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寫人作文范文

時間:2023-04-06 21:48: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小學三年級寫人作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小學三年級寫人作文

篇1

迄今為止,我家的門已經被撬開了七八次,撬門的人不是小偷,而是爸爸。因為媽媽總是丟三落四,連鑰匙都會忘在家里,我們回不了家。

記得,那是暑假里的一天,天氣熱得能把人烤焦,我和媽媽準備回家開空調。走到門口,媽媽正在掏鑰匙開門。突然,我聽見媽媽“??!”地一聲尖叫。我忙問:“怎么回事?”媽媽心急如焚地說:“我早上把鑰匙忘在家里了!”“?。俊蔽掖蟪砸惑@,還沒反應過來,媽媽已經跑到樓下,跨上自行車,飛一樣地向爸爸店里騎去。

片刻,爸爸拿著鐵撬來到了家門口,立刻撬起門來。一陣“乒乒乓乓”,爸爸的頭上直冒汗。媽媽站在一旁急得直跺腳,時而用牙齒咬著嘴唇,雙手緊緊地握在一起,好像要把全身的力氣都用到爸爸手中的鐵撬上去。時而又嘀嘀咕咕地說:“哎呀,真是老了老了,一點腦子都沒有了!”

篇2

【關鍵詞】自然環境美 人文景觀美 社會生活美 人物形象美

通過對《新課標》的學習,我們知道語文教學,除了要進行語言文字訓練,還要進行思維訓練,進行語文審美素質教育。語文審美素質教育,是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

一、美育與語文教學的關系

語文教材中的入編的課文內容都很美:不論寫景、寫人、記事,還是狀物、說理,都飽含了景美、境美、情感美。因此,語文教學是培養學生情趣,陶冶高尚情操,修煉儒雅品質的好載體。教材的文質兼美主要表現為

1.自然環境美。大自然為作者提供了無窮盡的素材,經過作者的審美處理,給人的印象往往比自然更美。如《草原》的風情,《五彩池》的神奇,《美麗的小興安嶺》的綺麗等。作者筆下的這些自然景色,不但激發了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情感,而且還陶冶了學生愛美的情操。

2.人文景觀美。小語教材中,作者描寫了很多人工創造的具有文化價值和觀賞意義的建筑物和場所,如《南京長江大橋》的雄偉,《人民大會堂》的壯觀,《頤和園》的絕妙,都給人以美感。作者所表現的這些人文景觀的美,不僅頌揚了我國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力,而且還激發了學生對祖國建設成就的自豪感。

3.社會生活美。生活處處都有美,語文教材源于生活并再現生活。許多課文描寫的人物事件,甚至場面仿佛就在我們身邊,使人產生一種真實的美感。如寫母女倆關心照顧鄰居老奶奶的《親人》,給旅客帶來溫暖春意的《小站》等這些生活的反映,讓學生了解了人際間的友好的關系和生活中的真、善、美,是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點和欣賞情趣的藝術珍品。

4.人物形象美。作者往往通過塑造人物形象來流露自己的審美認識和審美評價,這些豐滿的形象是學生學習的榜樣和行動的楷模,能在他們心中樹立起美的豐碑。如《飛機遇險的時候》中把生的希望送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的;《一定要爭氣》的童第周;《曼谷小象》中樂于助人、純樸的泰國姑娘阿玲;一步一個腳印,步步踩實的《挑山工》等。這些文章形散神不散,作者或以清麗的文字,或以生動傳神的語言,或以優美的修辭,創造出了一種優美的境界。

二、語文教學中美育的途徑和做法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審美素質教育,就是憑借教材,通過識字、閱讀、作文以及課外語文活動,使兒童初步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初步具有對語言、文字、文章乃至文學的審美能力。

1.通過課文朗讀,詩歌誦讀,識字、寫字,觀察、想象培養“感受美”的能力。小學語文教材的形式美首先體現在字形、語音及其組合上。漢字是方塊字,能體現整齊(如田字)、對稱(如林字)等形式美的規律。漢語語音豐富,包括聲、韻、調,能帶來形式美。比如律詩,有平平仄仄的對稱呼應,有韻腳的重復回環,誦讀起來有規律的節奏間隔,能造成抑揚頓挫之美。在這里我找一首詩詞來朗讀,都很容易地能感受到。

