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建筑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5 15:28:4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國傳統建筑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祠祀建筑;中國傳統文化;儒家倫理
中圖分類號:TU-8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2909(2013)02-0001-04
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厚基礎,是建設中華民族共同精神家園的重要支撐。中國傳統祠祀建筑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儒家倫理內涵進行研究,在當前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歷史進程中有其深刻涵義。
一、中國傳統儒家倫理的內涵
所謂倫理,就是在人類社會中人與人,人與自身,人與社會、自然之間的關系、行為規范以及所涉及的各種哲學思考。關于儒家倫理,學術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綜合多數觀點,筆者從“三綱五?!薄袄硐肴烁瘛奔啊吧鐣熑巍比齻€方面解析儒家對倫理關系、個體價值、社會責任的理解。
(一)三綱五常
傳統儒家倫理思想形同于等級制社會,注重等級次序,其中最重要的觀念就是“三綱五?!??!叭V”一詞到漢朝才有,孔子、孟子講“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指的是君臣父子之間的關系。如孔子曰:“以道事君,不可則止?!泵献友裕骸熬暢既缡肿?,則臣之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之視君如寇仇。”因此,早期儒家所講的君臣父子關系,不是一種絕對的服從或上下卑賤的地位,而是一種相對的關系?!叭V”的提法到漢朝才正式出現,西漢儒學家董仲舒從天人關系出發,根據“天尊地卑”思想,建立了“三綱五?!薄KJ為,在人倫關系中,君臣、父子、夫妻三種關系存在著天定的、永恒不變的主從關系,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漢儒的“三綱”否定了人的獨立人格,與當代的人文主義倫理觀相沖突,是一種落后的等級觀念,阻礙了歷史的進步。五四及后來的社會主義,主要批判漢儒絕對僵化的“三綱”次序?!拔宄!奔础叭?、義、禮、智、信”,是用以調整、規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等人倫關系的具體行為準則??鬃犹岢觥案噶x、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強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關系的重要性。孟子則歸納為處理社會關系的準則,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儒家的“仁”就是愛人,過去儒家講愛人,包含階級區分;現在講愛人民,為人民服務,沒有階級區分,應肯定下來?!傲x”就是要態度公正?!岸Y”就是要有一定禮節?!爸恰本褪且兄R?!靶拧本褪钦f話算數,不說假話,不互相欺騙。這些是任何社會的人都必須遵守的起碼的公共生活規則。中國現代哲學家國學大師張岱年認為:“對‘三綱’應加以批判,對‘五?!瘧右苑治觥H收邜廴?,以及義、禮、智、信,應加以肯定?!盵1]
(二)理想人格
儒家倫理內容豐富而且復雜。其核心是人格意識和社會責任[1]??鬃诱f:“天地之性,人為貴?!边@是儒家肯定了人的價值?!叭娍蓨Z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這是承認平民有不可奪的意志,有一個不可辱的人格。孟子說“憂樂天下”“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及“唯義所在”,反映了“理想人格”在人生中的體現。《禮記?大學》說:“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意思是從天子到普通民眾,都是把建立理想人格看作根本。儒家所強調的理想人格,往往成為實現“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無私奉獻、勇于犧牲、愛國愛民”這些正面行為的精神支柱。儒家認為擁有“理想人格”的人實現了人的內在超越,代表了儒家追求的終極理念“道”或“理”。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是儒家倫理的一個核心內容。
(三)社會責任
儒家的一個特點是強調社會責任心,認為每個人對社會都有一定的責任[1]。儒家不認可彼岸世界,他們認為世界就是眼前的物質世界,所以儒家思想是入世的,是用來解決現實問題的。實現的手段就是“修、齊、治、平”?!抖Y記?大學》說:“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比寮覐挠山斑h、由己及人的原則出發,把改造社會、治理天下的社會責任歸結為個人的道德完善,并看成是萬事之本?!靶奚?、齊家”是為了“治國”,是為了“平天下”,個人家族的和諧是為了整個國家、天下的和諧。儒家強調個體與群體、個體與社會之間的統一性,體現出了個體與群體、個人價值和社會責任之間的辯證統一。宋代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明末顧亭林提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都反映了“社會責任”這一儒家倫理的思想核心。
二、中國傳統祠祀建筑文化中體現了儒家倫理內涵
中國傳統祠祀建筑和佛教寺廟、道教宮觀、天地祭壇等一樣,都屬于祭祀建筑。然而,佛寺及道觀供奉和祭祀的是佛教及道教世界的各種神佛,天地祭壇祭祀的是諸如天、地、日、月等各種自然神,而祠廟供奉和祭祀的是“人神”。祭祀建筑中用于祭祀“人神”的建筑叫祠祀建筑,主要建筑形式為祭壇、祖廟、先賢祠等。從中國祖廟建筑的發展歷程看,中國傳統祭祖建筑隨著祖先崇拜觀念的出現和祭祀活動的展開而誕生,又隨著祭祖活動的發展而不斷充實,并逐步制度化、規范化,而先賢祠又是祖廟演進和發展的產物,是祖廟和祭祀活動宗教色彩淡化,政治性、實用性增強的結果。
(一)祠祀建筑中的“三綱五常”
《說文解字》:“,履也,所以事神至福也。從示,從豐?!睆摹啊弊值脑~源學考察,禮的起源和核心是崇拜、祭祀神靈和祖先?!叭赵滦浅?,民所瞻仰也,山林川谷丘隆,民所取財用也……”是對原始人類產生自然崇拜和祭祀禮儀的最好概括?!岸Y”是中國傳統建筑的重要倫理內核[2]。儒家倫理的 “三綱五?!币浴岸Y”的形式表現出來,重點體現在祭天、祭祖先、祭圣賢,直至今日還在影響著中國社會。祠祀建筑是儒家行“禮”的主要建筑場所,通過建筑形式、裝修風格、內外空間表現“三綱五?!币蟮摹白鸨坝行?、內外有別、仁義禮智信”的倫理內涵。
傳統祠祀建筑的建筑形式主要是祖廟和先賢祠?!抖Y記?曲禮》言:“君子將營宮室,宗廟為先,廄庫為次,居室為后?!盵3]可見傳統中國祖廟的重要性與普及程度。由于歷朝以祭天為帝王專享特權,一般百姓則對天敬而遠之,各自祭自己的祖先,所以祖廟是祠祀建筑中分布最廣泛的一類。儒家倫理的等級次序主要體現在祖廟這種建筑形式、裝飾風格及規模中。如傳統中國祖廟分為兩類且不可逾越,一類是皇室、諸侯用于供奉祖先牌位和祭祀祖先的建筑物,這類祖廟被稱為太廟或宗廟,如北京的太廟等;另一類是臣子百姓用于供奉祖先牌位和祭祀祖先的建筑物,也被稱為家廟、宗祠、祠堂,如江西婺源的蕭江宗祠、廣州的陳家祠等。在裝飾風格及規模方面帝王諸侯、臣子百姓都有森嚴的等級區別,不可混淆。例如斗結構、龍鳳符號,朱黃顏色等只用于帝王。建筑規模上,臣子百姓的祠堂不能超過太廟。祖廟的作用是提供一個精神聯系的紐帶,通過祠堂祭祖的儀式強化血緣關系,強調家族內部的上下尊卑,宣傳孝悌忠信的倫理道德。儒家倫理的“五?!敝饕w現在先賢祠這種祠祀建筑中。如江西新余魁星閣、成都武侯祠、浙江鄞縣忠應廟等?!抖Y記?祭法》言:“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則祀之,以死勤事這
則祀之,以勞安國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8]按此說法,那些善于理政,勇于安邦,忠于國君,勤勤懇懇,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良將、名士、英雄等均在儒家祭祀之列,其實這就是對實現了“五?!崩砟畹娜说某绨莺图o念。
(二)祠祀建筑體現“理想人格”追求
孔子說:“天地之性,人為貴。”孟子說:“人人有貴于己者?!比寮覐娬{人格,有人格意識。人格一詞,近代才有,古代叫“人品”。儒家特別強調人作為一個人的意義。儒家的理想人格以“五?!保ㄈ?、義、禮、智、信)和“五德”(忠、孝、節、勇、和)等形式體現,祠祀建筑文化中祭祀的對象就是那些實現理想人格的祖宗及先賢們。祖宗是人之生命的本源,對其崇拜和祭祀是人類對自身產生、繁衍的一種感激和報答的體現,在儒家文化中以理想人格“孝”的形式表現?!靶ⅰ庇袃煞矫娴暮x:第一,尊祖敬宗。施孝(盡孝)的主要方式是祭祀,在宗祖廟中通過奉獻供品祭祀祖先,盡孝的對象是死去的先人,有一定的宗教形式。第二,傳宗接代。先賢祠則供奉著被儒家崇拜的圣人、忠臣、廉吏,名士等,體現了儒家文化對具有“理想人格”的人的敬仰和崇拜,起到了道德模范的作用。如代表圣人的曲阜孔廟;代表忠臣的杭州岳王廟;代表廉吏的開封包公祠;代表名士的江油太白祠等。
一般宗教如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等都設置彼岸世界,而儒家沒有彼岸世界概念,按照儒家的看法,世界只有一個,就是生活于其中的現實世界。因此,祠祀建筑祭祀的“人神”不是一般宗教意義上的“神”,而是在現實人生中實踐且成就“理想人格”的人,是先祖和“法施于民”者、“以死勤事”者、“以勞安國”者、“能捍大患”者等。另外儒家的“圣人”也有別于一般宗教所說的天使、佛或神仙,依舊是人,只不過是出乎其類、拔乎其萃具有“理想人格”的人。這些“人”承載著一個民族或家族的終極理念、歷史情感、生活理想及宗法關系等。
(三)祠祀建筑文化中包含的社會責任
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是以家庭為單位的血緣聚落形態,對于血緣聚落來說,祠祀建筑(祖廟、先賢祠等)是聚落必不可少的公共建筑。它既是宗族象征,也起到了道德模范作用。傳統祠祀建筑承擔著個體啟蒙、文化傳承、道德教化的社會責任。在傳統農業社會中,基礎教育在家庭、家族、聚落中進行,宗族大姓在祠堂設立私塾,族內弟子在祠堂接受教育,個體通過在祠堂私塾學習成為合乎其社會規范的人。先賢祠中供奉的圣人、忠臣、廉吏、名士以及宗祠內祖宗起到了榜樣的作用。這使得祠祀建筑成為“道德的感化所”,個體從中受到道德教化和人格熏陶,使其服從家族和聚落的管理,每位成員從中明確了自己的社會角色,從而維護了倫理綱常。受到儒家文化影響的祠祀建筑還承擔著孤兒院和養老院的社會責任,使得族內的鰥寡孤獨廢疾者在祠堂能受到照顧。另外,祠堂還發揮著社會文化、娛樂功能,每年春秋祭祀或年節大慶,請戲班演大戲等。如今江西一些宗祠的戲臺,如江西玉山縣胡氏祠堂戲臺、弋陽縣李氏祠堂戲臺、樂平市鎮橋鎮程氏祠堂戲臺等,仍然保存完好,依然發揮著社區文化中心的作用。
三、結語
中國傳統祠祀建筑文化之所以體現出儒家倫理內涵,就在于他是儒家行“禮”及宣揚“孝悌”思想的重要場所。孔子的“禮”,包含內在精神和外在形式兩方面:其內在精神是維護當時的宗法等級制度及相應的各種倫理關系;其外在形式包括祭祀、軍旅、冠婚喪葬、朝聘、會盟等方面的禮節儀式。這些內容在中國傳統祠祀建筑文化中都有充分的體現??鬃诱f:“仁者,人也,親親為大”,強調人類的“仁愛”精神始于父母和子女之間的真情實感,這是人與人關系中最切近、最根本的感情。同時,孔子強調的“孝”,是“父慈子孝”。他所說的“悌”,是“兄友弟恭”。雙方的關系是相互的,對應的,所以,這種充滿人性色彩的倫理思想值得繼承和弘揚。
《禮記?禮運》言:“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3]這雖是傳統儒家的社會倫理主張,但也表達了當代人們對社會道德的樸素要求。中國在1999年就已進入了老齡社會,目前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回歸符合當前大多數人的利益,同時也為社會長期繁榮穩定發展奠定了倫理基礎。所以,在當代社會中加強傳統祠祀建筑文化的影響力,有助于弘揚“忠貞愛國、尊老愛幼”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同時也為重新構建社會主義倫理道德提供了一條新思路。
最后,關于祠祀建筑文化的儒家倫理研究有一點必須明確,即傳統儒家倫理在當代中國社會文化中的地位。在當今的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中,我們可以且應該繼承傳統儒家倫理思想中積極的成分,吸收其合理的民主性的精華。文化不僅具有階級性,而且還有歷史的連續性[4]。中國傳統祠祀建筑倫理作為儒家思想的有機組成部分,必然有“精華”(如“五常”“五德”)和“糟粕”(如森嚴的宗法等級制度)。如何傳承和發展,正確的態度是“揚棄”,即符合當前人類社會共同價值及道德觀的,弘揚之;不符合,則拋棄之。
參考文獻:
[1]北京東方道德研究所. 儒家倫理與公民道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M].北京: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1996.
