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藥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9 19:50: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國醫藥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①成人教育同普通教育相比,在教育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方面的研究和改革力度較小。
②成人教育的地位作用還沒有引起社會的足夠重視,繼續教育、終生教育的理念還沒被社會特別是行業完全認可。
③法規政策不完善,不配套。如關于衛生系統醫技人員的繼續教育問題,國家和地方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法規。但由于衛生行政部門缺少強有力的約束,地方保護及基層體制等因素,而使高校的繼續教育工作難以開展。又如,據畢業生反映,成人學歷教育的文憑在申報專業技術職稱,申請參加執業醫師藥師考試時受到歧視等等。這些都是影響中醫藥成人教育在新形勢下持續發展的因素,要改變這種現狀,必須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科學發展觀,轉變成人教育觀念,真正體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內涵。
二、從科學發展觀看普通中醫藥高校成人教育的定位和作用
堅持全面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圍繞經濟建設的中心,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實現社會全面進步,而堅持協調發展則是科學發展觀的必要條件,就是要處理好社會各方面的關系,推進政治、教育、文化的協調發展,這是我黨對社會主義建設指導思想的新發展。據此,我們對當前我國普通高等中醫藥院校成人教育的定位應是:
(一)是我國中醫藥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等學校教育職能和培養任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成人教育應該與基礎教育、職業技術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具有同等重要而又不可互相替代的作用,其原因是成人教育“能夠直接有效地提高勞動者和工作人員的素質,從而可以直接提高經濟效益和工作效率。同時,對于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形成好學上進的社會風氣有著直接作用。
(二)搞好普通高校的中醫藥繼續教育是當代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必然要求,是傳統學校教育向終生教育發展的一種教育方式,對不斷提高醫藥衛生人員素質,提高全民健康素質,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和諧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三、科學發展觀視野下對中醫藥成人教育發展的思考
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是以人為本,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把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目的和歸宿。首先要認識到當今社會成人教育活動越來越具有開放性和鮮明的社會性,教育方式具有多樣性和靈活性的特點。必須使成人教育主動適應經濟發展需要、適應社會發展需要、適應教育對象需要,才能正確地對成人教育進行定位,才能回答發展什么,怎樣發展,往哪里發展的問題。其次,要加強成人教育管理科學的研究,構建成人教育管理科學的學科體系??v觀國內中醫藥高校成人教育管理的實踐,基本上有三種管理模式,即經驗管理模式、行政管理模式、科學管理模式。經驗管理模式是最早的模式,成人教育辦得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了管理者集體成員的實際經驗。到行政管理模式階段,則主要依靠行政手段,以行政職能的發揮為中心。這種管理模式樹立了管理者的權威中心,有嚴格的層次區分及明確的職責、權利,統一的指令、細化的組織,規整了教育行為,杜絕了混亂的發生,有利于工作的進行,但也應看到成人教育管理者個人意見和組織意見的混淆,成為管理政出多門的根源。進入新世紀后,國內有關院校成人教育管理出現了新的模式即科學管理模式,強調把測量、統計的方法與人本管理的觀點自然的融合到一起,從科學發展觀角度看,這種管理模式代表了未來的方向。但成人教育管理科學體系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要不斷地進行研究和探討,我們今年學習科學發展觀,對構建中醫藥成人教育管理學科體系,有著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再從發展模式審視,過去從質量效益角度上強調規模型及效益性發展模式,從結構優化角度強調多序列并舉、多樣化并舉、以學校為中心向周邊輻射性模式,這些模式還能否適應新時期形勢發展的需要,很值得深入思考。我們可以借鑒其它類別院校先進的經驗,注重內涵式發展模式和外延式發展模式相結合,規模質量效益相結合,全方位推進與聯動相結合的發展模式。也可學習國外發展成人教育的經驗。如以人力資源為目的,以社區發展為目標,以構建終身教育為目標的發展模式,注重產業化、社區化、個性化、網絡化發展模式等等。
四、結語
篇2
關鍵詞:動畫教育;動畫藝術;民間藝術文化;動畫創作
中圖分類號:J52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812-2485(2012)12-015-004
數字時代下,新媒體技術與數字化終端的崛起與發展不只意味著動畫藝術形式與傳播方式的變化,更蘊含著動畫創作的方式與內容的發展變遷。如何培養出能夠在未來與世界動畫強國進行競爭的優秀動畫創作人才,是擺在中國高校動畫創作人才的教育面前的一大挑戰。
中國高校動畫教育一方面要培養動畫創作人才具備適時吸納數字技術優點,充分利用各種新技術與新設備,提高動畫創作的技術手段與視覺表現的能力。從目前國產動畫的創作過程來看,我國的動畫創作人員并不欠缺這方面的能力,高科技的應用早已經滲透在我國動畫創作的過程當中,中國高校動畫教育的貢獻功不可沒。我國早在2005年推就出了國內首部三維動畫電影《魔比斯環》,當是它的出現意味著中國動畫的制作水平已經在向高技術發展,它的重大意義就是告知全世界,中國當時就已經擁有獨立生產和制作三
維動畫的能力了。
另一方面,中國高校動畫教育要增強動畫創作人才提升其所創作動畫的內容與藝術形式的能力,實現內容與形式的合理結合。目前的國產動畫雖然應用著先進的數字技術和數字設備,可是創作出來的國產動畫片卻只能面對低齡化的受眾市場,近幾年屢創動畫電影票房紀錄的《喜洋洋與灰太狼》系列動畫電影就是很好的例證。國產動畫的低齡化創作趨勢也從一個側面體現出中國高校動畫教育對動畫創作人才民族文化培養的缺乏。目前,中國很多高校都開設了動畫專業,從事動畫制作的人員也已經不在少數,中國的動畫產業看似前景一片光明的背后,卻是中國動畫片創作人才的極度缺乏,中國高校動畫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亟待提高。
2 中國高校動畫教育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的高校動畫教育發展遇到了瓶頸,其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但是近些年來培養出的動畫創作人才缺乏藝術創造力是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很多人將其歸因為動畫制作的技術水平有限,畫面效果無法與國外動畫片抗衡。這種過時的觀點在今天看來是站不住腳的,目前,我國的動畫教育雖然在教學方式和教學設備上已經與數字時代的發展像接軌,配備了先進的動畫教學實驗設備,并搬用了國外的動畫教學課程設置。中國高校動畫教育出來的動畫創作人才的動畫技術制作能力是毋庸置疑的。況且,中國動畫這幾年在平面和三維的制作技術方面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雖然制作水準同國際動畫強國的一線水平還有差距,但也已經能夠獨當一面了。中國高校動畫教育這幾年培養出的動畫創作人才的動畫制作水準是呈直線上升的趨勢,但是停滯不前的創作思想卻阻礙了他們創作出高質量的動畫片。為什么配備了頂尖的教學設備和教學課程卻仍然難以培養出能夠創作出優秀的高質量動畫創作人員,這其中既包括中國高校動畫教育思路的狹隘問題,也有動畫教育人員對于動畫藝術認識不足的問題,導致了培養出的動畫創作人才難以勝任國產動畫的質量發展需要。
動畫創作人才的成功培養并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夠實現的。一個成熟的動畫創作人才并不僅僅要精通繪畫與電腦軟件的應用,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很深厚的歷史文化知識與一定的創新能力。因為動畫是一種文化,動畫業被定義為文化產業,它被看作是多學科的互融性與交叉性,從實用性的、解決問題式的活動上升到更為廣泛而深刻的文化現象的大背景下的一種必然。作為現代設計中最重要部分的動畫,它集中了美術、設計、服裝、電腦技術、美學、文學、社會學、營銷學、電影學、表演等最為廣泛的要素,是最具有多科性和互融性的學科綜合體。因此,動畫的繁榮,決不僅僅靠熟練使用電腦、繪畫造型能力強就可以做得好的。
