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語文范文
時間:2023-04-03 08:30:1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語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2、《五柳先生傳》,作者:陶淵明。
3、《馬說》,作者:韓愈。
4、《送東陽馬生序》,作者:宋濂。
5、《小石潭記》,作者:柳宗元。
6、《岳陽樓記》,作者:范仲淹。
7、《醉翁亭記》,作者:歐陽修。
篇2
.t 【編輯寄語】以下是
2012年初中二年級下冊語文期中測試題匯總 初中八年級下冊語文期中測試卷帶答案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期中試卷有答案 初中八年級下冊語文期中測試題附答案 蘇教版初中八年級第二學期語文期中試卷及答案 語文(蘇教版)八年級第二學期語文期中試題及答案 人教版初中八年級第二學期語文期中試卷 2012初中八年級下冊語文期中試卷(答案) 2012年初中蘇教版初二下學期期中考前模擬試卷 不斷更新中......敬請期待?。?/p>
able{border-left:1px #99CCFF solid;border-top:1px #99CCFF solid} 【編輯寄語】以下是
2012年初二下冊英語單元測試題匯總 2011級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英語_Unit1_第一單元筆記 人教版初二年級下冊英語第二單元unit2知識點 八年級下冊Unit1-2單元重點知識點 初中二年級下冊英語第一單元知識要點 八年級下冊Unit1-2測試題 人教版初中二年級下冊英語第一單元unit1知識點 >>>>>查看更多信息
篇3
來到袁隆平爺爺的會議室,我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著。一會兒,一位衣著樸素的人走進了會議室,若不是他與會議室中袁隆平爺爺的照片一模一樣,我還真認不出他就是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黝黑的皮膚,和藹的笑容,與普通農民幾乎沒有兩樣。
因為坐在我們面前的是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所以緊張的氣氛蔓延了整個會議室,我們班的向崇緊張得都把要獻給袁爺爺的紅領巾給掉在地上了,可袁爺爺卻像什么事也沒發生似的,仍然笑盈盈地望著他。
“袁爺爺您好,我是洪塘中學二(1)班的王典維,我想問您一個問題好嗎?什么是雜交水稻?”哦,原來到了提問的時間,王典維率先搶到了機會。我按捺不住了,好不容易等袁爺爺回答完王典維的文體,立刻站起身來說:“袁爺爺您好,我是襯秋靜,我想請問您,您發明雜交水稻的靈感來自哪里?”袁爺爺聽到這個問題笑得更開心了。他這一笑使同學們緊張的心情一下子放松了許多。袁爺爺望著我和藹地說:“我呀,在一次下田時,發現一種水稻長得又高又大,于是,我把那種水稻的種子留下來,然后把它種到田里,像‘望子成龍’似的細心照看它們,可是到了秋天,它們卻令我大失所望,水稻長的長短的短,我想呀,這植物是不會變種的,除非是天然雜交,從這里我來了靈感。”
哦,原來是從失敗中來的靈感呀。正當我還在消化袁爺爺的話時,張玉珍又提問了。一個接一個的問題使會議室的氣氛活躍了許多。
袁爺爺不僅耐心地回答我們提的問題,還給我們講了一個發明雜交水稻時的小故事。袁爺爺在研究雜交水稻時做的第一個實驗失敗了。雜交水稻的谷子少了,可葉子卻多了,人家挖苦他說:“可惜人類不吃草??!”這時,袁爺爺低下頭像做錯了事的孩子。當有人認為應該繼續做這個實驗時,袁爺爺又馬上把頭抬了起來。聽了這個小故事,同學們都會意地哈哈大笑起來,會議室的空氣也好像在歡笑。
快樂的時光總是過得很快,幾個問題后,提問的時間就結束了,我們都恨時間走得太快了。
篇4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綠色基因的革命教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1明白現代轉基因的概念。2把握文章思路。
2.過程與方法:體驗討論克隆等基因產品帶來的科技變化。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對高科技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1文章的思路。2本文的寫作手法。
教學難點:現代轉基因技術與傳統的枝條嫁接和雜交技術的異同。
教學方法:自學討論法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以轉基因生產的豬、兔、羊等圖片來導入,吸引學生的眼球,提高學生對轉基因的興趣。
二、整體感知
1.什么是轉基因?
