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瘡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3 15:53:1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痤瘡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針灸治療痤瘡研究論文

摘要:痤瘡是一種慢性毛囊、皮脂腺炎癥,嚴重的困擾著青少年,影響其身心健康。中醫發揮自身特色,采用個體化治療,以針灸為主,輔以耳針、耳壓、刺絡、拔罐等多種方法治療痤瘡,取得了滿意的療效。本文主要針對治療中采用的具體方法及療效進行綜述。

關鍵詞:針灸;痤瘡;綜述

痤瘡是一種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癥,中醫稱為“肺風”、“粉刺”,好發于顏面、胸背部,可形成黑頭粉刺,丘疹,膿皰,囊腫和結節等損害,是困擾青春期男女的頑癥,本文對以針灸為主的外用治療痤瘡方法綜述如下:

1體針治療

黃碧玉等[1]取大椎、肺俞、靈臺為主穴;肺熱血熱型加曲池、合谷、耳尖,胃腸濕熱型加足三里、陰陵泉、曲池,氣血瘀滯型加膈俞、血海。主穴用梅花針叩刺加拔火罐,其余穴位用針刺瀉法,隔日1次,有效率為83.8%。魏波等[2]于患者面部病變下緣取穴,用1寸毫針在病變下緣0.8cm左右處刺入,取穴點在8~12穴點之間,每周治療2次,有效率為100%。賈秀春[3]用圓利針從靈臺透至陽,每周1次。毫針治療取主穴:大椎、曲池、合谷、足三里;配穴:生于面部、頸部、配內庭;上胸部配尺澤;上背部配肩井;行提、插、瀉法,得氣后留針30min。總有效率100%。

2耳穴治療

查看全文

小議痤瘡在中醫內科治療

1從肺胃治療

1.1瀉白散加減通過李氏方法對68例病人進行治療研究,所選擇的藥物配方按照醫學資料記載要求:桑白皮、地骨皮15g;黃岑、知母、麥冬、五味子各10g;桔梗6g;根據病人的具體狀況適當調整。經治療后,36例痊愈,25例好轉,7例無效,總有效率達90%。

1.2銀翹散加減通過馬氏方法對54例病人進行治療研究,結合銀翹散加減對肺胃熱盛型痤瘡加以治療。藥物配方:野菊花30g、紅花10g、金銀花20g、黃苓10g、竹葉10g、澤瀉20g、龍膽草10g、枇杷葉15g、連翹15g、炒桅子10g、天花粉10g、焦麥芽18g、焦山植18g、焦神曲18g、焦檳榔18g;可根據患者病情合理調整劑量。經過治療后,34例痊愈,13例顯效,47例無效,總有效率達87%。

2從脾胃治療

2.1積實導滯湯加減苗氏理論研究中提出痤瘡病主要是因為脾胃失運、濕熱內積、熏蒸于顏面、胸背等所致。在治療過程中需積極結合清化濕熱法,以積實導滯湯化裁對40例痊瘡病人加以治療。具體配方:積實6g,川芎9g,生大黃6g,茯苓9g,黃等6g,黃連6g,生白術4g,生山碴15g,連翹9g,防風6g,赤芍9g;持續用藥10d則為1個療程。若經過幾個療程的治療后,患者的囊腫依舊無法消除,則添加半夏9g、萊菔子6g、陳皮6g;月經患者則添加香附9g、當歸6g;對舌體胖大、齒痕的病人則需添加黃等減量3g、黃連2g,白術加量15g,此外,生苗仁12g、澤瀉6g、陳皮6g。持續2個左右的療程后,總有效率達95.2%。

2.2二陳湯加減陳氏方法中采用二陳湯加減方法,對16例脾虛痰濕型患者治療。具體配方為:半夏、惹芭仁、茯苓、扁豆各15g,陳皮5g,蒼術、山植、車前子各10g。經過治療后,痊愈9例,顯效4例,有效1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達87.5%。

