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秋景的古詩范文
時間:2023-04-06 07:54: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描寫秋景的古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唐)杜牡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出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2、《楓橋夜泊》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3、《風》
(李嶠)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4、《憫農》
(李紳)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5、《望洞庭》
【唐】劉禹錫
篇2
關鍵詞:古詩十九首;自然;美
中圖分類號:G622.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28-169-01
一、首先表現在自然景物之美
《古詩十九首》中有不少自然景物與環境的描寫,既不像漢賦中自然景物的描寫鋪排夸張,如枚乘《七發》;也不像后來對自然景物富艷精工的描寫,如謝靈運《石壁精舍還湖中作》?!睹髟潞勿ā防锏那皟删洹懊髟潞勿?,照我羅床帷”,月明夜靜,月光又是照在床上,所見之景,隨口既出。我國古典詩歌中思鄉、懷人經常以月夜為背景,例如曹植的“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這樣室內所見月光便形成特有的美和含義?!锻ブ杏衅鏄洹防铩巴ブ杏衅鏄?,綠葉發華滋”,從“奇樹”到“綠葉”,從“綠葉”到“發華滋”,隨著時間的推移,表現了樹木自然生長過程,美自然呈現?!痘剀嚰苎赃~》“四顧何茫茫,東風搖百草”,東風本來是暖和的,而在風吹拂下的百草也應生機勃勃,可是一個“搖”字使春天的繁榮就成了秋天的蕭瑟了。在《十九首》中有一種較突出的現象,秋夜之景出現在詩中較多。除了前面《明月何皎皎》外還有:
愁多知夜長,仰視眾星列。
三五明月清,四五詹兔缺。
(《孟冬寒氣至》)
尤其《明月皎夜光》這首詩中對秋夜中客觀自然景物的描寫貫串了全篇。朱筠說:“大凡序之凄清,莫過于秋景;秋景之凄清,莫過于夜,故先從秋夜說起”。“玉衡指孟冬,眾星何歷歷”都是詩人眼中所看到的天空的實景。地面上聽到的是“促織鳴東壁”,“秋蟬鳴樹間”??吹降氖恰鞍茁墩匆安?,玄鳥逝安適”?!按倏棥?、“玄鳥”是帶有特征性的秋季的蟲鳥。最后特寫了星空中南箕、北斗、牽牛星,顯示出秋季景物的凄清。在《十九首》中有三首詩提到皇都景物:
長衢羅夾巷,王侯多第宅。
兩宮遙相望,雙闕百余尺。
(《青青陵上柏》)
西北有高樓,上與浮云齊。
交疏結綺窗,阿閣三重階。
(《西北有高樓》)
東城高且長,逶迤自相屬。
(《東城高且長》)
這些宮殿巍峨,甲第連云的壯觀,都是詩人到洛陽所看到的,給人的感受是高不可及,在這些景物里也就隱約浮現了一個極端動亂時代的影子。
《古詩十九首》中自然景物的描寫清新而單純,就像是把詩人所見到的景物不假雕琢,淺近自然的淡淡說出。
二、其次表現在人物性惰之美
《古詩十九首》以淺語道深情,寫出人世間典型的感情,這情是一種坦露式的真情,是從內心深處流露出的,是人生中最動人的心靈表現,是人生中最現實的哀愁,既有痛苦的呼號,又有熱烈的向往。像《今日良宴會》開頭“今日良宴會,歡樂難具陳”,寫宴會很熱鬧,實質是“斗酒相娛樂,聊厚不為薄”的心情的具體敘寫。宴會既飲酒又聽歌,歌曲伴奏是箏,音調慷慨蒼涼,曲是新聲,反映了當時的生活,是大家同有而未表達出的悲哀,既“齊心同所愿,含意俱為伸”,深深打動了落魄他鄉的失意之士郁抑的心。詩人的牢騷不平,于是噴薄而出,那就是“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飆塵;何不策高足,先據要路津。無為守貧賤,坎坷長苦辛”激昂感慨表達出人生的短暫,對功名富貴的極力追求。這種奔迸式的強烈抒情,干脆、坦率、直接,不加任何掩飾,突破傳統的社會意識,把平時隱露的認為是不可告人的東西痛快淋漓地暴露出,產生了巨大的震動力和深切的真實感。《西北有高樓》利用“弦歌聲”,若隱若現的弦歌人表達了詩人深刻而直熱的情感。尤其最后兩句“愿為雙鴻鵠,奮翅高起飛”表現了積極的反抗意識,使全詩放射出絢爛的光輝,打破了低沉的悲哀情緒?!厄屲嚿蠔|門》、《生年不滿百》、《東城高且長》這三首詩都感嘆生命無常,而更加熱愛有限的人生。神仙不可期,那就只有及時行樂,這正是一切失意的而又愿意生活下去的人們無可奈何的心理特征?!渡娼绍饺亍穼懻鄯技倪h表達了夫婦十分動人的纏綿悱惻的真摯情感,被壓制的現實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豆旁娛攀住分锌袒紜D的詩,表達男女相思離別的情愛更是情真意切。如《行行重行行》前六句“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相去萬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寫離別追溯過去的情況?!靶行兄匦行小彼紜D無時無刻不在想念著背井離鄉的游子。對方久客不歸,想去尋找卻又“道路阻且長”從之不得。表現出一種極其真摯而又單純的情感?!皶姘部芍笔巧x卻如同死別,“悲莫悲今生別離”。生離死別的悲慘在動亂的社會里帶有特征性的普遍現象。后面十幾句具體刻化了纏綿悱惻的相思之情?!昂R依北風,越鳥巢南枝”自己對于對方不能忘懷,對方的心情怎么呢?