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蟲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9 03:06:2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病蟲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韭菜病蟲防治技術
1農業防治法
1.1輪作倒茬
韭菜和蔥蒜類蔬菜發生的病蟲害相似,容易相互侵染。因此種植韭菜的菜田前茬不宜是蔥、蒜類蔬菜,否則地下害蟲特別是韭蛆發生嚴重,同時也容易使菌源累積,加重病害發生。通過倒茬、清理病株殘體、深翻等措施,改變田間生長環境,能有效抑制病蟲害的發生。
1.2合理施肥
韭菜是喜肥作物,但是若大量施用化肥會引起偏氮徒長,從而降低抗病性。因此,在施肥上應該以腐熟的有機糞肥、餅肥或生物菌肥為主,補施化肥為輔。化肥首選氮、磷、鉀復合肥或蔬菜專用肥,并適量增施微量元素肥料,以提高植株抗逆性和增加商品性。值得注意的是,糞肥和餅肥必須經過充分腐熟才能殺死里面的蟲卵,否則,施入后反而會增加蟲害的發生并易引起肥害。
1.3根際覆土
農作物病蟲防控措施
年我州各級植保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植保方針,牢固樹立“公共植保、綠色植?!崩砟?,緊緊圍繞“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目標,切實抓好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的測報與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減輕了病蟲危害損失,充分發揮了植保工作的社會性、公益性職能,為農業增產、增收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抓好病蟲害測報,為防治工作提供依據。在病蟲測報工作中,州、縣、鄉各級實行分級管理,分級負責、責任到人。按照省植保站制定的農作物病蟲測報調查規范,州、縣各級植保站安排固定測報人員,深入田間,堅持定人、定點、定期進行系統觀測和宏觀調查,根據病蟲田間調查數據、歷年發生規律、作物品種、氣候條件等綜合分析后,做出病蟲害發生危害趨勢短期或中期預報,對影響全州或全縣糧食生產的稻瘟病、稻白葉枯病、玉米大小斑病、小麥銹病、稻飛虱、稻螟蟲、粘蟲、斑潛蠅、鼠害等重大病蟲害進行重點調查、監測和預報,并以《病蟲簡報》的形式,上報給黨委辦、政府辦、以及上級行政和業務主管部門,供各級領導決策時參考;下發至鄉(鎮)農技站,為農技人員組織發動群眾開展大面積病蟲害防治工作提供科學依據。
加強病蟲害防治,為農民增收保駕護航。由于受去冬今春嚴重干旱和夏季雨水偏多等氣候的影響,年全州農作物主要病蟲害總體中偏重發生。面對嚴峻的病蟲發生危害形勢,州、縣各級植保植檢站高度重視、精心組織,積極開展了小麥銹病、斑潛蠅、小春作物蚜蟲、稻細菌性病害、稻飛虱、玉米大、小斑病、玉米地下害蟲等主要病蟲害的預測預報和防治工作。據統計,年1—10月,州縣兩級植保植檢站共《病蟲簡報》18期,846份,(其中州站7期,434份)。同時,在《農業信息網》上中短期病蟲發生趨勢預報、以及病蟲害防治技術方面的信息30多條,通過及時病蟲發生趨勢預報和防治對策建議,有效地指導了大面積防治工作。
防治效果顯著,確保糧食豐收。據不完全統計,年全州大、小春農作物病蟲草鼠害共發生103.9492萬畝次,防治101.4342萬畝次。其中:以小麥銹病、小麥白粉病、小麥蚜蟲、蠶豆蚜蟲、油菜蚜蟲、蔬菜病害(黃瓜霜霉病、番茄疫病、白菜黑斑病、白粉病)、草害、鼠害等小春作物病蟲草鼠害共發生35.4455萬畝次,防治34.63萬畝次;以水稻稻瘟病、稻細菌性條斑病、稻白葉枯病、玉米大小斑病、稻螟蟲、稻飛虱、玉米螟、玉米地下害蟲、草害和鼠害等重大病蟲草鼠害共發生68.5037萬畝次,防治66.8042萬畝次。通過防治,最大限度地減輕了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產量損失,基本實現了農作物重大病蟲災害損失控制在5%以內的總體目標,年全州的農作物病蟲草鼠害防治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為農業增產、增效和農民增收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全縣早稻病蟲防控報告
