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交通的定義范文

時間:2023-12-05 18:05:3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智慧交通的定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智慧交通的定義

篇1

關鍵詞:益氣養陰活血法;穩定性心絞痛;辨證施護

穩定性心絞痛為臨床常見心腦血管疾病,主要是由冠狀動脈粥樣硬化使血管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進而引發的心臟病。本病屬中醫“心悸”、“胸痹”范疇,氣陰兩虛、血瘀阻絡是其主要病機,故治療應以益氣養陰、活血通絡為主。研究顯示[1],在對穩定性心絞痛患者給予積極治療的同時,配合有效的護理干預效果突出。本研究對我院收治的穩定性心絞痛患者在給予中醫益氣養陰活血方治療的同時,配合中醫辨證施護取得了滿意效果?,F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4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穩定性心絞痛患者120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穩定性心絞痛的診斷標準[2]。隨機分成2組,各60例。觀察組男32例,女28例;年齡40~68歲,平均(51.21±3.52)歲;病程2個月~5年,平均(2.31±0.43)年;伴有高血壓21例,糖尿病10例,血脂異常19例,其他疾病9例。對照組男31例,女29例;年齡43~74歲,平均(54.22±3.12)歲;病程1個月~6年,平均(3.23±0.53)年;伴有高血壓22例,糖尿病11例,血脂異常7例,其他疾病8例。兩組資料對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兩組均給予益氣養陰活血法治療,擬方:黃芪30 g、黨參30 g、麥冬20 g、川芎15 g、羌活15 g、當歸20 g、紅花10 g、懷牛膝20 g、全蝎6 g、水蛭15 g、五靈脂15 g、桃仁9 g、炙甘草6 g,隨癥加減。上諸藥水煎400 ml,1劑/d,早晚分服。

在上述治療基礎上,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干預,包括嚴密觀察病情、加強病房管理、健康宣教、飲食護理、心理護理等。觀察組則給予中醫辨證施護,具體如下:①心血瘀阻證:血行瘀滯,胸陽痹阻,心脈不暢致心胸疼痛,入夜尤甚,日久不愈,舌質紫暗,有瘀斑,苔薄,脈弦澀。以活血化瘀、通脈止痛為施護原則,早晚用溫水泡腳[3],在飲食上以清淡為主,可選擇性食用大蒜、羊肉、韭菜等溫性食物,加快血液循環,減輕血瘀癥狀。同時保持病房溫度適宜,加強心理護理。②氣滯心胸證:肝失疏泄,氣機郁滯,心脈不和致心胸滿悶,隱痛陣發,痛有定處,時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時易誘發或加重,或兼有脘宇脹悶,得噯氣則舒,苔薄或薄膩,脈細弦。以疏肝理氣,活血通絡為施護原則。加強心理疏導,避免七情過激和外界的不良刺激,主動關心患者,必要時給予止痛措施。③痰濁閉阻證:痰濁盤踞,胸陽失展,氣機痹阻,脈絡阻滯可致胸悶重而心痛微,痰多氣短,肢體沉重,形體肥胖伴有倦怠乏力,納呆便溏,舌體胖大且邊有齒痕,苔濁膩或白滑,脈滑。以通陽泄濁,豁痰宣痹為施護原則,忌生冷、油膩食物及甜食,飲食不宜過飽,減少脾胃負擔。取穴位貼貼于涌泉穴,可通大便,促進血液循環[4]。④寒凝心脈證:素體陽虛,陰寒凝滯,氣血痹阻,心陽不振可致心痛如絞,心痛徹背,喘不得臥,伴形寒,面色蒼白,苔薄白,脈沉緊或沉細。以辛溫散寒、宣通心陽為施護原則,注意保暖,防止受涼,飲食忌生冷寒涼食物,可給予溫針法或艾條灸。⑤氣陰兩虛證:心氣不足,陰血虧耗,血行瘀滯致心胸隱痛,時作時休,心悸氣短,動則益甚,伴倦怠乏力,聲息低微,易汗出,舌質淡紅,舌體胖且邊有齒痕,苔薄白,脈虛細緩或結代。以益氣養陰、活血通絡,保證充足睡眠,可給與按摩及針灸加強睡眠效果,在飲食上可用山藥、桂圓、黃精熬粥,加強益氣養陰效果。⑥心腎陰虛證:水不濟火,虛熱內灼,心失所養,血脈不暢致心痛憋屈,心悸盜汗,虛煩不寐,腰酸膝軟,頭暈耳鳴,口干便秘,舌紅少津,苔薄或剝,脈細數或促代。以滋陰清火、養心和絡為辨證施護原則,保持室內涼爽濕潤,保持安靜,加強心理指導,使患者保持心情舒暢,宜臥床休息,飲食宜清淡養陰,可選擇銀耳、紅棗、蓮子等食物。⑦心腎陽虛證:陽氣虛衰,胸陽不振,氣機痹阻,血行瘀滯可致心悸而痛,胸悶氣短,動則更甚,自汗,神倦怯寒,四肢欠溫,舌質淡胖,邊有齒痕,苔白或膩,脈沉細遲。以溫補陽氣,振奮心陽為施護原則,注意保暖,病房通氣換風時要注意增加衣被。湯藥宜溫熱服,忌生冷寒涼食物,進食高蛋白、高維生素食物,可適當服用干姜、川椒、桂圓、人參、木耳甲魚等溫中助陽,還可選用關元穴等穴位艾灸,以溫腎陽、健脾胃。

1.3療效評定 顯效:癥狀基本消失或顯著改善,心電圖基本恢復正常;有效:心絞痛發作次數明顯減少,程度明顯減輕,持續時間明顯減少,心電圖ST段壓低在治療后回升0.05 MV以上,或T波變淺,或T波由平坦變為直立;無效:癥狀、心電圖無改善或加重。

1.4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治療后心絞痛發作最長持續時間、再住院率及死亡率。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5.0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 表示,采取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取χ2檢驗,以P

2 結果

2.1臨床療效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1.67%,與對照組的75.00%相比有明顯上升(P

2.2護理成效 觀察組治療后心絞痛發作最長持續時間、再住院率、死亡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

3 討論

益氣養陰活血法對于穩定性心絞痛具有顯著的治療成效,在治療過程中未發現不良反應及藥物過敏情況,該治療方案安全可靠。對心絞痛患者運用中醫理論采用辨證施護的護理措施,針對患者的具體情況,因人制宜的施以針對性的護理,可有效提高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排解不良情緒,保持身心放松,正確認識疾病的危險因素及相關知識,防治疾病的復發,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水平和質量。同時注重對患者的人文關懷,體現以人為本的護理服務理念,有效提高了我們的醫療服務水平,受到患者的極大認可[5]。在臨床上將藥物治療與辨證施護緊密結合,靈活多變,可達到未病防病、既病防傳的理想效果,是治療穩定性心絞痛的一種理想方案,適于在臨床推廣和普及。

參考文獻:

[1]鄭容梅.優質護理在低分子肝素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的輔助干預效果觀察[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6,20(2):4-7.

[2]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不穩定性心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診斷與治療指南[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7,35(4):295-304.

[3]陳禧,唐青,陶劍芳.中西醫結合辨證護理冠心病心絞痛62例臨床觀察[J].中醫藥導報,2014,20(5):138-139.

篇2

京津冀ICT智慧交通智慧城市

1引言

2014年3月,《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明確指出“推進智慧城市建設”,“智慧城市”第一次進入國家級戰略規劃。2014年8月,國家發改委發文《關于智慧城市健康發展》的指導,多次強調要完善智慧城市2.0時代的頂層設計方案。城市的發展離不開交通的建設,在智慧城市建設的高熱潮的沖擊下,智慧交通的完善與優化也刻不容緩。

道路的交通需求在快速增長,但道路所能提供的交通通行能力卻沒有提高。20世紀90年代以來,每年的私家車數的增長速度和同期的道路建設里程數分別為77%和2%,在城市交通的高峰期,54%的車都處于擁堵狀態,導致人們每天消耗在上下班的時間比平時多1.5個小時。2015年3月5日,總理特別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互聯網+”是互聯網發展新形態、新業態,是新一代ICT支撐、創業創新環境下智慧城市的基本特征。

以互聯網廣泛應用為標志的信息通信技術(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簡稱ICT),通信技術(CT)和信息技術(IT)正日益深刻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ICT在交通方面的應用尤為突出,不管是交通體系的理論、內容、方式、方法還是組織形式。

2交通現狀

交通猶如人體的“血管”,城市的發展需要“血管”向城市運輸新的養料,良好的交通管理體系有助于加快城市的建設進程。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自駕成了人們出行的主要方式,私家車不斷增加,交通運輸的迅速發展,也給道路通行等交通因數帶來許多負面影響,使得城市的“血管”堵塞,導致交通擁擠、交通噪聲、交通事故頻繁、道路堵塞、環境污染等一系列交通問題。

