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技術進步范文
時間:2024-04-17 18:10:1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數字化技術進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市場有所萎縮
近年來,隨著現代企業物流理念的進一步樹立,自動化立體庫與企業生系統一體化理念得以體現。同時,中國自動化立體倉庫技術取得了長足進步,跟上了世界發展趨勢,形成了多系列、多品種、多檔次、高性價比的品線,可以覆蓋絕大多數應用行業。自動化立體庫已在煙草、食品、醫藥、郵政、印刷品、電子等行業得到廣泛應用,在航空、金融、軍事領域也有新開拓。
2011年受國內宏觀經濟調控影響,自動化立體庫市場有所萎縮,國內建成的自動化立體庫超過200座,共生了1200多臺不同規格型號的有軌巷道堆垛機,自動化立體庫總值超過30億元。截止到2011年底,全國累計建成的自動化立體庫接近2200座,在役的自動化立體庫達到1600座。
2011年建設的自動化立體庫的單體規模越來越大,系統更加復雜,設備數量越來越多,應用領域也越來越廣。隨著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電商企業紛紛開工建設物流配送中心,其中包括許多大型自動化立體庫。其他行業如電力、快速消費品、服裝、醫藥、煙草以及傳統行業的物資管理等領域,對自動化立體庫的需求也很大。
2.供應商總量穩定
目前涉足自動化立體庫市場的國內外廠商在40家左右,本土品牌和外資(包括港資臺資)品牌各占一半。2011年,有2-3家國內企業退出該市場,而國外廠商增加了2-3家,供應商總數量基本穩定。其中:總承包商10家左右,部分承包商10家左右,還有20家左右的單機或主要部件供應商。國內企業的自動化立體庫設計和集成能力不斷增強。
3.新品技術前景廣闊
近年來,網絡和信息技術的發展給自動化立體庫的發展和創新提供了很好的契機,國外企業尤其是歐洲企業開發出許多新技術和新品,其中對自動化立體庫的長遠發展影響巨大、市場前景最廣的新技術和新品有以下兩項:
(1)高速箱式堆垛機
由于歐洲及日本制造企業紛紛轉移到發展中國家,上述地區的托盤式自動化立體庫市場趨于飽和。隨著物流業務的多樣化和精細化,貨物的存儲單元逐漸縮小,歐洲倉儲設備企業紛紛推出箱式立體庫,這是堆垛機從結構形式到控制方式的完全更新。該設備的運行參數成倍提高:運行速度達到400米/秒,起升速度達到100米/秒,采用全新的控制和驅動技術,不再通過減速機,而是以伺服電機直接驅動輪組或無變形齒型帶往返拉動輪組進行水平和垂直運動,定位精度在±2毫米以內;存取貨裝置功能強大,速度快,雙排雙深,可以實現每次存取1~4個物流箱的多種作業組合,作業效率極高,最快達到10秒鐘存取1個物流箱,每臺堆垛機可以負責上萬個物流箱的存取作業。
在2008年德國漢諾威展會上,只有二三家企業展出了高速箱式堆垛機實物,而2011年展會十幾家廠商攜該品參展,且品有明顯改進和提高,反映出行業對這一技術和品的認同和看好。而目前國內箱式堆垛機基本是在托盤堆垛機的基礎上微縮改制而來,技術參數與國外相比低很多,還未研制出與國外最新品比肩的類似品。據悉,一些領先企業已開始籌劃研制該項品和相關技術,預計很快會有所突破。
(2)替代傳統堆垛機的新型自動化立體庫
目前幾十個歐洲廠商都推出了一種帶有綠色物流概念的新型倉儲模式來替代傳統意義上的巷道堆垛式自動化立體庫,這一核心設備是在貨格中搬運托盤或物流箱的緊湊型穿梭車技術品。穿梭車,能與固定于貨架端部的垂直提升機自由組合、配合使用,替代堆垛機,完成托盤或物流箱的快速存取作業,同時,由于作業有效載荷與設備自重比值較小,大大降低了每個倉儲單元存取作業的能耗,具有綠色節能概念,符合目前世界發展的潮流,歐洲有幾十個廠商推出了該類系統和品。該穿梭車技術推出后可以改變傳統立體庫的設計理念,提升空間利用率和存取作業效率,尤其是系統拓展非常方便,是市場應用極廣的新品,對于空間利用率要求高的冷庫以及舊倉庫升級改造更加適用。
目前,國內企業還沒研制出適用于密集存儲的穿梭車技術和品,市場上采用的均為歐洲品。但一些國內企業已著手研制該品,預計兩三年后會得到廣泛使用。
篇2
關鍵詞:效率變化;技術進步;資本深化
一、 引言
本文采用Cavas等(1982)、fare等(1994)、Kumar和Russell(2002)等發展的非參數數據包絡方法,對我國省際和東、中、西三大區域工業經濟增長進行研究。首先,構造出各地區生產前沿面,并依據公式核算出各地區的技術效率指數;其次,考察技術進步、效率變化和資本深化三個因素對工業增長的貢獻,并對東部、中部和西部經濟收斂模式進行分析。這種方法優點是既能夠避免傳統增長核算在衡量技術進步時??怂怪行缘募僭O前提,又能夠將對資本深化和效率改進的分析結合起來。
二、 研究方法和數據
3. 數據來源及處理。本文選取我國31個省、市、自治區為研究對象,由于從1998年開始我國工業的統計口徑變為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數據,為了保持數據的一致性,本文的研究區間為1998年~2011年。從2008年開始我國不再公布工業增加值,因此本文用工業總產值表示產出,并用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進行平減;資本投入以各地區規模以上工業固定資產年平均余額表示,以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對資產投入進行平減;勞動投入用規模以上工業全部從業人員年平均人數表示。所有價格指數均以1998年為基期。由于、海南數據缺失嚴重,本文排除這兩個地區,實際選取29個地區進行研究。本文所有數據均來自《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工業經濟統計年鑒》。
三、 實證研究
1. 我國各地區工業生產前沿面的變動特征。技術效率指數用來衡量當生產技術給定的情況下,某一地區的技術利用水平,指數越高的地區越靠近前沿面。根據公式(1)~公式(6),在假定規模報酬不變的前提下,表1給出了1998年和2011年我國各地區技術效率的測算結果。1998年處于生產前沿面上的地區有上海和江蘇兩個地區,2011年生產前沿面上的地區有上海、天津和福建3個地區。2011年江蘇的工業技術效率略微下降,上海則在1998年和2011年都處在前沿面上,說明上海工業的技術效率一直處于領先地位。
當研究的視角從總量函數轉變為集約函數,也就是說從產出、資本以及勞動的三維向量空間轉向人均產出y=Y/L、人均資本k=K/L組成的二維空間(k,y)時,就可以構建出1998年和2011年的兩個生產前沿面,如圖1所示。
從圖2可以得到以下判斷:第一,2011年我國區域工業生產前沿面比1998年有較大幅度的上移,說明研究期間我國工業生產技術水平有較大幅度的提高。第二,在不同人均資本水平上生產前沿面垂直上升的比例不同,且隨著人均資本的增加上升的幅度越大,說明各地區工業技術進步是非??怂怪行缘?,且技術進步與資本深化呈現正相關關系;第三,生產前沿面是一條斜率遞減的曲線,說明隨著資本深化程度的加深,資本深化的邊際報酬遞減。
2. 我國工業人均產出增長指數的三項分解。利用公式(11)可以將研究期間各地區工業人均產出分解為技術效率指數、技術進步和資本深化三個方面,并進一步劃分為東、中、西三個區域進行比較分析(如表2所示)。
由表2可見,我國各地區工業人均產出增長率均大于1,總體上呈現出明顯的增長趨勢。其中,年均增長超過14%的地區分別是:內蒙古、重慶、山東、天津、吉林、安徽、福建和湖南,增長速度最慢的地區為云南、黑龍江和新疆,增長速度低于10%。大部分地區的增長速度介于10%~14%之間。全國平均人均增長指數為1.125 7,其中東部地區增長最快,西部次之,中部最慢。
從人均產出增長率分解來看,研究期間我國各地區工業的技術進步指數>資本深化指數>技術效率指數,其中技術進步指數均大于1,資本深化指數僅有北京、青海和新疆三個地區小于1,其余大部分地區都大于1。說明我國各地區工業的增長方式主要依靠技術進步,其次是資本拉動。而研究期間技術效率指數變化不大,僅有一半地區效率指數大于1。從三大區域角度進行分析,東部地區技術效率指數平均為1.004 6>1,中部和西部地區均小于1;技術進步指數,西部最大,東部次之,中部最慢。這主要是因為西部地區原有技術水平較為落后,隨著我國西部大開發戰略不斷實施,西部技術呈現出爆炸性增長,所以技術進步指數較高;資本深化方面,中部地區最大,東部次之,西部最小。
四、 結論
本文通過將我國區域工業人均產出增長率分解為效率變化、技術進步、資本深化效應三個方面,全面考察了1998年~2011年不同增長方式對人均產出增長率的貢獻,得出以下主要結論:第一,技術進步是我國區域工業增長的主要驅動力且具有明顯的資本偏向性。實證結果表明,研究期間我國各地區勞動生產率得到了顯著提高,技術效率指數、技術進步和資本深化對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都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其中,技術進步的貢獻最大,資本深化次之。說明導致我國各地區工業經濟差距的原因主要是技術進步的推動,而技術效率指數所起的(下轉第44頁)作用最小;第二,我國各地區經濟差距根源在于技術水平的提升與地區經濟發展狀況的遞增關系。由于技術進步非??怂怪行?,使得人均資本較高的地區人均產出較高,從而導致代表技術水平的生產技術前沿較之人均資本相對較低的地區提升幅度較高,使得人均資本較低的地區很難通過提升前沿技術實現人均產出的增加。因此,單純依靠市場機制推動技術從高收入地區向低技術擴散消除經濟差距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必須依靠政府干預(如西部大開發戰略),在稅收減免、創新資助、財政補貼等方面給予支持,實現要素投入、政府扶持相結合才能促使經濟落后地區實現趕超,從而實現統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涂正革,肖耿.中國工業增長模式的轉變.管理世界,2006,(10):57-62.
