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技術范文
時間:2023-04-09 20:50:4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生產技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 苗木采購
1.1 采購時間及要求
3月上旬至4月份,從江蘇、山東及以北區域購苗。苗高2.0~4.0m,土球直徑為其胸徑的8~10倍,土球高度少于土球直徑10cm。主梢明顯,無競爭枝;塔形樹冠,無嚴重偏冠。層次分明,主枝平展,枝條分布均勻對稱,無缺枝斷層;枝下高在20~25cm,不禿腿。樹干較直立,無明顯機械損傷;包裝牢固,土球基本完整;葉色正常,無主要病蟲害。要求苗木為實生移植苗。
1.2 苗木運輸
裝車時輕拿輕放、不散坨,單株之間相互不能擠壓,交錯碼放。
運輸途中苗木用苫布覆蓋,封嚴車廂,起苗不超過24小時,運輸不超過36小時,保證苗木不失水;樹冠用草繩捆攏,防止運輸及搬運過程中主梢及側枝受損。
2 囤苗技術
2.1 卸車、囤苗
卸車時輕拿輕放,保證土球不散。捆好包裝以防松散,不能損傷枝條,尤其是不能折斷主尖。卸車后將苗木直接擺放于平地,樹木直立,若囤放時間較長,應將捆攏的草繩解開并取下,使樹冠間有15~20cm的間隙;土球與土球之間用沙灌嚴。隨卸車隨擺放隨灌細沙隨澆水,最的土球用細沙培嚴,覆沙要超過土球。
2.2 養護、管理
2.2.1 風障搭建:風障搭建于迎主風方向(一般為西北兩側);距離囤植樹木0.5m處,每隔2m豎1竹竿且要入土30cm,橫向2道竹竿、間隔2m,彩條布的高度應超過樹高,豎向支撐應用鉛絲、木楔拉緊加固。
2.2.2 水分管理:囤苗期間視天氣情況及時進行葉面噴水,每天噴水2次(注意不漏噴囤苗區中心的樹木),視沙的干濕進行澆水使沙保持濕潤,但不能有積水;保證發出新芽不受損、不落針。
2.2.3 囤苗期限:長出新根尖前。
3 栽植技術
3.1 選地、整地
根據小氣候選地,選擇西北方向有山的山前臺地作圃地,土層厚度大于1m,且有澆水條件,周圍無化工、石灰生產等污染源,有可供車輛行駛的道路,有勞動力可供使用;不可選重茬地栽植。土地整理做到栽植地平整,無低洼、疊起。
3.2 打點、挖坑
根據苗木規格及培養年限確定栽植株行距如下:
挖坑規格:挖坑直徑較備栽苗土球大20cm左右,深度較其深10cm。在栽植穴底施入有機肥,將有機肥與種植土混合后施入。
3.3 栽植
4月15日左右,囤苗起苗當天栽植。按購苗時所做標記,將苗木劃分等級后按序擺放于坑邊。在原土痕處(土球根際處)用漆畫栽植線。入坑前解除土球包裝物,若土坨不完整可入坑后再解包裝,要求在保證土球不散的前提下將包裝物取出坑外。根據土球厚度,適當填土至所需深度,將苗放入坑中央、調整樹冠方位(注意生長弱的部位面向南面栽植),使原土痕與坑面持平;然后回填土至坑深的1/2~1/3,在土坨與栽植地土壤銜接處踩實,再填至滿穴并踩實,最終填土厚度不超過原土痕;栽植苗木的同時,做出畦埂。栽植完畢,將捆攏樹冠的草繩解開并取下。
4 栽后管理技術
4.1 初期管理
4.1.1 支撐:栽后立即用草繩或線繩三點拉線支撐,一定在澆第1次水之前完成,支撐點在苗高的2/3左右處,要求繩拉緊、不松動。以后隨時檢查支撐牢固程度,若發現松動或斷繩,及時加固支撐。
4.1.2 澆水:栽后立即灌水1次,3天內澆第2次水,1周內澆第3次水。苗木栽植后,晴天每天上午10點、下午2點對樹冠進行2次噴水,水量不可過大,待長勢完全恢復正常有新芽發出時停止。3次水后,待地表土壤干皮及時封坑,以后根據土壤干濕情況適時澆水(扒去表層土,如果觀察內部土壤潮潤,但用手握緊時不能成團時,需及時澆水)。9月份以后要控水,促枝條木質化,增強越冬能力。11月中下旬澆防凍水,澆足澆透。
4.1.3 深度調整:栽后澆上幾次水后,若發現苗木下沉,造成栽植過深,應及時清除畦表土,恢復原栽植深度。
4.2 中后期管理
4.2.1 撤掉防寒物的同時澆返青水:定植后次年起,每年3月下旬,撤掉防寒物,結合澆第1次返青水進行施肥。3m以下的苗木每株施有機肥1000g、以N為主復合肥200g,3m以上的苗木每株施有機肥1500g、以N為主復合肥400g。施肥時開環形溝,溝深20cm,施肥后將溝及時填平進行澆水。
4.2.2 整形:苗木正常生長后,每年3月中下旬至8月份牽引枝條、補充樹冠空缺;對于無主尖或主尖不明顯苗木,待上層發出新枝后用竹桿綁縛、培養主尖,對于主干頂梢的競爭枝,應回縮修剪至分生枝處。
4.2.3 病蟲害防治??萆也。河?0%多菌靈膠懸劑10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700倍液、40%甲基托布津600倍液于4~5月份噴灑植株的葉、梢、枝,發病輕的地方可噴1~2次,用藥間隔期為15天;發病重的地方每隔10天噴1次,直至病情得到控制。頸腐?。喊l病初期及時防治,首先用小刀在病斑橫豎劃幾下至木質部,然后在傷口處均勻涂抹果腐康原液。梢枯?。涸谛律遥ù荷液颓锷遥﹦偝樯視r和新梢已抽出一半時用75%百菌清、5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間隔1周,連噴3次防治。
4.2.4 中耕除草:適時進行中耕除草、防止土壤板結,忌積水。
4.2.5 防寒:栽植后2年,每年11月中旬單株雪松搭三角架,彩條布進行防寒,在植株南面留口(占整株防寒物的1/3),下部彩條布用土壓實封嚴。
4.2.6 雪害預防:下大雪時,要及時除掉樹冠上的積雪,防止壓斷側枝。
5 苗木出圃技術
5.1 攏冠
用草繩自下而上捆攏樹冠。
5.2 土球規格
土球直徑為干徑的8~10倍,土球厚度少于土球直徑10cm。起出的土球為蘋果狀。
5.3 包裝
用草繩纏緊,包裝基本牢固。
篇2
關鍵詞:醋酸乙烯;乙炔法;乙烯法
中圖分類號:TQ3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2374(2013)26-0048-02
1 概述
醋酸乙烯(VAc)又稱醋酸乙烯酯,無色透明且具有可燃性,是一種具有強烈氣味的液體,但卻不溶于水,可以溶于大多數有機溶劑。醋酸乙烯可用于生產多種化合物。這些化合物廣泛地應用于生產生活領域,可以說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醋酸乙烯世界的需求量巨大,其生產技術也在不斷地發展。
2 醋酸乙烯生產技術概況
現階段世界上醋酸乙烯工業化生產的主要工藝路線有乙烯法、乙炔法等。早期人們制取醋酸乙烯主要采用乙炔法。隨著醋酸乙烯生產技術的進步,乙炔法的弊端凸顯,人們逐漸采用乙烯法。目前世界上大部分的醋酸乙烯都由這兩種方法生產,其中乙烯法占據著主導地位。
2.1 乙炔法
2.1.1 電石乙炔法。這種方法是通過電石和水反應從而生成乙炔,乙炔和醋酸在特定的條件下,經過催化劑的催化,生成醋酸乙烯。這一系列的生產過程包括兩大部分:一是乙炔的生成和乙炔的凈化,二是醋酸乙烯的合成和醋酸乙烯的精制。
20世紀30年代,Wacher公司利用固定床反應工藝首次實現利用電石乙炔氣相法工業化生產醋酸乙烯。20世紀60年代,流化床催化技術研發成功。乙炔氣相法制取醋酸乙烯的工藝得到完善。然而,這種方法有一定的弊端,那就是催化劑會隨著操作時間而老化,相應的反應溫度也會因此而逐步升高,所以催化劑需要每三個月更換一次。使用電石乙炔法生產醋酸乙烯會造成較大的環境污染,同時這種方法成本比較高,國外已經在逐步淘汰這種技術。
