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文化的起源范文

時間:2023-12-28 17:41:3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飲食文化的起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飲食文化的起源

篇1

一、樂器文化的地域性因素

樂器是體現該民族該地域音樂文化的一種代名詞,在不同的地域和民族中產生不同的樂器,同時樂器成為地域文化的載體。

以中國音樂較典型的樂器組為例,其體現了樂器文化的地域性因素。如:中國傳統樂器中的天津十番樂“粗十番”;福建南音的“上四管、下四管”等等。

天津十番樂中的“粗十番”?熏也稱為“清十番”或“素十番”,即表示只用打擊樂器演奏鑼鼓樂?熏而不加任何管弦樂器演奏?!疤旖蚴弊畛跏怯商K南傳入天津的?熏在多年傳承和研習過程中?熏受到天津地方語言、風土人情、北方人性格特點等諸多方面的影響?熏形成了具有獨特風格的天津十番?!按质辫尮臉风H鏘有力的敲擊聲,顯現出北方人粗獷豪放的性格和特征,在音調上低沉蒼勁,這和天津地方語言有著較緊密的聯系,天津方言的語調多為平降調,因此在唱念鑼鼓經時?熏習慣于把“七”“倉”“扎”等鑼鼓經用較重的降調來念誦,進一步增加了音調與力度變化的感染力②,因而更具有北方文化的地域性特征。

地處中國東南海隅的福建,東臨大海,西、北、中部臨山脈,這在交通閉塞的古代,給福建造成與世隔絕的另一番天地。但從另一方面看,也很好地保存了傳入福建地域的音樂形式,如福建南音上四管中的琵琶演奏,至今還是延續了唐朝時期的演奏手法與抱持方法,演奏手法仍用手指甲演奏,抱持仍為橫抱,在音品方面南琶只有九品或十品,只能滿足演奏福建南音的旋律。③南音中的洞簫與當代所使用的簫在形制與演奏上也有所不同,它是一種繼承了古尺八、宋尺八精華的樂器。結構上南音洞簫保留了唐代六孔尺八的規制,音域從d―b2,擁有兩個八度和一個五度音;造型上又吸收了宋尺八的特長,以竹的十目九節和一目兩孔為標準,下部無底;長度上恰好與明清兩代營造尺的一尺八寸相當,尺八到了明代又有一如今天的南音洞簫這種規制的進步。演奏講究端坐、挺胸。左手拇指按后孔,食指、中指(或無名指)按后孔,右手拇指把穩樂器,食指、中指、無名指掌握三、四、五孔;左右手臂展起,成鳳凰展翅之勢④,與今演奏形式不同,頗具古風。南音體現了福建文化自古多山、交通不便的地域性因素,為中國音樂保留了“一部活的音樂史”⑤,是華夏傳統音樂的“活化石”。⑥

有些地區的樂器不僅涉及樂器的原生物質形態?熏而且還同該地的自然生態、地理環境和經濟文化方式結合緊密。⑦如在東北部呼倫貝爾呈交錯狀態分布著鄂溫克族、鄂倫春族和達斡爾族,林業、牧業和農業是其主要的生產方式。自然地理條件有所差異:北部,地處大興安嶺北麓森林腹地,人煙稀少而苔蘚、石蕊豐富,是鄂溫克族游獵和飼養訓鹿之地,在此環境下形成了山林型的薩滿鼓,即鼓體沉重、粗獷,鼓圈寬大,為“上圓下尖”之蛋卵形,鼓面為鹿皮蒙制,鼓的制作材料為木、皮、鐵,鼓槌粗短,為木板槌體面附帶毛獸皮;西部,地跨森林、草甸草原和干旱草原三個地帶,多為天然牧場,在此環境下形成了草原型薩滿鼓,即鼓體輕便,鼓圈較小,為圓形,鼓面為羊皮,鼓的制作材料主要為木、皮,鼓繩為三根,鼓槌細長多為狍腿加工制作;東、南部山地、丘陵、河谷、平原兼具,體現出林牧農結合的特點,形成了混合形態的薩滿鼓,即鼓圈為圓形或蛋卵形,木框,鼓面為鹿皮蒙制,鼓繩為八根,鼓槌為狍腿加工制作。⑧在同一個東北部的呼倫貝爾地區里其樂器就有此差異性,可見地域性差異對樂器形制影響之大。我國南方少數民族有迷人的“會說話”的樂器:如涼山彝族的青年男女用來談情說愛的口弦;苗族用來問路、聊天的蘆笙;傣族商販用來與買主討價還價的葫蘆絲等等;⑨鄂倫春族狩獵時還有專為誘捕鹿的鹿哨;⑩西南各少數民族可模擬鳥雀鳴唱的口弦;“騎在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如馬嘶鳴的馬頭琴等。這些樂器都是在其地域里產生并發展的,蘊涵著該地域的文化內涵。

全世界有很多屬熱帶雨林氣候的國家盛產竹子,而反映在樂器上,即產生了大量的竹制樂器。如:在南美洲安第斯高原上,印地安人的代表性樂器具有竹制的蓋納豎笛,他們還采用竹子和其他植物莖制成各種尺寸和規格的排簫。在太平洋的巴布亞新幾內亞島上,巨大的竹排簫是他們的典型樂器。在東南亞,有各種竹笛竹簫,還有搖奏的安格隆竹筒琴和用手指彈撥的竹皮弦琴(是一種竹筒表面挑起竹皮為琴弦的自娛性樂器);印度尼西亞的甘邦竹琴、緬甸的帕德拉竹琴、柬埔寨的羅奈特竹琴、越南的德朗竹琴和菲律賓的達姆加底琴等,{11}這些竹制樂器都體現了竹文化的地域性因素。竹樂器在中國的西南、東南地區屢見不鮮,如苗族的蘆笙、芒筒等;臺灣高山族的口簧琴(過去所稱的口弦),臺灣高山族音樂學者巴奈?母路于1997年夏參加了在奧地利舉辦的國際口簧藝術季,巴奈?母路帶去的阿美人制作的口簧琴因其為竹子制作且多簧而引起西方音樂家的扼腕驚嘆:“這是世界上現存最多簧的竹片口簧琴,而且是活體的生態,你們不能使它消失,這是你們對人類應該承擔的責任?!眥12}現此樂器仍在高山族阿美人中使用并保存,成為高山族樂器史活的實物見證。

二、樂器文化的代表性因素

樂器是用來了解當地音樂文化的一種代名詞,不同的音樂文化聯系著不同的代表性樂器,而這些樂器也被用于了解一個音樂文化的切入點。

就樂器組而言,二十世紀初期的樂器分類學者大都注意到古代中國以樂器材料為劃分依據的“八音”?熏他們認為這個整體性的樂器分類反映了古代中國關于世界的概念?熏含有宇宙的威力和要素,背后所蘊藏的是有機哲學下的一個現象。因為早期中國是農業社會,一切以農為中心,中國產生了最早的四分法:絲、金、革、竹。秋天,以鐘等金屬樂器,將帥鳴金收兵,秋氣收斂,方位在西;冬季,以鼓宣告太陽重行前進,方位在北;春季,萬物更新,竹經嚴冬而長綠,如日出東方,方位在東;夏季,蠶吐絲成蛹,適演奏絲弦樂器,方位在南。而當時人類靠天生活,乃有各種祭祀,向八個方位舞蹈,分以不同樂器來掌握,則擴展為八種樂器分類,{13}即金、石、土、革、絲、木、匏、竹。{14}澳洲學者克托米的觀點?熏早期的“八音”?穴及另一種相關的四分法?雪具有代表性的樂器分類法,它們同季節、風水、政治權力和人類福祉觀念有關。{15}此種具有中國文化特征的樂器分類組體現了中國文化的代表性因素。文化代表性因素的樂器組在古希臘也存在,如古希臘將音樂與天體的運行作了關聯,音樂是由恒星與行星運轉所創造出來的,柏拉圖認為音樂的本質在反映心靈的意向,認為“多樣性”會造成有害的影響,例如弦數太多的弦樂器,音域太廣的樂器都是不好的。古希臘與印度一樣,將樂器與神作關聯性的描述,如七弦琴與阿波羅神相關聯等等。{16}這些關于樂器組的分類體現了國家文化的思想代表,同時也成為這些思想的載體。

從獨立樂器來看,中國的古琴、日本的琵琶、印度尼西亞的甘美蘭(Gamelan)等都是各個國家具有代表性的樂器。這些“代表性”樂器因其文化及社會中的特殊角色而受到民族音樂學者的注目(Baumann 2001)。{17}每一樂器都在其特殊的文化背景下產生而且發展,是民族文化因素的反映,如:中國的古琴作為中國傳統樂器的代表,主要在于無品而適應于中國傳統音樂的音組織形態――帶腔的音。古琴的七弦樂器構造中的無品正為音高的變化提供了方便的條件,其吟、揉、綽、注等演奏手法的運用,又適合著“音高、力度、音色的某種變化”,從而使琴的演奏與中國傳統音樂的音組織緊相吻合。此后,許多樂器都以各種不同的形式承繼著這一“無品、音腔”模式,如:胡琴類樂器和三弦等。古琴音樂又奠定了中國傳統音樂與文學緊密相關的基礎。琴歌乃是音樂與詩詞相結合的產物。千百年來所積累有大量琴曲,如:《高山流水》、《瀟湘水云》、《廣陵散》、《龍朔操》、《陽關三疊》等,這些琴曲都與一定的文學題材或文學形象相聯系,這也成為中國傳統器樂曲發展的一個主流。{18}黃翔鵬先生曾指出:“古琴音樂和昆曲歷來被看作保存著中國古代音樂的兩大寶庫?!眥19}“古琴音樂對中國音樂史說來類似鋼琴文獻對于歐洲音樂史的意義。因為它在歷史上實際曾吸收、保存漢魏清商樂、南北朝隋唐俗樂大曲和唐宋以來詩、詞樂的某些精華?!眥20}1997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第23號決議,將古琴藝術列為世界遺產。2003年11月7日,該組織宣布古琴藝術為世界第二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如此更奠定了古琴在中國的代表性地位。古琴貫穿幾千年來泱泱大國的中華民族文化精髓,當之無愧地成為中華民族的代表性樂器。

日本琵琶是日本的代表性樂器,日本琵琶是在唐代?穴平安朝初期?雪由中國傳入日本后作為雅樂管弦樂合奏中的一種主要樂器而被運用的。日本琵琶為四弦、四柱?熏 腹板?穴面板?雪 上開有對稱的兩個半月形發音孔稱半月?熏 腹板中央靠近復手處有一個橫約10―12厘米長的用皮革蒙著的地方,叫做撥面或撥皮,撥面上畫有美麗的圖案。頸部有四個柱?穴即品位?雪。琴弦至今仍用絹絲搓成,從左至右、由粗而細分別稱為第一弦、第二弦、第三弦、第四弦。抱持方法至今仍是唐宋時期的首向左上方的斜抱。用右手拿撥擊弦彈奏,是唐代撥彈法的保存。演奏時有撥手、一撥、掬?穴又稱反撥?雪、搔手等演奏技巧。{21}這些與當時傳入日本時的形制與演奏方法基本一致。日本琵琶演奏起來音色古樸、深厚,具有對古老傳統原樣繼承的特色,因其在日本保留了一千多年來傳統的琵琶形制、琵琶演奏方法而成為日本的代表性樂器。

