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親人作文范文

時間:2023-03-21 15:45:5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感恩親人作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感恩親人作文

篇1

今天,我們英語班補課,晚上8:30放學。那時,天已經黑透了,只能看見遠處的車燈和路邊的路燈,但是,爺爺還是來接我了。一下課,看見校門口爺爺在等我,一股情涌上了我的心頭,我跑過去拉住爺爺,跟爺爺一起走回家。

我跟爺爺邊走邊說,走的好慢好慢,說的好多好多……

在走的時候,我拉著爺爺。我跟爺爺說我從不給爸爸媽媽說的話,爺爺聽到我給他說這么多我的心里話,似乎很高興,一路上爺爺好像很激動,一直跟我說話,笑容充滿了我們兩個人的臉龐。

在馬上到家的時候,我給爺爺講了故事,故事講的是一個母親對自己孩子所付出的一切只要0美元的故事。爺爺聽到后,笑了笑,對我的故事沒有很感興趣,我心里有點失落,我本以為他會很驚訝的,但卻無動于衷,我不知道為什么。之后,爺爺跟我說:“這個故事其實很常見,世上所有的父母和愛你的人都會沒有所求的愛你,他們只要0美元,但有些孩子,還是不明白。”我聽到后,心里,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感覺,好像……我抬頭看看看爺爺的臉,也有臉上的皺紋越來越多了。我忽然想到,爺爺剛才說的別無所求,那不就是他嗎;爺爺剛才說的不理解的人,那不就是我嗎……

回到家后,我一句話都沒有說,只是在心里一直默默地說:“爺爺,我愛你!爺爺,我愛你!爺爺……”

篇2

感恩節英語作文(一)

Last week I saw a young man giving up his seat to a woman with a baby in her arms on a bus. To my great surprise, the woman did not thank the young man; on the contrary, she glared at him coldly, which made him embarrassed.

This incident set me thinking. If everyone acted like that woman, who would like to help others? And what would our society be like?

If anyone gives you a hand, you should express your sincere gratitude to him or her. Only in this way will everyone be ready to help others and feel satisfied with it.

感恩節英語作文(二)

篇3

(1)對自然的敬畏之心。大自然是每個人生存的環境,是人類共有的家園。教師要培養學生對大自然存有敬畏之心。敬畏之心是指對某一事物及現象具有的崇敬和畏懼的心態。隨著社會進程的不斷發展,人類不斷開拓和改造大自然,在此過程中,需要尊重自然規律,按規律辦事。教師要將對自然的敬畏之心通過教育手段滲透入日常教育之中,讓學生知道,那些破壞大自然的、不與大自然和諧共處的做法將受到大自然的報復。例如,在幼兒教育中可以通過孩子與動物互動來培養感情。敬畏自然是貫徹及落實科學發展觀,走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

(2)對父母、親人的報答之心。大多數學生對父母、親人的感恩意識非常強,然而相關的感恩意識品質中還存在很多不足。我們發現,越來越多的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父母的交流日益減少,不能做到主動關心父母,欠缺向父母表達愛的能力和行為。具體表現為很少主動聯系,有主動的想法但缺少機會實現,即知道感恩但缺乏積極主動的行動。同時缺少情感體驗的感知,并不清楚自身具體做過什么,應該做什么,表現非常迷茫。

(3)對師長的敬重之心。師長是學生步入社會的重要引導者。教師應是學生思想的引導者、幫助者,通過對學生的感恩教育與培養,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讓他們常懷感恩之心,這有助于促進他們各種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形成積極向上的良好風氣。

(4)對社會的仁愛之心。自古以來就有“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之古訓,學校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播地,同時也需要教會學生如何適應社會,對社會常懷仁愛之心。一個敦厚的和諧社會,其基礎是建立在善良單純的善意上的。為什么教師要經常教導“我們要助人為樂”,這不僅是中華社會的傳統美德,更是古今中外所有人類共同價值觀念的體現。

(5)對祖國、人民的熱愛之心。利用有意義的紀念日對學生進行教育,開展外出參觀活動。例如,到烈士墓進行掃墓活動,組織觀看愛國電影等,通過這些途徑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對祖國、人民的熱愛,培養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懷。

二、感恩活動的開展研究

結合實際,針對不同的教育意識培養途徑,在校園范圍開展活動。首先,在小范圍內,以班級為單位開辦班會主題活動,教師組織觀看愛國影片、回憶平時生活中同學之間發生的點滴溫暖小事等。其次,配合學校舉辦大型感恩活動,邀請當地為人熟知的民間英雄作演講,如杭州地區可以邀請最美媽媽等。同時,全校范圍內舉辦小型活動,如舉辦作文比賽等,征集優秀學生的作文,對“我所知道的感恩事跡”進行討論,培養學生“發現感恩”。在發現身邊感恩事跡的同時,應積極鼓勵學生自身素質拓展,如開設校長信箱或者學校電臺等,以匿名或非匿名的方式,以“我”的感恩故事為基礎進行投稿,并選取十佳真實的感恩故事進行嘉獎。最后,針對“感恩”,在關注自身對于感恩的基礎認識的同時,師生之間應當進行針對“感恩”的交流。