2.1.2 天然氣乙炔法。20世紀60年代Borden公司與Blawkeox公司共同研發出Borden生產技術。這種技術使用天然氣乙炔作為制取醋酸乙烯的原料。這種技術的流程可以大致分為兩部分:一是氧化天然氣來制取乙炔并利用合成氣制取醋酸,二是利用乙炔和醋酸生成醋酸乙烯。天然氣中本身含有的乙炔的量十分有限,所以乙炔的制取需要經過天然氣的氧化裂解來生成。整個生產過程首先要經過天然氣脫硫和氧化裂解,然后對乙炔進行提濃與凈化,最后是醋酸乙烯合成與精制。
2.2 乙烯法
2.2.1 乙烯液相法。這種方法的原理是利用鈀基催化劑,讓醋酸與乙烯反應并生成醋酸乙烯。20世紀60年代,有學者稱氯化鈀和乙酸鈉在加壓密封并通入乙烯的冰醋酸溶液時會發生反應并在一定時間后生成醋酸乙烯。隨后英國、德國的一些公司先后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并獲取了各自的專利,在這些公司中以英國的ICI公司最具代表性。英國ICI等公司先后建成了利用乙烯液相法的工業裝置并投產。后來因為這種方法采用的催化劑中含有大量的氯離子,會強烈腐蝕生產裝置,極易造成設備毀損,以至于設備的利用時間短,生產成本偏高。從20世紀90年代末起,ICI等公司逐漸停止使用這種方法的生產裝置。目前該法已被
淘汰。
2.2.2 乙烯氣相法。
(1)Bayer法和USI法。20世紀60年代末期,Bayer-Hoechst公司和USI公司分別成功地研發出了Bayer法和USI法生產醋酸乙烯的工業技術。利用Bayer法和USI法生產醋酸乙烯其生產流程基本一致,不同點在于這兩種方法所使用的催化劑。利用Bayer法生產醋酸乙烯,它的每臺反應器的年產能在50kt/a以上。該工藝廣泛應用于目前世界上絕大部分新建裝置,其催化劑以Pd、Pt為主,以二氧化硅為載體。而利用USI法生產醋酸乙烯,其催化劑為Pd-Au/Al2O3。目前世界上采用這種方法的公司不多,這種方法的整個流程可以分為合成和精制兩個部分。
(2)Halcon法。20世紀80年代,Halcon公司成功研發出醋酸乙烯的Halcon法。這種方法是用煤作為原料生成醋酸乙烯的。其生產工藝流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六個步驟:以煤為原料生成合成氣,合成氣羰基合成甲醇,甲醇與合成氣羰基合成醋酸,醋酸與甲醇酯化得到醋酸甲酯,醋酸甲酯通過羰基化反應生成亞乙基二乙酸酯(EDA),然后再經熱裂解生成醋酸乙烯和醋酸。這種方法實現了以單一原料煤生產醋酸乙烯的突破。
(3)Antage工藝。2001年,Celanese公司研發出了新的固定床VAn-tage工藝,這種新工藝在催化劑方面做了重大改進,醋酸乙烯的收率有了明顯的提高。這一方法在隨后對新加坡的生產裝置進行相應的改造中體現出它的優勢。改造后的生產裝置在不增加額外投資的情況下,生產能力提高了兩成。
3 發展趨勢
3.1 催化劑的持續改進
醋酸乙烯的生產離不開催化劑,催化劑是生產的關鍵因素。所以一直以來有關學者對催化劑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改進工作,他們在為提高催化劑的活性、使用效率等方面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催化劑的持續改進仍然是醋酸乙烯生產技術的一個重要的發展趨勢。
3.2 新的原料路線的持續優化
自從可以以單一煤為原料生產醋酸乙烯以來,人們尋找新原料制取醋酸乙烯的嘗試從未停止過。比如三菱瓦斯化學公司曾經提出了以甲醇和CO反應生成乙醛,以醋酸甲酯和CO反應生成醋酐,這兩種原料按Celanese法合成醋酸乙烯,雖然該法在技術上是可行的,但由于在醋酸乙烯的合成中產生大量的循環醋酸,而這又成為限制其工業化的一個瓶頸。在新的原料路線的持續優化的過程中,人們還曾把醋酸乙烯的上下游產品相結合以實現聯合裝置經濟效益最大化的目標。所以新的原材料路線的持續優化也是提高經濟效益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
3.3 裝置規模的大型化
大規模大型化的裝置不但有利于降低單位產品的成本,還有利于資源和能源的綜合利用,同時還能降低能耗和生產成本,進一步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4 結論和建議
目前,乙炔法和乙烯法是生產醋酸乙烯的主要方法,其中乙烯法占據著主導地位。雖然乙炔法采用的裝置投資高、污染大,但原油價格的居高不下致使乙炔法在一定區域一定時期內仍具有很大的競爭優勢。
根據我國目前的現實情況,建議在資源豐富(水、電、煤等)且生產電石的地區利用電石乙炔法生產醋酸乙烯及其下游產品,以充分發揮地方的資源優勢。在考慮新建生產裝置時要特別注意適當的經濟規模,同時還要結合國內外醋酸乙烯發展方向,做到全面發展,以規避和減少市場風險。
參考文獻
[1]姚逸民.化工百科全書(2)[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1991.
[2]李宗會,李保華,劉永杰,等.醋酸乙烯生產技術發展動向[J].化學工程師,2005,122(11):
26-28.
篇3
一、原理與方法
造型蔬菜瓜果抓住人們追求新、奇、特的心理,通過人為創意生產出五角星、心形、正方形等形狀各異的黃瓜、西瓜等特色瓜菜,既富有創意,能夠吸引人們的眼球,又有美好寓意,能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備受消費者青睞,從而大大提高產品附加值。造型瓜菜在栽培技術方面并沒有特別的要求,其生產方法不外乎以下兩種:
一種是通過人工培育特色品種,任其自然生長而成。如各種奇形怪狀的玩偶南瓜、飛碟瓜、長柄葫蘆、巨型南瓜,以及彩色甜椒、紫色番茄、綠熟番茄等,都屬特菜系列,能通過不同形狀、不同顏色的組合、拼盤而大大提高產品的商品性,現已在各地的觀光、采摘園中普遍應用。
另一種是在蔬菜瓜果生產過程中采用模具成型、刻字、雕刻或修剪等人工成型方法。如在南瓜上雕刻“福祿壽喜”、“吉祥如意”等相關文字圖案,當南瓜、葫蘆等果實老熟后就成為人工藝術品。再比如前幾年曾一度引起市場轟動的方形西瓜,其選用的品種在自然生長條件下也是圓形或橢圓形,在西瓜栽培過程中,利用模具成型就可使其長成方形。模具一般為方形有機玻璃容器,依據瓜的大小一般長40厘米、寬25厘米,旋轉螺口可調節。在模具的壓力下,西瓜逐漸變成方形。隨著西瓜的生長,適當調寬模具,如此進行2~3次,即可長出色澤均勻、瓜形端正的方形西瓜,西瓜七成熟時撤除模具,八到十成熟時采收即可。
浙江省天臺縣天臺山藝術葫蘆的生產,以天臺山佛教代表人物濟公等的形象為模型,采用圓雕范模工藝模式,利用模具人工成型,使葫蘆自然生長成各種人物造型的工藝美術品,稍稍加工后即栩栩如生,成為造型蔬菜瓜果的極致與典范。
還有盆栽瓜菜,對瓜菜整個植株株型進行人工造型,如采用適宜的品種,通過人工整枝、打頂等措施,即可得到用于矮化觀賞的盆栽番茄、辣椒、茄子、西葫蘆、草莓等。
一些彩色的野菜類觀賞蔬菜,與觀賞草花已無多大區別,也適宜造型后作盆景栽培觀賞和食用;還有生產制作番茄樹等高大的造型,有點類似園林綠化的造景,適宜觀光采摘園種植。
二、造型黃瓜生產技術