動畫這種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雖然具有很強的外在形式的可塑性,但是合適的內容題材的選擇才是優秀動畫作品所必須具備的。喪失了主題內容的動畫作品,就好像沒有燃料的跑車一樣,縱然被設計制造的再精良,也只是件擺設。最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2005年雷聲大雨點小的中國第一部純三維動畫電影《魔比斯環》,這部動畫電影的制作過程歷時五年,耗資上億的大片運用了當時最先進的三維動畫制作技術,到最后上映時卻面臨著“無人問津”的尷尬局面。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它沒有自己特色。不論是劇情的設置還是人物造型的設計方面都不免顯得有些俗套。從概念構思創新角度看來,《魔比斯環》并沒無可取之處,它既沒有達到預計中的走國際路線的效果,也沒有體現出任何民族性的特色??墒侨绻驹谟欣趧赢嫯a業發展的角度來看,《魔比斯環》則填補了中國動畫史上沒有三維動畫電影的空白,證明了中國的動畫制作水準的提高。從這個例子看來,國產動畫的制作水準已經不是束縛其發展的主要枷鎖了,中國高校動畫只有想辦法提升動畫創作人才的創作構思、豐富動畫的表現手段,真正地體現出中國動畫的民族性特色,才能培養出能夠與從眾多動畫強國進行競爭,并找到突破的契機的優秀動畫創作人才。
相比之下,美國好萊塢在1998年曾經以中國的民間故事《木蘭從軍記》為故事素材,改編成的動畫片《花木蘭》在上映的第一周就取得全美票房冠軍。但是作為如此優秀的動畫故事素材的原產國,中國國內的動畫創作人員卻對如此耳熟能詳的素材“視而不見”,這不能不說是中國動畫教育對動畫創作人才培養的失職,使得現在的中國動畫創作人員對本國優秀的民間文化不甚了解,這也是制約中國動畫發展民族化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
3 中國民間藝術文化對高校動畫教育的積極影響
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文化歷史的文明古國,中華民族是一個由五十六個民族共同組成的偉大民族。如此悠久的文化歷史背景和多樣的民族風格,必然使得我國擁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來培養出獨具一格且內涵豐富的民間文化。它是我國本土文化的基本組成要素,是最能體現出我們中華民族特色的文化形式之一。而將優秀的民間文化中所包含多種多樣的藝術表現形式合理地應用到藝術創作當中去,最終形成中華民族特有的藝術文化形態的過程,則成為中華民族體現自身民族特色的主要方式。
動畫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藝術產品,它的民族特色就如同戲劇一樣,主要從內容題材和表現手法上體現出來的民族品格的深度與廣度。動畫的民族風格是由本民族特定的地理環境、社會狀況、文化傳統、倫理道德、風俗習慣、生活方式、語言心理等多種因素決定的。在其內容、形式、格調、表現手法上,體現出本民族的審美理想與審美需要,尤其是本民族的文化心理需要,體現出與其他民族迥然不同的氣質。
首先,從審美心理方面來講,就動畫而言,越富有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的題材內容,就越容易引起國際動畫界的興趣,越能在世界動畫中標出自己的位置,同時也能契合外國觀眾獵奇的觀看興趣,從某種意義上說,越是民族的,越具有國際性。中國老一輩的動畫創作人員就是通過自身對中國傳統民間藝術文化的學習和體會,將其運用到動畫的創作當中去,才在當時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例如:從萬氏兄弟于1926年完成中國的第一部動畫片《大鬧畫室》,到后來的《三個和尚》、《九色鹿》、《牧笛》等等,這些民族風格鮮明的作品在伴隨著中國動畫成長的過程當中,為中國動畫贏得了“中國學派”的美譽。無論是在表現形式還是在題材選取方面,民間藝術都為這些優秀的作品提供了廣闊的取材范圍。在題材選取方面,中國動畫多以神話傳說、民間故事、通俗文學為原始素材,進行再創作。例如:《女媧補天》、《后羿射日》就來自于神話傳說;來自于民間故事的有《馬頭琴的傳說》、《日月譚》、系列片《阿凡提的故事》等等;還有的取材于寓言和成語,例如《三個和尚》和《驕傲的將軍》。在藝術表現形式方面,由于我國民間美術、曲藝非常發達,藝術形式種類豐富,例如像國畫、剪紙、皮影、刺繡和書法這些獨特的表現手段都完全可以運用到動畫領域當中。中國動畫在發展的幾十年中,就是吸取了民間美術的營養,創造了許多新穎的動畫形式,而且在國際上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例如:由于從國畫當中得到啟示,我國于1961年拍攝的第一部水墨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就為世界動畫界增添了極具中國特色的新片種;在1963年,又拍出水墨動畫片《牧笛》,片中運用水墨表現了人物、家畜和山水,清秀的畫面體現出了鮮明的中國風格。
而這些具有中國本土化特色的動畫形式必然只能產生于自身豐厚的文化土壤。遺憾的是,早在二十世紀中葉就被世界動畫界所矚目的中國動畫走到今天卻迷失了方向,如今這一代的中國動畫觀眾對美國和日本的動畫片耳熟能詳,對國產動畫片卻漠不關心,這不能不說是中國動畫的悲哀。
中國動畫目前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沒能在立足于本土文化的基礎上進行大膽的創新。20世紀60年代以來借鑒水墨畫、剪紙、木偶、皮影等本土藝術造型語言,創作的動畫片都比較優秀,但我們并沒有沿著此路走下去,更沒有創新。中國本土藝術造型語言非常豐富,但如何能將其轉化為動畫藝術形式,如何使傳統的本土文化符號轉化為一種能為當代人所接受和喜愛的動畫藝術形象,是需要中國高校動畫教育深入研究的重要問題。
從本土文化中尋找動畫語言,就不能僅僅把一些傳統文化樣式、民間美術題材和表現形式直接搬到動畫當中,要經過動畫創作人員經過自己的創新思考,將傳統的藝術形式轉化為現代民眾能夠接受的形式加以表現。如果僅僅是照搬中國水墨畫、民間剪紙、皮影等具體藝術形象,將無法脫離這些藝術自身的功能特點,掉入模仿抄襲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從本土文化、民間文化中應該尋找那些民族風格鮮明,造型獨特,而又適應于動畫藝術表現的文化資源作為動畫素材加以利用。我國的傳統文化與國際化、現代化是不相違背的,關鍵在于創作者如何構思、如何運用。作為現代的國內動畫創作人員,應該注重審視中國本土藝術中最具表現力的造型語言,不論是傳統木板年畫,還是皮影、壁畫等藝術形式當中,都有動畫創作所需求的造型元素,但如何把這些豐富的形象具體化、個性化并加以綜合提煉,仍需要創作人員進行一個再創作的過程。其實美的本質是一致的,但美的形式卻是多樣的。這形式的多樣性是不同國家和民族由于自己對動畫的不同理解而發展的適合本民族的表現形式,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而對于中國動畫,照抄照搬不是辦法,重要的是在融會貫通之后,開創自己的民族風格,那樣才能有持久的生命力。民族化是指動畫的精神內核,一定是反映中國人的價值觀念、風土人情、文化特色,沒有民族性便沒有個性與特色。
中國本土文化中包容著深厚的創作理念和創作形式,為我們今天的藝術創作行為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也是很完整的參照。動畫不僅是一個影視形象,它可以通過一系列后續產品的衍生開發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對社會的影響是不可低估的。發展民族化的創作道路,堅持從本土文化中發掘寶貴的資源,不僅是國產動畫的發展出路,更是宣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途徑。
現在,中國動畫的發展正走到了十字路口,曾經的輝煌固然令我們驕傲,但殘酷的現實還是逼迫我們進行思考和學習。我們的動畫民族化的路子走了幾十年,突然走不動了。于是就有人提議放棄民族化創作道路,發展國際化道路。目前中國動畫的“洋化”問題越來越嚴重,而且是內容題材和形象設計多方面的“洋化”。這種傾向的出發點也許是為了迎合現代觀眾的審美需求。但是一味的模仿別人也就意味著喪失了自己的特色,這樣制作出來的動畫片當然不會被認可。解決現代化問題不能否定民族化,民族的特質、民族的文化才是中國動畫創作的根基。中國高校動畫教育需要在將民族性作為其發展根基的同時,必須深入探索現代化改革,使民族的精神特質符合現代社會審美的需要,才能真正融合在現代化的語境中,培養出符合時代要求的動畫創作人才。任何藝術作品只有找到屬于自己的獨特個性之后才能找到自身存在的價值。只有將民族的精神與時代的內涵相結合,在現代語境下探索展現民族特質的新道路,探索時代條件下民族新的動畫話語,實現新型數字技術與傳統民間文化相結合的動畫人才培養模式,中國動畫才能夠迎來振興的希望。
參考文獻
1 劉斌.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成人動畫競爭戰略.現代傳播[J].2006(4)
2 陳書祿.中國文化通論.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3 劉嫻.中國動畫的民族化與現代化.中國電視,2005.(8)
4 婁淑芬,李明.中國動畫“民族化”之思考.浙江理工大學學報,2006,23(1).
5 彭玲.關于中國動畫文化發展的思考.上海交通大學學報,2005,13(1).