三、感恩行為的規范研究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睂W生往往將父母、親人對自己的愛當作天經地義、理所應當的事,不曾關心和理解父母的負擔。通過感恩活動的開展、教育,學生逐漸打開了心扉,加強了與家長之間的交流,兩者之間更加寬容和相互理解了。學校也可以利用“給父母洗腳”等活動來激發學生感恩父母、孝敬父母的道德意識。老師是學生除父母、親人以外接觸最多的成人,因此讓學生學會向老師感恩,感恩老師的愛心、勞動、教誨尤為重要。如可以開展類似“感恩老師,我為老師送賀卡”等活動,通過這樣的活動加強師生交流,增進師生情感,改善師生關系,讓學生懂得學會感恩,表達對老師的感激之情,從而激勵他們更加熱愛老師、尊敬老師。在對學生進行較為系統的知恩、懂恩教育后,學??蛇m時組織學生利用學校和社會這個大熔爐開展一系列活動。例如,讓學生走進社會,通過集體社會實踐,感恩社會、回報社會,同時不斷增強感恩思想,不斷提高社會公德意識。比如校園內常會出現踐踏草坪、破壞植被的社會公德的行為,學校應結合植樹節開展植樹活動,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對待環境的態度,通過勞動明白綠色的來之不易。

四、結束語

篇4

清明節哀思作文范文一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題記

燕子飛到南方去了,有在飛回來的時候。楊柳枯萎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墒怯H愛的爺爺。您長眠在這冰冷的墓地里很久很久了。孫女和您近在咫尺,卻又陰陽兩隔,千呼萬喚也無法和您相見。這怎么不讓孫女悲傷,痛苦,而又惆悵滿懷呢。

記憶中清明節曾有過的快樂早已蕩然無存。沒有爺爺的清明節連天都灰蒙蒙的。無休無止的綿綿細雨讓我悲從心起。寒風啊,請你告訴斷腸人,那樣愛孫女的爺爺怎么就在也不回來了。

透過蒙蒙的雨絲,我又看見了那熟悉的小山坡。滿山的小草還是那么嫩綠,五顏六色的野花寂寞地開放著。還有那無人采摘的碧綠的青蓬。這一切都讓我感到親切極了。景物依舊,爺爺卻早已不在了。畫面再次重現,藍藍的天空下,一個小女孩握著風箏的線軸,歡快地跑著。哪個緊隨其后的慈祥老人不正是爺爺嗎,他的臉色為何這樣蒼白,為什么不停下休息,我明白他是舍不得。

畫面模糊了又清晰了,小女孩跟著爺爺乖乖地采青蓬。再老人的嘮叨中,小女孩知道了清明節,清明果,僅此而已。粗心的小女孩,你怎么沒有看出爺爺眼中的憂傷,爺爺在用最后的力量延長著小女孩的快樂。直到無奈的離開人世。

爺爺走了,再思念和等待中,我一天天長大了。也終于明白,燕子能再飛回來,楊柳有再青之時爺爺卻再也回不來了,陪我度過的是常常的思念和一年一度的清明節。

清明節哀思作文范文二

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到了!原來在心目中并不重要的一個節日,因為爺爺的離去成了心里的祭奠日。時間會讓人忘記很多事情,即使在高興的事情也會在平淡的生活中慢慢流逝,但血脈相連的親情,至死都不能忘記的。時光輪回,年復一年,敬愛的爺爺離開我們已經十年了,爺爺那高大的形象像巍峨的山峰,永遠聳立在我的眼前,十年了,彈指一揮間,許許多多的事情仿佛如昨天......清明節來臨,從微冷和陰郁的空氣里能夠感受到一絲悲傷。爺爺:我敬愛的爺爺,您走了,走得那么快,您還沒有盡享天倫之樂。

您走了,走得那么急,您的離去給全家人帶來了致命的打擊。

爺爺,我知道您舍不得走啊!為了這個家,您還有操不完的心,還是沒有辦法,從您發病到您走,沒有一分鐘不為您提心吊膽,我們只能眼睜睜看著您狠心扔下我們走了,那么不情愿地走了......永遠忘不了二零零二年正月初八,您去了另一個世界,從此我們陰陽兩隔,您是平靜的走了,卻讓我們糾心……,沒有哪一天不想您啊!沒有辦法會把您忘記!現在,只能靠回憶,回憶與您在一起的點點滴滴···聽爸爸說:他們小時候您金長起早出去干農活,供他們念書;教他們做人處事,為了他們您付出的太多太多,真的不能忘記您為他們所付出的一生辛勞,在您離開大家100天日子里,我們又回到您的墳前,您感覺到了嗎?那天天空很一直陰沉著,直到我們為您焚燒您所必備的葬品的那一刻下起了瓢潑大雨,所有在場的人都被淚水和雨水傾注著心里有一種說不出的滋味,這也許是老天對爺爺您生前為人的肯定,是對您老人家的依依不舍和眷戀…·

現在回家,再也看不到爺爺了,往日的歡聲笑語沒了,往日的熱鬧場面因少了您而凄涼。最怕看到的是奶奶的眼淚,奶奶的孤苦,奶奶的無助……您對她好一輩子了,感情那么深,您讓她一個人怎么過完下半生?做兒女的只能盡孝,永遠代替不了您啊,如果您真的在天有靈,就保佑我們的奶奶吧!請爺爺您放心,我們會盡全力讓奶奶晚年過得幸福,把我們對您的孝心也都一并給她!

爺爺,您離開我們整整十個年頭了,好多好多的話想對您說,可每次夢到您,您都不說話,正在我們高興的時候,一切都結束了,原來是一場夢。大家對您的哀思和追憶,天堂的您能感受到嗎?

爺爺,作為晚輩的我,只能在清明節時給您獻上幾束鮮花,對您說幾句心里話,以慰您的在天之靈。

敬愛的爺爺,永別了!

愿逝者安息,生者幸福地活著!

