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冬雪的詩句范文
時間:2023-03-21 10:01:3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描寫冬雪的詩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2、嚴冬不肅殺,何以見陽春——唐·呂溫《孟冬蒲津關河亭作》
3、天寒色青蒼,北風叫枯桑。厚冰無裂文,短日有冷光——唐·孟郊《苦寒吟》
4、才見嶺頭云似蓋,已驚巖下雪如塵。千峰筍石千株玉,萬樹松蘿萬朵云?!啤ぴ 赌锨匮?/p>
5、旋撲珠簾過粉墻,輕于柳絮重于霜——唐·李商隱《對雪二首》
6、百泉凍皆咽,我吟寒更切。半夜倚喬松,不覺滿衣雪?!啤Ⅰ{《苦寒吟》
7、戰退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天飛?!巍ず小盾嫦獫O隱叢話》前集卷五十四引《西清詩話》載張元作《雪》詩
篇2
描寫臘梅的詩句有:
1、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____林逋《山園小梅·其一》
2、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____黃蘗禪師《上堂開示頌》
3、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____盧梅坡《雪梅·其一》
4、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____王安石《梅花 / 梅》
5、江南幾度梅花發,人在天涯鬢已斑。____劉著《鷓鴣天·雪照山城玉指寒》
6、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____陸凱《贈范曄詩》
7、相思一夜梅花發,忽到窗前疑是君。____盧仝《有所思》
8、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____王冕《白梅》
9、有梅無雪不精神,有雪無詩俗了人。____盧梅坡《雪梅·其二》
10、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____陸游《卜算子·詠梅》
11、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____陸游《卜算子·詠梅》
12、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____杜耒《寒夜》
13、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銷。____張謂《早梅》
14、冰骨清寒瘦一枝。玉人初上木蘭時。____《浣溪沙·題李中齋舟中梅屏》
15、竹外一枝斜,想佳人,天寒日暮。____曹組《驀山溪·梅》
16、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滿。____李煜《清平樂·別來春半》
17、竹影和詩瘦,梅花入夢香。____王庭筠《絕句·竹影和詩瘦》
18、淡淡梅花香欲染,絲絲柳帶露初干。____曹雪芹《香菱詠月·其二》
19、姑蘇城外一茅屋,萬樹梅花月滿天。____唐寅《把酒對月歌》
20、暖雨晴風初破凍,柳眼梅腮,已覺春心動。____李清照《蝶戀花·暖雨晴風初破凍》
21、煙霏霏。雪霏霏。雪向梅花枝上堆。____吳淑姬《長相思令·煙霏霏》
22、梅定妒,菊應羞。畫闌開處冠中秋。____李清照《鷓鴣天·桂花》
23、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擱筆費評章。____盧梅坡《雪梅·其一》
24、雪虐風饕愈凜然,花中氣節最高堅。____陸游《落梅》
形容蠟梅的詩句
1,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鲎运未和醢彩睹坊ā?/p>
白話文釋義:那墻角的幾枝梅花,冒著嚴寒獨自盛開。為什么遠望就知道潔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為梅花隱隱傳來陣陣的香氣。
2,吾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顏色,只流清氣滿乾坤?!鲎栽和趺帷赌贰?/p>
白話文釋義:我家洗硯池邊有一棵梅樹,朵朵開放的梅花都顯出淡淡的墨痕。不需要別人夸它的顏色好看,只需要梅花的清香之氣彌漫在天地之間。
3,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盡梅花無好意,贏得滿衣清淚。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慈⊥韥盹L勢,故應難看梅花?!鲎运未豪钋逭铡肚迤綐贰?/p>
白話文釋義:小時候每年下雪,我常常會沉醉在插梅花的興致中。后來雖然梅枝在手,卻無好心情去賞玩,只是漫不經心地揉搓著,卻使得淚水沾滿了衣裳。今年梅花又開放的時候,我卻一個人住在很偏遠的地方,而我耳際短而稀的頭發也已斑白。看著那晚來的風吹著開放的梅花,大概也難見它的絢爛了。
4,一樹寒梅白玉條,迥臨村路傍溪橋。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銷?!鲎蕴拼簭堉^《早梅》
白話文釋義:有一樹梅花凌寒早開,枝條潔白如玉條。它遠離人來車往的村路,臨近溪水橋邊。人們不知寒梅靠近溪水提早開放,以為那是經冬而未消融的白雪。
5,數萼初含雪,孤標畫本難。香中別有韻,清極不知寒。橫笛和愁聽,斜枝倚病看。朔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鲎蕴拼捍薜廊凇睹坊ā?/p>
白話文釋義:梅花初放,花萼中還含著白雪;梅花美麗孤傲,即使要入畫,都會擔心難畫的傳神?;ㄏ阒袆e有韻致,清雅的都不知道冬的寒冷。梅花的枝干橫斜錯落,似愁似病,北風如果能夠理解梅花的心意,就請不要再摧殘她了。在孤寒中的梅花,堅韌頑強,傲然獨立,瀟灑的北風啊,請你放慢腳步,精心的呵護她吧!你忍心在如此嚴寒之中再摧殘她嗎?
描寫 梅花的 古詩
1、《江梅》
杜甫
梅蕊臘前破,梅花年后多。
絕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
雪樹元同色,江風亦自波。
故園不可見,巫岫郁嵯峨。
2、《梅花》
陳亮
疏枝橫玉瘦,小萼點珠光。
一朵忽先變,百花皆后香。
欲傳春信息,不怕雪埋藏。
玉笛休三弄,東君正主張。
3、《梅花絕句·之三》
陸游
雪虐風號愈凜然,花中氣節最高堅。
過時自會飄零去,恥向東君更乞憐。
4、《梅花》
崔道融
數萼初含雪,孤標畫本難。
香中別有韻,清極不知寒。
橫笛和愁聽,斜技依病看。
逆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
5、《雪梅》
盧梅坡
有梅無雪不精神,有雪無詩俗了人。
日暮詩成天又雪,與梅并作十分春。
6、《落梅》
劉克莊
一片能教一斷腸,可堪平砌更堆墻。
飄如遷客來過嶺,墜似騷人去赴湘。
亂點莓苔多莫數,偶粘衣袖久猶香。
東風謬掌花權柄,卻忌孤高不主張。
7、《小梅花》
賀鑄
思前別。記時節。美人顏色如花發。
美人歸。天一涯。娟娟姮娥,三五滿還虧。
翠眉蟬鬢生離訣。遙望青樓心欲絕。
夢中尋。臥巫云。覺來珠淚,滴向湘水深。
愁無已。奏綠綺。歷歷高山與流水。
妙通神。絕知音。不知暮雨朝云、何山岑。
相思無計堪相比。珠箔雕闌幾千里。
漏將分。月窗明。一夜梅花忽開、疑是君。
8、《梅花》
庾信
當年臘月半,已覺梅花闌。
不信今春晚,俱來雪里看。
樹動懸冰落,枝高出手寒。
早知覓不見,真悔著衣單。
9、《詠紅梅花得“紅”字》
曹雪芹
桃未芳菲杏未紅,沖寒先已笑東風。
魂飛庾嶺春難辨,霞隔羅浮夢未通。
綠萼添妝融寶炬,縞仙扶醉跨殘虹。
看來豈是尋常色,濃淡由他冰雪中。
10、《憶梅》
李商隱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華。
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11、《詠早梅》
何遜
兔園標物序,驚時最是梅。
銜霜當路發,映雪擬寒開。
枝橫卻月觀,花繞凌風臺。
朝灑長門泣,夕駐臨邛杯。
應知早飄落,故逐上春來。
12、《早梅》
齊己
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
風遞幽香出,禽窺素艷來。
明年如應律,先發望春臺。
13、《蠟梅香》
喻陟
曉日初長,正錦里輕陰,小寒天氣。
未報春消息,早瘦梅先發,淺苞纖蕊。
揾玉勻香,天賦與、風流標致。
問隴頭人,音容萬里。待憑誰寄。
一樣曉妝新,倚朱樓凝盼,素英如墜。
映月臨風處,度幾聲羌管,愁生鄉思。
篇3
一、內容高效
內容高效,簡而言之就是要求老師在復習教學時選擇符合考點內容進行教學,突出重點內容,有針對性地進行復習。
中考古詩鑒賞考什么?我們不妨先來看一下近兩年杭州市中考古詩鑒賞考試題。
1.閱讀下面這首古詩,回答(1)(2)兩題。(2008年考杭州市中考題)
早梅(唐?張謂)
一樹寒梅白玉條,迥臨村路傍溪橋。
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銷。
[注]“銷”同“消”。
(1)對于“一樹寒梅白玉條”中的“白玉條”三字,有人說不恰當,不符合梅花呈朵狀的形態特征。試談談你的看法。(2分)
(2)“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銷。”兩句語言質樸,但包含著不盡的意蘊。請作簡要賞析。(3分)
2.閱讀下面這首古詩,完成(1)(2)兩小題。(2009年考杭州市中考題)
城南(宋?曾鞏) 雨過橫塘水滿堤,亂山高下路東西。 一番桃李花開盡,惟有青青草色齊。
[注]路東西:分東西兩路奔流而去。
(1)一、二句寫出了“雨”怎樣的特點?