也應該是不會忘記家,忘記相親相愛的人?!跋嗳ト找堰h,衣帶日已緩”思念之深,以致于人一天天地瘦下去,衣帶一天天松弛了。別久思深的心情中,就自然產生了“浮云蔽白日,游子不復返”的想法,表面說對方負心,其實是情到深處不能己的迷離惆悵。不僅如此,還要相思到老。詩人在回環往復中表達越來越深的情感。把這首詩和游子思歸的詩,如《涉江采芙蓉》)聯系起來理解,它們所反映都是兩地相思的別恨離愁,是時代所給予它們的悲哀。在游子和思婦之間,形跡雖然隔離,但彼此是心心相印,“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詩人暫時擱下剪不斷,理還亂的離愁,向對方致以貼切的安慰和深長的祝愿。在亂世人生里,這種相親相愛、終始不渝的情感是何等的真摯動人?!度饺焦律瘛穼懶禄楹缶脛e之怨。通過“兔絲附女蘿”表達了終身無著的悲哀,又用“惠蘭花”表美人遲暮的無窮感慨,顯露了一種強烈的青春氣息,抓住了婦女共有的心理特征。特別是盡管“怨”,還是對對方堅定不移“賤妾亦何為”。《古詩十九首》中性情至真至純,這種從內心流出的真誠,寫出了人世間典型的感情。正如陳祚明《采菽堂古詩卷》卷三說:
篇3
一、講清字詞句,領略語言美
古詩是用古漢語寫成的,跟現代漢語的距離較大,要欣賞它的語言美,首先必須讀懂,要幫助學生正確地解詞釋句,講清字在詞中、詞在句中、句在詩中的意義,特別應當抓住詩人反復提煉的“詩眼”,深入淺出地剖析古詩在用字選詞上的佳妙之處,體味古詩語言的特色。
二、融合情與景,體味意境美
古詩通過詩人對眼前景物的傳神寫照,自然地流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生動的景物描寫,融合著抒情言志,構成了詩的意境。我們在學習這些古詩時,就要注重這種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物我一體的特點,使學生感受到古詩的意境美。如杜牧的《山行》,通篇無以“秋”字,卻字字寫秋景。全詩四句,各有意境,互相襯托,構成一幅完整的圖畫。畫面上蒼茫的山、潔白的云、隱約可見的房屋、似火一般的滿山楓葉,遠近襯托,錯落有致,詩人置身期間,停車坐觀,流連忘返。詩句生動的繪景,蘊涵著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美好生活的贊美。這樣的詩寫情中之景,鮮艷奪目;抒景中之情,耐人尋味,真是極盡情景融合之妙。
三、分析識境界,感受心靈美
課本中的古詩有許多都反映了詩人較高的思想境界,有的敘事直抒胸臆,有的詠物寄托情懷。因此,當我們從形象入手,在學習詩的語言形式的同時就應當通過深入淺出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這種思想境界,感受詩人心靈的美。如陸游的《示兒》,是他一生極為豐富的詩作中的最后一首詩。一個人行將去世,該有多少話要說,“死去元知萬事空”,然而只有一件事,到死也深深地牽掛?!暗灰娋胖萃报D―事關國家的興亡、民族的命運。他唯一要囑咐孩子們的是“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边@里表達的是詩人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是祖國一定會統一的信念。這首詩,把一個古代愛國詩人的思想情感、精神實質、道德觀念表現得十分深刻。
四、講解知理趣,領略哲理美
古詩中還有許多詩句蘊含有豐富的哲理。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古原草》)、“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紳《鋤禾》)、“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鸛雀樓》)等等,都是富含哲理趣味的名句。這些句子,飽含著詩人深刻的生活感受,充滿了耐人尋味的哲理,而且十分凝練,已成為千古傳誦的佳句。我們在引導學生讀懂這些詩句時,應當注意講解這些如珠妙語,闡明其中的“理趣”,使學生領會詩的哲理美。
篇4
古詩中的“秋”作文一:
在上二年級的時候,老師讓我們背唐詩宋詞,當時,我記得最牢的詩就是《山行》中的最后兩句詩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讀著讀著,腦海中仿佛浮現出一幅場景:作者停下車,觀賞那夕照楓林的晚景,那經霜的楓葉竟比二月的野花還要火紅,多么迷人的紅楓葉呀!啊!經過作者以描寫,我們仿佛看到了那么美麗的一幅場景,詩的意思就一下子理解了!從此,我就非常愛看描寫秋天的詩句了。
而王維的《鳥鳴澗》就是一幅清淡的水墨畫了: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在人們空閑的時候,時不時地飄下幾朵帶著濃濃香氣的桂花,四周非常的寧靜。這個畫面是多么祥和啊!
當我讀到“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時,那濃濃地思鄉之情就展現了出來。啊!作者是多么思念故鄉,思念他的親人啊!我不禁被這首詩打動。
白居易有一首《暮江吟》: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還有劉禹錫的《望洞庭》“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兩首都是寫月的,但是第一首寫的是月的樣子;第二首寫的是月與水之間的融洽。寫的不同表達的意思也不同。這時,我不禁覺得故事可真有趣!
現在,我會讀會背的詩越來越多了詩給我帶來了很多知識,詩也告訴了我很多的學習方法,詩永遠是我們的好伙伴!