[2]秦紅嶺.建筑的倫理意蘊:建筑倫理學引論[M].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82.
[3]馮國超.禮記[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4]張和增.論儒家倫理思想的現代價值[J].無錫南洋學院學報,2007,6(1):80-85.
Confucian ethics in the architectural culture of classical Chinese ancestral shrine
CHEN Muchuan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13, P. R. China)
篇2
包裝設計開題報告(一)
一、課題的來源、目的、意義(包括應用前景)、國內外現狀及水平
(一)課題來源:虛擬
1、中國傳統建筑中的設計元素和觀念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勞動人民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創造了輝煌的中國建筑文明。中國的古建筑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體系最完整的建筑體系,從單體建筑到院落組合、城市規劃、園林布置等在世界建筑史中都處于領先地位,中國建筑獨一無二地體現了的“天人合一”的建筑思想。
中國傳統建筑在圖形、文字、色彩、造型結構的幾個特點:
圖形。在中國傳統建筑中一般以以動物的面目形象出現,具有蟲、魚、鳥、獸等動物的特征,由目紋、鼻紋、眉紋、耳紋、口紋、角紋幾個部分組成。面目結構較鮮明,也正是利用這些特征,將人們引到了一個神秘的藝術世界;
文字。我國的漢字歷史悠久,字體造型富有變化。在中國傳統建筑中運用到的文字一般以繁體字體為主;
色彩。中國傳統建筑中運用最多的為紅色和黃色,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其中土占中央方位,因為華夏民族世代生息在黃土高原上,所以對黃色就產生了一種崇仰和依戀的感情,而紅色則寓意著美滿、吉祥和富貴;
造型結構。體現在大門、大窗、大進深、大屋檐,給人以舒展的感覺。大屋檐下形成的半封閉的空間,既遮陽避雨,起庇護作用,又視野開闊,直通大自然;
通過以上的中國傳統建筑的特點介紹,例如故宮--故宮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目前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古代皇宮建筑群。它的藝術語言和表現手段非常豐富,通過圖形、文字、色彩、造型結構等許多元素的完美結合,共同構成了中國傳統建筑藝術的造型美。把中國傳統建筑的風格表現的淋漓盡致,形成完美的“天人合一”的建筑思想,同時將這些傳統建筑特點運用到“泥人張”世博會紀念品的平面海報中,充分突出其中國元素。
2、在“泥人張”包裝設計中體現出中國傳統建筑的獨特魅力
“傳統包裝”主要是指人類的傳統文化包裝而言。而傳統文化是人類在過去的漫長歷史時期中,在生產、生活等各方面所逐漸積累起來的文明成果,也是已有的人類智慧的結晶,是后人不斷繼承與發展前人知識及技能的基礎。各個地區或國家有不同的傳統文化,例如(“泥人張”的泥人工藝品,泥人張的彩塑,把傳統的捏泥人裝飾以色彩、道具、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同時突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通過“泥人張”的泥人工藝品的介紹,充分體現了“傳統包裝”就是傳統文化包裝。
如何把傳統建筑中的設計元素融入到“泥人張”世博會紀念品傳統包裝結構中去,把包裝盒作為一個宏偉的殿堂來進行設計把傳統的建筑元素充分融入到“泥人張”世博會紀念品傳統包裝中去(殿堂形象壯麗,格局嚴謹,給人強烈的精神感染。中國傳統文化注重鞏固人間秩序,與西方和伊斯蘭建筑以宗教建筑為主不同,中國建筑成就最高的就是殿堂。同時它是中國傳統建筑元素大氣、生氣、富力、重山林風水等表現最為突出的建筑。)將殿堂中的傳統元素運用到包裝盒的六面體中去,做成代表中國特色的包裝盒。
3、“泥人張”世博會紀念品包裝設計中圖形、文字、色彩的表現
包裝設計中圖形、文字、色彩等要素是傳遞商品信息,提升企業品牌形象的主要內容。
在圖形上運用了中國傳統裝飾紋樣(回紋),它在中國的傳統建筑中運用的蠻多,(例如--樓、閣、亭中在橫梁和其他部位都有很廣泛的運用),我國傳統裝飾紋樣中蘊涵的吉祥觀念反映了我國源遠流長的文化底蘊。歷史的積淀使中國的傳統文化讓人不由地有種神秘感,通過感知中國傳統文化,研究傳統吉祥圖案,使我們更加了解不同時代人的審美情趣和對美好事物的表達方式。把傳統建筑的裝飾紋樣(回紋)運用到包裝盒中,突出了中國傳統的元素,最終達到將“泥人張”世博會紀念品包裝推向一個更高的層次。
字體是傳遞商品信息,提升企業品牌形象的主要內容。字體和圖形一樣同屬視覺符號,是視覺傳達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主要承擔著信息傳遞視覺化作用,是視覺傳達中進行溝通的主要媒介物。
在傳統建筑上運用字體突出莊重等特點(例如宮殿匾額--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講究“蠶頭燕尾”、“一波三折”),在設計中,運用繁體字體對“泥人張”的標志進行設計,突出包裝的特征,并將產品信息更好的傳遞給消費者。
在包裝的色彩上采用紅色為主體色調,紅色象征著熱量、活力、意志力、火焰、力量、憤怒和血液的循環。例如我們古代宮殿基本上運用紅色為主色調,我運用紅色一要表現包裝盒上的大氣,宏偉,還有就是要表現出中國人們對上海世博會的熱情和活力。
4、隨著紀念品在商業中的應用逐漸成為一種設計熱潮后,本人結合自己的畢業設計(“泥人張”世博會紀念品包裝系列設計)從中研究現代包裝設計中的獨特魅力
(二)目的和意義:
以“泥人張”世博會紀念品包裝設計為研究對象,將其內容和形式充分結合起來,并將包裝盒作為宏偉宮殿進行設計將信息最簡潔、明確、清晰地傳遞給觀眾,引起他們的興趣,努力使他們信服傳遞的內容,并在審美的過程中欣然接受宣傳的內容,誘導他們采取最終的行動。
(三)傳統元素在國內外現狀:
中國傳統設計元素是東方文化的一處獨特景觀和寶貴財富,它題材廣泛、內涵豐富、形式多樣、歷史悠久,是其他藝術形式難以替代的,在世界藝術之林中,它那獨特的東方文化魅力正熠熠生輝。
傳統文化在現代廣告中的應用
廣告創意從商品世界深入到傳統文化深厚的土壤中,既為廣告灌注積極的文化內涵,又構建了新的價值取向,實施合理的廣告策略,這是十分重要的。
廣告創意來源于生活,來源于文化。文化同時也會提升廣告創意的內涵,為廣告產品帶來文化附加值。而一個民族的文化因其獨特性必然會給廣告創意帶來獨特的個性,從而提升創意的吸引力與認可度。在當今的消費時代,廣告產品如何取得競爭力,關鍵在于其傳達的文化價值,塑造的品牌形象是否具有個性,是否區別于同類且被消費者認可的特點,是否能滿足消費者的心理需求。因而,獨具特色的、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可以增加廣告創意的力,為廣告主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以某系列的地產報紙廣告為例,用傳統建筑形式作為廣告的切入點;結合了中國傳統藝術作品中對國畫藝術高度,在設計領域創新運用,突出了東方意識形態和完美家居生活品質理念。設計者通過對水墨、書法等中華藝術精粹的準確把握,形成自己那種帶有很強東方文化的表現風格,完美地把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糅和到現代設計觀念里面。
中國傳統元素運用如此廣泛,如何讓外國人喜歡中國的傳統元素
日本當代的平面設計中,對傳統元素的深入研究和利用可以說早于我們,但日本設計師主要是從傳統元素的形式美的角度去尋找可用的平面設計元素。我們可以見到大量的以傳統元素為形,用中國傳統元素的表現方式加入現代平面構成理念的作品。從中我們感受到了中國文化的魅力和傳統元素對世界平面設計領域獨特的影響力。當代中國設計師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試圖從不同的視角去表現以傳統元素為代表的中國平面藝術,利用中國傳統建筑元素作為平面設計元素來表現觀念。相對于外國設計師來說,中國設計師似乎更愿意從傳統元素所蘊藏的中國文化的深層意義中去探尋一些設計元素和靈感,去表現純正的中國傳統文化特色。
總之,無論是對傳統的繼承還是對外國文化的借鑒,都要重視做好創造性轉換工作,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繼承傳統不是食古不化;講設計的民族特色、中國氣派,決不是要將中國符號生搬硬套到現代設計作品中。
二、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研究方法或工程技術方案和準備采取的措施
(一)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中國傳統建筑元素在包裝設計中重要的應用,也是包裝設計諸要素中最重要的一項。從信息化、視覺化、藝術化的視角來審視包裝設計,可以領略到它是一種巨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的設計元素,它有其它設計元素和設計方式所不可替代的設計效應。結合本人的畢業創作,進一步分析如何使標志應用于包裝設計中,希望人們對這些信息正確接收、把握,并在讓顧客采取行動的同時使他們得到美的感受。
1、大量搜集相關資料,了解中國傳統建筑元素的起源、發展及特征。追溯中國傳統建筑的表現及特點,收集上海世博會中國館建筑特點進行比較。再從構圖、表現形式、色彩上面進行具體的設計分析。
2、了解包裝的發展和內涵,及傳統包裝設計的現狀,特別是傳統元素造型包裝。收集大量傳統包裝設計的素材,特別是分析中國傳統建筑元素在“泥人張”世博會紀念
隨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旅游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旅游中肯定會買些和旅游有關的紀念品,同時上海世博會是面向世界的活動,會有很多的國際游客,于是我的泥人包裝設計就是要突出中國文化和韻味來吸引國際游客。
(2)創作觀念
這次的包裝設計大膽的運用中國傳統建筑元素(世博會中國館)為元素,以最直觀的方式展示中國的文化與韻味和中國的特色。
(3)創作思路
本人的包裝盒設計除了本身形式達到與眾不同外,其最主要的就是包裝盒的盒蓋在設計上巧妙的層次的原理,突出其盒蓋整體性,同時運用平面構成原理,讓其整體上達到立體構成的效果。通過中國傳統建筑元素(世博會中國館)與包裝盒的組合,使整個包裝充滿了中國傳統文化氣息。
包裝設計開題報告(二)
題目:“頂呱呱”糖果系列化包裝設計
一、課題選擇的意義
在現代社會,糖果的競爭日漸處于白熱化階段;而消費者也不再僅僅滿足于口味帶來的愉悅,而是追求更高的品位,更被美侖美奐的包裝外表所吸引,所誘惑!包裝已顯得越來越重要!糖果行業在制造工藝上已經趨向成熟,轉而將競爭矛頭指向糖果包裝方面。市面上的糖果包裝日益多樣化,日益新奇化,日益系列化。包裝新穎才能更好激發人們的購買欲望,從而達到促進銷售的目的。系列化包裝在目前的市場上越來越風行,一個企業推出一個產品的同時會連續推出一系列的相關產品,不僅能夠提高品牌的影響力,還能拓寬企業的營銷范圍,服務面向大眾群體。糖果業,作為食品行業中的巨頭,銷售量巨大,種類和口味繁多,它們的消費主體也演變成以兒童、學生、青年女性等為主,作為糖果消費的主要群體,也就決定了糖果包裝的特色:新穎,童趣,靈動,活潑。同時推出系列包裝,強化品牌效應,既滿足各個階段的消費者的需求,又推動企業的生產。因此,對糖果企業來說,企業的發展離不開有包裝魅力的產品。
隨著各種各樣的糖果品牌的出現,使現在的人們早已淹沒在眾多的品牌中,對各種各樣大同小異的宣傳推廣已經麻木,現在的糖果企業需要給自己的品牌注入新的個性與內涵才有可能刺激到這些消費者的欲望,抓住新的消費群體的注意。其品牌“頂呱呱”應求了現在人們積極向上的生活理念,容易與人們對美好事物向往的心理產生共鳴,其名字的意義更是一種對人們幸福的一種祝愿,愿其身體頂呱呱、生活頂呱呱、事業頂呱呱。這不僅有利于人們對其品牌的接受,更有利于產品的發展。
二、課題研究內容
1.產品包裝的結構設計,包裝材料選擇與其“實用、方便、安全、環?!钡睦砟畹挠袡C結合。
2產品的包裝應通過怎樣的藝術設計體現其個性與魅力。
3.品牌的VI設計將應用怎樣的視覺化語言使其醒目印象深刻。
4.在版面有限的廣告招貼畫面上將如何體現產品的特點并與包裝及VI保持統一協調性。
三、課題的實施方案
1.對各大超市、商場、專賣店、雜食店以及批發市場進行搜集素材和市場調研
2.通過網絡和書籍搜集素材
3.在指導老師的幫助下解決設計制作過程中遇到的難題
4.與專業人士共同完成后期糖果包裝展示的制作技術手段
通過Indesign、Photoshop、Coreldraw等軟件實現電子稿的制作
四、工作量與進度安排
本畢業設計計劃完成:“頂呱呱”品牌VI設計一套,包裝設計3套(每套不少于5個),海報兩張。
1.前期搜集閱覽相關產品的包裝,開始構思
2.構思設計方案,并結合素材畫出草圖
3.根據草圖繪畫繪制出設計圖
4.使用草圖與電腦制圖做出包裝設計電子稿具體安排如下:
20xx-2-12利用寒假開展畢業設計
20xx-2-17制定設計方案草圖階段
