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歷史文化范文10篇

時間:2024-05-21 00:33:3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建筑歷史文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建筑歷史文化

歷史文化街區建筑保護辦法

第一條為加強對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筑的保護,繼承優秀歷史文化遺產,促進城市建設與社會文化協調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浙江省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市市區范圍內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筑的保護和管理,適用本辦法。

第三條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筑的保護,應當遵循統一規劃、分類管理、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利用服從保護的原則。

第四條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筑的規劃管理工作。

市房產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筑保護的組織、協調和監督等管理工作。各區房產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轄區內歷史建筑的日常保護管理工作。

各區人民政府或其組建的歷史文化街區管理機構,負責本轄區內歷史文化街區的日常保護管理工作。

查看全文

歷史文化古鎮建筑規劃保護研究

摘要:古建筑是歷史文化古鎮重要的物質文化遺存,記載著古鎮的發展興衰和歷史沉淀,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和文化傳承價值。在古鎮保護規劃中,必須將建筑規劃作為重點,做好歷史建筑保護工作,使古鎮的歷史文化得以傳承和發展。本文闡述了歷史文化古鎮建筑規劃的保護原則,并以運漕古鎮為例,探討了古鎮建筑規劃的保護措施,以期對保護古鎮建筑、重塑古鎮文化有所幫助。

關鍵詞:歷史文化;運漕古鎮;建筑規劃;建筑保護

古鎮擁有著豐富的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在歷史長河中保留下來的古建筑,記錄著古鎮的演變歷程,打上了傳統文化的烙印。但是,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一些古鎮在市場經濟的驅動下大肆進行商業開發,對原有的古鎮建筑和古鎮文化造成了破壞,使古鎮失去了原有的歷史文化特色[1]。為轉變這一現狀,有關部門必須重視歷史文化古鎮的保護工作,對古鎮建筑進行保護性規劃,以維持和修復古鎮建筑原貌為基礎,適度配合建筑改造工程,確保古鎮建筑形成統一和諧的建筑風格,彰顯古鎮歷史文化底蘊。

一、歷史文化古鎮建筑規劃的保護原則

(一)整體性原則。歷史文化古鎮建筑規劃是一項系統性較強的工作,其最終目的是對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古鎮建筑進行保護,從而避免這些建筑遭到破壞。對古鎮建筑的保護要從整體性入手,既要保護建筑本身,還要保護所有與之相關的歷史信息。其中,對建筑本身的保護包括建筑結構、空間肌理、歷史風貌等物質環境;與建筑有關的歷史信息包括傳統文化、地方風俗等,這樣才能使古鎮建筑真正意義上保持完整性[2]。(二)原真性原則。歷史文化古鎮建筑歸屬于文化遺產的范疇,在文化遺產的保護中,原真性是首要原則。故此,歷史文化古鎮建筑規劃時,要遵循原真性的原則對古鎮建筑進行保護。古鎮建筑的原真性是歷史的遺存,不包含任何偽造的元素在內,只有保證建筑的原真性,才能使其體現出應有的歷史價值和其中蘊藏的文化信息。雖然現存于世的古鎮建筑數量較多,但真正能夠保存所有歷史信息的卻少之又少,究其根本原因是古鎮建筑的原真性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要想避免這樣的問題繼續發生,就必須遵循原真性的原則來保護古鎮建筑[3]。(三)保護與發展并重原則。歷史文化古鎮建筑的保護具有動態性的特征。對這些承載著歷史文化的建筑進行保護的目的是使其能夠世世代代傳承下去。換言之,對古鎮建筑的保護是為了促進古鎮更好的發展。所以,在歷史文化古鎮建筑規劃的過程中,對具有歷史特色的建筑進行保護時,要遵循保護與發展并重的原則。通過合理的規劃,達到改善古鎮居民生活環境的目的。對于發展中的新建部分要控制得當,不宜過多,也不宜過少,因為多會影響到古鎮建筑原本的風貌,少則無法起到促進古鎮發展的效果[4]。(四)人本性原則古鎮的歷史遺存與原住民的生活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所以在歷史文化古鎮建筑規劃中,對這些留存于世的建筑進行保護時,要遵循人本性原則,從而使當地居民認識到建筑保護能夠給他們的生活帶來益處,這樣居民才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并配合古鎮建筑保護工作的實施。