2. Charnes A, Cooper W W, Rhodes E.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decision making units.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78,2(6):429- 444.
3. F?re R, Grosskopf S, Norris M, et al. Pro- ductivity growth, technical progress, and eff- iciency change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4:66-83.
4. Farrell M J.The measurement of productive efficiency.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 ciety. Series A (General),1957:253-290.
5. 謝千里,羅斯基,張軼凡.中國工業生產率的增長與收斂.經濟學(季刊),2008,7(3):809-826.
6. Shephard R W.Theory of cost and production functions.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0.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新產業革命的發展動向、影響與中國的應對戰略研究”(項目號:13&ZD157);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非均質后發大國中經濟極化、區域互動與協調發展的路徑選擇研究”(項目號:11YJC790307)。
篇3
關鍵詞:數字化;角色造型設計;藝術特征
一、動畫角色造型設計對于數字技術的引用
動畫中的角色造型設計是動畫作品表達主題思想的主要載體,角色造型承擔了表演、表達故事主題的使命。角色造型設計師通過角色造型設計將動畫作品的內涵和審美觀念轉化為可視的物化形象,角色造型設計可以是寫實具象、參考自然的,亦可以是寫意抽象、超脫自然的。恰當的角色造型設計可以使受眾在觀賞的過程中產生審美想象與審美聯想,并且通過角色造型設計來理解作品的深層主題和內在涵義。角色造型設計是動畫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一部動畫作品成功與否的首要衡量因素。動畫作品必須要有生動的角色形象,動畫片中具有生命力和藝術感染力的角色造型設計是動畫作品的關鍵。很多耳熟能詳的動畫角色形象帶給我們難以忘卻的美好記憶,它具有其他藝術形式不可替代的創新性特征、獨特性特征和藝術審美性特征,是動畫藝術特有的表達方式和價值體現。數字技術應用于動畫,是以計算機科學技術進步為前提的,它借助于計算機科學的進步,進行存儲、運算、加工、傳送、還原的技術。當動畫角色造型設計師將數字技術引入動畫領域后,動畫的角色造型設計方式也發生了巨變。數字角色形象設計師不再受限于創作材料、創作形式的限制,數字技術可以將角色造型師的創新思維最大化地展現,角色設計可以是具象寫實,也可以是抽象虛擬的;可以是存在于現實世界的,也可以是超脫客觀世界的。通過思維創新,借助于計算機技術,將原本很難實現的造型設計轉化為可視的造型。
二、數字化動畫角色造型設計的特征
從動畫誕生之日起至今日的蓬勃發展已逾百年。每一部成功的作品總有一些精彩的角色造型設計讓觀眾難以忘懷,總是由這些精彩的角色造型設計向我們講述著故事的主題。處于數字時代的背景下動畫角色有哪些特征呢?
(一)數字角色造型設計的技術特征
當動畫角色造型設計引用了數字技術后,帶來了極大的便捷性。在計算機介入動畫設計之前,設計師只能用徒手繪制的方式或者通過泥塑稿來呈現角色造型設計,效率低、受限于材料屬性,不便于反復修改,電腦誕生以后運用數字技術進行創作,擴展了表現空間,豐富了創作形態,使創作的角色形象更加飽滿。使觀眾更好的理解該角色的個性特征。數字化應用于角色造型設計,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藝術的表現形式。動畫師大大提高了創作效率,由此可見數字技術的對于動畫角色造型的巨大作用。
(二)數字角色造型設計的藝術特征
數字動畫角色造型設計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表現作品的藝術表現性,將原本受限于材料屬性、表現樣式等因素而難以實現的角色形象轉化為可能。數字時代動畫的最大特點就是能夠創造一個虛擬的數字角色造型世界,表現現實生活中無法滿足的視覺形象。數字動畫角色造型比起其他任何藝術形式都要更加充分、自由、更具想象力。數字角色設計具有高度的超現實性、假定性、新穎性、想象性與創造性。角色可以完全不局限于客觀世界,不受時空限制,角色設計師可以自由地、不受約束地制造出虛幻、奇妙、詭異、震撼人心的視覺形象,使得數字時代動畫角色形象的藝術性特征得以更加充分地表現。
(三)數字動畫角色造型技術與藝術相結合特征
動畫是一門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技術進步擴展了動畫的藝術表現性,造型設計師的新穎創意與構思也迫切需要新技術、新形勢去展現,這也成為推動動畫制作技術進步的主要因素之一。從藝術發展的歷程看,科學生產力的進步總是推動藝術形式不斷更新與發展,藝術的表現形式也隨著科學技術生產力而發生改變。藝術形式的創新與技術的進步如影隨形,幾乎每一種新形式的產生都是以某種新技術為基礎的。數字藝術要體現出審美特點,必須依托于一定的數字藝術形象。就數字藝術的藝術形象而言,它的表現形式是借助于數字技術的發展,數字技術的發展水平往往決定數字藝術的發展狀況,但是數字藝術表現的最終目的還是藝術形式的表現,是技術與藝術共同作用的成果。因此,數字化角色造型設計具有“技術和藝術完美結合的特征”。
三、數字技術對動畫角色形象設計的影響
數字技術對動畫角色造型設計產生的影響,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數字技術提升動畫角色造型設計的便捷性
數字技術的誕生促進了動畫創作革新性的發展。數字化時代更為便捷、自由、不受約束的創作方式大大地提高了角色造型設計的效率;數字動畫的角色形象采用了數字化的儲存形式,可以反復利用,同時還便于網絡傳輸與共享,方便動畫造型設計師進行行業間的交流等。
(二)數字技術支撐數字角色造型設計的生存空間
數字動畫角色形象的設計依賴于數字虛擬的數字空間,數字角色形象的傳播依賴于數字網絡平臺??傊?,數字角色形象的生存離不開數字圖像技術的支撐。這是數字角色形象與其他方式塑造的角色形象最主要的不同之處。從手繪草圖到數碼圖像的掃描采集,從二維數字圖像繪制到虛擬三維空間形象的創建,從靜態數字圖像到動畫數字影像。從單一的角色形象到聲音與畫面互動形式,數字動畫角色形象的發展與數字圖像技術的發展密不可分。
(三)虛擬現實技術使數字角色造型設計更具生命力
數字角色形象設計不僅體現了數字圖像生成技術的特點,同時也體現了數字圖像傳播技術的革新。當數字角色造型運用于虛擬現實環境中,虛擬現實技術賦予了數字角色形象新的活力和生命力,使角色形象更為形象生動。通過受眾與數字角色的交互,增強了受眾身臨其境的融入感和人機互動的趣味性,體現了虛擬現實的實質特征。數字技術與數字網絡傳播技術的進步為數字角色造型設計帶來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對觀眾的審美和娛樂消費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四、總結
動畫角色形象設計借助于計算機科學技術的發展,取得了革新性的突破,它具有便捷高效、創作自由、形式新穎、可以輕松建立龐大的數字化素材庫等一系列鮮明的優點,并且數字化角色形象的傳播領域更加廣闊。動畫角色形象設計運用現代的數字技術將更能體現出藝術與技術相互交融的視覺可視形象。數字化動畫角色形象設計方式是數字時展的產物,提升了角色造型的藝術價值和商業價值,更好地豐富了藝術的表現形式,并且滿足了大眾的生活娛樂需求。
作者:李廣鎖 單位:常州劉國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參考文獻:
