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學習計劃范文
時間:2023-03-15 22:01:1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醫藥學習計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化學學習;記憶;重要性及對策
化學知識比較零散, 所以在學習中,需要進行有效的記憶,不僅要對知識內容理解透,還需要將其牢固地記憶在大腦里。作為人腦對過去經歷的事物的反映,記憶也是我們獲得知識、積累經驗的重要手段。要想學好化學知識,就要善于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而這一切的前提是具有一定的記憶能力。在我的化學學習生活中,許多同學都記憶不好化學知識,在記憶的時候往往會出現混淆的現象。因此,本文將結合自身的學習經歷,對化學學習中記憶的重要性進行研究與探討。
一、重視化學的實驗教學,促進學生多個感官投入到學習中
大腦對外界的信息進行加工,聽覺、視覺、嗅覺等多種途徑方式輸入信心。如果大腦僅僅從一個器官獲得信息,途徑過于單一,往往不會留下深刻的印象,只有通過各種器官獲得信息,綜合各種信息,大腦通過各種途徑、中樞將各種信息聯系起來,將信息牢固的記憶在X海中。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通過實驗可以激發我們的興趣,可以使我們對所學的化學知識加以更好的理解,使已學到的知識得以鞏固,因此,在記憶化學知識的時候,可以調動自己多個感官,提高自己的記憶效果。例如,在學習乙酸乙酯的時候,學生通過視覺、聽覺、嗅覺來記憶知識,要比單純教師的口述記憶好的多。因此,化學的教師,必須要重視實驗的教學,讓我們學生自己動手,作為學生有目的強化自己的觀察與記憶能力,有效的觀察知識,強化自己的記憶能力,提升化學學習的有效性。
二、深入思考,加深理解,防止機械記憶的現象發生
在化學學習中,大部分同學對化學知識都是機械記憶,不管理解與不理解,都是死記硬背。這種方法,不僅不利于學生掌握知識,記憶之后也更加容易遺忘,也不利于推進素質教育全面發展。在學習過程中,要掌握知識的規律性,讓學生理解自己記憶到的知識,記住老師對自己的要求,提升自己的記憶能力,加深記憶的效果。在學習中,自己要分析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將機械記憶變為理解記憶。這種記憶方法,不僅僅可以強化學生的記憶,更有利于發展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我在學習電解質概念中“能導電的化合物理解成”,“能電離出陰陽離子的化合物”,加深了自己對記憶的理解,電解質與非電解質的區別也被區分出來,更好地進行記憶。
三、比較分類的記憶方法,區分容易混淆的知識點
在化學的學習中,難免會出現容易混淆的知識點,在記憶中為了防止出現其他知識干擾的狀態,掌握實質的內容,加深自己的記憶,需要分類比較各種知識。例如,化學學習中的概念,同位素和同素異形體、同系物與同分異構體等概念,粗鹽提出總需要用到四次玻璃棒,四次的用途都是什么,都可以分析比較異同點,加深自己的記憶,讓自己學習知識的時候更加的牢固,有利于增強記憶的效果。
四、抓住重點與難點進行記憶
在學習的過程中,在學習到重點與難點知識的時候,要有目的的采取一些有效的記憶方法,可以動用縮略的形式,將知識與內容簡單化,記住要點與難點,然后以這個點為支撐,擴大記憶的范圍。例如在學習過濾操作相關知識的時候,將整個過程概括為“一貼、二低、三靠“六個字,概括整個操作過程與注意事項,便于自己的記憶。加深自己對知識的理解,提升記憶的科學性與有效性。
五、按照規律特征進行記憶
化學知識是有自己的特征與規律的,對于有規律的知識,我們應該按照教師的要求,找到規律,進行記憶。例如我在學習元素周期表的時候,就是從元素周期表中同期、同主族元素電子的電子層結構的變化規律出發,然后與原子變徑的變化規律相互結合,接下來記憶金屬性與非金屬性的變化規律。按照規律記憶,可以將知識串聯起來,形成自己的認知體系,在類似知識的學習中,都可以運用這種記憶方法進行記憶,可以形成深刻的記憶。
六、知識遷移法進行記憶
學習與記憶的目的就是要將學習到的知識運用到生產與生活中。因此,在記憶的時候需要運用知識遷移。只有記憶的牢固,才能夠將知識進行有效的遷移。
七、要重視復習,防止出現遺忘的現象
沒有人會過目不忘,沒有人會記一遍就會記住,假如沒有重視復習,在學習的過程中沒有再次記憶或者錯誤的記憶,就不會牢固的記憶。遺忘是有規律的,根據著名的心理學家、教育學家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可以知道遺忘的過程并不是均衡的,在最初的時候,記憶速度非常的快,以后逐漸的減慢。因此,為了防止遺忘現象的出現,需要及時的進行分析。我國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曾經說過:“溫故而知新”,我們在學習的時候以舊的知識導出新的知識,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融合,相互滲透,及時的鞏固復習,加深理解與記憶,提升記憶的有效性。因此,在化學的學習活動中,我們要及時的復習知識,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及時的鞏固總結,讓自己的記憶變得更加深刻。
