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江獨釣范文

時間:2023-03-26 04:59:0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寒江獨釣,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篇2

漫天雪飄,滿目蒼茫。銀裝素裹,無限風光。迤邐峻嶺,霧靄縹緲。蒼松古柏,冰河小橋。一舟一桿一壺酒,醉臥江畔釣春秋。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許就是這般景致吧。

千里長安,繁華落盡,只落得那滿心悲傷。一場永貞變革,一夕被貶他鄉,數十載光陰便在這寂寥的永州度過。滿腔熱忱被歲月淡漠,一身熱血被時光沉息,柳宗元心中剩下的或許只有那無盡的孤獨了吧。

一日日的消磨,從年少意氣磨成了未老先衰,卻也終歸是遇到了自己的柳暗花明。他在這里度過了悅然的春,如茶的夏,溫煦的秋,霜寒的冬。他找到了“水尤清冽”的小石潭,找到了“有樹環焉,有泉懸焉”的鈷鉧潭,找到了“響若操琴”的石澗。他在貶謫的永州得到了重生,縱情山水,求得了靈魂上的安寧。

縱使他現在仍一身蓑衣獨釣于這江雪之上,但我想,他的心中,應是住著一位光風霽月的翩然少年,纖塵不染,白衣飄飄。他們一起恣意暢談,他寄予他金玉良言,他回應他真知灼見,一如彼此心中那個河清海晏的安瀾盛世。他許是愛上了這孤獨吧,愛上了這憂美淡然的孤獨。

境由心生,心生萬物。

心若止水,靜若孤舟。

孤獨,是荊軻口中所吟唱的那句悲壯的“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那是他于這易水之上的俠客之情。孤獨,是蘇武手中那永屹不倒的大漢旌節,那是他在這北海之畔的赤子之心。孤獨,是莊子的“扶搖直上九萬里”,是陳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是李白的“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是......

孤獨,是能窺見大千世界的一扇門,是能化解千種憂愁的一眼泉,是能映射星河萬里的一方凈土。

世界本就是一片虛無。我們每個人的降臨都如輕鴻飄落,輕輕地來,輕輕地走,不驚起一絲波瀾,也不帶走一片云彩,孤獨,是我們的歸宿。

閉上眼,張開手,放輕心,將所有的感官都在這無盡的孤獨之中無限放大,你所看到的將會是不一樣的風花雪月。彼處,會有落英繽紛的世外桃源,會有霧凇沆碭的湖心小亭,會有空明澄澈的荷塘月色,會有山清水秀的靜謐田園。萬物之靜,靜于萬物。

篇3

我國幅員遼闊,山河壯美,四季風光,各有特色。畫家“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描繪的山川畫卷展現出“春山煙云連綿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陰人坦坦,秋山明凈搖落人肅肅,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宋郭熙《林泉高致》)。其中冬令的雪景在凜冽的景象中,還寄托有個人高潔的情懷。在中國繪畫豐厚深邃的美學背景下,陶瓷繪畫裝飾也出現了專門的彩繪種類――“雪景”。本文試從繪畫與瓷畫“雪景”的藝術特征和工藝技法作相關的解析。

二、中國繪畫中的雪景

(一)雪景的主題內容

自唐代詩人、畫家王維畫《雪溪圖》、《江山雪霽圖》起,到現代張大千、吳湖帆等,歷代都有許多畫家喜愛和擅長畫雪景,有無數描繪玉峰瓊枝的卷軸,留存在一千多年的藝術長廊里。《宣和畫譜》記述的王維山水畫目,其中雪景最多,有20件。湯《畫鑒》云:“王右丞工人物山水……平生喜作雪景:劍閣、棧道、騾綱、曉行、捕魚、雪渡、村墟等圖?!焙笫喇嫾掖蠖啾小澳献谥妗钡倪@些題材,布置在白雪丘壑、槎枯樹、溪澗凝凍、萬物蕭疏的背景下,描繪的內容可歸納為以下幾類:

1.雪中運輸。宋無款《雪棧牛車圖》(圖1,博物院藏),畫中千峰素裹、萬樹寒瑟,大地白雪茫茫,一隊運糧牛車沖寒冒雪前行。人物、牛車、村舍等刻劃細膩逼真,表現了在惡劣的自然條件下,勞動人民堅韌不拔、不畏艱苦的精神。另有一種所謂“村田樂”的畫面,如宋李東的《雪江賣魚圖》。《圖繪寶鑒》認為“(李東)所畫村田樂、常酣圖之類,僅可娛俗眼耳”。其實這是作者從親身的生活觀察體驗中得來,從一個側面展示了嚴寒天氣下平民的世俗生活。

2.雪中行旅。明吳偉《雪中行旅圖》(圖2,同上)遠景幾座雪峰突兀聳立,近景巨巖,古木當空搖風,戴笠曳杖文人攜琴僮過小橋暮歸。筆墨粗獷、潑辣,人物形神躍然紙上,反映了南北宦游人在旅途上跋涉之艱辛。

