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學試題范文
時間:2023-03-29 06:36:5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財政學試題,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數學;體驗學習;真正學習;學習興趣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學不僅應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還應使學生的情感、態度等得到一定發展. 體驗正是一種情感真正投入的學習活動,是學習者設身處地去感受客觀事物,它可以使學生達到自我感悟、自我認識、自我升華. 可見在教學中,教師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提供豐富的空間和時間,使學生親身感知、體驗數學知識形成過程,這樣才能理解數學、獲取知識,提高技能.
一、體驗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和積極性一定程度上取決于他們對學習素材的感受和興趣.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材料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聯系時,學生最感興趣,課堂的氣氛也就活躍,才能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如在“圖形的初步認識”的教學中:
師:你們的桌面上也有很多物體,請找出你喜歡的物體. 誰來告訴大家,你拿的是什么形狀的物體?
生:我拿的是長方體.
生:我拿的是圓柱體.
……
師:這些都是我們自己認識的物體,請小朋友摸一摸這些物體的面,有什么感覺?把你的感覺告訴大家.
生:我感覺這些面摸起來滑滑的.
生:我摸的圓柱,它的上下兩個面摸起來感覺平平的,中間這個面摸起來是圓圓的、彎彎的.
……
在這一環節中學生通過說一說,想一想,摸一摸,提高了學習興趣,并把已有的生活經驗抽象為數學知識,把生活語言提升為數學語言,物體有的面是平的,有的面是圓圓的、彎彎的,也就是曲的. 借助具體事物,邊體驗邊學,為圖形的初步認識打下感性認識的基礎.
二、體驗學習――增強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教師通過教學,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綜合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所以在我們平時教學過程中,要創設一些把所學知識應用于生活實際的問題情境,有利于增強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意識. 如:學了“利息的知識”后,讓學生算一算自己在銀行存儲的錢到期后可拿到多少本息,這種模擬情境不但能使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社會生活的關系,還能使他們懂得數學的真正價值,增強他們的數學應用意識. 還比如,學習了“比和比例”后,可以把學生帶到操場上,讓學生測量計算教學樓的高. 如何測量?有人提議拿繩子量,先上到樓頂,把繩子再垂下來,下來后再量繩子. 這可是個好辦法,可如何上去?教師適時取來一根長1米的竹竿,筆直插在操場上. 這時正陽光燦爛,馬上出現了竹竿的影子,量得這影子長1米. 啟發學生思考:從竿長是影長的2倍,你能想出測樓高的辦法嗎?給學生時間和空間去想:樓高也應該是它的影長的2倍吧. 這個想法得到肯定后,學生很快從測量教學樓影的長,算出了教學樓的高. 接著,教師說:“你們能用比例寫出一個求教學樓高公式嗎?”于是得出:竿長:竿影長=樓高:樓影長;或樓高:竿長=樓影長:竿影長. 在這個活動中,學生體驗了將數學知識應用于生活實際的整個過程,并增長了知識,也鍛煉了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體驗學習――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新課程標準注重開發學生智力,發展學生思維,提倡創新.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尤其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所以教師應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緊密地聯系起來,把社會生活中的題材引入課堂教學之中,促使學生在課外積極主動地探索數學知識的奧秘,并由此體驗到數學知識散發出來的魅力,進一步激發其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從而使學生從課內到課外始終處于積極主動、自覺參與的氛圍中,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目的.
例如《年月日》的教學中
師:同學們,你知道一年有幾個月,一個月有幾天嗎?你能把下一年的年歷卡設計出來嗎?想想看,應注意些什么?(老師提供出下一年的元月1日是星期幾的數據. )
讓學生把已有的知識經驗運用起來,在創設性的設計活動中學習,不僅有助于學生掌握新的知識點,還能更有效發展他們的創造性思維.
還比如在學習“混合運算”后,教師出示了這樣一個情境:學校老師(5人)帶領同學(60人)去“旅游區”參觀,在購票處貼著一張門票價格表:成人票50元,學生票20元,團體票(10人以上)25元. 你打算怎樣購票?面對富有挑戰性、開放性的現實問題,學生能夠綜合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親身去實踐,并通過自己探索、合作交流得到創造性解決. 顯然,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能夠體驗到探索成功的喜悅,有利于創新思維意識的培養.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指導學生進行體驗學習,體驗學習需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在實際中體驗,在體驗中思考,在思考中創造,在創造中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陳愛民.小學高年級體驗式學習的教學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2.
篇2
一、公辦學校政府采購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政府采購管理不合理
政府集中采購機,構都設在財政部門,采購管理辦公室與集中采購機構兩塊牌子,一套人馬,這種集裁判員與運動員于一身的操作模式,缺乏相互制約的機制,難以充分體現公開、公平、公正的政府采購原則。
