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詩句古詩范文

時間:2023-03-28 02:55:5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端午節的詩句古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端午節的詩句古詩

篇1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后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2、《午日處州禁競渡》明、湯顯祖

獨寫菖蒲竹葉杯,

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甌江死,

舟楫何勞吊屈來 。

3、《端午》唐、杜甫

節分端午自誰言,

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

不能洗得直臣冤。

4、《浣溪沙·端午》宋代,蘇軾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

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5、《端午日》唐代:殷堯藩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篇2

祭屈原

端午節的由來有六說(即屈原說、祭龍說、伍子胥說、懋日說、夏至說、玄宗生日說),其中屈原說是民間最流行的一種說法。屈原是戰國時楚國的三閭大夫,因受到妒賢嫉能的上官大夫靳尚的誹謗,被楚懷王疏遠。后來,屈原由于堅持“聯齊抗秦”的愛國主張,更遭到上官大夫靳尚、南后鄭袖、公子子蘭的陷害,遭到流放。他憂國憂民,既無力挽救楚國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無法實現,遂于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而溺死?!肮澐侄宋缱哉l言,萬古傳聞為屈原??靶Τ彰烀?,不有洗得直臣冤?!边@首唐代詩人文秀的《端午》詩,深為愛國詩人屈原鳴不平,對昏君奸臣進行了無情鞭撻。

賽龍舟

端午的龍舟競渡,是起源于我國民間的一項有趣的傳統體育活動,相傳是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漸形成。宋代詩人坡有詩為證:“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遺風成競渡,眷眷不忍決?!薄霸旅髦?,月明中,滿湖春水望難窮。欲學楚歌歌不得,一場離恨兩眉峰。”(宋?黃公紹《端午競渡棹歌》)“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驚千雷。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前船搶水已得標,后船失勢空揮橈?!保ㄌ?張建封《競渡歌》)“雪片崩濤飛彩幟,妙高臺下龍舟戲”(清?陳維崧《[蝶戀花]五月詞》)。在詩人的筆下,他們既闡明龍舟競渡與屈原有關,觸景抒懷,又生動地描繪了龍舟競渡的緊張熱烈的場景,令人賞心悅目,其樂融融。

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也與屈原有關。相傳,公元前278年農歷五月初五愛國詩人屈原投汨羅江殉難后,楚國百姓每年在這里駕船把飯裝到竹筒里,投到江中祭奠屈原。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記載:“古人以菰蘆葉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櫚葉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初五,以為節物相饋送,或言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飼蛟龍也?!睔v代吟詠粽子的詩詞不少,如唐明皇詩曰:“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薄颁爵[漁歌響,風和角粽香?!彼未n元吉詩云:“角黍堆冰碗,兵符點翠釵?!秉S裳有“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處玳筵羅列”的佳句。據史載,明弘治年間,出現用蘆葉包裹的粽子。清乾隆年間,有火腿粽子問世。如今,各種風味的粽子,已成為四時的美味小吃,備受世人的青睞。

插艾蒲

以艾草、菖蒲懸插于門戶、堂屋、床頭等處,源于古代端午節采集眾藥草之俗。艾,又名艾蒿、家艾,莖葉含揮發性芳香,味濃烈,有驅除蚊蠅蟲蟻、凈化空氣的作用,艾絨可用于針灸。菖蒲作用類似,民間迷信它有辟邪免疫的神效。故自漢晉以來,端午節家家必插艾以應節景,唐以后更添以菖蒲,民間為“蒲龍艾虎”。京有以艾蒲束為人形者,懸于屋門。此俗在詩詞中常有描述,“蓬萊宮中懸艾虎,舟滿龍池競簫鼓?!保?莊昶詩句)“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不動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保ㄌ?殷堯藩《端午日》)

篇3

2008年,在擔任小學五年級語文教師時,我嘗試每天在黑板上出示一首詩,并讓學生抄下來。但在期末的古詩積累測試中,我發現這樣“只告知,無監督”的古詩積累效果不是很理想。學生對抄寫過的詩有印象的不在多數,會背誦這些詩的寥寥無幾,更不用說理解詩的意思了。所以,我放慢了腳步,將進程改為“每周一詩”,利用語文課前一兩分鐘的時間誦讀、背誦,同時跟進評價體系。如此一來,一周后學生就能將這首詩背下來了。接下來,我就具體說說“每周一詩”的操作過程:

一、開辟陣地,引入古詩天地

黑板,是教師展示課堂教學內容的重要陣地,也是同學們關注度比較高的地方。所以,我在班級黑板左側開辟了“每周一詩”欄目,將本周古詩抄在這個欄目中。一來,同學們對黑板上的內容會引起足夠的重視;二來,玩耍之余,抬眼一瞥,無意間地誦讀,能增加同學們對這首詩的印象。

