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中秋節的詩范文
時間:2023-03-14 16:02:2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描寫中秋節的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水調歌頭》
宋 · 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2、譯文
篇2
活動主題:喜迎中秋節、歡度中秋節
活動內容:
一.中秋月餅大展銷
活動方式:
1.展出不同廠家的各種月餅禮品盒、散裝月餅,采取多種方式陳列,給人以豐富感。并聯合廠家展開不同程度的優惠、贈送小禮品等促銷活動。
可以按月餅餡劃分陳列區域,如肉餡月餅、無糖月餅,水果餡月餅等。同時可以開設一些知名品牌月餅專柜。
2.推出中秋禮品組合套餐:把月餅跟其他保健品類禮品組合包裝在一起,分為幾檔,如88元、188元、288元….
中秋節,人們購買禮品孝敬老人或贈送朋友,一般除了購買月餅外,還會買點其他什么禮品的,一般多是保健品之類的,將月餅和其他禮品組合在一起,既方便了顧客購買,在價格上也可以采取一定優惠。
3.現場制作月餅:去年的月餅風波可能在許多人心目中還留有陰影,為了讓顧客去除這種心理,現場制作月餅是一好方法,可以聯合廠家現場制作。
二.“把月亮帶回家”
活動期間,購物滿100元,送一個掛有月亮的鑰匙扣,月亮鑰匙扣形狀多樣,制作精致,上面刻有一些祝福語:如中秋快樂、祝美滿、平安、快樂等話語以及一些描寫中秋節和月亮的詩歌詞句。
操作說明:
1.鑰匙扣由商場定做,根據商場銷售額確定定做數量,每個鑰匙扣定做成本控制在一元以內。
2.在鑰匙扣上刻上商場名稱,也可以跟祝福語結合起來,如“XX商廈祝您中秋節快樂”。
3.憑購物小票到商場指定處領取,100元一個,200兩個,依次類推。領取后在小票上蓋章。
三.月圓“十分”大搶購
活動時間:***
限時搶購,搶購持續時間為“十分鐘”,在搶購時間內購買的商品一律八折,在收款臺進行打折計算,以收款處結算時間為準,以商場音樂時間為標志,當特定音樂響起的時候,即搶購時間開始。
操作說明:
*事先不告知具體“搶購”時間,注意維持現場秩序。
*注明一些商品不參加搶購,并在現場用海報告示。
*此活動也可以采取在搶購時間內購買的商品返還30%付款金額的做法,憑購物小票上的金額和時間到服務臺領取返還金額。
注:超市可以推出中秋節每日商品特價,每日推出兩至三樣特低價商品,通過特低價商品來帶動其他商品的銷售,這些特低價商品最好是跟中秋節有一定聯系,跟其他商場相比,這些商品在價格上要具有絕對競爭優勢。
四.喜拍“全家福”
購物滿200元,憑購物小票可現場拍5寸照片一張,以作留念,現拍現取。
時間:中秋節當天)
地點:商場門口廣場
協辦:某某影樓或某某膠卷公司
操作說明:
*可現場布置一個場景,或搭建一個涼亭,營造出中秋古韻,或布置成一個現代團圓喜慶場景。
*最好是將商場名稱拍進去,以后看到照片就能想起商場。
五.特別服務措施:
對于很多顧客來說,月餅都是要買的,各個商場的月餅種類、價格都差不多,因為一般顧客選擇就近購買,那樣比較方便。如何讓顧客更方便,怎樣吸引顧客從其他商場來本商場購買呢,就需要推出有特色的服務措施。
1.月餅電話訂購:提前半個月在報紙上、商場布告欄、商場海報上公布月餅訂購電話,凡購買月餅滿100元以上,直接送貨上門,單位集體購買可享有九折優惠。
2.月餅定做:跟廠家合作推出月餅定做服務,公布定做電話、具體定做方式。顧客的口味需求畢竟不同,也有一些特殊顧客會有一些特殊的要求,月餅定做既是商場服務內容的一種拓展,也體現了商家從細節處為顧客著想。
4.月餅代送、代寄:凡在市區的,直接代送到家;凡是外地的,通過郵局等快遞方式郵寄到家。此項服務可以加收一定的服務費,如加收10元。生活在都市中忙碌的人們,也許您有種種原因,無法親自將禮品送給您的家人、長輩、朋友,商場將為您代勞,將您的禮品轉交給他們,并送上真摯的祝福。
其他活動簡要:
篇3
今天,我心里十分激動,因為終于迎來了盼望已久的中秋節,可以賞月-、吃月餅,過去每到這一天都給我留下了美好的記憶。