古詩中的“秋”作文二:
奶奶的歌謠里牙牙學語,唐詩、宋詞、元曲縈繞耳畔;在爺爺的臂彎下蹣跚學步,馬致遠、杜甫、白樸的腳步因我向前……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這是一首寫秋景的小令。作者是白樸。幼時的我,天真地問奶奶“殘霞”是什么意思?奶奶指著紗窗外的“月餅”告訴我:“月餅”回家了,當它落到“棉花糖”上時,那令人陶醉的畫面就是殘霞。我不禁拍手叫好,奶奶卻只是嘴角微微翹起……
“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這兩句我也懂。“我并不喜歡的長相,它們的花瓣為何如此呆板整齊呢?紙剪出來似的,只是寫了花梗又黏又滑,還有一種難聞的怪味。”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這是作者遠在他鄉對家人的思念。張籍的《秋思》中的“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我體會到了詩人的憂愁及享年親人的情誼。以至于“行人臨發又開封。”
詩中有無數珍寶,我們在詩海中遨游。拾一片落葉,細數精致文理,我嗅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
古詩中的“秋”作文三:
翻開詩集,我在里面尋找秋的影子,尋找那張熟悉的面孔……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在夕陽夕下的時候,落日的余輝照射在山坡上,世界是那么的寧靜,張開雙臂,吸一口秋天的氣息,涼涼的,很舒暢,使人忘卻了夏的炎熱。坐在樹下,任憑秋風吹拂過臉頰,我仿佛看到秋天的銀杏樹,葉子就象一把把小玉扇,扇哪扇哪,扇走夏天的炎熱,帶來秋天的涼爽。眨一下眼睛,秋天的楓樹便在眼前,葉子像似熊熊烈火,慢慢地從樹上飄落下來,就像一枚枚郵票,一枚枚給大家送來秋的信息的郵票。
刷刷——刷,秋風吹著枯黃枯黃的樹葉,把葉子吹得滿天飛舞,它們落到地面上,埋進土里,漂浮在水面,落到屋頂上……看到這,不禁想起了“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秋天的風也蠻調皮的嘛!
篇5
一、主題相似,體驗內涵
主題指的是文學作品中體現出的中心思想,有的時候也泛指其主要內容。在古詩詞中有一些常見的主題,如展現閑情雅致的田園山水詩,體現志向的詠物言志詩,展現少年意氣的邊疆征戰詩,體現離愁別緒的思婦閨怨詩等,教師可以讓學生先嘗試總結課文中所學詩歌的中心思想,然后在課外閱讀中尋找同主題的詩歌,更好地感受詩歌的內涵。
李清照的《聲聲慢》體現了作者哀婉凄苦之情,她描寫了自己在萬物凋零的秋天心中所愁所感,體現了國破家亡的痛苦,這種黍離之痛是亡國之民經常撰寫的創作主題。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找找其他相同主題的詩詞,并進行對比品鑒,如李煜的《虞美人》就是其中的經典作品。在大量閱讀此類詩詞作品之后,學生發現同樣是表現亡國之痛這個主題,不同的詩詞作品所體現的內涵也有所不同,如《聲聲慢》主要體現的是亡國給自己帶來的不幸,描寫的主要是自己孤苦伶仃、無枝可依的悲哀之情,而《虞美人》同樣寫的是亡國題材,但是主要展現的卻是對往日所作所為的悔恨,體現了對往事的追憶。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嘗試閱讀《泊秦淮》、《}臨安邸》、《春望》等具有相同主題的詩詞,在對比中學生可以發現它們的創作風格和內涵體現皆有不同。
主題拓展法是一種行之有效的閱讀方法,通過讓學生在短時間內大量閱讀相同主題的詩歌作品,能令學生更深切地感受到古人的創作風格,讓他們嘗試分析相同主題所展現的內涵和文化背景。
二、情感延伸,激活共鳴
古代詩歌大多都有言志詠情的特點,能從詩詞中感受到作者的內心情感。在指導學生拓展閱讀的時候教師可以采用情感延伸法,讓他們閱讀一些體現同類情感的詩歌,在大量閱讀詩歌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和作者形成情感共鳴,這樣就能更好地體會作者的創作意圖。
《登高》是杜甫創作的詩歌,表現了作者在重陽節登高遠望時內心所想所感,分析這首詩歌能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變化。一開始作者描寫的是蕭瑟的秋景,表現內心凄切悲哀之情,而后當他看到無邊落木蕭蕭的場景,則情感又變得豪壯,最后他再次回想自己的經歷,又產生悲苦之感。教師可以啟發學生思考:“古人有很多作品都體現了人生遲暮的悲哀之情,嘗試找出這些詩詞并加以分析?!睂W生分別找到了《夜游宮?記夢寄師伯渾》、《訴衷情?當年萬里覓封侯》、《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等詩詞作品進行閱讀。在大量閱讀之后,學生感受到了古人想要建功立業,但是卻無奈二毛已生,心中無限悲傷之情。在此過錯中,他們和作者形成了情感共鳴,體會到了凝聚在詩詞中的英雄遲暮的悲傷之感。
《尚書》有云:“詩言志,歌永言”,可見古人很早就對詩歌有準確的認知,知道詩歌具有抒發胸臆、表達心曲的效果。在閱讀詩歌并感受詩人情感的過程中,學生能更好地體會到古人用詩歌表達人生理想,抒發內心情感的創作風格。
三、風格近似,引導鑒賞
不少優秀的詩人在創作詩歌的過程中都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汲取某一作者的詩詞作品進行綜合閱讀,在閱讀中感受他獨有的創作風格。除此以外,在詩詞創作中還形成了不少風格相近的流派,教師也可以讓學生選取其中的代表作進行閱讀,感受這些流派不同的創作風格。
在學習《雨霖鈴》之后,學生對于柳永的創作風格有了大致了解,教師可以給學生介紹柳永的生活背景和創作風格,并組織學生閱讀柳永其他的詞,鑒賞其創作風格。柳永是北宋年間第一個專注寫慢詞的人,他運用原有曲調來翻制新曲,打破了文人詞以小令為主的傳統,改寫慢詞。劉熙載在《藝概》中評價道:“耆卿詞,細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善于敘事,有過前人。”由此可見柳永的詞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即注重鋪敘,常常在寫作中加入口語或俚語成分,體現了詞的賦化。學生閱讀了柳永的《定風波?自春來》、《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望海潮?東南形勝》等作品,總結柳永作品更多的風格特點,如喜歡使用“伊家、阿誰”等代詞,“都來、消得”等口語化詞匯;喜歡用一組象征性的意象來表達主人公的情懷,體現內心復雜的情感;擅長借助時空轉換來敘事、言情,創作結構十分巧妙等。
風格指的是藝術作品在整體上呈現出的面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展現創作者思想,體現時代和民族特點。高中學生邏輯思維能力較強,讓他們賞析具有相似風格的作品有助于他們嘗試總結,提高鑒賞能力。
篇6
一、運用多媒體投放與古詩詞相關的背景資料創設教學情境。