[1]周宗凱.動漫角色設計[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廖祥忠.數字藝術論[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
[3]沈巾力.數字角色形象設計[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4]李立.傳播藝術與藝術傳播[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
篇4
【關鍵詞】:數字城市;地理信息系統
中圖分類號:F29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前言
隨著現代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飛速發展,在現代化城市建設方面,越來越多的新科技得到廣泛應用,并取得良好效果。數字城市是一個城市發展的戰略目標,是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而且在發展過程中將會對城市建設、市民生活、經濟發展逐漸帶來效益和方便。數字城市實際上有多個層次,包括電子政務、電子商務、電子金融等職能。電子政務的主要內涵之一就是運用信息技術把政務數字化后與民眾連在一起建立互動系統,不僅實現辦公自動化、決策科學化、信息網絡化和資源共享化,還要為民眾提供信息和服務。
地理信息是研究對象空間地理分布有關的信息,地理信息系統技術是地理信息系統建立與應用過程中各種相關技術的集合,地理信息與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為數字城市建設提供了信息和技術基礎與支持,反過來,數字化技術的發展也促進了地理信息資源建設與地理信息系統的技術進步。目前地理信息及其技術已經在數字化城市建設中得到了較廣泛的應用,但在應用與服務過程中還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在今后的建設中不斷進行探索與完善。
1地理信息技術與數字城市
地理信息是實體信息的空間定位基礎和載體。從數據可的對象來看,可以分為政府內部數據、機構共享數據和社會共享數據,它包含了各部門、各行業、各領域的各類信息,體系復雜,部門交叉重疊,信息源分散程度高,如何將這些分散、無序的信息有序化使得人們更容易使用,是數字城市建設必須面對的問題。所以按照地理坐標或空間位置將離散的、無序的信息通過有序的地理編碼串聯成為邏輯上一體的、具有統一空間定位框架的、能滿地理信息建設與數字城市足多數用戶基本需求的信息資源體系,將大大提高地理信息的管理與利用效率。
地理信息系統技術重構了決策信息的獲取模式與展示方式。龐大的組織系統中會發生大量的信息,因此決策者需要借助信息系統來提高自身對問題的判斷能力、宏觀把握能力以及發現潛在信息的能力,這就需要通過整合不同渠道的信息,將信息資源由微觀轉變為宏觀。而利用可視化技術將枯燥的數字通過圖形方式直觀展現,也有助于發掘隱藏在各種信息之中的潛在聯系,提供嶄新的決策支持方式。動態監測技術可以實現各種與地理位置相關信息的監測,幫助決策者掌握各種變化情況,在突發事件中實現實時和準實時跟蹤、顯示、決策和處理,便于應急處理和指揮調度。
地理信息系統應用有助于城市信息整合和推進公共服務。以地理信息系統為應用主體,通過聯合開發或授權,實現跨部門的應用整合和跨部門的數據轉換,提高標準化程度和信息共享已經成為當前數字城市建設的一種重要模式,這種模式的推廣將在很大程度上解決數字城市信息標準不統一、共享程度低的狀況,提高辦公效率。為社會大眾服務的地理信息系統還可以提供地理環境相關信息查詢,即可在地圖上清楚地了解到此地周圍政府部門、醫院、旅游景點分布等與市民生活相關的各種公共服務機構的靜態信息,還可以各類應急信息等。
2 加強建設
數字化城市建設中,智能化業務是核心,服務是宗旨,地理信息及其技術是數字化城市的重要支撐之一,尤其與一些智能化業務是互相依存、互為補充、共同發展的關系。因此以應用為切入點和最終目標,緊緊圍繞數字化城市的應用來開展各項服務,拓展地理信息及其技術的應用領域,對于地理信息建設與相關技術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為此,建議加強以下幾方面工作:
2.1建設標準的地理信息資源
數字城市應該包含多個應用層次,既要反映概況或發展趨勢的宏觀信息,也要反映詳細情況的微觀信息。需要增加面向數字城市電子業務的文本、統計類地理信息,建立多層次、多類型、多時相、綜合性的面向業務的地理信息數據庫體系,滿足相關業務在格式和分類體系等方面要求; 建立點、線、面相結合的地理信息變化信息采集、傳輸、處理和更新系統,保證信息的現勢性。
對地理信息的整合。一方面,對已有基礎地理空間信息進行改造,將不同尺度、不同類型、不同來源的基礎地理空間數據進行整合完善;另一方面,開展地理信息與社會經濟等非空間信息的整合,將非空間信息賦予空間屬性,實現對非空間信息的空間定位,為空間分析、空間輔助決策和服務提供基礎。
建設數字化城市地理信息數據平臺。實現基于網絡的地理信息與數字城市的非空間信息和輔助決策信息的自動集成、交換與整合。開發多級、多種類的面向用戶的信息產品,逐漸形成滿足數字化城市發展和社會信息化要求的標準化、系列化的地理信息產品。
建立結構化地理信息標準體系。從實現信息共享的目標出發,制定地理信息標準體系,使該體系貫穿于數字化城市地理信息應用的各個方面和環節,形成相互協調,能在整體上達到最佳效益的系列標準。
制定統一的的地理信息通用標準規范。制定數據處理、數據管理、數據轉換等標準,解決以地理信息為核心的信息資源建設中的標準規范問題;制定質量標準、安全標準、保密標準、檢測與評價標準和信息分發標準,確保地理信息及其產品的適用性、安全性和可靠性;確立數據轉換、元數據、數據用戶分級、數據服務等標準,為促進數據共享和應用服務。為實現跨行業、跨系統、跨平臺的互聯互通、信息共享、業務協同以及信息服務提供前提條件。
2.2建設地理信息應用服務
研究基于網絡的信息快速獲取與處理、分布式信息與服務等方面的技術,建立多源、多維、多尺度、多時相地理信息的快速采集、處理和服務的技術體系,及時提供最新、全面的資料與實時監測結果;探索地理信息的集成與融合,為地理信息綜合分析、數據統計與信息挖掘提供基礎;研究虛擬現實技術、網絡地理信息系統、空間數據倉庫、空間數據挖掘、空間輔助決策以及空間信息網格等技術,提高智能化分析與決策水平;加強信息安全保密技術,特別是網絡安全技術研究,提高整體應用水平。
2.3建立面向智能化業務的地理信息服務機制
建立地理信息資源共建共享機制。組織制定地理信息數據共享的有關政策和制度,規范各部門對地理信息的共享行為,形成有效的信息共享組織體系,建立信息溝通與交換渠道,建立適用于數字化城市的集中式新型服務體系,實現由松散型體制向集中統一型過渡,形成面向用戶的為公共利益服務、為各行業共同享用的地理信息共建共享運行機制。
建立穩定的服務機制。數字化城市建設需要針對不同層次、不同區域數字化的需求來建立分級運行與分工協作機制,建立相應的服務模式以及運行機制,深化服務效果,擴展服務領域,全面推進地理信息和技術在數字城市建設中的應用。
結束語
在現代城市建設中,地理信息與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為數字城市建設提供了信息和技術基礎與支持,反過來,數字化技術的發展也促進了地理信息資源建設與地理信息系統的技術進步。
參考文獻:
[1]承繼成,李琦,等.數字城市: 理論、方法與應用.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篇5
關鍵詞:動畫;角色形象設計;數字化
1 數字技術介入角色形象設計
動畫中的角色是動畫作品中以生命形式進行活動的表演主體,設計師通過造型語言將動畫作品的內涵和自己的審美將角色的特征表現為外在的可視的形象,使觀者在欣賞的過程中產生審美想象與聯想,并且通過動畫作品的角色形象來理解作品真正的含義,角色形象是動畫作品的靈魂,它主導整個動畫片的表演情節和風格,它是決定動畫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之一[1]。一部動畫片不能沒有生動的角色形象,虛擬的角色形象是動畫中的“演員”,它決定著動畫藝術的成敗。大家所熟知的很多動畫形象曾經帶給我們無比的快樂和美好的回憶,這便是動畫與眾不同的魅力,它具有其他藝術不可替代的獨特的娛樂性特征,是動畫藝術的價值體現。動畫片中具有生命力和藝術感染力的角色形象是動畫設計的關鍵,它是動畫設計師設計創造出來的。