“月到中秋分外明”、“月是故鄉明”,古代,人們都把月亮看作一種思鄉的工具,也有許多描寫月亮的詩詞,特別是蘇軾在《水調歌頭》中說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由此我又想起中秋節的下午,一家人參觀呂梁鳳冠山孔子觀道處,看到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碑刻,聽爸爸解釋“時光好象東去的流水,不分白天黑夜,一去不復返”的話語,使我深刻領悟到:“人生如月”、“人生如水”、“人生如夢”,轉眼就是一年,明年的今天我將走出小學的校門,成為了一名中學生,遙想朝夕相處的同學已經各奔東西,真是感慨萬千。面對即將逝去的寸寸光陰,我要時刻珍惜寶貴的學習時間,珍惜同學間兄弟般的友誼,珍惜老師父母般的教誨,盡快懂事明理,長大成人!明年的中秋,不知是何年,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它是歡慶豐收的節日,是與家人團圓的節日,更是寄托美好與希望的節日。記得從上幼兒園起,每到中秋明月夜,我有時在爸爸的肩頭上,有時在爺爺的小院里,有時在奶奶的床頭邊,一邊吃著月餅,一邊看著天上圓圓的月亮。聽著他們講“嫦娥奔月”“玉兔搗月”“吳剛伐桂”等故事,聽著聽著就慢慢地進入了甜蜜的夢鄉。今年中秋節的夜晚,五顏六色的煙火像一條條火龍沖上天空,朵朵煙花像綻開的牡丹花,與那明燦的月亮相互映襯,把中秋節的夜空打扮得更加美麗。“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中秋的月亮像一面碩大的銀鏡,像一面巨大的白玉盤,更像一個可以看到遠方的望遠鏡,看著明月浩空,給我帶來了無限的愉悅和美的享受,我不禁想起美麗傳說中的嫦娥、玉兔、吳剛、桂花樹……,不知道月亮上寂寞的嫦娥和那堅持不懈砍樹的吳剛有沒有看到如今人間的變化,看到人間的歡樂,真希望他們早日來人間作客。
河南安陽龍安區北田中學初一:yi世丶為情深
篇4
一、挖掘民俗文化的內涵
語文包含了語言和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兼具人文性與工具性。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教授學生以知識,也應滲透文化教育,讓學生了解優秀的民俗文化,感受民俗文化之美,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傳承民俗文化。所以,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在教授語文知識,分析民俗文化現象時,還需充分挖掘優秀民俗文化的內涵,巧妙滲透民俗文化的內涵與價值。在初中語文教材中,不少課文蘊涵了民俗文化氣息。如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專題則是“民俗風情”。在教學這些課文時,教師可由文章注釋、文章中的字詞句、閱讀提示切入,充分發掘其中所蘊涵的民俗文化背景,發掘其中的哲理內涵;亦或由故事情節
切入,把握其中所隱含的特定傳統民俗文化內涵;還可從文章的主題出發,抓住民俗文化中所蘊含的傳統美德。例如:《端午日》的作者沈從文圍繞“端午日”這一話題,依照爭看劃船、競追鴨子、賽事結束的時間順序展開,描寫了賽龍船、捕鴨子的歡樂場景。課文中的三個“莫不”,活畫出湘西民俗、民風的特點。在描寫河上賽龍船時,作者著重刻畫了劃船者的精神風貌,展現出奮力拼搏的畫面;在描寫競賽時,引出聯想,使人想象到士氣高昂、鼓聲震天的激烈戰斗場面。這樣,通過多個精彩場景,向讀者展現了湘西茶峒人慶祝端午的熱鬧場面,表現了湘西人的淳樸民風,并展現出合作爭先、奮發向上的民族精神。這樣,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學生可了解湘西端午節的風俗習慣,體會民俗文化的魅力之所在,感受槳手風采,理解合作、拼搏的精神,從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
二、創設民俗文化教學情境
