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農藥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8 20:00:1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化學農藥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化學農藥論文

農田生物多樣性在有機農業的應用

摘要:食品安全、健康已成為城鄉居民食物消費的重要考慮因素,大力發展有機農業是有效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農田生物多樣性是有機農業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農田病蟲害的生態防控、保持農田生態平衡具有重要作用。實施生物多樣性是否能夠平衡生態與生產關系,以及大面積實施的防控效果,需要進一步的實踐驗證。河南鑫貞德有機農業有限公司經過多年大面積有機農業生產,農田生物多樣性效果良好,筆者對此進行了分析總結,以供參考。

關鍵詞:農田生物多樣性;有機農業;應用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有機農業發展迅速。有機農業在滿足人民群眾對食品安全、美好生活需求、生態環境保護及農業發展綠色轉型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我國今后農業生產的一個重要方向。有機農業生產對生產環境有嚴格要求,農田生物多樣性對有機農業生產環境影響巨大。

1農田生物多樣性研究現狀

隨著改革開放40年來經濟的快速發展,黃淮海地區農業種植結構發生了極大變化,而農業機械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使種植結構逐漸趨向單一化,農田里的作物多樣性、遺傳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極度匱乏。紅薯、高粱、大豆、谷子、棉花等作物,由于機械化程度低、經濟效益差,種植面積極大萎縮。黃淮海地區作為全國主要商品糧供應基地,小麥—玉米模式占生產比例的92%~95%,農業生產植保措施以化學農藥為主。化學農藥的大量不合理使用,不僅給人類自身的健康造成威脅,而且使得很多害蟲產生了嚴重的抗藥性,引發害蟲的再增猖獗,導致農藥越用越多、蟲害愈演愈烈的惡性循環不斷頻繁出現;同時,農藥殘留引起土壤和水資源污染,破壞農田生物多樣性等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和社會問題[7]。農藥濫用也造成授粉昆蟲及腐生性節肢動物大量消失,阻礙農田生態系統演進。農田生物多樣性是以自然生物多樣性為基礎,以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為動力而形成的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的生物多樣性系統。主要指農田生態系統中的農作物、雜草、動物、微生物等生物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受到地理環境、人類活動、社會經濟等因素的影響[1]。農田生物多樣性的保持對于養分積累與循環、土壤結構和肥力、空氣過濾、傳粉、增加天敵數量、保持生態平衡等均有重要作用,它既是生態系統過程的調節者,也是生態系統提供的最終服務之一[2]。周海波等研究了農田生物多樣性對昆蟲的生態調控作用[3],尤民生等研究了農田生物多樣性與害蟲綜合治理[4],周艷飛等研究了農田生物多樣性快速評價方法及應用[2],鄭曉明等研究了中國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護進展概述[5],席運官研究了有機農業的環境保護功能[6]。

2有機農業發展現狀

查看全文

棉鈴蟲綜合防治管理論文

論文關鍵詞:棉鈴蟲發生規律綜合防治

論文摘要:近幾年來,由于耕作制度的改變,使棉鈴蟲越冬其數逐年積累。生態環境的改善,為棉鈴蟲提供了優越的生存場所。不科學的使用化學農藥,殺傷了大量天敵,農田生態失去了平衡。加之,棉鈴蟲本身抗藥性的增強,諸多因素導致了棉鈴蟲的發生現上升趨勢。根據調查農場12連6000余畝地,由于棉鈴蟲造成的損失就達7萬余公斤籽棉,平均蛀鈴率1.2%。為了有效控制棉鈴蟲的危害,首先要掌握棉鈴蟲的生活習性變化規律,根據新的發生動態,采取新的測報技術,為適期防治提供科學依據。在防治技術上要協調運用各項綜防措施,構造一個有利于益蟲生長而不利于棉鈴蟲生存的綜合環境體系。