查看全文

針灸治療痤瘡研究論文

【摘要】痤瘡是一種慢性毛囊、皮脂腺炎癥,嚴重的困擾著青少年,影響其身心健康。中醫發揮自身特色,采用個體化治療,以針灸為主,輔以耳針、耳壓、刺絡、拔罐等多種方法治療痤瘡,取得了滿意的療效。本文主要針對治療中采用的具體方法及療效進行綜述。

【關鍵詞】針灸;痤瘡;綜述

痤瘡是一種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癥,中醫稱為“肺風”、“粉刺”,好發于顏面、胸背部,可形成黑頭粉刺,丘疹,膿皰,囊腫和結節等損害,是困擾青春期男女的頑癥,本文對以針灸為主的外用治療痤瘡方法綜述如下:

1體針治療

黃碧玉等[1]取大椎、肺俞、靈臺為主穴;肺熱血熱型加曲池、合谷、耳尖,胃腸濕熱型加足三里、陰陵泉、曲池,氣血瘀滯型加膈俞、血海。主穴用梅花針叩刺加拔火罐,其余穴位用針刺瀉法,隔日1次,有效率為83.8%。魏波等[2]于患者面部病變下緣取穴,用1寸毫針在病變下緣0.8cm左右處刺入,取穴點在8~12穴點之間,每周治療2次,有效率為100%。賈秀春[3]用圓利針從靈臺透至陽,每周1次。毫針治療取主穴:大椎、曲池、合谷、足三里;配穴:生于面部、頸部、配內庭;上胸部配尺澤;上背部配肩井;行提、插、瀉法,得氣后留針30min。總有效率100%。

2耳穴治療

查看全文

綜述痤瘡病癥中醫藥臨床診療法

【摘要】綜合近年來的文獻報道,從臨床治療及實驗研究兩個方面闡述了痤瘡的研究進展,臨床治療包括辨證論治、選方用藥、內治與外治結合、飲食調攝,實驗研究主要探討了中草藥對痤瘡丙酸桿菌、皮脂分泌及性激素的影響。

【關鍵詞】痤瘡;中醫藥臨床;綜述

痤瘡是一種常見多發的皮膚病,多見于青春期男女,青春期過后大都可自然痊愈。痤瘡好發于面部、胸背部等處,形成粉刺、丘疹、膿瘡結節或囊腫。常伴有皮脂溢出,分布對稱。初起為毛囊口黑色圓錐形丘疹,擠壓可見黃白色半透明性蠕蟲樣脂栓排出。周圍可形成炎癥性丘疹,其頂端可形成結節囊腫,消退后遺留瘢痕或瘢痕疙瘩。

現代醫學認為,其病因為青春期性激素分泌亢進,刺激皮脂腺分泌過旺,使皮脂腺毛囊口阻塞形成脂栓,伴發細菌感染而發病。此病與微量元素鋅在發育期相對缺乏也有一定的關系,稱之謂“青年痤瘡”。

中醫學認為,過食肥甘厚味,脾胃濕熱內蘊上蒸;肺經蘊熱,外受風邪;或冷水漬洗,使血熱蘊結,均可釀成本病。近年來,在診治過程中,人們發現,用中醫藥治療痤瘡,療效明顯,且劑型多樣,副作用小,現就其研究進展闡述如下:

一、臨床研究

查看全文

議痤瘡的治療方法與研究

【摘要】當今,人們對皮膚美觀的要求日益高漲,對痤瘡等有損皮膚美觀的治療要求也越來越高。痤瘡也是皮膚科就診率較高的疾病之一,約占皮膚科就診患者的16%。約80%的青少年患過痤瘡,15-20歲發病率最高,個別患者可以持續到40歲。嚴重的痤瘡會影響人們的容貌和身心健康,影響病人的社會交往和正常生活。因此,對痤瘡需要進行有效的分級治療,并要有足夠的耐心和信心,堅持足夠療程。

