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說課稿范文

時間:2023-03-29 16:32:0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小學語文說課稿,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冀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三年級下冊24課《陶罐和鐵罐》,是第五單元中的第四篇課文。

二、教材解讀:

文本解讀:

《陶罐和鐵罐》講的是國王御廚里的鐵罐自恃堅硬,瞧不起陶罐,而陶罐卻在鐵罐無禮的奚落和嘲諷中表現得尤為寬容與克制。許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為文物,鐵罐卻不復存在。

故事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善于看到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相互尊重,和睦相處。通過本篇課文的學習讓學生在學習上要懂得取長補短,互相學習,無論什么時候部不能驕傲自大,必須謙虛謹慎,同時明白人各有所長,能正確對待別人的長處,和睦相處,共同為集體,為社會作出貢獻。

文章特色:從課文的插圖、陶罐和鐵罐的對話中都能讓我們感受到鐵罐的傲慢和陶罐的謙虛。課文中新詞較多,如“奚落、懦弱、輕蔑、相提并論”等,教學時應注意讓學生在語境中理解,在理解中朗讀對話,感悟寓意。此外,對話部分應該是本篇課文的最明顯的特色也是教學的重點,特別是通過對鐵罐和陶罐神情和語言的描寫,把一個驕傲者和一個謙虛者的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是讓學生進行感情朗讀和表演的好材料。

三、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一)教學目標:

1。會認10個生字,它們是:陶、謙、辯、惱、恥、逝、殿、掘、樸、素。會寫14個生字,它們是:陶、謙、虛、嘴、惱、怒、吵、感、荒、捧、樸、素、值、受。理解“奚落、謙虛、惱怒、懦弱、輕蔑、相提并論、爭辯、和睦相處、羞恥、流逝、樸素”等詞義。

2。抓住關鍵詞句,學習陶罐和鐵罐對話、神態的描寫,了解鐵罐的傲慢無禮和陶罐的謙虛而不軟弱,分角色朗讀課文。

3、了解寓意: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善于看到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相互尊重,和睦相處。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會認10個生字,它們是:陶、謙、辯、惱、恥、逝、殿、掘、樸、素。會寫14個生字,它們是:陶、謙、虛、嘴、惱、怒、吵、感、荒、捧、樸、素、值、受。理解“奚落、謙虛、惱怒、懦弱、輕蔑、相提并論、爭辯、和睦相處、羞恥、樸素”等詞義。

2。抓住關鍵詞句,學習陶罐和鐵罐對話、神態的描寫,了解鐵罐的傲慢無禮和陶罐的謙虛而不軟弱,分角色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了解寓意: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善于看到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相互尊重,和睦相處。

四、設計理念:

1、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進行識字教學,在識字教學的過程中注重教給學生識字方法,力求識用結合。

篇2

《稱贊》是一遍有趣的童話故事,講述了小刺猬和小獾相互稱贊,相互肯定帶來的愉受,小獾說;“在我有點兒泄氣的時候,是你稱贊了我,讓我有了自信?!毙〈题f;“你的稱贊消除了我一天的疲勞!”從這兩句話我們可以知道,只要是發自內心的稱贊,即使是平淡如水的一句話,也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在生活上,工作中,我們都希望得到別人的稱贊與肯定,那么,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何嘗不希望得到老師同學之間的稱贊呢,在他取得一點點進步的時候,給他稱贊給他肯定,也會增強他的自信心,爭對二年級的學生,由于受年齡制約的特點,他們還缺少去善于發現別人身上的優點,也不會懂得怎樣才能真誠的去贊美、稱贊別人,所以,通過這篇課文,我準備采用以下幾個方面讓學生體會稱贊帶來的神奇效果與學會真誠的去稱贊別人

二、 教學目標

1、 認知目標,會認10個生字

2、 能力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 情感目標,初步體會稱贊帶來的愉快

感受,體會作者的真實情感

三、教學重難點

1、重點、識字

2、難點、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四,教學過程

在本課教學中,我采用了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積極參與,激發他們的潛能,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力求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教學。

一、 創設情景,激情導入(3分鐘)

首先,我會隨機表揚(你們坐得真端正),在此基礎上我在以提問的方式,你們聽了老師的稱贊是什么感受呢?導入課題,(板書;稱贊)看到這個題目 你們想問點什么呢?

1、小學生的天性是好奇,在這里我抓住學生的好奇心,從而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我將以圖片的形式讓學生先認識“刺猬”“小獾”把他們帶進喜聞樂見的生活中。

二、初讀課文,認識生字

首先,我會出示課件,明確具體要求,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的方式去識字,結合課文初步了解生字的大意。

三、游戲識字

學生是學習發展的主體,為了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在這一環節中,我采用了利用卡片生字隨機抽取認讀,開火車讀,齊讀,比賽讀等形式進行認讀,這樣既能使課堂氣氛活躍,也能加深對生字的記憶,另外,我在出示課件的形式來鞏固學生對生字詞的識記。

篇3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英語視聽說;文化滲透

一、前言

高校英語視聽說課程是在傳統的英語聽力課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利用現代化教學設備將視、聽、說融為一體,將聽力課、影視欣賞課與口語課相結合,將語言學習和實踐活動相統一,全面提高學生交際語言能力的一種綜合技能課。

《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大綱》(2000)指出,外語教學的原則之一是要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即來自不同語言文化背景的人能正確且恰當地運用外語進行交際的能力。語言學習強調的是語言與文化的相互關聯,但在二語學習的實踐中卻很難將文化融入語言教學中。