2.1道路建設不足導致交通擁堵

隨著私家車的不斷增多和道路面積嚴重,過盛的交通量造成道路超負荷運載。在建設城市道路的過程中,一般僅限于建設機動車道,而非機動車動車道,卻往往因道路的改良就被取消。在機動化飛速發展的進程中,因保證道路供給和交通需求之間的平衡,道路交通量日益增加,導致很多城市出現了嚴重阻塞、占用車道、違法停車等動態和靜態交通問題,加劇了道路交通阻塞。在2010年北京市交通部門統計的數據中顯示:北京市早晚高峰路網平均運行速度僅為20km/h,次干道及之路平均運行速度不足16km/h。

2.2環境問題

交通運輸是主要的空氣污染源,汽車的尾氣排放是造成空氣污染的主要原因。車出行發出的噪聲和尾氣同樣是世界最大的污染源之一,據調查數據表明:大氣污染總量的50%來自于車輛出行排放;同時80%的噪音污染來自車輛。

2.3交通安全問題

空氣污染造成路面的能見度降低,在現有的交通體系中,城市給行人和非機動車輛使用的道路空間變得越來越小,這些人在路上往往處于危險的交通環境。此外,機動車駕駛員的駕駛素養也成為道路交通事故多發的誘因。

2.4現行交通系統混亂。

隨著城鎮居民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的機動化出行進程加快,小汽車出行方式已成為主要的出行方式之一。我國現有城市交通的路網結構是密度低、干道間距過大、支路短缺、功能混亂,屬于低速的交通系統,難以適應現代汽車交通的需求。

2.5公共交通建設衰退

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城市的公共汽車交通建設出現下滑的現象,不管是經營管理,是服務水平,都趨于衰退。公共汽車交通的衰退,加速了非機動車的成長,使擁堵的交通更是雪上加霜。而且我國公共交通形式還比較單一,只有北京、上海、天津、廣州等建有地鐵線路,尚未形成以軌道交通為骨干的綜合運輸客運體系。

2.6交通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對于我國現在的交通管理系統,城市交通信號控制系統、城市交通管制等交通管理系統中幾乎沒有應用人工智能技術、信息采集和信息提供技術,信息化、智能化管理系統在國內交通管理系統中基本上還是空白,對于一些發達城市如上海引進了一些國外先進的交通信號管理系統由于交通管理設施不足、管理水平低下,應用也十分生硬。

2.7交通發展戰略缺乏科學統籌

導致城市交通問題的原因中,缺乏科學的整體交通戰略和規劃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在現有的道路交通架構建設中立交橋、高架道路和城市環路,只能緩和暫時交通問題,因規劃不當,不但不能解決擁擠問題,甚至造成交通量增加,給道路增加負擔,誘發交通建設的結構性的“負效應”。

3ICT2.0的技術特征

早期時候,信息技術和通信技術屬于兩個獨立技術體系,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兩個獨立的技術體系逐漸出現技術上的碰撞,進入ICT1. 0時代,隨著云計算、虛擬化、智能化等一系列技術的成熟與發展和“互聯網+”的提出,信息技術和通信技術逐漸融合發展并進入ICT2.0時代。ICT2.0技術的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3.1云計算和網絡架構趨于一體化

云計算技術和網絡架構的發展促就了ICT技術的另一個創新,即云網一體。軟件定義網絡 SDN和軟件定義存儲SDS,基于大數據的智能流量調度、計算存儲融合是云網一體的三個方向發展,其中Fit Cloud云網一體化戰略是目前云網一體化技術的主要成就, Fi-t OS云操作系統、Fit Data大數據平臺、SDx技術分別是云計算、大數據時代、IT架構對云網一體演進的深入思考,使云數據中心成為數據的主要來源地。

3.2協同共享

在傳統交通管理體系建設管理模式中,各個模塊獨立運作,并且都有獨立的業務系統。ICT2.0時代,智慧交通管理將建立交通數據交換共享平臺,通過技術手段打通各業務系統之間的信息共享通道。數據共享將消除原來交通系統數據來源的單一性。

4搭建ICT智慧交通管理系統的智慧系統

ICT智慧交通管理系統建設一批基于ICT技術的智慧交通業務應用系統,解決道路擁堵、交通監管水平低、交通管理體系不全面等一系列交通問題。通過海量數據信息匯集、處理、分析、管理的綜合處理,構建廣泛互聯的交通要素感知網絡,實現更加豐富、更加準確、更加人性化的公眾信息服務,形成一個智慧和諧的交通出行環境。從智慧交通系統的生命周期看智慧交通的發展可以分為四個階段,每個階段都由各自的主要特征:

第一階段:重點突破,示范引領。

第二階段:轉型升級,全面發展。

第三階段:三網融合,車路協同。

第四階段:自駕系統,移動互聯。

在科技發展的催化和交通迫切需求的推動下,國內各地的智慧交通也在不斷的發展。但是由于沒有給智慧交通統一的定義和發展方向,各地的智慧交通發展形態不一。智慧交通系統框架應包括智慧城市基礎設施、三張網絡、一個云平臺、八項應用、四個保障五個部分。發展ICT智慧交通管理體系應該加快推進交通系統信息化建設,落實智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和推進公共交通智能化工程建設;完善道路交通安全監控和緊急交通事故處理系統;建立基于移動設備的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共享交通信息和實現交通信息的透明性,建立特殊交通出行方案,為京津冀提供智慧出行方案。京津冀ICT智慧交通建設體系架構總結如圖1.

在建設基于ICT技術的智慧交通管理系統時,京津冀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建設ICT智慧交通。

4.1優化硬件設施

(1)增加服務器數量并提高服務器等相關設備,優化網絡配置,改善內存運行速度,改善交通信息化環境。

(2)在重要的交通樞紐和易擁堵路段增加無線覆蓋的面積和加強無線網絡的信號強度。

(3)提高監控器及導航系統硬件的質量和精確度,優化網絡環境。

4.2挖掘多種數學模型和算法并應用于智慧交通

隨著物聯網和互聯網的興起和新信息技術計算時代的到來,為建設更好的智慧交通系統,需要探索智慧交通系統相關的關鍵技術研究,其中包括大數據分析、最短路徑算法、軌跡數據挖掘、交通網絡演化分析、交通網絡決策分析、社會計算和開源技術等。

4.3完善和深化道路交通信息系統,形成道路交通管控。

發展ICT智慧交通時,道路交通信息化、道路新建和改擴建工程應同時進行。開發自適應交通信號控制系統,實行公共交通信號優先控,解決交通擁堵問題。處理并共享新城區的交通數據,實現與京津冀的交通綜合信息平臺互聯互通,推進誘導信息聯動、加快路網誘導系統建設,推動京津冀地區道路交通信息交換與共享。完善高速公路不停車收費系統(ETC),實現自助繳費、交通卡支付、移動支付、自動折扣等功能,建設京津冀基于ICT智慧交通的高速公路停車監管和服務系統。

4.4建設“三網融合”,推進車路協同系統產業化發展。

(1)“三網”指交通運輸信息網、車聯網、位置服務信息網,三網融合的技術突破和集成應用,引領智慧交通可持續發展,推進車路協同系統產業化發展。

(2)建設“京津冀車路協同系統工程”,重點建設智能路側系統、集成應用平臺和電子車牌技術的應用等項目。打造京津冀地區可持續的綠色低碳ICT智慧交通示范。

(3)推進高精度衛星導航和定位產品和服務在交通運輸領域規?;瘧?,優化智能導航和定位系統算法。

4.5加強交通信息資源整合共享,實現交通出行綜合信息服務。

(1)整合各類交通數據,加強源頭數據采集質量管控,確保數據的真實性、客觀性和及時性,形成交通大數據產業化發展格局。

(2)運用云計算和大數據技術,擴大信息的來源和信息的服務范圍,促進交通信息資源整合,實現資源的交換和共享;深入開展交通信息、道路信息和車輛信息的數據挖掘分析,建設交通綜合運行監測平臺。

(3)加強ICT智慧交通發展政策研究和標準化工作,規范和引領京津冀ICT智慧交通建設。

5結論

建立ICT智慧交通管理體系是實現智慧城市的必然選擇。城市將緊扣建設“ICT智慧交通”這一主線,立足應用驅動,深入開展ICT2.0背景下智慧交通的研究與創新實踐,加速信息技術與交通管理系y的深度融合,積極探究基于ICT的智慧交通與智慧城市建設,加快京津冀智慧城市建設的進程!

參考文獻:

[1]朱昊.上海智慧交通發展對策[J].上海信息化,2016(01).