(二)政府采購制度不健全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出臺后,各地紛紛出臺了相應的實施細則,但大多側重于政府采購的實現,監督制約方面還不是很健全,在具體執行過程中容易出現漏洞,從而滋生一些腐敗行為。雖然國外已有較完善的政府采購制度,但要建立適應我國國情的政府采購制度,還需要不斷探索。目前,從本地區實行的政府采購情況來看,政府采購工作基本上是由采購中心包辦,使采購中心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從而容易引發一些腐敗行為。同時也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看起來有很多部門都可以進行監督,但反而導致沒有一個部門能有效監督,往往無法將監督落到實處。
(三)政府采購落實不得力
政府采購制度在實施過程中,會涉及到許多部門的既得利益,包括采購單位、財政部門、政府主管機構、定點供應商。各部門如果從本單位利益出發,對政府采購的認識模糊會影響采購制度的推進。比如,一些政府采購主管機構在利益的驅動下,采取先斬后奏或先斬不奏的方式,把應進行集中采購的項目自行采購,不委托集中采購機構或采購機構,或者直接指定基層學校到某供應商公司采購;再如基層學校將大宗采購目標化整為零,規避政府招標采購,或者不從實際出發,自行提高采購標準,采購的商品都要高檔配置,浪費了大量的財政資金,從而使政府采購工作難以落到實處。
(四)政府采購信息不夠透明
制度公開、透明是政府采購工作的重要原則,是達到采購效果的基本保證,同時也是有效限制權力濫用的必要手段,能保證政府采購工作達到預期目標。但在具體操作過程中,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有些單位在政府采購中“暗箱操作”,比如,應采取公開招標方式的政府采購項目不招標,而采取其他采購方式;采購信息不在指定媒介,人為縮小受眾媒介的范圍;對有投標機會的信息故意加以限制,使供應商不能平等獲?。粚C密的競爭信息向特定的供應商提供等等。
二、加強公辦學校政府采購工作的建議
政府采購的根本目標是節約成本、治理腐敗、規范管理。目前,公辦中小學的辦公經費是按學生人頭撥付的,政府采購中如果不能杜絕政府部門采購官員與經銷商之間的腐敗現象,造成采購單價超過市場價格,只會導致學校經費更加窘迫。
(一)加大政府采購制度的宣傳力度
政府采購是一項牽涉面很廣的工作,它涉及到學校的正常運轉與許多部門關系的協調,如果相關部門的負責同志對政府采購的認識模糊,甚至抵制政府采購,或者不明白政府采購應該注意的一些問題,就會影響采購制度的推行。因此一方面要加強對領導層政策、法規的宣傳力度,尤其要加大《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的宣傳,使他們明白政府采購制度的意義的必要性,以及政府采購的嚴肅性。另一方面要轉變學校領導的思想觀念,使他們自覺地站在市場經濟的角度參與到政府采購中來。
(二)規范政府采購的過程操作
一要建立審批制度,各學校根據工作需要和財力情況,向教育局主管部門申報采購計劃,財務部門根據資金支付能力,并區分輕重緩急提出意見,上報分管局長批準后實施。二要建立規范運作,明確采購機構、采購單位、資金管理部門、供應商的責任和義務,規范采購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即公開招標、網上定購或合同定購、驗收、付款、核算、決算崗位,工作人員明確分工,嚴禁串崗、,預防采購風險。三要建立核算制度,設立集中支付專戶,將批準人員與執行人員分開,執行人員與會計人員分開,會計記錄人員與出納人員分開,有效堵塞管理中的漏洞。
篇3
關鍵詞:多媒體;CAI;化學實驗;培養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809(2010)10-0148-01
在化學實驗教學中,利用多媒體CAI與化學實驗的整合幫助學生理解化學實驗的目的就是增強實驗的直觀性和可控制性,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能力以及空間想象能力,為此,在新教材實驗教學的實施中,我們對由于部分實驗儀器使用復雜或由于實驗方法的問題的某些實驗的現象不明顯,化學教師無法有效演示的部分實驗,學生也無法正確理解這類實驗,而且就是具有較好演示效果的部分實驗,也因學生只觀察到宏觀的現象而不能很好地去理解化學反應的本質,因此導致化學實驗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等等這些方面作了以下的探索:
一、控制實驗過程
這主要是針對一些較難或實驗周期較長的實驗。這類實驗雖然在課本上列為演示實驗,但因各方面的原因較難完成,且不一定顯現效果。如新教材中的化學必修Ⅱ第三章第一節的科學探究實驗:甲烷與氯氣的取代反應,由于實驗周期過長,現象又不明顯,同時又受到裝置的大小的限制,學生不能完全觀察清楚具體的實驗過程和現象,為此,在教學中我們設計和利用多媒體CAI課件,進行模擬實驗演示,增強實驗的直觀性和可控制性,達到了更為理想的效果。又如為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氯水的不穩定性,我們設計和利用多媒體CAI課件,展示氯水光照分解的過程,突出實驗效果,收到了意想目的。
新教材中化學必修Ⅰ第四章第三節《硫和氮的氧化物》的教學,我們設計和利用多媒體CAI課件,演示了酸的形成以及對建筑等物體的腐蝕過程,使學生意識到環境對人類生存的重要意義,喚起他們保護家園、保護人類生存環境的社會責任感。在新教材中化學選修4“化學反應原理”第二章第二節《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的教學實踐中為讓學生更好理解“活化分子”、“有效碰撞”等理論,我們設計和利用多媒體CAI課件,演示了反應物分子間的幾種可能的碰撞模式,從而使抽象的理論直觀性和可控制性表現出來,學生更確切、更深刻理解和掌握。又如我們設計和利用多媒體CAI課件,演示了新教材中關于“煤的干熘”實驗動畫,可明顯觀察到瓷管內的煤粉在強熱后變塊狀的焦炭,干熘產生的氣體通過u形管,部分被冷卻凝結,分為兩層,上層為澄清透明的水溶液,下層為黑色粘稠的油狀物――煤焦油,另一部分沒有凝結的氣體可以點燃,該氣體為焦爐氣,反應后瓷管中的黑色固體叫焦炭。這形象地說明了試驗過程中,煤發生了分解。
利用多媒體CAI課件,使難以完成的、周期較長的實驗很好地展示出來,提高了實驗的直觀性和效果。
二、重現實驗過程。突出實驗現象
部分化學實驗經常在講課中都要涉及到,但是,如果每次都演示該實驗,既費時又費藥品,如果只是泛泛地描述一下是比較難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但若用多媒體CAI來重現這一實驗過程,則可以解決這一矛盾,既節約了時間、藥品,又加深了學生的印象,可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新教材中化學必修Ⅱ第一章第一節有關堿金屬元素的焰色反應這一實驗,較易成功,但是中學要求掌握的幾種金屬元素的焰色,只通過一次短短的實驗勢必很難讓學生完全記住其焰色,若通過多次重復實驗又不現實,針對這一現象,用多媒體CAI與化學實驗的整合模擬這一實驗過程,然后在需要時調用,只需極少的時間就再現了金屬元素的焰色反應實驗過程,同時電腦模擬該實驗過程可以剔除其他干擾因素,使實驗現象更加明顯。此模擬實驗設計了六種金屬的焰色反應使使用者只需占擊某種元素,就可以清晰的觀察到其相應的焰色。