另外還有印度尼西亞的甘美蘭(Gamelan)、印度的Table等等樂器同樣也是歷史悠久,以其獨特的音色與民族魅力,在其國家內保存發展并成為具有代表性因素的樂器。

三、樂器文化的認同性因素

亞歐之間國家與亞洲之間國家樂器的交流,使得音樂織體橫向性思維和多聲性縱向性思維互相借鑒,{22}樂器文化的認同性在國家之間不斷深化,在認同中改造、在改造中認同是樂器文化認同性因素的主旨,同時延伸到亞歐之間音樂思維的認同。

亞洲與歐洲之間的交往由來已久。十六世紀起,對其他文明(阿拉伯、中國、印度、印第安和非洲)的發現和征服為歐洲帶來了其他文明的樂器實物,同時也為中國、日本、印度等非歐國家帶來了歐洲的樂器。如鋼琴、小提琴進入中國、日本、印度等國家,不但得到了認同而且得到很好的發展?!皹菲髦酢变撉僭谥袊陌l展有目共睹,不但將國外的樂曲演繹得很好,而且自進入中國起就有大量具有中國民族音樂元素的樂曲產生,賦予了其中國文化特色,如鋼琴曲《牧童短笛》《采茶撲蝶》等。年輕的鋼琴家也證明了對于異文化樂器鋼琴的接受程度:郎朗、李云迪繼前輩演奏家在當代國際舞臺上綻露出中華民族的鋒芒。小提琴為歐洲樂器中的“皇后”,傳入中國后,一曲《梁山伯與祝英臺》賦予了其中華民族的精神而成為千古絕唱。在當代,社會上形形的考級制度從側面反映了中國對于鋼琴、小提琴這些歐洲樂器的認同和發展程度。

法國著名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在自己的作品中力圖從印度尼西亞的甘美蘭(Gamelan)音樂中吸取靈感創造出一種靜止、無發展、沉思的適合印象主義風格的音樂,管弦樂《大海》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從十九世紀初的萊佛士起先后有幾代西方音樂家對印度尼西亞的傳統音樂進行研究,使得甘美蘭在世界上的影響進一步擴大。{23}

俄國人德米特里?卡林?穴Dmitri Kalinin?雪在莫斯科音樂學院的“世界音樂中心”由日本駐莫斯科大使館贊助向日本音樂家學習日本音樂與日本箏(Koto?雪的演奏,他不僅曾為日本樂器創作了日本風格的作品,而且于2003年9月25日晚在天津音樂學院演奏廳舉辦了“三國演繹中日傳統音樂――中、日、俄音樂家聯袂演出”音樂會,在中國二胡、琵琶及日本尺八的伴奏下,他依照日本傳統音樂的演奏形式?穴鋪毛毯、箏觸地、脫鞋跪坐?雪演奏了三首樂曲,均用日語邊彈邊唱。令人稱道的是一位俄羅斯人居然把日本箏和歌謠彈唱得如此地道。此舉突破了單一的歐洲-蘇聯音樂教育模式,批判“單一進化論”和“歐洲文化中心論”,拓展為“多元化”的音樂教學模式。此現象或許可以作為“它山之石”,以平等的目光與身份進入世界音樂平臺,突破單一模式,使樂器使用更加多元化。{24}

亞洲之間的國家自古以來交往甚多,以中國與日本的交往為例。日本是一個不長于樂器的國家,其樂器絕大部分來源于中國,或經由我國傳入印度、西亞等國的樂器。田邊尚雄在《日本音樂史》中稱:“在原始民族中,有廣泛使用樂器的民族;也有極少使用樂器的民族,而其代之的是有著豐富的、旋律自由的民謠。我們把前者稱著為長于樂器的民族,把后者稱著長于聲樂的民族。古代中國和埃及等國屬前者,日本屬后者”,{25}慶幸的是,傳入日本的樂器得到了認同性并成為日本的傳統音樂,樂器保存完整并應用廣泛,在傳習中有嚴格的教習制度,使其更好地得以保存。

王耀華教授的《三弦藝術論》中主要論述了中國三弦及其音樂、日本沖繩三線及其音樂、中國三弦音樂與日本沖繩三線音樂之比較研究,通過三弦這一樂器為主線對兩地之間存在的歷史關系、文化交流、音樂形態的各個方面進行論述,把中國與日本沖繩置于世界、亞洲這一大格局之中,從日本沖繩與日本本土、朝鮮、中國、東南亞的多重歷史關系,來認識中國與日本沖繩的關系;從中國與日本沖繩的全部音樂中來研究三弦、三線及其音樂,從文化整體來研究音樂與樂器,以明確音樂在文化整體中所處的位置及其相互關系。{26}同樣說明了同一樂器在不同國家的認同性。

日本箏(Koto)是在中國的唐代時期從中國傳入日本的?穴公元八世紀左右?雪,因此,在形制及演奏方法上傳承了唐箏的一些特點。中國作曲家唐建平創作的日本箏曲《自鳴》,是應日本箏演奏家松村小姐委約而作的,該曲的“自鳴”來自于中國敦煌壁畫的“不鼓自鳴”,該曲在樂器定弦方面首次采用了非音階定弦法和特殊的記譜法。既不用中國音階,也不用日本音階,而是將十三根弦分為三組,每組四個半音,加上演奏中的按弦、顫音和劃奏,這種音樂便形成一種全新的音響韻律。他的記譜方式很獨特,碼左方弦與碼右方弦都作琴弦使用,樂譜分作碼左方弦和碼右方弦兩行記譜,使原本不多的琴弦翻了一倍。全曲力圖表現一種無拘無束的藝術創作精神,音樂節奏自由?穴不記拍?雪,從容、深邃、韻味悠長,帶著一種特有的東方文化精神,給人以無盡的遐想。{27}此舉說明了樂器文化的互為認同并進一步發展。

亞歐之間國家與亞洲之間國家樂器的交流,使音樂思維互相借鑒,使樂器文化的認同性在國家之間不斷深化,在認同中改造、在改造中認同是樂器文化認同性因素的主旨,同時延伸到亞歐之間音樂思維的認同。樂器是人類音樂發展的實物見證與文化載體,“樂器是迄今歷史上唯一可以把握的東西,在這一點上它對音樂學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28}

①見薩克斯1929年所做研究《樂器的精神及發展》,轉引自湯亞汀《西方民族音樂學之樂器學》,《音樂研究》2000年第1期,第55頁。②王滿《天津十番中的“粗十番”套曲》,《天籟》2005年第1期,第85―86頁。

③這些特點與今天普遍使用的右手五指帶假指甲演奏、豎抱、二十四品或二十五品的北琶形成鮮明的對比。

④王耀華《福建南音初探》,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12月版,第375頁。

⑤趙h《為泉州歷史文化中心題詞》,1987年春。

⑥黃翔鵬《“弦管”題外談》,《中國音樂》1984年第2期。

⑦楊民康《中西樂器和音樂分類法的多維關系比較研究》,《黃鐘》2006年第3期,第99頁。

⑧劉桂騰《呼倫貝爾薩滿鼓之類型――鄂溫克族、鄂倫春族、達斡爾族等族薩滿樂器的地域文化特征》,《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3年第3期,第21―28頁。

⑨白興發《“樂器說話”在南方少數民族社會中的應用》,《音樂探索》2003年第4期,第22頁。

⑩田聯韜主編《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音樂》,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3年5月版,第280頁。

{11}陳自明《關于“竹樂器”的思考》,《藝術科技》1995年第3期,第32頁。

{12}劉冬《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記福建師大的臺灣高山族博士生巴奈?母路》,《福建民族》2000年第3期,第30頁。

{13}鄭德淵《樂器分類體系》,《中國音樂學》1994年第4期,第72―74頁。{14}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穴上冊?雪,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年版,第41頁。

{15}“八音”分類雖然早已被國外學術界所認識?熏但并未像印度分類系統那樣被后世采用為世界性的分類法標準。

{16}同{13},第72頁。

{17}蔡燦煌 《音樂物質文化研究(樂器學)的新途徑――樂器的傳記性案例及樂器博物館案例》,《音樂藝術》2006年第1期,第118頁。

{18}王耀華主編《中國傳統音樂概論》,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版,第23―24頁。

{19}黃翔鵬《論中國傳統音樂的保存與發展》,《中國音樂學》1998年第4期。

{20}轉引自同{19},第87頁。

{21}孫麗偉《福建南音琵琶與日本琵琶比較兩題》,《音樂研究》1998年第2期,第30―34頁。

{22}在音樂上有兩種不同的音樂思維:一個是亞洲的音樂織體橫向性思維;一個是歐洲的音樂織體多聲性縱向性思維。

{23}奚泰來《竹搖神韻 鼓瑟天籟――淺談印尼的傳統音樂甘美蘭》,《合肥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年第3期,第28頁。

{24}唐樸林《俄國人?日本箏和歌謠》,《天籟》2003年第4期,第73頁。

{25}徐元勇《日本傳統音樂中使用的樂器》,《交響》1996年第1期,第10頁。

{26}王耀華《三弦藝術論》(上、中、下卷),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1年12月版。

{27}李吉提《玲瓏塔中話玲瓏――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首屆年度新作品音樂會有感》,《人民音樂》2003年第5期,第10頁。

篇2

關鍵詞:液化石油氣球罐 定期檢驗 表面裂紋 殘余應力 H2S含量

2004年9月,我所對粵長燃氣有限公司2臺1000m3液化石油氣球罐進行定期檢驗,2臺球罐的參數如下:直徑為φ12300mm,板厚為40mm,材質為16MnR,設計壓力為1.77Mpa,設計溫度為45℃。

按球罐的一般檢驗工藝,以往的檢驗實踐以及2臺球罐的實際,其定期檢驗程序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一、技術資料審查及制定檢驗方案

主要審查罐體設計、制造、安裝資料及使用登記證;檢驗修理記錄及運行記錄。制定檢驗方案,確定采用的檢驗方法,檢驗人員及各種探傷的比例。

二、檢驗前準備工作

現場水、電供應及腳手架搭設落實;檢驗過程必用儀器,防火通風設備及防護用品準備,檢驗人員及非檢驗人員的任務落實;現場操作安全措施落實;被檢貯罐液、氣排放及置換、沖洗、開罐;貯罐氣體檢測;對貯罐內壁清掃度對貯罐焊縫表面及其熱影響區進行除漆、打磨。

三、球罐內外部檢驗

罐體內外金屬表面、焊縫、基礎、接頭、閥門、液位計進行宏觀檢查;罐體鋼板測厚;焊縫及熱影響區100%表面探傷(MT),80%超聲波探傷;5%焊縫X射線探傷抽查;安全附件檢查、核對。

四、耐壓試驗

五、評定安全狀態等級,得出檢驗結論,出具檢驗報告。

根據檢驗結果,外觀檢查及測厚均合格,鋼板厚度未見有減薄現象,超聲波及射線抽查也未發超標缺陷,但是對于內外表面的磁粉探傷,卻發現不少表面裂紋,且大部分發生在赤道帶與溫帶的對接環縫上。以上發現的表面裂紋深度都不大,最深2mm,最長80mm,經核算打磨后仍滿足強度條件,因此采用打磨方法清除。可以看出,對于此類在用球罐,其表面裂紋是其主要缺陷,應引起足夠重視。對這2臺球罐,都是由四川省工業設備安裝公司負責安裝,該公司有較豐富的球罐安裝經驗,技術力量雄厚,安裝過程經我所現場監督檢驗,確保安裝質量,安裝過程中產生的超標缺陷較少,且在安裝投入使用前已處理消除并通過驗收,但是由于球罐在組裝及焊接過程中存在著較大的拘束應力及焊接殘余應力,在熱處理后不能完全地消除;在使用過程中,由于長期受應力作用,而且隨著不斷進氣、出氣面產生應力波動,加上該公司液化石油氣中的H2S含量偏高,因此在某些應力較大部位容易產生表面裂紋(部分為應力腐蝕裂紋),這從檢驗結果可以看出。同時,從表面裂紋發生的部位看,赤道帶與上、下溫帶的對接環縫及其熱影響區處現裂紋的幾率較大,這是為什么呢?