縣地處湘贛兩省邊際,全縣人口49萬,其中農業人口42萬,轄6鎮3鄉1個墾殖場,154個行政村、12個居委會??偯娣e721.1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7.56萬畝,其中水田面積15.2萬畝,2012年早稻種植面積13.06萬畝,主要種植品種有金優463、T優463、榮優1506、淦鑫203、陸兩優28等。早稻當前主要病蟲發生為“三蟲一病”,即二化螟、稻飛虱、縱卷葉螟、紋枯病,發生程度呈偏重發生趨勢。現將今年早稻病蟲發生及防控工作情況作如下簡要匯報:
一、病蟲防控工作貫徹落實情況
據農業植保部門監測,今年早稻病蟲發生早來勢猛,病蟲防控工作形勢非常嚴竣,任務十分艱巨。為此,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周密部署當前病蟲防控工作,縣農業局將今年病蟲害監測防控工作當作農業工作重要職責和首要任務來抓,制定了防控工作措施,明確了縣鄉兩級農業植保部門工作職責和要求,使全縣農業病蟲防控工作切實得到了強有力的組織保障。
一是認真貫徹落實姚副省長指示和全國、全省視頻會議精神。在積極組織參加全國、全省視頻會議后,全縣立即召開了相關會議,6月5日縣農業局組織各鄉鎮農技植保人員召開了早稻穗期病蟲防控工作緊急會議。會上由縣農業局分管副局長傳達了省、市會議及文件精神,認真分析當前早稻病蟲防控工作形勢,要求各鄉鎮要及早謀劃、盡快部署、強化措施、狠抓落實,絕不能掉以輕心,確保防治技術和防控措施到位??h植保站就當前早稻穗期和中晚稻秧田病蟲防治技術作了安排和部署。
二是明確防控工作任務,全面落實防控責任??h農業病蟲災害防控指揮部印發了防控預案及水稻病蟲綠色防控技術方案,就當前病蟲發生嚴竣形勢針對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和早稻穗期病蟲防控工作分別下發了通知,全面部署了防控工作任務,制定了防控措施,進一步明確了各部門及相關人員職責。
三是落實了病蟲防控物資,加強了防控工作檢查督導力度。全縣共發放農業病蟲防控藥劑500余件,折合資金達12萬元??h農業局組成三個檢查督導及技術指導工作組,分別由班子成員帶隊,分片包干,各負其責,分赴全縣各鄉鎮、村進行病蟲防治技術指導和工作督導,切實保障了防治技術和防控措施全面落實到位。
森林病蟲害治理
1綜合治理
森林病蟲害的防治方法很多,各種方法各有其優點和局限性,單靠其中某一種措施往往不能達到防治的目的,有時還會引起其它的一些不良反應。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有害生物綜合治理專家小組對綜合治理下了如下定義:害蟲綜合治理是一種防治方案,它能控制害蟲的發生,避免相互矛盾,盡量發揮有機地調和作用,保持經濟允許水平之下的防治體系。
2綜合治理的原則
森林病蟲害綜合治理是一個病蟲控制的系統工程,即從生態學觀點出發,在整個森林生產、栽植及養護管理等過程中,都要有計劃地應用改善栽植養護技術,調節生態環境,預防病蟲害的發生,降低病蟲害發生程度,不使其形成超出危害標準要求的策略及措施。要使自然防治和人為防治手段有機地結合起來,有意識地加強自然防治能力。
在實行綜合治理的過程中,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
2.1從生態學角度出發森林、病蟲、天敵三者之間有的相互依存,有的相互制約。當它們共同生活在一個環境中時,它們的發生、消長、生存又與這個環境的狀態關系極為密切。這些生物與環境共同構成一個生態系統。綜合治理就是在育苗、移栽和養護管理過程中,通過有針對性地調節和操縱生態系統里某些組成部分,以創造一個有利于植物及病蟲天敵的生存,而不利于病蟲孳生和發展的環境條件,從而預防或減少病蟲的發生與危害。