3.雪中故事。明劉俊《雪夜訪普圖》(圖3,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描繪宋太祖雪夜訪問宰相趙普的故事。畫中廳堂升起了熾熱爐火,紅地毯上,宋太祖正面龍袍,趙普側面常服,君臣促膝交談。趙問太祖:“夜深極寒,主上為何出來?”太祖曰,一榻之外,都是人家的地盤,睡不著,我想北征北漢(太原),如何?趙回答,還不如先平定南方諸國,那彈丸黑痣之地,不就無處可逃了?太祖笑了:“正中朕意!”畫上君臣相得,十分親熱,趙妻和氏把盞行酒。同類的還有歷代流傳的雪中故事,如袁安臥雪、程門立雪、雪夜訪戴、灞橋風雪等,還有詩人吟詠的名篇詩意畫如踏雪尋梅、雪江獨釣等。

總之,雪景“人物寂寂,圍爐飲酒,慘冽游宦,雪笠寒人,騾綱運糧,雪江渡口,寒郊雪臘履冰之類也”(宋韓拙《山水純全集》),都一一表現出畫家的美學觀念。

(二)雪景的表現手法

1.白粉渲暈,再現積雪。早期中國山水畫受敦煌壁畫的影響,多以丹青設色。丹鉛、石青和石綠等色彩濃艷、厚重。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云:“草木敷榮,不待丹碌之采;云雪飄揚,不待鉛粉而白?!睋涊d“王維《輞川雪景》……古松上用粉作積雪”、“其雪用銀泥打底,上更用粉細細點雪”(《東圖元覽》)。王維繪畫真跡因年代久遠,時代嬗變,已不可見。但傳世宋畫巨跡和扇面中,可清晰看到輕粉渲暈表現積雪的特征。如王詵《漁村小雪圖卷》(圖4,北京故宮藏),“山坳石面都以墨青渲染,陰森之氣凜然,樹頭、沙腳、峰頂、嵐尖,純用粉筆烘漬,自覺晃曜奪目”(清吳升《大觀錄》)。趙佶《雪江歸棹圖卷》,“平遠山峰以青墨烘暈天氣,襯出有群山凍合慘凜氣象……設赭色綴輕粉作雪”(同上)。宋畫《雪霽圖》(圖5,上海博物館藏)以圓弧形的線條作山峰,用鉛粉層層積染峰巒、村屋,在絹本底色的襯托下呈現銀裝素裹的景象。又以青綠、朱丹點簇林木,與輕粉白雪相映,顯得鮮艷濃麗。此圖以白粉、紅、綠各色點染、渲暈,與世傳唐楊山水畫同一格制,世稱“沒骨山水”。

2.墨青染天,烘托積雪。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云:“落筆便見堅重之性,皴淡則生凸之形。每留素以成云,或借地而為雪。其破墨之功,尤為難也。”郭熙《林泉高致》云:“雪色用淡濃墨作濃淡,但墨之色不一,而染就煙色,就縑素本色縈拂以淡水而痕之,不可見筆墨跡?!碧炜铡⑺?、沙渚以墨青渲染,以烘托山峰、石面凸處,樹枝上側面著意留白來表現積雪。元黃公望《九峰雪霽圖》(圖6,北京故宮藏),畫中自題云:“至正九年(1349年)春正月,為彥功(班惟志,詩人)作雪山,次春雪大作,凡兩三次直至畢工方止,亦奇事也。大癡道人,時年八十有一,書此以記歲月云?!鄙仙n為大師留天然圖畫,而大師筆下層巒疊嶂、丘壑奇偉的雪景,并沒有采用自家《寫山水訣》“冬景借地為雪,要薄粉暈山頭”的手法表現,卻是另一片胸中的冰雪世界。正如吳升在《大觀錄》評述:“山峰純是空勾,以墨青染天,襯起遠近諸峰,儼若寒崖凍壑。林樹用破筆作枯株,而坡石點苔,更不著一完筆,創前人所未造,示后人以難摹。尤妙在生面獨開,仍不露自家墨法,一片精彩,神來氣來作也。”

晚明文人畫風占據畫壇主導地位,雪景也同樣成為畫家表現筆墨情趣的自由天地,不畫自然寫真的再現式的雪景,甚至連淡墨染天襯托“借(質)地為雪”的手法也棄而不用了。如董其昌《關山雪霽圖》(圖7,同上),畫家自題云:“關仝《關山雪霽圖》在余家一紀余,未嘗展觀。今日案頭偶有此小側理,以圖中諸景改為小卷,永日無俗子面目,遂成之。乙亥(1635年)夏五。玄宰。”圖中全無一般雪景墨色染天暈水烘托積雪的筆法,而滿紙筆意生拙,墨色蒼潤,適意匠心,自脫凡格。

繪畫雪景用白粉敷染雪色到水墨暈染表現雪意,是從繪畫的制作性向寫意性的變化,是從描繪自然真實到表達藝術情趣的發展。

(三)雪景的藝術境界

在浩如煙海的雪景山水詩中,柳宗元《江雪》以最精煉的詩句,描寫了雪中環境的幽寂與詩人精神的孤獨。后來許多山水畫都取“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詩意。正因“古人畫師非俗士,摹寫物象略與詩人同?!彼?,雪景的藝術境界主要由空間境象和精神家園兩方面構成。

1.空間境象――荒寒蕭瑟,清曠幽遠。明唐志契《繪事微言》云:“畫雪最要能發栗冽意象,此時雖有行旅探梅之客,未有不畏寒者,只以寂寞為主。一有喧囂之態,便失之矣?!鼻鍚翂燮健懂T香館畫跋》云:“今人畫雪必以墨積其外,粉刷其內,惟見縑素間著粉墨耳,豈復有雪哉!”僅有白粉畫雪,不能觸發栗冽意象,這是俗筆,不入逸格。又云:“偶論畫雪,須得寒凝凌兢之意,長林深峭,澗道人煙,攝入渾茫,游于穆。其象凜冽,其光黯慘,披拂層曲,循境涉趣,巖氣浮于幾席,勁飚發于毫末,得其神跡以式造化,斯可以喻于雪矣。”通過營造特定的空間境象表現寒凝凌兢之意,才是有“士氣”的雪景。

