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手機調查報告范文
時間:2023-03-16 22:58:3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移動手機調查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Google Play全球下載量比iOS超出近60%。
全球 iOS 與 Google Play 收入對比如下圖所示:
日本、韓國和美國所產生的收入比世界其他國家/地區加起來還要多,表現出強大的盈利能力。而“金磚四國”(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保持了良好的下載量 增長勢頭。中國在金磚四國中的收入增長排名第一,2014 年年底在 iOS 收入排行榜上名列第三,緊隨美國和日本之后。
消息類應用拓展覆蓋范圍,作為通往新受眾的關口。
旅游和交通類應用引領分享經濟潮流。分享經濟變革了消費者的生活、工作以及與社區的交互方式。從2013年到 2014 年,旅游和交通類應用十強的下載量增長30% 以上。 交通類的Uber 和 Lyft, 住房類的Airbnb、Homeaway 和Couchsurfing 都獲得了用戶和資本市場的認可。
手機視頻應用流行度上升。尤其在中國,高速數據傳輸服務的普及、更優惠的流量套餐以及大屏手機的火爆,都刺激了用戶在手機上觀看視頻的行為。
銀幕偶像有巨大的移動影響力。流行文化偶像利用手機游戲進行重新包裝后獲得巨大成功。電影改編類游戲在首映期間就迎來下載高峰,但在某些情況下IP的生命周期更長。
社交、攝影及錄像應用擁有更多女性用戶,而手機游戲玩家中男性更多一點。Pinterest這類的視覺發現類應用是女性用戶的大本營。
篇2
Windows Phone 8成為拉諾基亞爬出谷底的繩索,但是,在谷歌Android、蘋果iOS之下,微軟的日子并不好過,加之用戶對操作系統的忠實度并不高,諾基亞的自救與光榮回歸似乎更需要雙重保險。
目前,全球排名前兩位的手機生產商三星和蘋果,共占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份額的50%,這一數字還在不斷增長。然而在2007年,蘋果推出iPhone前夕,諾基亞一直都是手機領域的主導者。據調查公司StrategyAnalytics稱,去年第三季度,諾基亞在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中所占的份額僅為4%,排名第10,位于LG和中興(ZTE)等手機生產商之后。
這一切仿佛在去年10月有了轉機。就在諾基亞深陷財政虧損與裁員泥潭之時,微軟推出了新一代智能手機操作系統Windows Phone 8,隨后,諾基亞迅速把這款操作系統應用在其系列產品中最高端的Lumia 920和820手機上。初步業績報告顯示,諾基亞第四季度手機總銷量為8630萬臺,其中功能型手機銷量為7960萬臺,包括930萬臺Asha觸屏手機。這對諾基亞來說顯然意義非凡,說明諾基亞首席執行官埃洛普(Stephen Elop)一再堅持的WP策略效果正逐步顯現。
押寶Windows Phone 8
說Windows Phone 8救了日益落寞的諾基亞還為時過早,但它的確給諾基亞帶來重生的希望。
去年年末,諾基亞在港召開搭載Windows Phone 8的旗艦新款智能手機Lumia 920/820會。據國外媒體報道,諾基亞Lumia 920銷售十分火爆,目前該系列產品已經在美國、德國、澳大利亞等多地脫銷。
諾基亞押寶Windows Phone 8的最強力支持者是其首席執行官埃洛普。自2011年2月諾基亞決定同微軟合作后,埃洛普一直都在嘗試證明這一決策的正確性。埃洛普稱,諾基亞的過渡期為兩年。就在諾基亞聯手微軟之前,還有媒體報道,“諾基亞或推出安卓手機”的消息,但諾基亞方面立刻出面澄清“是媒體的誤讀”。
其實,如果不與谷歌合作,諾基亞不但會面臨Android平臺的競爭激烈,以及被卷入價格戰的危險,還會受到谷歌在互聯網服務上的限制。反而選擇與微軟合作,不僅可以快速切入高端智能市場,還能獲得一定的“議價權”,有更多的自由發產品的附加價值。
但是,選擇微軟并不代表高枕無憂。最新消息,LG、華碩、華為等主流智能手機生產廠商已于近日表示將要推出新款搭載Windows Phone 8的智能手機,雖然諾基亞有先發優勢,但卻不能忽略來自老牌手機制造企業的競爭。
同時,移動互聯網迅猛發展,智能手機以及平板電腦等移動設備在全球風靡,一直以來分析人士均認為用戶不愿意更換平臺是因為偏愛某款操作系統,但調查卻大出所料。據Accenture最新的研究顯示,三分之二的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用戶并未特別偏愛哪款操作系統。Accenture的調查報告給出了用戶更換手機操作系統的原因:用戶更換不同平臺的設備,有很大一部分出自于好奇,想嘗試一下其他的操作系統,用其他操作系統的手機獲得更好的地用戶體驗,體驗更多的高新服務和應用軟件。數據表明,24%的用戶表示會嘗試購買市場上其他系統的設備,23%的用戶會因為追求更好的使用體驗而更換設備,另外還有23%的用戶會由于不同系統間的服務和應用而更換設備。Accenture的運營總監Kumu Puri表示:“總體來說,我們的調查顯示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和PC的用戶對于系統的忠誠度并不高。他們愿意嘗試不同的操作系統,而且不會只使用單一平臺的設備。”
近日,有投資者對一直處于虧損狀態下的諾基亞現狀發表看法,如果銷售量到2013年初還無法增長,那么埃洛普將需放棄或改變策略。此次高端Lumia智能手機成功與否對諾基亞的存亡至關重要,因此,諾基亞要想成功翻身,必須擁有雙重保險,也就是正視自己在營銷方面的缺失,并抓緊改進。
營銷保衛戰
從去年10月,Lumia 920和820手機面世以來,諾基亞就投入巨額資金在英國及歐洲其他地區對這兩款手機進行廣告宣傳。11月份,Lumia920的全球預訂量在20天內就突破了250萬部,超過Lumia全線系列在上一個財季的290萬部。
位于倫敦的Strategy Analytics公司的分析師尼爾·莫斯頓(Neil Mawston)稱,諾基亞不愿透露宣傳花費的具體數額,但是在假日期間,到處都有該公司的電視廣告?!叭绱舜罅Φ男麄髟谝欢ǔ潭壬蠋凸菊一亓艘恍┪羧盏妮x煌,而在移動手機戰略上和諾基亞緊密合作的微軟也對此次宣傳提供了幫助?!?/p>
智威湯遜(JWT)上海董事總經理李巍認為:“諾基亞其實在營銷方面一直做得不錯,每次新品推廣都是有效果的,只是在幾個月之后,就沒有聲音了?!边@就引發了另一個話題,即“大營銷”的理念?,F在的營銷不僅限于做廣告,而是要從產品研發、設計到生產、推廣、銷售,整個鏈條都要體現品牌的可持續性,否則品牌就會貶值。
除此之外,諾基亞現在面臨的另一更重要的問題是找不到提高品牌價值的重點?!爸Z基亞以前是一個非時尚品牌,做的是功能性產品,講求的是實用、耐用,激活的是人腦中偏理性的部分。而蘋果公司的喬布斯則是成功地將手機變為一種很酷的產品,改變了游戲規則,用產品激活的是人腦中偏視覺、社交的部分。諾基亞的手機分機型,但不怎么強調用戶的辨識度,而喬布斯使手機成為‘可炫耀的身份標識’?!鄙虾{溈瞎饷鲝V告策劃總監王正說。
可以看到,蘋果自始至終都貫徹了自己的品牌定位,相反,諾基亞最新推出的Lumia,拋棄了其以往在消費者心目中樹立起來的實用、耐用形象;而改走像蘋果一樣的高端、酷炫定位。結果是Lumia920能夠讓消費者覺得高端的也只有5000元的價格而已,它所定位的無線充電功能,被業界質疑為雞肋;而它標榜的超級觸摸屏,倒是可以不脫手套也能接打電話了,然而讓這一點成為“可炫耀的身份標識”又太過牽強。
“而諾基亞品牌一直貶值還有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它沒有在鼎盛時期革自己的命,換言之,就是沒有自己的技術儲備?!敝更c傳媒執行董事林超表示。而這一點做得相對成功的是微軟,在2001年,微軟就布局了游戲娛樂市場,推出XBOX,并于2010年推出Kinect,體感就相當于人機肢體互動,具備反超“觸摸屏”技術的潛力。
無論如何,媒體所講的諾基亞Lumia920的熱銷對公司來說不啻于一針強心劑。但在近日的采訪中,埃洛普也不得不承認“艱難的時光還沒有過去?!蹦诡D也警告稱,“諾基亞仍然缺乏真正強大、能和iPhone 5或者三星Galaxy S III對抗的手機?!?/p>
篇3
關鍵詞:三網融合 政府信息 增值利用
中圖分類號: G258.2 D63-3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6938(2012)02-0075-06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al Strategy of Public Sectors Based on Information Integration-Oriented
Abstract Public sectors produce massive information resources during the process to perform their public duties. These information resourc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various areas of public life, such as law, politics, culture, education, population, society and so on, which are of great social and economic value. But for a long period, this information is outside the scope of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 in library. Fortunately, the appearance of triple play has provided a good opportunity for libraries to develop value-added reuse of this public sector information.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 this article studied the organizational strategy of public sector information.