水稻病蟲草害防治
1主要病蟲發生動態
水稻白葉枯病是細菌性病害,主要危害水稻葉片。病菌從葉片水孔侵入,先從葉尖、葉緣或葉脈出現白色條狀病斑,發病部與其健全處交界明顯,綠白分明。在潮時,病部常溢出淡黃色顆粒,稱之為“菌膿”。菌膿干后如同魚籽狀,病菌帶入大田,侵入秧苗,水稻在三葉期較為抗病。水稻分蘗以后,孕穗、抽穗時期,最容易感病與發病。二化螟在霍邱縣每年發生2代,個別年份發生3代,但第3代出現時,雜交中稻已揚花灌漿,只能取食雜草。1代螟蛾高峰期5月13~17日,卵孵盛期5月18~23日,卵孵化高峰期5月底至6月3日。第2代螟蛾產卵始盛期為7月15~18日,卵孵化盛期7月20~23日,卵孵化高峰期7月25~28日。在卵孵化高峰前1~2d施藥為最佳期。1代螟蛾產卵盛孵期正值水稻分蘗盛期。6月上中旬出現大片枯鞘與枯心死苗現象,此時施藥效果不理想。因為1代幼蟲已鉆入莖稈內部危害,往往造成1代重,2代危害更重的趨勢。各種病蟲害發生動態:一是秧田期(4月下旬至5月上旬)有苗稻瘟、苗期白葉枯病、二化螟1代、稻薊馬等;二是分蘗期(6月上旬至7月上旬)有稻紋枯病、白葉枯病、二化螟1代等;三是拔節孕穗期(7月中旬至8月上旬)有白葉枯病、紋枯病、二化螟2代、稻縱卷葉螟、白背飛虱等;四是抽穗至灌漿成熟期(8月中旬至9月中旬)主要有白葉枯病、稻曲病、三化螟3代、褐稻飛虱等,特別是沿
淮地區褐稻飛虱大發生與流行,造成嚴重的損失。
2綜合防治各種病蟲害
在水肥管理上,寸水活棵,濕潤灌溉,適時烤田,嚴防深灌和串灌。移栽活棵后輕烤田,1個月后重烤田,則白葉枯病發病輕,一般病指為9.5。未烤田長期深入灌溉的田塊則發病重,病指為20.85。同時,推廣以基肥為主,增施土雜肥,多施磷鉀肥,適施氮肥以達到肥足而無過多剩余,控制水稻過分旺長,壓低病指。要積極開展生物防治,把保護利用自然天敵放在首位,生物防治有避免環境污染、減少化防農藥的抗性等特點?;羟窨h稻田主要天敵種群有蜘蛛、撲食蝽、隱翅甲、瓢蟲、草鈴等,對二化螟、飛虱、稻縱卷葉螟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3打好總體化防戰
蔬菜病蟲害防治
1農業防治
1.1選用抗病、專用品種
選用抗病品種是防治病蟲害最經濟有效的辦法。不同的品種對病蟲害的抗性差異很大,根據不同的氣候重點防治對象,有針對性地引進良種。由于抗性品種的表現因地而異,應用時需對其抗性和豐產性能綜合評價,因地制宜選用品種;同時掌握新品種的栽培特性,充分發揮其抗性和豐產的綜合性能。并注意品種的抗性變化,一旦抗性喪失,要及時更新品種。
1.2應用“三新”技術培育無病蟲壯苗
一是苗棚內應避免混栽,防止原有病蟲侵染幼苗。二是更新傳統育苗方法。應用育苗盤育苗,降低苗期病害的發生,提高秧苗素質。三是做好種子消毒。應根據不同品種、不同季節采用不同的種子消毒方式。溫湯浸種有消毒、增加種皮透性和加速種子吸脹的作用,早春茄果類和瓜類育苗采用此方法較好?;瘜W消毒:用0.2%的高錳酸鉀水溶液浸種15min,撈出洗凈,有鈍化和殺滅病毒的效果,在反季節辣椒、茄子、番茄和遲熟辣椒上使用,能明顯抑制病毒病發生;白菜類育苗常用多菌靈拌種,用藥量為種子量的0.2%~0.3%。四是苗床消毒。在育苗床土上用敵克松或苗菌敵等消毒以防止立枯病的發生。五是加強苗期管理,注意增光、保溫和通風降濕,及時間苗定位,保證幼苗齊、勻、壯。六是發現病蟲,及時拔除病苗并進行處理。
1.3針對栽培特點,配套良好的耕作制度
花生病蟲害防治
1主要病害
1.1花生葉斑病
興城市花生葉斑病主要以褐斑病、黑斑病為主,均可侵染葉片,也可侵害莖、葉柄和葉托。據各測報點田間調查,6月25日以后始見病斑,發病初期可用70%代森鋅可濕性粉劑等保護型藥劑防治。隨著降雨次數增多,田間濕度增大,可交替使用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75%達科寧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4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世高水分散粒劑等噴霧防治,一般隔7~10d,連續噴2~3次。在花生開花下針期、飽果成熟期結合防病可加入0.2%~0.3%的磷酸二氫鉀水溶液或1%~2%的尿素水溶液等葉面肥隨藥噴施,可防止花生后期脫肥,提高花生抗病力,防止早衰,起到了花生增產的作用。