數字技術是與計算機相伴相生的科學技術,它借助一定的設備將圖像、文字、聲音、影像等各種信息轉化為計算機能識別的二進制字符0和1后,進行運算、加工、存儲、傳送、還原的技術[2]。因為在運算、存儲過程中要借助計算機對信息進行編碼、壓縮、解碼等,因此也稱為數碼技術、計算機數字技術等。
數字技術介入動畫領域后,動畫的角色形象設計也發生了轉變。數字角色形象既可以存在于虛擬空間,也可以活躍于現實世界之中,當虛擬形象的象征意義被人們認同以后,將成為現實生活中的一種文化象征物。例如:QQ的吉祥物QQ企鵝作為數字虛擬的角色形象,它的存在與影響力并不是因為以數字技術虛擬了一只可愛的企鵝,而是在于這個虛擬的企鵝形象在跨越時空的網絡人際交流平臺中扮演了一個為人們提供方便、快捷通訊服務的角色,成為QQ的象征物,如圖1所示。
2 數字動畫角色形象設計的特征
動畫藝術經過百年的發展歷程,已形成百花齊放之勢。而幾乎每一部或長或短的動畫片中都不缺動畫角色的表現,尤其是商業動畫中,動畫的角色的“表演”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為它直接影響到動畫片的吸引力以及動畫衍生產品開發的成功與否??v觀百年動畫角色造型,固然呈現出形式多樣、風格各異的特點,或抽象或寫實,或恬靜或動感。處于數字時代的背景下動畫角色有哪些代表性特征呢?在這里將動畫角色形象特征進行梳理。
(1)技術特征。在動畫角色形象的設計創作過程中運用數字技術具有很大的便捷性,動畫形象在電腦誕生之前只能用徒手繪制的方式來創作,一個動畫師的動畫稿月產量是1500張左右,可是在電腦誕生以后運用數字技術進行動畫創作,動畫師的動畫稿月產量提高了一倍,由此可見數字技術的力量是巨大的,動畫師只需在軟件中運用鼠標選擇相應的工具就能畫出需要的形狀和效果。和傳統的手工繪制動畫形象相比,運用數字技術繪制角色形象更方便快捷,描線一次完成,上色顏色一致,界線準確,繪畫過程中如果產生錯誤,可以用撤銷工具撤銷錯誤的操作或者運用各種虛擬工具進行修改,并且畫面上不會留下痕跡。計算機圖像可以多次拷貝、粘貼、放大、縮小、翻轉、移位等,這些都是傳統手繪達不到的。數字技術的介入帶來繪畫工具的便捷性,大大的提高生產效率,可以有效縮短動畫制作周期。
(2)藝術特征。數字動畫角色形象設計目的就是最大限度的表現作品的藝術性。數字時代動畫的最大特點就是能夠創造一個虛擬的數字世界,表現現實生活中無法滿足的視覺圖像。動畫角色形象比起其他任何藝術形式都要更加充分、更加自由,更具有想象力、創造的空間。動畫王國是夢幻的王國,具有高度的假定性和超現實性。想象性與創造性是動畫的生命,動畫造型有著無限的自由創作空間,動畫中的角色形象是虛構的,是設計者根據腳本的需要和按照審美及美術規律設計制作的形象。比如,指頭大小的精靈或是三米高的巨人,它可以不受自然規律的限制,不受時空限制,局部的造型、角色的位置比例關系都可調整,可以制造出虛幻、奇妙、詭異的視覺形象;可以讓人物上天入地、隨心所欲;可以讓神仙鬼怪、動物植物充滿人性,使用人語;可以展現生活中沒有的某種超自然的神力。數字時代動畫角色形象的藝術性特征更加充分的表現。
(3)技術與藝術相結合特征。動畫是“會動的畫”,雖然這一解釋不夠嚴謹,但卻讓人很容易理解,其中包含了“動”和“畫”兩個重要方面,“畫”強調藝術性方面的要求多一些;“動”是對技術有較高要求[3]。動畫是一門獨特的藝術形式,技術領域的每一次革新都影響著動畫的藝術表現力,藝術家的創意構思和豐富的想象力也一次次對技術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且成為動畫制作技術進步的內在主要因素。從藝術發展的歷程看,藝術的每次的變革和進步都與科學技術的發展密切相關。藝術創新與技術進步如影隨形,幾乎某一新形式的產生都是以某種新技術為基礎的[4]。數字藝術要體現審美質感,必須依托于一定的藝術形象。就數字藝術的藝術形象而言,它的生成和表現都借助于數字技術的發展,而數字技術的發展水平往往決定著數字藝術的高度。數字藝術涉及不同領域的技術,數字藝術創作者有時候不能單獨完成,而是根據需求與各類技術人員合作完成,最后出來的是共同創作的成果,因此,動畫具有“技術和藝術完美結合的特征”[5]。
動畫形象的數字化設計,將科技與動畫藝術成功的鏈接,集中體現出技術和藝術手法的結合。影片《玩具總動員》就是將科學技術與動畫藝術完美結合的代表性作品,運用現代化的技術,該作品中動畫角色形象設計、場景、視聽效果等方面將作品推上了新的高度。動畫的發展對技術也會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從而促進技術不斷提高。數字化動畫形象正是“富含技術的藝術作品”的集中體現。
3 數字技術對動畫角色形象設計的影響
數字技術對動畫藝術和動畫角色形象的設計都產生了很大影響,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1)數字技術帶來動畫角色形象設計的便捷性。人類歷史上工具的進步會帶來文明的發展,數字技術的產生同樣給動畫發展帶來質的飛躍。數字化時代動畫角色形象設計具有便捷的虛擬動畫制作工具方便于修改,大大的提高了動畫制作效率;數字動畫的角色形象采用數字化的儲存形式,只占用幾MB電腦空間,時間長了也不會改變畫質,還可以反復的利用;如果存儲在便攜式移動存儲設備里攜帶方便,數字化圖片的存儲空間較小,而且網絡已經普及,動畫師足不出戶就可以游遍世界名勝古跡,采集創作素材。這就可以使動畫師能夠輕松建立龐大的數字化創作素材庫。
(2)數字圖像技術支撐數字角色形象的生存。數字動畫角色形象的運動依賴于數字虛擬的圖像空間,數字角色形象的傳播依賴于數字網絡平臺及數字圖像存儲介質,總之,數字角色形象的生存離不開數字圖像技術的支撐。這是數字角色形象與其他方式塑造的角色形象最主要的不同之處。從手繪草圖到數碼圖像的掃描采集,從二維數字圖像繪制到虛擬三維空間形象的創建,從靜態數字圖像到動畫數字影像。從單一的角色形象到聲音與畫面互動形式,數字動畫角色形象的發展與數字圖像技術的發展密不可分。
(3)人機互動技術使數字虛擬角色形象更具生命力。在數字網絡傳媒中的數字角色形象不僅體現了數字圖像生成技術的特點,同時體現了數字圖像傳播技術的革新,網絡傳播中的人機互動技術使數字虛擬角色形象更具生命力。通過受眾與數字角色的交互,增強了受眾身臨其境的融入感和人機互動的趣味性,體現了虛擬現實的實質特征。通過虛擬角色啟發人們的思維、構想現實環境和體驗獲取信息過程的最終目的[6]。數字圖像技術與圖像傳播技術的進步為數字角色形象帶來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對數字時代的審美和娛樂消費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成為數字角色形象走向大眾化的重要前提和基礎。
4 總結
動畫角色形象設計憑借數字技術和數字設備的推動在數字化時代得到迅猛的發展,它具有便捷的虛擬繪畫制作工具;無限制的修改;保存、攜帶、傳播的便捷性;輕松建立龐大的數字化素材庫等一系列鮮明的特點。數字化角色形象的傳播領域變得更加廣闊,動畫角色形象設計運用現代的數字技術將體現出藝術與技術相互交融的數字藝術形象。
數字時代,數字化動畫角色形象可以促進信息文化更廣泛更便捷的傳播,帶動動畫產業及周邊產業的發展,從而提升角色形象的藝術價值和商業價值,更好的滿足大眾的生活娛樂需求。
參考文獻:
[1]王淑敏.動畫造型設計[M].遼寧美術出版社,2009.
[2]廖祥忠.數字藝術論[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
[3]沈巾力.數字角色形象設計[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4]李立.傳播藝術與藝術傳播[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
[5]王虎.數字媒體藝術[M].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8.
