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能力范文

時間:2023-03-28 02:59:5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個人能力,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CPU步入交替的創新節奏

從90納米,到65納米,再到45納米,乃至32納米,英特爾在制程上不斷創新。從NetBurst微架構到酷睿微架構,英特爾的架構創新為處理器的性能提升奠定了基礎。

英特爾頻繁的技術創新與產品升級,使許多用戶,包括其合作伙伴應接不暇。對此,賈斯汀強調,英特爾將遵循穩定的創新節奏――交替創新:每隔兩年推出新的支撐和新的微架構。他說:“英特爾將在奇數年推出新的制程,而在雙數年推出新的微架構。”他透露,繼去年推出酷睿微架構后,Nehalem和Gesher微架構將分別在2008和2010年問世。

目前,英特爾所有的處理器基本上都已采用65納米制程。賈斯汀表示:“截至目前,英特爾已經推出了1.12億個65納米的處理器。65納米制程技術已經到了它的生產高峰。而今年下半年,英特爾將投產45納米的處理器,而32納米制程技術將在2009年采用。”

能耗有望降低十倍

2005年9月,記者采訪了在舊金山舉行的2005秋季IDF,當時英特爾公司CEO歐德寧發出的呼吁令筆者記憶猶新:在5年內,讓處理器的性能提高10倍,能耗降低10倍。

如今,歐德寧的這一呼吁正在逐步成為現實。對此,賈斯汀介紹說:“預計到2010年,處理器的能耗降低10倍的目標可以實現。”他進一步舉例說:“在2006年,就處理器的功耗而言,筆記本是6瓦,桌面機是65瓦,服務器是85瓦??犷N⒓軜嫷牟捎?,大大降低了能耗。最近,我們推出了一個功耗僅有50瓦的服務器處理器,它使服務器的能耗降低了40%多。至強處理器的能耗是110瓦,而最近每個核的能耗達到了12瓦。由此可見,我們在降低用于服務器的處理器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進展。接下來,我們要在客戶機上實現類似的能耗削減。我們剛剛宣布了英特爾正在引入一個低耗能的微架構,我們在降低每瓦能耗的情況下,會保持系統的一致性和兼容榮。為此,我們將同業界伙伴進行充分合作?!?/p>

萬億次運算刷新記錄

在去年秋季的IDF上,英特爾就提出了萬億次計算,而在此次北京IDF大會上,賈斯汀展示了80核處理器的卓越應算性能。演示中,在工程師的現場操作下,該系統在190瓦供電的情況下成功創下了每秒2萬億次浮點運算的新記錄。這是萬億次運算的首次亮相。據了解,該芯片目前還只處于演示研究階段,尚無實物供用戶使用。

80核處理器的誕生預示著超級計算機的成本有望大大降低,管理也將更加高效便捷。萬億級計算性能將為教育、娛樂、協同辦公帶來全新應用,同時推動個人電腦、服務器和掌上設備的高分辨率娛樂內容的豐富和創新。

四核與虛擬為服務器增效

四核自去年下半年以來,一直都是服務器領域的熱點,虛擬技術雖然在這兩年頗有些老生常談的意味,但仍要將其劃進服務器領域的熱點里,怕是也沒人反對?,F在,這兩個熱點在英特爾春季IDF上相遇了,想像一下會發生什么?

2007 IDF上,浪潮和英特爾聯合了全球首個四核服務器虛擬化基準測試數據,四核與虛擬化技術的相遇創造了比雙核雙路服務器系統效能提升91%、CPU占有率降低40%的全新效能。也就是說,如果你在使用雙核雙路服務器時每秒能處理100個事務,那么在新的基于虛擬技術的四核雙路服務器上,你就能每秒處理多達191個事務。不言而喻,英特爾四核處理器與虛擬化技術的融合,給高效能服務器的發展帶來了全新的機遇。

在此次IDF專為虛擬技術開設的展區內,一眼就能看到立在浪潮展臺旁邊的機柜。浪潮集團技術總監胡雷鈞介紹說,這就是參加測試的浪潮四核雙路服務器――英信NF380D。通過引入英特爾的虛擬化技術與浪潮的四核IFA+智能服務器架構,這臺浪潮四核雙路服務器可以運行BEA JVM、MySQL數據庫、Exchange和Apache網絡服務器,原本需要多臺服務器的系統現在只需一臺服務器即可完成,這樣就使得最終用戶可以靈活地分割和組合系統的資源,有效地為用戶的每個不同應用提供一個合理的有效的資源空間。同時,通過使用四核處理器,可以得到更大的吞吐量和運行更多的事務處理,并可以運行更多的虛擬機,最終實現浪潮一直以來都十分推崇的高效能。

浪潮此次聯合英特爾的最新基準測試數據是基于英特爾此次在IDF上展示的新的虛擬化基準測試工具vConsolidate進行的。據英特爾亞太研發有限公司中國服務器市場部總監劉欽華介紹,在選擇實現最佳運作的服務器平臺的時候,特別是虛擬化的應用層面比較上,至今沒有統一的計算標準來衡量和反映虛擬化所帶來的性能提升和IT基礎建設整體擁有成本(TCO)的改善。在此次IDF上,英特爾與浪潮一同展示的新的vConsolidate評測工具,通過真實地模擬典型虛擬化部署環境中的負載來測試服務器虛擬化性能,最終幫助用戶量化并選出具有更高系統資源利用率的“高效能”服務器。

數字家庭:架構 接入 移動

架構統攝平臺

隨著現代消費者的需求水漲船高,融合控制、選擇、高清和社區這“4C”,也開始成為數字家庭下一個重要目標。

要想融合4C、融合電視與PC這兩個孤島,要求有一個高度一致、通用的架構平臺,去統攝PC與消費電子產品,并且這個架構還需要有強大的處理能力。面對這些融合難點,英特爾下一步的重要戰略就是推出更具通用性的處理架構平臺,夯實PC與電視兩個孤島融合的基礎,讓“4C”融合速度更快,不斷增進用戶數字家庭的體驗樂趣。架構統攝PC與電視的平臺,成為搭建數字家庭的重中之重。

兼容更多接入

現在,電腦已成為一個媒體樞紐。為了讓這個樞紐更好地為用戶服務,它就必須具備更好、更快、更多的接入方式,從而保證用戶獲得充足的媒體數據。

在保證有線網絡接入的同時,還要保證多種無線接入方式。這些接入可能是WiMAX,也可能是WiFi,或者其他更多的接入方式,芯片組的設計就需要更多考慮兼容這些接入的終端設備。為此,英特爾通過與包括設計商、內容開發商等各類伙伴的合作,開發出了眾多能夠讓電腦兼容的產品與設備。

兼容更多的接入還需要電腦具備更強悍的性能,英特爾的計劃也表明了這點。2007年第二季度,英特爾將推出三種不同的芯片組,支撐高性能的DDR3內存和前端總線以及Turbo內存技術,來滿足主流機器的需求。同樣這些新的芯片組也進一步增加了電腦兼容多種接入的能力。未來,電腦芯片組對各種接入的兼容性將決定數字家庭這個整體生態系統的發展速度。

終端高性能移動

當眾多功能被越來越集中在一個體積甚小的產品上時,如何保證這些產品在移動中保持高運算速度、高數據傳輸率成為難題。為此,英特爾給出了一個解決方案,通過將最新推出的功耗只有35瓦的Santa Rosa CPU植入手機終端,手機將獲得高性能處理速度,并且還可以通過802.11n連接其他數字家庭設備。而通過對Turbo內存技術的支持,則為今后性能的拓展提供了基礎。

處理器:多核 萬億級計算

多核處理器節奏式升級

這是多核時代,雙核已經不足以刺激用戶的神經。在2006年四核產品之后,多核處理器的未來推進計劃繼續引發著關注。

按“tick-tock”產品戰略,英特爾每年都會推出以增強的微體系架構或全新微體系架構開發的新制程技術。在基辛格的演講當中,就涉及到英特爾即將推出的下一代45nm處理器家族Penryn以及Nehalem的詳細信息。

在Penryn處理器之后,我們把目光聚焦到Nehalem處理器家族。英特爾將于2008年開始生產Nehalem處理器家族。除其他特征外,這些處理器在每個產品中都有1到8個以上的內核,還支持同步運行多線程,每個芯片可以同步運行2到16個線程;一些未來的Nehelem處理器還將提供諸如系統互聯、集成內存控制器以及高性能集成圖像引擎等選項。

萬億級十年后民用

當賈斯汀展示一枚指甲大小的芯片時,觀眾并沒有意識到,就是這顆處理器居然實現了Tera(萬億)級運算,并通過高速路由連接起集成的80個內核。

該芯片是世界上首個具有萬億次浮點運算性能的可編程處理器,其運算性能與超級計算機類似,這是否意味著萬億級計算時代觸手可及?英特爾給出的答案是5~10年,。

筆者不妨分享一些年初英特爾(中國)研發中心交流會上獲得的技術細節。該80核處理器基于45nm制程,每個內核都有兩個可編程的浮點引擎;盡管運算性能取得重大突破,其尺寸和耗電量卻控制得非常出色,僅為275平方毫米的大小,與成人拇指相當,在以3.16GHz的頻率執行每秒1萬億次浮點運算時,功耗僅為62瓦。

從技術實現的角度來看,該芯片采用了一系列首次應用的創新技術,使用“瓷磚片”設計是其顯著特點,由計算單元和路由器組成的小內核像“瓷磚片”一樣重復平鋪開來,這樣就很容易設計出多內核芯片;為了解決好內核與內核之間的通信問題,該芯片的另一大特點就是在芯片上具有網格狀的“片上網絡”,內核以網狀格聯網,內核間能通過5端口的傳送路由器以超高帶寬通信,在芯片內部以每秒萬億位的速度傳輸數據。

半導體:45nm 高k制程 光刻

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半導體技術的進步是整個IT產業前進的基礎。在這方面,英特爾一直投入非常多的精力。本次IDF上,英特爾展示了在半導體制造方面的新技術和規劃。

45nm量產就在眼前

英特爾公司技術與制造事業部高級院士兼制程架構與集成部門總監馬博勾勒出了英特爾的研發流程和未來的計劃。英特爾在芯片方面的開發有三個階段:研發階段、開發階段和生產階段。馬博透露,目前,英特爾的65nm的技術正處于量產階段,是面向市場的主流產品。45nm的技術正在從開發階段轉向生產階段,并將會很快投入量產。目前,45nm技術正在俄勒岡州的工廠進行早期的生產。同時,英特爾在亞利桑那州和以色列的工廠也即將投產45nm產品。英特爾還計劃在新墨西哥建立一個新的工廠,在2008年下半年投產,生產45nm產品。根據英特爾每兩年更新一次制程的計劃,22nm的產品在2011年就會出現在用戶身邊。