二、運漕古鎮建筑規劃的保護措施

查看全文

歷史文化建筑空間再造研究

一、歷史文化建筑空間再造的背景

歷史文化空間最主要的特質是一種歷史文化精神,顯現出物質性與非物質性的多層內在價值,延續城市文脈,成為當地人們的心理歸屬和精神寄托。下面以淮安市清江浦漕糧倉儲歷史文化建筑空間為例,初步探討該建筑空間再造設計的方法。清江浦漕糧倉儲空間已受到自然的損毀和人為的改變,幾乎消失殆盡。但是其對于淮安地區的歷史文化價值非常重要,因此漕糧倉儲建筑空間的再造能夠成為延續歷史文脈又適應現代生活的景觀環境。再造建筑空間設計應不拘泥于歷史環境的復原和歷史材料的限制,而是注重意向的環境再現,即清江浦漕糧倉儲文化精神的表現設計。如國外的法國巴黎雪鐵龍公園設計,國內的紹興書圣王羲之故居—蘭亭設計和廣東中山市岐江公園設計等。

二、清江浦漕糧倉儲歷史文化概述

從隋開鑿大運河以來,淮安就一直處于要沖地位,大運河的主要功能是漕運?;窗矠楦浇暇?、江西、湖廣、浙江等省糧食匯集之地。每年通過運河經淮安運輸南直隸、浙江、江西、湖廣的三百萬石的漕糧。自唐宋以來,漕運實行“江船不入(淮)汴,汴(淮)船不入江”的“兌運”。因此需要在淮安清江浦建立一座大型的周轉糧倉,明代初期明永樂十三年(1415)常盈倉就此誕生。不久因漕運實行長運制度,常盈倉中轉的漕糧逐漸減少,最后倉庫缺少維護以至于被廢棄,清代在常盈倉西邊重新選址建設豐濟倉,但規模遠不如常盈倉。此兩倉都是漕糧儲存和轉運的重要糧倉。常盈倉在清江浦的興旺時期雖然不長,但是對清江浦的建設發展卻有重大帶動作用,淮安知府金銑《重修清江浦漕運廳事記》稱,“乃卜淮陰之地,惟清江浦宜為倉百區,命中貴二人以主之(即監倉戶部分司)……于倉之北沿河之濱,立南京及中都、江北各衛船廠……倉之西北建靈慈宮(天妃宮),為祝禧之所……宮之旁稍西為此廳事(漕運廳),便于總制也”。此文說明,由于清江浦常盈倉儲區的建立和發展,先帶來了淮安清江浦地區的初步發展,后又帶來了戶部分司、工部分司、漕運分府、督造船廠、天妃宮等一批機構的建立,使得該地區由空曠之地變成了以倉儲和造船為主體的城市格局。明代在清江浦建設常盈倉,設立淮安三關之一的戶部儲糧,實行兌運制度,因此常盈倉為國家的漕糧中轉倉。那么作為中轉倉,有其一系列的轉運程序,分別如下:驗糧,從碼頭搬運糧食到倉庫區,晾曬,進倉儲存,兌運裝袋出倉,從倉庫搬運在漕船。此中各個程序都能大量的反映出清江浦漕糧倉儲的歷史文化。如驗糧程序可以反映清江浦漕糧收驗過程的收驗制度、收驗方法和收驗工具等。清江浦漕糧倉儲區除了倉儲糧食外,還有兼做軍儲倉和預備倉的作用。因為在明清時期,淮安地處淮河和黃河交匯之處,加上淮安雨季集中,從6月下旬到8月下旬,淮河流域72天時間內的降水量一般要占到年雨量40%~50%之多,所以該地水災頻繁?;窗策€是長江以北,大運河上的第一座重要城市,位于南北分界的要沖之處,是兵家的必爭之地。我們在豐濟倉圖中發現有多座碾坊、碓房和米作坊等。災難時,發揮糧倉作坊的功用,將谷類糧食碾磨成麥或者舂米,能夠有效的施粥賑災或者用作軍糧。

