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討式教學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3 13:32: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研討式教學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研討式教學論文

篇1

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使學生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這就要求我們改變過去實驗教學依附于理論教學,只注重理論知識的驗證及基本實驗方法與技能訓練的培養模式。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只有創新型的教師才能實施創新教育,才能培養出創新型的學生。教師觀念的陳舊已嚴重阻礙了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發展。由于我們長期徘徊在“做實驗不如講實驗,講實驗不如背實驗”的應試教育的怪圈里,直到現在還有部分教師把演示實驗甚至學生實驗課作為講讀課來上,根本談不上什么探索性、開放性的實驗課,有悖于新課標的精神和新教材的要求。

因此,作為教師,要培養創新人才,必須樹立創新的觀念,立足于開發學生的實驗潛能,點燃學生創新的火花,保護并尊重學生的主體發展和創新精神,改變“一言堂”、“滿堂灌”的弊病,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生動活潑的學習局面,讓學生由教的對象變為學的主體、創新的主力,這樣容易激發學生的創新激情。

二、激發學生實驗興趣

美國哈佛大學校長在世界大學校長論壇講過:“如果沒有好奇心和純粹的求知欲為動力,就不可能產生那些對社會和人類具有巨大價值的發明創造”。創新意識是指在好奇心和強烈的求知欲驅動下一種愿意發現問題、積極去探索的心理取向,是創新的動力源泉。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推動學生探索知識的動力。在化學實驗中,激發學生實驗興趣,有助于喚醒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要善于利用化學實驗中的發光、變色、沉淀、產生氣體和狀態的改變等有趣的實驗現象去誘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使學生感覺到化學是一門充滿神奇、魔幻的學科,進而激勵他們去求知、去探索、去創新。

隨著化學學習的發展,學生對化學的興趣不再滿足于觀察演示實驗,他們迫切希望自己動手做一做,自己去探索化學知識。教師應抓住時機及時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開設學生實驗,把化學變化顯現出來,實驗的成功會進一步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學生還可以根據自己已經掌握的化學知識和實驗技能,通過化學實驗探討新知識、解決新問題,使學生興趣上升到更高層次。

另外,在化學教學中,利用實驗激發學生的興趣,還要進行實驗教學改革。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我們也可以對教材中安排的實驗進行擴展和深化,利用計算機多媒體電化教學設備,可把一些在教室做不了的實驗和不適合做的實驗制成教學軟件,在課堂上反映,也能取得非常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講氧氣的物理性質時,氧氣在101千帕時,溫度降到-183℃時,得到的液氧是一種淡藍色的液體,實際上學生根本沒有看到過液氧。在教學中可以制作電腦多媒體把液氧展示給學生,并將一朵鮮花放到液氧中,過一會兒把它取出,發現鮮花顏色沒有發生變化,而花瓣卻像玻璃一樣脆,這不僅能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而且將更進一步激發他們的強烈求知欲,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三、活躍學生的實驗思維

1.尊重學生的個性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尊重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學生得到了尊重,才能自由自主地思考、探究,這才可能有創新和超越。首先,教師必須發揮民主,在課堂上允許學生發表不同的見解,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尊重學生的人格,使學生獲得心理安全感。其次,教師還必須建立開放的教育環境,要在時間和空間上開放,給學生自由探索的時間。

2.改進實驗裝置和實驗方法

傳統的教學方法不僅造就了大批缺乏創新意識的學生,也使教師惰于創造。因此,筆者在教學中從自我做起,潛心挖掘教材,對教材中實驗存在的缺憾大膽改進。如白磷燃燒前后質量的測定實驗,白磷屬于劇,取用時不太方便,有時將白磷置于錐形瓶內,還未稱量好整個裝置的質量,白磷就自燃了。因此,筆者這樣改進:取一小?;鸩耦^(將火柴折斷后得到)置于試管內,用橡皮塞塞緊,并用試管夾夾住,一同置于天平上稱量,然后加熱試管,讓火柴頭燃燒完再稱量,可以觀察到天平仍平衡,同時還清晰看到試管內生成的白煙且白煙不斷下沉,進一步說明五氧化二磷密度比空氣大。通過實驗改進,不僅激發了學生探求科學知識的興趣,而且在潛移默化中啟迪了學生的智慧,活化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3.增加探究性實驗

教育教學實驗表明:任何創新都源于問題。因此,根據教學內容及時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再適當增加探究性實驗,使其在不斷的探索性學習中逐步培養創新意識。傳統的化學實驗教學常常是教師預先安排,學生只好依葫蘆畫瓢地被動實驗,這樣,學生就失去了對實驗的“神秘感”和探索欲望,缺乏靈活性和創造性。如果教師選取具有靈活性的問題,積極創設情境,鼓勵學生發散思維,進行多方位、多角度觀察、思考、探索、想象,再引導學生精心收斂思維,這樣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基本操作技能,而且能訓練學生思維的流暢性、變通性和獨立性,從而激活創造思維,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生探索研究的積極性,變實驗知識為實踐能力。例如,講鋼鐵制品銹蝕的條件就可以采用實驗探究的形式進行教學。把學生分成幾組,觀察生銹的鐵釘,讓同學們討論后猜想鐵釘為什么會生銹?生銹的條件是什么?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根據討論進行實驗設計,每天觀察鐵釘生銹情況,觀察十天,并認真做好記錄。通過對鋼鐵制品銹蝕的條件的探究,看同學們得出什么結論?對如何防止鋼鐵制品銹蝕有什么建議?