鑒于這一點,本文將對跨文化交際下的英語視聽教學重要性與方法依次進行闡述。

二、在英語視聽說課堂上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

在我國的外語教學中,一直存在著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相脫節的現象。語言教學往往是脫離了目的語社會文化環境的語言知識習得。很多同學即使能夠比較熟練地運用英語語言,但由于對英語語言國家文化的不了解,會導致語言理解失衡,引起交流的誤解,在關鍵場合甚至會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因此如何有效地將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相融合,使學生在二語學習的過程中順利解碼,克服兩種文化的差異性,成為高校英語視聽說課程授課教師的關注焦點。

三、如何利用視聽材料進行二語文化教學

英語視聽課程的文化教學包括知識文化教學和交際文化教學兩種形式。顧名思義知識文化教學是指視聽材料的目的是單純的文化知識的傳授,即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知識介紹。而交際文化教學重點在與分析視聽材料中英語語言國家在交際話語中所體現的文化內涵,包括價值理念、行為習慣、審美情趣等。后者更貼近生活,是更深層文化方面的內容。

(1)利用視聽課程的特點,在訓練學生聽說能力的同時達到交際文化教學目的。聽說的過程實際上是信息輸入與輸出,接受與解碼的過程。聽,是語言的前提,要提高口語能力必須提高聽力理解的能力,而良好的聽力能力又反過來促進口語能力的提高。視聽活動一般分為視聽前、視聽時、視聽后三個階段。視聽前,教師可以根據視聽材料的內容設置話題和提供一些可能會涉及到的背景和相關短語,讓學生以小組的方式進行討論,幫助學生了解即將輸入的內容和目的,對其進行有效預測,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性為視聽做準備。在視聽過程中,學生被告知學習目的是獲取有效信息,并通過練習和回答問題等方式進行檢測。在這一過程中,聽是有選擇的聽。教師將輸入信息分成塊狀,為了突出文化信息,可以根據每個文化信息點劃分視聽內容,甚至可以在有重要文化信息點處停頓,以引起學生重視。視聽后教師還可以安排多樣的鞏固活動,例如重述所聽內容,觀點辯論等。在這段時間內,學生可以在小組范圍內根據老師要求進行文化比較和總結,進而鞏固已獲得的信息。通過以上三個階段,視聽教學和文化教學被有效地結合起來,形成較為系統的立體視聽教學體系。

認知心理學家和語言學家通常將背景知識特別是文化知識稱之為知識模塊。當說話人和聽者的知識模塊不匹配時,就會出現理解上的錯誤。當兩者的知識模塊出現關鍵性的差異,而聽者又不能正確的調動所需的知識模塊時,兩者就無法達成理解的共識,交際失敗。由此可見,背景知識特別是文化知識在視聽中是非常重要的。為了達到成功的交際目的,教師應該在教學中加強文化因素的滲透。二語習得只是文化適應的一個方面,學習者對目標語言文化適應程度將決定他掌握第二語言的程度。可見,文化在語言習得的教與學中處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在視聽過程中學生往往只關注自己是否作對了題,卻不太在意自己是否聽懂。他們沒有真正的去關注和理解視聽材料中所涉及的文化知識。這樣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目的遠遠沒有達到。為了避免這一點,教師就需要在視聽的三個階段中連續貫穿使用目的語言國家的文化知識。從視聽前的預測到視聽結束后的討論復述,多角度加深學生對語言外文化的了解。

(2)利用視聽課程的特點,有效改善學生英語語音語調及加強對說英語國家性格及價值觀的了解。英語視聽課中的語言輸入較之傳統教學而言更加真實自然,豐富鮮活,能夠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和學習到標準英語的語音、語調、重音與節奏,是非常有效的改善語音的材料。語音的學習不能閉門造車,只根據發音規則自己揣摩,而要通過大量地聆聽地道英語口語,從而逐漸掌握英語重讀與非重讀語音的節奏,詞重音與句重音的特點和變化,加以模仿與練習,達到改善英語發音的目的。

英式英語的發音比較講究抑揚頓挫,起伏感較強, 和法語頗有幾分類似,更具有音樂性;美式英語聽起來比較平直,穩重低沉,變化較少,句勢通常呈降調,并且速度慢一些。這和兩國歷史及文化背景頗有關系。英國人講究紳士風度,因此非常注重講話時人的腔調及語氣,借以表現自己的身份及教養。而美國人歷來主張平等,資歷及輩分的觀念較淡,講話時顯得很隨和,甚至有些隨便,因此當你聽說在美國孫兒可以直呼爺爺的名字時,也就不足為怪了。此背景表現在語言上便是開門見山,平鋪直敘。也由此英國人嘲笑美國人說話有氣無力,松散無韻律;美國人則愛嘲笑英國人的語氣的輕微的歇斯底里,過于嚴肅。

四、結束語

高校英語視聽說課程作為一門綜合技能課,不應拘泥于傳統的以聽力訓練為中心的模式,而是應該讓學生學會使用英語,具有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正確理解和傳達信息的能力。脫離語言文化背景知識,學生想培養很好的聽說能力是非常難的。不了解文化背景知識,即使學生擁有一定的英語聽說能力,也難以在跨文化交際中正確理解和傳輸信息,從而導致交際的誤解和失敗。

參考文獻:

[1]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Z].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何兆熊,新編語用學概要[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3]趙厚憲,趙霞.論文化教學原則[J].外語教學

[4]李映.試論英語專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層次性[J].外語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