【關鍵詞】痤瘡;分級治療;方法

痤瘡俗稱青春痘,是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癥性皮膚病,主要特征包括皮脂溢出、粉刺、炎癥性丘疹和膿皰。粉刺包括黑頭粉刺和白頭粉刺,前者為開放性,黑色是黑色素沉積,后者為閉合性。皮疹好發于頭面、前胸、后背、臀部等。痤瘡的發生與內分泌(雄激素異常促進皮脂分泌)、細菌感染、炎癥反應及遺傳有關,其它如糖皮質激素、雄激素、鹵素藥(碘、溴劑)、情緒波動、便秘、化妝品、生活飲食習慣及環境等亦可導致痤瘡。其發病機制主要有四個環節:雄激素作用下的皮脂腺分泌過多、痤瘡丙酸桿菌異常增殖、毛囊皮脂腺導管過度角化以及機體免疫反應。

臨床分級

Ⅰ級粉刺

Ⅱ級粉刺、炎癥性丘疹

查看全文

他扎羅汀研究論文

[摘要]他扎羅汀是第一個受體選擇性、第三代芳香維A酸類藥物,主要選擇性地結合二種維A酸受體(RAR-β;RAR-γ),但不與維A酸X受體(RXR)結合。臨床安全、有效地用于治療銀屑病、痤瘡,并用于角化異常性疾病、毛囊皮脂腺疾病、皮膚癌前期病變,臨床開發應用前景廣闊。

1名稱、化學結構、構效關系和代謝[1,2]

他扎羅?。╰azarotene)即乙炔維A酸(acetylenicretinoid),商品名炔維(中國重慶華邦),分子式C21H21NO2S。

他扎羅汀的分子以直線狀三鍵取代原單雙鍵多烯鏈,形成堅硬的雙芳香基乙炔結構,只能適用于某些維A酸受體,因其沒有異構體,不會引發潛在的不同維A酸受體的活動,該藥在結構設計上將原分子中游離羧酸部分用乙脂前體藥的形式代替,后者在局部效應和毒性模型中顯示有較好的治療指數。結構中引入煙酸,以保證他扎羅汀乙脂迅速代謝成親水性游離酸(他扎羅汀酸)的形式,從而避免藥物在體內積蓄及嗜脂性維A酸類藥半衰期長的問題。將硫原子引入嗜脂環,以利于分子適當的被細胞色素同工酶快速代謝成硫的氧化型,即亞砜和砜。這種氧化途徑使藥物在體內迅速代謝,活性消失。

2作用機制[3,4]

2.1受體選擇性他扎羅汀通過活化細胞核受體調節基因轉錄引發生物學作用。該藥是前體藥不與維A酸核受體結合,其活性代謝產物(他扎羅汀酸)與二種維A酸受體(RAR-β,RAR-γ)有高度親合力并激活靶受體,但不與任何維A酸X受體(RXRs)結合,特殊的受體選擇性使生物學介導途徑專一,可避免較廣泛的藥理作用而引起的副作用。

查看全文

針刺聯合積雪苷治療面部痘疤探究論文

摘要:目的觀察針刺聯合積雪苷治療面部痘疤的有效性和作用機制。方法收集門診病例80例行局部針刺,同時口服積雪苷片。治療16周后統計療效。結果總有效率為97.5%。結論針刺聯合積雪苷治療面部痘疤能取得較好療效。

關鍵詞:面部痘疤;針刺;積雪苷

痤瘡是常見的皮膚病之一,是一種成因復雜,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皮膚病,多發于面部,亦可發生于胸、后背及四肢,以粉刺、丘疹、膿皰、結節、囊腫及瘢痕為其皮損特征。失治或誤治極易留下色素沉著或瘢痕,可能給患者造成終身遺憾,甚至對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的傷害,令患者對容貌過分擔心和焦慮,甚至導致自卑、抑郁和社交障礙,目前尚沒有根治的方法,2007年5月~2008年6月,我們采用針刺面部穴位,配合口服積雪苷片的方法治療該病。效果滿意,現總結如下。