清明節哀思作文范文三

清明,又叫掃墓。中國自古以來,絕大部分地區人死后都是土葬,做有墳墓,正如《紅樓夢》所言:“縱有千年鐵門檻,終須一個土饅頭。”后人常在墳墓上鐘樹木,已進行保護,蔭及子孫,同時做為紀念的標記。今年,又是國家新增法定假日中的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的第一個清明節。

我和爺爺,爸爸去掃墓,經過一年的風吹雨洗,墳墓本身不免土壤流失,樹木凋零。因此,到了春日清明,我們前去看望,帶上食物供奉,并整修墳墓,清除雜草掃墓。壘一些新土,使墓地從換春光。

宋代詩人晏殊在《春景》詩中曰:“燕子來時春社,梨花落后清明。”農歷三月的清明節,為親人掃墓祭祀,是中華民族充滿人情味的一種民族習俗,是對已故親人表達哀思與懷念之情的傳統方式。其間蘊含著濃郁的親情,深沉的寄托,虔敬的孝心,自是此俗綿延千年而為廣大民眾所認同的主要原因。

我猛然看到墓地上一個大姐姐悲痛,傷心欲絕的在一座新墳痛苦,“媽媽,您怎么走了,丟下女兒不管了,爸爸老早前病故,我要上學啊,上學誰給我做飯,誰給我輔導作業呢!都是女兒不好,您在世時和您頂嘴,學習不用功!傷透了媽媽的心,”“她邊哭邊傷心,泣不成聲”“媽媽我好想你,給你燒紙錢,不要丟了我不管,我會時時來看您的,從現在起我要刻苦學習,長大了做一個出類拔萃的人,不辜負您的一片苦心。”我在一旁也忍不住眼水順著臉頰往下淌。聽爺爺了解她媽媽在一次車禍中不幸身亡。

清明掃墓,卻有不和諧的地方。在清明前后,有些人上墳時,祭祀燃品從紙錢,冥幣到真正的人民幣從紙制的摩托車,電視機,空調到紙制的小車,別墅,在不斷的“升級”。甚至有的還有紙制的警衛和小姐,真是五花八門,無奇不有,可以說是祭祀燃品,在于時代同時進步,社會上有什么,祭祀燃品就有什么。

唐代詩人王建在他的《寒衣行》詩中曰:“三日無火燒紙錢,紙錢哪得到黃泉?”寒食節,即清明節的前三天,意思是,在寒食節這三天,在人間已經禁止生火做飯,所吃的都是冷食品.

掃墓為死去的親人焚燒大量烏七八糟的祭品,有礙中華民族的傳統道德風尚,而且造成大量的資源浪費,污染我們的生存環境,甚至引起火災,在我國因清明節上燒祭品所引起的火災,幾乎年年都有發生。

清代詩人郭鹿在他的《積雨》詩中曰:“湖上小桃三白樹,一齊彈淚過清明。”意思是說,就連湖上的小桃樹,都在紛紛為清明落淚,更何況是對已故的親人呢!利用清明節,尋根問祖,感恩懷親,本是人之常情,但我們應當文明掃墓。當年會韶山,拜祭父母之墓時說道:教我者黨,生我者父母也!“將感恩之情溢于言表,但他獻給雙親的僅僅是一束松枝而已。做為我們在清明節去祭祀已故親人的掃墓者,大家應從的祭祀父母的方式上得到點啟迪,盡量遠離那些祭祀陋習。

在親人墓前植樹,用一束鮮花寄哀思,緬懷親人對自己的賦育之恩,教育后代要繼承先人的優良家風……要達到“祭我相思千點淚”的致哀追思。

看了清明節哀思作文的人還看

1.清明節哀思作文

2.關于清明節祭祖的初中作文4篇

3.關于清明節的作文500字初一5篇

4.清明掃墓作文初二800字4篇

篇5

翻開作文書,這篇作文深深吸引了我,我如饑似渴地閱讀著。

這篇作文講的是作者和她的外婆。她的外婆從小就對她很好,總是像變戲法似的變出作者想吃的東西。因為作者喜歡吃桃子,外婆總是舍不得吃,留給作者吃,上中學后,因為學業重,學習緊張,作者很少去看外婆。有是結業考試了,三年前,作者在門口張望,卻找不到那個熟悉的身影,當作者拿著結業第一名的獎狀回家時,她的外婆已經奄奄一息了,但就是下個等著她回來。在作者外婆生命的最后一剎那,外婆從兜里拿出了一直紅艷艷的桃子給作者吃,外婆笑了,作者卻哭了。接著這位便與世長辭了。

那一刻,我心中的感動無法用言語來形容眼淚也像斷了線的珠子往下落。這位外婆對作者的愛 或許不那么驚天動地,盡管是那么普通,甚至普通地司空見慣。

我們的身邊也充滿了愛,父母的愛,親人的愛,老師的愛,只是我們沒有發現過而已。也許它就是媽媽親手泡的一杯牛奶,老師的意見鼓勵的話語,親人一個期待的眼神……我們一定要珍惜,因為有時忽略的,就是最重要的。有些人,錯過了就是永遠,有些事一轉身就是一輩子。

自從作者的外婆去世后,作者一定失去了一大筆精神食糧。也許桃子,作者以后會吃到很多,可象征外婆的愛的桃子卻永遠不會有下一只了。

篇6

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他要感謝的人。 我要感謝對我恩重如山的親人!

首先,我要感謝我的奶奶。她為碎了心,讓我好好學習,長大成為有出息的人。雖然有的時候奶奶很嘮叨,但是我明白這都是奶奶對我的愛!

我還要感謝我的爺爺。記得小時候,爺爺經常給我講豐富多采的故事,把我帶到有趣的故事王國里!從爺爺一肚子的故事里,我懂得了許多道理!

我還要感謝我的爸爸。他非常關心我的成長,特別是對我的身體非常重視。平時爸爸辛勤勞動,早出晚歸,雖然言語不多,但我能感受到爸爸深沉的愛!

我還要感謝我的媽媽。洗衣,做飯,包攬了許多家務,任勞任怨,她都是為了我們這個家!看著媽媽手上的老繭,心里感到媽媽的愛是那么偉大,那么無私!