教學情境是重要的教學方式之一,是增強學生感知知識的有效途徑。同樣,在滲透文化教育時,也需要創設良好的文化教學情境,讓學生融于文化氛圍中,受到文化感染。在創設教學情境時,教師可采取對比、外聯、內引等方式進行民俗文化滲透。同時,情境創設,還需因勢因時而異,依據教學需要,考慮學生學習的特點,設置豐富多彩的學習情境,以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如布置教室,教師可讓學生在教室的墻壁上貼上節日風俗畫、傳統年畫,張貼關于民俗文化的諺語詩句等,創設出濃郁的民俗文化氛圍;亦或適當地引入關于民俗文化的歇后語、諺語,讓學生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地體會傳統民俗文化的美妙與精深;亦或根據教學內容,優選相關的視頻等,巧妙地融合語言感染力與審美感受,營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圍,讓學生感受文化之美。如在學習 《中秋詠月詩詞三首》《我的思念是圓的》時,因這些文章都與中國傳統的節日―――中秋節相關,教師可以進行專題教學―――《走進民俗風情》。可創設問題情境,提問民俗知識:在中秋節,我們會吃月餅,會賞月。我們是否因喜愛吃月餅而買月餅?這一晚上的月餅與平時的月餅一樣嗎?西方有這一習俗嗎?讓學生認識到:我們并非是喜歡吃月餅,而是在民族傳統的意識形態中,在中秋佳節中,吃月餅與賞月,象征
著美滿團圓、合家歡樂,這是中國的一種特定的民俗。因而這晚的月餅獨具意味。同時,中秋節的月亮,也蘊涵著豐富的文化信息,象征著永恒、愛與美等,也被人們賦予了不同意蘊,是人類相思情感的載體。因此,吃月餅、賞月,是品味民俗文化,而非簡單活動。教學完
后,教師還可讓學生搜集有關詠月的詩詞,或以“月的聯想”為主題制作黑板報。
三、組織民俗文化體驗活動
篇5
【經典的中秋節趣味對聯】
袁宏泛渚;
庾亮登樓。
上下聯所用典故都出自《世說新語》。上聯故事出自此書的《文學》篇。袁宏少時貧困,為人江上運租。某秋夜清風朗月,鎮西將軍謝尚坐船過江,聽聞江渚客船之上有誦詩聲,覺其詩情優文美,又非前人舊作,贊嘆不已。遣人詢問,知為袁宏詠其作,遂相交焉。袁宏之名,于是大揚。下聯故事出自前書之《容止》篇。庾亮鎮守武昌,某秋夜氣佳景清,遂遣名士殷浩、王胡之等人登樓詠詩。不久,庾氏飛屐而來。諸人欲避之,庾氏徐徐答云:“諸君少住,老子于此處興復不淺。”或則因月夜吟詩而名聞于世,或則人雖暮年而登樓秋詠之興致不減,秋夜賞月吟詩看來確實是一件賞心樂事。
中天一輪滿;
秋野萬里香。
這是“鶴頂格”對聯,即藏頭聯。上聯首字“中”,下聯首字“秋”,點明時節。聯中雖不現“月”字,但“一輪滿”已點出月滿時的景觀。中秋聯頗多以“月”為題材者。如廈門虎溪巖是賞月勝地,“虎溪夜月”是廈門名景,其處對聯曰:虎踞迎風爽,溪流印月清。此聯也屬“鶴頂格”,“虎”“溪”二字指明地點。
一天秋似水;
滿地月如霜。
此聯形容秋色用一“水”字,形容月色用一“霜”字,中秋月色,宛然可見,意境清幽,使人氣定神閑。從形式上講,簡潔凝練,對仗工整,屬小類工對。
二儀含皎潔;
四海盡澄清。
二儀,指天地。天地之所以皎潔,端在于月光之皎潔。四海之所以澄清,緣于月光如水。此聯的妙處在于其含蓄,未嘗一字及月而月在其中。至于以“二儀”對“四海”,“皎潔”對“澄清”,頗為工整。
天上一輪滿;
人間萬家明。
同為詠月,遣詞不同,意境遂異,有此“明”字,心胸便起暢亮之感。若套用佛家“體”、“用”二字,上聯為“體”,僅指名為圓月;下聯則為“用”,月之光滿玉宇,灼然可見。流水對寫到此境界上,著實有意思。
半夜二更半;
中秋八月中。
此聯為明末清初文學家金圣嘆所撰。據傳,金圣嘆到金山寺閑游,寺宇長老出對子考他:“半夜二更半”,金圣嘆一時對不上,不歡而去。后來,他因哭廟案被殺,臨刑時正是中秋佳節,他猛然想起長老的出句,對出了下聯,史稱“生題死對”。上聯兩用“半”,下聯以“中”對之,又有“二”、“八”之對,十字之中六者為數,且皆合于情理。若無才情者,難以成此對聯。
春秋多佳日;
山水有清音。
上聯為陶淵明《移居二首》的詩句:“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 ,下聯為左思《招隱詩》的詩句:“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集句成聯,工穩妥貼;處士情懷,悠然可見。
綠窗明月在;
青史古人無。
李白《把酒問月》詩有句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想來明月猶在,古人已逝,今之視昔,正如后之視今,怎能不唏噓感慨!此聯意境正如李白詩,不同者在于,白詩豪情奔放,此聯簡約含蓄。然感嘆明月長存、人生苦短的意緒,并無二致。從形式上講,“青史”對“綠窗”,“在”對“無”,工穩且靈活,平仄上也無問題,乃佳對。