又如:在來講解新教材中化學必修Ⅰ第四章第四節《硫酸、硝酸和氨》中氨氣的制取時,由于氨氣是無色的,學生很難理解用向下排氣空氣法的原理。利用多媒體CAI與化學實驗的整合模擬實驗,演示其收集方法,效果很好,此模擬實驗制作一瓶中的試管,進入的氣體為密度比空氣輕的白色微粒,通人到試管的底下部以后聚集,就把藍色的空氣微粒逐漸地排擠出來。還可以模擬演示導氣管插入試管底部與不插入試管底部收集的氣體純度與否進行對比。通過這一演示型的模擬實驗使學生加深了對這一內容的理解。
用多媒體CAI與化學實驗的整合模擬實驗,重現實驗過程,突出實驗現象,應注意在力求逼真的同時要盡量的突出實驗的主要現象,剔除其他干擾因素,使學生觀察到滿意的結果,加深其記憶。在新教材中化學必修Ⅱ第二章第二節《化學能與電能》一節的教學中,為突出原電池的電極反應的實驗現象,利用多媒體CAI與化學實驗的整合模擬實驗,讓學生直觀觀察到活潑金屬的不斷溶解失電子變成金屬陽離子,電子通過導線流向活動性較弱的金屬。電解質溶液中的陽離子在活動性較弱的金屬表面得電子析出,當關閉開關時,電流計的指針不偏轉,無電流產生,活動性較弱的金屬表面無金屬析出。模擬實驗現象明顯,有利于學生觀察能力、分析能力的培養。
三、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篇4
針對上述情況,我在教學中實施分層次問題教學,經過實踐,我發現分層次問題教學是一種適應學生個別差異的有效的課堂教學方法,是真正的因材施教,值得探討和研究。
“分層次問題教學”就是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能力水平和潛力傾向把學生科學地分成幾組水平相近的群體并區別對待,這些群體在教師恰當的分層策略和相互作用下得到最好的發展和提高,根據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水平分成不同層次,確定不同的教學目標,選用恰當的教學策略,輔以不同的訓練和輔導,借助各層本身力量,促進每一層次的學生都得到最好的發展。它強調教師的教要適應學生的學,學生是有個性差異的,不能以犧牲部分人的發展換取另一部分人的發展。學生的個體差異是一分寶貴的可供開發的資源,它的核心是面向全體學生,正視學生的個體差異,針對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域”實行分層推進教學。
從學生實際出發,根據教材的知識結構和學生認知能力,基礎知識掌握情況,合理確定各層次學生的教學要求。改變原來“一刀切”的做法,對學習基礎差的學生采取低起點,低要求,先慢后快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方法,把教學目標分成有梯度的、連貫的幾個目標,允許學習困難的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加強不同形式的輔導,對優等生,則通過培“優”使他們拔尖學習。
學習作業分課外作業、課內作業兩大類。同一課外學習輔導小組學生統一標準,統一要求,小組之間通過學習成績提高了可以調換,以激勵學生向高層次邁進。課內作業的設計面向中等生,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經過努力可以完成。課外作業則分層次設計,必要時進行分層輔導,通常的做法是把習題分為三個檔次:(1)基礎題。也就是根據學習困難生的學習水平和教材內容將難度大的課后習題分成幾個小題或給予具體提示,一般采用教材中的小練習題,這樣既緩和了學習困難生學數學的厭煩狀況,切實減輕了學習困難生作業負擔過重的問題,又增強了他們的求知欲和學習積極性;(2)鞏固練習題。根據中等生情況設計的,一般采用教材后面的習題;(3)拔尖題。根據教學內容和要求以優等生學習情況設計要求較多、難度較大的題,一般采用基礎訓練或一些資料上的習題:多種形式的分組輔導,一方面,側重于完成現階段學習任務,培養學生由學會到會學的自學能力,指導差生笨鳥先飛,從最低點開始,提前預習新知識,超前找出難點、易錯點,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會思考,完成學習任務。掌握學習方法,逐步形成自學能力,對中等生采用分組討論教師提示的方法,促進中等生相互取長補短逐步提高自學能力,對優等生除給較多的獨立思考個別點撥外,還可組織他們參加各種知識競賽,滿足他們的求知欲,擴大知識視野,拓寬知識渠道,以可以接受為原則。另一方面,利用課外活動時間分組召集當面指導,對教材較難部分內容“吃回鍋飯”,并利用小黑板、學習園地適當地添加一些基礎有趣習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愛好,培養學生的優良品質和思維想象創造力。
對于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小組能解決的由小組解決,也可以邀請學生或教師解決,使學生找回自信和自尊,對每位學生只要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提高,有進步就是好學生。通過分層次問題教學,使我認識到在教學中只要能做到分層教學,因材施教,培優轉差,學生的學習成績就能得到提高。
篇5
【關鍵詞】英語 教學 模式
閱讀教學在整個英語教學過程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閱讀教學既是中學英語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上的難點。說它是重點,是因為它是學習詞匯、句法和語法等語言基本知識的基本材料;說它是難點,是因為教師 難以在有限的時間內處理好語言形式教學與語言意義教學之間的關系。傳統教學中,教師往往只追求語言形式 的教學,而忽視語言意義的教學,將一段完整的閱讀材料分割成若干部分,逐句或逐字地翻譯和講解,有時還 進行無謂的對比、引申和分析,將整整一節課的時間全部用在對十幾行文字的分析上。甚至將一個完整的饒有 趣味的故事肢解得支離破碎,學生弄不清人物的關系,難以把握故事情節的發展脈絡,既不利于對語言形式的學習和理解,也不利于學生對語言內容的理解和掌握。教學效果很不理想。整體教學是一種現代教學方法,它不僅僅是指有完整故事情節的教學,而主要是指把語言形式教學與語言基礎知識結合起來,獲得豐富的語言信息,從而增長知識,開闊視野,激發學習興趣,思維能力也得到發展。
在學生閱讀前,教師作一些背景知識介紹是十分必要的,這不僅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而且還能使其學習一些與課文有關的其他知識。如在How a newspaper is produced這一課文時, 教師可借助一張舊的Ch ina Daily,介紹picture editor, chief editor,photographer, editor, journalist(reporte rs),cover the events等知識,當然介紹最好用英語,這樣可以訓練學生的聽力和理解能力。