首先,赤道帶球殼板應力狀態復雜,而且應力峰值較高,不僅受到正常的內力作用下產生的薄膜應力的作用,而且承受支座反力和組焊過程中遺留的殘余內應力,其受力情況較惡劣;其次,根據組裝工藝,環縫是最后組裝,此時球罐已基本成型,剛性很大,球殼板的變形、錯位現象在所難免,所以在裝配施工中為減少錯邊量而進行強制裝配,導致在環焊縫中形成了很大的殘余應力,成為較薄弱環節,在使用中容易引起裂紋;而且,該處焊接條件較差,焊接位置為橫焊,而且為45°,操作難度高,焊接質量不易保證。

綜上所述,對于此類液化石油氣球形貯罐,在使用一定時間后,在其表面容易引起表面裂紋,而且大多發生在赤道帶與溫帶的對接環縫及其熱影響區上。因此,對于在用球罐的表面探傷十分重要,而且應特別注意赤道帶與上、下溫帶的對接環縫,超聲波探傷及射線探傷抽查也應重點注意這些部位,重點抽查。

而且在組焊球罐的過程中,嚴格地執行焊接工藝,合理地焊后熱處理是減少焊后延遲裂紋的關鍵,也決定了球罐的質量以及第一次開罐檢驗較少地出現表面裂紋。焊前預熱有如下幾個作用:

(1)預熱能減緩焊后的冷卻速度,有利于焊縫金屬中擴散氫的逸出,避免產生氫致裂紋。同時也減少焊縫及熱影響區的淬硬程度,提高了焊接接頭的抗裂性。

(2)預熱可降低焊接應力。均勻地局部預熱或整體預熱,可以減少焊接區域被焊工件之間的溫度差(也稱為溫度梯度)。這樣,一方面降低了焊接應力,另一方面,降低了焊接應變速率,有利于避免產生焊接裂紋。

(3)預熱可以降低焊接結構的拘束度,對降低角接接頭的拘束度尤為明顯,隨著預熱溫度的提高,裂紋發生率下降。

預熱溫度和層間溫度的選擇不僅與鋼材和焊條的化學成分有關,還與焊接結構的剛性、焊接方法、環境溫度等有關,應綜合考慮這些因素后確定。另外,預熱溫度在鋼材板厚方向的均勻性和在焊縫區域的均勻性,對降低焊接應力有著重要的影響。局部預熱的寬度,應根據被焊工件的拘束度情況而定,一般應為焊縫區周圍各三倍壁厚,且不得少于150-200毫米。如果預熱不均勻,不但不減少焊接應力,反而會出現增大焊接應力的情況。而焊后消氫處理,是指在焊接完成以后,焊縫尚未冷卻至100℃以下時,進行的低溫熱處理。一般規范為加熱到200~350℃,保溫2-6小時。焊后消氫處理的主要作用是加快焊縫及熱影響區中氫的逸出,對于防止低合金鋼焊接時產生焊接裂紋的效果極為顯著。焊后整體熱處理能有效地降低球罐的殘余應力水平,穩定結構尺寸;改善焊縫及熱影響區的金相組織,使焊接造成的非平衡組織變為平衡組織,從而改善焊接接頭的性能,降低硬度,提高塑性和斷裂韌性,提高疲勞強度;進一步釋放焊縫中的有害氣體,特別是氫氣,以防止氫致裂紋的產生。

篇3

飲食在人們生活中是不可欠缺的一部分,我國自古就有“民以食為天”的說法,日本亦有“衣服一代、家居二代、飲食三代”這樣的俗語,可見飲食文化無論在中國還是在日本都是非常重要的。飲食文化是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中國的飲食文化與日本的飲食文化中也存在許多相同點和不同點。

2、自古以來中國與日本之間就進行著飲食文化的交流

2.1 中日兩國的大米情緣

大米自古以來就作為中國人和日本人的主食,殊不知,它也是重要的能源之一。在古中國的長江和黃河等河的沿岸種植了適合當地氣候生長的水稻,距今2000至3000年之前這種種植技術傳到了日本,成為了日本大米的起源。

2.2 中日間的茶道淵源

眾所周知,茶道雖起源于中國,卻在日本開枝散葉,開花結果,如今成為日本傳統文化的代表。而且無論在中國還是日本,接待賓客以及用餐前后,飲茶無疑成為了一種習慣。

中國是最早發現并利用茶樹的國家,是茶的祖國。茶傳到日本后,在京都孕育了茶文化。日本高僧最澄于唐貞元二十年來到中國,回國時攜浙東茶籽回國傳播,這標志了日本茶文化的開始。

雖然地域不同,但中日兩國所追求的都是相同的茶道境界——清靜的環境、舒暢豁達的心境、精神上的升華。

3、中國菜和日本料理

3.1 不同的風土人情形成了不同菜式

中國菜往往油量大、味道濃郁;日本則通常直接食用不加工的生鮮食物。風俗文化大概就是造成這巨大差別的主要原因。

日本四面環海,由4,000多個島嶼組成。氣候溫暖,四季分明,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這樣食物就比較容易保存。吃生鮮食物就這樣發展起來。此外,日本平原較少,飼養家畜比較困難,所以人們很少能吃到牛肉和羊肉。更沒有中國吃鹿肉、兔肉、驢肉這樣的習慣。這就是為何日本能夠制造出不用加工就能食用的日本料理的原因。

3.2 加熱食物和脂肪

中國菜大多需要通過加熱才食用。其實中國人喜歡把菜加熱了再吃也與中國的水土有關。食材在干燥的地方保存過后就要浸泡在水中來保證其新鮮,要使其味道不流失,就需要用油烹飪。食物在加熱后更容易入味,也更好消化。在歷史的長河中,中國菜通過對食用油的獨特使用使其技術得到了發展。

中國與日本相比,日本生食食物的技術已經遠遠超過中國。當然,這與日本氣候有關。日本海鮮食品往往無需加工或輕微的加工即可進一步保持鮮度、而且海鮮本身含有鹽分,所以生吃亦可。再加上日本有良好的水質量,溫度變化小,寒冷的地方也很少,比較適合吃生鮮食物。

3.3 濃厚和新鮮

中國菜的最大特點是調味。就是不同的制作方法融合各種食材所展現出來的不止一種味道,而是多種味道的完美結合。以中國的傳統美食——餃子為例,有豬肉餡、羊肉餡、魚肉餡,當然也可以是素餡。往餃子餡中加入各種調味料,就可以制作出不同風味的餃子了。可以用水煮水餃,也可以用蒸屜蒸蒸餃。

與此相對,日本料理最大的特點就是食材新鮮、豐富,味道原始。提到日本料理,腦中第一個浮現的就是生魚片和壽司這樣的食物。傳統料理的思想就是“無需制作出來的料理”。在這種思想的支撐下,生魚片成為了典型,將生的魚肉切成片,蘸著醬油和芥茉吃。

3.4 鹽和甜品

中國有各種各樣的咸菜,這些菜品特別適應中國的水土。因為中國有大陸性氣候,雨量少,氣候干燥,蔬菜水分容易蒸發,所以大量放鹽是有必要的。加上中國寒冷地域面積較大,大量攝入鹽分能夠促進機體代謝,讓人精力充沛、產生溫暖的感覺。而且鹽不僅僅只是一種調味料,也可以為傷口消毒,防止化膿。中國在很久以前就巧妙地用鹽預防蛀牙及牙周疾病。

與中國菜相比,日本料理偏甜。從日本的氣候及國土來看,下雨天較多,沒有鹽田。但是,溫和的氣候使周圍海域降雨量增多,空氣潮濕。人們不易出汗,因此甜品符合了日本人的口味。而且砂糖進入口中會刺激神經中樞產生,從而使大腦分泌啡肽,啡肽使人放松,因此會提高人體對疾病的抵抗力。

3.5 飲食方式的改變

如今,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大家對于飲食的要求也相對苛刻,每個人都追求健康、營養的飲食方式。近幾年,中國的食療行業也因此得到了迅猛發展。藥膳型料理受到了人們的追捧。另一方面,日本人,尤其是日本年輕人對于歐美式的飲食文化特別熱衷,或許這一改變將對中日兩國今后的飲食文化的發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4、結語

雖然日本料理與中國料理的風格存在很大差異,但日本料理受中國菜的影響也最大,中國與日本的飲食文化淵遠流長,日本的大米和茶均起源于中國,加上與其傳統文化的融合,形成了具有日本獨特風格的米文化與茶文化。

自然條件是造成中國菜和日本料理不同的主要原因,日本料理的主要特征是菜品新鮮、原始,沒有復雜的加工過程,講究的就是原汁原味。清淡、少油脂是其最大的優點。與此相反,煎、烤、烹、炸的制作方式與色、香、味的綜合則是中國菜的主流特色。兩國的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是經過千百年的流傳與發展所形成的瑰寶,值得人們去細細品味。

參考文獻

[1]孫璐.淺析日本飲食文化[J].西安社會科學,2010,(04).

[2]徐靜波.試論日本飲食文化的諸特征[J].日本學刊,2008,(05).

[3]賀亞芹,隋國榮.日本飲食文化瑣談[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版),1999,(02).

篇4

關鍵詞:徐州;飲食文化;價值;傳承發展

江蘇省2015年大學生實踐創新項目:“徐州兩漢飲食文化的挖掘與價值研究”(項目編號:XCX2015061);徐州市2015年度科技情報研究項目:“生態旅游產業發展與示范研究”(項目編號:XKQ015)

中圖分類號:F719.3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6年1月29日

一、徐州飲食文化的歷史和傳承

(一)徐州飲食文化的歷史。徐州,古稱“彭城”位于江蘇省北部,是古“九州”之一,擁有四千多年的文明史,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素有“九朝帝王徐州籍”之說。除此之外,徐州也是中國傳統烹飪文化的發源地,其悠久的飲食文化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早在堯舜時期,彭祖就曾調制口味鮮美的雉羹(野雞湯)進獻給帝堯,帝堯甚是歡喜,因而將彭祖封于大彭(今江蘇徐州)。相傳彭祖活了800歲,是中國烹飪創始人。彭祖在歷史上影響很大,曾被孔子推崇備至。其所創的雉羹是我國典籍中記載最早的名饌,被譽為天下第一羹。楚漢相爭后期,劉邦大軍屢戰屢勝,項羽軍隊在逃亡中糧草供給不上,士兵于是將黃豆煮熟充饑,將剩下的黃豆就被裝進蒲包,加上鹽粒,這就成了后來流傳民間的鹽豆,影響深遠。而坡在任職徐州的一年多時間里,對徐州的飲食文化也頗有推崇。據歷史考證,徐州著名美食“把子肉”就起源于蘇公的東坡肉。到了清代和民國,徐州的飲食文化更加豐富多彩,凍豆腐、酥魚、蹄卷、芙蓉肉、糟豬耳、攪瓜等普遍食于民間。乾隆帝六下江南,封徐州雉羹為“天下第一羹”。近代思想家康有為品嘗彭城魚丸時,曾賦詩贊譽“彭城魚丸聞遐邇,聲譽久持越北南”。