我還要感謝很多人,我的老師、同學、朋友……

篇7

關鍵詞:初中語文;親情教育

一、引言

家庭作為社會的基本單位正面臨著急劇的時代變化,孩子與父母之間的親情漸漸淡薄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甚至有的學生稍有不如意就會頂撞父母、離家出走等。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倫理的根基。不懂得孝敬父母,不懂得珍惜親情的人,學習成績再優異,他也不是一個健全的人。不利于家庭的和睦和社會的安定。親情是家庭幸福的源泉,親人之間關系的緊張嚴重影響了家庭和睦,進行親情教育可以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幫助青少年學生克服自己的不良情緒,安全快樂的度過人生中最關鍵的情感、人格發展期,讓他們健康的成長,快樂的生活,這是語文教學中義不容辭的責任。促進學生認知的發展,促進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促進學生潛能開發和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完善學生品德,有利于學生社會化的發展?!墩Z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趣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該把它們當做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币虼苏Z文課程應該重視提高學生的情感教育,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情感教育是使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因此,研究語文教學中進行親情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

二、初中語文教學中開展親情教育的路徑選擇

1.充分利用課堂教學

教學水平的高低往往是取決于課堂效率的高低。近幾年,“高效課堂”引起廣泛的關注,成為課改的焦點。語文學科作為一門內涵豐富、外延廣泛的學科,具有極高的藝術性。追求語文學習的有效性,一直是語文教學的永恒目標。語文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要求也正是對“語文高效課堂”的追求。在語文教學中進行親情教育離不開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堂。我們教師應該采取多種形式,使語文學習變成一件快樂的事情,讓學生們在歡聲笑語的課堂中學到知識,更得到親情教育的熏陶?!凹氉x”課文內容,體悟親情,“細讀”一般和閱讀教學同行,是指從文章中的字、詞、句等文字材料入手,分析其表達方法、修辭手法,從而更深刻的理解文章所要表達的中心。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了整體感知之后,就開始對文章進行細讀。教師要竭力引導學生去挖掘課文中閃光的語句,找出讓自己感動的詞語,仔細分析、品味它,讓作品中的親情喚起學生的真情,讓學生的情感體驗與作品發生共鳴。對于學生來說,他們吸收了別人的觀點同時也有了自己的見解,從而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更全面、更透徹的了解。文章中飽含親情的語段正是通向學生內心深處的紐帶。學生通過對關鍵詞句,關鍵段落的品讀,可以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圍繞初步的感知擴展思維,理清文章的思路,揣摩并體悟文章的關鍵。例如:教朱自清的《背影》時,我們沒有必要逐字逐句的講解,完全可以抓住父親疼愛兒子這個關鍵,帶領大家一起品讀全文的四次“背影”。同學們可以找出對“背影”描寫的語句,感受每一次“背影”帶給我們的感動,尤其是“望父買橘”的背影,教師指導學生反復誦讀,體會父親對兒子的關愛,通過文中細致的語言描寫和動作描寫,感受父親對兒子無微不至的愛,引導學生懂得感恩,了解父母的艱辛,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2.善于聯系生活實際

抒感初中語文教材中有著豐富的“親情”資源,如果教師能夠充分合理的運用,教育學生懂得感恩,珍惜親情,語文教育將會發揮出意想不到的強大育人功能。但是僅僅利用語文教材中的資源是遠遠不夠的,作為教師,我們要善于發現,善于從生活中尋找。生活就是一個萬花筒,語文從生活中來,生活處處是語文,在平時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除了要緊扣課文的內容,更有許多生活中的事時刻感染著我們。教師要多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做個有心的人:媽媽早晨的催促聲、生病時擔憂的眼神、精心準備的晚飯、悄悄披上的外衣;父親送孩子上學時騎車弓下的背影、穿越風雨的雨披、成功時的嘉獎、失敗時的鼓勵等等,這些都是父母對子女愛的的體現。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仔細觀察,深刻感受父母的愛。初中生正處在叛逆期,總是和父母、老師產生不同的意見,產生所謂的“代溝”問題。學生不能體會父母養育自己的艱辛,不能理解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生活中有太多孩子和父母意見不一致的事情發生,面對矛盾,學生往往不能正確的認識和處理。經過實驗證明了“下水作文”是一個很有效的途徑,這是作文教學的新嘗試。所謂“下水作文”中的“下水”,是借用游泳中的術語,要想學會游泳,必須要親身下水實踐。學習寫作,也是這個道理。葉圣陶先生把教師為了教學,結合教學活動,自己經常動筆寫文章形象地稱之為“教師下水”。

3.積極開展“感恩”實踐活動

現在的學生都喜歡聽流行歌曲,但是歌曲的內容,教師要加以引導,有不少抒寫親情的歌曲悠揚動聽,好像在訴說身邊感人的故事,使人聽了倍感親切。積極開展“感恩”實踐活動可以引導學生唱親情歌。比如《我們是相親相愛的一家人》《讓愛住我家》、《媽媽的吻》、《?;丶铱纯础返龋际悄捴巳丝诘母枨?,吟唱中品味,品味中吟唱,這些都能讓學生在歌聲中體會親情,感悟親情的溫暖與可貴,珍惜自己所擁有的親情。例如:在《棗兒》一文中,講述了“老人盼兒子回來,孩子盼父親歸來”的故事。老人孩子呼喚各自的親人,回來吃家鄉的“棗兒”,卻無人回應,這深刻的反映出現代老人和小孩孤獨的現象。而《?;丶铱纯础愤@首歌曲正是唱出了天下父母們的心聲才變得家喻戶曉。全班同學齊唱《?;丶铱纯础芬欢〞幸庀氩坏降母袆?。讓學生體驗、享受親情,在親情的溫暖照耀下健康快樂地成長,在親情的感召下懂得如何感恩父母、關愛親人。

參考文獻:

[1]袁貴仁.馬克思的人學思想[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2]王燕北、王德瑋.語文教學中的情感作用[J].教育探索,1996(6).