第四屆中國·浙江瓜菜種業交流會上的心形和五角星形的造型黃瓜也很有創意,這些造型蔬菜一眼看上去并沒有什么特別之處,甚至會誤認為是畸形瓜,但將這些特色黃瓜按截面豎直切下擺放在盤子里,就能夠得到一顆顆翠綠的心形、五角星形黃瓜,通過擺放造型,使之產生“心心相印”等的寓意,可達到美不勝收的效果。這種外形特殊的心形、五角星形黃瓜其實就是普通的水果黃瓜,種植時其溫度、濕度、肥、水、病蟲害管理等均采用常規的方法,主要是利用塑料模具人為生產而成。一般掌握在相對低溫、黃瓜旺盛生長期進行,待小黃瓜長到手指般粗細時,套上專用心形、五角星形模具(一般為比較結實的食品級塑料模具,長短粗細等類似黃瓜本身,并配有插銷開口、2個活動的合頁,可打開一半的模具,以便于取出成型的黃瓜),讓它按人們預定的形狀生長。黃瓜在正常膨大過程中受模具擠壓變形,一般7~10天就可以長成目標形狀,到時只要打開模具取出黃瓜即可。如溫度較高,則黃瓜生長速度快,且黃瓜套上模具后溫度高、濕度大,造型黃瓜的品質和外形均會受到影響,成品率就會降低;溫度低時黃瓜生長速度慢,套模具黃瓜就比較容易成型。用各種類似模具的外框,還可生產其他造型蔬菜,但心形、五角星形黃瓜除了外形特別外,味道并不受影響,且套上模具后還可避免受到所噴灑農藥的污染,能提高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性。
三、瓶裝西瓜生產技術
西瓜坐穩后,在其比瓶口小時就直接放入事先準備好的塑料瓶里(根據西瓜成熟時的大小,瓶子類似西瓜形狀并稍大些,兩端開口,一頭有瓶蓋,另一頭在生長時可透氣降溫、便于固定,采收后起到底座的作用),用繩子、鉤子把瓶子吊起來固定,西瓜就在瓶子里生長膨大。可根據需要適當調整瓶子、西瓜的位置,西瓜成熟后就直接留在瓶子里一起采收上市。為便于套瓶吊瓜等田間操作,一般采用中小型西瓜品種,立式、網架栽培。這種瓶裝西瓜生產方法與前幾年在西瓜、甜瓜、葡萄等的柄上套標簽等的做法異曲同工,能起到防偽的作用(因為標簽或瓶子只能在果實小的時候套上去,果實膨大后就不可能再放進去了,因此只能由生產者完成)。塑料瓶能在生產過程中及采收后起到支撐保護西瓜的作用,能改善西瓜生長發育所處的小環境條件,最后還能成為商品的外包裝。
“把西瓜裝在瓶子里生長,白天瓶子內溫度明顯偏高,晚上降溫后,能增加西瓜生長小環境的溫差,提高西瓜的品質;而且采用吊瓜栽培,西瓜受光均勻,無陰暗面,外觀一致性好?!贬榻瓍^林氏精品西瓜合作社負責人翁有良社長如是說。
瓶裝西瓜所采用的瓶子是用食品級的PVC制成,把西瓜裝進去可以避免農藥殘留等污染,防止蟲咬瓜斑的發生,外形生長均勻一致,一般單瓜重3公斤左右,比較適中。瓶裝西瓜采收后外面再配以漂亮的外包裝,儼然是一件藝術品,商品性大大提高,可當作禮品出售,售價也就自然上去了。
瓶裝西瓜生產技術的關鍵是瓶子與西瓜品種相匹配,應掌握在早春溫度相對低些時進行裝瓶操作,避免瓶內溫度過高影響瓜的正常生長,以提高成品率。
篇4
關鍵詞:純凈鋼;煉鋼;連鑄
前言
近二十年來,隨著轉爐煉鋼技術的日益成熟和連鑄技術、爐外處理技術的推廣和發展,鋼材純凈度明顯提高,進而改善了鋼材的加工性能和使用性能,適應了高強度、長壽命、耐腐蝕、在惡劣條件下工作的需要,就必須進行純凈鋼的煉制。文章將對純凈鋼的概念進行解釋,分析宣鋼近幾年純凈鋼的冶煉工藝技術情況,為后續純凈鋼產品的生產提供有借鑒。
1 純凈鋼的概念
純凈鋼是一個相對的概念。純凈鋼對鋼中的雜質元素含量要求非常嚴格,其中,硫、磷兩種元素的含量應控制在萬分之一以內,同時,對氫、氧和其它低熔點金屬元素含量的要求要遠遠高于普通鋼。純凈鋼標準下氧、硫、磷、氫、氮這五種元素含量非常低。
2 純凈鋼的生產技術
宣鋼純凈鋼冶煉技術以鐵水預處理、轉爐過程控制、終點控制、LF精煉以及連鑄過程防止卷渣和二次氧化為主線展開。
2.1 鐵水預處理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生產優質低磷、低硫鋼必須注重鐵水的預處理工藝,通過鐵水預處理可以講轉爐中鐵水的雜質元素含量降低至成品鋼水平。采用固體脫硫劑進行鐵水脫硫,是純凈鋼生產平臺的重要環節。不同溫度下(1500-1600℃),脫硫能力最強的是鎂,而CaO/CaC2是成本最低的,所以應用最廣泛的是Mg/CaO和CaO/CaC2。鐵水預處理脫硫生產超低硫鋼的工藝關鍵是要及時去除脫硫渣,以防止在煉鋼過程中回硫。
2.2 轉爐過程控制
2.2.1 轉爐過程雙渣冶煉工藝與終點高拉碳操作
采用雙渣冶煉工藝去磷,在冶煉3分鐘后倒前期渣,倒渣量為總渣量的1/2-3/5。冶煉前期脫磷率為70-80%,可將鐵水磷含量降到0.030%以下。
為降低轉爐鋼水含氧量,并同時獲得良好的去磷效果,轉爐終點鋼水碳含量控制在0.35-0.45%。轉爐終點鋼水成分見表1。
表1 宣鋼轉爐終點鋼水化學成分
2.2.2 出鋼操作
出鋼時間不小于4分鐘;由于轉爐內流出的氧化性爐渣會增加氧化物夾雜,故采用擋渣錐擋渣出鋼操作,鋼包內渣層厚度控制在70mm以下, 保證擋渣成功率在90%以上,避免出鋼下渣,解決了回磷問題同時提高合金吸收水平,實現轉爐出鋼至成品過程中控制磷含量在0.008%以內。脫氧操作先弱后強,高碳鋼的脫氧過程不能采用鋁脫氧方式,特別是出鋼過程中,應將爐渣改質,控制其氧化性,降低渣中氧化鐵含量至5%。
2.3 LF精煉
根據鋼種質量要求選擇一種或多種精煉組合方式完成鋼水精煉任務,達到脫氫、極低C化、極低S化、脫氮、減少夾雜物和夾雜物形態控制等。
2.3.1 鋼水氧化性控制
LF爐精煉主要靠爐內的白渣,在低氧的氣氛中,底吹氬氣攪拌并由石墨電極對鋼水加熱精煉。鋼渣之間存在氧的傳質,因此,控制鋼水氧活度以及爐渣的氧化性都可以提高鋼水的純凈度,如圖1所示。
2.3.2 脫硫控制
脫硫是合成渣精煉的主要目的,為最大限度的脫硫,合成渣的堿度必須高,以使硫化能力增強,渣的流動性良好,不損壞耐火材料。
LF精煉過程脫硫反應為:
3(CaO)+2[Al]+3[S]===3(CaS)+(Al2O3)
由脫硫反應式可知,降低爐渣氧化性和提高堿度,有利于脫硫反應的進行,見圖2。當渣中(FeO+MnO)
2.3.3 底吹氬控制
在精煉過程中必須注重氬氣流量的控制,這其中最為關鍵的工序是精煉結束后的軟吹氬,軟吹氬與鋼中的全氧含量對應關系如圖3,根據周期匹配要求并綜合考慮煉鋼效果,軟吹氬的時間最好是在10~15分鐘范圍以內,在這個范圍內的吹氬流量正好有助于促進雜物的上浮和去除,同時也不會對鋼液產生二次氧化的影響。
3 連鑄技術
為實現連鑄與精煉、轉爐的良好匹配,保證周期,采用七流澆鋼(共八流)。在澆注過程中關鍵是使用保護澆注方式,具體要求如下:
(1)大包采用引流沙自開澆技術。
(2)大包帶氬封保護長水口澆注,中間包采用浸入式水口,防止鋼水二次氧化。
(3)中間包覆蓋劑采用微碳高堿度覆蓋劑,進一步吸附夾雜物,凈化鋼水。
(4)改進大包注流的沖擊區設計,防止開澆翻濺;提高該區域的液面深度,杜絕鋼水液面而產生的嚴重二次氧化。
(5)連鑄換包時間控制在3分鐘以內,中間包液面保持在600mm以上。
4 結束語
(1)提高鋼的純凈度是進行高技術含量鋼材品種生產的關鍵技術,市場競爭對鋼材高附加值的要求促進了提高鋼材純凈度技術的發展。
(2)應該根據鋼種的具體要求控制鋼的純凈度,不需要刻意用最嚴格的標準來考核鋼的純凈度標準,造成生產成本的增加。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 楊梅 標準化 生產 技術
[中圖分類號] S667.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03-0142-02
一、適應環境
1. 氣溫
年平均溫度在15~20℃之間,極端最低溫-9℃。
2. 雨量
楊梅是一種喜濕耐陰的植物,這就要求種植的產區年降雨量在1000mm以上。
3. 日照
種植楊梅對種植的產區的日照具有嚴格的要求,一般的種植區年平均日照時間是2100h,而且具有約215d晴天。
4. 霜期
種植的產區要求每年具有245d的無霜期。
5. 土壤
種植楊梅的土壤一般是土質疏松、排水良好、含有石礫、PH值在4.5~6之間的酸性或微酸性紅黃土壤為宜。