4.重視實驗觀察

教學中,教師應該讓學生知道,觀察事物是科學方法中提取大量事實的第一步,也是我們要進行任何創造和超越的第一步。我們所需要的不僅僅是大家觀察到的結果,更重要的是觀察這個活動本身。教師對每一次演示實驗都應制定相應的程序和方法,特別是依據學生的基礎,預見到學生原有知識、經驗的缺陷,精心策劃富有啟發性的引導措施,變簡單的實驗“觀看”過程為實驗“觀察”過程,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打好創新的基礎。例如,鎂帶燃燒的實驗目的是讓學生認識化學變化是“有新物質生成”這一本質特征,所以,教師在實驗過程中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重點觀察反應前鎂條的顏色、狀態及反應后生成物的顏色、狀態等,從而得出生成物是一種不同于原物質的新物質,該變化屬于化學變化的正確結論。而不是僅僅停留在“觀看”鎂帶燃燒時發出耀眼的白光這一明顯但粗淺的實驗現象上。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討論觀察的方法和應注意的問題,可以提示看到不同現象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的。但是具體是哪些原因,應該由學生通過多次的實驗得出一定的結論,而不是教師在黑板上把各種條件羅列出,再提供給學生實驗,那樣做不利于學生形成創新思維。

總之,在中學化學實驗教學中,教師要組織形式多樣的學習活動,營造寬松的學習氣氛,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去說、去練、去做,讓化學實驗課堂成為學生大膽實踐、不斷創新的舞臺?;瘜W實驗的創新永無止境,只要教育教學工作者勤于探索、勇于開拓,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就能使新課程條件下的化學實驗教學更好地滿足學生創新思維發展的需求。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化學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中國教育學會化學教學專業委員會.化學教學中創新教育的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郅庭瑾.教會學生思維[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Abstract:Theobjectiveofnewcurriculumistocultivatestudents’innovativespiritandpracticeability.Inchemistryexperimentteaching,thecultivationofstudents’innovativeabilityshouldbepenetratedintoeachchapter,sothatchemistryexperimentteachinginnewcurriculumcanmeettheneedofdevelopingstudents’innovativethinking.

Keywords:experimentteaching;innovativeability;cultivation

篇2

1、宏觀經濟學的學科特點

宏觀經濟學主要運用抽象分析的方法,利用圖表、函數等數學方式來表達經濟學原理,理論性極強是其典型特點之一。宏觀經濟學的內容龐雜,學派多,也是其典型特點。而在獨立學院的教學中,宏觀經濟學的課時安排很多時候只有32個,與內容多相比體現出課時少的特點。

2、獨立學院宏觀經濟學的教學困境

宏觀經濟學理論性強,內容龐雜,課時少,加之獨立學院學生基礎弱、自律性差等特點,使得獨立學院的宏觀經濟學處于一種“教師難教、學生難學”的困境。筆者認為,針對獨立學院學生的特點,要走出獨立學院宏觀經濟學的困境,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運用研討式教學法。

二、研討式教學法在獨立學院宏觀經濟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在將研討式教學法應用于宏觀經濟學教學的實踐中,我們結合教材和現實經濟現象設計一系列的問題供學生研究和討論,再通過教師的點評和總結引導學生,加強學生對經濟學知識和分析方法的掌握和運用能力。具體分為五步:一是確定主題;二是獨立探索;三是小組討論;四是全班交流;五是點評總結。

1、確定主題

教師首先講解基礎知識,在基礎知識講解的基礎上,選擇重點問題、疑難問題、熱點的經濟時事、有爭議的學術問題或案例,作為研討的主題。例如:在講解用收入法和支出法核算四部門經濟國民收入構成與凱恩斯消費理論這部分內容時,先講解兩大理論,然后以我國為例,列出我國近兩年的GDP數據及其在全球經濟中的排名,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以下問題:我國GDP中四部門所占比重各為多少,通過最近10年的數據評價四部門經濟對GDP各自的貢獻如何、分析形成差異的原因是什么。

2、獨立探索

這個對于學生來說,是個非常重要的學習如何搜集整理資料、思考和解決問題的階段。學生關于研究是缺乏方法和經驗的,因此在進行調研之前,需要教師專門開設專題,讓學生了解研究的工作過程和關鍵環節,特別是對前期文獻資料的搜集、資料的整理以及觀點的提煉進行指導。在教學實踐中,學生調研的途徑包括以下幾種:第一是利用互聯網搜集與數據相關的實證資料;第二是到圖書館查閱文獻、到中國知網等專業性文獻檢索網站檢索文獻;此外,還可以根據需要進行問卷調查和實地調研等。在這個階段,經過搜集資料、整理資料、獨立思考、解決問題,學生最終將自己的觀點整理成發言稿。

3、小組討論

課堂討論首先以小組的形式進行,每組人數的多少取決于在時間上能保證每個學生說出自己的觀點,所以每組人數保持在5-8人比較適宜。小組內每個成員都要發表自己的觀點,最后小組內討論,形成小組觀點,并選出發言人。

4、全班交流

小組形成觀點后派每組的發言人進行發言,這個時間段,教師應鼓勵有想法的學生暢所欲言,教師應抓住時機鼓勵和引導學生進行進一步思考。以本文中研討主題為例,可以在學生解決以上問題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問題:你如何評價我國經濟增長模式,以及應該如何改進。這個階段教師應放手把時間交給學生,討論越激烈,思想碰撞越多,效果越好。

5、點評總結

教師的點評和總結是至關重要的。教師在此階段,對學生的觀點進行整理歸納,總結補充,對于好的觀點予以提升,引起學生更深入的思考,甚至可以鼓勵有思想的學生將觀點撰寫成學術論文進行發表。

三、結語

篇3

論文摘要:新課程改革強調語文教學要使學習過程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信息、篩選信息的能力。本文探討了在新型的學習模式下進行初中語文教學的可行性策略。

語文課堂教學在培養高素質人才方面承擔著極其重要的任務。它是由師生共同組成的雙邊活動,由師與生、教與學彼此互相控制,而且是一個信息量大、內容豐富,集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訓練于一體的開放性的系統。因此,為了培養出現代社會所要求的“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的全方位人才,我們必須重視對當前的語文教學模式進行創新,積極倡導實施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教學模式,在學習中不斷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以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得學生學會自由學習、自主發展。而惟有這樣的課堂教學,才能真正實現由“教師帶著教材走向學生”向“教師帶著學生走向教材”的根本轉變。