總而言之,在化學的學習中,記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為學生,在化學的學習中,需要自己總結規律,總結經驗、根據化學知識的特征出發,抓住重點與難點,進行知識的遷移,加強復習活動,提升記憶的深刻性,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參考文獻:
篇2
冠狀動脈腔內血管成形術(percutaneous translu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是目前治療冠心病的主要措施之一,近期成功率在90%以上,但有30%~50%的患者在成功實施PTCA后的3~6個月內形成再狹窄(restenosis)[1],嚴重影響了病人的遠期療效。有多種因素參與RS的發生,其中血管平滑肌細胞(vascular mooth muscle cell,VSMC),由損傷血管的中膜向內膜遷移是RS發生的重要機制之一[2]。如何有效抑制VSMC遷移一直是國內外研究的熱點,但迄今尚未找到有效的途徑。近年來國內的部分實驗室開始研究中藥對VSMC遷移的影響,并取得一定的進展,綜述如下:
1 中藥單體抑制VSMC遷移的研究
1.1 大黃素:大黃素(Emodin)為大黃中的蒽醌類衍生物,具有抗腫瘤、抗病毒、抗氧化、抑制血小板聚集及舒張血管等作用。王翔飛等[3]采用Transwell遷移系統和MTT法觀察了大黃素對VSMC遷移和增殖的影響,結果顯示,大黃素能顯著抑制平滑肌細胞遷移,5 μg/ml大黃素抑制率為83.3%;抑制作用呈濃度和時間依賴性。
1.2 丹參:丹參(Salviam ilt io rrh iza Bunge)為草本植物,以根入藥,化學成分包括脂溶性的二萜醌和水溶性酸兩大類。中醫學認為丹參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現在醫學研究證明,丹參的活血化瘀作用與其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凝、抗血栓的功能有關[4]。杜先華等[5]用H2O2刺激VSMC發生遷移。加入丹參干預后,明顯抑制VSMC遷移,結果顯示丹參可抑制H2O2誘導的VSMC遷移,現代研究還發現丹參對新生小牛血清誘導的VSMC遷移也具有顯著性作用。為探討其機制,劉虹彬等[6]研究了丹參對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誘導體外培養的VSMC基質金屬蛋白酶和骨橋蛋白基因表達的影響,認為丹參抗VSMC增殖與遷移的作用與其調整基質代謝有關。石纓等[7]通過NO.hem雜交研究,認為丹參可能通過抑制骨橋蛋白基因表達,使VSM分泌骨橋蛋白減少,從而起到抑制細胞遷移的作用。同時,丹參還能抑制VSMC肌酸激酶的活性,通過減緩細胞能量轉換而達到抑制VSMC遷移的目的。
1.3 寬葉纈草:寬葉纈草經實驗證明可顯著擴張冠狀動脈,松弛血管平滑肌,抗動脈粥樣硬化[8]。王俊峰等[9]取6個月齡引產胎兒主動脈平滑肌細胞進行培養,用Boyden Chamber檢測細胞遷移能力,觀察了寬葉纈草對培養的人動脈平滑肌細胞遷移能力的影響。結果顯示,寬葉纈草可顯著抑制平滑肌細胞的遷移,且抑制能力呈現劑量依賴性。陳柏華[10]采用Transwell遷移系統進行實驗,也證明了寬葉纈草對VSMC的遷移過程具有抑制作用(與對照組相比,P<0.001),呈明顯量效關系。
1.4 黃芪、當歸:黃芪、當歸可明顯減輕主動脈剝脫模型大鼠內膜增生,使VSMC分化標準SMaaction基因表達增高,去分化標準平滑肌胚胎型肌球蛋白重鏈(SMemb)表達降低[11]。楊長春等[12]通過建立在鼠主動脈骨皮剝脫模型,應用形態學觀察、PT-PCR和Westernblot等實驗方法,發現黃芪和當歸單獨及聯合使用均可不同程度的抑制內皮損傷所導致的內膜增生,改善血液循環,其機制與其有保護血管內皮、促進NO合成及抑制FAK基因表達和活化有關。
1.5 三七皂甙:三七皂甙(PNS)為傳統中藥材五加科多年生人參屬植物三七的主要有效成分。藥理學研究證實PNS具有理血補氣、滋補強壯、清腫定痛、耐缺氧、降血脂血糖、改善血液循環、增加機體免疫力、抗炎、抗衰老及護肝等多方面的生理活性[13]。李淑梅等[14]的實驗中選用成年健康大白兔30只,隨機分為二組,經球囊血管內膜剝脫法制成髂動脈再狹窄動物模型。實驗組給予路路通注射液(含三七皂甙25 mg/ml)5 ml,對照組給予同量生理鹽水。30天后重復造影,觀察血管影像學改變;處死動物,取出手術段血管,采用RT-PCR法檢測血管中膜c-fos/c-jun基因的表達水平。結果造影可見兔髂動脈經球囊過度擴張后,30天后實驗組髂動脈有30%左右的狹窄,對照組有60%~70%的狹窄,程度重于實驗組(P<0.05)。經RT-PCR法檢測,實驗組c-jun表達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而c-fos表達未得到陽性結果。證明c-jun表達與擴張前血管造影直徑和30天后血管造影直徑之差存在相關性(r=0.7394)。由此說明三七皂甙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平滑肌細胞的增殖和遷移,從而抑制PTCA后再狹窄的發生,其機制可能與抑制原癌基因的表達,從而直接抑制平滑肌增殖的細胞周期有關。c-jun的表達水平與再狹窄有關。