破除漏電流的瓶頸

45nm的出現,帶來了更小的晶體管和更高的密度。但同時它所面臨的漏電等問題非常嚴重。英特爾開發的高K與金屬柵極的技術,解決了這一難題。傳統的晶體管架構已經使用了將近40年的時間了,雖然尺寸不斷縮小,但是基本的部分沒有什么變化。英特爾對晶體管的重大改進來自之前晶體管的柵極介質。英特爾在柵介質中用厚度更大的鉿基高k材料替代了之前的二氧化硅。這種基于鉿元素的高k介質具備良好的絕緣屬性,同時可以在柵極及硅底層之間形成較高的場效應。高k的鉿化合物比二氧化硅更厚的同時,仍然保持著理想的高場效特性,因此可以大幅度減少泄漏電流。高k柵介質與金屬柵極組合,泄漏電流僅為之前使用二氧化硅材料的1/10;同時,因為場效提高,使得晶體管源極到漏極的驅動電流提升20%,源極到漏極的泄漏電流降低5倍以上。高k加金屬柵極的升級,是晶體管一個最重大的變革和突破。

光刻加速制程前進

IDF上,英特爾還展示了下一步所探索的技術取向,其中之一就是超紫外線(EUV)光刻技術。

在半導體制造過程中,需要用光在晶元表面蝕刻形成電路。當制程進步時,所使用的光波波長也需要相應地縮小,45nm中應用的光波波長僅有193nm。從下圖可以看出,一直以來,晶體管最小特征尺寸的發展速度大大超過了蝕刻光波長的發展速度。從180nm的半導體制造一直到65nm的半導體制造,蝕刻光波長一直保持在248nm。通過不斷努力,終于使193nm的光刻應用于45nm的半導體制造,而按照目前英特爾的計劃,它還將持續到32nm的半導體制造中。而超紫外線的波長僅為13nm,僅為目前使用的光波長的1/15,這可以說是革命性的提升。如果超紫外線蝕刻技術研發成功,將大大加快制程前進的步伐。

傳統晶體管與高k柵介質+金屬柵極晶體管的比較

企業級:節能 虛擬化 Tolapai

如何才能用更少的IT預算解決更多的問題?這可能是企業級用戶最為關心的問題。在本次IDF大會上,英特爾描繪出了一幅未來的畫面。

功耗承諾仍然有效

在2005年的IDF大會上,英特爾曾經宣稱到2010年將CPU的功耗降低10倍。在本次IDF上,英特爾表示這一努力方向不會改變。大會上,英特爾公司高級副總裁兼數字企業事業部總經理帕特•基辛格介紹了英特爾的產品計劃,其中包括一項針對英特爾高端多路服務器(研發代碼為“Caneland”)的計劃。四核和雙核英特爾至強7300處理器將于今年第三季度面向刀片服務器市場推出80瓦和50瓦兩種版本,其中,單核心功耗降低到了12.5W?;粮襁€和Sun公司共同進行了一個演示,將其Solaris操作系統運行在采用致力于減少內存子系統耗電的英特爾動態功耗(Intel Dynamic Power)技術、基于英特爾至強5100系列處理器的系統上,在不影響性能的前提下,可以節省15%~20%的功耗。

虛擬化加速實用進程

對于服務器和客戶機來講,虛擬化都是非常重要的工具。通過虛擬化,用戶可以采用更少的服務器來進行數據中心的規劃,帶來大量的IT系統成本節省?;粮裨诖髸媳硎荆⑻貭柡蚔Mware正在合作,致力于為用戶提供安全、強勁和穩定的虛擬化工具。同時,英特爾還和浪潮、聯想等廠商合作,致力于制定一個對虛擬化環境的衡量標準。為了展現虛擬化系統在應用和管理上的優勢,英特爾還和微軟共同展示了虛擬化系統的運行。

Tolapai將安全整合

大會上,我們還看到了Tolapai,這是企業級“片上系統”(SoC)產品家族的第一款產品。它將在兩地傳輸數據時,需要進行的加密、傳輸、解密等功能整合在單一芯片上,取代了以前的四芯片解決方案。通過整合,Tolapai預計將能使芯片規格縮小45%,功耗降低約20%,同時還可提高吞吐性能和處理器效率。Tolapai不僅僅提高了VPN,而且能給更多的應用帶來性能的提高,比如掃描病毒等。基辛格在大會上表示,英特爾要做的就是以更加集成的方式提供解決方案。Tolapai只是這種理念的體現之一。英特爾還在進行更多這方面的研究。

Sun轉投至強芯

采用4顆四核英特爾處理器的Sun 8000系統工程樣板

在IDF大會上,我們看到了Sun公司和英特爾合作生產的新產品――Sun的刀片的8000系統。Sun 8000系統中,所有硬件資源都是模塊化的,從電源,到刀片,到I/O,到硬盤,所有的東西都可以在使用的狀況下替換,用戶根本不需要關閉電源,可以保持系統的持續運行。同時Sun還展出了該系統的采用4顆至強7300四核處理器的產品樣板。Sun宣布本季度將推出采用兩顆同樣處理器的產品。Sun公司表示,得益于英特爾的功耗管理的新技術,Sun可以通過動態電源管理器軟件管理芯片組、CPU甚至I/O的電源。在IDF現場進行的演示中,在動態的電源管理器啟動了以后,所演示的系統功耗減少了15%~20%左右,同時性能并沒有下降。

軟件:并行設計 工具編譯

雖然多核心處理器已經成為燎原烈火,但現有軟件對雙核心的利用還遠遠不夠。如何能夠充分利用多核心的資源,已經成為擺在眾多軟件設計人員面前的難題。

并行軟件設計遇大考

相比串行軟件設計,并行軟件的設計要復雜得多。并行程序可分為指令級并行、單指令多數據并行和多核并行三個層次。在并行程序設計中,設計人員首先要對程序進行結構化分析,以將程序需要執行的任務分割成幾部分;之后,需要在程序中引入并行性,也就是將分割后的任務分配給不同的核心進行處理;然后,需要對程序的可靠性進行仔細檢查;最后,將程序中任務分配做優化調整,以更好地利用多核心資源。

用工具簡化工作

英特爾公司數字企業事業部院士兼編譯器與架構高級開發部門總監羅杰飛在IDF上展示了利用英特爾的一系列工具來簡化并行程序編輯工作的實例。

首先,羅杰飛展示了英特爾Vtune工具的運用。Vtune可以完成對程序進行結構化分析的工作。它可以生成程序的邏輯樹,并通過Sampling Profile對程序中不同任務的循環次數、需要的時鐘周期等進行分析,供程序設計人員參考。

同時,英特爾還提供了基于OpenMP循環語法結構的編譯器,來幫助設計人員完成為每個內核創建一個線程以及為線程分配迭代的任務。它可以自動為需要分配的任務生成對應的語句,大大減少了設計人員的工作量。

在并行運算中,不同的線程在調用數據過程中可能出現數據爭用問題,導致程序得出錯誤的結果。羅杰飛演示了使用英特爾線程檢測器對程序進行檢查的過程。線程檢測器通過對程序中鎖的設置按照邏輯順序排列來檢查可能出現的數據爭用,并展示給設計人員。

最后,羅杰飛還展示了使用英特爾線程檔案器查找競爭鎖,以減小數據鎖造成的并行性削減帶來的資源浪費。

羅杰飛在現場展示了對一個質數運算程序的優化過程。由開始的串行程序,經過Vtune的分析和編譯器的處理,成功轉換成了并行程序,并利用線程檢測器修正了程序中的錯誤。通過線程檔案器對程序進行優化后,對多核心的利用從一開始的部分利用實現了對每個核心運算資源的充分利用。

篇2

【關鍵詞】酒店人力資源 人事政策 員工素質

緒論

酒店業是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行業之一,自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就有外資進入中國酒店業。隨著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我國的飯店業將進一步面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機遇和挑戰。無數的高星級酒店在城市間拔地而起的同時,酒店從業人員的能力是否也達到了高星級?恐怕答案并不會讓人滿意。隨著酒店數量的爆炸性的增長,飯店的從業人員的能力卻跟不上酒店的發展速度,呈現出參差不齊的現象。這個應該是酒店管理人員的心頭大患。唯一的途徑就是對酒店從業人員進行適當的培訓。

一、酒店服務人員個人能力培訓中存在問題

要想做好人力資源管理工作,首先要熟悉酒店內部的組織結構。人事培訓部必須對酒店的各個工作崗位進行分析,根據崗位特征確定具體要求,包括技術種類、工作范圍、權利、義務等編寫崗位說明書,這種崗位描述不僅是招聘工作的依據,也是對員工的工作表現進行評價的標準。

二、服務人員個人能力提升培訓

在不斷提升酒店硬件豪華程度、不斷推出特色服務的同時,努力實踐“人本管理”,力求做到人盡其才,最大程度地挖掘員工潛力,最大程度地發揮員工的工作熱情,不斷提升酒店服務水平,以實現酒店“贏得顧客,贏得市場,贏得利潤,贏得發展”的最終目標,成為酒店管理者追求的理想化狀態。筆者認為,一個現代化的酒店,唯有兼收并蓄,揚長避短,走適合自己特色的人力資源管理之路,才是酒店發展的方向。堅持“人本管理”可以從四個方面加以實施。

三、強化人力資源管理

注重人力資源管理,培養高素質的酒店員工隊伍,是酒店堅持“人本管理”的精髓所在,現代酒店的管理者們有必要從以下幾方面加強人力資源管理,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質員工隊伍。

(一)采用“性格特征聘用法”,增強酒店員工的崗位適應性。

員工性格的適應性,是酒店選擇員工一項十分重要條件因素。在酒店業中,員工跳槽現象較為常見,而尤以因“性格缺陷”所致崗位適應性差而跳槽的占比較大,且頻繁的員工跳槽不僅直接加大酒店人工成本,還會導致其他員工頻繁的思想波動,影響員工隊伍和酒店工作的穩定。因此,酒店在聘用員工,選拔員工時,應在對空缺職位性格需求進行細分的基礎上,按崗位特點選拔符合其性格要求的人員,提高員工的崗位適應性。

(二)改變傳統的薪酬設計理念。

傳統的薪酬體系未能充分體現“多勞多得、兼顧公平”的社會主義分配原則,因而難以充分發揮薪酬應有的激勵作用。因此,薪酬必須與員工的能力和崗位業績直接掛鉤,建立以能力、業績為核心價值的資薪體系,以激勵員工的工作動機與熱情。

