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思鄉的詩范文

時間:2023-03-29 02:02:2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描寫思鄉的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描寫思鄉的詩

篇1

唐·王勃

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

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

2、《渡荊門送別》

唐·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3、《春夜洛城聞笛》

唐·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4、《春望》

唐·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5、《回鄉偶書二首·其一》

唐·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6、《靜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7、《夜雨寄北》

唐·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篇2

【摘要】 [目的]對四妙合萆薢滲濕湯治療實驗性大鼠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的作用進行實驗研究。[方法]采用向大鼠踝關節腔注射尿酸鈉溶液建立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模型,將四妙合萆薢滲濕湯用于模型的治療,并與秋水仙堿做組間對照,觀察其對關節腫脹度、關節局部IL1β、PGE2的含量的影響。[結果]1.大鼠踝關節腫脹度:造模后4h,高劑量中藥組、中劑量中藥組腫脹程度均降低(P

【關鍵詞】 四妙合萆薢滲濕湯;痛風;關節炎

Abstract:[Objective]To confirm the role of simiao bixie decoction for dying dampness in the treatment of experimental acute gouty arthritis.[Methods]Use the treatment of simiao bixie decoction for dying dampness to the model established by injecting monosodium urate(MSU)solution into ankle cavities of the rats,and compare with colchicine,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joint swelling degree,the IL1βand PGE2 contents of the swelling joint.[Results]1st: Rats ankle swelling degree: After rats models of acute gouty arthritis established,high dose and medium dos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can reduce the degree of ankle swelling in 4h(P< 0.05).High dose and medium do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degree of ankle swelling in 12h.(P< 0.01),and low dose group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difference compared with model group(P< 0.05).After 24 hours,high dose group and medium dose group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oth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y principle of statistics(P< 0.01).After 48 hours,high dose group and medium dose group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ve difference by principle of statistics(P< 0.05).2nd: IL 1β contents: High do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n reduce the IL1β contents in swelling joints(P< 0.05).3rd: PGE2 contents: High do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n reduce the PGE2 contents in swelling joints(P< 0.05).[Conclusion]Simiao bixie decoction for dying dampness can reduce the degree of ankle swelling,reduce the contents of IL 1βand PGE2 of acute gouty arthritis rats models established by MSU.

Key words:Simiao bixie decoction for dying dampness;gouty;arthritis

痛風是嘌呤代謝和(或)尿酸排泄障礙所導致的血尿酸增高的一組異質性疾病,其臨床特點為高尿酸血癥及尿酸鹽結晶、沉積所致的特征性急性關節炎反復發作,主要表現為關節紅、腫、熱、痛,其主要的病理改變是尿酸鈉晶體在關節周圍組織沉積引起急性炎癥反應。臨床根據清熱祛濕、解毒消腫、化瘀止痛的原則[12],運用自擬四妙合萆薢滲濕湯用于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在控制痛風性關節炎急性發作,減輕受累關節紅腫熱痛癥狀等方面有明顯療效。本實驗從動物實驗角度研究四妙合萆薢滲濕湯對大鼠急性痛風性關節炎IL1β、PGE2的影響,為中藥治療痛風治療提供實驗依據。

1 實驗材料

1.1 實驗動物 實驗選用普通健康SD大鼠,雄性,體重(200±20)g,60只,由中國科學院上海實驗動物中心/上海斯萊克實驗動物有限公司提供,生產許可證:SCXK(滬)20070005。

1.2 實驗藥品及造模藥物 秋水仙堿片:昆明制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批號:07LJ。四妙合萆薢滲濕湯:由黃柏15g、蒼術15g、牛膝15g、薏苡仁15g、萆薢9g、豬苓12 g、茯苓12g、防己30 g、澤瀉20 g組成。上述中藥均由浙江省中醫院中藥房提供,為優質生藥,由浙江中醫藥大學制劑室煎成生藥濃度為4g/ml。

葉紅芳,等: 四妙合萆薢滲濕湯對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的IL1β、PGE2的影響的實驗研究

1.3 主要試劑 尿酸鈉晶體:美國SIGMAALDRICH公司,生產批號:2148381。戊巴比妥、BCA蛋白濃度測定試劑盒、大鼠白介素1(IL1)ELISA試劑盒、大鼠前列腺素E2(PGE2)ELISA試劑盒均由上海西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進口分裝。

1.4 主要儀器 YLS7A足趾容積測量儀、DENLEY DRAGON Wellscan MK 3酶標儀、Wellwash 4 MK2洗板機、PYXDHS數字顯示隔水式電熱恒溫培養箱、TGL168離心機、規格20200ul移液槍等。

2 實驗方法

2.1 動物分組 將60只大鼠隨機分成空白組、模型組、陽性對照組(西藥組)、中藥高劑量組、中藥中劑量組、中藥低劑量組,每組10只。

2.2 治療與造模 造模前5天開始治療。藥物劑量按照《中藥藥理研究方法學》[3]試驗動物與人用藥量的換算方法換算。各組給藥計量分別如下。空白組:生理鹽水10ml/kg。模型組:生理鹽水10ml/kg。中藥高劑量組:每只大鼠灌胃17.16g/kg。中藥中劑量組:每只大鼠灌胃8.58g/kg。中藥低劑量組:每只大鼠灌胃4.29g/kg。秋水仙堿組:秋水仙堿組每只大鼠灌胃0.48g/kg,每組給藥均每日1次,共7天。實驗的第五天灌胃后開始造模,大鼠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鈉(40mg/kg)麻醉,用5號注射針在受試大鼠右踝關節外側后方為穿刺點,針口斜面朝前上方與脛骨成45°角穿入踝關節腔,注入50μl尿酸鈉溶液(濃度為20mg/dl)到關節腔,以關節囊對側鼓起為注入目標,空白對照組注射50μl PBS。

2.3 觀察指標及檢測方法

2.3.1 測量大鼠關節趾腫脹度 參考《藥理實驗方法學》大鼠足腫脹法[4],正式實驗時,用記號筆在大鼠右后肢踝關節周圍做一標記,在造模前、造模后4h、12h、24h、48h分別測定大鼠右后足容積測算關節腫脹度。造模后72h取下受試關節,用于炎癥因子的監測。表1 對尿酸鈉結晶急性痛風性踝關節炎大鼠關節腫脹度的影響與空白組比較:**P

2.3.2 測關節腫脹部位IL1β、PEG2含量的測定 造模后72h處死大鼠,在右踝關節上0.5cm剪斷,剪去腳爪,剝去皮膚,剪開周圍關節組織,切取關節囊、滑膜等組織移至裝有PBS試管中,緩沖液中加入50u/ml的抑肽酶,勻漿后4℃離心,4000r/min,10min,取上清液分裝于Eppendorf管中測定相關指標。IL1β、PEG2的測定采用ELISA雙抗體夾心酶聯免疫法。

2.4 統計學方法 計量資料均以均數±標準差(x±sd)表示,多組樣本均數的兩兩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方差齊性檢驗用Homageneity of variance test,如果方差齊用LSD,方差不齊用Tamhane,s T2統計方法,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

3 結果

對實驗性急性痛風性關節炎關節腫脹度的影響 見表1。對IL1β、PEG2含量的影響見表2。

4 討論

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是由于尿酸鹽結晶沉積引起的炎癥反應,針對此機制,Coderre等[5]最早設計了尿酸鹽局部局部關節注射的痛風性關節炎模型。黃火高等[6]在 Coderre的基礎上進行了改良,采用成年大鼠單個踝關節局部注射尿酸鈉的最佳劑量為20mg/ml×50μl動物模型表現出早期急性發作、迅速出現高峰和隨后緩解的典型病變過程,更充分模擬了人類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故本實驗采用此法。本實驗也證明該造模方法簡單、快速、成功率高。表2 對實驗性急性痛風性關節炎局部IL1β、PGE2含量與空白組比較,*P

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四妙合萆薢滲濕湯有較強的抗炎、鎮痛作用。本實驗顯示,四妙合萆薢滲濕湯的高劑量組、中劑量組對MSU所致大鼠關節腫脹均有較強的抑制作用。

IL1β是由于尿酸鈉與滑膜液中的IgG結合,原位活化A型滑膜細胞、單核細胞產生的。急性炎癥時,在IL1β產生的基礎上局部PH值降低,更有利于結晶的形成惡性循環,同時,在中性粒細胞趨化、激活過程中起重要作用,是調節炎癥啟動因素和炎癥反應的重要調節劑[7]。本實驗顯示,四妙合萆薢滲濕湯對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模型動物關節局部炎癥因子IL1β有降低作用。通過降低IL1β的水平,可以減少其誘導血管內皮細胞的表達,降低巨噬細胞、粒細胞的活性,同時可以減少刺激單核巨噬細胞等合成IL6、IL8及TNFα,從而減輕炎癥反應。

痛風性關節炎的病理過程中會出現炎癥因子大量釋放,造成滑膜和關節周圍組織炎癥等病變,前列腺素(PG)尤其是PGE2是參與這些病理變化的主要介質[8]。四妙合萆薢滲濕湯對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模型動物關節局部炎癥因子PGE2的水平有降低作用,可能因限制對其他疼痛介質的增敏作用,而且弱化其與趨化因子的協同作用,降低局部組織的紅腫熱痛等炎癥反應。

參考文獻

[1] 尹蓮,史欣德.治療急性痛風加味四妙丸的臨床應用概述[J].中醫藥科技,2004,11(1):6364.