篇3
[摘 要]強調,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關系“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
>> 試論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重要作用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 大力提高文化軟實力、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著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論文化開放視域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軟實力建設 如何發揮鎮紀委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對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中文化概念的解析 群眾文化建設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作用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軟實力視域中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文化軟實力視野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探析 大力發展農業合作組織,發揮其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的重要作用 試論高等職業教育在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的地位、 作用及方向 淺析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環節 彰顯文化的力量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淺談檔案利用在社會主義建設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文化軟實力及其在建設文化強國和實現“中國夢”中的意義 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探析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作者簡介:鄧雪英(1975―),女,群眾文化館員。研究方向:群眾文藝創作,創作的小品《租兒子過年》等獲省三等獎,輔導的小品《老爹進城》獲省二等獎?,F任新興縣文化館任文藝創作員。
篇4
1文稿來稿文字務求準確、精練、通順、重點突出。論著一般不超過5000字(包括摘要及圖、表和參考文獻),講座、綜述、會議紀要、臨床病理(例)討論類文稿字數可視情況而定;論著摘要(簡報)、病例報告等800~2000字。來稿請打印,標點正確,并占一個漢字字符,1.5倍行距。外文除英文外,請注明文種。
2文題力求簡明、醒目,并能反映文章的主題。中文文題一般以不超過20個漢字為宜。文題一般不用英文縮略語。
3作者作者姓名在文題下按順序排列。作者單位名稱(具體到科室)及郵政編碼應腳注在同頁左下方,并附第一作者簡介(職務、職稱、工作單位、詳細通訊地址、聯系電話、傳真和Email)。通信作者請注明。英文單位及姓名同中文一致。
4摘要論著應附英文摘要,摘要按結構式格式書寫,內容含目的、方法、結果、結論(Objective,Methods,Results,Conclusion)四部分。中文摘要力求簡略。英文摘要應詳細一些(400個實詞左右),英文摘要前需列出英文文題、工作單位和全部作者姓名及通信作者。
5關鍵詞論著需標引3~5個關鍵詞。按照中國醫學科學院信息研究所編譯的最新版本《醫學主題詞注釋字順表》要求書寫。中文與英文關鍵詞應一致。
6正文層次編號正文中標題層次的編號采用阿拉伯數字分別編號,一般不超過4級。第一級標題1;第二級標題1.1;第三級標題1.1.1;第四級標題1.1.1.1。編號一律左頂格排列,不要空格。
7醫學名詞以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原稱醫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醫學名詞為準,尚未公布者仍以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英漢醫學詞匯》為準。
8藥物名稱以最新版本《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和衛生部藥典委員會編寫的《中國藥品通用名稱》為準。不應使用商品名,如需使用,應先給出其通用名稱,并在括號內注明商品名。
9縮略語文題一般不用縮略語。摘要及正文中使用簡稱,首次出現注出中、英文全稱及縮略語并加括號,后兩者間用“,”分開。
10圖表能用文字簡潔說明的內容不必列圖表。圖、表按其在正文中出現的先后次序連續編碼。每幅圖表應冠有序號及表題。表格請用三線表(頂線、表頭線、底線),要求同一指標有效位數一致。表格應出現于相應正文段落之后。照片背面注明文題、圖號和上、下方向。
11計量單位按國務院命令統一實行法定計量單位及其導出單位,具體可參照中華醫學會雜志社出版的《法定計量單位在醫學上的應用》。
12統計學應注明統計分析方法的具體名稱、使用的統計軟件及計量的具體值(如t值及P值)。統計學符號按國家標準《統計學名詞及符號》的有關規定書寫,一律用斜體。
13參考文獻按國家標準GB7714-2005《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則》中規定采用的順序編碼制著錄。參考文獻應為正式出版物發表的、作者親自閱讀與稿件主要內容密切相關的近幾年文獻內容。參考文獻按稿件中引用先后順序列于文末,并在文內引用處以右上角碼加方括號標注。所引文獻務必與原著核實,內容、版本、卷號、期號、頁碼、年份應準確無誤。日文漢字勿與中文漢字及簡化字混淆。參考文獻中的作者為1~3名需全部列出,3名以上只列前三名,后加“,等”。
14著作權相關事項本刊可對來稿進行文字修改、刪節;凡有涉及原意的修改,則征求作者同意。作者在收到錄用通知后按要求由作者親筆簽署中華醫學會系列雜志《論文著作權轉讓協議書》并寄回,該論文的專有權即歸中華醫學會所有。中華醫學會有權以電子期刊、光盤版方式出版已刊登的論文,未經中華醫學會同意,該論文的任何部分不得轉載他處。文稿刊登后據作者人數,贈送作者的當期雜志2~5冊及論著類文章抽印本5份。
15醫學倫理問題當論文的研究對象是人時,凡涉及到倫理學方面事宜,需提供受試者知情同意書復印件,作者要申明無任何形式的利益沖突。
16快速通道對重大研究成果及省、部級以上基金資助論文及時效性較強的論文,可通過“快速通道”在最短時間內發表。凡要求以“快速通道”發表的論文,作者應提供單位介紹信和專家推薦信。對國家、省級基金資助項目的論文需提交批文復印件并加蓋單位公章,稿件審定后20~40天快速出版。
17投稿來稿需請作者所在單位主管學術的機構審核,并附單位的推薦信。一般稿件作者在接到回執卡后30天左右可有審定結果;個別稿件如未接到稿件處理意見,系稿件仍在審閱中;作者如欲投他刊,請先與本刊聯系。如40天仍未接到錄用通知單,請自行處理。紙質版10天內、電子版稿件4天內未接到回執卡或電子回執,應與編輯部核實確認。本刊不退稿,見諒;特殊稿件需退者請注明。作者收到錄用通知后,請盡快填寫并寄回作者回執及中華醫學會系列雜志《論文著作權轉讓協議書》。
【中國醫藥投稿郵箱】:
篇5
參考文獻資料不是隨便找的,為了論文的寫作質量我們選擇的參考文獻要作者親自閱讀并且在文中直接引用的文獻,所以要精選文獻資料。以下是學術參考網的小編整理的關于臨床藥學論文參考文獻,供大家在寫作當中參考借鑒。
臨床藥學論文參考文獻:
[1]顏青,李喜西,夏文斌,吳永佩.藥師參與臨床藥物治療工作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J].中國藥房.2004(09)
[2]趙智慧,劉鳳華.2000―2009年焦作市第五人民醫院臨床藥學工作分析[J].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10(11)
[3]張新江,齊榮珍.淺談醫院臨床藥學和臨床藥師的發展方向[J].福建醫藥雜志.2004(05)
[4]邱季,范獸雁,李建中,等.臨床藥師參與臨床工作的內容及方法[J].安徽醫藥,2003,7(6):4767.
[5]董根山,杜習智,陳琦,等.臨床藥師和門診處方、用藥咨詢[J].中國藥師,2002,5(4):209-210.
[6]孫淑娟1探討我國臨床藥師的現狀與未來[J]1中國藥房,2007,18(1):11
[7]蒼愛軍,田作明,高尚偉,等1臨床藥學服務思考與實踐
[J]1中醫藥管理雜志,2006,14(2):411
臨床藥學論文參考文獻:
[1]張艷梅,劉威,杜曉俊.藥學服務模式在我院的開展體會[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07:1635-1636.
[2]周宇升,林杭娟,倪曉莉.醫院臨床藥學服務模式發展的思考[J].現代醫藥衛生,2011,14:2218-2220.
[3]蔣修燦.臨床用藥咨詢與藥學服務模式的探討[J].中國衛生產業,2011,Z3:90+92.
[4]梁智明,任劍雄,梁碧怡.從臨床用藥咨詢探討醫院臨床藥學服務模式[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0,16:152-154.
[5]萬宏.中醫醫院開展臨床藥學模式的探討[J].中國藥事,2014,05:555-558.
臨床藥學論文參考文獻:
[1]吳滿平,葉德泳.改革藥學教育發展我圍臨床藥學事業.中國臨床藥學雜志,2004,13(1):53.
[2]蔣霞,李耘,蔡映云.對臨床藥師培養的幾點思考.上海醫藥,2005.26(8):372.
[3]周濟中.培養醫院藥師的根本出路在于藥學教育的改革.中國藥學雜志,1993,28(9):557.
[4]孫淑娟.淺談臨床藥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中國藥房,2007,18,35;2794.
[5]方宇,楊世民.日本Kyoritsu藥學皖一點束藥學碩士學位的培養計劃和評說.藥學教育,2003,19,1:54.
[6]陳欣,謝曉慧,邵宏,史錄文.我校三年制臨床藥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之探討.中國藥事,2007,2I,1:61.
