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DS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8 15:34:5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GDDS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GDDS的主要內容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于1997年12月正式建立數據公布通用系統(GDDS),其總體框架主要包括數據特征、公布數據的質量、公布數據的完整性和公眾獲取4個部分。

一、數據特征:范圍、頻率和及時性

1、統計范圍

GDDS將國民經濟活動劃分為五大經濟部門:實際部門、財政部門、金融部門、對外部門和社會人口部門。對每一部門各選定一組能夠反映其活動實績和政策以及可以幫助理解經濟發展和結構變化的最為重要的數據類別。系統提出了五大部門綜合框架和相關的數據類別以及指標編制和公布的目標,鼓勵以適當的、反映成員國需要和能力的頻率和及時性來開發和公布指標。選定的數據類別和指標分為規定的和受鼓勵的兩類。

規定的數據類別包括:(1)來自綜合框架中的核心部分,如實際部門的國民帳戶總量、財政部門的中央政府預算總量、金融部門的廣義貨幣和信貸總量、對外部門的國際收支總量;(2)追蹤分析統計類目,如實際部門的各種生產指數、財政部門的中央政府財政收支和債務統計、金融部門的中央銀行分析帳戶、對外部門的國際儲備和商品貿易統計;(3)與該部門相關的統計指標,如實際部門的勞動市場和價格指數統計;(4)社會人口數據,包括人口、保健、教育、衛生等方面統計。

除規定的數據類別以外,GDDS鼓勵成員國更多的統計信息,以增強成員國經濟實績和政策的透明度。如實際部門列出儲蓄、國民總收入指標,財政部門列出利息支付和償債預計數據等。

查看全文

GDDS內容論文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于1997年12月正式建立數據公布通用系統(GDDS),其總體框架主要包括數據特征、公布數據的質量、公布數據的完整性和公眾獲取4個部分。

一、數據特征:范圍、頻率和及時性

1、統計范圍

GDDS將國民經濟活動劃分為五大經濟部門:實際部門、財政部門、金融部門、對外部門和社會人口部門。對每一部門各選定一組能夠反映其活動實績和政策以及可以幫助理解經濟發展和結構變化的最為重要的數據類別。系統提出了五大部門綜合框架和相關的數據類別以及指標編制和公布的目標,鼓勵以適當的、反映成員國需要和能力的頻率和及時性來開發和公布指標。選定的數據類別和指標分為規定的和受鼓勵的兩類。

規定的數據類別包括:(1)來自綜合框架中的核心部分,如實際部門的國民帳戶總量、財政部門的中央政府預算總量、金融部門的廣義貨幣和信貸總量、對外部門的國際收支總量;(2)追蹤分析統計類目,如實際部門的各種生產指數、財政部門的中央政府財政收支和債務統計、金融部門的中央銀行分析帳戶、對外部門的國際儲備和商品貿易統計;(3)與該部門相關的統計指標,如實際部門的勞動市場和價格指數統計;(4)社會人口數據,包括人口、保健、教育、衛生等方面統計。

除規定的數據類別以外,GDDS鼓勵成員國更多的統計信息,以增強成員國經濟實績和政策的透明度。如實際部門列出儲蓄、國民總收入指標,財政部門列出利息支付和償債預計數據等。

查看全文

GDDS內容統計分析論文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于1997年12月正式建立數據公布通用系統(GDDS),其總體框架主要包括數據特征、公布數據的質量、公布數據的完整性和公眾獲取4個部分。

一、數據特征:范圍、頻率和及時性

1、統計范圍

GDDS將國民經濟活動劃分為五大經濟部門:實際部門、財政部門、金融部門、對外部門和社會人口部門。對每一部門各選定一組能夠反映其活動實績和政策以及可以幫助理解經濟發展和結構變化的最為重要的數據類別。系統提出了五大部門綜合框架和相關的數據類別以及指標編制和公布的目標,鼓勵以適當的、反映成員國需要和能力的頻率和及時性來開發和公布指標。選定的數據類別和指標分為規定的和受鼓勵的兩類。

規定的數據類別包括:(1)來自綜合框架中的核心部分,如實際部門的國民帳戶總量、財政部門的中央政府預算總量、金融部門的廣義貨幣和信貸總量、對外部門的國際收支總量;(2)追蹤分析統計類目,如實際部門的各種生產指數、財政部門的中央政府財政收支和債務統計、金融部門的中央銀行分析帳戶、對外部門的國際儲備和商品貿易統計;(3)與該部門相關的統計指標,如實際部門的勞動市場和價格指數統計;(4)社會人口數據,包括人口、保健、教育、衛生等方面統計。