提示:科學家為了改變某些動植物產品的品質或為提高其產量,把一種生物的基因轉到另一種生物上去,叫作轉基因。以轉基因生物為原料加工生產的食品就是轉基因食品。
“綠色基因革命”即現代轉基因技術,是指利用生物工程技術,將從某些生物體內分離出來的基因注入另一些植物體內,從而使這些植物產生一些有利于自身的生長或提高其品質的特性。
2.你知道現代利用關于基因的科技有哪些?(學生自由發言)
3.整理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從因大量施用化肥和生長素使西紅柿的質量下降的現象談起,然后引出利用植物生物工程技術培育出的新品種西紅柿,通過作比較突出了實施這一科學技術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其實……不同物種間操作”)是介紹“綠色基因革命”(即轉基因技術)的本質特征。同以往的植物雜交和嫁接技術相比,轉基因技術的優勢有很多。
第三部分(“自然的生物……再也不會是爛糊糊的樣子了”)是說明現代轉基因技術已經或可能給農作物的生產帶來的巨大變化。這一部分緊緊圍繞上文中“現代的轉基因技術可以在不同物種間操作”的特點來說明。
最后一段介紹了現代轉基因技術將帶給我們的美好前景,切合了“綠色基因革命”這一主題。
二、精讀課文
帶著問題閱讀課文。
1.現代轉基因技術與傳統的枝條嫁接和雜交技術有什么區別?
提示:這三者的共同點,即“在結果上都實現了良好性能的重新組合”。
其不同點是:“在手段和組合水平上有很大差別”。除了各自的特點之外,嫁接和雜交須在近緣物種間進行,而轉基因技術除了其“多數是轉移單個基因,是肉眼看不見的”特點之外,更主要的是可以在不同物種間操作。
2.利用現代轉基因技術生產的農作物有什么特點?
提示:產量高,具有較高的抗病性能等,例如:轉基因大豆、西紅柿等。
3.本文在介紹現代轉基因技術時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提示:舉例子,如從雞胚胎中提取的基因和昆蟲的免疫系統,使馬鈴薯具有抗腐爛的特性;打算將比目魚的抗凍基因注入草莓,使草莓也產生抗凍劑,從而避免霜凍的侵害。舉例子的說明方法把比較深奧的知識介紹得通俗易懂。
作比較,如同以往的植物雜交和嫁接技術相比。
三、交流活動
結合資料討論1997年出生的“多利”以及轉基因食品的優缺點。
四、課堂小結
現代轉基因技術是高科技的產物,這篇說明文具有知識性、專業性強的特點。為了能更好地普及這方面的知識,作者在寫作上密切聯系生活中的一些現象,這樣不僅能引起讀者的興趣,而且可以使讀者從實際體驗或一些常識中了解現代轉基因技術的本質及其可行性。
看了八年級上冊語文綠色基因的革命教案的人還看:
1.八年級下冊語文背影教案
2.鼎尖教案八年級語文下冊
3.八年級語文開學第一課教案
4.八年級下冊語文小石潭記教案
篇5
【關鍵詞】農村資源;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特點;優勢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中努力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闭\然,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已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大任務,它在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與綜合素質方面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在教學檢測上所占的比重也越來越大。這對我們教師而言是一個挑戰,回避它或者忽視它都是錯誤的選擇,唯有迎難而上,啃掉這塊“硬骨頭”才能切實提高學生語文素質和拓展其綜合素質。農村自然資源豐富,具有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得天獨厚的城市不能比擬的條件,我們大可指導農村學生利用,提高語文素養。
一、立足學生薄弱特點,循序漸進地指導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
農村學生不同于城市學生,他們大多來自深山,見識少,膽小害羞,語文素養不高,有的甚至連普通話都不大會說,要想一蹴而就地讓他們像城市學生立刻積極參與綜合性學習活動,那是不大可能的,只能慢慢來,循序漸進地指導他們參與。其中,我們需要把握幾點注意事項。
(一)解除學生的拘束,激發學生參與的興趣