篇6
關鍵詞:中國醫藥大學;臺灣;發展歷程
中圖分類號:R2-09 文獻標識碼:E 文章編號:1673-2197(2008)06-001-04
中醫藥學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也是當代中國醫藥衛生的重要資源。大陸與臺灣雖有海峽之隔和政體之異,但近50年來中醫藥事業均有很大發展。若論及當代臺灣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史,就離不開中國醫藥大學,因為它不僅是當代臺灣培養中醫藥人才的搖籃,也是臺灣中醫藥醫療、教學和科研的中心,堪稱臺灣地區中醫藥事業的引擎。
今年時值中國醫藥大學50周年華誕。為慶祝建校50周年,該校于今年3月舉辦“國際中醫藥學術研討會”,本人有幸受邀作為嘉賓參會,期間除作學術演講、參與研討和結交海內外同仁外,更有良機深入了解該校50年來的發展歷程。現據調研材料整理成文,既作為對該校50周年華誕的紀念與慶賀,也作為反映當代臺灣中醫藥發展歷程之史料。
中國醫學歷史悠久,5000年來,我們的健康與民族生命的延續,很大程度上是仰賴中國醫藥的偉大貢獻。自18世紀以來西洋醫學昌明,反觀中國醫學日漸沒落,當現代醫學(西方醫學)傳入中國后,中醫就不停地遭受質疑,甚至到被禁止的地步;關于中醫藥的研習,在上世紀50年代前的近代中國亦從未納入正規教育體制,使中醫未能結合現時代新科技發展,導致中西醫學發展之落差加深。50年前,為使中國醫學之固有國粹能迎頭趕上西洋醫學,臺中市覃勤、陳固、陳恭炎諸先生起而大聲疾呼振興中國醫學,以創辦“中國醫藥學院”為手段,并以“發揚傳統醫學,結合現代醫學,創新醫學體系”為創校宗旨,讓學子學習西洋現代科學方法,來改進中國醫藥,使學子成為中西醫學兼備的人才。
1955年于臺中成立籌備會,并即于臺中市選購建?;?,繼而動工興建校舍,其間波折重重,所幸籌備會諸公排除萬難,于1957年籌備就緒,乃擬具設校計劃,送請臺灣省政府教育廳轉呈“教育部”核定。1958年7月該校第一屆董事會成立,推舉覃勤先生為董事長,臺灣“教育部”亦下令:“董事會準予備案,學院亦同時準予立案”,由董事長覃勤兼任院長,同年10月“中國醫藥學院”開始招生,初期招考醫科新生兩班,藥學系新生一班,于12月1日正式開學。
1961年6月第一屆董事會任期屆滿,奉臺灣“教育部”之令改組,其后歷經楊肇嘉、王德溥為前兩任董事長,積極增建實驗大樓、化學實驗室及充實教學標本和實驗設備,繼之又興建護理專修科教學大樓一幢,增設普通教室和福利社、餐廳。1965年3月,該校設置藥園一處,栽植藥用植物500余種,為臺灣私立藥學系之首創;并在同年8月增設夜間部藥學系、中醫學系及護理專修科,為該校擴充科系之始。
1968年,第三屆董事會任期屆滿,因故未能改選,臺灣“教育部”為顧全該校及在學學子之前途,依辦理法于同年9月明令成立“私立中國醫藥學院整理委員會”,以行使第四屆董事會未產生前之職務,整理期間為一年,此期間,本著安定中求進步的原則,整頓校政,增建電化教室、綜合球場。至1969年9月初,得以重新組成第四屆董事會,由謝東閔先生擔任董事長,該校在謝董事長領導下,積極從事建設,首先將改建實驗大樓、護理大樓,旋復興建綜合大樓一座,并辟地下室為書庫、閱覽室、聯合辦公廳、禮堂等地,規模宏偉。1971年該校興建學生宿舍,連地下室共六層;地下室為餐廳,第一層為教授招待所,提供遠道教授供住宿之用,第二層至第六層為學生宿舍,可住學生400余人,為全臺灣第一座套房設備的學生宿舍,同時該校亦吁請臺灣“國防部”及臺灣省政府核準拆除校門前之軍眷宿舍,并修筑學士路,使該校前門有康莊大道得以通行。
1972年第五屆董事會成立,公推陳立夫先生為董事長,繼續積極從事校務之發展與改進。陳董事長接任后,手訂教育方針十六條,為該校務發展之依據;同年,該校獲臺灣“教育部”核準中醫學系由六年制改為七年制,授予醫學士學位,且臺灣考試院亦核準中醫學系畢業生獲取中醫師執照后,可參加西醫師檢核面試,使中西醫得以融會貫通,進而建立新的醫學體系。此時,中國醫藥學院更相繼成立針灸研究中心、抗癌研究中心和中國藥材研究中心,冀望能對中國固有之針灸醫學,中醫治癌方法及中藥之現代化,做進一步研究,進而對人類之健康幸福有所貢獻。1973年,該校為加強醫學基礎教育,乃籌建基礎醫學大樓,費時年余,于1975年6月6日舉行落成典禮。1974年,該校獲得臺灣“教育部”核準設立中國藥學研究所碩士班,此為該校培育高深學術人才之始。同年9月中國醫藥學院設立針灸止痛動物實驗室,聘請美國賓州大學醫學院哈鴻潛教授主持該實驗室,并采用彌猴做動物試驗,以證明針灸止痛之正確性,于國際醫學會,頗獲國際學術界的好評。
1975年臺灣“教育部”核準中國醫藥學院設立中國醫學研究所碩士班,并將護理專修科改為護理學系。同年7月間,該校與臺灣省立臺中醫院及軍方803醫院訂定合作辦法,并由該校之針灸醫師于兩醫院開設針灸門診部,為民眾診治疾病。1977年,臺灣“行政院衛生署”與該校合辦中醫師現代醫學進修班,于3月舉行第一期開學典禮,招收合格中醫師,授以西醫基礎醫學及檢驗法,促使中醫現代化。1980年6月,鄭通和院長退休,董事會聘請郭榮趙博士接任院長。郭院長接任后即積極推展校務,更新人事,實施退休制度,并鼓勵教師在國內外進修,提高師資水平,改善研究風氣,資助論文出版,完成中醫教材之編訂,亦籌設院史館,開辦推廣教育,爭取國際學術地位。
1981年2月間,因英才路之開辟,貫穿該校校園,使原已狹隘的校地更形窄小,于是有遷校之議,1983年7月經陳董事長同意,決定選擇與云林縣北港媽祖紀念醫院毗鄰30萬m2土地為該校第二校區。1984年5月臺灣“教育部”核準該校在北港設立分部,并在北港校區成立中正醫學中心;中國醫藥學院附設北港媽祖醫院于1985年11月正式開幕。1987年2月,郭榮趙辭卸院長之職,董事會聘請臺中附設醫院王廷輔院長兼任院長職務,王院長穩健踏實推廣校務,首創臺灣醫學院第一座中藥展示館。同年7月董事會通過聘請臺灣“教育部”前次長陳梅生博士擔任院長,陳院長到任之后,努力從事軟硬件之建設,不僅增設系所,擴充設備,更提升師資水平,獎勵學術研究,加強國際學術交流,成效卓著。1988年臺灣“教育部”核準該校設立中國醫藥研究所博士班,為中國醫藥學深入研究的開始,第一屆畢業生有林昭庚教授與陳榮洲教授,目前皆任教于該校,并各自于中醫針灸科與中醫婦科享有盛名。
1991年10月臺灣第一座中藥展示館開幕,讓更多民眾認識傳統中醫藥范疇。1992年2月該校呈請臺灣“教育部”建請“法務部”舉辦中部地區成立“教學遺體中心”可行性研討會,經與會人士充分討論后,由“高檢署”轉報“法務部”,于同年6月正式成立“中部地區遺體處理中心”,使該校大體解剖教學遺體免于匱乏之虞。另一方面,致力于推動“中、西醫一元化”的陳董事長亦于1992年交付中國醫藥大學杰出校友林昭庚博士主編《中西醫病名對照大辭典》重任,希望他能以中、西醫雙重背景的專長,讓中、西醫病名成功配對,讓西醫更了解中醫,有助于中、西醫結合醫療的發展;林昭庚博士接下了陳董事長交付之重任,邀集臺灣具有博、碩士之中、西醫學者及專家,秉持著“中、西醫一元化”的精神,以驚人的毅力、強烈的使命感,花了九年的時間,于2001年終于排除萬難完成當代醫學巨著《中西醫病名對照大辭典第一版》,是目前唯一的中西醫病名對照之工具書,也是海峽兩岸及世界各國所完成之中西醫學病名匯編及工具用書中,數據最為齊全的書籍。
1996年因陳梅生校長將于7月底任期屆滿退休,該校在6月即依新頒大學法,由董事會通過組成校長遴選委員會,選出校友郭盛助博士接任校長,于8月1日正式接篆視事,12月該校成立中程校務發展計劃執行管考委員會,追蹤考核計劃執行成效,并擬訂新年度中程校務發展計劃。并于1997年1月修訂系所主管遴選辦法,嚴格實施主管任期制度。3月再成立校務發展募款委員會,勸募學校發展基金。1998年3月該校全面實施學術網絡計算機化,學生語音選課及簡化注冊流程等措施,于5月成立校友聯絡及就業輔導組,積極推動校友連絡和就業輔導事宜。
1999年2月臺灣“教育部”同意該校成立“中西醫結合研究所碩士班”,并開始招生。同年7月第13屆第13次董事會議通過成立第二屆校長遴選委員會,選出校友謝明村博士接任校長。謝校長就任后,依法推動校務,致力于營造安全溫馨校園,加強校園社團活動,促進教職員生和諧;并建立行政體制,提高行政效率;加強學校與醫院溝通管道,提高教學服務質量;繼而推動學術研究,成立具有特色之研究群,以爭取臺灣“國科會”等相關機關之經費補助;同時推動中醫藥國際化及兩岸學術交流。