篇6
但尷尬而嚴峻的現實卻是,中國政府高調力推下的有線數字付費電視卻一直進展遲緩,基本上處于發展僵局。
僵局原因直解:
免費頻道太多背景下欠缺吸引
觀眾的獨特內容
對政府高調力推的有線數字付費電視發展卻如此緩慢,學界和業界已有不少討論,認為主要有如下原因:節目內容缺乏,節目源不足;資金缺口;盈利模式不夠成熟,免費頻道太多,觀眾不習慣于付費的觀念;技術標準不完善。 其實,觀眾的反感很容易理解。網絡公司單方面減少免費頻道的播出數量,不但于情、于理站不住腳,于法也是侵犯了有線電視用戶的合法權益。更何況,由于免費電視事實上已成為群眾公共服務和文化生活的重要內容,群眾對網絡公司減播免費頻道怨聲載道,難免引起社會不穩定因素,政府也不會坐視不管。
這也正是2007年2月2日廣電總局緊急《廣電總局關于進一步加強和規范有線電視數字化工作的通知》的背景。因為在2月1日,相關媒體報道了一些群眾對有線數字電視轉換過程中價格高、強制轉化等問題有怨言;而在此前,網絡論壇、兩會代表提案等,均對此有所反映。廣電總局緊急發文強調要切實維護有線電視用戶的合法權益,尊重用戶的選擇權;并明確要求實施有線電視數字化整體轉換的地區,必須保留至少6套模擬頻道;同時要求各地制定收費標準要嚴格遵照國家相關規定,嚴格按照程序,舉行物價聽證會;必須充分考慮到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水平,充分考慮社會各階層的經濟承受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特別要照顧到低收入家庭。
可見,有線數字付費電視進展遲緩的關鍵原因,在于觀眾不愿在有線收視費之外,再支付節目收看費用,除非有特別吸引住觀眾的獨特內容。推動數字付費電視的主導力量,關鍵還是節目內容。沒有獨特甚至排他性極強的內容,就不可能讓習慣了免費電視的觀眾心甘情愿掏口袋。盡管現在新開設了不少的數字付費頻道,但其內容,要么是免費節目的重新編排,要么是一些必看性不強的所謂資訊節目,對觀眾沒有很強的吸引力;或者更準確地說,至少吸引力還達不到讓觀眾愿意再多掏錢的程度。
僵局根源探究:
節目內容欠缺背后的體制困境
追根究源,我們認為,節目內容欠缺的背后,體制問題才是潛藏著的根本原因。不管是在傳輸網絡、用
戶終端上,還是在內容建設、推廣策略上,有線數字付費電視發展要步入發展的快車道并產生經濟效益,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中國有線數字付費電視,看似前景廣闊、光芒一片,實則發展之路荊棘不少。因為這條路,涉及復雜而敏感的電視體制變革。認識到這一點,才算揭示了有線數字付費電視發展僵局的本質癥結。
傳輸網絡:
諸侯割據制約著規模發展
從傳輸網絡來說,與廣播電視事業完全依賴于國家投資不同,我國有線電視網絡很大程度上是各地一城一網自發的、靠自籌經費及觀眾繳納初裝費而建立起來的。而且,作為全國有線數字付費電視運營商的有線網絡公司,目前全是廣電主管部門直屬或控股。實際上,有線網絡公司在各地處于自然壟斷的地位,全國的網絡公司仍處于各地諸侯割據狀態。
盡管,從長遠看,有線電視數字化整體平移后,其巨大收益是可以預期的,但要完成整體平移,還需要一大筆投資。而投資總是要冒風險的,更何況投資還需要找資金。因此,目前靠自然壟斷地位、收取基本收視維護費而“挺滋潤地過著好日子”的有線網絡公司,似乎并不像廣電主管部門那么急切地想推進數字化整體平移。實際上,網絡公司的諸侯割據已制約著我國有線數字電視朝規?;较虻陌l展。
或許,任何一個電視人都清楚,不管是從產業收益上講,還是從對電視業的變革性意義上講,理想中的全國聯網的有線數字網絡,與現實中的諸侯割據、一盤散沙式的各地有線數字網絡的集合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價值差異。我們不禁要問,在現實的諸侯割據已經嚴重制約著我國數字電視產業規?;l展時,從體制上解決我國數字付費電視發展僵局的緊迫性,難道還不能激發出各地網絡公司暫時放棄個體眼前利益、推動行業跨越式發展的大局意識?
用戶終端:
技術溝壑妨礙著技術進步
從用戶終端來說,由于我國現有的3.7億臺電視接收機基本上是模擬電視機,因此不得不采取配置機頂盒的過渡策略。由于沒有統一的機頂盒國家標準,加之各地網絡公司自主開辦付費頻道,業務模式、加密模式等都不一樣,再加上各地自行向不同廠家定制機頂盒,這不但使得配置機不能批量生產,導致價格居高不下,而且形成了新的技術溝壑和地域壁壘。
同時,由于百姓購買機頂盒積極性不高,不少地方只能采取贈送的方式推廣,而為了節約贈送支出,一些地方便定制功能簡單的廉價機頂盒,這無疑又為今后升級換代埋下了潛在的巨大負擔,也將妨礙技術進步的順利實施。
內容建設:
制作主體缺乏利益驅動
不少電視界人士都認識到,沒有吸引人的內容是觀眾不接受付費電視的關鍵原因,“內容瓶頸”是付費電視發展的最大障礙。因此,解決策略自然是應加大對電視節目內容建設的投入力度,或者吸納社會化制作力量,提供更多更好的能夠吸引觀眾的節目。這也是解決問題的治本之道。但從目前國內電視業的現實情況看,作為節目制作機構的電視臺,沒有足夠的利益驅動進行內容建設。
因此,付費電視欲突破“內容瓶頸”,必須真正按照市場規律,建立各交易主體間公平的節目市場交易機制,而這,僅靠廣電體系內的力量恐怕是不可能的。不改革我國現行廣播電視體制、電視內容生產機制,有線網絡公司恐怕很難真正按照市場規則去經營電視節目。
推廣策略:
難以推廣的“成功經驗”
近年來,在具體如何推進有線電視數字化整體平移的推廣策略方面,廣電總局一直在推行“青島模式”和“佛山經驗”。但分析兩者推廣策略就能發現,兩地的整體平移都是靠政府的實際投入或政策大力扶持進行的,各地似乎并不那么容易借鑒。同時,盡管起步快,但由于并不是完全按照市場規則來運作,從長遠看存在著潛在的產權糾紛、效率低等風險。
篇7
【關鍵詞】測繪新技術;工程測量;應用
傳統工程測量技術的服務領域主要包括水利、交通、建筑等行業。隨著經濟和社會的進步,現代的數字化技術、全球定位技術(GPS)、地理信息技術(GIS)、遙感技術(RS)等各種新技術在工程測量中得以應用和研究。
1 工程測量中的數字化技術
1.1 地圖數字化技術
在建立各種GIS系統時,對原有地圖進行數字化處理,在建庫工作中占據了相當大的工作量,各工程測繪部門都投入相當大的人力和財力。對于已有紙制地圖,若其現勢性、精度和比例尺能滿足要求,就可以利用數字化儀將其輸入計算機,經、修補后生成相應的數字地圖。當前有手扶跟蹤數字化和掃描矢量化兩大類儀器,針對大比例尺地形圖,大多數掃描矢量化軟件能自動提取多邊形信息,高效、便捷、保真的對地圖進行數字化處理。
1.2 數字化成圖手段
大比例尺地形圖和工程圖的測繪是傳統工程測量的重要內容,常規的成圖方法野外工作量大,作業艱苦,作業程序復雜,同時還有繁瑣的內業數據處理和繪圖工作,成圖周期長,產品單一,難以適應社會飛速發展的需要。而數字化成圖技術具有精度高、勞動強度小、更新方便、便于保存管理及應用、易于等特點。目前,數字化成圖技術有內外業一體化和電子平板兩種模式。內外業一體化是一種外業數據采集方法,主要設備是全站儀、電子手簿等,其特點是精度高、內外業分工明確、便于人員分配,從而具有較高的成圖效率。
2 工程測量中的全球衛星定位技術(GPS)
GPS是美國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研制,歷時20年,于1994年全面建成,具有海、陸、空全方位實施三維導航與定位能力的新一代衛星導航與定位系統。GPS接收機的改進,廣域差分技術、載波相位差分技術的發展,加之美國SA技術的解除,使得GPS技術在導航、運載工具實時監控、城市規劃、工程測量等領域有了更為廣泛的應用。
RTK(Real Time Kinematics,實時動態)技術是在GPS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能夠實時提供流動站在指定坐標系中的三維定位結果,并在一定范圍內達到厘米級精度的一種新的GPS定位測量方式,是GPS應用的重大里程碑。RTK測量是將l臺GPS接收機安裝在已知點上對GPS衛星進行觀測,將采集的載波相位觀測量調制到基準站電臺的載波上,再通過基準站電臺發射出去;流動站在對GPS衛星進行觀測并采集載波相位觀測量的同時,也接收由基準站電臺發射的信號,經解調得到基準站的載波相位觀測量;流動站的GPS接收機再利用0TF(運動中求解整周模糊度)技術由基準站的載波相位觀測量和流動站的載波相位觀測量來求解整周模糊度,最后求出厘米級精度流動站的位置。RTK測量可以不布設各級控制點,僅依據一定數量的基準控制點,便可以高精度、快速地測定圖根控制點、界址點、地形點、地物點的坐標,利用測圖軟件可以在野外一次生成電子地圖。同時,也可以根據已有的數據成果快速的進行施工放樣。因此,RTK被廣泛應用于圖根控制測量,地籍、房地產測繪、數字化測圖及施工放樣等各種工作中。
3 工程測量中的地理信息(GIS)技術