[2] 唐麗.痛風的中醫臨床及實驗研究近況.中國中醫急癥,2005,14(1):7577.

[3] 陳奇.中藥藥理研究方法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11031105.

[4] 徐叔云,卞如濂,陳修.藥理實驗方法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913915.

[5] Coderre TJ ,Wall PD Ankle joint arthritis in rats:An altenative animal model of arthritis to that produce by Freud’s adjuvant[J].Pain,1987,28:379393.

[6] 黃火高,孫運峰,胡明,等.大鼠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模型的建立與特點[J].軍事醫學科學院院刊,2005,12(29):6538541.

篇3

關鍵詞: 梅花詩 梅花意象 三個層面

自從詩歌鑒賞以主觀題的形式出現在語文高考中,許多考生感到無從下筆,平時的復覺得力不從心,此時教師的指導顯得尤為重要。詩言“志”,詩又如何言“志”的呢?詩人往往緊扣某一意象,寄托情思,抒發胸懷。因此,對意象的探究成了我們打開鑒賞之門的一把鑰匙。而詩人筆下的菊、梅、蓮、山、月、水等這些最普遍的意象首先成為我們關注的焦點。

巨大的實用價值和審美價值,使得梅在文化領域尤其是文學中更多地寄予了作者的情思,成為具有豐富內涵的形象喻體。梅花是歷代文人歌詠的對象,尤其清代人的文集里寫梅花的更是數不勝數。對梅花的描寫,大致有以下三個層面。

一、直接將梅花作為自然物象來歌詠

有直接描寫梅香的,“暗香浮動月黃昏”([唐]林和靖,《山園小梅》),小園的梅花在眾芳散盡后,稀疏、遒勁的梅枝倒影在水中,梅花飄散著沁人心脾的梅香,這種嗅覺的體驗令詩人怡然自樂,獨享其中。描寫梅香的詩句還有“唯有暗香來”(王安石,《梅》),“忽然一夜清香發,散作乾坤萬里春”([元]王冕,《白梅》),“寒水一瓶春樹枝,清香不減小溪時”([宋]張道洽,《瓶梅》),“香中別有韻,清極不知寒”([唐]崔道融,《梅花》),等等。有直接描寫梅影的,“明月愁心兩相似,一枝素影待人來”([明]夏完淳,《寄跡武塘賦之》)把自己的思鄉之情寄托在一束梅影上,千里之外,冰雪封道,歸家之路慢慢,此情唯明月可表。此外還有詩句“小院栽梅一兩行,畫空疏影滿衣裳”([清]汪士慎,《題梅花》),“寒依疏影蕭蕭竹,春掩殘香漠漠苔”(高啟,《梅花詩》),等等。有的描寫梅花不畏嚴寒,“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宋]王安石,《梅》)贊頌了梅花在百花零落的冬季,不畏嚴寒寂寞,獨自綻放,默默向天氣漸散發清香。因為梅花開在寒冷的冬天,許多詩人稱梅花為“寒梅”,“寒梅最堪恨,長作去年花”(李商隱,《憶梅》)。此外描寫梅花不畏嚴寒的詩句有“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唐]齊己,《早梅》),“絕訝梅花晚,爭來學歷窺”([唐]蕭綱,《雪里覓梅花》),“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宋]盧梅坡,《雪梅》),等等。有的贊頌梅花是早春的使者,“迎春故早發,獨自不疑寒”([南朝]謝燮,《早梅》),為了最早傳達春天到來的好消息,梅花不甘人后,早早開放。“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唐]王適,《江上梅》),望著漢水岸邊綻放的梅花,詩人居然有片刻的猶疑,春天是到了嗎,是報春的梅花嗎?此外,表示梅花報春的詩句還有“欲傳春消息,不怕雪埋藏”([宋]陳亮,《梅花》),“梅花爭春未肯降,騷人擱筆費評章”([宋]盧梅坡,《雪梅》),等等。

二、將梅花作為喻體,寄托自己的情懷的

欣賞梅花,詩人因為心境的不同,而從梅花中讀出了不同的內涵。有的是表達思鄉之情的,像“絕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唐]杜甫,《江梅》),年前梅花已經鼓苞,年后逐漸綻放,冬去春來,光陰靜靜流淌,在花開花落間,詩人感嘆時間的逝去,想起了自己的故鄉,一種鄉愁彌漫心間?!熬怨枢l來,應知故鄉事。來日欹穸前,寒梅著花未?!保ǎ厶疲萃蹙S,《雜詩》),王維的《雜詩》以平實的語言,向我們傳達了濃濃的思鄉之情。此類詩句還有“逢花卻憶故園梅,雪掩寒山徑不開”([明]夏完淳,《寄跡武塘賦之》)等。散落的梅花引起詩人哀嘆,梅花的凋謝往往引起相思閨怨?!懊坊喫普嬲婷?,留我倚欄闌干”(張可久,《黃鐘?人月圓雪中游虎丘》),“真真”是指美麗的女子,《太平廣記?畫工》中有一個叫真真的美女。詩句表達了對心愛之人的思念之情?!皷|風吹梅畏落盡,賤妾為此斂蛾眉”(鮑泉,《詠梅花》)。而梅花的隨風而逝同樣引起了閨怨,時間一年年過去了,游子卻尚未歸來,同樣的詩句還有“為問王孫歸也未?玉梅開到北枝花”([元]郭鈺,《冬詞》)等。梅花因其不畏嚴寒的品質引起詩人的慨嘆,因而通過贊頌梅花來彰顯自身高潔的品質和凌寒不屈的意志。“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保ǎ墼萃趺?,《墨梅》)這首詩表面上是贊美梅花的精神,實際上是言明自己不向世俗獻媚的胸襟氣質和堅貞純潔的節操,梅花已經成為了人格操守的象征,相近的詩句還有:“南枝夜來先破蕊,泄露春消息。偏宜雪月交,不惹蜂蝶戲。有時節暗香來夢里?!保ǎ墼葚炘剖?,《雙調?清江引?詠梅》)此處的梅花在月光映照的雪夜默默綻放,象征了詩人孤高純潔的品質。王安石的《梅》也是極具代表性: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足雪,唯有暗香來。墻角處幾支清瘦的梅花,在凜冽的寒風中卓然獨開,淋漓盡致地把梅花的精神傳達出來。