農村學生的靦腆害羞是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的障礙。教師可以運用各種方法解除學生的拘束。比如訓練學生單獨大聲讀書,當眾從容講話,放開膽子,展示口才,一段時間之后,學生就可以改變“金口難開”的習慣,變得活躍起來。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抓住農村學生的特點,比如與他們生活息息相關的事情,種甘蔗,收稻谷,將這些作為活動的話題,引導他們積極討論。由于學生很熟悉這些農活,所以一般都會暢所欲言?!傲己玫拈_端等于成功的一半”,開頭做好了,后面就順利了。
(二)做好課前準備工作,掌握活動的發展動向
不打無準備之仗,課前準備是必不可少的,要預設好活動的每一個環節,也要預料可能出現的情況并周全考慮相應的對策。在活動過程中,教師既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也要發揮教師本身的主導作用,既不能把活動課堂塑造成“教師獨大”的一言堂,也不能將活動課變成“學生獨立”的自由散漫的課堂,要引導學生走向活動的目標,達到預定的目的。
(三)重視活動的評價,總結活動的經驗成果
活動結束,教師要進行適當的評價,以鼓勵與表揚為主,對學生們的表現加以肯定,鼓勵他們繼續努力,爭取下一個活動做得更好。同時,教師要善于總結思考活動的成敗之處,形成經驗,便于今后工作的順利開展。
二、根據農村學校的資源特點,創造性地開展校內綜合性學習活動
農村學校校舍簡陋,但綠樹滿園,放眼墻外可見山丘農田,可以帶領學生在校園內開展課外實踐活動。比如筆者所在學校,坐在操場就可以見到校外的農村美麗風景。筆者常常帶領學生來到操場,坐在樹下,暢談理想,創造性地開展主題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的綜合性思考和探討活動,一起探討外面的世界怎么樣,一起思考“外面的世界為什么又很無奈”問題,引發學生無限遐想的同時,又讓他們對現實社會有清醒的認識。
正課之后,筆者時常帶領學生來到校園一角,體驗怎樣種花植樹。農村學校有很多泥土地塊,m宜栽種鮮花或果樹,是農村學校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的天然基地。
農村學校富有特色的地方更是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的好資源。筆者所在學校有百年歷史,保留下了古老的大門,學校為其賦予了新的時代意義,稱為“龍門”;又在另一角建有一個涼亭,稱為“鳳亭”。筆者充分利用這一優勢資源,組織學生開展“青春隨想”活動(人教版九年級上冊),帶領學生走龍門,坐鳳亭,讓學生體會“鯉魚躍龍門,展翅成金鳳”的成功感,暢想成龍成鳳的未來,激起學生奮斗的欲望。
三、發揮農村的自然資源優勢,創造性地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各地區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鞭r村自然資源豐富,牛耕羊奔,山清水秀,果樹飄香,稻穗沉墜,是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的天然條件。
在開展“感受自然”(人教版七年級上冊)和“尋覓春天的足跡”(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的活動中,應把學生帶到田間地頭、山丘河岸,去感受并認識自然,引導他們把這種感受與認識表達出來。開展“馬的世界”(人教版七年級下冊)活動,就有得天獨厚的條件,筆者直接把學生帶到山坡上,近距離地觀察馬,馬的形態、馬的動作、馬的勞作,一目了然,不需贅言,學生心領神會;再和農民聊天,聊聊馬的脾性、馬的作用,讓學生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絕大多數農村初中學生都參加過農事勞動,他們對農事勞動的過程與感受是城市學生無法比擬的。如七年級“我愛我家”(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的活動,可引導學生談農家生活,說說從農事活動中獲得的收獲和體驗到的快樂。
四、發揮農村的文化資源優勢,創造性地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
農村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化資源,有些是城市無法比擬的,如農事詩、俗言俚語、農諺、古建筑等。筆者所在的農村就有幾種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一是嘹山歌,二是采茶戲,是老祖宗代代相傳下來的,神奇而又淵博,不進行深入的學習是學不會的。我們完全可以充分挖掘利用這些資源,開展具有農村特色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
篇6
下面這些獨樹一幟的比喻句,都是從初中語文課本中信手拈來的,你知道它們“妙”在何處嗎?