(三)為員工提供多通道發展環境。

首先,對具有潛質并熱愛酒店工作的大學生類高素質人員,酒店應有一個明確的職業發展規劃方案,使他們能夠看到自己未來發展的方向、目標和希望。同時,酒店根據工作需要,結合他們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技能特長合理分配崗位,及時對他們進行晉級或升職評估。

需特別強調和提倡的是,企業管理“金字塔”結構決定了酒店管理職數的有限性,絕大多數員工必須堅守在服務第一線。因此,酒店必須主動為一線服務崗位員工提供多通道發展機會,使他們在平凡、辛苦、默默無聞的一線服務崗位上也能得到進步和成功,以此激勵人才,留住人才。

(四)加強企業文化建設。

良好的企業文化是企業得以生存、發展的源動力,是區別于競爭對手的最根本標志。酒店員工來自五湖四海,其生活經歷、文化素質、崗位性質、志向愛好等的差異,決定了員工價值取向的差異性,良好的企業文化,是酒店把有著不同價值取向的員工同質化的“神奇”力量。良好的企業文化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兼容性:能吸收和接納不同酒店管理模式的精髓,容忍員工個性上的缺陷和不足。二是學習性:能以比競爭對手更快的速度進行學習,并創造新的經營管理與服務理念。三是戰略性。一種良好的企業文化,可恰當張揚,充分地體現酒店的個性和特色,為酒店贏得成功。

(五)推崇“員工參與”,調動、發揮員工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在知識經濟時代,員工越來越看重個人價值的實現,也就是說,每一位員工都有著一定的精神需求。我們的員工,在與他人合作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社會需求得到滿足;在感受酒店需要自己的時候,尊重需求得到滿足;在取得突出業績得到領導和同志贊揚的時候,自我實現需求得到了滿足。所以,酒店在確信已把最合適的人選安排在最適合的崗位之后,應授其一定權力,為員工創造和提供參與酒店管理的條件和機會,滿足員工不同層次的精神需求,酒店會因此而保持良性循環,成功發展。

四、強化員工禮儀修養,營造“賓至如歸”的酒店氛圍

服務質量是酒店的生命線,要實現酒店的高質量服務,員工具有高水準的酒店禮儀是一個極關鍵的因素,因此,酒店管理者必須致力于培養員工文明禮貌,溫文爾雅的基本素質。這一基本素質是衡量酒店員工職業道德修養的尺度之一,不僅體現了酒店員工對顧客的基本態度和尊重程度,更體現了一個國家精神文明和民族文化修養??梢哉f,任何一個成功酒店,必然有一支具備高水準禮儀修養的員工隊伍。

(一)實現服務禮儀與服務要求有機融合。

酒店服務包含了大廳、總臺、客房、餐廳、酒吧、康樂等項,有著若干工作崗位,崗位的服務要求因崗位職責的不同而不同。酒店員工雖然服務崗位不同,但對于酒店而言,每一位員工在為顧客提供服務的過程中,要讓顧客感受到的是酒店為其提供的方便、寧靜、溫馨、安全和全身心的享受,使顧客來時有“賓至如歸”之感,離時有“賓去思歸”之念。

(二)構建員工與顧客之間的良好和諧關系。

酒店員工為顧客提供的服務是面對面的直接服務,員工的言談舉止、儀容儀表給顧客留下最直接的印象,同時也直接影響到顧客的消費心理和消費熱情??梢哉f,服務人員的服務能否得到顧客認同,是每一次服務成功與否的標尺。由于酒店員工與顧客之間的這種關系直接影響到酒店的經濟效益,也最能直接體現酒店經營與管理水平。因此,酒店員工與顧客之間的關系就成為酒店各種人際關系中最為重要的一種關系。酒店的日常管理必須圍繞構建員工與顧客之間良好和諧的關系這一目標而努力。通過服務人員“陽光般”的服務,鼓勵員工真正做到“想顧客之所想,急顧客之所急”,在規范服務的基礎上強調情感服務和超值服務,力求達到細致入微、賓至如歸的服務境界。

(三)實施有效的服務補救。

服務業的特點之一就是生產與消費同時并行。酒店業當然也不例外。這就決定了如酒店在為顧客提供一次具體的服務的過程中出現了過失,此服務過程是無法返修,無法補救的。因此,酒店在運營過程中,不僅要求員工認真執行服務標準,盡可能為顧客提供優質服務,同時還要求員工在為顧客提供服務的過程中,注意觀察顧客對每一次服務效果的具體反映,對出現的不合格服務及時采取補救措施,確保顧客能“乘興而來,滿意而歸”。

五、強化員工素質培訓,適應酒店發展的需要

(一)員工素質培訓應堅持方法多樣化。

現代酒店|人本管理增強酒店競爭力,“培訓”是一條極有效的途徑。因此,成功酒店都將員工素質培訓作為酒店管理的重點工作。酒店可采取服務質量分析、有計劃選送培訓、舉辦培訓班,組織現場觀摩、技能比賽、管理及服務知識測試、工作講評、經驗交流、崗位交叉培訓等多種方式,有針對性地對員工進行企業理念、職業道德、服務技能、綜合能力等內容的培訓。

(二)組織員工素質培訓應注意的環節。

酒店通過實施員工素質培訓,使各級管理人員成為富有遠見卓識,敢于創新,積極進取,善于綜合、組織與溝通等特點的優秀管理者,使酒店服務人員成為熱情、細心、周到地為顧客服務的優秀服務者。成功酒店的員工們往往將員工素質培訓稱之為酒店給予員工的最大“福利”和關心。

六、結論

21世紀,全球酒店業將面臨著一個人才與技術帶來的酒店業戰略性變化,未來的酒店業可持續發展的主導因素是“人”的因素,但我目的酒店業人力資源管理大多仍停留在以“事”為中心的管理模式中。人性化管理以人為本的原則能使酒店加強自身的,內部凝聚力,提高酒店的競爭力,必然成為一種趨勢。

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曾說過:“員工是資產和資源,而不是成本和費用?!比诵曰芾淼暮诵木褪菄@怎樣充分利用“人”這一核心資源展開的,它意味著企業的一切管理活動都圍繞怎樣識人、選人、用人、育人、留人而展開。我國的酒店業在人力資源管理過程中,可以充分思考并學習國外酒店所實施的人性化管理的細節方法,可以避免多走彎路。在未來激烈的人才競爭中,只有真正實現了人性化管理的酒店才能取勝,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張波.飯店人力資源管理[M].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9,9.

[2]劉佳.酒店餐飲管理人才淺析[M].江西:江西經濟出版社.2010,9.

篇3

1、該同事今年工作成績進步大,工作認真,業務知識扎實,業績發展迅速,工作態度端正,遵守公司規章制度,能積極完成公司的任務。

2、這位同事工作成績進步大,悟性較強,能很快適應新的崗位,能隨時根據工作需要調整工作方法和端正心態,不斷反思自己,能有效改進自己的工作方式,從而在工作中收到良好效果。

3、這位同事工作上,積極肯干,責任心強,細心,獨立又協同,有創新能力。

4、獨立思考能力,對于從事科學研究或其他任何工作,都是十分必要的。在歷史上,任何科學上的重大發明創造,都是由于發明者充分發揮了這種獨創精神。

(來源:文章屋網 )

篇4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6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3)-10-0066-01

在語文教學中如何來真正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的情感,發展學生的個性?以下僅僅是筆者的一些做法和嘗試。

一、從教材出發,去豐富學生的內心

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影響必然是廣泛而深刻的,所以不能不重視語文課程的熏陶感染、潛移默化的作用。小學語文教材中選取的詩詞歌謠、童話、小說、故事、散文等等,都具有大量具體形象、帶有個人情感的內容,都包含有豐富的審美因素,課文中的優美語言、人物或動物(擬人化)形象、高尚情感、節奏韻律、巧妙情節、深邃意境等都是豐富學生精神世界、陶冶學生情操的好教材。如可以進一步挖掘教材中的語言文字美、自然美和塑造的人物形象美。

二、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培養提問能力。

人的思維,總是以發現問題為開始,以解決問題為目的,善于創造的人,首先在于善于發現問題。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存疑,質疑最容易激起人的探究反射,并引導人努力去解疑,使未知轉為已知。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創設問題、情景,鼓勵學生提問,培養質疑習慣,用疑問點燃他們的思維火花,促進學生不斷地發現問題,自覺地在“學中問”,在“問中學”,在質疑問難中主動參與學習過程。例如教學《中國石》一課,我引導學生從課題質疑,學生略加思索之后就紛紛舉手提問:“中國石”是不是指在中國的石頭?為什么叫“中國石”而不叫“美國石”或其他石?“中國石”是怎么樣的?……又如教學《峨眉道上》一課中“每個背簍里都裝著一塊大石板”、“背著石板攀登天梯”。學生提出:為什么不用裝卸車吊上去?為什么不用繩索綁在樹桿上拉上去?為什么不用飛機?……等等。這時,我們要表揚學生問得好,并引導他們展開討論、探究,最終釋疑。這樣不僅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品格,開發學生智力,提高學生自學能力,變“學會”為“會學”,同時會使學生精神振奮,注意力集中,思維敏捷,興趣高漲,對促進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求異創新能力以及發展個性和潛能等方面均能產生奇效。而學生的這些能力正是發展學生個性的基礎和前提。

三、多讓學生動手實踐,激發創造靈感

有句話說得好,“手是人的第二頭腦”。也就是說手是最能促進人大腦發育的器官,活動手、手指與學生大腦發育有著直接聯系,作用重大,有位日本醫學博士對手和腦的關系做了多年研究后指出:“如果要培養學生智力、創新能力就必須使他們經常保持手指活動,因為手指的運動能刺激大腦皮層的手指運動中樞,能促使全部智能提高,大腦就會日益發達,學生就會顯得心靈手巧,創新能力就大大提高了。”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盡量多讓學生動手做一做,演一演。

四、培養學生創新的個性品質,鍛煉意志

一個學生有好的智力并不一定能成為創新人才,原因是多方面的,而缺乏創新性的個性品質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把培養學生積極進取,各具特點的個性當作一項重要的教育工作。在教學中對學生表現出來的勇敢精神,要善于發現并及時表揚,因為怯懦的個性是與創造無緣的。只有勇敢,才能使人沖破思想束縛,敢于創新。對于那些敢于提出與眾不同觀點、不同見解,有獨創能力的學生,更要加以鼓勵和保護。此外,具有自信、堅毅、上進等的良好品質也是創新人才必備的個性品質。另一方面,要開展適度的挫折教育,鍛煉學生的意志