三、以梅花為意象構建一種輕盈透明之境

梅花因其高潔的品行,讓歷代的詩人為之側目。中國的梅花詩大都營構出一種輕盈透明之境,一種根植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神的生命境界。宋人陳知柔在《休齋詩化》中有一段論述杜甫的話:(杜甫詩)“荷葉荷花凈如拭”,次有得于佛書,以清凈荷花喻人性之意。故梅之高放,荷之清凈,獨子美識之。從陳知柔的言辭中可以捕捉到,梅花之高放與荷花之清凈,實在是詩圣人格一體的兩面,表達人格的高品位,即是精神生命所達到的階位。“眾芳搖落獨喧妍,占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保ǎ厶疲萘趾途?,《山園小梅》)林逋種梅養鶴成癖,終身不娶,世稱“梅妻鶴子”。正是他對梅花有著異乎尋常的感情,才能寫出這首流傳百世的詠梅絕調來。梅花在他的筆下高潔脫俗,不染纖塵,尤其是“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兩句,昏黃朦朧的月色灑遍大地,泉池溪流潺潺泠泠,天地間朦朧迷離中幾束梅花旁逸斜出,遒勁有力;疏影似有還無,隱隱約約,這就是詩人隱居獨處,沒跡塵世,與世無爭的生動寫照。它構建出了圓融朦朧的意境,而這正是藝術的最高境界。花枝疏影,無限幽倩,無限朦朧,猶如提純出來的空明澄澈之境。此外還有“三弄笛聲初到枕,一枝梅影正橫窗”(陸游,《幽居春夜》),“才有梅花便不同……寂寂軒窗淡淡風”(張道洽,《詠梅》),“任他桃李爭觀賞,不為繁華易素心”([元]馮子振,《西湖梅》),等等。

從中國的梅花詩中,實可以看出詩人的萬古詩心。對作為自然物象的梅花的贊美,對脫俗清純世界的營構,最終還是想傳達出詩人形而上的人生感悟。因此文中論述的三個層面,從審美角度來講,是逐漸遞進的,是為了探索出一種生命的境界。

參考文獻:

篇4

杜甫是我國偉大的詩人,在包含憂國憂民思想的詩作中,也有思念故土親人的思鄉情感。“月是故鄉明”一句出自杜甫的《月夜憶舍弟》,此句千古流傳,成為思念故土親人,憂國憂民的佳句?!霸率枪枢l明”作為蘇教版高中必修第一冊創新導練第三專題,體現著這一單元的整體思想傾向。

1.背景環境

安史之亂爆發后,全國陷入一片混亂之中,老百姓為了逃避戰爭,四處奔逃,紛紛躲難,顛沛流離。當時,杜甫為了躲避戰爭,來到秦州,雖然暫時能夠保住性命,但是心里仍然是滿懷國難家憂,想起國家危機,親人離散,頓時滿腔悲痛。在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寫下這首《月夜憶舍弟》,抒發了心頭難以排解的憂國憂民、牽掛親人的感情。

2.杜甫《月夜憶舍弟》

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杜甫《月夜憶舍弟》

這首詩的點睛之處在于一句“月是故鄉明”。這句詩中雖然沒有一個“思”字,沒有一個“念”字,也沒有一個“懷”字,但卻充滿憂國思鄉的情懷。當時,杜甫因為戰爭的原因,分散在了洛陽、山東、河南這些戰亂的地方,而且通訊也因為戰爭而被阻隔,杜甫與幾個兄弟的聯系完全被切斷。杜甫非常擔心兄弟們的生命安全,但卻苦于自己無計可施,舉手無措,非常懊惱。于是,只有通過回憶家鄉的明月,回想起兄弟手足家中賞月的情景,心里才有一絲安慰。

3.杜甫的“月是故鄉明”的賞識

自古以來,月亮就是人們對故鄉懷念的寄托之物。古人喜歡看月亮、說月亮、寫月亮,其實并非僅僅因為喜愛月亮,而是因為月亮代表著故鄉,而故鄉代表著親人,故鄉和親人是人的情感之根。在古代,通訊落后,交通不發達,古人一旦離開家鄉,有可能是與親人永遠的別離,與故鄉永遠的別離。但不管去到多遠的地方,人對故鄉總是會有一種無法割舍的情懷。每當月圓的時候,多愁善感的離家游子,就會仰望天空,通過詩歌描寫圓月,寄托自己無法得到釋懷的思念家鄉和思念親人之情。杜甫的《月夜憶舍弟》,通過“月是故鄉明”,表面是贊美故鄉的月亮,其實是表達自己擔心親人,牽掛故鄉的強烈心情。自己不在故鄉,連看到的月亮都不是明亮的。這樣的明顯的不合常理的寫作手法,反襯了杜甫思念感情之深。

二、季羨林的望月追昔

表達思鄉之情,即便到了現代,仍然有非常多的代表作品。其中,季羨林的思鄉散文《月是故鄉明》,成為了現代思鄉散文的代表作。該散文以“月是故鄉明”為文題,成為現代充滿詩情畫意的望月思鄉作品的典范。

1.背景環境

季老通過《月是故鄉明》,寫出了很多童年的回憶趣事。之所以寫的是童年的回憶,原因是童年與故鄉總是融合在一起的。季老對家鄉一草一木的描寫都非常細膩,即使已經離家幾十年了,仍然記憶猶新。這足以見得,季老對家鄉的懷念的感情是有多么的深刻。

2.季老《月是故鄉明》的分析

第一段,寫作者對“月是故鄉明”理解,認為所有人都熱愛自己的故鄉,表達了一種大眾普遍的心理感受。第二至五段,季老用比較大的篇幅描寫了自己對故鄉的回憶。即使在故鄉只是待了六年,離家已經有好幾十年的光陰了,可是故鄉的一切至今依然是歷歷在目,難以忘懷。第六至八段,季老描寫了三十多個國家的月亮,可是全都沒有自己國家的月亮那么圓,那么亮,表達了“月是故鄉明”的強烈的思念家鄉感情。最后,通過“月是故鄉明,我什么時候能夠再看到我故鄉的月亮呀!我悵望南天,心飛向故里”,首尾呼應,點明主旨,在把全文推向的同時,戛然而止,余音繞梁,發人深思。

3.季老的《月是故鄉明》的思想賞析

季老的《月是故鄉明》中的最后一句,“月是故鄉明,我什么時候能夠再看到我故鄉的月亮呀!我悵望南天,心飛向故里”成為了整篇文章的主旨。“月是故鄉明”,引用的是杜甫的《月夜憶舍弟》中千古名句,表達了自己與杜甫一樣的懷念家鄉、懷念親人的思想感情?!对率枪枢l明》是他將近八九十歲的時候寫的一小段回憶錄,小時的種種玩耍印記,也是他日后思鄉的重要因素之一?!拔覑澩咸欤娘w向故里”不僅僅是思念故鄉的感情,而且是懷念兒時童真的趣味生活的感情,對時間流逝、物是人非的萬千感慨之情。

細細品味,其實可見這種思念并不局限于故鄉,真正思念的還是具體到某個人、某個回憶、某種在現實中已經不復存在的情懷。艾青說:“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愛這片土地愛得深沉。”可見思念來自內心的愛,故鄉就是這愛的代名詞。

三、永恒的主題,變化的情懷

世界上沒有相同的兩片樹葉,杜甫的《月夜憶舍弟》與季羨林的《月是故鄉明》,產生于不同年代,不同背景,表達的深層思想自然也不盡相同。

杜甫的《月夜憶舍弟》,寫在國難當頭的時刻。杜甫一心想著國家安定,眼前民不聊生的場景讓他寢食難安。杜甫的“月是故鄉明”除了表達了擔心兄弟,思念家鄉的情懷之外,還包括了憂國憂民的思想。月明,小至家庭和睦,家人平安;大至國家安定,繁榮昌盛。

季老的《月是故鄉明》寫作時間并非戰爭年代。季老的《月是故鄉明》的創作,既是建立在杜甫的《月夜憶舍弟》上,又是它的延伸?;貞浌释粒貞浻H人,熱愛國家,是兩者共同具有的情感,是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傳承的優良品質。季老的文章,透露著一種對時間飛逝的感慨與對世化卻無法保留某些東西的可惜之情。季老的故鄉是一個小山村,現在已經不復存在的小山村。即使尋遍全世界,都找不到小山村帶來的那種家的感覺;即使看遍全世界的月亮,也再也找不到像家鄉那兒的那么明亮的圓月了。心中的“故鄉”,已經不再存在。從具體故鄉的描述,從而升華到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季老通過“月是故鄉明,我什么時候能夠再看到我故鄉的月亮呀!我悵望南天,心飛向故里”,表明了對這種充滿愛的生活的向往,給社會上所有的人敲醒了一次愛的警鐘。