2.又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三年級下冊《燕子專列》中“聽到消息后,居民們紛紛走出家門,冒著料峭的春寒,頂著滿天飛舞的大雪,踏著凍得堅硬的山路,四處尋找凍僵的燕子?!苯處熗ㄟ^引導學生讀思、感悟,理解“紛紛、冒著、頂著、踏著、四處”這些詞語,感受人們得知燕子的危險情況后內心的焦急之情,以及人們不畏惡劣天氣拯救燕子的高貴品質。貝蒂小姑娘尋找燕子 “她的臉凍得通紅,手凍得僵硬,但她一點也不在乎”。其中的“通紅、僵硬、但、一點也不”突出了貝蒂為拯救受傷的燕子而忘我的勇敢精神。

3.通過課文閱讀,分析思考,交流討論,感悟欣賞文中描繪的景象美、情境美、語言美,培養學生“鑒賞美”的能力。比如人教版小學三年級下冊《槐鄉的孩子》一課,我在學生閱讀前提出幾個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⑴八月的天氣情況怎樣?⑵槐鄉的孩子們是怎樣勞動的?⑶他們的感受怎樣?同學們讀完課文后在小組內熱烈討論,暢所欲言、各抒己見。最后同學們認識到:快樂不只來自于休閑、享受,勞動中也有無窮的樂趣。

4.通過口語交際、習作訓練、課本劇表演等語文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創造美”的能力。創造美是審美教育的最終目的。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在感受美、欣賞美的基礎上,引導他們把對自己的所見所聞,以及對美好的學習生活、集體生活進行構思、加工、提煉,創造出又新又美的藝術形象并用自己的筆表達出來這是審美素質教育最主要的環節,也是語文教學讀寫訓練的要求。首先,在作文的取材上,教師要有意識地滲透美育因素,使學生受到生活美的熏陶,享受到創造美的樂趣。如《我愛家鄉的橘子》可以表達學生對家鄉、對大自然美的感情。其次,在作文指導中也要滲透美育,讓學生在提高作文水平的同時,能感受到審美的愉悅,從而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如通過寫人寫事,讓學生感受社會美,通過寫景,讓學生感受到自然美等。

篇3

一、創設情景,巧妙引導

小學生的直觀能力較強,找出他們熟悉的話題,他們會覺得有話可說、想說。小學語文教材中選了大量寫人記事、繪景狀物的優秀作品,教學中能使學生陶醉其中,深受感染,好奇心極強的小學生往往會產生躍躍欲試的寫作欲望。此時,如能找出與學生生活貼近的話題,隨時讓他們寫出來,這樣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教《課間十分鐘》一課時,是學生初學觀察方法,在這之前,我就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注意觀察鈴聲響后,師生的表情、動作、神態等,講完本課后,讓學生以《上課鈴聲響后》為題,進行作文訓練,結果學生文如泉涌,積極性極高,在短短的十幾分鐘內,大部分學生已經完成,且觀察仔細,內容豐富,條理性強。

再如,訓練學生的外貌描寫。讓學生以《我的同學》為題,要求寫出本班的一位同學,不能出現姓名,而要通過外貌描寫,讓學生猜出他寫的是誰。大家猜對了,證明寫成功了,猜不對,說明你寫時,沒有抓住特征。那節課,學生興致高漲,每個人都仔細觀察了自己的寫作目標,琢磨著怎樣才能讓大家看看他的作文,就知寫的是誰,這樣就自然而然地教給學生寫作要抓住特征,抓住與眾不同的地方。這樣,教師有意識的創設情景,找出貼近學生生活的話題,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寫作興趣。正如德國哲學家、心理學家和教育家赫爾巴特所主張的“教師必須引發興趣,喚起學生的注意?!币虼?,我就積極創造條件,從激發感情和情緒入手,對學生進行作文訓練。在一次作文課上,上課前我趁學生不怎么注意,把準備好的香蕉皮偷偷放在教室門口,這樣慌里慌張進教室的學生勢必防不勝防,引起一系列后果。此時的學生開懷大笑,情緒高漲,我趁此機會引導學生當場寫作《香蕉皮引起的風波》,結果學生寫得入情入景,妙趣橫生。

二、通過游戲,樂中提高

它的具體步驟可概括為“玩玩、說說、寫寫”三步。教師先和學生一起做游戲,在適當時期,啟發學生觀察、思考、想象,再口述游戲的內容及個人感受。最后把口述的內容整理成文章。這種方法學生興趣高漲,游戲本身又為作文提供了素材。使用這種方法需要注意,游戲是手段,作文是目的。不能為游戲而游戲,把作文課變成了游戲課,但游戲的選擇,必須根據教學需要設計。例如我曾帶領同學做“傳秘訣”的游戲:老師先對坐在第一排的一個同學說一句悄悄話,然后依次傳給本排最后一名同學,由他站起來說說他所聽到的悄悄話是什么。這樣每排同學玩得都很開心,接下來讓他們說說游戲的全過程,最后,要學生動手寫下來。這樣學生在玩中得到了很大提高。