2.精神家園――胸次磊落,孤高絕俗。畫家通過描繪皓峰凍壑、荒漠寂寥的空間境象,表達個人淡泊純粹、超然物外的襟懷。正如文徵明自題《關山積雪圖》云:“古之高人逸士,往往喜弄筆作山水的自娛,然多寫雪景者,蓋欲假此以寄其孤高拔俗之意耳。”“世人無限風波苦,輸與江湖釣叟知”(吳偉業《鴛湖曲》)。貪戀富貴,疲于奔波的世人,見識不及江湖釣叟。讀懂了人生的人就真正走進了“寒江獨釣”之類的雪景圖畫――那是游息生活的精神家園。

三、瓷繪雪景的興盛與發展

(一)早期的瓷畫雪景――康熙青花

在陶瓷裝飾上,康熙青花與五彩出現了許多畫意生動的山水圖,亦偶見有雪景,品種為青花。如青花灞橋風雪圖筒式瓶(圖8,上海博物館藏),瓶上描繪了奇峰勁松,高士騎驢過橋。畫面用濃青料勾勒山石、樹木等景物輪廓,淡青料水渲染天空和水面,烘托出瓷胎白色釉面以作“積雪”,在瓶體另一面,行書題云:“奇花六出亂忙忙,分付家童整錦囊。行到灞橋驢背穩,得意新詩字字香。庚辰(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仲冬日,居易主人題?!痹谇嗷ù僧嬛校似繛閯e開生面的創新之作,既吸收了水墨雪景渲染烘托的手法,又結合了青花彩繪的工藝技巧,如天、水的渲染用“混水”,以使淡青料色澤勻凈不著筆痕。畫松針為小橢圓形,上露白,下針芒狀,有積雪意又具裝飾性。同時期的青花瀟湘八景圖瓶之“江天暮雪”圖,也采用相同的手法(參看本刊2007年第4期,拙文《以雅化俗,瓷畫涵清》)。

(二)瓷畫雪景的興盛――乾隆琺瑯彩和粉彩

1.乾隆琺瑯彩(墨彩)雪景圖的新意。康熙晚期,在清宮造辦處琺瑯作創造了在瓷胎上畫琺瑯的新工藝。雍正六年(1728年)二月諭旨怡親王“試煉”琺瑯料,一個月后即試煉成功(朱家《清代畫琺瑯器制造考》)。以后琺瑯彩料多為清宮自制,而且新煉制出許多種進口料所沒有的彩料。據清宮檔案,新的色彩有軟白、醬色、香色、淡松黃色、淺綠色等。其中“軟白”為后來繪制雪景提供重要的彩料。在藝術特征方面,雍正琺瑯彩在白瓷胎上彩繪,結合院體畫的技法形成精致秀麗的風格,并題詩句補畫意,融詩書畫于一體。此時還出現了單一的藍料、黑料彩繪的山水圖,與水墨畫風格相近。

乾隆琺瑯彩中出現了色彩豐富的山水圖,其中雪景寒江獨釣圖瓶(圖9,博物院藏)尤為人注目。瓶上近景坡石、修竹、古木;中景蘆葦叢中一漁翁披蓑戴笠坐船頭獨釣寒江,遠山白雪皚皚。瓶另面隸書五律詩云:“吳天楓葉落,六出舞霏霏。獨有江湖客,飄然風雪磯。披蓑不知冷,把釣欲忘歸。仿佛富春畔,伊人是也非?!钡诹箱秩咎炜铡⑺?,淡赭色略抹坡石凹處,又借鑒了繪畫中用薄粉表現積雪的手法,用“軟白”繪山石、船篷、樹枝上的積雪,特別是蘆葦葉縱橫交錯,施白料于葉上,再現了寒江無際、渺然孤舟的冰雪世界??串嬜x詩,又遙想起嚴子陵釣灘。此瓶是極稀罕的琺瑯彩雪景圖,瓶外底有青花篆書“大清乾隆年制”款,作為官窯表現的卻是柳宗元《江雪》孤高冷寂的詩意,在許多秀麗華艷的琺瑯彩瓷中更是獨標清高。

2.乾隆粉彩雪景的工藝。目前還未發現有關乾隆粉彩雪景彩繪工藝的文字資料,從彩繪藝術效果分析,其法為:以黑料鉤勒山石并略作皴法,并描繪樹木、房屋等景物,以淡黑色染天、水面。然后用白料敷蓋在景物的上部分。如以小白色圓點點在團狀松針的中間,以示其上積雪。用蕓香油調色,白色的筆觸細膩,白色料較薄,與其他色料相接較自然。同時,在其他色料的烘托下,山峰、房屋、樹石上的積雪采用平填、點繪的料色,又顯得較為醒目。乾隆粉彩雪景沿用了琺瑯彩雪景的彩繪工藝。