學過心理學的都知道人的遺忘是有規律的,要加強記憶,還需讓學生反復地回顧過往所學。黑板上展示的古詩只是當周需要記憶的內容,所以我發給每位同學一個本子,專門記錄“每周一詩”欄目的內容,積累古詩文。

古詩的語言創作習慣與今文有極大的差別,雖古語有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但若教師再對古詩內容加以解釋,無疑是學生理解古詩內涵的助推器。語文作為小學階段的主課之一,語文老師在班中可利的用時間也相對多一些。所以,每當我展示新一首“每周一詩”時,我都會簡要地進行古詩內容分析,幫助學生在初步理解的基礎上背誦、積累。

二、精選古詩,由課內延伸到課外

泱泱中華文化,經典古詩不計其數。在“每周一詩”內容的選擇上,需要綜合考慮季節變化、學生學情以及教學進度。如,遇傳統節日,可以選擇與該傳統節日相關的古詩;教學進度恰逢古詩教學時,可選擇與課文古詩相關聯的古詩,從課內延伸到課外。

以小學三年級下學期為例,學生上學第一周為元宵后,所以第一周的“每周一詩”為唐朝張祜的《正月十五夜燈》:“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地京。三百內人連袖舞,一時天上著詞聲?!北驹娒鑼懠壹页鲩T、萬人空巷、盡情而來、盡興方歸鬧上元夜的情景。從意蘊理解上看,比《青玉案·元夕》容易;從詩中包涵的漢字筆畫寫法上看,比蘇道味的《正月十五夜》更容易被三年級學生掌握。按年歷,三年級第二學期的第15周恰為端午節前夕,所以這周的“每周一詩”可以安排與端午節相關的古詩如唐代文秀的《端午》。按照教學進度,到第17周時,將進行第29課《乞巧》和《嫦娥》兩首古詩的教學活動,那么這周就可以選擇楊璞的《七夕》作為“每周一詩”的詩選。

三、課前朗讀,讓古詩從點滴積累

“上課!”“起立!”“江南春,唐,杜牧,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同學們好!”“老師好!”“請坐!”這是我在我們班實行“每周一詩”活動后,課前老師與學生問好形式的變化。隨著班長一聲起立,同學們開始齊聲朗讀本周的古詩,朗讀時間不到一分鐘,但這短暫的一分鐘卻給老師和學生帶來了雙贏的效果。

對于學生而言,要想在課前朗讀時能流利地朗讀古詩,必須在課前加以練習,攻克不識之字。若想在老師和同學們面前展示自己高超的記憶能力,更需要在課外熟記、背誦。對于老師而言,關注學生在這個一分鐘內的朗讀狀況便可判斷哪些學生已經會背了,哪些學生還沒有讀熟,哪些學生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并根據判斷在課堂上或表揚,或鼓勵。此外,古詩積累對學生十分重要,對老師也同樣重要。那么,老師在聽學生朗讀時,是不是也無形中對古詩進行了再一次的鞏固記憶呢?

四、評價跟進,給無形積累裝上保險

關于古詩積累,我之前也采用過許多方法,但大多是雷聲大,雨點小,收獲微弱。原因在于我給學生提供的需要積累的內容,但由于缺少評價機制的鞭策作用,使學生在認識上沒有引起足夠重視。也由于缺少評價跟進,學生積累的東西也慢慢減少,到最后只能不了了之。在這次的“每周一詩”古詩積累活動中,我采用了兩種評價并行的方法。

1. “你爭我趕”增設“我會背啦”一欄。小孩子們的爭強好勝之心有時比大人還要強一些,他們大多數也想處處比別人強、勝一些,以得到老師和家長的表揚與夸獎。如果能將學生的“爭強好勝”發揮到古詩積累中,一定能起不小的作用。鑒于此,我將每周一詩詩稿結集成冊,在每一首詩下增設“我會背啦”一欄,當同學們覺得自己已經將這首詩背熟了,就在這個欄目中簽上自己的名字。我每次上課去都會看一看簽名的情況,然后表揚那些已經會背的同學,第二天會發現,名字又增多了。