(二)徐州飲食文化的傳承。徐州,作為中原文化的覆蓋地,自古便是北國鎖鑰、南國門戶、兵家必爭之地。徐州同時作為兩漢文化的發源地、素有“彭祖故國、劉邦故里、項羽故都”之稱。正是這絢爛悠久的歷史積淀中,傳承著各色各樣、獨具風味的彭城飲食文化。例如,“第一食神”彭祖從兒子夕丁誤將魚藏入羊肉罐內而得到啟發,燴制的羊方藏魚。魚的鮮美和羊肉的香嫩融為一體,其做法傳承至今,并成為漢字“鮮”最早來源。擁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沛縣狗肉傳承至今,不僅是因為其美味,更是因為其是對楚漢爭霸歷史的一段見證。

在眾多飲食文化的傳承典范中,“伏羊節”作為徐州當地特有的美食節日,具有豐富的文化底蘊。歷史上,羊是被人類最先馴養的家畜之一,食羊的傳統習俗自古就有。古語有云:“仲春之月”,“食麥與羊”(語出 《禮記月令》)。此外,在徐州市銅山區漢王鎮出土的一塊《庖廚圖》上亦記載著當時人們用羊肉烹調食物的情景。盡管中華民族的食羊傳統習俗已源遠流長,但人們還是將在三伏天大口吃羊肉大碗喝羊湯這一飲食習俗繼承至今,并逐漸發展成一種全民參與的美食節日。由此可見,不論是早在堯舜時期就已盛行的吃羊習俗,還是以徐州為地理依托的地域文化,都在不同程度上豐富了徐州“伏羊節”的文化意蘊。

對于徐州飲食文化的傳承,一方面這是對當地人類祖先飲食傳統的一種繼承與發揚;另一方面也表達了一種對先人的懷念和對漢風古韻的向往,是一種歷史的沉淀和對民族感情的承載。

二、徐州飲食文化的特色和價值

(一)徐州飲食文化的特色

1、徐州飲食具有包容性。如果說徐州悠久絢爛的歷史給予了當地飲食豐富的內涵,那么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宜人的氣候環境,更賦予了徐州飲食文化難得的包容性。徐州地處蘇皖魯豫交界處,素有五省通衢之稱。是華北平原的門戶城市,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戰爭的出現加速了當地居民的人口流動,同時也潛移默化的帶來了不同地區的飲食文化。從整個氣候上來看,徐州處于溫帶季風性氣候,冬暖夏涼,雨熱條件充足,適合不同種類的動植物生長,給當地的飲食提供了充裕的食材。經過長期的發展和積淀,逐漸形成了今天家喻戶曉的徐州風味。

徐州的飲食文化受到南北各地的共同影響,體現出兼收并蓄的特點。既包含了齊魯菜系的紅燒類與醬類菜點的風味,又加入了江淮菜系清淡香甜的爽口。川菜的麻辣鮮香,中原的面食點心也都在徐州飲食上都有所體現??傮w來說,徐州菜五味俱全、自成風格、鮮咸醇厚、味道適中。

2、徐州飲食具有養生性?!八幨惩础笔侵腥A傳統醫學之中對人類最有價值的貢獻之一。藥膳,顧名思義,即以藥材與食材為原料而做成的膳食。它“寓醫于食”,是將食藥相結合所制成的具有多種保健功能的佳肴。自中華文明產生以來,藥膳就一直發展至今。早在4,000多年前的彭祖時期,人們就已意識到飲食養生的重要性了。彭祖所創“雉羹”就充分體現了“養生當論食補,治病當論藥攻”這一觀點。彭祖開創了中國食養和食療先河,徐州當地的彭祖養生菜系極其注重食療與養生相結合的觀點?!读邢蓚鳌吩疲骸芭礴H好恬靜,惟以養神治生為事,并服糜角、水桂、云母粉?!敝嗅t學認為糜角等三物均具滋補、開胃、美容的功效。彭祖還以此三物匹配其他菜肴,算得上域內最早的食療菜了??诒己弥两袢韵碜u“國菜之首”的“羊方藏魚”,被現代飲食文化人稱之為“民族養生文化”的“活化石”。因此,研究、挖掘、繼承徐州菜具有深刻的歷史及現實意義。

(二)徐州飲食文化的旅游價值。“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憋嬍晨芍^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據主導地位。在滿足人們生理需求的同時,還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底蘊。飲食文化,不僅包括相關食材的加工與制作,還包括在飲食過程中所形成的一些傳統風俗習慣。屬于生產消費的范疇,是消費經濟中活躍度最大、最具特色、最具群眾性以及具有強大生命力的一個重要分支。由此可見,飲食文化在旅游產業中占有重要地位。它能夠滿足旅游者的多種需要,提高旅游地的經濟水平,推動旅游業的發展。

1、滿足旅游者口腹之欲。徐州地方飲食南北交融,貫通東西,在歷史的發展中展示深厚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其中不乏美味,例如霸王別姬、彭城魚丸、沛縣狗肉、羊方藏魚、麋魚雞、云母羹等,旅游者對這些美酒佳肴的消費,可滿足其口腹之欲,獲得生理上的和精神上的愉悅,從而增加旅游者在一次旅游活動中的積極體驗。

2、滿足旅游者文化好奇心理。旅游者旅游的目的是為獲得與日常生活截然不同的文化體驗。旅游者在其日常生活中很難見到旅游地的一些特色美食。以徐州特產沛縣狗肉為例,即使當地有這樣的門店出售,但實際上口味會有所不同,遠不及徐州當地門店的美味。因此,旅游者對這些地方特色美食往往有著很強的好奇心,加之徐州特色兩漢文化飲食享譽全國,旅游者自然會想親自前來品嘗美食,體驗徐州不同的飲食文化。

3、飲食文化能夠推動旅游業的發展。徐州的旅游資源豐富,飲食獨具特色,在很多國人心目中的形象是漢文化的代表、兵家必爭之地,這些只是歷史的展現,而飲食則顯示了文化的深厚底蘊以及傳承的價值。如果能夠成功將飲食文化與旅游結合起來,必將有助于提升旅游經濟活動附加值、增強旅游吸引力。在不斷豐富旅游產品的同時,進而采用美食以打造旅游形象,用美食文化來吸引游客,以達到增強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

三、徐州飲食文化發展建議

(一)當前所面臨的問題

1、飲食文化發掘不深。徐州飲食文化資源豐富,品種多樣,但就目前開發狀況而言,當前徐州還未對當地兩漢飲食文化的開發加以重視,忽視了其文化內涵,開發僅僅停留在最基礎的需求――品嘗佳肴上,僅僅是一種味覺上的感性體驗,而更深層次的,比如吃出營養、吃出健康、吃出文化內涵的開發力度還大大欠缺。隨著社會的發展,旅游者對于旅游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他們對飲食的要求不再僅僅滿足于品嘗美味上,而對文化體驗的要求更高,希望能對當地文化有更深的了解。此外,旅游者為獲得完整的體驗,往往會對食物的制作過程很感興趣,甚至萌生有自己動手嘗試制作的想法。然而,徐州目前的旅游開發還沒到位,所以阻礙了旅游業的進一步發展。

2、飲食產品創新不足。如上文所述,徐州菜有著4,000多年的歷史,又集南北各地菜肴所長,風味獨特,別具一格。但在菜系發展過程中,徐州菜逐漸被蘇菜和魯菜吸收和融合。而新產品開發速度慢,難以跟上市場步伐,產品開發觀念與現代消費觀念差距日漸擴大。雖然徐州飯店開發了“彭祖養生宴”、漢園賓館推出了“漢宮御宴”等等特色餐飲,但礙于市場化、產業化的程度不高,導致這些特色飲食加工制作僅限于徐州本地,很難在國內外擴大知名度。而其他各大菜系都能在不斷發揚本地菜肴風味特點的基礎上,融合現代人的口味,與時俱進,在旅游行業中占足了份額,而徐州卻因長期未能開發出富有徐州特色的菜肴而被限制,其市場發展空間越來越小。

(二)堅持保護與開發同時并存

1、將保護飲食文化上升為一種自覺意識形態。徐州飲食文化以其悠久的歷史和豐富底蘊,成為整個淮海地區不可或缺的精神財富,是一代代勞動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作為徐州地區的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旦能得以充分利用,必定會發現其巨大的發展潛力。利用并發揚好徐州特色兩漢飲食文化,必定會對徐州旅游業起到推動作用。

2、開發飲食文化發展的路徑。徐州應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前提下兼并外來菜系的特點,開發具有徐州特色的飲食。彭祖曰:“不欲甚饑,饑則敗氣,食誡過多,勿極渴而飲,飲誡過深。食過則癥塊成疾,飲過則痰癖結聚氣風?!痹诶^承羊方藏魚、麋角雞、雉羹等名菜名宴的基礎上,與時俱進,推陳出新,開創飲食文化旅游的新型旅游形式。借助彭祖文化,將徐州的飲食文化和養生結合,打造徐州飲食文化的養生品牌,這既能傳承彭祖飲食文化,也能更好地傳遞現代人生活理念,

3、加強市場宣傳,弘揚飲食文化。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推進,保護徐州本土飲食文化就顯得極為迫切。如果想獲得新的市場發展空間,就必須進一步弘揚徐州飲食文化。首先,徐州可以通過定期舉辦“彭祖飲食文化節”等一系列飲食文化活動,達到傳播飲食文化的目的;其次,徐州飲食文化要注重品牌宣傳。在要求徐州的餐飲企業在注重產品質量和服務的同時,不斷創新產品的宣傳渠道,利用微信、微博、電影、電視等多元化媒體,創新飲食文化,開拓新的市場,從而提升徐州整體經濟發展水平。

四、結語

旅游的六大要素中,“吃”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最基礎的部分?!俺浴钡奈幕?,也就是飲食文化自然而然成為旅游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飲食文化逐步成為推動地區旅游業發展的主要資源。深度挖掘徐州飲食文化的價值并對其進行傳承和開發,有助于促進徐州旅游業的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周劍鋒.徐州飲食文化旅游開發初探[J].知識經濟,2013.21.