6. 海拔
要求在海拔500m以下。
二、壯苗
1. 砧木苗培育
1.1 種子
楊梅進行種植的種子可以是食用以后的,也可以是成熟的野生楊梅堆爛以后收集的楊梅核。然后經過清洗、晾曬,最后進行3~4的沙藏或袋藏,就可以進行播種。
1.2 苗圃(場)地
苗場進行選擇時要選擇土質松軟、排水良好的山地,而且要保證苗圃周圍有良好的環境沒有污染,種植的苗圃不能連續的種植。
1.3 基肥
種植前進行施肥的施用時每667平方米可以施用三元復合肥15~20kg。
1.4 播種
當年6~7月采集貯藏的種子,于10~11月播種。播種前種子先用50%多菌靈(或70%甲基托布)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浸泡1h,消毒殺菌。采用畦狀撒播,每平方米用種子1.25~1.5kg,將種子均勻播于土面后,用木板輕壓入土,12月上旬嚴冬來臨前,覆薄膜保溫。
1.5 移栽
次年4月中下旬,芽苗地上部高7~10cm時即可移栽。移苗前先噴灑一次50%多菌靈(或70甲基托布)可濕性粉劑600倍液,然后輕輕拔起幼苗,選陰天或明天無風之日移栽到大田繼續培育。如需長途運輸,則須注意根部保濕,放入紙板箱等容器,免受風吹日曬。移栽大田可選山間旱地或近山農田,行株距25~8cm,每667m2約栽2.5~3.0萬株,年內施2次追肥(立秋后停施),要求當年實生苗高30cm,根頸粗(直徑)0.7cm以上,待次年春嫁接。
2. 嫁接苗培育
2.1 砧木準備
將育成的實生苗(砧木)掘起、去葉,運回室內。
2.2 接穗采集
采自無病蟲的盛果期豐產樹上1~2年生的春梢或夏梢,隨采隨用。
2.3 嫁接方法
時間為2月中下旬~3月中旬。小砧接,將砧木剪去主干5cm以上部分,后行切接。大砧接,在圃地直接行劈接。
2.4 接苗栽植
小砧嫁接苗在室內貯放后,選陰天或晴天無風之日栽于苗圃。
2.5 接苗管理
栽苗時每667m2施復合肥30~40kg,肥料不能與根接觸,成活后施1~2次追肥,最遲在8月上旬結束。圃地發現有地下害蟲及卷葉蛾等危害時,須及時噴藥防治。夏秋季須防梅雨、伏旱和洪水等災害。
2.6 苗木分級
一年嫁接苗出圃,要求品種統一計劃達98%以上,嫁接口愈合良好,砧穗牢固結合,根系發達,須根多,主干粗壯,無病蟲害及受凍等癥狀。
2.7 苗木出圃
起苗時要注意盡量保護根系,起好的苗木如不能及時栽植或運輸的,應立即假植,如要長途運輸,則以每100株為1,根部浸黃泥漿保濕,并用塑膜包裹,扎以草繩,苗木上部再扎1圈草繩,然后掛上標簽,注明品種、等級、數量、產地、日期等。為減少何種,方便裝運,可以剪去苗木先端強幼嫩部分,也可去掉半張葉片。運苗期間,嚴防風吹、日曬,并隨帶苗木檢疫證書。
三、栽培管理
1. 幼齡樹速生是產
1.1 定植方法
春植于2月下旬~3月中旬進行,秋植于10月下旬~11月下旬進行。整地方式提倡魚鱗坑,在熟地上的植穴可略小。每667m2栽苗20~25株,栽苗時要做到“苗扶正、根舒展、土踏實、蓋松土、覆柴草”5個環節,定植深淺須適度,以嫁接口略低于地面為宜。
1.2 植后管理
及時定桿、查苗、補缺、抹芽、扶理。定植后,立即做好定桿工作,即在嫁接口30~40cm處以上短剪,促進下部萌發新梢,發現缺苗、死苗,及時補種;合理追施肥料,適當間種綠肥,防治病蟲危害。
1.3 適時調控
苗木定植后1~3年,以“促”為主,即注重用速效氮肥,盡快培養樹體;第3~4年“促控結合”。適時控制幼樹營養生長,促進花芽形成,爭取第4~5年開始掛果。具體措施是:施肥上做到控氮增磷鉀,每株年施鈣鎂磷肥及硫酸鉀肥各0.5kg,分2~3次施用。整形上做到及時拉技,樹冠整成園頭形或開心形,主枝不宜過多,要開張角度,擴大樹冠光照面,并剪截強枝,上壓下發,減少頂端優勢,促進側枝抽發;在幼樹冠幅達到一定程度后,可土施或噴施多效唑進行化學調控。土施按樹冠投影面積計算,樹勢較弱的荸薺種每平方米施15%多效唑成份0.2g,按1:50~100與細土混合施用,在樹冠滴水線開淺溝施入后復土,時間在10~11月,在雨前或雨后施用更為適宜,晴天施用后須澆水,以利根系吸收。土施不得在同一株樹上重復使用。噴施在4月下旬春梢長到5~7cm、6月下旬夏梢長到5~7cm左右時,用15%多效唑可濕性粉劑500~1000PPM噴灑樹梢。
2. 成年樹優質穩產
2.1 肥料管理
施肥最好每年3次,第1次在2~3月上旬,施用稀薄速效氮肥或復合肥,以供春梢抽發和開花結果需要;第2次在5月中下旬,以速效氮肥和磷鉀肥結合,促進幼果膨大;第3次在果實采收結束,用適量的速氮加鉀肥。
2.2 整形修剪
整枝剪時期以春季2月或秋季11~12為宜。凡幼齡樹已整好形的,則成年樹修剪可輕,使樹冠內部和下部都能通風透光,做到立體結果。
2.3 花果管理
2.3.1 大年樹疏花處理
在大年時,使用符合綠色食品生產要求的生長調節劑進行疏花。在小年時的果實采收后,即施足量速效氮肥,或向樹體噴灑40~50ppm赤霉素液,每周1次,連續4~5次,以促發夏(秋)梢,減少過多花芽。
2.3.2 小年樹促花保果
在小年的花蕾期噴灑0.2%硼砂水溶液,幼果期噴0.3%磷酸二氫鉀液,也可在花蕾期或謝花期噴灑0.2%~0.3%楊梅“?;▌薄?/p>
2.4 低產改造
2.4.1 小老樹
適度加重修剪,促使隱芽萌枝,改善樹冠結構;深耕拓寬植穴,加入客良,增施有機肥料,提高保水保肥能力,促進根系和樹冠的生長發育。
2.4.2 旺長樹
控制肥水,特別是減少氮素營養,土施或噴施多效唑,秋季樹冠根系適量斷根,對部分大枝進行環割,以促進花芽形成,提高產量和品質。
2.4.3 衰老樹
視樹勢進行局部更新,將主干和主枝分2~3年分批進行短截,至中下部強枝處更替。并結合增施肥料,除去過多萌蘗,促進新枝抽發和根系生長,重新恢復樹冠和產量。
四、病蟲治理
1. 治理原則
積極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以農業和物理、生物防治為主,按照病蟲害的發生規律,科學使用化學治理技術,并符合NY/T 393《綠色食品農藥使用準則》標準的要求。
2. 農業防治
楊梅園實行翻土和覆蓋相結合,即冬季實行翻土,夏秋季實行覆蓋;做好果園清潔、修剪、控梢等農業措施,減少病蟲源;加強栽培管理,增強樹勢,提高樹體自身抗疫能力。
3. 物理生物治理
充分利用蟲害的特性進行防治,可用燈光引誘金龜子、卷葉蛾、白蟻等;可用黃色板誘殺蚜蟲等;某些蟲可用糖、醋加農藥進行誘殺;以蟲治蟲等技術。
4. 農藥防治
4.1 癌腫病
癌腫病又稱潰瘍病。主要為害楊梅樹干和枝條。4~5月間,病菌通過雨水飛濺或昆蟲傳播,經枝干傷口或葉痕侵入,潛伏期1個月后,病癥至5月下旬開始出現,6月后擴大蔓延。
防治方法:隨時剪除病枝及枯死枝燒毀,并噴1:2:200波爾多液,注意樹體保護,盡量避免采果和培育時的人為機械損傷;同時也可在春、秋兩季下雨后,先用快刀削除病瘤,在傷口處涂以“402抗菌劑”或1:6的濃堿水,進行消毒保護,隔1個月再涂1次,嚴格檢疫,禁止在病樹上采接穗,禁止出售帶病苗木。
4.2 褐斑病
褐斑病又名炭疽病,是為害楊梅葉片的重要病害。次年5~6月通過風雨傳播危害,8月出現新病斑,9~10月病情加重。受害嚴重時,全株葉片落光,產量與品質大受影響。
防治方法:春季剪除枯枝,掃除落葉,并集中或深埋,減少越冬病菌;5月上、中旬發病初期,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1000倍液化、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65%代森鋅600倍或1:2:200波爾多液進行防治,隔7~10天以及果實采收后再各噴1次。
4.3 赤衣病