1.棉鈴蟲的規律

1.1棉鈴蟲介紹棉鈴蟲俗稱桃蟲、青蟲等,屬鱗翅目夜蛾科。棉花的重要害蟲,常造成幼蕾脫落、爛鈴等,嚴重影響棉花的質量和產量。形態識別:成蟲體長15~20毫米,翅展31~40毫米,雌蛾多赤褐色或灰褐色;雄蛾多綠褐色或青灰色。復眼球形、綠色。前翅內橫線不明顯,中橫線呈波紋狀,外橫線很斜,與亞緣線皆呈波浪狀,兩線間灰色,外緣有7個黑點,腎形紋、環形紋暗褐色。后翅灰白沿外緣有黑褐色寬帶,在寬帶中央有2個相連的白斑,斑與緣毛間有褐色隔開。卵高0.55毫米,寬0.48毫米,近半球形,頂部稍隆起,底部較平。初產時乳白色,后變黃白色,將孵化時有紫色斑。幼蟲一般有6齡,有時也有5齡。成長幼蟲體長40~50毫米,頭黃褐色,有褐色網紋,體色有綠色、淡綠色、黃白色、淡紅色等,背線一般有2條或4條,氣門上線可分為不連續的3~4條,其上有連續白紋;體表滿布褐色和灰色小刺,長而尖;腹面有黑色或黑褐色小刺,前胸側氣門前下方的1對毛的連線穿過氣門或氣門下緣相遇。蛹長14--23.4毫米,寬5--6毫米,紡錘形,初為綠色,漸變為黃褐色,近羽化呈黑褐色,有光澤。腹部末端有1對臀刺,刺基部分開,腹部第5~7節有7~8排稀而大的馬蹄形刻點,滯育蛹化蛹后3-4天,眼面可見斜行黑點4個。

1.2棉鈴蟲生活習性

棉鈴蟲屬雜食性害蟲,棉鈴蟲數量的多少,取決于農作物花蕾期與發蛾期是否吻合以及作物長勢的好壞。一般來說,水肥足、密植、蕾花鈴多的棉田蟲口密度大,集中棉區比分散棉區發生重,有密源棉花較無密源棉花受害重。棉鈴蟲最適宜的溫度為25~28℃,相對濕度為70%以上,氣溫的變化可直接影響其羽化的遲早和產卵活動,雨量影響土壤中蛹的存活率。棉鈴蟲成蟲有日伏夜出、趨向蜜源植物和光源及化學激素的習性,成蟲羽化在上半夜最盛,羽化后部分當晚交配,2天后產卵,雌蛾產卵數量與攝取的蜜源營養有關,一般產卵500粒以上。根據2004-2006年的田間調查,卵多產在生長茂密、花蕾多的棉花嫩尖、苞葉、嫩葉上。二、三代卵也產在棉株上部莖桿、花瓣上。有散產也有集中產卵,在蕾、苞葉、嫩尖以及頂部嫩葉上,一般產卵5-10粒,花瓣上最多產卵3-6個,莖桿上2-5個。因此在生長茂密棉田、地塊落卵多,百株卵量40-80粒,幼蟲15-30頭以上。根據觀察,在無外界因素干擾下,棉鈴蟲自然孵化率達80%以上。棉鈴蟲初孵幼蟲吃掉卵殼,就近轉移到棉株中心和葉背面棲息,多集中在生長點、鮮嫩部位取食,進入2齡幼蟲以后開始蛀食幼蕾,3齡幼蟲以后取食量驟增,除取食蕾花,還蛀食青鈴。一生可蛀食8-12個以上蕾鈴,幼蟲具有轉移為害習性,轉移多在凌晨4時以后,6時后進入取食階段,中午1時至下午7時左右,隱蔽在花蕾、鈴內及苞葉內棲息,下午8時后又開始活動,夜間11時以后大部分幼蟲爬在棉葉上,幼蟲蟲體展開,平躺在棉葉正面或抓住棉葉邊緣,懸空掛在棉葉上。老熟幼蟲入土化蛹前,停止取食,然后從棉株上滾落地面,爬至適宜場所入土化蛹。

