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接技術基礎知識范文

時間:2023-12-07 18:03:4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焊接技術基礎知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腦出血

關鍵詞: 腦出血,急性;白介素6;大鼠;血漿;腦組織

摘 要:目的 探討白介素6(IL-6)在實驗性大鼠腦出血急性期腦組織和血漿中的含量變化,闡明其在腦出血過程中的作用. 方法 SD大鼠80只,體質量250~300g,隨機分為4組:對照組、小量出血組、中量出血組、大量出血組.每組又分成5個小組,每小組4只.采用Nath法建立腦出血模型.用放射免疫法測定血漿及腦組織中IL-6的含量. 結果 腦出血后,腦組織及血漿中IL-6水平明顯升高(P

Keywords:cerebral hemorrhage,acute;IL-6;rat;plasma;perihemotoma

Abstract:AIM To investigate IL-6concentration change in brain tissue and plasma after acute cerebral hemorrhage in rats and reveal the action of the IL-6during the brain bleeding.METHODS Eighty SD rats weighting250~300g were pided into four groups.Each group was further pided into five subgroups.The model of acute cerebral hemorrhage was established by Nath method.The concentrations of IL-6in plasma and brain tissues were measured with radioimmu-noassay.RESULTS The levels of LI-6in plasma and brain tissue in experimental groups remarkably increased(P

0 引言

細胞因子與激素類物質一樣,是機體內許多病理生理反應的重要介質,參與機體免疫反應,應激反應和炎癥的調節.近年來臨床和實驗研究發現IL-6在腦缺血和腦創傷后明顯增加[1,2] ,但關于IL-6與腦出血關系的研究國內外報道很少.我們研究了實驗性大鼠腦出血后IL-6在不同出血量及不同時間點血漿及腦組織內分泌水平的變化.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健康雄性SD大鼠80只(本校實驗動物中心提供),體質量250~300g.將大鼠隨機分為大、中、小量腦出血組.對照組,每組20只;每組又分成1,8,24,48和72h5個小組.采用Nath法[3] 將大鼠用10g?L-1 戊巴比妥鈉30mg?kg-1 ip麻醉.俯臥固定于立體定位儀上,在顱骨前囟后0.2mm中線右側旁3mm處鉆一直徑為1.5mm圓孔,深達硬腦膜.用微量注射器沿孔進針約6mm,將未肝素化的大鼠自體動脈血(尾動脈)以20μL?min

-1 的速度推注入腦,緩慢出針.小量出血組注射血量為25μL,中量組為50μL、大量組為100μL,對照組操作同上,但不注射.術后觀察神經癥狀,根據Bederson的評定方法[4] ,出血組大鼠均出現不同程度的陽性體征,評分為3.5~8.8,對照組無體征.

1.2 方法 ①血漿IL-6水平測定:各組大鼠分別在術后一定時間深度麻醉后,開胸心房穿刺每只大鼠取血4mL,分別置于含100g?L-1 EDTA30μL,抑肽酶10μL的試管混均,4℃3000r?min-1 離心10min,取上清液置于-20℃保存待測.②腦組織IL-6水平測定:各組大鼠到預定時間后,活殺取腦,生理鹽水沖洗,入100℃生理鹽水中煮5min,分離稱取血腫及周邊腦組織約0.2g,置勻漿器勻漿(0.1mol?L-1 HCl2mL)3000r?min-1 離心10min后,取上清液置于-20℃保存待測.IL-6藥盒由解放軍總醫院科技開發中心放免研究所提供,測定過程按說明書進行.

統計學處理:所有實驗數據用SPSS軟件進行方差齊性檢驗.

2 結果

2.1 腦組織內IL6含量改變 對照組IL-6含量較低,腦出血后1h有明顯增加,48h達高峰,72h有下降的趨勢.各實驗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非常顯著(P

表1 IL-6在腦出血后不同時間腦組織內含量 略

2.2 血漿IL6含量改變 血漿中IL-6在腦出血后1h開始升高,48h達高峰,72h開始下降,各實驗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非常顯著(P

3 討論

腦出血后除血腫直接壓迫損傷外,繼發性腦缺血、水腫及血管通透性增加是加重腦細胞損傷的重要因素,在繼發性腦損傷中發揮神經毒性和神經保護雙重作用.IL-6在腦內主要由神經膠質細胞分泌[5] ,腦出血后IL-6表達增加表明其參與腦出血損傷或修復過程.

表2 IL-6在腦出血后不同時間血漿含量 略

我們研究結果表明,腦出血后1h IL-6在腦組織及血漿中開始升高,在48h達高峰,72h有下降,其升高的程度與腦出血量大小呈正相關,且在腦組織內含量遠遠高于血漿的水平,而對照組相應部位腦組織及血漿中IL-6維持在一個較低的水平.與腦缺血損害改變相似,提示腦出血可誘導IL-6在腦內合成[6] .因此,作者認為腦出血后IL-6水平的增高,主要體現在腦組織內,這可能是導致腦出血后局部腦組織繼發炎性反應及神經損害的重要原因[7] .因為IL-6的雙重作用.我們研究發現大量出血組較中、小量出血組IL-6的顯著增高及神經狀癥狀體征的明顯改變,提示大量腦出血時腦組織水腫及炎癥較中、小量組明顯.IL-6表達的顯著增高可能與其介導的神經毒性有關.而在中、小量出血組IL-6的升高幅度較大量組明顯降低,提示可能腦出血引起的腦水腫及炎癥反應較輕,其水平的增高是否更多的與其神經保護作用有關尚待進一步研究.Beamer等[8] 報道急性缺血性卒中時IL-6增高與梗塞灶的容積顯著相關,梗塞超過3cm者最高.與本研究結果基本一致.IL-6早期的增高可能與中性粒細胞和巨噬細胞浸潤有關,IL-6持續升高可能與星形膠質細胞大量分泌IL-6有關.關于IL-6介導腦缺血損傷的途徑,可能有以下幾點[9] :①誘導血管內皮細胞粘附分子表達,促進IL-2,IL-8等細胞因子的合成,引起血管炎性反應;②促進自由基釋放,引起神經元死亡[10] ;③增強興奮性氨基酸的作用;④誘發發熱;⑤降低腦血流.IL-6在體外可影響神經元的存活率[11] .

總之,腦出血后IL-6在腦組織及血漿中水平升高是白細胞及神經組織受損的免疫應答改變.IL-6是人血漿中能測出的少數細胞因子之一[12] ,我們研究發現其血漿含量的改變與腦組織含量的改變,有良好的相關性,與出血量大小呈相關.因此,監測IL-6在腦出血后血漿中的變化對了解腦繼發性損傷及判別預后有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Nath FP,Jenking A,Mendelow D.Early hemodynamic changes in experimental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J].Neurosurgery,1986;63:697-703.

[2]Traupin V,Toulmond S,Serrano A.Increase in IL-6,IL-1and TNF levels in rat brain following traumatic lesion:Influence of pre-and post-traumatic treatment with R054864,a peripheral-type(p site)benzodizepine ligand [J].Neuroimmunology,1993;42:177-185.

[3]Loddick SA,Turnbull AV,Roth-Well NJ.Cerebral interlukin-6is neuroprotective during permanent focal cerebral ischemia in the rat [J].Cereb Blood Flow Metab,1998;18:176.

[4]Rosenberg GB.Collagenase-induced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n rat [J].Stroke,1990;21:801.

[5]Woodroof MN.Cytokine production i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J].Neurology,1995;45(Suppl6):6-10.

[6]Martin-Ancel A,Garcia-Alix A,Pascual-Salcado D,Cabanas F,Valcarce N,Quero J.Interlukin-6in the cerebrospinal fluid after perinatal asphyxia is related to early and late neurological manifestations [J].Pediatrics,1997;100:789.

[7]Zhu T,Yao Z,Yuan HN.Changes of IL-1βTNFαand IL-6in brain and plasma following brain trauma in rats [J].Chin Trau-matol,1998;144(6):367-368.

[8]Beamer NB,Coull BM,Clark WM,Hazel JS,Silberger JR.In-terleukin-6and interleukin-1receptor antagonist in acute stroke [J].Ann Neural,1995;37(6):800:805.

[9]Yang Y.Interleukin and cerebral ischemia [J].Chin Neurol,2000;13(3):189-190.

[10]Stella N,Estelles A,Siciliano J,Tence M,Desagher S,Pi-omelli D,Glowinski J,Premont J.Interlukin-1enhance the ATP-evoked release of arachidonic acid from mouse astrocytes [J].Neuroscience,1997;17:2939.