所謂背景資料,指的是與古詩詞的內容相關的資料,比如當時的時代狀況、作者的思想和生活經歷等。由于古詩詞在遣詞造句方面與現代的語言習慣有很大的差異,學生對古詩詞中所描繪的社會時代、風土人情、人物思想等感到遙不可及,僅僅停留在背誦和教師的簡單的口頭解釋上是很難體味到作者要表達的真實意境的。如果我們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集聲音、圖片和視頻于一體的特點,就能在很大的程度上增強學習古詩詞的教學效果。
1.利用多媒體投放靜態背景資料,可以清晰明了地展示與所學的古詩詞相關的歷史風情和地理人文等方面的知識,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直觀分析和領悟。比如在學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和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這兩首詩時,可以用多媒體播放盛唐時期的疆域圖。李白與孟浩然在黃鶴樓話別,順長江而下去廣陵,在圖上標出黃鶴樓所在地(今湖北武昌蛇山的黃鵠磯上,在長江下游)、標出廣陵(今江蘇揚州)。元二是王維的好友,兩人在渭城道別去安西,在圖中標出渭城(渭水北岸,今西安西北)、安西(唐代安西都護府,今新疆庫車縣附近)、陽關(今甘肅敦煌西南,古代通西域的要道)。通過多媒體形象的展示和線路圖的對比,直觀清晰地看出,孟浩然從湖北向東,目的地是繁華的揚州,而元二從西安向西,走向荒涼的大西北。這樣學生就能夠很好地理解為什么李白的詩雖為惜別之作,卻寫得飄逸靈動,滿懷高興歡暢,而王維的詩雖然同樣描寫離別,卻飽含憂傷凄涼。
2.利用多媒體投放動態背景資料,可生動形象地再現歷史風云,展示與古詩詞相關的社會歷史動態,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文化和生活經歷。比如學習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可以采用多媒體播放與“安史之亂”相關的視頻資料:天寶年間,唐玄宗李隆基驕奢不理政事,導致奸臣當道,作者親眼看到安祿山起兵反唐,長安陷入混亂,百姓逃散躲避戰亂,導致田園荒蕪。詩人一家人輾轉流浪來到成都,在浣花溪邊蓋起一座茅屋當做棲身之所,沒想到后來一場大風把屋頂的茅草卷走了,詩人和家人在凄風苦雨中度過了一個不眠之夜,此情此景讓詩人感慨萬千,寫下了這篇不朽的詩作。通過多媒體播放這樣的動態的視頻和解說詞,很容易拉近學生與詩人的時空距離,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沉郁的基調和詩人心懷天下百姓的高尚情懷。
二、運用多媒體展示古詩詞中描繪的畫面創設教學情境
古詩詞一個非常重要的特色是“詩中有畫”,作者往往帶著強烈的主觀感情描寫客觀的景物,通過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抒發自己想要表達的感情和思想,這種“景生情,情生景”的特點,讓讀者在品讀詩詞的時候,眼前呈現出一幅幅絕美的畫卷。對于學生來說,這樣美妙的畫卷如果僅僅憑空想象是很難想象出來的,而如果用多媒體演示,就可以把無形的詩詞形象轉變成有形的視覺和聽覺形象,使學生一邊欣賞美妙的畫卷,聽著美妙的音樂,一邊領悟詩詞中的文字的內涵,體會難以言說的美妙的意境。
比如范仲淹的《蘇幕遮》,全詞以絢麗多彩的筆墨勾勒出一幅遼遠清曠的秋景圖,抒寫了夜不能寐、獨倚高樓、借酒澆愁、懷念家園的深情。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畫面展示碧云、黃葉、寒波、翠煙、芳草、斜陽、水天相接的江野遼闊蒼茫的景色,同時配上一首笛子獨奏《秋蝶戀花》,低回婉轉而又不失沉雄清剛之氣的音樂渲染,再加上畫外音的配音穿插,使學生的眼前呈現出一幅“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寥廓而多彩的秋色圖。通過這樣的情境創設,學生很容易領悟到作者在詩詞中流露出來的廣闊的胸襟和對自然對生活的熱愛,同時很好地理解作者所抒之情柔而有骨,深摯而不流于頹靡。
三、運用多媒體播放動畫和視頻學唱古詩詞歌曲創設教學情境
1.押韻是古詩詞的基本要素之一。古詩詞的節奏感很強,韻律和諧,具有音樂美。許多古詩詞直接被現在的音樂人譜成歌曲,比如陸游和唐婉的《釵頭鳳》、蘇軾的《水調歌頭》、岳飛的《滿江紅》、李煜的《虞美人》、李商隱的《無題·相見時難》等,這些歌曲現在被廣為傳唱。還有一些根據古詩詞改編的歌曲,比如毛寧演唱的《濤聲依舊》化用張繼的名作《楓橋夜泊》,鄧麗君演唱的《在水一方》根據《詩經·蒹葭》改編,還有她演唱的《清夜悠悠》改編自秦少游《桃園憶故人》,等等。在教學這些古詩詞的時候,如果學生會唱,可以讓學生跟著音樂齊唱,如果學生不會唱,而教師會唱,就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唱。這樣利用多媒體播放和學唱歌曲渲染情境,能給學生一種直觀的感受,營造更強烈的情感氛圍。
篇7
一.運用詩歌常識鑒賞詩詞
1.把握詩歌意象
也就是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如月,梅,柳等等。古詩意象往往寓繁于簡,寓萬于一,以高度濃縮的藝術形象誘發想象,產生奇特的審美效果。注意特殊意象。
2.體味詩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通過描寫景物來抒發感情,是中國古典詩詞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園詩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經詩人攝入筆端,就必然帶上詩人的感彩,為表達特定情感服務。情景交融的手法有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等。
3.領會詩人寫景所表現的情感
寫景抒情詩詞,要求我們對作者的身世,當時的時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論世,才可能準確地領會詩人寫景所表現出的情感。
4.分析詩詞的寫作技巧和語言特色
寫景的方法很多,鑒賞時應主要注意寫景的常見方法和技巧。
(1)留意作者觀察景物的立足點和描寫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變化。
(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寫景物的方法,如繪形、繪聲、繪色。如“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p>
(3)理解和說明描寫景物的技巧,如虛實結,以動襯靜,明、暗對比,以小見大,粗筆勾勒和細部描繪相結合,比興手法的運用。
(4)語言運用方面,既要學會欣賞像盛唐詩人所描寫的雄渾壯麗的景象,如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又要善于體會詩人細致入微的觀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
二.具體賞析步驟:
1、結合詩題、作者、主體、注解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樂、哀)。
2、找出詩中寫到的景物,明確景色的特點。(抓意象)
3、展開聯想根據詩中的景物在自己的頭腦中構建詩中所展示的畫面,體味詩歌情景交融的意境。(明意境)