泛渚懷袁子;
登樓學庾公。
袁子,指袁宏,庾公,指庾亮,其事跡前已言之。正如重陽節聯中屢用陶淵明與孟嘉,中秋節對聯中也用袁宏與庾亮之事,以顯得更具人文氣息。不過相較而言,袁庾二人之于中秋,比起陶孟之于重陽,其重要性要略遜一籌。
清光同會合;
秋色正平分。
清光,一方面指月光,另一方面則指政治清明,所以說“同會合”。中秋乃秋季之中,所以說“秋色正平分”。
露從今夜白;
月是故鄉明。
此聯為杜甫五律《月夜憶舍弟》詩句。白露為二十四節氣之一,為農歷八月節。杜甫化節氣名以形容物候,得其本意之外,也添了清幽的意境。中秋本為家人團聚之時,故睹月思鄉之念頗重。是以杜甫此句借為中秋聯,分外合適。
月靜池塘桐葉影;
風搖庭幕桂花香。
上聯中池塘月靜,實為靜;桐葉落而影動,是為動。下聯風吹簾幕,實為動;桂花飄香,則從視覺轉而為嗅覺。此聯對辭工穩,靜中有動,意境優美,幽而不傷。
占得清秋一半好;
算來明月十分圓。
中秋乃三秋之中,自可稱為三秋之半。上聯據此“望文生義”,以為所謂“中秋”者,即是說此日擁有秋季一半的美好。下聯“明月十分圓”前貫“算來”二字,將人仰頭仔細察看月亮的行為,還有頗為奧妙的心緒,全寫了出來。富于才情,于此可見。此聯頗為流行。與此相似者,如“人逢喜事尤其樂,月到中秋分外明”,如“幾處笙歌留朗月,萬家蕭管樂中秋”,也都寫得清新可讀。
葉脫疏桐秋正半;
花開叢桂樹齊香。
落者自落,開者自開,物有常則,不必悲秋。
天若有情天亦老;
月如無恨月常圓。
上聯為唐代詩人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中的名句,有人以為是絕對,后來宋代詩人石延年(曼卿)對以下聯,可謂天衣無縫。釋道皆以為人之所以有衰病,主要因為其有“情”,至如無情之物,自不會衰老,是以李賀所撰之句,深于理義,欲對孰非易事。石曼卿所對之句,恰好另明一意,以為“月”乃有情之物,若無情必無或圓或缺之態。對仗工整之外,意思相反相成,良佳良佳!
樓高但任云飛過;
池小能將月送來。
這是上海豫園得月樓聯。此聯蘊含哲理:“樓”雖“高”,猶有飛過之物;“池”雖“小”,卻能送來美景。正所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也。
滿地花陰風弄影;
一亭山色月窺人。
這是臺灣阿里山古月亭聯。“風”“月”之對,“滿地”與“一亭”之對,“花陰”與“山色”之匹,皆十分工穩。 “弄”與“窺”兩字用得恰到好處,韻味無窮。宋人張先,人稱“張三影”,其得名之因,其一就由于撰佳句“云破月來花弄影”。著一“弄”字,顯得原本無情之物活潑不已。下聯“窺”字,將月色形容成羞澀少女,分外可愛。
魚戲平湖穿遠岫;
雁鳴秋月寫長天。
此聯暗用比喻,譯釋如下:湖映遠山,魚戲其中,似在山中穿梭; 秋至雁飛,鳴聲入耳,舉頭觀之,雁群排序屢變,似作書于長天之上。語詞優美,設喻巧妙,視野開闊,皆此聯之長處。
叫月杜鵑喉舌冷;
宿花蝴蝶夢魂香。
上聯意境凄迷,幾近殘厲,正與秦少游名句“杜鵑聲里夕陽暮”同。下聯著色稍變,迷濛之中略有暖意。相對工穩,用辭美贍,然而意境終究顯得幽冷,令人心魂悵然。
輪影漸移花樹下;
篇6
(1)《祖國頌》
河壺口的驚濤里聽到經久不息的激昂
在珠穆郎瑪的雪海中凝視千年不變的蒼茫
祖國啊,偉大的祖國
曾經是金戈鐵馬狼煙四起的山河
你是東方的奇葩,你是不朽的神話
穿越歷史的長河,奏響勝利的凱歌
在東方明珠的塔頂上感受傲視一切的目光
在兵馬俑的坑道里感悟歷久彌堅的遠古輝煌
祖國啊,偉大的祖國
曾經飽經滄桑戰火洗禮的山河
你是東方的巨人,你是時代的化身
三峽大壩截斷巫山云雨,神州五號一展航天壯舉
祖國啊,繁榮富強的祖國
你是世界屋脊的璀璨明珠,崛起的中國 。
(2)《我的祖國》
我深深愛戀的祖國。
你是昂首高吭的雄雞-----喚醒拂曉的沉默,
你是沖天騰飛的巨龍-----叱咤時代的風云,
你是威風凜凜的雄獅-----舞動神州的雄風,
你是人類智慧的起源-----點燃文明的星火。
你有一個神圣的名字,
那就是中國
那就是中國啊,我的祖國。
我深深愛戀的祖國。
我深深地愛著我的祖國,
搏動的心臟跳動著五千年的脈搏,
我深深地愛著我的祖國,
涌動的血液奔騰著長江黃河的浪波,
我深深地愛著我的祖國,
黃色的皮膚印著祖先留下的顏色,
我深深地愛著我的祖國!