GIS是集計算機科學、空間科學信息科學、測繪遙感科學、環境科學和管理科學等學科為一體的新興學科。已成為多學科集成并應用于各領域的基礎平臺和地學空間信息顯示的基本手段與工具。其技術優勢不僅在于它的集地理數據采集存儲、管理、分析、三維可視化顯示與成果輸出于一體的數據流程,還在于它的空間提示、預測預報和輔助決策功能。目前,GIS不僅發展成為一門較為成熟的技術科學,而且已經成為一門新興的產業,在測繪、地質礦產、農林水利、氣象海洋、環境監測、城市規劃土地管理、區域開發與國防建設等領域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采用GIS、數據庫、內外一體化測圖、掃描矢量化及全數字攝影測量等技術,為專業信息系統提供及時、準確、標準化、數字化的基礎空間信息,以建立各類專業信息系統,從而實現管理的科學化、標準化、信息化。
4 工程測量中的數字攝影
測量技術數字攝影測量是基于數字影像與攝影測量的基本原理,應用計算機技術、數字影像處理、影像匹配、模式識別等多學科的理論與方法。航空攝影測量是大面積、大比例尺地形測圖、地籍測量的重要手段與方法,可以提供數字的、影像的、線劃的等多種形式的地圖產品。全數字攝影工作站的出現,加上GPS技術在攝影測量中的應用,使得攝影測量向自動化、數字化方向邁進。隨著全數字攝影測量系統的應用,攝影測量產品已經從影像圖等向4D產品轉化,為建立各類專業的信息系統和基礎地理信息平臺提供了可靠的數據保證。
5 工程測量中的遙感(RS)技術
遙感(RS)技術由于大面積的同步觀測、時效性、數據的綜合性和可比性及經濟性等優勢,得到快速的普及,多光譜航空攝影和高分辨率的遙感衛星將成為對地觀測獲取基礎地理信息的重要手段。各種中小比例尺地形圖都可以利用遙感影像來獲取,為應用于工程測量領域的城市基本地形圖、地籍圖以及各種大、中、小比例地形圖的快速更新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方法和手段。
6 工程測量中的3S集成技術
3S(GPS、GIS、RS)技術的結合,取長補短,是一個自然的發展趨勢,三者之間的相互作用行成了“一個大腦,兩只眼睛”的框架,即GPS與RS為GIS提供區域信息及空間定位信息,而GIS進行相應的空間分析以便從GPS和RS提供的海量數據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并進行綜合集成,使之成為科學的決策依據。諸如三峽工程、南水北調工程、西氣東輸、青藏鐵路等工程,其施工范圍大、物流量大、施工周期長等,而3S技術為該類大型工程提供了最有效的數據及信息采集、分析處理、表達決策的工具。
7 結束語
伴隨著測繪新技術的不斷進步,現代工程測量必將朝著測量內外作業一體化、數據獲取及處理自動化、測量過程控制和系統行為智能化、測量成果和產品數字化、測量信息管理可視化、信息共享和傳播網絡化的趨勢發展。
【參考文獻】
[1]李金城.GPS在控制測量中的應用研究[J].科技資訊,2009(09).
[2]張強.GPS技術在控制測量中的應用探討[J].科技創新導報,2009(34).
篇8
關鍵詞:工程測量;地面測量儀器;GPS;GIS;RS;“3S”集成
Abstract: the computer technology, microelectronics technology, laser technology, space technology and other new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As well as the surveying and mapping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engineering survey technology progress with new ways and means. This modern engineering measuring instrument of development, introduction and looking to the ground measuring instruments and CPS positioning space technology in the measurement of the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Keywords: engineering measurement; The ground measuring instruments; GPS; GIS; RS; "3 S" integration
中圖分類號:[TU198+.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工程測量有著悠久的歷史。近30年來。隨著測繪科技的飛速發展。工程測量的技術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是因為電子計算機技術、微電子技術、激光技術、空間技術等新技術的發展與應用,以及測繪科技本身的進步,為工程測量技術進步提供新的方法和手段:二是改革開放以來.城市建設規模不斷擴大,各種大型建筑物和構筑物建設工程等不斷增多。對工程測量不斷提出新的任務、新課題和新要求,使工程測量的服務領域不斷拓寬,有力地推動和促進了工程測量技術的進步與發展。
1 先進的測量儀器促進了技術進步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及其以后,由于雷達探測和各種無線電導航系統的發展.促進了人們對電子測時技術、測相技術和高穩定度頻率源等領域的深入研究,為電磁波測距儀的出現創造了條件。電磁波測距技術的迅速發展,其中以激光、紅外線為載體的光電測距技術的發展尤其引人注目。在這期間,測程遠、精度高的光電測距儀逐漸增多,功能齊全的全站型儀器也不斷出現。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常規的光學經緯儀、光學水準儀和電磁波測距儀逐漸被電子全測儀、電子水準儀所替代。光電測距儀、精密測距儀、電子經緯儀、全站儀、電子水準儀、數字水準儀、激光準直儀、激光掃平儀等各種地面測量儀器的迅速發展,成倍地提高了工程測量外業工作效率和精度。改變了傳統的工程控制網布網、地形測量、道路測量和施工測量等的作業方法。三角網已被三邊網、邊角網、測距導線網所替代:具有自動跟蹤和連續顯示功能的測距儀用于施工放樣測量:無需棱鏡的測距儀解決了難以攀登和無法到達的測量點的測距工作;電子速測儀為細部測量提供了理想的儀器;精密測距儀的應用代替了傳統的基線丈量。
電子經緯儀和全站儀的應用,是地面測量技術進步的重要標志之一。電子經緯儀具有自動記錄、自動改正儀器軸系統差、自動歸化計算、角度測量自動掃描、消除度盤分劃誤差和偏心差等優點。全站儀測量可以利用電子手簿把野外測量數據自動記錄下來,通過接口設備傳輸到計算機,利用“人機交互”方式進行測量數據的自動數據處理和圖形編輯。還可以把由微機控制的跟蹤設備加到全站儀上.能對一系列目標自動測量.即所謂“測地機器人”或“電子平板”野外直接圖形編輯.使地面測量趨于自動化.還可對活動目標做跟蹤測量。為測圖和工程放樣向數字化發展開辟了道路。電腦型全站儀配合豐富的軟件。已向全能型和智能化方向發展。帶電動馬達驅動和程序控制的全站儀結合激光、通訊及CCD技術??蓪崿F測量的全自動化,被稱作測量機器人。測量機器人可自動尋找并精確照準目標.在1s內完成1個目標點的觀測.像機器人一樣對成百上千個目標作持續和重復觀測.可廣泛用于變形監測和施工測量。
激光水準儀、全自動數字水準儀、記錄式精密補償水準儀等儀器的出現。實現了在幾何水準測量中自動安平、自動讀數和記錄、自動檢核測量數據等功能,使幾何水準測量向自動化、數字化方向邁進。激光準直儀和激光掃描儀在高層建筑施工和大面積混凝土施工中是必不可少的儀器。高程測量方面.最顯著的發展應數液體靜力水準測量系統。這種系統主要是由測深儀和控制器組成。通過各種類型的傳感器測量容器的液面高度。可同時獲取數十乃至數百個監測點的高程。具有高精度、遙測、自動化、可移動和持續測量等特點。兩容器間的距離可達數十km.如用于跨河與跨海峽的水準測量:通過一種壓力傳感器.允許兩容器之間的高差從過去的數cm達到數m。在工程測量中,液體靜力水準測量是一種精密的水準測量方法。對高差的觀測精度可以達到20um甚至更高。
陀螺經緯儀是將陀螺儀和經緯儀組合在一起.用以測定真方位角的儀器。在地球上南北緯度75°范圍內均可使用。陀螺高速旋轉時,由于受地球自轉影響,其軸向子午面兩側往復擺動。通過觀測,可定出真北方向。有的陀螺經緯儀用微處理機進行控制,自動顯示測量成果,具有較高的測量精度。激光陀螺經緯儀則具有精度較高、穩定和成本低的特點。是用于礦山、隧道等工程測量的另一類主要的地面測量儀器,新一代的陀螺經緯儀是由微機控制,儀器自動、連續地觀測陀螺的搖動并能補償外部的干擾。觀測時間短、精度高.如Cromad陀螺經緯儀在7min左右的觀測時間能獲取3”的精度,比傳統陀螺經緯儀精度提高近7倍.作業效率提高近10倍,標志著陀螺經緯儀向自動化方向邁進。