(2)詩的三、四兩句和白居易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都寫小草,且有異曲同工之妙。請就此作比較賞析。
古詩鑒賞一般設置兩道題,第一道題考的是理解性閱讀鑒賞,這種題往往會涉及景物的特點或特征或是某一個場面;第二道題一般是一道賞析性閱讀鑒賞題,這種題目又常常會從語言、形象、技巧、情感四個方面的內容設題。
近幾年的中考試題,詩歌鑒賞題選材大都是唐詩,有兩個特點非常明顯:一是試題切人角度小,但以對全詩的理解為基礎,且離不開景、情、境;二是文字淺易,抒發的是人之常情,如山水情、故園情、別離情等??忌话銓键c比較熟悉,能比較輕松地讀懂詩歌,但答題結果卻年年失分嚴重。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答題不規范,容易漏掉一些要點,以至于只能“意會”而不能有效地“言傳”。如何讓學生們在緊張復習中輕松而又高效地攻克這一難題?其實每一種題型都有一套答題模式。我們在復習時就應做好精細化處理每一個考點,高效度地完成這一個考點的復習,讓學生在考場上運籌帷幄,有的放矢。
二、指導高效
教師在指導時要重視解題思路與方法的指導,研究共性的規律,指導學生學會根據不同的題目類型,選擇恰當的答題方法。下面介紹幾種常見的題型:
1.煉字型
(1)提問方式:①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么字?為什么?②本詩的詩眼是哪個字?詩中哪些字眼表現(突出)了詩的某一點?
(2)提問變體:①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里?②詩中某個字(某旬詩)的作用是什么?詩中為什么要用某個字(某句詩)?說說(簡析)詩中某個字(某句詩)在詩中的作用。③詩中某個字(某句)換作(改作)某有什么作用?兩者有什么區別?哪一個好,為什么?
(3)解答分析: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錘煉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并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4)答題模式:肯定“好”或肯定哪一個更好,釋含義(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描景象(把該字放人原句中描述景象)+點情境(點出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或:某個字(某句話)運用了……手法(修辭方法等),表面的意思是……言外的意思是……(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5)答題示例: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南浦別(白居易)
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
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叭苏J為,“看”字看似平常,實際上非常傳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么?答:看。在詩中指回望(步驟一)。離人孤獨地走了,還頻頻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腸寸斷。此字讓我們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淚眼朦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驟二)。只一“看”字,就淋漓盡其所有致地表現了離別的酸楚(步驟三)。
2.分析語言特色型
(1)提問方式:這酋詩在語言E有何特色?
(2)提問變體:①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②談談此詩的語言藝術。
(3)解答分析:這種題型不是要求揣摩個別字詞運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詩表現出來的語言風格。能用來答題的詞一般有:清新自然、樸實無華、華美絢麗、明白曉暢、多用口語、委婉含蓄、雄渾豪放、筆調婉約、簡練生動等。這類題要求學生最好能知人論事,因為不同的作者語言風格不一樣,如李白雄渾飄逸而杜甫則是沉郁頓挫。但有時候我們不熟悉作者也可以從詩中讀出語言風格,有的曉暢明快,有的民歌風昧十足等等。
(4)答題模式:①用一兩個詞或一兩句話,準確點明語言特色(簡練傳神、凝練沉郁、人術三分、煉字精巧、一字傳神、對仗工穩、語近情遙、莊諧俱見……)②結合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③闡述詩中用語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即:明特色(用一兩個詞準確點名語言特色)+列例證(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析感情(指出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5)作家的語言風格有清新、平淡、絢麗、委婉(含蓄)、悲慨、雄奇、奔放、沉郁等。
(6)答題示例: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觀祈雨(李約)
桑條無葉土生煙,簫管迎龍水廟前。
朱門幾處看歌舞,猶恐春陰咽管弦。
這首詩在表達技巧和語言方面有哪些突出的特點?試作簡要賞析。答:語言含蓄,極具諷刺性(明特色)。第一句中的桑無葉、土生煙,景中帶情,含蓄地抒發了農民盼春雨心憂如焚的感情。第四句在寫朱門心憂春陰(雨)使管弦受潮而影響其享樂(列例證)。一樣“憂”,兩樣情,詩人的同情與憤慨滲透其間,溢于詩外(析感情)。
3.分析句意型
(1)提問方式:這句詩好在哪里?
(2)提問變體:①這句詩有什么含義和作用?②表達上有什么特點?③簡析這首詩的藝術效果。
(3)解答分析:一句詩可能是寫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寫人的。寫人的方法包括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外貌描寫以及細節描寫等。理解一句詩一定要聯系上下旬并結合全詩進行。
(4)答題模式:①闡明語表義,有時要發掘它的深層意思;②分析詩句在寫景或抒情或寫人方面的表達作用。③簡要說明藝術效果。
(5)答題示例: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武夷山中(宋?謝枋得)0
十年0無夢得還家,獨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幾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謝枋得:宋末信州(今屬江西)人,曾力抗元軍,兵敗后隱居福建。后被脅迫至燕京,絕食而死。②十年:宋德韋占元年(1275),詩人抗元失敗,棄家人山。次年妻兒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詩時將近十年。
“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對表情達意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答:步驟①詩人獨立水邊,此時山雨驟然停歇。天地間一片寂寥。步驟②這句詩通過描寫山雨過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達了詩人孤傲寥落的情懷。步驟③作者借景抒情,情蘊景中,使讀者感覺作者的孤寂之情更是情動于衷。
4.分析意境型(意境=意象+情感)
(1)提問方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2)提問變體:①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②從“情”和“景”的角度對某首詩或詞作一賞析。
(3)解答分析:這是一種最常見的題型。所謂意境,是指寄托詩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個方面。答題時三方面缺一不可。分析詩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點,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與志的“契合點”。
(4)答題模式:①找出詩中的物象、意象;②展開聯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要忠實于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象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優美。③點明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形容詞概括出來,如:雄渾壯闊、恬靜優美、孤寂冷清、蕭瑟凄愴等,注意要能準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④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或給人什么樣的啟示和思考。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為什么而“感傷”。
以上四步可概括為:所寫的意象+意象的特點是什么+藝術效果+包含的詩人的感情,或描圖景(描繪詩詞中展現的圖景畫面)+點氛圍(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析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5)答題示例:閱讀下面一首詩,完成下面的題目。
秋夜(朱淑真)
夜久無眠秋氣清,燭花頻剪欲三更。 鋪床涼滿梧桐月,月在梧桐缺處陰。 此詩無一“情”字,而無處不含“情”字。請從三、四兩句中找出最能體現詩人感情的一個字,并在全詩整體感悟的基礎上,簡要分析詩人在這兩句詩中是如果營造意境的。答:最能體現詩人感情的是“涼”?!皼觥弊旨葘懱鞗?,又寫心境孤寂(或心涼)。由床上之月寫到天上之月,過渡(頂針)巧妙,愁情、涼床、月影和梧桐,共同營造出孤寂(離愁別怨)的意境。
5.分析主旨型
(1)提問方式:這首詩表現了怎樣的主旨?
(2)提問變體:請分析某句詩蘊含了作者當時何種心情。
(3)解答分析:分析主旨往往需要關注以下幾個方面:①涉及的文化常識、生活常識、歷史典故、神話傳說和自然現象;②某一詩句的大意或內涵;③詩人的思想傾向、政治主張、志向追求、生活經歷;④時代背景、社會現實。
(4)答題模式:①分析具體詩句寫了什么;②抒發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5)答題示例: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小齋即事(劉一止)
憐琴為弦直,愛棋因局方。
未用較得失,那能記宮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萬事妨。
雖此二物隨,不系有興亡。
[注]①劉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進士。曾任監察御史等職,有記載說他曾因“忤秦檜”而被罷官。②局:指棋盤。
作者想借琴棋抒發一種什么樣的情懷?答題步驟:①作者以琴棋二物的“品”。來寫自己的“志”;直一正直、方――有棱角。正因為自己的方直之品不變,結果到頭來“世愈疏”“萬事妨”,只落得小齋獨處,無關乎國家的興亡了。步驟②這些都抒發了作者對個^,遭遇的感慨,對世事譏諷的情懷。
6.分析技巧型
(1)提問方式: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
(2)提問變體:①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瑚技巧(或藝術手法,或手法)。②詩人是怎祥抒發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現手法是詩人用以抒發感情的手段方法。要準確答題,首先必須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現手法;其次,要對詩句進行全面多角度分析。
(4)表現手法:表現手法分抒情手法描法、修辭手法三大類。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兩種。直抒胸臆――情在直接抒發的語句中;間接抒情――①托物言志:情在物之特點與人相通處;②情景交融:情在景之特點與人相通處;③即事感懷:情在事之特點與作者之議論抒情處。
描法主要有:情景交融、側面襯托、動靜結合、虛實結合、觀察角度的變化。
(5)答題示例: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夏意(宋?蘇舜欽)
別院深深夏席清,石榴開遍透簾明。
樹蔭滿地日當午,夢覺流鶯時一聲。
襯托是古詩創作中常用的手法,請舉詩中的一例進行賞析。答:用榴花明麗。紅艷如火與庭院綠樹,清蔭遍地相映襯,既在色彩上紅綠相綴,又在光線上明暗相映,能給人流麗而深邃的感覺。用末旬“流鶯時一聲”來襯托前三句所營造的寧謐幽靜之境,以有聲襯無聲;也以動襯靜,以鶯之流飛,讓整個匭面陡然靈動豐滿起來。
三、訓練高效
在指導時教師應多講一點,小組討論少一點,同學的個別回答少一點,復習課更多的環節應由教師來完成。
1.教師的作用應發揮在三個方面
(1)引領:學生解析考點,明確解題思路。
(2)示范:老師當場解題給學生看,或直接顯示答案給學生,逆推答案怎么來的。
(3)講評:對學生解題不到位或錯誤之處,老師一定要細加點評,分析原因,總結經驗。講評時也可以采取先給學生答題打分,再告訴學生優劣分明和策略。
2.指導學生古詩鑒賞解題程序
(1)讀問題,知指向。細審題干。設問時為了題意清晰,擬題者會盡可能加一些限制,這些限制對答題的導向作用非常鮮明,一定要充分利用。
(2)讀題目,明內容。題目有時能揭示詩歌寫作的時間、地點、對象、事件、主旨等。所以可以作為詩歌解讀的切入口。
(3)讀作者,知時世。了解作者和時代。如果本詩作者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他的生平和寫作風格就會有助于我們進行鑒賞:如是不熟悉的作者,時代也會給我們一些幫助,如當時的歷史事件、風俗習慣等等。
(4)讀注釋,明背景。借助注釋。詩后的注釋。都是擬題人認為在閱讀鑒賞過程中必須了解的知識,除了幫助解讀詩歌的難點外,還會有指導鑒賞的作用,所以必須認真讀。
篇4
語文既是生活的工具,又是思維和交際的工具,更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工具。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應該包括“字詞句篇的積累,語感,思維品質,語文學習的方法和習慣,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能力,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知識視野,思想觀念等內容”。一個人的語文素養如何,無疑對其他學科的學習產生很大的影響。
小學生大多怕寫作文,因為寫作是一種創造性勞動,是對綜合素質的考驗,所以小學生寫不好作文也不要過多地責怪他們。我對我的學生要求是寬松的,說來也怪,我的學生不但不怕寫作文,相反地作文越寫越好,以至于近來不斷涌現出一些令人開心之作,我將其質量上乘者集結成集,謂之《名作》。今天,我又獲得了一個極大的驚喜:我班怎么竟在瞬間出現這么多詩人?