3.乾隆粉彩雪景的藝術特征。目前所見雪景都是官窯粉彩瓷,裝飾在瓶、碗、盤等器物上,以錦地“開光”形式,襯托出四個矩形或圓形、橢圓形。四“開光”分別畫四季景色。因“開光”有邊框,各個畫面如同立軸或紈扇式。如粉彩錦紅地花卉開光四季山水圖四方瓶(局部)(圖10,博物院藏)、粉彩藍地串枝花卉開光四季山水圖轉心瓶(圖11,同上)。以上兩例都是色地上華麗工謹的紋樣,襯托“開光”白釉上清新淡雅的繪畫。其四季山水中雪景的特色是:①構圖講究虛實疏密,藏露隱顯。如圖11,右邊山峰高峻,樹叢中數間茅屋,帷幔掀開,一高士披巾擁爐,憑窗賞雪,屋外蒼松積玉,紅梅吐艷;左邊空靈,染淡赭黑,以反襯畫中積雪,又以篆體題句云:“梅帳春融雪,松窗月舞龍。”圖中左虛右實,高峰、松梅、一片雪霽風光是露,寄寓主人高潔、深隱。②畫面精致且豐富。如圖10,瓶高19.8厘米,畫面高約12厘米,但方寸之地,用筆頓挫轉折表現骨力。溪岸邊紅梅枝干橫斜穿插,勁健有力。③設色豐富,四季色彩協調統一。如圖10,在雪景中也敷彩了多種色料,有長綠樹、未盡落的黃葉、盛開的紅梅、赭色的石罅,以及房屋、墻壁、籬笆等,又點綴人物的紅袍、藍褐等。與瓶上春夏秋三幅色彩豐富的青綠山水呼應、協調。④詩書畫印融于一體。春夏秋冬四景分別以真隸篆行四體書五或七言詩句,寫“乾隆”、“宸翰”紅印。雪景題句云:“點空遠色迷前墅,積素遙岑對野扉?!币陨蠋桌?,詩配畫頗妥貼、雅致。

(三)瓷畫雪景的發展――民國粉彩雪景名家何處人

民國時期,景德鎮瓷業興起一股仿古風氣,促進了粉彩、五彩彩繪技藝的發展。如粉彩寒江獨釣圖瓶(圖12,景德鎮陶瓷館藏),以黑料為主,兼施淡赭,繪江畔坡坪,山寒水瘦,落葉蕭疏,樹古枝硬,皆因積雪覆蓋而寒氣逼人。此瓶的圖畫題材、畫風及隸書題詩均同于乾隆琺瑯彩寒江獨釣圖瓶(見圖9),雖然構圖有所變化,還應認作是仿乾隆琺瑯彩雪景之佳作。

20世紀20年代初,景德鎮陶瓷藝壇有一個八人組成的群體“月圓會”,相約每月望日雅集珠山,切磋畫藝,后稱之為“珠山八友”。他們繼承中國畫優良傳統,以創新精神改良粉彩彩繪,取得了豐碩成果。其中有專攻雪景的名家何處人。

何處人(1882―1942年),名如,號華滋。安徽南陵人。早年曾受人聘請赴北京畫仿古瓷,因得機會觀看古代繪畫和畫冊,后轉畫粉彩雪景,賣藝于景德鎮、九江兩地。其雪景藝術特色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用筆縝密精致又剛勁挺拔。粉彩梁園飛雪圖瓷板(圖13,景德鎮陶瓷館藏),為臨摹清畫家袁江之作。在38.5×25厘米的瓷板上,把204×119厘米原作上的樓臺亭閣、曲徑長廊、長松叢竹、湖石遠山全部描繪出來。特別是以界畫手法畫建筑物的鴟吻飛檐、梁柱斗拱、玉砌雕欄,一絲不茍,人物如蟻而生動多姿。線條細勁而料色凝重,如近景石畔的古樹已落葉卻虬曲如蒼龍,生命力旺盛。

2.“雪”色凝厚、勻凈且生動。何氏的雪景以“艷黑”料為主要色料描繪景致(這種色料的性能與琺瑯彩的黑料相似,描繪的景物經烘烤后發色光亮且不會退色),再用清水調“玻璃白”(雪景用)料,描繪景物上的積雪,“玻璃白”料不透明,覆蓋力強。何處人用“玻璃白”畫雪景堆料凝厚、勻整。用“玻璃白”畫的線條細膩又遒勁,填的塊面(積雪)平整又不見筆痕。如圖13,古樹枝上的白線條(積雪),叢竹上白色“個”字、“介”字(積雪),都因筆上含料飽滿,運筆生動流暢而能發色潔白、光亮,給人以“夜聽疏疏還密密,曉看整整復斜斜”,一片瓊瑤之感。另一方面,還用“玻璃白”料畫山石的石罅皺摺,與黑料畫的山石皴染相表里,這樣,因“玻璃白”畫出大千世界各種景物的積雪而產生獨特的藝術魅力。

3.風格冷艷明快。在何處人雪景中,用黑料為先,白料為后,先者為輔以托后者為主,有黑(景物)必蓋白(雪)。黑料繪出的連綿山巒,起伏丘壑、槎椏枯木都以白雪處理空間,黑白對比表現出遠近分明、層次清晰的效果。畫圖中又有人物衣衫、船只、樓閣飛檐、窗欞、欄桿,略施朱紅、黃赭等色,于黑白世界里點綴冷艷。

