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發布稿范文

時間:2023-04-09 15:52:4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新聞發布稿,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尊敬的各位領導,參加培訓的各位學校領導:

大家上午好!我是一名光榮的援藏干部,進藏前任XX省**市**區第三中學黨支部副書記,現任**縣中學黨支部書記兼副校長。很榮幸參加此次崗前培訓和今天的交流。7月份進藏后,我就在調整身體狀態、緩解高原反應的同時,積極到我所在的**縣中學了解情況,為下一步的工作開展做好充分的準備。下面,根據我所了解的情況,就我校的基本情況、教育發展現狀、今后努力方向向各位做個交流。

一、學?;厩闆r

**縣中學位于通往亞東縣的國防要道中央,前身為創建于1961年的**縣小學,1979年更名為**縣完全小學。1985年,我校根據上級組織的要求,開設初中課程,開始轉變為中小學合一的綜合性學校。2004年9月,中小學正式分立。學校占地面積58171平方米,建筑面積15858平方米。我?,F有教職工91名,臨時工21人,其中專任教師80人;2012-2013學年學校共有在校生750人,其中女生359人,住校生735人,享受“三包”學生735人。2012-2013學年全校共有三個年級,其中七年級280人,八年級240人,九年級228人,共有18個教學班級,職業教育中心設有民族繪畫、卡墊編織、縫紉裁剪3個專業班級。我校專任教師80人中具有本科學歷的64人,大專學歷的15人,中專學歷的1人,學歷合格率為98.75%。

二、學校教育發展現狀

(一)主要成就

近年來,學校在縣委縣政府的關懷支持下,在上級教育教育行政部門的具體指導下,在社會各界的關心幫助下,通過全體師生員工不懈努力,經過“兩基”普及以及“兩基”評估驗收工作的有效推動,我校教師管理、教育教學、德育教育、安全衛生等工作取得了長足發展:

1、學校基礎設施建設步伐不斷加快,先后新建教工周轉房1幢,輔助教學樓1幢,運動場2處,硬化了校園道路,擴建了學生餐廳,同時對校園環境進行了綠化美化,新建語音室1個,計算機多媒體教室1個,補充完善了學校德育室以及各個實驗室,這些基礎設施建設工作的開展,極大地改善了教學條件以及廣大師生的生活學習環境,改善了校容校貌,為教育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鋪平了道路。

2、控輟保學工作順利開展,兩基工作成果得到不斷鞏固和提高。通過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通過各鄉鎮黨委、政府的密切配合,通過兩基工作宣傳力度的不斷加強,近年來,我校學生到位率不斷提高,勸學工作難度逐步下降,確保了教育教學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

3、教師隊伍建設得到了不斷加強,近年來,我校新補充了一批教師,通過師德師風建設的實施,通過以老帶新、加強培訓等措施的積極開展,使他們很快地融入到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當中,能夠勝任初中教學工作,初步緩解了學校緊缺科目的教學困境。

4、學校高度重視德育工作,通過組織師生進德育室參觀學習、開展國旗下講話、主題班會等形式,有效開展全體師生的德育工作,確保廣大師生思想政治素質逐步提高,良好的思想品逐步養成。

5、在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在教育行政部門的安排部署下,我校近年來高度重視教育教學工作,學校科學謀劃教育科研工作,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教育教學管理制度,全體教師鋪下身子,積極參與新課程改革,扎實開展教育教學工作,向課堂要質量,教育教學質量得到明顯提高,連續幾年獲得地區質量抽檢以及中考前幾名的好成績。

6、法制教育、安全衛生教育順利開展,在縣里相關部門的密切配合下,我校加大了法律進校園工作的力度,法制教育工作全面鋪開,成效顯著,學校違紀違法現象得到明顯遏制,守法、學法意識不斷提高;同時,學校安全衛生工作得到了切實加強,通過周密安排學校24小時值班、排查安全隱患、加強疾病預防和消毒、組織師生進行安全衛生教育等工作的開展,確保了校園安全和局勢穩定,確保了廣大師生的生命財產安全。

7、職業教育穩步推進,2006年我校成立了職業教育中心,設置了民族繪畫、卡墊編織、縫紉裁剪3個專業班級,克服資金不足的困難,堅持自力更生,堅持自主發展,通過幾年時間的發展,我校職業教育在廣大農牧民群眾中取得了良好反響,得到了一致好評。

(二)學校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基礎設施建設相對其他兄弟縣市還存在很多不足,一些現代化教育教學手段開展不了,教師專業成長、教育教學工作受到限制。