篇2

關鍵詞:焊接技術 教學 安全教育

1焊接技術安全教學的必要性

《焊接技術》課程教學是從事機電行業的人必須熟練掌握的一門技術基本課程,通過學習可使學生了解焊接技術的安全、衛生防護及焊接設備的基本知識,樹立安全文明生產意識,掌握常用的焊接工藝理論和操作方法,以提高其電氣焊接操作技能,為今后走上工作崗位打下良好的基礎。職業技術學校的學生年紀小,接觸社會少,基礎知識差,安全意識差,而焊接技術又存在強弧光幅射、觸電、火災、爆炸、中毒等危險,所以在焊接課程的課堂教學與車間實訓過程中,必須全面地、系統地講清楚手工焊接的危險有害因素及安全防范措施,做好全面的、細致的、萬無一失的現場實訓工作,確保學生的身體健康及生命安全。

2焊接技術教學過程的的危險性與原因

2.1焊接技術教學過程的的危險性在焊接技術教學過程中,由于焊接常用電能或化學能轉化為熱能來加熱焊件,一旦對這些能源失去控制,就會產生一定的危險性。焊接過程中的危險因素主要有兩方面:影響焊接生產安全的危險因素和影響人體健康的有害因素。

2.1.1影響焊接生產安全的危險因素

(1)爆炸和火災:是焊接過程中易發生的工傷事故,而且發生的火災和爆炸事故主要是在氣焊、氣割、焊條電弧焊焊接過程中。焊接過程中之所以容易發生爆炸火災事故,一方面是由于焊工需要經常接觸可燃易爆物品;另一方面是由于焊工需要經常接觸壓力容器和燃料容器,如乙炔發生器、氧氣瓶、液化石油氣瓶、乙炔瓶以及檢修補焊時的罐、塔、柜、槽、箱和管道等,而且在大多數情況下使用明火,因此容易構成火災和爆炸事故的條件。

(2)觸電:利用電能轉化為熱能的各種焊接方法都有觸電危險。焊條電弧焊操作觸電的機會較多,尤其在容器、管道、鍋爐內和鋼架上的操作,四周都是金屬導體,其觸電危險性更大。特別是在高空作業中,觸電事故還易引起高空墜落的二次事故。

2.1.2影響人體健康的有害因素

焊接過程中產生的影響人體健康的有害因素可分為物理有害因素與化學有害因素兩大類。在焊接環境中可能存在的物理有害因素有電弧弧光、高頻電磁波、熱輻射、噪聲及放射線等;可能存在的化學有害因素有電焊煙塵和有害氣體等。在各種影響人體健康的有害因素中,由于接觸電焊煙塵的人數最多,因此電焊煙塵是影響最大的有害因素。長期吸入電焊煙塵而發生的電焊工塵肺職業病,是當前焊接安全衛生工作中影響最大的一個主要問題。

2.2造成焊接技術危險性的原因

(1)焊接切割作業時,尤其是氣體切割時,由于使用壓縮空氣或氧氣流的噴射,使火星、熔珠和鐵渣四處飛濺,當作業環境中存在易燃、易爆物品或氣體時,就可能會發生火災和爆炸事故。

(2)在高空焊接切割作業時,對火星所及的范圍內的易燃易爆物品未清理干凈,作業人員在工作過程中亂扔焊條頭,作業結束后未認真檢查是否留有火種。

(3)氣焊、氣割的工作過程中未按規定的要求放置乙炔發生器,工作前未按要求檢查焊(割)炬、橡膠管路和乙炔發生器的安全裝置。

(4)氣瓶存在制定方面的不足,氣瓶的保管充灌、運輸、使用等方面存在不足,違反安全操作規程等。乙炔、氧氣等管道的制定、安裝有缺陷,使用中未及時發現和整改其不足;

(5)在焊補燃料容器和管道時,未按要求采取相應措施。在實施置換焊補時,置換不徹底,在實施帶壓不置換焊補時壓力不夠致使外部明火導入等。

3如何加強焊接技術課程教學安全教育

3.1必須樹立安全的觀念和意識

安全的觀念和意識的樹立是提高安全教育效率和質量的保障,也是焊接技術課程教學的首要內容。只有讓學生認識到焊接技術的危險性,讓他們切實認識到樹立安全觀念和意識的必要性,才能促使他們認真學習和理解焊接技術的安全措施,按照正確的使用方法進行焊接技術的學習。

3.2場地教學中要聽從教師的指揮

學生進入訓練場地要聽從指導教師安排,應注意作業環境的地溝、下水道內有無可燃液體和可燃氣體,以及是否有可能泄漏到地溝和下水道內可燃易爆物質,以免由于焊渣、金屬火星引起災害事故。進入訓練場地后未經同意或未了解設備性能,不能私自亂動場地內的設備及其它物品。學生必須在掌握相關設備和工具的正確使用方法后,才能進行操作。遇到問題立即向教師詢問,禁止在不熟悉的情況下進行嘗試性操作。

3.3做好焊接技術的操作安全教育

(1)學生焊接操作前要檢查電器線路是否完好,二次線圈和外殼接地是否良好,檢查周圍環境,不能有易燃易爆物品。焊補燃料容器和管道時,應結合實際情況確定焊補方法。

(2)開動電焊機前檢查電焊夾鉗柄絕緣是否良好。電焊夾鉗不使用時,應放在絕緣體上。推閘刀開關時,人體應偏斜站立,并一次推足,然后開動電焊機。停止時,要先關電焊機,再拉開閘刀開關。氧氣瓶嚴禁與油污接觸,不能強烈振動,以免爆炸。操作時必須佩戴防護用具,以免弧光灼傷眼睛和皮膚。氣焊操作時,必須由指導教師調整好后,指揮學生現場操作,嚴禁學生私自操作。

(3)高空焊接切割時,禁止亂扔焊條頭,對焊接切割作業下方應進行隔離,作業完畢應做到認真細致的檢查,確認無火災隱患后方可離開現場。應使用符合國家有關標準、規程要求的氣瓶,在氣瓶的貯存、運輸、使用等環節應嚴格遵守安全操作規程。

4結語

焊接技術安全教育應是職業課程教學重點內容。焊接技術安全教育應該充分根據焊接技術自身固有的特點,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水平,然后制定出合理的安全教育的教學目標,設計出具體的安全教學的內容和細節,從而有效提高焊接技術安全教育的質量和效率。加強焊接技術安全教育有兩個重要環節:一是必須樹立安全意識,二是必須掌握安全操作程序。做好這兩點,是提高焊接技術安全教育效果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1]鄧澤民,韓國春.職業教育實訓設計[M].北京:鐵道出版社

篇3

2.冶金工程:研究從礦石等資源中提取金屬及其化合物、并制成具有良好加工和使用性能材料的工程技術領域。

3.能源與動力工程:培養具備熱能工程、傳熱學、流體力學、動力機械、動力工程等方面基礎知識的高級人才。

4.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培養具有材料成型加工基礎理論與應用能力,受到現代工程師訓練,從事材料制備、加工工藝及設備的設計與開發,科學研究、生產管理、經營銷售等方面工作工程技術人才。

篇4

關鍵詞: 過程裝備制造 工程意識 專業課教學

工程意識是工程師最重要、最基本的素質之一,也是當今高等工程教育的薄弱環節之一,是工程技術人員自覺地從工程角度出發從事工程活動的主觀能動性。[1-3]對于工科專業,培養目標應是基礎知識扎實、技術水平過硬,而且工程意識強的高素質工程技術人員。

“過程裝備制造工藝與檢測”[4]是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的重要專業課。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過程設備制造的主要工序工藝要求和焊接基礎理論及設備焊接技術,制造質量檢測的基本理論、專業技術及方法。該課程專業性強,課程內容涵蓋范圍廣,如何講活這門課,讓學生不感到枯燥,對任課教師是很大的挑戰。筆者通過教學經驗總結,把握課程工程性強、實踐性強的特點,重視學生工程意識的培養,談談課程教學的感受。

1.從思想上重視工程意識的培養

“過程裝備制造工藝與檢測”的研究對象是面向石油、化工、食品等機械工程領域內的過程裝備的制造工藝和檢測方法,包括承壓設備的加工和檢測兩個方面,其指導思想是保證承壓設備加工質量和運行安全性。針對課程這個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始終緊抓這條主線,始終圍繞該指導思想,突出“質量意識”和“安全意識”培養,盡可能使學生內心真正理解和體會到課程指導思想的精髓。明確了該指導思想,以避免學生思考問題過于理想化而脫離工程實際。