金秋十月好心境,
舉國歡騰迎國慶。
四十九年風雨徑,
共祝未來更光明。
2、關于中秋節詩句
(1)李白:《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2)劉方平:《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3)李商隱:《嫦娥》
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沈。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4)(唐)李樸:《中秋》
皓魄當空寶鏡升,云間仙籟寂無聲;
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從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篇7
古典詩歌是我國珍貴的文化遺產,也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朵奇葩。“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痹娛ザ鸥Φ脑挼莱隽斯诺湓姼璧木薮篦攘Α?/p>
吟讀古詩,讓我們感受到李白的飄逸、杜甫的沉郁、孟浩然的清新、白居易的平易通俗、王維的詩情畫意;吟讀古詩,如同面對良師益友,讓我們可以聆聽教誨,受到啟發;吟讀古詩,如同徜徉在花海,讓我們感受到藝術奇葩的芳香,得到藝術雨露的滋潤。
過年時,我們吟: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雨時,我們吟:清明時節雨紛紛;中秋時,我們吟:明月幾時有;思念時,我們吟:每逢佳節倍思親;送別時,我們吟:勸君更盡一杯酒;喜悅時,我們吟:漫卷詩書喜欲狂;感嘆時,我們吟: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激越時,我們吟:憑欄處,瀟瀟雨歇……下面,讓我們一起漫步古詩苑,去感受中華詩詞源遠流長的歷史風貌,領略它多姿多彩的創作風格,含英咀華,共同接受一次古典文化洗禮。
【活動內容】
一、分門別類話古詩
(一)自然界的顏色豐富多彩,赤橙黃綠青藍紫。這個世界因為有了色彩,才更加美麗。現在我們就來填一填古詩詞中的顏色名稱。
1.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2.(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3.(白)毛?。ňG)水,(紅)掌撥清波。
4.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5.渭城朝雨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6.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二)下面詩句中含有植物的名稱,我們來填一填古詩中的植物名稱。
1.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2.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3.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4.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5.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6.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三)很多同學家里都養過小動物,小動物既可愛又好玩,在古詩中那些動物更是活靈活現。下面我們來看一看這些詩句中寫的是哪些動物。
1.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2.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3.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4.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5.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四)南京、開封、洛陽都是大家熟悉的地名,古詩中也會出現地名。我們來看看下面這些含有地名的詩句。
1.(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2.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白帝,今位于重慶市奉節縣)
3.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三秦,今陜西省一帶)
4.(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姑蘇,今江蘇省蘇州)
5.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二、成語出自古詩
1.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不拘一格)
2.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撲朔迷離)
3.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青梅竹馬)
4.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心有靈犀)
5.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春風得意)
6.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桃花)
7.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老驥伏櫪)
8.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無可奈何)
三、醉月賞花唱古詩
請你來點歌,男女生各選唱兩首,看誰唱得好。
歌曲1:但愿人長久(王菲)
歌詞: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今夕是何年……
歌曲2:相見時難別亦難(徐小鳳)
歌詞: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矩成灰淚始干……
歌曲3:滿江紅(張明敏)
歌詞: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四、靈活巧妙用古詩
下面是一位同學巧用古詩寫的作文片段,請結合語境補寫詩句。
(1)有幸去杭州,正趕上江南的雨季,陰雨綿綿?!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兩句詩提起了我的興致,竟決意去冒雨游西湖。
(參考: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2)今年的中秋節不比往年,我是“_________________”了,古詩云“_________________”,這真是一點兒也不錯的。
(參考: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跟蹤訓練】
一、全班分組,以小組為單位,由組長抽簽背誦相關主題,每小組背出相關主題的2首詩,就可獲得基本分100分。
1.描寫春、夏、秋、冬的詩詞。
2.抒發愛國情懷的詩詞。
3.含(寫)月的詩詞。
4.描寫離別情愁、相思苦的詩詞。
5.描寫邊塞生活的詩詞。
二、各組每輪派一人參加搶答詩歌,答題者不能重復,答對得一分,答錯不得分。
(一)猜一猜
1.唐朝虞世南有首詠物詩:“的歷流光小,飄弱翅輕??治窡o人識,獨自暗中明?!闭垎柎嗽娝鶎懞挝铮?/p>
2.表達不斷進取、對前途充滿信心的詩句,你記得有幾首?
(二)悟一悟
3.新事物終究要取代舊事物,用劉禹錫的話來說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書讀得越多,寫起文章來就越順手,誠如杜甫所說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教師節,你和同學去看望小學老師,買了一張賀卡,要在上面寫上贊美的話。你可以用哪些詩句來表達你對老師無私奉獻精神的贊美之情呢?