4.白色純凈的“點、線、面”組成高潔的形式美。何處人繼承了傳統繪畫和瓷畫的審美特征,不畫“風回共作婆娑舞”雪花飄落時盤旋起舞的景象,而是以白色的“點線面”交織在一起,表現“天巧能開頃刻花”的雪霽風光。如圖13,松針、石苔、樹葉、梅花等的積雪是“點”,樹枝、蘆葦、竹葉等的積雪是“線”,山峰、平坡、屋頂等的積雪是“面”。“點線面”是音符,它們橫斜穿插、疏密虛實是旋律,和諧地譜寫出“白雪的贊歌”。贊美高潔,歌頌純凈。如粉彩雪霽訪友圖壺(圖14,景德鎮陶瓷館藏),壺面右邊繪懸崖峭壁、梅樹茅屋,茅舍主人倚窗眺望,迎候騎驢踏雪來訪的友人。橋畔孤松、崖邊古梅和修竹暗喻山林逸士的高隱,遠離紅塵的沖淡。粉彩寒江獨釣圖印盒(圖15,香港藏家)直徑9厘米的微景中,黑白點線面大開恢宏、曠野之境。

縱觀何處人的雪景藝術,改良了粉彩工藝,以“玻璃白”為畫料,開拓了粉彩雪景的新天地。惜其作品存世較少,不少贗品雜陳藏界,為之一憾。何氏雪景藝術薪傳弟子余文襄,其粉彩雪晴假日圖瓶(圖16),畫風清新且有新時代氣息。

瓷繪雪景從青花料水暈染表現雪意到粉彩的白色再現雪色,是景德鎮彩繪工藝制作的發展和逐步完善,瓷繪藝術要求更多地以工藝性來展示其藝術本色。

篇4

秋,卻是意境的寫照,清冷、蕭瑟、寂寥、悲涼、質樸,是人生繁華落盡見真淳的境界,是藝術家孜孜以求的凄寒之境。“萬壑泉聲松外去,數行秋色雁邊來?!薄扒锵鋈丈珓俅合?,萬里霜天靜寂寥?!蓖醪囊饩掣鼮殚_闊,“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崩畎讋t以豪放見稱,“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碧K軾這個大才子,心境隨世態而漸老,他的筆下既有色彩斑斕的五色之秋,“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又有往事如煙不可追憶之苦,“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了無痕。”還有人生如夢不堪回首的浩嘆,“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彼瘟皱蛣t把秋的景象意象化,“秋景有時飛獨鳥,夕陽無事起寒煙。”多情善感的柳永,此刻拋開了淺盞低吟,唱起了“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的豪放之歌。對于唐人柳宗元的寒江獨釣“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清人王士禎則是獨釣了一江秋意,“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絲綸一寸鉤。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獨釣一江秋?!痹娙诉z世獨立超然物外,其境曠世高古攝魂奪魄。世人總喜歡春天的繁華似錦,排斥秋天的無情與落寞,然而,秋天卻是人們回避不了必然經歷的季節,無論是時令之秋,還是人生之秋,有了閱歷有了苦難有了滄桑,才有秋天的成熟與豐收,才有藝術的蒼老之境。歷史上許多文人墨客,唱響了嘹亮的秋的贊歌:劉禹錫有《秋詞》二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山明水凈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

試上高樓清入骨,豈知春色嗾人狂。

詩人楊萬里則從另一個角度領略了秋天的別樣美景,他的《秋涼晚步》云:

秋氣堪悲未必然,輕寒正是可人天。

綠池落盡紅蕖卻,荷葉猶開最小錢。

李白從秋山秋水中,感受秋天的逸興湍飛,秋高氣爽宜人秋色直入筆底:

我覺秋興逸,誰言秋興悲?

山將落日去,水與晴空宜。

秋,是走向衰老的標志,成語“老氣橫秋”是也。然而它的另一面,卻是成熟與老辣的象征,是清寒與寥廓的外顯;是秋月朗朗,鵲橋飛渡;是楓葉蕭蕭,秋蟬默默。此刻,樹葉完成了一個輪回,把自己交給大地,交給粗壯的根,在蛻變中孕育新一輪的成熟與豐收。因此,秋又是落葉對根的情思,是大雁對長空的向往;秋天的奉獻是無私的,秋天給人的境界是深遠的。

田園詩人王維,隱逸山林之中,寫詩畫畫參禪,每每“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對秋天的感悟刻骨銘心而又深入淺出,物態自然,意象空靈,情與景融,意與境諧,他那眼中之山水,即心中之山水,即意象之山水。他的一組組山水詩就是一幅幅山水畫,讀了,心馳神往;看了,神與物游;品了,通會之境,人書俱老。《山居秋暝》云: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詩人感慨于秋之空山的幽遠空曠與寂靜,禪意十足,歸意可掬,那松間明月,石上清泉,竹喧與浣女,蓮動與漁舟。是詩焉?是畫焉?是禪焉?似是又不全是。這是一幅世外桃源歸隱圖,沉醉于茲,心曠神怡,這種詩畫禪俱佳的秋的去處,縱使貴族王孫,亦足以陶然可樂,而流連忘返。

四季有四季的特點,“春水滿四澤,夏云多奇峰,秋月揚明暉,冬嶺秀孤松?!蔽覅s獨愛著秋天,秋天是令人懷念的。與春天的濃艷熱鬧相比,秋天是肅穆靜寂的,與夏天的蕪雜茂密相比,秋天是簡潔透明的,與冬天的空靈虛幻相比,秋天是厚實寬容的。秋天是富有個性的季節,秋天是枯藤老樹昏鴉的意境,秋天蘊藉著寂滅與再生的悲吟,秋天是多情才子的故鄉,秋天是朦朧詩人的底色。當春天伸張它慵懶斷魂的雙臂,當夏日豪情滿懷悄悄遠去,而冬夜萬籟俱寂作客夢鄉的時候,惟有秋天,面對酸甜苦辣悲歡離合的情思綿綿與心靈震撼,沒有懊悔與驚愕,沒有固執與軟弱,細細品味著淡淡的憂傷,涵泳著一片布滿皺紋的寧靜,以你的博大渾厚消解著春的輕佻與夏的輕率,深秋的沉默是老者三緘其口,“此時無聲勝有聲”,把熱淚盈眶的感動寫進生命的十四行詩。

秋天,我為你的每一片落葉而陣陣謳歌!