三、清江浦漕糧倉儲建筑的功能特點

根據對豐濟倉當地居民的詢問調查、光緒八年許元琳楊雨蕤繪重建清江豐濟倉廒全圖(圖1)的研究以及對照比較北京南新倉,鄂西北鄖縣大豐糧倉和杭州富義倉,總結清江浦漕糧倉儲建筑有以下一些功能特點,參見豐濟倉倉廒建筑單體推斷圖(圖2):1、防潮性:倉庫墻基為條形石材高出地面,墻體厚實,屋頂為懸山頂,這與當地硬山式民居建筑完全不同。2、隔熱性:屋頂較厚。側高窗和檐廊,從圖上我們發現豐濟倉的側高窗開的較大且較低,而糧倉的開窗要盡量避免陽光的直射,因此廊檐的作用正好阻擋了直射的陽光,使進入倉廒的光線都需要二次以上的反射,有效的使室內既能有良好的通風,又能合理的避免陽光的直射。3、通風性和防水性,淮安雨季集中,黃淮并流,水災頻繁。因此,倉廒不僅有較高的臺基,地面鋪設青磚,其上設置高達80厘米左右的地閣,其上鋪設木板。這樣既可以有效的防水患,也有良好的通風性。墻基上間隔一定距離有小型的通風孔,屋頂上設天窗。巧妙的使空氣形成橫向和豎向的立體流通。

查看全文

公園歷史文化仿古建筑設計研究

[摘要]柳州市蟠龍山公園園林小品以“明清風貌、粉墻黛瓦”的仿古建筑為特色,設計結合地域特點,秉承尊重歷史文脈的理念,體現了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賦予傳統建筑語言新的生命力。對公園文脈及其背景下衍生出的仿古建筑設計進行分析,希望可以讓更多有意義的仿古建筑在園林景點開發中發揮其應有的價值。

[關鍵詞]公園;傳統文化;仿古建筑;文化建設;建設融合

1  引言

蟠龍山公園位于柳州市柳江之東,園內三峰臨江綿延,形如蟠龍。柳州民間有云:“東有寶塔西有鶴,南有馬鞍北有鵲?!斌待埳焦珗@以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而聞名,同時也是負有盛名的柳州“古八景”之一。園內規劃建設有歷史、道教、佛教、儒家等文化區域,呈百家爭鳴之勢。仿古建筑作為歷史、時代、人文文化的載體,對園林景觀營造有著重要的意義[1]。文章以蟠龍山公園為例,對園內母子雙塔(文光塔及蟠龍塔)、盤古廟及王氏山房等仿古建筑進行分析,淺談公園歷史文化背景下的仿古建筑設計,以此引發一些對園林小品的設計思考。

2  公園歷史文化背景與基礎建設融合的意義

近年來,許多地區為響應政府對旅游開發的號召,盲目建設大量無意義的仿古建筑。更有甚者,仿古設計不參考營造法則而建,使其形式不倫不類??v觀中國園林發展史,亭臺樓閣之設計與公園景觀的營造相輔相成,且成熟的建筑設計能夠提升公園文化品質,帶來經濟效益[2]。仿古建筑的設計應遵循傳統營造法則和裝修、裝飾構件,將其與現代結構、施工、材料、技術相結合,使仿古建筑再現古建文化特征的同時,免去許多后期保養工作,最大限度地提高其耐久性和抗震性[3]。但如果仿古建筑的建設沒有依托任何文化歷史背景,只是在項目建設過程中盲目地生搬硬套,就猶如沒有靈魂的行尸走肉。對于公園的基礎建設,如果沒有考慮其中文化背景,也發揮不出自身地域文化特色,無法延續歷史的發展。所以公園發展的歷史文化背景與基礎建設風格相互融合是十分有必要的。