篇4

一、營造書香氛圍,激發誦讀興趣

引導學生親近中華經典詩文,把“經典誦讀"”引入語文課堂,創設濃郁的誦讀氛圍,讓學生在瑯瑯的書聲中,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發展學生個性,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使學生終身受益。多年來,我堅持組織學生進行課前“三分鐘經典誦讀”,帶領學生在輕松愉快、沒有壓力的氛圍下誦讀經典,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體味詩文的語言美,且語感能力得以提高,同時,營造了語文課堂上應有的文學氣氛。例如,在誦讀“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詩句時,先讓學生讀一讀,談談感受,再補充詩句背后的古詩,然后再讀原句,三讀詩句,最后配上音樂;四讀古詩。此時已是余音繞梁,煞是動情,激發了學生誦讀的興趣,整堂課從容大氣,學生理解詩意如水融。長期這樣訓練,潛移默化,日積月累,學生受到人文的熏陶感染,厚實了自己的文化底蘊。并能輕松自如地學習和初步運用經典詩文。

二、提煉課文內容,與經典文化情感相通

利用經典與課文在內容上的聯系,適時引入教學環節,作為課文的補充,有利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讓學生用心靈去感悟經典、美文的魅力。因此,教師不僅要站在課程的角度關注經典文化,還要利用經典詩文雄奇奔放、沉郁悲壯,洋溢著肆意爛漫的想象牢牢地抓住學生的心,使他們在不斷地誦讀和感悟中,打開思維的閘門,去領略思想之美。在教學中以學生為本,把讀解的主動權充分交還給學生,讓他們在討論交流及對話碰撞中自行參悟。例如:《論語》中的“為人之道”、“為學之道”、“學而第一”、“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些經典詩文言簡意賅、含蓄雋永,給學生留下了深刻而富有啟發性的印象。學生也產生了用自己的視角去親近經典記住圣人的教誨。又如,學習《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學時將自居易的《荔枝圖序》抄錄給學生,引導學生深入認識比喻說明法的特點及由整體到局部的說明順序,還可使學生了解:古人早已對荔枝不耐貯藏有真切的認識,生動的記載,體會課文引用古詩文的準確、精妙。

三、創設積累語言的環境,培養學生的寫作水平

經典詩文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它就像一杯茶,細細品嘗入情入心,在學生記憶的黃金時期,讓他們多讀些經典作品、好詩,讓他們多學、多背,將會使他們受益終生?!昂脮粎挵倩刈x,熟讀深思子自知”、“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些名言分別從深度和廣度上強調量的積累的重要性。只有熟讀,才能自悟其義,只有廣讀,博采眾家之長,才能下筆如有神。好文章誦讀得多,就會有“感”的積淀,“知”的積累,并能靈巧的運用修辭、暢達的造句、鏗鏘的聲韻、周密的謀篇。在寫作教學中也可引用有關詩詞為寫作材料,使之聯系所寫內容,體會意境、感情,達到借鑒、練筆之目的。例如布置學生寫《郊外的景色》,練習用比喻寫景狀物,描寫郊外的白楊、垂柳、果樹等,可提供賀知章的《柳枝詞》,使學生回憶、觀察垂柳的情景,體會“萬條垂下綠絲絳”的意境,借以描寫垂柳的情態,學生通過品味經典詩文,對語言文字進行揣摩、比較、聯想、猜測,而生成屬于自己個性化的獨特財富,就會把自己喜愛的詩句寫到作文里。從而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

四、陶冶學生的情操,端正品行

在教學實踐基礎上,尋求讓經典詩文課堂成為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學生端正品行的平臺。趁兒童心性純凈時,背誦最有價值的經典,常常耳懦目染于圣賢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之中,從而潛移默化其氣質。讓經典詩文伴隨學生人生經驗的成長而如吐芬芳,綻放光明,能扶持學生克服人生的逆境、難題?,F在的學生看不到古時人們的閉塞、愚昧與保守,看到的盡是愛、智慧、希望與陽光。例如:《詩經》的每一首詩,學生在生動解讀名人故事時,能從中明白許多做人的道理,進而掌握美好的詞匯,融通美好的事物,培養美好的情感,擁有美麗而高尚的靈魂。又如:學生學習“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就會深深感受到陸游這顆深深的愛國之心;“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能讓學生從小做一個愛惜糧食的人;“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能讓學生在品味經典中感受到母親博大的愛,自行約束做一個孝敬父母的人,從而培養學生逐步形成“仁”、“義”、“禮”、“信”的良好品質和無私奉獻的精神。