2.凸顯課程“實踐性強”的特點,重視理論與實踐結合

“過程裝備制造工藝與檢測”課程的突出特點是實踐性強,與生產實際聯系密切,制造工藝和檢測過程都緊緊圍繞國家法律法規開展。對于機械類專業的本科生學習,雖然“金工實習”、“認識實習”和“畢業實習”等實踐教學環節強化了實踐教學環節,但實踐教學學識有限,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很難深入和到位,而且課堂學習往往以理論學習為主,這是本課程的教學難點之一。要想把這門課程講好,使學生學好,就必須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面向工程實際,結合工程實際進行學習,使學生在走向工作崗位前打下良好的基礎,并使其具有較強的工程意識,能較快融入到工作中。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將課本理論納入相應的工程應用背景中

課程中偏重于應用的理論知識從工程應用的角度去理解和掌握,比如鋼制壓力容器的焊接和成型加工等相關知識。過程設備制造的主要工序工藝要求和焊接基礎理論及設備焊接技術,制造質量檢測的基本理論、專業技術及方法,在先修專業基礎課及金工實習等實踐課中,學生對鋼制壓力容器和焊接技術有一定的認識,但對鋼制壓力容器成型加工中的焊接技術認識仍不足,因此在講解時通過借助實例及觀摩相關視頻,使得學生對壓力容器制造的主要工序工藝要求中焊接技術的重要性有清楚的認識,以強化工程應用意識,增強學習效果。

(2)將制造工藝和檢測技術與國家規范要求相結合

課程知識主體是關于承壓設備的加工制造和檢測,由于承壓設備屬特種設備,因此這部分知識與國家相關法規密切相關,不但加工制造過程需滿足國家對壓力容器制造的規程、標準的要求,設備運行過程中也需要滿足規范要求。因此將這部分知識講解的過程與國家規范要求相結合,了解國內外壓力容器制造的現狀和發展情況,以及國家對壓力容器制造的規程、標準的要求,能深化學生專業知識在實際工程中的應用,進一步提高工程意識。

(3)增加實驗環節

課程要求學生掌握過程裝備用材料、制造和運行中的常見缺陷,以及制造和運行中的無損檢測、定期檢測的方法和要求。過程設備的檢測技術主要包括設備制造和運行中的無損檢測技術,是操作性非常強的部分,是課程的難點之一,講解理論知識易枯燥,這部分知識結合實驗環節可使學生深化對基本理論的理解,并培養實際動手能力,強化工程意識。無損檢測的主流技術:射線檢測、超聲檢測、磁粉檢測、滲透檢測等,這些檢測方法知識通過實驗環節可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

總之,為了讓本專業的畢業生掌握食品、化工單元設備和成套裝備的加工方法與檢測技術,具備對過程裝備進行制造加工和檢測的初步能力,應注重培養學生工程意識,在實際教學中,不斷完善課程的教學體系,包括完善各教學課程的大綱、教材、操作指導書、培訓計劃、操作多媒體課件等。

參考文獻:

[1]林雅清,李英.工業大學生工程意識的內涵與形成策略研究[J].中國高等教育,2005(24):35-36.

[2]左延紅,張克仁.工科院校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2):14-17.

篇5

【論文摘要】本文在分析材料成型與控制工程專業的培養方案與教學現狀的基礎上,探討了該專業的科學定位于課程體系改革,主張以“厚基礎、寬口徑、重實踐、明方向、強適應”和“通用性、精簡性、特色性、實踐性”為原則,加強基礎理論課的教學和實踐教學,拓寬專業知識面,注重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和參與競爭的能力。 

 

1998年教育部進行高等院校本科專業目錄調整時,設立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新的本科專業(以下簡稱材成專業),多數學校實現了由鍛壓、模具、鑄造、焊接等各熱加工單一專業建設轉向新的材成專業的建設。 

作為一所新升本科的地方院校,新增本科專業的設置與培養目標主要應是面向地方相關行業和技術領域基層業務與技術管理崗位,著力培養學生具備在企事業單位和生產一線解決實際問題的知識、能力和素質。本文對地方高校如何構建材成專業的教學體系進行了一定的探索和研究。 

一、培養方案與教學體系現狀分析 

從目前多數學校的培養方案來看,由于該專業原來的基礎不盡相同,不少學校還沒有完全擺脫老專業的框框,而只是在老專業的基礎上進行調整和修改。存在著專業教改的總體目標不夠明確,沒有從根本上重建該專業的教學體系;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和規格缺乏層次,不能滿足市場對各類人才的需求;拓寬口徑與保持專業特色的關系問題尚未解決等問題。針對以上問題,開展系統、深入的研究,進行專業教學改革,確立新的人才培養目標和構建新的教學體系,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是當前非常緊迫的任務。 

學校雖然從2002年即開始培養材成專業本科生,但由于是在??苹A上的聯辦本科,使用的完全是河南科技大學的培養方案與教學大綱,很難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對其進行修改。學校于2008年在模具設計與制造??茖I的基礎上,成功申報材料成型與控制工程本科專業。當年開始招收培養材成本科生并使用自己的培養方案,但在教學中發現該培養方案存在課程過重、特色不突出等現象,急需改進。 

二、材成本科教育、教學的定位 

1、人才培養定位 

不同類型的學校應根據市場的需求和自身的特點來培養不同類型的人才,一部分高校應該擔負起精英教育的責任,以培養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領域的科學研究型和科學研究與工程技術復合型高層次人才為主,本科階段應是進行以通識為主的專業教育。另一部分學校應以普及高等教育為主,負起大眾化教育的責任,本科階段是通識與專業并重的教育。 

學校升本初始即定位為教學應用型本科院校。因此,應以普及高等教育為主,承擔起大眾化教育的責任,以培養本學科的工程技術型、職業應用復合型人才為主。 

2、確定專業方向 

材成專業具有寬口徑、大專業、多方向的特點,根據行業需求及地區經濟發展和學院實際,選準專業主方向,辦出地方特色顯得尤為重要。近年來洛陽地區制造業的長足發展使對掌握現代設計技術的各類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又呈上升趨勢,鍛壓、焊接、鑄造等方面的工程技術復合型人才更為搶手。據此,學校材成專業實施的是寬口徑的材料材成及控制工程與專業方向并存的培養模式,設置了模具設計與制造、焊接技術與自動化、金屬建材加工三個專業方向。 

3、人才培養目標 

材成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備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基礎知識與應用能力,掌握現代成型方法與技術、模具設計與制造工藝、焊接技術與自動化、金屬建筑材料加工的能力,能夠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領域從事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工藝與設備設計、生產過程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三、材成專業內涵及課程體系 

1、根據專業發展明確專業內涵 

材成專業是以成形技術為手段、以材料為加工對象、以過程控制為質量保證、以實現產品制造為目的的工科專業。它是介于機械和材料兩大學科之間的反映綜合性制造技術的專業,機械學科和材料學科的基礎知識構成了本學科的基本知識體系。這一特點決定了材成專業人才培養必然是寬口徑的。 

從1998年新專業誕生以來,不少學校材成專業發展遇到最大的問題是沒有處理好“寬與?!钡年P系,一些學校過于強調寬口徑,淡化了專業,使得畢業生所學無法與企業的需求接軌,一度出現與鑄、鍛、焊有關的企業到高校無法招到需要的專業人才。另外一些學校則走向另一極端,鑄、鍛、焊老專業的主要課程都上,課程過多,學生不堪重負。 

我們組織教師廣泛調研,重點了解企業對人才知識、素質、能力的要求。確定專業及方向的學生要求具備相同的寬口徑的基礎知識和成形技術專業基礎知識,所不同的只在專業課程的設置上。材成大專業要求學生掌握包括塑性成形、液態成型、焊接成型等基本理論、工藝及裝備設計、設備選用等內容。為了避免過于寬泛或負擔過重,又分別開設了與以前的鍛、鑄、焊三門技術相關的專業課。 

2、教學內容的總體構成 

按照教育部有關四年制工科大學生總教學時數及實踐性環節安排的指導原則,結合學校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原則,從學校實際情況出發,根據通用性、精簡性、特色性和實踐性原則建立了“兩平臺、三模塊、一拓展”的課程體系,以適應各專業方向的協調發展。 

“兩平臺”為通識課程平臺與學科基礎課程平臺;“三模塊”為專業教育內容,包括模具設計與制造、焊接技術與自動化、金屬建材加工模塊,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和針對性,可以隨社會需求相應變化;“一拓展”為素質教育的拓展計劃,主要由學生科技活動組成。 