[2]葉鵬松,學軍.基于ICT智慧教育的思考與實踐――以信息化促進學?,F代化內涵建設的新思維[J].江蘇:蘇州工業園區蓮花學校出版社,2015(12).

[3]蔡翠.我國智慧交通發展的現狀分析與建[J].公路交通科技(應用技術版),2013(06).

[4]王少華,盧浩,黃騫,曹嘉.智慧交通系統關鍵技術研究[J].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13(36).

篇3

【關鍵詞】 智慧旅游 智慧旅游中央管理平臺 智慧酒店 智慧景區

一、背景

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人均居民收入的增長,再加上近幾年來旅游的觀念逐漸深入人心,我國的旅游業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根據最新由國家旅游局政策法規司與國家統計局城市社會經濟調查司、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合作,在我國大陸地區開展的國內旅游抽樣調查結果表明:2010年,我國國內旅游市場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國內旅游總人數為21.03億人次,比上年增長10.6%;國內旅游總收入為12579.77億元,增長23.5%;國內游客人均花費598.2元/人次,增長11.7%。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在促進經濟進步、滿足人們精神生活的同時,也出現了諸多問題,使游客的利益受到侵害,給國內許多旅游目的地的形象蒙上了一層陰影。根據港中旅旗下各旅行社和芒果網的聯合調查發現,近九成網友在旅游過程中發生過不順心的事情,而其中造成投訴最多的有:參觀、餐飲場所過于擁擠,排隊時間過長;住宿餐飲質量明顯低于預期;強制購物與隱性消費;導游或接待人員不盡責,服務態度差;線路設置不合理等。如何解決以上困難,提高旅游服務質量及競爭力,成為旅游業發展亟需解決的問題。智慧旅游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

二、定義

2008年,IBM首次提出“智慧地球”概念,主要思想是把新一代IT技術充分運用在各行各業之中,即把感應器嵌入和裝備到全球每個角落的電網、鐵路、橋梁、隧道、公路等各種物體中,并且被普遍連接,形成“物聯網”,而后通過超級計算機和“云計算”將“物聯網”整合起來,人類能以更加精細和動態的方式管理生產和生活,從而達到全球“智慧”狀態,最終形成“互聯網+物聯網=智慧地球”。隨著“智慧地球”概念的提出,全球掀起建設“智慧城市”的。智慧旅游就是在此基礎上,將旅游業與最新的科學信息化技術的結合。目前,關于智慧旅游在學術方面還沒有統一的定義,按百度百科的解釋是,“智慧旅游”是一個全新的命題,它是一種以物聯網、云計算、下一代通信網絡、高性能信息處理、智能數據挖掘等技術在旅游體驗、產業發展、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應用,使旅游物理資源和信息資源得到高度系統化整合和深度開發激活,并服務于公眾、企業、政府等的面向未來的全新的旅游形態。它以融合的通信與信息技術為基礎,以游客互動體驗為中心,以一體化的行業信息管理為保障,以激勵產業創新、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為特色。

三、智慧旅游規劃與構想

目前,國內外,關于智慧旅游的建設規劃與構想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

1、打造智慧旅游中央管理平臺

根據國內外城市推進智慧旅游建設的實踐經驗,智慧旅游中央管理平臺主要是由政府主導,各旅游企業支持建造的一個統一的權威的網絡信息數據庫。該平臺包括以下幾方面信息:一是電子政務系統,主要是政府或權威的旅游組織一些最新的公告、政策、關于各旅游企業的一些整合管理、發生意外情況處理進度的更新等。二是營銷信息系統,由各旅游企業及時更新一些最新的優惠措施,及旅游目的地的景區、酒店、購物中心、餐飲、城市面貌等相關信息的圖片、視頻展示,也可以采用目前比較熱門的三維立體模式,預先給游客一種視覺體驗,引起潛在需求客戶的購買動機。三是最佳線路設計,面對眾多的旅游信息,有些客人可能會覺得茫然,不知該何去何從,此時最佳線路設計系統發揮了極大的作用,只要客人將想要去的景點、預算支出、時間等關鍵詞輸入,系統會自主設計出一條最佳出游線路,當然,如果游客不滿意,也可以對部分信息如入住酒店、交通方式等進行修改。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該系統不僅包括旅游目的地的最佳線路設計,還包括從旅游出發地開始如飛機、火車、汽車等交通方式的選擇。四是信用評價系統,該系統主要是對目的地相關旅游企業的品質與誠信做出評價,其目的是督促旅游企業為游客提供優質的服務,避免以往的坑蒙拐騙現象。主要由通過該平臺預訂,并已經歷過的游客進行打分,或寫一些評論。目前比較熱門的淘寶網采用的就是這種方式,淘友可以根據這些信用評價,選擇誠信比較高的旅游企業,提供優質的服務。五是預訂支付系統,這需要與企業之間的互相合作,主要采用支付寶、網銀、移動或聯通等方式對已定好的服務進行預訂支付。六是投訴建議系統,這主要針對旅游過程中,游客所遭遇的一些詐騙、黑導、強制購物等不公平待遇進行投訴,并由政府、旅游組織等相關部門,督促企業作出處理,對于違法行為,移交公安局處理。七是人工服務,幫助游客解決一些以上系統不能解決的意外情況,或需要人工才能解決的旅游方面的問題。八是數據交換中心,這主要是針對企業間之間相互合作,信息交換,資金流向等數據信息處理。

從旅游者的角度來看,該平臺能夠幫助游客高效率、低成本地選擇自己所需要的優質信息及服務,避免陷入各種各樣、五花八門、良莠不齊的信息陷阱,致使無法做出正確而有效的決定。在旅游過程中,只要游客利用互聯網終端直接登陸該系統,就可以隨時改變自己的行程。從旅游企業的角度來講,企業可以節約投資在網站建設、廣告營銷等方面的費用,而用于提高服務質量、降低產品價格。因為只有質量做好了,游客的評分高了,自然就成為了平臺上的明星企業,從而招攬更多的客人。當地政府或旅游組織也可以集中精力,做好本省的旅游形象宣傳工作。

篇4

G-BOS代表了我國客車車聯網技術的主要方向

《物聯網在中國》系列叢書集合了國家多部委和企事業單位物聯網方面的著名專家力量,通俗易懂地介紹了中國物聯網的發展背景、體系架構、技術標準體系、關鍵核心技術產品和典型應用系統,為各級政府部門、廣大用戶及信息業界提供參考與工作指南,助推物聯網在中國健康有序發展。

其中,《物聯網與智能交通》由交通運輸部組織專家編寫,深入分析了物聯網與智能交通的關系、智能交通發展物聯網的需求、物聯網在現代交通運輸領域發展的因素,以及智能交通應用和物聯網關鍵技術,簡要介紹了物聯網推進現代交通運輸業發展的愿意及“十二五”發展目標、發展策略和重大示范工程。

蘇州金龍G-BOS智慧運營系統作為智能交通在道路運輸領域的重要實踐,被列入第2章“物聯網與智能交通的關系”中2.4小節——“物聯網應用基礎”,并被定義為“車聯網雛形——G-BOS智慧運營系統”。書中自59頁至69頁,用了11頁的篇幅,詳細介紹了G-BOS智慧運營系統的七大功能、工作原理、安全駕駛管理應用案例、油耗管理應用案例、應用規模等。

G-BOS實現了“從理論到實踐,再上升到理論”的二次飛躍

一項成熟的先進技術,總有其成長的一般規律。海格G-BOS發端于車聯網技術的興起。2010年7月,海格客車創新探索“車聯網”應用技術并首倡研發,集成智能化、電子化、信息化等尖端科技,為我國各級交運部門、客車運營企業量身定制了整合“人”“車”“線”三大要素的新一代智能運營管理工具。其強大的安全駕駛管理、油耗管理、車線匹配管理、遠程故障報警管理、3G視頻管理、GPS定位管理和維保管理功能,可為道路運營商帶來管理智能、安全運行、節能高效和持久耐用的四大客戶利益。經過全國包括上海交運、深圳運發、蘇汽客運、杭州長運、北京巴士、上海錦江商旅等超過1500多家道路運輸企業的實踐驗證,運行良好,增效明顯。蘇州金龍G-BOS智慧運營系統的推出,帶動了中國客車行業正式進入智慧時代,2010年因此也被行業專家和媒體認為是中國客車行業的車聯網元年。

2011年,為了進一步發揮科技對道路客運發展的基礎支撐作用,加快推進行業發展方式轉變,交通運輸部開展2011年全國道路客運“海格智慧”科技助力行動。在行動中,“道路客運安全節能技術知識大講堂”全國巡講活動完成了19個?。▍^、市)的巡講活動,參與單位和人員共計1800余家,5000多人;以“并肩·致遠”為主題的“全國道路客運企業高新技術應用論壇”,為政府和企業加快高新技術應用,提升管理水平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交流平臺;評優活動參與廣泛,共有27個?。▍^、市)的96家企業、1288輛營運客車、734名駕駛員參加。據統計,參加科技助力行動的企業,運營車輛平均油耗降幅達到5%,實現了安全和節能的“雙豐收”。這其中,海格G-BOS智慧運營系統作為活動的科技載體和工具,得到了交通運輸部的高度評價和肯定。