五、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開闊視野

篇5

1.修身養性型文化旅游。修學型文化旅游,其實就是游客修身養性的一種文化旅游,一種擁抱大自然、洗滌心靈、感受大自然魅力的文化之旅。古代樂山的文化旅游由此拉開它發展的序幕。從漢代到明清,古代樂山各種秀麗的風景,誘人的名山勝水得天獨厚,自古就吸引著我國四方的文人騷客們到此一游,一飽眼福。到唐朝時期,由于唐朝是我國古代政治文化經濟發展一個非常繁榮的時期,許多文人騷客尤其是詩人們對祖國的大好河山,更是興致大增。此時正好驗證了一種世人的口頭禪:自古詩人必到蜀,到蜀必到嘉州游。唐朝時期,到過嘉州的詩人非常多,既有邊塞派詩人岑參,現實主義派詩人杜甫,還有浪漫主義派詩人李白。這些才華橫溢的詩人們,到此以后詩性大發,紛紛留下了諸多千古流傳的名言美句。如其中關于峨眉山的美譽,詩人們贊不絕口,主要有李世民的《秋日》、駱賓王的《疇昔篇》、陳子昂的《感語錄》、杜甫的《贈別鄭煉赴襄陽》、薛濤《思鄉》、白居易《贈薛濤》、鄭谷的《峨眉山》、韋莊的《贈峨嵋山彈琴女士》等詩句中,均表達了游客們對峨眉美景的不勝喜愛和絕美贊譽,同時也反映了修學型文化旅游的主體一般都是有文化素養的文人們,說通俗點,就是古代樂山山水文化旅游的主體一般是有身份、有知識、有品位的文人騷客們。到了宋代,這個時代是古代知識分子自稱最好的時代,一個文人不殺的政治寬松氣氛下,這種修身養性型的山水文化旅游得以繼續發展。到嘉州一游的詩人,有三蘇、陸游等大詩人,他們對景點贊美一樣都體現在他們美麗而感人的詩句中,其中關于峨眉山的詩句還是最多,如蘇軾的《白水寺》和《寄眉峰》、陸游的《丁冬院汲泉煮茶錄》、范成大的《過燕渡望大峨有白氣如層樓拔起云從中》等等,無一不是對美麗峨眉山喜愛之情的真實流露和內心話語的充分表達。到了明清時期,文人修學型文化旅游之風繼續發展,這種發展仍然可以把他們所寫的各種詩句記載作為歷史的見證。如明代人蔣超的《峨眉山志》、明代進士胡世安的《登峨山道里記》等均對峨眉山的美麗大加贊美。從以上各個時期的文人們到樂山旅游留下的各種詩句中,我們可以看出,詩人們對古代樂山所有景區中,唯獨對峨眉山青睞有加、情有獨鐘,可謂至愛??梢?,當時文人們到樂山修身養性的主要去向是峨眉山,這為峨眉山成為以后樂山山水文化旅游發展的主要景區埋下了歷史伏筆。

2.宗教型文化旅游。這是一種非常富有特色和個性的民間信仰祭司型文化旅游活動。這種文化旅游得益于佛教傳入中國和道教的產生發展傳播。由于人們對佛教的信仰,古代樂山在峨眉山這個主要景區很早就修建了很多寺廟,以后逐步增加。承載古代樂山宗教文化旅游資源和功能的寺廟,開始建立在東漢那個動蕩的年代,興起于文化繁榮思想相對開放自由的唐宋時期,鼎盛于封建社會的晚期明清時期,一共修建寺廟有200多座,占整個峨眉山寺廟的三分之二以上,比較有名的有普光寺、光相寺、中鋒寺廟等景點,以及修建耗時九十多年的樂山大佛。這些著名的佛教文化旅游資源都深深地吸引了各地游客,直到現在都是如此。宗教型文化旅游在唐時期發展極快,其發達得益于對這種佛教文化旅游資源貢獻最大的唐朝時期有名的惠通大師,在他的帶領下,峨眉山的許多寺廟才得以建立,并賦予濃厚的佛教文化特色。古代樂山的道教文化旅游還早于佛教文化旅游,雖然沒有佛教文化旅游發達,但一起構成了樂山古代宗教文化游,促進了古代樂山宗教文化旅游的繁榮。

3.民俗風情型文化旅游。和古代成都一樣,古代樂山是一個民俗風情多姿多彩的好地方。這主要體現在一年四季的每一個節日里人們的風俗習慣和各地精彩紛呈的廟會活動。具體說來,這兩種民俗文化游情況如下。在一年四季的各個節日活動中,古代樂山民俗風情展現得豐富多彩。這在樂山的地方志中有一些記載,如從正月初一開始到十五,民眾的祭神活動和拜長輩活動。清明節掃墓踏青、四月初的開秧節、五月初一到初七的炎帝會、五月十五大端午節、六月初的曬蟲節、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八月十五的中秋節、十二月的除夕等節日活動。這些活動至今還保存和延續,充分展現了古代樂山的民俗風情文化,也反映了當時的風情文化旅游多是當地參與為主。另一種反映古代樂山民俗風情的是在各地廟會開放之時開展的各種活動和習俗,比如樂山城區里的春會、皇會和城隍會等等廟會,鄉村里的廟會如春燈會、清明會、腳桿會、八月會、賽牛會等。不過這些廟會的活動一般在過節時最熱鬧,在這些廟會活動中,各種樂山的美食特產紛紛展現在游客面前,如茶類、酒類和其他地方美食品會讓游客一飽口福和眼福。樂山古代民俗風情文化旅游非常富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與其宗教文化旅游和修身養性型文化旅游相比較,它的旅游主體具有全民參與性和當地性,風俗性、民間性味道十足濃厚。