(1)通用性原則。材成專業的課程設置以基礎型、通用型為主,同時加強了包括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在內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技能等,體現基本知識結構的內容,也就是“兩平臺”:通識課程平臺與學科基礎課程平臺。在整個教學計劃中,這類課程占了總學時的56.86%,改變了過去專業口徑偏窄和過?,F象,做到既夯實基礎、又拓寬口徑。 

(2)精簡性原則。材成專業學生畢業要求的學分控制在205學分,從學時上計算比過去培養方案的總學時少了64學時。同時將根據“去重消腫,去舊增新”的原則,精簡理論教學內容和學時,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走出課堂、走進實驗室、向生產現場,去思考、動手、創新。 

(3)特色性原則。人才知識結構不僅要體現國家對人才質量的基本要求,更需立足地方學校和本專業的優勢和特色。在材成專業的課程設置上,設置了模具制造學、塑性成型工藝及模具設計、模具計算機輔助設計、焊接結構、焊接自動化技術、焊接質量檢驗與評價、金屬建材電磁連鑄技術、金屬建材成型工藝、金屬建材成型裝備等課程體現本專業特色,同時也設置了兼顧學生的個性發展的任選課程。 

(4)實踐性原則。應用型人才的能力培養主要通過實踐教學來實現。通過精簡理論教學,加強實踐教學,突出理論聯系實踐,確保實踐教學效果達到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有組織有計劃地引導學生參加科研、技術開發和創新活動,認定學分,同時要求學生取得相關職業(技能)資格證書,把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落到實處。 

人才培養目標的確定和人才知識結構的優化是一項龐大、復雜、長期的系統工作,同時人才培養目標和知識結構要求既相對穩定又動態發展,在今后的實踐中,積極探索,及時總結,不斷改進和完善,努力為國家現代化建設輸送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篇6

關鍵詞:焊接 工學結合 校企合作 人才培養模式

Research on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based on industry-school combination for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elding specialty

Yuan Ya, Dong Yalan, Yue Aiqiang, Zhu Chen

Xian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Xianyang, 712000, 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points out welding technology is an important means of processing i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of China,bu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raining technical personnel of welding. The idea are proposed that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industry-school combination, and, the recommendations to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are proposed that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arry out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of industry-school combination and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Key words: welding; industry-school combinati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焊接技術在我國現代制造業中具有重要地位,是我國經濟建設各個領域不可缺少的工藝技術。隨著社會經濟及焊接行業的不斷發展,社會對焊接專業技術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同時也對焊接技術人才的素質提出更高的要求,他們不僅應具備一定的理論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還必須掌握從事專業領域的操作技能。作為為社會培養技術型人才的高職院校,要培養出適應生產一線的焊接技術人才,應隨時關注市場的發展變化和需求,在焊接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上適時地進行改革和完善,才能適應崗位的需求。本文結合我院目前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探討如何構建“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以促進學院的教學改革。

1 我院焊接人才培養模式及存在的問題

根據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精神,高職院校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并逐步建立和完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運行和管理的機制[1],以達到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的目的。工學結合是一種將學習與工作相結合的教育模式,也就是學生在3年學習期間不僅學習而且工作。它使學生能夠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工作實際當中,也能夠把工作中的見識反饋回課堂,將課堂上的學習與工作中的學習緊密結合起來,進一步促進學生掌握專業知識。

工學結合是高職院校普遍采取的人才培養模式,也是我院各個專業主要采取的人才培養模式。工學結合的形式多樣,我院焊接專業目前主要采取“2.5+0.5”的形式,也就是學生通過兩年多的時間完成學校的學習任務,再進行至少半年時間的頂崗實習。學生在學校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對教學內容、課程體系、實訓條件、教學目標等方面不斷改革和完善,使其能夠適應工學結合的要求,保證焊接人才的質量。完成學校的學習任務后,學生便到專業對口的單位頂崗實習。頂崗實習使學生完全履行實習崗位的職責,對學生的能力鍛煉起到很大的作用,是學生提高操作技能的重要環節。目前,這種人才培養模式基本能夠滿足我院焊接專業實施工學結合的要求,但在運行中也存在很多的問題。

1.1 教學條件不足

學生只有在具備一定的基礎和專業知識之后,頂崗實習才有意義。由于焊接技術的特點,要求學生在進行頂崗實習之前,應當具備一定的操作技術。這樣,企業在接收學生實習時,就不會投入太多資源,企業生產也不會被拖累,才有利于再次和企業合作。顯然,工學結合培養模式對學校的教學條件有著更高的要求,我院目前還未完全達到。一方面,由于資金問題,校內實訓室的焊接設備及一些相關的設備不足,實踐訓練水平低,不能完全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另一方面,“雙師型”教師的缺乏也使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脫節,不利于學生將理論知識和實踐聯系起來,造成學習困難,不能達到預期的培養目標。

1.2 企業支持不夠

企業在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工作中起著重要作用。企業提供就業崗位,對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和教學內容提出要求[2],是實施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關鍵。但要保證頂崗實習的質量,選擇對口的企業是關鍵。由于焊接技術應用的廣泛性,很多企業(大到鍋爐壓力容器、石油管道、鐵路橋梁的鋼結構制造業,小到電子器件的行業)都可以提供對口的實習。

但是,在與企業合作過程中,一些企業對學校教育的支持度不夠,為學生提供的崗位與所學專業關聯不大,甚至沒有關聯。這些企業認為培養人才不是他們的責任,對于接收學生實習,也只是把學生當成廉價的勞動力,并不是進行培訓。學生實習環節的教學質量無法保障,工學結合流于形式。

2 校企合作在工學結合中的作用

工學結合是一種將學習與工作相結合的教育模式,也就決定了學校的教育離不開企業的支持。

2.1 校企合作是工學結合的途徑

對于工學結合模式,有兩個途徑可以實施,一方面是通過校企合作,另一方面是建設具有工學結合特色、模擬真實生產場景的生產性實訓基地。但實訓基地建設的成本過高,一般院校負擔不起。而校企合作既可以給學生提供實習的機會,也給企業帶來一定效益。因此,校企合作是實施工學結合的最佳途徑。

2.2 校企合作是培養“雙師型”教師的橋梁

“雙師型”教師隊伍是提高焊接專業教學質量的關鍵,只有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才能提高教學效果。而“雙師型”教師的培養也主要依靠企業,教師通過向企業一線技術人員學習,掌握焊接專業的生產技術、工藝、發展趨勢等,也提高了自身的實踐水平和動手能力。如我們焊接專業的教師通過暑假在企業實習鍛煉,了解了焊接生產的各個環節,同時也見到了很多先進的焊接技術。這對于我們的教學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在教學中不僅豐富了課堂,也能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教學效果。所以,校企合作不僅提供給學生頂崗實習的機會,也是培養“雙師型”教師的橋梁。

2.3 校企合作是教學建設的基礎

高等職業教育的辦學方向是“以就業為導向”,適應行業企業的實際人才需要,那么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就是高職院校教學工作的核心,這就要求院校在專業課程的設置、教材建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等方面都要與企業的需求相關聯。因此,我們焊接專業在進行教學建設的過程中,都要通過調研及時了解企業對學生職業素質的要求,往屆畢業生的職業發展情況等,考慮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同時我們也聘請企業的技術人員來校任教,一起進行實訓室建設等。可見,學校的教學建設也是以企業為基礎的。

據了解,國際上流行的“雙元制”、CBE和TAFE三種高職人才培養模式雖然在課程模式和培養途徑等方面各有不同,但它們都有著共同之處,就是十分注重實踐,注重企業和學校之間的溝通[3]。目前,高職院校已普遍認識到校企合作在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中的重要作用,并且結合各自專業的特點,形成多樣化的工學結合模式。

3 基于校企合作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實施“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要選擇適合焊接專業、我院和企業的運行模式,才能確保校企合作順利進行及培養的焊接人才符合市場和企業的要求。

3.1 轉變觀念,創新教學模式

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運行的關鍵是打破傳統的以課堂教學為中心,以學院教師為中心,以理論教學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把工學結合的思想落實在人才培養方案的整體設計和每門課程的教學實踐中[4]。我院焊接專業目前采取的“2.5+0.5”模式,由于學院教學條件的限制,在諸如焊接結構生產等課程的教學中,一些實踐部分無法實施,致使學生在頂崗實習之前未能達到預期的培養目標。因此在校內培養的過程中,就可以將學校教育和企業培養聯系起來,將部分實踐教學放在企業完成,建立半工半讀的制度。學生過早地和企業接觸也有利于將理論與實踐經驗相結合,加深對專業的認識,提高理論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但增加企業實習又必將縮短理論學習的時間。