為提高學生閱讀效率,加快閱讀速度,在閱讀前可借助實物或簡筆畫先教一部分課文中出現的生詞,尤其是那些會對學生閱讀理解構成重大障礙的生詞,另一部分生詞則讓學生在閱讀時根據上下文自己去理解,這樣可培養學生猜詞的能力。如L14中,face-to-face,latest, hand等詞。指導學生查字典和鼓勵學生根據上下文 猜測詞義是培養他們獨立閱讀能力的有效方法。這是一種閱讀技巧,要注意培養。
在閱讀之前,教師事先問一兩個問題,如L14,可以提問What doesthe chief editor do?What do journa lists do? 讓學生帶著問題邊讀邊找答案。因為閱讀總要有個目的。有目的地進行閱讀有助于提高閱讀速度。 這些指導性問題要具有一定的概括性,使學生盡可能多地掌握課文內容。
學生帶著上述指導性問題快速地讀一遍課文并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為了加強學生的自學能力,第一遍閱讀可要求學生作為家庭作業完成,要求了解大意,找出重難點,發現問題,以便在課上主動提出。第一次閱讀 應是快速的、“掃描式的”,切忌用手或筆指著一個字一個字地讀,鼓勵學生在閱讀時根據上下文猜測生詞的 意思,并用使用字典或教科書附錄中的詞匯表及課文注釋。對于那些用腦思考和使用字典的學生都應給以表揚,用腦思考和使用字典是語言學習的一項重要技能。
篇6
關鍵詞:多媒體教學 高中化學實驗 能力培養
在化學實驗教學中,利用多媒體CAI與化學實驗的整合幫助學生理解化學實驗的目的就是增強實驗的直觀性和可控制性,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能力以及空間想象能力,為此,在新教材實驗教學的實施中,我們對由于部分實驗儀器使用復雜或由于實驗方法的問題的某些實驗的現象不明顯,化學教師無法有效演示的部分實驗,學生也無法正確理解這類實驗,而且就是具有較好演示效果的部分實驗,也因學生只觀察到宏觀的現象而不能很好地去理解化學反應的本質,因此導致化學實驗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等等這些方面作了以下的探索:
一、用多媒體CAI與化學實驗的整合模擬實驗現象,控制實驗過程
這類實驗雖然在課本上列為演示實驗,但因各方面的原因較難完成,且不一定顯現效果。如新教材中的化學必修Ⅱ第三章第一節的科學探究實驗:甲烷與氯氣的取代反應,由于實驗周期過長,現象又不明顯,同時又受到裝置的大小的限制,學生不能完全觀察清楚具體的實驗過程和現象,為此,在教學中我們設計和利用多媒體CAI課件,進行模擬實驗演示,增強實驗的直觀性和可控制性,達到了更為理想的效果。又如為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氯水的不穩定性,我們設計和利用多媒體CAI課件,展示氯水光照分解的過程,突出實驗效果,收到了意想目的。
新教材中化學必修Ⅰ第四章第三節《硫和氮的氧化物》的教學,我們設計和利用多媒體CAI課件,演示了酸的形成以及對建筑等物體的腐蝕過程,使學生意識到環境對人類生存的重要意義,喚起他們保護家園、保護人類生存環境的社會責任感。在新教材中化學選修4“化學反應原理”第二章第二節《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的教學實踐中為讓學生更好理解“活化分子”、“有效碰撞”等理論,我們設計和利用多媒體CAI課件,演示了反應物分子間的幾種可能的碰撞模式,從而使抽象的理論直觀性和可控制性表現出來,學生更確切、更深刻理解和掌握。又如我們設計和利用多媒體CAI課件,演示了新教材中關于“煤的干熘”實驗動畫,可明顯觀察到瓷管內的煤粉在強熱后變塊狀的焦炭,干熘產生的氣體通過U形管,部分被冷卻凝結,分為兩層,上層為澄清透明的水溶液,下層為黑色粘稠的油狀物――煤焦油,另一部分沒有凝結的氣體可以點燃,該氣體為焦爐氣,反應后瓷管中的黑色固體叫焦炭。這形象地說明了試驗過程中,煤發生了分解。
利用多媒體CAI課件,使難以完成的、周期較長的實驗很好地展示出來,提高了實驗的直觀性和效果。
二、用多媒體CAI與化學實驗的整合模擬實驗,重現實驗過程,突出實驗現象
部分化學實驗經常在講課中都要涉及到,但是,如果每次都演示該實驗,既費時又費藥品,如果只是泛泛地描述一下是比較難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但若用多媒體CAI來重現這一實驗過程,則可以解決這一矛盾,既節約了時間、藥品,又加深了學生的印象,可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新教材中化學必修Ⅱ第一章第一節有關堿金屬元素的焰色反應這一實驗,較易成功,但是中學要求掌握的幾種金屬元素的焰色,只通過一次短短的實驗勢必很難讓學生完全記住其焰色,若通過多次重復實驗又不現實,針對這一現象,用多媒體CAI與化學實驗的整合模擬這一實驗過程,然后在需要時調用,只需極少的時間就再現了金屬元素的焰色反應實驗過程,同時電腦模擬該實驗過程可以剔除其他干擾因素,使實驗現象更加明顯。此模擬實驗設計了六種金屬的焰色反應使使用者只需占擊某種元素,就可以清晰的觀察到其相應的焰色。
又如:在來講解新教材中化學必修Ⅰ第四章第四節《硫酸、硝酸和氨》中氨氣的制取時,由于氨氣是無色的,學生很難理解用向下排氣空氣法的原理。利用多媒體CAI與化學實驗的整合模擬實驗,演示其收集方法,效果很好,此模擬實驗制作一瓶中的試管,進入的氣體為密度比空氣輕的白色微粒,通入到試管的底下部以后聚集,就把藍色的空氣微粒逐漸地排擠出來。還可以模擬演示導氣管插入試管底部與不插入試管底部收集的氣體純度與否進行對比。通過這一演示型的模擬實驗使學生加深了對這一內容的理解。 用多媒體CAI與化學實驗的整合模擬實驗,重現實驗過程,突出實驗現象,應注意在力求逼真的同時要盡量的突出實驗的主要現象,剔除其他干擾因素,使學生觀察到滿意的結果,加深其記憶。在新教材中化學必修Ⅱ第二章第二節《化學能與電能》一節的教學中,為突出原電池的電極反應的實驗現象,利用多媒體CAI與化學實驗的整合模擬實驗,讓學生直觀觀察到活潑金屬的不斷溶解失電子變成金屬陽離子,電子通過導線流向活動性較弱的金屬,電解質溶液中的陽離子在活動性較弱的金屬表面得電子析出,當關閉開關時,電流計的指針不偏轉,無電流產生,活動性較弱的金屬表面無金屬析出。模擬實驗現象明顯,有利于學生觀察能力、分析能力的培養。
三、用多媒體CAI與化學實驗的整合模擬實驗,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篇7
[關鍵詞]單元整體 學生本位 優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23.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30-032