查看全文

農業可持續發展管理論文

論文關鍵詞保護性栽培技術可持續發展

論文摘要現代農業在推動農產品產量快速增加的同時,也帶來了環境污染等嚴重的生態問題,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構成了威脅。本文從四個方面系統地分析了現代農業對生態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提出積極推廣少耕、免耕、作物殘茬覆蓋、合理施肥、節水灌溉和有機農業生產等保護性耕作栽培技術,確保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自上世紀30年代初,化肥、農藥的相繼出現并應用于農業生產,標志著現代農業時代的到來。在現代農業時代,化肥、農藥及除草劑等農業化學品的大量投入、灌溉面積的不斷擴大、土壤機械化作業強度的不斷提高、作物耐肥品種的推陳出新以及栽培技術的不斷創新,共同推動了農產品產量的快速增加(主要是單位面積產量的提高)。與此同時,現代農業也帶來了環境污染等嚴重的生態問題,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構成了威脅。

1現代農業的負面影響

1.1地表水及地下水污染

長期以來,化肥、農藥、除草劑等農業化學品的大量施用導致的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污染一直是農業及環境科學家高度關注的一個問題?;瘜W肥料,尤其是水溶性極強的氮素化肥,不僅可以通過地表徑流沖刷到江河、湖泊等地表水中,而且可以通過降雨及灌水等淋溶到泉水及深井水中。農業生產活動被認為是硝酸鹽污染水環境的最重要原因。農產品生產過程中氮素化肥的超量施用,提升了地下水和地表水中硝酸鹽的含量,從而導致了水環境的富營養化。

查看全文

棉鈴蟲防治探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棉鈴蟲發生規律綜合防治

論文摘要:近幾年來,由于耕作制度的改變,使棉鈴蟲越冬其數逐年積累。生態環境的改善,為棉鈴蟲提供了優越的生存場所。不科學的使用化學農藥,殺傷了大量天敵,農田生態失去了平衡。加之,棉鈴蟲本身抗藥性的增強,諸多因素導致了棉鈴蟲的發生現上升趨勢。根據調查農場12連6000余畝地,由于棉鈴蟲造成的損失就達7萬余公斤籽棉,平均蛀鈴率1.2%。為了有效控制棉鈴蟲的危害,首先要掌握棉鈴蟲的生活習性變化規律,根據新的發生動態,采取新的測報技術,為適期防治提供科學依據。在防治技術上要協調運用各項綜防措施,構造一個有利于益蟲生長而不利于棉鈴蟲生存的綜合環境體系。

1.棉鈴蟲的規律

1.1棉鈴蟲介紹棉鈴蟲俗稱桃蟲、青蟲等,屬鱗翅目夜蛾科。棉花的重要害蟲,常造成幼蕾脫落、爛鈴等,嚴重影響棉花的質量和產量。形態識別:成蟲體長15~20毫米,翅展31~40毫米,雌蛾多赤褐色或灰褐色;雄蛾多綠褐色或青灰色。復眼球形、綠色。前翅內橫線不明顯,中橫線呈波紋狀,外橫線很斜,與亞緣線皆呈波浪狀,兩線間灰色,外緣有7個黑點,腎形紋、環形紋暗褐色。后翅灰白沿外緣有黑褐色寬帶,在寬帶中央有2個相連的白斑,斑與緣毛間有褐色隔開。卵高0.55毫米,寬0.48毫米,近半球形,頂部稍隆起,底部較平。初產時乳白色,后變黃白色,將孵化時有紫色斑。幼蟲一般有6齡,有時也有5齡。成長幼蟲體長40~50毫米,頭黃褐色,有褐色網紋,體色有綠色、淡綠色、黃白色、淡紅色等,背線一般有2條或4條,氣門上線可分為不連續的3~4條,其上有連續白紋;體表滿布褐色和灰色小刺,長而尖;腹面有黑色或黑褐色小刺,前胸側氣門前下方的1對毛的連線穿過氣門或氣門下緣相遇。蛹長14--23.4毫米,寬5--6毫米,紡錘形,初為綠色,漸變為黃褐色,近羽化呈黑褐色,有光澤。腹部末端有1對臀刺,刺基部分開,腹部第5~7節有7~8排稀而大的馬蹄形刻點,滯育蛹化蛹后3-4天,眼面可見斜行黑點4個。