查看全文

歷史文化建筑工程管理探析

摘要: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提升具有保存文化多樣性、改善生活居住環境、促進地區經濟發展等積極作用,歷史文化街區建筑工程管理中需要注重歷史環境的還原,同時平衡經濟與居住功能。本文安順古城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提升工程管理為例,首先在街區概況與歷史、工程目標與要求等方面進行介紹。隨后針對街區現狀提出了工程中面臨的問題,最后以分類保護建筑、綜合規劃基建、打造多元主題的方式為歷史文化街區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的創新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文化;歷史;建筑;古城安順

在春秋時期成為夜郎邑,戰國時期夜郎國建立后成為其首都。安順府城始建于公元1381年,在600多年的發展中城內興建了多處廟宇建筑。明代以后由于是衛城、州城及府城的共同所在,安順地區的人口持續增加,房屋民宅日漸密集。上世紀90年代安順啟動經濟開發區項目建設,舊城改造破壞了原有城市格局,街區空地逐漸被建筑填滿。近些年古城建設速度明顯提升,高層建筑增多,安順歷史文化街區成為安順為數不多的歷史地段之一。因此對安順古城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提升成為開發當地旅游資源,提升居民居住環境,提高當地經濟收入的重要途徑。建筑工程管理作為將管理學與工程學相結合的綜合學科,在本項目中發揮重要作用。

一、歷史文化街區建筑工程管理的作用與特點

(一)保護歷史文化街區的作用。1.保存文化多樣性。文化多樣性是指不同國家、民族在各自發展中所形成的獨特民族文化,文化多樣性的載體包含物質與非物質兩部分,其中物質文化遺產的主要形式之一就是歷史文化建筑。隨著經濟發展與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國內歷史文化街區在快速發展失去了原有的風貌,成為中國文化傳承的一大損失。近年來,各地政府開始重視對歷史文化建筑的保護與利用,例如成都市青羊區的寬窄巷子、浙江省桐鄉市的烏鎮、江西婺源古鎮、山西省平遙古鎮等,通過對古城或街區的保護與提升實現了地區文化的保護與發展,共同組成了我國多樣的地域文化。2.改善生活居住環境。文化街區或古鎮是由前人的活動場所發展而來,目前國內的主要歷史文化街區都具備一定的居住功能,是當地居民生產、生活的區域。由于過去在發展中對古街區的發展定位不清晰,導致歷史建筑不能得到統一的修繕,由于居民改善居住環境的需求,出現大量在古建筑結構中加入現代建筑部件或在古街區內無序建設現代建筑設施的情況。缺乏統一規劃使當地居住環境混亂,配套基礎設施不到位。因此,通過科學的保護與提升可以有效改善歷史文化街區的生活居住環境,提高當地人民的生活質量。3.促進地區經濟發展??v觀國內的古文化街區或古鎮,在歷史發展中以農業或商業作為主要經濟發展模式,在經濟的現代化的過程中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大多未能形成具有規模的工業經濟,導致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有限。伴隨國家經濟轉型,新時期下文化旅游產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而古街區因其具獨有的地區文化屬性或建筑的藝術觀賞性,使其成為良好的文化旅游開發資源,可以有效帶動當地經濟發展。(二)歷史文化街區建筑工程管理的特點。1.注重歷史環境的還原。由于古文化街區的歷史傳承性,在建筑工程管理中需要注重對其歷史環境的保護與還原。古文化街區一般為歷史古城或古街道演變而立,地理位置上大多處于城市核心部位,在建筑風格與街區環境上很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從而逐步失去其特性。例如成都市在2007年啟動的寬窄巷子改造工程,在改造中由于原磚墻破壞情況嚴重,需要全面修葺。施工中為還原歷史環境,采取了修舊如舊、落架重修的原則,將原有的殘斷、斑跡以獨特的壘砌、陳列方式嵌合到一起,并配以圖景與文字說明,從而形成了信息記憶,體現了良好的時空跨越感。2.平衡經濟與居住功能。古文化街區的開發不能僅以提升經濟價值為目標,也需要兼顧其居住與生活功能。人是文化與歷史的創造者,脫離第一性的精神無法獨立存在,歷史文化街區脫離了居住與生活則成為空洞的建筑,從而失去其文化意義。同時,環境的改善也利于古街區作為旅游景區的價值,從而提升經濟作用。例如烏鎮古城在2007年開放的西柵景區,相對于原有的東柵景區進一步增加了客棧、餐廳、劇場等建筑。同時優化了道路交通規劃,擴建停車設施,結合預計游客接待量在能源工程、環衛工程、電力工程等方面進行了有針對性的設計與施工,同時重點進行了夜景照明工程建設。從而使古鎮具有了更好的居住環境,逐步發展成國內外著名的歷史古鎮。