新版譯林小學英語新教材2012年下半年在我市開始逐步推行,并于2014年在全市全面啟用。新教材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做了調整,如為更強地體現詞不離句和詞不離景的教學,詞匯調整到了故事板塊下面,高年級增加了語法板塊、文化板塊。這一切意味著我們學校英語組之前研究的單元整體教學模式必然要有新的開創。我們對新教材進行了實踐與探索,發現新教材有更強的趣味性及兒童化。因此,我們將單元整體教學研究新目標定位為追求小學特色,體現學生本位。我們期望小學英語課堂還給學生更多的快樂。在教研室姜老師的引領下,我們做了以下系列化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實效。
一、立足學生基礎,優化story time板塊教學
新教材將A板塊改為story time,而其實我們的故事大部分還是情景對話,但是到了高年級真的有了故事。比如六年級第一單元皇帝的新裝,五年級第一單元金發女孩和三個小熊。那么故事教學該怎么教?2014年下半年我們五年級組承擔了一次全市的新教材培訓,教學內容是經典故事“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課題組就以此為契機專門展開了故事教學研究。通過課堂反復試教,研討改進,我們發現故事教學的明顯特色就是應該立足學生基礎,即“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在學生的中文世界里他們已經很熟悉這個故事了,那學習英語版本時就不能讓學生像第一次接觸這個故事一樣,看卡通找故事脈絡,而是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讓學生和教師共同構建文本,生成故事的過程中剖析人物性格,明白故事引發的道理。再比如我們四年級最后一單元Dolls,第一個男洋娃娃的教學我們讓學生聽錄音,選出洋娃娃的特征:頭發短,眼睛小,鼻子小,嘴巴小,耳朵小。而老師則在黑板上邊分析聽后答案邊畫出男洋娃娃形象。之后再讓學生看著黑板上的圖像描述男娃娃形象。第二個女娃娃我們則進一步放手,讓學生在聽的過程中選出女娃娃的形象,頭發長眼睛大,嘴巴小鼻子小。并讓學生自己畫出女娃娃圖像。學生在自己畫的圖像的基礎上配上描述性語言。This is our doll.Her hair is long.Her eyes are big.Her nose and mouth are small.這種文本解讀的形式已經不再像以前停留在提取文本文字信息的層面,總是死板地判斷、選擇、找證據,而是以學生為基礎不斷生成的文本解讀,更具備小學特色,更形象生動,更易理解和記憶。
通過一次次課例研究,我們還總結出了新教材Story time板塊教學的基本操作模式,即“Lead in階段圍繞情景快速導入話題DD在Presentation階段適當鋪墊介紹DD在Story time階段深入而有層次地學習課文,在這階段中加強朗讀的指導與訓練,加強表演的指導與操作DD在Production階段初步簡單運用”。
二、巧妙設計活動,優化fun time板塊教學
Fun time是新教材的重點板塊,它與老教材的詞句板塊有相似之處。但是新教材將它取名為“Fun time”,意味著在扎實訓練詞句的同時,還要突出“fun”,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這里列舉我的一次fun time的研究課――Unit 7《would you like a pie?》第二課時。為了公開教研我一課多上,執教了兩次。首先在備課時我發現僅僅按教材make and act,還不夠能刺激學生的興趣點。我就將它改成了Make and guess。學生自畫圖片。我創設情景帶領大家去野炊。學生熱情與我分享食物。然后我抽取圖片告訴學生:I like this.讓學生猜我想要什么??上У谝淮握n上下來效果沒有達到我預設的。經過與同事的討論和思索,我發現本單元重點句型would you like?What about a…?訓練不到位,示范不清晰是失敗的主要原因。我立即調整。第一層次是通過復習故事,續編故事,扎實訓練主要句型。第二層次引導學生用主要句型分享食物。第三層次學生用主要句型猜測我想要什么,示范清晰后學生互動,邊玩邊說,終于收到了較好的訓練效果,學生興趣也很濃厚。所以可見Fun time承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既要通過豐富的語言實踐活動鞏固單元重點知識,又應關注活動的趣味性、互動性。但是不管fun time怎么有趣,以什么方式呈現,關注點始終是形式背后的內容。語言的形式必須為內容服務,切忌片面追求形式的熱鬧,而導致活動形式背離學習內容。
三、放手學生探究,優化Grammer time板塊教學
初涉及新教材語法板塊時,很多教師擔心學生不會,灌輸再灌輸,卻越灌越沒有成效。于是課題組結合英語教師優秀課評選進行了一次語法板塊的同課異構活動。幾位青年教師執教對比下來,胡蘭老師課堂中效果明顯有效于其他教師。分析原因,最主要是她的語法教學是通過大量的語言實踐讓學生自己發現語法規則,理解到位,印象自然深刻。由此可見,語法的學習應該在具體語境中感知和理解,在交際活動中模仿學習,在歸納小結中明確語法規則,在實際運用中體會語法項目,形成語法意識。再比如,市級小學英語教師練兵中我校李丹老師執教一般將來時。經過幾輪磨課,最后確定了教學思路:復習故事,運用語言,大量練說,再由學生自己發現語法知識,總結語法知識,并靈活運用,取得了好的教學效果。李丹不僅自己收益頗豐,所有參會老師也感觸頗深。大家認識到語法教學絕不僅僅是教授圖表。沈峰老師有一句話:要讓學生自己歸納、總結發現語法。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正確運用和交流。還可以讓學生畫出自己的語法圖表,以他自己的理解來詮釋語法。同時我們也總結了語法板塊一些簡單的操作模式,即“大量實踐,發現問題――總結歸納,得出規則――時間運用,掌握規則”。
四、自主建構文本,優化cartoon板塊的教學
篇8
一、寫作教學現狀和實驗方法
(一)非英語專業寫作教學現狀
第二語言寫作研究在世界二語習得界占有重要地位,英語寫作能力也是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一項重要技能。在所有的英語學習基本技能(聽、說、讀、寫、譯)中,寫作作為一項較為綜合的技能較難掌握。大學英語教師在日常非英語專業本科生的教學過程中,將教學的重點放在聽、說、讀和譯等技能培養上。由于作文批改和講評的特殊性,教師不是十分注重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但在CET-4和CET-6考試中寫作占分比較高,所以很有必要找到提高非英語專業本科生寫作能力的教學手段及方法。
(二)主要寫作教學法簡介
1.成果教學法(Product Approach)。此教學法把詞法、句法和詞句間連接手段的正確使用作為教學中的重點,它認為成功的寫作是基于寫作者個人的語言知識,因此它強調語言的正確使用,正確的語法和拼寫,但它忽視了寫作者的語篇發展。一般包括以下四個步驟:熟悉例文(familiarization)、控制性訓練(controlled writing)、指導性寫作(guided writing)和自由寫作(free writing)。