三、舉辦活動,擴大視野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要想使學生作文真實而富有情趣,必須讓學生觀察社會,豐富生活,這也不失為一種有益的練習方式。在課余時間里,我曾和學生一起到野外游玩。我們去的那天早上正好起霧了。到了中午霧才慢慢散去,我就引導學生結合所學內容,寫了篇日記。這樣,學生參加野外活動,既為學生提供了寫作素材,又使學生寫作興趣高漲。

四、肯定優點,樹立信心

篇4

作文教學可以說從小學一二年級就開始了。那是作文教學的啟蒙階段,學生只要能用一兩句話表達清楚意思就行了。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字數逐漸增多,內容也越來越寬泛。初中時字數在600左右,高中時提升到800字左右。實際上,作文教學主要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說話能力以及遣詞造句的能力,表達出自己的情感和意思。第一階段,就身邊的事說實話,并有主次之分;第二階段,多觀察,寫事實,并能分辨是非,有一定的思想觀點;第三階段,提升語言運用能力,含蓄雋永,在語法及修辭運用等方面左右逢源并有創新,力求結構(形式)和內容達到完美的統一,且能嘗試各種體裁的寫作。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在中小學作文教學中,提高學生作文水平不是一朝一夕的簡單的事,而是日積月累、循序漸進的。下面就初中學生的作文教學,結合我個人這些年來的些許經驗談談自己的觀點:

1.培養學生養成觀察習慣,提高學生觀察事物的能力

寫作,第一要務是"觀察"。不管寫人、記事還是狀物,都得觀察。寫人,通過察言觀色,從表面而深入其內心,進而才能把握其思想性格,做到言之有理和言之成理;記事離不開人,因為事情總是和人物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敘事中也同樣離不開觀察、思考;狀物作文,更是要觀察仔細,把握其外在特征,進而暢想其內在氣質與精神。通過觀察描繪,從而表達出自己的思想觀點,這樣的話,所寫之文章就基本成功了。

2.培養學生養成讀書習慣,提高學生駕馭語言的能力

魯迅先生談寫人,小說中的人物"雜取種種人,合成一個"。寫文章就要多讀書,讀好書,讀大家、名家作品,古今中外,范圍極廣,就如"蜜蜂采很多花釀蜜"一樣,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最終學以致用,學為己用。在名著中,作家駕馭語言的能力得以充分體現。所以在引導學生閱讀名著時,學習其或樸質或優美或深邃的語言,去繼承和發揚。

在實際的作文教學中,一定要因材施教。根據學生思維能力層次去要求學生寫作。駕馭語言能力低(即思維層次低)的學生,就用樸實的語言寫作;能力高的,就要求他們用優美、深邃的語言寫作。

3.培養學生養成寫作習慣,提高學生品味語言的能力

課堂內集中寫作,實際上是課堂外情感積累的宣泄和爆發。"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就是前人的寫作經驗總結。寫作教學的指導,不可能在課堂內就能達到目的。它必須通過課堂外的寫作基礎積累。課堂內作文教學時間非常有限,而課堂外學生作文素材和情感積累是十分豐富的。那么,要使學生寫作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其實功夫在課堂之外。除了上述的條件之外,我們必須培養學生養成寫作的習慣。這就要求學生除開經常讀書之外,還要經常練筆:讀書筆記、仿寫、隨感等。在具體實踐中,學生習作的宣讀、張貼、獎勵必不可少,起到鼓勵之作用。有條件時,還可以打印出來,裝訂成冊,這樣既使學生獲得成就感而欣喜感動之外,還能培養學生寫作興趣,養成寫作的好習慣。通過榜樣的作用,使學生習作水平得以整體提高。在閱讀中,精要之處,要求學生細細咀嚼,品出味道來,去思考,去模仿,引發創作沖動,付諸筆端,從而就奠定了寫出像樣文章的基礎。能說出自己的理解,并能仿寫,這樣也就提高了學生品味語言的能力。

4.以作文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突破口

在大力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由于應試教育的弊端和部分教師語文素質的低下,在小學仍然存在讓大量的學生死記硬背詞語解釋,生搬硬套例文來應付考試的現象,這給中學語文教學(包括作文教學)帶來了不小的困難。所以在這里,我也談談作文教學作為打開語文教學突破口的重要性的問題,作為以上缺漏處的補充。