1. 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
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上前去。
──朱自清《春》(人教版課標本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
作者在完美地描繪了春天的畫卷之后,連用三個比喻作為全文結尾,縱情地對春天予以贊美,進一步揭示春天不可遏制的創造力和無限美好的希望。三個比喻,從三個不同的角度來吟唱: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贊美春之“新”;春天像花枝招展的小姑娘,贊美春之“美”;春天像孔武有力的健壯青年,贊美春之“力”。從剛落地的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描寫的順序耐人尋味,寫出了不同時段的不同景象。三個擬人化的比喻,想象豐富,散中求整,漸次排比,氣勢迭起,戛然有力地收束全文,令讀者回味無窮。
2. 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卻還以為船慢。
──魯迅《社戲》(人教版課標本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
“夏夜行船”是《社戲》中的精彩片段之一。這里作者把“連山”比喻為“獸脊”,“淡黑”與“鐵”對應,“起伏”與“踴躍”對應,“踴躍”的“獸脊”有“連山”的“起伏”之形,“鐵”的“獸脊”有“連山”的“淡黑”之色。從形和色兩方面設喻,連山既有濃厚的質感,又有強烈的動感。以動寫靜,反襯船行之快,有力地烘托了“我”即將看到社戲時的興奮急切心情。
3.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人教版課標本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
這首詩起句就氣勢不凡,把邊塞風雪的赫赫聲威表現出來了:“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北憋L一吹,大雪紛飛,突出了邊塞環境氣候的特點,風雪來得早,來得猛烈。接下去,“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這個轉折來得突兀,來得意外。詩人以“春風”使梨花盛開,比擬“北風”使雪花飛舞,極為新穎貼切?!昂鋈纭倍植粌H寫出了“胡天”變幻無常,大雪來得急驟,而且傳達出了詩人驚喜好奇的神情?!扒淙f樹梨花開”的壯美意境,頗富有浪漫色彩。春風吹來梨花開,竟至“千樹萬樹”,意象繁富而壯麗。詩人將春景比冬景,尤其將南方春景比北國冬景,幾乎使人忘記了塞外的奇寒而內心感到春天般的溫暖與喜悅,真是“妙手回春”?。∵@也許就是常常令后人欣羨不已的“盛唐氣象”吧,寫苦寒總是那么樂觀,寫離情總是那么曠達,寫惆悵總是那么奮發,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大國風范孕育出來的“大人”(大寫之人)情懷。
4. 而或長煙一空,浩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
──范仲淹《岳陽樓記》(人教版課標本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
在描繪了洞庭湖“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的白天美景之后,作者又發揮豐富的想象,為我們展示了洞庭湖的夜晚美景──“長煙一空,浩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晴朗的夜空云霧完全消散了,一輪滿月高掛天空,明亮的月光悄無聲息地潑灑在千里湖面上;一陣微風吹來,湖面泛起了層層漣漪,浮動的光影如同金子在跳動;無風的時候呢,湖面平得像一面鏡子,月影靜靜地躺在水中,就像是一塊圓玉沉在水底;耳邊傳來聲聲漁歌,有的遠,有的近,此唱彼和。──這是怎樣一幅令人心醉的畫面??!兩個比喻,一動一靜,對仗工整,把洞庭湖的夜景寫得有形、有色、有聲?!按汉途懊鳌钡囊咕芭c前面的日景,共同構成一幅明麗的畫面,為極寫“心曠神怡,寵辱皆忘”的“喜”之情作了有力的鋪排。
5. 山舞銀蛇,原馳臘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沁園春?雪》(人教版課標本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
作者登高望遠,蜿蜒群山披冰戴雪,猶如銀色的長蛇在騰舞;巍巍丘原冰封雪裹,好似白色的大象在奔馳?!吧健庇小吧摺敝?,有“銀”之色;“原”有“象”之形,有“臘”之色。以“舞”字形容雪披群山似“銀蛇”逶迤曲折,以“馳”字形容白雪覆蓋的高原如“蠟象”奔騰聳動,極為傳神地把冰封雪蓋的群山高原寫活了。雪景以“白”為特征,作者卻不用“白”字,而用“銀”“蠟”,使一個為大雪所覆蓋的潔白美麗的廣闊世界盡現眼前。加上“欲與天公試比高”一句,把“山”“原”人格化了,表現“山”“原”與天相連,更有一種奮發的態勢和競爭的活力。“山”“原”本來都是靜物,寫它們“舞”“馳”,這化靜為動的浪漫想像,固然是因為在大雪飄飛中遠望山勢和丘陵綿延起伏,的確有山舞原馳的動感,更因為詩人情感的躍動,使他眼前的大自然也顯得生氣勃勃,生動活躍。