2.過程教學法(Process Approach)。此教學法的理論基礎為認知心理學和語篇建構主義,它把寫作看作寫作者主動建構語篇的過程,它認為寫作是一項交際活動,而不是寫作者的個人活動,不過它忽視了寫作者的寫作水平和語篇類型的差異。語篇學家Tribble提出了四個階段的教學模式:寫前準備(Prewriting)、寫作草稿階段(drafting)、修改階段(revising)和編輯階段(editing)。
3.體裁教學法(Genre Approach)。此教學法強調寫作者寫作時要考慮其寫作目的,并對文章的整體修辭組織給予特別關注。然而,體裁教學法對寫作技巧不夠重視,寫作教學中學生顯得比較被動,教師對語言基礎知識的教授也不夠。
4.過程體裁教學法(Process-Genre Approach)。Badger和White于2000年提出了這種綜合的教學模式,其目的是盡量避免傳統教學法的缺點,且充分展現傳統教學法的優點。此教學法將寫作活動看作一種特殊的交際活動,要為特殊的寫作和交際目的服務。寫作過程同時注重語言知識的輸入以及寫作技巧的練習。它的主要教學步驟如下:例文分析(analysis of sample text)、例文仿寫(imitation of sample text)、創造性寫作(creative writing)、修改及反饋(revising and getting feedback)、校對及終稿(proofreading and final drafting)。
(三)實驗方法介紹
本論文以調查問卷、教學實驗和前后測的形式,對青海大學非英語專業寫作教學進行實證研究:是否過程體裁教學法(Process-Genre Approach)這種綜合的教學模式在非英語專業寫作教學中更為有效。受試者為119名來自青海大學醫學院的2015級一年級本科生。筆者于2015-2016學年的第二學期3月至5月進行了近兩個月(8個教學周)的教學實驗。其中實驗班49人,控制班70人。在教學實驗開始前對兩個班都進行問卷調查并作寫作測驗(前測);在實驗進行過程中,控制班采用結果教學法,實驗班采用過程體裁教學法;在實驗后對兩個班再次進行寫作測驗(后測),并對實驗班再次進行問卷調查,且抽取個別學生進行深度訪談。本實驗研究使用SPSS軟件(13.0版本)來統計并分析教學實驗前后采用兩種不同教學方法的兩個班級學生的寫作水平差異。
二、實驗結果展示與討論
從前測問卷調查統計和分析可以看出:(1)寫作教學中體裁缺失的現象依然存在,傳統的成果和過程教學法依然在國內大學非英語專業寫作教學中占據“半壁江山”,對于“題材”和“體裁”的區別學生不是很清楚;(2)教師對學生習作的評價依然只注重詞匯、句法和基礎知識點的準確度;(3)教師對學生的寫作能力培養重視不夠,通過兩個月的教學實驗,實驗班的學生寫作成績有所提高,通過SPSS軟件分析,明顯高于控制班。
(一)非英語專業寫作教學現狀分析
前測問卷調查顯示,目前教師教授寫作課仍主要采用成果和過程教學法,有34%的學生表示曾接受過課堂寫作教學環節有過程教學法的特點??偟膩砜?,傳統的寫作教學方法現今依然在高校非英語專業寫作教學中使用,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沒有充分發揮,教師仍是課堂的中心。
(二)學生對寫作評價系統的態度
前測問卷調查還顯示,在教師習作批改傾向的調查問題中,33%的學生認為教師太過強調詞句間的銜接和連貫;43%的學生認為教師批改過于關注詞句法的準確度;僅有11%的學生表示教師批改時關注習作的觀點及整體內容。因此,筆者認為,現今教師的習作批改依然停留在句子和段落的基礎層面,教學中更沒有教授不同體裁篇章的模式,體裁教學法的篇章交際及寫作目的評價基本被忽略。
(三)教學實驗分析結果
通過SPSS軟件的獨立樣本和相依樣本分析,實驗班在實驗前后測驗里,后測寫作成績有明顯提高,P值小于0.05;在控制班與實驗班前后測驗對比中,筆者發現,實驗班比控制班在后測中取得的寫作進步更明顯,P值同樣小于0.05。在后測之后的調查問卷和學生訪談中,學生也表現出對這種新型教學方法的興趣,表示這種綜合的教學法能提高其寫作成績。
三、教學啟示
篇9
關鍵詞:頂崗實習;就業競爭力;教育普及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5-0237-02
一、關于高職學生參加頂崗實習與提升就業競爭力的調查與分析
就業競爭力是滿足社會和用人單位對人才需求的素質和能力,它是一個人的行業認知、市場判斷、智力、專業背景、綜合素質、市場機遇的掌控力、求職的實戰技能和面試的表現等等因素共同作用的一種合力。筆者對部分高職畢業生及他們的就業單位進行了問卷調查和走訪座談,根據調查結果對高職學生就業競爭力進行了分析。具體如下。
(一)研究樣本
比較而言,高職文科專業學生較工科學生在擇業、就業方面面臨困境更大。為使研究更具現實意義,本次調查對象選取了2008—2011屆高職文科專業200名畢業生進行問卷調查,他們主要在第三產業的相關企事業單位從事著營銷管理、行政管理、人力資源管理、會計等工作。共發放問卷200份,收回188份,通過篩選及邏輯校驗,最終得到有效問卷172份,有效率為91.4%,符合問卷調查的一般規律和標準。此外,還并對35家用人單位進行了走訪座談,結果統計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
(二)樣本分析
1.畢業生對頂崗實習的評價
調查結果表明,畢業生認為,對其工作最有用的課程是專業實踐課和頂崗實習,他們相對欠缺的知識是就業擇業知識,相對缺乏的能力是人際交往能力。
2.畢業生就業情況分析
表2 畢業生就業情況(單位:%)
從表2可以看出,高職文科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初次就業率整體較高。2008屆學生已經開始進行頂崗實習人才培養模式探討,提高了學生動手實踐能力;2009屆,由于片面追求實踐經驗提升,大量地聘請兼職教師,看似加強了學生動手能力培養,就業率卻有所下降;2010屆開始,通過深入研究頂崗實習人才培養模式,強化了頂崗實習的實施過程管理,就業率又開始回升。
3.用人單位的評價
通過走訪調查,用人單位對頂崗實習持支持態度,對經過頂崗實習環節的高職文科專業大多數畢業生較為滿意,認為頂崗實習有助于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有利于學生盡快適應工作崗位。
三、頂崗實習人才培養模式在增強高職學生就業競爭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高職院校肩負著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的使命。調查結果表明,在高職院校實施頂崗實習人才培養模式是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舉措,在突出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提升就業競爭力方面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一)頂崗實習是培養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和能力的關鍵方法
高職學生在高等教育過程中已掌握了一定的專業知識,但如何在工作崗位上將理論付諸實踐則是橫亙在就業之路上的一條鴻溝。頂崗實習讓學生提前進入真實職場,接觸與自己職業發展相關的實際工作,獲得職業崗位的感性認識及職業素質,使學生根據崗位需求不斷充實自己和完善自己,順利完成由學生到員工的角色轉換。