一、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促進教師角色轉化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良好教學氛圍關鍵所在,也是激發學習興趣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條件。我國新一輪課程改革非常重視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平等的“交互主體性”關系,以體現“以學生為本”,“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特點。因此,語文教學必須實行教與學民主、平等,師生彼此尊重,教學相長,從而為提高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審美能力、探究能力,為學生學會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而語文教師要處理好與學生的關系,建立平等的、民主的、和諧的師生關系,就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首先,教師要具備民主、平等意識,以及優秀的人格品位。教師要尊重和愛護學生,要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理智地同情、關懷、了解與輔導學生。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注意觀察學生,通過調查活動、查看檔案、開家長會、與其他任課教師交流等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并做相應的記錄。在語文教學的全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引導學生,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預習、討論、總結。同樣,學生也應該對教師有基本的了解,體諒教師,理解教師的良苦用心。其次,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根據教材和學生的特點,精心設計教學方法?;蚓膯l、悉心觀察,或耐心等待、有心保留、導而有方,營造最佳的教學氣氛,使學生都學有所得。

二、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確立學習目標

興趣是求知的前提。心理學研究認為,濃厚的學習興趣可使大腦與各種感官處于最活躍狀態,以最佳地接受教學信息;能促使學生自覺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貫注于學習活動;能使學生在繁重刻苦的學習過程中抑制疲勞,產生愉悅的體驗。因此,創新性語文課堂教學應注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愿望,營造氣氛,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提出問題、討論問題、回答問題,從而培養學生學語文的興趣,把重心從“教”轉移到“學”上來上,使學生學到獨立獲取知識的方法。首先,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著意創設各種有效情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中來。

教師備課時應根據學生實際水平的差異,設計一些難易程度不一、詳略要求有別的問題,針對不同的學生分別要求;在課堂上,則根據學生的不同性格、語文能力,把握機會,及時進行激發和啟示,創造條件,為學生的“思”和“言”提供機會,使他們產生“言”的欲望,從而達到培養學生語感、發展學生的個性和能力的目的。其次,應幫助學生設立學習目標,指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式學習。心理學研究表明,強烈的目標意識是導讀成功的關鍵。只有明確訓練目標,才能在教學中盡量減少教與學的盲目性和隨意性,才能幫助學生提高邏輯思維能力。因此,語文自主探究式學習一定要在教師指導下,根據學生各自的興趣、愛好和條件,選擇不同的研究內容,獨立自主地開展研究。教學目標的制訂既要按照課程標準、教材的規定,又應當充分考慮學生的原有基礎和他們的實際需要。三、倡導合作學習,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

合作學習是小組或團隊為了共同的任務,既有明確分工又相有互協作的互學習,是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組織形式。它有利于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使大家在互相學習中不斷地取長補短、相互啟發,從而拓寬思維、深化認識,在共同完成學習、工作中不斷提高學習能力與工作效率。要想在課堂教學中達到滿意的教學效果,首先教師應充分發揮其自身的主導作用,研究和發現學生自身的主體性規律,探討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主體性特點,并通過一定的教學媒體,采用恰當的教學手段,向學生傳輸教學信息,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同時,教師還應注重與其他教師之間的合作和交流,以減少備課過程中的重復性勞動,使教學活動更趨于優化。其次,鼓勵小組式合作學習,引導學生進行討論。討論是一種開放式的教學組織形式,也是一個深化和鞏固單元學習重點的過程。討論的基礎是傾聽,聽取反對的意見,討論的關鍵是尋找證據。教師在教學中可按照學生的個體差異,按照一定的人數編成學習小組,并引導學習小組對那些有利于產生爭論的、有價值的且是個人難以完成的學習內容進行討論交流。第三,合作學習還有許多種方法,如小組活動比賽、交錯學習法、共同學習法、計算機輔助合作學習法等等。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進行輔助教學,以最重實現教學目標的完成,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四、重視課外閱讀,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課外閱讀的延伸

課外閱讀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重要途徑。通過課外閱讀,學生還可以間接地向社會、向自然、向生活、向實踐學習,對他人的經驗教訓進行反復體味、咀嚼,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不斷發現、豐富、完善和超越自我。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往往會發現閱讀量大的學生思維比較活躍,而且語言表達能力也較強。因此,應該重視開展課外閱讀,切實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首先,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應努力為學生創造一個自主、投入、清醒的閱讀氛圍,并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對閱讀內容進行引導。其次,注重學生知識遷移能力的訓練,引導學生從做中學,從生活中學。課外閱讀材料應注意與課內內容的溝通,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第三,強調讀寫結合。養成讀寫結合的閱讀習慣是提高學生的課外閱讀質量的關鍵。教師不僅要鼓勵學生隨時記下課外閱讀內容的提要、體會、報告、編寫、擴寫、改寫、組寫等等,還要在這方面做出表率,定期與學生進行討論交流。最后,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輔助教學?,F代多媒體技術的形、聲、光、色等手段可以為語文教學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課外閱讀的網絡化,使閱讀課的容量無限增加,有利于開闊學生的視野,發展學生的想象力、思辨力和創造力;網絡技術的交互性的運用,可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使每個學生由原來的被動接受改為獨立思考與學習,從而達到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培養學生創造思維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馬文凱.初中語文教學模式的創新[J].新課程(教師版),2007,(06).