6.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哪邊?眉眼盈盈處。
篇7
《晏子使楚》這篇課文按事情的發展順序來寫。開頭寫楚王想侮辱晏子,這是故事的起因;接著寫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機智對答,這是故事的經過;最后寫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這是故事的結果。
《晏子使楚》講述了春秋末期,齊國大夫晏子出使楚國,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顯顯楚國的威風,晏子巧妙回擊,維護了自己和國家尊嚴的故事。故事贊揚了晏子機智勇敢,善于辭令,靈活善辯的外交才能與不懼大國、不畏的斗爭精神?,F已選入蘇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十課與人教版和北師大版語文書五年級下冊第十一課。
這則故事通過晏子出使楚國,挫敗楚王誣蔑齊人入楚為盜陰謀的故事,表現了晏子機智善辯的才能和政治家.外交家的風度。說明了侮辱別人的人到頭來必然受辱于人。也可以通過這則故事讓很多人明白,人不可相貌,海水不可斗量;也可以提醒很多人,對人貿然無禮只能自討沒趣。
(來源:文章屋網 )
篇8
一.情境創設導入法。英語教學強調情境的創設,要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交際中學會語言的應用。真實生動的情景能激起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參與,讓學生在參與過程中體驗快樂、體驗成功。所以結合我們要上新課內容,創造性地設計一些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活動,非常重要。如我在教學人教版七年級上冊上冊Unit2:This is my sister.這一課,我事先準備好我的一些家庭照,同時要求學生準備她們的家庭照,基本上把這一單元所涉及的家庭成員都囊括,然后我拿著照片介紹,This is my mother. Her name is .... That is my father. He is my brother...如此重復幾遍,學生自然心領意會,借這一情境我把這一單元的重點、難點詞匯,句式自然引入,學生紛紛仿效,新課教學水到渠成。
二.游戲導入法。做游戲是孩子的天性。游戲又是開發兒童智力的一項重要活動。游戲可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組織管理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團體協作能力。游戲具有有趣、活躍、高效、快捷等特點,用游戲做教學引子能使學生在高度興奮,高度集中的情況下,自覺不自覺的掌握所玩的內容,從而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如我在教學身體部位這些詞時,我先與學生玩Simon says: Point to the....指認教室物體及學習用具等,如Simon says: Point to the door. Simon says: Point to your book. Simon says: Point to your bag.然后話鋒一轉說出Simon says: Point to your head.并給學生做出相應動作,如此重復手、眼睛、耳朵、嘴巴、鼻子等身體部位,自然過渡到新課。再如,同樣教授這一課,我還采用另一種游戲即畫圖競猜法引入新課。我在黑板上用簡筆畫勾勒出身體的某個部位,但不畫完整,然后讓學生根據殘缺圖畫猜測這是什么,自然引入教學內容。
三.圖片導入法。圖片即可指教學掛圖,用白紙畫好的圖片,黑板上的即興簡筆畫,也可指多媒體上下載的圖片,圖像等。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即直觀形象、生動有趣、簡練概括,有強烈的視覺刺激,能表達豐富的語言信息和概念,同時直觀可感的圖像能加強學生對語言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四.復習導入法。這是一種最常見的導入法。即一般都是復習上節課學習內容或者是復習與要上新課內容相關的知識,然后進入所學內容。一般來說課本的編排都是循序漸進的,單元與單元之間是息息相關有聯系的。每一單元都巧妙的含有下一單元所學的知識點。而每一個知識點又會在教材里反復出現,如人教版新課標中,語法知識一般過去式,在七年級下冊學過,八年級上冊又出現,九年級繼續學習,只是內容一步一步深化,形式有所變化。復習導入也可有以下兩種方法。