4、把自己融入意境中,想象作者處于其中,會有怎樣的感情。(品感情)
例:賞析李煜《相見歡》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篇8
1、
文學常識:作者:酈道元
,
北魏著名地理學家、散文家
。《三峽》一文出自《水經注》這是記敘我國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書。
2、重點字詞:
自:在。
空谷傳響:空曠的山谷傳來猿啼的回聲。襄:上。
漱,這里是沖刷的意思。沿:順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御:駕。清榮峻茂:水清,樹榮,山高,草盛。
良:實在、真。
肅:寂靜。
屬
:(zhǔ)連續。
引:延長。
絕:消失。
素:白色
;
旦:早晨。
嶂:高聳險峻如屏障的山峰。
朝:早晨。曦月:太陽,月亮。曦,日光,這里指太陽。
3、特殊用法:奔:飛奔的馬。
湍:急流。
三聲:幾聲。三,這里不是確數
4、
區別:
(1)
屬:屬引凄異(連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類)屬予作文以記之(囑咐)。
(2)絕:久絕(消失)。絕(山峰):極
阻絕:斷
(3)自三峽……(在)
自非……(如果)
5、通假字:闕;同“缺”,空缺。
五、一詞多義
①沿溯阻絕(隔絕)
絕
②哀轉久絕(消失)
③絕巘多生怪柏(極)
自
①自三峽七百里中(從、由)
②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屬
①屬引凄異(連續)
②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類)
以
①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認為)
②能以徑寸之木(用)
闕
①略無闕處(“闕”通“缺”
空缺)②不知天上宮闕(宮殿)
或
①或王命急宣(有時)②或以為死,或以為亡(有的人)
6、重點句翻譯: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②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③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④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⑤懸泉瀑布,飛漱其間⑥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⑦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⑧常高猿長嘯,屬引凄異
⑨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7、理解性背誦:
1)寫山連綿不斷(長)的句子: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2)寫山高峻的句子:重巖疊嶂,隱天蔽日。從側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3)寫夏水的句子:(1)寫水勢兇險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絕。(2)寫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
4)寫春冬三峽水的特點的句子: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5)烘托三峽秋景凄涼的語句是:空谷傳響,哀轉久絕。表現秋季凄清蕭瑟的句子是:林寒澗肅,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6)引用漁歌反襯三峽深秋清幽寂靜的句子是:“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引用漁歌作用:進一步突出三峽山高水長的特點,同時渲染三峽秋季肅殺、凄涼氣氛)
1、文中側面寫山之高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2、文中側面寫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
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3、寫三峽全景的句子是: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
4、寫兩岸連山的句子是: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5、寫山高的句子是:重巖疊嶂,隱天蔽日
6、由三峽水流洶涌湍急聯想到李白的詩歌是:《早發白帝城》
7、作者寫了春冬之時八種景物的特點和給予作者的感受是: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8、文章寫三峽春冬景色時,既描寫了“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的靜景,也描寫了“懸泉瀑布,飛漱其間”的動景,動靜結合,相得益彰
9、寫山連綿不斷(長)的句子: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10、寫山高峻的句子:重巖疊嶂,隱天蔽日。從側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
11、寫夏水的句子①寫水勢兇險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絕。
②寫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
12、寫春冬三峽水的特點的句子: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13、烘托三峽秋景凄涼的語句是: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7、結構。結構:文章先總寫三峽地貌,(總寫)(第一段),再寫三峽四季壯麗景色,(分寫)(第二段)
8、文章表現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表現作者對祖國山水的熱愛之情。
9、運用:
(1)2003年6月,世界人民見證了“三峽蓄水315”高峽出平湖的壯麗景象,酈道元所描述的昔日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钡娜龒{秋日的凄涼景象將一去不復返。
(2)由李白的“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這一詩句,你想到《三峽》中與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朝發白帝,暮到江陵。
10、探討:
(1)文章為何先寫夏而后寫春冬、秋,春冬為何放在一起寫?