1臨床與方法

1.1一般資料80例患者均為門診病例,男36例,女44例;年齡最小16歲,最大35歲;以青壯年為主,病程最短6個月,最長10年。臨床表現為痤瘡愈后,局部皮膚表面留有形狀各異、深淺不同的瘢痕(凹陷或凸起)兩種,有的伴有色素沉著(即痘印)。多數患者面部及胸背部仍有痤瘡分布,并伴有肺胃熱盛、氣滯血瘀的癥狀。

1.2治療方法

查看全文

獨家原創:人體蠕形螨與皮膚病論文

打開電視、翻開報刊,廣告不停地在說:螨蟲在臉上鉆進鉆出,讓我們毛孔變粗、皮膚變差,而且一般的洗臉方式還洗不掉、殺不死,為了皮膚美麗,必須用除螨產品!有學者也認為它是人面部皮膚病如青年痤瘡、酒渣鼻、丘疹以及脫發的主要病因。那么,螨蟲真的有這么可怕嗎?筆者綜合有關專家最新的文獻作一綜述,以期給大家以全面的認識。

蠕形螨俗稱毛囊蟲,是一種小型螨類,為蠕形螨科蠕形螨屬,已知的蠕形螨有134種左右。寄生在人體的蠕形螨包括毛囊蠕形螨和皮脂蠕形螨兩種,前者多寄生于人體的皮膚毛囊內,后者多寄生于皮脂腺內,可引起蠕形螨皮膚病,臨床上習慣稱之為“毛囊蟲皮炎”,由于兩種螨的形態不同,寄生部位不同,引起的臨床癥狀也不同。好發部位以面部、鼻、頰、額部多見,也可見于其他部位的皮膚。皮損常表現為彌漫性的紅斑、丘疹、脫屑、毛細血管擴張、脫發等癥狀。

一、人體蠕形螨的感染現狀

蠕形螨呈世界性分布,國外學者報告人群感染率為27%~100%,國內報告感染率在0.8%~81.0%之間[1]。由于蠕形螨檢出率受檢查方法、時間、環境等多種因素影響[2],各地報告的感染率差別較大。男女感染率差異各地報道不同[3]。劉亦蘇等[4]的調查結果顯示男女蠕形螨感染率基本一致,差異無顯著性,表明蠕形螨感染與性別無關,在一定人群范圍蠕形螨感染率比較穩定,感染者中多數為單純毛囊蠕形螨感染,偶見混合感染。也有報道認為當今成年人的螨蟲感染率已達97%。

動物實驗蠕形螨主要寄生在各種家畜和野生哺乳動物如狗、豬、貓、牛、羊、兔、鼠等。為了搞清蠕形螨的傳播途徑,把人蠕形螨接種到白兔身上獲得成功,這進一步證明人和動物是可以互相交叉感染的[5]。

從人體蠕形螨病的流行病學調查資料來看,蠕形螨病是一種極其常見的皮膚病,嚴重影響皮膚健康,也是美容的克星,應受到廣大群眾的關注,尤其是應引起公共衛生、皮膚病學及美容界的足夠重視,制定出有效的防治措施。

查看全文

激素依賴性皮炎治療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激素;依賴性皮炎;中醫治療

【論文摘要】皮質類固醇激素依賴性皮炎又稱激素依賴性皮炎,是由于長期反復不當的外用含有皮質類固醇激素藥物引起的皮炎。近年來,因發病呈明顯上升趨勢,且又頑固難治愈,已成為醫學專家們關注的焦點。

皮質類固醇激素依賴性皮炎又稱激素依賴性皮炎,是由于長期反復不當的外用含有皮質類固醇激素藥物引起的皮炎。近年來,因發病呈明顯上升趨勢,且又頑固難治愈,已成為醫學專家們關注的焦點。