1. 對話復習導入法。即教師和學生根據近期所學內容或自己已有的英語知識積累進行編排、重組,以兩人對話、小組表演、Free talk或情境小劇等形式加以呈現,既是對舊知識的復習與鞏固,又是對新知識的鋪墊。對話復習導入可以使學生在實踐中提高語言運用能力,鍛煉口語交際能力,而且這些對話多半都是學生自編自導,學生的參與性和積極性極高,課堂教學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2.習題復習導入法。如我在教學人教版新課標八年級第九單元時,所學話題是討論過去發生的事,語法點是一般過去式,而此前在七年級我們已經學過一般過去式的簡單表達,為了新課的順利進行,我便出了幾道習題復習了個別動詞的過去式,如 do—did,am/is—was,go—went,have—had,work—worked,play—played,由此進入新課。
五.故事導入法。如我在教學人教版新目標八年級下Unit4 :He said I was hard-working. Section B時,我播放了一組我們任課教師及班級同學的交流圖片和視屏。圖中配有文字介紹如你“你在語文學習上很仔細”。 “你的數學還有待于提高”然后我用英語指著圖片給同學們簡單介紹: They are our teachers and A. They are talking about A’s report card. Our Chinese teacher says A is carefully in Chinese. The maths teacher says A is lazy. He is not hard-working…學生聽后立即仿說,新課由此拉開序幕。
六.聯想猜測法。我們的學生正是處于一個敏感的、愛幻想、愛猜測的美好階段,教師可以巧妙的利用這一點讓學生根據即將上的新課標題,或相關圖片,結合自己平時的語言積累和知識經驗,對所要上的新課進行大膽遐想,大膽猜測,從而為教學服務。如我在上人教版新目標八年級下Unit1:Will people have robots?時,我要求學生根據書中圖片,再結合課題,暢想What will people’s lives be in 100 years?于是學生紛紛表達自己的看法,有人說People will live in the moon. 有人說People will live longer and longer.有人說There will not any wars in the future.等等。我把同學們說的句子板書到黑板上,然后要求學生聽錄音,把自己的猜測內容與錄音材料作比較看看他們是否猜對,學生聽完錄用后一看他們的許多猜測居然有課文內容一致,受到極大的鼓舞,提高了不少自信。通過此法鍛煉和提高了學生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七.問題引入法。問題是最能激起學生思維火花的有力武器。通過問題學生開動大腦積極思索,這樣既能讓學生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又可以激起學生的強烈的求知欲。如我在教學人教版新目標七年級上Can you play the guilt?時我用一系列的問題引導學生:Do you like English? Can you speak English? Do you have a football? Can you play football?學生通過回答問題并仿照句式互問互答,接觸到了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我又就課文內容提出相關問題:Can you play the guitar?新課教學內容一目了然。
篇9
關鍵詞:單元閱讀;作文教學;提高
正如葉圣陶先生說:“閱讀是寫作的基礎。”作文離不開閱讀,作文得益于閱讀,因為閱讀為作文提供了“怎樣寫”的范例,作文運用了閱讀中詞句、技法的積累和有關素材整合的知識。
作為八年級的學生,對現代文的閱讀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作文技巧和素材的積累也相當豐富。但如何把寫作的技巧與所積累的生活素材有機地結合起來,并表達出自己的(下轉第142頁)(上接第141頁)真情實感,是目前八年級的學生還不能熟練掌握的問題。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的第一單元所選編的教材都是名家名篇,利用好這一教學素材,選擇適當的文段或文本要點,通過專題預設本單元的閱讀與作文教學的重點,就這一單元文本的特點進行精讀,教學重心落實到文本的多種表達方式、文章嚴謹的結構特點、中心句的巧妙安排、修辭手法的準確運用等方面,能夠提高學生對文本主旨的認知,也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選材、寫作方法的理解程度,使學生與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更可借以指導學生進行作文的片段仿寫練習、全篇結構的搭建與語言的美感訓練,真正使單元中的閱讀素材為學生所用,從而很好地實現閱讀與作文教學的提高。