寫詩,對于小學生來說,我想都沒想過,因為我總覺得離小學生太遙遠,白話文尚且不能盡如人意,詩詞創作豈不是天方夜譚?殊不知,今天的偶然撞見使我非常驚訝!這是一堂普通的練習課,我與學生們正在聚精會神地做著一道道《基礎訓練》中的習題。當我們做到一道知識拓展題——讓我們寫出描寫“荷花”的詩句時,許多學生將“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等古人的優美詩句填在了題中的橫線上,按說本題學生已做得很不錯了??僧敃r,也不知是我因被題中的“寫出”二字弄混了頭腦,還是想來一點課堂“游戲”舒緩一下課堂節奏,竟然提出了讓學生嘗試寫一寫“荷花”的混賬想法,而且還隨口說了一句“給三分鐘時間”。結果三十秒后就有一個學生舉起了手,兩分鐘后竟有五名學生寫完了,三分鐘后我讓學生念念自己的大作,真是“不念不知道,一念嚇一跳”!請看:“雨后荷葉珍珠亮,風過荷花笑顏開?!保ㄖ芰址澹?“《風雨蓮》 狂風暴雨荷花開,個個花朵散純白。無需擔憂碧蓮碎,雨后玉瓣笑開顏?!保ㄇ胥懀?“《詠荷》 風煞碧荷郁,驕陽照花艷?;ň`引蝶來,污泥縱難染?!保ǘǎ?“《柔荷》 荷花池邊微風起,亭亭玉立弄嬌姿。不與桃李混融開,潔白無暇顏如玉?!保惙f) “《賞荷》 漫步荷池朵朵綻,細聞清氣繞花間。引入蜂蝶花葉笑,猶如霞光紅半邊。”(李彩虹)…...啊呀,太美了,太妙了,我忙不迭地邊欣賞邊抄錄,一時間那興奮、那陶醉使我近乎癡狂!雨過天晴時碧荷上的珍珠閃亮、風雨中荷花的潔白如玉、驕陽下荷花的堅貞不屈、麗日下蓮花的嬌首弄姿、荷池中流露出的半邊紅霞……我簡直不敢相信,這些初生牛犢竟能從“雨后”、“雨中”、“驕陽”、“麗日”等不同的天氣環境中去描繪荷花的亮麗風姿,把荷葉荷花的碧綠、潔白、半紅半白、嬌柔的姿態和烈日下不屈的品性都出神入化地描繪了出來!這里既有七言詩,也有五言詩;既有新穎而貼切的題題,又有語言的錘煉與推敲,其詩情詩境儼然一位位脫穎而出的詩人!“麻痹,麻痹,實在麻痹”!興奮之余,我責備自己,作為它們的老師怎么沒有早點發現呢?其實,早在去年五年級我在教學《二泉映月》時,就有學生根據我的上聯“你心,我心,他心,心心相應”,寫出了“泉聲,琴聲,心聲,聲聲相和”、“困難,苦難,災難,難難齊發”、“友情,恩情,戀情,情情相生”等精彩的對聯,已是初露頭角,只是沒有在意。如果早一點有這種意識,如果早幾年從這方面給予引導,今天,我的學生的語文素養將會又是什么樣子?我不敢想像!
于是,我于第二堂課又讓學生去寫松、梅、竹、蘭、菊等,結果我們的大黑板上,密密麻麻地寫下了許多讓人驚詫不已的詩作!請看:“《青松贊》 寒冬臘月仍青蔥,飄雪積壓更挺胸。待到來年雪化時,挺身依舊迎春風?!保ㄌ战洠?“《雪梅》 忽然一夜大雪來,百花凋謝齊衰敗。金秋離去冬風至,枝枝臘梅堆銀白?!保ㄇ胥懀?“《青松》 一年四季仍如春,百日長青與花分。驕陽大雪無奈何,唯它枝干穿貴袞。”(謝晉玄) “《贊竹》 破土而出沖直上,一節更比一節高。四季常青終不敗,蒼翠挺拔亦窈窕?!保惙f) “《翠竹贊》 立足挺立風雨中,微風乍起舞姿弄。世人連夸劍葉蔥,卻留身軀供人用?!保ㄇ胥懀?“《贊》 金風送爽綻,姹紫嫣紅齊爭艷。風過花兒輕輕舞,滿地黃金炫人眼?!保ㄖ芰址澹?“《春蘭》 桃紅柳綠蘭花綻,枝枝花朵色不艷。雖在深山遮蔽處,早逸幽香天地間?!保ㄇ胥懀?“《蘭花》 本在深山中,寂寞吐幽香。偶遇他人賞,移栽至高堂?!保ㄌ諛淇?“《桂贊》 八月桂花伴菊開,陣陣芳香迎面來。吳剛捧來桂花酒,醉得人人樂開懷?!保▍俏拟暎?“《詠竹》 春至新筍拔石上,夏日引得百鳥賞。秋風疾過未曾傷,冬雪飛來節節長?!保ǘ。啊恫匪阕?贊梅》 深秋快離去,暴雪早來到。動物已去冬眠了,仍有花俊俏。……”哎呀呀,我賞不完,也抄不完!有的學生寫完一首,又寫一首,詩興勃發文思難收。這哪是一首首詩,這簡直是萬物的精靈閃耀,是心靈的鮮花綻放,是遍地的嫩芽萌生……我的腦中驟然有一個閃念:語文教學教什么?詩文教學怎么教?學生的語文素養又從哪里來?唔,我似乎感覺到了些什么……
《語文課程標準》中所指出的:“語文教學要注重語文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語文素養形成的過程又是一個養成的過程,我們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要讓語文課程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在不斷的潛移默化和熏陶感染中,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
篇5
那個給“云南”命名的人一定是位了不起的詩人。從香格里拉的梅里雪山到麗江的玉龍雪山,從大理的蒼山洱海到昆明的西山滇池,從石林到西雙版納,從高海拔的北部雪山到低海拔的南端原始森林,云南之上看不到一塊完整的天空。一朵朵,一團團,一片片的白云在頭頂上游走,云縫間露出的天空仿佛一個個深不見底的深藍色天井。厚重的云朵牢固地堆砌在一起,邊沿處蓬松而潔白,在陽光的照射下有白銀的質感和水銀的光澤,只要你肯想象,所有現實生活中有形的東西都可以在云朵中找到對應的形狀。
沒想到云竟然可以與人這么親近,想象中那些云霧繚繞的仙山就這么輕而易舉地呈現在眼前。每一座山峰幾乎都對應著一朵白云,每一朵白云都環繞著一座青山,云是山的魂,山是云的根,而風是云的翅膀。晨昏之間,雪山下,蒼山腳,乳白色的霧靄從溪谷間、樹根處緩緩升騰,一縷一縷,升到半山擰成一股,一股一股升到山頂聚成一朵,一朵一朵在山尖如害羞的新娘,將頭掩藏在自己編織的帷幕中。如若乘車翻山越嶺,便如同騰云駕霧,輕盈的霧靄漂浮在眼前,好像伸出雙手,便可掬一捧帶回家。云,不再是天上之物,天,在云之上,它是天地的分界線,是大地的帷幕。
上午,陽光從云縫里透過來,筆直的光柱隨云游走,仿佛無數燈柱在大地上來回投射。云在天上走,鳥在云里飛,從容淡定,慵懶舒緩,一塊塊的云影從山坡移到山谷,從山谷移到碧綠的麥田,又從麥田爬上另一座山頭,光與影在大地上歡快地追逐嬉鬧。一朵云走散了,很快會被另一朵云所接納,聚散離合,隨心所欲。夕陽西下,白云將高原的黃昏拉長了許多。夕陽在即將墜入某個山頭之前,點燃了漫天云朵,整個天空在燃燒,紅黃橙紫,漸變的,混合的,云將殘陽的余暉渲染得如同金碧輝煌宮殿,美輪美奐的黃昏,除了驚愕地張大嘴巴,卻很難找到一個確切的形容詞來贊嘆。恨不能裁剪一塊下來,拿回去做幾件花衣裳。難怪,云南的少數民族服裝那么漂亮,大概是這漫天云霞染就的吧。下雨了,云朵們顯得從容不迫,波瀾不驚,只是某一團云突然變暗了一些,加重了一些,云朵下方便嘩啦啦響起雨聲。周圍的云依然那么白,陽光依然那么燦爛,只是那么一小會兒,那團云就像擠過奶的奶牛,馬上恢復了先前的潔白和輕盈,仿佛那陣雨只是它的一個夢。
《說文解字》曰:“云,大澤之潤氣也。”“云,山川氣也,從雨,云象回轉形也。云覆日也。,淹云久陰也。凄,雨云起也。雨云貌也?!痹浦?,云之魂,在高山,在大澤。神圣的雪山,秀美的蒼山,便是白云的根。浩瀚的洱海和滇池大概就是白云的故鄉吧,泱泱大澤,它們將自己的有形的液態升華成飛翔的云朵,朵朵白云倒影水中,云,是湖泊倒映在天空的影子。
陶公曰:“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古往今來,多少人以閑云野鶴作為自由生活的參照,熙熙攘攘,俗世紅塵,試問有幾人能超脫如閑云?生活中,沒有云的天空是貧瘠的,有云的地方離天堂最近,距俗世愈遠。累了嗎?倦了嗎?去云南看云吧。
篇6
一、解答詩歌鑒賞題
首先要明確考點的基本要求:詩歌鑒賞到底考查什么?我認為這是復習的第一步,也是最為關鍵的一步,因為只有這樣做,學生才能明確復習的目標,做到心中有數。
(一)鑒賞目標
(1)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
(2)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讓學生明確寫什么?怎樣寫?為何寫?