(二)頂崗實習是增強高職學生就業能力的有效途徑
高職學生就業能力的形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頂崗實習主要以與專業相關的實習為主,能培養對未來職業的適應力,使學生的職業技能轉化為實際工作經驗和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協議就業率和就業質量。
(三)頂崗實習是幫助高職學生認識社會的重要過程
高職學生書生氣較重,擇業時習慣于用校園思維去認識社會,這就很容易產生迷惑、彷徨的情緒,自身理想與現實的較大差距使高職學生不可避免地產生挫折感,也很容易在崗位選擇上無所適從,難以進行準確的自我定位。據《麥可思研究》分析顯示,有與專業相關實習經歷的畢業生在畢業半年內的工作穩定性會好于實習內容與專業無關的畢業生,前者的離職率更低。這是因為通過頂崗實習,學生對社會有了一定的認識,增強了抗挫折能力,能夠正視現實、著眼未來,為自己作出長遠的職業生涯規劃。
四、完善頂崗實習人才培養模式,進一步提升高職學生就業競爭力
幫助畢業生及時、順利就業是高校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當前競爭激烈的就業環境對高等教育提出的新挑戰。如何完善頂崗實習人才培養模式、提高教育質量、有效應對挑戰是每個高職院校面臨的重要課題。
(一)完善校企合作體制機制,為有效實施頂崗實習保駕護航
頂崗實習是一門重要的綜合實踐課程,它是由學校、企業、學生三方共同參與的一項系統工程,具有管理主體多元化、實習地點分散化、實習內容多樣化等特點。必須促進校企深度合作,推進辦學模式的創新,廣泛搭建產學研結合的職教平臺,建立頂崗實習相關管理制度,規范流程,加強實習過程管理,形成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責任共擔的緊密型合作辦學體制機制,為順利開展頂崗實習工作和提高頂崗實習的質量提供保證。
(二)重視校外頂崗實習基地建設,確保頂崗實習有效開展
頂崗實習工作開展的好壞與實習基地的選取密切相關,學院應有計劃地加強頂崗實習基地建設,選擇社會責任感強、社會聲譽好的,具有一定規模、生產技術較先進、管理規范、能夠提供一定數量的專業實習崗位、實習時間相對比較充裕并能夠定期進行輪崗實習的企業作為重點合作對象。與頂崗實習單位簽訂實習協議書,明確校企雙方責任和義務,一方面可以保證學生的權益和安全,另一方面可以拓寬畢業生頂崗實習和就業的渠道。
(三)加強頂崗實習指導教師隊伍建設,抓好頂崗實習過程管理
建設一支師德高尚、工作能力強、專兼結合的實習指導教師隊伍,是做好頂崗實習學生思想教育、實習管理和服務工作的保障,更是提升學生就業能力的前提。頂崗實習指導教師隊伍應由專業教師、輔導員和企業指導教師三部分組成。專業指導教師根據專業特點和要求制定頂崗實習計劃和任務書,采用現場指導和遠程指導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全過程管理;輔導員重點做好學生思想教育、生活關心、問題反饋等工作;為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應在合作企業聘請業務熟練、經驗豐富的一線技術或技能人才擔任兼職指導老師,對學生進行業務指導。學校應為兼職指導教師提供教學培訓、指導薪酬等相關待遇。只有校企雙方指導教師通力合作、共同管理,才能確保頂崗實習取得實效,學生職業素養和就業能力得到提升。
(四)建立多元評價體系,切實提高就業競爭力
將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機制融入到對學生的評價指標體系中,改變并調整評價方法,建立突出學生職業素質的完整的頂崗實習的管理考核辦法,實行學院教師與企業師傅“雙軌制”考核。最終逐步形成教育部門引導,學院、學生及家長、企業共同參與的開放性多元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切實提升學生就業能力,力爭實現頂崗實習與就業零對接。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中醫內科學;規范化
中圖分類號:G427;R856.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717(2008)05-1098-02
新世紀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中醫內科學》自2003年出版以來,在本校已經使用多年。本書作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較之前的教材從內容、版式方面都作出了較大的改進。與6版相比,及時地吐故納新。去掉了“證候特征”和“研究進展”部分的內容,將“病因病機”部分分為“病因”和“病機”分別論述,內容更加具體,概念清楚,思路條理,利于學生的學習和掌握。此外,書中增加了“臨證備要”和“醫案選讀”,更切合于臨床診療,對于臨床課程的學習和教學都有著很大的指導作用和重要的臨床實用價值。種種優點,不一而足。
但是經過教學實踐后,筆者發現7版教材仍有一些值得討論和商榷的問題,試就本書的肺系病證部分提出幾點,與同道探討。不當之處,請批評。
1 關于學術觀點的幾個問題
作為面向全國高等中醫院校的規范化教材,對每一處概念、名詞和古今醫理等部分再三斟酌,仔細推敲,將更有利于建立教材的權威性和真理性。
1.1 感冒一節中流行季節與多發季節的問題
教材在感冒一節中的預防調護(第68頁)中言:“本病在流行季節須積極防治。在冬春之際尤當注意防寒保暖”,這里存在著對“流行季節”概念不清的問題。筆者認為感冒可以發生在任何季節,只有時邪疫毒導致的時行感冒等疾病才會有流行季節。建議改為“多發季節”或“高發季節”為妥。此外,祖國醫學重視因時、因地、因人制宜,祖國幅員遼闊,不同的人群生存環境有著很大的不同,都用“冬春之際尤當注意防寒保暖”一言以蔽之似乎有些絕對化。
1.2 咳嗽一節中“證候”與“癥候”的問題
教材在咳嗽章節中(第71頁)言:“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氣上逆作聲,咯吐痰液而言,為肺系疾病的主要證候之一”。其中的“證候”一詞的選用值得考慮。
證候和癥候是中醫學中不易區分的兩個概念。證候,是證之外候,是證的外在表現,包含了經過醫生主觀分析后的成分,代表了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理變化的本質,是具有論治意義的最終依據,是對應著“病證”的概念而來的。而癥候,是疾病的外在表現,代表了患者的主觀感覺和機體的非正常狀態,是病人在疾病狀況下機體作出的自然反應,是對應著“疾病”的概念而來的。
因此,教材將咳嗽作為“證候”,直接對應著“肺系疾病”,似有不妥,建議改成“為肺系疾病的主要癥狀之一”,或“為肺系病證的主要證候之一”,更能體現出教材的規范性和嚴謹性。
1.3 有關咳嗽病理因素的問題