2000年5月中國醫藥學院申請改名“中國醫藥大學”獲臺灣“教育部”核定同意進行籌備。而該校為維護中醫高等教育之發展,亦對中醫師檢定考試及格者具取得“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等考試”之中醫師應考資格提出修正意見書,經“立法院”三讀通過,該校中醫學系及后中醫學系之學生權益得以維護,并建立中醫師考試之正規高等教育體系。此外,中國醫藥學院對于兩岸中醫藥學術交流的推動也不遺余力,該校謝明村校長與高尚德所長、蘇奕彰主任及黃維三教授等中醫學系師生多次赴大陸作學術交流活動,并于2000年10月與北京中醫藥大學、黑龍江中醫藥大學、沈陽藥科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等校,再修正簽訂雙方學術交流協議書,啟動兩岸中醫藥學術交流之新頁。2001年10月至2002年5月,中國醫藥大學依然延續兩岸中醫藥學術之交流活動,陸續與來臺參訪之香港東華三院、浙江中醫學院、中國藥科大學簽訂學術交流協議書。
蛻變中的中國醫藥學院除了積極改善研究環境,整合教師學術研究,成立各具特色之研究群,以提升研究風氣及水平外,更于2000年12月獲得臺灣“國科會”整合型研究計劃“提升私立大學研發能量項目計劃”及臺灣“教育部”“提升大學基礎教育計劃”之經費補助,并得到臺灣“教育部”私立大學整體校務發展推廣教育項目較優學校之殊榮。2001年3月該校召開董事會,經由全體董事一致通過推選蔡長海董事為第六任董事長,蔡董事長曾任該校臺中附設醫院第二任院長,任內興建立夫醫療大樓,并經臺灣“行政院衛生署”評鑒為醫學中心,亦為該校第十二屆醫學系畢業校友、日本帝京大學醫學博士,他就任后,便致力于醫學教育的改革、提升教學質量、創造好的學習環境、培養杰出醫學人才,以提高整體學術形象及地位,進而建立一個中西整合、優異而有績效的中國醫療體系,在其帶領下,2003年8月該校由“中國醫藥學院”改名為“中國醫藥大學”。
2001年3月該校成立醫學系醫學教育改革委員會,為因應醫學教育發展趨勢,實施醫學教育改革,于7月更名為醫學系教改執行委員會,使組織架構更為完善,貫徹“問題導向小組學習”,整合基礎、臨床課程,提升醫學教育成效。2001年5月,中國醫藥大學為爭取醫師法修正案能維護中醫學系雙主修之權益,蔡長海董事長、謝明村校長、林昭庚董事、黃明和董事、張永賢副校長及中醫學系蘇奕彰主任等師生,分別赴“立法院”拜會朝野黨團說明及爭取支持,2002年1月新修正醫師法公布后,該校中醫學系雙主修終于有了法律之依據。
2002年8月該校新任校長葉純甫教授因故無法實時接任,由陳偉德教授校長。蔡長海董事長提出未來一切制度,須依三合(合法、合情、合理)及三公(公平、公正、公開)原則辦理。臺灣“教育部”于11月蒞臨訪視時,陳校長簡介該校董事會校務發展目標,揭橥十年百億未來規劃,同時也為該校校訓做了新的詮釋――仁(視病猶親)、慎(修己善群)、勤(終生學習)、廉(術德兼修);直到2003年2月,葉純甫教授正式接任中國醫藥大學校長之職。2003年3月臺灣“教育部”高教司率領20余位評議委員,針對改名大學及增購校地之議題,到中國醫藥大學做實地訪視,4月臺灣“教育部”核定該校自2003年8月起改名為“中國醫藥大學”,蔡長海董事長亦宣示,將以“發展中國醫藥大學為國際一流的醫藥綜合大學”、“提升附設醫院為國際知名的中、西醫學中心”、“設立卓越的生物醫學科技中心”為三大發展目標。
為發展中國醫藥大學為國際一流的醫藥綜合大學,葉純甫校長更積極與國內外之學術單位從事學術交流活動,2003年10月,葉純甫校長率該校教授,前往日本第一藥科大學參訪并簽訂學術交流協議書,以加強教師與學生的交流,同時成立“都筑漢方藥研究中心”,協助支持藥科大學之中藥教學。2005年12月“日本藥科大學”副校長都筑稔率領6名教授訪問團參訪中國醫藥大學,并再次簽訂學術交流合約,其中包含二項重要內容:①日本藥科大學捐款中國醫藥大學1億元日幣成立“都筑傳統藥研究中心Tsuzuki Institute for Traditional Medicine”,由兩校老師共同研究中草藥;②加強兩校之學者與學生交流。此外,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于2004年6月與中國醫藥大學為雙方學術研究合作與研究生之訓練,共同簽訂學術合作之約。同年12月該校葉純甫校長與密西西比大學Dr.Daniel K Jones副校長,代表兩校簽署教學及研究交流合作合約,雙方可互派醫學生與住院醫師做短期見習交流,密西西比大學同意協助該校成立藥理毒物檢測中心。
2005年8月,中國醫藥大學之董事會極力遴聘有卓越教育理念的臺灣前教育部長黃榮村教授擔任該校校長。黃校長接任后,便努力促進中部地區各大學成立策略聯盟,在教學與研究上發展教育資源共享的平臺,以發展中國醫藥大學成為“強調大學部教育質量的研究型大學”為目標,陸續啟動“百蛋計劃”、“三年百師計劃”、“獎助國際交換學生計劃”等活動,并加快國際化及電子化的腳步,積極禮聘國內外學者專家為該校講座教授,以提升教學質量與學術研究水平,努力朝向國際一流的研究型大學邁進。
2006年3月,該校向臺灣“教育部”提出“中國醫藥大學前瞻未來Foresee(4C)Our Future 教學卓越計劃”,其理念是使教育整合建構化(constructivism),在學校以生活化教學,在醫療體系以實務實習,讓學生在情境中(context)做有效的學習,以培養具有能力(competence)及關懷(compassion)的專業人才;該計劃于2006年5月底經復審會議審議通過,核定補助經費7800萬元臺幣,為醫藥類大學中補助經費最高者,其具有十二大特色――精進師資、誘發學風、生活導師、課業輔導、問題導向、特色學程、空間重整、數字學習、小區關懷、職涯接軌、國際認證、卓越基金等,中國醫藥大學冀望藉由該計劃之實施,得以實現早日成為具國際水平、強調大學部教育之“教學卓越大學”的愿景。
與此之時,中國醫藥大學亦陸續與國內外院校簽訂學術交流協議,在臺灣方面,2006年5月與國立中興大學達成協議,為促進校際合作、推動兩校資源共享,同意就學術合作、教師合聘、研究發展、圖書與信息等四方面進行交流合作,并簽訂“國立中興大學與中國醫藥大學校際交流合作協議書”;9月則在臺灣“教育部”見證下,與臺北醫學大學、高雄醫學大學等3所醫學大學為促進臺灣醫藥衛生相關科學教育之發展,并推動校際教學資源整合,共同簽訂合約,同意就跨校際選補修課程開放及相互承認、跨校修讀碩博士班課程、通識教育師資合聘或兼聘、互相開放實習醫師訓練等四方面進行交流合作;同年12月黃榮村校長與逢甲大學劉安之校長代表雙方,就學術合作、教師合聘、研究發展、圖書與信息等四方面進行交流合作,再簽訂“逢甲大學與中國醫藥大學學術合作協議書”,希望有助于促進跨領域知識之創新,提升學術研究水平。
而國外方面,2006年4月中國醫藥大學與南加州健康大學(Southern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Health Sciences;SCU)簽訂教學研究交流協議書,協議在往后5年內發展更為深入且密切之學術交流活動,培訓出具有專業美語能力,傳授針灸并將之推往世界舞臺之學生;同年6月美國杜蘭大學(Tulane)副校長Dr.Paul K.Whelton與中國醫藥大學簽署學術交流協議書,兩校針對研究生、博士后候選人、老師等人員及研究計劃進行交流;且哥斯達黎加中美洲自治大學(UACA)亦在同時間與其簽訂學術交流協議書,以加強兩校針灸及傳統醫學之研究及專業訓練。2006年11月該校蔡長海董事長獲頒羅馬尼亞國立歐拉迪亞大學暨維索迪斯大學榮譽博士學位,同時兩校亦與中國醫藥大學締結為姊妹校。同月該校為美國及世界知名的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癥中心(M.D.Anderson Cancer Center)院長孟德森教授(Dr.John Mendelsohn)頒授名譽博士學位,顯示該校正積極朝向國際化醫學中心的目標大步邁進,蔡董事長提到美國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癥中心對癌癥研究、教學、臨床治療,堪稱世界頂尖的醫學中心,尤其孟德森教授更首創利用特異性單株抗體觀念,研發出抗癌藥物,嘉惠各類癌癥病患,獲頒無數榮譽獎章,并當選為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中國醫藥大學將以該中心為標竿,藉由多方面的合作,努力建立一個具世界水平的癌癥中心。