篇4

“電視實驗”所應用的電教媒體有大屏幕彩色電視機和攝像機。利用攝像機鏡頭的變焦功能,可以把化學演示實驗的教師操作過程和實驗現象真實、清晰地呈現于大屏幕彩色電視上,便于學生細致觀察,從而能激發學習興趣增強教學效果。

例如,在講授初中化學教材中“質量守恒定律”時,運用電教手段可彌補以前的缺陷。由于以往采用的實驗儀器中托盤天平的指針可見度小,很難觀察到清晰的實驗結果,這就給學生的學習和理解造成很大困難,難以讓學生真正地信服了解到化學反應前后物質是否質量守恒,這也很難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辯證唯物主義的科學態度?!半娨晫嶒灐鼻∏浹a了這一不足之處:在演示實驗前,首先利用調節攝像機鏡頭焦距,通過“特寫鏡頭”把實驗中所要用的儀器,依次呈現于大屏幕電視上;同時教師講解儀器中錐形瓶和托盤天平的正確使用方法和用途,從而又達到了初中化學教學大綱規定的對化學實驗儀器會基本操作的教學要求。

第一組演示實驗是:用托盤天平稱量密閉于錐形瓶中白磷的燃燒前后,物質總質量是否保持不變。在這個演示實驗中,教師首先縮小攝像機焦距,拉遠鏡頭,使天平完全呈現于電視屏幕上,使學生便于觀察教師演示實驗時的操作過程。然后,教師把課前已裝有白磷的密閉錐形瓶置于托盤天平左側托盤上,調節天平指針于平衡位置,接著教師調節攝像機鏡頭焦距,引導學生在電視屏幕上依次觀察錐形瓶中白磷的色、態和天平指針平衡的“特寫鏡頭”。這樣,既讓學生觀察了教師實驗操作的全過程,也讓學生清晰地觀察到實驗儀器以及應用過程。

篇5

一、讀

讀是課堂教學的重要過程,是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帶著要求和提出的問題,閱讀教材。通過“讀讀、劃劃、圈圈”來學習認識新知和回顧鞏固舊知識,找出教材中出現的新、舊知識點,并寫好讀書筆記。目的是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提高閱讀分析能力。以便在解題時,能讀懂包含在題目中的各種信息,學會推敲題意,整理分析出能解題的“信息”逐步提高審題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安排的優點是:可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強學生學習的責任感。

二、議

(一)是學生根據閱讀教材內容說出圈劃內容中哪些是新知識,哪些是已知的,知識點間存在著什么聯系。這是進一步理解教材,再現知識的過程,有利于對知識的認識理解和消化吸收。

(二)是學生相互議論新、舊知識點在提出的問題中的作用。相互討論、取長補短,完善知識,有利于發展思維、提高分析問題能力。

(三)(是)學生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說出解答思路,有利于培養學生快速思考、敏捷應對能力。

通過閱讀教材、議論問題、學生就會產生疑惑,逐漸感愛到力不能及。此時,老師再傳授知識時,學生聽課目的明確,注意力集中,可主動聯想舊知識、結合知識點進行思考,使舊知識得到進一步發展和完善,有利培養學生歸納能力和創造思維能力。

三、驗

演示實驗是化學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它是通過教師的操作示范,把直觀的實驗現象展示給學生,是培養和提高學生觀察思維能力的關鍵。而實驗技能的全面提高,最終應是通過學生實驗來完成。這就要求除完成規定的學生實驗外,還應盡力創造條件,增設學生實驗,或轉化部分演示實驗,讓學生有更多地機會去動手操作。要重點指導學生分析操作要點,注意事項。掌握操作步驟及觀察的方法,并簡要總結出實驗結論。

四、寫

書面寫作。一是根據讀書和聽課,簡要地整理出讀書筆記和聽課記錄,使知識進一步系統化和條理化,便于今后記憶和理解。二是強化習題解答,它是進一步熟練和進一步消化、再鞏固知識的過程,是對知識理解和運用的過程,是提高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每教完部分內容,都要設計相應的題目來強化學生的練習,提高解題能力和應用能力。

篇6

關鍵詞: 生物學實驗 生態倫理 教學

高等師范院校生物科學專業,肩負著為基礎教育培養生物學教師的任務,正確認識我國中學生物學教學的現狀,認識生物學實驗教學的地位和作用,適應中學生物學教學改革的需要,在生物科學專業的實驗教學中,充分體現生態倫理學的基本原則和觀點,對培養新一代生物學教師,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中學生物學教學中生態倫理觀的變化

國家教育部2000年頒布的《全日制普通初級中學生物教學大綱》,全面而明確地提出了“知識方面、能力方面、思想情感方面”的教學目標,明確提出了“熱愛大自然、熱愛生命,形成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環境的意識,增強愛國主義情感”的教學目標。但在教學內容方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學目標,則缺乏必要的教學內容支撐,而且在學生實驗和實踐活動部分安排了以下一些采集、觀察或解剖的內容:用放大鏡觀察葉芽的結構;解剖并觀察花的結構;觀察幾種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組織學生采集植物,制作臘葉標本;觀察蚯蚓的形態、運動和對刺激的反應;采集昆蟲,制作昆蟲標本;觀察魚的外部形態和內部的主要結構;觀察蛙類的外部形態;觀察家鴿或其他鳥類的外部形態和內部主要結構;觀察哺乳動物的心臟結構;觀察家兔或小型哺乳動物內部的主要結構;觀察血涂片;用顯微鏡觀察蛙蹼(或蛙腸系膜、小魚尾鰭)內血液流動的現象;用放大鏡觀察豬(或羊、雞)的小腸絨毛;觀察剖開的哺乳動物的腎臟。

教育部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和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中,在課程目標部分都共同提出:熱愛大自然、珍愛生命,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渡镎n程標準》的“具體內容目標”刪除了上述教學大綱中較多的解剖動物、采集植物標本的內容,代之以觀察、栽培、飼養、保護植物的內容,并通過案例的形式,明確而具體地傳遞這一信息。例如,在“探究影響鼠婦分布的環境因素”案例中,明確提出“活動完成后將鼠婦放回大自然”。這是我國生物學教學史上首次對實驗動物提出保護要求,也是本次課程改革的重要變化之一,是《生物課程標準》制定的“熱愛大自然,珍愛生命”的課程目標的具體體現,蘊含了豐富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