篇5

車里程已達3500公里,形成了“兩縱兩橫十八連三繞三通道”的四小時高速公路交通圈,日均車流量達到84萬車次,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然而,高速公路協同管理問題和智慧服務問題也逐漸顯現,道路交通不堪重負、交通事故多發、遇到重特大交通事故時缺少省級統一指揮平臺、惡劣天氣下通行安全保障缺少科學預測和決策支持、?;愤\輸管控難、ETC沒有形成規模、全省高速公路服務電話號碼不統一、信息不共享等問題突出,建設“智慧高速”有助于解決這些問題。

“智慧高速”是我省今年啟動的智慧城市建設試點首批13個項目之一。目前,省政府與國家相關部委形成了智慧城市建設試點3+X的指導推進模式,通信網絡、監控設施、信息技術等均有了一定的基礎,國內外推進智慧城市建設的做法為我省提供了借鑒。“智慧高速”將遵循頂層設計、分步實施,資源整合、信息共享,統一標準、業務協同,需求導向、注重實效四項基本原則,按照“8141”總體思路,建設成為現代交通信息技術及系統集成的應用示范工程,以應用促發展、促創新,帶動相關產業集聚發展。

“8141”總體思路

“8”指的是:一套信息采集系統、一套網絡傳輸系統、一個數據處理中心、一個運行服務體系平臺、一張協同服務網絡、一套技術與業務標準體系、一套責任追溯查證體系、一個公司運行維護。

“1”指的是:形成省高速公路運行服務指揮中心,實現高速公路各相關單位聯合辦公、協同管理、資源共享和“一個口子對外”的管理服務模式。

“4”指的是:“一令通”、“一號通”、“一卡通”、“一鍵通”。

“1”指的是:力求“一攬子”解決高速公路管理和服務問題。

通過3-5年的努力,將“智慧高速”試點項目打造成為全國高速公路管理和服務的示范工程,在全國打響浙江“智慧高速”運行管理、出行服務的品牌,形成一整套“智慧高速”標準體系,推動“智慧高速”相關產業集聚發展。

“智慧高速”總體架構主要由數據采集、關聯信息、數據處理中心和運行服務體系平臺、協同管理、智慧服務、網絡傳輸、責任追溯查證、技術與業務標準、開放共享等九部分組成。

數據采集主要指從高速公路智能終端設施或系統直接采集的與“智慧高速”直接相關的圖像、交通流、交通環境、交通事件、交通運行管控和車輛收費六類動態數據。

關聯信息主要指高速公路業主擁有的高速公路現狀信息和從其它部門信息系統接入與“智慧高速”間接相關數據信息,由擁有單位開放數據公共接口、實時共享相關數據和圖像,主要包括:高速公路業主的現有道路設施、安全設施、機電設施、報警設施、清障設施信息等;公安部門的駕駛人及車輛信息、車輛違規信息、人口基礎數據等信息;交通部門的路政及養護信息、貨運物流的相關信息、客運聯網相關信息、周邊道路交通信息;其它?;愤\輸車輛、醫療機構、車聯網、應急救援裝備及人員等信息。

數據處理中心和運行服務體系平臺是利用云計算技術建設的統一的高速公路數據智慧化處理和服務平臺,是將高速公路智能終端直接采集的實時數據和關聯信息進行匯聚、處理和交互的平臺,為高速交警部門、公路管理部門、高速公路業主、其他有關單位、司乘人員、增值服務商等用戶提供協同管理和智慧服務。

協同管理是指高速交警部門、公路管理部門、高速公路業主及相關單位依托運行服務體系平臺,統籌各方力量和資源,實現信息、資源、業務和管理決策的協同,提高管理效能,包括運行監控指揮系統、運輸安全監管系統、聯網收費管理系統、ETC運行管理系統。

智慧服務主要是指依托高速公路運行服務體系平臺面向各方提供出行服務、增值服務、輔助決策分析和基礎信息管理等智慧服務??筛鶕枰略鲩_發新的應用系統,進一步拓展服務范圍。

網絡傳輸主要通過有線網與無線網相結合的方式實現。有線網是“智慧高速”運行的基本通訊保障網,包括高速公路骨干通信專網、政府部門的專網、租用網絡傳輸商的專線、網絡傳輸商的有線公眾網。無線網主要是指3G和4G手機通信網、WLAN、無線集群通信專網、無線傳感網、GPS和北斗衛星、廣播電臺。

責任追溯查證主要通過制度和技術兩個手段來保障數據運行的安全可靠,明確各業務流程的安全責任,確保指令傳達通暢、反應快捷、數據信息安全、網絡安全可控、責任可追溯查證,進而構建起智慧高速從規劃設計、項目建設、運行維護和數據網絡安全保障體系。

技術與業務標準是由技術與業務高度融合的地方標準、行業標準和國家標準組成的標準體系,包括智慧高速基礎標準、智慧高速定義標準、其他相關標準、數據采集標準、關聯信息標準、數據處理標準、協同管理標準、智慧服務標準、網絡傳輸標準和責任追溯查證標準等。

開放共享指“智慧高速”是一個開放的系統,與“智慧浙江”運行服務平臺、長三角區域合作信息平臺、省級相關部門業務平臺、地市級相關業務平臺可以實現信息的互聯互通,并可通過省級相關部門業務平臺與國家業務主管部門的業務平臺實現連接,在更大范圍內實現信息共享。

建設內容

我省“智慧高速”建設的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以下九大部分:

組建浙江智慧高速服務公司。由省交通集團控股、各高速公路業主參股,并吸收網絡運營商、軟件開發商、設備制造商等企業加入,按照一定比例出資,組建股份制的浙江智慧高速服務公司,承擔開發建設、系統集成、運營維護、完善提升一體化職能,提供專業化網絡服務和內容服務。

建設浙江高速公路運行服務指揮中心?;谶\行服務平臺,由公路管理、高速交警、高速公路業主組成省高速公路運行服務指揮中心(可虛擬化運作),實行“一路三方”聯合辦公、協同管理、資源共享、統一服務指揮,實現“一令通”。

篇6

當今世界城市發展面臨的兩大主要問題是城市化和信息化。信息及網絡已經滲透到城市的方方面面,從居住、交通,到工作和休息,對城市的功能和結構均產生了巨大影響。新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導致產生新的城市發展模式和路徑成為必然。一個理想的城市,對管理者而言,要易于管理,也就是要便于監控、便于修改、便于實施同時便于升級。而對城市的使用者居民而言,城市需要生活方便、設施完善、服務齊全而且價格合理。這正是智慧城市的一個圖景。

智慧城市可以定義為將技術融入到可持續發展、公民福利和經濟發展的戰略方針,它是一系列的智慧計算技術在各種關鍵基礎設施和服務上的應用,比如城市管理、教育、醫療保健、公共安全、房地產、交通和公用事業等。通過采用提高城市系統的使用效率和有效性的智慧技術,生活在這些城市的人的生活可以得到改善,而這種增長對環境的影響會減少。

派克研究預測,2010到2020年間對智慧城市技術基礎設施的投資總額將超過1000億美元。智慧城市技術市場將從2012年的每年61億美元增長到2020年的每年202億美元。智慧城市市場涉及的主要行業包括智慧建筑、智慧家庭、智慧交通、智慧電網、智慧醫療、智慧教育、智慧安防、智慧工業自動化等。

目前智慧城市模型還處在起步階段,在世界各地的不同地方,智慧城市將會有多種不同的形式。正在進行中的試點項目可以為亞洲、中東的新城市中心設計提供模板,也可以為歐洲和北美的古老城市提供覆蓋基礎設施的框架,讓它們變得更智慧。從數字城市(digital city),到智能城市(intelligent city),再到智慧城市(smart city),這是一個必然趨勢。

發展意義和側重點

就全球來說,城市消耗了75%的能源,60%的水資源,排放了80%的溫室氣體。隨著城市的擴張,現代城市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在發達國家,比如歐洲,其城市和區域政策中已經確定將未來數年的三個主要的城市和區域目標作為第一要務(歐洲委員會,2008):第一,競爭力將繼續成為歐洲區域政策的核心,由研究、創新和技能提升來維持的競爭力要全力走向知識經濟;第二,維持就業、減少貧困風險的積極的勞動力市場也同樣具有優先級,因為在很大程度上,失業的后果是貧困;第三個目標是環境的可持續性發展,包括節能的需要、使用替代能源、確保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減少城市和建筑的碳足跡以及維持有活力的生態系統。