三、默寫古詩。
1.正是江南好風景,_________________。
2.葡萄美酒夜光杯,_________________。
3.江山代有才人出,_________________。
4.海日生殘夜,_________________。
5.深林人不知,_________________。
6.蒼蒼竹林寺,_________________。
7.國破山河在,_________________。
篇8
揚州是中國的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地處在江蘇的中部,江淮平原南端,長江中下游。揚州城區至今已有2400多年的歷史了,在揚州的范圍有:郊區,廣陵區,邗江區3個地區;高郵,江都,寶應,儀征。這么一個歷史遺留下來的風水飽地,特色那一定是少不了,揚州的特色就有:包子,醬菜等等。那當然少不了月。揚州的月我認為是最好看的,尤其是在瘦西湖看月亮。馬上就是中秋節了,那時的月亮是最圓的,如果把它倒影在五亭橋的那些洞下,那就有16個月亮倒影在水中,那種景色是多么美??!
關于月亮的傳說有很多,大多都是關于嫦娥的,有人說嫦娥奔月,有人說嫦娥下凡,還有人說吃了月餅之后就夢見嫦娥,這些一大堆的故事我小的時候聽的很多,所以我說揚州的月亮是最好看的,決對不是吹牛。要不然很多人稱揚州為月亮城呢?現在有很多的人用揚州月或月亮城做廣告,現代的詩歌寫揚州的里面總也要提到一個“月”字,好像突出月亮城之美,所以來到揚州旅游的游客都說;“揚州城真是名不虛傳啊。”都在為這有著月亮城之稱的揚州城而贊嘆。
揚州,它不僅有月亮城的美稱,而在月亮的基礎上的煙花三月旅游節更是別有一翻風味,這個旅游節可是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來揚州玩,差不多都是為了“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這首李白的千古絕詩而來,雖然有了詩句,但沒有真才實料也不行所以,揚州本來就是一座風光秀美的風景城;有著知識和文話的文化城;有著千年博物的博物城。我記的有人說過,“淮海淮揚州。”這句話的意思是:揚州四界地方多水,水揚波以揚出了名。所以,這就是揚州的真才實料。從地圖上看,揚州屬于亞熱帶的氣候地區,一的四季中,又是以春天的氣候最好,景色最迷人的。煙花三月下揚州的“三月”是指農歷,相當于一年中的四月。有資料表示說明:當時的揚州,平均氣溫為14。3攝試度,大地回春,各種各樣的花都開了,這就是煙花,就在這是候,揚州的市花——瓊花,伴隨著揚州的市歌——茉莉花的音調下開放,那時的揚州有一種無與倫比的魅力。所以煙花三月旅游節才引來了那么多的游客,大家都異口同聲,拍手叫好。
篇9
關鍵詞:《邊城》;修辭藝術;詩化特色
作為京派作家沈從文的代表作,小說《邊城》有著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文學史地位,這不僅是由其主題、思想等內容因素決定的,也由其修辭、風格等形式方面的原因。通過《邊城》,沈從文向世人展示了其在詞語錘煉、句式使用等方面的才能,并以詩化特色使讀者對作品印象深刻。因此,對《邊城》中修辭藝術和詩化特色的探討有利于進一步解讀《邊城》,也有利于進一步理解沈從文。
一、《邊城》中的修辭藝術
(一)詞語的錘煉
首先,《邊城》中用詞恰當、傳神,淡中寓奇。過分修飾、精雕細琢的用語在《邊城》中較為少見,但這依然不妨礙從中讀出韻味來。從沈從文對文學語言的追求看,恰當、傳神、節制、親切是其主要追求,不喜歡文字的意氣浮露,這也符合以他為代表的京派作家的集體追求。細讀《邊城》便可發現,附加的辭藻并非作者行文的依附,同時又注意對用詞的鍛造和琢磨。相反,由于注重錘煉詞語,《邊城》在文體上獨具風格,有個性、有真意、無偽飾是作品語言上的一大特色。其次,描述返璞歸真,情彩兼備。從《邊城》的字里行間可以體味到以水為背景的青翠的綠色,這給邊城世界涂上了一層異樣的光彩,體現了作者對這里的人、事、景、物的眷戀。在描寫自然景物時,作者筆調平淡自然,毫無雕琢藻飾的痕跡,“以翠逼人”一詞可恰當地體現其詞語錘煉的效果。第三,對話極有表現力,多方言和口語化。沈從文曾經說過:“我的文字風格,假若還有值得注意處,那只因為我記得水上人的語言太多了。”《邊城》中的人物對話的特色之一就是有明顯的口語化傾向,這些表達看似平白簡單,實則是經過作者反復推敲的結果,由此人物的心理活動,尤其是炙熱情感恰到好處地滲透到了這些話語中,細細讀來饒有滋味。
(二)句式的使用
首先,多用短句,有明快靈活的效果。作品的文體和形式決定了作品風格,短句讀起來停頓頻繁,如一行行詩句,給人明快有力的感覺,且有行云流水的美感。明快短句在《邊城》中隨處可見,這無疑是作者有意識的處理,同時這也是作者吸收民間歌謠和民間故事的成果。其次,政局與散句相互穿插,有韻律美和節奏感。結構相同或相似的一組短句即為整句,其特點為句式整齊、意義鮮明、聲音和諧、一氣呵成。例如,“車是車路,馬是馬路,各有走法。大老走的是車路,應當由大老爹爹作主,請了媒人來正正經經同我說。走的是馬路,應當自己作主,站在渡口對溪高崖上,為翠翠唱三年六個月的歌?!痹摼湟猿錆M藝術感染力的方式區分了兩種求婚方式。另一方面,若整句過多,則會有單調、冗雜、浮夸的弊病,因而作者選擇將整句與散句配合使用,這樣一來既凸顯了整句的表達效果,又使作品獲得了整體的和諧。
二、《邊城》中的詩化特色