4.探奇型文化旅游。探奇型文化旅游,這種在當時的文化旅游中不占主體,只是冰山一角,剛剛萌芽。但也開啟了古代樂山探究大自然神秘面紗的文化旅游,這一時期主要是探究峨眉山等景區的特有植物,如珍惜藥材類。樂山古代的探奇型文化旅游有點類似于現代科學考察文化旅游,所以可以將之看為樂山科學考察旅游的萌芽和開端。峨眉山是中國天生植物園,有著諸多神奇的物種吸引著游客去探究,尤其是其中名貴的藥材非常多,古代漢武帝時期就曾派人到此采集仙藥,這可以視為古代樂山探奇型文化旅游的先兆。

歷史上,不同時期的旅游,在不同地區有不同的熱點和表現形式。對古代樂山來說,其文化旅游和回歸自然的山水文化游始終是其旅游發展歷史上兩大永恒的主題,對現在的樂山、四川乃至全國的文化旅游業發展都有巨大的貢獻和啟示。

1.樂山古代山水型文化旅游的游客,大多都是飽受中國傳統文化儒學的文人士大夫類的人物,這些都是一些有修養、有學識、有抱負的人士,他們才有閑情逸致游山玩水,這說明游客的素質對文化旅游發展非常重要,這啟發我們要發展文化旅游業,務必要提高全民的素質。

2.樂山古代的宗教型文化旅游,尤其是佛教文化旅游表現得非常突出,以峨眉山和樂山大佛等佛教文化旅游資源為代表,反映了古代人們的和內心反省,也滿足了人們心靈慰藉的需要和對未來的美好愿望。這啟示我們發展文化旅游業,必須緊跟人們的文化時尚和風氣。

3.樂山古代的民俗型文化旅游豐富多彩,各大節日和各大廟會這些反映地方風俗的文化旅游資源得以充分地利用。這啟示我們發展文化旅游業必須挖掘地方的風土人情,向游客提供別具一格的民俗風情,滿足游客求奇、求怪、求異的心態和期望。

4.樂山古代的探奇型文化旅游發展,向游客提供了探索大自然神秘面紗的絕好機會。這啟示我們發展文化旅游業,務必要充分挖掘大自然神秘的文化資源,方能吸引更多游客來觀賞。

篇6

在教研過程中,筆者對唐代詩人李白的《黃鶴樓聞笛》:“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边M行了研究,下面將研究過程陳述如下:

筆者找來王崧舟老師的《長相思》和孫雙金老師的《春望》來研究,這兩首詩的教學方式和傳統教學有很大的不同。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們所遵循的路徑一般是:解詩題—理詩句—想詩境—悟詩情,最后用有感情的誦讀來表達體驗和感悟,針對高年級學生則還會滲透一點點寫法探究,諸如借景抒情等。

王崧舟老師在《長相思》的教學中,淡化了對詩句的逐句指導,以學生借助插圖和注釋做批注自學。然后以“身在何處”和“心在何處”這兩個問題,引導學生走近詩人,初步感受詩人身心分離,思念故園的心情。最精彩的是王老師引入詩人“問君何事輕別離,一年能得幾團圓”的詩句,在情境對話中,引領學生進一步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了解詩人別離是為家、為國的高遠境界。深刻的感受使學生的有感情朗讀達到了感而不傷,纏綿中別有胸襟的血肉豐滿的境界,整節課感情飽滿,層次分明,在對話中形成的學生的語言得到了充分發展,充滿了詩情畫意。

對這節課,筆者總結了兩組

關鍵詞 :情態和豐富,情境和對話。情境的創設沒有放在思鄉這條明線上,而是設在暗處——詩人內心的情懷。問君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得幾團圓?徹夜難眠的詩人翹首回望——十里長亭,楊柳依依,芳草萋萋,秋風瑟瑟,碧波渺渺,妻子、兒子、父親和朋友執手相問——在師生對話、一問再問的情境中,詩人難舍難分、不忍離別的情態歷歷在目,詩人保家衛國、寧愿思鄉的情懷栩栩如生。