智慧城市將有助于應對發展中國家面臨的挑戰,并且提供更有效的解決方案;維持發達國家的知識經濟,為發展中國家的快速城市化進程提供解決方案。

各國發展智慧城市的側重點不同。比如美國智慧城市的建設以IBM、Cisco等大的信息企業集團為主導。政府用財政資金推進重點智慧城市基礎設施的投資和建設,而企業作為主體,在上述基礎上進行業務和產業模式等的創新。以IBM為例,它在2008年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其后于2009年公布了智慧城市的概念并先后推出多項軟件解決方案,包括智慧醫療、智慧電網、智慧企業等。目前,IBM的智慧交通系統已經在斯德哥爾摩、布里斯班、新加坡等地應用,而智慧安防系統也在紐約、圣巴巴拉等地應用。

自20世界90年代起,歐洲的一些城市就開始了智慧城市的建設,如阿姆斯特丹、斯德哥爾摩等。它們關注的重點是綠色、低碳。目前歐盟的政策也對智慧城市表現出越來越大的興趣。主要的關注是源于歐盟的未來互聯網計劃:智慧城市是未來互聯網計劃的催化劑,因為密集的社會生態系統嚴重依賴于對社會互動的回報有深刻影響的互聯網技術。在多個歐盟計劃中,思路和策略正在形成中,包括“生活實驗室”。

各國智慧城市案例

“智慧城市”最初是指在田野上或者沙漠里建立一個閃亮的新的大城市的雄心勃勃的項目。最著名的是要在阿布扎比的馬斯達爾的一個巨型的臺子上建立一個最終成為4萬人的家園的城市。另一個同樣雄心勃勃的項目是韓國首爾附近的松島市(Songdo City),它曾被稱為一個奇幻的房地產項目。雖然現在說這些項目失敗還為時過早,但他們確實都遇到了問題。比如完成馬斯達爾的時間已被至少推遲到2025年,這不僅是因為受金融危機影響,更是很少有企業和個人愿意搬到那里。

雖然這些所謂的全面性的試點項目效果不盡如人意,但卻有很多已有的城市在智慧城市的發展上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在瑞典的首都斯德哥爾摩建立的智慧交通系統可以根據擁堵級別對車輛收費。該系統由IBM實施,于2007年1月開始運行,至當年7月短短半年的時間,斯德哥爾摩的總車輛使用降低了22%。由于系統的實施,人們的出行模式相應地發生了改變,公交用戶增加了4萬,碳排放量減少了12%,并且對環境保護和減少污染產生了出乎意料的影響。斯德哥爾摩的人均碳排放量已經降低到了4噸/年,是歐洲的領先者。歐洲平均每人每年是6噸,美國是20噸。經過公民投票,瑞典政府決定從2007年8月起,該城市正式永久性地運行這個城市擁堵收費系統。

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的“阿姆斯特丹智慧城市”是一個阿姆斯特丹居民、企業和政府之間獨特的合作,旨在說明在現在和未來如何節省能源。阿姆斯特丹的“智慧城市平臺”是幫助企業和公民開發和測試綠色項目的機構和基礎設施的組合。在項目的倡議網站列出了30個項目,從安裝智能電表到船舶電網連接,從而在城市的港口停泊時不再需要使用柴油發電機。其他想法包括一些所謂的“氣候街道”,其目的是減少整個的購物街的能源使用。據統計,在直轄市中,40%的能源開支是路燈。智慧公共照明網絡可以將路燈的能源消耗減低40%,并且將整體系統成本降低30%。通過阿姆斯特丹智慧城市項目,該市期望到2025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比1990年減少40%,能源使用比1990年減少20%。

哈德森河(Hudson River)從北向南貫穿紐約的曼哈頓。這條520多公里長的河流沿岸有超過1200萬人居住,是美國東部最富庶的區域。但是在過去20年里,河水污染日益嚴重。為保護和重建哈德森河的生態系統,紐約市政府推出了在河上全面安裝傳感器的新一代水資源管理項目。傳感器將監測到的實時的、不同水位的各種物理、化學和生物數據傳回計算機中心,科學家、教育工作者和政府決策者可以通過這些數據了解生態系統、觀察沉積物和污染物,從而深入了解人類生活對水質和魚類遷移的影響,最終修訂區域發展政策和發展模式。

2011年8月,美國的帕塔魯馬市(Petaluma)的水資源和保護部(WRC)開始推廣“智慧后院項目”,旨在實現帕塔魯馬市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該項目將為房主提供高效用水的技術,可以讓房主很容易地優化景觀健康,同時減少戶外用水。水資源和保護部的目標是在未來5年,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節約超過4500萬加侖的水。

到目前為止,世界上最智慧的城市很可能是新加坡。地理環境的限制迫使它較早地朝著這個方向發展。20世紀70年代初,城市中央區變得太擁擠,新加坡隨之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個手動城市道路收費系統。1998年它成為第一個自動化系統。在新加坡,人們像聽天氣預報一樣可以隨時知道交通擁堵預報。通過地下傳感器和交通信號燈上的攝像頭,司機不僅可以知道哪兒有交通堵塞,而且可以提前10到20分鐘就知道哪兒有交通堵塞,從而選擇一條更順暢的路線。現在它正在規劃打造更高級的版本,將使用衛星來確定車輛的位置。從2006年開始,新加坡啟動并實施《智慧國2015計劃》,以期提升新加坡的創新能力,并利用無處不在的ICT將新加坡打造成一個智慧的國家,一個全球化的城市。

發展障礙

智慧城市將創新的方案匯集在一起,為解決現代城市面臨的問題提供了一個遠景,但是,仍然有許多挑戰需要解決。如果智慧城市要真正成為城市發展的藍圖,將會有大量的技術、財務和政治上的障礙需要破除。

發展智慧城市的一個主要障礙是資金缺乏。盡管發展人力越來越被證明大大有利于經濟增長,但不幸的是,許多投資者和機構都不愿意為發展人力投入大量資本。其次,大量的政府問題也需要加以解決。今天的稅收、監管和組織結構已經遠遠過時,迫切需要改革。

另外,缺乏標準化阻礙了智慧城市的發展進程。盡管全球有100多個城市在測試智能基礎設施,但對于到底是什么構成一個智慧城市仍然沒有全球的共識。智慧城市的定義被那些在智慧城市的概念下營銷其產品和服務的公司進一步模糊化。目前,許多企業只是將智慧城市的發展當成銷售其產品的一種手段。最后,是智慧城市的使用者——居民——對智慧城市的認識不足,他們對解決方案的有效性沒有信心,因此不采取行動。畢竟,智慧城市歸根結底是為了人。

發展方法及發展趨勢

人們一直很困惑智慧城市到底由什么構成,因為大家大多數都是關注不同的結果。比如,知識型城市更關注教育,終生學習,個人成長,創新和知識資產的發展。而數字城市更多的是由大的ICT提供商驅動,比如Cisco、IBM和Siemens等,旨在讓每個人、每件物品都可以通過高速網絡、服務器和倉庫的復雜排列而相互聯系起來。生態城市更關注的是通過大量的使用可再生能源實現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實際上,真正的智慧城市需要三個方面有機地、系統地結合起來。任何適當的智慧城市的模型都必須是多維度的,涵蓋不同方面的智慧,并強調跨多個領域的融合和互動的重要性。城市是一個系統的系統,任何試圖界定其動態特征的模型必須能夠代表這些元素的多樣性。

建設智慧城市,需要相應的技術支持。一是無處不在的信息通信技術(ICT)基礎設施,包括有線和無線的高速互聯網接入以及無處不在的傳感器和執行部署。二是ICT服務支持套件,包括智能媒體服務引擎和城市范圍內的對傳感信息的開放式訪問。要實現這些,必須要推動整個ICT基礎設施的水平化,同時需要創建跨產業的交匯點。實行標準化的時候,必須考慮多個行業和應用領域,可能需要交叉標準化組織甚至是產業聯盟。另外,需要推動涉及不同的配套產業的范例、試點和實地試驗的展示,從而創造合作并推動“想要如何”的水平化案例。

智慧城市必須在經濟上可行,這意味著要在全球知識經濟中競爭。達到和保持世界一流的水平需要一個根深蒂固的創新、學習、合作的文化,以及吸引和留住不同的知識工作者和創業者的氛圍。

最終,智慧城市項目的成功在于社會參與。如果公民不準備使用它,最先進的智慧基礎設施將一無是處。專家們認同,發展的道路上的第一步應該是讓人們認識到智慧城市的優點。完成了這一步,公民、企業和政府官員將會在智慧城市的愿景下團結在一起。