教材在咳嗽病機篇章中(第74頁)言:“內傷咳嗽,病理因素主要為‘痰’與‘火’”。這句話是正確的,但似乎不夠全面。筆者認為內傷咳嗽的病理因素還應該包括“氣”的問題。因為《醫學三字經•咳嗽第四》首句便是“氣上嗆,咳嗽生”,無論是“痰”還是“火”最終都是影響到氣,肺氣上逆才會出現咳嗽。并且強調“氣”這個病理因素還能更好地與前面病機論述中的病位相呼應。1.4 有關咳嗽肺陰虧耗證中常用藥的問題
7版教材采取了在代表方下羅列常用藥的寫作體例。這對學生臨床上了解處方中出現頻率較高的藥物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筆者認為這種介紹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將處方的方義抹殺了。教材在咳嗽肺陰虧耗證常用藥的論述中(第78頁),將沙參麥冬湯加減組成中的桑葉免掉了。沙參麥冬湯是吳鞠通《溫病條辨》中治療燥傷肺胃的方子。能夠清養肺胃,滋陰潤燥。方中的冬桑葉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為肺氣以肅降為順,肺胃陰傷勢必影響肺之肅降功能,而冬桑葉肅殺氣重,味苦、甘,性寒,《內經》云:“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因此桑葉與眾藥相伍,可以在潤肺的同時,肅降肺氣,體現出“治臟腑如相”之義。筆者通過臨床實踐,也證明了桑葉在治療肺陰虛咳嗽中的有效性。建議教材恢復對冬桑葉的論述和分析。
1.5 關于哮病冷哮證中芍藥的功效問題
教材在哮病冷哮證常用藥的分析中(第85頁)言:“加白芍以斂肺”。白芍味酸,歸肝、脾經?;蛟S可以收肺氣之逆,但總不及方中五味子的功效和力度。筆者以為,酸收斂肺并非《傷寒論》小青龍湯中用芍藥的本意。冷哮也是因為體內有痰飲夙根而發,小青龍湯于散風寒滌水飲藥中,加白芍以養陰氣,利小便。不僅佐制干姜、細辛類藥物的辛溫燥烈之性,又給飲邪以出路。
1.6 關于肺脹陽虛水泛證中芍藥的功效問題
教材在肺脹•陽虛水泛證常用藥分析中(第121頁)言:“赤芍活血化瘀”,赤芍涼血行瘀的功效也并非《傷寒論》真武湯中配伍芍藥的本意。體內有飲邪的存在會損傷人體的陰津,真武湯中的附子溫腎陽、化水氣,輔以芍藥的苦泄來利小便,通脾絡,并有利水之中益陰和陽的妙用。
2 關于臨床常識方面的幾個問題
教材應充分照顧到理論聯系臨床實際的問題,提高臨床學習和實用價值。避免理論與方法相悖,以適用和實用為原則,來體現教材的先進性與科學性。
2.1 選用藥物時藥材的普及問題
在編輯選方用藥加減時應該充分考慮到教材是面向全國范圍的藍本,在列舉每一味藥物時都應該嚴謹和規范,避免出現遍地開花的現象。例如感冒風熱犯表證的常用藥加減時(第67頁)選用了“一枝黃花、土牛膝”等藥味,不僅學生在掌握《中藥學》時沒有系統的學習過這類藥物,而且地域性比較強,不能保證全國各地都能采購和使用。
再如感冒暑濕傷表證的常用藥(第67頁)列舉了“鮮荷葉、鮮蘆根”??v然鮮品效果佳,但是這樣列舉會有讓學生感覺干品無效的嫌疑,并且鮮品在臨床應用過程中不易找到。建議改為“荷葉、蘆根(鮮品為佳)”。
還有在肺脹肺腎氣虛證常用藥(第122頁)中選用了“靈磁石”,經臨床驗證咸寒質重,對此型病人有礙胃之嫌,建議選用鐘乳石、紫石英之類。
2.2 教材內容要結合臨床實際的問題
教材要從臨床出發并貼近生活,及時地將科學的內容充實到教材中去。例如在感冒預防調護(第68頁)除了用食醋熏蒸空氣,更應該讓學生了解感冒等呼吸系統疾病的主要傳播途徑是手與手的接觸傳播和經手污染口鼻、眼睛。勤洗手,常通風,潔口腔,護口鼻是更為重要并且更加方便實用的預防方式。
再如對于肺癆的預防調護(第113頁),“身佩安息香,或用雄黃擦鼻”是受時代和環境所限的古人的預防方法。不僅效果難以肯定,在臨床上也很少見到。建議改為更為實用的內容。
還有在肺癰的預防調護中(第105頁),要求患者“飲食宜清淡,多食蔬菜,忌油膩厚味”,在臨床上也是行不通的。對于肺癰這類疾病首先應保證熱能的供給。在醫囑單上要注明“高蛋白飲食”,而非“清淡飲食”。飲食以增加熱能為主,可適當多攝入富含碳水化合物和富含蛋白質的食物,以促進人體對組織器官的修復和增強抵御疾病的能力。
教材要從臨床實際出發,還要前后呼應。例如在肺癆氣陰耗傷證(第112頁)出現了“若夾有濕痰者”的字樣,似有不妥。前面的篇幅論述了“癆瘵主乎陰虛”的觀點,有陰虛者一般不會夾有濕痰,有自相矛盾之嫌。
2.3 濡脈和軟脈的問題
教材在哮病肺脾氣虛證(第87頁)出現了“脈濡軟”的字樣。
濡脈在《中醫診斷學》[1]中的定義既是“浮而細軟”?!睹}訣匯辨》曰:“濡者,即軟之象也”。柔軟是濡脈的主要特點,所以濡脈又叫軟脈??梢?,濡脈和軟脈實際是代表的同一種脈象,此處同時作為脈象的修飾語,似有重復之嫌。
3 有關教材規范化的幾個問題
教材作為全國教學的主要材料和媒體,集真理性、權威性、嚴謹性和準確性于一身,應當對每一個詞甚至每一個字都斟酌使用,前后一致。但是僅就肺系病證這一章節,仍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需要進一步規范。
3.1 關于中藥名稱的規范化問題
教材中有些中藥名稱應該使用統一的處方用名。如67頁“黑山梔”應作梔子,“豆豉”應作淡豆豉,“豆卷”應作大豆黃卷,“貝母”是川貝母還是浙貝母?76~78頁“川樸”應作厚樸,“桑皮”應作桑白皮,“大貝母”、“象貝母”應作浙貝母,“山梔”應作梔子,78頁“風化硝”應作芒硝,87、103、112頁“苡仁”是生苡仁還是炒苡仁?87、112頁“山萸肉”應作山茱萸, 88頁“仙靈脾”應作羊藿,96頁“川樸花”應作厚樸花,96、103頁“冬瓜仁”應作冬瓜子等。
3.2 關于術語措詞的規范化問題
例如83頁“相互摶結”中的“摶”字不如改為“相互搏結”更為通俗傳神,并且可以與88頁“痰氣搏結”相一致。87頁“納腎”改為“納氣”較妥,“補土生金”似乎不如“培土生金”更為合適,96頁“中陽不運”與病機不相對應,并且所選代表方劑也并未涉及恢復中陽健運的問題。97頁代表方劑中雖然應用了參蛤散,但是在常用藥中卻不見人參和蛤蚧這兩味藥物。98頁言“萬年青根強心利水”這種中西醫并稱的名詞敘述不夠規范。 108頁病因病機部分先后出現了“癆蟲”、“瘵蟲”不同的稱謂,兩者分別針對了肺癆和癆瘵兩種范圍不同的疾病,建議改為一致的名稱。作為規范化教材,將108頁的“沈芊綠”規范為沈金鰲更助于學生的學習和規范教材前后對名詞術語使用的一致性。111頁出現“臟器”的字樣,偏于西醫化,中醫一般不講臟器而講臟腑。
3.3 語義不明 校對不嚴 錯別字等嚴謹性和一般性問題
例如68頁氣虛感冒證中有“若表虛自汗,易傷風邪者,可常服玉屏風散益氣固表,以防感冒”的論述。此句話可以出現在預防調護部分,放在常用藥加減中似乎文不對題,有失嚴謹?!靶吧形挫睢睉餍吧形慈?,111頁“白茅根(花)”容易讓人產生誤解,96頁“肺氣郁痹證”不能夠反映出肝氣乘肺的病機關鍵,建議恢復6版教材的“肝氣乘肺證”。98頁“虛喘主要在腎”,改為“虛喘在肺腎,以腎為主”更為嚴謹。121頁肺脹痰蒙神竅證用滌痰湯加減治療。教材附錄的“常用方劑”中,滌痰湯出自《濟生方》,但遍查《濟生方》卻未見是方,僅見“導痰湯”。經考證[2],滌痰湯最早見于明•方賢等所著《奇效良方》,方中所用南星為制南星,亦非今之苦寒的膽南星。所以滌痰湯用于沒有熱象的痰蒙神竅證為妥,若苔黃膩,為痰熱之征,用滌痰湯加減治療。自5版《中醫內科學》起就存在上述方劑出處的問題,企盼盡快還其本來面目。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