通常,生物學實驗都要使用生物作實驗材料,應盡量就地取材。而且要注意教育學生愛護生物,對野生動植物,不宜大量地采集,這既是愛護生物資源,也是一種情感教育。整個《生物課程標準》就沒有要求采集和制作動植物標本以及解剖動物,也是出于同樣的考慮。上述“教學大綱”和“課程標準”中,體現的不僅是教學內容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的觀念變化,更體現了“尊重生命和自然界”的生態倫理觀念和原則。

二、中學生物學實驗教學的地位

生物科學和其他自然科學一樣,本質上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實驗教學既是一類探究活動,也是生物學教學的基本形式之一,中學《生物課程標準》所倡導的探究性學習,有許多活動也是通過實驗來進行的。中學《生物課程標準》中,都強調了加強和完善實驗和其它實踐活動的教學,教師應盡可能多地讓學生參與實驗和其它實踐活動。在同時擁有現實環境的實驗條件和虛擬環境的模擬條件時,教師應首選現實環境,使學生身臨其境,親自動手。通過實驗和其它實踐活動,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關的知識,有利于他們在觀察、實驗操作、科學思維、識圖和繪圖、語言表達等方面能力的發展,也能促進學生尊重事實、堅持真理的科學態度的形成。

三、師范院校生物學實驗教學中的生態倫理問題

長期以來,我國高等師范院校生物科學專業的植物學、動物學、人體和動物生理學等實驗教學中,大量解剖植物和動物,采集和制作動植物標本,生物資源造成了極大的浪費和破壞。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擴大,學生人數不斷增加,對生物實驗材料的需求不斷增大,不僅面臨生物資源保護、實驗材料短缺的問題,更與全世界生態倫理觀念的發展不相適應。因此,改革高等師范院校生物科學專業實驗教學的內容,充分體現生態倫理學的基本原則和觀點,應成為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

1.植物學實驗

生物科學專業的植物學實驗課程,包括植物形態解剖和植物分類兩大部分。植物形態解剖實驗中,涉及到的實驗材料有各種植物器官,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教師在整個實驗過程中,應倡導節約實驗材料的原則,采取一些替代措施,盡可能采集周圍環境中一些易于生長、數量較大,對資源和環境影響較小的植物器官。如在滇中地區,苦櫻桃(Prunus majestica Koehne.)的花在12月就開放,可用苦櫻的花代替桃花。同時,可以在生物園地或實驗室提前栽培一些需要的實驗材料,以備需要時采用,這樣既美化了園地或實驗室,又提供了實驗材料。植物分類的實驗教學,涉及到不同類群植物的采集解剖、鑒定等內容,在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減少實驗材料的采集,提高實驗材料的使用效率。特別是在植物標本的采集與制作,或植物學野外實習中,教師要反復對學生進行保護植物資源的教育,不采集國家保護植物,減少學生采集、制作植物標本的數量,提高制作標本的合格率,避免一些毫無意義的采集對資源造成的浪費和破壞。植物標本的采集以不影響該植物的生長為原則,小型植物不能大量采挖。

2.動物學實驗

動物學實驗主要包括無脊椎動物、脊椎動物形態解剖和分類。無脊椎動物形態解剖和分類實驗,面臨的是很多實驗動物(材料)不足的問題,如蚯蚓、河蚌、蝗蟲等。因此,在實驗教學中除節約實驗材料外,也可因地制宜采取一些替代措施,如用人工養殖的動物代替野外自然生長的動物。脊椎動物形態解剖和分類實驗,涉及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動物。在動物資源日趨減少的今天,兩棲類、爬行類實驗動物越來越少。改革動物學實驗內容,減少實驗動物使用量,是高等師范院校生物科學專業動物學實驗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一般不再提倡采集動物,制作動物標本。

3.動物(人體)生理學實驗

動物(人體)生理學實驗,使用到的實驗動物較多,如:魚、蟾蜍、蛙、雞、鴿、家兔、小白鼠、大白鼠、豚鼠、貓和狗等,而且使用的數量較大。傳統的動物實驗方法,正受到來自動物權利運動的挑戰,如何吸收動物權利運動中的理性成分,改進和規范這類實驗,使不必要的實驗減少到最低的程度,值得我們進一步深思。

在動物學及動物生理學實驗教學過程中,實驗動物的使用和管理方面應注意以下方面:

①使用動物做實驗時,所設計的實驗程序必須是有利于獲取新知識,或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實驗技能。

②遵循相關的法律、法規和原則。如:《野生動物保護法》、《實驗動物管理條例》等。英國動物學家拉塞爾?羅素(William Russell)和微生物學家伯奇(Rex Burch)于1959年在《人道試驗技術的原則》一書中提出的“3R”原則,被公認為指導動物實驗的基本準則。所謂3R,就是減少(Reduction)、替代(Replacement)和優化(Refinement)的原則?!皽p少”就是要求在實驗中盡可能減少實驗動物使用的數量,提高實驗動物的利用率和實驗的準確性;“優化(精細)”就是確保動物在麻醉、鎮痛和鎮靜劑或其它適當的手段作用下進行實驗,不使其遭受不必要的傷害或痛苦;“替代”就是不再利用活體動物進行實驗,而是以組織細胞培養、各種活體外試驗或計算機模型,以及統計分析等方法來加以代替。目前,實驗動物的替代也包括用相對較低等的動物替代相對較高等的動物,以非動物實驗方法替代動物實驗的方法。經過動物保護主義者和科學研究人員數十年的宣傳、接受和實施,3R原則已經成為在生物和醫學研究中使用實驗動物的職業道德準則。