除規定的數據類別以外,GDDS鼓勵成員國更多的統計信息,以增強成員國經濟實績和政策的透明度。如實際部門列出儲蓄、國民總收入指標,財政部門列出利息支付和償債預計數據等。

查看全文

GDDS主要內容分析論文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于1997年12月正式建立數據公布通用系統(GDDS),其總體框架主要包括數據特征、公布數據的質量、公布數據的完整性和公眾獲取4個部分。

一、數據特征:范圍、頻率和及時性

1、統計范圍

GDDS將國民經濟活動劃分為五大經濟部門:實際部門、財政部門、金融部門、對外部門和社會人口部門。對每一部門各選定一組能夠反映其活動實績和政策以及可以幫助理解經濟發展和結構變化的最為重要的數據類別。系統提出了五大部門綜合框架和相關的數據類別以及指標編制和公布的目標,鼓勵以適當的、反映成員國需要和能力的頻率和及時性來開發和公布指標。選定的數據類別和指標分為規定的和受鼓勵的兩類。

規定的數據類別包括:(1)來自綜合框架中的核心部分,如實際部門的國民帳戶總量、財政部門的中央政府預算總量、金融部門的廣義貨幣和信貸總量、對外部門的國際收支總量;(2)追蹤分析統計類目,如實際部門的各種生產指數、財政部門的中央政府財政收支和債務統計、金融部門的中央銀行分析帳戶、對外部門的國際儲備和商品貿易統計;(3)與該部門相關的統計指標,如實際部門的勞動市場和價格指數統計;(4)社會人口數據,包括人口、保健、教育、衛生等方面統計。

除規定的數據類別以外,GDDS鼓勵成員國更多的統計信息,以增強成員國經濟實績和政策的透明度。如實際部門列出儲蓄、國民總收入指標,財政部門列出利息支付和償債預計數據等。

查看全文

GDDS的主要內容研究論文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于1997年12月正式建立數據公布通用系統(GDDS),其總體框架主要包括數據特征、公布數據的質量、公布數據的完整性和公眾獲取4個部分。

一、數據特征:范圍、頻率和及時性

1、統計范圍

GDDS將國民經濟活動劃分為五大經濟部門:實際部門、財政部門、金融部門、對外部門和社會人口部門。對每一部門各選定一組能夠反映其活動實績和政策以及可以幫助理解經濟發展和結構變化的最為重要的數據類別。系統提出了五大部門綜合框架和相關的數據類別以及指標編制和公布的目標,鼓勵以適當的、反映成員國需要和能力的頻率和及時性來開發和公布指標。選定的數據類別和指標分為規定的和受鼓勵的兩類。

規定的數據類別包括:(1)來自綜合框架中的核心部分,如實際部門的國民帳戶總量、財政部門的中央政府預算總量、金融部門的廣義貨幣和信貸總量、對外部門的國際收支總量;(2)追蹤分析統計類目,如實際部門的各種生產指數、財政部門的中央政府財政收支和債務統計、金融部門的中央銀行分析帳戶、對外部門的國際儲備和商品貿易統計;(3)與該部門相關的統計指標,如實際部門的勞動市場和價格指數統計;(4)社會人口數據,包括人口、保健、教育、衛生等方面統計。

除規定的數據類別以外,GDDS鼓勵成員國更多的統計信息,以增強成員國經濟實績和政策的透明度。如實際部門列出儲蓄、國民總收入指標,財政部門列出利息支付和償債預計數據等。

查看全文

貨幣政策透明度及法律保障

一、我國貨幣政策透明度的實踐研究

(一)目標透明度

1.目標模糊,沒有準確說明。綜合來說,幣值穩定有兩大目標:對內幣值穩定和對外幣值穩定,物價穩定是前者的主要內容,其主要手段是通過狠抓反通脹和反通縮。人民幣匯率的相對穩定是后者的主要內容,而這兩大目標經常會出現沖突,在《中國人民銀行法》中并沒有說明當兩者起沖突時該如何解決或相關解釋,中央銀行應當明確規定其優先選擇。2.貨幣政策目標有雙重性特點。上面已經介紹了幣值穩定與經濟增長是我國貨幣政策的目標,但當兩個目標相沖突時,由于央行獨立性較差,容易受政府方面的壓力,致使提升了政策的模糊性,最終導致政策透明度降低。