秋天,我為你的每一處蒼老而擊節贊嘆!

篇5

誰人華章,盛開紙上傷。一季花開,陌上香;一季悲怨,枕上傷。輕狂說與誰年華,沉醉哪陣清風下!我欲乘風江東去,奈何斷橋不歸舟,西風醉,幾度癡人淚,難守望。

朝花夕拾酒中悲,世人皆感朝花美,我笑眾生皆為塵;黃昏夕拾凄,幾人懂。酒中花開悲中酒,生于此,何嘆,逝去此,何憾。

小樓一夜聽風雨,幽風裹細雨,淋濕了哪朝的古道涼亭;一曲長恨君王淚,又唱絕了哪朝的帝王悲。遙遙相望,隔江映上紅,又寄來幾縷春。凌落春花飛無數,百花隨風香未盡,縱有殘花香隨絮,一枝斜橫牽征衣,淚滿夕陽殷勤留,那一襟幽怨,又將要向何處寄。

隔江獨相望,疏影桃花香。看云,聽水,誰將又在詩箋的文字中流浪,誰將又在詩行里放牧著荒蕪的思想。水墨寫意的宣紙上,又是誰人的妙筆描下了伊人的紅妝。

三月的清風吹醒了眉梢上沉睡的惆悵,轉眼又是一年春之傷,看柳絮漫天的飛翔,輕盈若蝶,轉瞬便隨著時光匆匆的消亡,剩下綠葉拂風,一絲青柳,一寸柔腸,任它花開花謝,片片,便皆成了傷。

小園香徑,落滿桃花香,這一季花香,又留在了誰人的旅途上,清月又照在誰人的瘦影上,幾番風雨,送走春光,任細雨淋濕歸鴻,鴻翅扇成簾上風,自古及今,多少離情與別恨,皆被寫入唐詩與宋詞中,悲情往事,要怎樣才能寫入我那不成韻的詩行。

看朱成前,碧心迷亂,放眼難覓舊衣冠,誰念江中帆。凝真凝幻,如夢如煙,獨釣寒江。何人悲我不少年,塞外月光照冷湖面竹上霜,映寒了素箋上的春天!

篇6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譯文如下:

群山中的鳥兒飛得不見蹤影,所有的道路都不見人的蹤跡。

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著蓑笠的老翁,獨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釣魚。

篇7

連 松

小序:是夜,攜三五友人共飲,席間極盡口舌之娛,觥籌交錯中,遍議人生、理想、社會諸多話題。眾人皆醒而我獨醉,驟然想起屈原“眾人皆醉我獨醒"之名句,故提筆作此篇。

翻一頁歷史

如飲一杯醇酒

倒一世滄桑

醉倒的卻是寂寞惆悵

金樽清酒

玉液瓊漿

我愿穿越

五千年的文明歷史

與屈大夫共飲

一起傾聽

秦人戰馬嘶鳴中

楚子淚撰的華章

二月的春分

吹醒三月的柳葉

捧一手最為奢侈的 五月的陽光

淹沒我的憤怒

泛起我未曾經歷的惆悵

共同掬起一杯

渾黃的叫人失望

汨羅的江水

任長淚扣地

獨釣寒江

釣起的可曾是

漫長的春秋 醞釀下的

濁了又清

清了又濁

苦澀的憂傷

飲一口汨羅

憤懣從我的肝膽心肺間

穿行

如同在霧雨的季節

穿越三峽的蛟龍

看江上

兩三漁舟

碧空盡處 孤帆遠影

歸去來兮間

將寂寞盛入酒中

一飲而下

屈原醉了

醉倒在汨羅的渾濁中 嘆息

我也醉了

篇8

一、啟發想象,體味詩情

古詩語言精警含蓄、跳躍靈動,意趣無窮,“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痹谝饩车膭撛O中,詩人往往會故意留有空白,而讓讀者根據自己的審美情趣和生活積累去填補這些空白。此時,教師須要獨具匠心,根據詩詞提供的信息,引導學生從記憶倉庫中調動有關表象加以補充、組合,發揮想象去進行體驗和藝術的再創,將古詩文變抽象為具象,變平面為立體,變靜止為靈動,從而感受其中有聲有色、有情有理的豐富內涵。