2、個別教師專業素質不高,能力不強,工作責任心不到位,工作流于形式,敷衍了事,工作效率低下。

3、學校黨建、德育工作形式單一,措施、制度還不夠健全。

4、學校整體管理方面制度不夠健全,存在很多漏洞,措施、制度執行還存在很多急需解決的問題。

5、由于教師專業結構不合理,學校教育教學工作安排還存在很大困難。

三、今后努力方向

針對我校教育發展現狀,今后我校應該注重開展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爭取政策支持,加快學?;A設施建設步伐,注重項目質量控制,逐步縮小差距,改善教育教學條件。

2、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師德師風建設,逐步提高教師工作責任心,逐步提高教師業務能力和水平,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3、進一步創新黨建、德育工作模式,開展豐富多彩、行之有效的活動,加強黨建、德育工作。

4、加強學校整體管理,逐步完善學校管理制度,加大督促檢查力度,確保各項措施、制度落實到位,落實到人。

5、科學謀劃教育科研工作,提高教師工作積極性,鼓勵教育積極參加教研教改,逐步推進素質教育,逐步提高教育教育質量,逐步提高學校聲譽。

篇2

睢縣人民醫院 河南省睢縣 476900

【摘 要】隨機將100 例高血壓合并不穩定心絞痛患者分為接受氨氯地平片+ 辛伐他汀片治療的對照組分析,總結在合并有不穩定心絞痛的高血壓治療中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鈣的應用價值。

關鍵詞 高血壓??;不穩定心絞痛;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鈣;西雅圖心絞痛評分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100 例合并有不穩定心絞痛的高血壓患者作為觀察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原發性高血壓病及不穩定心絞痛的診斷標準,并除外存在惡性腫瘤及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于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后,隨機將患者分為接受氨氯地平片+ 辛伐他汀片治療的對照組及接受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鈣治療的觀察組,每組50 例。對照組,男25 例,女25 例;年齡46-62 歲,平均(54.12±6.16)歲;病程:高血壓1-4 年,平均(2.12±1.11)年,不穩定心絞痛1-5 年,平均(2.56±1.12)年。觀察組, 男27 例, 女23 例; 年齡45-61 歲,平均(54.05±6.35)歲;病程:高血壓1-5 年,平均(2.35±1.22)年,不穩定心絞痛1-6 年,平均(3.01±1.35)年。兩組間性別、年齡及病程資料經統計學分析,無統計學差異,具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均給予吸氧、抗凝、擴冠等治療。對照組同時給予氨氯地平片及辛伐他汀片治療,氨氯地平片每日一次,每次5mg;辛伐他汀片每日一次,10mg 睡前口服。觀察組給予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鈣治療,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鈣每日一次,每次10mg。兩組接接受2 周治療。

1.3 觀察方法

將血壓情況及心絞痛情況作為觀察指標,分別于患者接受治療前及接受治療2周后對兩組患者的血壓情況及心絞痛情況進行評價。血壓觀察指標中包括SBP 及DBP,心絞痛情況應用西雅圖心絞痛量表進行評分,對比兩組治療前后SBP、DBP及西雅圖心絞痛量表變化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以spss 19.0 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標準差描述,計數資料以百分率描述,分別以t 檢驗及方差對計量資料及計數資料進行分析。以P<0.05 為有統計學差異。

2 結果

2.1 血壓改善分析

治療前兩組間SBP 及DBP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接受治療2 周后,兩組間SBP 及DBP 比較同樣未見統計學差異(P>0.05)。

2.2 西雅圖心絞痛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間西雅圖心絞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接受治療2 周后,觀察組西雅圖心絞痛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3 討論

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鈣是由氨氯地平及阿托伐他汀鈣兩種藥物有效成分組成。其中氨氯地平長效鈣離子拮抗劑,可通過舒張外周動脈血管內平滑肌,以達到降壓的效果。而阿托伐他汀鈣為他汀類降脂藥物,臨床研究顯示,其有著降脂及抗炎的雙重效果。故本研究將其應用于合并不穩定心絞痛的患者的治療中,本研究首先對兩組降壓效果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在接受治療前,兩組間SBP 及DBP 比較,未見統計學差異(P>0.05),而在接受2 周的治療后,雖然兩組SBP 及DBP 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但兩組間比較同樣未見統計學意義(P>0.05)??梢妰煞N治療方案均有著較為理想的降壓效果,且降壓效果未見差異。同時本研究對兩組不穩定心絞痛治療效果進行分析,結果顯示,雖然兩組間治療前西雅圖心絞痛評分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但在接受2 周治療后,觀察組西雅圖心絞痛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梢?,在并有不穩定心絞痛的高血壓病的臨床治療中,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鈣不僅有著良好的降壓效果及不穩定心絞痛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在合并有不穩定心絞痛的高血壓病患者的治療中,可將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鈣應用臨床治療中,以達到有效的治療高血壓病及不穩定心絞痛。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 法治報道 司法監督 司法公正