五、通過豐富的實踐活動,培養學生能力

語文課程的一個基本目標是培養學生運用語文的實踐能力,而提高語文能力的主要途徑是語文實踐。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減少了各方面的束縛,學生得到了充分展示自我的機會,有自己獨特的感受與真切的體驗,進而心情得以放松,思維得以活躍,能力得以培養,個性得以發展,實現個性的完善、健康全面的發展。

1.重應用。隨著學生的發展,語文的實際應用的范圍越來越大。學生在課內學到的東西已不再是單薄虛擬的,如果到實際生活中馬上應用,獲得鍛煉的機會,這樣就能大大地增強學習的信心和興趣。

2.重過程。關注過程,重在關注學生的參與程度,關注學生參與過程中的情感態度,重在引導學生從過程中體驗情感,享受成功。

篇5

關鍵詞:人工智能;教學改革;教學方法

引言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是一門研究和模擬人類智能的跨領域學科,是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一門新技術。由于信息環境巨變與社會新需求的爆發,人工智能技術的日趨成熟。隨著AI3.0時代的到來,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的應用也愈發廣泛,對于管理類人才來說,加強對人工智能知識的深入學習,不斷將人工智能技術與管理知識結合起來,對其未來職業生涯的發展有著重要作用。人工智能是一門前沿學科,管理學院開設人工智能課程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技術創新思維與能力,基于其覆蓋面廣、包容性強、應用需求空間巨大的學科特點,通過概率統計、數據結構、計算機編程語言、數據庫原理等基礎課程的學習,加強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就業打下基礎。本文基于社會對于人工智能領域的人才需求,結合諸多長期從事經管類專業課程教學的老師意見,針對管理類人才的人工智能課程教學內容與方法進行探討,以期對中國高校人工智能課程教學改革研究提供幫助與借鑒。

1、教學現狀與問題

作為一門綜合性、實踐性和應用性很強的理論技術學科,人工智能課程內容及內涵及其豐富,外延極其廣泛。學習這門課程,需要較好的數學基礎和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針對管理類人才,該課程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幾個較為突出的問題。(1)課堂教學氛圍枯燥目前,中國大多數大學仍采用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照本宣科,忽略與學生的互動,并且缺乏能夠有效引起學生學習興趣與加深知識理解的教學環節設置,如此一來大大降低了學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在進行人工智能相關課程知識講解時,隨著章節的知識難度不斷增加,單向介紹式的枯燥教學方式無法反映人工智能學科的全貌,課堂講解難以同時給以學生感性和理性的認知,部分學生因乏味的課堂氛圍漸漸無法跟上教學進度,導致學習動力不足。(2)基礎課程掌握不牢管理類專業的學生大部分都會走向更加具體化的管理崗位,具有多學科的素養,但這也導致很多學生所學知識雜而不精。學生在基礎不夯實的情況下去學習更高層面的知識,給學生學習與老師教學都造成了很大困擾。人工智能課程知識點較多,涵蓋模式識別、機器學習、數據挖掘等眾多內容,概念抽象,不易學習。一些管理類專業的學生未能熟練掌握高等數學、運籌學、數據結構、數據庫技術等先修課程,缺乏一定的關聯思考和研究意識,導致課程學習難度增加,產生學時不足和教學內容難點過多的問題。(3)教學與實際應用脫節當下,人工智能廣泛應用于機器視覺、智能制造等各個領域,給學生提供了大量的現實案例,使得人工智能不再是高深莫測的理論,而是現實中可以觸及的內容。例如,在機械學科領域,人工智能技術是電氣工程、機械設計制造、車輛工程等方向的重要技術來源;在醫療領域,是醫療器械的創新生產源動力;在能動領域,是高端能源裝備與新能源發展的重要驅動;在光電信息與計算機工程領域,技術的發展時刻推動著智能科學與技術核心價值的提升。然而,對于管理類專業的學生來說,現階段的人工智能教材涵蓋許多智能算法及相關理論,在教學過程中常常涉及到很多從未接觸過的抽象理論和復雜算法,書本中的應用實例大多紙上談兵,缺乏專門適用于管理類專業知識與人工智能技術相結合的教學實踐,加上一些教師授課方法單一,不利于引導學生將人工智能算法應用于現實生活。另外,大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差異很大,教師采用統一的方式教給他們,這使一些學生無法跟上和理解,教師也無法控制學生的學習狀況,導致學生缺乏動力。因此,如何結合學生的現實情況,提高他們的動手能力和實踐經驗也是人工智能課程教學要考慮的問題。

2、管理類人才的人工智能課程教學改進策略

課程教學改革是一項提高大學教學效果和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手段。如何在時代背景下應用新技術和新思想進行實施課程教學改革是高校亟待解決的問題。對于高校的教學工作而言,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變化不再是課程資源的簡單數字化和信息化,而是充分利用時代信息資源優勢的新型教學模式。針對管理類專業人工智能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可以從教學方法改進和教學內容設置兩個方面進行課程教學改進。

2.1教學方法改進

教師對學生具有引領作用,其教學方法的改進能夠帶動學生改進自身學習方法。(1)啟發式案例教學案例教學法就是教師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以及教學要求,通過安排一些具體的教學案例,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案例思考、分析、討論和表達等多項活動,是一種培養學生認知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等綜合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啟發式案例教學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要特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緊密結合人工智能領域的相關理論與方法,有效理解知識要點及其關聯性,適用于管理類專業學生的教學。具體而言,高校基于其問題啟發性、教學互動性以及實踐有用性等特點,可以建立基于人工智能知識體系的教學案例庫,雖然這項建設將極具挑戰性與耗時性,但具有很強的積極效果:培養學生較強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更多地保留課程材料,更積極地參與課堂活動,對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具有人工智能背景的管理類人才具有重要意義。例如,通過單一案例教學,讓學生掌握相關基礎知識原理及應用;通過一題多解的案例使學生思考如何獲取最有效的解題方法;通過綜合案例的設計,啟發學生全方位地探索問題的解決方案。(2)研討互動式教學研討互動式的各個教學環節是逐漸遞進、有機結合的。研討是基于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在課堂討論的過程中對學生做出評判,從而對不同類型的學生開展針對性的教學。互動則是在研討的基礎上,通過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互動,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來。在人工智能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課堂討論了解學生對于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可以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內容,例如,對于學校積極性不強的學生,將人工智能理論內容與學生個人興趣范疇、社會產業發展及研究現狀聯系起來,能夠極大程度地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能力;對于基礎知識較為薄弱的學生,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查閱相關文獻資料,根據自己的理解撰寫心得報告,并在課堂或課外進行師生互動。像這樣研討與互動相結合的模式。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探索和求知欲望,建立起濃厚的學習氛圍。(3)有效激勵式教學人工智能是引領未來的戰略性技術,人才需求量極大,對教師的教學水平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進行有效激勵極為重要。在學生激勵方面,可以舉辦各類人工智能競賽項目,設置相應項目獎學金,吸引學生參與實踐,調動學生做研究、發論文的積極性。例如,教育部主辦的中國研究生人工智能創新大賽,圍繞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主題,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為人工智能領域健康發展提供人才支撐。高校也可以借鑒這種模式,在各學院乃至全校開展此類競賽項目,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團隊合作能力,鼓舞更多學生加入到人工智能課程的學習中來,激發其學習興趣。在教師激勵方面,在教師聘任和提升過程中把參加學生課程制定、課堂與課外作業、課程項目和論文指導等看作教學任務的一部分,鼓勵教師積極參與這些活動。(4)學科滲透式教學人工智能學科知識融合程度較高,學科交叉性強?;谌斯ぶ悄艿膶W科交叉性特點,增強管理類人才對學科應用的領悟,可以采取開展學科滲透式教學的方法。從2015年起,國務院和教育部先后印發了《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教育》、《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等文件,“互聯網+”、“智能+”已經滲透到各個領域,人類進入數字經濟時代,社會需求“技術+管理”的高端復合人才。例如,基于工業4.0和強國戰略,人工智能技術在智能制造的應用極為廣泛。上海理工大學非常重視少數民族預科班的教育質量。為增強少數民族管理類人才對該領域應用的認識,我們請機械工程、能源動力領域的相關專家以授課或講座的形式,進行相關領域知識和發展趨勢的講解,使學生理解更為透徹。此外,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還可以用舉辦人工智能知識交流會、線上人工智能論壇等形式,促進不同專業間老師、學生對于人工智能知識模塊的見解,相互交流、滲透和學習,從而推動人工智能課程教學的改進。

2.2教學內容設置

世界一流大學在人工智能課程內容設置根據不同國家的教育體系設置,肯定會有不同,但頗有共通之處。本文借鑒世界頂尖大學經驗,針對管理類專業人工智能課程教學內容進行研究,結合中國教育體系設置,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改進。(1)核心內容設置為避免學生因為知識點過多而出現雜而不精的問題,勢必要精化教學內容。在互聯網時代,我們可以使用云計算和其他方式來實現數據信息的傳輸、存儲和處理,通過在線收集和整合網絡課程相關數據,挖掘和豐富教學資源,并在整合課程資源的基礎上,進行研究方法和前沿知識的擴展。在核心內容設置方面,可以通過收集到的數據資料,選擇人工智能領域具有代表性且難易程度適中的知識作為重點,使學生能夠在有限的學時內掌握人工智能的知識脈絡。例如,編寫針對管理類人才的人工智能教材,內容涉及緒論、知識表示與推理、常用算法、機器學習、神經網絡等方面的同時,重點增加相應知識點在管理上的應用案例,加強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同時,根據管理類專業偏向領域,開設關聯程度較大、應用較廣泛的人工智能選修課程,以便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與需求選修具體方向的課程。(2)注重學生的數理及編程基礎良好的數理及編程基礎是學習人工智能的前提。只有具備了這些基礎,才能搞清楚人工智能模型的數量關系、空間形式和優化過程等,才能將數學語言轉化為程序語言,并應用于實驗。管理學院人才的數理及編程基礎相對薄弱,因此,在安排學生學習人工智能課程之前,建議開設面向全體管理類專業學生的微積分、線性代數、概率論等專業基礎數學課程以及C語言、python等編程基礎課程,使學生具備數學分析的基礎與一定編程基礎,為學習人工智能課程打下堅實的基礎。另外,可以推進MOOC平臺建設,在平臺上開設人工智能網絡課程,幫助學生掌握人工智能知識基礎及專業技能。(3)實驗建設為了加強學生對于人工智能知識點間的關聯性理解,可以基于不同的應用模塊,設計具有前后鋪墊、上下關聯的綜合性實驗,設計不同層次的項目要求,同時基于相同的實驗課題,讓學生分組對實驗課題進行攻克,并設置多元化的實驗評價體系,通過實驗教學過程中反映出的不同進度,讓教師能對學生的學習水平做出準確評判,及時進行教學反思,以便更好地開展下一步工作。例如,針對人工智能課程應用中很廣的遺傳算法,在某一管理規劃的具體應用上設置理解-實現-參數分析-具體應用-嘗試改進-深度拓展的不同層次的項目要求,在這些項目層次中規定必做項與可選項,讓學生基于同一實驗課題進行合作學習,然后通過個人自我評價、小組成員互相評價以及教師評價的方式進行打分,對小組整體能力以及個人能力進行綜合評估,以期培養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