③看到動物劇痛不能緩解時,應迅速采取人道主義的、可接受的方法使它安樂死(easy death)。對實驗動物實施安樂死的方法有兩大類:一類是物理方法,另一類是化學方法。如對脊椎動物實施安樂死時,魚類常用麻醉或切斷靠近頭部脊髓的方法;兩棲類中的蛙,常用探針刺入枕骨大孔,然后將進入頭顱的探針通過橫向和縱向攪動,快速破壞蛙腦,以達到處死目的;爬行類動物安樂死常用砸碎顱骨、斷頭、頸椎脫臼法。哺乳動物安樂死往往用頸椎脫臼法、麻醉法。實驗完成后,實驗中的死亡動物、動物組織、排泄物、墊料、吃剩的飼料要用防漏塑料袋盛裝,并密封深埋或在專用焚化爐內火化。

④動物實驗期間為動物提供數量充足又能滿足其營養平衡的飼料和新鮮飲水,禁食和禁水的實驗只能短期進行,不應損害動物的健康。

⑤低等生物如細菌、真菌、原生動物和昆蟲等,都能提供許多基礎的生物學信息,應在盡可能少用高等動物使用的前提下,多采用低等生物。

⑥動物實驗中應盡量避免能引起人或動物發病的微生物、電離輻射、毒性化學制品、成癮性、各種醇類、致痛劑等。實驗中不使用電休克及導致衰竭的操作或其它引起痛苦的刺激。

⑦不使用國家保護動物作為實驗動物。

社會文明的進步要求全面提升公民的素養,生物學教學要提高全體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高等師范院校的生物學實驗教學,不僅要強調學生實驗技能和能力的培養,更要強調科學價值與人文價值的統一、人類價值與自然價值的統一,注重學生的生態倫理道德觀念的培養。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生物教學大綱(試驗修訂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普通初級中學生物教學大綱(試驗修訂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汪忠,劉恩山.生物課程標準解讀(實驗稿).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6]溫計萍.強化生物實驗教學.山西教育學院學報,1999,(02):111.

[7]余謀昌.生態倫理學.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8]高崇明,張愛琴.生物倫理學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篇7

一、加強教育教學理論學習,提高物理教師理論素養

1.認真學習新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物理課程標準》、《學科標準解讀》和有關綜合實踐活動、研究性學習、課程改革與課程評價等各類課程改革的材料。

2.組織教師進行理論學習交流,積極撰寫教學論文。

二、按物理課程標準,進行教學研究,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1.設立新課程標準教學研究小組,共同研究,促使課程改革。 本學期教學研究內容主要是:⑴優化課堂教學,實施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⑵構建教學模式,重視物理知識的形成過程教學和情境教學;⑶開展研究性學習和綜合實踐活動,重視科學探究教學,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加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⑷新課程標準下的教學要求;⑸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方法。

2.加強教學常規調研,做好備課筆記、聽課筆記、作業批改等的檢查或抽查工作。認真學習洋思經驗,借鑒洋思中學?quot;三級備課"做法和"先學后教,當堂訓練"課堂教學模式,切實提高備課和上課的質量,嚴格控制學生作業量,規范作業批改。

3.組織每位教師每學期上好一節示范課、教學研究課,共同探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方法和途徑。

3.組織學習教材教法,熟悉教材體系及教學要求。

三、加強課題研究,提高教師的教科研水平

本學期繼續加強江蘇省級教科研課題《初中物理"自主學習" 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踐》和溧陽市級教科研課題《指導物理學習方法 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研究,進一步完善研究內容,做到分工明確,責任到人,保證研究質量。提高研究效益,并做好課題的總結工作,在認真總結的基礎上推廣研究成果。

四、加強對青年教師的培養,促使青年教師迅速成長起來

1.繼續組織青年教師學習教育理論,要求他們堅持自學教育理論,寫好學習筆記,不斷提高青年教師的教育理論水平。

2.加強對青年教師備課和上課的指導,探討課堂教學結構、模式和方法,組織青年教師參加各種講座、討論、參觀等學習,幫助青年教師熟悉教學業務,提高教學業務水平。

五、加強畢業班物理教學工作,提高畢業班教學的質量

初中畢業班物理教學要把重點放在加強雙基和能力培養上,要求教師運用啟發式、討論式教學方法,注重知識形成過程教學和實驗教學,重視學生思維能力培養,切實提高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和創新能力。同時積極進行復習教學研討活動,共同研究歷屆中考試卷,交流復習經驗,明確復習方向,努力提高物理中考成績。

六、其它工作

1.積極參加溧陽市教育學會物理專業研究會的第二屆年會,組織教師撰寫論文,進行評選。

篇8

我們的學?!拗菔刑J嶺礦小學,是一座規模不小的學校。擁有教職工120多人,學生2000多名,可謂兵多將廣啊。自新一屆領導班子上任,我們學校一改舊貌,好像變了一座學校,變得更美了。

一、 教學環境變了

學校領導積極爭取上級的支持,于2005年10月安裝了60臺計算機,擴建了兩口微機室。三年級以上年級開設了微機課,為學生以后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大會議室也安裝了多媒體,為教師教學研討提供了展示的平臺。2006年8月,上級有關部門又為我校教學樓進行了維修粉刷,使得學校煥然一新。每口教室,辦公室都安裝了小喇叭,這樣教室、辦公室、教導處、學校成了“地球村”。如此,既節省了時間,又提高了工作效率。另外,學校自籌資金綠化了教學樓前后,學校小花園,還購買了20多盆盆景,擺放在校園中央的道路兩旁,給我們的學校增添了一道靚麗的風景。在校領導的精心安排,師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衛生狀況得到徹底改變,可謂一塵不染,再也沒有紙隨風舞的現象了。既美化了校園,又營造了師生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

二、辦學觀念變了

校領導班子外出考察學習,為我們輸入了新的教育教學理念,我們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的指導下,建立了社區、教師、學生之間的伙伴關系,確立了領導是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服務者、行動計劃的組織者和監控者的觀念。社區群眾的觀念也發生了轉變,他們覺得學校的發展離不開社區的幫助和支持,給學校出謀劃策,與學校一起來完成學校發展計劃的制訂,完善了學校的各種規章制度,初步形成了社區、學校、家庭三者為一體的和諧網絡。