二、安順古城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提升工程概況

查看全文

公園歷史文化仿古建筑設計探討

[摘要]柳州市蟠龍山公園園林小品以“明清風貌、粉墻黛瓦”的仿古建筑為特色,設計結合地域特點,秉承尊重歷史文脈的理念,體現了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賦予傳統建筑語言新的生命力。對公園文脈及其背景下衍生出的仿古建筑設計進行分析,希望可以讓更多有意義的仿古建筑在園林景點開發中發揮其應有的價值。

[關鍵詞]公園;傳統文化;仿古建筑;文化建設;建設融合

1  引言

蟠龍山公園位于柳州市柳江之東,園內三峰臨江綿延,形如蟠龍。柳州民間有云:“東有寶塔西有鶴,南有馬鞍北有鵲?!斌待埳焦珗@以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而聞名,同時也是負有盛名的柳州“古八景”之一。園內規劃建設有歷史、道教、佛教、儒家等文化區域,呈百家爭鳴之勢。仿古建筑作為歷史、時代、人文文化的載體,對園林景觀營造有著重要的意義[1]。文章以蟠龍山公園為例,對園內母子雙塔(文光塔及蟠龍塔)、盤古廟及王氏山房等仿古建筑進行分析,淺談公園歷史文化背景下的仿古建筑設計,以此引發一些對園林小品的設計思考。

2  公園歷史文化背景與基礎建設融合的意義

近年來,許多地區為響應政府對旅游開發的號召,盲目建設大量無意義的仿古建筑。更有甚者,仿古設計不參考營造法則而建,使其形式不倫不類??v觀中國園林發展史,亭臺樓閣之設計與公園景觀的營造相輔相成,且成熟的建筑設計能夠提升公園文化品質,帶來經濟效益[2]。仿古建筑的設計應遵循傳統營造法則和裝修、裝飾構件,將其與現代結構、施工、材料、技術相結合,使仿古建筑再現古建文化特征的同時,免去許多后期保養工作,最大限度地提高其耐久性和抗震性[3]。但如果仿古建筑的建設沒有依托任何文化歷史背景,只是在項目建設過程中盲目地生搬硬套,就猶如沒有靈魂的行尸走肉。對于公園的基礎建設,如果沒有考慮其中文化背景,也發揮不出自身地域文化特色,無法延續歷史的發展。所以公園發展的歷史文化背景與基礎建設風格相互融合是十分有必要的。

查看全文

木建筑歷史文化論文

一、大唐佛教寺院建筑特點

唐代寺廟建筑的基本特點是:(1)寺廟的屋頂平緩,而屋檐延伸深遠,柱子比較粗壯,斗拱的比例大。寺廟使用板門、真欞窗的地方比較多。單體建筑呈現出來的是莊重樸實、美觀大方的風格。(2)木質建筑是唐代佛教寺院藝術加工和結構統一的結果。唐代寺院木建筑的特點是氣勢宏大,規整而統一。(3)唐代佛教寺院的柱子、斗拱結構、梁木等構件,其承載壓力的狀態與構建存在內在聯系,從而達到了力與美的高度融合。(4)寺廟的色調簡潔明快,屋頂四角舒展、平遠,門窗的設計效果樸實無華,整體呈現出來的是莊重大方的形象。