篇8

每到清明,我們便會想起杜牧寫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也會想到清明是一個中國傳統節日。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清明的作文800字,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關于清明的作文800字1今年的4月4日,是自我有記憶以來,最為沉重的日子之一。

我扒拉著陽臺上的欄桿,打開窗戶,向太陽那邊眺望。身邊的花兒開得正茂盛,卻只聽見悲慟的哀鳴。這個冬天,因為這場“戰役”,我們失去了很多親人。那些如同正在綻放的花兒一樣燦爛的人生,猝然凋謝。“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蔽译m不知道你們的名字,沒有見過你們的面孔,可我永遠不會忘記你們的身影。那短短三分鐘,似乎無限的長,有多少家庭因為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支離破碎……終是潸然淚下。

母親和她的姊妹弟弟回老家給姥爺上墳。我努力地搜索了一下記憶,那個姥爺長眠的地方,我竟只有一點回憶。似乎是那天姥爺下葬的時候,遠遠地看了一眼,母親哭得很傷心,我也很傷心。姥爺對我的好,在那天一下子全想起來了。

打小是姥爺姥娘照顧我,小時候我跟姥爺姥娘最親。后來大了,卻也因為年齡而嫌棄他們了。我做了許多錯事,但我已經沒有機會再向姥爺道歉了。姥爺那般好的人,最后還是走了。我仍記得小時候,每次看到有乞丐,哪怕家里都很窮,姥爺總會給些錢,再不濟也給些糧食。姥爺最愛養花,如今他院子的那些花也不知道怎樣了。我已很久沒有回過老家了。

我以前對姥爺的表現,在那一天也全想起來了。那時候姥爺生病,母親照顧姥爺,我卻因為在姥爺家里待得久了而不耐煩,嚷嚷著要回濟南。想來母親一定是傷心的,她當時應該是知道這一走,可能就再也見不到她的父親了。可因為我的自私嬌縱,母親不得不離開她的父親身邊,這一別,竟是永別?,F在我的心態也成熟了不少,不再像以前那般“冷酷自私”了。站在母親的角度想,我真的不敢設想假如有一天……即便那時我可能早已成家,但我終究是個孩子。

清明這個節日,注定是悲傷的,我們緬懷那些逝去的親人,堆積的情感在那一天以眼淚宣泄而出。但它又是充滿希望的,當見證過生與死,才明白生命的可貴,更加去珍惜每一天。這天是分界線,溫暖與寒冷。不管多么悲傷,生活總要繼續,更好好地愛著身邊的人。

人終究會因生老病死而離世,總有一天我也會這樣。對我來說,那個日子還很遙遠,在這段時間里,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生死。生命是那么脆弱,又是如此堅強。在接下的日子里,珍惜每一段流淌的時光。打開窗戶,總會有陽光的溫暖。

我永遠會記住這一天,好好地提醒我……

關于清明的作文800字2迎風走在草坪之上,艾草的清香氤氳在空中……——題記

小時候,每逢清明節都到外婆家。那時,總要做十幾個清明餅帶回家,而今年的我坐在草坪之上,回憶著童年的清明。

雨還在下著,遠遠望去,那連綿的山猶如舞動的花,四面環水,一條條碧綠絲帶飄動著。許久,那場雨悄悄的停了,抬頭望去,只是灰沉沉的一片。

我走到外婆家的院子里,聞到那濃濃的艾草香,越來越濃,越來越濃……外婆正在廚房準備著,我跑到廚房便大叫:“外婆,我來了,怎么沒做清明餅?”我正環顧四周,外婆笑道:“喲,丫頭來了,餅在外婆的肚子里呢!”我急壞了,我又給那場雨帶來了伴奏,便放聲大哭,外婆從鍋里拿出幾個清明餅遞給我,說:“來,吃吧,只有這幾個了。”我有滋有味地吃著,那綠油油的“外套”輕輕咬一口里面的餡兒流出來仿佛流到了我的心中,我抬頭看著外婆,那慈祥的臉,笑起來同一朵盛開的花綻放著。我問道:“外婆,教我做一次清明餅吧,教一下吧?!蓖馄耪f道:“好好好!”外婆到院子的一角摘下幾片艾草的嫩葉,清洗干凈;接著等水燒開把艾草焯一下立即取出,擠出苦汁,再打成菜泥,加入糯米粉、鹽和水,外婆老繭縱橫的手在盆地里熟練揉搓著;然后取出小面團用手壓扁,在里面放上餡兒;最后把清明餅在鍋里蒸一下。慢慢地,又有一鍋的清明餅出鍋了,那香氣飄著,飄散到屋子的每一個角落。我趴在桌前,看外婆那忙碌的身影勾起了我的回憶。

雨又下著,那灰蒙蒙的天空,仿佛涂上灰色的水粉……

我和外婆坐在屋前,外婆看著我,又望了望天空,說:“丫頭,外婆教你念一首詩。”外婆笑了,嘴角上揚45度,如陽光般溫暖。我聽了拍手叫好。外婆邊念邊和我一起拍手:“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蔽乙搽S著外婆的口音念著,漸漸地,我趴在外婆的腿上半睡半醒,外婆又念起童謠:“清明節,下著雨,吃著餅喲,聞著香?!蔽乙睬那牡啬钪骸扒迕鞴?,下著雨,吃著餅喲,聞著香?!?/p>

外婆的身影在我的眼中無限放大,似一尊素美的畫,動人無比。

而那段記憶似一幽殘夢,烙印在我心中。

關于清明的作文800字3“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鼻迕鞴澢埃粓鰞A盆大雨下了個透,去掃墓的人,臉上也是充滿著無盡的思念,連空氣中都彌漫著一絲絲憂愁與哀念。