四、結語

無論是杜甫的《月夜憶舍弟》、季羨林的《月是故鄉明》,還是千千萬萬思鄉懷親的詩人作者,創作的作品都免不了一個主題:愛國、愛故土,熱愛返璞歸真、安寧祥和的生活。永恒的主題,變化的情懷,從愛國憂民到社會憂慮,即使是變化的情懷,依然是同一個熱愛祖國人民的主題。

篇5

詩歌這種體裁的文學作品的共性何在呢?這是指導學生按體裁閱讀首要解決問題。詩歌的首要特點就是抒情性,當然這不是否認其他文學作品的抒情性特質,只不過詩歌的抒情比較特別也比較典型。詩歌善于借助于“意象”通過各種“意象”來達到間接地抒情的目的。靜寂之夜,皓月當空,常常引起游子的思鄉之情,喚起詩人的懷遠之念。李白的絕句《靜夜思》便是游子月夜思鄉的名篇之一。詩的前兩句“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寫月光潔白如霜;后兩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寫詩人望月思鄉,于平談處見深情。杜甫的詩句“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月夜憶舍弟》),直抒胸臆,表達了詩人對故鄉與其弟的深切思念之情。教會學生抓住詩詞作品中的意象就猶如為學生學習詩詞打開了一扇門。

小說的教學

小說這種文學樣式,它的主要任務是塑造人物形象。通過特定環境下的特定人物形象來反映社會現實和人生感悟。給人以各種啟示或是給人以某種生活的智慧。因此,小說尤其重視形象的塑造。作者總是想盡各種辦法,試圖讓讀者感受到一個立體鮮活的形象。為了達到這一目標,作者會通過由內而外的立體對人物進行描寫,常用的描寫方法有,外貌描寫,神態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等。作者是如何抓住人物的個性或特點進行傳神的描寫應該是我們關注的重點。另外,小說中的景物描寫我們也應該加以關注,小說中的景物描寫和其他體裁作品中的景物描寫有什么異同。還需要我們在課堂中引導學生進行多種視角的比較。

散文的教學

篇6

關鍵詞:思鄉;勃朗寧;布魯克;《異國思鄉》;《士兵》

一、作者簡介

羅伯特?勃朗寧是19世紀一位重要的英語詩人,也是維多利亞時期兩位代表性詩人之一(另一位是丁尼生)。他出生在英國倫敦的坎伯韋爾,家境殷實。父親熱愛文學藝術,會多種外語。母親是虔誠的福音派新教徒,信仰中包含人道主義成分,熱愛自然和音樂,家里濃厚的文化氛圍對勃朗寧產生了極大的影響。[1]勃朗寧自幼便閱讀大量書籍并對寫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大部分的時間都花費在讀書和寫詩上。與女詩人伊麗莎白?巴雷特的相識給他的生活及詩歌創作注入了新的靈感,二人譜寫了英國文學史上一段戀愛佳話。1846年9月,勃朗寧和伊麗莎白秘密結婚,婚后二人私奔到意大利,定居在文藝復興發祥地佛羅倫薩,雖然他和妻子在那里過著幸福甜蜜的生活,但是對祖國的眷戀和思念卻時??M繞在他心頭,揮之不去。1845年,勃朗寧寫下了著名的抒情短詩《異國思鄉》。

布魯克?魯伯特(1887-1915)是英國空想派詩人,也是“喬治派詩歌”(這一名稱源于一些詩人的詩被編輯的時候恰逢喬治五世剛剛登基)[2]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生于英格蘭沃里克郡的拉格比市,父親是拉格比學校的校長,在那里布魯克學習了意大利語和希臘語,并開始了寫作生涯。他因論文《約翰?韋伯斯特和伊麗莎白戲劇》(John Webster and the Elizabethan Drama)被劍橋大學國王學院錄取。1913年他成為了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的一名年輕教師。布魯克在詩歌、散文、游記和文學評論的寫作上都很活躍。戰爭初年他的詩句被人廣為傳誦。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他立即入伍,先到比利時作戰,后又到了土耳其,1915年在那里因血液中毒身亡。[2]布魯克的《士兵》創作于大戰爆發前,描繪了一幅士兵背井離鄉,為國捐軀的場景,深刻的反應出作者對祖國的掛念及深愛之情。

二、《異國思鄉》和《士兵》的相似點

首先,不同的內容卻引出同一主題即愛國和思鄉。勃朗寧的《異國思鄉》向讀者展示了一幅優美的英格蘭春日風景圖。開篇第一句“啊,但愿此刻身在英格蘭”[1]直抒胸臆,將讀者帶入他對英格蘭的美好回憶中:四月的英格蘭,“小小的嫩葉已顯出一片蔥蘢”,“蒼頭鷹正在果園里唱歌”。[1]緊接著作者又對五月家鄉的畫面作了更加細致的描繪:“燕子都在銜泥”、“白喉鳥筑巢”、“梨樹的花瓣灑滿苜蓿田”、[1]聰明的鶇鳥更是將美妙的歌曲唱兩遍以顯示第一次動聽的聲音并非偶然。每一詩句都能構成一幅形象生動的畫面,足以見得故土的一草一木已深深地刻在詩人的腦海中。最后兩句詩人將意大利的甜瓜和故土的毛莨花作對比,并直指甜瓜的俗是無法和故土的毛莨花相提并論,直接抒發了勃朗寧對祖國真摯的愛戀和強烈的思鄉之情。

布魯克的《士兵》同樣開篇第一句“若我戰死沙場,請這樣記住我”以懇請式的口吻立刻帶領讀者走入一位漂泊在外游子的世界。士兵背井離鄉,為國而戰,要隨時迎接死亡的命運??伤麉s告訴讀者“在異國他鄉的某個角落,那兒永屬英格蘭”,無論他身在何方,只要心系國家,哪里對他來說都是英格蘭。接著士兵又將自己比喻為一粒塵土,“一粒在英格蘭出生,長大,獲得心智的塵土”,“一粒曾經欣賞過英格蘭的鮮花、徜徉在英格蘭小路的塵土”,“一具呼吸過英格蘭的空氣”,“接受了家鄉河流的洗滌,沐浴過家鄉太陽的,屬于英格蘭的身體”。英格蘭就像士兵的母親一般哺育照顧著他,所以士兵最終選擇將自己的軀體獻給國家來回報故土的恩情。隨之他又繼續告訴讀者他是如何獲得永生:他的心會因死亡而遠離一切邪惡,士兵的魂也會將英格蘭曾給予他的一切歸還給未知的永恒國度。最后士兵更是將英格蘭比作天堂,那里有著故國的風光和聲音,朋友們的笑聲也充滿了整個天堂,只有在那里士兵的心才會得到徹底的安息。詩人借士兵之語抒發自己內心之感,字里行間無不透露著對故國的眷戀之情。

其次,兩首詩在并未直接出現“思念”或“愛”這類直白文字的情況下,都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成功表達出了同一情感。盡管布《士兵》是戰前詩歌,但這首詩基本上承襲了傳統英國抒情詩歌的表達方式。[3]最后,讀者可以發現在閱讀兩首詩歌時,幾乎無法感受到其中一絲的悲傷之情?!懂悋监l》雖說在后半部分中表露出了作者的傷感之情,但最后兩行詩又將情緒帶回,一掃之前的低落情緒。同樣,在《士兵》中,雖然戰士是以獻身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愛國情懷,但是通讀全詩,卻未發現絲毫的悲涼氛圍。所以在積極樂觀的情感鋪墊方面,兩首詩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三、《異國思鄉》和《士兵》的迥異之處

首先兩首詩在表現手法上迥然不同?!懂悋监l》重在對自然風光的描寫,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方式是本詩主要的表現手法。此外詩人還將讀者的聽覺和視覺充分地調動起來。比如人們開篇首先看到的是榆樹和灌木,接著就聽到燕雀唱歌,在五月又看到了梨樹花瓣的飄落,聽到鶇鳥美妙的歌聲,整首詩呈現出了一幅充滿動感而又生氣盎然的畫面。而《士兵》,既不像《異國思鄉》擁有如此多艷麗的色彩,也不同于勃朗寧的借景抒情,布魯克則是通過一位士兵的軍旅命運來表達主題。詩中雖然有對故土風景的描寫,但并未像勃朗寧那樣做生動詳細的景物刻畫?!妒勘分兴婕暗降娘L景僅僅是一些普通的景與物,例如詩的第一節中提到的鮮花、道路、河流和陽光,盡管普通,但這些都是英格蘭給予的,沒有它們士兵不會茁壯成長,也就是在這些普通的景物中士兵才深切感受到祖國母親對自己的愛。詩中還運用了象征的表現手法,戰士軀體在河水中的洗滌,太陽下的沐浴象征著身心的洗禮和凈化,戰士為國捐軀的壯舉象征著最終的救贖,靈魂在此刻得到永生,從肉體上升到靈魂,主題也隨之再次升華。