2 空間技術為測量提供了嶄新的技術手段
GPS是美國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研制。歷時20年.于1994年全面建成,具有海、陸、空全方位實施三維導航與定位能力的衛星導航與定位系統。隨著GPS定位技術的出現和不斷發展完善.GPS接收機已逐漸成為一種通用的定位儀器在工程測量中得到廣泛應用。
RTK(Real Time Kinematics。實時動態)技術是在GPS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能夠實時提供流動站在指定坐標系中的三維定位結果。并在一定范圍內達到cm級精度的一種新的GPS定位測量方式,是GPS應用的重大里程碑。RTK測量是將l臺GPS接收機安裝在已知點上對GPS衛星進行觀測,將采集的載波相位觀測量調制到基準站電臺的載波上,再通過基準站電臺發射出去;流動站在對GPS衛星進行觀測并采集載波相位觀測量的同時。也接收由基準站電臺發射的信號,經解調得到基準站的載波相位觀測量:流動站的GPS接收機再利用0TF(運動中求解整周模糊度)技術由基準站的載波相位觀測量和流動站的載波相位觀測量來求解整周模糊度,最后求出cm級精度流動站的位置。RTK測量可以不布設各級控制點,僅依據一定數量的基準控制點,便可以高精度、快速地測定圖根控制點、界址點、地形點、地物點的坐標,利用測圖軟件可以在野外一次生成電子地圖。同時,也可以根據已有的數據成果快速地進行施工放樣。
長期以來用測角、測距、測水準為主體的常規地面定位技術.正在逐步被以一次性確定三維坐標的、高速度、高效率、高精度的GPS技術所代替,同時定位范圍已從陸地和近海擴展到海洋和宇宙空間;定位方法已從靜態擴展到動態:定位服務領域已從導航和測繪領域擴展到國民經濟建設的廣闊領域。
將GPS接收機與電子全站儀或測量機器人連接在一起.稱做超全站儀或超測量機器人。它將GPS的實時動態定位技術與TPS(全站儀)靈活的三維極坐標測量技術完美結合,可實現無控制網的各種工程測量。使用超站儀測量,無需控制點,長導線和后方交會操作,只需架設超站儀,并使用GPS確定位置.然后就可以使用全站儀進行測量、放樣。建站更簡便,測量更容易、更快捷。在需要時可以單獨使用TPS或GPS。將GPS天線安裝在對中桿上,就可以進行GPS流動站作業,也可將TPS作為傳統的全站儀使用。超站儀的模塊化設計給了用戶最大限度的自由,勝任一切測量工作,節省時間和資金,提高工作效率、增加收益。
攝影測量由于高質量的攝影機,高精度測量儀器和GPS以及計算機技術的應用,加上軟件的不斷改進和完善。測量精度和效率顯著提高。攝影測量技術由于可以提供實時的三維空間信息。無需接觸被測物體,以及野外工作量少、效率高和成果品種多等優點,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數字攝影測量是基于數字影像與攝影測量的基本原理,應用計算機技術、數字影像處理、影像匹配、模式識別等多學科的理論與方法。航空攝影測量是大面積、大比例尺地形測圖、地籍測量的重要手段與方法,可以提供數字的、影像的、線劃的等多種形式的地圖產品。全數字攝影工作站的出現.加上GPS技術在攝影測量中的應用,使得攝影測量向自動化、數字化方向邁進。隨著全數字攝影測量系統的應用.攝影測量產品已經從影像圖等向4D產品轉化.為建立各類專業的信息系統和基礎地理信息平臺提供了可靠的數據保證。
遙感(RS)是以航空攝影技術為基礎。在20世紀60年代初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技術。開始為航空遙感.自1972年美國發射了第l顆陸地衛星后。標志著航天遙感時代的開始。遙感技術由于大面積的同步觀測、時效性、數據的綜合性和可比性及經濟性等優勢,得到快速的普及,多光譜航空攝影和高分辨率的遙感衛星將成為對地觀測獲取基礎地理信息的重要手段。各種中小比例尺地形圖都可以利用遙感影像來獲?。疄閼糜诠こ虦y量領域的城市基本地形圖、地籍圖以及各種大、中、小比例地形圖的快速更新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方法和手段。當前遙感形成了一個從地面到空中。乃至空間,從信息數據收集、處理到判讀分析和應用。對全球進行探測和監測的多層次、多視角、多領域的觀測體系,成為獲取地球資源與環境信息的重要手段。
GIS是集計算機科學、空間科學信息科學、測繪遙感科學、環境科學和管理科學等學科為一體的新興學科。已成為多學科集成并應用于各領域的基礎平臺和地學空間信息顯示的基本手段與工具。其技術優勢不僅在于它的集地理數據采集存儲、管理、分析、三維可視化顯示與成果輸出于一體的數據流程,還在于它的空間提示、預測預報和輔助決策功能。目前。GIS不僅發展成為一門較為成熟的技術科學,而且已經成為一門新興的產業.在測繪、地質礦產、農林水利、氣象海洋、環境監測、城市規劃、土地管理、區域開發與國防建設等領域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采用GIS、數據庫、內外一體化測圖、掃描矢量化及全數字攝影測量等技術.為專業信息系統提供及時、準確、標準化、數字化的基礎空間信息,以建立各類專業信息系統,從而實現管理的科學化、標準化、信息化。
3S(GPS、GIS、RS)技術的結合,取長補短,是一個自然的發展趨勢。三者之間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一個大腦,兩只眼睛”的框架,即GPS與RS為GIS提供區域信息及空間定位信息,而GIS進行相應的空間分析以便從GPs和RS提供的海量數據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并進行綜合集成,使之成為科學的決策依據。諸如三峽工程、南水北調工程、西氣東輸、青藏鐵路等工程.都具有施工范圍大、物流量大、施工周期長等特點.而3S技術為這些大型工程提供了最有效的數據.成為其信息采集、分析處理、表達決策的工具。
篇9
數字潮流引發工作模式改變
該書由來自政策網絡智庫與英國蘇塞克斯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共同編著。他們認為,信息技術的計算能力、存儲能力、連通性以及軟件應用的發展速度日益加快,影響著就業與商業發展,并為勞動法規的制定帶來了挑戰,無論企業、政府還是個人都在努力地追趕這一潮流。
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施瓦布曾提出,第四次工業革命對經濟和社會的影響不再局限于某一特定領域,而是將物理、數字與生物技術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包含大數據、算法管理、3D打印、量子計算、智能機器人、人工智能、物聯網、納米技術等多種形式。數字平臺的傳播創造出一系列新的工作崗位或商業機會,人們希望此類轉型能夠推動經濟增長、提高生產力水平、打造更具包容性的社會融合新前景。
在談到勞動力失業與人工智能對就業產生的影響時,布勒哲爾研究員喬治斯·彼得羅普洛斯(Georgios Petropoulos)認為,那些需要常規體力勞動與認知技能的中等水平工作崗位是最易被取代的。在此前的工業革命中,當常規性體力勞動被取代時,會產生新的非常規性勞動。然而當今時代變化飛快,情況與以往已截然不同。彼得羅普洛斯重點從機器學習與性能提高層面進行分析,認為這是一種“深度神經網絡發展”的結果,其靈感來自于人類的大腦。他表示政策制定者需制定機器與人工智能系統運行的規則,這需要各利益相關方以及專家的集體協商,同時還涉及對責任、安全、隱私領域進行監管的討論。
據英國華威大學榮譽教授科林·克勞奇(Colin Crouch)預測,一些“非雇員”(non-employees)勞動者的增長,將使不完善的法律與社會保護政策面臨挑戰。目前勞動法在新興經濟領域存在的爭議,體現了當下勞動關系的重塑。比如,如何在法庭上定義雇員、勞動者、承包商等。受數字技術、監管體系以及管理控制的影響,諸如優步等公司的“非雇員”勞動者在工作中的自主性大大降低,這些變化都在推動對勞動關系的重新定義。
用行動代替焦慮
荷蘭馬斯特里赫特大學國際經濟關系教授羅克·蘇特(Luc Soete)表示,如今自動化發展給就業帶來的潛在變化,加重了民眾的焦慮情緒。從早期研究結果來看,美國民眾的焦慮感似乎比歐洲民眾更深。媒體的宣傳與互聯網的作用進一步加深了這種情緒,隨之變化的還有民粹主義與保護主義的態度。雖然民眾的焦慮情緒發作跟前幾次工業革命相似,但也有不同的特點,首先在于對以知識為基礎的虛擬經濟的投資增多,其次在于人們進入數字經濟的門檻大大降低。