這一天,大多人都會去掃墓,我們也不例外,手捧一束,去緬懷已離我們而去的先輩,心中的懷念噴然而升,回憶起往事,心里還是酸的。往遠處望去,又是一片炊煙裊裊,讓人們看得迷離恍惚,朦朧之中又帶著一絲清醒。

清明節,淅瀝瀝的小雨仿佛也襯托著人們那有點壓抑的心情,每人的心里都充滿沉靜,一絲絲,一縷縷的愁念,縈繞于身,無法散去。人們都不舍地離去,還想再多看一眼那已逝的至親,心中滿是眷戀,不舍之情。

整理好心情,我們出發去采艾草,這天氣,讓人捉摸不透,雨。時而停,時而又下了起來,空氣很清新,采一朵艾草,捧在心頭,我仿佛又看到了先輩對我們意味深長的教誨;聞了聞,一股艾草獨有的芳香撲鼻而來,我仿佛聽到了先輩語重心長的一番話語。雖然他們已離我們而去,但他們對我們深沉的愛,為我們做的一切,也早已深深地印在我們的腦海里,永遠無法忘懷。

開始做了,我們認真地做著,雖然其形狀,外觀不那么美觀,但那其中的每一只艾餃,每一個清明果,都是我們精心調制而成。更重要的是,里面包含著我們對先輩深沉的回憶,不變的愛意,還有我們對他們真切的懷念。這一只只艾餃是承載著愛的,這一個個清明果滿滿的裝著我們對他們的愛意。這并不是一只普通的艾餃,而是一只一只意義非凡的艾餃,裝著我們永不變的敬愛。

清明節,是一個懷念祖先的節日,先輩們永遠在我的心里,永遠是那樣,那樣讓我敬愛!

關于清明的作文800字4桃紅李白,草綠柳青。在鶯啼燕歸中,在杏花春雨里,清明如期而至。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的清明,因萬物皆潔齊,氣清景明而得名,故在古代農業生產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春秋戰國時期,又因介子推的傳說而使后人又為這春耕春種的時節增添了一絲人文情懷!

大到一個民族,小到一個家庭,無一不是先人有限生命的延續,無一不是他們作為社會建設者的見證。在舉國上下追思哀悼,祭奠祖先,緬懷先烈的今天,無論身在何處都會收起昔日的浮躁與功利,沉淀自己,直面心靈。這既是對祖先與英烈的尊重與感恩,也是和逝者進行心靈的交流。

清明時節,春雨紛紛,匆匆的掃墓人迷亂凄涼,悲思愁緒。但是當我們沉浸在對已故親人的沉痛思念中時,是否應該提醒自己珍惜眼前人,走好人生路?是否要在陰陽相隔時才悔不當初,痛恨自己沒有多陪陪自己的親人?人生中有一種遺憾莫過于“子欲孝而親不在”,年輕人更應放慢腳步,陪著親人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當我們佇立在革命先烈的墓碑前,是否應該警醒自己將滿腔的工作熱情投入到社會建設的洪流中?!俺运煌诰恕保谌缃襁@樣一個安定的社會中生活的人,更應牢記那些為共和國灑下熱血的無名英雄們,用己之所長為這個和平年代增強綜合國力。這樣,才是對犧牲將士們最崇高的祭奠!

我曾經故作聰明地把這種勿忘根本,化哀思為正能量的精神稱之為“清明精神”。(當然,有人會認為我是在胡謅)但驀地發現,身邊的榕樹竟與其有異曲同工之妙。從“玉顏年少發蒼蒼,榕樹枝繁須亦長?!钡健靶阕讼蔡巸炄菟厣仙刭R嘉。”不難發現,古人早已把它作為一種意象在詩詞中吟詠。在自然界中草木皆向上生長,顯出一派生機勃勃,奮發向上的模樣。而榕樹卻在枝干向上生長的同時生出樹須向下低垂,在我看來這正是以此感恩為其提供生長養分的樹根。而它又把這份感恩與思念深深扎根在泥土,匯聚在枝干,努力地生長。枝干越是粗壯、高大,它所散發的樹須便越長、越密。我想,這樣對根的情意也許就會越深吧。

天地間,自然萬物皆有靈性,樹猶如此,人何以堪?

關于清明的作文800字5唐代詩人杜牧在清明節時因不能夠回家掃墓,獨自一人在異鄉路上奔波,而心里不是滋味,于是寫下了“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币员碜约捍藭r的心情。

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歷史十分悠久,并且流傳至今。

今年的清明節那天,天氣十分晴朗,我們一家步行來到了一座山前,這座山我來過很多次,但都是每年清明的時候。山上有著許多大大小小不同的墓,我們來到一座墳前,卻發現我的阿姨已經開始給墳墓除草了,我們便自動加入了掃墓的隊伍。媽媽告訴我,那座墓有兩層,上邊葬著的是我的太爺爺和太奶奶,下邊葬著的是我的外婆。在我的記憶中我只見過我的太奶奶,她給我留下的印象,也只有她坐在家門口的那張椅子上等著我們回家的樣子。至于我的外婆和太爺爺,我也不知道究竟是我忘記了他們,還是根本無緣相見,我也無從得知。

在他們的墳前,還長著兩棵十分茂盛的樹,它們長出了許許多多的綠葉,但在這些綠葉中總夾雜著幾處枯枝,我喜歡將上邊的枯枝從樹上搖下來。我隨意地從路邊撿了一根長木條,往樹上一打,便落下許多枯枝,若將它們換作是雪,那也得是鵝毛大雪。

清明節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之一,還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當然也有不少的習俗。