中國醫藥大學經過多年的努力,目前擁有的校區,包括臺中校區,及云林縣北港鎮之北港分部,臺中校區之主要建筑物有立夫教學大樓、醫學大樓、互助大樓、實驗大樓、學生宿舍、臺中附設醫院第一醫療大樓、第二醫療大樓、立夫醫療大樓、復健大樓及美德中醫大樓;北港分部的主要建筑物則有教學大樓、活動中心、學生宿舍及北港附設醫院等設施。此外,該校另設有學術交流中心、藥物安全中心、教師培育暨發展中心、推廣教育中心、生物科技發展育成中心、針灸研究中心、信息中心及法醫中心、語文教學中心、生物統計中心、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心理及認知科學研究中心、都筑傳統藥物研究中心、藝術中心等14個中心,及立夫中醫藥展示館、圖書館、環安室、貴重儀器組、實驗動物組等,兼具教學、研究及社會教育之功能。
而教學研究方面,中國醫藥大學現有6個學院、23個學系(含二年制在職專班)、23個研究所碩士班(含在職專班)、6個研究所博士班、臺中附設醫院及北港附設醫院等教學研究與醫療單位,各項研究及醫療設備完善,不論是臨床實習或是服務社會方面,皆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該校設有6個學院,分別為醫學院、健康照護學院、中醫學院、藥學院、公共衛生學院、生命科學院;其中包括醫學系、牙醫學系、生物科技學系暨碩士班、醫學檢驗生物技術學系暨碩士班、護理學系暨碩士班、營養學系暨碩士班、物理治療學系、藥學系暨碩博士班、中醫學系、學士后中醫學系、公共衛生學系、醫務管理學系暨碩士班、碩士在職專班、職業安全與衛生學系暨碩士班、藥用化妝品學系、中藥資源學系、健康風險管理學系、運動醫學系、放射技術學系、口腔衛生學系及護理系二年制在職專班等。7個獨立研究所包括:醫學研究所、中國藥學研究所、藥物化學研究所、中國醫學研究所、中西醫結合研究所、環境醫學研究所、針灸研究所;其中藥物化學研究所、中國醫學研究所、中國藥學研究所等另設有博士班、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班、藥學系博士班、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班、藥學系博士班、生態暨演化生物學研究所、神經科學與認知科學研究所等,因此中國醫藥大學可說是一所涵蓋教學、研究以及醫療服務的綜合性醫學教育學府。
中國醫藥大學的專任師資約465人,教授89人、副教授130人、助理教授158人、講師88人;招收之學生人數約為7 949人,大學部學生共7 017人,碩士班513人,博士班153人,二年制在職專班266人,其畢業校友已超過兩萬人,遍布臺灣各個階層,或在各大醫學中心,或于窮鄉僻壤,皆為照護國人的健康,而默默奉獻心力,其杰出者并于中央政府機關,或各醫學公會團體擔任領導者,在產官學界均有該校校友卓越的成就與發展,目前該校之榮譽校友有中國醫藥大學蔡董事長長海博士、中國醫藥大學林董事昭庚教授、臺灣衛生署中醫委員會林主任委員宜信。
篇7
[關鍵詞] 潛意識理論;睡眠疾??;心理紊亂;睡眠;中醫理論
[中圖分類號] R7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210(2007)12(b)-035-02
睡眠缺失的心理學意義大于生理學意義。睡眠疾病的非藥物治療方法有認知行為療法、漸進性放松訓練、光照治療、生物反饋治療、心理治療、針刺針灸、推拿、氣功、按摩與導引、耳壓等。藥物治療方法有中、西藥之分。服用安眠藥(催眠西藥)可以補充睡眠,但長期服用易使人產生依賴性、抗藥性,損害睡眠能力,最終造成催眠藥依賴性睡疾。
基于中醫理念給出多種助眠食物和藥膳,提出催眠藥依賴性睡眠疾病的治療方法。
1 睡眠的實質
睡眠環境、作息規律、飲食習慣對于睡眠都有影響。
睡眠的主要作用是:①消除疲勞,恢復體力;②保護大腦,恢復精力;③增強免疫力,康復機體;④促進生長發育,促進骨骼和智力發育;⑤延緩衰老,促進長壽;⑥保護人的心理健康;⑦有利于皮膚美容;⑧保障心理健康,避免心理紊亂[1]。
失眠對身心健康有很大危害,其原因有多種[2~3]。
睡眠的產生機制有自主神經系統學說、睡眠中樞學說、網狀系統上傳阻斷學說、血液中毒學說、基于中醫理論的陰陽、衛氣、神主學說、潛意識活動學說等幾種說法。
亞里士多德說:“夢是睡眠者睡著時的心理活動。”自以為從不做夢的人都被發現在睡眠中有夢發生[4],說明夢是睡眠狀態下普遍的心理活動。
夢具有象征性,由夢可以推知潛意識的想法。對夢的解釋有潛在夢、顯在夢、反夢、情緒夢、噩夢、健康狀況夢、反復夢、早年生活經驗夢等。
2 基于中醫理論的助眠方劑和食物
文獻[5~6]給出了治療失眠的中藥方劑,如人參歸脾湯、溫膽湯、黃連阿膠湯、柏子養心湯、半夏秫米湯以及近年臨床上用的新神寧、安神健腦液、七葉神安片等。還有二陳湯系列、通瘀湯系列、補腎湯系列、酸棗仁湯系列、疏肝解郁系列、調理脾胃系列等。文獻[7~8]指出多種助眠食物并明確了西藥的依賴、耐藥、成癮等缺點。
根據中醫理論,助眠食物有小米、面、牛奶、豆漿、黑豆、啤酒、白煮蛋、(瘦)肉、豬腦、魚、海鮮、新鮮的起司、各種豆類、萵苣、大蒜、洋蔥、南瓜、包心菜、桑葚、蓮子、食醋(勞累)、糖水(煩躁發怒)、蜂蜜、大棗(酸棗)、人參、芝麻、核桃、桂圓、百合、枸杞等。藥膳如龍眼豬腦、五味鴿蛋、棗仁蓮子粥、桑葚大棗湯、珍珠湯圓、玫瑰蜜炙羊心、兩仁酥、老年人百合粥、酸棗仁白糖粉、小麥甘草粥、蜂蜜鮮百合蒸飯、紅棗蔥白湯、核桃仁黑芝麻桑葉糊、鮮花生葉赤小豆蜂蜜湯、黑豆小麥合歡花粥、桂圓酸棗太子參湯。
失眠是神經衰弱的典型癥狀,多與肝火上升灼傷心陰、心脾不足、氣血兩虧導致陰虛火旺、心腎不交有關。中藥偏方有酸棗仁粥、秫米粥、茯苓餅、小米粥、小米棗仁粥、玫瑰花烤羊心、八寶粥、遠志蓮粉粥、柏子仁粥、夜交藤粥(何首烏的蔓莖)、烏靈參燉雞、白酒泡靈芝、紅果核大棗、燈心草代茶、竹葉煎酸棗仁熟末、蜂蜜煮白鴨等。
可見,治療以失眠為特征的神經衰弱不需太高的費用。某些學科為了轉移人們對睡眠的注意力,也為了為相關醫院創造經濟效益,將神經衰弱歸入抑郁癥的范疇,給服安眠藥和抗抑郁藥,易造成催眠藥依賴性睡眠疾病。
3 催眠藥依賴性睡疾的三階段治療方法
3.1 停藥
疾患較輕的可突然停服。疾患較重的須逐漸減量,否則由于下一階段嚴重的睡眠缺失,易出現心理紊亂[1],甚至被診斷為精神病患者,重新患上催眠藥依賴性睡眠疾病。減量服用時睡眠可穩定在2~4 h/d,身體達到相對平衡狀態。其間應減輕勞動強度,不能直面復雜事務。
3.2 恢復睡眠
以夢的出現為結束標志,可持續2~4 d??煞弥胁菟帲约铀倩謴瓦^程。須停止任何工作、卸除任何心理負擔。
3.3 鞏固
睡眠時間由少到多,可在中醫的指導下繼續服用中草藥2~5個月,然后經1年左右可達到健康水平。須有意識地進行身體鍛煉,以增強體質,也可進行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治療過程中,還應保持平和心態、淡泊名利、多食用助眠食物。
有關文獻介紹了某16歲女學生因考試失手,導致失眠,服安眠藥患上催眠藥依賴性睡眠疾病,經中醫對證治療后痊愈的案例。維思通是常用的催眠藥物,其價格不菲,中等藥量需500~1 000元/月。與其他催眠藥相比,該藥被公認為沒有催眠效果。但是健康人服用0.05 mg(半片)即可長睡。該藥通常與安坦配用,偶漏服安坦,則熱汗淋漓,難以入眠。服用2~3個月,會感到神經支配的活動都被不同程度地抑制。按照上述治療方法,可恢復健康。
睡眠是人體必需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失眠是神經衰弱的主要特征,兩者都應避免服用安眠藥,避免按照精神疾病治療,以免不能康復并罹患催眠藥依賴性睡眠疾病。
[參考文獻]
[1]李春明.潛意識理論新解及其應用[J/0L]. 中國科技論文在線, 2007-07-30.
