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學試卷范文
時間:2023-03-16 22:32:3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管理學試卷,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半開卷考試模式
即期終考試前一周,由任課教師發給學生一張16開印有“物理學復習考試專用紙(本專用紙可帶入考場)”字樣的白紙?!皩S眉垺笔褂靡巹t為:①學生可將自己認為本期所學內容中比較重要的知識點抄寫在“專用紙”上,紙張兩面均可使用(內容不限);②每位學生的“專用紙”上所寫的內容必須是本人手抄體,考試時“專用紙”上所寫內容若是復印、復寫則視為舞弊處理;③考試時“專用紙”不得相互傳遞、借用,否則視為舞弊處理。
二、引入半開卷考試模式的目的
1.適應新形勢下的教學環境:與十年前相比較,中等專業學校的教學環境可以說是“物非人非”。由于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現在計算機CPU的運算速度可達到每秒35.86萬億次,而存儲器的容量也相當大,一個硬盤可達60G、80G,這為計算機的高速運行和大容量的存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我們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電腦的存儲功能是人腦記憶功能的延伸,現在在計算機內、國際互聯網上搜索資料非常迅速、方便。另一方面,目前中等專業學校學生的綜合素質普遍大幅下降,讓學生按傳統的教學方法學習已經很難適應當前的教學環境。更重要的是應該更新獲得知識的觀念:信息時代知識的獲取應主要靠“搜索”(靠死記硬背的方式“積累”而獲取知識的時代距離我們越來越遠)。所以,應該向學生傳授更多更廣的物理學知識,便于學生將來“搜索”更多的知識。
2.從本學科的教學要求來考慮:物理作為中專學生的一門基礎課,其目的是為學生學習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作鋪墊,需要一般掌握和了解的知識內容比較多,沒有必要讓學生去大量死記硬背物理學概念、定理和定律(當然,有些知識死記活用是必不可少的)。
3.學生在考試前復習、抄寫知識要點本身就是一次加深學習的過程,同時可以提高學生歸納、總結和綜合知識的能力,對學生自學知識的能力也會有所幫助。
4.減輕由于期終各門學科考試相對集中給學生帶來的學習、考試壓力。
三、實施情況及分析
半開卷考試模式在本校網絡00—1和電子00—1首先試行。當時主要考慮到中等專業學校學生的綜合素質普遍大幅下降這一特殊情況,我向物理教研組和基礎科領導請示,就學生期終考試的具體問題進行詳細的討論,并且征得基礎科和學校教學主管部門領導的同意和支持后,決定引入半開卷考試模式進行試驗。與后來的幾次試驗相比較,雖然第一次引入半開卷考試模式是在期終考試前一周臨時作出的決定,但得到的考試效果總體上來說卻是最好的一次,基本上達到了引入半開卷考試模式的目的。對于平時學習成績比較好的學生來說,他們通過這次歸納、總結性復習方式的抄寫,對物理學的知識體系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加深了對物理學基本概念、定理和定律的理解;對于平時處于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的學生來說,通過這種方式的復習,他們把平時沒有學懂的知識進行了認真、系統的復習和抄寫,在一定程度上也把平時漏學的知識補上了;當然,對于那些平時不學習或基礎知識太差的極個別學生來說,無論哪種學習、考試方式對他們都沒有多大觸動。
第二次引入半開卷考試模式是在電子01—1、電子01—2、微機01—1、化工分析01—1等幾個班級的半期考試,但半期考試后的教學過程中出現了一些變化,主要表現為兩點:
①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積極性有所下降;
②課堂教學紀律比起前半期有明顯松懈。
經過課后與一些學生的交流、擺談才了解到:部分學生認為以后物理課考試很容易過關,期終考試前臨時“打急抓”也能解決問題。所以出現前述兩種情況。但為了總結引入“半開卷考試模式”的規律和特點,上述各班期終考試仍然引入半開卷考試模式進行??荚嚱Y果統計表明:不及格率明顯偏高,電子01-1班不及格率竟達到45%左右(表1);而化工分析01-1班成績分布情況(表2)基本符合“常態分布”(3+2高職班),但高分人數略偏少。
通過成績分布圖線,可以更直觀地看出:電子01-1班明顯出現“負偏態分布”現象,化工分析01-1班基本處于“常態分布”狀態。電子01-1班出現“負偏態分布”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經過對該班各類學生學習情況綜合分析發現,該班學生受過早引入半開卷考試模式的負面影響最大,其它各班也不同程度地受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如果把兩次引入半開卷考試模式的情況綜合起來分析,出現考試效果各不相同的原因主要是:第一次引入是期終考試前一周才宣布考試方式的,學生的學習方式都是按傳統閉卷考試的方式而準備的,平時的學習情況比較好,當宣布新的考試方式時,學生備考的積極性特別高,所以考試結果達到了引入半開卷考試模式的基本目的。第二次由于過早地宣布引入半開卷考試模式,使班級較好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而那些中等(中偏下)的學生誤認為期終考試“很輕松”,所以出現了學習及課堂紀律下滑等問題。學生在進行備考時也過于松懈,認真程度不夠,最終沒有達到引入半開卷考試模式的理想效果。
第三次引入半開卷考試模式是在機械02-1、電子02-1、化工分析02-1等幾個班級進行,由于有了前面的經驗,在對這幾個班級的考試問題上,直到期終臨考前學生都不知道考試方式。當學生突然得知引入半開卷考試模式時,除了特別高興外,還非常認真地去復習、準備物理考試,并且平時學習物理學的熱情和積極性基本沒有受到引入半開卷考試模式的負面影響。最終達到了引入這種考試方式的目的。
篇2
目前,器官克隆仍處于研究階段,要應用于II缶床尚待時日,人本器官移植主要的器官來源有三種途徑:活體間器官捐獻、“腦死亡”的器官捐獻和心臟死亡者器官捐獻。
1.1活體間器官捐獻
對于移植效果來說,活體間的器官捐獻最為理想,但其中也存在許多法律和倫理方面的問題。我國法律規定主要限于親屬間的活體器官捐獻,而且面臨的倫理學難題是可能導致活體供者健康的傷害,還要避免器官作為商品交易。