形象(意象) 寫什么?
語言、表達技巧 怎樣寫?
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為何寫?
(二)常見意象的象征意義歸納
進行正式訓練前,讓學生對詩歌有關重點知識進行大量儲備,因為大家都知道,在做詩歌鑒賞題時,很多時候學生無話可說,無詞可用,因此詩歌專項復習前的知識儲備就尤為重要,我要求學生先對練習冊中有關常見意象的知識先利用早讀閑余時間進行大量的識記,然后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進行歸納總結。
意象:簡而言之,意象是詩歌中描摹的對象,可以是人,可以是物,可以寫實,亦可以是想象之物。眾所周知,詩歌的創作十分講究含蓄、凝練。詩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輸,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寫景則借景抒情,詠物則托物言志。這里的所寫之“景”、所詠之“物”,即為客觀之“象”;借景所抒之“情”,詠物所言之“志”,即為主觀之“意”:“象”與“意”的完美結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現實生活的寫照,又是詩人審美創造的結晶和情感意念的載體。詩人的聰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創造一個或一群新奇的“意象”,來含蓄地抒發自己的情感。中國古典詩歌有很多典型的意象,意象是客觀物象與審美主體(詩人)的二合一,詩歌鑒賞離不開對中國傳統意象的理解,掌握意象就能掌握詩人感情,就能破解思想內涵;而且,學生容易從生活現象聯想到詩歌意象,有話可說。
古代詩歌中一些常見的意象主要有:
自然景物:月亮——思鄉。如:李白《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倍鸥Α对乱箲浬岬堋罚骸奥稄慕褚拱?,月是故鄉明。
植物:——堅貞、高潔的品格。如:屈原《離騷》:“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痹 丁罚骸扒飬怖@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p>
動物:杜鵑鳥——哀怨、凄涼或思歸的情思。如:宋人賀鑄《憶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勝凄斷,杜鵑啼血?!?/p>
常見的意象還有:梅花(不怕打擊挫折、敢為天下先的品質;冰清玉潔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質)、松樹(高潔、堅貞)、蓮(與“憐”音同,借以表達愛情)、梧桐(凄涼悲傷)、鷓鴣鳥(其鳴聲讓人聽起來像“行不得也哥哥”,極容易勾起旅途艱險的聯想和滿腔的離愁別緒)、蟬(高潔)、鴻雁(思鄉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懷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丁香(愁思或情結)等等。
意象具有多樣想、隱秘性、復雜性,而且一首作品往往有多種意象,這就需要我們幫助學生了解、識記這些典型特殊的意象,為我們后面形象題的訓練打好堅實的基礎。
二、按照形象??嫉膸追N題型進行訓練
首先讓學生明確關于形象一些分類:形象分為人像、物象、景象。其次教給他們形象題的規范答法:形象的內在特征+它的外在特征。最后找一些具體的訓練題進行訓練:
(一)關于人像
古典詩詞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以片段的形式表現出來,它可以是人物的一個眼神、一個笑容、一個動作、一個微妙的心理變化,或一組人物的語言、聲音,或是一個典型的細節。因此鑒賞人物形象應以人物(肖像、行動、語言、神態、心理)、環境(自然環境、社會環境)、情節為依據,以所寫人物的身份、性格思想情感,以及作者對所寫人物的態度為角度進行。我選取了幾種詩歌中常見的形象:將軍形象,旅人形象,思婦、怨婦形象,農夫,少女等形象給學生加以分析,并且讓學生明確人物形象題的答法。
如我先舉了一首較簡單的詩,李白的《塞下曲》:“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弊寣W生分析其人物形象,經過分析得出了:一個英勇善戰,有勇有謀的將軍形象。
我還舉了李清照《點絳唇》:“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有人來,襪刬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贝嗽妼懸粋€大家閨秀的少女蕩完秋千的姿態。寫她看到陌生男人后,是如何害羞,只穿著襪子就想趕緊逃跑,生怕被陌生男人偷看,不過還是偷偷回望了一眼,并裝作嗅青梅的味道。塑造了一個充滿對自由、對愛情本能渴望的少女形象。
我還舉了金昌緒的《春怨》:“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边@首詩刻畫了一個寂寞惆悵而又無可奈何,只能寄希望于夢中和丈夫相見的思婦形象
通過這幾首詩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所謂人像的分析就是,讓我們回答這是一個怎樣的人,通過詩中具體的描述讓我們概括出這個人物的思想、性格或品質。如一個智勇雙全的將軍;一個對自由有愛情渴望的少女;一個孤獨寂寞的思婦;一個思念家鄉、親人的旅人等等。通過這樣的教學環節可以使學生基本掌握人像的刻畫及答題步驟。我們可把它歸納為:身份+性格+思想
(二)關于物象
物象,及作者以人格化的事物為具體描寫對象,通過這種象征性的形象描寫來曲折的表現詩人的品格節操、思想情感。作者塑造物象是為了言志、言情、言心聲。因此我們通過提煉所寫的物象描寫特征的詞語,凸顯其自然屬性,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為,情為何端。我舉了幾首典型例子加以分析。在這個點的訓練上我也同前面一樣選擇了兩首典型的例子做引子,指導學生答題。
如虞世南的《蟬》垂綏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借蟬的形象來向世人表明:立身高潔的人,不需要外界的憑借,自能聲名遠播的隱然自得之情。
如張謂《早梅》一樹寒梅白玉條,迥臨村路傍溪橋。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銷。本詩展現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風而發的形象,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個孤寂剛強,超凡脫俗的自我形象。
從這幾個例子我們不難看出物象的分析就是讓我們把“托物言志”回答出來,即作者借什么物要言什么志,和我們散文中的托物言志是一致的,如作者借蟬表明了自己立身高潔不需要外界的憑借,自能聲名遠播的隱然自得之情。作者借梅耐寒而立迎風而發的形象,展示了一個孤寂剛強,超凡脫俗的自我形象等。它的分析回答可以歸納為:表層含義+深層含義。
(三)關于景象
景象是為抒發詩人感情而精心裁剪、設計的。一般有:景物描寫(季節、時令、地域)場面描寫(農事、戰爭、狩獵離別等)及色彩描寫。鑒賞此類形象,基本思路是:以所寫景物的自然屬性為依據,挖掘其社會屬性(作者借以抒發的感情、表達的寓意等)。景象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分析詩歌的意境美。試題類型:分析景象特點;描摹詩歌圖景;剖析作者思路。
如張志和的《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狈治觯和ㄟ^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紅桃,寄托了作者愛自由、愛自然的情懷,也反映了作者高遠、沖澹、悠然脫俗的意趣。此答案前半部分是客觀形象,后半部分是主觀感受及作者情感。
再如杜甫的《絕句》:“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鼻皟删鋵Υ蠛玫拇汗庾鞲爬ǖ拿鑼?,短短的十個字囊括了陽光、江山、春風、花草及其香味。后兩句則集中筆墨寫燕子圍著暖融融的春泥高低飛翔,銜泥筑巢,給人一種輕松愉悅的感覺。
還有張繼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狈治觯呵锾斓囊雇?,一艘遠道而來的客船停泊在蘇州城外的楓橋邊。明日已經落下,幾聲烏鴉的啼叫,滿天的寒霜,江邊的楓樹,點點的漁火,這清冷的水鄉秋夜,陪伴著舟中的游子,讓他感到是多么凄涼,寫出了詩人所見、所聞、所感,并繪出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羈旅圖。
篇7
12、回答下面問題。①文中劃線句子中所說的“不幸”,你如何理解?(2分)
②文中加點的“對于精神的虐殺的這一幕”具體指什么?(2分)
13、讀了這段文字,你對作者有怎樣的認識?(4分)