作為三峽景色中最具有特色的是“山和水”,而其中最具魅力的三峽夏天迅猛、兇險的江水,所以先寫夏天景色,后寫春冬的明麗多姿,最后寫秋天的悲涼之景。這也符合讀者情感認知的順序??梢妼懢绊樞虻倪x擇,是根據內容和讀者認識而定的。
(2)文章第一段寫山,第二段寫水,這樣安排的目的是什么?(寫山的特點,為寫水設置了條件或為下文作鋪墊,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
抓住特點描寫三峽的四季之景:夏季的景色——水流湍急;春冬景色——清榮峻茂;三峽的秋天——寂靜、凄涼。
③結合文章內容,用一句話概括三峽的景色特點:雄奇險峻,清幽秀麗。
④合寫春冬的目的在于:展現風平浪靜時節三峽的山光水色、清幽宜人的景物特點。
⑤作者描寫了春冬之時的八種景物是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怪柏、懸泉、瀑布。
(3)作者是如何從不同的季節景象來描寫江水的特點的?
答:夏天,寫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險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兇險和疾速的特點。春冬之時,水退潭清,景色秀麗,突出了三峽春冬景色的清麗的奇秀,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靜,水枯氣寒冷以高猿哀鳴襯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蕭瑟氣氛。
(4)文章結尾引用了漁者的歌詞,有什么作用?
答:文后引漁歌,從本段說對前面寫景的補充,是借漁歌抒寫作者眼見“晴初霜旦,林寒澗肅”景象和耳聽“高猿長嘯,屬引凄異”之聲的感受,見此景,聽此聲,哀傷、悲涼之情油然而生。從全文看,結尾引漁歌與開頭的“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呼應。為赴王命,為了生計,漁民、船夫終年在兇險的驚濤駭浪中掙扎搏斗,苦不堪言,危不顧命,自然景物盡管令人賞心悅目,卻給勞動人民增加了苦難。渲染了三峽秋天蕭瑟凄涼的氣氛。
(襯托“晴初霜旦”之時“林寒澗肅”的凄涼情景,渲染蕭瑟的氣氛。)
九、問題研究
1、作者是從哪些方面描寫三峽自然景觀的?
答:文章先寫山,后寫水寫山,突出連綿不斷、遮天蔽日的特點;寫水,則描繪不同季節的不同景象
2、結合文章內容,用一句話概括三峽的景色特點:雄奇險峻,清幽秀麗
3、第一段作者采用了什么寫法表現三峽的特點?
答: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寫出了三峽山高嶺長峽窄的特點。
4、寫“朝發白帝,暮到江陵”的作用是什么?這是什么寫法?你由此想到了李白的哪首詩?
答:作用:烘托夏天的水漲流急,也突出了三峽夾江對峙、狹窄險要的特點。寫法:側面描寫。想到李白的《早發白帝城》。
5、作者描寫了春冬之時的八種景物是:
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怪柏、懸泉、瀑布
7、從全文看,第4段中引用漁者歌謠的作用是什么?
答:進一步突出三峽山高水長的特點,同時從側面渲染三峽秋天蕭瑟凄清的氣氛
8、文章第2段和第3段各描寫了什么樣的景物?有何特點?
答:
第2段:寫夏季景色,突出了水勢兇猛迅疾的特點。第3段:寫春冬季節的景色,突出了山高水清,草木茂盛的特點
9、文章為什么先寫山,后寫水?寫水為什么先寫夏水?
答:先寫山,寫出山高嶺連峽窄的特點,為下文寫水作鋪墊。夏水浩大,所表現出的奔放美最能突出三峽雄偉壯麗的特點,所以先寫。
10、歸納本文的中心:
答:作者通過對三峽形勢和四季景色的描繪,顯示了祖國河山的雄偉秀麗,表現了他熱愛祖國河山的深厚感情
11、請分別概括三峽夏、春冬、秋三段時間三峽景物的美點。
①夏季:水勢迅急兇猛(奔放美)
②春冬:景色秀麗奇絕(清悠美)
③秋季:蕭瑟凄涼(凄婉美)
12、文末引用漁歌的作用是什么?