如賀知章《詠柳》中千古佳句:“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比绻虒W僅停留在串講句意上:“這細嫩的柳葉是誰裁剪出來的,原來是二月春風這把剪刀?!边@無疑把鮮活的詩句縊死于蒼白的解釋中。在教學中,我們啟發學生想象,“春風看不見,摸不著,作者為什么把它比作剪刀呢?”學生說:春風輕輕地吹過柳條,柳葉悉悉梭梭響,仿佛春風正在修剪柳葉,等等,這樣的再造想象,按照作者的描述進行表象組合,能使學生更具體地感受各種物象所構成的和諧的藝術整體形象。接著教師進一步啟發學生想象,“是誰在握著這把剪刀呢?”學生的想象進一步被激活了,是“春姑娘”,“春天的使者”,“風婆婆”,“春天的力量”,“大自然”……學生思維的靈性和創造的活力,升華了課堂的教學氣氛。詩的情韻徐徐展開,讓人思接千載。

二、斟酌“詩眼”,感悟詩魂

古詩形式短小,是對現實生活高度集中和概括的反映。為人千古傳頌的優秀詩詞,往往是從“幾千噸語言的礦藏”中提煉出足以表達內容的詞句,“確是經過錘煉的語言的精華”,文情并茂,文質兼美。朱熹提出讀書要“虛心涵泳”,強調用心揣摩,深入感悟。教學中,必須引導學生找準揣摩對象,特別是那些堪稱“詩眼”的詞句的隱含意義,細心品味,作深度把握,才能感悟其中的妙處。

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以“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劈頭而下,氣勢磅礴,格調高亢,令人驚絕。教學中引導學生對“卷”“折”“即”“飛”等字用心揣摩,可以感悟“卷”之風狂、“折”之風疾、“即”之雪早、“飛”之雪暴。若把“胡天”改為“輪臺”,仔細揣摩,則不僅領略到了廣袤塞北渾天風雪的奇景異采,又感悟了詩句大氣磅礴的廣闊意境。

三、了解詩人,走進詩心

人們常說“詩如其人”,那么,了解“其人”,也能從側面了解其詩。孟子曾說過:“論古之人,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古詩的意境,必然反映作者的主觀情感和思想傾向。如果聯系特定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思想加以研究,就能走近詩人,更好地體會詩境。

篇9

更感卞峰顏色好,曉云才散便當門。

雪下孤村淅淅鳴,病魂無睡灑來清。

心搖只待東窗曉,長愧寒雞第一聲。

多情多感自難忘,只有風流共古長。

座上不遺金帶枕,陳王詞賦為誰傷。

甫里先生未白頭,酒旗猶可戰高樓。

長鯨好鲙無因得,乞取艅艎作釣舟。

花瀨濛濛紫氣昏,水邊山曲更深村。

終須揀取幽棲處,老檜成雙便作門。

陰洞曾為采藥行,冷云凝絕燭微明。

玉芝敲折琤然墮,合有真人上姓名。

長嘆人間發易華,暗將心事許煙霞。

病來前約分明在,藥鼎書囊便是家。

醞得秋泉似玉容,比于云液更應濃。

思量北海徐劉輩,枉向人間號酒龍。

羊侃多應自古豪,解盤金槊置纖腰。

縱然此事教雙得,不博溪田二頃苗。

偶然攜稚看微波,臨水春寒一倍多。

便使筆精如逸少,懶能書字換群鵝。

昔聞莊叟迢迢夢,又道韓生苒苒飛。

知有姓名聊寄問,更無言語抱斜暉。

雪侵春事太無端,舞急微還近臘寒。

應是也疑真宰怪,休時猶未遍林巒。

數尺游絲墮碧空,年年長是惹東風。

爭知天上無人住,亦有春愁鶴發翁。

誰使寒鴉意緒嬌,云情山晚動情憀。

亂和殘照紛紛舞,應索陽烏次第饒。

古往天高事渺茫,爭知靈媛不凄涼。

月娥如有相思淚,只待方諸寄兩行。

本來云外寄閑身,遂與溪云作主人。

一夜逆風愁四散,曉來零落傍衣巾。

淵明不待公田熟,乘興先秋解印歸。

我為余糧春未去,到頭誰是復誰非?

云擁根株抱石危,斫來文似瘦蛟螭。

幽人帶病慵朝起,只向春山盡日欹。

月淡花閑夜已深,宋家微詠若遺音。

重思萬古無人賞,露濕清香獨滿襟。

南岸春田手自農,往來橫截半江風。

有時不耐輕橈興,暫欲蓬山訪洛公。

賢達垂竿小隱中,我來真作捕魚翁。

前溪一夜春流急,已學嚴灘下釣筒。

水國君王又姓蕭,風情由是冠南朝。

靈和殿下巴江柳,十二旒前舞翠條。

強梳蓬鬢整斜冠,片燭光微夜思闌。

天意最饒惆悵事,單棲分付與春寒。

無多藥圃近南榮,合有新苗次第生。

稚子不知名品上,恐隨春草斗輸贏。

篇10

怎樣才能創設良好的意境,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古詩(詞)的熏陶呢?