篇5

恕我直言,尊重客觀事實,對《烹調知識》(2011年合訂本)又有新的感受,再度寫這“千字文”,讓廣大讀者、作者來評述,以享美食中的天倫之樂。此次新的感悟分為六點:

一、立足山西、眼看世界:《烹調知識》是山西的地方性美食刊物,本以山西為主,但編輯者卻“立地山西,普及全國,眼看世界”,因而使刊物的內容更加豐富多彩,從《烹調知識》中可以觀察到全國美食的動態和知識,更能了解到世界美食的趨勢,還辟出了《異域風情》的專欄,如“解密來自地中海的美食——西班牙菜”、“奇特的德國飲食文化”之類的文章,使讀者能了解到世界美食的動態。不僅如此,還連載了“世界各國的長壽食品”使讀者進一步了解到世界上一些長壽國家為何長壽,一句話,與美食有關。各界長壽的食品,各種不同,各具特色。

二、從美食走向營養化:當今有句時尚話:“不但要吃飽吃好,而且要吃出營養來”。《烹調知識》編輯部順應這一潮流,辟有“美食養身”專欄,不僅僅“為美食而美食”,而是在美食的基礎上,“吃出營養”來,如“五行與中醫養生”一文中,中醫的“金、木、水、火、土”五行來說及“肺、肝、腎、心、脾”的養生原理,深入淺出,頗有哲理,值得一提的是,這“五行”與“五臟”中最強時間,最弱時間,對養生與食療的關聯起到指導性的作用。

三、隨著形勢的發展,從美食走向食療?!笆场辈粌H是果腹問題,吃的好不好,吃得適不適時,這對人體增強抗病能力,“吃出健康來”有著直接的關系。正如《烹調知識》(2011年7期)卷首語中所刊出的“新論飲食養生”一文中三點頗有說服力,一是什么時間吃比吃什么更重要,二是一日多餐比少餐更重要,三是食品比食補更重要,說得具體、頗有說服力,雖是“千字文”,卻抓住“飲食養生”的要點。

四、食醫被破格提到議程上來。如何辦好《烹調知識》雜志,不能因烹調而烹調,而是跳出“烹調圈子”,結合當前飲食與治病的關系,這在2011年中尤為突出。一些疾病的發生,當然有諸多原因,但飲食調理、飲食治病(即為“食醫”)是重要的一項。辟出“食養寄語”一欄(筆者建議:是否為“食療”或“飲食治病”更具體化),如“五谷雜糧”引領健康營養新時尚(刊于2011年8期),不但對“五谷雜糧”進行了考證,而且提出“如何吃五谷雜糧才有營養”,進而引伸到五谷雜糧稱為美食的話題,這樣有層次的、深化介紹,實為難得的好文章。

五、敢于爭論。關于美食,并不一言堂,敢于論據找點、提出新的觀念。眾所周知,國內風行的“舶來品”——比薩餅,這是意大利的美食,因此,一些洋餐館,尤其是意大利式的,常以“比薩餅”為自榮,無可非議,意大利以吃比薩餅為習俗,但誠可知,比薩餅并非源于意大利,而是中國。時今中國的比薩餅應為“返銷”而已?!杜胝{知識》(2011年12期)刊出“比薩餅的起源及流行,”一文,簡介了比薩餅起源的三種傳說,由于尚無史料可證,無法下結論,相信不久的將來,對比薩餅的原產地會有個結論。

篇6

【關鍵詞】德育 職業教育 教學內容

現在許多中職學校只重視技能的培養,從而忽視了學生思想品德的培養。而用人單位則是需要既有良好技能又有良好品質的工作人員,培養目標與用人單位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這個差距就成為大多數中職學校目前急需解決的現實問題。所以思想品德教育不能僅依賴于政治課來完成,各個學科都應該結合本學科的教學內容和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共同來完成學生的德育教育,通過我的教學實踐經驗總結,我認為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從而達到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目的。

一、教學內容中具有豐富的德育資源

在飲食文化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關鍵是要找好德育滲透與飲食文化知識的結合點,這就要從飲食文化教材的實際出發,著眼于知識的傳授或者練習中,應該在課堂教學中自然而然的進行滲透,“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德育熏陶。比如,在學習《酒文化》這一節課的時候,首先可以通過了解酒文化的起源以及歷程作為這節課的切入點,縱觀地球上的所有國家,中國的文明歷史從來不曾間斷過,相對應的中國飲食文化的歷史也不曾間斷過,酒文化歷史也沒有間斷過。中國的飲食文化也是唯一一個沒有中斷、環節完整,延續至今的飲食文化。立足不曾間斷的文化這個切入點,使同學們深刻感受到中國這個泱泱大國的文化傳承,從而產生出一種油然而生的自豪感、愛國感,這比單獨講授愛國知識能更加深入學生的心理。在學習《中國飲食文化基本特征》這節課時,可以展示一張張從古代到現代的飲食器具、酒具,通過這些圖片使學生了解中國飲食文化內涵的博大精深、歷史悠久。這樣在學習飲食文化的同時還接受了愛國主義教育,并通過這些激發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巧借這些素材,把握恰當的時機,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從而收到很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二、課堂教學中的德育滲透具有經常性

學生每天大多時間都是在學校中度過的,而且每天接觸最多的是各種課程,如果每個教師都能自覺的在課堂中進行德育滲透,那么學生可以說天天都在接受德育教育。有句話說父母是孩子的鏡子,教師也是學生的鏡子,要想把學生教成什么樣的人,教師首先就要做那樣的人,這樣的教師時時刻刻都會對學生進行榜樣教育,也就是時時刻刻都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這樣的熏陶比任何滲透方法效果都好。所以我的每節課中都對學生進行了充分的德育熏陶。在上課的時候都會為學生展現積極向上樂觀的精神狀態,不將自己的消極情緒帶到工作中去,每堂課都以飽滿的精神對待學生,和學生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以愉快的心情和學生一起學習、討論,不擺老師架子。例如,在學習《酒文化》中,從我們的日常生活進行切入,我們的日常生活都離不開酒,婚喪嫁娶、親朋好友聚會等等,然后再問學生在家中或者是同學聚會中是否喝過酒,對酒有怎樣的了解,通過這個進行切入,同學們都有話可說,也特別愛說,這樣和老師自然而然就拉近了距離,形成了學生們都積極參與教學氛圍,然后在課程的最后一個環節講飲酒與養生,并和學生討論飲酒的好處與壞處,教育學生在今后進入社會應該適量飲酒,并舉一些例子證明酒大傷身誤事,這樣一節課的教學效果是非常好的。

三、找準最佳結合點,具有針對性

在備課的時候,要認真研究教材,尋找教材與德育的最佳結合點,把它們進行科學的整合,才能增強教育的針對性,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這就要求教師要熟悉學生的思想狀況,在滲透德育時要對癥下藥。職高的學生大多不愛學習、不喜歡老師、不愛進學校,上課睡覺,看小說,聽音樂等等,所以要求教師要善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他們感興趣的地方感興趣的話題入手,學生愛聽音樂,我們就可以選取一段他們感興趣的音樂作為切入點,讓學生猜猜這是什么歌曲,這樣學生不會感到突兀,也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更容易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例如在學習《中國的味道》時,教師先放《中國味道》這首歌曲,讓學生猜猜這是什么曲子,它講述的是什么內容,是什么節目的主題曲等等,一下子就能吸引住W生的眼球,自然而然就把課程引入到這節課的教學內容上來,而且中國味道這首歌曲也表達出了對中國飲食的熱愛,“難掩熱血涌動著情懷”,這也是一種愛國教育。教師也可以采用創設德育情景的方法,創設出一個德育情景,可以是一個案例,也可以是一個課堂游戲模擬,還可以是音像視頻等方法,這就需要教師在日常中,注意教學素材的積累,這樣在教學過程中,各種資源都可以信手拈來。情景教學法適合中學階段的學生心理特點,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達到我們的教學效果。在學習《茶文化》的課程時,可以放一個小例子,馮夢龍撰寫的《廣笑府》卷八中的“茶酒之爭”,通過這個讓學生思考一下茶在我們生活之中起到了什么功用,茶的作用是什么等等,而且通過這個例子也教給了學生一些做人的道理,這比我們去平鋪直敘的講要好的多。

四、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具有實踐性

實踐是實現中職學生德育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教師應該有意識的將教材內容與我們的生活實際相結合,比如在學習《中國地方菜系及代表名菜》這節課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在家的時候動手做一些地方小吃,帶到課堂上來,讓學生講述所做小吃的做法,以及是哪里的名吃等等。讓學生體會到中國56個名族的特色及風味。而且可以直接把課堂搬到實踐室中,教師先講課,然后由學生親自動手去做、去嘗試,這樣可以使學生深刻體會到中國各民族的特色,體會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篇7

關鍵詞:承德;飲食類詞匯;文化特征

中圖分類號:H1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7)04-0097-03

飲食文化的范疇非常廣,關于“吃”的一切都可以包括在內,它貫穿于人類社會的始終。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所表現出來的吃的內容、吃的方式、吃所體現的內涵都是不同的,這就構成了各自不同的飲食文化。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飲食文化也是通過語言來承載。飲食的詞匯很豐富,比如食源食品類、食具類、飲食動作類、飲食禮儀類等,飲食類詞匯往往更能反映地域的自然地理及社會歷史文化特征。飲食類詞匯中有很多是方言詞匯,方言詞匯和地方文化更是密不可分,最能體現地方特色。本文將通過分析具有承德地方特色的飲食詞匯來探討其中體現的地方文化。

一、承德特色飲食詞反映承德的自然地理環境

飲食文化的特性之一就是客觀性,即飲食文化在產生和發展過程中始終受到具體環境的影響和制約,自然地理環境對一個地域飲食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有很大的影響。自然地理環境決定農作物的類別,從而影響到食物的種類、飲食特點、食物制作和烹調方法等;或者反過來說,地域食物的種類、飲食特點、食物制作等反映了當地的地理環境特征。

(一)具有地方特色的食物種類和飲食與地理環境關系密切

飲食文化的最基本的屬性是物質層面,即吃喝的“東西”本身,概括為野果野菜類、主食菜肴類、酒茶飲料類三大類,這三類食用飲用品與地理環境息息相關。

承德地處東北、華北自然地理區域的交匯處,與其它他區相比,冬季嚴寒漫長。由于地形和氣候等原因,承德野生資源豐富。崔海明在概括承德自然環境時說:“承德市位于河北省的北部,地處燕山山脈的東北段,地質結構屬于燕山地槽和內蒙古高原的地質過渡帶,境內多山、水系密布。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相對高差約為1400米,全區丘陵山地約占80%,高原約占12%??偯娣e5261.7萬畝,森林覆蓋率31.9%。特殊的地理環境使該地區蘊藏著豐富的動植物產品資源,野菜資源也十分豐富。”這種獨特的自然環境,影響了承德人民的生產生活方式,尤其對所飲食的對象有最直接的影響,從而形成了承德飲食文化的一部分。

承德人常常采集野果野菜來食用。采食野菜、野果在古人的飲食結構中占有重要位置,比如《詩經》中描述了眾多的農作物、野菜、野食等。現在雖然不用靠此維持生命,但這種生活方式相沿成習,居住在偏僻山^的人仍保留著先人采集野果野菜的習慣。承德的野菜野果資源非常豐富,比如刺柳、山丁子、酸姑、刺瑪果、托盤兒、鷗粒、帶黃、山大黃、蘑菇、苦力芽、哈拉海、蕨菜、黃花菜等。每到春夏之際,人們就到山上去采集野果野菜,或直接食用,或經過簡單加工將其制成美味佳肴。這些野果野菜是承德多丘陵山地、地形復雜的產物,比如刺柳生命力很強,具有抗旱、抗風沙、耐鹽堿、耐貧瘠等特點;山大黃學名酸模,分布在圍場壩上和海拔千米以上的山間潮濕、肥沃的地方。

承德特色的面食包括莜面做的諸如貓耳朵、莜面魚子、莜面窩子、二代王等,蕎面做的、撥面,粘面(大黃米磨的面)做的黏糕、驢打滾兒、粘米粥等,小米面玉米面做的發糕、散狀兒、烙糕、窩窩頭、酸粥等。莜面屬于北方尤其是壩上地區常吃的食物。莜麥喜寒涼,耐干旱,生長期短。

承德本地的酒茶飲料中,酒類飲品有酒、大黃米酒等,茶水類飲品有露露杏仁露、杏仁霜、沙棘汁、金蓮花茶、山丁子茶、玫瑰花茶等。這些酒茶的原料馬奶、大黃米、杏仁、沙棘、金蓮花、山丁子、刺瑪果等,均是承德本地產物,是承德的自然地理環境下的產物。