二、兩座僅存的唐朝寺院建筑文化分析

佛教歷經規模龐大的滅法運動,多達四次,此后,中國的佛教藝術和金碧輝煌的寺院建筑也因此走向沒落。在悠遠的歷史遺留下來的古建筑里,人們很難再看到唐朝以前的地面建筑了,也許是自然災害、滅法、戰亂和木建筑壽命短等原因,導致唐代異常輝煌的佛教建筑永遠消失。然而,就在1937年的一個夏日,清末建筑學家、思想家梁思成抵達五臺縣城,他沒有去臺懷鎮參觀五臺山寺廟集中的地方,而是北上,潛入那些偏僻的荒山野嶺,在達豆村鎮附近發現了佛光寺。這里就是梁思成曾經考察過的敦煌石窟第61窟圖中呈現出來的唐代五臺山“大佛光之寺”。過了若干年以后,梁思成在回憶起這次經歷時,講到自己在黃昏的時候來到豆村,在附近見到佛光寺時,他驚喜若狂,他說“:我們一向所抱著的國內殿宇還必有唐構的信念,在此得到一個證實了?!盵3]1.五臺山遺跡佛光寺的建筑文化。佛光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時期,也即471年至499年間。位于五臺縣豆村鎮東北的佛光山中。在隋、唐時期,佛光寺的游客很多,香火興旺,長安、敦煌等地的人慕名而來。佛光寺在日本、東南亞等地區的影響力也頗大。唐武宗曾下令消滅佛法,佛光寺因此遭到了極大的破壞。此后,唐宣宗于大中十一年重新建造東大殿,現存的殿內壁畫、塑像、石刻,以及殿外的經幢、墓塔均為唐代遺留下來的建筑。此外,佛光寺內還有唐代壁畫、石幢、塑像、墓塔、漢白玉雕像等建筑物流傳后世。兩座石幢為平面八角形,一座位于東大殿前,是唐大中十一年前重造的;另一座石幢的位置在東大殿的前院中,卻是唐乾符四年(877)重新建造的。佛光寺在寺內坐東面西,東、南、北三面則是群山環繞,松柏蒼翠,景色秀麗。佛光寺最大的特點是因勢造寺,寺院的西面開闊,一走進寺院,展眼望去,能觀望到層層升高的屋檐,13米高的臺基上是東大殿。大殿有七間房那么大,里面的深度占據四間的距離,環境清幽。單檐,無廊頂。前檐的五間設有板門,兩間安置了直欞窗,另外的三間以厚壁圍起來,錯落有致,和諧而不單調。大殿內設置檐柱和內柱各一周,柱礎為寶裝蓮瓣的石雕,十分精美,且罕見。后檐柱和后槽金柱因地制宜,巧妙地設置在了所開鑿的山崖位置上。內外柱頭上和柱與柱中間設置了碩大的斗拱以支撐梁枋在柱頭上的壓力,且承載屋檐的重力。大殿的柱頭斗拱分擔著大梁上面的負荷,后尾壓在四袱椽兩端的下面,作用不小。大殿內供著“華嚴三圣”等37尊形象生動的彩塑,大殿內的拱眼壁上和佛座背面還有少量精美唐代壁畫,壁畫、板門和立頰背面的唐人題記,被后人稱作“唐代四絕”。佛光寺的東大殿占據七間大小,東大殿內部的結構布局顯得比較精巧,但從外看去,則是穩健壯觀。大殿內的塑像、壁畫有不少是唐代時期所作,這些塑像、壁畫與建筑設計結合,渾然一體了。唐代的佛塔不在寺院中心,而在院外,但佛塔仍是寺院建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佛光寺外形呈現出來的是樸實的特點,比如寺廟的柱子、門窗、斗拱、墻壁等,并沒有什么艷麗的色彩,而是涂成了土紅色,符合佛教自身不張揚的特征。佛光寺的大殿不高大,貌似平常,但卻被我國著名的建筑學家梁思成稱為“中國第一國寶”。佛光寺出色的設計,打破了日本學者“在中國大地上沒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結構建筑”的斷言,給后世留下一道建筑的風景。2.五臺山遺跡南禪寺的建筑文化。南禪寺位于五臺縣李家莊西側,名氣頗大,寺院卻不大,由東、西兩院組成。就位置而言,東院給僧人居住,安靜深曠;西院則是由菩薩殿、觀音殿、十王殿和大佛殿這四座院舍組成的四合院落。大佛殿重建于唐建中三年,是中國乃至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筑之一,又是歷經千年烽火而保存下來的一座罕見古寺。從結構上看,大佛殿的面較寬,深三間。大殿建在了一米來高的臺基上,殿前有近似方形的月臺,這種建法是我國古代建筑中較為罕見的形制。大佛殿為標準的唐代寺院建筑,有單檐歇山式屋頂,前檐明間設板門兩扇,兩次間安破子欞窗。大殿由12根檐柱撐起屋頂,墻其實不受力,只是起了阻隔防護的作用。西山墻有三根抹楞方柱,其余為九根輪廓秀麗的圓柱。大殿古老的方柱為創建時的原物,圓柱卻是后來重建時的替代物。檐柱上面的斗拱使殿堂的空間顯得開闊、疏朗。斗拱碩大、雄壯,這也是唐代寺廟建筑風格的一大特色。大殿內的17尊佛像,秀眉善目,體態豐滿,儀態端莊,很有親切自然的風范。尤其是色彩的搭配,和諧自然。頂梁架的轉角處,大角梁通內外,檐頭翼角微微挑起,不是很明顯,給人感覺平緩古雅,大氣和諧,這是古代遺留下的建筑方法。南禪寺大佛殿距今1200余年,歷史悠久,它是古代遺留下來的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筑之一,為我們研究唐代建筑的結構、形制等,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三、大唐佛教寺院建筑的研究價值