答:一方面突出三峽秋天的凄涼,渲染蕭瑟的氣氛,另一方面又暗示三峽山高嶺連峽窄的特點,照應前文。
13、古詩文中描寫三峽的名句還有哪些?
答:
①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杜甫
②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李白
③夜發青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李白
10.開放性試題
①三峽適合修建水力發電站,也可以從本文找出兩個理由。請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并寫出文中印證理由的原句。
理由1:水流急(或速度快或水勢迅猛或水流湍急等相同意思均可)
原句:朝發白帝,暮到江陵(或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篇9
關鍵詞:意象詩歌;中西;差別
中圖分類號:I1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08-0023-01
一、西方意象派詩歌的發展和其與中國古詩的聯系
西方意象派詩歌興起于20世紀初的歐美文壇。它是象征主義的文學分支,是在唯美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是對當時詩壇文風的創新。首先,傳統詩歌中的浪漫主義,維多利亞時代的多愁善感已不足以抒發人們給予詩歌的暢想。在這樣的環境下,龐德與其代表的意象派所提倡的革新式的詩歌創作就自然而然地被推到了詩學舞臺的中心。
歐美意象派的意象觀念來源于中國古典文藝理論固有的概念。龐德作為意象派的領頭人,其文學創作深受中國古詩的影響,而意象派詩歌與中國古詩更是大有淵源。中國古詩向來以抽象的藝術表達聞名,一首首古詩好似一幅幅圖畫掛在眼前,詩歌完全由意象主導,貫穿全詩,情景交融,寓情于物。這種表現意象而不加評價的詩風,正與西方意象派的主張不謀而合。此外,漢字獨特的構型和表意特征引發出龐德濃厚的興趣和無限遐想。在龐德眼中,漢字是一幅幅充滿詩意、頗具動感的圖畫或雕塑,其晚年完成的《詩章》更是開創了將漢字植入英詩的先河。
二、《天凈沙?秋思》――情感的抒發
從詩的內容來看,“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詩開頭就以枯、老、昏等詞語營造出凄冷衰頹的氣氛和清新神秘的寧靜?!翱萏佟焙汀袄蠘洹苯o人以凄涼的感覺,而“昏”則指明時間已是傍晚。正當大家沉浸在詩人擬造的深秋衰敗景象之時,詩人文筆一轉,用“小橋流水人家”打破了死寂,流動的水和住在附近的居民頓時添加出一種生命感,給人以幽雅閑致的情懷。詩歌的前兩句以短短的12個字勾畫出一幅深秋僻靜的村野圖,詩人的功底可見一斑?!肮诺牢黠L瘦馬”,詩人陷入沉思,道出秋風蕭瑟,萬物凄苦的意境,為這僻靜的村野增添一抹荒涼感。“夕陽西下”,昏暗的光線加深了心中的悲涼。“斷腸人在天涯”,詩人將自己比作“斷腸人”, 展現出漂泊天涯的旅人不知自己歸宿在何方的愁思。全詩借寓情于景的手法來渲染氣氛,烘托感情,顯示主題,表達詩人漂泊外地濃濃的悲涼情緒。
從詩的這個結構來看,作者運用了大量的映襯藝術手法。特別是前四句詩人一直在寫景,只有最后一句提到了人。乍看會以為詩人只是感嘆眼前的景象,其實不然,人物情感才是這首詩的主體。細致的景物描寫都是在為人的內心活動做鋪墊。景物描寫的越充分越具體,人物情感才能被更好地烘托出來了。就好像紅花配綠葉,沒有翠綠的葉子哪能映襯出花朵的嬌艷呢?
三、《在地鐵站內》――意象的傳達
從內容來看,小詩的第一句,“這幾張臉在人群中幻景般閃現”描繪出在陰暗而潮濕的地鐵車站內,作者穿梭于黑壓壓的人群中,周圍滿是是嘈雜的聲音,一張張臉龐,重重疊疊閃現在作者眼前?!盎镁鞍汩W現”道出了作者是用瞬間捕捉的畫面將一張張面孔活靈活現地呈現在讀者眼前,同時又揭示出人們內心的掙扎和如幽靈般地生活。冷酷乏味的生存原則致使他們沉在“假面”的生活,內心卻在堅強、冷漠、自私與無奈中墮落。詩的第二句,“濕漉漉的黑樹枝上花瓣數點”是作者對所見所感的豐富聯想。作者用“黑樹枝”比喻殘酷的現實,“濕漉漉”則暗示出這些枝條經過了風雨的肆虐,而“花瓣數點”指出在風雨襲過的樹枝上,依然有花瓣零落在樹枝上。整首詩用精致普通的意象傳遞出作者對生命的熱愛與期待。
從結構來看,本詩運用了意象并置的手法,這也是中國古典詩歌常用的技巧。即把不同時間,空間的兩個可見意象并列在一起,借以啟發和引起別的感受?!耙庀笈煞磳υ娙私槿朐姼枋惆l感慨,而是借助意象的‘疊加’和‘并置’等近似于繪畫的手段,將讀者作為詮釋的主體而非教導或傾訴的對象納入詩歌解讀的過程?!北驹娭械膬蓚€意象,人群中的臉和黑色枝條上的花瓣,二者并無具體聯系,而作者卻將他們并置在一起,而這樣的聯系來源于作者行走于人群中的瞬間意象,即作者腦海中對面前閃過的人群的視覺印象和瞬間感受。幽靈般的臉和被雨水打濕的花瓣,兩個意象并置,映入讀者的腦海,形成鮮明對比,邪惡與美好,渾濁與清新,沖擊讀者的視覺印象。
四、總結
這兩首詩的相通之處是都運用了借物抒情的藝術手法?!短靸羯?秋思》借描寫枯藤、老樹、昏鴉等帶著濃厚的秋之色彩的事物,透露出一股濃濃的秋思之情;《在地鐵站內》是作者通過將自己的瞬間感受借物抒發,傳達出對生命的敬仰之情。差異是,前者中的題睛之句,“斷腸人在天涯”點明了詩的主體是淪落異鄉的游子,旨在抒發“斷腸人”的愁思之情,而前面對秋景的描寫是為后面人的情思做鋪墊;后者注重傳達意象的美感,詩人為再現地鐵站內人群的面孔與陰暗、潮濕相交織的畫面,幾經周折,最終在頭腦中勾畫出一幅圖畫,即“濕漉漉的黑樹枝上花瓣數點”。 這兩首詩歌是中西意象詩歌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它們作為來自不同文化地域意象詩歌的代表,對我們日后研究意象詩歌有著重要的意義。