1.2“腦死亡”供者器官捐獻
“腦死亡”的器官捐獻也是一個很大的器官來源,目前僅有少數國家對“腦死亡”立法,包括我們國家在內的許多國家均未對“腦死亡”立法。這種局面嚴重影響了我國現代臨床急救醫學的發展和死亡判斷的科學性和精確性,本來就為數不多的腦死亡自愿器官捐獻者及其家屬的愛心意愿也無法實現。“腦死亡”供者往往有滿意的血流動力學、尿量和良好的心臟收縮功能,與無心跳供者比較,是比較理想的心臟移植供體1。因此,要加快“腦死亡”狀態患者的倫理學及立法的研究進程。
1.3心臟死亡者器官捐獻
心臟死亡器官捐獻即尸體器官捐獻,是目前主要的器官來源。
2尸體器官捐獻的醫學倫理學問題
雖然用“無心跳”供者,即尸體器官捐獻,進行器官移植在絕大多數國家都是合法的,也是目前器官移植供體的主要來源,但對無心跳者器官捐獻的標準程序也沒有達成共識。我們認為尸體器官捐獻需要探討的有以下幾個問題:
2.1知情同意原則因為我國公民很少有立遺囑死后要捐獻器官的,因此我們多采用推定同意原則。目前世界上有兩種方式J:一是國家給予醫生全權來摘取尸體上有用的組織和器官的權利,不考慮死者及其親屬的意愿;另一種是只要死者生前無明確表示拒絕捐獻,死后沒有家庭成員反對,即可進行器官摘取。我國一般采取第二種方式,并且完全在親屬自愿的基礎上,尊重親屬的感情。
2.2心跳停止后的“非接觸時間”(No—touchinterva1)
國外有規定心跳停止后間期為2~10min,即可宣布死亡,進行器官摘取。但我國按傳統醫學倫理要求,心跳停止還要進行一系列搶救,搶救無效才能宣布死亡,心、肺等缺血敏感器官是無法利用的。最近國外對無心跳供腎進行分類:I類供體是入院前已無心跳,移植效果最差,并且要進行病理檢查確認是否能用;Ⅱ類供體是心肺復蘇失敗者,移植效果也不理想,也需病理確認;Ⅲ類供體是等待心跳停止的供體;Ⅳ類供體是“腦死亡”心跳停止患者;Ⅲ、Ⅳ類腎臟供體效果較好。
2.3器官捐獻的補償問題
身后器官捐獻無疑是個人對社會的最后貢獻,但在我國受各種風俗習慣的影響,自愿在身后捐獻器官者微乎其微,而器官需求量卻日益增多,如何建立一種激勵機制鼓勵器官捐獻,又避免金錢交易,是醫學倫理工作者必需探討的問題。
2.4死刑犯的器官捐獻
雖然法律和倫理學上對此存在很多爭議,我國官方已正式宣布器官移植的部分供體來源于死刑犯的器官捐獻,而且法律界認為,一個人能夠自愿將自己的身體器官捐獻出來拯救其他人,這是一種非常寶貴的人道精神。死刑犯自愿捐贈身體器官,不違反法律、不違背死刑犯的意愿或者愿望,就應該得到尊重。國外人權主義者對使用死刑犯的器官批評頗多,多數是出于倫理和傳染病方面的考慮。我國的醫學倫理專家認為,只要處理得當,這完全是可行之舉,最近,即便是美國的一些學者也提倡在知情同意的原則下,為醫學的目的使用死刑犯的器官。既然死刑犯與普通公民享有同樣人權,普通公民有選擇死后器官捐獻的權利,死刑犯也同樣有死后器官捐獻的權利。死刑犯死后器官捐獻是其回報社會的最后機會,有死刑犯表示:生前壞事做盡了,死后做最后一件好事,靈魂才能得以安慰。關鍵還是要遵循自愿和無償的原則,如何完善死刑犯的器官捐獻也是醫學倫理工作者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
3利用尸體器官捐獻的具體做法
3.1公民死后器官捐獻
堅持無償器官捐獻的原則,公民生前有遺囑要捐獻器官或無明確表示拒絕捐獻器官者,由其直系親屬提出申請,可以辦理死后器官捐獻手續。器官使用機構只負責維持器官的存活所產生的醫療費和供者的喪葬費,不得有其它的金錢交易。對于所有無償捐獻者,給其親屬正式發放器官捐獻紀念牌,并保留完整的檔案資料,按照國際的一些慣例【6J,如果以后其親屬需要器官移植給予排隊上的優先,以鼓勵更多的公民死后捐獻器官。
3.2第三方協調為鼓勵公民器官捐獻
我國紅十字會積極倡導和參與器官捐獻活動,只要公民或其家屬有捐獻意愿,各級紅十字會機構就負責協調工作,并視捐獻者家屬的具體情況對其進行適當的經濟援助,同時也接受社會各界,包括受捐者在內的自愿專項捐款。協調人員應是與器官移植醫務人員及受捐者無任何關系的中立第三方。
3.3器官摘取一定要堅持生命至上的原則
對于突然心跳停止的患者,應完全按照醫療操作常規進行足夠時間的全力搶救,不能因為需要摘取器官而縮短搶救時間。對于心跳停止前已處于“腦死亡”狀態的患者,在提前履行各項器官捐獻手續后,如果患者心跳停止,根據大多數國家的經驗L4J,搶救5min左右心跳仍無恢復,即可進行器官摘取。參與搶救的必需是與移植無關的醫務人員,摘取器官前應向患者默哀以示尊重。
3.4尊重死刑犯的人權
利用死刑犯的器官一定要尊重捐獻者的人權,讓其在自由、自愿的條件下做出自己的選擇。事先做好談話,并保留錄音或錄像資料,嚴格按照相關的法律法規及衛生部的有關規定做好各項工作,全部資料在法院備案。摘取器官后,對捐獻者的遺體進行善后處理。
篇3
國內有關高中生的壓力及影響的研究并不少見,一些研究發現高三學生焦慮情緒的發生與考試壓力感、學習不滿意感、學習緊張程度、人際關系敏感等生活事件有關。然而,目前尚未見到有公開發表的論文從量化角度來深入探索學生的學習壓力對學習倦怠的影響,以及教師支持作用在這種影響中所起的作用。
一、文獻綜述及假設
學生壓力主要來源于學校、家庭、社會和學生自身,而來自學業方面的壓力感是高中學生心理適應不良的關鍵誘因。與學習壓力相聯系的是有關學習倦怠的研究,雖然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學術界就開始有關倦怠問題的研究,但是目前關于學生學習倦怠的科學量化研究卻很少。臺灣學者將學習倦怠定義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由于學習壓力、學習負擔和其他心理因素,表現出情感衰竭、去個性化和低個人成就感的一種狀態。學習倦怠的測量來自于職業倦怠的研究,目前關于學習倦怠的概念結構主要由學習疲倦感、學習疏遠感和學習效能感三結構構成,該理論模型主要基于Maslach(1997)所提出的模型,這一模型被認為是當前應用最廣泛的模型。
我國目前關于學習倦怠的研究很少,尤其表現在對于高中學生學習壓力和倦怠情況的量化研究方面。學生過度的壓力常常會導致學業失敗、輟學、心理障礙等方面的問題,而沮喪、疲乏、不滿意、焦慮等消極心理正是學習倦怠的表現,同時也是學習壓力的結果。研究者認為學習壓力強度的增加容易讓學生產生更強的學習疲倦感和學習疏遠感,從而降低學習效能感。基于上述分析,研究者提出假設1:在學習壓力與學習倦怠的關系中,學習壓力與學習疲倦感、學習疏遠感呈正相關,與學習效能感呈負相關。
教師作為學校的代表,他們有責任指導和評價學生的學習。學生會對教師的支持感受作出評價,教師支持感受是學生自身對于教師是否重視他們、是否關注他們幸福感的一般看法。在高三階段,學生與教師接觸更為頻繁,受教師影響更大。研究者認為,學生對教師產生的高支持感受能夠降低學習疲倦感、學習疏遠感,并提高學習效能感?;谏鲜龇治?,研究者提出假設2:在教師支持感受與學習倦怠的關系中,教師支持感受與學習疲倦感、學習疏遠感呈負相關,與學習效能感呈正相關