4.1 盡可能培養學生的勝任感

想說什么就寫什么,想到哪里就寫到哪里。高度重視其閃光點。尤其是后進生。哪怕是一個好標題,一個好的句子,一個好的詞語,甚至一個用得好的標點符號,也要盡可能的找出來,并給予充分肯定。從指導作文,批改作文,到講評作文,環環相扣,絕不馬虎。這些指導,這些細節,語文教師肯定要付出大量的休息時間來完成,才有效果,空談是毫無益處的。

4.2 抓住時機,利用作文進一步激發學生興趣,促進學生需要的形成

片段訓練:周記和隨筆等。變"要我寫"為"我要寫",使作文成為學生自己學習、生活中的一種需要。

4.3 抓漏眼、促進、轉化,實現對語文整體教學的突破

篇5

【病文入院】

清爽微笑的母親

母親出生于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外公重男輕女的思想使她在家中受盡艱辛,可她并沒有氣餒。母親愛讀書,可是那時候想讀書并不那么容易,母親必須劈完柴,煮好飯,喂好豬后才能去學校聽課。后來外婆給母親生了個妹妹――也就是我的姨姨,于是干完活后,母親便背著妹妹走十幾里山路去聽課。那時母親剛讀小學三年級。

當我驚訝于母親小時候如此惡劣的學習環境時,母親的臉上露出淺淺的微笑說:“我一直都不認為那是苦的,是它讓我有了長風破浪會有時的信念,也是它,改變了我對生活的態度?!?/p>

母親最終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中專學校,成為全村的驕傲。她畢業后被分配到糧食局工作。雖然每天總是帶著一身的疲憊回家,但她臉上總是掛著淺淺的微笑。

隨著社會發展,誰也沒料到興盛一時的糧食局最終還是精簡了大批人員,母親一夜之間成了下崗女工。

下崗那天晚上,很晚了我一直都沒睡,猛然間聽到樓下臉盆相互撞擊的聲響。我站在樓道里,看到母親在艱難地和著面。她看見我,說:“早點睡吧?!?/p>

我心中一震:這是多么美麗的微笑??!當別人仍在痛苦中徘徊時,母親卻以她的微笑坦然面對生活。

第二天,一位同學告訴我,母親在離我們學校很遠的一學校門口賣早點。我的心頭一熱,眼前浮現出媽媽彎腰和面的情景。我感到非常難過,我已經長這么大了,竟然沒有幫母親什么忙,還讓母親這樣辛苦。

中午放學回家,我對母親說:“媽媽,周末我也幫您一起賣早點?!?/p>

“好啊,正好讓你體驗一下生活,”母親拍了拍我的肩膀,又露出那淺淺的微笑,“還記得我對你說過的人生那兩條樂觀生活的人生原則嗎?” 我愛我的母親,愛她的淺淺的微笑,是她對生活無比的熱情激勵著我勇敢去面對生活,挑戰生活。

【望聞問切】

“清爽”一詞太模糊,難以讓人印象深刻。

這樣開頭不好:(1)太過簡潔,則見平常,沒有亮點,如若用排比句帶出自己對母親的深深的情感,文章就更有震撼力;(2)開頭沒有回扣標題,要點出“母親的微笑”在心中的深刻印象,讓人感覺文章情感的濃郁與入題的快捷。

人物的話語沒有個性,沒有生活味,“讓我有了長風破浪會有時的信念”,一看就是書面語言,這樣的語言也就失去了真實性。文章要有生活具體語言,讓人看出真實可信,生動形象

考上中專學校,什么學校?分配到糧食局工作,什么工作呢?要具體交待,不然就會讓人感覺是在虛構杜撰。

“艱難地和著面”,這是模糊的語言,掩蓋了具體的細節,難見當時生動的場景。

“她看見我,說:‘早點睡吧?!睕]有說話時的動作描摹,欠生動。

母親在離我們學校很遠的一學校門口賣包子。是指什么學校?“早點”是什么早點?

“早點”也要有具體所指。

“人生那兩條樂觀生活的人生原則”是指什么原則?讀者如入云霧,應該具體寫出。

收束倉促了些。一是未將自己的具體實在的感受表現出來,難以給讀者深刻的印象;二是這樣的收束很常見,文章沒有亮點

【病情診斷&處方箋】

文章寫得不錯,抓住母親的微笑來寫,以此貫穿全文始終,結構還算清晰,文章也算生動,但是文中很多細節都沒有處理好,情感的抒發還沒有完全發揮。

文章沒有讓讀者留下母親的深刻印象。究其因,就是文章描寫還不夠具體。

詩人鄒靜之說:“文章最忌用高度概括性的成語或形容詞來寫人?!币驗楦叨雀爬ǖ恼Z詞,最容易把人的特征掩蓋了,也讓人感受作者對描寫人物沒有深刻印象,有忽悠之嫌。

【片段】吸完一袋煙的老根看著在旁邊削地瓜的小根道:“娃兒,明天俺們可以去上學了,你以后要好好讀書,以后考大學,移民,不要一輩子在這邊沒出息!”小根眼睛亮了亮,并沒出聲。