Keywords triple play; public sector information; value-added use
1 研究背景
政府等公共部門在履行公共任務過程中產出了海量有價值信息。這些信息涉及法律、政治、文化、教育、人口、社會等與公共生活密切的領域,是具有重要社會價值與經濟價值的寶貴資源。但是長期以來,這些資源游離于圖書館信息組織之外。其中主要原因是公共部門分屬不同系統,資源難以有效組織。例如廣播資源不能在互聯網流動。公共圖書館很難按用戶要求提供服務,目前只有少數圖書館開展文本信息服務。三網融合為公共部門信息增值利用創造了條件。但是,開發利用這些豐富資源的關鍵是信息組織問題,即如何使這些豐富的資源與圖書館本地服務系統融合的問題。公共部門信息資源分屬不同系統,使信息缺乏標準化規范,不同部門和網絡平臺之間存在信息孤島,造成政府信息資源難以融合。許多優質的資源不能在內容提供人、圖書館、公眾之間實現跨平臺服務。三網融合的推進,無疑為公共部門信息資源的深度開發利用創造了優良環境。如何利用三網融合的機遇實現公共部門信息的增值利用,面臨的核心問題之一就是信息資源的表達、格式、標準等問題,這些問題可歸納為信息組織問題。因此,本文旨在從政府信息組織的視角,對公共部門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提出對策建議。
2 文獻綜述
三網融合為信息資源的深度、多途徑增值利用創造了條件。學術界對信息資源增值利用服務,包括政府信息資源的增值利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電信網[1][2]、互聯網[3]和圖書館等多個不同領域,并各自從自身利益發展的視角對信息增值服務發展模式進行研究[4]。王曉琳[5]探討了我國政府信息增值服務的外包模式,闡釋了政府直接從事信息增值服務的困難和障礙,并對政府信息增值服務外包模式的可行性及其問題進行了分析。馬桂艷等[6]在分析我國政府信息資源開發與利用的現狀基礎上,探討了政府壟斷開發模式和信息增值服務外包模式,并建議建立首席信息官制度和采用多元化信息開發模式及供給體系等政府信息資源開發模式的新途徑。在政府信息增值服務的機制上,周毅[7]認為政府機制、社會機制和市場機制是政府信息增值服務運作機制的可能選擇。周濤[8]則認為應該構建政府信息增值利用的信息資源、法律法規、社會、經濟和技術保障機制,同時建立科學的反饋機制。目前三網融合環境下政府信息增值的成果數量不多,但均十分重視從政府信息組織的研究。
而在政府信息資源組織上,學界也有相關研究成果。一方面,通過介紹國外先進的政府信息組織方式,借鑒成功經驗。羅昊[9]深入研究了GILS和DC-Government兩種主要的政府信息資源元數據。曹樹金等[10]對這兩種政府信息資源元數據做出了多方面的比較,認為GILSD在元數據的專業元素設置和應用實施成熟度等方面具有優勢,但是DC-Government由于采用DC核心集的擴展應用有利于政府信息元數據的擴展性、互操作性和資源發現功能的實現,因此DC-Government將占據未來政府信息資源描述領域的主流地位,值得我國借鑒和學習。另一方面,通過分析總結我國政府信息資源元數據等標準化的現狀,提出相關改進意見。張承偉[11]提出,我國構建政府信息描述型元數據有12個元數據項,10 項與DC 相對應。[11]羅昊提到國內政府信息資源元數據的研究與應用,應密切關注DC與DC Government 研究進展,在此基礎上充分引進這些成熟規范的編碼體系并將其中的元素有機組合,從而形成適應中文資源特點與具體應用需求的應用規范, 提高互操作性。
綜上所述,盡管目前單獨研究三網融合或政府信息增值的成果數量較多,但尚未有結合三網融合背景的政府信息增值利用的研究成果。為此,針對眼下三網融合的必然趨勢,研究在此環境下我國政府信息增值利用在融合環境下的需求特點和存在問題,從政府信息組織的角度,探究政府信息在融合環境下的實現增值利用對策是十分必要的。
3 研究過程與方法
為了探索三網融合環境下政府信息資源的組織策略,筆者主要采用了文獻分析法和網絡調研法展開調查。一方面,通過訪問各大主要學術數據庫,檢索政府信息組織的相關文章,了解政府信息組織的研究現狀和障礙;另一方面,通過網絡訪問各大政府網站了解目前我國政府信息組織的現狀,結合實際需求歸納出公共部門政府信息增值開發對政府信息組織的要求,從而提出可行性的對策。
4 公共部門信息資源組織方法的現狀
4.1 方式
《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第三章中對政府信息公開的方式和程序的闡釋是“行政機關應當將主動公開的政府信息,通過政府公報、政府網站、新聞會以及報刊、廣播、電視等便于公眾知曉的方式公開。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在國家檔案館、公共圖書館設置政府信息查閱場所,并配備相應的設施、設備,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獲取政府信息提供便利。行政機關可以根據需要設立公共查閱室、資料索取點、信息公告欄、電子信息屏等場所、設施,公開政府信息。”
盡管從政策上鼓勵政府信息通過多元化的途徑公開,但就現實情況而言,我國政府信息的方式仍較為單一,自從1999 年實施政府上網工程以來,政府信息公開服務基本上是通過政府各級部門的門戶網站來實現的。如《深圳市政府信息網上公開辦法》明確指出:“網上公開是指將政府信息與國際互聯網相聯的深圳市政府的公開信息網絡上給予。”這一規定基本把通過互聯網上的非政府網站以及其他公開政府信息的方式排除在外。類似的還有廣州市和上海市都規定“用互聯網上的政府網站”來公開政府信息。
雖然,通過政府網站公開政府信息有保證信息公開的嚴肅性等諸多優勢,但是這種單一的公開方式卻不利于政府信息的傳播。對于不太喜歡上政府網站或者沒有電腦的人群而言,政府信息就無法得到有效的利用。尤其是隨著三網融合的發展,這種單一的政府門戶網站方式將顯現出較大的弊端,使政府信息被動的失去了因網絡融合而快速增長的移動手機和數字電視用戶,一定程度上縮小了利用政府信息的受眾數量。為了縮小數字鴻溝,擴大政府信息的公眾利用范圍,不少國家率先進行了積極的嘗試。早在1999年英國的網絡普及率僅為22%,為此英國政府考慮除了互聯網之外,普及數碼電視,并且把在英國廣泛使用的電話呼叫中心、基礎游戲機等納入政府信息公開的服務終端。在我國,三網融合的試點城市上海也在積極的探索新型的政府信息公開方式。上海市政府辦公廳印發的《2011年本市政府信息公開工作要點》[12]中指出,將嘗試開展手機短信或彩信群發、電子郵件推送、數字電視政務公開頻道、便民終端機等方式,主動各類政府信息,進一步方便群眾知情知政。對于我國而言,為了充分利用三網融合帶了的機遇,擴大信息受眾面,政府信息急需打破單一的方式,采用立體式的政府信息公開模式。
4.2 元數據
為了使政府信息能夠流暢的在融合環境下的各個平臺公布和提供利用,必須利用統一標準對政府信息進行描述和著錄,因此開展專門的政府信息核心元數據描述研究也成了實現三網融合下政府信息增值利用的關鍵。
對于我國政府信息資源的元數據標準,早在實施政府信息公告工程之初以政策的形式予以規定。2009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秘書局頒布了《政府信息公開目錄系統實施指引(試行)》中對核心元數據的定義是描述政府信息公開信息特征的基本屬性的集合,適用于政府信息公開目錄的編目、建庫、和查詢;并根據此前的《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規定和檢索查閱政府信息的需要,設定14個核心元數據,其中包括索引號、名稱、生產日期、機構、信息分類、著錄日期6個必選項,文號、關鍵詞、語種3個條件必選項,內容描述、有效期、相關信息、在線鏈接地址、信息格式5個可選項。另外,2008年3月實施的《政務信息資源目錄體系》系列國家標準GB/T 21063.4-2007中規定政務信息的6個必選核心元數據包括信息資源名稱、信息資源摘要、信息資源提供方、信息資源分類、信息資源標識符、元數據標識符,6個可選核心元數據包括信息資源日期、關鍵詞說明、在線資源鏈接地址、服務信息、元數據維護方、元數據更新日期。僅從國家的元數據標準政策來看,我國政府信息的元數據標準并沒有得到完全的統一和規范,這樣使得地方政府信息的元數據格式更是多樣化和自主化,不利于政府信息資源的統一描述,進而阻礙政府信息在三網融合環境下實現信息集成和跨平臺互操作。