一、走近詩人,感悟詩心

孟子說:“論古之人,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 ”古詩的意境,必然反映作者的主觀情感和思想傾向。如果聯系特定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思想加以研究,就能走近詩人,更好地體味詩的意境。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短短的二十個字,營造了一個獨特的極品意境,千百年來,無數文人墨客在體味,在深思?!霸娦摹焙卧??莫衷一是。其實,如果我們深入地了解詩人,了解詩人創作的背景,就會使我們受到不小的啟迪?!督?,通篇表現了柳宗元被貶后的孤獨心情。白雪皚皚,鳥雀無影,闃無人跡,烘托了孤舟寒江、孑孓獨釣的意境。石濤畫的《寒江獨釣圖》中有這樣兩句詩:“可憐大地魚蝦盡,猶有垂竿老釣翁”。詩人生活在“安史之亂”的中唐,此時他被貶為永州司馬,遠離朝綱??琳陀诨?,重賦比蛇毒,連大地都剝削光了,還能“釣”什么?江中本無積雪,也不可能“釣”,“無”中生“有”,是藝術創作的昀高境界。這樣就揭示出詩人在“永貞革新”失敗被貶謫后的不屈精神和悲憤心情。我們面對的是小學生,教學要把握好“度”,做到深入淺出,化難為易。對于教師來說,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二、放飛想象,催生詩情

馮驥才在他的《創作的經驗》中寫道:“我想到的東西都會不由自主地變成畫面。如果不出現畫面,沒有可視性,我仿佛就抓不住它們。 ”在理解古詩詞字面意思的基礎上,要讓學生想象詩詞的意境,形成意象。要根據詩詞提供的信息,從記憶倉庫中調動有關表象加以補充、組合,進行再造想象,形成詩詞的意象。

在意境的創設中,作者有時會故意留有空白,而讓讀者根據自己的審美情趣和生活積累去填補這些空白。教師要善于借助這些“空白”,以調動閱讀者的想象,從而對作品的境界獲得獨特的審美感受。如南宋詞人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中的“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在教學中,我們引導學生想象,這對老年夫婦在聊些什么,學生你一言,我一語,透過純凈簡約的語言,再現了一個豐富生動的生活畫面,體會到了兩位老人安適恬淡的心境,也感悟到了作者對鄉村田園生活的的熱愛。

我們在指導學生透析古詩詞意境的過程中,首先也要讓學生透過具體的語言,展開豐富的想象,感受到豐富多彩的形象畫面。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品味到意境的藝術美。

三、音畫聯璧,撥動情思

“詩歌不是無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腸”。正因為詩如鼓琴,聲聲見心,易唱動聽,悅耳感人,“俯而讀,仰而思,熟讀精思理自知”,運用吟誦引入法,在實踐中是奏效的。

1. 配放樂曲,創設氛圍,寓教于樂

托爾斯泰說:“音樂的魔力,足以使一個人對未能感覺的事物有所感覺,對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使不可能的事一變而為可能。 ”文字是理智的,音樂是情感的,用音韻之美誘導學生身臨其境,心入其境,把詩詞意境與音樂意境融為一體,得到真正的情感體驗,從而感受、理解詩詞的意境。選取音樂,要因文而異,應以中國民樂為主。

如學白的《靜夜思》,用多媒體出示月夜清冷的畫面,同時播放古箏或琵琶演奏的如“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曲子,亦或長笛、簫的獨奏,能很快把學生帶進一個明月當空,詩人倚窗思家的環境中。如果再輔以緩慢、低沉的朗誦,詩人客居他鄉孤獨的思鄉情就充分地表現出來。

2. 繪畫激趣,體味美感,享受詩意

興趣是昀好的老師。在教學中,可以通過圖片、音樂等直觀教具,創設出一個優美、清新的自然環境,使學生細心體會大自然帶給人的美感,并且讓這美感逐漸在心中沉淀下來,對自然環境的熱愛之情,也就會水到渠成,自然而生。

如教學《漁歌子》,我先讓學生說說這首詞中描寫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點,然后讓學生動筆,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把詞中描寫的景物以及自己想象的的景象勾勒下來,展示給大家看,并給孩子們創造說的機會,為自己的作品當解說員,其他同學可以提問。通過展示、解說,師生一起評議,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陶冶情操。我還讓讓孩子們把詞中人物、景物加以想象豐富,加上自己的見解,寫成小練筆,把隱含在詩句中的情境描述出來,更進一步剖析詩句意境,使孩子們進一步了解古詩這一文體獨特的魅力。

四、潛心涵詠,體驗意境

葉圣陶說:“吟誦的時候……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與理法化而為讀者自己的東西,這是可貴的一種精神境界,學習語文學科,必須達到這種境界,才會終身受用不盡”。誦讀是進入古詩詞意境的入口,是打開體味詩詞情感大門的鑰匙。吟誦要得法,注意適當的節奏、速度、輕重、表情;注意采用個人讀、齊讀、分角色讀、分組讀等多種樣式;注意采用音讀、意讀、情讀、美讀等多種形式。通過誦讀,領略詩詞意境的韻味、氣勢、情致,陶冶情操。

如教學《暮江吟》,可以指導學生以喜悅的心情,跳躍的節奏,贊美的語調反復吟誦:一道 /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蓱z /九月/初三/夜,露似 /真珠/月似/弓。吟誦時努力揣摩詩人的情感,在腦海里浮現詩中描繪的場面,呈現形象鮮明的畫面,充滿情趣,以享受美的藝術。

五、自主選擇,活化意境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們可以自己單獨學習,可以和自己相信的學習伙伴一起學習,甚至可以邀請老師一起學習,從而打破了師生之間的隔閡,創設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學生拋下了思想包袱,學得主動,學得輕松,體驗到了自己主動獲得知識的喜悅,進而激發了自覺誦讀與積累古詩的積極性。

老師還可以向學生出示自己在課外收集的與本課學習有關的同類的古詩,并不失時機地激勵學生在課外收集相關古詩,給古詩配插圖,為古詩譜曲再唱出來,寫讀后感等。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自己喜歡的作業,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