(一)詩化的故事情節
小說《邊城》共21節,按照故事情節的發展和演進,可將小說的前三節視作故事的開端,第4至19節視為故事的發展,第20節是故事的,而最后一節是故事的結尾。這21節語言優美,故事動人,如一首首散文詩搜集在一起,又彼此關聯,渾然天成,詩化的情節躍然紙上。例如在最后一節中,作者以浪漫主義的方式給故事情節畫上了一個完整的句號。一方面,在祖父去世后,一家人的命運遭際充滿詩意想象,伯父、翠翠、黃狗給人以親切、祥和的感覺;另一方面,在結尾處,作者寫道:“到了冬天,那個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边@與雪萊《西風頌》中“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這句詩遙相呼應,有異曲同工之妙,沈從文將結尾安排得詩意盎然?!哆叧恰酚幸还蓮娏业摹拔乃瓶瓷讲幌财健钡囊馕?,其表現手法明暗結合,經緯交織,多組矛盾松弛有度,極顯張力,充分體現了作品故事情節的詩化特征。
(二)詩化的環境
無論是自然環境描寫還是人文環境描寫,沈從文都注重以抒情化的方式將它們繪聲繪色地呈現出來,使讀者對這一“湘西世界”風貌充滿遐想,因此,《邊城》中環境的詩化集中表現在自然環境的詩化和人文環境的詩化兩個方面。
在沈從文的《邊城》中,作者極力表現邊城的山水風光之美,古樸清醇的神韻隨處可見,簡單敘述的表面背后蘊含著無盡情思。綠色是該小說的主色調,它是希望、寧靜、和平的象征,同時它也是山水田園詩的顏色。在《邊城》中,山、水、各類景物無不是綠色或具有綠的神韻與內在,由此一種朦朧的綠色意境躍然紙上?!哆叧恰啡缫痪砝L畫集,是由一幅幅綠色的風景畫和民俗畫構成的,優美而又富有詩情。
無論在現實生活還是在文學創作中,沈從文始終懷有對故鄉的一份癡情和眷戀,與之對應的是他對現代社會和都市文明中庸俗面貌的憎惡和厭倦。因此,他注重在作品中展現記憶中的充滿詩意的“湘西世界”,在那里,尤其是《邊城》中,社會政治環境波瀾不驚,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簡單,親情、愛情也因此得以透徹地展示,而人與自我、人與自然的關系也相對和諧,較少有異化和分裂,在這樣一個世外桃源中,骯臟腐朽的東西一掃而空,因而也“不存在什么階級分析的東西”。這時,邊城世界顯示出了其文化環境原生態和健康性,并因此而充滿詩意。每逢正月十五,人們耍獅子、舞龍、放煙火,“小鞭炮如落雨”;當端午節,人們到觀賞龍舟競賽,在河中捉鴨子;在中秋節,青年男女傾吐愛意,在月下參與對歌的活動。沈從文回憶、幻想的寫作方式以及抒情筆調給這些描寫增添了朦朧的效果,增強了詩化效果。
(三)詩化的人性
沈從文的作品注重對“人性”的探討,展示優美、健康、不悖乎人性的人生方式是其創作的重要追求,這在《邊城》中有特別的體現,并且表現出濃郁的詩化特色?!哆叧恰访鑼懘浯浜退囊該味纱瑸闃I的祖父的生活,并敘述了翠翠與船總的兒子天保、儺送之間愛情糾葛。透過愛情、親情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鄉情和友愛之情,健康、優美、質樸的邊城人性和民風得以詮釋。在翠翠、爺爺、船總、順順、天保和儺送身上,這種詩化人性表現得最為突出。翠翠作為小說的主人,是沈從文審美理想的象征,并通過優美自然的語言呈現出來;從作品內部來說,翠翠是整個作品的靈魂之所在,她身上承載著“愛”與“美”,與整部作品的旨趣有內在的統一性。在風景美、風俗美的邊城世界里,翠翠無疑是人性美的化身,優美的自然環境養育著她,和諧美好的生活環境塑造著她,她皮膚黑黑的,有一雙水晶般的眸子,她天性活潑、伶俐,既是只小獸物。又善良乖巧,殘忍的事情她從來做不出,她是作者心中的自然之女。充滿純美化和理想化。長大之后,她心理有了一絲變化,深思和羞澀取代了部分乖巧和活潑,她是湘西古老生活方式孕育的少女,而邊城世界里的許多人和她一樣,具有純凈的人性之美,而其美主要是以詩化的方式實現的。
結束語
沈從文在現代文學中獲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尤其包括其在修辭和表達技巧方面的造詣,而《邊城》是沈從文修辭藝術和詩化表達藝術的集中體現。無論詞語的錘煉還是句式的選擇,都展現著作者的匠心獨運。為與作品的主題和思想配合,《邊城》被賦予了詩化的表達方式,從故事情節到環境再到人性,無處不體現著作者多詩化效果的追求。(作者單位:長春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 劉洪濤.《邊城》:牧歌與中國形象[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3
篇10
新課標要求初中語文教學應重視學生對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的學習,從而全面提高初中學生的語文素養。古詩文作為傳統文化的關鍵載體,是學生了解并掌握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本文首先對初中古詩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滲透的價值與意義進行了分析,然后從三方面闡述了初中古詩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滲透策略,包括教學形式與內容的豐富、作者思想和生活的關注以及專題教學的組織等,最后以實際教學案例進行了具體的剖析,這對于現階段初中生傳統文化水平的提升有重要的促進意義。