(三)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題。(11分)草鞋人和皮鞋人一場雨下來,灰塵被沖得無影無蹤,彎陡的山道間盡是些裸露的石子。雨后山間的空氣格外清晰,偶爾幾聲鳥兒鳴叫,讓人好不愜意。彎陡的羊腸道上,兩雙腳在丈量:草鞋在前,皮鞋在后。草鞋被磨得薄薄的,后足有些破損,皮鞋卻是黑黑的,不時發出屢屢光亮。這條路上,這兩雙腳曾有無數次同行,先是草鞋送布鞋,后是草鞋送球鞋,再后來便是草鞋送皮鞋,能長年累月穿上發光的皮鞋,這意味著皮鞋已把這條道的源頭變成了他遙遠的故鄉。皮鞋人間或回來一次,也是一兩年才有的事。六十多度的斜山道上,草鞋邁得和皮鞋一樣艱難。兩只提包和兩條蛇皮袋所構成的“吱嘎”擔子,將背如蝸牛的草鞋人壓得腰彎氣喘?!鞍职?,我來挑吧!”后面的皮鞋人喘著粗氣說道?!拔翼數米??!辈菪撕沽鳚M面的說。一張蝸牛背,馱著一副“吱嘎”作響的擔子往上爬?!鞍取?,擔子變成了四個包,順道滾到皮鞋邊。草鞋人跌到了山間雜草中。“爸,怎么了?怎么了!”皮鞋飛奔過來,草鞋卻很快立在山道上,只是鞋上染了一道血跡??床菪怂坪鹾軜酚^,話中帶笑?!皠偛攀遣菪藪炝藰涓?,沒事,我還能走一程。”草鞋人執意不讓?!皞ヂ犜捗??”草鞋人已是第三次這么問了。話剛出口,草鞋人便意識到自己在傻問。然而沒辦法,草鞋人知道:只有這樣,才不覺得壓力下的艱辛?!昂苈犜?,他常常念著你呢!”皮鞋人覺得前面的兩次答話可能都不中老父之意,因此這次增添了后半句。在“吱嘎吱嘎”的重壓聲中,草鞋人問了很多城里的事,并在做人做官問題上千囑萬咐,皮鞋人回答得滿頭大汗?!鞍?,我來挑吧,你已挑了一個多鐘頭了?!逼ば穗p手搶擔,請求說。“下了這道坡,再走三里路,就是馬家溪的楓亭口,到那你再挑吧!”草鞋人移動著帶血的草鞋,撂出一串話。到了楓亭口,草鞋人果然將擔子交到皮鞋人肩上去了,自己在后面拼命擦汗,然后作悠閑狀。皮鞋草鞋在馬家溪鎮上的街道移動著。馬家溪的村民們給了草鞋人很高的評價,養了個好兒,城里能作官,鄉里能挑擔,是個孝子。草鞋人很快慰,從皮鞋人衣袋里掏出翻蓋煙不停地丟給眾人。走到不到一華里的馬家溪路段,又是一段漫長的山間無人道,草鞋人從皮鞋人肩上奪過擔,駝腰前進。望著前面草鞋人的背影皮鞋人在后面流淚。14、本文所說的“草鞋人”是指,“皮鞋人”是指。(2分)15、①第一段景物描寫,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3分) ②第四段寫了“鞋”的變化,目的是什么?(3分)
16、簡要概括“草鞋人”這一形象。(3分) (四)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題。(13分)冬日看山梁衡要不是有公務,誰會在天寒地凍的時節來香山呢?可話又說回來,要不是恰在這時來,香山性格的那一面,我又哪能知道呢?開三天會,就住在公園內的別墅里。偌大個公園為我們獨享,也是一種滿足。早晨一爬起來我便去逛山。這里我春天時來過,是花的世界;夏天時來過,是濃蔭的世界;秋天來過,是紅葉的世界。而這三季都游客滿山,說到底是人的世界。形形的服裝,南腔北調的話音,隨處拋撒的果皮、罐頭盒,手提錄音機里的迪斯科音樂,這一切將山路林間都塞滿了。現在可好,無花,無葉,無紅,無綠,更沒有多少人,好一座空落落的香山,好一個清靜的世界。過去來時,路邊是夾道的丁香,厚綠的圓形葉片,白的或紫色的小花;現在只剩下灰褐色的勁枝,枝頭挑著些已彈去種籽的空殼。過去來時,山坡上是些層層片片的灌木,撲閃著自己霜紅的葉片,如一團團的火苗,在秋風中翻騰;現在遠望灰蒙蒙的一片,其身其形和石和土幾乎溶在一起,很難覓到它的音容。過去來時,林間樹下是豐厚的綠草,絨絨地由山腳鋪到山頂;現在它們或枯萎在石縫間,或被風掃卷著聚纏在樹根下。如果說秋是水落石出,冬則是草木去而山石顯了。在山下一望山頂的鬼見愁,黑森森的石崖,蜿蜒的石路,歷歷在目。連路邊的巨石也都像是突然奔來眼前,過去從未相見似的??梢韵胍姡斍餁獬跏?,冬雪欲降之時,這山感到三季的重負將去,便迎著寒風將闊肩一抖,抖掉那些攀附在身的柔枝軟葉;又將山門一閉,推出那些沒完沒了的閑客;然后正襟危坐,巍巍然俯視大千,靜靜地享受安寧。我現在就正步入這個虛靜世界。蘇軾在夜深人靜時去游承天寺,感覺到寺之明靜如處積水之中,我今于冬日游香山,神清氣朗如在真空。與春夏相比,這山上不變的是松柏。一出別墅的后門就有十幾株兩抱之粗的蒼松直通天穹。樹干粗粗壯壯,溜光挺直,直到樹梢盡頭才伸出幾根虬勁的枝,枝上掛著束束松針,該怎樣綠還是怎樣綠。樹皮在寒風中成紫紅色,像壯漢的臉。這時太陽從東方冉冉升起,走到松枝間卻寂然不動了。我徘徊于樹下又斜倚在石上,看著這紅日綠松,心中澄靜安閑如在涅,覺得胸若虛谷,頭懸明鏡,人山一體。此時我只感到山的巍峨與松的偉岸,冬日香山就只剩下這兩樣東西了。蒼松之外,還有一些新松,栽在路旁,冒出油綠的針葉,好像全然不知外面的季節。與松做伴的還有柏樹與翠竹。柏樹或矗立路旁,或伸出于石巖,森森然,與松呼應,翠竹則在房檐下山腳旁,挺著秀氣的枝,伸出綠綠的葉,遠遠地作一些鋪墊。你看它們身下那些形容萎縮的衰草敗枝,你看它們頭上的紅日藍天,你看那被山風打掃得干干凈凈的石板路,你就會明白松樹的驕傲。它不因風寒而筒袖縮脖,不因人少而自卑自慚。我奇怪人們的好奇心那么強,可怎么沒有想到在秋斂冬凝之后再來香山看看松柏的形象。當我登上山頂時回望遠處煙靄茫茫,亭臺隱隱,腳下山石奔突,松柏連理,無花無草,一色灰褐。好一幅天然焦墨山水圖。焦墨筆法者舍色而用墨,不要掩飾只留本質。你看這山,它借著季節相助舍掉了丁香的香味,芳草的倩影,楓樹的火紅,還有游客的捧場,只留下這長青的松柏來作自己的山魂。山路寂寂,闃然無人。我邊走邊想,比較著幾次來香山的收獲。春天來時我看它的嫵媚,夏天來時我看它的豐腴,秋天來時我看它的綽約,冬天來時卻有幸窺見它的骨氣。它在回顧與思考之后,毅然收起了那些過眼繁花,只留下這錚錚硬骨與浩浩正氣。靠著這骨這氣,它會爭得來年更好的花,更好的葉,和永遠的香氣。17、開頭兩個問號有什么作用?(3分)
篇8
師:有這么一句廣告詞,挺有意思的,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大屏幕出示:人生就像一場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風景,以及看風景的心情。)
(生齊讀)
師:聯系你的每次旅行,讀讀這句話,你覺得味道在哪里?
生:我覺得這句廣告詞的味道在第一個分句,人生就像旅行一樣,不管遭遇困難還是得到獎勵,這都是人生。
師:一個人踏上了一場旅行,當車輛慢慢行駛,車窗外不一樣的風景映入眼簾,那就是人生。不錯,還有其他想法嗎?
生:人生就像一場旅行,在乎的不是結果,而是經過以及旅行時的心情。
師:自己經過的風景化為自己的一種心情、一種情感。很不錯,還有嗎?
生:人生就像一場旅行,還可以像一場比賽。在乎的不是結果,而是在這個過程中你是否獲得了快樂。
師:快樂是我們人生當中的一種心情,一種狀態。帶著體會到的心情,再讀這句話。
(生齊讀)
師:孩子們,在旅行中,最直接的能夠記下沿途風景的方法是什么?
生(齊):拍照。
師:其實,記錄風景的方式有多種,就像攝影家選擇用相機拍照一樣,畫家會選擇用畫筆拍照,作家自然會選擇――
生(齊):用文字拍照。
(師板書:用文字拍照)
師:是的,有人說,世界上最好的相機就是作家的文字,因為用文字拍照,既能記下風景又能記下看風景時的心情。
【品讀:入課利落。利用簡潔雋永、意味深長的廣告語引入,自然引出課題:用文字拍照。開篇如爆竹,響徹有音。如果一堂課也是一場認知的旅行,那么,這場習作之旅顯然因為充滿隱喻和哲思而與眾不同。】
透過開滿鮮花的文字
師:去年,老師去了英國旅行,寫了一本書叫作《蕩舟英倫》。在《蕩舟英倫》的書稿里,我首次嘗試用文字拍照,經歷了一次奇妙的寫作之旅。今天,我懷著激動的心情,特意為大家帶來了我旅英的文字照片,一共十組,分別是:清晨、冬雨、郊外、天空、河流、田園、鄉村、城堡、塔橋、海灘……(大屏幕依次出示十組文字照片)現在請大家分成十個學習小組,每一個同學拿到的是肖老師的一個文字照片。這些文字照片拍得咋樣呢?我愿意為大家隨機朗讀一組,大家先來感受一下,譬如第一組――清晨。(課評出示,師配樂朗讀。)
清晨的倫敦市郊,雨點在滴答,冬季的風越過森林,紅葉叢中掀起陣陣浪的微濤,漣漪向更遠處漫溯,風浪在晨曦中折射出連綿的節奏,那節奏不溫不火,汩汩流動。森林中有一灘碧水,就那樣鑲嵌在無邊的綠毯中央,一些不知名的水草和野花在初冬時節依然綻放著,那紫茵茵的花蕾在露珠的裝扮下,顯出使人憐愛的樣子。幾只水鳥在水洼的那頭梳理羽毛,它們優雅的身姿在一片白色小花的掩映下,頂起一頭攢動的精靈。草坪沿著湖邊蔓延,輕輕地踩著,發出簌簌的聲音,那聲音軟綿綿的,偶爾傳來林中的鳥鳴,和著腳底的簌簌聲,恍若來到另一個世界。初陽升起,在一片綠色的屏障中,野生的蘋果樹顯得很特別,它們的枝頭結滿了小小的果實,果實呈現出橙色的笑容,倔強地扎在空中,像孩子不愿離開母親的懷抱。信步漫游于林間,在蘋果樹下斜倚,聽鳥兒晨語,看遠方綠浪,聞果實香甜,任冬風拂面,讓晨曦滿懷。
師:這就是倫敦的清晨,這就是我拍的文字照片,還有冬雨、郊外、天空,等等。你聽完之后有什么感受?隨便說一說。
生:我聽完之后覺得倫敦的清晨非常寧靜,而且還很美。
師:帶給你的是一種非常寧靜的感覺,很好。
生:我的感覺也是,聽起來特別寧靜,心里也特別寧靜。而這種狀態是心的最高境界。
師:真厲害,你認為這種寧靜的狀態,是我在寫作這篇文章時最好的狀態?,F在,請大家拿出你手中的文字照片,自己讀一遍,再互相讀一遍給小組內的同學聽,一邊讀一邊透過文字去想象背后的照片,并揣摩我當時的心情,然后把你透過文字看到的照片在小組內交流一下。
【品讀:范文引路是習作指導課最尋常的招式。不尋常的是這“范文”出自執教者之手。當然,寫景的佳作有千千萬萬,肖老師的未必是最好的。但是對學生而言,因為有著與教師的親近,那些文字就不同于一般冰冷的符號――只供膜拜而與他們無關的符號。教師是把自己的文字連同寫作時的體驗一起端在學生的面前,任他們品悟。這些帶著教師生命溫度的文字,就離他們不遠?!?/p>
(生小組內學習、交流,師參與其中。)
師:文字照片一共有十組,每一組又由若干照片組成,其內存不亞于一部專業數碼相機。我看到大家讀得很認真,討論得也很熱烈。我相信,大家透過文字看見了一幅又一幅的照片,我們一起來交流一下:透過文字,你看到了怎樣的照片?猜猜我當時有怎樣的心情?