學生對教師支持自身的情況會形成評價,教師的重視和關注能夠減少學習壓力產生的消極影響,也有助于降低學習倦怠的感受。不受教師重視和關注的學生會加重學習壓力產生的消極影響,產生更多的學習倦怠?;谏鲜龇治?,研究者提出假設3:教師支持感受在學習壓力與學習倦怠的聯系中起調節作用。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工具
學習壓力量表:選取我國著名心理學家王極盛教授編制的《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中的學習壓力量表,量表共6個條目,采用5點計分,1代表“從無”,5代表“嚴重”,測試主要涉及感到學習負擔重、存在厭學、害怕考試等問題。本研究的學習壓力分量表的信度系數為0.805。
學習倦怠量表:基于Maslach(1997)所提出的結構模型和Ramist等關于學習倦怠的研究,以及研究者對學生進行的訪談修訂了學習倦怠量表。量表共15個條目,采用6點計分,1代表“完全不符合”,6代表“完全符合”,要求被試者按出現每種癥狀的頻次進行評定,從1到6表示出現癥狀的頻次依次增加,得分高表示偏向于該維度所描述的特征。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對量表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抽取出三個主因素,分別命名為學習疲倦、學習疏遠、學習效能感,三個分量表的信度系數分別為0.89,0.85,0.795,總的信度系數為0.90。
教師支持感受量表:基于以往Kottke等的研究,本研究中的教師支持感受量表為8個條目,采用利克特7點計分(1=完全不同意、7=完全同意),具體條目如“教師忽視我的不滿?!绷勘淼男哦认禂禐?.839。
2.被試取樣
對河北省保定市第二中學高三的16個班級的913名學生進行了測試,在913人中,填寫性別的人數為832人,其中男生為384人,占46%;女生448人,占54%。在913人中,有836人填寫年齡,年齡界于16歲到19歲之間,其中16歲的9人,占1%;17歲的381人,占45%;18歲的433人,占52%;19歲的13人,占2%。
3.測驗實施
2006年8月19日至9月3日期間,研究者在不同的時間段將問卷分發給各班,讓學生按要求回答。在每班問卷發放的第二天,研究者與班主任進行溝通,詢問回答情況。第三天用回收箱回收問卷后,研究者取回問卷,并表示謝意。為鼓勵學生回答,研究者以口頭和書面的形式保證學生的回答將得到保密。為了保守秘密,測驗不要求學生填寫姓名,只要求學生填寫基本的信息,如年齡、性別、文化程度、職位。
4.分析工具
社會科學統計軟件SPSS12.5、AMOS4.0、結構方程分析軟件LISERAL8.25
三、研究結果
1.學習壓力與學習倦怠之間關系的研究
研究者對學習壓力與學習倦怠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相關分析,結果見表1。
研究發現學習壓力與學習疲倦感和學習疏遠感分別表現出正相關,并達到顯著水平,即高三學生感到的學習壓力越大,就越容易產生學習疲倦感,并導致更強的學習疏遠感。值得注意的是,學習壓力與學習效能感表現出負相關,但未達到顯著水平,研究證實了假設1的觀點。研究還發現學習疲倦感和學習疏遠感表現出正相關,并達到顯著水平;而學生的學習疲倦感和學習疏遠感分別與學習效能感呈現出負相關,并達到顯著水平。
2.教師支持感受和學生的學習倦怠關系研究
篇4
【關鍵詞】 疲勞;職業流動性;精神衛生;全體教工,院校
【中圖分類號】 G 443 R 395.6 G 478.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8)03-0231-02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ntion to Quit and Job Burnout of the Teachers in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LI Zhi-hong. School of Literal Arts and Law, Maoming College, Maoming (525000),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ob burnout and intention to quit of teachers in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eachers. Methods With Burnout Inventory and Intention to Quit Questionnaire, 836 teachers were tested. Results Intention to quit among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 teachers did not meet the middle level, 39.3% and 22.5% teachers had moderate and high intention to quit respectively. The teachers in elementary and junior middle schools had higher intention to quit than those in high schools. The intention to quit of teachers with teaching experience over 21 years was the lowest but the teachers with teaching experience less than 5 years was the highest in all. The more serious emotion exhaustion and depersonalization were, the higher intention to quit would be. Conclusion Emotion exhaustion and depersonalization are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 intention to quit.