傳統的偏重課堂理論教學也不無道理,沒有理論指導的實踐是盲目的,理論學習同樣不可忽視。我們應當在保證理論教學的前提下,增加企業實習的機會。一方面,篩選、凝練理論知識。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專業理論,將一些更深層次的理論知識暫時篩除掉,學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可結合實踐自行學習。另一方面,縮短校內實踐課時。很多院校在響應教育部“增加實踐教學比重”時,只是片面地根據校內實訓條件增加實踐課時,并沒有根據理論教學進行很好的設計和整合,可以將不必要的課時縮減,轉換成企業實習。院校也可以利用寒暑假組織學生實習,并將假期與這些實踐課時聯結起來,增加在企業鍛煉時間及連貫性。

在以上改革的基礎上,學院也可以繼續探索學分制、彈性學制、多元化考核等教育制度,以適應“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培養模式的要求。

3.2 健全校企合作管理制度

要想順利實施“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建立與完善管理機制是基本保障。

3.2.1 明確責任

實施“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不僅能夠提高院校培養人才的質量,同樣是企業儲備人才,提高工人綜合素質的保障。目前國內高級焊工極度缺乏,而高級焊工也是由初級、中級焊工在生產實踐中逐步鍛煉出來的,因此,企業對人才培養有著很大的責任。院校也要明確自身的責任,為學生盡量創設更好的教學條件,培養學生的基本焊接操作能力、自我學習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創新能力等。除此之外,要妥善選擇實習單位,安排學生到專業對口、生產技術先進、管理嚴格、經營規范的企業實習。

校方和企業要確定各自具體的權力、職責和工作任務,共同研究制訂實習計劃和管理辦法,并簽訂校企合作協議,確保校企合作順利進行。

3.2.2 過程監控

學生頂崗實習時間較長,有的實習點距學校較遠,若監管不力,很容易造成“放羊”狀態,校方應當派責任心強、管理經驗豐富、專業知識扎實的骨干教師到企業進行管理和輔導。實習企業數量較多時,校內教師指導不到位,相應的管理任務要由企業人員承擔起來。

在頂崗實習中,“工”與“學”是互相融合、促進的,是在工作中學習,在學習中工作,要防止學生“工”與“學”相脫離,因此要制訂相應的實習計劃和方案,要求學生填寫實習工作日志,詳細記錄每天的工作和收獲,并進行定期的檢查和考核。

3.2.3 政府提供支持

由于企業的被動性,往往導致“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不能順利進行。因此,政府應當充分利用其在教育體制中的核心地位,為校企合作創造條件。德國“雙元制”能夠成為人才培養模式的典范,也在于它擁有強有力的政策法規體系作為保障。政府不僅應積極倡導企業與高職院校合作,更應建立起促進校企合作的保障制度,制定對學校和企業都有益的政策,這樣才能促進校企合作的長遠發展。

3.3 提高教學條件

實訓條件及師資力量都是實施“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基本條件,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保障。在實訓條件方面,我院目前已加大對焊接專業的投資,補充普通焊接設備,并計劃購進部分先進焊接設備,為逐步建成“教學、培訓、科研、生產”的實訓基地努力。對于師資隊伍,我院主要通過培訓專職教師、聘請企業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制定“雙師型”教師的資格標準,并不斷完善建設機制來加強師資建設。

3.4 實行“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

“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是高職教育改革創新的產物,其實質是院校和企業簽訂用人協議,共同制訂人才培養計劃,共同開展人才培養工作,實現預訂的人才培養目標,最后由企業按照協議安排學生就業。它架起了院校與企業合作的橋梁,拉近了院校與企業的距離,使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緊密結合,促進雙方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并提高院校辦學水平和企業效益。近些年來,許多高職院校在校企合作中開展了“訂單式”培養,我院數控、機電專業已與天津力神股份有限公司展開“訂單式”培養模式,并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實施“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訂單是關鍵,單

個企業對專業人才需求量少時很難實行,而很多

(下轉頁)

(上接頁)

機械制造類等企業對焊接人才的需求量都很大,所以我院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不斷提高焊接專業教學條件、提高焊接人才的質量,利用自身優勢贏得優秀企業的青睞和信任,拉動其用人需求,實現“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

4 結束語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模式是培養焊接人才的重要途徑,要深刻認識到焊接技術的重要性及焊接人才缺乏的緊迫性,努力培養適合企業一線工作要求的高素質高技能型焊接人才,使職業教育和地方經濟緊密相連,走互補、互惠、共同發展的多元化辦學之路。

參考文獻

[1] 王培先,姚東偉.高職“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和實施[J].職業教育研究,2012(8):164-165.

[2] 韓冰.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與校企合作[J].教育與職業,2010(2):30-31.

篇7

摘要: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職業學校“焊接專業”建設:一是構建“教、學、做”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模式,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與技術應用能力;二是建設“雙師型”的師資隊伍,使教師的實踐操作能力與教育教學水平得到同步提升;三是建設多功能、高水平的實訓基地,切實提升焊接專業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四是加強校企合作,實現工學結合;五是建立專業的職業能力考核與評價體系,對學生的專業水平與職業能力進行綜合全面的評價。

關鍵詞:職業學校;焊接專業建設;人才培養模式;職業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1(b)-0000-00

作為一種先進的制造技術,焊接技術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工業發展水平的標準。隨著現階段我國制造工業和加工業的快速發展,焊接技術在很多領域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現代化建設中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廣泛。職業學校作為焊接人才重要的培養基地,必須加強“焊接專業”的建設,加快完善“焊接專業”的課程體系和教學體系,構建完善的“焊接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為社會輸送更多的符合社會和時代要求的現代化焊接技術人才。

1構建“教、學、做”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模式

在職業學?!昂附訉I”的學科建設方面,應將主要的培養目標定位于培養高水平的技術應用型人才,不斷提高焊接專業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與技術應用能力,使焊接專業的學生更適應于未來職業發展的要求。為此,要大力構建“教、學、做”一體化的課程體系與教學模式,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的弊端,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作用,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使焊接專業的學生更加適應于職業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職業學校應大力建設多功能、高水平的實訓基地,并加強校企合作,實現工學結合,為培養專業化的焊接技術人才奠定基礎。根據國家、行業和企業相關方面的標準與要求,打造適應社會需要的焊接技術人才,在社會建設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為此,在職業學?!昂附訉I”建設過程中,要建立符合職業標準和行業標準的課程體系,堅持工學結合的教學理念,使焊接專業的課程體系與教學體系和未來的職業發展相結合,和焊接技術人才的工作內容與工作環境相結合,將焊接實踐融入到各個教學環節中去。同時,要不斷提高焊接專業學生的理論知識水平,用理論指導實踐,使相關理論更好地在實踐中發揮作用。在制定課程體系與教學計劃的過程中,要充分聽取相關企業的意見與建議,加強學校與企業的聯合,共同構造有益于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的“教、學、做”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在教學理念、教學體系、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實踐教學方面實現突破與創新。

2建設“雙師型”的師資隊伍

為了培養高素質、高水平的焊接專業技術人才,必須以專業化的焊接專業教師團隊為支撐,在焊接專業建設過程中發揮引導和引領的作用。為此,要加大對“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培養力度,開展一系列的教師培訓與進修活動,使焊接專業的教師適應焊接專業培養模式改革的需要,使焊接專業教學取得實效。為此,要定期組織教師到企業頂崗實習,到生產一線去參加鍛煉,不斷提高自身的實踐操作能力。要堅持培養與引進相結合的原則,不但重視教師的學歷水平更注重教師的實踐操作能力,使焊接專業教師的師德與職業能力得到同步提升,建設“雙師型”的師資隊伍。

具體說來,構建“雙師型”的教師隊伍需要從以下兩個方面抓起:一是制定“雙師型”教師的人才引進計劃,并不斷加強對教師的培訓與再教育,充分引進與培養焊接專業的骨干教師,并大力號召教師在企業中、在生產一線中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與職業能力,與企業生產一線的工作人員共同對焊接專業學生進行培養與教育。二是要積極聘請企業生產一線的專業技術人才到職業學校中擔任兼職教師,并著力提高他們的教學能力,使他們在焊接專業實踐教學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指導學生的實踐操作過程。