為全面了解我國媒體記者對媒體司法監督報道的現狀,2010年12月至2011年2月底,我們對我國的新聞記者特別是從事法治新聞報道的記者進行了問卷調查,以了解他們對當前法治報道及輿論監督報道狀況的意見。本次調查采用隨機抽樣,以紙質書面問卷和E-mail電子問卷形式發放,無記名填寫的方式進行。本次調查共發出問卷300份,回收有效問卷280份。

一、受訪記者人口學特征

本次調查中受訪記者男性145人,女性134人,性別比例基本均衡。

受訪記者的年齡,以中青年記者為主,20~49歲年齡段占96%,其中20~29歲的媒體記者為153人(占54.4%)。

受訪記者學歷總體層次較高,以大學本科學歷為主,占到70%;研究生、博士生也占有一定比例,達到23%。

受訪記者居住的地區以城市,特別是大城市為主,其中在省會、直轄市工作的記者占到90%。

受訪記者所就職的媒體主要集中在電視、報紙和網絡媒體,分別為130人、77人、44人,合計比例達到74%。另外有22名受訪者在雜志工作,6名受訪者在廣播媒體工作。

受訪記者有比較豐富的法制新聞采訪報道經驗,其中工作時間在兩年以上的達到70%。

二、對法治新聞報道現狀的看法

調查發現,受訪者認為“正面宣傳報道過多,批評性報道不足”以及“對司法機關的監督不足”,是當前法治新聞報道存在的最主要問題。其他存在的問題還包括“對法律法規等專業性強的內容解讀不足”、“案件報道過多,有用信息太少”和“專業性不足”、“時效性不強”等方面(見下表)。

媒體記者還普遍認為“媒體審判”已成為法治報道中最經常出現的情況。此外還存在著“濫加評論”和“偏聽偏信”等情況。多數記者并不認為“失實”是法治報道的主要問題(見下圖)。

受訪記者們認為,法治新聞采訪報道經常受到的干擾主要是來自宣傳部門或上級領導的限制。這其中包括“采訪要經過宣傳部門同意,而宣傳部門對采訪要求有所篩選”,以及“領導指示,不能報道”;還有一部分記者認為“說情隊伍趕到媒體”也干擾了法制新聞的采訪(見下表)。

受訪記者認為,“報道不實”是法治新聞報道刊播后通常遇到的質疑,其他質疑還包括“采訪手段不合法”和“采訪動機(比如是否收受財物)令人生疑”等方面(見下表)。

三、對媒體司法監督報道及與司法公正關系的看法

本次調查中63%的受訪記者在工作中曾涉及輿論監督報道。他們大多數認為,從事輿論監督工作的原因主要是一種“職業要求”。此外還包括“促進民主進程”、“伸張正義”、“改善社會風氣”、“增強媒介自身的影響力”等原因(見下圖)。調查還發現,發表過批評報道的記者中,59.3%的人因此受到被監督者的威脅或潛在威脅。

在法治類輿論監督報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針對司法機關的監督報道。那么,媒體記者對司法監督的現狀以及與司法公正關系的看法如何呢?我們的調查顯示,多數受訪者認為,當前媒體對法治領域的輿論監督,總體上表現為“監督不足,只對個別案件有監督,缺乏系統性有效性”,但另一方面又存在著“監督過度、監督不當”,二者交互并存,呈現出截然相反的媒體監督特點(見下表)。

受訪者認為,當前媒體對司法審判監督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容易被人利用,利用媒體干預審判”。這提醒記者進行相關報道一定要謹慎行事;同時也有較多受訪者認為,作為“媒體只能客觀報道審判信息,不能批評或評論正在審理的案件”(見下表)。

調查顯示,91%的媒體記者認為媒體監督司法最終只能使部分問題得到解決。而認為能使問題得到全部解決的只有2%。也有7%的受訪者認為沒有使問題得到解決。

68%的受訪者認為,媒體報道或評論“促進了司法公正”,也有26%的人覺得這個問題“不好說”。

本次調查顯示,有57%的媒體記者認為傳媒與司法的關系問題突出表現在“司法對于傳媒越來越抗拒”;只有24%的媒體記者認為“傳媒與司法關系越來越和諧”。另外還有7%的受訪記者認為“傳媒對司法監督越來越過度”。