關鍵詞:
初中;古詩文教學;傳統文化;滲透教育
一、初中古詩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滲透的價值與意義
古詩文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關鍵載體,其中的精神內涵對初中學生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在初中古詩文教學中要加強傳統文化的滲透。首先,能幫助學生了解作者深切的民族主義、愛國主義情懷,促使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例如陸游的“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充分體現了作者為國奉獻的赤膽忠心。其次,傳統文化學習能幫助學生理解作者在困境中仍體現出的樂觀積極的思想,從而培養他們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正是這種輕松愉快、寧靜閑適的生活態度的寫照。最后,古詩文中的民俗文化和節日文化學習,能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如蘇軾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充分抒發了中秋節對親人的思念和祝福。這些古詩文的學習,能幫助學生深入了解我國的傳統節日,如端午節、重陽節、中秋節等,使得我國傳統節日在外來文化的沖擊下不至于被淡忘。
二、初中古詩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滲透策略
1.豐富教學形式與內容,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豐富的古詩文教學形式和內容是學生學習我國傳統文化的前提。在教學形式上,可以多組織一些傳統文化知識競賽。競賽內容包括古代文化、對聯比賽、成語接龍、名言名句默寫、文言文常識和講典故比賽等。在古詩文教學中適當地穿插這些小競賽,能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通過競賽來深入了解和掌握傳統文化知識。同時,也能較為充分地發揮學生的學習特長,豐富他們的課余活動。在教學內容上,除了常規的授課以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在課余時間多閱讀名著名篇,如《詩經》《禮記》《三國演義》《西游記》《水滸傳》《紅樓夢》等,并根據自己的感想來寫讀書筆記,相互交流。另外,還可以組織學生利用暑假時間來了解家鄉的文化古跡、名勝風景和名人軼事等,并寫出調查報告,在教學之余進行分享和交流,如此一來,能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2.關注作者思想和生活,幫助學生領悟傳統文化內涵。對古詩文作品的學習離不開對作者思想和生活的解讀,每一部作品的誕生都與作者的生活境遇和思想情感密切相關。在古詩文學習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將作品置于作者的生活背景下去了解和考查。例如,杜甫作為唐代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被人稱為“詩圣”。因為杜甫經歷了唐代從興盛到衰敗的過程,所以和“詩仙”李白相比,杜甫的作品更多地體現出了對百姓生活的同情和對國家命運的憂慮。他的詩作沉郁頓挫,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所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充分體現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思想。詩言志,即古詩文體現著作者的內心感情。所以,要學習好古詩文,一定要先對作者的思想和生活進行關注。
3.組織專題教學,加強傳統文化滲透。初中古詩文課堂教學時間有限,而傳統文化的滲透教育不應該僅僅局限于課堂教學中。因此,教師應該合理安排時間,組織一些專題教學,加強對傳統文化的滲透。例如,端午節作為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充分表露了愛國詩人屈原的偉大情懷。教師可以在端午節臨近時,組織“走進屈原”的專題讀書系列活動,對屈原的重點作品進行分類閱讀,引導學生了解詩人屈原的生平經歷,對屈原作品中富有哲理的古詩文名句進行分析,對其中的文化故事進行研究等,如此一來,初中古詩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才能全面、具體,教學效果才能顯著而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