該病是由真菌侵染所致,病菌以菌叢在病部越冬。4~6月和9~10月上旬為發病高峰期,氣溫在20~21℃時菌叢擴展迅速,因而在4~6月溫暖多雨季節發病嚴重,被害處覆蓋一層薄的粉紅色霉層,嚴重時葉片落光,2~3年即可全株死亡。
防治方法:在3月中旬~7月上旬用紋達克1000~2000倍液,用刷子涂抹或噴播方法把藥劑涂或噴到樹上,每隔20天左右再用1次,連續防治3~4次。冬季進行枝干涂白有一定防治效果。
4.4 介殼蟲
該蟲1年發生2代,以雌成蟲在枝干上越冬,次年4月上旬,越冬雌蟲開始產卵(第1代),5月中旬若蟲孵化,6月中旬出現成蟲。7月中旬開始產第2代卵,7月中旬孵化若蟲,9月中旬出現成蟲,直至越冬。
防治方法:修剪枝梢,春季剪去枯死枝及蟲口密度高的活枝,集中燒毀,減少蟲源;保護瓢蟲等天敵,實施以蟲治蟲;樹冠噴藥,由于第1代若蟲期正值楊梅幼果膨大期,故噴藥應在第2代若蟲固定期(8月上中旬),藥劑可用95%機油乳劑50~100倍液,也可洗衣粉80~100倍液噴治。
4.5 白蟻
危害楊梅的主要是黑翅土白蟻和黃翅大白蟻。每年4~5月為白蟻活動期,氣溫在20℃以上時,外出覓食危害,5~6月有翅蟻繁殖分飛、資本或分巢,11月~次年3月為越冬期。
防治方法:堆草誘殺,,在白蟻危害區域挖數個深10cm、長寬各50cm的方形淺穴,然后割取新的柴枝、嫩草,覆在淺穴上,并壓上泥塊或石塊,如發現有白蟻群集,則立即用農藥噴灑殺滅;蟻路噴藥,在氣溫20℃以上的天氣,在白蟻危害區域樹上尋找用泥土筑起來的蟻路,發現白蟻后,即灑少量的“滅蟻靈”原粉,使期帶毒返巢,取其群體性和整治性的習慣,傳至其它白蟻共死。
五、災害防御
1. 旱害
建園時減少植被破壞 ,不開水平梯地,只挖魚鱗坑;幼樹主干四周在高溫來臨前柴草覆蓋;實行自然生草法栽培,減少地表水分蒸發及防止水土流失。
2. 風害
臺風來臨前,對風口楊梅樹加培泥土、樹立支柱;臺風過境后,及時扶理樹體,修剪折斷枝條,綁扎劈裂樹梢,扶直傾倒植株,以盡快恢復樹勢;建園規劃時,最好選擇避風地段或營造防風林。
3. 雪害
下大雪時用小竹竿及時打下積雪,雪后及時扶理受害樹體。
4. 雹害
冰雹侵襲后,要及時剪去重傷的枝梢,促發新枝;樹冠噴施液肥,?;ū9ぷ?。
5. 澇害
做好開溝排積,大雨后不滯留積水。
6. 凍害
增施有機質肥料,既可改良土壤,又能保護根系。凍害來臨前或受凍后,對樹冠噴施葉面肥防凍,可用(0.3%尿素加0.2%磷酸二氫鉀液)。
六、采收
1. 采收次數
在全樹或全園的1/3果實已著色成熟時,即開始分批采收,選紫黑色留青色,每天隔天采1次。
2. 采收注意事項
上樹采果注意人身安全,并盡量不傷樹體,采收人員須剪平指甲,以免碰傷果面。采摘時應以手指執住果柄摘下,將采下果實放入底部及周圍有鮮嫩草或用原果園中的楊梅葉墊護的淺竹簍或塑料籃等容器中,每一容器裝2.5~5kg為宜,容器上再覆以鮮草或楊梅葉,放上蓋子,并縛扎。
七、貯運銷售
1. 貯存
當日采收的楊梅如無法銷售完,則應將期預冷后,放置在2~3℃的冷藏庫內,然后逐漸銷售。
2. 運輸
運輸時必須減少震動,并有溫控設施。出售時最好不要更換容器。
參考文獻
[1]饒建民.陳立福. 淺析青田縣楊梅產業發展[J]. 中國農村小康科技,2009,04:15-17.
[2]黃建珍.黃勝華.趙友淦. 地理標志產品――丁岙楊梅標準化生產技術[J]. 中國南方果樹,2009,06:49-50.
[3]鄭錫良.梁森苗.任海英.謝小波.戚行江. 黑晶楊梅標準化生產關鍵技術[J]. 現代園藝,2012,11:21-23.
[4]陳良火.梁森苗.饒勇飛.鄒秀琴.潘鋒波. 楊梅標準化生產的關鍵技術[J]. 果農之友,2006,06:28-29.
篇6
1.1選擇品種:選用抗病蟲、優質、高產、商品性好的脫毒種薯。
1.1.2菜用薯:費烏瑞它、早大白、東農303。
1.1.3淀粉加工用薯:克新13、克新12、俄7、黃麻子。
1.1.4薯條薯片加工用薯:大西洋、夏波蒂。
2、種子處理
2.1曬種催芽:播種前20-30天進行曬種催芽,在有光照條件的室內或室外將種薯攤擺3-4層,為防芽徒長每3—5天翻動一次,使之受光均勻,達到白芽變成濃綠色,芽長0.5-1厘米為宜,催芽最適溫度為15-20℃,相對濕度60%左右。催芽過程中要防止夜間低溫凍傷及高溫引起母薯黑心。
2.2切塊:每塊要有1-2個芽眼,50克左右的種薯可以從頂部縱切成2塊,75-100克的在頂部芽眼集中處“十”字形切四塊,100克以上的先從基部開始按芽眼排列順序螺旋形向頂部斜切,最后再把芽眼集中的頂部“十”字形切4塊,20克左右的種薯整個種。切塊時每人準備兩把刀,發現病薯去除,再把刀放在生石灰水或0.1%高錳酸鉀溶液中消毒。
2.3拌種:用疫霉清10克兌水6-8公斤,噴施種塊200-400公斤,拌勻,陰干后即可播種。
3、選地、施肥與播種
3.1選地與整地:選擇排水良好、土質肥沃的沙質土壤,不宜種在澇洼地和前茬使用過豆威、豆磺隆、普施特的地塊。整地最好是秋翻25-30厘米,沒秋翻的地塊必須進行原壟溝深松一犁,耕深要達18-20厘米。
3.2施底肥:結合整地施農家肥40-50立方米,/公頃。每公頃施和豐牌馬鈴薯專用肥800公斤,或尿素100公斤加磷酸二銨150公斤加硫酸鉀200-225公斤。
3.3播種:當10厘米地溫穩定通過8℃時即可播種,最佳播種期4月20日-5月1日。種塊擺放以芽眼朝上為好。播種密度為每公頃保苗5.5-6萬株,即70厘米的壟距,25-30厘米株距。種塊擺在壟溝,深20厘米處,覆土8-10厘米,做到深播種淺覆土,及時鎮壓。
4、化學除草
4.1出苗前用木頭綁上樹棵子耙撈1-2遍,既能除草又有利于出苗。
4.2化學除草:每公頃用48%廣滅靈乳油(48%廣滅凈乳油)0.75升+90%禾耐斯乳油1.2-1.5升,或用70%賽克津可濕性粉劑0.7-1.0公斤+72%都爾1.7-2.0升,兌水600公斤均勻噴霧。
5、田間管理
5.1出苗后進行第一次淺耕。
5.2爭取早鏟、細鏟、淺鏟,做到株間松土。
5.3苗高15-18厘米時鏟趟,結合趟地可追一次化肥,在開花前每公頃追硝銨100公斤。
5.4苗期、初花期每公頃用“云大-120”15瓶(每瓶10毫升)3000-5000倍液各噴一次。
5.5花前或開花初期,進行第三遍鏟趟,趟成上窄下寬的四方頭壟。
5.6盛花期,每公頃用馬鈴薯膨大素375克加磷酸二氫鉀1.5公斤,兌水300-400公斤噴施。
6、病蟲害防治
6.1、晚疫病
(一)發病條件。馬鈴薯晚疫病又稱疫病、馬鈴薯瘟,是馬鈴薯的一種毀滅性病害。在地勢低洼、排水不良、田間濕度大的地塊,或氮肥施用過多的地塊,發病都較嚴重。溫、濕度適宜時,晚疫病迅速擴展蔓延,病株成片枯死。
(二)癥狀表現。發病葉片,最初在葉尖和葉緣出現圓形或不規則形的暗綠色水漬狀病斑,擴大后變為褐色大型病斑,濕度大時,病部和健康部分交界處長出一圈白色霉層。莖部受害,出現稍凹陷的褐色條斑,潮濕時也產生白色霉層。薯塊受害,出現褐色稍凹陷病斑。
(三)治方法。1.選用抗病品種和無病種薯。2.重病田與非茄科蔬菜實行3年以上輪作,春馬鈴薯與番茄地,應間隔300~500米。3.加強栽培管理,合理配施氮、磷、鉀肥,適當增施鉀肥,增強抗病性。開溝排水,降低田間濕度,及時清除田間病株,并將其集中燒毀,以減輕發病。4.藥劑防治。發病初期,立即噴藥,控制其擴展蔓延。每5~7天噴藥一次,連噴2~3次。常用藥劑有64%的殺毒礬500~750倍液,或58%的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或80%的大生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40%的達克寧懸浮劑500~600倍液。