我國北方的飲食特點是“咸”,這也與物產和氣候有關,北方氣候寒冷,菜相對比較少,所以就多放鹽,使其偏咸。

(二)食物制作和烹調方法影射出了當地的自然地理環境

承德無霜期短,冬季比較漫長寒冷,本地蔬菜品種和數量都相對關內要少,冬天缺少新鮮蔬菜,所以承德人的習慣是在蔬菜旺產季節儲備大量菜以備冬春兩季食用。在漫長的生活實踐中逐漸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食物制作方式,即干、腌、凍的方式,用來充當承德在寒冬時節的蔬菜。

干菜即把菜晾干了儲藏的菜,如干白菜、豆角絲、葫蘆條、瓜條(角瓜搜的條)、蘑菇、黃花等。

腌菜有兩種,一種是酸菜、一種是咸菜。最具特色的便是用白菜或疙瘩白腌制的酸菜,這是過去承德人冬天的當家菜。咸菜種類很多,不可缺少的是腌制的芥菜疙瘩,其他的如蔥葉、芹菜、胡蘿卜、白菜、鬼子姜、黃瓜、尖椒等腌制咸菜。

承德冷凍食品也是該區域飲食文化的一大特色,如凍肉、凍豆包、凍年糕、凍水果、凍豆腐、凍豆角、凍野菜等。

可見,承德的飲食,源自于當地物產資源,而當地物產是氣候、土地的特定產物。

二、承德特色飲食詞匯反映了承德的社會歷史文化特征

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環境對飲食文化都有很大的影響,反過來說,飲食文化中也蘊藏著豐富的社會歷史和民族文化。

(一)承德特色飲食詞匯蘊蓄著滿族文化特色

文化傳播對飲食方言詞匯有很大影響,人口遷移會推動文化的傳播,而文化的傳播交流會促使新詞的產生。在清代滿族人統治時期,承德成為全國第二個政治中心,滿族在文化上有權威影響。很多滿族人定居到承德,所以承德留下了很多滿族的習俗,而飲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支。承德地區的飲食在主食上表現出來的滿族特色比如小米面餑餑、棒子面餑餑、粘豆包、粘糕、二代王、酸粥等。具有滿族特色的菜肴比如八碟八碗、酸菜、豬皮凍等。這些都是滿族飲食文化的充分體現,并被繼承下來。其中,粘豆包、酸菜、薩琪瑪等特色飲食,對其他民族的飲食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

在主食方面,滿族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喜歡吃粘食,粘食的特點是比較抗餓,有利于人們在寒冷的天氣里更長時間地進行戶外活動,如粘豆包、烙粘糕餅、撒年糕、驢打滾等。粘豆包是一種源于滿族的食品,是承德尤其是圍場、豐寧人冬季餐桌不可或缺的主角。粘豆包一般是在冬季開始的時候制作,尤其是過陰歷年前要蒸大量的粘豆包放入戶外的缸中保存,以備年前年后食用。粘豆包是贈送遠方親友的理想食物,每當蒸豆包時,互贈豆包已成為當地人的一種習俗。粘豆包不但營養均衡,更包涵了古老的文化傳承,是粗糧細作的先河。

滿族飲食的另一個特點是喜歡吃雜糧面食,如小米面餑餑、玉米面發糕、二代王等。餑餑是滿族特色食品,清代即成為宮廷主食,滿族的餑餑歷史悠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御膳“栗子面窩窩頭”,也稱小窩頭。夏天食用一種解暑食品“酸粥”,是用發酵后的玉米面制成的,味道與酸奶相同,酸爽可口又解暑。

八碟八碗起源于滿族,原為滿族正宗桌席?,F一般在招待新親或年節請客習慣吃八碟八碗或八碟一個火鍋。八碟一般四涼四熱,八碗通常是蒸菜,一般有蒸大塊碗肉或白片肉、丸子、豆泡或豆絲、海帶絲、葫蘆條或瓜條、豆角絲、魚等。酸菜是滿族寒冬時節的主要素菜,是塞罕壩滿族人在漫長冬季的主菜,白片肉、酸菜、血腸下銅火鍋,風味鮮美、獨特。豬皮凍是滿族傳統風味菜肴,為滿族在中國烹任史上發明之一。在副食上還喜歡自制豆腐、醬,以備平時作菜待人和節日、喜慶、祭祀之用。

馬奶酒是蒙古族牧民將馬奶發酵后釀造的一種味美可口的飲料,俗稱酸馬奶。大黃米酒是滿族傳統飲料之一。

有些形容詞也是滿語的遺留,如:哈喇(形容東西受潮變質了,如:瓜子有點兒哈喇味了,不能吃了),烏了巴圖(指水的溫度不冷不熱,來自滿語的音譯,即滿語“溫水”的意思)。

(二)承德特色飲食詞匯反映了承德人“樸實、聰慧、熱情、豪爽”的性格特點

自然地理環境和經濟環境對飲食文化都有深刻的影響。在人類的早期,狩獵和采食野菜野果是古人主要的飲食來源。之后隨著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隨著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早已經擺脫了原始的生存方式,但是狩獵和采食野果野菜卻作為傳統一直延續至今。清代時承德圍場就是皇帝專門狩獵的地方,現在打獵被禁止了,但是純天然野菜成為近些年越碓絞芑隊的大眾菜品,這也體現了承德人淳樸的個性。

承德人根據當地的自然環境特點制作腌菜、干菜、凍菜,以備漫長的冬季食用,充分體現了承德人的聰慧和實在。飲食用具制作也體現了這一點,如水葫蘆(成熟的葫蘆劈兩半,曬干后用來舀水,也稱水瓢)、蓋頂(用高粱桿編的剪成圓形的用來蓋缸或盆的蓋子)等。

承德特色的火鍋、八碟八碗、平泉羊湯等都具有“熱氣騰騰”的特點,也反映了承德人的飽滿的熱情。每年一到臘月,農村家家戶戶都蒸粘豆包、撒年糕、攤煎餅、做豆腐、走油(炸肉、炸丸子、炸豆泡)等,走親訪友時就互贈這些“年貨食品”,凸顯了承德人的友善與好客。

八碟八碗,碟是實實在在的大碟,碗是深深大大的高碗,與滿人的豪爽相匹配,過去北方多在婚宴、滿月宴吃到八碟八碗。承德農村直到現在還有這樣的傳統,每年一到臘月,家家戶戶都蒸幾大鍋粘豆包,基本都殺豬、殺雞、宰羊,把肉、豆包都儲藏在大缸里,以備正臘月盡情食用,充分展現了承德人樸實、傳統的性格特點。

承德還有一些特色飲食類器具詞匯,也是承德人豪爽、粗獷、大大咧咧的性格特點的體現。比如:烙糕鍋子(攤烙糕的工具)、碗架子(放置碗碟的器具)、筷籠子(放置筷子的器具)、床子(壓的器具)、鍋篦子(用來擔在鍋上的蒸或贅閃傅鈉骶擼、淺子(用柳條或別的東西編的比較淺的用來盛東西的器具)等,這些詞都以“子”為后綴,而不是以“兒”為后綴,證明了承德人屬于“豪放”派。

表示“吃”的動作的詞也展現出了承德人的豪放,如:“逮”,本是“抓住”的意思,用來指狼吞虎咽地吃,如“那小子吃飯大口逮”;“擼吃”本是“收拾、打”的意思,用來比喻吃飯狼虎、快,如“他3分鐘就把一大碗面條擼吃光了”。

三、結語

由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地方特色飲食類詞匯往往更能反映地域的自然地理及社會歷史文化特征。承德特色飲食類詞匯,具有承德地方特色的食物種類和飲食特點以及干、腌、凍的食物制作方式源自于承德所處的地理環境,即承德地多丘陵山地,地形比較復雜,無霜期短,冬季比較漫長寒冷。承德特色飲食類詞匯還蘊含著豐富的承德社會歷史和民族文化,一方面充分體現了滿族文化特色,另一方面反映了承德人“樸實、聰慧、熱情、豪爽”的性格特點。

參考文獻:

篇8

餃子與漢堡包分別是中西方的特色美食,是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典型代表。通過餃子與漢堡包的介紹與比較,分析中西文化中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象征意義三方面的差異。這些差異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各自民族的血統、生存歷史和生存環境。

關鍵詞

餃子;漢堡包;生活方式;思維方式;象征意義

文化是一個社會群體在長期生活過程中通過符號活動創造、傳承和共享的一切物質產品與精神產品。[1]中西文化歷來是世界文化的兩大派系,而飲食在兩個文化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造就了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廣義的飲食文化是指人們在長期的生產與消費過程中所創造并積累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2]餃子與漢堡包是體現中西飲食文化差異的特色代表。通過對餃子、漢堡包及其歷史的介紹,分析中西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象征意義三方面的差異,從而增進中西文化的交流與溝通。

一、餃子與漢堡包的起源

(一)餃子的起源

餃子源于中國,已有2600多年歷史,儒家經典之一的《禮記》是專門研究秦漢以前各種禮儀的論著,其中講到:“稻米二,肉一,合以為餌,煎之。”魏國的張揖在《廣雅》一書中提到這種食品,隋朝的時候顏之推說餛飩的形狀像偃月,偃月即半月形,正是目前餃子的形狀。1968年,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吐魯番的一座唐朝墓葬地里發掘出一個木碗,碗里盛的餃子和今天餃子的形狀完全相同,這不但是中國最早的餃子實例,同時表明,在唐代吃餃子的習俗已經流傳到少數民族地區。[3]

(二)漢堡包的起源

喬治•奧澤斯基(JoshOzersky)是《紐約》的美食專欄作家。在他眼里,漢堡包是美國文化的象征,是眾多食物中的佼佼者。漢堡包的起源也很早,原始的漢堡包是剁碎的牛肉末和面做成的肉餅,古稱牛肉餅。德國漢堡地區的人將其加以改進,遂以地名而稱為“漢堡肉餅”。借助工業化時代的機械,查理•納格林(CharlesNagreen)在美國的威斯康星州設立作坊,專門生產漢堡包,開創了美國漢堡包商品化經營的先河。[4]

二、餃子和漢堡包體現的中西文化差異

(一)生活方式

1.餃子體現的中國生活方式

中國人具有典型的集體主義思想,而包餃子正是大家齊心合力,集體完成的事情。而且,每道環節都有含義,剁餡兒是說碎碎(歲歲)平安,包餃子時說雜事都包上了,開鍋時說喜事都開花了,餃子破了說糧倉都撐開了,盛餃子時說元寶入庫了。[5]這些含義常常是家庭的共同體驗。因此,吃餃子在很多程度上屬于家庭行為。由此體現,在生活方式上,餃子與農業社會密切相關,農耕生產、自然經濟的特點使中國人重視天人合一和整體性思考,喜歡大團圓,追求統一,形成一種有機的自然觀,重視生命,熱愛生活,追求均、安、合,形成獨特的文化特質。

2.漢堡包體現的西方生活方式

吃漢堡包講究的是簡單、快捷與營養。它注重效率與結果,把分散的、互不聯系的個別生產過程,轉變為互相聯系的社會生產過程,把傳統的餐飲業改造為具有專業化社會分工的行業,用機械代替手工,用流水線作業代替個體生產,讓人們從家務勞動中解放出來,以滿足人們現代生活節奏和營養與保健的需求。喬治•奧澤斯基在《漢堡:吃的全球史》中講述了漢堡從19世紀美國小販出售的、工人填飽肚子的街頭食物,到工業化世界、速食革命過程中最有權勢的食物的歷程。由此得知,在生活方式上,漢堡包體現的是工業化的特征。[6]