西方意象派強調的是主觀思想對客觀世界的感受和反映,即注重“象”。而中國古典詩歌重在寫“意”,即抒發詩情,達到“意”與“像”的統一和諧。中國傳統詩學講究意、象、言之間的辨證關系,意象只是表現情緒的手段,而西方的意象派則將注意力放在意象所引起的感覺上,用感覺和情緒把意象串起來,而不去探尋事物之間的本質聯系,也不考察和闡發這種聯系的社會意義。因此,西方意象派詩歌的最終目的在于傳達意象自身的美感,而中國古典詩歌是借意象抒發人物內心情感,一種是客觀,一種是主觀。這正是西方意象派與中國古典詩歌的根本區別。
參考文獻:
[1]黃華.漢字與龐德的意象派詩歌[J].漢字文化,2010(4).
篇10
一、 精制導學案,力推課前自學
自學目標是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指南針和方向標,筆者所在的學校非常重視發揮年級備課小組中教師群體智慧的作用,教師在集體備課中經理性分析、深入探討得出適合本年級的導學案,并以此作為學生開展自主學習的藍本。如筆者編制的《伶官傳序》導學案中主要通過引導學生通過手中資料、學校圖書館的學習資源或通過電子閱覽室查閱網絡資源了解歐陽修在宋代散文史上的地位和作者寫作本文給伶人作傳的目的;通過查閱資料(如《古漢語常用字字典》、《語文基礎知識手冊》等)掌握文中重點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并利用文中注釋及工具書翻譯全文。學生還可充分利用6人學習小組的作用,將預習任務分工,一人完成一項,最后形成小組自學成果,這種方法異常高效。就拿《伶官傳序》的課前自學而言,某班第三學習小組是這樣完成自學任務的:1號同學專攻文學常識積累――如作者歐陽修簡介、解題、時代背景;2號同學專攻文言文基礎知識積累――如古今異義詞辨析、一詞多義、詞類活用;3號、4號同學專攻疏通文意――如解釋詞語在文中的含義、重點詞句的翻譯、全文的翻譯;5號、6號同學專攻文意通讀――如思考“本文的論點是什么?”、“作者認為莊宗的‘盛’是什么原因,而‘衰’又是什么原因?這一盛一衰的關鍵是什么?”等問題。
通過將自學任務分解,學生既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自學任務,又能通過小組的合力使自學成果最大化,因此學生很容易在這樣的課前自學中享受到以最短的時間取得最大成效的成功感。
二、巧設課堂對話,著力課間導學
語文課堂活動是聯系主體學生與客體教學的橋梁。因此,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制訂的教學計劃應努力為學生的課堂活動提供保障,課堂設置中應重視協調有利資源,增加課堂直接對話分量。學生們與教師的直接對話本質上是共享知識、共同探討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們的好奇心、參與意識都得到了增強。意見不一致時,能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課堂對話環節,能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教師的教學意圖,并能在課堂內暢所欲言地發表觀點,也能讓教師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調整自己的教學計劃。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學生不再是課堂教學的“聽客”,教師也不再是課堂教學的主導,而是平等的教與學的關系。教師與學生一起共同參與課堂教學,一起進行科學探究,并在探究中不斷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這樣才能在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同時更好地完成高中語文的課堂教學。
例如,在學習高中語文《故都的秋》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時,筆者就以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互動,增強高中語文課堂的對話環節的有效性,讓學生以主人翁的姿態參與到課堂的學習之中,而不是做課堂的“聽客”。本節課堂上對話設置如下:(1)本文作者描寫的景物可以組成幾幅“秋景圖”?(2)這幾幅故都秋景圖是分別從哪個角度來描寫的?如寫秋花,作者側重寫了牽?;ǖ哪膫€方面?(3)作者在對這些景具體的描繪中,是如何體現故都秋“清、靜、悲涼”的特點的呢?(4)那么這些色彩主要是冷色還是暖色?假如你是一個孤獨的旅行者,你心里會產生什么樣的感受?(5)故都的秋即使在作者那個時代,也有明艷之色,也有繁鬧的景象,作者為何避而不寫,而寫秋天的“清、靜、悲涼”?在這節課的教與學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思考、探究問題的答案,從而很好地由淺入深地掌握了本文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