【Key words】 Fatigue; Career mobility; Mental health; Faculty
離職傾向是指有離開目前團體的傾向或打算,或有離開團體的明確、具體的意圖[1]。離職傾向是辭職行為的一個重要預測變量,即個體的辭職行為決定于其離職傾向的強弱。教師離職傾向是指教師有離開所在學校的想法。離職傾向會使教師不安心工作,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教育質量,并且不利于教師隊伍的穩定。
有研究表明,工作倦怠是影響離職傾向的主要因素[2-3]。工作倦怠是個體由于長期處于工作壓力狀態下而出現的一種身心消耗過度、精力衰竭的綜合癥狀,表現為情緒衰竭、疏離感以及個人成就感降低[4-5]。工作倦怠會影響個體的身心健康,造成人際關系緊張等負面影響。為避免倦怠的消極影響,教師可能會通過辭職或打算辭職來逃避問題。 為了解茂名市教師離職傾向的狀況及其與工作倦怠的關系,從而為教師隊伍的管理與建設提供建議,筆者進行了本次調查,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采用隨機抽樣方法,以參加茂名市中學教師職務培訓班的學員作為被試。參加培訓的教師來自全市各級各類中小學,代表性好。共發放問卷1 000份,收回有效問卷836份,其中男392人,女444人;小學教師180人,初中教師353人,高中教師303人;教齡1~5 a的503人,6~10 a的156人,11~15a的109人,16~20 a的45人,21 a以上的23人;大專及中專學歷474人,本科學歷362人;重點學校教師348人,普通學校488人;城市學校296人,鄉鎮農村學校540人。
1.2 方法 所有調查在培訓班中相對集中的時間內完成,被試填完問卷之后當場回收。研究工具:(1)離職傾向問卷[6],采用Weisberg編制的問卷,包括3個項目,采用利克特7分記分,分數越高,表明離職傾向越嚴重。問卷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78。(2)工作倦怠問卷,由李超平等[7]修訂成中文MBI-GS,該問卷由情緒衰竭、疏離感和成就感低落3個分量表組成,有16個項目。采用利克特7分記分,分數越高,表明倦怠程度越嚴重。該問卷的驗證性因素分析的吻合指數為: χ2=661.47(df=243,P=0.000); CFI=0.92;GFI=0.93;IFI=0.92;RMSEA=0.07,表明吻合度很好。問卷各因子及整個問卷的內部一致性系數分別為0.82,0.85,0.71,0.81。
1.3 數據處理 應用SPSS 11.0軟件進行信度分析、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采用Amos 4.0對工作倦怠的結構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
2 結果
2.1 中小學教師離職傾向的一般特點 調查結果顯示,中小學教師離職傾向的得分是(3.78±1.60)分,表明我國中小學教師的離職傾向整體上看還未達到中等水平。把離職傾向分為3個水平:3~9分為低離職傾向,10~15分為中等離職傾向,16~21分為高離職傾向,結果顯示,分別有39.3%和22.5%的教師存在中等和高的離職傾向。
分析被試的人口學變量對離職傾向的影響,結果發現,學校類型和教齡對離職傾向有顯著影響。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小學(3.92±1.46)和初中教師(3.93±1.62)比高中教師(3.51±1.59)更容易出現離職傾向(F=6.85,P<0.01);教齡在21 a以上的教師離職傾向(2.62±1.21)顯著低于其他教師,教齡1~5 a的教師離職傾向(3.94±1.56)最高(F=6.15,P<0.01);性別、學歷、是否重點及學校所在地區對離職傾向無顯著影響。
2.2 中小學教師的離職傾向與工作倦怠的關系 見表1。
相關分析結果表明,離職傾向與工作倦怠的情緒衰竭和疏離感都存在顯著的正相關(P<0.000),相關系數分別為0.35和0.48;成就感低落與離職傾向相關不顯著(r=0.10),說明教師的情緒衰竭和疏離感的程度越高,越容易離職。
分層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在控制了對離職傾向有影響的人口統計學變量(學校類型和教齡)之后,情緒衰竭和疏離感對離職傾向作出了新的貢獻,解釋的變異量增加了24%,這說明情緒衰竭和疏離感能預測離職傾向。
3 討論
研究結果表明,茂名市中小學教師總體的離職傾向并不嚴重,但60%左右的教師有中等以上程度的離職傾向,應引起有關部門的關注。如果不及時有效地采取干預措施,教師的流失量就會增多,進而影響到教育事業的發展。進一步的分析表明,教師的辭職傾向還存在著學校類型、教齡方面的差異。小學和初中教師的辭職意向高于高中教師。這可能是小學和初中學生的行為問題較多、管教更困難、工作壓力更大,同時地位又比高中教師低,因此小學和初中教師更容易辭職。教齡在21 a以上教師的離職傾向最低,顯著低于其他教齡的教師。這是因為教齡較長者通常肩負的責任比較大,加上對工作的習慣,所以離職傾向相對較低;教齡1~5 a的教師離職傾向最高,這可能是因為他們剛參加工作不久,還比較有闖勁和冒險精神,更愿意變換工作。
研究結果顯示,工作倦怠是導致離職傾向的重要因素,教師的倦怠程度越嚴重,離職傾向也越高;而成就感低落對離職傾向的影響不顯著,這與國外的研究結果[8]是一致的,即情緒衰竭和疏離感與離職傾向呈顯著的正相關。因此,社會、學?;蛳鄳慕逃芾頇C構應予以足夠的重視,并通過預防和減少教師的職業倦怠來降低辭職意向,以防止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產生消極態度和教師的流失,進而確保教育教學工作的正常運行和教學質量的提高。
4 參考文獻
[1] COHEN A. Turnover among professionals: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American Lawyers. Human Resou Manage,1999,38(1):61-76.
[2] HOME PW, PRUSSIA GE, GRIFFETH RW, et al. A meta-analytical structural equations analysis of a model of employee turnover.Appl Psychol,1992,77:890-909.
[3] 畢重增,黃希庭. 中學教師成就動機、離職意向與倦怠的關系.心理科學,2005,28(1):28-31.
[4] MASLACH C, SCHAUFELI WB, LEITER MP. Job Burnout. Annu Rev of Psychol, 2001,52:397-422.
[5] Ing-Chung Huang ,Chih-Hsun Jason Chuang ,Hao-Chieh Lin. The role of burnout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ptions of organizational political and turnover intentions. Pub Per Manage,2003,32(4):519-531.
[6] WEISBERG J, SAGLE A. Teachers' physical, mental and emotional burnout impact on intention to quit. J Psychol Interdisciplinary Applied, 1999,133(3): 333-340.
[7] 李超平,時勘.分配公平與程序公平對工作倦怠的影響.心理學報,2003,35(5):677-684.