3建設多功能、高水平的實訓基地

為了切實提升焊接專業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必須加強實訓基地的建設,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術水平和職業能力,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論基礎知識之后,分模塊、分層次地對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進行培養,在焊接設備使用、焊接方法、焊接工藝等方面實施有針對性的教學,并使焊接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焊接實習相結合,使焊接實踐教學貫穿到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中來,為學生職業素養的提升奠定基礎。

4加強校企合作,實現工學結合

為了切實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使焊接專業的技術人才更符合企業發展的需要,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職業學校必須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在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下,在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要求等方面大力改革,通過講練結合、工學結合、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術水平與職業素質。在教學方法上,通過加強校企合作與工學結合,可以徹底改變傳統焊接專業教學模式理論與實踐相脫離的弊端,通過在企業中、實訓場地中的情景教學,讓學生及時了解行業動態與職業要求,不斷提高自身的職業能力與綜合素養,使焊接專業學生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能夠實現有效銜接,提升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使學生在畢業時同時獲得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此外,要為學生的實訓活動與頂崗實習安排充足的時間,使焊接專業的實踐教學能夠取得實效,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與職業素養,使其符合企業的要求,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更好地實現就業。

5建立專業的職業能力考核與評價體系

焊接專業的考核與評價體系是檢驗學生學習成果的重要途徑,也是評價學生是否具備相應的知識水平與實踐操作能力的重要方法。在考核與評價學生時,要作出全面性、綜合性的評價,綜合考量學生的專業知識水平與實踐操作水平,以職業發展要求為方向,對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行評價。要不斷更新考核的形式與方法,使考試的形式與方法更具選擇性和多樣性。例如,可以通過現場展示、實踐操作、模擬演練、產品制作等形式對學生進行綜合性的考核,使學生的專業水平與職業能力得到充分體現,全面、客觀、綜合地評定學生的素質與能力。

6結語:

現階段,職業學校的教學質量與教學水平需要得到全面提高,以培養出更多專業水平高、綜合素質高的職業技術人才。為此,職業學校的“焊接專業”建設需要在“教、學、做”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引領下,著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與職業技術水平,為社會培養出更多的應用型職業技術人才。

參考文獻:

篇8

高中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物理、化學、數學等方面的知識,思維也更有邏輯性,所以在電子控制技術課的教學中操作不僅僅是一個重點,另外,引導他們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培養他們的技術素養也是一個重要的方面?!皩Ь卡D操作―反饋”模式不僅能培養他們的實踐操作技能,同時也培養了他們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導究是指導學生研究問題,找到問題,學會解決的方法,操作是在實踐中解決問題,反饋是對出現的問題及時糾正和指導。教師在其中指導學生,起到樞紐的作用,讓學生成為研究實踐中的主體。

下面談談自己在電子控制技術教學中的一些方法。

一、引導學生探究學習,培養學習興趣

電子控制技術課注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但是光動手不動腦,動手的水平也得不到提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在教學中我以“教學片,電子小制作,電子元器件的認識”引入新的知識,例如:引導學生在試驗箱上進行《電子控制報警器模型》實驗和《光控路燈模型》實驗中引導學生從外形上認識常見的干簧管、光敏電阻等。使學生產生興趣。深深地體會到電子控制技術課,樂在其中。使學生產生自覺動手制作的欲望,使學生獲得自主探究學習的機會。通過實驗使學生了解電子元器件在電子控制中的作用。激發學生進行科學研究的興趣,在教學中可以引導他們充分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主動地去進行學習,研究,從而更好的掌握所學的知識。

二、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優化課堂教學效果,實物演示,提高學生操作技能

結合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多媒體手段教學,一目了然。既活躍課堂氣氛,又可以縮短教學時間,加大了課堂容量。更多的是分散了教學難點,把紛繁的知識變的有序。例如:在講授“焊接技術”這一節知識時,僅用語言表述很難講清楚,需要演示實驗、示范操作、動手實踐才能達到的目標。我借助“焊接技術”錄像及示范操作使學生先學會線路板的識別,電子元器件的安裝方法及錫焊接、點錫焊接法。這樣把教學內容更具體,更形象地傳授給學生。因此,多媒體對課堂教學過程的優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具有豐富的表現力,有利于知識的同化。使學生更加充分,更容易理解焊接技術的要領,很快掌握焊接方法。指導學生練習焊接方法,讓學生直觀感受,保證了學生獲得知識的可靠性和完整性。使學生真正參與到教與學的過程中去,成為教學的主體。

知道了如何進行操作并不代表學會了操作,實踐操作是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一個過程,要讓學生感覺真實的實踐過程。教師的演示是向學生講解操作的細節部分,操作中的經驗以及容易出錯的地方,相當于慢動作演示。例如對電子控制技術試驗箱的正確使用的教學,在演示中一定要用正確的手勢和方法,因為演示的目的是要學生進行模仿,任何一個錯誤的動作都會給學生帶來不良的后果。在操作中一定要把握、組織好操作的步驟,把握好學習的氣氛,因為學生經過學習后都有一種想要動手的沖動,這時候一定要把握好學生的狀態,在教師講解演示操作時要提醒學生注意觀察,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順利完成多種電子實驗。操作開始后還要到學生當中指導糾正錯誤。操作中提醒學生一定要注意安全問題,及時糾正危險的錯誤操作,讓學生養成良好的操作習慣,不違規操作。

學生操作中要使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技能和操作方法去體會實踐的過程,體會其中的樂趣,在實踐的過程中逐步將所學的知識技能轉化為自己的能力,培養了他們的動手能力和技術素養。

三、分組學習,加強學生間的相互交流

電子控制技術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教學中我們不僅向學生傳授知識,更突出了對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設計一些電子小制作,培養學生的技術素養,使學生的學習更加生動活潑,鼓勵學生進行實踐的學習,探索的學習、合作的學習。教學應該是形式多樣的,除課堂講授外我們還分組討論,分組檢測,實驗,進行操作實踐等。我在教學中,針對教學內容讓學生2~3人一小組,進行檢測,實驗,制作電子作品。這樣既加強了學生之間的相互配合,相互交流同時還培養了團結協作的精神,促進創新思維。這樣各組同學在思想和技能上的交流,有利于學生共同進步,提高了教學質量。

四、當堂講評,及時反饋

課堂評價是教學中不可忽視的非常有意義的工作。及時分析、總結學習過程的得與失,可以培養學生嚴謹的學習態度,不斷提高教學的質量,使學生自身素質不斷提升。例如:實驗結束后我們對好的電子作品進行展示,對有創新的電路分析,加深學生對電子控制的理解和掌握。反饋可以對學生學習的知識和技能進行檢驗,及時糾正,同時也可以進行歸納總結。在教學中我們對學生在電子控制技術試驗箱上所進行的實驗,做到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針對出現的情況及時調整,最后進行歸納總結,完成整個教學過程。

篇9

關鍵詞:專業氣質 電子電路安裝 中高端人才培養 教學探討

專業氣質是職業人員專業個性心理特征表現,在職業勞動過程中所顯示出的穩定的專業特點的典型職業心理傾向,它透過專業心理的內在能夠散發出文化底蘊、知識內涵、專業技能、職業素養,形成特有行為習慣。專業氣質通常o自身和他人的信心帶來一定的影響,是職業行為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培養和形成良好的專業氣質能提高職業技能的自信心和感染力,并且促進專業技能知識與專業氣質相互作用,對提高學習興趣和質量能產生質的促進,并使學生獲得專業能力成功的喜悅,是學習專業技術能力的學習動力。在健全職業能力人格和提高專業技能過程中,筆者針對電子技術課程的特點并結合技工院校學生的實際,旨在準確抓住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專業特色的量變,從而達到培養學生身上專業氣質的質變。

職業教育要跟上社會發展的步伐,必須依靠現代職業教育結構、模式改革,培養與市場匹配的職業人才,形成重視職業技術能力的社會氛圍,促使中國制造、中國裝備質量趕上發達國家的水平,縮小國內外中高端產品質量的差距。職業高技能人才不僅要有技術,還要有穩定的職業心理傾向和職業底蘊、職業內涵、職業素養,并綜合形成特有的職業感染力,透過專業氣質的散發達到符合中高端職業市場需求?!峨娮与娐钒惭b》課程是技工院校機電專業的一門主要專業骨干課程,特點是專業性、技術性、實用性非常強,屬于中高端技能型人才培養重要課程。如何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的職業技能透過專業氣質散發出高品質信息,是教學中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