在文體風格上兩首詩也各有特點。勃朗寧的《異國思鄉》是一首自由體詩歌,全詩分為兩部分,每部分都有自己的韻腳。第一部分為ababccdd,第二部分內容稍長,韻腳為aabcbcddeeff。整首詩音調比較自由,語調隨情感起伏,從而更加自然的流露出作者對故國的牽掛和珍愛之情。而布魯克的《士兵》則是一首典型的彼得拉克十四行詩,韻腳為ababcdcd efgefg。全詩也是由兩部分構成,第一部分重在描寫。第二部分重在抒情。整首詩形式工整,音韻柔美,充分表現出士兵對英格蘭的思念和愛戀之情。

羅伯特?勃朗寧與布魯克?魯伯特相差75歲,生于不同的年代,因此《異國思鄉》和《士兵》是在不一樣的背景下創作而成,但兩位詩人卻擁有同一片故土――英格蘭。鄉情猶如一顆種子已在他們心中生根發芽,兩位詩人將濃郁的思鄉之情淋漓盡致的展現出來,真可謂“月是故鄉明”。(作者單位: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

參考文獻:

[1] (英)Browning,R著,勃朗寧詩選:英漢對照,飛白,汪晴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3年

篇7

關鍵詞:唐代 懷鄉詩 鄉夢 家書

中圖分類號:I20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097(2012)04-0083-03

作者簡介:李春霞(1977―),河北滄州人,哈爾濱師范大學文學院博士研究生、佳木斯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講師。研究方向:古代文學。

夢是“外界刺激在大腦皮層中殘留痕跡的再現”, [1] (P.301 ) “夢”來自人之“想”,但凡生活中的喜怒哀樂都會在夢中出現,因而人們會因夢而喜,也會因夢而悲。神秘的夢對人們的生活影響很大。早在周代,人們不僅為夢做了分類,即正夢、噩夢、思夢、寤夢、喜夢、懼夢,[2] (PP.653-654 )還為此設立了占夢之官――“眾占非一,而夢為大,故周有其官”。[3] (P.1773 )其后,文人們也因“夢”特殊的產生機制和其在生活中發揮的重要作用而在詩歌中多有提及,以至使夢成為一種重要的抒情意象,借以表達詩人的種種情感意緒。

唐詩中的“鄉夢”意象不僅數量多,蘊涵著獨特的審美意蘊,而且在前代的基礎上也有了更大的創新。雖然描寫鄉夢,但卻不側重于描寫夢中的詳細情景。唐人在其懷鄉詩里對鄉夢做了多角度的描寫,表現為“夢中還鄉” “夢不到鄉”。

一、 夢中還鄉

“夢中還鄉”,是詩人借鄉夢意象抒發懷鄉之情時最為普遍的形態,也是唐前懷鄉詩中鄉夢意象營造的唯一形態?!对娊?邶風?泉水》中衛國女子思念家鄉時即有“有懷于衛,靡日不思”,雖未直接提及鄉夢,但“靡日不思”正見其日思夜想。其后謝的“望望荊臺下,歸夢相思夕”(《和別沈右率諸君詩》),徐陵的“回首咸陽中,唯言夢時往”(《隴頭水》),蘇子卿的 “故鄉夢中近,邊愁酒上寬”(《南征詩》),都以夢中還家的形式抒發了故鄉之戀。而庾丹的《夜夢還家詩》中“歸飛夢所憶,共子汲寒漿。銅瓶素絲綆,綺井白銀床。雀出豐茸樹,蟲飛玳瑁梁。離人不相見,爭忍對春光”則描寫了夢中還家的具體情狀。唐前以夢為意象抒發鄉情的代表作品當推鮑照的《夢歸鄉》,詩人不僅交待了鄉夢的緣起,而且描述了夢中歸鄉后的情事:正當妻子當戶而織的時候,詩人不期而至,于是兩人互相傾訴別后的思念;隨即描寫了詩人與妻子度過的美好時光,其中 “開奩奪香蘇,探袖解纓徽”這一小夫妻間的情趣描寫把歸鄉后的快意推向。更為重要的是,鮑照還描寫了夢醒后的失落和悵惘,這些都為唐代懷鄉詩的創作提供了借鑒。

唐詩也多有對“夢中還鄉”的描寫,如項斯的《寧州春思》:

失意離城早,邊城任見花。初為斷酒客,舊識賣書家。寒寺稀無雪,春風亦有沙。思歸頻入夢,即路不言賒。

在這首詩里,我們看到了“鄉夢”之于人意義重大。詩歌的前六句描寫了詩人窮苦、失意的處境。此時的項斯正處于人生的失意之中,因而滿城的春花也未能舒緩其內心的愁悶。在此失意和落魄下,詩人對家鄉充滿了思念,“思歸頻入夢,即路不言賒”,詩人的愿望就是回歸故鄉,但現實中這一愿望卻很難實現。而夢不同于現實,在夢中詩人卻能回到日思夜想的家鄉。因而在邊城春天里,唯一能讓詩人傾注熱情的事情就是“入夢”?!皦簟弊尙F實中的無望不再,因而詩人思歸之時便“頻入夢”。思鄉之切,歸家之難通過夢的意象得以表現。

唐代的懷鄉詩在描寫“夢中還鄉”時也寫到了夢醒后的心理失落。如沈期的《州南亭夜望》:

昨夜南亭望,分明夢洛中。室家誰道別,兒女案嘗同。忽覺猶言是,沉思始悟空。肝腸余幾寸,拭淚坐春風。

這首詩在描寫夢中還鄉時,成功之處有兩點,其一是寫出了鄉夢的恍惚,其二就是以夢中還鄉的快樂寫出了思鄉而不得還鄉的痛苦。詩歌對入夢、夢中和夢后都作了描寫?!白蛞鼓贤ね?,分明夢洛中”為鄉夢之始,長期對故鄉的朝思暮想在倏忽間轉為眼前的鄉夢。“室家誰道別,兒女案嘗同”便是對夢境的具體描述,夢中的情景如往昔一般真實可感。男子有妻謂之有室,女子有夫謂之有家,“室家”指夫妻,這里是說自己與妻子兒女何曾分別,他正在享受著全家在一起的天倫之樂,而全然忘記這不過是一場夢而已。之后,詩人筆鋒一轉,重點寫出了夢醒后人的失落和傷痛情狀。剛才的妻兒團聚分明是真實存在,但隨著意識的逐漸恢復才領悟到這一切都是虛幻的?!案文c余幾寸”寫出了夢醒后心靈的不堪承受,而“拭淚坐春風”則以樂景寫哀情,見出鄉思的無法排遣,更增添了思鄉的苦痛感。再如岑參的《臨洮泛舟,趙仙舟自北庭罷使還京》:

白發輪臺使,邊功竟不成。云沙萬里地,孤負一書生。池上風回舫,橋西雨過城。醉眠鄉夢罷,東望羨歸程。

此詩作于天寶十三載(755)赴北庭途中。詩人在夢中回到了故鄉,但是他卻沒有詳細寫夢中回歸故鄉的情事。在這里詩人思歸但不能歸的苦痛沒有如沈期一樣直接展露,而是借對夢醒后詩人的“東望”的動作和“羨”的心理暗示出來,抒寫的同樣是強烈的歸情。

心熟家山夢不迷,孤峰寒繞一條溪。秋窗覺后情無限,月墮館娃宮樹西。(趙嘏《吳門夢故山》)