《春望》一課的教學,孫雙金老師采用穩扎穩打的策略,逐句指導學生讀懂,細細看來,每一句都沒有停留在對字義的理性理解上,而是指導學生從字里行間想象詩人的情態,體會詩人的內心世界。比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就是從上句做順勢引導,“時”是上句“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時局,每一次“別”都可能是生離死別,于是詩人觸目驚心,憂國憂民,便“花濺淚”且“鳥驚心”。每一句、每一個字詞的體味,都未曾有片刻撇開詩人,這和我們平時那種理性的理解是不同的。比較之下,就會發現孫老師的指導處處落在情態和情境之中,絕不從理性的角度旁逸斜出,橫生枝節。相對而言,在情態的豐富和情境的創設方式上,兩位大師手法不同,王崧舟老師濃墨重彩,工筆細描,襯托渲染;孫雙金老師質樸尚簡,勾勒白描,凸顯神采。

有所得,當實踐。那么,在這一首《黃鶴樓聞笛》教學中,教師該怎么做呢?討論研究之后,筆者初步確立了“整體感知詩意—整體感受詩境”的教學思路,不對詩句做支離破碎的理解、分析,不對詩人做片段、單向的聚焦,對詩句的意思進行整體把握,而不必做到字字精確;把詩人放在整個情境背景中做渾然一體的體驗,不抽離、不抽象。試教兩次之后,發現在“整體感受詩境”上很難突破:教師習慣性地把學生引到理性理解的老路子上。

試教情況大致如下:在初步整體感知、定下全詩的思鄉悲愁基調之后,教師聲情并茂地描繪出詩人李白一路風塵,滿懷惆悵,登上高樓,西望長安,去國懷鄉的畫面——情境初步勾畫而成,該豐富情態了。教師對學生說:“此時李白在怎樣西望長安?請你想象一下,你仿佛看見李白……”教師想引領學生更近地走近李白,看見詩人“望”的動作、情態和內心活動,這應該是一個可以生發的“泉眼”。學生應答:“他在望長安,望故鄉”,顯然這答案告訴我們,學生浮于表面,沒進入情境中。教師再問:“長安有什么,讓李白這樣望?請大家分析一下‘這樣望’?!苯處煴鞠霃娬{“這樣望”,但學生卻還不明所指。所以,學生仍只是囫圇吞棗地答:“有親人,有朋友?!苯處熤挥性賳枺骸翱墒翘h了呀,望不見,你會怎么想呢?”此處,教師用了角色替換的法子,直接把學生放在李白的位置上,想開始“對話”。學生想都不想,立刻回答:“想回家?!?/p>

……

兩次試教,雖有調整和改善,但是大致如此。通過分析學生的回答,我們確認,學生此時是從理性的角度來回答的。雖然教師刻意創設了畫面情境,也用上了想象和角色對話的手段,想把學生帶入情境,但是基本無效。為什么?筆者聯系生活實際,試著問自己,假設要認識、觀察一個像李白這樣的陌生人,會從哪個方面開始?學生們學習他的詩,感受他的思想感情,不就是認識、了解此時此處的他么?所以就很難觸及他的所思所想。于是,筆者就自己試著上了一節下水課,稍做一點準備,四張燈片:一首配樂、古曲、塤獨奏、寒江獨雪,取其凄冷之意和落梅的意境。

放完幻燈片后,筆者說到:“同學們,李白登上高樓,西望長安,你想知道李白是怎樣在望嗎?大家可以嘗試做一做這個望的動作。”一番模仿后,學生的回答果然變得很感性:

生1:詩人在伸長脖子望——他多想看見長安呀!伸長脖子就看得遠一點。

生2:詩人在踮著腳尖望,已經站到黃鶴樓的最高層了,還嫌不夠,踮起腳尖,這樣望——詩人真是這樣在望的。

生3:詩人瞪大眼睛望,眼睛看酸了,也不眨眼——詩人望眼欲穿呀!

生4:李白閉著眼睛望——因為事實上是看不見,卻又那么想看見,所以索性閉上眼睛在心里看!

看,只要有情態,就有了內心世界,教師此刻已無需再追問什么。

筆者繼續:“同學們,李白閉上了眼睛,在心里回顧那些美好歲月:走馬于長安大街,有詩朋酒友,吟詩飲酒,才華卓越,贏得眾人傾倒;召見于皇宮之中,談詩詞,談國事,皇帝命寵臣為他捧靴,貴妃為他歌舞;還有湖上的游船,坊間的茶座,留下他多少風流的詩篇;還有那岸邊的楊柳,院中的牡丹,記著他多少浪漫的佳句??墒谴藭r,山高水遠,往事都煙消云滅了;而且詩人已經年逾五十,此去夜郎,只怕是再也回不了長安了!”(配樂)繼續說道:“就在這時,朋友史郎中吹起了笛子,正是那支梅花落。玉笛聲聲,詩人眼前仿佛出現了什么,你看見了嗎?”