(二)思維方式

尼斯貝特在《思維的版圖》中認為:“東亞人生活在相互依賴的世界中,自我是整體的一部分;西方人生活在自我是單一自由行動的人的世界中。”[7]根據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維度理論中對群體中個人與社會關系的分析,美國偏向個人主義,而我國則偏向集體主義。

1.餃子體現的中國思維方式

餃子餡兒肉菜姜末等混成一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用眼睛不容易區別餡兒的具體成分,只能靠味蕾來一一辨析,就像俗語所說:“瞎子吃餃子心中有數”。這種混沌狀態與中國古人的宇宙觀相連,正如老子在《道德經》第42章所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8]

2.漢堡包體現的西方思維方式

做一個漢堡包所需要的材料是分別制作的,烘烤面包、煎炸肉餅、新鮮蔬菜,只有到顧客購買時,才把幾樣材料夾在一起,組合成一個完整的漢堡包,里面的肉餅和蔬菜看得清清楚楚。這種飲食與西方注重分類的思維方式有關。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西方人習慣從自我的角度,把對象與自身對立起來加以切割,分門別類,認為知識的本質就是區分,區分得越具體、越細微,對事物的認識就越深刻、越全面,對事物的把握就越明晰,認識就越正確。餃子的混沌與漢堡包的精確,在中國人與西方人性格上也多少有所體現。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里的一場十八相送,祝英臺對梁山伯的一路愛情暗示,中國人會隨著劇情的進展與其一同纏綿悱惻;而西方人則聽得心力交瘁,不明白祝英臺為什么不能直截了當地告訴梁山伯真情實意的愛。如英國女作家簡•奧斯汀的小說《傲慢與偏見》中,男女主角伊麗莎白和達西,求婚與拒婚都干脆利索,而不是轉彎抹角。[9]

(三)象征意義

餃子和漢堡包作為中西特色美食的典型代表,都有著濃烈的象征意義。一個小小的餃子和漢堡包都承載著較重的分量,但餃子的象征意義更強烈些。

1.餃子的象征意義

民諺云:“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每年農歷臘月的最后一天,是人們辭舊迎新的時候。大年三十吃餃子是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過年的習俗。剁菜時間越長,說明包的餃子越多,象征日子富裕興旺。餃子的形狀也頗具象征意義。“元寶”形的餃子擺在蓋簾上,象征著遍地財寶,金銀滿屋;麥穗形花紋,象征著新的一年會五谷豐登,屯滿倉糧。但更多的包成幾種形狀,預示著來年事事如意,生活蒸蒸日上,日子豐富多彩。[10]餃子作為一種特別的吉祥食品,與人們的整個生活過程結下了不解之緣。人從生到死,要經過若干的重大禮儀禮俗活動,餃子也由此成為某些禮儀內容的祥瑞之物和饋贈親友的佳品,成為一種內涵豐富的民俗文化載體?;槎Y是人生的重大禮儀活動之一,在這個氣氛熱烈的活動中,人們同樣用餃子作為傳達某些愿望的工具。在我國北方地區,有一句人人皆知的俗諺,即“上轎餃子下轎面”,說的就是餃子在婚禮中的重要作用。上轎前吃的餃子,多少不拘,但必須是偶數,常見的是只吃一對,預示著喜事順利圓滿,成雙成對,永不分離。鬧洞房后,新郎新娘吃餃子時,二人要相互交換,意為百年好合,永不變心,這習俗體現了人們對傳統婚姻的態度。而借餃子之生熟以喻新婚夫婦生兒育女的意義,正反應了中國傳統的子嗣觀念。[11]

2.漢堡包的象征意義

漢堡包中的肉以牛肉為主,而牛在西方文化中是財富與力量的象征。此象征源于古埃及,依照《圣經•出埃及記》的記載,以色列人由于從埃及出奔不久,尚未擺脫埃及的習俗,就利用黃金打造了金牛犢,當作耶和華上帝的形象來膜拜。在西方文化中,牛也象征直率和毅力。西班牙則是將牛當作冒險娛樂的對象,如專業的斗牛與常民化的奔?;顒?。在現代飲食文化中,牛排或牛肉是很重要的飲食西化指標,有時甚至會用來當作衡量經濟貧富的象征,如希特勒曾提出他的愿望:讓德國每一戶人家的餐桌上有牛排與面包。漢堡包中的面包也有深厚的宗教含義。面包象征著耶穌的身體,其意義在于,耶穌以自己的犧牲代人類贖罪,上帝就不消滅人類了。

三、結語

餃子與漢堡包的不同反映了中西截然相反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象征意義。如今,享受中西方特色美食已成為當代人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事情。餃子越來越受到西方人的喜愛,我們在大街上也隨處可見肯德基、麥當勞等外來飲食。隨著中西方飲食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也隨之不斷變化。我們在繼承與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也在不斷適應著時展的要求。

作者:閆安 王永祥 單位:天津商業大學外國語學院

參考文獻

[1]姚燕.跨文化態度———一種跨文化交往的倫理[J].中美英語教學,2009,(12):18-24.

[2]杜麗,姚輝.中國飲食文化[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9.2.

[3][4][5][9]陶黎銘,厲琳.中西文化聚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2-5.4.3.8.

[6]周惠民.漢堡包之美[J].世界博覽,2014,(17):88.

[7]理查德•尼斯貝特.思維的版圖[M].李秀霞,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29-40.

[8]邵光學.中西思維方式的差異及展望[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90-93.

篇9

1.1物質文化研究已成為文化人類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分支

文化人類學的研究重在對全世界各民族進行描述與分析,對人類文化的本質進行深入剖析,其是以人類各民族創造的文化為研究基礎的,屬于人類學研究的范疇。童恩正(頗有名望的人文學家)曾認為:“文化文類學是從文化的角度研究人類的科學就是從物質生產、社會結構、人群組織、風俗習慣、等各個方面,研究整個人類進化的起源、成長、變遷和進化的過程,比較各民族、各部族、各國家、各地區、各社團的文化的相同之點和相異之點,藉以發現文化的普遍性以及個別的文化模式,從而總結出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和特殊規律?!庇纱丝梢钥闯觯何幕祟悓W研究的范疇很廣,傾向于從整體上把握事物,相比之下,物質文化研究的涉及面較為狹隘,但其屬于文化人學學研究的范疇。也就是說物質文化研究已成為人類學研究的一種重要分支。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來研究我國物質文化,可豐富我國物質文化的內容,推動我國物質文化的發展與傳播。

1.2中國物質文化研究與文化人類學研究具有相似性

1.2.1歷程的相似性

國內文化人類學研究的歷程與物質文化研究的歷程具有相似性。主要體現在:(1)都經歷了萌芽期、發展期以及停滯期。1901-1949年,文化人類學在中國萌芽,與此同時,學者也開始著手探索物質文化;1950-1960年,文化人類學的發展十分迅猛,與此同時,中國的經濟也取得了空前的進步,這也帶動了我物質文化的發展與傳播;1960-1970年,文化人類學的發展停滯不前,屬于其停滯期,與此同時,此十年是的十年,我國的經濟受到嚴重的影響,無可置疑,物質文化研究也只能停止步伐。(2)同時進入了新的發展歷史時期。1980-至今,國內文化人類學的研究始終與物質文化研究緊密相連。

1.2.2特征的吻合性國內文化人類學的研究特點與我國物質文化研究的特點十分吻合,主要體現在:(1)文化人類學注重對歷史的研究,其重在應用歷史資料,對歷代各民族的文化特征進行研究,也就是將人類學與歷史學結合起來。而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也是一部頗具中國特色的物質文化史,中國現有的豐富的物質文化都離不開歷史,比如:中國飲食、服裝、交通、建筑都是從中國古代的文化遺產中吸取養分,進而豐富或發展起來的。(2)文化人類學研究的本質與物質文化研究的本質幾乎是一致的?,F代文化人類學旨在探索出各種理論方法,以促進人類的健康發展。而物質文化的研究也是以人類的健康發展為目的的。(3)文化人類學的研究所需的資料,一般都是研究人員深入最基層得到的,其揭示的現實意義不僅具有一定的理論依據,而且具有客觀性,不具備太多主觀色彩。這一特點正符合物質文化研究的要求,對物質文化的發展是大有裨益的。

2.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改善中國物質文化研究

2.1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看中國物質文化研究存在的若干問題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改善,中國物質文化研究體制也在不斷完善,但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來看,其尚存在一定的缺陷。具體來說,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1中國對物質文化的研究過于追求形式美

中國對物質文化的研究過于追求形式美,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飲食文化和服裝文化研究,下面從這兩個方面進行簡單的敘述。(1)飲食文化。雖然中國重視通過飲食來療養和滋補身體,然而人們在評價飲食的好壞時,往往更注重從味覺、嗅覺、視覺、觸覺、文化等方面進行主觀評價,而往往忽略食物本身的營養價值,也就是說,只要色、味、形俱全的食物就能得到人們的一致好評,而食物是否營養過度或不足,人們很少關注。(2)服裝文化。人靠衣裝,美靠靚裝,在現實生活中,服裝是最受人們關注的物質產品。然而很多人在選擇服裝時,一味地在乎服裝的外形設計,而對于服裝的材質、價格卻置之不理。也就是:只要款式新穎、獨特或突顯人的氣質,就一定會成為挑選人的囊中之物,即使該服裝的材質不佳,或者價格在自己的承受范圍之外。

2.1.2關于物質文化研究的范圍過于狹隘

通過查閱及總結資料可以發現:目前關于我國物質文化研究的文獻并不多,且絕大多數都集中研究中國古代物質遺產,古代民族文化(如三國、漢朝、明清朝的物質文化),且研究的內容多集中在有形的飲食、服裝、交通、建筑等,而對于一些藝術(諸如音樂、舞蹈、美術等)物質文化的研究少之又少。因此,物質文化的研究領域有待進一步深入。

2.2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解決中國物質文化研究存在的問題的對策

2.2.1注重客觀事實

研究人員應深入最基層進行實地調查,以調查的客觀事實為研究依據。比如在研究飲食文化時,研究人員不僅要對人們的飲食進行調查,而且要對其謀食方式進行調查。迄今為止,人類的謀食方式主要有五種,即狩獵和采集、初級農業、畜牧業、精耕農業、工業化謀食。選擇的調查人群應具備不同的年齡、不同的性別以及擁有不同的社會地位。只有按照以上條件進行調查,才能了解社會的平均飲食水平,才能對人們的飲食情況作出正確的分析。

2.2.2注重跨學科綜合研究

物質文化涉及的領域十分廣泛,其中物質文化可能與其他物質文化或社會層面緊密相連,因此,在研究某種物質文化時,還必須對其他物質文化的相關知識進行充分了解,否則,就無法用聯系的觀點來分析問題,最終導致研究結果出現偏差。同樣以飲食文化研究為例,眾所周知,飲食文化與餐飲業、旅游業、食品工業等諸多方面緊密相連,研究人員只有對餐飲業、旅游業、食品工業等方面的常識有了大致的了解,才能深入探析飲食文化,才能在相互比較中得出最佳的結果。