6.2、病毒病
(一)發病原因。馬鈴薯病毒病是馬鈴薯的一種嚴重病害,主要是因為種植了帶毒種薯,栽培管理粗放,缺肥、缺水,會加重病情。(二)癥狀表現。發病后,植株畸形、矮小,產量降低,由于病毒病危害,可引起馬鈴薯種薯性能退化。馬鈴薯受浸染后,主要表現為皺縮花葉病和卷葉病兩種。1.皺縮花葉病。葉片上深綠和淺綠相間,葉片縮小,葉尖向下彎曲,皺縮,全株矮化。2.卷葉病。葉片的葉緣向上卷曲,嚴重時呈圓筒狀,病葉比健康葉稍小,葉色較淡,有時葉背呈紅色或紫紅色。(三)防治方法。1.加強栽培管理。加大行距,縮小株距,高壟深溝栽培,施足基肥,增施磷、鉀肥,合理灌水,及時拔除病株,減輕發病。2.治蚜防病。馬鈴薯出苗后,立即噴藥,防止蚜蟲傳毒。3.藥劑防治。用1.5%的植病靈1000倍液加20%的病毒A600倍液噴施,隔7天噴一次,連噴3~4次,防病效果較好。
6.3防治蚜蟲和二十八星瓢蟲:防治瓢蟲,每公頃用90%的萬靈可濕性粉劑3000-5000倍液,或5%來福靈300-400毫升,對水600-700公斤。防治蚜蟲,用25%鎮蚜乳油1500-2000倍液,或10%11比蟲啉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防治蚜蟲。
6.4雨季注意排澇,以防塊莖腐爛。
7、收獲
7.1收獲:經1-2次輕霜莖葉完全枯死后收獲。收獲前1-2天割去莖葉,選擇晴天用犁翻出塊莖,翻出土的塊莖在地面上晾曬1-2小時,表面干后收獲。
7.2商品薯和種薯要分開,收獲后放在通風避光處攤晾10-15天,然后才能貯藏。
8、關鍵措施
8.1選脫毒和抗病性強的品種;
8.2多施農家肥;
8.3切不可選擇低洼易澇地,一定要拿起大壟;
篇7
關鍵詞:有機蔬菜 品種選擇 生產基地要求 肥料管理 病蟲草害防治
中圖分類號:S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3)05(c)-0135-01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城市化進程的飛速發展,預計到2015年,中國富裕家庭的數量將超過440萬戶,僅次于美國、日本和英國,而這些家庭對蔬菜等農產品的需求數量、品種和質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食品安全問題成為了人們健康的大敵。有機蔬菜化學殘留很少,品質與口感都很好,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該文結合有機生產標準,針對有機蔬菜生產中存在的問題,對有機蔬菜的生產技術進行了總結。
1 有機蔬菜專用品種的選擇
首先要注意的問題是應當適應當地的土壤、氣候特點及市場需要;其次,由于有機蔬菜栽培過程中禁止使用農藥、除草劑等,最好選擇一些對病蟲害有抗性的蔬菜種類及品種,再次,應選擇獲得認證的有機蔬菜種子和種苗,禁止使用任何轉基因種子。最后,在蔬菜品種的設置方面,要盡量多的收集好品種,避免單一品種給生產與銷售帶來弊端。
2 有機蔬菜地塊選擇與整地
2.1 地塊選擇
有機蔬菜生產基地要求土壤肥沃,集中連片,地塊完整,其間不得混合常規蔬菜生產的地塊,有機和常規地塊分開超過10 m,并安排鄉村道路,農田林網或物理障礙物作為緩沖區間,以確保有機地塊免受污染,一般由常規生產向有機生產通常需經過2年的轉換時間。生產基地要求具有豐富且優質的灌溉水資源;同時交通方便,便于銷售;面積適中,能夠進行作物輪作生產。
2.2 換茬
前茬蔬菜騰茬后, 為給后茬作物創造一個優良的生長環境,要求徹底打掃田塊,將植株殘體全部收集并運出基地進行無害化處理,也可就近投入沼氣池。
2.3 整地
基地一般在換茬后整地,目的是創造良好的土壤耕層結構和表面狀態,有利于蓄水保墑,協調水、養分,空氣,熱量和其他因素的影響,提高土壤肥力,為播種和作物生長、田間管理提供良好條件。
3 肥料的管理
3.1 肥料的種類
有機蔬菜生產對病蟲草害的防治和肥料使用,要求比常規蔬菜生產的要高很多。生產允許的肥料主要包括:腐熟的動物糞便與殘體,綠肥、漚肥、沼泥,腐熟的餅肥,草木灰等;磷礦粉、鉀礦粉和氯化鈣等自然界存在的一些礦物質;另外還有國家認證的一些肥料廠生產的有機肥料和部分微生物肥。
3.2 肥料的無害化處理
在使用自己漚制或堆制的有機肥料時, 必須在施用前60 d需進行無害化處理。方法主要有:一是將肥料用水拌濕、翻勻、堆積,用塑料膜密封覆蓋,使其充分腐熟;二是發揮沼氣池作用,將有機肥進入沼氣池發酵,沼液或沼渣是很好有機肥料。
3.3 施肥方法
土地在使用肥料時,要做到種菜與培肥同步進行,植物肥與動物肥要保持數量以1∶1為宜,一般每公頃施有機肥45000~ 60000 kg,追施有機專用肥15000 kg。為防止有機蔬菜因出現缺肥缺素而影響產量,有機肥料的用量要充足。并且可以利用根瘤菌等土壤有益微生物來加速養分釋放和養分積累,促進有機蔬菜對養分的有效利用。
在對需要追肥的有機蔬菜施肥時要堅持兩個原則:一是要施足基肥,將施肥總量80%用作底肥或基肥均勻施入耕作層內,結合基地情況,在播種或移栽前,先開溝,將肥料置入后進行填土;二是要巧施追肥,一般蔬菜開花期肥力需求較大,此時應進行追肥。施用量為總肥量的20%。
追肥既可以結合澆水、培土等方法進行土壤追肥,又可以進行葉面追肥,在生長期根據植物長勢需要,選取生物有機葉面肥,每隔7~10 d噴灑一次,連噴2~3次。
4 有機蔬菜的病蟲草害防治技術
有機食品的生產技術標準是整個有機蔬菜生產過程中所必須遵循的準則。即生產過程中不使用基因工程技術進行干預,完全不使用人工合成物質,如化學農藥、生長調節劑等,所以說有機蔬菜的病蟲草害防治將是一大技術難題。在生產中,我們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主要采用生物防治、化學防治、物理防治、農業防治四種方法來達到病蟲草害防治的目的。
4.1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及其代謝產物防治植物病原體、害蟲和雜草的方法。在農事活動中,一方面,可利用害蟲天敵進行害蟲捕食和防治,例如捕食螨、瓢蟲、小黑隱翅甲等;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昆蟲病原微生物如細菌、真菌、病毒等及其代謝產物防治害蟲;另外,可以利用微生物或其代謝產物防治植物病原菌;最后,可以利用食草昆蟲和專性寄生于雜草的病原菌防治雜草。
4.2 化學防治
在有機蔬菜生產的特殊時期可以協調利用化學防治。首先,可以使用石灰水、石硫合劑、波爾多液防治病害;其次可以少量施用銅制劑、植物提取劑、醋等來防治真菌性病害。再次,可以采用生物制劑肥病害。
4.3 物理防治
有機蔬菜栽培中提倡通過釋放寄生性捕食性天敵動物(如捕食螨、瓢蟲和赤眼蜂等) 來防治蟲害??衫靡恍├ハx固有的趨光、趨味性和感應顏色刺激的性質進行大量的集中誘殺或驅避,達到殺滅害蟲、保護有益昆蟲的作用。
4.4 農業防治
在有機蔬菜的農業生產過程中,農民一般通過選用抗病、蟲品種,調整和改善作物的生長環境,以控制、避免或減輕病、蟲、草的危害。農業防治如能同生物、物理、化學防治等配合進行,可取得更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李偉勇,劉建平,李展彬.有機蔬菜種植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0(8).
[2] 徐創吉,馬璽,王桂珍,等.保護環境發展生態農業[J].內蒙古農業科技,2010(1):27-29,48.