生1:詩人仿佛看見了梅花紛紛從天空飄落,很多很多,紛紛落下,被風吹得東一下,西一下地飄呀飄。(筆者隨手做“東一下,西一下”的姿態,很慢、很優美)

生1:不是的,風很大,吹得很厲害。(學生糾正我,她的手擺得急、擺得快,動作幅度大多了——表示北風的猛烈)

筆者繼續說到:“梅花飄落在地上,在水里,到處都是——哦,梅花凋謝了,花瓣破碎了,臟了。繼續深入——這里不是葡萄,這里是草莓,我要撥開葉片去一顆一顆地尋找……同學們,這是江城五月,正值端午節前后,應該是怎樣的景象呢?我們就生活在江城武漢,聯系生活實際,你來告訴李白,應該是怎樣的景象?

學生紛紛給出答案:繁花盛開,姹紫嫣紅,鳥語花香,鶯歌燕舞……江邊翠柳如煙,綠樹如蔭,游人來來往往——正是一年春好時。

筆者接著引導:曾經有位叫崔顥的詩人,在暮春時節看到這生機勃勃的美麗的江城景色,在黃鶴樓上寫下這樣贊美的詩句,我們一起讀: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為什么同樣是這樣的時節,李白卻看見落梅花了呢?

生2:這是想象的景象,不是真的。

生3:因為他很孤獨,就像梅花獨自開放。他離開朋友,要去誰都不認識的地方,再沒有朋友了——像梅花一樣孤獨。

生4:他很絕望。

師:咦,你怎么知道李白絕望呢?

生4:梅花落下,就再也不會回到枝頭,他這一次離開長安,就再也回不了長安——像梅花一樣,回不去了。

生5:他很無奈。

師:這也是我還沒體會出來的,你快說一說。

生5:梅花是被大風吹落的,東一下,西一下地飄來飄去,不由自已,無可奈何——像梅花一樣受擺弄,不由自主。

師:我明白了。我太佩服你和剛才說絕望的同學,從落梅花中體會出詩人這么豐富的思想感情,真了不起。

生6:很悲慘。盡管花開得很漂亮,但是被吹落,都碎了、臟了。李白在長安有很好的過去,但現在感覺自己的結局也會很不好——像梅花一樣,要落下悲慘的結局,只怕是要葬身異國他鄉了!

師:我錯了,這里不是草莓,依然是葡萄,梅花飄落的情態就是那根藤。江城五月的情景只是一面燈,在暗處照亮凸顯藤條的背景燈。

……

這樣,通過師生對話,學生對詩人心境的體會不是從理性認識到的,因為流放的感受是他們沒有經歷、體驗過的,也無從遷移的,但是,梅花落的情態卻是可知、可感、可遷移的。

篇7

論文摘要:語文課程改革的核心是學習方式的變革,教學中更注重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可以說綜合性學習進入語文教材標志著學習方式變革的全面展開。綜合性學習要求學生從實踐中獲得語文知識,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綜合性學習是一種與學科課程、活動課程并列的相對獨立的課程組織形態,是超越了單一學科的界限,它將人類社會的綜合性課程和學生關心的問題以單元的形式統一起來,通過學生主體創造性的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它有機的將知識與經驗、理論與實踐、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結合起來,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促進知情意行和諧統一的發展。它要求學生從實踐中獲得語文知識,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它雖然是語文學習,但更重要的是綜合實踐。通過綜合性學習,“以加強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以及與生活的聯系,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推進和協調發展?!?/p>

語文課程改革的核心是學習方式的變革,教學中更注重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可以說綜合性學習進入語文教材標志著學習方式變革的全面展開。學生在學習中通過不斷的搜集、整理、分析,與同伴交流合作,自主學習,改變過去機械訓練、被動學習的學習方式,培養了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新課程改革實施四年來,在廣大農村中學的語文教學實踐中,綜合性學習還沒有真正進入語文教學的領域,在很多教師的心目中,它只不過是語文教材的附庸,沒有重視這一版塊在語文學習中應有的位置。近年來,初中畢業會考中出現了綜合性學習能力的考查題,這本來是一個很好的導向??墒谴蠖嘟處熀鲆暳司C合性學習實踐性的特點,往往是通過專題的訓練,利用搜集到的資料,對學生進行機械的訓練,來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以應付考試。在這里,語文綜合性學習被閹割,新課程改革的精神被篡改,這種現象亟待引起高度的重視。

