義(未提供任何新信息),而實際上作為日常生活使用的語句,這個陳述是有意義的。在弗雷格看來,這種意義是由述謂結構中名稱的符號引發的。為了說明這一點,他引入上述第二個等式,即a=b,這個等式說明,上述語句在符號層面上存在差異,即the morning star和the evening star并不等同。差異何在?弗雷格的看法是:由不同的呈現方式(modes of presentation)引出的認識價值(cognitive value),即涵義(sense)。當然,弗雷格的意義理論不止于此,上述分析也只是該文的起點,但正是這一路徑及其引出的理論發現促成現代哲學的語言轉向。而促成這一轉向的是弗雷格在同一性述謂層面上對語詞意義的思考和討論。
5.2 中國語言哲學的研究路徑
和西方哲學相似的是,先秦哲學也把辭的述謂結構作為討論哲學問題的一個層面。但與前者不同的是,先秦哲學家并未把同一性述謂結構作為語言分析的對象和維度。這或許和荀子對辭的定義有關。在理論上,由此引發的結果可能是:哲學研究雖然涉及語詞意義的探討,但未必把語詞意義的思考定位于辭的述謂結構。在語言哲學層面上,這進一步體現為哲學研究對分析性、同一性述謂和意義不感興趣。在語言分析實踐上,這一傾向表現為哲學家不是從對同一性述謂結構中語詞的意義和關系入手思考哲學問題,建構哲學體系,而是從違背常理的表達方式(“辭”)入手,提出并闡述哲學問題,建構哲學體系。在這樣的語言哲學背景下進行的語言研究難以形成較為系統的句法理論,遑論形式句法理論。
考察先秦語言哲學,會發現這樣的斷言并非空穴來風。最為著名者當推“白馬論”的辯說方式?!鞍遵R論”又可表述為“白馬非馬”,為先秦哲學家公孫龍語言哲學思想的核心內容。作為《白馬論》(公孫龍5篇論文之首)中客方提出的第一個問題(“白馬非馬,可乎?”),“白馬非馬”構成論辯過程中主客互動的核心內容。以此為基礎,論主(公孫龍)借助客方的問題和質疑(白馬何以非馬?),逐步推進,闡述“白馬非馬”的種種情形(如“堅白”情形下的“白馬”),開始其語言哲學思想體系的建構。其實,圍繞“白馬非馬”這樣一個分析性述謂的否定式,在公孫龍論著中我們還可以找到類似的辯說方式,如:“牛羊足五,雞足三”(《通變論》)等違背常理的言辭。必須指出的是,從本文的角度看,這些辯說方式(當然就辭的結構而言,也體現為述謂結構)恰當地闡述了公孫龍的語言哲學思想。
循此思路,也可發現,先秦哲學論辯中類似的辯說方式并非為公孫龍所獨有?;菔皻v物十事”、“二十一事”就有“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南方無窮而有窮”、“火不熱”、“目不見”等說法。即便是在堅守“白馬,馬也”、“盜,人也”的《墨子》中,也可看到“殺盜,非殺人也”(《墨子?小取》)這樣的辯說方式。和“白馬非馬”一樣,這些方式(當然也是辭的運用)從各自的角度有效地體現和闡述惠施、墨家的致思路徑和哲學思想。
6 結束語
本文從蒯因的述謂學說出發,分析、考察西方哲學和中國哲學的述謂觀,以此為基礎思考中西語言哲學的研究進路。研究發現,西方語言哲學重視語句、命題同一性述謂結構的分析,并以此作為基本的分析單元考察知識的有效性和語詞的意義,從而建構哲學、語言哲學理論。而中國哲學雖然關注并思考過辭的述謂結構,但其興趣并不集中于對辭的同一性述謂結構的分析,且不以此作為理論和建構語言哲學的基本語言單元。這一差異決定中西語言哲學研究進路的不同,并由此決定兩個語言哲學體系在本質上的差異。
研究表明,中國語言哲學有其固有的問題和辯說方式,這些問題是由漢語的特性和中國哲學的本質所決定的。因而,從這些問題和辯說方式人手,同時吸收西方語言哲學的相關研究成果,不啻為在目前情況下繼承和推進中國語言哲學研究的一條路徑。
注釋
①正因為如此,若無特別注明,本文中“中國語言哲學”、
“先秦語言哲學”和“中國先秦語言哲學”同義。
②但霍布斯同時也認識到,沒有系詞的語言可用語序等方式來連接名稱,構成命題。(Hobbes 1839:31)
篇10
論文摘要:以課程編制理論為依據,采用文獻法、專家調查法,結合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具體實際,構建了學科研究對象清晰明確、課程結構合理、內容完善、棍念術語規范的學校體育學課程內容新體系.