一、基礎知識作為專業氣質的根基

基礎知識包含了文化基礎知識、綜合基礎知識、專業基礎知識。文化基礎知識包括了語、數、物、德、體等科目。這些基礎學科雖然與專業技能聯系不大,但這些基礎學科能通過培養學生的基本常識、邏輯思維能力、價值取向,為職業技術和科學成就奠定基礎。綜合基礎知識包括了計算機、職業生涯、心理健康、職業禮儀等,這類知識能引入CAD專業繪圖、專業工作體驗、專業心態健康發展。專業基礎知識包括了材料學、電工基礎、電磁學、機械基礎等直接為《電子電路安裝》課程提供基礎的知識,是承載《電子電路安裝》課程的必要條件。

基礎知識凝聚是專業教學中應當實現的重要目標之一。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教學工作者具有多年專業浸潤濃郁的專業氣質,并自然釋放出專業氣質,使其彌漫整個教學課堂?;A知識在現有的教學實踐中往往未能引起重視,但只要科學地找出其規律,在教學過程中以扎實基礎知識底蘊作為專業氣質的根基,就能達到以基礎知識作為專業氣質根基的需要。

二、專業知識內涵作為專業氣質的內核

《電子電路安裝》課程中的專業知識,涵蓋了電氣元件基本知識、放大電路分析、直流電源應用技術、數字邏輯電路、數模轉換技術等專業知識。專業知識作為內涵,孕育著專業氣質,從基礎知識開始循序漸進積聚專業知識的內涵,通過對放大電路工作原理、直流電源穩壓原理、數字邏輯電路等知識內容的傳授,讓學生形成扎實的專業知識的內涵。數模轉換作為技術聯合的橋梁,從另一個視角中獲取專業知識的內涵,在一點一滴的積聚過程中,逐漸成為一種穩定的特性,并以一種專業氣質穩定下來。

電氣元件基礎知識是專業知識內涵的根基,由電阻、電容、電感、二極管、三極管等元器件的材料、特性、功能、應用場合等基礎知識組成。每種元器件的特性尤為重要,例如電阻的限制電流、調節電流特性對電子電路起到約束作用;電容的能量存儲特性是在電子電路中建立電場提供能量;電感的電磁感應作用是電子電路中建立磁場提供能量;二極管的伏安特性、三極管的放大作用和輸入、輸出特性曲線等都是電氣元件基本知識的重點,它們作為專業知識內涵的基礎加以積聚,只有在專業基礎知識上進行分析研究才能使專業知識得到發展。在發展過程中它們又以專業知識內涵的形式,逐步形成專業氣質的基礎。

放大電路分析作為《電子電路安裝》課程的主要知識內容之一,屬于一種常用的能量放大電子技術。這一內容作為專業技術知識的重要內容出現在教學過程中,以專業知識內涵進行沉淀。通過對放大電路工作原理進行分析,可了解到其利用電氣元件基本知識發展成專業知識的內涵,它是將微弱的電信號放大至較強的電信號來控制較大功率的負載。靜態工作點分析中的靜態工作點設置方法和動態工作狀態分析中引入微變等效電路將非線性問題經過微小變化等效成線性問題來分析解決,達到簡化電路復雜性的目的,在解決工程問題的同時,讓學生獲得專業知識內涵,實現以專業知識內涵強化專業氣質,以知識內核的形式存在于教學過程中,又以氣質的形式內斂成內核。

直流電源《電子電路安裝》課程的主要知識內容之二,是屬于一種常用的應用技術。作為專業知識內涵的重要內容,它以實際應用技術出現在教學過程中,并通過應用實例來剖析教學內容。分析從電網獲得交流電開始,經過變壓、整流、濾波、穩壓逐步變成穩定的直流電源,對電子電路的發展過程進行分析,并最終悟出其工作原理。該課拓展各種變壓、整流、濾波、穩壓電子電路專業應用技術,認識不同電路的特點,合理運用專業知識,組成合適電路應用于實際工作場合,從專業知識獲得內涵達到強化專業知識內涵的目的。

數字邏輯電路是《電子電路安裝》課程的主要知識內容之三,上述的放大電路分析、直流電源是《電子電路安裝》課程的模擬部分,而數字邏輯電路則轉向另一角度,在數字部分表現專業知識的內涵。數字邏輯電路是利用邏輯代數分析和設計作為基本數學工具,通過對邏輯代數、邏輯門電路的分析,實現各種與時間無關的邏輯函數功能,組成各種組合邏輯電路部件,應用邏輯門電路和各種觸發器實現各種時序邏輯控制的功能,組成各種組合邏輯時序邏輯電路。其知識內容按照一定順序發展成由存儲電路和組合邏輯電路兩部分組成的一個整體,狀態是由存儲電路來記憶和表示,時序邏輯電路狀態分析是關鍵要領,從掌握時序邏輯電路的分析方法過渡到設計應用,有效地從另一個專業知識角度獲得應有的知識內涵,達到強化專業知識內涵的目的。

數模轉換技術是《電子電路安裝》課程中模擬部分和數字部分的知識整合,也是專業知識內涵的整合,它作為技術耦合的橋梁使專業知識內涵得到充分醞釀,這一部分充分利用模擬電路和數字電路的特點進行了技術互補。隨著數字電子技術的發展,尤其是數字電子計算機的普及應用,使用數字電路處理模擬信號的情況越來越多。為了能夠用數字系統處理模擬信號,必須先把模擬信號轉換成相應的數字信號,才能送到數字系統中進行運算處理,再將處理得出的數字量轉換為模擬量,實現對被控對象模擬量的控制。在用計算機對生產過程進行控制時,經常把壓力、溫度、流體和流量等指標通過傳感器檢測變換成相應的電壓或電流,由模數轉換器轉換為數字信號送入計算機處理,經處理后再由數模轉換器轉換為模擬量控制相應的伺服機構執行操作的過程。掌握數模轉換技術是讓專業知識內涵充分發揮的關鍵,在獲取專業知識內涵的同時能誘發專業氣質的出現,使專業氣質進一步轉化為其內核。

在《電子電路安裝》課程教學中,隨著專業知識的理解、分析、深化,專業知識的內涵也不斷地滲透,并在環境和時間的效應下發生內斂,形成一種獨有知識內涵。其內涵在醞釀中成長為專業氣質并穩定下來,長期存在于人的身上,作為專業氣質內核存儲,能有效達到專業知識內涵作為專業氣質內核的目的。

三、以專業技能訓練強化專業氣質

《電子電路安裝》課程教學中,旨在突出實用、強調能力、分段培養,注重實用技術的培養,以培養動手能力為主線,重點放在實際操作技能的訓練上,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循序漸進按照基礎知識一實際操作鍛煉一綜合技能訓練的順序合理安排,根據專業技能的要求,強化基礎技能、焊接技術、電路制作、電路測量分析等教學訓練內容,保證專業技能訓練收到應有專業技能水平,最終將技能水平能力融入自身,形成一種獨特的氣質并以專業氣質形式依附于人的身上。

基礎技能是掌握各種工、量具的使用方法,熟悉電子設備的型號、用途、特點,懂得查閱各種元件參數、設備說明書等技術資料。這一部分的關鍵是做好電子線路和線路板的安裝前期準備工作,包括元件型號的選擇,準備安裝所需的工具、儀表等工作,熟練使用萬用表、示波器、電烙鐵等電子儀表進行檢測和焊接,掌握測量和更換損壞元件的專業技術,通過專業基礎技能訓練,達到適應專業工作能力水平,為強化專業氣質做好準備。

實際操作鍛煉是進行電路制作、焊接技術、電路測量實踐操作等一系列過程。根據電路圖的要求,在電路板上安排元件,對照原理圖在方格紙上畫出印制導線,再作其他元件的連線,最后標出地線。在上述制作電路的過程中,學生能充分積累工作經驗。焊接技術作為電子電路安裝工作的基本功進行訓練,焊接的過程可以理解為“加熱―熔入―浸潤―冷卻―連接”。在助焊劑的配合、促使焊料與焊件發生滲透與融合,這一過程的關鍵是金屬表面的潔度、溫度和時間等技術要素。關鍵要達到焊接牢固、外觀整齊、通電質量等要求,扎實的專業技能為學生提供足夠的專業自信,從這一角度來說,專業技能訓練能夠有效提高專業氣質,以達到強化專業氣質的目的。

靈活運用簡單的萬用表檢測技術、專業儀器檢測技術和替換法進行訓練。例如;在故障檢修中,尤其是在遇到一些軟性故障(集成電路、晶體管、電容器、電感器等非線性元器件的故障),簡單的萬用表無法檢測,又沒有專用設備的情況下,運用替換法可達到快速排除故障的方法,也是專業氣質的表現。專業技能訓練的過程,在獲得專業技能的同時也孕育著專業氣質的形成,成熟的職業技能一定帶有穩定的專業氣質,是符合客觀規律的一種表現形式,并存在于技工院校學生的專業氣質中。