1.6 紫杉醇:武曉靜等[15]通過培養兔血管平滑肌細胞及骨皮細胞,建立細胞共培養體系,測定了不同濃度紫杉醇對兔VSMC及內皮細胞的遷移率,并用直線回歸法推算紫杉醇對平滑肌細胞及內皮細胞增生遷移的半數有效抑制濃度(IC50),分別為(9.16±0.54)nmol/L和(5.37±0.51)nmol/L。可見,一定濃度的紫杉醇在能明顯抑制兔VSMC增生的遷移。
1.7 槲皮素:槲皮素為多種食物中含有的多酚,具有抗氧化和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攝取槲皮素可預防動脈硬化。經口攝取的槲皮素在吸收過程中,會與葡萄醛酸結合,以槲皮素3-0-β-D-葡萄醛苷(Q3GA)的形式存在血中。大西祥代[16]用培養的大鼠主動脈平滑肌細胞(RASMC)進行實驗,以Boyden chamber法檢測RASMC的遷移活性,研究發現Q3GA可能通過對PDGF刺激激活的MAPK及PI3激酶途徑的抑制作用,抑制RASMC的遷移和增殖。
2 中藥復方抑制VSMC遷移的研究
有報道[17,18]采用H-TdR和H-Pro摻入試驗來測量b―FGF刺激后VSMC中羥脯氨酸含量,應用NoAh―em印跡雜交和Ⅳ膠原酶(MMP-2)酶圖分析檢測MMP-2和骨橋蛋白的表達,發現益氣活血化淤方(黃芪、當歸、丹參、徐長卿、生蒲黃)能降低基質膠原轉換速率并下調MMP-2及骨橋蛋白的表達,認為ECM降解和骨橋蛋白表達是VSMC從中膜向內膜遷移及增殖的必要條件,益氣活血方通過抑制VSMC周圍的ECM分子降解及下調骨橋蛋白表達而發揮阻止VSMC遷移和增殖作用。
參考文獻:
[1] Fischman D,Leon M,Baim D,et al.A randomized comparison of cor-onary stent placement and balloon angioplasty in the treatment of cor-onary disease[J].N Engl J Med,1994,331(8):496.
[2] Davies M G,Hagen P O.Pathology of intimal hyperplasia[J].Br J Surg,1994,81(9):1254.
[3] 王翔飛,葛均波.大黃素自身抑制血管平滑肌細胞遷移和增殖[J].中國介入心臟病學雜志,2006,14(4):241.
[4] 張白嘉,劉 榴.丹參水溶部分藥理研究進展[J].中草藥,1996,27:634.
[5] 杜先華,楊芳炬.丹參對過氧化氫誘導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細胞遷移的影響研究[J].中醫藥學刊,2003,21(1):124.
[6] 劉虹彬,溫進坤,韓 梅,等.丹參對血管平滑肌細胞基質金屬蛋白酶和骨橋蛋白基因表達及細胞增殖的影響[J].中國中西結合雜志,2002,22(10):764.
[7] 石 纓,溫進坤.丹參對大鼠血管平滑肌細胞遷移的影響[J].心肺血管病雜志,1999,18(3):216.
[8] 楊桂元,王 緯.寬葉纈草治療冠心病的臨床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4,14(2):540.
[9] 王俊峰,楊桂元.寬葉纈草對培養的人動脈平滑肌細胞遷移能力的影響[J].鄖陽醫學學報,1999,18(4):196.
[10] 陳柏華.寬葉纈草對兔血管平滑肌細胞增殖及遷移抑制作用的實驗研究[J].數理醫藥學雜志,17(3):281.
[11] 李 琦,溫進坤,韓 梅. 黃芪、當歸對血管內皮剝脫后內膜增生的影響及作用機制[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3,23(11):758.
[12] 楊長春,溫進坤. 黃芪和當歸防治血管再狹窄與抑制粘著斑激酶表達及活化有關[J].中國支脈硬化雜志,2002,10:107.
[13] Chen Y.Th pharmacological re search an 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pan-axnotoginseng saponlnson[J].Guangx/Yixue,1998,20(6):109.
[14] 李淑梅,李影賀.三七皂甙對兔髂動脈再狹窄模型血管和直徑及c-jun基因表達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3,24:368.
[15] 武曉靜.紫杉醇對培養的兔血管平滑肌細胞和內皮細胞增生與遷移的影響及其相互關系[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4,32(7):626.
[16] 大西祥代.槲皮素葡萄糖醛酸苷對大鼠主動脈平滑肌細胞遷移及增殖的影響[J].國外醫學中醫中藥分冊,2005,27(5):312.
[17] 韓 梅,溫進坤,周 秀霞.益氣活血化淤方對血管膠原轉換及相關基因表達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4,324(2):136.