三、 教師方法變活了

通過學習,傳統的理念和方法受到了沖擊,新的理念和方法被教師所接受,全體教師樹立創新意識,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模式。特別是在“以學生為本”,注重學生個性發展,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意識和探究、創新精神方面進行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績。如:數學教師呂會力老師在教學《條形統計圖和線形統計圖》時,采用了“學、放”的教學方式,學就是學老師的方法,放就是放手學生去做。通過老師演示,放手學生去做,老師指導,來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的。學生通過觀察、親手去做等互動方式,掌握了統計圖的特點和制作方法。培養了學生的初步觀察、分析能力。有位老教師說:“現在的教學不是學生適應我們,而是我們去如何適應學生?!苯處煼椒ǖ霓D變為學生提供了更能發展的舞臺。2005年12月,在淮北市“青年教師”教學競賽中,呂會力,孫素梅兩位老師獲得一等獎。

四、 教研活動實在了

新一任領導班子提出了加強我校教研活動及怎樣開展活動的建議,我們經廣泛討論,認識到了教研滯后是教育質量徘徊不前的主要原因,只教不研是工作中的主要癥結。針對建議學校制定了切實可行的教研活動計劃。由教導處組織,各教研組具體實施執行,做到了責任到人、任務到人、目的明確。每學期都進行專題研討、集體聽課、評課活動不少于10次。以教研興校教研促質量的氛圍在我校已逐步形成。學校在教研活動中進行了以下三個專題的研討。(1)教學中如何才能做到師生互動。(2)教育教學過程中如何才能體現“以人為本”思想,使學生個性得到發展。(3)如何才能營造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氣氛。通過研討,大多數教師都能開展參與式教學。同時,教師教研的水平和能力得到了提升。每學期每位教師都要寫出教學論文或案例1-2篇,現已有80多位老師在不同刊物上發表過教育教學論文。為了更好的開展好校本教研,我校已被列入片區教研中心學校。

五、 學生學習的勁頭大了

學生學習過程及方法的掌握和個性的發展培養十分重要。在這個方面經常外出考察學習的校領導們為我校教師介紹了寶貴的經驗并提出了建議。我們積極吸收利用,努力探索,使學生對學習有了極大興趣。一是積極引導、培養“合作、探究、質疑”的學習習慣,無論在課上還是在課后都能看到“合作、探究、質疑”的場景。二是學校開展各種興趣小組,如:書法繪畫、手工制作、自然科學實驗、音樂舞蹈、體育、閱讀、紅領巾小喇叭、課間十分鐘等活動。三是建立了圖書借閱制度,師生形成了閱讀課外書籍的好習慣。以上工作的開展為學生發展搭建了平臺,學生個性得到了充分發展,豐富了校園生活,活躍了學校氛圍,學校真正成為了學生成長的樂園。通過我們的努力,我校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4%,鞏固率達99%,升級率達99%,為進一步鞏固和提高“普九”成果奠定了一定的基礎。2006年12月淮北市藝術節我校組織的歌唱隊榮獲一等獎。武立根、井鋒兩位老師獲得優秀指導老師一等獎。

篇9

具體工作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加強教育教學理論學習,提高物理教師理論素養

1.認真學習新的《物理課程標準》和有關綜合實踐活動、研究性學習、課程改革與課程評價等各類課程改革的材料。

2.組織教師進行理論學習交流,積極撰寫教學論文。

二、按物理課程標準,進行教學研究,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1、在備課組中,積極開展共同研究,全面合作的活動,努力促進課程改革。本學期教學研究內容主要是:

⑴優化課堂教學,繼續實施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

⑵構建人性化的教學模式,重視物理知識的形成過程教學和情境教學;

⑶重視開展研究性學習和綜合實踐活動,重視科學探究教學,努力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⑷新課程標準下的教學要求;

⑸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方法。

2.組織每位青年教師上好一節教學研究課,探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方法。

3.組織學習教材教法,熟悉教材體系及教學要求。

三、加強課題研究,提高教師的教科研水平

本學期繼續加強教科研工作。根椐我校實際情況,進一步開展完善研究課題。做到個人集體并進,分工合作人,提高研究質量。提高研究效益,并做好課題的總結工作。

四、加強對青年教師的培養,促使青年教師迅速成長起來

1.繼續組織青年教師學習教育理論,要求他們堅持自學教育理論,寫好學習筆記,不斷提高青年教師的教育理論水平。

2.加強對青年教師備課和上課的指導,探討課堂教學結構、模式和方法,組織青年教師參加各種講座、討論、參觀等學習,幫助青年教師熟悉教學業務,提高教學業務水平。

五、搞好中考、畢業考及高考

畢業班教學始終是學校工作重點,也當然是教研組工作重中之重。我們把重點放在加強雙基和能力培養上,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加強實驗教學,重視學生思維能力培養,切實提高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和創新能力。同時積極進行復習教學研討活動,共同研究歷屆中高考試卷,交流復習經驗,明確復習方向,努力提高物理成績。同時仔細研究近年來的命題思路,精選習題,爭取再創新高。

“高中新教材”的物理教學要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目標。切實重視學生思維能力培養,切實提高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和創新能力。力爭讓學生全面發展。

六、做好常規工作

加強教學常規調研,做好備課筆記、聽課筆記、作業批改等的檢查或抽查工作。認真學習兄弟學校經驗,切實提高備課和上課的質量,嚴格控制學生作業量,規范作業批改。

篇10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二師簡稱“二師”坐落在天山南麓號稱“華夏第一州”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全師23所中小學校,點多、線長、面廣,城鄉教育發展不平衡,校際差距十分明顯,特別是邊遠落后團場學?;A設施薄弱,優質教育資源匱乏,教師專業素養亟待提高?!皟苫蹦繕说膶崿F解決了兵團子女“有學上”的問題,而要滿足兵團子女“上好學”的期盼,全面提高教育質量,推進教育均衡發展,無疑是第二師教育發展的新目標。進入“十二五”后,兵、師黨委對教育發展提出更高要求。為此,二師教育確立了“巴州領先 兵團一流”的“十二五”發展目標,圍繞這一目標提出了以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加強教育硬件建設和師資隊伍建設為主的“一主兩翼”的工作思路,并從實際出發提出了二師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目標任務、實施步驟和政策措施,將其納入二師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總體規劃。