篇8
播種前,準備好營養土(腐熟細碎圈肥30%和床土70%)和營養缽,將土裝缽后,澆透水放好。每缽中央放1粒出芽的種子,芽口朝下,蓋細土1~1.5厘米厚,上面再蓋一層舊薄膜或無紡布保濕,幼苗出土后揭去覆蓋物。覆土后蓋嚴塑料薄膜,夜晚要覆蓋草苫,白天揭開利用陽光提高苗床溫度,將床溫控制在25~30℃,出苗時,白天床溫控制在20~25℃,夜間不要低于15℃,外界氣溫達20℃以上時,可揭開塑料薄膜通風,氣溫下降時應注意覆蓋保溫。子葉平展后,可結合澆水施1~2次10%的腐熟人糞尿。幼苗4葉1心時即可定植。
2.整地施肥 選擇向陽無遮陰、至少3年未種過瓜類的地塊,667平方米撒施腐熟堆廄圈肥或塘泥5000~10000千克。然后深耕,干旱地在秋耕后不行平整,以促進土壤風化。到春耕或夏耕時,淺耕耙平作畦,然后按行開溝,667平方米溝施優質腐熟混合糞肥1000~1500千克,或用糞干、餅肥100~200千克,混土平整溝底,以備定植。
3.及時定植 瓠瓜支架栽培,可在1.3米寬的畦上種2行,株距60厘米,667平方米種1600株左右。也可在寬2.7米的畦上兩邊種1行,株距26~33厘米。定植須選擇冷尾暖頭的晴暖天氣,移植時宜用手輕捏嫩莖,注意不散土坨。幼苗定植后周圍地面可撒些切碎的稻草,以防雨濺泥漿黏附幼苗。定植后須澆水至活棵。
4.田間管理 ①抽蔓支架前進行多次中耕松土,中耕時植株近處淺鋤,遠處深鋤,一般中耕松土3~4次。②一般在抽蔓后用2.7~3.0米長的竹竿搭成“人”字型架,在約1.3米處交叉,在人字架上用小竹竿或較粗草繩,設橫架2~3道。晚熟瓠瓜以平棚栽培較好。地爬瓠瓜不設支架,注意壓蔓以防風害。瓠瓜主蔓發生雌花遲,而子蔓、孫蔓則自第一、二節就開始連續發生雌花。晚熟瓠瓜則主蔓、子蔓發生雌花遲,而孫蔓、曾孫蔓發生雌花早。栽培晚熟品種時,在蔓上棚后留主蔓6~8片葉,對主蔓及子蔓及時提早摘心,以促使其發生孫蔓及曾孫蔓。中熟品種在主蔓上棚后摘心。子蔓結果后行摘心。地爬瓠瓜也應進行2~3次摘心。早熟架瓠子可不摘心。采用人工輔助授粉對瓠瓜產量提高有顯著作用,一般在下午17∶00~18∶00時進行。后期要隨時摘去老葉、病葉、無效側枝,減少養分消耗,改善植株間的通風透光條件。③水肥管理 瓠瓜對水肥的需要量大,需多次追肥。一般在開花結果期前,每隔3~4天追施1次腐熟人糞尿肥,進入結果期后,每隔15天隨水追施1次肥,每次可用濃度為50%的腐熟人糞尿1500~2000千克。開花坐果期要控制澆水,防止化瓜。進入結果期后要及時澆水,夏季炎熱,應在早晨或傍晚澆。雨季注意排澇防止積水傷根。
篇9
關鍵詞 油茶;標準化;生產技術
中圖分類號 S794.4.04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12-0024-02
Abstract Standardized production technology of Camellia oleifera were summarized from selection and arrangement of forest land,cultivation,tending of young plantation,forest management and fertilizer management,and pest control etc,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further stable development of local Camellia oleifera industry.
Key words Camellia oleifera;standardized;production technology
油茶屬于木本油料樹種,壽命長,結果期極長(可達100年以上),一般山區日常食用油均來源于油茶。油茶種植后經過精心管理,5年即可成林,8~10年進入豐產期。茶油由油茶果實榨出,含有90%以上的不飽和脂肪酸,主要包括亞油酸、油酸等,與其他植物相比,茶油更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且不易變質、耐貯藏,故茶油屬于具有較好保健效果的高級食用油。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較以前有了很大提高,保健意識更強,對食品更為關注,追求更優質、更健康的食品。因此,具有易消化吸收等優點的茶油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目前,市場上茶油的價格為100~150元/kg,且需求遠遠大于供給,油茶發展前景廣闊。
興寧市為我國油茶種植之鄉,有“油茶生產示范縣”的稱號,發展油茶標準化生產技術對山區經濟發展有較好的推動作用。近年來,興寧市積極采取有效措施促進油茶產業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油茶生產的規模化、標準化和集約化。興寧市在油茶種植上以科學的發展觀作指導,不斷進行創新,積極促進油茶的標準化生產,促進了產業化發展。在興寧市政府的正確指導下,近年來興寧市油茶產業發展迅速。據統計,目前當地油茶種植面積約2.0萬hm2,產值超過4.5億元;其中建設的萬畝種植基地4個、千畝種植基地25個。創立了一些知名茶油品牌,如高山油茶等,有效地促進了當地油茶產業的發展。為了提高興寧市油茶種植的產業化程度、增加效益,現對油茶標準化生產技術以及其推廣應用情況進行簡單總結。
1 林地選擇及整理
油茶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在多種土壤上均可正常生長,包括黃壤、紅壤、黃棕壤,其中以pH值偏酸的環境中長勢較佳。一般油茶種植地的年均溫要求在20 ℃左右,月均溫不可
地塊選好后,可采取3種方式進行整地,分別為塊狀、帶狀、全墾。具體方式可因地制宜地結合種植地塊的實際條件、勞動力等綜合考慮。需要注意的是無論采取哪一種整地方式,均要注意采取必要的水土保持措施[2]。一般在坡度大的地塊上(易發生水土流失現象)常選擇塊狀整地方式,此種方式即為采取拉線的方式定點,結合設計的規格提前將穴挖好,注意要分別堆放心土、表土,不可混在一起,回填土時按照表土、心土的順序填入。塊狀整地方式比較省工,但是由于只是在較小的范圍內整地,與其他2種方式相比,其改善土壤的效果不是特別理想。當林地坡度在20°左右時,為了達到較好的水土保持效果,常采用帶狀整地方式。當坡度在15°以下時,水土不易流失,常采用全墾整地的方式,具體方法為沿著坡的方向由下往上挖坑,挖出的土塊要翻轉過來保證土壤中的草根部朝上,以免其再次生長,一般挖坑的深度為30 cm左右,具體結合土壤實際可適當增減。
2 種植
要現油茶的早產、豐產,其前提條件為選擇性狀優良的嫁接苗,以長勢健壯的營養杯苗為最佳,要求一至二年生、頂芽長勢飽滿、根系發達、未發生病蟲害。若選擇的嫁接苗為一年生,則要求苗高15 cm左右、地徑0.13 cm左右;若選擇的嫁接苗為二年生,則要求苗高為30 cm、地徑0.15 cm左右。在興寧市,油茶標準化種植可選擇當地林業科研部門培育的適宜在本地生長的優質苗[3]。油茶種植的時間多選擇在立春至驚蟄之間,有些地區也可在10月的“小陽春”氣候下種植。種植時以陰雨天為最佳,在提前整理好的備耕穴上覆蓋1層松土,再結合種植苗的規格挖深度適宜的種植穴,將營養袋中即將萌芽的苗放入種植穴中,并培土,充分踏實,一般栽植深度控制在露出嫁接口2 cm左右即可。栽植結束后及時澆定根水,然后覆土,還可加蓋1層稻草,使保濕效果更好。
3 幼林撫育
油茶種植后至開花結果之間的階段為幼林期,其管理的重要措施即為土壤耕作。在5―6月開展除草、施肥等第1次撫育工作,8―9月再開展1次。實現油茶增產的一個重要手段為開展墾復工作,即將林區內灌木、雜草等全部砍除并將其根系等徹底清理干凈。一般墾復的時間以冬季和夏季效果較好。若選擇在冬季進行,常采取深挖的方式,深度30~40 cm;若選擇在夏季進行,則常采取淺鋤的方式,深度10 cm左右即可。此外,還要結合林地的地形及油茶的生長情況確定墾復的深度,一般在樹冠以內深度宜淺,樹冠外可適當加深;規格較小的油茶樹墾復宜淺,規格較大樹墾復深度適當增加。每2~3年進行1次深挖,每年淺鋤1~2次。
為了實現油茶林的豐產,還要適當進行整形修剪,以平衡主枝和側枝生長。為增加幼林效益,可在油茶林中種植藥材、綠肥、豆科作物等,對抑制雜草有很好的效果,還可以提高土壤肥力[4]。
4 成林管理
油茶苗成林后,每年要在夏季和冬季進行2次墾復,夏季墾復深度宜為10~15 cm,冬季適當加深至20~25 cm。為了對林間的空間進行充分利用,需要τ筒枇紙行適當修剪,切記強度不可過大,主要修剪除去病枯枝、過旺枝、交叉枝[5-7]。為了提高油茶的產量,樹冠形狀要培育成半圓形或者橢圓形,以增加其受光面積。
5 肥料運籌
油茶幼林期,施肥主要選擇有機肥,堅持有機肥與無機肥、速效肥與遲效肥相結合的原則[8-10]。冬季在挖溝擴穴的基礎上將土雜肥施入;在春季油茶幼梢萌發之前適當施入化肥,氮、磷、鉀肥比例控制在1∶2∶1。成林后可在幼林管理的基礎上適當增加肥料施入量,將氮、磷、鉀肥的比例調至1∶4∶3,保證每年的土雜肥施入量為50 kg/株。
6 病蟲害防治
油茶生長過程中一般發生病蟲害不多,主要有大白蚊、黑白蚊、炭疽病等,防治上要堅持化學與綠色防治相結合。盡量減少氮肥施入量,增加磷肥、鉀肥、有機肥的施入量,確保油茶植株長勢健壯,提高對病蟲害的抗性。
7 參考文獻
[1] 馮紀福.油茶標準化栽培技術[J].農村新技術,2010(17):6-7.