趙嘏與沈期和岑參一樣都寫了夢醒,但是又有不同。沈詩寫夢后之悲是直說,岑參回歸故鄉的迫切也由夢醒后“望”的動作和羨慕人歸的心理表現出來,雖未直說但其意自現。而趙詩則是以“月墮館娃宮樹西”結尾,蕩開一筆,寫夢醒后所見到的異鄉景物。“館娃宮”為蘇州特有之景物,它正在無情地提醒著詩人,此刻他依然身在異鄉,而月下館娃宮的凄清景色即是夢醒后詩人凄清心境的寫照。這首詩以景寓情,鄉情的抒發也就更含蓄蘊藉,余味無窮。

二、歸夢難成

思鄉到了魂牽夢縈的地步,足見思之切,念之深。家鄉只在夢里,更顯出不得歸的痛苦。夢到故鄉,見到故鄉種種之美,徒增思鄉之苦。然而,夢中還鄉,畢竟還有一時的滿足,即使是虛幻的;而更令人難堪的是,連歸夢也難成,連這一時的虛幻的滿足也不可得。唐人借歸夢難成來抒寫鄉思之苦,這是其前的懷鄉詩中未曾有過的,是唐人對鄉夢意象的創新之處。唐詩中的“歸夢難成”表現為鄉夢被破壞,從而夢中不得歸鄉或是懷鄉者無夢以歸鄉。

唐詩從兩個方面寫了“歸夢難成”的原因。首先是現實的原因,在唐詩中就有對還鄉之夢被外界的水聲、雁鳴等聲音驚破的描寫。如許渾(又作杜牧詩)的《聞雁》:

帶霜南去雁,夜好宿汀沙。驚起向何處?高飛極海涯。入云聲漸遠,離岳路猶賒。歸夢當時斷,參差欲到家。

睡眠中的人怕被吵醒,尤其是正做著甜美鄉夢的懷鄉者,但是偏偏有些外來的聲音讓人不能遂意。詩人的還鄉之夢剛要實現,卻被無情的雁聲驚斷,而驚斷他鄉夢的又恰是正在回歸南方途中的大雁,這無疑加重了詩人的苦悶。大雁每年都能回歸溫暖的家鄉,詩人不但不能回歸,就連歸夢都被驚擾。詩歌通過鄉夢被雁聲驚斷寫出了思鄉之苦、之痛。唐詩中還有對因外界干擾鄉夢不成的描寫。如“微微一點寒燈在,鄉夢不成聞曙鴉”(劉滄《晚春宿僧院》)、“一宿泉聲里,思鄉夢不成”(張喬《游南岳》),鴉鳴和泉聲破壞了詩人們的回鄉之夢。

李商隱的《西南行卻寄相送者》對鄉夢被驚斷的寫法更有新意:

百里陰云覆雪泥,行人只在雪云西。明朝驚破還鄉夢,定是陳倉碧野雞。

詩歌也寫了鄉夢的被驚斷,但卻是以想象的手法寫出。這是李商隱大中五年冬赴梓州途中將至陳倉時回寄送別的友人而作。詩人此刻還沒有到達陳倉,因而鄉夢被驚斷是他的想象之詞,這是此詩寫鄉夢被驚斷的新意所在。另外,詩歌對驚破鄉夢的外界之物――陳倉碧野雞的描寫也寓含深意。此處用了“陳倉”“碧雞”的典故?!瓣悅}”之典出自《史記?封禪書》,據載:“(秦)文公獲若石云,于陳倉北阪城祠之,其神或歲不至,或數歲來,來也常以夜,光輝若流星,從東南來集于祠城,則若雄雞,其聲殷云,野雞夜。以一牢祠,命曰陳寶?!盵4] (P.1359 )“碧”之典出自《漢書?郊祀志》,據載:“宣帝即位,或言益州有金馬碧雞之神,可醮祭而至。于是遣諫大夫王褒使持節而求之?!盵3] (P.1250 )詩人以這兩個典故入詩,這樣就使得驚破鄉夢的外界之物被神靈化,表達了詩人對未來充滿信心,隱含于其中的是對自己早晚如碧雞之神一樣得到朝廷尋訪與重用的美好期待。

其次,唐詩不僅寫了現實中外界的水聲、雁鳴等驚破還鄉之夢,還寫了諸多破壞鄉夢的非現實因素,如路遙、山水阻隔等,這些因素都在夢境中阻礙著夢的生成。事實上,夢是一種精神活動,夢之成否,與路之遠近、山長水遠是毫無關系的,也構不成真實的行與阻的矛盾,“夢魂慣得無拘檢,又踏楊花過謝橋”(晏幾道《鷓鴣天》)。詩人之所以如此寫夢都是藝術表現的需要,都是為了抒發歸家之難而致使思鄉之情愈烈的情感需要。

昨日草枯今日青,羈人又動望鄉情。夜來有夢登歸路,不到桐廬已及明。(方干《思江南》)

詩人方干的鄉情動于春草再綠之時,其中暗用《楚辭?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之典。但是回歸故鄉的路卻十分艱難,方干一生屢屢求仕但都以失敗告終,只得以布衣終老。此詩正是作于他求仕不得但又回歸不能之時,表達的是夢中踏上歸路,沒有走到家夢即醒來的哀愁。詩人思念家鄉,也曾因為鄉夢的來臨而竊喜,但是高興很快就被無成的鄉夢帶來的沮喪代替。歸家的路本來就很遙遠,詩人在其《思桐廬舊居便送鑒上人》中即說“莫道東南路不賒,思歸一步是天涯”,這種遙遠連夢都不能戰勝,可見詩人于“夢”意象上寄予的痛楚之深、之重。再如裴夷直的《憶家》:

天海相連無盡處,夢魂來往尚應難。誰言南海無霜雪,試向愁人兩鬢看。

與上面提到的《思江南》相比,方干描寫的是雖然未曾成功但是卻已經開始的鄉夢,而裴夷直描寫的卻是連開始都顯困難的鄉夢。裴夷直也是通過鄉夢難成強化了歸家之難的痛楚。而此詩中造成夢中不得歸鄉的原因已經不是歸路遙遠那么簡單,在夢中歸家的路上還充斥著阻礙。一眼望不到盡頭的大海即是夢中歸家路上的阻礙,因為這一阻礙的存在就連夢魂來往都難,何況人的歸去?再如陸龜蒙的《閑吟》:

閑吟料得三更盡,始把孤燈背竹窗。一夜西風高浪起,不教歸夢過寒江。

詩歌也是對歸夢不成的描寫,卻以風浪不放歸夢渡江的奇思妙想寫出。詩人為了有夢能還鄉,故意睡得很晚以積蓄困意,但是風浪卻偏偏不放夢行,而詩人欲借夢還鄉的想法也只能化為泡影。說風浪不放夢行,此癡人語也,而詩歌的好處也即在此。正可看出詩人營造夢意象的獨具匠心。

“在中國詩歌中,寫景的詩歌固然以‘如在目前’的描寫為好,而抒情述志的抒情詩則更貴在能將其抽象的情意概念化為可具感的意象。”[5] (P.240)唐人濃重、強烈的故鄉之思正是通過對鄉夢意象匠心獨運的營造得以展現,而通過唐人對鄉夢意象的營造也使得我們洞察了唐人于異鄉中的生存狀態和內心感受,這正是對唐詩中鄉夢意象進行研究的意義所在。

參考文獻:

[1]宋書文.心理學名詞解釋[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4.

[2]李學勤.十三經注疏?周禮注疏 [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3]班固.漢書 [M].北京:中華書局,1964.