20xx-3-19確定設計方案結構包裝
20xx-4-2設計方案實施階段
20xx-4-16設計方案微調
20xx-5-14提交畢業設計作品
五、本設計的特色和創新之處
本設計的特色之處在于其具有的針對性,就是針對糖果消費主體對象的各個階層設計出符合其特點的糖果包裝,這樣不僅容易引起消費者的注意和購買欲望,而且豐富了其品牌的多樣化,新奇化,系列化。
創新之處:運用盒型和包裝設計的有機結合,在滿足糖果包裝“實用、方便、安全、環?!钡淖饔弥?,使其符合每個階層消費對象的個性,從而提升產品的品味、促進商品宣傳增、加廣大消費者的購買熱情。
設計理念:包裝具有促進商品經濟發展的功能,但是包裝的大量制造使用,卻又給社會帶來相當的負面效應。包裝工業要消耗大量資源,廢舊的包裝對環境造成污染。故本包裝設計采用綠色包裝的理念,充分考慮了包裝的結構、材料的運用及印刷的工藝,直至最終的垃圾處理等方面,盡可能做到了合理、省料、美觀實用。
包裝設計開題報告(三)
目前國內外研究進展概述(或立題依據):
近年來,隨著包裝科技的不斷發展,化妝品包裝的更新一直受到人們的關注。為了促進化妝品的銷售,國內外制造商千方百計在化妝品的包裝形狀和設計的更新上大做文章,各具特色、功能各異的化妝品包裝新品脫穎而出,使人耳目一新。
包裝設計在現代商業社會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它除了繼續保存和發展了傳統的保護商品、方便儲藏和運輸功能外,更多地顯示了對產品信息的傳達功能和審美功能。包裝設計上的色彩運用,既能使包裝更加醒目,引起消費者的注意,使消費者產生購買的欲望,還能表達商品的質感、特色,并美化和裝飾包裝。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不再只滿足溫飽的生活,而對商品越來越挑剔。生產廠家和同類商品之間的競爭也日趨白熱化,包裝設計更應突出商品的信息和價值功能。新穎別致的包裝設計能引導市場進行良性的競爭,而競爭又激活了對新的包裝設計的大量需求。作為技術和視覺綜合體的包裝設計,依賴于同時也集中體現了科學與藝術的雙重因素,實現完美的設計并非容易。
主要研究內容:
如何在包裝設計的創作中體現出自己所要表現的東西,以引起人們對這一設計的共鳴,以達到增強促進化妝品的銷售,也使化妝品的包裝更有市場促銷力。
運用創意性創作技巧使用不同相關元素進行整和,來使此次包裝設計更具有創新性。21世紀是設計文化的時代,也必然是文化設計的時代,包裝設計人員應該自覺地將文化意識引入到設計思想中來,把文化看作設計的靈魂。最后,提出包裝設計創新的定位策略。即把握消費文化的取向,重視品牌文化的建立,正確對待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注入綠色文化理念。把各種相關元素的聯系創作構成,力爭于觀者起到最大共鳴。在創意性的基礎上加以大量調查研究,使設計在應用性更上一臺階。更好的運用創意的重要性及在設計中的發揮的作用,設計過程中運用不同元素創意結合的好處。
此次設計突出了色彩的運用,色彩在包裝設計諸元素中表現力最強,色彩聯想在設計中所起到的作用尤為重要,當我們看到某種顏色的時候,必然會將它與相關的精神、內涵、意義、形態等產生較為系統的聯系,這個現象就是“色彩的聯想”,這是人類一種創造性的思維能力。色彩的聯想與人的個性、性別、生活習慣、心理條件以及生活環境、民族、年齡、文化程度等有著密切的聯系,并隨著時代及時尚的變遷而變化。將色彩聯想科學、合理地應用在包裝設計中,使色彩設計貼近生活,更趨向于現代環保的、自然的設計方向。使被強調的主題形象更加鮮明突出,這樣容易引起別人注意,目標明確,能夠吸引人眼球。
版式設計的最終目的是使版面產生清晰條理性,用悅目的組織來更好地突出主題,達成最佳的效果。它有助于觀者對設計的注意,增強對內容的理解,增強設計的感染力與形式美。
畢業設計(論文)的設計方案及思路:
1.現代商品經濟的迅猛發展,銷售競爭的不斷激化促進了包裝的變革,包裝設計已由單純的“包裝”發展為具有更高價值的促銷,由被動的被人選發展到吸引人來購買的主動地位,無形中成了商品推銷員。優秀的包裝設計有利于提高企業的知名度,增加企業的效益。由于當今市場競爭的不斷加強,許多企業將目光轉移到包裝設計上,這一方面促進了包裝設計的發展,同時也產生了許多不良的現象,如缺乏市場意識、過分強調包裝設計的視覺效果而忽略了功能、盲目模仿設計風格等。通過對包裝設計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從而得出設計思路。
2.通過本次設計對選定的命題進行創作,達成一定的社會影響,運用聯系不同相關元素的創作技巧充分體現出本次設計的主題。在創意性的基礎上加以大量調查研究,使畫面的影響力更上一個臺階。
3.在創作過程中充分考慮到不同元素的使用與主題的關系,以更好的達到視覺效果。
4.在色彩上充分發揮色彩的表現力,給人以不同的感受,以此突出本次設計的亮點。將色彩聯想科學、合理地應用在商品包裝設計中,使色彩設計貼近生活,更趨向于現代環保的,自然的設計方向。
5.產品名稱“慕思璓”Suitable(最適合)的中文諧音,更好地體現了此次設計的主題,點明了此次設計的亮點。
畢業設計(論文)工作計劃安排:
08.12.16——09.01.17基礎階段。指導教師填寫任務書,學生完成開題報告。
09.01.18——09.02.12學生開題后根據教師指導,充實資料,理順思路,確定初步方案,并完成設計初稿。
09.02.13——09.03.22學生全面進入畢業設計,教師督促學生完善設計方案,并對初稿進行篩選。
09.03.23——09.04.25學生在確定的設計方案基礎上,推進、完善方案,并完成畢業設計。
09.04.27——09.04.30學生實習結束,教師督促學生填寫實習鑒定表。填寫實習評語,給出實習成績。教師完成畢業設計中期小結。學生撰寫創作分析。
09.05.09——09.05.12畢業設計進入收尾階段,調整檢查。學生撰寫創作。09.05.13——09.05.17驗收總結階段,個別不達標的學生作品重新調整,打印設計完成稿,準備展覽。學生完成撰寫創作。09.05.17――09.06.10答辯準備和畢業答辯。
指導教師意見:
選題具有一定社會現實意義,立意較新穎,具有商業應用價值;設計方案及思路準確,清晰;工作計劃安排詳實合理,同意開題。
擴展閱讀:開題報告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課題名稱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三)國內外研究現狀、水平和發展趨勢。就是本課題有沒有人研究,研究達到什么水平,存在什么不足以及正在向什么方向發展等。開題報告寫這些內容一方面可以論證本課題研究的地位和價值,另一方面也說明課題研究人員對本課題研究是否有較好的把握。我們進行任何科學研究,必須對該問題的研究現狀有清醒的了解,這在第一部分已經談到。
(四)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我們現在進行的課題基本上都是應用研究和發展研究,這就要求我們的研究必須有一些基本的理論依據來保證研究的科學性。比如:我們要進行活動課實驗研究,我們就必須以課程理論、學習心理理論、教育心理學理論為研究試驗的理論依據。我們進行教學模式創新實驗,就必須以教學理論、教育實驗理論等為理論依據。(五)課題主要研究內容、方法
(六)研究工作的步驟
(七)課題參加人員的組成和專長。主要看參加人員的整體素質與水平,尤其是課題負責人的水平怎么樣。如果參加人員和負責人既沒有理論又沒有實踐經驗,這個課題就無法很好地完成,也就無法批準立項。
篇3
關鍵詞:昭陵;傳統哲學思想;天人合一
中圖分類號:G353文獻標識碼: A
清昭陵始建于清崇德八年(1643年),至順治八年(1651年)初步完工,此后在康熙、乾隆及嘉慶各朝又對之進行了增建和改建,最終形成了現在的規模和格局,可以說它是一座積累式建筑群。清昭陵與清福陵、清永陵并稱為“清初關外三陵”,清昭陵是其中占地最多,規模最大的。陵區內的建筑下馬碑、石華表、石獅、神橋、石牌坊、東西院落門、正紅門、石像生群、石望柱、神功圣德碑亭、東西朝房、隆恩門、方城、東西果樓、東西配殿、隆恩殿、二柱門、石五供、明樓、月牙城、寶頂、寶城等,多為清初建筑,保存了原有的真實性,特別是寶頂下的地下地宮,保存完好,真實地展示了清初關外帝王陵寢規制布局的完整性。
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在傳統建筑中的體現:
一、中國傳統建筑中體現天人合一的宇宙觀
1.宇宙之“勢”
《周易》中有“大壯”卦,《易?系辭下》稱此卦為:“上古穴居而野處,后世圣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薄吨芤?說卦傳》“乾為天,震為雷、為龍,震在乾上,則大壯卦的卦象為雷在天上轟鳴,龍在天空升騰,其勢大且壯也?!惫糯日軐⑦@一審美作為品評建筑藝術的標準之一。
作為時空之意的宇宙,其特性之一即為“大”?!坝钫撸笠病保f得一針見血?!坝睿瑥洰愃病?說宇彌滿于一切,包容一切,其廣大無比之程度,當可想而知。中國古代建筑史,但凡宮殿、陵墓等皇家建筑,只要經濟條件、建筑材料、技術水平等條件允許,都盡可能的建造得宏偉、博大、華美、威嚴,以雷霆萬鈞的大壯之勢及天地宇宙之大體現其恢弘之大壯。
清昭陵是隨著歷代皇帝建陵寢的發展,而逐漸擴建而成現有的規模,因此可見宇宙之勢在陵寢中的體現。
2.天人合一――傳統哲學思想與建筑組群
在影響中國傳統建筑發展的諸多因素中,“天人合一”的觀念是根本性的,中國傳統建筑類型豐富,宮殿、宗教、民居、陵墓等,雖種類和使用功能不同,但都遵循傳統的禮教秩序和等級觀念,一般會有中軸線,布局規整對稱,講究均衡和等級差異,始終流露著“天人合一”的思想。與其他明清陵寢相比,清昭陵建筑布局嚴格,陵寢主體建筑全部在南北中軸線上,其他附屬建筑則均衡地安排在中軸線的兩側,在東、西配殿旁建東、西配樓也是清代盛京三陵中僅有的。
二、中國傳統建筑體現出的理性精神――傳統哲學思想與單體建筑形式
從先秦開始,在中國人的意識形態領域中就開始貫穿著一個總思潮、總傾向,這便是理性主義。在中國的哲學思想中注重人生(現實),強調“實用理性精神”?!氨闵?,就其意來講,一是便于現世的人,二是便于生活。這種思想,也是中國哲學思想中關注現實人生的寫照。從皇帝的寢宮,到衙署的后宅;從寺廟的方丈院到村野的農舍,雖等級千差萬別,但其“便生”的思想,卻有許多相通之處,都是從生活的方便,生活環境的良好出發,創造出便于人們生存、生活的空間。
清昭陵建筑單體運用了大量的樓閣式建筑形式。一方面是出于營建一個城堡式陵寢的需要,作為進入方城通道的隆恩門和用于守望的角樓,他們的防御性均舉足輕重,建高既可以望遠,又可以使觀賞功能得到滿足;而另一方面則反映出了滿族人在長期生活實踐中形成的喜好樓閣的審美定式。
中國傳統建筑中的理性精神還表現在建筑物嚴格的對稱結構上,以展現嚴肅、方正、井井有條(理性)。所以,就單個建筑來說,它確實低矮,比較平淡,但就整體建筑群說,它卻結構方正,逶迤交錯,氣勢雄渾。它不是以單個建筑物的體狀形貌,而是以整體建筑群的結構布局、制約配合而取勝。
三、中國傳統建筑體現禮制的象征
宮殿中的“前朝后寢”,住宅中的“前堂后室”,是“男女之禮”的一種體現。
盛京昭陵的總體布局也是“前朝后寢”的陵寢規制。
四、中國傳統建筑哲學的《周易》思想
1.傳統哲學思想與建筑材料
中國古代人們思維方式多數受到了《易經》的影響,認為將任何事情放在易學的大背景中去認識,可以發現它規律性的東西。在建筑上,也是這樣。比如說,中國古代建筑為何喜用木構而不用石材,這并不是技術問題,是種社會文化現象?!敖稹⒛?、水、火、土”,“木”象征春天、綠色、生命,用于給生者建造房屋;而“土”即是磚、石,“此生歸無,可再生”,多用于為死者修建陵墓、墓室。八卦、陰陽五行、風水等對中國古代建筑都有諸多影響。
昭陵的方城與寶頂兩者由封閉小院自然聯系在一起。由于此小院平面呈月牙形,故名:“月牙城”。昭陵月牙城高二丈二尺七寸四周長二十七丈七尺。月牙城為十分封閉的小院,特別是最后的工序所用工匠為啞巴,故名啞巴院。
寶城,是一座半圓形的城,青磚壘砌,上面有起象征作用的女墻和垛口。寶城中間的丘冢為寶頂,用三合土夯筑而成。
2.傳統哲學思想與建筑裝飾
石牌坊全部為仿木架結構,其造型為四柱、三間、三樓,歇山式頂子。各部位還浮雕有花卉圖案,如云龍紋、吉祥八寶、纏枝蓮、蕃草等。四根柱腳上雕有座獅四對,獬豸一對。其中,南北相背者是獅子,東西相背者是獬豸。它們相背蹲踞在須彌座上,昂首挺胸,虎虎有聲,令人望而生畏。整個牌坊雕琢穿透,集平雕、園雕、浮雕、透雕等各種雕刻技法于一爐,是一件石雕藝術的巨型神品。它的主要作用就是表彰功德,引導人們進入膜拜帝王的境界。
3. 傳統哲學思想與選址
皇太極所以看中昭陵這塊地方是因為這里是風水寶地,生有百泉、百花、百果、百鳥,百獸。缺一不可成為陵地。百泉最大者名“大泉”,雖天旱不干涸,水質比八王寺水有過之無不及;百花之中有一種叫金鐘梅,花小而味香;百果中只少花紅一種;百鳥中有鵬鳥;百獸中有白狼一條,不時出沒等等。
其實,昭陵的選定者是杜如預、楊洪亮二人。據《盛京通志》記載:“昭陵,自城東北,疊獻層巒,至此而寬平洪敞,有包羅萬象、跨馭八荒之勢。遼水右回,渾河左繞,佳氣輪,蔥郁萬年,帝業非偶然也。
通過對盛京昭陵的游覽與觀看,認識到了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在傳統建筑中的一些體現,中國傳統建筑所建立的基礎是物質條件和物質手段,其中蘊含的深刻的哲理精神、審美心里則是其發展綿延的文化動因。
參考文獻
[1]閆寶林,陳伯超.清昭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可行性初探.沈陽建筑工程學院學報,200(22):274-277.