達到智慧城市要注意三點:一是改善經濟和政治效率,促進社會文化和城市發展中網絡基礎設施的利用水平;二是通過多角色、多領域和多層次的城市發展,創建有競爭力的城市的愿景和戰略;三是重視城市進步的社會資本,創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有包容性的城市的方法。

智慧城市理念對城市的空間結構將產生巨大的影響。一方面,城市空間有集聚化趨勢。為滿足多功能、高質量的協同合作的需求,城市會出現各種功能在中心區進一步集聚的趨勢,這會促進城市中心區進一步繁榮,功能更為強大和多樣。另一方面,城市空間也將有擴散化趨勢。智慧城市的完善的信息化會導致經濟運行對空間的依賴度降低,從而加大城市空間向外的能力。這一趨勢會導致城市人口和產業向城市疏散,城市職能外移,在地域分布上延伸城市范圍。

篇7

據悉,標準體系框架包含智慧城市建設設計的5大類別標準:基礎設施、建設與宜居、管理與服務、產業與經濟、安全與運維。該標準體系框架分4個層次表示,涵蓋16個技術領域,包含101個分支的專業標準,總體涉及國家、行業、地方標準共3255個,是目前國家層面關于智慧城市標準方面最新、最具權威性的文件。

該研究成果的出臺,結合了國務院、住建部、質檢總局等部門的相應指導原則與我國智慧城市未來發展的方向,為我國智慧城市的戰略性發展提供科學的標準框架和理論指導,是我國未來新型城市建設和發展的風向標,具有指導國家智慧城市建設的方向和道路的意義。

智慧城市是城市發展的高級階段

與傳統的城市化不同,現代的城市化概念,強調人口轉移、職業轉移和產業集中的同時,突出生活方式和都市文明的擴散。我們認為,城市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而城市化是人類為追求舒適的人居環境而不斷探索的過程。

城市化在帶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比如城市人口擁擠、資源短缺、環境污染、交通堵塞等城市病,并且已經成為影響城市未來發展的重要障礙。而智慧城市的提出,為解決這些問題,實現經濟社會和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一種可能。智慧城市是城市發展過程中的高級發展階段。

智慧城市是信息系統的大綜合、大集成和大協同,助力新型城鎮化建設。

智慧城市是城鎮化的重要發展模式,是信息系統的大綜合、大集成和大協同,是實現“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的重要舉措。

篇8

Abstract: Smart city construction is conducive to improve urbanization’ quality and promot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is the trend of city development. Smart city infrastructure is the cornerstone of smart city and its construction level will determine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 smart city, so government needs to greatly enhance the intelligent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bility. This article research the concept of wisdom smart city and infrastructure, analysis the smart city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mode status, and put forward the suggestion of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mode.

關鍵詞:智慧城市 基礎設施 建設模式

Keywords: Smart city, Instruction, Construction mode

一、引言

城市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的問題,人口膨脹、資源短缺、交通阻塞、環境污染等城市病已逐漸成為我國各個城市發展面對的重大挑戰。智慧城市的實質是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實現城市智慧式管理和運行,從而為城市中的人們創造更美好的生活,促進城市和諧、可持續成長,對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有重要的意義。智慧城市基礎設施是支撐智慧城市發展的基石,其建設水平也會決定智慧城市的發展前景,因此建設智慧城市需要大力提升智慧基礎設施建設能力。

二、智慧城市基礎設施

目前智慧城市有很多種的定義,比較權威的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對“智慧城市”概念的描述是:“智慧城市是目前全球圍繞城鄉一體化發展、城市可持續發展、民生核心需求這些發展要素,將先進信息技術與先進的城市經營服務經驗進行有效融合,通過對城市的地理、資源、環境、經濟、社會等系統進行數字網絡化的管理,對城市基礎設施、基礎環境、生產生活相關產業和設施的多方位數字化、信息化的實時處理與利用,為城市治理與運營提供更簡潔、高效、靈活的決策支持與行動工具,為城市公共管理與服務提供更便捷、高效、靈活的創新運營與服務模式?!眹}互聯將智慧城市分為智慧基礎設施、智慧人群、智慧產業、智慧管理、智慧民生、智慧環境等6個部分,其中智慧基礎設施也就是智慧城市的基礎設施,它是智慧城市的DNA,也是智慧城市健康運轉的生命線。在整個智慧城市理論體系中,國脈互聯認為智慧基礎設施主要包括3方面內容:第一,信息網絡設施,包括有線寬帶、無線寬帶、城市物聯網及三網融合等,這是智慧城市的信息傳輸系統;第二,信息共享基礎設施,包括云計算平臺、信息安全服務平臺及測試中心等,這是智慧城市的公共數據存儲、信息交換及運營支撐平臺;第三,經過智能化改造的傳統基礎設施,主要是對包括水、電、氣、熱管網,以及道路、橋梁、車站、機場等設施的感知化與智能化建設,從而形成高度一體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礎設施。

智慧城市基礎設施具有自然壟斷的特性,有準公共產品性,網絡經濟性和智能化等特點。智慧城市基礎設施不同于傳統的基礎設施,智慧城市基礎設施是智慧城市建設運營的基礎,可以保障智慧城市各項功能能夠順暢、穩定、協同運作的硬件設施。智慧基礎設施是以信息技術為基礎,擁有對外界的感知功能,實現物質世界和信息世界的實時數據連接,搜集并獲取有用數據。此外智慧基礎設施也是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衡量指標。

三、智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現狀

智慧城市的迅速發展使得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智能管網、智能交通、智能電網等領域成為投資熱點。據統計,在智慧基礎設施數據中心方面,在2012年總數量已經達到510530個,市場總規模達到119.3億美元,預計到達2020年,中國數據中心保有量將超過8萬個,總面積將超過3000萬平米;智慧基礎設施智能電網方面,在十二五期間總投資預計為15000億元,預計到2020年中國總投資將達4萬億元;智慧基礎設施智能交通方面,2013年的市場規模達到近400億元,預計到2020年,全行業的市場規模將接近2000億元;智慧基礎設施智慧管網方面,2013年全國建設總投資約41億,預計到2015年市場需求將達到60億。由此可以看出,基礎設施的投資規模每年都在快速增加,將成為未來幾年智慧城市建設的重點領域。

我國在智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中仍然存在著許多的問題和不足:當前我國各地在推進智慧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中,感知終端能力不足,覆蓋范圍不廣;信息基礎設施共建共享程度不夠,運營管理效率較低;智慧基礎設施建設存在盲目超前、重復建設、產能過剩等現象;投資主體分散,政府投入大量財政資金,對民間資本開放不夠。因此,智慧城市基礎設施在建設時必須進行統一規劃,選擇合適的建設模式,最大程度地發揮其價值和效益。

四、智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融資模式

通過分析國內外的智慧城市建設模型,基于我國基礎設施建設量大、政府財政支出有限的現狀,國家正在鼓勵和推廣引進社會資本到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在社會資本進入的背景下,應當依據城市發展的程度及建設規模選擇合適的投融資模式。

一是針對非經營性項目和經營性項目采取不同的投融資運作模式,如非經營性項目可開展BT模式,準經營性項目可以開展PPP模式,純經營性項目可開展招投標拍賣、BOT模式、TOT模式等。二是按照智慧城市基礎設施的分類選擇建設模式:信息網絡設施,如有/無線寬帶、物聯網等網絡基礎設施,可采用國有獨資企業建設運營、BOT模式等;信息共享基礎設施,如云計算平臺、大數據基地和信息安全服務平臺等數據中心基礎設施,可開展PPP模式、BOO模式等;智能化改造的傳統基礎設施包括智能電網/智能管網,可開展BT模式、ABS模式等。三是建設項目的投資、建設、運營“三位一體”,一些風險可控和城市重點建設項目可由政府或政府組建的國有獨資公司包攬建設;部分項目投資建設后可實行O&M(委托運營)模式。

五、結束語

發展智慧城市,是我國促進城市高度信息化、網絡化的重大舉措和綜合性措施。智慧城市基礎設施是發展智慧城市的基礎和前提。選擇合適的投融資模式對可提高智慧基礎設施建設的能力,減少成本增加效益。上文為智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模式提出一些意見,其中還有一些不足需要在實踐中依據實際不斷改進。

參考文獻:

[1]李林.智慧城市建設思路與規劃[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2:1-2

篇9

關鍵詞:旅游體驗;智慧旅游;旅游體驗提升

一、引言

隨著社會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人們對旅游體驗的需求也逐漸從追求單一的感官體驗向追求精神、情感、智慧等深層次的綜合體驗轉變。以體驗、分享經濟、旅游+互聯網以及智慧旅游為主導的體驗式旅游已成為當今旅游業發展的新常態。智慧旅游是一種旅游服務手段,它借助現代信息技術使旅游者獲得更全方位優質化的旅游體驗。2014年被國家旅游局確定為“智慧旅游年”后,各地政府積極響應,掀起了國內智慧旅游項目建設熱潮。毫無疑問,智慧旅游將在我國旅游業發展中占據日益重要的地位,而基于智慧旅游的旅游體驗研究,對提高旅游經營者管理服務的效率和現代化水平,提升游客旅游體驗都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相關概念