4.3 目錄分類體系
《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第三章第十九條規定“行政機關應當編制、公布政府信息公開指南和政府信息公開目錄,并及時更新。政府信息公開指南,應當包括政府信息的分類、編排體系、獲取方式,政府信息公開工作機構的名稱、辦公地址、辦公時間、聯系電話、傳真號碼、電子郵箱等內容。政府信息公開目錄,應當包括政府信息的索引、名稱、內容概述、生成日期等內容?!?/p>
對于政府信息的分類,《政府信息公開目錄系統實施指引(試行)》中定義的政府信息分類是指根據信息內容的屬性或特征把政府信息劃分為若干類別,并建立起一定的分類體系和排列順序。目前,適合政府信息目錄的分類體系主要有四種類型,即依據政府信息內容屬性的主題分類、依據政府信息負責單位的機構分類、依據政府信息外部屬性的體裁分類和依據政府信息所針對的群體受眾的服務對象分類。其中主題分類是我國政府編制政府信息公開目錄的基本分類方法,盡管政府信息的分類標準有較早的政策規范,但是在實際的執行中卻不盡人意。在《政府信息公開目錄系統實施指引》中擬定政府信息一級類目22個,二級類目124個;而在《政務信息資源目錄體系》系列國家標準GB/T 21063.4-2007中規定,信息資源主題分類包括21個一級類目和133個二級類目??v觀我國各級政府信息網站,其對于政府信息的主題分類原則多有自身的一套標準,不同政府部門和地區之間仍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例如同樣為三網融合第一批試點城市的武漢和上海的政府辦公廳網站,僅從其網站的政府信息公開專欄中所設的一級類目的數量、名稱和內容來看,武漢市下設 23個一級類目,上海市下設30個一級類目,并且這些類目中只有9個類目忽略類目名稱的差異,而類目內容兩市是一致的。
5 公共部門信息增值開發對政府信息組織的要求
5.1 適應數字化信息開發
當前,人們越來越傾向于通過互聯網、手機、廣播電視等數字終端,根據自身的特定需求獲取文字、圖像、音頻、視頻等形式多樣的多媒體數字化信息資源。政府信息的組織方式也應該適應這一特點。調查顯示,通過政府網站獲取政府信息的美國公民人數在兩年內增長率高達70%,越來越多的美國人已經成為網絡公民(E-citizen)。該調查同時發現,偏好通過網絡獲取數字化信息資源的人群日益增多,網民結構越來越趨近現實生活中的公民結構[13]。對公共部門信息資源的組織應適應公眾數字化需求。
5.2 適應無縫信息獲取
公共部門信息資源組織應有利于圖書館將豐富的外部資源融于圖書館本地資源,成為圖書館資源的重要造成部分。政府信息的無縫集成是電子政府追求的理想目標和最終方向。早在2001年,聯合國經濟與社會事務部(DPEPA/UNDESA)與美國公共管理協會(ASAP)均將政府信息的無縫集成定義為電子政府發展的重要階段與成熟的標志。同時,社會信息資源的無縫隙整合,組織的運行成本趨于零,服務個性化和即時反應也將成為衡量信息社會高級發展階段中任何一個政府組織信息化成熟度的主要標志[14]。在融合的信息環境下,公眾希望不受時間和空間的物理限制,能夠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以任意的信息途徑和方式獲得想要的政府信息資源,使公眾能夠真正享受全天候不間斷的政府信息資源獲取與服務。信息組織應通過拓展服務平臺,滿足網絡融合環境下無縫式的服務,使用戶可以通過計算機、電視、手機等任意終端享受到任意時點的實時服務。
5.3 適應多元化信息服務需求
三網融合后,政府信息的內容和載體形式將會得到大范圍的擴充,能夠實現整合文字、圖像、音視頻、報刊雜志、廣播電視節目等全部資源,同時這些內容可以通過手機、電視和計算機等任意用戶終端,擴展為信息出版、信息搜索、信息交換等服務。在三網融合的環境下,用戶對信息資源和服務的需求結構將發生重大的變化。艾瑞集團咨詢集團2010年的網絡視頻相關調查結果表明,網絡視頻用戶快速增長。
知識服務方面,政府可以利用公共圖書館的專業優勢,一方面可以利用公共圖書館為政府編制政府信息公開目錄、指南、索引、網絡導航等,對政府信息進行科學的組織;另一方面,更可以通過公共圖書館為用戶獲取知識服務,幫助用戶搜集、篩選、整合政府信息資源。從國際經驗來看,許多圖書館行業組織都設有專門的政府信息分組,例如國際圖聯特別設立了政府信息服務和官方出版部門;中國圖書館學會也把政府信息增值工作納入日程,并積極與國務院法制辦、文化部等政府部門開展交流合作[15]。目前國內已有若干圖書館推出了專門的政府信息服務,并積極采用三網融合提供的新技術和新平臺。例如國家圖書館的“中國政府公開信息整合服務平臺”[16],開創了我國公共圖書館對政府信息資源整合與利用的先河。
5.4 適應增值產品與服務的需要
通過充分利用三網融合提供的海量信息內容和多元化平臺,實現政府信息的增值開發和利用,會產生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因此,信息組織方案必須適應投資的需要,有利于形成信息增值業務。如在數據庫增值服務方面,信息組織應有利于整合各職能部門政府信息制作政府信息數據庫,既滿足公眾瀏覽和檢索政府信息的需求,又可以實現政府信息跨部門的集成形成新型增值業務。目前福建省政府辦公廳、省林業廳等29個廳局完成政府信息資源的數字化、網絡化和標準化改造,建立了包括統計、測繪、地質、檔案、氣象五個部門基礎數據庫在內的各類政府信息數據庫100多個,達到了TB級信息資源的整合與應用,其中79個政府信息數據庫向授權用戶開放;并且完成68個省直部門信息資源的調查和整合,實現信息的集成和共享。再如移動信息獲取服務與政府資源的對接中也要求信息組織標準的協調,增值設備制造也要考慮信息組織方法的識別問題。
6 公共部門信息組織策略建議
6.1 元數據規范應適應圖書館對資源的發現
政府信息元數據常用來描述政府信息的存在性及所在位置,確定政府信息的可用性,同時描述獲取政府信息的手段、政府信息的來源、完整性和安全性等信息。為了使政府信息能夠流暢的在融合環境下的各個平臺公布和提供利用,必須利用統一標準對政府信息進行描述和著錄,因此專門的政府信息核心元數據是政府信息增值利用的關鍵。2009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秘書局頒布的《政府信息公開目錄系統實施指引(試行)》對核心元數據進行了定義。設定了14個核心元素據,其中包括6個必選項3個條件必選項及5個可選項。但是我國另一標準《政務信息資源目錄體系》(GB/T 21063.4-2007)則規定了政務信息的6個必選核心元數據項與6個可選核心元數據。僅從國家的元數據標準政策來看,我國政府信息公開與電子政務就存在兩套元數據標準,不利于圖書館信息發現與組織集成。
很顯然,傳統的政府信息組織方式已經無法全面滿足圖書館對資源的加工、組織與查詢需求。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12年1月的統計結果顯示,截至2011年12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到3.563億[17]。調查數據說明,政府信息資源建設應該朝著數字化方向發展,滿足廣大網民利用寬帶或手機等媒介獲取數字化政府信息的需求。元數據規范滿足移動用戶需要是必然趨勢。
6.2 信息組織方式應適應互操作要求
根據《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規定,我國目前的政府信息公開主要采用政府公報、政府網站、新聞會以及報刊、廣播、電視等便于公眾知曉的方式公開。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在國家檔案館、公共圖書館設置政府信息查閱場所。行政機關可以根據需要設立公共查閱室、資料索取點、信息公告欄、電子信息屏等場所、設施,公開政府信息。這些規定表明,目前的信息組織主要是為了適應法定的公開方式,因此信息組織存在多樣性與非規范性。就現實情況而言,政府信息公開服務基本上是通過政府各級部門的門戶網站來實現的。這種方式為快速增長的移動手機和數字電視用戶通過三網融合獲取信息帶來了機遇,但信息組織的非規范性為融合網絡環境下的開發利用帶來了障礙。