受訪者認為,當前媒體監督與司法公正關系的矛盾主要表現為:“司法機關變相阻礙媒體輿論監督”、“司法工作與傳媒工作各有獨立性,難以互相尊重”,這些矛盾加劇了媒體與司法二者之間的沖突(見下表)。

對于媒體在司法監督報道方面,受訪記者多數認同“采訪不需批準,但是新聞稿件應該經過審核”的意見。與此相反,也有部分記者認為“新聞采訪應該經過批準”,還有一些記者認為新聞采訪應該經過批準或應當適度限制新聞采訪(見下表)。

95%的受訪記者贊成增加媒體在法治領域的輿論監督權限。贊成的最主要理由是“公眾有知情權”;其他依次是“可以有效遏制司法腐敗”、“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和“遏制權力對司法的干預,維護司法獨立”等(見下表)。

對于案件訴訟過程中,是否應當允許媒體評論的意見出現一些分歧。42%的受訪記者認為,在任何訴訟階段都應允許大眾傳媒對案件發表評論;23%的受訪者認為有權威消息來源即可評論;也有19%的受訪者認為一審宣判后即允許評論;還有16%的受訪者認為終審宣判后才允許媒體評論。

四、對于司法信息公開的意見

怎樣才能實現媒體與司法關系的良性互動,受訪記者大多認為,最重要的是“推動司法信息公開”,其次是要“加強相關法規的建設”(見下圖)。

74%的媒體記者認為司法信息公開“非常重要,直接影響到司法公正”;25%的媒體記者認為“重要,關系到當事人訴訟權利”或“關系到社會公眾的知情權”;只有1%的媒體記者認為“不重要,除當事人外與其他人無關”。

對于當前司法機關紛紛設立新聞發言人制度的效果,37%的受訪者認為這對促進司法信息公開“有作用”,但也有34%的人認為“作用不大”,還有24.5%的記者態度完全相反,認為“沒有作用,完全是形式主義”。

對于司法信息公開中存在的問題,77.8%的受訪記者對“公開的信息不充分、不全面”感到最不滿意。也有38%的受訪者對“庭審不公開”意見較多(見下表)。

媒體記者普遍認為,法院在向新聞媒體公開司法信息時存在的最主要問題是:“法院以需要得到上級批準為由加以拒絕”。此外法院還存在“對各家媒體不能平等對待”以及“以審判庭座位有限為由而拒絕媒體旁聽”等問題。還有一部分記者遭遇法院“限制媒體和記者采訪審案法官”等麻煩(見下表)。

媒體記者認為影響司法公開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暗箱操作”、“司法公開意識不強”、“長期形成的宣傳觀念”,“擔心公開會影響法院形象”(見下圖)。

庭審直播作為司法監督的重要手段之一,對推進司法公正有著重要的作用。但實踐中庭審直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調查顯示其問題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庭審直播往往只能讓老百姓看庭審過程,并不能培育公眾對司法公正的信任”,二是“庭審直播表演痕跡太重,效果反而適得其反”;三是由于“多數庭審過程太枯燥,收視率低”,也使傳播效果受到一定的影響(見下表)。

五、小 結

本次調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媒體中從事法治新聞報道的記者對司法監督現狀的認識。

首先,可以發現,受訪的法制報道記者整體素質水平較高。以中青年記者為主力,有較高的學歷層次,其中從事法制新聞報道工作兩年以上者達到70%。他們有著清晰的職業定位和明確的報道目的,為“促進民主進程、伸張正義、改善社會風氣”而秉筆直書,其中有63%的記者采寫過媒體監督報道,已形成一支年富力強、思想硬、業務精的媒體監督隊伍。

其次,法治新聞報道還存在著諸多問題。特別是“正面宣傳報道過多,批評性報道不足”以及“對司法機關的監督不足”,以及對案件的報道還存在著“濫加評論”、“偏聽偏信”和“媒體審判”等現象。

再次,媒體開展司法輿論監督的環境不容樂觀。特別是來自某些上級領導的壓力,變相阻礙媒體輿論監督;另一方面還存在著“信息不充分、不全面”,“獲取訴訟信息的途徑不明確、不暢通”,“案件審理過程不公開”等現象?!安稍L需要得到上級批準”以及“審判庭座位有限”,成為拒絕媒體采訪報道的最為常見的理由。這使得媒體記者感覺“司法對于傳媒越來越抗拒”,也加劇了媒體與司法二者之間的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