[2]陳伯超.滿族建筑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沈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1:9.
[3]李鳳民,陸海英.盛京昭陵.沈陽:沈陽出版社,1994.
[4]陳伯超,支運亭.特色鮮明的沈陽故宮博物院.北京: 機械工業出版,2003:1.
篇4
一、課題的來源、目的、意義(包括應用前景)、國內外現狀及水平
(一)課題來源:虛擬
1、中國傳統建筑中的設計元素和觀念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勞動人民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創造了輝煌的中國建筑文明。中國的古建筑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體系最完整的建筑體系,從單體建筑到院落組合、城市規劃、園林布置等在世界建筑史中都處于領先地位,中國建筑獨一無二地體現了的“天人合一”的建筑思想。
中國傳統建筑在圖形、文字、色彩、造型結構的幾個特點:
圖形。在中國傳統建筑中一般以以動物的面目形象出現,具有蟲、魚、鳥、獸等動物的特征,由目紋、鼻紋、眉紋、耳紋、口紋、角紋幾個部分組成。面目結構較鮮明,也正是利用這些特征,將人們引到了一個神秘的藝術世界;
文字。我國的漢字歷史悠久,字體造型富有變化。在中國傳統建筑中運用到的文字一般以繁體字體為主;
色彩。中國傳統建筑中運用最多的為紅色和黃色,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其中土占中央方位,因為華夏民族世代生息在黃土高原上,所以對黃色就產生了一種崇仰和依戀的感情,而紅色則寓意著美滿、吉祥和富貴;
造型結構。體現在大門、大窗、大進深、大屋檐,給人以舒展的感覺。大屋檐下形成的半封閉的空間,既遮陽避雨,起庇護作用,又視野開闊,直通大自然;
通過以上的中國傳統建筑的特點介紹,例如故宮--故宮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目前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古代皇宮建筑群。它的藝術語言和表現手段非常豐富,通過圖形、文字、色彩、造型結構等許多元素的完美結合,共同構成了中國傳統建筑藝術的造型美。把中國傳統建筑的風格表現的淋漓盡致,形成完美的“天人合一”的建筑思想,同時將這些傳統建筑特點運用到“泥人張”世博會紀念品的平面海報中,充分突出其中國元素。
2、在“泥人張”包裝設計中體現出中國傳統建筑的獨特魅力
“傳統包裝”主要是指人類的傳統文化包裝而言。而傳統文化是人類在過去的漫長歷史時期中,在生產、生活等各方面所逐漸積累起來的文明成果,也是已有的人類智慧的結晶,是后人不斷繼承與發展前人知識及技能的基礎。各個地區或國家有不同的傳統文化,例如(“泥人張”的泥人工藝品,泥人張的彩塑,把傳統的捏泥人裝飾以色彩、道具、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同時突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通過“泥人張”的泥人工藝品的介紹,充分體現了“傳統包裝”就是傳統文化包裝。
如何把傳統建筑中的設計元素融入到“泥人張”世博會紀念品傳統包裝結構中去,把包裝盒作為一個宏偉的殿堂來進行設計把傳統的建筑元素充分融入到“泥人張”世博會紀念品傳統包裝中去(殿堂形象壯麗,格局嚴謹,給人強烈的精神感染。中國傳統文化注重鞏固人間秩序,與西方和伊斯蘭建筑以宗教建筑為主不同,中國建筑成就最高的就是殿堂。同時它是中國傳統建筑元素大氣、生氣、富力、重山林風水等表現最為突出的建筑。)將殿堂中的傳統元素運用到包裝盒的六面體中去,做成代表中國特色的包裝盒。
3、“泥人張”世博會紀念品包裝設計中圖形、文字、色彩的表現
包裝設計中圖形、文字、色彩等要素是傳遞商品信息,提升企業品牌形象的主要內容。
在圖形上運用了中國傳統裝飾紋樣(回紋),它在中國的傳統建筑中運用的蠻多,(例如--樓、閣、亭中在橫梁和其他部位都有很廣泛的運用),我國傳統裝飾紋樣中蘊涵的吉祥觀念反映了我國源遠流長的文化底蘊。歷史的積淀使中國的傳統文化讓人不由地有種神秘感,通過感知中國傳統文化,研究傳統吉祥圖案,使我們更加了解不同時代人的審美情趣和對美好事物的表達方式。把傳統建筑的裝飾紋樣(回紋)運用到包裝盒中,突出了中國傳統的元素,最終達到將“泥人張”世博會紀念品包裝推向一個更高的層次。
字體是傳遞商品信息,提升企業品牌形象的主要內容。字體和圖形一樣同屬視覺符號,是視覺傳達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主要承擔著信息傳遞視覺化作用,是視覺傳達中進行溝通的主要媒介物。
在傳統建筑上運用字體突出莊重等特點(例如宮殿匾額--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講究“蠶頭燕尾”、“一波三折”),在設計中,運用繁體字體對“泥人張”的標志進行設計,突出包裝的特征,并將產品信息更好的傳遞給消費者。
在包裝的色彩上采用紅色為主體色調,紅色象征著熱量、活力、意志力、火焰、力量、憤怒和血液的循環。例如我們古代宮殿基本上運用紅色為主色調,我運用紅色一要表現包裝盒上的大氣,宏偉,還有就是要表現出中國人們對上海世博會的熱情和活力。
4、隨著紀念品在商業中的應用逐漸成為一種設計熱潮后,本人結合自己的畢業設計(“泥人張”世博會紀念品包裝系列設計)從中研究現代包裝設計中的獨特魅力
(二)目的和意義:
以“泥人張”世博會紀念品包裝設計為研究對象,將其內容和形式充分結合起來,并將包裝盒作為宏偉宮殿進行設計將信息最簡潔、明確、清晰地傳遞給觀眾,引起他們的興趣,努力使他們信服傳遞的內容,并在審美的過程中欣然接受宣傳的內容,誘導他們采取最終的行動。
(三)傳統元素在國內外現狀:
中國傳統設計元素是東方文化的一處獨特景觀和寶貴財富,它題材廣泛、內涵豐富、形式多樣、歷史悠久,是其他藝術形式難以替代的,在世界藝術之林中,它那獨特的東方文化魅力正熠熠生輝。
傳統文化在現代廣告中的應用
廣告創意從商品世界深入到傳統文化深厚的土壤中,既為廣告灌注積極的文化內涵,又構建了新的價值取向,實施合理的廣告策略,這是十分重要的。
廣告創意來源于生活,來源于文化。文化同時也會提升廣告創意的內涵,為廣告產品帶來文化附加值。而一個民族的文化因其獨特性必然會給廣告創意帶來獨特的個性,從而提升創意的吸引力與認可度。在當今的消費時代,廣告產品如何取得競爭力,關鍵在于其傳達的文化價值,塑造的品牌形象是否具有個性,是否區別于同類且被消費者認可的特點,是否能滿足消費者的心理需求。因而,獨具特色的、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可以增加廣告創意的力,為廣告主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以某系列的地產報紙廣告為例,用傳統建筑形式作為廣告的切入點;結合了中國傳統藝術作品中對國畫藝術高度,在設計領域創新運用,突出了東方意識形態和完美家居生活品質理念。設計者通過對水墨、書法等中華藝術精粹的準確把握,形成自己那種帶有很強東方文化的表現風格,完美地把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糅和到現代設計觀念里面。
中國傳統元素運用如此廣泛,如何讓外國人喜歡中國的傳統元素
日本當代的平面設計中,對傳統元素的深入研究和利用可以說早于我們,但日本設計師主要是從傳統元素的形式美的角度去尋找可用的平面設計元素。我們可以見到大量的以傳統元素為形,用中國傳統元素的表現方式加入現代平面構成理念的作品。從中我們感受到了中國文化的魅力和傳統元素對世界平面設計領域獨特的影響力。當代中國設計師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試圖從不同的視角去表現以傳統元素為代表的中國平面藝術,利用中國傳統建筑元素作為平面設計元素來表現觀念。相對于外國設計師來說,中國設計師似乎更愿意從傳統元素所蘊藏的中國文化的深層意義中去探尋一些設計元素和靈感,去表現純正的中國傳統文化特色。
總之,無論是對傳統的繼承還是對外國文化的借鑒,都要重視做好創造性轉換工作,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繼承傳統不是食古不化;講設計的民族特色、中國氣派,決不是要將中國符號生搬硬套到現代設計作品中。
二、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研究方法或工程技術方案和準備采取的措施
(一)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中國傳統建筑元素在包裝設計中重要的應用,也是包裝設計諸要素中最重要的一項。從信息化、視覺化、藝術化的視角來審視包裝設計,可以領略到它是一種巨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的設計元素,它有其它設計元素和設計方式所不可替代的設計效應。結合本人的畢業創作,進一步分析如何使標志應用于包裝設計中,希望人們對這些信息正確接收、把握,并在讓顧客采取行動的同時使他們得到美的感受。
1、大量搜集相關資料,了解中國傳統建筑元素的起源、發展及特征。追溯中國傳統建筑的表現及特點,收集上海世博會中國館建筑特點進行比較。再從構圖、表現形式、色彩上面進行具體的設計分析。
2、了解包裝的發展和內涵,及傳統包裝設計的現狀,特別是傳統元素造型包裝。收集大量傳統包裝設計的素材,特別是分析中國傳統建筑元素在“泥人張”世博會紀念品包裝中的應用。
3、進行設計創新,在畢業創作中體現中國建筑元素在泥人世博會紀念品包裝設計中的具體運用。
(1)創作目的
隨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旅游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旅游中肯定會買些和旅游有關的紀念品,同時上海世博會是面向世界的活動,會有很多的國際游客,于是我的泥人包裝設計就是要突出中國文化和韻味來吸引國際游客。
(2)創作觀念
這次的包裝設計大膽的運用中國傳統建筑元素(世博會中國館)為元素,以最直觀的方式展示中國的文化與韻味和中國的特色。
(3)創作思路
本人的包裝盒設計除了本身形式達到與眾不同外,其最主要的就是包裝盒的盒蓋在設計上巧妙的層次的原理,突出其盒蓋整體性,同時運用平面構成原理,讓其整體上達到立體構成的效果。通過中國傳統建筑元素(世博會中國館)與包裝盒的組合,使整個包裝充滿了中國傳統文化氣息。
(二)研究方法或工程技術方案:
1、文獻收集法:收集中國傳統建筑元素與傳統包裝相結合的案例;
2、實際考察法:對于奧運會及紀念品包裝設計,對其中的包裝上的中國傳統元素應用進行一個詳細地研究;
3、臨摹研析法:運用手繪或者電腦操作臨摹繪制標志與傳統包裝盒相結合的案例;
4、再創作設計法:結合所臨摹的案例進行畢業設計的作品稿繪制包括手繪效果圖及畢業設計一系列成品的制作。
(三)準備采取的措施:
1、在研究中加強書籍理論知識的學習,以利于自己更好的進行選題的畢業設計;
2、多上網搜集優秀的包裝設計圖片,并從中吸取營養,運用到自己的畢業設計選題中;
3、多與老師同學進行溝通交流,聽取大家好的建議,完善自己的設計。
三、現有基礎和具備的條件
(一)現有基礎:
1、理論基礎:本人已經修完大學三年半學業,基本掌握了平面設計相關的理論知識及實踐能力;熟練掌握Photoshop、Coreldraw、CAD、3DsMAX、Flash、Dreaweaver、Office等常用軟件;
2、設備基礎:配有電腦及出圖設備等;
3、資料基礎:擁有包裝設計的一些資料和相關書籍,互聯網上豐富的網絡資源能給自己提供思維上的借鑒以及設計上的參考;
4、由老師多次帶出去考察。
(二)具備條件:
1、已具備上述的基礎條件;
2、曾在課程作業中獨立完成整套包裝設計;
3、多與老師同學進行溝通交流,聽取大家好的建議,完善自己的設計。
(三)參考書籍:參考文獻
[1]陳路、楊秀娟《中國傳統元素整合圖庫》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年
[2]劉寶岳《中國包裝標準匯編》中國標準出版社2006年
四、總的工作任務,進度安排以及預期結果
(一)總的工作任務:
認真閱讀、理解任務書所給的條件,在老師的指導下、規定時間內做好設計方案,做出“泥人張”世博會紀念品包裝與品牌推廣設計圖,進一步系統的鞏固所學知識,并有效的綜合運用到“泥人張”世博會紀念品包裝與品牌推廣中。
1、“泥人張”世博會紀念品包裝與品牌推廣的畢業設計作品的設計與制作;