清晨的林子到處都是鳥叫聲,似乎在送別多年的朋友,老根正領著小根,背著包去搭車上縣城,一片落葉悄然落進了小根的包里,存了一段歲月。

(2007年福建考生《季節》片段)

文章寫“老根看著在旁邊削地瓜的小根”,對兒子說:“你以后要好好讀書,以后考大學,移民”,“清晨的林子到處都是鳥叫聲”,“一片落葉悄然落進了小根的包里”,這就是常見的農村的具體之景,生動寫出了農村特有的勞動生活、生活語言與自然環境,文章也就蘊蓄了獨特的鄉村氣息,令人讀之難忘。

【康復出院】

母親淺淺的微笑

福建省武平第一中學徐鵬

河水帶走了飄落的樹葉,卻帶不走深深的樹影;微風吹走了悠悠的白云,卻吹不走溫暖的陽光;時間帶走了母親烏黑的頭發,卻無法帶走她臉上淺淺的微笑。

母親出生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外公重男輕女的思想使她在家中受盡艱辛,可她并沒有氣餒。母親愛讀書。可是那時候想讀點書并不容易,母親必須劈完柴、煮好飯、喂好豬后才能去學校聽課。外婆又給母親添了一個妹妹――也就是我的姨姨,于是干完活后母親還要背著妹妹走十幾里山路去聽課。那時母親剛讀小學三年級。

當我驚訝于母親小時候惡劣的學習環境時,母親臉上露出淺淺的微笑說:“我一直都不認為那是苦的,正是家里條件不好才讓我下定決心要考出來,要改變那樣的苦日子。”

母親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中專學校――福建糧食學校,成為全村的驕傲,畢業后被分配到糧食局工作,當上倉管員。雖然每天總是帶著一身的疲憊回家,但她臉上總是掛著淺淺的微笑。

隨著社會發展,誰也沒料到興盛一時的糧食局最終還是精簡了大批人員,母親一夜之間成了下崗女工。

母親下崗的那天晚上,我很難過,一直都睡不著。猛然間我聽到樓下臉盆相互撞擊的聲響,我急忙跑到樓梯口往下看,看見母親正彎著腰吃力地和著面,她背上的衣服已經被汗水濕透了,就像貼了一幅地圖。她看見我,朝我露出淺淺微笑說:“明天你還要上課呢,早點睡吧!” 我的心頓時被深深震撼了:這是多么美麗的微笑??!當別人仍在痛苦中徘徊時,母親卻以她獨特的微笑坦然面對生活。

第二天,一位同學告訴我,母親在離我們學校很遠的二中門口賣包子。我心頭一熱,眼前浮現出媽媽昨晚彎腰和面的情景。我的心又一陣難過:我已經長這么大了,竟然沒有幫上母親什么忙,還讓母親這樣操勞。

中午放學回家,我對母親說:“媽媽,周末我也幫您一起出去賣包子。”

“好啊,正好讓你體驗一下生活,”母親拍了拍我的肩膀,又露出那淺淺的微笑,“還記得我對你說過的人生有兩條原則嗎?第一條,生活永遠都是美好的;第二條,如果生活出現了不美好的事,請看第一條。”

我愛我的母親,愛她淺淺的微笑,是她淺淺的微笑,給我昭示著生活的真諦:江水有了奔流到海的抱負,就不畏坎坷曲折,翻卷潔白浪花;森林有了心系藍天的情懷,就不懼雷轟電擊,奏響撼人樂章;人生有了樂觀搏擊的激情,就不懼海風天雨,展現壯麗景致。

修改評價

文章改后有三點比較突出:一是捕捉母親“淺淺的微笑”這一具體特點,來表現母親的樂觀,并以此貫穿全文,使文章脈絡清晰,描寫具體,生動有力。二是文章細節描寫生動形象,有生活氣息。三是首尾運用詩意的語言,不僅使文章有了文采,也讓讀者感受文章濃郁的情感與啟迪。

寫作啟示

有人擔心記敘文在考場上很難出新,難有吸引人的亮點??催^此文,我們就可發現,記敘文想出新也有招數。

(1)捕捉最為深刻的細節或特點、捕捉一個具體的物象來貫穿全文,就能使文章閃現亮點。就如此文以“淺淺的微笑”切入,并以此貫穿全文,文章就變得具體厚實,清晰了然,也就有了閃現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