篇8

統觀現行各版本的《大學語文》教材,不難發現,其所選漢賦篇目多為東漢抒情賦和詠物賦。鑒于此,可以以詠物賦為突破口來嘗試進行教學設計創新,如教授樂器賦時,可以從學科融合視角進行觀照,將樂器演奏與文學描摹橫向對比,同時,以文學作品中的樂器詩賦為縱向研究對象,進行教學拓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勢必會得到提高,視野也將得以開闊,他們還可以在樂器詩賦引導下萌生對第二課堂樂器學習的興趣,可謂一舉多得。下面以“笛”賦為例,具體說明漢賦的教學拓展。

一、引導學生理解“笛”賦的審美特質

漢代以前就產生了直接以“笛”命名的賦——宋玉的《笛賦》,對于《笛賦》是否為宋玉所作我們姑且不去追究,但可以肯定的是《笛賦》作于漢代以前,即漢代以前就產生了以“笛”為描寫對象的樂器賦。到了東漢,大賦興盛期過后,詠物抒情小賦盛行一時,此時期出現了馬融的《長笛賦》?!堕L笛賦》譜寫了制作“笛”的原材料的生長環境和生長過程、樂器“笛”的制作工藝以及笛的音色和笛聲所傳達的情趣等。

其中在寫到笛的生長環境時,可以引導學生“笛”的制作材料竹的艱苦生長環境,使其明白這是在贊譽有志之士的高潔品格,并聯系之前所學的《楚辭·九章·橘誦》,使學生了解詠物賦的寫作手法和寫作目的。《長笛賦》中通過對“老莊之懷、孔孟之方、隨光之介、諸賁之氣、管商之制、申韓之察、范蔡之說”等一系列的排比描寫,表現出笛聲所傳達的深奧哲理,這既是演奏者對笛聲收放自如的掌控,又是聽眾對笛聲藝術魅力的深刻理解,二者相互映襯,共同詮釋出“笛”的審美特質。

“笛”的審美特質還不只于此,接下來的賦中通過傳說來描寫琴、瑟、笙、鐘、磬等樂器制作的繁雜程序,需“曠以日月”才能巧妙、精致。相比之下長笛的制作工藝要簡單得多,然而卻盡顯自然之美:“唯笛因其天姿,不變其材,伐而吹之,其聲如此”,正是“笛”的這種簡易卻不失優美之聲的品格,使得馬融去吟詠笛、贊賞笛,從而引申出“蓋亦簡易之義,賢人之業也”;樂器的制作簡單并非代表它不高雅,如同《周易》所表達的“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的簡易之功一樣,表現出“笛”的獨特審美特質。

二、啟發學生總結以“笛”為描寫對象的詩賦作品

自宋玉、馬融作“笛”賦后,文學作品中以“笛”和“聞笛”為題的詩賦層出不窮。尤其是到了唐代,笛成為詩人筆下的經典意象,據統計,《全唐詩》所有的樂器詩中,除古琴外,吟詠最多的就是“笛”,有47首之多[1]。授課時,教師應先啟發學生總結出詩賦中關于“笛”的描寫:唐詩中直接以“詠笛”為題的有劉孝孫和宋之問的《詠笛》;以“聞笛”為題的有丁仙芝《剡谿館聞笛》、韋應物《聽江笛送陸侍御》、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丘丹《和韋使君聽江笛送陳侍御》、羊士諤《山閣聞笛》、楊巨源《長城聞笛》、宋濟《塞上聞笛》、劉滄《江樓月夜聞笛》、譚用之《江上聞笛》等[2];站在唐詩頂峰的李白創作許多吟詠音樂的篇章,而在這些篇章中,僅詠笛詩就有5首之多,如《觀胡人吹笛》等[3];白居易也作有《江上笛》等詩篇。從笛詩的題目來看,表達最多的是送別與思鄉之情,接下來,讓學生思考、探討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感?這就涉及到笛的音色:清脆、明亮、穿透力強。大調笛子適宜表現細膩婉約之情,悠遠綿長的笛聲勾起演奏者與聽眾對遠方的無限思念,思鄉之情油然而生,送別同樣如此,綿遠的笛聲牽動著送與被送者的依依不舍之情,因此,笛聲在唐詩中表現最多的是游子思鄉、思婦懷人和送友惜別之情。

此外,笛子的音色還可用于表達田園情趣和隱逸情懷,這主要是小調笛子所表現出來的閑適之意,如“牧笛自由隨草遠,漁歌得意扣舷歸”(韓偓《漢江行次》)、“草接寺橋牛笛近,日銜村樹鳥行分”(廖匡圖《贈泉陵上人》)等,這些詩中的笛聲所傳達的是閑適、田園之情;還有表現隱逸之情的“背琴鶴客歸松徑,橫笛牛童臥蓼灘”(劉兼《登樓寓望》)、“臥牛吹短笛,耕卻傍溪田”(崔道融《牧豎》)等詩,借牧童吹笛來抒發隱逸情懷,笛聲悠揚、清脆的音色賦予了它超脫世俗的韻味,這種韻味便使笛聲成為抒發隱逸情懷的載體。通過對笛聲不同表現內容的概括總結,使學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了笛詩和樂器笛的特色。

三、使學生了解笛的產生和流變,弘揚傳統樂器文化

在詠物賦尤其是樂器賦的授課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指導學生對賦中樂器“笛”的縱向把握,還應當從文學與音樂交叉角度加以橫向觀照,使有興趣的同學了解古老樂器“笛”的產生和流變,弘揚傳統樂器文化,提高藝術品味。

笛子的產生可以追溯到新時期時代,最早的笛子是用動物骨頭制成,即骨笛?,F出土的有八千年前的七孔笛,到了距今約四千年前的黃帝時期開始出現竹笛,據《史記》記載:“黃帝使伶倫伐竹于昆豀、斬而作笛,吹作鳳鳴”。漢代以前的笛多為豎吹笛,至漢從西域傳入橫吹笛;到了唐代,“羌笛”成為表現塞外征戰的固定意象,笛的演奏在唐代也有了更大發展;笛子發展到元代,成為戲曲中的伴奏樂器,并按伴奏劇種分為梆笛和曲笛兩類,發展到后來成為民間戲曲中的重要樂器;到了現代,排笛的發明,使音域擴大到三個八度以上,音樂更富于變化[4]。

近年來,在媒體地推動下民族樂器在舞臺上大放光芒,一系列悠揚婉轉的曲目如《幽蘭逢春》、《雪映紅梅》、《寒江殘雪》、《陽關古道》、《鷓鴣飛》、《姑蘇行》、《紫竹調》等經過藝術家的創作和演奏,將古典雅致的詩意融入經年傳承的笛聲、笛韻中,耐人回味。在詩化解讀中,撫平喧囂與躁動的年輕心靈,使學生在詩與音樂共同營造的深邃意境中重拾安寧,并能夠調動其對課外樂器學習的興趣,從而也達到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

總之,樂器詩賦教學中通過引導學生理解樂器賦的審美特質,總結以此種樂器為描寫對象的詩賦作品并了解樂器的產生和流變,不僅使學生能夠掌握詠物詩賦特點,還能夠開拓其視野,提高大家的學習興趣。

基金項目:本文系軍械工程學院基礎部教改基金“學科融合視角下大學語文教學設計創新研究”(JXJJ1107)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翟敏.唐代樂器詩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07.

[2](清)彭定求等.全唐詩[M].北京:中華書局,1960.

[3]郝益軍.李白的詠笛詩[J].齊魯藝苑,1998,(03).

篇9

詩歌是語言的藝術,語言也是我們理解詩歌的起點。詩人寫詩總是表達強烈情感的,寫詩的最終目的是抒情,古人云“情動于中而形與言”。寫詩,就要寫出藝術性,因為有這方面自覺性的追求,所以詩人寫出的詩就具有了形象性、凝練性、跳躍性、情感性的特點,這也就給我們理解詩帶來了障礙。除此之外,還有因時代變遷,古人已逝,舊物不存,說話用詞的習慣也已改變,現代人讀起古人的詩自然就有些隔膜,難以理解。既然明白了與古人隔閡的原因,那么我們要想理解詩意,多從以下幾個方面注意積累識記。

一是古代文化常識、禮俗風物常用的詞?!犊季V》即已將“文化常識”列入其內,詩詞中的文化知識也應是我們積累的重點,積累得多了自然有助于我們對詩意的把握。如“西路蟬聲唱”中的“西路”指秋天;“九月寒砧催木葉”中的“寒砧”指搗衣石,也指寒秋時的搗衣聲;“蕭關逢候騎”中的“候騎”指“騎馬的偵察兵”;“亭堠”指兵營崗哨;“散發”指在家閑居狀;“商弦、角羽”指古代音樂用語;“九重”指京城或帝宮,等等。

二是具有固定象征意義的詞語。如“月亮”是“思鄉”的代名詞,“寒蟬”是“悲涼”的同義語,“”寄寓詩人高潔、堅強的精神品質,“梅花”代表著雖受摧殘也絕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杜鵑”鳥是凄涼、哀傷的象征,而“鷓鴣”的形象則常常引起旅途艱險的聯想和滿腔的離愁別緒,“鴻雁”是傳送書信的使者,也是游子思鄉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的載體,等等。這些具有固定象征含義的詞語是文化積淀的結果。