1問題的提出
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以來,以課程改革為中心的基礎教育改革,不斷向縱深發展,波及學校教育的各個領域.《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體育(1一6年給)體育與健康(7一12年級)課程標準》的試行,就是學校體育課程改革取得成果的重要標志.它不僅對在崗的中小學體育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對高等師范院校的體育師資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學校體育學作為培養學校體育教師的一門重要的基礎理論課程,其內容必須適應基礎教育發展的需要.因此,改革學校體育學課程內容,構建學校體育學課程內容新體系,就成了高等體育專業課程改革的首要任務之一。
2研究對象與方法
2. 1研究對象
以高等體育專業的學校體育學課程為研究對象.
2. 2研究方法
2. 2. 1文獻法
收集、分析、研究了1990年以來在國內體育期刊上公開發表的有關學校體育學課程方面的文獻40余篇(部).
2. 2. 2專家調查法
通過專家問卷調查,解決研究效度及學校體育學課程目標及其權重、課程內容構成問題.效度查驗見表1.
3研究結果與討論分析.
3. 1學校體育學課程目標及其權,的確定
依據1997年國家教育部文件規定的學校體育學的課程目標“研究與揭示學校體育的基本規律,闡明學校體育的原理與方法,使學生掌握開展學校體育工作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以及基本具備運用這些理論知識和技能從事學校體育工作的能力”,在專家調查的基礎上,把學校體育學的課程目標操作化為6個子目標并確定其權重(見表2).
3. 2學校體育學課程內容的確定
在文獻研究和聽取專家意見的基礎上,確定了在上述學校體育學課課程目標下的學校體育學課程內容.主要由學校體育學總論、學校體育教學、學校課外體育、學校體育管理和學校體育科研四個部分構成.具體內容是:C(1)學校體育學總論;C(2)學校體育教學;C(3)學校體育鍛煉;C(4)學校體育訓練;C(5)學校體育競賽;C(6)學校體育管理;C (7)校體育科研.學校體育學課程具體內容與學校體育學課程目標值:課程內容對課程目標的貢獻度)、各具體內容之間值:課程內容對課程目標的總的關聯指數)的關系見表3.
根據課程編制理論,對T值和D值均較大的學校體育學課程內容應該做優化考慮,并應保證其在課程內容體系中的地位和比例;對T值和D值均較小的學校體育學課程內容C(s)和C(,)應該做淡化考慮,并應減少其在課程內容體系中的地位和比例;對T值較大而D值較小的學校體育學課程內容Cc6)要注意加以保護,因為這一課程內容是具有一定基礎性的課程內容.對T值較小而D值較大的課程內容的處理需要進一步分析關于子目標的可實現度信息,即各個子目標的可實現性指數(尸值).計算結果如下:P(1)=14. 4707 , P ( 2)=14.4118,P(3)=14.6471,P(4)=12.4706,P(5)=12.8823,P(6)=12. 8825.這說明若將課程內容Cc3>剔除,則有3個課程目標的P值較小,即P(4) = 12.4706,P ( 5 ) =12. 8823 , P ( 6 ) = 12. 8825.這些課程目標實現可能性會進一步削弱.因此T值較小而D值較大的課程內容C(3)應保留.
3. 3學校體育學課程新體系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按照篇章節的結構構建了學校體育學課程新體系(見表4).
3.4學校體育學課程內容新體系的特點
第一,明確了學校體育學課程的研究對象、學科性質.學校體育學是研究學校體育現象及其規律的科學.其主要內容包括學校體育學總論、學校體育教學、學校課外體育、學校體育科研與管理四大部分內容組成,具有兼基礎理論與實踐應用,并側重指導各級各類學校體育工作的以應用為主的學科.
第二,結構更加合理.在學校體育學課程內容構成上,篇、章、節的結構被普遍認可,并一致認識,以學校體育總論、學校體育教學、學校課外體育和學校體育科研與管理四篇的結構更合理.
第三,內容更加完善.從細節的內容上看,對原有的內容結構進行了適當的調整,把體育教師、體育教學內容、體育教材統一歸為體育教學過程一章;在學校體育學的總論篇,增加了學校體育思想、學校體育與現代社會、學校體育與素質教育的內容;在學校體育教學篇,增加了學校體育課程,學校體育教學環境、學校體育教學模式等內容.從而使內容體系在更加完普的基礎上全面更新,邏輯層次更加嚴謹.
第四,概念、術語規范化.在新的課程體系中,統一使用了學校體育教學、學校體育鍛煉、學校體育訓練、學校體育競賽、學校體育科研、學校體育管理等概念,克服了以往課余體育鍛煉、課外體育訓練等概念使用上的不規范現象,從而使學校體育學課程在概念、術語使用上更符合邏輯學基本要求.
4結語
改革學校體育學課程內容,構建學校體育學課程內容新體系是基礎體育課程改革的內在要求,是學校體育自身發展的必然結果.為培養基礎體育發展需要的體育教師,必須進行學校體育學的課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