篇3
關鍵詞: 大學英語教學 跨文化交際意識 跨文化交際能力
一、跨文化交際意識
跨文化交際意識是學生對其他社會文化有一個整體的了解??缥幕浑H意識對大多數學生來說是很難在短時間內養成的,因為文化所涵蓋的內容非常豐富。在學生養成良好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后,這種意識對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就有很大的幫助。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必須注重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真正做到學以致用。那么什么是跨文化交際能力呢?具體地說,就是把所學的語言知識與社會的文化習慣和思想觀念結合起來,根據具體環境和對方思想、情感的變化調整自己的話語,使交際得以順利進行。在英語教學的最初階段,教師就必須重視讓學生了解更多的國外的文化背景,首先讓他們對其他國家的文化產生一定的興趣,只有這樣,才能逐步在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基礎上,提高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二、提高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
作為一種國際通用語,英語是連接不同文化的橋梁,因此,英語對學生養成良好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語言不僅是溝通的信息載體,而且是了解他國文化最直接的手段。所以讓學生養成文化意識,首先就必須讓其掌握一定的語言溝通能力。那么,大學英語教學對學生養成良好的文化意識就顯得十分重要了,這樣可以使學生在對異域文明的把握中加深對其語言現象的理解和領悟,擴大知識面,提高文化素養,從而促進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
在跨文化教學中我們必須做到以下幾點:第一,英語教師所要引入的文化內容與學生所學的語言必須密切相關,而且盡量與日常交際或生活當中常涉及的語言知識有關,這樣學生不至于認為語言和文化的關系過于抽象,教師也可以有針對性地將語言知識與文化知識同步傳授。第二,英語教師應該制定一個階段性的文化教學方案和計劃,這樣可以根據學生的接受程度,階段性地、循序漸進地提高學生的文化交際能力。那么,如何做到有步驟、有計劃地培養學生的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呢?首先,教師應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和水平,讓學生從學習文化的基礎內容開始,對他國文化有個最初的認識,讓學生對此產生興趣。其次,教師應通過設置一定的文化知識導入,讓學生在初步了解他國文化的基礎上,同時,讓學生對引起這種文化現象的原因和深層次的內容有一定認識。再次,英語教師應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最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課外進行文化自主學習,鼓勵學生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和實踐,增加文化的積累,提高自主文化學習意識,使學生能夠自發地學習文化,培養文化學習意識。
三、教師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
大多數英語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更多的是以傳統講解式方法來授課,但這種授課方式已經很難適應現在的英語課堂了。另外,有的英語教師只是簡單地將所講授的內容通過直接翻譯,將信息傳遞給學生,這樣不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課堂教學效果收效甚微。但是為什么還有相當多的英語教師依然采用傳統的授課方式,而并未作任何改變和調整呢?原因在于他們對跨文化交際這一概念還十分模糊。因此,要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教師首先要改變授課方法和傳統授課觀念。那么,教師應該如何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呢?教師首先應該認清英語教學的目的,尤其是在教學中如何更好地教授知識,同時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教師必須苦練內功,在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和水平的基礎上,采用新穎有效的授課方式,有效引導學生。具體來講,大學英語教師應該在注重自身語言能力提高的同時,加強自己的文化學習。如果條件允許的話,英語教師應該爭取更多的外出學習的機會,尤其是出國學習的機會,這樣,教師才能更近距離地接觸和感悟到異域文化,自身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也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得到提高。教師的跨文化意識和能力的提高,會直接影響學生的文化意識,在今后的課堂教學中,能有效地影響學生對多種文化的學習。
四、結語
不論是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還是提高教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英語教學的最終任務就是使學生能更多了解他國文化,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即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為此,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如何有效地實現這一目的已經成為當今英語教學中的熱議話題,并且該領域里的一些學者和專家也在不斷地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亟待解決現如今英語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在教學實踐中,只有教師正確地處理好自身與學生之間的角色關系,有效地將文化知識滲透到教學當中,找出有效的文化教學方法,才能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提高他們的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劉學惠.跨文化交際能力及其培養:一種建構主義的觀點[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