(一)旅游體驗與智慧旅游

我國對旅游體驗的研究起步較晚,始于20世紀90年代。謝彥君的《基礎旅游學》一書認為旅游體驗是指旅游者在與旅游過程中的情境親密融合時,身心得到的暢爽感受。此外,張建華(2008)、伍海琳(2006)、龍江智(2009)等人也分別從旅游需求、游客心理、旅游主客體相互作用、旅游體驗的層次角度對旅游體驗進行了定義。本文認為,旅游體驗是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產生的對旅游客體及所經歷的旅游六要素的綜合性體驗感受。

目前,國內學者普遍認為智慧旅游是指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智慧技術在旅游行業全方位的應用。本文認為借助這些技術能有效助推旅游管理的系統化、規范化和科學化,為游客提供更智能、更便捷的旅游服務,從而有效規避影響旅游體驗的負面因素,提升旅游體驗。

(二) 旅游體驗的影響因素

游客在旅游過程中會受到眾多要素的影響,這些因素相互作用,使得旅游者對旅游體驗產生不同的感受和評價。Chris Ryan(1997)將影響旅游體驗的因素劃分為先導因素(旅游期望)、干涉因素(旅游經驗、行程安排、舒適和便利程度、目的地的可進入性、住宿質量等)、個人行為(旅游類型、活動類型、旅游偏好等)和實際結果(旅游者的體驗感受)四大因素。Richard(1998)認為旅游者若在出發前對目的地信息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便會有助于提升旅游體驗。此外,耶奧約斯等(2003)、Atila Yuksel(2004)、劉揚(2012)、陳偉(2015)等人也從不同角度對旅游體驗進行了研究,他們分別認為信息與通訊技術、旅游購物體驗、旅游設施和服務、環境因素和個人能力等內外部因素是影響旅游體驗的主要因素。

結合前人對旅游體驗影響因素的研究,本文認為影響旅游體驗的因素可概括為四個方面:(1)旅游者因素:個人性格、旅游動機、先前的旅游經歷、對旅游目的地的了解程度、旅游期望;(2)旅游目的地因素:旅游資源品味、旅游服務質量水平、基礎設施狀況、旅游解說、購物、信息通訊狀況、交通通達性、旅游環境氛圍;(3)旅游利益相關者因素:旅游地居民的態度和行為、與旅游同伴的相處、旅游企業服務人員的態度和行為。在這些影響旅游體驗的因素中,少部分因素如旅游者個人性格、旅游動機、先前的旅游經歷等很難通過外界手段進行干預,但其他大多數影響旅游體驗的因素,均可通過智慧旅游的建設來促使其正面作用的發揮,以提升旅游體驗。

三、智慧旅游助推旅游體驗提升的相關策略

(一)借助智慧旅游信息服務功能幫助游客智慧決策

準確便捷的信息服務功能能彌補旅游者有關知識或先前旅游經歷不足的遺憾,幫助游客在出發之前就對旅游目的地產生較為符合實際情況的認識(如目的地的旅游景區狀況、餐飲和住宿質量、旅游行程等方面),形成較為合理的旅游期望,達到縮小旅游期望和實際旅游體驗之間差距的目的,從而有效提升旅游滿意度。因此,加快智慧旅游信息服務功能的建設十分必要。第一,要由政府牽頭建立統一的智慧旅游云計算和數據庫平臺,加快數據資源整合的步伐,推動數據的開放共享,實現旅游業與相關行業的互聯互通。第二,旅游企業要利用大數據技術挖掘出符合游客實際需求的信息??赏ㄟ^對游客日常瀏覽內容尤其是對旅游網站的點擊率來分析掌握游客的興奮點。同時,要對用戶數據進行擬合度分析,匹配出對旅游者有實際價值的旅游信息,從而實現廣告的精準智能推送,幫助旅游者做出理性決策。第三,旅游目的地要建立以服務游客為核心的智慧化旅游信息管理平臺。這樣,游客只要輕點鼠標就可在一站式旅游信息管理平臺上獲得完整的旅游信息包括交通線路、住宿餐飲推薦、景區介紹等,還可以在線購買旅游產品以及在線求助、投訴,進而消除旅游供需信息不對稱、不完整的現象,使游客免于海量互聯網旅游信息的困擾,從而降低游客的信息搜索成本,提高決策效率,使旅游更加便利、順暢。

(二)借助智慧景區建設提升游覽體驗

通過智慧景區的建設可實現智慧管理、智慧服務兩大功能。第一,在智慧管理方面,旅游景區要采用先進的RFID技術、網絡技術、移動通信技術等智能手段開發出景區管理的app,實現景區的智慧響應。首先,要使景區的一線工作人員可借助手機app隨時進入業務系統進行工作,如統計人數、查詢景區實況和實時上報復雜問題等。其次,管理者要能從調度臺或手機app看到景區實時街景。這樣,在某條游覽線上游客增多出現擁堵時,負責人便可根據景區承載力和客流量快速作出合理的緊急預案,從而有效避免"廬山堵"、"華山鬧"、"敦煌駱駝累死"、"鼓浪嶼成垃圾島"等現象。最后,游客在手機驗票或通過手機、PDA及智能手環等終端設備使用信息查詢功能后,游客位置服務系統便會自動地記錄游客蹤跡,實現景區對游客安全的實時管理。第二,在智慧服務方面,要確保游客在游覽過程中體會到高科技的設施設備給他們帶來的便利和超值體驗。物聯網技術應在整個智慧景區建設中扮演終端體驗的角色。例如,在進入景區之前,游客可通過景區虛擬旅游技術對景區的全景和景點實況進行感官體驗,為即將到來的旅游活動進行預熱。在進入景區時,游客可通過由射頻識別技術支撐的智能門禁系統快速進入景區,并在景區內實現“一票通”,解決重復購票和排隊等問題。在景區內游覽時,游客可通過智能導覽系統獲得便捷、詳細的景區游覽信息,包括游覽路線的智能導航、景點的智能講解、針對游客位置信息進行的個性化主動推送服務等貼心的實時服務。在游覽結束后,游客還可通過景區app實時記錄的游覽路線、景區圖片、實時心情等相關信息回顧和評價游覽過程,方便游客在社交平臺上分享真實完整的旅游體驗。

(三)借助智慧旅游公共服務體系改善旅游六要素水平

智慧旅游公用服務體系以游客的滿意度為中心,圍繞游客旅游的全過程、全要素展開,力爭為游客提供高品質的旅游服務。

1. 食體驗。一方面要由政府主導,運用RFID和視頻監控技術將旅游餐飲服務體系與食品安全監管體系有效對接,建立信息化監管平臺,對食材生產、運輸、烹飪的全過程進行監控溯源,營造一個安全衛生的餐飲環境。另一方面,要鼓勵旅游餐飲企業使用電子菜譜系統、在線點餐系統、智能排號叫號系統及在線支付系統,來降低餐廳的人、財、物的損耗,同時增強游客的點餐樂趣。

2. 住體驗。要加快智慧酒店的建設,使酒店的查詢、預訂、入住、消費和退房各環節均實現智能化。如在辦理入住時,只要掃描身份證就可快速辦理;在住店過程中,實現無障礙的"一卡通"消費和智能管家服務;在退房時,只要按下房間的退房鍵,便會有服務員進行快速查房,最新賬單也會自動地到前臺,在客人到達前臺時退房手續已處理完畢,無需客人再等待。

3. 行體驗。交通通達性對旅游目的地至關重要,智慧交通服務系統建設是智慧旅游乃至智慧城市建設的基礎性工作。該系統應包括對車流量、停車場、游客容量等動態信息進行實時的信息子系統;對交通擁堵、交通事故、游客擁擠等進行快速處理的應急處理子系統;以及由游客位置服務、導航服務和智能推薦路線服務等功能為一體的在線服務子系統。

4. 游體驗。隨著上述智慧景區建設工作的不斷推進,游客的游覽過程定會更加高效和舒適。

5. 購體驗。游客的購物需求主要體現在對商品的地方性、獨特性以及便利性的要求。智慧化旅游商店的微信、支付寶及applepay在線支付服務、旅游商品在店郵寄到家服務、游客掃商品二維碼在電商平臺購買等服務都能幫助旅游者既快速便捷地買到稱心如意的旅游商品,又不用擔心旅途攜帶不便或丟失的風險。