1.2花生白絹病
2007年花生白絹病首次在興城市發生,是興城市花生生產上的又一新病害?;ㄉ捉伈∈且环N土傳真菌性病害,該病主要危害莖部、果柄及莢果。土壤濕度大時可見白色絹絲狀菌絲覆蓋病部和四周地面,后產生油菜籽狀白色小菌核,最后變黃土色至黑褐色。根莖部組織染病,呈纖維狀,終致植株干枯而死。通過調查,興城市10個鄉鎮83個村,均不同程度發生花生白絹病。發生嚴重的紅崖子鄉發生面積達680hm2,占全鄉花生面積17%。嚴重地塊發病株率為30%~40%,病情指數為31.4,發病株輕者減產50%以上,重者絕收。在防治上,花生收獲前,清除病殘體,收獲后深翻土壤,可減少田間越冬菌源;與禾本科作物進行3年以上輪作;提倡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機肥,改善土壤通透條件;選用無病種子,并用種子重量0.5%的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拌種;適期播種,防止種子留土時間過長,增加病菌侵染時間,加重病害的發生;苗期要進行清棵蹲苗,提高抗病力。在花生結莢初期噴20%的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或撲海因1000倍液、50%腐霉利(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進行防治,每株噴淋對好的藥液100~200mL。
2主要蟲害
林業病蟲害防治策略研究
林業資源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林業資源生產周期長,再加上近些年各種破環生態環境行為導致林業容易受到病蟲害的影響,而威脅到林業的健康發展。因此基于我國林業生態建設的需要,本文從病蟲害防治視角分析,以此為我國林業產業的健康發展提供基礎保障。
1林業病蟲害發展的原因
林業病蟲害對樹木的成長會造成巨大的影響,如果不能及時有效地控制病蟲害的發生輕則會影響林業的健康成長,重則會導致整個林業生態系統失衡。結合工作實踐,導致林業病蟲害發生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人類對林業資源的破壞。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對于林業資源出現過度消費,例如為了經濟效益而大量地種植人工林,人工林具有單一物種,這樣一旦出現病蟲害就會快速地傳播,威脅到林業資源生態平衡。二是不合理農藥的使用。在現代林業種植的過程中,人們為了快速追求經濟效益,而選擇使用化學肥料,容易造成水土污染等,引發病蟲害。例如農藥的過度使用容易造成病蟲害產生抗藥性,增加了危害性。三是林業病蟲害繁衍能力強,外來物種多。近些年由于過度使用農藥等,導致病蟲害的繁衍能力越來越強。而且外來物種的入侵也增加了病蟲害防治的難度。例如美國白蛾具有較強的繁衍能力,而且屬于外來物種,對林業危害巨大。
2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存在的問題
加強對于病蟲害的監控是預防病蟲害工作的前提,然而在具體的工作中基于種種因素的限制,我國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還存在以下問題。2.1林業病蟲害監測預報工作有待提高。在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新常態發展下,加強監測工作非常重要,但是由于林業病蟲害發生具有時間短、傳播速度快的特點,因此受限于監測人員數量、技術以及設備等因素的影響,導致對于病蟲害監測處于事后治理的階段,而沒有很好地做好預防工作。2.2病蟲害防治手段落后,防治效果低。