四、綜合技能的成熟化與專業氣質的穩定化

專業知識以專業內涵方式存在,同時又以專業技能的形式表現出來,并與專業技能融合成為綜合技能。通過基本放大電路、穩壓電源電路和數碼表決器電路的設計與制作,促使專業技能逐漸成熟并在技能實踐的行為和活動中表現出專業氣質。而專業氣質隨著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的深入,逐漸轉化成成熟的技能和穩定的專業氣質。綜合技能包括接受產品設計、制作任務、完成電路圖的設計、根據電路圖備好元件工具、測量元件參數和檢查工具、合理安排電路制作工藝線路、制作完成實際電路板、根據設計要求和工作原理對電路進行功能進行安全檢測和技術調試等一系列的步驟。在技能訓練過程得到鍛煉,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得到相互促進,由專業知識、基礎技能、操作技能、檢測技術、綜合訓練等組成的綜合技能獲得提高。綜合技能在成長的過程中與專業氣質共同發展,以典型專業特點表現于穩定的心理過程,并從中得到穩定化。綜合技能的成熟化與專業氣質的穩定化是專業氣質的內涵及其漸進式培養重要環節,兩者的相互配合對培養高技能人才的目標發揮著重要作用。

五、專業知識、職業技能的綜合化與專業氣質的體系化

《電子電路安裝》課程是技工院校實踐性很強的技術專業課,為了培養高素質的專業技術人才,學校必須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將專業知識運用到職業技能的實踐中。如何通過加強實踐教學過程培養學生的工作能力、分析技術問題和解決技術難題的綜合能力,以創新思維能力和理論聯系實際的綜合化,是技工院校著力探索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課題。

HX203AM/FM型集成電路收音機的制作是專業知識、職業技能的綜合化的一個典型專業課題。無線廣播電臺通過發射機的天線發射無線廣播信號,之后通過收音機的接收天線接收到廣播信號,并將其還原成聲音。學生通過掌握職業技能特有的專業知識,并在制作中獲得職業技能特有的技術力量。兩者經過相互滲透,實現專業知識、職業技能的綜合化。

具體而言,對HX203AM/FM型集成電路收音機技術參數的分析,如性能指標,靈敏度、選擇性、輸出功率、l率范圍、電源消耗經濟性等,是專業知識、職業技能的綜合化的表現。HX203AM/FM型集成電路收音機的工作原理,是通過調諧回路選出所需的電臺,送到變頻器與本機振蕩電路送出的本振信號進行混頻,產生中頻輸出,中頻信號將檢波器檢波后輸出音頻信號,音頻信號經低頻放大器、功率放大器,推動揚聲器還原輸出聲音。通過制作實踐,學生理解這一專業知識的技術原理,專業技術得到體系化實踐,使學生獲得技術收益并以特有的氣質內化為學生的自身品質。

六、以綜合職業能力為表現的專業氣質輸出

《電子電路安裝》課程的教學以講求實用、強調能力、培養氣質為特點,通過加強實用技術的培養,以培養動手能力為主線,以實際操作技能訓練為重點,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一過程按照“基礎知識一專業實踐一綜合技能訓練”的進路,實現漸進式培養專業氣質,這一漸進式培養方式以五個基本環節為主要內容:基礎知識作為專業氣質的根基、專業知識內涵作為專業氣質的內核、以專業技能訓練強化專業氣質、綜合技能的成熟化與專業氣質的穩定化、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的綜合化與專業氣質的體系化。培養的結果最終以綜合職業能力為表現的專業氣質的形式出現,在自有職業行為習慣散發出特有感染力,作為專業氣質輸出。

篇10

《電子設計初步》是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面向職業崗位所設置的行業通用能力培養課程,是校企合作開發的基于電子產品設計與調試典型工作過程的課程,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課程定位為專業基礎課,在新生入學的第一學期開設。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可使學生具備電子電路分析、設計和制作的基礎知識和相關的基本職業技能,為學生就業打下堅實基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明確專業發展的方向;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作好前期準備。

二、課程設計實施

(一)課程的培養目標

通過本門課程的學習,逐步培養學生具備以下四種類型的能力:1、專業核心能力:綜合利用電子技術的基礎知識進行理論設計的能力;具備一定的生產、生活中的電子電路的制作及維修能力。2、社會適應能力:自學創新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3、行業通用能力:熟練應用Multisim仿真軟件。4、崗位專用能力:元器件識別檢測,儀器的使用及保養。知識目標的培養具體包括以下5個方面:1、認識各種電子元器件,掌握電子元器件的特性、參數選擇以及檢測方法。學會常用電子儀器的使用及器件手冊的查閱。2、通過搭建各種典型電子電路,了解元器件在電路中的作用,掌握典型電路的工作原理。3、通過焊接技術的學習,使學生掌握焊接技術機理,掌握合格焊點的質量標準。了解生產企業中電子產品的制造過程。4、熟練掌握Multisim仿真軟件的使用。5、能夠進行一個簡單電路或一個簡單電子產品的設計、焊接、制作與調試。

(二)教學項目的選取

充分利用校內外教學資源,以項目作為教學的載體,采納企業人員的建議,基于工作過程選取典型功能電路作為教學項目。教學項目實施進程表設計如下:企業常用到的一些大型的焊接設備,例如:波峰焊和貼片焊,在校內無法讓學生親身體驗,因此可采取帶領學生去校外的企業參觀學習的形式作為教學的補充。項目一至五為模擬電路,項目六和七為數字電路,模擬電路是數字電路的基礎。電路結構的選取由簡單到復雜,呈遞進關系。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體現了“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

(三)教學項目的具體實施

1、教師給出具體項目后,學生根據電路圖選取并檢測所需的元器件。2、運用Multisim仿真軟件進行電路的仿真實驗,學習掌握電路的工作原路。3、利用面包板搭建實際電路,進行電路的參數調整并調試電路使其符合性能要求。4、將實際搭建電路與仿真電路對比,進行誤差分析。5、通過舉一反三,對所學電路進行拓展。6、運用Multisim仿真軟件仿真拓展電路培養學生的電路設計能力。

(四)課程教學方法及手段

本門課程教學方法的使用大體歸納為三點:1、基于企業實際開發電子產品的設計流程,采用仿真與實踐相結合的項目導向教學方法。根據實際教學需要,將案例教學法、問題教學法、擂臺競賽法等多種教學方法靈活應用。同時,注重人文與專業的結合,重視做人做事的教育,將職業道德、職業規范、職業技能的培養有機結合。2、教育技術的應用:借助現代教育手段,可以使學生了解行業最新的技術信息,開闊學生的眼界,并促進教學內容更新完善。3、體驗性學習的廣泛開展:通過校內實訓室的實際動手操作,校內外企業的參觀學習,使學生親身體驗,產生直觀的感受,通過體味領悟,使學生真正弄懂知識,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所使用到的教學手段主要有:1、采用多媒體教學影片。2、準備電子教案,并且采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3、充分利用校園網和互聯網:學生可以根據自己掌握知識的程度有選擇的進行學習,通過校園網隨時進入仿真實驗室進行操作。通過大量互聯網的使用使學生了解最新的行業資訊。教師也會給學生提供一些電子行業相關的網站供學生參考。4、利用真實的實踐教學環境。例如:項目八電子產品的制造過程這一知識目標的學習,通過帶領學生進入校外企業參觀學習以及安排學生觀看多媒體教學影片的形式來實現。在參觀的過程中,由我們頂崗實習的學生給新生做詳細的介紹。一方面,學生直觀了解電子產品制造的全過程,另一方面,親身感受企業真實的工作環境,提前做好心理準備,明確發展的方向。

(五)課程的評價體系

《電子設計初步》課程采用項目實施過程的考核機制,企業參與、教師評定與學生互評相結合??傇u成績由實踐表現和項目累積成績兩部分組成。其中,實踐表現部分結合企業用人標準給個人打分,包括出勤率、學習態度、查閱資料質量、電路所測參數、校內、外企業參觀實習表現等。實踐表現占個人總評成績的30%。項目累積成績部分給出的是團隊成績,學生互評推選出優秀作品參加小組間的評比,校內實訓室完成的項目由教師打分給出小組的項目實踐成績;校內企業完成的項目請企業人員參與評分,項目累積成績占個人總評成績的70%。

三、課程設計成果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