2002年,方志遠博士通過研究發現,網絡時代一個成功的政府信息平臺的重要特征之一便是具備較好的互操作性[18]。尤其是對于三網融合中不同業務和信息的相互串聯,政府信息的組織需要具有良好的互操作性,以方便公眾跨平臺獲取政府信息。這樣就需要統一的政府信息元數據對政府信息的描述進行規范,從而實現政府信息在不同操作平臺、異構數據庫間的信息交換、集成、共建共享和提供服務。
當前要讓政府信息組織適應三網融合下互操作的要求需要從多方面努力。由于我國大量的政府信息仍然是未經增值加工的原始資源,既沒有統一的信息存儲格式,又沒有進行統一的信息描述,給信息的查詢和跨平臺應用帶來了諸多不便。因此,實現政府信息的互操作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便是建立統一的政府信息元數據標準,利用統一的元數據對政府信息進行規范性描述,提供政府信息增值利用的效率。例如,美國政府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開展了“分布式政府信息定位服務(GILS)”[19]項目的建設。那么我國要推進政府信息資源組織方式的變革,實現政府信息組織的互操作,除了有統一的政府信息資源描述規范外,還應該廣泛推進廣大公眾用戶參與政府信息組織,綜合運用用戶自標引、信息資源門戶、主題樹、Wiki、Blog等新興的基于用戶參與的社會性信息資源組織方式,提高用戶參與率,促進政府信息資源在互操作基礎上的本地融合。
6.3 信息組織模式應適應信息資源的跨媒體服務
根據聯合國2010年度的全球數字政府調查報告顯示,手機、寬帶和無線網絡的迅速發展,給政府信息的傳播和使用方式帶來了巨大的變革。特別是對于經濟基礎較為薄弱的發展中國家而言,過去十年移動手機用戶的使用量大幅增長,隨之產生的移動信息業務也顯示出較好的發展前景,但是政府并沒有充分運用此類信息技術提供有效的政府公共信息傳遞服務[20]。因此,對于仍處于發展中的我國而言,三網融合所帶來的新技術和新平臺將是通過提供具有融合特點的個性化服務來擴大政府信息影響力和利用率的大好機遇。
電信網、廣播電視網和互聯網實現的三網融合將形成全新的信息媒介平臺和服務方式,各種網絡視頻點播、數字電視、手機移動應用等新型服務應運而生。政府應該考慮積極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條件和信息融合業務,拓展新的政府信息公開和增值利用渠道與手段,為公眾提供更加便捷的滿足公眾信息需求的個性化政府信息服務。除了傳統的通過聲訊政府熱線電話、電子信息屏、政府電子信箱和門戶網站等渠道提供政府信息服務之外,政府還可以利用三網融合環境下的新業務和服務。例如,通過融合了電視業務和電信業務特點的互聯網電視(IPTV)使公眾能夠按需觀看時政新聞、政務分析等政府相關信息節目。通過基于寬帶技術實現電腦與電腦、電腦與電話、電話與電話之間通話業務的寬帶電話(VOIP),由于無須搭建專屬網絡,運營成本低,可以大大降低政府各部門之間、政府與公眾的互動交流通話資費成本。通過手機移動平臺的政府信息,可以使范圍更廣的受眾用手機上網或下載手機移動客戶端就可以瀏覽各類政府信息及辦理行政相關業務。那么,在統一的政府信息資源組織模式下,采取統一的標準,規范政府信息資源的元數據、描述格式、數據形態等具體的信息組織方式,保障政府信息實現互聯網、電視網和廣播網之間的跨媒體服務。
6.4 信息組織目錄體系適應資源融合需要
如今,在三網融合的大趨勢下,“全媒體”的發展模式已經成為廣播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發展戰略中最熱門的口號?!叭襟w”策略既可以理解為“以融合業務系統和多功能融合終端為支撐,在大同數字電視網與互聯網和移動通信網的基礎上,為用戶提供集文字、圖片、超文本、音頻、視頻、監控等為一體的多種媒體服務,打造權威的、全功能的全新媒體形態,實現娛樂和信息的綜合服務及推薦交換”;又可以解讀為“是從傳播介質化和產業流程再造的角度,包括報紙、廣播、電視、網絡、手機、戶外視屏、電子移動報等多種媒體形態的符合”[21]。
政府也應該適應這種融合需求,將政府信息資源融于本地、進行充分的信息整合,實現政府信息資源的集成化。一方面,通過政府信息內容的集成,將由于行政分割而分散在不同部門類型繁多、存儲介質多樣的政府信息資源整合在一起,實現政府信息的集中管理、高度共享和協同工作。例如,可以將分散在工商、稅務等部門的紙質及數字化的涉及企業的政府信息整合在一起,形成企業信息集成庫,便于通過“全媒體”環境下的多樣化媒介進行傳播、提供公眾利用。另一方面,通過平臺和信息終端的集成,使政府信息可以通過互聯網、數字電視、移動手機通信等多樣化的途徑為公眾所獲取,從而消除政府信息的條塊分割而造成的“信息孤島”,同時消除“數字鴻溝”,保障公眾獲取政府信息的公平性。
參考文獻:
[1]鄭.電信增值信息服務若干問題研究[J].現代情報,2009,29(11):182-185.
[2]王秀新.中國移動通信行業增值服務發展模式研究[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05.
[3]朱建偉.基于互聯網的信息價值服務模式分析[J].現代情報.2008,(2):73-80.
[4]嚴青云.網絡環境下圖書館信息增值服務分析[J].圖書館學研究,2006,(14):61-63/67.
[5]王曉琳.我國政府信息增值服務外包模式初探[J].浙江檔案,2008,(4):23-25.
[6]馬桂艷等.我國政府信息資源開發模式比較與評價研究[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10,32(2).
[7]周毅.論政府信息增值服務及其運行機制的創新[J].圖書館情報工作,2008,52(1).
[8]周濤.政府信息增值利用保障機制研究[J].中國科技資源導刊,2009,41(3).
[9]羅昊.兩種政府信息資源元數據的分析與比較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新世紀圖書館,2003,(2).
[10]曹樹金等.論政府信息資源的元數據標準[J] .情報學報,2004,(12).
[11]張承偉,賴洪波.政府信息資源元數據的描述方法[J].情報科學,2007,( 6).
[12]上海市政府辦公廳:2011年本市政府信息公開工作要點[EA/OL].[2011-04-01]..2011-04-01.
[13]Christy Oglesty CNN. Study: More Americans become e-citizens [EB/OL].[2011-04-01].省略/2002-04-03/tech/government.internet_1_web-sites
-online-population-users-visit?_s=PM:TECH.20.
[14]焦寶文.全球電子政府發展概況[M].北京: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5.
[15]博秀蘭.公共圖書館在政府信息增值服務中的社會效用——以知識管理為視角[J].圖書館論壇,2011,31(1):111-113.
[16]中國政府公開信息整合服務平臺[EB/OL].[2011-12
-11]..
[18]Zhiyuan Fang. E-Government in Digital Era: Concept, Practice,and Developme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Computer,The Internet and Management,2002,(10):1-22.
[19]陳傳夫,黃璇.政府信息資源增值利用研究[J].情報科學,2008,(7):963-966.
[20]United Nations. United Nations E-government Survey 2010[EB/OL].[2011-04-22].http://www2.省略/egovkb/global_reports/10report.htm.