6. 娛體驗。新奇的智能設施設備的運用可以幫助旅游者獲得新鮮的體驗。如可運用數字虛擬技術建立虛擬旅游平臺,向游客展現該地不同季節的美景和沿線其他景區的景觀,以彌補游客因各種原因產生的旅游遺憾,提高重游率。

(四)借助大數據技術提供定制化的旅游服務

這里的定制化旅游服務是指借助大數據技術分析整合海量旅游信息得出游客需求的共性及規律后,針對細分的客群組合推出的“共同定制化”的產品及服務。為此,旅游企業要通過對旅游數據的聚類性分析,準確把握某一類旅游消費者消費趨勢的變化,從而為群體性的“私人定制”打下基礎。同時,要建立游客信息數據庫,掌握各類細分客群的個性化信息,挖掘游客對旅游線路和目的地的實際感知評價,對不同細分市場的旅游偏好進行綜合性的分析,進而根據不同的細分市場預先準備和及時調整自身的產品及服務,有針對的設計組合旅游產品,使旅游者在最短的時間得到最超乎平常的旅游體驗。

四、結語

智慧旅游的意義在于為游客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滿足游客高標準、現代化的體驗需求。只要政府和旅游企業牢固樹立以服務游客為中心的經營管理理念,善于運用智慧化手段來提高旅游服務管理的效率和質量,必將有效助推旅游業競爭力和創造力的提升,促進旅游“互聯互通”作用的發揮,為旅游業的發展創造更廣闊的天地。

參考文獻:

[1]管倩.智慧旅游提升旅游體驗途徑研究[D].北京林業大學,2013.

[2]吳學安.“智慧旅游”讓旅游進入“觸摸時代”[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1-06-09.

[3]謝彥君.基礎旅游學[M].中國旅游出版社,2011.

[4] Ryan C, Crotts J. Carving and tourism:A maori perspective[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7(97).

[5]蘇勤.旅游者類型及其體驗質量研究――以周莊為例[J].地理科學,2004(04).

[6]劉揚.影視主題公園游客旅游體驗質量評價研究――以橫店影視城為例[J]. 首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01).

篇10

1.智慧城市的概念與內涵

1.1智慧城市的概念

智慧城市是把新一代信息技術充分運用在城市的各行各業之中的基于知識社會下一代創新(創新2.0)的城市信息化高級形態。智慧城市是基于互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以及大數據、社交網絡、Fab Lab、Living Lab、綜合集成法等工具和方法的創新應用。智慧城市實現全面透徹的感知、寬帶泛在的互聯、智能融合的應用以及以用戶創新、開放創新、大眾創新、協同創新為特征的可持續創新。

1.2智慧城市的內涵

1.2.1 更透徹的感知,更全面的互聯互通

智慧城市基于無處不在的智能傳感器,實現對城市物理空間的全面、綜合的感知,動態的獲取城市的各種信息,對城市核心系統進行實施感測,實現“無所不在的連接”。

1.2.2 更深入的整合,更協同的運作

通過城市“三網”融合,再加上物聯網和基于云計算平臺的多元異構數據(多參考系、多語義、多尺度、多時相等)的整合,構建智慧城市的信息基礎設施。1.2.3 更多樣的服務,更積極的創新

智慧城市所構建的服務,是一種新的提供服務的體系結構,對所感知到的海量數據能夠進行不同深度的處理、挖掘與延伸,為人們提供不同種類、不同層次、不同要求的低成本、高效率的智慧化服務。同時智慧城市給了政府、企業、個人更多的創新的機會,鼓勵在智慧城市提體系內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為社會進步、經濟發展、文明前進提供不息動力。

2.智慧城市實現的關鍵技術

2.1物聯網技術

物聯網的網絡架構可以分為三層:感知層、網絡層和應用層,如圖1所示。感知層對物理世界感知、識別并控制。網絡層實現信息的傳遞。應用層在對信息計算和處理的基礎上實現在各行業的應用。

圖1

2.2云計算

2.2.1云計算的定義

現今,廣為接受的是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定義:云計算是一種按使用量付費的模式,這種模式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網絡訪問, 進入可配置的計算資源共享池(資源包括網絡,服務器,存儲,應用軟件,服務),這些資源能夠被快速提供,只需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或與服務供應商進行很少的交互。

2.2.2云計算的特點

云計算是通過使計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計算機上,而非本地計算機或遠程服務器中,企業數據中心的運行將與互聯網更相似。這使得企業能夠將資源切換到需要的應用上,根據需求訪問計算機和存儲系統。特點如下:(1) 超大規模(2) 虛擬化(3) 高可靠性(4) 通用性(5) 高可擴展性(6) 按需服務(7) 極其廉價2.3物聯網與云計算的關系

目前物聯網的發展存在“信息孤島”現象,其在各個行業、各個小地域的應用互相隔離,不能形成城市范圍的一體化協作平臺。究其原因除,社會經濟層次上的困難外,主要是標準化程度較低,缺乏統一的中間件接口,以及各部門、各行業應用融合所帶來的海量信息存儲和計算的壓力,而云計算技術為后者提供了很好的解決方案。

3.智慧城市建設應用體系

3.1智慧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智慧公共服務和城市管理系統。通過加強就業、醫療、文化、安居等專業性應用系統建設,通過提升城市建設和管理的規范化、精準化和智能化水平,有效促進城市公共資源在全市范圍共享,積極推動城市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協調高效運行,在提升城市運行效率和公共服務水平的同時,推動城市發展轉型升級。

3.2智慧城市綜合體:采用視覺采集和識別、各類傳感器、無線定位系統、RFID、條碼識別、視覺標簽等頂尖技術,構建智能視覺物聯網,對城市綜合體的要素進行智能感知、自動數據采集,涵蓋城市綜合體當中的商業、辦公、居住、旅店、展覽、餐飲、會議、文娛和交通、燈光照明、信息通信和顯示等方方面面,將采集的數據可視化和規范化,讓管理者能進行可視化城市綜合體管理。國內公司也在“智慧地球”啟示下提出架構體系,如“智慧城市4+1體系”(圖2),已在城市綜合體智能化天津智慧和平區等智能化項目中得到應用。

圖2

3.3智慧政務城市綜合管理運營平臺:此類項目已有實際案例,天津市和平區的“智慧和平城市綜合管理運營平臺”包括指揮中心、計算機網絡機房、智能監控系統、和平區街道圖書館和數字化公共服務網絡系統四個部分內容,其中指揮中心系統囊括政府智慧大腦六大中樞系統,分別為公安應急系統,公共服務系統,社會管理系統,城市管理系統,經濟分析系統,輿情分析系統。

3.4智慧安居服務體系。開展智慧社區安居的調研試點工作,在部分居民小區為先行試點區域,充分考慮公共區、商務區、居住區的不同需求,融合應用物聯網、互聯網、移動通信等各種信息技術,發展社區政務、智慧家居系統、智慧樓宇管理、智慧社區服務、社區遠程監控、安全管理、智慧商務辦公等智慧應用系統,使居民生活“智能化發展”。

3.5智慧教育文化服務體系:積極推進智慧教育文化體系建設。建設完善我市教育城域網和校園網工程,推動智慧教育事業發展,重點建設教育綜合信息網、網絡學校、數字化課件、教學資源庫、虛擬圖書館、教學綜合管理系統、遠程教育系統等資源共享數據庫及共享應用平臺系統。

3.6智慧服務應用。組織實施部分智慧服務業試點項目,通過示范帶動,推進傳統服務企業經營、管理和服務模式創新,加快向現代智慧服務產業轉型。

智慧貿易:支持企業通過自建網站或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開展網上詢價、網上采購、網上營銷,網上支付等電子商務活動。積極推動商貿服務業、旅游會展業、中介服務業等現代服務業領域運用電子商務手段,創新服務方式,提高服務層次。

建設智慧服務業示范推廣基地。積極通過信息化深入應用,改造傳統服務業經營、管理和服務模式,加快向智能化現代服務業轉型。

4.智慧城市建設面臨的挑戰及未來展望

伴隨網絡帝國的崛起、移動技術的融合發展以及創新的民主化進程,知識社會環境下的智慧城市是繼數字城市之后信息化城市發展的高級形態。智慧城市建設需要技術和金融的創新,需要有統一的標準和完善的法規,更需要政府的引導和市場的主導。但是發展智慧城市要防止一哄而起,急于求成,炒作概念。希望我們智慧城市的建設能夠健康可持續的發展。我們相信我們通過城市的智慧的發展,我們一定會迎來一個幸福城市、智慧城市、綠色城市和和諧城市的時代。

然而,智慧城市建設必然會改變城市人的生活和生產方式。21世紀的“智慧城市”,能夠充分運用信息和通信技術手段感測、分析、整合城市運行核心系統的各項關鍵信息,從而對于包括民生、環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務、工商業活動在內的各種需求做出智能的響應,為人類創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