[2]陳國民.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篇4
[關鍵詞]中醫藥 文化思維 留學生教育 重要性 建議
目前,我國針對來華留學生漢語漢文化教學主要集中在初中級語言及部分文化教學領域,但隨著我國對來華留學生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和深入,突破語言學習進入漢文化思維教育的重要性日益明顯。探尋中醫藥文化思維教育對外國留學生教育的作用將成為重要的突破口之一。
中醫藥傳統文化對中國文化影響深遠,其辨證整體的觀念深入人心,和諧的價值觀促進地區和平與發展,尊重個體差異的選擇更體現時代高速發展下的主體價值回歸和人文主義精神。隨著我國在世界各地和各國建立孔子學院以來,還同時建立了不少中醫藥學院,不少外國人來到中國學習中醫,中醫藥文化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尤其是西方社會的認可,而作為最能代表中國傳統文化思維模式,價值理念的中醫藥,在來華留學生教育中卻由于現階段的特殊情況,被冷落了。筆者認為,隨著國際社會對漢語漢文化的熱衷,中醫藥文化在對外留學生教學與育人問題上,應該早做切入,先行一步,將來才能游刃有余的促進語言溝通,尤其是思維的相交。
中醫藥文化作為“活化石”并不過時,其能存在數千年。離不開其內在的整體性、辯證性等主要固有特征;另外,其奉行的價值理念是以人為本和尊重個體性差異等;其思維模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已經滲透到了我國社會的政治經濟等諸多社會生活領域,與當今中國社會普遍思維模式密切融合。因此,將中醫藥文化的各種特征、理念融入到對外國留學生漢語教學和漢文化推廣中有著積極的作用。具體為:
一、 教學思想上:中醫藥文化的整體性和辯證性思維,有利于對來華留學生漢語教學質量的提升。
中醫藥文化本身具備整體性和辯證性等思維特征,這種整體性具體表現為思維的系統性和關聯系,如望聞問切的傳統中醫的“四診法”,即體現出醫事中的醫生和病人的相互性,病人病情特征的系統性,病人在醫事中的參與性。“正氣內存,邪氣不干”則與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異曲同工,揭示了內外因的本質關系。正是由于中醫奉行的傳統哲學、宇宙觀、生命觀的思維基礎,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講求“和諧養生”,恒動變易;崇尚“陰陽五行、天人合一”的氣一元論觀念,才使得中醫藥文化不僅突出體現了其整體性,更體現出了鮮明辯證的思維特征。
將中醫要文化的整體性和辯證性思維用語對外國留學生的漢文化教學,有助于對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學生的漢語漢文化教育過程中實現因材施教,更有助于存異求同,以目的語及其文化精神為聯系,建立整體性學習氛圍,塑造目的語國家的思維模式和道德倫理,從而,和諧共處。
二、 教學手段方面:中醫藥文化堅持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尊重主體差異,有利于教學相長。
中醫藥文化自誕生之初就奉行治病救人、懸壺濟世、大醫精誠等醫家之道,其核心都是以人為本,無論是醫者對患者,還是師者對門徒,都有著強烈的人本價值選擇特征。
近代以來教育模式奉行班級教學,客觀上在一定程度對人本身的創造性和主動性造成了影響,來自于異質文化圈的留學生在學習漢語和中國文化方面,在面對陌生文化時,班級教學在因人而異、因材施教方面的弊端就暴露的更加明顯。而中醫的古代教育奉行的是門徒制度,其暗含的思維方式,道德倫理,行為模式都與門徒制度息息相關,并且這種門徒制度并不僅僅局限在醫藥領域,這使得中國現實社會生活中的群眾思維方式、道德倫理和行為模式都因此受到深刻影響。
針對外國留學生的漢語教學雖然是小班教學但也難掩班級教學的一些弊端,來自于不同文化圈的留學生存在學習動機不同,學習程度不一,學習能力不齊等諸多影響教學目標達到的重要因素,這就要求教師有意識地自覺運用祖國醫學中的寶貴精神財富,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點進行認真研究、仔細分析和針對教學;不僅如此,在言傳身教中,還要有意識地將這種理念有效傳授給學生,促進學生在實際社會生活中與人的交流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實現班級教學和針對性性教學的有效結合。
三、 教學目的方面:中醫藥文化悠久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已經與中國社會普遍思維模式密切融合,關注中醫藥文化對來華留學生漢語教學中的作用,有利于漢語教學與對外文化推廣緊密結合。
中醫藥文化歷史悠久,傳承嚴謹,并得到了歷代的不斷延伸和豐富,是群眾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積累的寶貴經驗和形成的文化價值認同。每個民族都有其自有的共同的“我們感”,歷史越悠久,這種“我們感”作為維系和溝通的紐帶發揮的實際社會生活作用就越大。中華民族同樣也具備這樣典型的特征,并且尤其明顯。作為與社會生活諸多方面密切聯系的中醫藥文化與思維,不僅僅表現在傳承經驗治病求人的醫學領域,更多的是思維和觀念方面已經與中國人的社會生活密切相關,其思維模式更是在社會生活屢見不鮮。人們生活中常見的一些用語如“心寬體胖”“不露聲色”“相生相克”“陽奉陰違”“骨肉相連”等無不體現著中醫藥的理論精神和思維模式。因此,漢語言的推廣教育不應局限在語言教學的層面,有效地突破語言層面,進入文化思維模式層面,縮小思維模式上的差距和誤差。才能更好幫助留學生活學活用,實效運用,更好地促進民族復興和世界發展的結合,