[2]葛素僑.老年失眠癥的評價和非藥物治療的進展[J].中國醫藥導報,2007,4(21):4-5.
[3]李洪濤,赫楠.失眠治療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藥導報,2007,4(6):62.
[4]巨天中.睡眠的藝術[M].北京:民主與法制出版社,2002.10.
[5]提桂香,高榮林,王今覺.陽虛失眠辨[J].中國醫藥導報,2007,3(21):111.
[6]李莉.失眠的治療[J].中國醫藥導報,2006,3(20):40.
[7]呂曉川,陳麗.新治療失眠藥物在老年人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導報,2007, 4(15):13-14.
篇8
關鍵詞:醫藥產業經濟學;醫藥貿易專業;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6-0238-02
為適應社會對醫藥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很多中醫藥院校開設了醫藥經濟貿易、醫藥營銷、醫藥人力資源管理等專業,這些專業是由醫學、藥學、經濟學、管理學、營銷學等學科的交叉形成的新興專業。教學實踐、畢業生和用人單位的反饋意見表明,在這類專業中開設醫藥產業經濟學課程是必要的。該課程立足于產業經濟學的基本理論,針對醫藥院校的醫藥經濟貿易類專業的本科學生開設。
一、醫藥產業經濟學是醫藥學與經濟學的交叉學科
1.醫藥產業經濟學是產業經濟學的分支學科。產業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介于企業和國民經濟之間的“產業”,主要研究產業內部各企業之間、產業自身、產業間相互作用關系的規律以及產業布局規律等的科學。醫藥產業經濟學是將成熟的產業經濟學理論用于分析醫藥行業,以醫藥產業為研究對象,從中觀產業層面剖析醫藥經濟的性質和運營狀況,運用產業分析的基本框架揭示醫藥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為醫藥領域的宏微觀決策提供支撐的一門應用性學科。
2.醫藥產業經濟學體現了有關學科交叉的特性。醫藥產業經濟學是由產業經濟學、醫藥學綜合知識、藥事法規等多種學科有機結合與相互滲透而形成的一門交叉學科,而不是幾門學科簡單拼湊。它從相關學科交叉點出發,展開醫學、藥學、經濟學等多角度探討,建立完整體系的學科。醫藥產業經濟學一方面作為產業經濟學的分支,要應用其基本理論和分析框架,同時醫藥產業本身是一個特殊產業,又有其自身的發展特點,特別是結合醫藥產業實際,注重產業經濟理論的運用。如對醫藥產業經濟總體運行狀態、醫藥產業內部結構協調與發展、醫藥產業內各企業的競爭與合作行為等問題的分析都體現出交叉學科的特點。
二、醫藥產業經濟學在醫藥貿易類專業中的作用與地位
1.醫藥產業經濟學是醫藥貿易類專業的基礎課程。當今醫藥行業不僅需要專才,更需要復合型人才。所謂復合型人才即既要掌握醫藥專業知識,熟悉醫藥市場,具備醫藥的學術背景;又要兼具經濟管理學科知識體系,能夠將經濟管理學科的原理和方法運用到醫藥產業中的人才。目前,這種綜合素質的醫藥專業人才較為缺乏,也正是由于相關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還不夠完善,使得現有的醫藥產業經濟研究水平整體不高,研究體系也不夠健全。因此,客觀上要求建設一個具備完整且綜合知識體系的獨立的學科專業,醫藥貿易類專業作為交叉型學科專業,較好地適應了這種需求。
在現有醫藥貿易類專業中,經濟學類基礎課程一般都開設了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醫藥類基礎課程大多開設了醫藥學綜合、藥理學、藥劑學等;專業課程有醫藥國際貿易學(偏宏觀)、醫藥商品學(偏微觀)、醫藥市場營銷學和醫藥營銷實務(偏微觀)、醫藥企業管理學等。醫藥產業經濟學作為中觀經濟學,是該類專業的一門基礎課,它的開設使該類專業培養計劃更加合理,課程體系聯系更加緊密,知識結構更趨完善,適應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目標。不僅能很好地解決了人才培養計劃中宏觀與微觀經濟理論知識之間的溝通問題。也融合了經濟管理類知識與醫藥專業知識。如醫藥產業的分類與介紹對專業課程的學習提供了一個整體概覽;醫藥產業結構與關聯理論對醫藥國際貿易和醫藥商品學的學習都提供了很好基礎。
2.有助于提高醫藥貿易類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現有的教學實踐和對學生的調查顯示,醫藥產業經濟學的作用不僅在于成為兩類知識的紐帶,重要的是有助于培養學生運用經濟管理知識去理解、分析和解決醫藥行業中的一些問題-的能力。醫藥產業經濟學課程側重于從總體上把握醫藥市場,將產業經濟學的原理方法應用于醫藥產業各環節的分析中。如運用醫藥市場結構理論可以進行醫藥競爭者分析,解釋醫藥市場中的“過度營銷”現象;企業行為理論不僅對醫藥市場營銷學中4P策略的學有裨益的,也可以分析醫藥企業的產品差異化、技術創新行為等許多實際問題;產業政策的學習和相關案例分析則有助于理解醫藥政策法規,并有助于學生提高在實際工作中運用相關政策的能力。
三、醫藥產業經濟學課程設置與教學探討
醫藥產業經濟學的地位與作用決定了該課程的內容設置特點,課程設置既要實現醫藥學與經濟管理兩類知識的溝通,又要注重學生知識運用的能力提高;既要考慮到它是產業經濟學的分支,又要體現醫藥產業的特點。
1.醫藥產業經濟學課程內容設置與知識結構。該課程的前期課程有: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醫藥學綜合知識和藥事法規等。內容上將產業經濟學的原理和方法貫穿其中,以醫藥行業的分類為起點,研究醫藥產業結構與關聯、產業組織等基本問題,揭示醫藥產業經濟的特征和規律。就內容設置而言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導論。主要介紹醫藥產業經濟學的研究內容、方法和意義以及中國醫藥產業發展概述。第二部分為醫藥產業的結構與關聯。主要介紹醫藥產業結構和產業關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及其應用。通過醫藥產業的分類、醫藥產業結構和醫藥產業關聯的學習,使學生從總體上把握醫藥產業的概貌,掌握醫藥產業鏈各環節,上下游產業和關聯產業。理解醫藥產業結構演變及其規律,了解中國醫藥產業的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第三部分為醫藥產業組織。主要介紹醫藥產業組織理論和分析框架及其應用,這一部分的內容也是本課程核心部分。通過產業組織理論和分析框架的學習,使學生能夠運用這些理論和思維模式分析醫藥產業中出現的大量經濟現象。特別是熟練運用市場結構和企業行為理論。并將醫藥企業的研發和技術進步等內容納入到企業行為章節中。第四部分為醫藥產業的布局。通過學習使學生掌握中國目前醫藥產業的區域發展狀況,能夠運用空間聚集理論分析醫藥產業中的一些問題,了解中國醫藥產業的高新園區的建設等。第五部分為產業政策及其運用。介紹產業規制理論,分析中國現行醫藥產業政策,提高學生運用政策的能力。
2.醫藥產業經濟學課程的教學方法探討。由于本學科的特點,在教學中要把握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既要注重原理方法的講解,又要注重能力的培養。在日常教學中,采用理論、方法的講解與其運用相結合,講授法與案例分析法相結合,課后查資料和課堂討論相結合,課堂教學與課后練習相結合等教學方法的運用。如在醫藥市場結構理論和方法的學習中,就要求學生完成關于中國醫藥市場結構分析的課后論文,從而使學生學會運用市場結構度量的相關方法。如針對中國出臺的新醫改政策,就要求同學們先查找資料后,在課堂上就該政策實施后對醫藥行業的生產和流通等方面帶來的影響展開討論。
四、小結
醫藥產業經濟學科是交叉學科,也是一門新興學科,加之中國醫藥產業處于不斷發展變革中,因此開展該學科的研究以及學科的運用具有重要意義。本文結合《高等醫藥貿易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與實踐》課題的研究主要探討了醫藥產業經濟學科在醫藥貿易學科中的地位、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肯定有很多不足,旨在共同推動這門學科發展。
參考文獻:
[1]曹 燕.吳世玉.姜衛.關于醫藥經濟學研究的若干思考[J].藥學進展2004,(10):471-474.