篇6

【關鍵詞】大學生;創新思維能力;提升個人智能的研究

一、大學生如何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

大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是項艱巨的任務,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內就解決,同時,這項歷史任務更是賦予了眾多的曲折。因此大學生里面建造起濃郁的創新氛圍也不是個人行為可以做到的。大學生應該主動的積極的參與進來,與國家相互配合。

(一)要主動營造活躍的創新氛圍

創新氛圍的營造能為創新行為提供環境支持,積極熱烈的創新環境可以是大學生本身產生創新的意識和靈感。一方面要配合營建自己的創新團體,另一方面利用好大學中的各種環境,例如圖書館實驗室,資料室等等。這些場所是培育和激發創新靈感的絕佳環境。同時,大學生不應該僅僅局限于大學校園,還應該主動走出校門,走向社會,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讓理論和實踐結合,在社會實踐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并形成成果。對于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我們更應該將精力放在圖書館多翻閱書籍,提升自己的內涵,借此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二)要培養科學的學習習慣和思考習慣

目前,大學生的學習習慣和思考習慣都存在一定的問題。過分依賴網絡及某些參考資料,在平時生活中放棄學習,應付考試、作弊等行為越發的多了起來。因而首先要對大學生的學習習慣和思考習慣進行培養,樹立正確的學習方式,無論在什么時候盡可能的做好課前預習課后復習,將圖書館作為一個良好的工具場所,動手翻閱書籍文獻而非百度搜狗,將網絡的東西當做自己東西加以使用。此外,大學生思考思維受到太多的影響局限,同時又無新的意見見解。那么就應該放開思維,拓展想象力像名人說的:“敢想才能成功?!蓖瑯铀伎家膊荒軆H從單個方面進行,要想有所成就,有所創新,要學會辯證思考,辯證分析提倡理性思維能力。

(三)持續積累夯實基礎知識

良好的基礎知識是創新成果誕生的良好基點,優秀的創新成果都是飽含科技含量的沒有堅實的知識積累和深厚的知識底蘊,不可能孕育出優良發明的。李開復認為,在大學期間,同學們一定要學好基礎知識其中包含數學、英語、計算機和互聯網的使用,以及本專業要求的基礎課程。其原因是創新成果大都來源于基礎知識的層次組合,另外如果沒有打下良好的基礎,很難理解高深的應用技術。因此,打好基礎知識的根基,對于研究創新發現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們切不可因為基礎知識的學習就一味埋頭苦鉆基礎而放棄了對基礎知識的延伸和新知識的發現。我們要在學習專業課的同時提高自己的動手和實踐能力。

二、個人智能在創新能力培養同時的提升方面

智能及智能的本質是古今中外許多哲學家、腦科學家一直在努力探索和研究的問題,但至今仍然沒有完全了解,以致智能的發生與物質的本質、宇宙的起源、生命的本質一起被列為自然界四大奧秘。近些年來,隨著腦科學、神經心理學等研究的進展,人們對人腦的結構和功能有了初步認識,但對整個神經系統的內部結構和作用機制,特別是腦的功能原理還沒有認識清楚,有待進一步的探索。因此,很難對智能給出確切的定義。而個人認為智能會在創新思維與能力提升中有一定的提高。

(一)語言表達能力

作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大學生首先具備的就是會說會寫能說能寫的能力。而在對于中文系的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后提升其說寫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作為基本又不可或缺的能力對其十分重要。個人智能同時也會在語言表達能力中體現。一個人擁有高智能,那么語言表達水平也會處于一個較高的水平上,創新能力的培育就是提升思維的過程,同樣也會提升語言表達能力。

(二)邏輯思維能力

邏輯思維是思維的一種高級模式,是符合世間事物之間關系(合乎自然規律)的思維方式。邏輯思維源于社會實踐,再一次說明了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對人的智能有一定的提升。邏輯思維作為智能的具體體現提升的展示十分明顯。然而獲取邏輯思維能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經常培養和訓練,善于利用發散性思維,在創新能力培養之上提高智能。

(三)肢體動作能力

肢體語言肢體動作作為人的智能的又一展現,在只能提升同時展現豐富。肢體動作能力強調大學生的協調能力和動手能力,在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要將大學生的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也就是說充分發揮動手能力和肢體協調能力,那么也就是說在創新能力培養中,大學生的智能在提升。

(四)自我反省能力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一個真正有創新能力的大學生絕對是要學會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在創新過程中要面對事物錯誤會更多。因此在創新能力培養過程之中,大學生自我反省能力也有了提升。因而個人智能也在提升。

三、個人智能在創新能力培養中的提升偏差

個人智能的提升與創新能力的培養在一定深度上都會因為時間和環境的限制而出現某些問題。大學生處于一個成長的重要階段,思維正走向一個成熟的過程,而對創新能力的培養會出現偏激的理解狀況,過分創新而偏離自己所學的基礎理論,過分強調創新能力而天馬行空奇思妙想,無科學根據無理論基礎,這樣不僅不能對創新能力的提高可能還會使自己誤入歧途,那么就無什么個人智力提升,反而是在限制智慧發展,無強力的語言表達能力,不能協調肢體動作,也沒有邏輯表達能力,更不要說是否會擁有自我反省能力。

所以,在創新能力培養的過程中,要學會合理的方式方法,除自身的行動外,國家及教育機構應該加強引導,將大學生創新思維的引導放在突出位置,這樣才會提高創新能力帶動個人智力提升。才能成為中國復興之路所需要的有用的人。

同樣,個人智力的提升與創新能力的培養是相互融合相輔相成的,有一部分人可能想要將提升個人智力與創新能力培養割裂開來,分別進行,那是萬萬不可的,

首先,個人能力提升是要有具體實踐的,不能停留在書本中與個人的想象中,否則是不會有任何提升的,同時的創新能力的培養反應在大學生個體上就是智力的提高。

其次,個人智力的外向表現就是創新能力有所提高,提高后的創新能力會應用的社會實踐中有一定成就,這也是個人能力的現實成果,因此,個人智力提高與創新能力的培養要相互融合,而非割裂分開討論與實踐。

篇7

【Abstract】Capability assessment is an important technical measure to evaluate laboratory testing ability and quality control effectiveness of accreditation bodies, supervision authorities and laboratory customers. Commissioned by the State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the China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radiation protection and nuclear safety medicine organized the 2016 annual individual dose monitoring capacity assessment. A total of 242 assessment institutions, 237 provide assessment reports, of which 227 were qualified (30 of them outstanding), 10 failed, the pass rate was 95.8%.

【關鍵詞】個人劑量;有效劑量;能力考核

【Keywords】personal dose;effective dose;capacity assessment

【中圖分類號】X8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1069(2017)05-0195-02

1 引言

個人劑量監測是保證放射工作人員年有效劑量滿足國家標準要求的最有效的手段。為加強全國放射工作人員職業性外照射個人劑量監測工作的質量控制,進一步提高放射衛生技術服務機構的檢測能力和水平,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輻射防護與核安全醫學所組織開展了2016年度個人劑量監測能力考核工作[1]。

2 方法

2.1 實施步驟

本次能力考核依據《外照射個人劑量系統性能檢測規范》(GBZ 207-2008)的 3.3.2條b)列項,考核類型為Ⅱ類(X和γ射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輻射防護與核安全醫學所為活動組織者并負責實施?;顒幼?016年4月開始設計方案并發出通知,2016年4~6月考核方案論證與發放,6月30日接收考核悠罰8月31日前組織機構完成樣品照射并寄出,9月30日前,參加考核機構提交考核報告,11月30日前組織機構對考核結果進行判定,并編寫總結報告。

2.2 比對劑量計的準備

參加考核機構需準備7組個人劑量計(每組劑量計為3個),并在劑量計上清楚標識單位名稱和樣品組號。樣品組號同意按照X-Y標記,其中X為組號,為1~7;Y為組內劑量計編號,以A、B、C標記。如“3-B”即為第三組B劑量計。

2.3 劑量計的照射

考核單位收到各參加機構的劑量計后將劑量計分組。其中1~5組為盲樣,6組為跟隨本底,7組為備用。

考核單位將各組劑量計按照既定條件在體模上進行照射,體模為30×30×15cm的ISO充水組織等效板模。(表1)

2.4提交的文件

參加考核單位應出具正式檢測報告,委托單位為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輻射防護與核安全醫學所,委托人為質管辦。同時,應提供測量數據原始記錄復印件以及有效的儀器檢定/校準證書復印件。

參加考核機構應提供數據處理和測量結果不確定度評定的過程。

參加考核機構應將所有紙質文件裝訂在一起作為考核報告,內容至少包含:封面、目錄、考核結果報告表、檢測報告、數據處理記錄、不確定度評定、原始記錄復印件、儀器檢定/校準證書復印件。

2.5.2 判定

①單組性能判定

|Pi|≤0.40為單組性能合格;同一類型單租性能檢驗不合格的組數≥2時,判定個人劑量系統對該類型的單組性能檢驗不合格。

②綜合性能判定

|B|+S≤0.40則判定個人劑量系統對該類型的綜合性能檢驗為合格。

2.5.3 合格評定

單組性能和綜合性能判定均合格,則判定為該個人劑量系統性能合格。

2.5.4 優秀評定

合格單位中同時滿足|Pi|≤0.10和|B|+S≤0.10為70分,檢測報告評分為10分,滿足此條件(80分)可參與優秀屏蔽。對符合條件的單位進行Q值(20分)評定,總分不小于95分的為優秀。

可見,數據的準確性、過程的完整性、報告的規范性等均在此評價標準中得到了體現。

2.6 客觀公正性和保密性

為了保證本次能力考核的客觀公正性和保護參加實驗室的權益,本次考核對參加的每個機構均賦予一個唯一性代碼,代碼為A2016-001~242。

3 檢測能力考核結果

各單位測量結果的單組性能大部分在-0.2~0.1之間,匯總如下圖所示:

綜上所述,在參加本次能力考核并提供了考核報告的237家單位中,有10家不合格,33家為優秀??梢姡鳈z測機構的個人劑量監測能力呈紡錘形分布,不合格和優秀的機構均為少數,但總體來說大部分檢測機構的個人劑量監測能力還是比較高的,能夠滿足日常需要,但仍有提升空間。