篇4
關鍵詞 設計困境;舊有模式;蘋果生態設計系統;設計新趨勢
中圖分類號 TB4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5024(2013)01-0018-03
隨著市場的成熟與互聯網的深度發展,設計行業競爭變得日益激烈,市場需求也變得更難以掌握,以前看似經典而正確的理論和設計思維似乎一下子變得不那么有效。以一款朵唯風信子S828手機為例,無論外觀和工藝都沒有更多可挑剔的地方,價格卻只有300多元,而幾年前這樣外觀和工藝的功能手機至少可以賣到2000元以上。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造型、手感、做工、質量等這些曾經被設計師和消費者極為看重的因素在今天已經不再是重要的選擇條件?,F今設計行業普遍陷入這樣的困境,對很多設計師們來說是巨大的打擊,傳統設計的思維不僅很難再創造出更大的附加值,甚至逐漸被這個市場所淘汰。
一、設計行業出現的新風向
(一)現今設計普遍面臨的困境
現在,很多設計師都在抱怨著盜版和不尊重知識產權的現象。從某種角度來講,不重視知識產權對設計行業是個空前災難。實踐中,一個產品一旦熱銷,那么類似的產品馬上會充斥整個市場,一直到這個產品做“爛”為止,許多設計師在這種嚴酷的市場中絕望地離開了心愛的行業而轉投他業。因此,隨著互聯網深層次發展,大眾化的時代已經真正到臨,互聯網可以讓一個優秀設計立即走紅,但也可以讓一個設計迅速被抄襲,那種仍指望靠設計一兩個走紅的產品就能獲得持續市場成功的思維方式已經明顯不符合時代的需要了,作為設計師只能去面對殘酷的競爭。
(二)舊有模式不再能領導市場
現今單一的產品設計已經無法再在市場立于不敗之地,甚至單一的思維都慢慢會被市場所淘汰,這不僅危及到中小型企業的創新方式和生存,甚至連各行業的領導者品牌都莫名地陷入困境。以諾基亞手機為例,諾基亞進入21世紀后,通過加大產品的研發和品牌深層挖掘,打敗了最大的競爭對手摩托羅拉,成為世界第一手機品牌。有這樣的幾個數據可以看出諾基亞當初的強盛,2003年營業收入比臺灣企業前十強的總和還大,像nokia 3310這款手機熱賣超過了1億部,更低端的nokia 1100甚至賣出超過了2億部………諾基亞還采用了“全方位思考”的模式,即品牌不只是行銷部門的工作,還必須從價值鏈的每一層級來思考品牌,包括設計、行銷和配送,并且很好地控制了成本,在業界作為一種優秀商業模式進行推廣,但是這一切看似絕對正確的模式在今天卻遭到了巨大的挑戰,挑戰它的就是蘋果公司,旗下蘋果iphone手機只用了一款手機的四代產品就完全使諾基亞亂了陣腳。統計機構IDC的2011年第二季度移動手機調查報告顯示,蘋果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智能手機制造商,創造了僅用iphone一款手機就完成了占據全球18.5%的智能手機市場的神話。其實更早還有一家公司就已經面臨著和諾基亞同樣的難題,那就是隨身聽的發明者索尼公司,Walkman從1979年到1998年,全球銷量突破2.5億臺,索尼在便攜音樂播放器掌握著絕對的話語權。而蘋果公司在2001年10月推出的便攜音樂播放器ipod只用了8年銷量就達到了2.2億部,更可怕的是與ipod捆綁的itune音樂播放軟件的在線音樂銷售從2003年上線到2010年2月突破了100億首,索尼在還沒有徹底明白蘋果音樂播放器到底有啥優勢的情況下就失去了便攜音樂播放器老大的位置。從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無論諾基亞還是索尼其實都是在還擁有一流的產品設計和品牌運作的情況下失去行業老大位置的,他們的產品設計依舊是最棒的、產品風格依舊很有特點、品牌依舊是大眾最為熟悉的、人機關系也是很好的,但卻莫名地失去了市場領導者的位置,消費者似乎在一夜間失去了對他們產品的興趣。
上述事實證明,舊有的思維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時展的需求。
二、蘋果公司的生態系統
(一)蘋果公司的生態系統
新的時代需要新的模式,互聯網的普及為致力于探索的公司帶來了全新的契機,而一旦樹立了一種新的模式,那就能很快占領市場,比方蘋果公司就是其鮮明的代表。
蘋果模式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一套和別的企業不大相同的系統,內部互相結合十分緊密,每個產品的推出不僅僅只是創新,另外更重要的是整合了一系列的資源。以蘋果的ipod音樂播放器的成功為例,當初蘋果在osx系統里面結合了itune這個音樂播放器,消費者覺得挺好用,但是沒意識到蘋果公司為啥花這么大的力度去開發這個,因為itune這個軟件從開發出來后就升級不斷,大版本更新了10次,小版本則差不多一兩個月更新一次,消費者一直到了蘋果推出ipod才明白itune的用處,當用戶習慣用itune這個軟件聽音樂的方式后,你會覺得ipod才是唯一可以人性化聽音樂的播放器,因為一切都可以和電腦上的音樂同步,而不需要任何的手工操作,圓形轉盤的革命性操作也是極為吸引大家的手段,優質的軟件、好的硬件加上良好的操作體驗的疊加,同時很好地控制了終端價格,市場上就發現找不到合適的對手了。事實上ipod的推出也帶動了蘋果電腦的銷售,再結合itune這個軟件直接可以在蘋果電腦上進行在線音樂試聽和購買,由ipod+itune+電腦硬件+操作系統+在線商店的有機結合,中間每一個環節都是簡單、易用,強調良好的使用體驗,這樣一個生態系統就已建立,消費者一旦進入蘋果的設計思維,就很難脫離,這就是系統的強大。單純從局部的產品來看,蘋果可能不是最好的,功能也相對較少,但是變成有機的生態系統之后,其他公司還真的很難去超越。
從上面我們基本了解了蘋果生態系統的強大,而單獨產品功能的比較意義并不大,就像現在蘋果的iphone手機,iphone的推出就使人們看到了一臺ipod音樂播放器+多重觸摸技術+極吸引人的操作方式+數十萬計的app程序+手機,正是這一系列的性能和特色充分發揮了蘋果公司的全方位優勢,給消費者帶來了全新的體驗,競爭對手雖然可能在某些地方做的比蘋果好,但是卻沒有辦法在整體上達到這樣的使用體驗,最后以至于蘋果的早年最被認可的產品外形設計已經不再重要,比方iphone4從外形來看沒啥亮點,手感不甚理想,也有許多局部功能的不足,有時甚至你充滿電都不能使用一天,并且出了“信號門”事件,但是絲毫不影響它的銷售,最后成了手機的絕對潮流,而眾多競爭對手都在宣稱比蘋果手機更輕、薄、速度快、像素高等等,但是還是不能吸引中高端的用戶去關注。
(二)蘋果生態系統的特點
蘋果生態系統能夠取得成功與它內在的特點是分不開的,蘋果公司能夠買到的技術,它的競爭對手本來也可以買到,仔細分析蘋果的生態系統就會發現,這涉及到兩方面,一方面是對各類產品進行有序而漸進的開發,一方面是如何把這些產品歸類到一個核心思維下。
在全球化的今天,單純比拼一個產品的技術已經沒有太多的現實意義,一個產品可以讓一個公司活得不錯,但遠不足以誕生蘋果這樣的公司?,F今有技術的公司很多,但要把這些技術統籌到一個方向或者讓它有效地發揮作用,這個難度就非常大了,因為缺少一個長遠的具有創新的核心思維。
三、從蘋果公司的生態系統看當下產品設計發展的新趨勢
(一)對企業產品設計的啟發
在2011年8月5日,谷歌出資125億美元收購了摩托羅拉手機,不僅僅是看重摩托羅拉手機擁有的1.7萬個專利,更是明白了雖然自己擁有市場占有率的第一的An-droid(安卓)系統,但要去和具有完善生態系統的蘋果公司去競爭,只有結合像摩托羅拉這樣的硬件廠商,才能提供更好的用戶體驗,更完善的生態系統,才能為移動設備與家庭設備業務帶來創新和推出優秀的解決方案,為消費者、合作伙伴和開發者帶來利益。同時,未來移動設備的市場將是谷歌的Android+摩托羅拉,微軟的Windowsphone+諾基亞和蘋果三家的猛力競爭,而其他不具備這樣生態系統的公司將會被市場無情淘汰。然而,即使是像前兩者這樣超大規模的合作或者兼并方式還是很難與蘋果的生態模式相競爭,原因在于蘋果公司通過多年的整合和歷練,是在一個前瞻性的統一思維下而進行每個產品的創新和持續開發,具有極強的系統性和吸引力,蘋果在推行產品的時候總是聯同多個優勢一起推出,系統、軟件、硬件以及網絡服務等互相配合,產品在推出時一不講最快二不講功能最多,只對自己的產品和服務進行不斷的改版和完善,而當你一旦習慣了它這種方式,你就沒法脫離了,因為你會覺得其他所有的產品或者程序都比較難用。