一、充分發揮文本的示范作用,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領悟并模仿文本中的表達方式行文
魯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以深沉的語言講述藤野先生給予他生活上的關懷和學業上教誨的經歷。在懷念藤野先生的片段中,作者寫道:“但不知怎的,我總還時時記起他,在我所認為我師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薄八男愿?,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偉大的……”直接抒發了感激敬仰之情?!啊《灾?,……大而言之,……”一句則用議論的方式對藤野先生作了高度的評價,這一片段的閱讀,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魯迅對藤野先生懷有的濃厚情懷。教師抓住這個時機,在閱讀中引導學生領悟語言的表達效果和句式特點,進行寫作的專項教學,往往能使學生在作文中得到啟發和借鑒。
在閱讀的基礎上,教師設計了一個作文訓練,要求學生在課堂上,以口頭作文的形式模仿《藤野先生》中議論和抒情的語言,表達最觸動自己內心的某一個人的情感。因為有了魯迅這一文本的示范,學生往往能夠以規范的語言來表達所萌生的心愿。比如,一位學生說到:“我時時還會記起他,在我所見到的很普通的一個守夜的保安人員中,他是最使我關注的,給我感動的一個……”另一位學生則談起她曾經的同桌,說:“不知道為什么,在我所遇到的許多同桌當中,她是最使我所欣賞,常常能給我啟發的一個……”
在閱讀之后進行當堂口頭作文訓練,不僅讓學生的真情實感容易觸發,還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掌握抒情與議論的表達模式,此次閱讀與作文教學高度契合,達到了教學預設的目的。
二、在閱讀中了解作者寫作的思路與文章嚴謹的結構搭建手法,強化學生對作文脈絡的梳理能力
在《我的母親》里,飽含深情地講述了童年至少年時代在母親的嚴格要求和深情關愛下成長的幾件事。母親的深摯的愛子之情和善良寬容、剛氣執著的性格品質,在作者自然、質樸的行文結構、內容組織中顯得豐滿和真摯。教師在引導學生對此文本閱讀時,重點抓住文本中多次出現的中心句進行品析,學生會發現文本中的中心句支撐起了“母親”多面的形象:“但這九年的生活,除了讀書看書之外,究竟給了我一點做人的訓練。在這一點上,我的恩師就是我的慈母”一句總起全篇,全文緊繞著這一個中心展開對母親形象的塑造。主體部分寫母親對我“教之嚴”“愛之慈”,寫母親在痛苦的生活處境中“當家”的艱難,寫母親“氣量大,性子好”,仁慈,溫和,但又不缺乏“剛氣”。文本結尾“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币痪?,既歸納全文,點明主旨,又與開頭相呼應。在閱讀中讓學生把這些中心句挑出來羅列在一起,母親的形象躍然紙上,豐滿真實,行文的嚴謹讓人欽佩。
有了這番閱讀感悟,學生對寫人的作文很快得到啟發,以中心句的形式草擬作文提綱時,往往思路清晰,作文脈絡梳理得當,人物形象因為有了多角度的刻畫而顯得豐實許多,作文的結構也因為有了中心句的設置而顯得更加嚴密。教師在此閱讀教學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再寫老舊的命題作文《我的同桌》,學生的反應不再像以往那樣不屑或顯出痛苦神情,反而表現出躍躍欲試的急切態度,在習作實踐中學生真實地寫出身邊同學的性格、品質。此次的閱讀與作文教學真正地實現了讓學生作文“有話可說”“有真情實感”的目標。
三、品讀語言生動、情感濃郁的經典文本,在閱讀中激活學生寫作的靈感
《列夫?托爾斯泰》是奧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傳記作品《三作家》中可以獨立成篇的一節。文章大量運用神奇的夸張和連珠的妙喻,不但使人物形象鮮明,特征突出,而且能夠讓讀者激起無盡的聯想。作者大量運用比喻、夸張等修辭手法突顯托爾斯泰的形貌特征,描刻其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以反襯他的眼睛精美絕倫,反襯他靈魂的高貴;作者不慳于反復運用神奇的夸張和連珠的妙喻來描寫托爾斯泰那非同尋常的眼睛,寫他的敏察深刻,寫他的杰出才能,寫他是時代的透視鏡和多棱鏡。
學生在品讀文本中精彩的句子,體味文字背后的深邃意義的過程中,往往奇異于作者茨威格大膽的想象,更驚嘆于比喻、夸張等修辭手法的神奇妙用,在理解的基礎上對俄國作家托爾斯泰產生了強烈的崇敬之情和贊嘆之意。
篇10
假如紀曉嵐的這首詩換一種寫法,開門見山地稱贊老夫人和她的兒子,效果又會怎樣呢?我想這首詩就會由于缺乏波瀾而變得乏味。本詩寫得波瀾迭起,跌宕生姿,是因為采用了抑揚結合的手法。第一句“這個婆娘不是人”,是“抑”,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塵”,是“揚”,第三句“生個兒子去做賊”,是“抑”,第四句“偷得仙桃獻母親”,是“揚”。短短四句,卻兩“抑”兩“揚”,吊足了眾人的胃口,寫出了波瀾 。所謂抑揚結合,是指本要大力頌揚的對象,而落筆開始卻貶抑它,批評它,前文的“抑”,反襯了后文的“揚”,“抑”是“揚”的鋪墊和陪襯。抑揚結合與單純的贊揚相比,擴大了反差,能給讀者留下更深的印象。