2、寫出“泥人張”世博會紀念品包裝與品牌推廣的畢業設計說明;
3、“泥人張”世博會紀念品包裝與品牌推廣的畢業設計展板與ppt電子演示文稿;
4、“泥人張”世博會紀念品包裝與品牌推廣的畢業設計說明:3000字以上的設計理念;
(二)進度安排:
20xx年11月16日:畢業設計任務書下達;
20xx年11月17日-20xx年12月15日:畢業設計初期,查找資料搜集信息;
20xx年12月1日-20xx年2月28日:畢業設計初步設想及草案(2個以上草案及文字論述)畢業設計初期輔導和檢查;
20xx年3月1日-20xx年3月30日:畢業設計方案確定以及深化。繪制平面效果圖,進行顏色搭配和成套系列安排等。畢業設計中期輔導檢查;
20xx年4月1日-20xx年5月19日:畢業設計調整以及修改。繪制平面效果圖,版面制作和檢查;
20xx年5月20日-20xx年5月29日:畢業設計整理和畢業設計后期輔導檢查,打印,出圖;
20xx年5月30日:畢業答辯及畢業設計展覽準備;
20xx年6月1日-20xx年6月xx日:畢業設計展覽。
(三)預期結果:
1、包裝盒設計,包括手提袋以及外盒等設計;
2、宣傳冊2本及書簽;
篇5
論文摘要:主要從4個方面分析了場地設計的基本理論與中國傳統建筑理論的相似之處,旨在說明場地設計以及中國傳統建筑理論所追求的宗旨,強調人、建筑、環境和諧共處的重要性。
場地設計雖多見于工程技術層面,但在場地設計的實踐中,其理論體系與中國傳統建筑理念卻有許多驚人的相似之處,甚至可以說在某些方面同出一轍。
場地設計是從宏觀的角度把握具體建設項目所處的地段環境,為滿足一個建設項目的要求,以基地現狀條件和相關的法規、規范為基礎,有效地組織場地中各要素之間關系的設計活動。其根本目的是通過設計使場地中各要素,尤其是建筑物與其他要素能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從工作內容上看,場地設計即整個建筑設計中除建筑物單體的詳細設計外所有的設計活動,一般包括建筑物、交通設施、綠化景園設施、場地豎向、工程設施等的總體安排以及交通設施(道路、廣場、停車場等)、綠化景園設施(綠化、景園小品等)、場地豎向與工程設施(工程管線)的詳細設計。從建設流程來看:實際建設流程中,一般首先是業主確定一個建設項目,并取得了相應的用地,然后再委托建筑師來設計,建筑師是在業主所提出的設計任務和基地條件的基礎上開始工作的。設計者在進行具體的設計一前要做細化和完善設計任務的工作。
城市規劃也影響著場地設計,城市規劃對場地設計的要求如下:1)體現在城市總體規劃對于城市用地的發展方向和布局結構的控制之上。2)體現在控制性詳細規劃中,控制性詳細規劃的要求是具體性的,對場地設計一有更直接的影響,場地設計對控制性詳細規劃之中的土地使用和建筑布置等各項細則必須做出恰當切實的反映。比較二者,場地設計在現代建筑理論指導下偏重于工程實踐;而中國傳統建筑是人們在理想環境追求的指導下,通過工程實踐來營建詩意的空間。二者雖然采取了不同的過程,但我覺得在指導思想上是一致的。
1相同的自然觀—道法自然
場地設計所賴以依存的對象是自然。作為人類營造家園的工程活動必須以大的自然環境為基礎,不能妄想去征服自然。人類作為一個生于自然,根植于自然,受自然哺育的群體,只在乎用自然的方法去尋找并發展與自然系統一致的法則。應該說,自然法則指導和奠定所有合理的規劃思想。當然,這種與自然的互動要通過一定的要素才能體現出來。場地設計中對諸要素的綜合考慮必須放在人與自然相互協調作用的前提之下。
這種思想不僅體現于中國傳統建筑的創作過程之中,而且始終貫穿于華夏文化與傳統建筑的觀念之中。作為中國所特有的宇宙觀,它的特點主要表現在有機整體性上,不僅認為認識自然的組成部分與人是平等的,而且認為天地運動往往直接與人有關,人與自然是密不可分的整體。在這種宇宙觀念的指導下,“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念成為我們認識事物的總原則。它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認識論,從天、地、人與自然結合的觀念去看待事物并且長期影響人們的意識形態和生活方式,造成了我們民族崇尚自然的風尚。同時,“道法自然”又為我們提供了方法論的依據,正如老子《道德經》中所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成為我們日常行為活動的最高指導原則。
2相同的有機整體觀
如果說城市規劃是從更大的范圍考慮城市各元素之間,城市與自然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那么場地設計則是從建筑具體地段環境來協調各方關系,但整體性的觀念、和諧的觀念始終貫穿其中。在尊重具體地段自然環境的前提下,協調氣候、土地、水、植物、建筑、人及道路、管網等之間的關系,使它們與具體地段相呼應,成為一個具有自身景觀特點的有機整體。
在場地規劃的實踐中,它既包括了整個建筑項目與地段環境的協調,盡可能少破壞自然環境,利用已有的自然環境;或采用合理的方式適當改造地段的環境使之符合人的理想環境要求,同時也包括了建筑與自然環境、建筑與人工環境、建筑與室內外空間的相互貫通和交融,效仿自然界有機理念,創造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意境。
中國的風水學與場地設計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它是中國古代一種有關建筑環境的基址選擇與規劃設計的理論,又稱“地理學”。中國古代建筑成就矚目,恰恰是風水學術中記載的規劃、設計、建設的理論和方法,為中國建筑的輝煌助有一臂之力。古代風水師也承擔了建筑師、規劃師、設計師的角色,研究風水淵源、沿革、流派、宗旨、方法及其成就,關聯了中國古代城市、村鎮、住宅、陵墓等,其中包括地理、地質、生態、小氣候、綠化、建筑群及外部空間設計、心理學、倫理學、哲學和美學等方面的話題。
3具體處理手法上的一致性
在具體場地設計的過程中,首先需要觀察地形、地貌,了解當地的氣候條件,植被以及水文資料,作出合理的判斷,進而形成符合具體地段環境場地的規劃設計。與此同時,在中國傳統建筑理論的相地理論里也同樣講究望、景、觀、卜,“望”是從遠處觀看地形、地貌;“景”是考察地段與太陽高度角、風向的關系;“觀”是去實地考察植被、水文情況;“卜”是指用龜背等器具來進行占卜。古人在進行完這些程序之后才具體來規劃用地建造房屋。
在上述“天人合一”的認識論,“道法自然”的方法論及有機整體論的指導下,場地設計在具體的處理手法上,例如建筑的處理、樹木的處理、水體的處理、道路的處理以及景觀視覺處理都與中。國古典園林的營建方式極其相似。中國古典園林的最高原則講究“雖由人做,宛若天開”,因此在這種觀念的指導下,中國古典園林對于樹木、建筑、水體及其道路的營建都極力模仿自然有機形式,恢復人對自然共生本性的回歸,創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空間環境。
4建筑的處理—與環境共鳴的人工環境
建筑往往是一個基址上最重要的人工環境,是精神與物質的載體。物質可以通過具體的建造來完成,而精神需要與環境的共鳴設計來達到。西蒙茲認為理想的居所是自然場址和景觀環境的最佳組合,并把這一目標的實現程度作為衡量居住成敗以及居住者適應性、健康程度的標準。于是在建筑具體處理上往往通過分析場地,結合地形恰當布置田園和建筑,適應地質構造,盡量減少對現存生態系統的干擾,反映氣候條件并且考慮景觀的布局,強調最佳的效果,整合各種要素,營造理想的人居環境。
中國園林中的建筑既要滿足各種園林活動和使用上的要求,又是園林景物之一,園林建筑是與園林環境及自然景致充分結合的建筑,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地形及環境的有利條件。任何建筑設計時都應考慮環境,而園林建筑更甚。建筑在環境中的比重及分量應按環境構圖要求權衡確定,環境是建筑創作的出發點。我國古典園林一般以自然山水作為景觀構圖的主題,建筑只為觀賞風景和點綴風景而設置。
園林建筑是人工因素,它與自然因素之間是有對立的一面,但如果處理得當,也可統一起來,可以在自然環境中增添情趣,增添生活氣息。園林建筑只是整體環境中的一個協調、有機的組成部分,它的責任只能是突出自然的美,增添自然環境的美。
篇6
關鍵詞:建筑學教育體系知識主體
教育是由教育目的、教育對象、教學思想和教學法構成的,因此關于教育和教學的討論多半是認識論和方法論的討論。對于大多數學科來說,學科本身的定義是清晰的,如數學、物理學、天文學和歷史學等;但建筑學就沒有那么幸運了。和上述學科一樣,建筑學也是一門古老的學科,但建筑學的研究對象和建筑學的知識主體并不是非常明確,如建筑是藝術、建筑是建造、建筑是凝固的音樂以及建筑是符號象征等,因此建筑學的知識主體既包含了造型藝術的法則又包括了工程技術的知識。從歷史發展來看,建筑學學科最初是在藝術院系里,后來又全球性地移至工程學院,接著又向綜合性大學發展。建筑學的基礎知識也由于自身概念的拓寬而不斷增加。雖然建筑教育和建筑實踐緊緊地結合在一起,然而建筑學的含義不僅僅是建筑本身;由于建筑學的學科概念的含混,對其研究對象的討論一直是建筑理論討論的重點之一,每一次對建筑學的大討論都引發了對建筑教育的重新思考。
我國建筑學發展的歷史并不長,并且是在西方建筑學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又有了自己的理解和發展,走出了和西方不一樣的道路。在當今信息交流十分頻繁的年代,建筑教育之間的交流當然也日趨頻繁,作為交流和學習的基礎應當對建筑教育的特點作一次深刻的探討。
一、傳統建筑概念與建筑學
中國歷史悠久,中國的傳統建筑己有4000多年的歷史,并在世界建筑之林中獨樹一幟。然而,把建筑作為一門學科的建筑學和與其相應的建筑教育在中國只有不到80年的歷史,其中緣故值得思考。
如果我們認真讀一下中國歷史和中國建筑史,了解中國傳統“建筑”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位置和發展脈絡,就不難發現中國傳統建筑的概念和現在的概念之間存在著差異。首先,在中國傳統觀念中,建筑的角色是“器”,主要存在的價值是“功用”。作為器的建筑產生的主要目的是獲得內部空間,也就是說,建筑僅是建造活動的客體,內部空間才是整個建造活動的目的。因此,建筑的外形僅是一個媒介或載體,通過載體達到“功用”的目的。其次,作為“器具”的建筑有等級之分,而劃定等級的原則取決于“器具”使用者的社會、政治地位。這個等級是建筑形式、類型的基礎,通過建筑的平面、屋頂樣式、建筑用材和用色等方面體現出來。再者,中國傳統建筑以木構為主,建造者主要是木匠。由于建筑形式預先由建筑類型而定,類型直接取決于主人的社會、政治地位,因此,所謂“設計”工作也就是選擇類型和解決建造問題。這樣的“設計”工作與西方傳統概念上的設計工作是不同的。因此,在整個建造過程中,沒有建筑師這個角色,起主要作用的是木匠中的大師傅。工地上的參照物是由大師傅根據建筑的類型和所備的建筑材料制作的建筑木構模型;建造過程中如遇問題,現場解決。此外,中國傳統建筑的彩畫畫幅主要取決于結構構件的形狀,表現的和西方建筑室內的繪畫也有著本質的不同。前者的畫面和結構構件合二為一,后者繪畫具有自身的獨立性。
綜上分析,從建筑學的意義上看,中國傳統建筑的概念和西方建筑的概念存在本質的差異。建筑在西方是西方藝術三大門類之一,即繪畫、雕塑和建筑;而中國的傳統建筑本質上是“器”不是“藝”,沒有獲得與中國傳統繪畫和書法同等的地位而成為藝術的一個分支。造房子所需要的“技能”沒能作為“學問”,“建筑形式”的美主要源自于技術和構造,而不是源自于以形式為目的的設計,建筑物本身并沒有向西方建筑那樣成為美學討論的對象。幾千年來直至上個世紀初,中國沒有建筑師,因而也就沒有為此而專門設立的學校和建筑教育;建筑技術的傳承主要依靠師徒式的傳授體系。中國傳統建筑業沒有產生出建筑師這個職業,并不是因為我們的建筑本身落后,而是因為在中國傳統意識形態上對建筑的定位不足以產生建筑師。20世紀初,隨著國門的打開,許多新事物和新學科也隨之進來,“西學東進”是當時的潮流;體現在許多方面,其中也包括了建筑師的職業和建筑設計的概念。因此,盡管中國建筑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但建筑學仍是一個新的學科。
二、回顧建筑教育
眾所周知,中國第一所建筑院系正式誕生于1927年,即現在的東南大學建筑系,其教員和系主任都是由回國的留學生組成[1]。上世紀初,清政府有組織地派送中國留學生出去學習,建筑學也是其中之一。據史料記載,在出國留學生中學建筑的有55人;其中40人去了美國[2]。學成之后他們中的大多數返回祖國,開辦了事務所,成為中國的第一代建筑師,并建立了中國自己的建筑院系。顯然,由于所受建筑啟蒙教育的原因,對建筑學的理解一開始就是以西方傳統建筑學的觀念為基礎,以理解西方古典建筑的方法去理解建筑事物,并且以此解釋中國已有幾千年歷史的傳統建筑。因此,第一代建筑師對中國傳統建筑以及“民族特征”的解釋和西方建筑師的理解并沒有本質的區別,只有“地道”與否的差異。這一觀點無論從他們的作品中或對中國建筑形式的分析上都明顯反映出來[3]。