篇9
國家高度重視并加大投入
初步統計,我國擁有政府資助的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約200個;擁有研發人員3萬多人。全國有現代生物技術企業約500家,從業人員超過5萬人。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地已建立了20多個生物技術園區。過去5年,僅中央政府在生物技術領域的研發投入已超過120億元。
生物科技原始創新能力迅速提升
近年來,我國在生物科技領域陸續取得一批國際領先水平的原始創新成果:一是學術論文水平顯著提高。“十五”期間,中國生物領域的科學家分別在《自然》、《科學》、《細胞》等國際頂級學術刊物上30余篇。特別是中國科學家打破了連續20多年未在《細胞》雜志上的尷尬沉默,僅在2005年一年就連續發表了5篇論文。二是發明專利申請量成倍增加?!熬盼濉逼陂g,863計劃生物技術領域專利申請總數為455項,其中國際專利10項;“十五”期間,專利申請總量達5182項,其中國際專利456項,增長幅度驚人。三是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日益增多?!笆濉币詠恚袊鴧⑴c了“國際人類單核苷酸多態性作圖計劃”,高質量完成了其中10%的工作;2004年,中國科學家發起并領導了“國際人類肝臟蛋白質組計劃”。中國已成為國際生物科技領域的一支重要力量。
生物科技成為農業發展的強力支撐
近五年來,我國共育成通過審定的超級雜交稻組合60個,其中產量驗收達到每畝800公斤的新組合有7個;累計推廣超級雜交稻1.5億多畝,按照每畝增產50公斤稻谷計算,累計增產稻谷750萬噸。在此期間,中國獲得抗蟲轉基因棉花新品種30多個,累計推廣面積1.2億畝,減少農藥使用量5萬噸,獲得經濟效益168億元。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抗蟲棉花品種的推廣面積已大幅度超過美國進口品種。
生物醫藥產業水平大幅提升
在國家863計劃的推動下,我國生物醫藥產業水平近年得到大幅提升:45種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藥物被批準上市,41個新藥證書正在申報,109個藥物被批準進入臨床試驗,206個候選創新藥物即將完成實驗室研究。生物科技的突破,不僅初步改變了中國醫藥產業創新能力不足的被動局面,還帶動形成了近600億元的現代生物醫藥產業。
篇10
關鍵詞:護理教育;老年護理專業;課程設計
0引言
近年來,我國的經濟發展逐漸提高,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口老齡化逐漸加重,再加上我國的人口總數相對于其他國家較多,導致了大多數老年患者看病難、就醫難[1]。而且我國醫療事業相比其他發達國家還存在一定的差距,護理服務水平和質量存在一定的缺陷,對于老年病人的專業護理更沒有固定的模式。所以在本科護理教育中開設老年護理專業課程設計在當前的醫療發展形勢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
1老年護理教育現存的問題
目前,我國的中老年人群是患有疾病最多的群體,而且多數為慢性疾病,這就會使老年人的住院時間和住院費用提高,也進一步加重了患者及其家庭的經濟負擔。況且現在大多數醫院的護理工作人員都相對缺乏,對于前來醫院就診治療的患者不能完全的照顧周到,更不用說安排專門的護理人員為老年患者進行護理。對于護理人員的缺乏是目前老年患者護理教育的主要問題[3]。
2老年護理專業設置的必要性
由于我國目前的醫療現狀,存在看病難、就醫難等諸多問題,再加上各大醫院設施的科室相對較多,一般包括兒科、婦科、急、門診、口腔科、內科、外科等,這些科室都需要大量的護理工作人員配合醫生進行治療等工作內容,所以護理人員的缺乏是醫院存在的重要問題。因此,各大醫科專業院校應增設關于護理專業的選修課程,尤其是老年護理專業課程,重點培養更多的專業護理人才,以滿足各個醫院醫療事業得以順利開展的要求[4]。
3老年護理專業設置的目的及意義
通過基礎醫學、護理學、人文社會科學等學科的學習與臨床護理技能的基本訓練,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熱愛老年護理事業,尊老、敬老、愛老,具有對老齡人群實施整體護理、長期照護、臨終關懷及社區健康服務基本能力能夠勝任醫療機構養老、社區養老和居家養老工作的高級實用型護理專業人才。
4老年護理專業課程設置
4.1授課對象
護理專業全日制本科生。
4.2開課時間
4.2.1全部本科在校學生在大一期間完成主修專業課程之后,并且期末考試成績合格,沒有其它選修課程的,都可以主動報名選修開設的老年護理專業課程[5]。
4.2.2老年護理輔修專業采用學分制管理,輔修專業需修3~4門課程,總學分為8~10分。每門課程學時控制在30~50學時之間,并有一定的實踐課或綜合論文。授課時間一般安排在晚上或周末。
4.2.3為保證學生有計劃修讀課程和保證開課質量,凡申請輔修老年護理專業的學生人數在30人(含30人)以上時,單獨編班組織教學。
5教學模式
5.1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開展團隊式、小組式學習。培養學生整體意識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6]。
5.2教學方法與手段:采用理論講授與小組討論、小講課、多媒體、角色扮演、臨床情景劇表演等相結合。
5.3課程內容安排:具體內容詳見表1、2。
6老年護理專業教育前景廣闊
人口老齡化社會的到來,使傳統的家庭養老方式受到沖擊。為滿足日益增長的老人健康及醫療護理需求,各種養老機構,如福利院及老年護理院等應運而生,贍養老人由家庭模式向機構養老模式的轉化已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社會需求的迫切程度在日益加重[7]。任何一項專業教育如果沒有廣闊的用人市場,該專業教育就沒有前途。老年護理專業教育根據社會需要而誕生,并擁有廣闊的用人市場,該專業教育將大有發展前途。培養合格的老年護理人才,積極應對我國老齡化社會的到來,滿足老齡社會的護理人才需求,對于我國構建和諧社會有著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楊志麗,楊淑臻.開設老年護理專業的前景預測[J].中國醫藥導報,2008,5(21):156-157.
[2]施永興.以老年護理為突破口的社區衛生服務模式探討[J].中國全科醫學,2003,14(1):39.
[3]殷磊.老年護理學[J].護士進修雜志,2001,16(9):644-645.
[4]WolfJL,StarfieldB,AndersonG.Prevalence,expenditures,andcomplicationsofmultiplechronicconditionsintheelderly[J].JAMA,2002,162(20):2269-2276.
[5]高文榮、李春瑛,李彩福.我國老年護理教育現狀與展望[J].科技資訊,2011(36):235.
[6]杜丹丹,柯永紅,陳靖.護理??飘厴I生從事老年護理意向的調查分析[J].現代護理,2004,10(9):867-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