唐代是我國佛教發展極盛時期,佛教寺院文化也是我國建筑藝術的精華。佛光寺和南禪寺是我國目前保留下來的僅有的少數唐代寺廟建筑的其中兩座,為后世研究大唐寺院建筑文化提供了寶貴的依據。佛光寺內藏有不少珍稀的佛教文物,因此,成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亞洲佛光”之美譽。寺中的唐代建筑、雕塑、壁畫、唐代題記,被人們稱為“四絕”,這些罕見的建筑物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南禪寺和佛光寺的建筑風格,讓我們領略到了大唐寺院建筑設計所獨具的民族特點,也深刻理解了彼時寺廟建筑的環境和建筑設計的文化內涵。

查看全文

歷史文化名村管治辦法

第一條為加強對我縣歷史文化名村及歷史建筑的保護與管理,傳承和發展優秀歷史文化遺產,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國務院令第524號)等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所稱歷史文化名村、歷史建筑,是指縣內已掛牌保護的村莊落和建筑。未被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但文化、建設、文物、民族宗教事務等有關部門已掛牌保護,或者暫未掛牌但認定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民居、祠堂、寺廟等傳統建筑物參照執行。

已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建筑物按《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規定執行。

第三條集體和私人所有的歷史建筑,其所有權受國家法律保護,歷史文化名村、歷史建筑的保護、開發和利用須遵守有關法律、法規和本辦法相關規定。

第四條歷史文化名村、歷史建筑保護應當納入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遵循科學規劃、嚴格保護、合理利用、依法管理的原則,正確處理歷史文化遺產的繼承、保護與新農村建設及經濟發展的關系。

第五條縣人民政府領導和監督行政區域內歷史文化名村、歷史建筑的保護管理工作。

查看全文

歷史文化名城景觀規劃設計與實踐

摘要:在我國大力發展城市化建設的過程中,規劃設計獨具特色的濱水景觀,不僅可以打造城市名片,為城市居民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同時也有助于充分展示城市優秀的歷史文化。因此,文章從明確城市歷史文化與濱水景觀規劃設計之間的內在聯系入手,結合具體設計案例,著重圍繞歷史文化名城特色濱水景觀規劃設計與實踐進行簡要分析研究。

關鍵詞:歷史文化名城;特色濱水景觀;景觀規劃設

計通常將含有水域及其周邊各種陸域元素的整個景觀系統稱之為濱水景觀,在歷史文化名城中規劃設計具有特色的濱水景觀,為當地豐富的自然景觀資源提供集中場所之余,使得人們能夠從中充分了解當地的歷史文化元素,并有效滿足城市居民的休閑娛樂需求。