這樣,建筑的概念由“器”而轉成“藝”,成了學問的對象。建筑是藝術的地位在建筑院系里得到普遍承認,這和西方傳統建筑學是一致的。作為藝術的建筑,其形式(外觀)就變得尤其重要,所以對形式的研習就成了設計訓練中的中心內容,也成了建筑教育的主要內容[4]。由于對建筑概念的理解是西方的,因此學習建筑、認知建筑的手段也是西方的。例如建筑設計初步課,對建筑的理解和學習方法基本上是西方傳統建筑學的方法,從研習古典建筑開始,學習的方法是渲染,目的是通過長時間的描繪領會古典建筑精髓的幾何關系和形式美的原則。西方古典建筑學由于阿爾伯蒂(Arberti)和帕拉蒂奧(Pladio)的貢獻,形成了一整套形式美的生成方法作為設計的原則。然而,有意思的是對中國傳統建筑的研習也使用了相同的辦法,但是中國傳統建筑的產生則是另外一回事了。在圖紙上看到的中國傳統建筑的立面是木構件搭接中空間關系的平面投形,“立面”本身并不存在。因此,所謂立面的比例、幾何關系等沒有實質意義,這種作為認知的學習方法導致了對中國傳統建筑認知的形式化和表面化;也直接導致了建筑設計中對中國傳統建筑符號化的設計方法。這種以渲染為基礎的形式訓練模式一直延續到20世紀80年代,其間雖然渲染的對象—建筑形式發生了不少變化,但以渲染作為訓練的手段并沒有變,從“古典”建筑一直渲染到“現代”建筑[5]。表面上看,渲染作為訓練工具并沒有影響對新建筑形式的接受,但是仔細分析一下,以這樣的方法去理解“現代”建筑和對中國傳統建筑的認知,都存在著對“形式”的誤解。這種事實道出了在建筑教育中對建筑學的理解和對建筑形式的認識和理解有偏差。以渲染為基礎的形式訓練對中國建筑教育的影響很大,而且根深蒂固。它已不僅僅是訓練方法,而且直接影響到了對建筑形式認知和對建筑學的理解。教學體系統一化、教學大綱和統編教材等是中國高等教育的特點之一,因此,在中國建筑教育的教學模式普遍大同小異。仔細分析,在建筑教育發展過程中似乎缺少了在建筑學中國化之后對建筑學知識主體的討論,知識體系和教授方式存在問題。
三、建筑學與建筑教育
建筑教育應該建立在建筑學學科的基礎之上,建筑教育模式應取決于對建筑學基本概念的理解。就西方建筑學而言,自維特魯威(Vitruvius)開始試圖回答建筑學的基本問題,阿爾帕蒂開始把建筑設計納入學術領域,最后在巴黎美院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學科理論和體系。事實上西方建筑學的主要研究對象是建筑事物的本體論和建筑設計的方法論,幾千年來西方建筑學在其發展過程中不斷地在回答“為什么這么做”的問題,同時也不斷討論“怎樣做”的方法。作為一門學科的建筑學最初延生在法國巴黎路易十四皇家學院,首先建筑是被作為藝術門類之一而被學院接受,并要求其有能闡述自身審美原則的理論,即必須有可用于直接教授的理論。巴黎美院是學術型機構,因此,對建筑學也要求要把它納入可以接受的學術規范[6]。在巴黎美院里,建筑教育被分為兩個部分:建筑設計理論和建筑設計訓練。這兩種不同的訓練來自不同的教授群體,學院內的教授和學院外的建筑師。學生們在學院內學習文學、歷史、哲學和美學以及數學,同時要到建筑師工作室進行實際操作訓練,并通過設計競賽獲得設計成績。在學院內,建筑設計理論的美學基礎是建筑藝術的普遍原則,即以阿里斯多德的美學原則為基礎,形式美被提純到美的定律,如對稱、韻律、和諧和比例等。其中占統治地位的優秀建筑的標準是固定的形式美的原則和范例,它建立在意義利文藝復興文學和藝術作品之上。根據阿里斯多德形式美的普遍原則把美術從匠人的活動中分離出來,把建筑師從工匠的地位提升到哲學家的地位[6]。
巴黎美院的教學模式之所以在19世紀80年代之后直至1939年逐漸成為美國建筑教育的主流,正是由于它具備完整的理論框架和學術體系[7]。當中國大批建筑學留學生前往美國的時候,正是美國建筑教育盛行巴黎美院模式的時期,而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筑學又是以杰出的巴黎美院模式而著稱。中國在美國的建筑學留學生中,比較集中的去了賓夕法尼亞大學[2]。尤其是賓大建筑系的建筑設計課,有著完整的訓練方法,創造性地運用了巴黎美院的設計原則。當時是帕爾·克瑞主管建筑設計教程,他是一位訓練有素的學院派建筑設計師和教師。帕爾·克瑞對建筑形式構件分析的態度實際上是堅信古典的、無時間性和延續性,盡量避免認真地對歷史事件進行分析,要學生分析古典建筑的形式構件,并不重視形式的歷史意義[7]。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建筑教育模式對中國建筑教育模式的影響較大,嚴格地說,奠定中國建筑教育基礎的是源自美國巴黎美院式的教育模式。
然而,巴黎美院的教學模式通過強調一般的、抽象的理論而不是特殊的、具體的實踐,把建筑設計活動理論化,奠定了建筑學學科的理論基礎,構成了建筑學的知識主體。這一點作為西方學術傳統的一部分始終保留在建筑學的學科之中。建筑理論作為建筑學的知識主體,是建筑設計思想源泉,也主導了建筑設計者的思維方式。但是,作為知識主體的建筑理論始終沒有在中國建筑學的學術框架中占有相應的地位,取而代之的是“形式”“、風格”和“手法”。因此,也就造成了建筑形式構件的組合成了建筑設計的主要方法,對形式的敏感和反應成了主要的設計能力。形成了重視建筑設計(形式設計),忽視建筑理論的風氣,甚至認為建筑理論形同空話,或把設計想法和設計手段與建筑理論混同起來。據此,可以這么說“中國的建筑教育源自巴黎美院”的看法有其不完全性,實際上是建筑“形式”的研習手法源自巴黎美院,但巴黎美院設定的關于建筑學的知識主體和學術規范并沒有真正被中國建筑教育所接受。
所不同的是,美國的建筑教育自1939年以后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朝著現代建筑的方向發展,原先巴黎美院古典建筑的研習手法被放棄了,但建筑學的基本概念和學術規范依然保留下來。
這種對建筑學知識主體理解的差異是中國建筑學和西方建筑學本質上的差異,雖然這種差異并不一定反映在建筑物的形式上,甚至也不反映在學院中設計課教學的成果上,但卻反映在建筑教育的理論框架上和學術規范上。最終,形成了所謂建筑設計的學習“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這一點是中國建筑教育和西方建筑教育最大的不同點,也就是對建筑學認識的不同點。
四、結語
在中國,當建筑學作為一門學問在大學里教授之時,就已經打破了中國傳統上對建筑事物的認識,建筑學不是建筑,建筑學的知識主體也不僅僅是建筑設計。也就是說,建筑學作為一門學科應該和其他學科一樣,有相應的學術規范和理論基礎,這是一個不得不接受的現實。雖然近十幾年來,中國的建筑教育也已放棄了古典學習方法,但并沒有開始建構規范的建筑學體系;由于最初對建筑學理解的偏差,導致了思維方式和認識論上的偏差。以這樣的視角看西方建筑的發展歷程,就很容易理解成是一部“風格”變換的歷史;用同樣的視角去看歐洲的現代建筑、后現代建筑以及美國的后現代建筑等,就只能感興趣其形式的差異,或從形式的差異去理解名詞的差異,并不能認真地去研究其根源。
因此,當務之急是健全建筑學的知識主體,建立自己的建筑理論框架和學術體系,為建筑學真正的中國化打下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鄭定邦.國內早期建筑教育的開創.東南大學建筑系成立七十周年紀念文集.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7.44
[2]賴德霖.中國近代建筑史研究[.博士學位論文].北京:清華大學建筑系.1992.2,18,19
[3]中國建筑史.南京工學院建筑系.1980年7月版.182~185
[4]最初建筑作為土木工程的一個分支,在教學大綱里還有許多數學、力學和工程技術等不少課目。張鏞森.關于中大建筑系創建的回憶.東南大學建筑系成立七十周年紀念文集.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7.43
[5]王文卿.基礎教學話從頭.東南大學建筑系成立七十周年紀念文集.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7.196~198
篇7
關鍵詞:李家大院;建筑色彩;環境色彩;裝飾色彩;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J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7)05-0173-02
一、李家大院的背景和布局
1.地理位置及環境
李家大院位于山西運城市北38公里處的萬榮縣閻景村。閻景村臨萬泉、猗氏、榮河、臨晉四縣的交匯地帶,地理位置優越,是歷史上的商業匯集之地。
2.歷史及人文背景
萬榮縣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明清以來,山西的商業、票號等空前繁榮,萬榮縣也不例外。李家大院就是在這樣背景下建立而成的。
3.歷史沿革
李家大院始建于清道光年間(1821~1851年),矩今200年。經過四代人營建,發展到現在的規模。
4.現在的規模
從目前看,李家大院建筑面積10.6萬平方米,原有院落20組,現在完整保存院落還有11組,房屋146間。李家大院部分建筑毀于1937年,在2006年12月,運城市政府對李家大院建筑進行了修繕、復建設計并對周邊環境進行了保護規劃。2004年6月由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李家大院的布局
李家大院建筑規模宏大,在院落布局上,古院落群布列有序,錯落有致,層次分明;在材料上,用材肥碩,體量宏闊;在裝飾上,雕琢精美,裝飾考究,古樸典雅。李家大院是以北方傳統四合院為主,整個建筑多為二進、三進四合院格局,但又不局限于四合院。
二、李家大院色彩形成的環境因素
1.地勢、地形因素
縱觀中國傳統的民居建筑,大多為因勢就行順應該地區的地形地勢而建,李家大院亦如此。李家大院所在的萬榮縣位于汾河與黃河交匯處的黃河東岸,位于沖積湖平原區,萬榮縣地勢南北高中間低,兩邊高呈馬鞍形狀。由于這里地勢平坦,傳統四合院建筑空間形式更適應這種坡度起伏很小的平坦基地。因此,李家大院建筑在空間組織上自然形成一種四合院組成的大院空間布局形式。
2.材料因素
萬榮縣處于黃土平原地帶,從古到今,河東大地上都長滿了樹木,同時當地的自然泥土也比較豐富、質地好、可塑性較強。適合運用傳統工藝加工成磚、瓦、以及運用在建筑中的一些雕刻裝飾等等。從大院建筑的材料來看,建筑材料為磚木混合結構體系。整個大院在材料運用上主要是磚、木、土、石四種材料,當地豐富的自然資源,為“就地取材”的原則在李家大院得到更好的體現。
3.天氣因素
氣候、氣溫是造成建筑色彩地域性的因素之一。李家大院所處的萬榮縣氣溫屬溫暖帶大陸性季風高原氣候,春干燥雨稀,夏多東南風炎熱,降水不足,日照較短,建筑幾乎無鮮艷色彩,而是以灰墻青瓦為主, 并盡量在局部應用較為濃艷色彩調節整體色調。
三、建筑色彩調查
1.墻、地面、臺基
李家大院外墻都是用純自然的灰色磚筑立而成。加之灰色墻體上面巧妙使用當地傳統的石雕、磚雕、木雕,由此突出淡雅和諧之美。據調查李家大院敬義泰,同順堂,同福堂,信溥堂,同德堂,慶祿堂,李氏宗祠廂房墻體借鑒皖南建筑的白灰“粉墻”,在北方地區大面積使用白色飾墻是不多見的。
2.屋頂
李家大院除了看護院的頂采用了攢尖式外,其他的屋頂采用了中國建筑屋頂中最樸素、基本的形式――硬山頂。屋頂是由瓦、瓦當、滴水裝飾和屋面小裝飾構成。屋面大體由灰色調的瓦組成,包括照壁、山墻、檐口、門頭等墻面屬于傳統的灰色系清水裝飾,灰色是最主面。襯托了皇家建筑色彩的鮮明。
3.柱及柱礎
柱的顏色一般都是棕褐色、黑褐色或原木色,李家大院的檐柱是黑褐色,配以灰色的石雕作為柱礎,這樣的色彩搭配給人以莊嚴肅穆的感覺。柱礎是灰色的,并用天然的石材進行雕刻裝飾。柱礎能防止木頭的腐爛,是建筑結構的重要構件。所以對柱礎的細節處理就尤為重要。李家大院的柱礎花紋十分細膩。在細節上充分體現了當地的人文特色。
4.裝飾色彩