1.2棉鈴蟲生活習性

棉鈴蟲屬雜食性害蟲,棉鈴蟲數量的多少,取決于農作物花蕾期與發蛾期是否吻合以及作物長勢的好壞。一般來說,水肥足、密植、蕾花鈴多的棉田蟲口密度大,集中棉區比分散棉區發生重,有密源棉花較無密源棉花受害重。棉鈴蟲最適宜的溫度為25~28℃,相對濕度為70%以上,氣溫的變化可直接影響其羽化的遲早和產卵活動,雨量影響土壤中蛹的存活率。棉鈴蟲成蟲有日伏夜出、趨向蜜源植物和光源及化學激素的習性,成蟲羽化在上半夜最盛,羽化后部分當晚交配,2天后產卵,雌蛾產卵數量與攝取的蜜源營養有關,一般產卵500粒以上。根據2004-2006年的田間調查,卵多產在生長茂密、花蕾多的棉花嫩尖、苞葉、嫩葉上。二、三代卵也產在棉株上部莖桿、花瓣上。有散產也有集中產卵,在蕾、苞葉、嫩尖以及頂部嫩葉上,一般產卵5-10粒,花瓣上最多產卵3-6個,莖桿上2-5個。因此在生長茂密棉田、地塊落卵多,百株卵量40-80粒,幼蟲15-30頭以上。根據觀察,在無外界因素干擾下,棉鈴蟲自然孵化率達80%以上。棉鈴蟲初孵幼蟲吃掉卵殼,就近轉移到棉株中心和葉背面棲息,多集中在生長點、鮮嫩部位取食,進入2齡幼蟲以后開始蛀食幼蕾,3齡幼蟲以后取食量驟增,除取食蕾花,還蛀食青鈴。一生可蛀食8-12個以上蕾鈴,幼蟲具有轉移為害習性,轉移多在凌晨4時以后,6時后進入取食階段,中午1時至下午7時左右,隱蔽在花蕾、鈴內及苞葉內棲息,下午8時后又開始活動,夜間11時以后大部分幼蟲爬在棉葉上,幼蟲蟲體展開,平躺在棉葉正面或抓住棉葉邊緣,懸空掛在棉葉上。老熟幼蟲入土化蛹前,停止取食,然后從棉株上滾落地面,爬至適宜場所入土化蛹。

查看全文

水稻品種抗性鑒定管理論文

【論文關鍵詞】:水稻;褐飛虱;蟲害抗性

【論文摘要】:病蟲害是造成水稻減產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提高水稻對病蟲害的抗性,是重要的課題。水稻又是單子葉禾本科的模式植物,玉米、水稻、小麥等主要糧食作物都是單子葉禾本科植物。水稻的研究必將在理論和實踐上推動其它糧食作物相關研究領域的發展。

水稻種植和經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經濟活動,為世界近二分之一的人口提供食物。在世界可耕地面積日益減少,人口急劇膨脹的時代,研究開發高產優質水稻,解決人口和糧食供應的矛盾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病蟲害是造成水稻減產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提高水稻對病蟲害的抗性,是重要的課題。水稻又是單子葉禾本科的模式植物,玉米、水稻、小麥等主要糧食作物都是單子葉禾本科植物。水稻的研究必將在理論和實踐上推動其它糧食作物相關研究領域的發展。

1.褐飛虱形態特征及生長環境

褐飛虱又稱稻褐飛虱,食性單一,能在水稻和普通野生稻上取食和繁殖后代,是亞洲最嚴重的水稻害蟲之一,為害嚴重時引起"飛虱火燒",造成顆粒無收。

褐飛虱屬同翅目,飛虱科。生長周期分卵、若蟲和成蟲三個時期。成蟲有長翅型和短翅型兩種,暗褐色或淡褐色。長翅型翅長超過腹部,雌蟲體長4-5mm,體大色淺;雄蟲體長3.6-4mm,體小色深。短翅型翅短于腹部,雌蟲體肥大,長3.5-4mm;雄蟲體瘦小,長2-2.5mm,腹末呈喇叭狀。卵為香蕉形,長約0.8mm,常排列成串。若蟲與成蟲相似,共五齡,初孵時淡黃白色,后變為褐色,五齡若蟲體長約3.2mm。稻褐飛虱有喜愛溫濕的特性,它生長發育的最適宜溫度為26-28℃,高于30℃或低于20℃時對成蟲繁殖、若蟲的孵化和生存率都有不利的影響,因此一般初夏不熱、晚秋不涼時節最有利于褐飛虱的發生,相對濕度80%以上才適合褐飛虱的生長發育。