當然,造成這一現象有它的客觀原因:一是農村中學由于地區的差異,經濟貧困,教育發展相對滯后,基礎教育相對薄弱,教育設施嚴重不足,教學資源相對缺乏。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綜合性學習更注重實踐性,而農村中學確實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困難。二是農村中學的學生整體水平偏低,由于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加上大部分學生是留守兒童,學生的語文能力整體下滑,有很多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還處于小學四五年級的水平。這給綜合性學習帶來了諸多困難,語文教師多以綜合性學習的設計不適合農村學生為由而放棄教學,這完全背離了新課程的理念。

新課標理念強調語文教學中教師地位和角色的轉換,教師不再僅僅作為課程的消極接受者,而要作為積極的課程開發者。教師開發課程主要表現的對課程資源的開發上。一方面,教師要對“國家課程”進行“二次開發”,另一方面,要開發新的“地方校本課程”,還要開發課外課程資源?!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教材要有開發性和彈性。在合理安排課程內容的基礎上,給地方、學校和教師留有開發選擇的空間?!薄敖處熓菍W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應該創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p>

作為農村語文教師,應該要針對本地實際,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地資源,積極創設綜合性學習的環境,提升升學生語文學習的能力。其實,農村中學綜合性學習的資源也十分豐富,關鍵在于教師要把目光由教材轉向生活,善于挖掘身邊的資源,創造性的開展綜合性學習。本人作為農村教師,收集了一些教師綜合性學習活動的設計方案,供苦于沒有教學資源的語文教師借鑒,讓綜合性學習回歸到語文教學的實踐中去。

1.關注家庭生活。要求學生搜集家庭成員不同時期的照片,調查了解照片的背景,挖掘照片背后的故事。以小組為單位,結合照片,撰寫照片說明,介紹自己的家庭,講述和照片有關的人和事。本方案簡單方便,易于操作,可以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2.關注校園生活。校園生活是學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學初,可結合九年級教材中“獻給教師節一份特殊的禮物”設計活動方案。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要求對科任教師和校長進行采訪調查,按照老師的工作和生活,設計學生關心的問題進行筆錄或錄音,然后分析整理。最后在班上召開一次主題班會,交流調查的結果和感想。

3.關注社會生活。社會生活可以把學生的語文學習引向廣闊的空間。七年級教材中“為本地人物立傳”的綜合性學習活動。先把學生進行分組,根據學生的意見選擇合適的對象,可以是一個村長、一個技術能人、一名富翁、一位德高望重的教師,也可以是一位默默無聞的郵遞員或街道清理工。再根據大家關心的問題設計調查提綱,進行調查訪問,寫成人物的傳記或事跡介紹。

4.關注民情風俗。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每一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民情風俗??梢髮W生針對本地的某一節日或某一習俗進行觀察調查,按照其時間順序寫出經過和風俗習慣,穿插適當的說明材料??梢赃x取春節、元宵節、端午節等,也可以選取婚喪嫁娶的習俗。這樣的活動,可以讓學生在真實的社會環境中感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

5.關注個性發展。教材綜合性學習的編排中有很多是注重學生個性發展的活動,它能尊重學生主體,有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如教材中的“編一份手抄報”、“編演短劇”、“自己給自己出一本書”,這些都屬于這一范疇。像“編演短劇”的綜合性學習活動,能多方面的展示學生的個性,能使每一個學生找到發展自己個性的空間?;顒又杏袆”镜木帉?、道具的制作、背景的布置、音樂的處理、劇目的演出等,整個過程能讓每一個學生的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展示,也體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6.關注科技發展??萍嫉陌l展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學生對科技發展有著濃厚的興趣。教材中設計的“現代科技給我們帶來了什么”和“從古詩看古代交通”的綜合性學習活動,就是要求學生把視野投向科技世界?!皬墓旁娍垂糯煌ā本C合性學習的設計,可以要求學生分組搜集小學階段和初中階段所學習的古詩,從中摘錄出涉及到交通的詩句。從道路交通和通訊交通兩方面進行分析,然后同現代的交通、通訊進行比較,感受現代科技帶給人們的極大的便利,激發學生崇尚科學,熱愛科學的情感。

“語文的外延即生活”,生活為我們的語文教學提供了取之為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資源。盡管農村中學經濟落后,學生素質偏低,語文綜合性學習的開展與城市相比存在著較大的差距,但只要我們廣大語文教師認真學習,把握新課程的理念,積極創造條件,就能找到適應本地區、本校學生實際的綜合性學習的有效的教學方法,就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