(1)門樓。李家大院的門樓大多是用木雕裝飾,除同福堂的防歐洲哥特式門樓是用磚雕外,木雕易加工,容易著色,色彩多姿多彩。每一個院的門樓裝飾花紋都及其繁雜,花紋寓意不一樣,然而所產生的顏色也不同,如慶祿堂的門樓,花紋寓意意在聚財。財在傳統文化中代表的色就是黃色,黃色是該門樓的主導顏色,綠葉,紅桃,青煙等為點綴色彩,以襯托出黃色的高貴,典雅,門樓紋樣上的取色,主要源于自然。據調查在當時黃色由于其身份高貴,在建筑用色上,普通百姓是不可隨便使用,根據筆者揣測,可能是后期為了美觀,故意涂抹成大面積的黃色。(2)門。李家大院的門大部分以黑色和原木色為主,也有小部分跳躍式色彩,如嵌入朱紅色門框的門。李家大院的大門上都以鐵藝作為b飾極為精致,是以土鐵拍成鐵皮,畫上圖案,打制而成。(3)窗。李家大院的窗大致分為三種:長窗、半窗、窯洞窗,民居窗式的紋樣大致分作平欞和菱花兩種,木料的選擇主要以常見的杉木、楠木、銀杏、柳木。(4)馬頭墻。馬頭墻其實是徽州民居標志性的特征,徽州民居窄巷深院、建筑密度較大,不利于防火,馬頭墻則可應房屋防火、防風之需。出于安全的需要,李家大院在李大佐院和李道升院之間用灰色磚瓦修建了防火墻,這一做法是借鑒了徽式建筑中高低錯落的馬頭墻。在增強安全因素的同時,使院與院落格局更明朗,給民居建筑色彩平添了層次感和韻律感。(5)墀頭。李家大院是以灰色磚雕樓閣的形式裝飾,色彩比較樸實單一,但也有個別的綠色琉璃磚雕刻而成的。琉璃裝飾墀頭,使得其裝飾圖案看起來比較生動,讓李家大院小構件在色彩上又增添了絢麗的一筆。
四、陳設和小品調查
1.陳設
中國的傳統建筑文化明顯受到了禮制文化的影響:比如,門、家中陳設以及釘的顏色、質地與數目均有嚴格的限制。普通百姓家的家具和陳設物品,以黑色,深褐色,木材原色呈現。
2.小品
(1)照壁。照壁就是傳統四合院的很常見的處理手段,起到屏障的作用,占了很大一塊面積。李家大院是一面小巧、精致的照壁,它的配色系統同樣以灰色系為主,配以深青灰色或深灰色磚,加上當地的精美絕倫的磚雕手法,為照壁增添了不少色彩。(2)拴馬P。拴馬樁石雕是我國北方獨有的民間石刻藝術品,是拴馬、牛等牲畜的石雕樁。雕刻精美的拴馬樁稱“樣樁”“看樁”。拴馬樁所用石材多是灰青石、黑青石,少數用細砂石。據調查李家大院景區內部的栓馬P是后期修繕而成的。(3)儀門。儀門是灰色的,灰色是李家大院中常出現的顏色,灰色空間的處理會讓院落更為豐富,這種處理手法值得我們學習,并將其運用到現代建筑中去。這種空間在山西的晉南比較典型,像晉中、晉北沒有利用?;疑臻g的處理起到了很好的過渡轉折作用,給人是非而非的感覺?;疑臻g是具有空間模糊,具有過渡性。
五、總 結
本文以晉南李家大院建筑色彩為研究對象,以建筑色彩為切入點,通過歸納、分析、比較等方法,對李家大院建筑的色彩以及其背后的文化理念作以探究、分析得出如下總結。
1.李家大院建筑色彩的整體性
李家大院從建筑群的整體布局到單體建筑的具體構件都具有淡雅而脫俗的藝術形象。李家大院建筑總體上以青灰色調為主,與灰黃色的平原地區環境色調和諧一致?;疑抢罴掖笤旱闹黧w色調,它同時將少量的鮮艷顏色運用到門窗等小的構件中去,形成很明顯的主次關系,并且這種鮮亮顏色的點綴并不突兀,反而與大面積的青磚灰瓦形成強烈對比,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也不會給人疲勞和沉重感,很好的形成了對比中的調和統一。
2.李家大院建筑色彩的文化性
李家大院屬于民居建筑,在當時受禮制文化的影響比較小。中國歷史一直以禮制文化為中心的儒家文化貫穿始終,作為封建社會的統治文化,深深地影響了中華民族的藝術創作。傳統建筑受到了禮制文化的影響,特別是官式建筑,在其空間布局、結構形態、色彩裝飾等方面都滲透著禮制文化的特點。
此外,建筑色彩的這種等級限制還表現在柱子、門窗、墻體等上。紅色的柱子自古以來便是官式建筑所采用的,而把外墻涂成紅色也只有在官式建筑上才能看到。而普通家庭來說,民居建筑色彩大部分都是自然生成的材料顏色,只在細節部位點綴部分色彩,整體上還是大自然的顏色。李家大院表現出質樸務實、崇尚自然、多元并存的特點。
3.李家大院建筑色彩的獨特性
中國建筑自古南北方差異就很大,不僅僅體現在建筑色彩上,北方雕梁畫棟,濃妝艷抹;南方清新淡雅,出水芙蓉。由于兩地的地勢、氣候以及諸多因素造就了現在多樣的建筑特點,二者并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并且我們還可以汲各家所長,將其用到當代的設計中。建筑史學家梁思成先生說:“從世界各民族的建筑看來,中國古代建筑的匠師可能是最敢于用顏色、最善于用顏色的了。從某種意義上說,色彩的裝飾是中國傳統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也是中國傳統建筑的標志之一”。
總之,論文以李家大院建筑色彩為切入點,通過調查與分析來探尋晉南李家大院建筑色彩的各種特性,使我們對李家大院以及更多的中國傳統建筑有一個清楚的認知,并將其運用到現代建筑中。
參考文獻:
[1] 梁思成.中國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藝社,2005.
篇8
1.1缺乏應用型教材支撐
在現有的《園林建筑設計》教材中,存在著理論過于陳舊,案例過少,過舊且新穎度不夠,缺少必要的設計圖紙分析與理論介紹,尤其是沒有針對應用型大學的實踐教材,理論過于傾向研究型,缺少有代表性、有影響的項目案例介紹。學生渴望學習到的新興的且具有前瞻性的理論就更少了。
1.2傳統教學方法過于單一
《園林建筑設計》教學中,教師都是占據主導,忽視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教學中基本都是首先教師理論講解,然后布置作業,要求學生完成設計作業,然后是教師批改作業,最后是作業反饋。學生進行設計,憑空想象,理解力有了,但空間想象力沒有,接觸的設計案例很少,由于缺少教師理論結合案例的講解分析,學生往往面對著教師的作業愁眉不展,無從下手,即使心里有設計思路,由于積累不夠,實踐少,還是無法轉換成設計圖紙,完成作業。
1.3學生設計的積極性不高,課程的互動性不強
由于教學主導是老師,學生很少參與教學,往往是被動學習被動接受,師生之間沒有形成良好的交流與互動,使得學生沒有意識到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學習興趣不濃,作業往往是潦草應付。
2教學改革措施
2.1改革理論教學內容,增強內容的新穎性,與時俱進
教學內容上,以教材為基礎,同時參考國內外相關書籍和論文,汲取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積累了大量的文字和圖片材料,并直接用于課堂教學中,不斷更新教學內容,保持課程內容的新穎性,實用性、先進性。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引入提高學生綜合應用能力的思維方式和科研成果。那么學生就能夠不斷地接受新知識、新理念,激發學生的設計興趣,奠定學生的專業基礎,從而更好地從事專業工作。
2.2教學內容上去粗取精,突出設計重點和主題
2.2.1注重建筑的外部環境設計,以便更好地與后續課程接軌
園林建筑設計是園林專業第一個設計課,不應將課程內容局限在建筑設計,而應推演到景觀設計。從而為園林規劃設計奠定良好的設計基礎。基于風景園林學科教學的建筑設計,更為強調外部因素對建筑本體的影響,建筑是因環境因素生成的,它與場地、交通、綠化等現實問題息息相關,即設計結合自然。正因如此,園林建筑設計特別強調對環境設計的考慮,要求學生一方面運用景墻、花架、廊柱、花壇等設計外環境,補充建筑外形的不足,增加立面上的高低錯落和虛實掩映的效果。另一方面,建議運用庭院設計將建筑化整為零,以便更好地突顯外部環境設計。
2.2.2注重宏揚傳統,體現地方文脈
中國傳統園林建筑研究與設計一直是園林專業的特色,又是傳統園林重要、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中國古典園林正是因為其蘊含濃厚的傳統思想文化內涵而歷久彌新,依然煥發著古老的魅力和活力。對于學習園林專業的學生而言,是需要繼承并發揚的。通過分析背后硬傳統(建構、材料)與軟傳統(文化、歷史),使學生理解傳統建筑的設計意匠與審美取向,一方面提升專業修養和素質;另一方面使其能夠具備一定的中國傳統建筑設計能力。學生能夠從中國傳統建筑中汲取營養,再現傳統,更富有創新力。從而使得設計作品更有內涵更有深度。
2.3教學方法多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設計能力的提升
運用多媒體方式,采用課堂理論講述、優秀建筑設計案例分析介紹和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模式,增加學生對園林建筑設計的理解和運用。精選設計案例介紹大師建筑設計作品,如貝聿銘的香山飯店、蘇州博物館,密斯的巴塞羅那德國館等,進行案例分析示范,從而開拓學生的設計思路。實踐教學包括外出實習、實習現場拍照分析、實地測繪、制作模型,課堂評圖、改圖等來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實踐動手能力,提高學生的空間想象的能力。此外,通過應用交互式教學法,讓學生搜集資料,學習經典建筑案例,分析建筑設計平、立、剖面,提高學生園林建筑作品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建筑設計能力、模型制作能力。采取案例分析(進行優秀案例分析,并結合自己的作品進行講述,進行方案匯報)、反饋法,讓學生獨立思考,積極主動的學習,使學生將理論應用于實踐,加強學生對實際問題的分析和解決能力。同時結合設計作業開展模型制作競賽,并在校內展覽。通過作品展覽,為學生構建展示自身設計實力和相互學習的平臺,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成就感,勉勵學生發展,以此豐富完善整個教學過程。
2.4建立網絡課程,實現資源上網,供學生參考學習
實現了資源上網,包括教學課件,教師的案例分析,教案大綱等。并提供了教學輔導,包括考核試卷,設計論文、設計文本、專業書的參考,尤其是學生的優秀作業,模型制作照片等都可供同學下載,并參考學習。網絡資源給學生提供了更為寬闊的平臺,便于學生學習資源的獲取。當然網絡資源需要進一步更新。
3效果評價
3.1學生表現出極強的設計欲,促進了學生的設計能力的提高
通過這種教學模式改革,確實激發了學生學習熱情,培養了他們自主學習能力。通過對案例分析的解讀,提升了學生的設計分析和語言表達能力。當然更重要的,通過親自制作建筑模型,對比方案設計圖,可以很好地調整構思,彌補不足,并完善設計內容,通過模型制作將設計內容真實的表達出來,學生表現出濃郁的興趣,積極探索,最終使得設計作品臻于完善。通過制作模型展覽,同學們的建筑設計能力大幅提高,展覽的效果很好,獲得廣大師生和領導的好評。
3.2提升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充分體現了教學重點的主題
通過搜集資料,進行案例分析,繪制圖紙構思設計,制作模型并展示作品,學生的創作靈感被激發出來。設計作品風格多樣,充分體現了教學重點。設計作品注重建筑與外部環境的設計。部分同學嘗試再現傳統,創造性地運用傳統元素表現建筑設計;部分同學采用現代的集中式的建筑布局,或有小庭院,但立面上注重虛實掩映,高低錯落。建筑設計外形豐富,尤其是屋頂設計,表現出同學們豐富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
3.3豐富了師生的專業素養,有益補充了教師的課堂教學
篇9
論文摘要:中國是一個崇尚傳統的國家,所謂傳統不外是歷史上流傳下來具有一定特點的某種思想、道德、風俗、藝術、制度等。由于幾千年文化的積淀,中國的傳統文化對于各行各業都有著極其深刻的影響。室內設計作為社會文化的構成部分,中國傳統文化對其的影響更是如此。本文主要闡述了室內設計的相關理論,以及室內設計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和傳統文化在當代室內設計中的應用。
一、室內設計的含義
所謂室內設計,是指將人們的環境意識與審美意識相互結合,從建筑內部把握空間的一項活動。具體地說就是指根據室內的使用性質和所處的環境,運用物質材料、工藝技術及藝術的手段,創造出功能合理、舒適美觀、符合人的生理、心理需求的內部空間;賦予使用者愉悅的、便于生活、工作、學習的理想的居住與工作環境。從廣義上說,室內設計就是改善人類生存環境的創造性活動?,F代室內設計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盡管還只是近數十年的事,但是人們有意識地對自己生活、生產活動的室內進行安排布置,甚至美化裝飾,賦予室內環境以所祈使的氣氛,卻早已從人類文明伊始的時期就存在了,室內空間設計產生一開始只是為了滿足人類最基本的需求—安全與溫暖。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使人們對生活空間環境提出更高的要求,更加對精神文化的渴望和培育。室內設計文化往往具有鮮明、濃郁的傳統特征。
二、室內設計與傳統室內文化
(一)傳統室內文化
中華五千年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我國歷史上,不管是文獻記載還是考古出土的文物,都證明了我們古代在室內設計方面不僅形成了豐富的理論體系,而且還創造出了許多經典的范例,令人驚嘆!