(二)知識透明度

1.央行沒有完整和及時地對外公布金融統計數據。具體說來,所公布的金融統計數據不夠全面,如公開市場操作方面的信息就存在“保留”,每季度的執行報告過于籠統,應當將數據細化到月份。公告內容不夠嚴謹,沒有充分說明有關目標的設定,經濟形勢變化的分析和公開市場操作與目標等。2.央行所披露的的信息缺乏針對性、可理解性。從全世界來看,在過去幾十年里,中央銀行著重是在尋求與公眾進行有效交流與溝通的。雖然我國央行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實施了一些有利于我國國情的改變,向全社會貨幣政策信息,但方式方法存在錯誤,難以讓雙方實現真正的交流和溝通,有效的溝通應該是以目標群體充分理解信息為起點,否則將會大大降低貨幣政策的可信性。

(三)決策透明度

查看全文

金融統計制度探索

由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所引起的全球性金融危機的爆發又一次凸顯了金融統計制度在宏觀經濟統計體系中的核心地位。貨幣與金融統計是為整個社會服務的,它為國家制定宏觀經濟政策提供數據支持,為企業的健康發展提供評判依據,為個人理財提供對稱信息來源。貨幣與金融統計工作能否有效的進行以達到預期效用取決于金融統計制度完善與否。本文從我國金融統計體系發展現狀入手,分析了金融機構部門和金融工具分類、貨幣統計、金融統計、金融監管統計以及金融統計數據的披露和共享機制五大方面不足,并提出了幾點對策建議。

一、中國金融統計體系的發展現狀

中國金融統計體系的發展是追隨或統一于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發展而逐步發展并完善起來的,但又不能忽略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時點,因此,我先將1993年設為中國金融統計體系的發展階段的總分界點,再將1978年和2000年設為分分界點。1993年之前為第一階段,之后為第二階段。第一階段為MPS下的金融統計體系,第二階段為SNA下的金融統計體系。在第一階段中,將1978年改革開放這一重大轉折點作為分界點。1978年之前,中國金融統計體系是建立在蘇聯模式下的高度集中統一的、以行政管理為主的金融體系基礎上的,貨幣與金融統計主要以中國人民銀行開展的綜合信貸計劃服務為主。自1978之后,對中國金融體系進行了重大的改革,已初步形成了以中央銀行為中心,以國有銀行和其他商業銀行為主體,保險、證券及其他金融機構并存的金融體系。這時,對于處在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軌的中國來說,金融統計體系已經發生文/孔繁彬了根本性的變化,原來的簡單綜合信貸計劃服務統計、現金統計已經遠遠不能與之相適應,涵蓋全社會金融活動的金融統計體系已經形成。第二階段,由于2000年后,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給中國帶來了無數機遇和挑戰,比如如何在東南亞金融危機影響下獨善其身、如何解決加入WTO后面臨的棘手問題、如何應對相關國際準則的陸續出臺,如何利用GDDS成員國身份學習先進經驗并提高中國金融統計數據公布水平等,因此將新千年作為這段時期的分界點。2000年之前,中國基本上完成了從MPS向SNA的成功轉型,金融統計體系也在按照SNA的要求逐步發展完善。這一時期,中國建立了相關統計法律法規,為金融統計提供了法律保證。同時,中國建立了中國人民銀行報送金融統計數據的制度、全科目上報制度等,這些都是對金融統計方式的重大改革。新千年后,對中國金融統計體系影響最大的國際標準應該是《貨幣與金融統計手冊》(2000),它的出臺為中國的貨幣與金融統計的不斷完善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參照系。目前在分業經營、分業管理的金融體制下,中國的金融統計框架是以《貨幣與金融統計手冊》(2000)要求的基礎上構建的,隨著SNA(2008)、CGMFS(2008)的相繼出臺,又為中國金融統計制度的不斷優化提供了可靠方法指導和改革動力。

二、現行金融統計制度的缺陷與不足

總的來說,我國在金融統計制度改革中取得了輝煌成就,但隨著經濟金融全球化進程的加快,金融創新和金融改革的深化,新的金融工具不斷涌現,現行的金融統計制度已不能很好地適應當前金融理論研究和宏觀調控工作的需要,越來越顯現出它的不足與缺陷,下文就對現行的金融統計制度存在的不足作些闡釋。