篇9

寫作文對有些同學來講猶如筆走龍蛇、隨心所欲,可對更多同學來講并不樂觀,認為是一件難事,不知怎樣寫才能獲得成功,覺得作文是難以想象的一項系統工程,有一種望而卻步的恐懼感。其實,原本各類文章包括中學生作文,都應是作者內心世界真實、自然的流露,就象與親人間的交談。也就是說寫作文其實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有的同學看到別人在某些方面蕩氣回腸人生經歷與對生活深刻的感悟所表達出的文字后,不是借鑒其寫作手法與技巧,總結出自己某些可以“光耀”一下的東西,而是刻意效仿其表、“營造”一種氛圍,結果是“人云亦云”、“東施效顰”。由此,使作文變得很不簡單。

作文貴在情真意切,才能引起人們的共鳴。如果非要設什么框框或標新立異的話,只能貽笑大方。談到框框,每個時期似乎都有每個時期的框框。時期的“現代戲劇”,主人公的特點都是“高、大、全”形象的人物且都是單身,如《紅燈記》里的人物是奶奶、爸爸、女兒;《海港》里亦沒有任何男女之間的情感糾葛;可下子《沙家浜》里有阿慶和阿慶嫂這么一對夫妻關系的人物搭配,可是劇中卻始終都不讓阿慶露面,安排他“外出打工”去了。

當人們步入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后,特別是近年來,各類文學作品的框框則走入另一個極端且有愈演愈烈之勢,很多文學作品里都包含了錯綜復雜的男女之間情感恩怨的波折,就好象飯店廚師做菜時必少不了佐料一樣。

說到標新立異,有人一味地追求華麗的詞藻和新奇的字眼,好象只有這樣才能證明自己語句的優美、躋身新潮。于是,諸如“……惹的禍”、“弄一頭霧水”、“……吸引眼球”、“……很酷”、“……是我的最愛”、“飛也似的逃竄”等等的語句和字眼充次作文的字里行間。更有甚者,有的作者寫作嚴重脫離生活,有的甚至象童話故事里描寫的皇帝“穿新衣”一樣。未免太低估了讀者的鑒賞力與智商。以上種種現象的舉例,無非是與同學們的一種探討,旨在如何提高同學們的作文水平及在那些方面下功夫。

以說真話著稱的作家巴金說過:“我就是從探索人生出發走上文學道路的。”可見成功的作文源自于真實的人生與情感的真摯。所以不能將明明是簡單的事情搞得復雜化、公式化。作文的本質是樸實而簡單的,作文的表象卻是復雜而富于變化的。同學們要立足自身,“就地取材”,包括對觀察到的人和事及外部環境,要進行積累和感悟,要勇于說心里話,去掉任何包裝和掩飾,果敢地撕去那張虛偽丑陋的表皮,讓我們真誠的本性得以回歸,讓我們善良的內心情趣能夠弘揚,讓我們寬忍、博大的胸懷譜寫生命的和諧。這樣,你會發現,在這種心境之下拿起筆,作文會變的簡單。

篇10

【關鍵詞】深刻;審題;立意;閱讀

“深刻”隸屬作文評分標準里第二層等級要求――“發展等級”。可見它高于“基礎等級”要求,是作文“發展”必須突破的瓶頸,更是作文備考的一個重點和難點。因為作文不深刻則顯膚淺,膚淺則流于平淡,缺乏競爭力,更與高分失之交臂。 “深刻”涉及內容多,涵括面廣,在寫作中往往不知如何給力。其實,作文的“深刻”需要一個較系統的思維訓練,筆者認為不妨從如下三個方面給力“深刻”。

一、從審題角度提升作文的“深刻”度

審題是作文的第一步,不會審題,審題不深就被作文拒之門外,無法諳熟作文之道。因此必須對審題予以重視。在實踐中,我們驚喜發現了“通往羅馬”的多條“道路”。

(一)大小互化

1、化大為小,添枝加葉。

這類作文寫作范圍較大,面對大界限的話題,不能隨意為之,否則顯得空洞散漫。應選擇一個突破口,使它聚焦到一點,方能深入探討,這就需要對文題“添枝加葉”――在話題前或后添加其他語法成分或相關的內容。

(1)【2007】以“傳遞”為話題。

(2)【2009】談談與“常識”有關的經歷或看法。

“傳遞”是個動詞,傳遞什么,誰傳遞;“常識”為平常、普通的知識,考生雖不易偏離卻會因寬泛而顯得無從著筆。因而很有必要為它們“添枝加葉”如:

(1)A 技藝在傳遞中日益精湛,科技在傳遞中發展。(聚焦“技藝、科技”)

B民族精神之火需要傳遞,奉獻精神之火亦需要傳遞。(聚焦“民族精神、奉獻精神”)

(2)A感恩是常識,我們要牢記在心。(聚焦“感恩”)

B打破常識,與時俱進,改革創新。(聚焦“打破”)

2、化小為大,以小見大。

對這類看似角度單一的題目,我們不該停留在表層理解,要從看似“小”的話題中插入大內容、大道理,達到“窺一管而見全豹”之效。

【2010】以《與你為鄰》為標題。

對題中的“你”、“鄰”,若停留在某個真真切切的鄰居,那么立意就顯得膚淺欠缺意蘊,不妨對照范文中的實例:

A 與你(農民工)為鄰,我為你的偉大而驕傲,為我的渺小而羞愧。

B日本,與你為鄰,我們應當相互尊重、學習,共創更燦爛的文明。

(二)虛實相生

1、化虛為實,尋根究底。

這類題目往往顯得很“虛”,不能眼觀手觸。可是它們也并非不能把握。只要展開聯想,我們能在生活某個熟悉的范圍里找到對應的實物。也正因為對社會生活的聯結,使得思考回歸本源更加深入。