查看全文

水稻品種抗性鑒定管理論文

【論文關鍵詞】:水稻;褐飛虱;蟲害抗性

【論文摘要】:病蟲害是造成水稻減產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提高水稻對病蟲害的抗性,是重要的課題。水稻又是單子葉禾本科的模式植物,玉米、水稻、小麥等主要糧食作物都是單子葉禾本科植物。水稻的研究必將在理論和實踐上推動其它糧食作物相關研究領域的發展。

水稻種植和經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經濟活動,為世界近二分之一的人口提供食物。在世界可耕地面積日益減少,人口急劇膨脹的時代,研究開發高產優質水稻,解決人口和糧食供應的矛盾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病蟲害是造成水稻減產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提高水稻對病蟲害的抗性,是重要的課題。水稻又是單子葉禾本科的模式植物,玉米、水稻、小麥等主要糧食作物都是單子葉禾本科植物。水稻的研究必將在理論和實踐上推動其它糧食作物相關研究領域的發展。

1.褐飛虱形態特征及生長環境

褐飛虱又稱稻褐飛虱,食性單一,能在水稻和普通野生稻上取食和繁殖后代,是亞洲最嚴重的水稻害蟲之一,為害嚴重時引起"飛虱火燒",造成顆粒無收。

褐飛虱屬同翅目,飛虱科。生長周期分卵、若蟲和成蟲三個時期。成蟲有長翅型和短翅型兩種,暗褐色或淡褐色。長翅型翅長超過腹部,雌蟲體長4-5mm,體大色淺;雄蟲體長3.6-4mm,體小色深。短翅型翅短于腹部,雌蟲體肥大,長3.5-4mm;雄蟲體瘦小,長2-2.5mm,腹末呈喇叭狀。卵為香蕉形,長約0.8mm,常排列成串。若蟲與成蟲相似,共五齡,初孵時淡黃白色,后變為褐色,五齡若蟲體長約3.2mm。稻褐飛虱有喜愛溫濕的特性,它生長發育的最適宜溫度為26-28℃,高于30℃或低于20℃時對成蟲繁殖、若蟲的孵化和生存率都有不利的影響,因此一般初夏不熱、晚秋不涼時節最有利于褐飛虱的發生,相對濕度80%以上才適合褐飛虱的生長發育。

查看全文

番茄灰霉病防治管理論文

論文關鍵詞:摘除;殘留花瓣柱頭;防治;灰霉病

論文摘要:摘除番茄幼果上的殘留花瓣和柱頭降低了灰霉病菌的初侵染點,再輔以施用適當農藥壓低苗期和開花前期病情,能有效防治番茄果實的灰霉病。該項技術防治目標明確、成本低、無公害,建議在生產上大力推廣。

番茄灰霉病是由灰葡萄孢(Botrytiscinereapers.)引起的番茄重要病害。該病主要危害番茄果實,首先侵染花瓣和柱頭,進而向果蒂、果柄、果臍和果實的腹部擴展,最后蔓延到果實的其它部位。近年來,隨著保護地番茄大量種植,番茄灰霉病日趨嚴重,一般年份損失20%左右,病重年份50%以上,已成為保護地番茄生產的一個制約因素。由于目前尚沒有發現抗灰霉病的材料和品種,生產上主要依靠化學防控其危害。但由于灰霉菌具有繁殖速度快、遺傳變異大和適應性高的特性,生產上頻繁施藥,導致病菌抗藥性增強,防治效果越來越差,且化學農藥殘留量較大,污染嚴重。

為了探索無公害番茄生產技術,針對番茄灰霉病的危害和侵染特點,筆者于2006年進行了摘除番茄幼果上殘留花瓣及柱頭防治番茄灰霉病的試驗研究,現小結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試驗地點和材料

查看全文

梨黑星病菌培養管理論文

[論文關鍵詞]梨黑星病菌培養基質苦皮藤

[論文摘要]用18種培養基對梨黑星病菌進行分離培養結果表明,用PDA、改進PDA及PSA培養較易分離成功,在改進PDA+L′中營養生長速率最大,20℃下培養20d菌落直徑可達12mm,并產生分生孢子。藥效測定試驗表明,10.0μg/mL的70%代森錳鋅或5%殺菌清水劑及5.0μg/mL的植物制劑20%苦皮藤水浸液,對梨黑星病菌分生孢子萌發有很高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別達100%,100%和78.71%。