1發病原因

1.1皮膚適應癥選擇錯誤:皮質類固醇具有抑制免疫反應的抗過敏作用,外用后能減輕充血和水種,使瘙癢的程度和某些皮膚損害的炎癥反應暫時得以緩解和消退,人們往往只重視它的作用而忽略了它的副作用,對激素的應用范圍和不良反應缺乏全面的了解而長期濫用,導致不良后果。有少數人還用這類藥品代替護膚品搽抹面部,雖然初用時感覺良好,但時間一長便產生了依賴。有的人還把皮質類固醇激素的“抗炎”作用誤解為抗生素的消炎抗菌素作用,長期反復不當的濫用,停用后病情反彈,癥狀加重且有嚴重的副作用,給患者造成很大壓力。例如青壯年常見的痤瘡、脂溢性皮炎、股癬、膿皰瘡等細菌、真菌感染性皮膚病或濕疹,皮炎等過敏性皮膚病。特別是發生在面部、陰部等皮膚較薄弱部位的皮膚病,長期大面積使用較高的激素制劑,因這些部位的皮膚對皮質類固醇激素較易吸收,副作用也相對容易發生,更容易引起皮膚萎縮、變薄、毛細血管擴張、色素斑、皮膚發皺老化。特別是嬰幼兒,皮膚嬌嫩,長期大面積使用,經皮膚吸收后,還會引起腎上腺皮質功能抑制,帶來嚴重后果。

1.2用藥時間過長:短期外用皮質類固醇后可引起表皮萎縮并可抑制真皮。膠原的合成,長期用藥導致皮膚屏障功能減弱,對藥物的吸收量增大。形成惡性循環,最終使病情惡化。常見如脂溢性皮炎長期外用皮康王霜、皮炎平霜等多種皮質類固醇激素,不但面部皮膚出現副作用,而且可以出現藥源性柯興綜合征??梢?,即使小面積外擦皮質類固醇激素,若時間過長,同樣可導致系統副作用。長期外用這類藥物可引起皮膚萎縮、變薄、毛細血管擴張,色素斑、皮膚發皺老化等內用可引起肥胖、多毛、痤瘡、血糖升高、高血壓、鈉潴留、水腫、血鉀降低、月經紊亂、骨質疏松、無菌性骨質環死、胃及十二脂腸潰瘍等病癥。

查看全文

放血療法研究論文

【摘要】放血療法是中國中醫學寶貴遺產之一,其方法簡便、高效、經濟,被臨床廣泛應用。筆者運用放血療法治療痤瘡、帶狀皰疹、軟組織拉傷等常見病癥,療效滿意。此法適應證很廣,但需辨證施治、靈活掌握針刺深淺,方可取得事半功倍的療效。

【關鍵詞】放血療法;病案

放血療法,又稱刺絡法、刺血法,此法由來已久,是中醫學的寶貴遺產之一。其方法簡單,療效顯著,被越來越多的醫者所重視和推廣。作為一名基層醫務人員,此法令筆者在工作中受益匪淺,特將臨床常見病例的治療方法報告如下。

1病例介紹

1.1毒蟲叮咬例1,女,19歲,戰士,2008年5月6日就診。主訴:前一晚左小腿外側被毒蟲叮咬后,痛癢難忍。檢查發現:叮咬處有一核桃般大小的硬結,局部紅腫、灼熱。遂給予刺絡放血治療:常規消毒紅腫硬結,用一次性5ml注射器在硬結處快速散刺3針,深約2分,即在此處拔一火罐,吸拔出濁液污血,留罐5~10min。起罐后,痛癢頓消,一次而愈。

1.2背闊肌拉傷例2,男,19歲,戰士,2008年6月22日就診。主訴:前一日體能訓練做引體向上時不慎拉傷右上臂,疼痛難忍,手臂活動受限。查:腋后側有一拳頭大的包,質軟,壓痛明顯。診斷為背闊肌拉傷,引起局部軟組織損傷或撒裂,致使局部瘀腫疼痛。給予刺絡拔罐,隔日1次。局部常規消毒后,用一次性5ml注射器散狀后刺放血,深約3~4分,并在針處拔罐。留罐10min,使暗紅色瘀血盡血。經此治療,腫痛頓減,手臂活動自如。次診,在包塊四周以1.5寸毫針圍刺并加電,選擇疏密波,留針20min。如此5次治療后痊愈。

查看全文