目前中國企業的產品開發能力得到了迅速的加強,特別在外觀設計和產品制造上有了極大的進步,企業主也都很重視,但是仍然面臨產品沒法從根本上與同行拉出差距、品牌形象沒法很好樹立的困境,參與國際競爭又變得日益艱難。
事實上,我們很多企業也在追求一種系統,讓企業能夠有能力上新項目,但這往往是一種大而全的思路,企業主們更喜歡追求規模化、集團化,有利潤就去追逐,而沒有去考慮生態系統的內在特點,缺少把每個產品、每個環節都做好做精做順的思維。當然也有很多企業開始迎接新一輪的挑戰,像2011年8月小米科技的小米手機,由于價格相對低廉和硬件強勁引來媒體和消費者關注。我們對小米手機的前途還未可知,但很顯然,硬件時代已經過去了,依托互聯網增值是一個方向,但正如前面說的一樣,對于整個系統的建設,難度極大,而且消費者在任何一個環節的使用不便都會對整個系統帶來致命的影響。
(二)對設計師的新要求
傳統設計師可以講究自己個性的獨立、講究藝術個性、講究制作手段,而現代社會對設計師的要求則顯然不一樣了,它包括兩個很重要的方面:
1 強調團隊化合作。如今社會對設計師要求強調合作,一件產品要走向成功必須依靠眾多人的合作,而且必須了解和掌控整個設計流程,如不適應這樣的轉變,要做好一個設計師就越來越難,指望開發出一套企業形象系統就能做好品牌,指望設計出一個漂亮造型就能占領市場等這些設計思維都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成為過去。打造好一個設計團隊變得尤為重要,而這個團隊不僅在專業上要精,更要了解上下游的產業鏈條,甚至能一站式為客戶進行綜合設計打包服務。
篇5
摘要:對電子數據進行分類應當考慮電子數據取證實務的需要,據此可以把電子數據分為十二類,其中六種為已有分類,六種為新增分類。新增分類包括存儲介質電子數據、電磁輻射數據、線路電子數據;易失性數據、非易失性數據;加密電子數據、非加密電子數據;應用層電子數據、表示層電子數據、會話層電子數據等網絡分層數據;看得見的數據、看不見的數據;電子郵件、電子公告牌系統信息、即時通信數據、電子簽名、電子數據交換、日志、微博。
關鍵詞:
電子數據;分類;取證
中圖分類號:D915.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268(2013)03002106
分類是一種把握事物共性同時辨識事物特性的邏輯手段。分類不僅能使人的認識條理化,而且能實現處置上的目的性與有效性。電子數據作為一種獨立的證據形式已為我國訴訟法所確認,在各類涉及計算機和網絡的案件中,電子數據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證明作用。但是,電子數據與其他證據形式不同,不僅其來源多種多樣,存儲介質種類繁多,生成機理差異較大,而且其作用各有不同,因此需要結合電子數據取證實務,對其進行必要的分類,以準確把握各類電子數據的特點,指導電子數據取證的實踐。
一、電子數據分類現狀
關于電子數據分類問題的研究散見于一些書籍和教材,如皮勇所著《刑事訴訟中的電子證據規則研究》一書根據不同的標準把電子證據分為靜態電子證據和動態電子證據;內容信息電子證據和附屬信息電子證據;電子設備生成證據、存儲證據與混成證據;原始電子證據和傳來電子證據。這里的電子證據即電子數據證據。劉家真在其主編的教材《電子文件管理――電子文件與證據保留》中根據數字信息的來源和是否可以形成硬拷貝把數字信息分為原生數字信息和再生性數字信息;絕對數字信息和非絕對數字信息。信息是數據的內容,因此對數字信息的分類,實際上也就是對電子數據的分類。何家弘主編的《電子證據法研究》一書中根據不同標準把電子證據分為模擬式電子證據與數字式電子證據;數字電文證據、附屬信息證據與系統環境證據;封閉系統中的電子證據、開放系統中的電子證據與雙系統中的電子證據;電子設備生成證據、存儲證據與混成證據;原生電子證據和派生電子證據;與傳統證據七種形式對應的電子證據(如電子書證、電子物證等)。除去“模擬式電子證據與數字式電子證據”的分類,該書關于電子證據的分類也都是電子數據證據的分類。
對事物進行分類首先要一義性地界定事物本身。新刑訴法沒有對“電子數據”的內涵予以明確的界定。學界一般認為,電子數據作為一種超越傳統證據形式的新型證據,是指以電子形式生成,以數字化形式存在于磁盤、光盤、計算機等載體,用以證明案件事實的電磁記錄物。但也有學者認為,電子數據即電子形式的數據信息,電子形式包括系列電子、數字、電磁、光信號或具有類似性能的存在形式,電子數據信息根據其所承載信息類型,分為模擬數據信息和數字數據信息,即電子數據包括模擬式電子數據和數字式電子數據。筆者認為,在新刑訴法仍然把視聽資料規定為法定證據種類的情況下,電子數據包含模擬數據和數字數據并不妥當。因此,筆者認為電子數據僅指電子化數字化的信息,與現代通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密切相關,電子證據是電子數據證據的略語。
基于上述筆者對電子數據和電子證據的理解,前述書著中關于電子證據的分類并不完全針對電子數據,剔除與電子數據無關的部分和重復的部分,已有的關于電子數據的分類有以下幾種:(1)靜態電子數據和動態電子數據;(2)內容信息電子數據和附屬信息電子數據(或數字電文數據、附屬信息數據與系統環境數據);(3)封閉系統中的電子數據、開放系統中的電子數據與雙系統中的電子數據;(4)電子設備生成數據、存儲數據與混成數據;(5)原始電子數據和傳來電子數據(或原生電子數據和派生電子數據);(6)原生電子數據和再生性電子數據;(7)絕對電子數據和非絕對電子數據;(8)電子書證、電子物證、電子證人證言、電子當事人陳述、電子勘驗檢查筆錄、關于電子證據的鑒定結論。以下就上述分類逐一進行討論,以確定其作為電子數據的分類是否妥當,進而提出新的分類標準以形成較完整的電子數據分類體系。
(一)靜態電子數據和動態電子數據
根據《刑事訴訟中的電子證據規則研究》一書的觀點,靜態電子數據是指計算機處理、存儲、輸出設備中存儲、處理、輸出的數據,例如計算機信息系統中存儲的計算機文檔、計算機音頻、視頻文件等。所謂動態電子數據是指計算機網絡中傳輸的電子數據,例如網絡中的電子郵件、網絡視頻、音頻文件、正在瀏覽的網頁、正在下載的文件等[1]。區分靜態電子數據和動態電子數據的意義在于根據這兩類電子數據各自的特征,在相關證據收集措施的設立及其適用上予以區別對待。例如對于靜態電子數據可以采取搜查、扣押、命令提交等措施,而對于動態電子數據則只能采取實時收集或稱電子監視措施,而且,由于后者可能嚴重侵犯公民通信自由權利,因此需要采取嚴格限制的條件。
根據收集措施的不同把電子證據區分為靜態電子數據和動態電子數據應該說是妥當的。
(二)數據電文數據、附屬信息數據與系統環境數據
依照檔案學原理,電子文件的完整性真實性無法通過其本身得到證明,需要通過元數據加以證明。依照鑒定學原理,電子文件的可讀性依賴于其原始的系統軟硬件環境。因此電子數據特別是與數據電文有關的電子數據可以分為數據電文數據、附屬信息數據與系統環境數據。數據電文數據是記載法律關系的發生、變更和滅失的數據,如Email 和EDI 正文。附屬信息數據是指數據電文在生成、存儲、傳輸、修改、增刪這一過程中引起的相關記錄,如系統日志、文件屬性信息。系統環境數據是指數據電文運行時所處的硬件和軟件環境,尤其是指相關硬件規格或軟件的版本等信息[2]3334。
把電子數據分為數據電文數據、附屬信息數據與系統環境數據可以明確不同數據的證據作用,在某種意義上還能引發學理上關于證據概念的進一步討論。因為電子數據并不都是用來證明案件事實的,有些電子數據證據是用來證明其他證據的可信性或提供偵查或證據收集的線索,因此訴訟法對證據概念的界定有很大的局限性。
(三)封閉系統中的電子數據、開放系統中的電子數據與雙系統中的電子數據
封閉系統是由獨立的一臺計算機組成的系統,或多臺以局域網方式連接的計算機組成的系統。封閉系統中的電子數據即指在封閉系統中生成、傳輸和存儲的數據。封閉系統不對外界開放,用戶相對固定,能夠迅速跟蹤查明電子數據的來源。如銀行、證券業、交通運輸業的員工均用自己固定的終端進行內部數據的交換。
開放系統是由多臺計算機組成的廣域網、城域網、校園網等系統,開放系統的電子數據即指在開放系統中生成、傳輸和存儲的數據。由于開放系統數據通信的相對人并不固定,因此數據來源不易確定。
雙系統是封閉系統和開放系統的合稱,雙系統的電子數據指既能夠經常出現于封閉系統又能經常出現于開放系統的電子數據,如EDI證據和電子簽名等。