篇5
共四門:兩門公共課、一門基礎課(數學或專業基礎)、一門專業課分為兩種情況:
1)考試科目3-4科,滿分500分:英語100分,政治100分,專業每門150分(測試兩門專業);
2)考試科目兩科,滿分300分:聯考綜合200分,英語100分
兩門公共課:政治、英語;
一門基礎課:數學或專業基礎;
一門專業課(分為13大類):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軍事學、管理學、藝術學等。
其中:法碩、西醫綜合、教育學、歷史學、心理學、計算機、農學等屬統考專業課;其他非統考專業課都是各高校自主命題。
考研分數(總分500分)
政治:100分
英語:100分
數學或專業基礎:150分
專業課:150分
其中:管理類聯考分數是300分(包括英語二100分,管理類綜合200分)。
試卷結構
政治:(馬原24分,毛特30分,史綱14分,思修與法律基礎16分,當代世界經濟與形勢與政策16分)
英語:(完型10分,閱讀A40分,閱讀B(即新題型)10分,翻譯10分,大作文20分,小作文10分)
數學:理工類(數一、數二)經濟類(數三)
數一:高數56%、線性代數22%、概率統計22%
數二:高數78%、線性代數22%、不考概率統計
數三:高數56%、線性代數22%、概率統計22%
一般情況下,工科類的為數學一和數學二:
【考數一的專業】其中工學類中的力學、機械工程、光學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冶金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氣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土木工程、水利工程、測繪科學與技術、交通運輸工程、船舶與海洋科學與技術、兵器科學與技術、核科學與技術、生物醫學工程等20個一級學科中所有的二級學科和專業,以及授予工學學位的管理科學與工程的一級學科均要求使用數學一考試試卷。
【考數二的專業】而工學類中的紡織科學與工程、輕工技術與工程、農業工程、林業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等5個一級學科中的二級學科和專業均要求使用是數學二考試試卷。
篇6
關鍵詞:管理學;教學;改革
一、《管理學》課程教學方向
《管理學》課程是高職高專相關管理專業的基礎必修課,在一些大學里被設為核心基礎課,也是其他相關專業的選修基礎課,總之,在高校的管理專業中是一門基礎課程??傮w來講,《管理學》課程以培養綜合管理技能為主要目標,教導管理思想與管理系統的基礎理論知識,并結合實踐,培養學生實際管理能力。
1.教學定位
以學科理論知識為基本知識,強化基礎知識教學與技能的培養。《管理學》以培養管理崗位綜合管理技能為基本思路。管理崗位綜合管理技能,是指企事業單位,基層部門管理人員所需要的綜合性、一般性的管理技能。
2.管理學體系的基礎知識
包括管理的基本概念、含義,管理主體、管理對象與環境、管理機制與方法、管理職能等;還包括管理思想,包括管理思想的演進過程、最新趨勢、管理原理、組織文化等。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掌握管理基礎知識,樹立現代管理思想與理念。這是培養管理技能的基礎與前提。
3.識別基本的管理組織結構與職能
學管理,首先要識別管理對象與其職責。以《酒店管理》為例,首先要了解酒店里的組織結構,一般分為幾大部門:房務部、前廳部、餐飲部、銷售部、財務部、辦公室、人事部、工程與保安部。接下來要了解這幾大部門的總體職責、幾大部門下設基本崗位、各崗位職責。
4.培養綜合能力
按照一般管理者管理素養要求,《管理學》課程要重點培養學生的計劃、組織、決策、溝通、控制的能力。管理職能反映了各級管理者需具備的素質要求。教學過程中在介紹職能基本原理的基礎上,重點放在基層管理者所需的素質與技能上。
5.無論是高職高專還是大學本科教學,《管理學》課程教學方向都必須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習必要的理論知識,同時提高管理技能,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
二、探索多樣化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為教學效果服務的,鑒于管理學課程的本身實踐性強又結合理論的特質,主張以下幾種教學方法,靈活運用:
1.結合案例進行講授
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結合最基本的講授法,便于對重要的理論知識,直接、快速、精煉地讓學生掌握,為學生在后面實踐中的應用打好堅實的理論基礎。同時,案例的結合,增加了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判斷能力、決策能力,也促進其管理綜合素質的提高。
2.運用角色扮演進行情景教學法
將本課程的教學過程安置在一個模擬的、特定的情景場合之中,由學生扮演其中的一些角色,設身處地投入分析與解決所面臨的問題。學生從所扮演角色(包括管理人員)的角度出發,運用所學理論知識,自主分析與決策,以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與技能。通過教師的組織指導、學生的扮演,在仿真的場景中達到教學目標,鍛煉學生的臨場應變、實景操作的能力,同時提高教學的感染力,加深學生的上課印象,提高教學效率。這種教學方法尤其適合技能的培養操作環節,同時,彌補了場地不足等教學條件制約,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3.實地考察與實習
安排課上或課外時間,組織學生進行實地考察,每學期有計劃針對某些章節在學院社團、實習基地等進行實習。還可以通過考察,面對企事業單位管理人員,組織開展對話活動,更深入激發學習興趣、營造主動學習氛圍。對于有條件的,可以根據課程需要安排實地實習,通過現場實習,更深入地感受管理理論的運用過程。
4.信息化教學
將信息技術手段運用到教學中去,體現信息技術化手段的優勢,信息化教學,便于將各種情景以圖片及精彩的教學視頻呈現給學生,學生在課堂上便能通過較為直觀的形式投入真實管理過程中,如,在管理學中講授處理投訴問題時,通過信息化視頻教學,學生很清晰地看到各種投訴場景與現場處理,更利于針對性分析,最終實現理論學習與實踐學習的結合。
三、教學考核科學合理化
《管理學》作為一門基礎課程,要重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應根據教學過程中注重實踐性、注重技能與基礎管理能力培養的特點,改掉“期末考試一張紙質試卷”的傳統考核方法,實行以動手實踐能力、管理思維能力為中心的考核。具體表現:
(1)紙質的試卷的答題。這個部分重點是考查學生知悉、理解管理概念,運用相關理論化的知識體系、書面表達等。
(2)注重考核管理思維與技能。通過管理現場模擬展示,來考核思維能力與應變能力,可以無固定答案,但是有原則與大體方向,鼓勵創新。
(3)平時考核。不能以期末的一次考核作為最終成績,要結合學生平時課堂內外的參與狀況與表現、出勤率、作業的完成情況、實地教學、實習中的表現等納入考核,記入成績。
總之,考核不僅要做到公平公正,更要做到科學合理,適應實際結合市場,與時俱進。
篇7
關鍵詞: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 管理學原理 教學改革
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以下簡稱“資管專業”)是在全球性的資源問題、環境問題、城鎮化問題日益突出的背景下,于1998年由國家教育部修訂高校本科專業目錄后通過的新專業,該專業是在地理科學、環境科學、規劃科學、管理科學基礎上產生的交叉學科,具有綜合性、實踐性、邊緣性、創新性。該專業主要培養具備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機構、高等學校、企事業單位和行政管理部門從事科研、教學、資源開發利用與規劃、管理等工作的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的高級復合型人才。根據該專業的培養要求,學生必須了解管理科學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具備一定的管理素質?!豆芾韺W原理》就是為了提高資管專業學生的管理素養,為其他專業課程的學習奠定基礎而開設。國內典型院校該專業都不同比率設有與管理學有關的課程。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管理理論得到不斷的完善,形成了系統的理論體系。同時作為一門從實踐中發展起來的理論,又具有很強的藝術性,由于管理環境、條件、對象的不同,沒有一種管理理論、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放之四海皆準。因此,在管理學教學中必須重視管理科學性和藝術性的統一,既重視基本理論的講授,又要加強與學生專業有關的實踐能力培養,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本文主要面向資管專業的培養目標和特點,對《管理學原理》課程的教學現狀進行分析,并針對該課程教學改革提出幾點建議。