1城市歷史文化與濱水景觀設計的內在關聯

1.1濱水景觀設計可有效顯示城市歷史文化。在城市發展過程中,濱水區作為其一大重要區域,伴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也積累形成了大量的優秀、特色歷史文化。通過結合城市歷史文化開展濱水景觀規劃設計,一方面可以對原本城市中分散的歷史文化資源及相關要素進行集中整合與有效保護,另一方面,城市濱水景觀規劃設計也可以對城市優秀的歷史文化進行集中展示,成為城市獨具特色的文化與風景“名片”,并推動著城市歷史文化的繼續發展。1.2濱水景觀設計以城市歷史文化作為基礎。歷史文化名城特色濱水景觀規劃設計需要將城市中的歷史文化要素作為根本基礎。歷史文化名城在長期發展過程中,積累創造了大量寶貴的城市歷史文化資源,而這些資源真實記錄著整個城市的發展歷程、真實展現著城市的現實生活,市民所開展的各項文化活動均以城市歷史文化為依托[1]。因此,需要設計人員在規劃設計濱水景觀時可以從城市歷史文化出發,對城市居民的生活習慣、生活行為等進行充分考慮,在有效利用各種城市歷史文化資源下,以便可以有效豐富濱水景觀設計效果,并使得城市歷史文化得以借助濱水景觀設計獲得新發展。

2歷史文化名城特色濱水景觀規劃設計的實踐

查看全文

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歷史文化保護區北京四合院歷史風貌

[論文摘要]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已成為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中的焦點和難點,在“十五”期間,面對新形勢的挑戰,應當認識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緊迫性,確立保護原則,利用市場機制,探索新的保護方法,同時對現存的歷史街區和歷史建筑進行全面而詳細的調查,以便為夸后的保護工作提供依據,為后人留下資料

1面對“第四次浪潮”的挑戰

半個世紀以來,北京的歷史風貌保護工作走過曲折而艱辛的歷程,文物保護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受到過四次大的沖擊。雖然在50多年前北京的和平解放使這座古都完整地保留下來,但由于在其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人們缺乏文物保護的觀念,沒有保護歷史文化名城的意識,北京的文物古跡和歷史風貌一度遭到較大的破壞期間,為大煉鋼鐵形成沖擊金屬文物的浪潮,許多珍貴文物消失在冶煉爐中。初期掀起對“封資修”文化的批判,文字的和圖案的文物、街景受到巨大沖擊,大量碑刻、雕刻、經卷、書畫毀于一旦,許多重要的文物建筑受到極不合理的使用,形成以破壞文化標志物為主要特征的“第二次浪潮”。在此期間被當作封建帝都標志的城墻被最后拆除,北京的歷史風貌受到很大破壞?!啊币院?,隨著經濟的恢復和城市發展速度的加快,出現了以破壞文物建筑本身為主要特征的“第三次浪潮”,王府大院內見縫插針式的建設和各處對文物建筑的拆改,破壞了許多有價值的文物。從9o年代初期起,隨著市場經濟的興起,城市的開發方式發生變革,由對單座文物建筑的拆改破壞演變成對成片街區的剃頭式改造,許多文物建筑被拆除,一些很有保留價值的街區化為烏有,“第三次浪潮”演變成為“第四次浪潮”,即破壞歷史文化區域的浪潮,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受到嚴重挑戰。

在北京的歷史風貌經歷一次次破壞的同時,人們為保護文物和歷史風貌的努力也在加強從1957年北京確定了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之后,作為對的反思,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文物保護工作,許多重要的古跡成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越來越多的文物得到有效保護。尤其是在80年代,保護歷史區域的觀念開始流行,1982年北京被公布為中國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1990年北京公布了25片歷史文化保護區,并在2000年完成了保護區的詳細控規。人們不再滿足于文物的點狀保護,而要實現歷史文化區域的面狀保護,歷史風貌保護的觀念發生重大變化。盡管如此,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任務卻仍然十分艱巨,“第四次浪潮”正襲面而來,嚴峻的挑戰并未結束。

2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緊迫性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