[2] 馬洪軍,劉英杰.山地油茶標準化豐產栽培技術[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2.
[3] 黃群昌.興寧市油茶產業化發展的主要內容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3(23):338.
[4] 曾文波.淺析如何提高油茶造林的經濟效益[J].北京農業,2011(3):130.
[5] 左平輝,江紅,王鋒.探析油茶園藝化高產高效栽培集成技術[J].現代園藝,2015(14):74-75.
[6] 王春芳,董春燕.南方油茶高產栽培技術[J].福建農業科技,2015(6):40-41.
[7] 楊茜,魯艷紅,廖育林,等.湖南省油茶種植現狀及其高產栽培技術[J].湖南農業科學,2015(4):24-26.
[8] 徐尚平.油茶高產栽培管理技術[J].安徽林業科技,2013(4):67-69.
篇10
關鍵詞 稻鴨共生;優點;生產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11;S83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10-0224-01
2016年,蕪湖縣花橋鎮九十殿村九靈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引進推廣稻鴨共生生產技術,種植水稻面積共6.67 hm2,除在水稻分蘗期施尿素75 kg/hm2外,其余時間化肥、農藥均未施用。水稻平均產量6 150 kg/hm2,加工大米后出售價格為16元/kg,則水稻平均產值為9.84萬元/hm2;平均養鴨300只/hm2,平均單價50元/只,平均收益1.5萬元/hm2,合計產值11.34萬元/hm2,扣除購買生產資料以及生產人力等成本,平均凈利潤4.8萬元/hm2,較水稻常規種植模式增收2.4萬元/hm2左右,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稻鴨共生技術就是在秧苗活棵后,將脫溫雛鴨全天放入稻田,直至水稻抽穗灌漿時收回鴨子,稻鴨共生時間約70 d。該技術主要利用雛鴨旺盛的雜食性,吃掉稻田內的雜草和害蟲,鴨的活動刺激水稻生長,產生中耕渾水效果,同時鴨的糞便可作為天然有機肥料,利于大量減少化肥和農藥用量,降低生產成本,同時也減少了人力投入。此種種植方式對周邊水生態和空氣環境基本無污染,達到了生產無公害、優質安全的大米和鴨肉的要求,從而獲得較高的水稻單價,平均經濟收益顯著,在當地反響良好,2017年種植面積將進一步擴大。
1 稻鴨共生的優點
1.1 除草
鴨喜食禾本科以外的植物和水面浮生雜草,鴨在稻田活動,可以采食田間不斷滋生的雜草;鴨在田間活動,將雜草踩入泥土中,破壞雜草根系,使雜草難以繼續正常生長。另外,鴨的嘴和腳在田間活動能起到渾水滅草的作用。
1.2 除蟲
鴨喜食昆蟲類和水生小動物,能基本消滅稻田里60 cm以下的多種害蟲,特別是對稻葉蟬、稻飛虱、稻蝽象、稻象甲、福壽螺等害蟲,防治效果明顯。鴨在稻田還能吃掉水稻部分枯黃老葉以及菌核菌絲,改善稻田通風透光條件,降低田間濕度,有效控制病害寄生。同時,也避免了害蟲抗藥性的逐年增強,為改善生態環境特別是水生態環境、有效發展水產養殖提供條件。
1.3 增肥
稻鴨共生時期內,1只鴨排泄在稻田里的糞便約10 kg,據有關資料顯示,相當于氮49 g、磷72 g、鉀32 g。放養鴨300只/hm2排泄的糞便基本可滿足水稻后期生長對養分的需求。另外,鴨子在田間活動,能夠疏松土壤,促進土壤氣體交換,減少稻田甲烷的排放,改善田間通風透光性。
1.4 中耕
鴨在稻田活動,產生中耕渾水效果,水的攪拌使空氣中的氧更容易溶解于水,從而促進水稻生長,泥土的攪拌產生渾水效果,會抑制雜草發芽和光合作用[1-2]。
1.5 促長
鴨在稻株間活動,能促進水稻分蘗,促使水稻植株健康快速發育成矮壯扇形健康株型,有效增強抗逆抗倒性能。
1.6 提質
稻鴨共生從源頭上控制了化學物質的頻繁使用,有效改善和提高稻米品質,由于鴨子長期在稻田活動,鴨肉品質好,帶有野鴨特性,所以鴨肉味鮮、瘦肉多、脂肪少,從而保證了鴨的良好品質,確保稻米安全衛生和鴨肉美味可口。
1.7 增產
稻鴨共生田塊,水稻植株葉片厚,葉色濃,植株開張,莖稈粗壯,無效分蘗少,根系活力旺,根冠比高,吸收營養成分能力強,并且穗型較大,穗實粒數、千粒重增加,從而提高了產量[3]。
1.8 增收
由于稻鴨共生技術改善了稻米品質,增加了單位產量,因而達到了水稻增收目標。另外,鴨的收入也是增收的重要來源之一。
2 稻鴨共生生產技術
2.1 稻田準備
稻田選擇較為平坦且水源充足的田地,連片面積為0.4 hm2一格單元,保持水深10 cm左右,不能放水烤田,利于在田間活動。水稻栽插株行距為25 cm×30 cm,密度為18萬~21萬穴/hm2,基本苗75萬~90萬株/hm2。為了增強秧苗活力,最好稀植,以選用旱育秧苗為宜。
2.2 鴨的準備
稻鴨共生技術的關鍵是選用適宜的鴨品種,一般選擇野鴨和家鴨的雜交品種為好。為避免鴨吃秧苗和壓苗情況,應選用體型小、適應性強的役用鴨,一般選擇的是中小型麻鴨。鴨孵化期一般為28 d,7~10日齡的苗鴨最適宜放入稻田。
2.3 防護網及鴨棚準備
為了防御天敵襲擊,防止鴨亂跑,宜在稻田四周設置防護網,一般采用魚網。如條件允許,再在魚網外面設置細鐵絲網。在稻田的一角,搭建1個簡易鴨棚。
2.4 放鴨和田間管理
插秧后10 d左右,待秧苗活棵后,將孵化7~10 d的雛鴨放入稻田,投放量為300只/hm2。鴨苗放入田間簡易鴨棚后,在鴨棚附近圍20 m2的小鴨初放區,初放區水深要達到5 cm左右。喂養3 d后再打開初放區的網門,將鴨放入大田活動。
2.5 鴨的投喂
雛鴨下田后10 d之內采取自由采食;10 d后改為2次/d,早、晚各1次,飼喂量以每次鴨全部吃飽后有剩料1.5~2.5 kg為宜;下田后12 d左右,在每次的喂料中逐漸增加大、小麥的飼喂量,3~4 d由小麥完全替代配合料;20 d后,可改為1次/d,飼喂量以每次待鴨全部吃飽后有剩料1.5~2.5 kg為宜;8月20日左右,為了能使鴨出田上市,飼喂方法可改為2次/d。
2.6 鴨病防治
為了做好鴨病防治工作,要求稻鴨共生區域有獨立的水系,并盡量遠離交通要道和村莊,不能飼喂霉爛變質的飼料;在2周后可接種鴨瘟、禽流感、禽霍亂、鴨巴氏桿菌等疫苗;在上一年發生過疫病和野生鳥類較多的地方,要每隔20~25 d用藥物防治[4],可用強力霉素或氟苯尼考輪換預防用藥。發現病情,及時治療。在飼喂鴨時,要注意觀察鴨群的動態,一旦發現病鴨,要及時清理。
2.7 鴨的回收
在水稻開始抽穗揚花時,將鴨從稻田里收回。在捉鴨前幾天,應將捕捉區的網緊好緊牢,只留不大的通道,將鴨一次性成功回收。
3 參考文獻
[1] 丁媛媛,華國浩,楊建生,等.淺談稻鴨共生的生態模式[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6(9):98.
[2] 葉愷軒.稻鴨共生技術效果及其栽培養殖要點[J].農技服務,2016(6):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