1、教學現狀分析
1.1 教學目標單一
《管理學原理》課程在資管專業教學中主要定位為理論學習,開課時間大多在低年級,而低年級教學的重點是基礎理論學習,因而出現簡單地將傳授經典的管理學相關理論知識作為惟一目的,教學過程中出現了以教授理論知識,考核理論知識為主的現象。最后形成了重結論掌握,輕思維培養的結果,學完該課程后,學生的管理技能并沒有得到提高。
1.2 教學內容沒有針對性
首先管理學本身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交叉學科,目前還沒有一套普遍公認的完整的管理學原理體系,不同版本的管理學教科書和辭書,各有一套不同的管理學原理體系,管理學教材也主要集中在工商或是公共事業管理兩大領域,與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相配套的管理學教材缺乏。其次在當前的教學過程中,大多是先指定教材,再依據指定教材內容組織教學,且教學大綱和考試大綱都要求緊扣教材。因此,一旦教材確定,教學內容就隨之固定下來,無論專業與方向如何,其教學內容都基本相似,未能充分體現不同專業方向的培養目標和特點。特別是在新專業、新學科發展較快的形勢下,教學內容就更顯現出滯后的特點。
1.3 教學方法和手段單調
目前,資管專業的培養目標主要側重于對規劃方案設計能力的培養,大部分實踐環節都分布在相關規劃設計課程中。在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多側重于理論教學。同時受教學課時的限制,以教師為主導的單向灌輸仍為主要的教學方法。隨著計算機輔助教學技術的普及,教學過程中以采用多媒體課件進行理論講授與案例分析為主,教師缺乏與學生溝通討論所學知識的時間。雖然各種期刊發表的有關學術論文都一直強調互動式教學的重要性,強調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性,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以教師為主導的單向理論灌輸仍為主要的教學方法。而基于案例討論的互動式教學往往停留在淺層次水平上。教師對于案例的選擇也只是基于課堂理論教學的需要從案例庫中搜羅,并沒有實際的經歷,只能以文字的形式傳遞給學生,其精彩性、新穎性、趣味性都不足,而學生從中學校門跨入大學校門,對管理的感性認識更加不足,參與探討的積極性不高。即使是采取案例和專題討論的形式,也只是流于一種印證理論的形式,起不到喚起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作用。
1.4 考核方式機械化
《管理學原理》在資管專業課程體系中處于基礎性地位,兼具理論性和實踐性,所以課程的考核不但要了解學生對基本理論的掌握情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情況,還要兼顧學生平時學習表現。在課程的考核中采取的是平時成績與期末測試相結合的方式。平時成績主要考查學生的到課情況,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參與程度和學習效果往往則見仁見智,無標準化可言;而期末測試則采取的是以主、客觀題相結合的閉卷考試方式,其中,客觀題一般為選擇題、判斷題、名詞解釋、簡答題,一般占到總分的70%~80%,主觀題一般為分析論述、計算、案例分析題型,一般占到總分的20%~30%。閉卷考試的客觀題型迫使學生必須以教材上的闡述方式為標準,通過機械式的記憶,以合乎答案的要求,而考查學生理論應用能力的主觀題如若考前老師沒有針對性的指點,則普遍出現答非所問的現象,得分較低,難以通過考試。這樣的考試方式促使學生以通過考試為主要學習目的,在學習中關心的不是要學什么,而是考什么,為了考試而學,對于各種理論和案例應用只是死記硬背,生搬硬套,并沒有真正的理解,也不想去理解。訓練的僅僅是學生的記憶能力,看似分數很高,其實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管理思維并沒有得到發展,管理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
2、教學改革探討
2.1 課程定位與教學目標
根據資管專業的培養目標,將課程定位為專業基礎課,重點向學生講授管理的基本理論,以及管理的各項職能,目的是培養學生作為職業管理者的管理技能和素養,使學生能夠自主的應用知識,在畢業后能夠迅速的融入社會,在崗位上盡快的進入工作角色。教學的一個核心問題是如何最大程度的教授給學生理論知識,同時最大化的縮小課堂理論和社會需求之間的差距。因此,在課程教學目標設置中應綜合考慮,在培養學生對于管理和管理學課程興趣的同時,體現課程知識學習的目標,讓學生掌握基本的管理理論,又要體現專業素質培養目標,讓學生進行團隊及個人的能力訓練與展示,培養獨立思考、分析問題、判斷是非、持續學習以及團隊合作的能力等。進而提升將來作為知識工作者和職業管理者的一般素質。
2.2 教學內容
由教材結構顯示,本門課程主要分為管理學基本知識和管理職能兩大塊,重點講授管理四大職能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其內容主要來源于西方企業內部管理經驗和管理科學的發展,滿足不了資管專業多領域、跨行業的要求。因此,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應按照從“基礎理論到專業實踐”的路線進行整合,納入實踐教學環節。可根據教材各章節的內容,將教學過程分成三個層次,在第一層次教學過程中,主要是加強管理基礎理論的教學,將科學管理的重要性和實施方法融合到學生的專業知識結構中,在此基礎上,補充近年來與該章節理論內容有關的最新研
究成果,克服教材滯后于理論發展前沿的缺陷,讓學生能夠了解管理理論的研究動態,培養學生對管理學未來展望進行分析,使學生掌握在新形勢下解決管理問題、加強科學管理的新途徑與新方法;在第二層次的教學過程中,主要通過案例,探討管理理論的應用,重點結合資管專業學生將來可能從事的工作領域,選擇合適的案例進行分析,選擇的案例要典型化,要有成功的,也要有失敗的。引導學生在給定的管理情境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在第三層次的教學過程中,主要通過主題社會調查,參與橫向課題,企業兼職等實踐內容,鍛煉學生在在現實管理環境中,自主運用管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3 教學方式與手段
更新教學觀念,改變以往“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樹立以教為導、以學為主的教學思想,著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在教學方式的選擇上,以課堂講授為主,講座報告、商務演講等多種方式為輔的形式進行。
2.3.1 課堂教學中引入案例分析法
管理學教學案例是根據管理實例加工而成的,案例本身無疑是向學生提供和介紹了管理工作人員的寶貴經驗,學生在對案例進行討論和探索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吸收了經驗,接受了教訓,掌握了運用所學到的理論和方法去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技能,是課堂教學過程中,改善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手段。在案例的呈現方式上可采取文字描述、教師口述和學生等方法。其中角色演練法學生的參與程度最高,有兩種做法:一是有計劃的安排,在演練之前進行講解、準備,在一種演練的氣氛和環境中,讓學生進行實地角色演練。二是即興的角色演練。學生沒有事先準備,全憑即興發揮,做一件或幾件事情。角色演練既可以單人進行,也可以成組進行。