生:我看到了倫敦的河流,河道不寬,河水發藍,藍得發黑,像墨一樣被倒在成排的楓樹的夾縫中,走進一看,那墨卻又是極其清澈而又明亮的。我看到了倫敦的水是非常藍的。
師:你猜想一下,當肖老師看到如此藍得像墨一樣的水,就傾瀉在倫敦市郊的時候,我當時的心情會是怎樣?
生:應該是十分開心吧。
師:是的,很開心,我現在能通過你的猜測回想起當時的心情。還有其他的嗎?
生:我讀了《田園》的第二自然段,青色的地面點綴著點點的白,那是飛鳥的身影……我就仿佛看到了青色的地面上,以及飛過的飛鳥給青色的草地繡上了秀麗的圖案。
師:你試想一下,當老師腳踩著像地毯一樣青色的大地時,突然之間,頭頂上白色的飛鳥的倒影浸在青色的草地當中,出現那一點白的時候,老師的心情會是怎樣的?
生:心情應該是非常開心的。
師:是的,除了開心也許也只能開心了。(全班大笑)還有嗎?
生:在倫敦還下了軟綿綿的冬雨,在這斜織的雨絲中,你無需遮傘,你任憑雨絲籠罩,在落葉鋪滿的小徑上信步,能洗卻滿身的疲憊和漂泊。因為在冬天的時候下的雨肯定是軟綿綿的,不會像是在夏天的時候,下的雨是那么得大,還會打雷。
師:當倫敦軟綿綿的冬雨,透過我不太厚的夾克,掃在我臉頰上的時候,你認為我當時的心情會是怎樣的?
生:會覺得非常得愜意。
師:很愜意的感覺。那是異國他鄉的雨、異國他鄉的風,我此刻能夠回味起我當時的心情。好,同學們,我們先把手放下,如果這樣說,說一節課也說不完??磥?,旅行中用文字拍照既能記下風景又能保存看風景時的心情,真好!而且不管什么時候,我們一起來讀、一起來回味,都能回味起當時看風景的心情。
【品讀:透過文字猜度教師寫作時的心情,因為文字拍照的好處就在于“既能記下風景,又能記下看風景時的心情”。肖老師的文字畫面感極強,華美又清麗,善用色彩,善鋪敘描摹,他總是不厭其煩地向你描述著他看到的一切。不急不慢,瑣碎,細致,充滿生機。但是,離開全文語境,只看景物描寫,這些文字里的情緒并不鮮明。它們呈現出來的就是清新、愜意、美。一個學生敏銳地感受到了畫面傳達出的寧靜,真好。寧靜背后自然有驚喜,就是學生們所說的“開心”“好奇”“愜意”。但是,他們無法想象與理解其他了。哪怕當老師有意無意地提到,這是異國的雨,這是他鄉的風。寧靜背后可能還有孤寂。當老師說,看到這些文字“能夠回味當時的心情”。至于當時是怎樣的心情,怕是肖老師自己也無法一一說清。或許這道不出、說不清的,才是文字最動人之處。用文字拍照,意義不僅在于記錄風景,記錄觀景時的心情,更在于這種記錄與描述必然帶著彼時生命獨特的體驗并必然折射出作者鮮明的審美旨趣。無論怎樣,我們看到執教者這樣的努力:他始終將景與情放在一起,讓它們相互映照,相互交融。】
把文字放在顯微鏡下
師:那么孩子們,你們想不想嘗試一下用文字拍照?
生:(齊)想。
師:那必須先揣摩揣摩用文字拍照的小竅門。還是以老師提供的這十組文字照片為樣稿,在小組內,各自先默讀靜思:老師是怎樣用文字拍照的?有哪些竅門?靜思默想,邊想邊批注,把你體會到的方法批注在文字旁邊。
(生批注)
師:小組內把你的發現說給同學聽聽,看看同學之間有沒有相同的發現。最重要的是傾聽別人的發現,請相信“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小組內充分交流,然后確定一條大家認為最重要的發現,等會兒代表你們組在全班交流。
(生交流)
師:現在,我們來進行全班交流,憑借你們小組手中的那組文字照片,經過小組內的充分討論交流,用文字拍照的竅門,你們小組最重要的一條發現是什么?
生:我手中的是《冬雨》,我覺得首先是心情好,沒有煩心事可以讓您體驗得更好一些,從而寫得更好一些。
師;她直接就從整幅照片中看出,要用文字拍照,首先要心情好,才能寫得出這么好的文字。說得不錯,但能不能再仔細一點、細致一點,我拍這個文字照片具體用到了什么辦法?
【品讀:學生不知道,并非只有心情好才能拍照。只不過“若無閑事掛心頭”,拍出的就是明麗的照片;若是“心有千千結”,拍出的可能就是灰色調的照片。當然,也有以樂景寫哀情的時候,這些暫且放下,我們此時聊的是寫景的方法?!?/p>
生:我覺得您寫作的時候,用到了很多比喻和擬人的句子。
師:哦,你手中的是――
生:《城堡》。
師:你看到了很多比喻、擬人的句子,這個可能是用文字拍照時一個比較通用的辦法。非常好,這是她發現的,你發現了什么?
生:我手中的是《塔橋》。在《塔橋》第五自然段中,形象描寫出河水拍打橋墩的聲音,老師用了排比的方法和其他詞語,生動、形象地描寫出它的特點。
師:我用了排比的方法及大量詞語描寫河水拍打橋面的聲音,從而產生一種堆砌感,讓文字產生聲音,這恐怕也是用文字拍照的一種非常好的辦法。還有嗎?繼續。
生:我覺得用文字拍照,比較重要的方法應該是想象。
師:那你手中是哪一幅照
片呢?
生:我手里拿的是《郊外》。
師:你能把那個句子找出來讀一讀嗎?
生(讀):楓樹的背后是一望無垠的草坪,那種成片的綠,油油地潑灑,伴著清晨露珠的點綴,使人遐想在這一片綠海下,是否隱藏著另外一個世界。
師:是呀,肖老師在拍攝這組照片時,盡力地在想象??峙孪胂笠彩俏淖峙恼盏挠忠粋€好辦法。非常棒,老師非常喜歡
你們,因為你們思考問題漸入佳
境了。
生:我手上的是《河流》,我發現在這里,肖老師運用了對偶的手法。
師:(驚奇狀)哪里?
生:“時而在湖面上翻滾,時而落在湖水中游弋”,我覺得這句話中,肖老師生動、形象地展現了它們的頑皮。
師:是呀,我用了“時而……時而……”,并且海鷗飛翔起來的波紋給人的感覺就像和河水涌動起來的波紋融合在一起??峙逻@種方式,也是用文字拍照的一個比較好的方法。
生:我手上的也是《河流》,老師是用了由遠及近的方法寫的。“河道不寬,河水發藍,藍得發黑,像墨一樣被倒在成排的楓樹的夾縫中,走進一看,那墨卻又是極其清澈而又明亮的?!边@里就是先寫了遠處看到的河水是黑色的,走近一看墨卻又是極其清澈而又明亮的,寫出了河水很清澈。
師:真好,原來用文字拍照還要講究拍照的先后順序。就像我寫河流一樣,遠看像墨一樣,走近一看,又是那么的清澈。一步一換景,是用文字拍照的又一個很好的辦法。
生:我特別喜歡肖老師寫的《鄉村》的第二段“溪水是冰涼的清澈,卵石是隨意的沉積,落葉是順流的奔跑,溪魚是詭秘的背影,老樹是斜倚的守望……”從中可以讀出一種畫面感,能讓人內心平靜,從而體會到用文字拍照的樂趣。
師:原來用文字拍照,還要讓人感覺到一種樂趣所在,比如:溪水是……卵石是……落葉是……溪魚是……老樹是……,就產生了一種節奏的蕩漾感。她雖然沒有說到肖老師的這個層面,但是我知道她讀出了身心的。確實是,好的文字會帶給人一種身心的。
生:我手中的是《清晨》。在第二自然段中,“一些不知名的水草和野花在初冬時節依然綻放著,那紫茵茵的花蕾在露珠的裝扮下,顯出使人憐愛的樣子”,這里肖老師使用了突出重點的方法,而不是左寫一下,右寫一下。
師:我重點寫了什么?