4 檢測結果不滿意的原因分析

造成檢測結果不滿意的原因多種多樣,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①儀器探測效率發生變化,造成檢測結果不準確;探測器污染,造成檢測結果不準確。

②所用個人劑量片分散度不是很好,影響最終結果。

③儀器分析時環境溫度、濕度、電壓等發生劇烈變化,可能造成結果不準確。

5 結論

2016年度個人劑量監測能力考核,參加考核機構242家,提交考核報告機構237家,其中33家優秀、10家不合格、其余均為合格;優秀率為13.9%,不合格率為4.2%(均以提交考核報告的237家計)。可見各檢測機構的總α總β放射性測量能力呈紡錘形分布,不合格和優秀的機構均為少數,大部分檢測機構的總α總β放射性測量能力能夠滿足日常需要,但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篇8

《責任勝于能力》以大量的事實精辟地闡述了責任就是一種使命,責任體現在細節中,決定著每件事情的成敗。作為一名安全工作者,我更加體會到,責任重于泰山,責任保證安全,責任從細節做起的重要性。

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頻繁的安全事故能使任何一家企業走向衰敗與死亡,每天我們都能通過從電視新聞、報紙、網頁甚至于自己的身邊看到各種安全事故給個人、家庭以及社會帶來的損失與痛苦。雖然人們都在珍惜生命,但從事故分析結果上來看,我們卻又總能見到這樣的事實:那些傷人性命,吞噬財產的熊熊烈火可能就是那個忘記掐滅的煙頭,而那從高空墜落的作業人員則往往是因為安全帶的疏忽。安全與危險只是一瞬間,但從事故背后總能找到安全與責任的蛛絲馬跡。

危險與敷衍同行,安全與責任相伴!安全工作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從事火電行業的我們,必須牢固樹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意識。必須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端正自己的工作態度,在心中烙上“責任重于泰山”的責任意識,時刻緊繃安全之弦,從嚴要求,人人都控制好自己份內的每個細節,安全生產就有保障。

1899年5月2日晚,一隊沙皇憲兵突然闖入列寧的住處,面對這突如其來的搜查,列寧從容鎮定地給憲兵遞上椅子,請他們站上去,從柜子的頂層搜起。憲兵們爬上椅子開始搜查。一開始,他們查得非常仔細,但是,看著看著,就被一疊又一疊的統計資料匯編弄得昏頭脹腦。不久,憲兵們的耐心失去了,當搜到下面幾格的材料時,只是匆匆地拉開掃了幾眼就不再搜索了。最后,扔下滿屋的紙張卡片,一無所獲地離去。而列寧最重要的那些秘密文件和書信,卻正是放在柜子下面的幾個格子里。列寧的小故事就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要多觀察、思考,做每一件事都要考慮細節,避免一切可以避免的事故,這樣安全就在我們身邊了

篇9

關鍵詞: 項目管理 醫院項目管理 負責人

一、導論

項目管理(Project management PM)的核心內容作為一項基本原則,最初是在20世紀60年代為美國太空計劃的實施而發展起來的,后來迅速發展到政府、軍隊、工業等實務部門。項目管理強調工作的系統性與目標性,是一套非常有效的科學管理方法。項目管理縱向有啟動、計劃、實施、控制、關閉五個過程;橫向有整合管理、范圍管理、時間管理、成本管理、質量管理、人力管理、溝通管理、風險管理和采購管理九大領域。簡單地說,項目管理過程就是任務明確化過程,任務存在于所有的組織機構,可以說任務就是項目的雛形,只要把任務明確,以想要得到的產出明確,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等資源投入明確了,項目就明確了。項目管理的方法在目前國內醫院管理中很少被用到。一般來說,配置要求是項目發起人、項目總監、項目經理人即負責人。

團隊核心成員一般4~7人、項目工作所需的擴展成員、其他具有特定知識或技能的成員。在項目管理中,項目經理必須擁有四個基本權力:一是獎勵權力,二是處罰權力,三是專家權力,四是對項目事務的決定權。

醫院的項目管理負責人相當于科主任的助理,他們必須以一種有明確的起點和終點的有組織的方式展開一系列相關聯的活動實現一些特定的目標,滿足目前醫院運營計劃的需求。每個醫院項目中又包含了來自不同部門的精英和資源,于是,項目負責人便成為必須,保證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項目按時完成,并且取得最好的效果。

那么,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醫院項目負責人呢?我認為,應該擁有以下幾種能力。

二、醫院的項目管理負責人基本素養概述

(一)技術過硬

合格的醫院的項目管理負責人需要有過硬的職業技能與豐富的經驗。比如一個醫療保險管理項目,如果那個項目的負責人一點電腦知識都不知道,那么試問他怎么知道該干些什么?怎么向其他組員分配任務?擁有豐富的經驗才能大概估計每一個步驟需要花費多少時間和多少精力,才能進行合理的分配。而且,這兩者是讓他人信服、遵循你的安排的最佳品。

(二)心理素質好

合格的醫院項目管理負責人需要有良好的抗壓能力和應變能力。不是所有項目都可以一帆風順、擁有充足的時間和人力、按照原計劃一步一步毫不偏移地走完。更多的時候,為了追求更大的利益,每個項目都是爭分奪秒,過程中包含一些始料不及的變化。項目工作陷入困境或成本超支,計劃延遲和設備的技術問題而無法實現目標,或當醫保目標變更或團隊就某一問題的適宜解決方案而產生爭議時,壓力會更大。這時,醫院項目負責人要保持鎮定冷靜,使項目團隊、患者及醫院上層管理者不要因為挫折而陷入困境。這要求醫院項目管理負責人有良好的心理和身體素質。在某些情況下,項目經理要在項目團隊與患者或團隊與上層管理之間起到緩沖作用。如果患者或醫院上層管理者對項目進程不是十分滿意,醫院項目管理負責人就要承擔責任,以免團隊受到打擊。同時,醫院項目管理負責人要有幽默感,幽默能幫助醫院項目管理負責人處理壓力,也能緩解可能存在于團隊中的緊張氣氛。當出現問題時,醫院項目管理負責人需要更多的資料進行調查,澄清問題,從而弄清問題的實質及復雜性,還應向團隊成員詢問一些如何解決問題的建議。團隊成員與醫院項目負責人一樣,全程都在參與項目,會更清楚問題是什么,能提出有效的方案。最后,醫院項目管理負責人與成員一起,利用技術,對有關信息作出估計,并提出最佳的解決方案,使問題盡早解決。

(三)思想境界高

醫院項目管理負責人良好的道德素質是成為一個合格的管理人才的一個重大因素。從責任心講,醫院把這個項目交給你,就必須有高度的責任感,抱著必須完成和完成好的決心和毅力,不管是為了醫院的效益還是個人利益。再者,每一個項目都會涉及資金甚至還有對社會的影響。所以,作為一個合格的醫院項目負責人,其不僅要抵得住各種的誘惑,還要能從全局考慮問題,作出最優的決策。管理者的規劃能力并非著眼于短期的策略規劃,而是長期計劃的制訂。換言之,卓越的管理者必須深謀遠慮、有遠見,不能目光如豆,只看得見現在而看不到未來,斤斤計較個人的得與失,而且要適時讓員工了解醫院的遠景,才不會讓員工迷失方向。特別是進行決策規劃時,更要能妥善運用統整能力,有效利用部屬的智慧與既有的資源,避免人力浪費。有崇高的思想境界才能具備人格魅力,凝聚所有成員的力量克服困難,完成任務。

(四)有良好的溝通技巧和人際交往能力

醫院項目管理負責人的溝通技巧和人際交往能力是最重要的。為了了解組織內部員工互動的狀況,傾聽職員心聲,一個管理者需要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其中以“善于傾聽”最重要。只有如此,才不至于讓下屬離心離德,或者不敢提出建設性的提議與需求,管理者可借由下屬的認同感、理解程度及共鳴,得知自己的溝通技巧是否成功。

醫院項目負責人一定要是一個良好的溝通者,他需要與項目團隊及醫保局、患者和醫院高層管理人員定期進行交流溝通。經常進行有效的溝通,可以保證項目的順利進行和及時發現潛在問題,征求到改進項目工作的建議,保持患者的滿意,避免發生意外,尤其在項目工作早期,更需要進行非常完善的溝通,與項目團隊建立良好的工作關系,并對患者的預期目標有清晰的理解。至于什么是有效的溝通,我覺得最基本的是有良好的口頭和書面溝通能力,并會通過多種渠道進行溝通,了解情況。另外,聽比說要獲益更多,因此,優秀的醫院項目負責人會花更多的時間聽別人說,而不是自己說。例如,為了引導大家在重要問題上踴躍發言,他們首先要拋磚引玉,先提出自己的看法;為了活躍討論,他們要提出問題,并向團隊成員征求對這些問題的觀點和意見,而不是說完自己的見解后馬上轉入下一個話題。在人際交往方面,醫院項目負責人與項目團隊中的每位成員都要建立良好的關系。這聽起來似乎徒勞無益,實際上并非如此。良好的關系是項目順利進行的催化劑,不會出現因為個人恩怨而導致成員不聽醫院項目負責人指揮、導致項目停滯不前的情況。項目經理所具備的良好人際交往能力會影響其他人員的思想和行為這類情況不能以強硬手段來操作,只能通過良好的人際關系才能達到預期效果。

三、具備很強的領導能力

醫院項目負責人應該有領導能力。民主時代,雖然有許多事情以集體決策為宜,但是管理者仍經常須獨立決策,包括分派工作、人力協調、化解員工紛爭等,這都往往考驗管理者的決斷能力。其領導工作包括激勵項目成員齊心協力地工作,以成功實現項目目標。有效的項目管理需要采取參與和顧問式的領導方式,醫院項目負責人以這種方式為團隊提供導向和教練作用,這種方法較之等級制的獨斷和指揮性的管理方式更加有效。項目領導工作要求團隊隊員的參與和授權,個人對自己的工作希望擁有掌握和控制權,以表明他們有能力完成任務。項目經理使隊員參與那些涉及自身的決策中,并在自己的職責范圍內擁有決定權。創造這樣一種授權的項目文化不僅要根據項目任務給隊員分配職責,還要包括給隊員制訂工作計劃、控制工作進程,以及解決妨礙工作進程的問題,給隊員授權,讓他們可以做出與其工作相關的決策。同時,醫院項目負責人應制定一個明確的綱領,如果合適,就應包括一些限制。領導意味著醫院項目負責人應信心十足,為項目團隊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換句話說,就是言行一致。如果醫院項目負責人希望成員為使工作趕上進程而留下來加班,就應該首先留下來。醫院項目負責人所說的和所做的一切都會成為成員期望的榜樣。醫院項目負責人必須保持一種積極的態度,只有經理做出表率,整個團隊才能更有士氣地完成任務。有效的醫院項目負責人需要一種“沒問題”的態度,一種達到目的和克服困難的渴望。優秀的醫院項目負責人不會因障礙或借口退縮不前,他們自信并相信項目團隊的成員。

四、結語

擁有以上五種能力,即使不能成為所有醫院項目負責人中最優秀的,至少會成為一個合格的、能帶領著你的團隊,按時按量地完成既定的任務,并取得預期的結果。

參考文獻:

[1]李峰,劉芳.論企業危機管理中的信息溝通[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9,19(2):112-113.