三是“用典”。如“南冠”代指囚犯,“請纓”意謂自請擊敵報國,“門外樓頭”用以感慨或諷刺樂誤國。典故用語,語少意多,多是借古人之事抒自己之情。

四是帶有情感、寒意或溫度的“詞”。比如,秋冬的樹林叫“寒林”,冷落寂寞的山叫“寒山”,秋冬之夜燈叫“寒燈”;花中(或落滿花瓣的)小路叫“香徑”,思鄉之心稱“鄉魂”,羈旅之情叫“旅思”;失群的大雁叫“斷雁”;遠行的船叫“征棹”,夜晚的行船叫“夜帆”;離別時喝的酒叫“離杯”,逝去的光陰叫“流景”,等等。這些詞中的形容詞成分,已經把人的情感流露了出來。

我們再說詩歌中的形象。古人寫詩抒情很少直言感情,他們多借助外在的景、物或古代的人、事等來間接地、含蓄地表達自己的情意。古人借助的這個景、物或人,我們稱之為“形象”。形象分景物形象和人物形象。一般詩詞中的物為“意象”,由物組成的場景我們稱之為“意境”。

意象,意中之象,是詩人運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簡而言之,只要物進入詩詞中,物即變為意象,因為它已擔負起為作者抒情的作用。讀詩觀意象,可初步明確詩的抒情指向。欣賞一首詩,外行眼中只是詞與詞的連接,而我們要看的是意象與意象的組合。意象要抓詩詞中的名詞性的詞。意境,就是詩人創造的一個藝術境界。意境由意象構成。意境的把握主要抓詩詞中的形容詞。

比如“枯藤老樹昏鴉”,意象有“藤”“樹”“鴉”,而意境就要看“枯”“老”“昏”,憑此我們就可以感受到一種蕭瑟、悲涼的氛圍。

詩歌中最難理解的是表現手法(或稱“藝術手法”“表達技巧”)。表現手法主要有四類:詩歌中對語言的修飾用到的是修辭手法;對景物進行描繪用到的是描法;抒情用到的就是抒情手法;篇章布局用到的就是結構手法。

修飾手法有:比喻、比擬、夸張、襯托、對比、借代、雙關等。

描法有:渲染、烘托、白描、遠近、動靜、虛實、色彩等。

結構手法有:鋪張懸念、承上啟下、卒章顯志、首尾呼應等。

抒情手法分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而間接抒情的類型就比較多了,具體要看詩人借助了什么來抒的情。

如果詩人通過描寫“景”來抒情的話,比如山、水、草木、月等,詩中就會用到觸景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結情等手法。這些手法的區別主要在于:是先有的情,還是先看到的景。先有了情,特意去選取景來抒情即“借景抒情”;先看到的景,后生的情就是“觸景生情”;詩歌的最后該抒情時卻又去寫景了,就是“以景結情”;情和景結合運用的最高的境界就是“情景交融”了。

如果詩人通過描寫一種具體的“物”來言情的話,比如梅、蘭、竹、菊,用到就是“托物言志”。

如果詩人在詩中寫到“古人”的話,比如諸葛亮、賈誼等,用到的就是“懷古傷今”的手法。這些“古人”肯定都是名人,無外乎建立了豐功偉績或有才但懷才不遇的,無論哪一類人,詩人在詩中提到他們了,他想要表達的一般都是懷才不遇、借古傷今,因為建立了豐功偉績的詩人羨慕,懷才不遇的詩人就同病相憐了。如果偏重于“事”的話,一般就是用古人事抒自己情,這就用到了“用典”來抒情。

如果詩人到名勝去憑吊“古跡”,比如揚州、秦淮河等,用到的就是“借古諷今”的手法。

篇10

1激發高中生對學習詩詞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無論是小學生還是高中生只要有興趣,就會在學習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高中語文教師在進行詩詞教學時要從高中生的興趣出發,結合高中生的認知發展特點,把具體的詩詞和高中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系,激發高中生對學習詩詞的興趣,從而愛上古詩詞。我們不能否認隨著時代的發展,高中生接受的都是處在時代最前沿的新潮事物,高中生早已對古代文人騷客的低吟淺唱喪失了趣味。語文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改變這一現狀,把先賢名句和時展潮流相結合,賦予古詩詞時代的氣息充分展現古詩詞的魅力從而激發高中生對古詩詞的興趣。教師可以講解古詩詞中男子對女子愛慕的詩句,讓學生品味和現代社會男子愛慕女子不一樣的表達方式。例如,在《詩經》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边@一句表達了君子對窈窕女子的愛慕之心,從而使感情更加細膩,娓娓道來。同時高中生又處在成熟階段,情感活躍卻受到各種因素的束縛,為此教師可以以《氓》為例講解棄婦自訴婚姻悲劇的故事。這是一首典型的受封建禮教迫害導致女子婚姻悲劇的四言古體詩,教師可以對這首詩進行講解在教學過程中適當的引入愛情的話題,從而增加詩詞教學的興趣。因為感情二字是高中生活中相對比較敏感的詞,在一般的教學過程中是很少涉及的,但是高中生有著極強的好奇心,以及懵懂的心態從而會對感情產生一種異樣的感覺。教師可以借助教學活動滲透有關感情方面的教導,從而引導學生選擇正確的學習態度和生活態度,避免學生走入歧途,影響學業。語文教師把感情問題穿插到詩詞教學過程中不但能夠幫助學生欣賞詩詞文化的魅力,還有利于糾正高中生的感情觀,從而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除此之外,語文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展示自己詩詞風采的平臺,讓一些對古詩詞感興趣的同學有充分展示自己的平臺。教師借助這種方式也為其他同學學習知識開通了渠道。近幾年的高考題型中考查的多是高中生對詩詞的理解能力而不是單純的背誦能力,因此語文教師需要格外注意在興趣的基礎上培養高中生對詩詞的理解能力,從而提高高中生的詩詞鑒賞效率,也推動高中詩詞教學的進程。

2營造利于詩詞教學的良好氛圍

古詩詞中蘊含的文化、描寫的詩詞背景、所寫的故事情節都不是三言兩語或者短短幾行字就能概括的,它所描繪的具體畫面也是高中生在短時間內不能完全的接受和理解的。學生通過一字一字的讀、背誦不但不會有很高的學習效率,長此下去學生無法進入詩詞描繪的具體意境,從而降低學習詩詞的興趣,嚴重影響學習效果。因此語文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營造具體的詩詞氛圍,利用信息技術渲染課堂氛圍,從而變學生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例如,在俞桂《送人到松江》中“西風蕭瑟入船窗,送客離愁酒滿缸。要記此時分袂處,暮雨細雨過松江。”全詩的第一句主要描寫了蕭瑟秋風吹打著江中即將遠行的小舟的景象,并且交代了送別的季節和地點。語文教師可以借助幻燈片為學生播放具體的詩句情境,教師為學生提供具體的畫面可以把學生帶入具體的古詩氛圍中,從而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古詩的具體含義。教師還可以借助音樂營造古詩氛圍,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靜夜思》等表達思念家鄉的古詩中教師可以借助古色古調的《思鄉曲》渲染具體的氛圍,在《思鄉曲》中如泣如訴的簫聲可以充分表達離家游子渴望回歸家中的那種思鄉之情。在詩詞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還要展現與其他教學活動不同的語言風格,顯現詩詞教學課堂的不同,從而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教師可以選擇用更加具有詩意抒情的語言或者是華麗壯美的詞匯來描繪詩詞中的具體意境,從而為詩詞教學課堂奠定具體的基調。例如,在《村行》的頸聯中教師可以借助照片對學生們說:“同學們看啊,在這張照片中大家可以看到棠梨葉已經紛紛的飄落,呈現胭脂的顏色,如雪的蕎麥花開慢山野,細細感受,仿佛可以聞到淡淡的花香。這讓我想到《村行》中的詩句‘棠梨葉落胭脂色,蕎麥花開白雪香。'’教師通過這種方式可以首先為學生營造具體的學習環境,從而為學生理解詩句打下良好的基礎,提高高中生的學習效率。

3開展豐富多彩的詩詞鑒賞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