原始社會西安半坡村的方形、圓形居住空間,已考慮按使用需要將室內作出分隔,使入口和火炕的位置布置合理。在原始氏族社會的居室里,有人工做成的平整光潔的石灰質地面,在新石器時代的居室遺址里,還留有修飾精細、堅硬美觀的紅色燒土地面。也就是說,在人類建筑活動的初始階段,人們就已經開始對居室的“使用和氛圍”、“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的功能同時給予關注。
在商朝,從宮室出土遺址顯示,宮室建筑空間秩序井然,嚴謹規正,宮室里裝飾著朱彩木料,雕飾白石,柱下置有云雷紋的銅盤。而秦朝的阿房宮和西漢的未央宮,雖然宮室建筑已蕩然無存,但從文獻的記載、從出土的瓦當、器皿等實物的制作,以及從墓室石刻精美的窗權、欄桿的裝飾紋樣來看,毋庸置疑,當時的室內裝飾已經相當精細和華麗。
在經過我們古代文明的不斷沉淀和深化下,室內傳統文化也不斷的傳承和發展。清代名人笠翁李漁對我國傳統建筑室內設計的構思立意,對室內裝修的要領和做法,就有著極為深刻的見解:“蓋居室之前,貴精不貴麗,貴新奇大雅,不貴纖爛漫”,“窗權以明透為先,欄桿以玲瓏為主,然此皆屬第二義,其首重者,止在一字之堅,堅而后論工拙”。
由此可見,中國的傳統室內裝飾文化是一個巨大的寶庫,有許許多多寶貴的經驗和設計元素值得我們挖掘并“古為今用”。 (二)室內設計與傳統文化的關系
1.室內設計反映了傳統文化:室內設計是社會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無論是何種風格的設計,它都有著特定的精神和文化心理結構,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中展開和完成,反映出不同的價值觀和審美觀念,體現當時的文化風貌。因此設計形式來源于文化,并且反映現實文化。
2.傳統文化影響了室內設計:設計從來就不是可以任意作為純個人行為。從媒介、語言、表現手法等方面的顯性傳統到對設計認識的文化心態、思維方式、審美觀點等隱性傳統,都影響著每一個室內設計師,即使是任何一個宣稱“反傳統”設計師都不可能完全的拋棄傳統,不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室內設計無時無處不受傳統文化的影響。
(三)中國傳統文化對當代室內設計的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與傳統設計思想對中國當代室內設計中有著方方面面的影響及應用,其中以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的樸素平淡,自然真實、返璞歸真,以質為美的簡約的審美思想和審美情趣為重。重樸素、簡潔之美,反對奢華和鋪裝堆砌,注重事物的本質之美,重視設計實用功能,強調實用與形式的完美結合,反對為了形式而形式。這一思想對當代室內設計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并與當代流行的簡約室內風格思想遙相呼應,是簡約主義在中國的現代設計中得以迅速流行的重要思想基礎。
篇10
風水是一門獨特的中國文化分支,在數千年的文明歷程中,風水一直是中國人追求理想生存環境的代名詞。對于風水,《辭海》的定義是:“風水,也叫堪輿。舊中國的一種迷信。認為住宅基地或墳地周圍的風向水流等形勢,能招致住者或葬者一家的禍福。也指相宅、相墓之法?!痹跀登甑奈拿鳉v程中,風水一直是中國人追求理想生存環境的代名詞。在傳統建筑的建造中,大到城鎮選址、景觀營造,小到建筑布局、室內布置,無不以風水理論作為指導,了解風水理論對我們認識傳統建筑、理解中國古代規劃和營造有著重要意義。
風水把人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認為人與自然處于同一個有機整體。風水思想的基本原則是主張人與自然和諧,要求人類居住的建筑空間與自然環境相互協調。風水的這種整體有機自然觀,不僅造就了中國傳統建筑和城市景觀的獨特風格,而且得到近現代建筑和城市設計思想的認同、篩選乃至升華。
近年來, 風水在我國南方發達地區日益盛行。風水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也成為了學界的熱點。對于風水文化的解讀,也多了很多理性的成分。風水文化作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單單把它理解為迷信,是不客觀的。至于把風水當作集地球物理學、水文地質學、環境景觀學、生態建筑學、氣象學和人體信息學合一的綜合性科學,也是不理性的。
中國的建筑史,很大程度上就是風水史。風水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被很好的傳承和發揚了下來。從西安半坡發現的6000 年前的氏族村落,到清朝的頤和園,無不滲透風水觀念。把風水理性的應用于景觀設計,是當前景觀設計界的研究熱點。風水應用于景觀設計應該遵循幾個原則:第一是系統原則。系統思想早在中國古代就產生了,歷代都城選址都綜合考慮系統要素,要求地處中心、交通便利、易守難攻、地域開闊。二是因地制宜原則。即根據環境的客觀性,人應主動地適應環境。所以中國古代的建筑形制在北方是窯洞, 在南方是干闌式吊腳樓,在中原是土石房屋。因地制宜,可以節省建筑開支、保護生態環境,達到我國傳統哲學所崇尚的“天人合一”的境界。第三是負陰抱陽原則。因為中國處于北半球,四季的陽光都由南方照射到房間,所以房屋宜朝南。在現存的古代建筑中, 如故宮、麗江古城、蘇州園林也有很明顯的體現。理性的應用好風水文化,摒棄其中的糟粕迷信成分,對當前我國城市規劃有著積極的意義。
風水的實質,實際上就是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與自然相平衡、相協調,保護自然,使建筑物和自然相融合。風水理論關于建筑選址的基本原則之一,叫做“相形取勝”,即選用山川地貌、地形地勢等自然景觀方面的優勝之地?!蛾栒畷分袑懙溃骸叭酥犹?,宜以大地山河為主”。擇優選址,講究“穴位’,風水論穴,是一種比喻。所謂“蓋猶人身之穴,取義至精”;“穴者,山水相交,陰陽融凝,情之所鐘處也”。按照這一原則,風水中關于聚落選址的最佳格局,即:“負陰抱陽背山面水’。具有這樣相對較為封閉的空間,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小氣候,背山可以阻擋冬季北向的寒風,面水可迎來南向的季風,朝有良好的日照,緩坡避免淹澇之災和保持水土。中國古代在建立城市的時候,把周圍的山川形勝看得比規矩準繩還要重要?!豆茏?乘馬篇》中說到:“凡立國者,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廣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規矩,道路不必中準繩。”按照這一原則所選擇的建筑基址,有利于形成優越的小氣候和良性的生態循環。在這樣一個自然環境中安家落戶,必然有利于人的生存與健康。所以在居住區的選址上,我們可以充分借鑒風水的選址方法。
大自然姿態萬千,并非都是佳境。風水的主要目的,一是挑選出吉祥的地址,一是把兇相的地形改善成吉詳的地形――例如把不吉詳的水塘埋掉,在其上造林,控制洪水和潮濕的沼澤地,使陽光得以充分照射,或為便于交通而修筑道路。雖然這些改變,最初的目的是為了改善兇吉,但是后來重點漸漸的轉移,而更多地從改進景觀的角度出發了。為了使環境能夠平衡,給人以較好的景觀感受。
在當前社會,建造人居環境最常采用的辦法是先把基地推平,在平地上設計景觀,然后開湖移樹,將環境重新建立起來。這種辦法的好處是可以隨心所欲的設計景觀,但是同時也出現兩個問題:一是造價較高,二是不易和周圍的環境協調。比如推平的基地邊緣就容易產生較大高差,影響景觀效果。而如果借鑒風水的處理方法,將可以利用的地形和樹木保留,將不利的環境適當的重新設計改造,這不但能節約很多造價,還能取的和周圍環境的共生協調。面對不理想的地形,風水不一味放棄,也不完全“順應”自然,認為“以地氣之興,雖由天定,亦可人為”,即在“順天”的同時對地形進行積極處理,合理的布局,使之趨于理想模式。
近年來,隨著各方專家的深入探討,山水城市的概念得到了廣泛的深入和提高,我國許多城市紛紛提出了建設花園城市山水城市園林城市等生態城市目標,我國城市建筑選址大多注重與山水環境的融匯,如常熟的“十里青山半入城”、桂林的“城市山林自郁蔥”,山林水網與城市密切結合,使山水城渾然一體。這些實際經驗無一例外的告訴我們,風水理論所突出的關于人與環境的和諧相處,對于我國城市化建設有著相當大的參考意義。從霍華德的田園城市到雅典、馬丘比丘,再到如今的山水城市、生態城市、城市經營等理念,隨著城市規劃事業的不斷發展,優秀的規劃理念也在不斷完善和成熟。親和自然、與自然和諧共處,創造開放靈活的空間。尊重自然、利用自然原態,是我國城市規劃建設中的優良傳統。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建造同自然和、表達自己獨特風格的城市,是歷來規劃者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風水理論歷來都是有爭議的,從其發展過程看,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凝聚著強烈的傳統文化色彩。它應當被看作一種文化觀念來研究對待。風水理論對于城市規劃產生的影響,積極成份占主導地位。在處理城市規劃與自然要素的關系方面,它用全新的理論方法為我們提供理論支撐。我們應當重視這份文化遺產,對它進行科學研究和剖析。
風水對于城市規劃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加強了城市整體規劃觀念。城市總體規劃是城市規劃的核心內容從選址到規劃實施到環境布置,雖然我們一般都按照科學的方式去進行,但是其中也必然包含有風水里面的相關哲學內涵,比如背山面水;第二,“法天象地”的思想對于城市以及城市內建筑的布局都有很大的啟示,尤其對于中國古代的城市規劃與建設,城市的創造很多方面都模仿天地萬物;第三,雖然城市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全球環境問題爆發后提出來的一種適應社會自然需求的理念,但是古代的風水學所包含的哲學思想就體現了這一點,因此,風水思想對于生態城市的構建也是十分重要的。
可持續發展的應用在當今科學化水平提高的城市規劃設計中,城市規劃的內容已不僅僅局限于城市本身的發展,而是要綜合地方自然與人文要素地方精神與民間文化,達到塑造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目的。尋求天人合一,達成人與居住環境的共惠共榮,正是風水理論運用于現代城市規劃建設中所倡導的。在保證上述因素相互協調和相互促進的前提下,尋求適宜人居的城市發展規模,發展速度與發展方式,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亢亮,亢羽.風水與建筑.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9.
2. 俞孔堅.景觀:文化、生態與感知.北京: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
3. 馮建速、王其亨.關于風水理論的探索與研究.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1992.
4. 王復昆.風水理論的傳統哲學框架.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1992.
5. 徐蘇斌.風水說中的心理場因素.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1992.
6. 蓋光.中國古代風水理論的生態化與人居環境美.管子學刊,2005.
7. 汪溟.中國傳統風水理論與園林景觀.武漢:中南林學院.
8. 李蔚.中國傳統建筑環境自然觀研究:[碩士學位論文].長沙:湖南大學.
9. 凱文?林奇.城市意象.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