[2]季拜華.文化建設應納入醫院管理考評標準[J].中國醫學倫理學,2008,21(1):63-64.

[3]張桂英,揚健.談醫院形象與醫院相關效益[J].中國醫藥導報,2006,3(2):132-133.

[4]楊國斌,夏合金.現代醫院文化的功能[J].醫院管理雜志,2000,7(1):17-18.

篇10

    現時眾多民法理論著作中對權利能力下定義時均指出權利能力和人格是同義語,如“權利能力,即人格” ,“民事權利能力,……,又稱法人格,或人格” 等,學者往往片面強調其中的聯系而忽視彼此之間的質的區別,于具體觀點上造成不應有的誤解。追根溯源仔細分析,人格與權利能力的內涵并不完全相同,若忽視二者差別而視其同義相互換用,則會造成基本概念上的混淆,使民法之基本理論缺乏嚴謹的系統性,阻礙了民法理論的完善與發展。現試就這兩個概念分析如下。

    一、人格是法律意義上的主體資格

    人格概念的發現始于羅馬法,羅馬法學家用來表示人的概念有三個詞,homo,caput,和persona,其中homo是指生物意義上的人,不一定是權利義務的主體(奴隸也是homo,但奴隸在法律上只是作為物而存在,并不具有人格);caput原意是指“頭顱或書籍的一章” ,意指具有主體資格的人,即人格,是一個古羅馬自由人可以享有法律上的身份利益和財產的基礎(奴隸不具有caput,也就無所謂享有法律上作為人的一切基本的利益,而只負擔責任。自由人具有caput,才可以據此資格進入法律領域,并進一步依據其在各種法律關系中的身份進行享有和擔負);而persona 則表示某種身份,是從演員扮演角色所戴的假面具引申而來,指脫離了人的整體的人在法律舞臺上所扮演的地位或角色,后用來指權利義務主體的各種身份,可解為法律主體(且查士丁尼法典認為,人可以有數個身份,例如一個人同時可以為家長、丈夫及監護人等。從persona這個概念的生成可知,在羅馬社會中,對人的認識只有放在具體的身份關系中才有意義,脫離各種身份關系的人是難以理解的)。這三個詞的聯系在于,只有當“homo”具有“caput”時,才是具有法律意義上的“人”(persona)。同時,這三個詞的區分也形象地表明了人格是法律主體的實質,法律主體是人格的外在形式,人格與法律主體之間是實質與形式的關系。

    羅馬法中,人格是依附于人(主體)又區別于人的概念,具備人格的主體與人不在外延上重合。人格理論最重要的特點就在于人與人格的分離,根據羅馬法的規定,并非一切人均為權利主體。在羅馬時代,作為權利主體的人除了是生物意義上的人之外,還需具備其他條件:首先,須為“自由民”(status libertatis),即享有在法定限度內按照自己的意愿處置其人身和行動的自由權;其次,就民法關系而言,其還應當是“市民”(status civitas)。 完全喪失自由權的人為“奴隸”(schiavi),奴隸既無“婚姻資格(connubium或ius connubii)”,也無“交易資格(commercium或ius commercii)” .由于奴隸的存在,“羅馬法就不可能對人下定義,因為奴隸并不包括在人之內,奴隸等級的存在實己破壞了人的概念” ,由此可見,古代羅馬法中人格理論產生的基本價值在于區分自然人不同的社會地位,是“組織社會身份制度的工具” .

    同時,奴隸身份的存在也表明,人格是一種資格,是一種在法律上人之為人的資格,人格的內容反映為各種身份。何人有人格,何人無人格,表達了立法者對人的一種基本看法,從根本上反映了古代羅馬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即從其原本意義上講,“人格”是一種一些人壓迫另一些人的法律技術工具。并且,羅馬法學家認識到主體的不同存在形態或總括的權利(自由權、市民權、家族權)而試圖將它們歸入人格概念中,發明了完全人格、不完全人格及人格變更的概念,以適應現實之需。

    當歐洲進入中世紀以后,另具特色的封建身份等級制度得以建立,羅馬法的人格理論和制度壽終正寢。自中世紀后半期起,“人格”作為一個哲學或者倫理學上解釋 “人的本質”屬性時常用的重要概念而被使用。近代法對自然人人格的普遍承認的哲學基礎是人道主義和自然法思想,自然人人格表現了人類尊嚴、人類對個人自由和安全的向往,同時也表現了對人的生命、身體和人類情感的尊重。一切被稱之為“人性”的要素,構成了自然人人格的倫理基礎。但僅就法律意義的語言中,人格只能作資格解。

    《奧地利民法典》第16條規定:“任何人生來就因理性而獲有明確的天賦的權利,故得作為人格而被看待” .此處的“與生俱來的天賦權利”,是指自然法上的權利,所以此處所承認的法律人格是建立在個人依自然法與生俱來的權利基礎之上。奧地利民法典的起草人之一蔡勒(Zeiller)認為,“理性的存在,只有在決定自己的目的,并具有自發地予以實現的能力時,才被稱為人格”。薩維尼也指出:“所有的權利,皆因倫理性的內在與個人的自由而存在。因此,人格、法主體這種根源性概念必須與人的要領相契合?!?這種建立在人的倫理性自由之上的對人的法律人格的承認,是法律人格與人的關系的另外一個層面,在人格一詞的語義中,可以說在“倫理性人格”方面是直接由民法來處理的。平等地賦予所有的人以法律人格,正是“倫理性的必然,自然法原理所要求的” ,是向在私法上也以適合于人的方式對待人的方向邁出的基礎性的第一步。

    隨著對所有的人的法律人格的承認成為民法典的規定,從而成為實定法上的原理而得到從法律實證主義的立場上的承認,其自然法的基礎逐漸被忘卻。民法之所以要對人的人格進行承認和確定,是因為法律產生的先決條件是它必須將生活在群體中的人作為其規范對象,人的行為被予以強制性評價,與權利義務直接相聯系。當權利義務成為法律關系的核心,民法在確認權利義務時,便合乎邏輯地必須確認權利義務承受人(法律關系的參加者)的資格,即主體資格。由此,法律意義上的“人”必然具有與原本意義上的“人”(一種生命存在體)不同的屬性:后者為自然屬性,稱為“人類”或“自然人”;前者為法律屬性,稱為“人格”。所以,從法律技術層面講,人格或法律主體的概念與自然人的概念之間原本并無一致性,二者非屬同一:自然人不一定是法律意義上的人,如古羅馬時代的奴隸;法律意義上的人也不一定是自然人,如人的組織(社團)或財產團體(財團)。  即“如果說人的存在是自然的存在的話,那么,法律人格者的存在就可謂是法律的存在”, “作為法律關系歸屬點的‘人’乃至‘法律人格’與生活中的個人是兩個層面上的不同概念” .所以,“法律人格”是意味著并不一定與人性有聯系的法律上的特別的資格。由于一國法律特定的價值取向和物質現實的局限,法律只將現實主體之一部分確定為法律主體,在法律思維世界中如何把握這一區分之標識,即在于人格概念的確立,人格概念是高度抽象的構造物,它力圖適應形式理性化的要求,從各種不同的法律主體中抽象出其共同點,以示與非法律主體的區別。

    德國法中,人格概念pers??nlichkeit的詞根由persona演變而來,且自1900年《德國民法典》起,不僅自然人被賦予人格,某些社會組織也被賦予法律人格(法人)。就自然人而言,有關人格的法律價值取向決定于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道德乃至于宗教等基本觀念,取決于一定社會人們所處的文化空間和公正思想;而就人的組織而言,是否賦予其法律人格,則完全取決于經濟生活的需求以及法律調控技術的發展,亦即法人制度的出現純粹是經濟發展的需求導致法律技術進步的結果,是一種經濟生活的客觀現實與法律技術運用相結合的產物。因此,法律承認自然人的人格與承認團體的人格具有完全不能等同的意義?!昂翢o疑問,從價值的角度說,法律承認人類有法律人格的立場與賦予法人有法律人格的立場之間存在重要差別:人類法律人格基于現行人道主義的法律道德觀念而確立,它是人類尊嚴和人類有受尊重權利的必然產物。法人法律人格是一種法律技術機制,是一種模式,一種方式,籍此開展各種法律關系,以達到某一集體目的。” 從這個意義上講,人格絕對不僅僅是一種主體資格,而是一種直接體現人類尊嚴和社會進步的極為重要的法律工具。正因為自然人的人格是一種直接體現個人尊嚴的法律工具,故現代民法確認一切自然人均有平等的、不得被剝奪的人格,并且法律人格的平等會越來越受到重視,絕不會倒退,因為法律人格這一概念除了權利義務的歸屬點這種法律技術性意義之外,還由于從它出發之際起,其背后就具備著尊重人的思想;而正因為法人的人格是一種法律技術的產物,所以法人的人格在特定條件下得被否認或者剝奪。

    二、權利能力是能夠作為權利義務主體之資格的可能性

    據學者考察,“權利能力”的概念產生于18世紀后期到19世紀的歐洲。 權利能力為主體享有權利、承擔義務的資格,是人之具有人格的具體表現,雖然在使用上“權利能力”經常被作為人格的替代品,但從歷史淵源和表達角度來看,兩者仍然存在某些差別。

    權利能力之概念,為學者Zeiller所起草的《奧地利民法典》中第一次在立法上使用。《奧地利民法典》第18條規定:“任何人都具有在法定條件下取得權利之能力”。 這里的能夠取得的“權利”意指實定法(私法)上的權利。薩維尼曾說:“每個人……皆是權利能力者”。當法律人格的賦予純粹成為法律技術運用的產物時,近代德國民法學為了解釋羅馬法的人格概念,同時也為回應近代啟蒙思潮影響下的哲學上對作為普遍的人的價值和地位的思考,擬制出了Rechstfahigkeit(權利能力)概念。如上文所述,1900年《德國民法典》創設了團體人格及法人制度,而在該法典上,自然人和團體的法律人格采用了“權利能力(Rechstfahigkeit)”的表達。此舉受到一些學者的尖銳批評,認為“使用一個簡化成這樣的、純粹法律技術上的人的概念是解決不了什么問題的”,因為“法律上的人是依據根本的、即法律本體論和法律倫理學方面的基礎產生的,無論是立法者還是法律科學都不能任意處分這些基礎”, 只是這種作法從技術上解決了自然人和法人在同一民事主體制度(即所謂“人法”)的框架下的共存的難題。