目前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采取的就是利用大型設備大面積噴灑化學農藥的方式,雖然此種方式能夠預防病蟲害,但是其對于環境的危害也是巨大的,例如藥物大面積噴灑會污染水源、增加病蟲害的抗藥性等等。另外在病蟲害的防治策略上存在不合理的現象。例如沒有掌握噴灑的時間,導致藥物效果不理想。2.3林業病蟲害防治人員的意識有待提升。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屬于系統工作,工作難度大、工作環境艱苦,因此部門人員對于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重視程度不夠,尤其是缺乏事前監測防治的意識,例如部分人員認為只有發生病蟲害時才進行噴灑,而忽視前期防治的重要性。
3強化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的策略
森林病蟲害防治細則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有效地防治森林病蟲害,保護森林資源和生態環境,促進林業發展,根據國務院《森林病蟲害防治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結合本省具體情況,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森林病蟲害防治實行“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
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必須堅持以營林措施為基礎,抓好預測預報和森林植物檢疫,因地制宜地使用生物、化學和物理等防治方法,逐步改善森林生態環境,提高森林抗御病蟲害的能力。
第三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領導,積極支持林業行政主管部門開展森林病蟲害防治,做好組織、協調、監督和檢查工作。
第四條縣級以上林業行政主管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
森林病蟲害防治論文
1我國森林病蟲害的發生特點
一是常發性森林病蟲害發生面積居高不下,總體呈上升趨勢;二是偶發性森林病蟲害大面積暴發,損失嚴重;三是危險性病蟲害擴散蔓延迅速,對我國森林資源、生態環境和自然景觀構成巨大威脅;四是多種次要害蟲在一些地方上升為主要害蟲,致使造成重大危害的病蟲種類不斷增多;五是經濟林病蟲危害日趨嚴重,嚴重制約著山區經濟的發展和林農脫貧致富進程。
2造成我國森林病蟲害發生日趨嚴重的主要原因
2.1人工林面積不斷增加中國現有森林面積約13370萬hm2,其中天然林約8725萬hm2,占65%,人工林約4645萬hm2,占35%。近幾十年中國森林病蟲害發生日趨嚴重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人工林面積迅速擴大。自1950年代起至1980年代,中國的人工林面積增加近50%。與此同時,森林病蟲害的發生面積也增加了將近40%,兩者基本上呈同步增長的趨勢。由于所建立的人工林多為單一樹種、單一結構的純林,這樣的人工森林生態系統非常脆弱。因此,有害生物一旦傳入發生,在較短的時間內就可造成大面積的暴發流行,從而導致巨大的經濟損失。
2.2天然林長期超負荷砍伐以木材生產為中心的林業經濟產業,造成了天然林長期超負荷采伐,致使天然林的數量和質量下降,森林生物多樣性、林分原始結構以及天然林特有的森林生態環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從而導致森林病蟲害的發生與流行。
2.3國內、國際間的交流日益頻繁,危險性病蟲雜草長距離的人為傳播加劇松材線蟲、美國白蛾、松突圓蚧、松針褐斑病等重大病蟲害的流行最初均是由于有害生物從國外隨林產品進口而傳入的。在國內,許多重大病蟲害疫區的迅速擴大也是由于人為活動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