引進先進教學模式,為課改尋求路徑

圍繞“促進二師教育均衡發展,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這一目標,二師教育局組織本土專家與教研員在多方考察、深度調研、科學論證的基礎上最終達成共識:立足現實,借助外力,打造內力,形成合力。與北京師范大學現代教育技術研究所合作,引進“基礎教育跨越式發展創新試驗”(以下簡稱“跨越式”試驗)研究的課堂教學理論、模式與方法。具體目標是:在二師義務段起始年級的語文、英語兩學科實施“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大幅提升二師中小學課堂教學質量、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項目實驗,以試驗項目為抓手,借助二師的當地資源優勢建立推廣體系,將先進的教育思想、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向二師(特別是農村地區)的課堂教學擴展,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與課程深度整合,打造有效課堂,旨在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提升中小學課堂教學質量、促進二師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三年以來,二師23所中小學校語文、英語教師參與了該課題的培訓及試驗探索,試驗對象涉及小學一年級至四年級全體學生。自2010年啟動以來,跨越式教學課題主持人,北師大現代教育技術研究所何克抗教授,北師大教育技術學院余勝泉院長及多位博士專家多次親臨二師對實驗教師進行培訓指導,深入課堂教學進行認真獨到的觀、評、導。課題組專家們定期的培訓指導,精準細致的點評以及對跨越式教學理念深入淺出的闡述,使教師們對跨越式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有了全面深刻的理解和認識??缭绞浇虒W模式逐步使先進的教育教學觀念內化為教師們的教育思想,并外化為日常的教學行為,為全面深入地落實新課改要求、大幅度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實現基礎教育的跨越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實踐中收獲、在探索中前進

通過3年來參與“跨越式”試驗的研究,在總課題組的精心指導以及各實驗學校與實驗教師的團結協作、共同努力下,跨越式教學課題的實施已取得顯著成效,各試驗學校在設施配備、師資建設、課堂革新、學生發展等方面都出現了可喜的變化。

1.通過參與試驗,教師的教學素養有了明顯的提高?!翱缭绞健痹囼烅椖苛⒆阌诿嫦蛐畔⒒慕處煂I發展,大力實施包括教育理論、信息技術、教學設計、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模式與方法、案例分析、信息化教學實踐等內容的教育技術培訓,提高教師的信息素養以及將信息技術與課程有效整合的能力,變革了課堂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促進教與學方式的改變,從而貫徹落實素質教育的創新人才培養目標,有效提升了廣大教師學習與實踐能力,實驗教師的授課水平和專業發展不斷得到提高。

一位教師這樣說:“接觸了‘跨越式’”的教學理論,為我們的職業生涯打開了一扇窗戶。如今,我覺得上課是一項神圣的事情,每上一節課都是一種享受,享受成功,享受熱情,享受孩子和自己的成長”。

2.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學習能力大大提高?!翱缭绞健苯虒W課題實施僅僅三年,實驗班學生的學業成績及學校教學質量已呈現出明顯的提升趨勢。在英語課中,教師堅持以語言交際、運用為中心的教學策略,通過聽、說、背、唱、演等多種教學活動,有效地調動了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一年級到四年級的學生語言表達流利、準確,口語表達能力有大幅度的提升。在語文低段的教學中,將識字、閱讀、作文三個教學環節有機結合起來,提前進行閱讀和寫作,在語言運用過程中突破識字難關,通過拓展閱讀材料的學習,不僅使學生深化了對課文主題的理解,而且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擴大了閱讀量,豐富了詞語的積累和感性認識。最后,通過編對話、寫短文、談感受等多種活動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和思維能力,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創編能力。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

3.教師們形成濃厚的教研與實踐氛圍。課題組組織的教師培訓與教學指導體系等多種方式、多樣化的教研形式極大地調動了教師們的教研積極性。教師們形成了以常規促發展、以觀摩促研究、以優質促提高、以模式創特色、以結果求反思的教研與實踐氛圍。在學科教學實踐中,定期的聯片教研、有效的校本教研、集體備課和教學案例研討等活動,為試驗教師盡快掌握“跨越式”教學模式的操作要領創造了條件,搭建了平臺。試驗教師在分享經驗的同時找到了差距,受到了鼓舞,獲得了繼續探索實踐的力量。在兵團及區域內舉辦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研討會”中,華山中學的李靜、于婧老師以“跨越式”教學模式設計并展示的英語課榮獲一等獎,在師域外進行課堂教學觀摩研討活動中反響強烈。在全國“跨越式”試驗教學成果展示年會中,二師獲優秀課例教學設計獎36節;優秀教學論文、教學反思、心得體會等100余篇。

4.少數民族雙語教育呈現可喜變化。二師僅有的一所雙語學校由于地處邊遠地區和多民族聚集特點,家長文化水平普遍較低,大部分學生基礎薄弱。但通過兩年的“跨越式”教學試驗后,與地方同類雙語學校使用相同試卷進行測試,雙語班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和考試成績遠高于地方學生。該學校也從多年的薄弱學校成為全師教育系統的先進典型。教師開發的課件、課例、論文和學生的競賽作品多次獲獎;教師所做的優秀公開課經常向全師、其他師局的教師、專家展示。有多名民族教師代表二師參加兵團和新疆中小學雙語“同課異教”教學活動榮獲一等獎的好成績。

5.在2011年、2012年的全國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工作中,二師基礎教育各項指標連續兩年均高于兵團、全國平均水平。2010年二師教育局教研室“聯片教研課題”獲國家教育課程改革教學研究成果三等獎。

感悟實踐啟智慧,發展教育奠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