歐洲進步研究基金會主席瑪利亞·羅德里格斯(Maria Rodrigues)表示,第一次工業革命可能是人類歷史上首次經濟增長、技術進步與落后的生活水平、就業狀況產生沖突,導致了較大的社會動蕩。隨著時展,技術進步及經濟增長已不再需要與社會變革產生必然聯系,因此各國政府的治理目標應該是,確保工業與社會的轉型能夠為社會流動,以及個人發展提供良好的機遇,而非成為民眾憂慮與社會動蕩的源頭。
篇10
關鍵詞:水利水電工程;工程測量數據處理技術;數字攝影測量;GPS定位
中圖分類號:TV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0.引言:科學技術的新成就,電子計算機技術等新技術的發展與應用,以及測繪技術和科技的不斷發展,工程測量技術近年來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水利水電工程施工測量技術的面貌日新月異。
1.全站儀測量放樣技術
全站儀替代光學經緯儀和電磁波測距儀的應用.足地面測量技術進步的重要標志之一。全站儀具有測量精度高,儀器的集成化、自動化和智能化程度高等優點,為施工測量提供了極大的方便。已大量應用于各類工程的施工測量中。電子全站儀自動改正儀器軸系統差、自動歸化計算、角度測量自動掃描、消除度盤分劃誤差和偏心差,自動記錄存儲、實時測量三維坐標、與雙向數據通訊功能,為測圖和工程放樣向數字化發展開辟了道路。目前全能型和智能化方向發展的電腦型全站儀都帶有豐富的軟件,可以直接進行坐標放樣、導線測量、程序測量、懸高測量、道路放樣、對邊測量、面積測量、高程傳遞、參考線放樣,故能提供高速高精度的觀測成果,又能高效地完成多種測量作業。帶馬達驅動和程序控制的全站儀可以結合激光、通訊及CCD技術,能實現測量的完全自動化,被稱作自動化測量器械。為工程測量向現代化、自動化、數字化方向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2.數據庫技術與GIS技術
測量工作者如何更好更好地為工程建設服務,其最有效的方法是利用數據庫技術或GIS技術建立數據庫或信息系統。其同的是把大量的測量數據或信息進行科學的存儲.建立三維數字地形模型,提高測量數據利用率,減少重復勞動,以便于檢索、分析、分發和利用。實現管理和服務的科學化、現代化。將GIS應用于水利水電工程建設,虛擬顯示施工總布置三維全景,直觀反映各組成部分空間上和時間上的相互關系并實現各種信息可視化查詢、分析、統計計算,實現建筑物施工全過程動態仿真演示。以信息的數字化、直觀化、可視化為出發點,直觀清晰地描述復雜工程建設的施工動態過程,為全面、準確.快速地分析掌握工程施工全過程提供有力的分析工具,實現工程信息的高效應用與科學管理。
3.GPS定位技術
隨著GPS的出現和不斷發展完善,測繪定位技術發生了革命性的變革。長期以來用測角、測距、測水準為主體的常規地面定位技術,正在逐步被以一次性確定三維坐標的、高速度、高效率、高精度、大范圍的GPS技術所代替,同時定位范圍已從陸地和近海擴展到海洋和宇宙空間;定位方法已從靜態擴展到動態;定位服務領域已從導航和測繪領域擴展到國民經濟建設的廣闊領域。碎部點的測繪與放樣等領域將有廣泛的應用前景。GPS接收機已逐漸成為一種通用的定位儀器在工程測量中得到廣泛應用。將GPS接收機與電子全站儀或測量機器人連接在一起,稱超全站儀或超測量機器人。它將GPS的實時動態定位技術與全站儀靈活的三維極坐標測量技術完美結合,可實現無控制網的各種工程測量。水電工程施工區域大,控制點傳算工作量大,精度衰減快;高山峽谷之中,山脈蜿蜒曲折,造成上點和通視困難;河流阻隔,致使交通不便,前后視須迂同前進。利用GPSRTK技術進行碎部點測繪與放樣不需要與基站保持通視,也無需進行后視作業,誤差不累加,精度分布均勻,精度衰減每公里只有lmm。10--15km的作業半徑不需要設置過渡控制點,更長距離的測繪可通過設置中繼電臺轉發電測波解決。大幅度地提高工作效率。
4.程序型計算器輔助計算技術
程序型計算器(如CASIO fx-4800P/fx-4500PA)以其功能強大、經濟實惠、方便攜帶的特性受到了各行各業工程技術人員的歡迎,尤其是測繪方面的技術人員進行工程放樣計算的有力工具。水利水電工程龐大而復雜。工程細部的放樣往往牽涉到幾十個公式的數學計算,尤其是在施工現場,嚴寒、酷暑、噪音、灰塵很難讓人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計算的速度和結果的正確性大打折扣,嚴重影響放樣的質量和效率。利用編程計算器事先編制好所需放樣部位的計算程序,在施工現場最多只需輸入測點三維坐標X,Y,Z的數據即可迅速計算出所需要的放樣數據,結果準確率大大提高。全站儀實現了測點坐標的隨測隨得,編程計算器實現了放樣數據的即輸即得,大大加快了工程放樣的速度。
5.數字化測繪技術
大比例尺地形圖和工程圖的測繪,是工程測量的重要內容和任務。常規的成圖方法是一項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結合的艱苦的野外工作,同時還有大量的室內數據處理和繪圖工作,成圖周期長,產品單一.難以適應飛速發展的現代化工程建設的需要。把野外數據采集的先進設備與微機及數控繪圖儀三者結合起來,形成―個從野外或室內數據采集、數據處理、圖形編輯和繪圖的自動測圖系統。實現大比例尺基本圖、工程地形圖、帶狀地形圖、縱橫斷面圖、地籍圖、地下管線圖等各類圖件的自動繪制。系統可直接提供圖紙,也可提供電子數據,為專業設計自動化建立專業數據庫和基礎地理信息系統打下基礎。數字化成圖技術住現代工程中的應用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保質保量提交成果。僅內業制圖部分可節約經費50%,節約時間60%。
6. AtuoCAD輔助設計技術
計算機輔助沒計(Computer Aid Design簡寫CAD)足20世紀80年代初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技術型應用軟件。如今在各個領域均得到了普遍的應用。它大大提高了工程技術人員的工作效率。利用AutoCAD配合AutoLisp語言,可以編制一些常用的計算程序,得到定制的計算結果。在水利水電工程上有許多體形復雜的計算,尤其是各種不同體形銜接處的相交線,需要用空間解析幾何的方法解算。單靠計算器手工計算,非常繁瑣,工作量大,準確性也不好保證,用AutoCAD建立數字化模型,執行點坐標查詢功能就可以了。也可以對所編寫的程序的計算結果進行正確性驗證。AutoCAD的特性提供了測量內業資料計算的另外一種全新直觀明了的圖形計算方法。另一方面是各種工程橫斷面、縱斷面網的繪制,以及斷面面積的計算和其它一些需要的圖紙的繪制。從而大大減輕我們內業的工作強度和工作量。.
7.數字攝影測量技術
攝影測量技術由于可以提供實時的三維空間信息,無需接觸被測物體,以及野外工作量少、效率高和成果品種多等優點,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隨著全數字攝影測量系統的應用,攝影測量的產品將從影像圖、線劃圖向數字化系列產品――4D產品轉化。產品應用與服務領域更廣,并為建立各類專業信息系統和基礎地理信息系統提供可靠的數據保障。在水利水電工程。利用數字攝影測量技術可以迅速獲取制作大比例尺影像圖、地形圖、立面圖、等值線圖和斷面圖圖庫,建立DTM(數字地面模型)和DEM(數字高程模型)模型數據庫,建立并永久保存高分辨率建基面三維影像數字地面模型數據庫。檢查陡坡地段的開挖質量和工程竣工部位的形體資料,記錄工程在施工過程中各個項目地理地貌信息,形成各種數字信息產品,并可通過網絡方便快捷、及時地提供給各個部門使用。
8.工程測量數據處理技術
隨著傳統測繪技術向數字化測繪技術轉化,工程測量領域技術的發展趨勢和方向是:測量數據采集和處理的自動化、實時化、數字化;測量數據管理的科學化、標準化、規格化;測量數據傳播與應用的網絡化、多樣化、社會化。GPS技術、RS技術、GIS技術、數字化測繪技術以及先進地面測量儀器等將廣泛應用于工程測量中,并發揮其主導作用。
9.結束語
科學技術的新成就,電子計算機技術、微電子技術、激光技術、空間技術等新技術的發展與應用,以及測繪科技本身的進步,為工程測量技術進步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水利水電工程施工測量技術的面貌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施工測量的速度與準確度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陳向平 淺議水利工程施工的幾種施工測量技術[期刊論文]-輕工設計2011(3)
2. 王立業 淺談水利水電工程中的測量技術[期刊論文]-中華民居2011(10)
3. 鄧國義 淺談水利水電工程的施工測量方法與要求[期刊論文]-科技信息20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