2.3.2 舉辦講座、報告,讓學生與成功人士面對面交流
為了讓學生及時了解管理學科前沿的最新成果和變化趨勢,學校應當出臺相應的政策措施,鼓勵學院從其他知名學府聘請專家、學者來學校舉辦各種形式的講座及報告,向學生介紹知識、技能及管理學理論的動態變化,從知名企業或實習基地請來長期從事管理工作的成功人士現身說法,以自己的親身經歷,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增加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學生與專家、學者面對面、近距離地交流,可以拉近學生與社會的距離。這樣做,也便于教師與社會各界進行適時溝通,掌握和了解更多的第一手資料,為以后授課積累大量的素材和信息。
2.3.3 引入商務演講的形式,提高學生主動學習和觀察的積極性
商務演講的前期準備工作很多,包括進入所選定的單位收集資料,對所收集到的資料進行加工整理,對存在的主要管理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將討論的結果撰寫成報告,最后將報告的內容演示出來。通過這種形式,能培養學生與人打交道的技能、調研能力、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快速反應能力等,進而達到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目的。
2.4 考核方式
目前資管專業該課程考核分值的分配大多采取的是平時成績30%,期末測試70%的方式,而管理學課程的目標更多地在于參與過程、個體經驗和理論知識的提煉方面,重在興趣培養、積極參與和基礎性思維訓練,所以對于本課程的考核應更加注重平時成績,相對降低期末考試的成績比重。平時要做好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各項記錄,并制定相應的評分標準,使平時成績評定做到公開、公平、公正。期末的考核也最好是采用開卷的方式進行,盡可能減少甚至完全摒棄標準答案的試題,允許學生多元化的思考方式。通過非標準主觀試題測驗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測試學生對于本課程知識掌握的情況,在評分的過程中由任課教師或教研室集體對試卷進行評閱。期末考試成績評定之后,任課教師還應對試卷做出分析,試卷分析的核心是對試題的難易程度及學生的答題情況進行全面總結,找出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發現教學薄弱環節,為今后的教學工作提供改進思路。
篇8
一年來,我能夠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認真履行學院黨總支的職責,積極支持學院行政獨立、負責地開展工作;積極參與學院教學、科研、行政管理等工作中重要事項的研究。期間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認真組織學院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活動
1、堅持學院理論學習中心組制度。認真組織以十六大精神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主要內容的中心組學習,堅持每周安排固定時間采取個人自學與集中學習、研討的方式進行學習與交流。
2、按照校黨委的要求,認真組織了我院處級干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班活動。
3、在全院師生中安排了十六大精神的學習與輔導活動。
二、認真做好學院的黨建評估工作
1、以黨建工作自評為契機,積極推動我院黨的工作規范化、制度化建設,按照黨建評估指標體系整理材料46冊。
2、建立、健全了《管理學院理論學習中心組制度》《管理學院黨總支議事規則》、《管理學院黨政聯席會議事規則》、《管理學院院務公開有關規定》、《管理學院黨風廉政責任制實施細則》等制度,完善了干部、教師各個崗位的崗位職責和考核辦法。
3、順利通過了黨建評估工作,為我院今后的黨建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礎。
三、積極配合學院行政工作,認真做好學院教學工作水平評估
1、與院長在學院師生中廣泛進行思想發動,深入進行教學工作水平評估重要意義的宣講;主持召開學生干部、學生黨員動員會、推動會。
2、廣泛與學院班子成員、系主任、管理干部、教授、普通教師、實驗室成員等不同層次人員進行個別談話,聽取他們的意見、理順思想情緒、鼓舞士氣。
3、設計和組織、開展了學院師生教育思想大討論活動。
4、具體聯系一、二、三年級共五個行政教學班,直接指導班干部圍繞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做好各項工作。
5、經常深入教室聽課和檢查晚自習情況,到考場巡視,掌握學生課堂秩序情況;深入到學生宿舍檢查衛生,督促學生按照學校要求進行整理;到操場查看學生晨讀晨練情況等。
6、對學院辦學思路、辦學特色、師資隊伍建設、教師教學規范、今后的整改措施等本著以評促建、以評促改、以評促管、評建結合、重在建設的原則提出了合理化建議;組織了以互查的形式展開的學生試卷的檢查工作。
四、其他工作
1、按照學校有關領導的意見,在暑假期間積極配合國有資產管理處為完成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家具的采購任務,作出了自己的努力。
2、積極組織好學院師生抗擊非典工作。積極做好師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維護學院的穩定,保證了學院教學、科研等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
篇9
關鍵詞:公共管理學;教學方法;參與式教學;教學效果
公共管理學的發展雖然不長,卻是一門生命力極強的科學,同時也是一門需要理論結合實際、指導實踐的應用性極強的學科。但就當下情況,公共管理學的課堂教學卻不盡如人意,教師需提高教學質量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學以致用。除了課堂動員外,還有一種必要方法就是為《公共管理學》的課堂注入新的教學方法。
一、參與式教學在《公共管理學》教學中的適用性
參與式教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方法,起源于英國。最初,參與式教學并非一種教學方法,而是英國社會學家遠赴國外進行國際援研究時,總結的社會學理論。該理論認為:在援助項目推進中,只有讓當地人最大限度地參與其中,才是獲得項目成功的最有力的保障。后來教育學家將這一理論引入自己領域,才逐步形成參與式教學方法。參與式教學的理論依據主要是合作學習理論和建構主義理論,它強調學生與老師的主體性并重,主張學生主動學習,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對問題的解決籌劃中,并其中體會真正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并獲取知識的樂趣與成就,全面激發學生對該專業學習的興趣與熱情。
參與式教學是以學生為教學主體本源,培養學生在課堂上的自主參與能力和課程教學參與意識。誠然,對《公共管理學》而言,主旨就是培養學生的公共意識和公共精神?!豆补芾韺W》把傳播“公共”理念作為課程目標定位,這為參與式教學提供了無限共融空間的可能?!皡⑴c性”是個體意識和公共精神的聯接點,參與式教學是個體對社會責任公共性的倚重。因此,參與式教學與《公共管理學》在“公共精神”領域達成的目標是一致的。公共管理教學的重要責任就是為學生“公共服務”能力的培養提供發育的土壤。
二、參與式教學在《公共管理學》教學中的應用