生:重點寫了水草和野花,在初冬的時候還是在開放。
師:原來用文字拍照,還要突出重點。這就像我們用真正的相機拍照一樣,要把自己想突出的景物放大。用文字拍照也一樣,如果我們能把重點突出,就能留下美好的畫面。非常棒,同學們,你們都是一個個小鑒賞家呀,你們說的這些小竅門,其實我在寫的時候根本沒有想到,經過你們這么一分析,我還真覺得是那么回事兒。你們給了我信心,我可不可以把它稱為――肖氏文字拍照法?
生:(齊)同意!
【品讀:肖老師的文字屬于細描,麗如花簇,亮如綢緞。確實適合為學生做景物描寫的示范。透過文字,他希望幫助學生發現并逐漸建構起寫景的方法。發現這其中的寫作方法并不難,學生們找到了修辭的運用,這里面精妙的比喻、擬人、排比隨處可見;學生們關注到了寫作的順序,由遠及近,由近及遠;他們還發現了詳略的結合,甚至發現了想象的運用??梢哉f,在這一片段的教學中,學生調動已有的知識儲備,尋找,發現,體驗,總結,一般意義上景物描寫的方法都齊備了。】
把文字搭成一座小房子
師:謝謝你們!為了讓“肖氏文字拍照法”更加清晰地浮出水面,我們不妨隨機抽取兩組照片,把文字放大,看看里面的紋理。
1.清晨――景中有景、畫中有畫
師:比如,還是《清晨》這個片段:(課件出示)
①清晨的倫敦市郊,雨點在滴答,冬季的風越過森林,紅葉叢中掀起陣陣浪的微濤,漣漪向更遠處漫溯,風浪在晨曦中折射出連綿的節奏,那節奏不溫不火,汩汩流動。
②森林中有一灘碧水,就那樣鑲嵌在無邊的綠毯中央,一些不知名的水草和野花在初冬時節依然綻放著,那紫茵茵的花蕾在露珠的裝扮下,顯出使人憐愛的樣子。
③幾只水鳥在水洼的那頭梳理羽毛,它們優雅的身姿在一片白色小花的掩映下,頂起一頭攢動的精靈。
④草坪沿著湖邊蔓延,輕輕地踩著,發出簌簌的聲音,那聲音軟綿綿的,偶爾傳來林中的鳥鳴,和著腳底的簌簌聲,恍若來到另一個世界。
⑤初陽升起,在一片綠色的屏障中,野生的蘋果樹顯得很特別,它們的枝頭結滿了小小的果實,果實呈現出橙色的笑容,倔強地扎在空中,像孩子不愿離開母親的懷抱。
⑥信步漫游于林間,在蘋果樹下斜倚,聽鳥兒晨語,看遠方綠浪,聞果實香甜,任冬風拂面,讓晨曦滿懷。
師:為了讓這段文字的紋理更加清晰地展現在大家面前,我愿意把它們一句話一句話地打開,請用簡單的詞語概括每句話中你看到的照片。
師:第一句話,你看到了哪幾幅畫面?
生:我看到了倫敦的森林。
師:森林,還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滴答的雨點。
師:好,你看到了雨點。還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倫敦的風拂過草坪。
師:你看到了倫敦的風拂過草坪。還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清晨的鳥兒在梳理羽毛。
師:你看到了鳥兒經過了一個晚上的休息,早上透過初陽在梳理羽毛。還看到了什么?
生:我還看到了鑲嵌在綠毯中央的碧水。
師:原來第一句話中有:雨點、冬風、森林、紅葉、漣漪。那么,第二句話,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很多不知名的水草和野花,在初冬的時候還在綻放。
師:你看到了水草和野花,還看到了什么?
生:我還看到那含著露水的紫茵茵的花蕾。
師:紫茵茵的花蕾,原來第二句話中有:湖泊、水草、野花、花蕾、露珠。第三句話,還有哪些?
生:第三句話中有白色的小花和幾只水鳥。
師:還看到哪些?
生:我還看到了一只精靈。
師:(好奇)什么精靈?
生:攢動的精靈。
師:攢動的精靈,其實那是一只鳥。第三句話,其實有水鳥、小花。第四句話呢?
生:我聽到了鳥鳴聲。
師:鳥鳴聲。定格的畫面?還看到了什么?
生:我聽到了腳跟地面摩擦的簌簌聲。
師:他還聽到了簌簌聲。原來第四句話中有:草坪、鳥鳴。第五句話呢?
生:我看到了蘋果樹。
師: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初陽升起時的畫面。
師:有初陽,有蘋果樹,以及結出的蘋果。最后一句話,有哪些?
生:鳥兒的鳴叫。
生:我還聞到了果實的香味兒。
師:蘋果樹、鳥兒、綠浪、果實、冬風、晨曦……沒想到短短的一段話中盡然隱藏著這么多張照片,我自己想想也是醉了?。ㄈ啻笮Γ┌堰@些照片按照文字的結構擺放一下,擺成一座文字的小房子,你就會有一個用文字拍照技法的重大發現,你發現了什么?
(課件出示排列后的文字“小房子”)
師:誰發現了這里面有一個最大的拍攝技巧?
生:我發現這些文字無論怎么組合都像有很多幅畫面在我眼前晃動。
師:文字能折射出畫面,太神奇了!
生:我發現這些景物是一個連著一個的,很有動感。
師:是的,動感,多好呀!
生:我發現這些圖片都是有關系的,他們都可以串在一起,他們串在一起就可以構成一幅幅動畫,就像在看動畫片一樣。
師:太聰明了!是呀,就像用真實的相機拍照一樣,隨著鏡頭的推拉收放、忽遠忽近、層層推進,咔、咔、咔,一張照片連著一張照片,大照片里套著中照片,中照片里套著小照片,小照片里套著……
生:小小照片。
師:那叫迷你照片,(全班大笑)一張張地呈現出來。用文字拍照也一樣,景中有景、畫中有畫,是一種很好用的技法。(板書:景中有景 畫中有畫)
【品讀:不難發現,這堂習作指導課的話語情境是執教者精心設計的一個大大的暗喻。不言自明,“用文字拍照”是一個“喻體”,它的本體就是“景物描寫”。那么,所謂“肖氏”特有的“景中有景、畫中有畫” 的“文字拍照法”,其本體又該對應怎樣的“景物描寫的方法”?執教者沒有言明。從課堂內容分析看,它應該是指多種景物聯合組成一個和諧的畫面,它強調構思中的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強調鋪陳的細節,也關注寫作的順序,所謂“移步換景”。】
2.塔橋――景外有景、畫外有畫
師:我們再來看一幅,譬如――《塔橋》。(課件出示)
①倫敦塔橋橫跨在泰晤士河兩岸,高高的塔梁牽引著長長的鎖鏈,鎖鏈牢牢地牽引著下方的橋身,陽光從塔橋的橋頂斜射進橋身里面。
②陽光像長了腳似的,滿橋里跑著,從橋身里射進去然后從橋跺口里再次逃出來,整座橋像一只氣墊船,在泰晤士河上飄著。
③行走在塔橋上,隱隱地感覺到橋身隨著你的腳步在微微起伏,瞬間產生一種幻覺,這應該是在一條船上,不是在一座橋上。
④此時的泰晤士河已經脫掉她黯藍色的天絲內衣,出天藍色的肌膚,一浪一浪地朝橋墩這邊涌過來。
⑤河水親吻橋墩的聲音并不熱烈,站在橋面上,你聽,那聲音是輕輕柔柔的,OO@@的,間間或或的,宛若松針滴落草叢,猶如繁星墜落銀河,好似冬雪簌落大地。
⑥陽光從塔橋的一角透過云層的夾縫射進橋身,此時的太陽像一個漏斗任憑霞光從縫隙中流出。
⑦光亮被云層折射成無數條射線從圓心向四周射出來,投射到塔橋幽深的橋身上,那些光亮的線直插橋身,好像塔橋被利劍射中,在河面上搖搖欲墜了。
⑧此時的天空,讓人無限驚訝的是,在幾乎與太陽平行的天幕上,就在塔橋的另一側的天空上,竟掛著一輪圓月,她借著從太陽身上借取的那一點光芒,溫柔地凝望著塔橋,還有塔橋下面的千年長河。
師:為了讓這段文字的紋理更加清晰地展現在大家面前,我同樣愿意把它們一句話一句話地打開,同樣請用簡單的詞語概括每句話中你看到的照片。第一句話,你看到了哪些照片?
生:陽光。
師:陽光。你說。
生:橋身。
師:哦,塔梁、鎖鏈、橋身,這是第一句,那么第二句話中,你還看到了什么?
生:陽光。
師:你看到了什么?
生:河流。
師:那么第三句呢?
生:古老的塔橋。
師:那第四句呢?
生:浪花。
師:第五句呢?
生:河水撞擊橋墩。
師:對,是橋墩。第六句話呢?
生:陽光。
師:好的,第七句話呢?
生:河面當中的光亮。
師:文字就是一座小房子,只是搭建的方式不同而已。比如,這樣搭,你同樣會有一個用文字拍照技法的重大發現,你發現了什么?(課件出示排列后的文字“小房子”)
師:這些照片后面都拖著一個飄逸的尾巴,那都是想象的景象。你認為這是一種什么技法?