抑揚結合的第一種方式是先抑后揚(也叫欲揚先抑)。如《紅樓夢?林黛玉進賈府》中,作者先借王夫人等人之口,把賈寶玉貶得一文不值,“混世魔王”、“孽根禍胎”、“瘋瘋傻傻”的惡名一股腦兒往他頭上扣,作者把他貶抑到最低處,給人一個極壞的印象;待寶玉出場時,卻不料作者筆鋒一轉,寫出了寶玉給人全然不同的感覺:才華橫溢,英俊飄逸,十分討人憐愛。這里作者運用的就是欲揚先抑的手法,造成了一個波瀾,使得文章曲折生動,妙趣橫生。這類例子在古今中外的優秀作品中并不少見。
我們學過的課文中也不乏這樣的例子。如《蟬》(人教版新課標語文七年級上冊)一文,先寫蟬的知知不休,此為“抑”;當朋友說到蟬為了生命的延續,在黑暗中等待多年才能得到一個夏天的生命,90天也要好好活著時,作者感嘆道:“哦!那是蟬的生命的意義!”這就上升到顯示生命意義的高度,此為“揚”。又如《丑小鴨》((人教版新課標語文七年級下冊))一文,以“抑”筆開端,先寫丑小鴨處處受冷遇、遭排擠:兄弟姐妹嫌棄他,連鴨媽媽也嫌他丑,雞啄他、貓攆他、人趕他,獵狗面前也是個“狗不理”…… “抑”筆頻出,層層設“抑”,反復鋪墊,就把“抑”這一部分渲染足了。文章到了結尾部分才把筆墨集中到對丑小鴨美的抒寫上來,“這新來的一只最美!那么年輕,那么好看!”“那些老天鵝不禁在他面前低下頭來”,“揚”得充分。再如《阿長與山海經》(人教版新課標語文八年級上冊)一文,先寫阿長令人討厭:她喜歡“切切察察”、喜歡“告狀”、睡覺愛擺“大”字、懂得許多“我”聽不耐煩的規矩。讀到此處,那阿長的形象在我們心中真是壞透了,這是一“抑”。然而,作者筆鋒一轉:“我有一時也對她發生過空前的敬意……”,接下來便是她講的那個長毛的故事,這一來到讓我對她肅然起敬了,“卻不料她還有這樣偉大的神力”,這是一“揚”。 得知是她謀害了“我”的隱鼠后,“我”氣得“極其嚴重的詰問”,這是二“抑”。至此,作者不惜筆墨,重點寫了為我買《山海經》一事,當她把“我”“渴慕”已久的書擺在“我”面前時,“我”的感覺是“像遇著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皠e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我又對她發生了新的敬意”。 這是二“揚”。行文到此,“我”對長媽媽的敬仰和懷念之情油然而生。結尾的抒情“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懷里永安她的魂靈!”就顯得水到渠成了。
“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說文章最忌平鋪直敘,而曲折有致,富于變化的文章則會使人興趣盎然,手不釋卷。記敘文怎樣寫得富于變化呢?要使記敘文富于變化,關鍵不是寫什么,而在于怎么寫。如果所寫的事件平鋪直敘,見頭知尾,則索然寡味。所以,要使文章一開頭就能吸引住讀者的眼球,就要違反常規:要寫美先寫丑,要寫好先寫壞,要寫易先寫難……這種“欲揚先抑”的手法會使你的作文變得“峰回路轉”,搖曳多姿。當然,“欲揚先抑”也可以反過來用,敘述自己不喜歡的人,可以“先抑后揚”。
抑揚結合的第二種方式是先揚后抑(也叫欲抑先揚)。如《蚊子與獅子》(人教版新課標語文七年級上冊)一文,作者先集中筆墨細寫了蚊子斗敗獅子的壯舉,這是“揚”;最后再寫了蚊子得意忘形、不慎被蜘蛛消滅,這是“抑”。這種抑揚法用“揚“的消極效應,達到情節的大起大落、章法的大開大合,凸顯著曲折變化的情節。又如,《傷仲永》(人教版新課標語文七年級下冊)第一段寫仲永五歲時“指物作詩立就”,是為“揚”;第二段寫仲永“泯然眾人矣”,是為“抑”。這里“揚”是引子,是由頭,“抑”是目的,達到勸誡警示、發人深省的寫作目的。這種抑揚法用“抑”的消極效應而產生激人奮進的效果。再如《威尼斯商人》(人教版新課標語文九年級下冊)節選的劇情中:夏洛克一直居于這場官司的上風,一切都表明他是這場官司最大的贏家,這是先“揚”;可當鮑西亞提出割肉時不能流血、不能超過或輕于一磅時,夏洛克的風頭急轉直下,迅速敗北,這是后“抑”。作者先花大力氣為夏洛克“揚惡”,又筆鋒急轉,為安東尼奧“抑惡”,把夏洛克捧得越高,就把夏洛克摔得越重,加劇了戲劇沖突,增強了嘲諷的意味。
表達褒揚、肯定、喜愛的“揚”先出現,“揚”是手段;表達貶斥、否定、厭惡的“抑”后出現,“抑”是目的。前文的“揚”是為后文的“抑”蓄勢 ,“揚”為“抑”伏,“抑”因“揚”顯,“抑”得巧妙,“抑”中顯旨。作者似褒實貶,文章因作者態度的反差而有讓人深思的哲理、錯落有致的波瀾、犀利有力的嘲諷。
運用抑揚結合的寫法應注意以下幾點:
⒈注意“抑”和“揚”的分寸。運用欲揚先抑的寫法時,不要把事物貶抑得一無是處,總要留有“揚”的方面。運用欲抑先揚的寫法時,如果揚得過了頭,就會喧賓奪主,貶抑就沒有了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