把電子數據區分為上述三種類型的意義在于可以幫助調查人員確定證據調查的思路,明確取證方向。一般而言,封閉系統的數據通信相對人確定,案發以后可直接通過傳統查證方法查找作案行為人。開放系統的數據通信行為人不確定,首先應查處在哪臺機器上實施了犯罪行為,繼而才能在此基礎上查處犯罪人。雙系統下的數據通信行為人如何確定應視具體環境而定。
(四)電子設備生成的電子數據、電子設備存儲的電子數據和電子設備混成的電子數據
這是根據電子數據生成的方式對電子數據所作的分類。不同方式生成的電子數據在真實可靠性上有較大的差異。因此,在判斷電子數據證據的證明力時,電子數據的生成方式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考量因素。
所謂電子設備生成的電子數據,是指完全由計算機等設備自動生成的數據。其特點在于它的生成基于計算機的內部命令,不摻雜個人的意志,具有較高的準確性且自身的證明力大小主要取決于其準確度的高低,如ATM機數據等。
所謂電子設備存儲的電子數據,是指單純由計算機等設備所錄制的有關信息得來的數據。此種數據應考慮計算機設備的準確性和影響錄制的其他因素。
所謂電子設備混成的電子數據,是指計算機存儲兼生成的數據,是由計算機設備錄入信息以后再由其內部運行而得來的數據。它具有上述兩種數據的性質特點,對其真實可靠性的判斷比較復雜。
(五)原始電子數據和傳來電子數據(或原生電子數據和派生電子數據)
根據傳統的證據原件規則,所謂證據原件也稱原始證據,是指直接來源于案件事實或原始出處的證據,而復制件則是指經過復制、復印、傳抄、轉述等中間環節形成的證據,是證據原件的復制品。判斷證據是否為原件以該證據是否直接來源于案件事實或原始出處為標準,這一標準基本上為我國證據法學界所公認。如果把該標準適用于電子數據證據,那么電子數據原件即指最初確定性生成的電子數據,除此之外,據此轉換而來的任何電子數據均屬于復制件。而按照最佳證據規則,原則上應向法庭提交最初確定性生成的電子數據――電子數據原件[3]。但是,由于電子數據的特性,提交上述標準的電子數據原件既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因此不必把電子數據分為原始電子數據和傳來電子數據。
(六)原生電子數據和再生性電子數據
原生電子數據是指以數字形式創建(如辦公系統、傳感器、顯微照相機、科學儀器)并以數字格式存在的電子數據。如數據庫數據、以文字處理軟件創建的文本文檔數據、以數字媒介記錄的音像數據,以及軟件數據、網頁數據、超文本數據和數碼藝術數據等。
所謂再生性電子數據也可稱數字拷貝,它是物理存在實體的一種數字表現形式。
這種分類方式的目的在于揭示哪些電子數據在物理世界不存在原件或原物,亦即一旦丟失是無法再現的。隨著科技的發展,將有越來越多的電子數據屬于原生電子數據,如各種數字作品。在原生電子數據成為證據時,需要采取比再生性電子數據更為嚴格的保管保護措施。
(七)絕對電子數據和非絕對電子數據
絕對電子數據是指所含信息目前無法完全進行硬拷貝的電子數據,它只能在數字環境下運行才能表達該電子數據的思想內容,例如多媒體產品、網頁、3D圖像等。
非絕對電子數據是指所含信息可以完全進行硬拷貝的電子數據,如以PDF格式、Word格式等形成的文件。
將電子數據按其所含信息是否可以完全形成硬拷貝分為絕對電子數據和相對電子數據,其目的在于方便電子數據收集保全后的保管。因為絕對電子數據只能以電子方式在法庭上出示,非絕對電子數據既能夠以電子方式出示,也能夠以紙質方式出示,因此,兩者收集保全后的保管措施并不相同。所以把電子數據分為絕對電子數據和非絕對電子數據是有意義的。
(八)電子書證、電子物證、電子證人證言、電子當事人陳述、電子勘驗檢查筆錄、關于電子證據的鑒定結論
我國現行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與行政訴訟法對證據的分類雖略有不同,但均大概可以分為物證、書證、視聽資料、證人證言、當事人陳述、鑒定結論以及勘驗檢查筆錄等七種。因此,有學者認為電子證據也應分為七種,即(1)電子物證:系指電子形式存在的“實在證據”,以電子信息的存在和狀況來證明該案件的事實。(2)電子書證:系指電子形式的“書面證據”,記載了當事人之間的書面意思表示。典型的如電子郵件和EDI 方式簽訂的合同。(3)電子視聽資料:系指電子形式的音像證據,和紙面形式的音像證據相對。主要是各種數碼攝、錄材料。(4)電子證人證言:系指以電子方式存在的言詞證據,如網聊的紀錄、電話錄音等。(5)電子當事人陳述:與電子證人證言相似,無非陳述的主體有所不同。(6)有關電子證據的鑒定結論:系指由專家對存在問題(主要是真偽)的計算機記錄進行鑒定后出具的鑒定結論。(7)電子勘驗檢查筆錄:系指司法人員與行政執法人員在辦案過程中以電子形式作出的勘驗、檢查筆錄[2]2729。
筆者認為,電子數據不外乎是指作為證據本質的事實信息表現為計算機數據,對于傳統的七種證據來說是一種完全不同的證據表現形式[4]。而法定證據分類的主要依據是證據的表現形式,因此,將電子數據分別歸為七種不同的傳統證據形式并不妥當[5]。
二、電子數據新分類
電子數據分類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指導電子數據的證據實務――包括電子數據的發現、收集、保全、鑒定、調查和判定等?,F有電子數據分類并沒有完全囊括對電子取證有意義的分類,因此,筆者提出幾種新的補充性分類并做適當說明。
(一)存儲介質電子數據、電磁輻射數據、線路電子數據
這是根據電子數據的來源對電子數據進行的分類[6]。電子數據可以從存儲介質中獲取,可以從電磁輻射中獲取,還可以從線路中獲取。不同來源的電子數據其獲取方法和技術也不同,且獲取的程序也有各自的特點。
1.存儲介質電子數據
存儲介質電子數據是指來源于各種存儲介質的電子數據。電子數據存儲介質的種類很多,如計算機硬盤、軟盤、光盤、磁盤列陣、高儲存密度磁盤(Zip盤)、移動存儲盤、網絡設備(路由器、交換機等)、打印機、掃描儀、數碼相機、數碼攝像機、數字手機、掌上電腦 (PDA)、錄音筆、掃描筆、監視器等設備的存儲裝置。存儲介質中的電子數據主要通過扣押、提存或復制的方式進行收集。
2.電磁輻射電子數據
電磁輻射數據是指從電磁輻射中獲取的電子數據。計算機電磁輻射主要包括四個部分:顯示器的輻射、通信線路(連接線)的輻射、主機的輻射及輸出設備(打印機)的輻射。計算機是靠高頻脈沖電路工作的,由于電磁場的變化,必然要向外輻射電磁波。輻射的電磁波會把計算機中的信息帶出去,電子數據搜集人員只要準備相應的接收設備,就可以將電磁波接收,從中獲取電子數據證據。
3.線路電子數據
所謂線路電子數據,是指從計算機聯網后的傳輸線路中獲取的電子數據。由于計算機網絡結構中的數據是共享的,主機與用戶之間、用戶與用戶之間通過線路聯絡,必然存在許多泄密漏洞。不過通信線路雖然存在數據被截取的安全隱患,但偵查人員也可以利用通信線路的這種弱點,對犯罪嫌疑人的通信線路進行監聽,必要時對傳輸的電子數據進行截獲,收集有用的電子數據?;蛘卟捎妹酃?、蜜網技術收集攻擊數據。
(二)易失性數據、非易失性數據
運行中的計算機系統存儲的數據是有壽命的,不同數據的生存期差別很大,短的只有幾納秒,長的有幾年。寄存器、設備內存、緩存等存儲的數據壽命只有幾納秒,主內存中的數據約十幾納秒,表示網絡狀態的數據有幾毫秒,表示運行進程的數據壽命為幾秒,磁盤數據有幾分鐘的壽命,軟盤、備份設備中的數據壽命可達幾年。因此,電子數據可按生存壽命的長短進行分類。易失性數據是指生存壽命較短的電子數據,非易失性數據是指生存壽命較長的電子數據。收集數據的方法最好是按照數據的預計壽命有順序地進行,即先收集易失性數據[78]。
(三)加密電子數據、非加密電子數據
根據電子數據是否加密對電子數據所作的分類。加密電子數據是利用各種加密技術(如對稱加密技術、非對稱加密技術)對明文數據加密后形成的不可讀數據(密文),刑事案件中犯罪分子利用加密軟件對數據進行加密的情況越來越普遍。加密電子數據的分析首先需要解密,有時需要專門的解密工具。非加密電子數據是指沒有利用加密技術加密的明文數據。由于沒有加密,因此分析非加密數據相對簡單,不需要專門的解密工具。
(四)應用層電子數據、表示層電子數據、會話層電子數據等