【2006】以“雕琢心中的天使”為話題。

“天使”是神話傳說中的信者,現實世界里無以得見,可是我們依據天使“真、善、美”的特點,就可以在現實中找到相關的對象――親人、朋友、心中想象的某個形象、某種美好道德等。

A他們心中都有一個愛的天使,心存責任之天使。(天使有愛、有責任)

B我想起了媽媽。原來她一直希望我善良、真誠,像天使一樣美好!(善良、真誠的人是天使)

2、變實作虛,由表及里。

這類題目的信息實在,能從生活中找到原型。可是審題時卻不能只停留在實在對象上,否則行文如同嚼蠟毫無意蘊。作者要展開聯想想象,透過表面實物,挖掘內部聯系。

【2008】以“不要輕易說‘不’”為題。

出題者絕不僅是讓考生討論實在的“不”字,對此題的思考則要聯系社會生活中的“不”有什么內在含義,深刻意蘊。

A說“不”在智者那里,是一種洞明世事的睿智拒絕。(“不”是睿智拒絕)

B說“不”就是選擇放棄、逃避。不輕易說“不”,這是一種堅強。(“不”是放棄逃避)

(三)聯結社會、人生,表達科學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高考作文絕不只是為了寫文章而寫文章,作文的目的是考察學生對某個問題的看法和思考,又或是引導關注社會現象,或幫助建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而且我們不乏看到“談談你生活中有關的經歷”“請你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和感受”這樣的要求,可見社會生活、個人成長歷程等是寫作的源頭也是創作的回歸。文章審題只有聯系生活才顯出生命,才顯出意義,也才會深刻。脫離社會人生的思考,一切立意都是空中樓閣。

1、紀念,為了不能忘記的過去;也為了更好創造未來。(對未來的思考【2005】以“紀念”為題。)

2、面對失敗與挫折,不要輕易說“不”; 面對未挑戰過的事,也不要輕易說“不”。(對生活的感悟)

3、勿忘“廉潔奉公”常識,生命之樹方能長青。(對社會現象和生命的認知)

二、從立意的角度提升作文的“深刻”度

立意,即擬寫題意。它是深刻的第二步。在寫總觀點與分論點時學生往往有詞不達意之困,即便思考聯結深刻,可是表達如果不得當也會讓深刻的力量減少一半。因此,立意也需給力。

1、精確選詞,善用修辭

(1)說“不”,在輕浮者那里,是一種無知淺薄的炫耀,而在智者那里,則是一種洞明世事的睿智拒絕;說“不”在意氣用事者那里,是一種狂妄的表現和無謂的犧牲,而在真正的勇者那里,則是一種大義凜然的堅守和毫不怯懦的抗爭。(運用對比手法遞進深入剖析題意,而且“輕浮”對“無知淺薄”,“智者”對“洞明世事”,“意氣用事”對“狂妄無謂”,“勇者”對“大義凜然”等精確的選詞都是體現嚴謹而深入的思維。)

(2)人不能忘本,“忘記過去意味著背叛”。高貴的心靈銘記苦難,咀嚼苦難過后,理智地紀念苦難。(運用引用,內容之間產生對比。“忘記”對應“背叛”,“咀嚼苦難”、“理智紀念苦難”又體現“高貴心靈”。)

2、善用關聯,辨明邏輯

(1)語言不光是口頭上的,更重要的是心靈上的溝通。(遞進關系)(【2004年】以“語言與溝通”為話題。)

(2)對一般常識,我們嚴格遵守;但某些常識隨著科學文化的發展而顯出其不合理性,我們就要打破常識。(轉折、對比)

(3)假如溝通是一扇門,那么語言就是這扇門的鑰匙。 (假設、比喻修辭)

(4)紀念,為了不能忘記的過去;也為了更好地創造未來。(目的、遞進)

(5)傳遞中需要發展,發展才是傳遞的根本目的。(對比、遞進)

可見,擺脫對句意的一般陳述,運用常見關聯詞能多角度解讀話題,助擬意深刻一臂之力。

3、運用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的句式闡述社會生活、生命成長之理。如:

(1)為人子女,應對父母常懷感恩之心,有報答之情,因為這是常識。(是什么、為什么)

(2)愛,是天使的化身。天使,是用愛雕琢出來的。(是什么、怎么樣)

(3)恰如其分的語言表達,利于親情的溝通。(怎么樣)

三、從積累的角度提升作文的“深刻”度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積累就是寫作的源泉,它兩者好比根與花的關系,根深才能葉茂、花紅,同樣,閱讀積累多了,寫作才能得心應手。上海特級教師程紅兵曾說:“書讀得多了,才形成了思想。尤其哲學對人的提高是極為重要的,它能幫助人培養自己思維的深刻性、認識上的整體性、人格上的進取性,使人站在新的高度。” 閱讀有助于幫助積累,幫助學生突破表象,深入認識,提升思想高度。這和寫作形成“深刻”是密不可分的。而且程老師還說:“如果一個學生的知識面狹窄,不單無法和教師產生共鳴,而且妨礙學生個人的成長。文化素養的缺乏會造成人身與社會經驗的缺乏……學生不該只是習題人,更該成為讀書人?!?/p>

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最后,在閱讀積累中應及時思考人生、生命,主動聯系相關作文題目,對已考的題目進行深加工,對可能考的內容作好預備,真正明白“語文的外延等于生活”,這樣。我們的閱讀積累必定能對寫作起到積極有益的幫助,幫助我們去了解生活、思考人生,提升作文的“深刻” 度。

當然,以上三方面訓練能讓學生把作文的審題立意積累變成一種愛好,把思考當成習慣,提升作文的“深刻” 度,但提升作文“深刻” 度的方法絕不止這些,這就有待我們不斷探究、不斷發掘,幫助我們的學生,令其作文立意由淺入深,由平淡變精辟,使作文綻放“深刻”之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