    其實,德國民法是小心翼翼地避開了“人格”這一古老而又常新的概念中所包含的倫理屬性,以“權利能力”這一僅具“私法上的主體資格”之含義的概念替換了 “人格”的表達,使“法律人格即權利能力明確地‘從倫理的人格中解放出來’” 可以同時適用于自然人和法人。對于權利能力的本質,德國學者有不同看法:Gierke認為權利能力為人格權(一種權利),H?lder認為權利能力為享有權利之資格。由于權利能力在觀念上與權利各別存在,如果認為其為人格權,則無法解釋取得人格權的基礎,故后者為通說,即權利能力是據以充當民事主體、享受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法律地位或者資格,其為人格的另一種表達。但由此便面臨理論上的一個難題:如果說權利能力等于人格,則由于自然人的人格一律平等,自然人的權利能力就應當一律平等(得享有同等范圍之權利)。但是,自然人的權利能力范圍實際上有大有小,如結婚權利能力,并非人皆有之,而法人的權利能力范圍則根本不一致,法人權利能力范圍依目的范圍而定。如果說權利能力等于法律人格,由于法律人格為主體資格,即主體的法律地位,民法上的平等原則(私權平等、主體地位平等)不僅適用于自然人,也適用于法人,那么,不同法人的團體人格自應一律平等,如在交易中,法人應不因其所有制性質、隸屬關系、經濟實力之不同而在法律地位上有任何差異。而這顯然與現實交易中情況不符,故權利能力與法律人格并不能等同混用。私法上可以作為權利義務主體的地位,一旦采納“權利能力”的解釋,則這種權利能力被稱為“一般權利能力”的承認(Allgemeine Rechst fahigkeit)。而如果將權利能力分為一般權利能力與特別權利能力,認為自然人和法人在性質上的差異是基于特別權利能力的差異,而同時認為權利能力等于人格,則人格也便有一般人格與特別人格之分,由此得出的結論就是:一般人格人人平等,特別人格各有差異,則人格理論將落入不能自拔的邏輯陷阱。

    正如德國學者所言:“《德國民法典》中使用的‘人’,是一個形式上的人的概念”,其內涵“沒有它的基礎——倫理學上的‘人’那樣豐富。在倫理學上的‘人’ 所具有的所有特性中,它只具有唯一的一個:權利能力”。但該法典對“法人”(團體人格)概念的使用,使根本屬性相異的自然人“人格”與法人“人格”在用語上無法區分。同時,該法典以“權利能力”替換了“人格” 的概念,使“法律上的人被縮成了權利主體” .而日本民法在混雜移植法、德民法的復雜過程中,由于對羅馬法、德國法以及法國法之法律概念翻譯、理解及表達上的局限和誤差,“權利能力”和“人格”盡管在歷史成因和具體意義上有著某種內在的區別,但二詞仍被交替使用。由此對我國清末及民國時期的民法理論和立法產生深刻影響,以至在同時期的某些理論中, “權利能力”被錯誤地解釋為“人格”的同義語。 此種謬誤延續至今并被我國現時某些理論予以擴大,使權利能力與人格這兩個概念進一步被混同。

    “法律上所謂能力,是指在法的世界中作為法律主體進行活動,所應具備的地位或資格。” 確切地講,它是法律認可或賦予法律主體勝任某項活動的主觀性條件,是一種法律主體本身所蘊涵的,待于具體實現的可能范圍。它并不界定是否主體問題,而是在主體地位己經確定后,解決該主體具有何種具體特性,處于一種怎樣的存在狀態問題。所以法律賦予自然人以民事權利能力,其作用僅在確定其法律地位,使其法律人格得以具體表現。正如有學者認為,權利能力是法律人格不可缺少的,承認人有權利能力,使我們在嚴格的技術意義上得將人視為可擁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實體。但人格表示人的法律資格或法律條件,權利能力則指成為法律關系擁有人的能力,根據一定條件或狀況,權利能力可大可?。ǚㄈ说臋嗬芰Ρ茸匀蝗诵?;在自然人,未成年人雖然缺少的基本上是行為能力而非權利能力,但在某些情況下或對于某些行為,未成年人是無權利能力的)。但不論權利能力之大小,人總是人,亦即權利能力有大小之分,而人格則僅存在有無之分。更為嚴謹地認為:“法律人格”,乃權利義務之主體:“權利能力”,乃能夠作為權利義務主體之資格之可能性,法律人格被承認即可,而“具有權利能力”是法律宣示其確定存在的用語。

    盡管權利能力是民事法律主體的主要特性,與人格概念有著密切聯系,在民法中有其特別重要的意義,以對抗公權專橫,但二者畢竟是兩個獨立的概念。如江平教授即在其《法人制度論》中寫道:“人格學說并不能等同于權利能力學說,……,人格和權利能力不是一個概念,雖然在自然人的人格和權利能力上其概念己經近乎重疊,……,現代民法學也把權利能力視為一種‘資格’,但它和人格概念中的資格,其內在含義是大不相同的。人格是指可以成為民事權利主體的資格,而權利能力則是指可以享有民事權利并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前者是主體的資格,后者是享受權利的資格。前者指條件,即具備了什么條件才能成主體,后者指范圍,即民事主體可以享受的權利范圍。前者指前提,是主體可以享受權利的前提,沒有主體資格,一切權利主務無從談起,后者指內涵,是主體可以享受權利的內涵。”

    三、人格是抽象意義上的概念,權利能力是人格的具體表現

    從嚴格意義上講,人格比之權利能力,具有更高的抽象性。“人格”是享受權利負擔義務的前提,這在民法學上毫無疑義,所以用“權利能力”表示“人格”己足可引起歧義。人格描述的是人的一般法律地位、一般意義的主體資格,它并不考慮和表達主體得具體享有之權利的范圍。因此,享有具體權利的范圍之大小、成為某種具體法律關系主體的資格之有無,與有無人格完全不同。人格在法律范疇內的意義是多層次和多方面的。從層次上看,它至少有兩種層次,即應然層面的意義和實然層面的意義。應然層面上講,人格是人之為人的資格,故人格間應平等;實然層面上講,人格既是一種人的資格,又是人享有權利和擔負義務的能力,就能力而言,人與人之間是有差別的。

    人格的概念當然包含了享受權利的資格,若無權利能力,人格無從表現。但享有具體權利的資格并不等于人格。而權利能力如果一般地定義為享受“權利”的資格,并認為這一“權利”既然包括“總和”之權利,也包括具體的權利,則后一種意義上的權利能力(享受具體權利的資格)就必然要與具體的權利相聯系,從而使權利能力的闡釋成為對特定人與特定權利之間發生聯系之原因的一種技術分析,不能反映人格之于人的法律地位之高度的概括和抽象。因此,權利能力作為享有權利的資格,其所指若僅為享有法律允許享有的一切權利(權利之總和)的資格,則其與法律人格可被視為等同,雖然“享有總和之權利的資格”,與直接表達和體現人之尊嚴、平等及自由的“人格”仍有角度和價值理念上的不同。

    人格和權利能力在適用范圍上亦有廣狹之分?!皺嗬芰Α笔菍iT法律名詞,“人格”的適用范圍不僅止于法律范疇,其意義亦因不同領域的使用而有所變換。法律中的人格是平等的,沒有高下之別,法律中的人格也是獨立完整的,不允許分割。

    四、結語

    民法上對人的對待向現代法的變遷,可以做如下概括:首先是“從對所有的人的完全平等的法律人格的承認到承認人格權”這一轉變,關于“法律人格”發生了“從自由的立法者向法律的保護對象”、“從法律人格的平等向不平等的人”、“從抽象的法律人格向具體的人”的轉變。探討人格和權利能力分別作為抽象和具體的概念的不同意義,對現代民法中對人的對待有著重要的價值。比如對團體人格的認識可以更進一步,即,某些團體被賦予人格,是由于其具有權利能力,從而得為主體,不是因為被確認為主體,從而才有權利能力。

    在漢語中,人格的本義可理解為人之自身之美的狀態,稍加引申,可作人之作為人的標準、條件或資格。然我國民法理論中,人格概念卻越來越少見其蹤,其多不加區分地被權利能力概念所代替。我突然有一點觸動:為什么我國的法律理論中總采用移過來的概念而忽視己植下的概念?根之不穩,林將何存?

    注釋:

&nsp;   1.江平主編:《民法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修訂第三版,第66頁2.梁慧星:《民法總論》,法律出版社1996年8月版,第56頁3.caput 被轉借為人格概念的原因,有兩種說法,一是認為caput是“書籍的一章”,羅馬古時,戶籍登記時每一家長在登記冊中占有一章,家屬則名列其下,當時只有家長才是權利義務主體,所以caput就被轉借指權利義務主人體,表示法律上的人格(周  :《羅馬法原論》,商務印書館,第106頁。);另一說認為,由于caput本作“頭顱”解,在法律用語上,作人格解,作權利之總和解,極言權利之于人的身份,其重要性之大,有如頭顱之于人之生命也(轉陳朝璧:《羅馬法原理》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3月第1版,1979年12月第3版第37頁。江平、米?。骸读_馬法基礎》。)。

    4.俞江:《近代中國民法學中的私權理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8月版,第134頁

    5.朱慈蘊:《公司法人格否認法理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11月版,第2頁

    6.意)彼德羅??彭梵得:《羅馬法教科書》,黃風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32頁  

    7.同上,第29頁、30頁、32頁8.黑格爾:《法哲學原理》,商務印書館1961年第1版,第2頁

    9.轉引自徐國棟:《“人身關系”流變考》,載《中國民法百年回顧與前瞻學術研討會文集》,法律出版社2003年1月版

    10.梁慧星:《民法總論》,第57頁

    11.參見(德)卡爾·拉倫茨:《德國民法通論》(上冊),王曉曄等譯,法律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46頁

    12.(日)星野英一:《私法上的人》,王闖譯,中國法制出版社,第24頁

    13.轉引自康拉德,op.Cit,S.22ff.,25,26,28

    14.星野英一:《私法上的人》,第24頁15.星野英一:《私法上的人》,第25頁16.同上17.轉引自田中:《法律學概論》,第352頁18.星野英一:《私法上的人》,第2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