針對中醫藥文化思維教育對來華留學生漢語漢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提出幾點建議:
1.重視中醫藥基礎文化和有關中醫藥成語的教學在留學生漢語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
針對高級漢語教學班適當的開設一些中醫藥的基礎文化課程,針對中高級漢語教學班開始中醫藥成語教學課程,有助于提升留學生對中國文化的思維模式,價值理念、人際關系、社會發展,家庭生活等方面的解讀能力。成語是中國文化最精辟的體現形式之一,學習與中醫藥文化相關的成語有助于提升學習中醫藥文化思維的效率。重視此點的目的是可有效的避免留學生能說話但不會說話,能聽話但聽不懂話,能生活但總沖突的尷尬與困境。
2.加強中醫藥院校在來華留學生漢語教學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醫藥院校在漢語教學,尤其是中國思維價值觀念教學與推廣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是因為具備大量的專業人才和交叉學科復合型人才等其他教學資源優勢,能集中發揮在這個方面的教學功能,具有突出的地位和作用。要想突破普遍的語言教學瓶頸而走向思維觀念的縱深磨合階段,離不開現代中醫藥院校的廣泛而系統地參與。
3.將針對來華留學生的漢語教學事業與中醫藥文化國粹推廣方面有效結合。
篇5
【關鍵詞】中醫特色護理;優質護理服務;應用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4.373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4-2105-01近幾年,優質護理示范工程活動逐漸發展起來,這就帶動了一大批護理人員開始投入到這項活動中,在加強基礎護理的時候不僅要注重提高??谱o理水平,而且要將中醫特色護理文化融入到優質護理示范活動中,從而能夠更新護士觀念。優質護理示范活動的逐漸開展,越來越多的患者得到了比較系統化的中醫特色護理,從而能夠傳承以及發揚祖國醫學文化,最終不斷深化以及發展以人為本的護理觀念。1營造學習中醫文化氛圍
營造學習中醫文化氛圍主要從以下幾個步驟來進行:第一,要充分結合護理部的學習計劃,并且要制定合理的中醫理論學習計劃以及中醫護理技術操作培訓計劃,與此同時要建立完善的中醫學習成績考核檔案,并且在檔案中填入相應的考核成績。第二,制定詳細的??谱o理常規以及癥狀護理常規,并且要結合本院的實際情況,將中醫特色表現出來,從而能夠制定出合理的操作程序以及評分標準。第三,每一個月護理部都要舉行一次中醫護理學習講課,此次講課一般由經驗豐富的護士來講課,從而大大提高全體護士的護理知識。第四,每個月要組織護理學習相關的中醫護理知識,并且每周要進行提問,從而能夠使得護士能夠熟練的掌握一些護理知識,并且能夠將護理知識運用到臨床中。2將中醫特色貫穿于患者住院的全過程,不斷提高護理服務的質量
2.1入院護理當病人住院的時候第一接觸到的就是護士,因此護士的言行舉止是非常重要的。護士的服務態度對醫院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護士要不斷改善自身的服務態度,不僅可以加強與病人之間的溝通,而且能夠拉近病人與護士之間的距離。當護士和病人溝通的過程中,護士要觀察以及詢問病人的病情,從而能夠幫助護士對病人進行詳細的評估。護士在照顧病人的過程中,要根據病人的癥狀、年齡、職業、文化修養以及等特點來選擇合適的病房,從而能夠使得病人心情愉快,最終有利于病人的康復。比如:對于那些陽虛陰盛的病人要選擇光線充足以及溫暖的病房;然而對于那些陰虛陽盛的病人要選擇光線較暗以及溫度比較低的病房。
2.2住院護理自從開展優質護理活動以來,許多醫院開始實行對患者責任包干,從而能夠促使一些責任護士開始對病人進行連續以及全程的護理服務。在安排人員這一方面,一般由主管護師以上的護理骨干來擔當責任護士,并且責任護士要根據病人的數量以及病情來實行彈性排班,在午班以及節假日等薄弱環節的時候要增加值班人員,并且要適時的增加早晚班,對基礎護理進行加強,做好晨晚間的護理工作,從而使得病人的陪護率得以降低。與此同時,護士要與病人進行經常性的溝通,并且要詳細了解病人的住院情況,對病人進行有針對性、全面的、動態的護理。比如:在飲食護理這一方面,對于那些陰虛發熱的病人要讓其多吃一些滋陰生津的食品,如新鮮的蔬菜、水果,切忌吃一些溫熱助火生熱的食物,如花椒、生姜以及辣椒等。對于那些由于煩惱而引發的眩暈病人,護士措施重點在于要不斷調節病人的情緒,對病人進行開導,鼓勵病人將不開心的事說出來,病人通過宣泄之后就能夠使得肝氣得到調和,并且護士要告訴病人在心情不舒暢的時候不應該飲酒以及進餐,以防病情再次復發。在使用藥物這一方面要根據病人不同的病情來下藥,并且告訴病人正確的服藥方法,比如:一般湯藥要用溫水服用,對于體寒的病人的中藥湯劑要熱服。
在制定中藥護理技術操作的時候,要根據病人的疾病特點來進行。一些醫院開展的中醫技術操作項目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穴位按摩、耳穴埋豆。穴位按摩主要是通過規范以及熟練的手法,并且要將節奏的快慢、用力的輕重以及手法刺激的性質與病人的具體病情以及病人的體質強弱充分的結合起來,從而能夠將調整臟器、疏通經絡以及行氣活血等作用充分的發揮出來。再比如:對于那些血壓較高的病人要采用按法、揉法、推法、鳳池等穴,根據病人不同的癥狀,要不斷調整病人的陰陽。對于患者高血壓的病人要進行耳穴壓豆,每日要按揉三次,每次每穴控制在2到3分鐘,這樣有利于病人疏通經絡,平肝潛陽,最終達到降壓的效果。
2.3出院護理當病人即將出院的時候,護士要為病人做好相關的出院指導,然而在出院指導過程中要對中醫康復以及疾病預防保健知識來進行強調,從中醫一般護理、生活起居護理、飲食以及中醫常用操作等幾個方面來進行指導,并且要留下病人的電話號碼,定時的進行回訪。當護士與病人進行溝通以及交流的時候,要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從而能夠收獲到較好的效果,最終使得護理服務的質量得到提高。3結束語
在優質護理服務中,要將中醫特色護理融入其中,并且要全面開展中醫護理技術操作,對病人進行合理的照顧,向病人宣傳一些中醫保健知識,最終能夠達到強身健體的作用。在護理服務過程中,要將中醫藥文化的仁、和、精的核心價值融入到醫療保健工作中,促使病人對中醫文化有一個重新的認識。將中醫特色護理融入到優質護理中,不僅能夠使得護理服務的質量得到提高,而且能夠傳承以及發揚祖國醫學。參考文獻
[1]馮志英,王建榮,張黎明,馬燕蘭,魏暢,舒軍萍.影響我院基礎護理質量的因素分析[J].護理管理雜志,2010(10):67-69.