(一)金融機構部門和金融工具分類存在的問題

查看全文

銀行目標透明度發展管理

摘要:透明化已經成為世界范圍內中央銀行制度變革的基本趨勢之一。隨著我國中央銀行制度的建立健全,中國人民銀行的目標透明度、操作透明度、知識透明度穩步提高。2001年加入WTO和2003年SARs危機積極推動我國的治道變革。目前,中國人民銀行透明度與《貨幣和金融政策透明度良好行為準則:原則宣言》、《貨幣和金融政策透明度良好行為準則輔助文件》等國際標準還有較大差距,是今后我國中央銀行法制建設的重點。

關鍵詞:中國人民銀行透明度;中國人民銀行法;目標透明度;操作透明度;知識透明度

引言

各國中央銀行曾經將私隱性原則(TheprincipleofSe-crecy)視為文化傳統的組成部分,貨幣政策長期籠罩在神秘面紗之后。但是,世界貨幣制度與金融體系在最近二三十年中發生巨大變化,各國紛紛變革中央銀行制度以滿足對新角色和新功能的要求,“如果說,在中央銀行的悄然變革過程中,有類似巴士底獄革命事件的話,那么,有許多學者和一些中央銀行家發起的對傳統信念——中央銀行應當是神秘和非透明的——攻擊當之無愧”。一方面.現代經濟學理論有力地證明,中央銀行透明度有助于提升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政府信息公開、公民知情權等憲政原理的演進也要求加強中央銀行的透明度建設,透明化蔚為世界范圍內中央銀行制度發展的基本趨勢之一。

改革開放30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隨著我國中央銀行法律制度的建立健全,人民銀行透明度穩步提高。2001年加入WTO和2003年SARS危機積極推動我國的治道變革,其中政務公開透明已經凝聚為改革共識,人民銀行透明度法制建設也處于關鍵時期。目前,人民銀行透明度建設仍然存在較多問題,有學者運用指標評分法、市場預期指數法等進行實,正測量,結果顯示人民銀行透明度相對較低[3J。筆者嘗試依據1999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制定的《貨幣和金融政策透明度良好行為準則:原則宣言》(以下簡稱《原則宣言》)和2000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與其他國際組織和機構制定的《貨幣和金融政策透明度良好行為準則輔助文件》(以下簡稱《輔助文件》)的有關規定,借助哈恩所創立的中央銀行透明度概念性框架,從目標透明度、操作透明度和知識透明度角度梳理人民銀行透明度的發展和現狀、剖析存在的問題、提出前瞻性的改革建議。

一、中國人民銀行的目標透明度

查看全文

法律立法移植研究論文

摘要:當代中國在立法實踐中法律移植有三種不同形式,即有關涉外法律方面借鑒外國法,在國內事務領域借鑒國外相關立法,在全球化條件下制定國內法參照國際標準。

關鍵詞:中國立法;法律移植;國際標準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來,中國在制定法律的過程中廣泛地參考了外國法和國際慣例。在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和國務院立法的過程中,都要求起草法律和行政法規的部門在提出立法動議時必須將我國現行立法情況、外國調整同一問題的法律文件以及目前所存在的問題一并向立法的工作部門人大法工委和國務院法制辦上報,這實際已經成為我國立法程序中的重要一環。一些重要的立法,都事先通過征求意見的方式聽取有關專家學者關于外國同類立法的意見。在地方一級許多關系人民切身利益的地方性法規,為了慎重起見,也要參考其他國家的相關立法。如北京市最近在制定有關養寵物的法規的時候,就廣泛地參考了像紐約、巴黎、倫敦、東京等世界大城市的相關規定。

早在改革開放初期,彭真同志就在中國法學會成立大會上指出:“研究法學必須吸收中外的有益經驗。”“法學會要研究古今中外的法律,不管進步的、中間的、反動的,不管是奴隸主的、封建的,還是資本主義的,都要研究。取其有用精華,去其糟粕和毒素?!盵1]

我國在立法過程中借鑒外國法、運用比較法可分為三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在有關涉外法律方面借鑒外國法;第二種情況是在國內事務的領域中借鑒國外的相關立法;第三種情況是在全球化的條件下制定國內法參照國際標準。