基于參與式教學法在《公共管理學》教學中的適用性,那么教師轉變教學理念,主動把參與式教學方法融入課堂教學中,并借此充分地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1.轉變教學觀念,把參與式教學真正融入課堂。理論指導實踐,觀念決定行動。因此,要想真正把參與式教學法融入《公共管理學》教學中,教師本身須轉變教學觀念,看清目前教學方法在培養學生中的不足,充分認識參與式教學方法對于教育教學改革及學生發展的重要性,自覺樹立運用參與式教學方法的觀念。課余可通過參加教學培訓或講座,提高運該種教法開展教學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真正把參與式教學落到實處,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2.采取策略,引發學生對《公共管理學》的學習興趣。只有有效吸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才能獲取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對于《公共管理學》的課堂來說,教師可從以下幾方面推動學生參與其中:首先教師要善于設立疑問,這些疑問的出發點是教材中的知識點,但問題可從學生感興趣的關注的話題中引出。通過提問讓學生參與其中,以強化學生對知識點的學習和掌握。其次,教師可以采用情景模擬、角色扮演等形式,讓學生在課堂上根據教師的設定進行表演,這樣可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讓更多學生愿意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最后,教師可把學生分成若干學習小組,鼓勵學生針對某問題某案例展開獨立思考和討論,并且推選代表發言,增強學生的團隊意識,提高學生認識并分析問題的能力。
3.善用新教法,把案例教學和實踐教學融入《公共管理學》教學中。參與式教學方法對教師的要求比傳統教學方法要求要高,除了課下備課外還需具備組織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的組織協調能力,需具備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的隨機應變和處理問題能力。因此,教師應主動提高教學能力適應參與式教學。首先,提高運用案例教學的能力??砂呀虒W內容和學生關注的社會問題和熱點通過案例的形式有機結合,增強課堂教學的吸引力,鼓勵學生自主進行案例分析和研討。其次,提高運用實踐教學的能力。《公共管理學》雖然不能組織學生到公共部門去真正感受,但可以在課堂上通過模擬的方式讓學生參與其中,教師可根據本章節的管理內容,設定情景引導學生實現公共管理的現實應用。最后,教師還需結合學生的身心特點和參與式教學方法對教師、學生提出的要求,進行深入研究和思考,更好地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參與式教學方法。
4.改變評價模式,注重對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情況的評價。教學評價可增強師生之間以及同學之間的情感交流,激勵學生態度和情感的升華;可促進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發揮激其情、達其理的功能。因此,教師需認真對待教學評價。在參與式教學中,需改變以往通過期末考試對學生評價的單一模式,應對學生進行全面綜合的評價。一方面通過考試了解學生對書本知識的掌握情況時,應注意試卷的改革,不應以死記硬背為主,而應注重對學生綜合分析能力的考查;另一方面應注重對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情況的評價,教師可根據平時學生的課堂表現來總結,鼓勵學生對改進教學提出的意見和建議,更充分地推動參與式教學。
三、結語
每門課教學都可以創新,教師必須用熱情且嚴謹的態度對待教學工作,培養真正的人才。參與式教學在《公共管理學》課堂上的運用,除了讓學生更主動地學習外,也能從中讓學生養成主體參與意識、參與精神、參與能力,并遷移到對學校以外的事務的解決上,使得《公共管理學》中的公共精神真正被學生體會并發揚。
參考文獻:
[1]鐘有為,黃偉.“參與式”教學的理論依據和特點[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7(7)
[2]陳振明.公共管理學的學科定位與知識增長[J].行政論壇,2010(4)
篇10
專升本考試科目分為文、理科,具體錄取類別由??齐A段所學專業決定。
藝術、體育專業經省教育考試院同意,可由招生院校組織專業加試,并在報名工作開始前完成。專業加試合格考生才能填報相應院校、專業志愿。
舉例說明:
12月1日海南省考試局公布《海南省教育廳關于做好2015年海南省高職??粕究普猩ぷ鞯耐ㄖ罚渲袑?015年海南專升本各專業招生人數及考試科目作出安排,具體如下:
2015年海南省普通高職??粕究聘鲗I招生人數、考試科目安排
招生
學校
專業名稱
公共
科目
專業基礎課考試科目
招生人數
學費(元/學年)
備注
海南師范
大學
旅游管理
英語
旅游學概論、管理學基礎
50
4600
不限專業
海南醫
學院
臨床醫學
英語
生理學、診斷學(物理診斷)
65
6000
招臨床醫學專業
藥學
英語
生理學、藥物分析
10
招藥學、醫藥營銷專業
醫學檢驗技術
英語
生理學、臨床檢驗學
10
招醫學檢驗技術專業
護理學
英語
生理學、護理學基礎
10
招護理、助產專業
醫學影像學
英語
生理學、病理學
10
招醫學影像技術專業
針灸推拿學
英語
生理學、中醫基礎理論
10
招針灸推拿專業
口腔醫學
英語
生理學、診斷學(物理診斷)
10
招口腔醫學專業
瓊州學院
旅游管理
英語
旅游學概論、管理學基礎
50
4600
不限專業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英語
高等數學、數據庫
50
限招本專業或相近專業
英語
大學語文
專業基礎英語、英語寫作與翻譯
50
不限專業
海口經濟學院
旅游管理
英語
旅游學概論、管理學基礎
120
15400
不限專業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英語
高等數學、數據庫
60
16100
限招計算機、電子電氣類專業
國際經濟與貿易
英語
國際貿易理論、微觀經濟學
60
15400
限招會計、財務管理、經濟貿易、工商管理類專業
財務管理
英語
財務會計、財務管理
60
英語
大學語文
專業基礎英語、英語寫作與翻譯
60
限招英語類專業
三亞學院
會計學
英語
財務會計、基礎會計
30
13000
招本專業及會計電算化等相近專業
旅游管理
英語
旅游學概論、管理學基礎
40
不限專業
工程管理
英語
工程材料、管理學基礎
30
招本專業及工程造價、工程監理、建筑工程技術等相近專業
合 計
785
考試類型及時間安排:
專升本考試有公共課考試和專業課考試之分,各地考試時間安排不同,下面以北京和天津專升本考試為例:
北京專升本考試時間安排:
1、公共課考試
公共課考試試題命制與考試由北京教育考試院負責實施。公共課考試設英語、日語、法語三個科目,考生任選其一。試題管理和考試實施均按國家教育考試有關規定執行。
考試時間:3月28日上午9:30-11:30
考試地點:詳見考生本人的2015年高職升本科招生公共課考試準考證。
2、專業課考試
專業課考試由專業課考點校負責組織實施。專業課考試分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專業課考點校根據招生專業的課程要求自主設置考試科目并命制試題,考務工作由專業課考點學校按有關規定自主安排。
專業課考試科目:見考生本人的北京市2015年高職升本科推薦考生報名信息表。
考試時間、地點:見考生本人的2015年高職升本科招生專業課考試準考證。
3、公共課與專業課考試各科滿分均為100分。
天津專升本考試時間安排:
文化考試科目:文科類考試科目為語文基礎、大學英語、計算機應用基礎;理科類考試科目為高等數學、大學英語、計算機應用基礎。文化考試均為筆試,考試時間語文基礎和高等數學為120分鐘、大學英語和計算機應用基礎為 90分鐘,各科滿分為 150分,總分 450分。
文化考試內容和要求:各學科考試以市高招辦組編的《天津市高職升本科招生統一考試各科考試大綱》(2013 年 7 月修訂)為依據。實行計算機網上評卷??忌仨氃诖痤}卡規定的區域內答題,在試卷上或草稿紙上答題無效??陀^題須使用 2B鉛筆填涂答案,主觀題須使用黑色墨水筆在規定位置作答。
文化考試時間:2015年3月28日上午 8:00—10:00語文基礎或高等數學、10:30—12:00 計算機應用基礎;下午 14:00—15:30大學英語。
專業考試:專業考試由招生學校負責組織,各招生學校專業課考試從2015年1月20日至1月30日舉行。專業考試內容和考試方式由招生學校根據專業培養要求確定,專業考試成績滿分為 200分。各招生學校須在 2月 10日以前將專業考試成績通知考生本人,并將本校專業考試成績以紙介質和電子版兩種形式報市高招辦。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6管理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