篇6
【關鍵詞】 血流感染; 血液凈化治療; 菌群分布; 耐藥性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incidence of bloodstream infection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blood purification treatment,and to understand the pathogenic distribution and drug resistance characteristics of blood flow infection,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linical rational drug use.Method:A total of 218 patients’ blood in our hospital ICU were selected from August 2014 to July 2016,the clear new cases caused by infection factors analysis of bloodstream infection,the pathogen distribution and drug resistance were analyzed.Result:The incidence of new bloodstream infection in 218 patients was 35 cases,accounting for 16.06%,the incidence of the second observation period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first observation period(P
【Key words】 Bloodstream infection; Blood purification therapy; Bacterial distribution; Drug resistance
First-author’s address:Central People’s Hospital of Zhanjiang,Zhanjiang 524037,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36.032
P者通過回顧性分析2014年8月-2016年7月本院內科ICU行血液凈化治療的患者,分析其血流感染發生率及其與血液凈化治療的相關性,分析其血流感染的病原學分布情況以及耐藥性特點,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參考依據,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8月-2016年7月本院內科ICU行血液凈化治療的患者218例,其中
2014年8月-2015年7月(第一觀察年限)102例,2015年8月-2016年7月(第二觀察年限)116例,均放置中心靜脈導管,平均置管時間(11.0±4.7)d。
送檢全血標本共436例次,分離出陽性菌35株。第一觀察年限和第二觀察年限患者的年齡、性別、主要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相關標準 醫院感染的血流感染(blood stream infection,BSI)定義為入院48 h后抽血進行血培養,結果呈陽性。BSI包括敗血癥和菌血癥,是指由細菌、真菌等病原微生物入侵血流所致的全身性炎癥反應綜合征,血培養可獲陽性結果。此研究分析的病例均符合以上院內血流感染診斷標準,同時滿足以下條件:(1)行血液凈化治療;(2)排除入科時已診斷為敗血癥或菌血癥者[1-4]。
1.3 方法 對分離出陽性菌35株血流感染患者的致感染因素進行初步分析,同時分析其病原菌分布情況及耐藥性特點。病原學檢查:在給予抗感染藥物之前抽取雙份血培養(同時進行需氧菌及厭氧菌培養),1份由血管內導管取血10 mL,1份由外周靜脈取血10 mL,在血培養申請單和培養瓶上標記取血部位。培養使用全自動細菌培養分析儀BACT/ALERT 3D及配套試劑;質控菌株:大腸埃希氏菌(ATCC25922)、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25923)、銅綠假單胞菌(ATCC27853)、大腸埃希氏菌(ATCC35218)、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29213)、屎腸球菌(ATCC29212),細菌鑒定及藥敏試驗使用全自動細菌堅定藥敏系統PHOENIX100及配套試劑。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9.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 字2檢驗,以P
2 結果
218例患者發生新發血流感染者35例,占比16.06%,第二觀察年限內發生率較第一觀察年限有明顯下降(P
3 討論
回顧性分析表1結果可見,2014年8月-2016年7月本院內科ICU行血液凈化治療的患者中,新發相關血流感染的概率在第一觀察年限和第二觀察年限分別是20.59%和12.07%,第二觀察年限內發生率較第一觀察年限有明顯下降(P
回顧性分析表2~4可見,2014年8月-2015年7月分離出的致病菌構成以真菌及G-桿菌為主,前三位的致病菌分別為:念珠菌屬、鮑曼氏/醋酸鈣不動桿菌復合體、銅綠假單胞菌和屎腸球菌并列。近年來真菌感染有增加趨勢,與文獻[3]報道一致。真菌感染率高可能與近年來使用廣譜抗生素、抑制體內正常菌群、發生菌群失調、促進真菌生長有關。2015年8月-2016年7月分離出的致病菌構成以G+球菌及真菌主,前三位的致病菌分別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念珠菌屬、屎腸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率明顯上升,且3株MRSA,1株B-LAC(+),原因考慮可能與廣譜抗菌藥物的長期廣泛使用有關。對于嚴重危及生命且需行血液凈化治療的患者,在未取得病原學結果前,抗感染治療盡可能覆蓋耐甲氧西林的金黃色葡萄球菌,然后可根據病原學檢查結果調整治療方案[12-16]。筆者認為應將萬古霉素作為ICU患者預防性用藥使用,可提高危重患者搶救成功率。