一、在有關涉外法律方面借鑒外國法、國際法

查看全文

統計局建國60周年優秀征文

統計部門的基本職責是搞準統計數字、搞好統計服務。統計數字準確與否、數據質量如何是統計工作的生命線。如何才能降低差錯率、誤碼率,確保統計數據的準確性?從統計誕生的第一天起,人們就千方百計、想方設法進行著實踐,結繩記事、書契記數、珠算、手搖計算器、電子計算器、電子計算機等等。隨著科技進步和信息革命的不斷深化,1946年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的誕生,統計數據計算手段發生了巨大變化。中國統計同世界統計一樣,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統計數據計算機處理按照“微機起步、從無到有、由小到大、以任務促建設”的建設方針,順利完成了“八五”、“九五”、“十五”統計信息工程建設任務,全面實現了統計數據處理計算機化、數據傳輸網絡化、信息交流網站化,極大地促進了統計改革、創新和發展,信息化在統計工作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統計生產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提高。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隨著統計信息量膨脹及各種報表分組復雜化,總結回顧統計信息化發展歷程,展望預測未來發展前景,必將有力地促進統計信息工程建設工作再上新臺階。

1982年以來,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統計系統配備了首批計算機——apple計算機,1984年配備了ibm計算機,1986年配備了olivetti公司的m24、m28微機。隨著配機數量的逐年增加,統計數據處理工作量進一步加大。1986年工業電訊月報全流程采用計算機處理,計算機遠程通訊傳輸(1200modem點對點方式),計算機錄入、修改、匯總、制表等,統計數據處理效率大幅度提高,一場新型的技術革命正在悄然興起;1987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投入產出調查,1988年、1989年全國2.5‰人口抽樣調查數據處理工作都由統計系統自己的信息化部門承擔;同年全國統計年報數據處理大部分使用計算機處理等。計算機日常維修、維護、管理,大量的數據處理工作任務,要求統計系統必須組建自己的計算機應用管理機構,原有的各級統計部門辦公室代管計算機模式不再適應時代的發展,工作的需要,為此1988年在各級領導的關懷支持下,各省相繼成立了計算中心。計算中心機構的組建成立,本身就是一場新型的革命,它不僅順應了計算機技術時展的要求,同時為統計計算手段帶來了一場深刻革命,統計工作由原有傳統落后的手工計算處理轉變為計算機自動處理,把廣大的統計工作者從枯燥乏味的手工勞動中解放出來,統計生產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提高。

隨著計算中心機構的成立,統計信息化系統相繼承擔了多次大型普查數據處理工作任務,1990年全國人口普查、1993年全國首次第三產業普查、1994年全國第三次工業普查、1996年第一次基本單位普查數據處理工作等等。年輕的統計信息化隊伍得到了真正的鍛煉,統計信息化正在日漸成熟。

1993—1999年的統計年報集中統一數據處理工作實踐。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國家統計局從1993年開始,在全國范圍內以新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為統帥,按照全面系統地反映經濟運行、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的要求,組織實施了新的國家統計報表制度。它要求統計數據處理工作由原來的“各自為政”的分散式處理模式轉變為高度統一的集中處理模式,“統一組織、統一標準、統一管理、統一上報”——嚴格按照“四統一”的模式處理統計數據,把統計數據計算機處理工作推到了一個全新的位置。統計信息化系統不負眾望,按照國家統計局規定的“三統一活”的年報制度,以正確的指導思想統帥全局,以科學的工作方法規范行為,以有力的領導機構調控運作,以崇高的精神激勵大家無私奉獻,以科技為先導,系統規劃,科學操作,進一步加大統計年報中的技術含量和科技成份,立足于“早動手、細安排、勤研究、大調控、高效率”的工作方法,高效順利地完成了年報數據處理工作任務。

1997年第一次農業普查、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2002年第二次基本單位普查數據處理工作實踐。第一次全國農業普查,是建國以來全國農業、農村和農民現狀的一次大型的國情國力調查。其規模之大,任務之艱巨,數據之多為世界所矚目。在這次數據處理信息工程的數據錄入工作中由于應用了先進的光電錄入技術,又開創了世界之最。在1997年農業普查數據處理工作實踐的基礎上,2000年運用光電錄入技術完成了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處理工作。2002年進行了第二次基本單位普查數據處理工作實踐。

2004年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2007年全國第二次農業普查、2008年全國第二次經濟普查數據處理工作,對于已經成熟的統計信息化系統已經是輕車熟路、游刃有余。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