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參考模型是ISO(國際標準化組織)在1985年研究的網絡互聯模型。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的最著名的標準是ISO/iIEC 7498,又稱為X.200協議。該體系結構標準定義了網絡互連的七層框架,即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絡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應用層。 各個層次都存在電子數據,但各層電子數據的證據意義并不相同,因此,可以把網絡中的電子數據按層次分類,即應用層電子數據、表示層電子數據、會話層電子數據、傳輸層電子數據、網絡層電子數據、數據鏈路層電子數據和物理層電子數據[910]。
應用層的電子數據比較多,由于應用層離計算機網絡用戶最近,因此也最容易被破壞。
表示層、會話層的電子數據很少,證據意義不大。
傳輸層和網絡層的電子數據中最有證據價值的是IP地址。IP地址雖不能直接認定電子數據的制作人,但可以縮小查證范圍。
數據鏈路層和物理層中的電子數據最為豐富也最有價值。數據鏈路層中的MAC地址要比網絡層中的IP地址精確,可以綁定一臺特定的計算機。獲取物理層的電子數據主要通過網絡監聽的手段,需要特定的偵查機關依法定程序進行。
(五)看得見的數據、看不見的數據
這是根據是否被標記為已刪除記號所作的分類。凡是沒有刪除標記的數據就稱為看得見的數據,凡是已有刪除標記的數據就稱為看不見的數據??吹靡姷臄祿梢岳米R別軟件直接解讀,看不見的數據需要先使用數據恢復工具進行恢復,然后再利用識別軟件進行解讀,且恢復數據時有可能不能完全恢復看不見的數據。
(六)電子郵件、電子公告牌系統信息、即時通信數據、電子簽名、電子數據交換、日志、微博
這是根據電子數據的功能作用所作的分類。其類別會隨著互聯網服務的發展呈現不斷增加的趨勢,并不僅限于標題所列種類。
所謂電子郵件,是指在計算機上書寫,然后通過網絡郵寄的函件。電子郵件的工作機制是模擬郵政系統,使用“存儲―轉發”的方式將用戶的郵件從用戶的電子郵件箱轉發到目的地主機的電子郵件箱。電子郵件的最大特點是每個電子信箱均對應一個唯一的注冊用戶(它可能是一個人,也可能是一些人),其用戶名、賬戶名、密碼均是唯一的。任何人只要掌握了某一注冊用戶的用戶名、密碼,就可在任何地方,使用任意一網的計算機在該用戶名所對應的電子信箱上收發、刪除電子郵件。電子郵件還有一個特點是傳輸過程的復雜性,尤其是跨國界傳遞的郵件要輾轉經過多個服務器才能到達目標服務器。因此,如需收集跨國服務器中有關電子郵件的元數據還要得到國際司法的協助。
電子公告牌系統(BBS)的英文名稱是“Bulletin Board Systems”?!段④浻h雙解計算機百科詞典》將其定義為:“是配備有一個或多個調制調解器或其他網絡訪問手段的計算機系統,用作遠程用戶的信息和信息傳遞的中心?!盉BS信息是指通過BBS交流的信息。BBS信息的存儲載體可以分為兩大部類:一是存儲在用戶個人電腦磁盤中的BBS信息;二是存儲于BBS服務器上的相關信息。由于用戶有可能刪改自己電腦中的信息,相對而言,BBS服務器上存儲的信息真實性較高。規范和完善對BBS的管理,對于正確地收集與保全網絡證據,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即時通信又稱實時通信,是一個終端聯網的即時通信網絡服務。該服務允許兩人或者多人使用網絡即時地傳遞文字、文件、語音與視頻等信息。即時通信數據是指電腦和服務器中存儲的即時通信中當事人通信的電子信息。存儲在服務器中的即時通信的相關電子信息,用戶一般無法加以更改,因此訴訟中要著重收集服務器中的即時通信信息。
電子簽名是指數據電文中以電子形式所含、所附用于識別簽名人身份并表明簽名人認可其中內容的數據[11]。通俗點說,電子簽名就是通過密碼技術對電子文檔的電子形式的簽名,并非是書面簽名的數字圖像化,它類似于手寫簽名或印章,也可以說它就是電子印章。電子簽名主要有三個作用:一是證明文件的來源,即識別簽名人;二是表明簽名人對文件內容的確認;三是構成簽名人對文件內容正確性和完整性負責的根據。與傳統商務活動中的簽名蓋章作用相同,具有認可和證明文件內容真實性的法律效力。
手機短信(Short Message Service),即移動電話短消息。它是指用戶之間基于移動網絡,通過移動手機傳播的文本等信息。其工作原理就是:短信發送人將編輯好的短信發送出去,通過短信服務提供商(SP)的短信平臺,將我們可識別的文本、聲音、圖像轉化為電子數據信號傳送到接收人的手機。接收人打開短信,電子數據流又轉化成可識別的文字、聲音、圖像。在這個過程中,當數據流被短信服務提供商的平臺接收時,平臺會以電子數據的形式將其信息儲存。短信發送人編寫的短信內容在未轉變成電子數據前的形式是最原始的形式。
所謂日志(Log),是指系統所指定對象的某些操作和其操作結果按時間有序的集合。每個日志文件由日志記錄組成,每條日志記錄描述了一次單獨的系統事件。通常情況下,系統日志是用戶可以直接閱讀的文本文件,其中包含了一個時間戳和一個信息或者子系統所特有的其他信息。日志文件為服務器、工作站、防火墻和應用軟件等IT資源相關活動記錄必要的、有價值的信息,這對系統監控、查詢、報表和安全審計是十分重要的。日志文件中的記錄可提供以下用途:監控系統資源;審計用戶行為;對可疑行為進行告警;確定入侵行為的范圍;為恢復系統提供幫助;生成調查報告;為打擊計算機犯罪提供證據來源[12]。
網頁(Web page),是用HTML語言編寫的,通過WWW(萬維網)傳輸,并被Web瀏覽器翻譯成可以顯示出來的集合文本、圖片、聲音和數字電影等形式的頁面文件。網頁的本質就是HTML源代碼,它通過服務器上傳后,利用瀏覽器顯示在電腦屏幕上。網頁證據的最大特點在于所含信息的多媒體性,因此其只能在數字環境下運行,才能顯示網頁的思想內容。
三、結語
電子數據已經成為法定證據種類之一,其在訴訟中的使用將越來越頻繁。本文對現有電子數據分類作了較為具體的介紹,并指出其中意義不大或沒有必要的分類。鑒于已有分類尚不完備,筆者在文中提出了幾種新的分類,如存儲介質電子數據、電磁輻射數據、線路電子數據;易失性電子數據和非易失性電子數據;加密電子數據、非加密電子數據;看得見的電子數據和看不見的電子數據等。分類的目的在于對分類對象的把握和運用。在網絡犯罪案件、網絡侵權案件以及其他網絡糾紛案件多發的今天,通過分類準確把握各類電子數據的特點,有效地收集、保全和運用電子數據,是正確解決各類案件,遏制網絡犯罪、網絡侵權和預防、處理各種糾紛的關鍵。
參考文獻:
[1]皮勇.刑事訴訟中的電子證據規則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5:910.
[2]何家弘.電子證據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3]汪振林.電子數據原件問題研究[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5):3338.
[4]張清.電子證據收集的基本方法:法律層面和技術層面的分析[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2227.
[5]汪振林.網絡證據認定問題研究[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2126.
[6]蔣平,楊莉莉.電子證據[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0:21.
[7]FARMER D, VENEMA W.計算機取證[M].何涇沙,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47.
[8]MANDIA K,PROSISE C,PEPE M.應急響應&計算機司法鑒定[M].汪青青,付宇光,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81.
[9]劉品新.電子取證的法律規制研究[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0:6265.
[10]CASEY E.數字證據與計算機犯罪[M].陳圣琳,譯.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4:30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