回顧性分析表3結果可見,第一觀察年限本科血液凈化治療患者中新發相關血流感染病例為21例,所分離菌株中耐藥菌株8例,占比38.10%,第二觀察年限里新發相關血流感染病例為14例,所分離菌株中耐藥菌株8例,占比57.14%,較前者明顯升高,原因分析考慮與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有關,同時未除院內交叉感染所致,并且第二觀察年限耐藥菌以MRSA櫓鰲A磽猓通過表3、4結果可見,各種常用抗生素對血漿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藥敏率參差不齊,萬古霉素是治療血漿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感染的最理想藥物。革蘭陰性桿菌雖侵入的數量略少,但全部是高度耐藥的條件致病菌,控制較為困難,已有大規模的流行病學研究調查血流感染病原菌的種類[4],臨床觀察革蘭陰性細菌導致的血流感染較革蘭陽性細菌血流感染的病理過程更加嚴重,美羅培南或亞胺培南可作為首選。在未明確致病菌前,使用抗生素治療應根據常見致病菌選擇抗生素。但選擇抗生素不能忽略革蘭氏陰性桿菌,必須兼顧革蘭氏陽性菌和陰性菌,一旦培養結果明確了致病菌,應立即選用特異性抗生素治療[12-16]。抗感染治療少于2周易造成菌血癥復發和發生遷移性感染,因而要有足夠的療程。金黃色葡萄球菌菌血癥要至少4周,其他致病菌至少3周[5]。所觀察病例中念珠菌屬菌株均對氟康唑、氟胞嘧啶、兩性霉素B敏感性高。因此,建議在行血液凈化治療患者中出現新發血流感染,首先應評估是否需繼續進行血液凈化治療,如需繼續進行血液凈化治療者應考慮更換穿刺管路,在獲得藥敏結果前先進行經驗性治療[17-18],應選用同時兼顧G-菌和G+菌的抗菌藥物,如碳氫霉烯類藥物,慎重合理使用萬古霉素,隨后評估抗感染效果,一旦獲得病原微生物及藥敏證據,優化抗菌治療方案,可減少耐藥,減輕藥物毒副作用及降低治療費用。
參考文獻
[1]黃愛芳,王娟,黎偉.血液透析患者帶滌綸套雙腔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的菌群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15,32(5):747-749.
[2]袁詠梅,顧平,丁曉萍.重癥監護病房醫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6,16(12):107-109.
[3]O少川.中心靜脈導管相關感染的防治進展[J].醫學綜述,2002,8(1):51-53.
[4]倪旭偉,張德忠,饒冠利,等.血液透析患者感染的菌群分布和耐藥性分析[J].中國微生態學雜志,2007,19(6):557-559.
[5]喻曉東,邱佳,李楊麟.尿毒癥患者血液透析后繼發感染的菌群分布及耐藥性研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4,24(18):4439-4441.
[6]谷藏言.危重患者血流感染的病原學分布及耐藥性分析[D].石家莊:河北醫科大學,2010.
[7]翟如波,李云慧,孫躍嶺,等.某院連續三年醫院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特征及耐藥性分析[J].中華實驗和臨床感染病雜志(電子版),2016,10(1):36-40.
[8]方衛東,黃其鵬,任稱發.血液透析患者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發生率及危險因素分析[J].當代醫學,2016,22(17):20-21.
[9]吳俊姝,王靜,徐加杰.腫瘤重癥患者血流感染病原菌與耐藥性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5,25(10):2200-2201.
[10]葉文.膿毒癥對血管內皮損傷的實驗研究及中心靜脈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的臨床研究[D].合肥:安徽醫科大學,2007.
[11]姜偉超,徐麗娟,黃舟瑩,等.心外科ICU血流感染患者血培養病原菌分布特點及耐藥性分析[J].臨床血液學雜志:輸血與檢驗,2014,28(3):448-451.
[12]程黎明,簡翠,孫自鏞.血培養分離病原菌的菌群分布及耐藥性變遷[J].內科急危重癥雜志,2009,15(4):210-212.
[13]溫妙云,曾紅科,黃偉平,等.重癥監護病房血流感染患者細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中華危重病急救醫學,2013,25(4):215-218.
[14]李娟,趙英萍,郭淑麗,等.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6,12(2):272-275.
[15]吳劍涌,楊青.血流感染真菌的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10):1181-1191.
[16]孫雪珊.重癥監護病房PICC相關血液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D].石家莊:河北醫科大學,2015.
[17]王立新,胡志東.血流感染患者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臨床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12,15(4):454-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