梨黑星病(VenturiaprinaAderh)是我國南北梨產區普遍發生的重要病害之一。近年來,由于種植結構和品種布局的變化,常導致梨黑星病大流行。梨黑星病不僅危害葉片、葉柄、嫩枝和果實,而且常引起葉片早期脫落、果實畸形,造成品質和產量下降,嚴重影響樹勢和梨業生產。而該菌目前分離培養較困難,人工培養下生長緩慢,對研究該菌的生理生化特點、侵染發病規律、室內外藥效試驗等帶來不便。為此,作者等嘗試篩選適宜于該菌分離和生長的培養基及有效的殺菌劑。

1材料與方法

1.1材料

1.1.1供試病原菌分別采自陜西楊陵、彬縣、乾縣果園。

查看全文

公害黑莓生長期管理論文

論文關鍵詞黑莓;無公害;生長期;管理技術

論文摘要從深翻改土、灌水與排澇、中耕除草、覆蓋、施肥、搭架及整形修剪、病蟲害防治等方面介紹無公害黑莓生長期管理技術,從而為無公害黑莓的生產提供技術依據。

1深翻改土

黑莓園活土層要求達到40cm左右,通氣狀況良好,根系主要分布層(10~30cm)的土壤有機質含量在1%以上。根據不同質地的土壤,在黑莓建園時,應采用不同的措施。瘠薄山地、丘陵應在秋冬按黑莓種植的行距開溝凍土,并在溝中填充有機質,如稻麥秸稈、樹葉、枯草等。已建成的黑莓園,深翻要在晚秋修剪上架后至早春發芽前進行,離根近的地方應淺翻,以防損傷根系,離根遠的地方可深翻,保證黑莓園土壤疏松,并含有豐富的有機質。

2灌水與排澇

一般情況下,發芽前后至萌枝發生期(3~4月份)、花后至幼果膨大期(5~6月份)和果實采收后(8月份)遇干旱分別灌水1次,果實成熟期(7月份),如連續干旱,每7~10d應灌水1次,灌水量要以浸透根分布層(15~30cm)為準,達到田間最大持水量的60%~70%,灌水方法除采用地面灌溉外,盡量采用滴灌、穴灌等節水灌溉措施。地勢低洼或地下水位較高的黑莓園,雨水過多時,會發生漬害(黑莓不耐澇),應及時排水。

查看全文

公害黑莓技術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黑莓;無公害;生長期;管理技術

論文摘要從深翻改土、灌水與排澇、中耕除草、覆蓋、施肥、搭架及整形修剪、病蟲害防治等方面介紹無公害黑莓生長期管理技術,從而為無公害黑莓的生產提供技術依據。

1深翻改土

黑莓園活土層要求達到40cm左右,通氣狀況良好,根系主要分布層(10~30cm)的土壤有機質含量在1%以上。根據不同質地的土壤,在黑莓建園時,應采用不同的措施。瘠薄山地、丘陵應在秋冬按黑莓種植的行距開溝凍土,并在溝中填充有機質,如稻麥秸稈、樹葉、枯草等。已建成的黑莓園,深翻要在晚秋修剪上架后至早春發芽前進行,離根近的地方應淺翻,以防損傷根系,離根遠的地方可深翻,保證黑莓園土壤疏松,并含有豐富的有機質。

2灌水與排澇

一般情況下,發芽前后至萌枝發生期(3~4月份)、花后至幼果膨大期(5~6月份)和果實采收后(8月份)遇干旱分別灌水1次,果實成熟期(7月份),如連續干旱,每7~10d應灌水1次,灌水量要以浸透根分布層(15~30cm)為準,達到田間最大持水量的60%~70%,灌水方法除采用地面灌溉外,盡量采用滴灌、穴灌等節水灌溉措施。地勢低洼或地下水位較高的黑莓園,雨水過多時,會發生漬害(黑莓不耐澇),應及時排水。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