3.結語

篇10

關鍵詞:流行小吃;名稱;語義關系;文化傳播

事物名稱是人類命名世間一切已發現或其意識中所存在事物的符號,這些符號是人們對它們所代表的事物進行有效區分的標識,從而使人類能夠在交際中順利使用它們而不會產生誤解。事物名稱和文化息息相關,它既是命名者對事物的認知程度及其心理文化內涵的體現,又是對所命名事物文化內涵的體現。這一點同樣適用于飲食名稱,因為“能夠為聽眾敏感捕捉到、易于理解的恰恰正是反映流行小吃的飲食文化詞語”[1]。從語言的角度出發,除結構為單純詞的食物名稱如可口可樂、肯德基、沙琪瑪、餑餑等,其他食物名稱的語言構成成分之間有動賓式、主謂式、偏正式、并列式、附加式、重疊式等結構方式,并由此形成了不同的語義關系。這些語義關系的存在,為食物名稱的被接受和被記憶提供了名稱方面的便利,同時也為宣傳該食物所含有的文化現象進行了不同層面的傳播。以流行小吃的名稱為例,其內部語言成分不僅在結構及語義方面具有鮮明的特征,而且其語義具有強烈的心理暗示性,向大眾揭示其特質的同時,也起到了一定的宣傳作用。即是說,流行小吃之所以能夠流行,不僅僅是它的原料及烹制方式富有特色或者是價格比較低廉,它在名稱方面也具有能夠流行起來的特質。

一、流行小吃名稱中內部要素的語義關系

主謂結構是漢語中詞和短語、句子等語言單位非常重要的結構類型,按照結構中名詞性詞語和動詞的關系往往可分為施事、受事及中性三種語義關系。但與一般主謂結構的施受關系不同,流行小吃名稱內部構成要素在主語及賓語語義上主要存在受事和中性兩種,體現出了食品原料的非能動性特點。

(一)受事語義

在主謂結構類型的流行小吃名稱中,很少有代表制作者本人即施事者的語言成分出現,能出現在主語或賓語位置上的成分一般都為流行小吃的原料,如“黃燜雞”“牛肉泡饃”“蝦爆鱔”“辣炒蛤喇”“雞翅包飯”“小雞燉蘑菇”等流行小吃名稱中的“黃”“牛肉”“蝦”“辣”“雞翅”“小雞”即為受事主語,它們是其所在名稱中動詞的承受者,在命名者眼中,這些原料是該流行小吃中的核心原料,故將其放置于主語的位置。就賓語而言,這些名稱中的“雞”“饃”“鱔”“蛤喇”“飯”“蘑菇”為受事賓語。顯然,同時具有受事主語和受事賓語兩種成分的流行小吃名稱中,包含了兩種主要的構成原料,使其名稱類似于簡要說明書,便于大眾在眾多的流行小吃中,能夠迅速將其辨別出來。流行小吃名稱中,也有只存在一種原料且其語義為受事的名稱。如“烤冷面”“炒肝兒”“烤面筋”“拔絲地瓜”“涮牛肚”“熏雞”“鹵雞”“爆肚”“炸土豆”“炸串”中的“冷面”“肝兒”“面筋”“地瓜”“牛肚”“雞”“肚”“土豆”“串”等。這部分流行小吃名稱之所以只出現一種原料作為受事成分的現象,是因它們的確只由一種原料構成?!霸谥腥A飲食文化系統中,成品菜的命名或是以形命名,或是以意命名,或是以原料和烹飪方法結合命名”[2]。上面所言含有受事語義的流行小吃名稱,都是第三種類型,即其名稱是原料和烹飪方法的集合體。也就是說,每一個存在受事語義關系的流行小吃名稱,內部必定存有一個體現其制作特征的動詞,如“烤面筋”中的“烤”“拔絲地瓜”中的“拔絲”。這種烹飪方法和原料在名稱中的和諧搭配,因其簡潔易懂性,故具有親民的特征,很容易讓大眾接受。

(二)中性語義

所謂中性語義,即是結構中出現在主語或賓語位置上的成分和結構中的動詞不存在施受關系,僅僅是作為一個當事者存在。如“煎餅果子”中的“煎餅”“肉夾饃”中的“饃”就是中性主語,“煎餅果子”為“煎餅卷果子”的簡稱,雖然它也是一種食品原料,但其是被制作者作為工具,承載了將雞蛋、果子等原料卷為一體的功能。故我們可以將其看作是表工具意義的特殊中性主語。“肉夾饃”中的“饃”同樣也是中性賓語,作為食品原料,它的功能之一是將肉夾起來,以便食用。即是說,在流行小吃名稱中類似于“煎餅果子”“肉夾饃”中“煎餅”“饃”這種食品原料的存在,由于其擔負了其他食品原料不具有的功能,故可以將其看作是一種特殊的中性主語或賓語。類似的還有“石屏燒豆腐”“騰沖大救駕”“老昆明燒餌塊”“端士街鹵餌絲”中的“石屏”“騰稱”“老昆明”“端士街”,這些主語表示地點,和名稱中的動詞并沒有施受關系;“法式焗蘋果”中的“法式”則特別點明“焗”的方式,和“焗”并沒有施受關系。流行小吃名稱中的這種受事語義和中性語義關系的存在,是由流行小吃為了滿足大眾的飲食需要而決定的。流行小吃的消費人群主要為中下層,這部分消費群體在選擇流行小吃時著重點不但在其物美價廉的特征上,還在其名稱的簡潔及其通透性上,若像“青龍過江”“母子相會”“火山下大雪”等一些食物名稱通過文字展現所謂的意境,顯然與特定消費人群的需求欲望相悖,自然是無法成為流行小吃的。

二、流行小吃名稱內部要素的語義分布特征

流行小吃名稱內部要素不僅在語義關系方面具有鮮明的特征,在語義分布方面也具有鮮明的特征,統而言之,主要是把流行小吃特征、人們興趣點及原產地作話題,也就是將這些要素作為名稱的第一個組成要素。

(一)把能滿足食客興趣的特征作話題

流行小吃一般為街邊攤或街邊小店,主要集中在學校及商貿地帶,這兩個地點決定了某種流行小吃想要在眾多的流行小吃中被食客迅速注意到,就必須明確地把其具有吸引性的特征放在名稱中最明顯的位置,即話題或主語部分。如“肉夾饃”中的“肉”即是這種流行小吃最明顯的特征。根據目前的市場,去任何一家飯店,稍微帶點肉的菜肴,其價格一般都在15元以上,而“肉夾饃”的名稱主要點明了其特征即是有肉,既能滿足食客的飲食欲望,又因其比較低廉,一般為3.5元左右,普通食量的人通常2個就可以,故能滿足大多數人的消費需求,這也正是肉夾饃能夠得以全國流行且一直興盛的原因。“煎餅果子”“蛋炒飯”“鲅魚卷煎餅”“雞蛋灌餅”等流行小吃的名稱顯然都具備同樣的特征。

(二)把流行小吃原產地作話題

流行小吃通常都是地方特色小吃,由于其地域特色鮮明,在食品原料及制作方法等方面都具有鮮明的特征。如“北京炒肝”“揚州炒飯”“石屏燒豆腐”“騰沖大救駕”“老昆明燒餌塊”“端士街鹵餌絲”“秦川燴麻食”“關東煮”等,都是極富地域特征的流行小吃。如上文所言,流行小吃的分布地域有著特定性,外地人若不是事先有所研究,很難找到其所到地域的特色小吃,如此,供需雙方都沒有得到滿足。在交通便利、市場成熟的時代,這種特色小吃往往都會走出其原產地,進入更大的市場,此時若在其名稱上標識原產地,對食客而言就有一種不出門也能吃到其他地域特色小吃的滿足感。久而久之,隨著其市場廣度的延展,這種特色小吃也就成為了富有地域特色的、為廣大食客所熟知的流行小吃。

三、流行小吃名稱語義的文化傳播作用

語言是為了滿足人們的交際而生,名稱同樣也是為了滿足人們的交際需要以及生活需要而生,流行小吃名稱所具有的語義類型及其語義分布特征絕不僅僅只是為了區別于其他食物名稱,而是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即易于大眾迅速抓住其核心要素以及便于地域文化的傳播。

(一)易于大眾迅速抓住其核心要素

恰當的言語表達形式能夠將流行小吃吸引大眾的核心要素準確揭示出來,以一種極其簡練、別致的語言形式挑起大眾的消費欲望。所以在為流行小吃或其他食物命名時,人們總是習慣將其最能抓住大眾注意力的特征突出。這種表達欲望,使得流行小吃的名稱在結構上雖然合乎漢語常規,但是在表意方面就具有了個體及特異感。如“生煎鍋貼”的特點在于其向食客強調的是“煎的生鍋貼”,也就是現做現賣,透露出了其新鮮性的特征。同樣,“黃燜雞”則是將該小吃中原料“雞”的特征向食客做了預先說明,即這里的“雞”是黃喙、黃爪、黃色羽毛的三黃雞?!包S燜雞”將“黃”提前,正是為了強調所用為三黃雞,可謂是別出匠心。

(二)便于地域飲食文化的傳播

對地域飲食文化的傳播,是流行小吃名稱所具有的一個功用。不難發現,有很多流行小吃的名稱直接帶有其原產地的名稱,如“德州扒雞”“朝鮮族冷面”“楊家吊滬餅”“宜賓燃面”“洪江鴨血粑”“周村燒餅”“嘉興粽子”“湖南臭豆腐”“哈爾濱紅腸”“延吉冷面”“四川麻辣燙”“十八街麻花”“逍遙鎮胡辣湯”“煙臺燜子”“岐山臊子面”“陜北苦菜”“漢中米皮”“蘭州拉面”“天水涼粉”“南京小籠包”“杭州蝦肉小籠包”“湖州大餛飩”“歙縣豆腐腦髓”“孝感麻糖”“常德米粉”等。這些流行小吃名稱多在早餐店及一些小吃店中出現,在讓食客享受到與眾不同的食品時,也讓食客感受到了其名稱所富含的地域文化特征。因為食客選擇這些帶有地域名稱的流行小吃,一是為了滿足其想嘗試不同地域特色飲食的欲望;二是在食用時,自然會不由自主地想起自己所了解的該地域的其他情況,再兼以有些小吃店還專門配有該流行小吃的起源故事,由此使流行小吃具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我們知道,地域飲食文化能夠“使飲食呈現出繽紛多彩、構思巧妙的形態與菜系”[1]因此,流行小吃在名稱中嵌入的地域飲食文化特征,能夠使其所代表的地域飲食文化得到迅速傳播。

(三)對中國烹飪文化的傳播

與中華色香味俱全的飲食文化相配的是獨特的烹飪文化,這一點在流行小吃的名稱中也有所體現。如“油潑辣子”“烤冷面”“關東煮”“炸油饅頭”“鹵煮火燒”“蛋炒飯”“羊肉泡饃”“醉蝦”“涮牛肚”“小雞燉蘑菇”“生煎鍋貼”“蛋烘糕”等流行小吃,其名稱中直接點明了它的制作方式。同樣的食品原料,不同的烹飪方式做出的口感及外形是不一樣的,流行小吃名稱中之所以直接出現烹飪方式,正是明確地告訴食客其本身的特質之處,以便于食客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選擇。流行小吃的名稱就像文章的標題一樣,屬于點睛之處。名稱是否新穎、是否能夠在最簡潔的語言形式下為食客提供最大的信息量,是食客能否選擇它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因此,一種食物要想成為流行小吃,無論在其原料、烹飪方式還是名稱上都需要策劃,如此,才能夠得到最大程度的傳播,進而在餐飲市場中占有一定的位置。

參考文獻:

[1]王美雨.語言文化視域下的子弟書研究[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6:190,183.

[2]王美雨.論網絡小說作者筆名中的飲食文化元素[J].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05):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