生:如果說《清晨》的技法是景中有景、畫中有畫的話,那么《搭橋》這個技法應該叫作――景外有景、畫外有畫。(板書:景外有景 畫外有畫)
師:這一招厲害!真實的相機遠遠做不到,憑借想象,文字還能拍攝到畫外之畫、景外之景,超管用的!
【品讀:“景外有景、畫外有畫”,很容易看出,這是指寫作中的聯想與想象,是藝術里的虛實相生。令人想到中國傳統美學的“言外之意”“味外之旨”。在景物描寫中,我們在此時此地所見之景是實的,由眼前所見實景生發聯想、想象而得的彼時彼地之景是虛景。它是藝術手法中的亮點,依賴于閱讀和寫作實踐,是妙手偶得,也是藝術修養的積淀。至此,帶著詩意與哲思,執教者帶著學生,完成了所有關于景物描寫技法的構建?!?/p>
站在橋上看風景
師:由于時間關系,還有幾組我的文字照片,我們就不一一放大了。現在屬于你們的時間到來了,回憶自己記憶深處珍藏的一處景致,或許是你曾經的一次旅行中遺漏的畫面,或許是你童年五彩繽紛的一個畫面,或許是你每天遇見只是你從來沒有留意的畫面……來,拿起你心中的照相機,融入自己當時守候畫面時的心情,用文字拍下這些照片。
(生準備動筆寫作)
師:為了給大家用文字拍照創造點氛圍,我想為你們讀一首詩。(配樂)感謝收聽Be My Guest為你讀詩。今天,我為你讀的是著名詩人卞之琳的《斷章》――“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蹦憧梢試L試“景中有景、畫中有畫”“景外有景、畫外有畫”的技法,讓你的風景裝飾我們的夢。
(生動筆寫作10分鐘)
師:來吧,讓你的風景裝飾我們的夢吧,把你拍到的風景展示出來。小組內互相展示文字照片,讀給同組的同學聽,讓同學說說他透過你的文字看見的照片,并互相交流一下各自拍文字照片的技法。每組推薦一個同學,等會兒在全班展示照片。
(生小組交流)
師:你拍了怎樣一組照片,把它們展示出來吧。同學們認真聽,透過他的文字你看見了哪幾張照片?你學到的拍攝技法是什么?
生:走進西湖,浮在眼前的是一片片荷花叢,每一朵荷花都綻放出可愛的笑臉,空氣中還彌漫著淡淡的清香,蜻蜓在荷花上飛舞著,讓我不禁想起了一句詩:“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魚兒在水中唱著動聽的歌曲,好像在給跳舞的蜻蜓伴奏呢!這真是一首既和諧又美妙的樂曲呀!微風拂面,湖面上散起了一道又一道的漣漪,迎面吹來的風使我們神清氣爽。微風過后,湖面依然是那么的水平如鏡。一群鳥兒從樹頂掠過,在空中自由自在地翱翔。一眼望去,西湖真像一個七彩圣地?。∥骱娘L景看也看不盡,說也說不完,就等你來細細游賞。
師:拍的是西湖,拍的是我家鄉的景色。透過他的文字你看見了哪幾張照片?
生:我看見了荷葉連連、蜻蜓嬉戲、鳥兒飛翔的照片。
師:你學到的拍攝技法是
什么?
生:畫外有畫――蜻蜓在荷花上飛舞著,讓我不禁想起了一句詩:“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濒~兒在水中唱著動聽的歌曲,好像在給跳舞的蜻蜓伴奏呢!這真是一首既和諧又美妙的樂曲呀!
師:真好!
生:晴朗的夜空里,星光閃爍,我被這密密麻麻的繁星深深地陶醉了。深藍色的夜空,一望無際、星羅棋布的星星向我調皮地眨著眼睛。也許星星不比太陽光芒萬丈,也不比月亮明亮,它只是那螢火蟲發出的一閃一閃的光芒。但星星是可愛的,它時不時向你眨眨眼,好似在跟你對話呢。巨大的黑幕上,別著一顆顆星星,正因為有了它們,天空才會變得有趣,充滿了無窮的遐想與神秘。星星猶如海面上無數的領航明燈,照亮了前進時的迷芒;星星猶如顆顆珍珠,灑在廣闊的天幕上;星星一張漁網,收獲了兒童的喜愛;星星猶如一個清澈的眸子,偷偷地窺視雪白的大地……黑色的幕布下,星星散發著它那獨有的光芒,展現著它那撲朔迷離、若隱若現的情態,是那樣的唯美,那樣的神秘,讓我為之震撼,為之陶醉……
師:啊,這是浩渺的星空,美!透過他的文字,你看見了哪幾張照片呢?
生:密密麻麻的星星、眨眼的星星、若隱若現的星星……
師:這是一架神奇的相機,竟然能拍下夜晚如此美麗的星空。你學到的拍攝技法是什么?
生:她的最大技法就是景外有景――猶如……猶如……猶如……
師:所以說這是一架神奇的相機。
【品讀:只有在寫作中才能學會寫作。完成了寫景技法的建構,學生們馬上動筆實踐。從文字上看,學生的寫作無疑是成功的,他們的習作片段明顯呈現出“肖氏”的痕跡――細致,華麗。他們之前積累的寫作經驗,此時得以敞開運用,筆下生出的正是開滿鮮花的文字。當然,為了寫景而寫景,為了運用而運用,這樣的寫作難免有些孤立,從話語風格看,也齊刷刷傾向于華美。不過,寫作總有一個過程,就是先學繁,再就簡。】
一切景語皆情語
師:感謝你們裝飾了我們的夢,大家借助我的文字照片揣摩出一些技法,并把這些技法嘗試著運用到自己的文字拍照中去,于是,就誕生了那么多張生動、多彩的照片,大家也是蠻拼的!現在,想想我當時創作的這些文字照片,還是覺得蠻有意義的??墒牵幸粋€問題我一直納悶,就是一開始我提到的,我在寫這些文字的時候,壓根兒就沒有考慮過什么技法呀、什么方法呀,純粹是有感而發,純粹是被景致打動了,所以我不得不寫,我不得不記,我當時根本沒有考慮什么寫作技法。你寫作時有過同樣的體驗嗎?
生:(七嘴八舌)有!
師:有人問巴金,您寫作的最大技巧是什么?你們知道巴金怎么回答嗎?
生:(疑惑)不知道。
師:巴老說,我最大的技巧就是――沒有技巧!對于巴老的回答,你想說什么?
生:我覺得巴老說得很有道理。我曾經看過一部動畫片,主人公經過千辛萬苦尋找到寶葫蘆里藏著的武功秘訣竟然是一張白紙,也許跟巴金說得一樣,真正好的東西在心里,不是外在的。
師:哇,太厲害了!
師:那么,我想問,用文字拍照,最重要的到底是什么呢?(課件再次出示:人生就像一場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風景,以及看風景的心情。)
生:是心情,是情感,是情緒。
師:我們一起再讀這句廣告詞――
(生齊讀)
師:同學們,用文字拍照,最重要的是心情、是情感、是情思,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板書:一切景語皆情語)一旦融入了自己的心情和情感,你眼中的景色就活了,景色裝飾了你心靈的窗子,你的文字照片自然也就裝飾了別人的夢……
【品讀:執教者在篇末忽然“”了自己之前辛辛苦苦建構起來的所有的“技法”,只強調寫作時的隨心隨情。似在意料之外,又在學理之中。現象學講“還原”,強調要認識事物的本質就必須拋開一切外在的概念與邏輯、方法與經驗,“回到事物本身”。此時,執教者就是要帶領學生回
到“寫作本身”,回到寫作最初的現場。結課仍是入課的句子,似乎經歷了一場詩與思的旅行之后,大家又回到了原點。珍藏的,只有沿途的風景和看風景時的心情?!?/p>
【評析】
行走,為遠方的風景
――關于肖紹國老師執教的
“用文字拍照”一課及其他
語文教師大多認可,自己先得愛讀書、會讀書,學生才有可能愛讀書、會讀書。同樣,語文教師先得愛寫作、會寫作,學生才有可能愛寫作、會寫作。
肖老師無疑是善讀能寫的。他的文字細膩、清麗,寫景狀物長于鋪陳,他是那樣不徐不疾地把令自己心動的一切一一向你訴說,他筆下的一切,總帶著強烈的畫面,色彩分明、動靜相生。所以,當他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文字中的寫作方法時,學生很快找出了修辭的運用、寫作順序的把控、詳略的處理等景物描寫常見的技法與策略。肖老師在此基礎上將自己的寫法提升為“景中有景、畫中有畫”“景外有景、畫外有畫”,強調寫作時的整體與部分的布局,現實與聯想的結合。從課堂上學生現場寫作的情況看,肖老師的教學是有效的。
課的結尾竟是對寫作策略的解構與顛覆,肖老師引領學生去體味寫作的最高境界是“無技巧”,是景語與情語的自然交融。這是希望學生能真正理解寫作的意義與目的,那就是自然地流露,自然地訴說。
這是一堂習作指導課,但是這一課對學生的意義有些是超越了寫作本身的,那可能屬于哲思、旅行、人生、風景。這與肖老師的審美旨趣相關。不難看出,在教學設計中,肖老師是精心布局的,他運用首尾的呼應,運用富有深意又難以言明的詩句,甚至把一堂課的話語情境都常設成一個大大的比喻句。所有的匠心,都帶給學習者與觀課者“陌生化”的體驗,形成一種思維與審美的張力。
追求課的“形式”,也是需要的,畢竟“文質彬彬,然后君子”。但是,正如寫的最大技巧在“無技巧”,教的最大技巧也一定不是苦心孤詣,只要你是個愛讀書、愛寫作的教師,把這份喜愛自然傳遞給學生就行了。就這一課而言,我覺得最大的意義不是教師教給學生的是“寫作的技巧”還是“無技巧”,最重要的是學生們知道教師就是這樣一路走、一路寫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